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信息技术下高校本科教学融合发展现状

信息技术下高校本科教学融合发展现状

摘要:梳理了信息化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理论、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及应用模式、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与教师信息的文献资料,指出当前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认识片面性以及缺乏系统性思维性的主要问题,同时提出在该领域的研究趋势,为新时期系统化研究信息技术与高校本科教学融合奠定了先期研究基础。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习;理论教学;融合;资源建设;信息素养

1引言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已融入全球经济、文化、制造、工程等领域,信息技术是促成行业发展新的技术动力,在这一种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也全面进入全面信息化时代。西方发达国家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大力支持教育信息化。首先,政府政策的支持,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从制度上保障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实施;其次,在资金等方面的投入,支持高等教育的信息化软硬件的建设。当前,对于高等教育教学信息化的理论及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包括:信息化教学环境、信息化教育理论、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及应用模式、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与教师信息素养四个方面。

2信息化教学环境

在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研究方面,国外最早提出“智慧校园”的概念美国IBM公司。在国内浙江大学首次提出“智慧型校园”,与此同时国内学者也从多角度对“智慧校园”展开研究,包括在理论层面对“智慧校园”概念、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设路径。黄荣怀等在《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文提出:“智慧校园的五个基本特征和定义,认为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的高端形态,是数字校园发展的理想追求。并提出了支撑智慧校园建设的五种关键技术。”从众多研究来看,“智慧校园”概念的提出为数字化校园建设指明了方向。实践表明,“智慧校园”极大改善传统课堂的弊端。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及教学管理对于新时期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未来课堂(教室)是利用传感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优化知识呈现内容、便捷资源获取、促进课堂互交,具有情境感知和管理的新型教室。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国外已有一些成功案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技术促进的主动学习项目、明尼苏达大学的“主动学习教室”、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交互教师”等。国内学者研究也提出了“未来教室”的框架,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未来的教室一定是云端教室,包括电子课本、电子课桌、电子书包、电子白板等,在资源方面,由模拟媒体到数字媒体,再到网络媒体,资源最终都在教育云上,内容达到极大丰富,从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即依托实体空间,采用数字设备和数字技术,建设信息化教学环境,利用信息化媒介有效促进人才培养。国内目前研究处在理论层面,缺乏实际建设的案例。国内外在对通用教学平台的开发与研究方面,2016年之前,多集BlackBoard平台,以BlackBoard为关键词,在知网平台搜索到上千篇相关研究文献,在该层面的研究成果丰富。随着在研究的不断推进,对通用教学平台的开发与研究转向到智慧课堂方向,移动信息技术融入MOOC成为新的热点,现有不少成功的平台在推广使用,“雨课堂”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据清华大学新闻网报道由学堂在线和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研发出“雨课堂”,“雨课堂”一种全新的智慧型教学工具。“雨课堂”体现“互联网+”的理念,“雨课堂”通过信息技术将互联网社交平台和课堂教学课件有效融合,促进学生及时的在线预习、学习以及教学互动。对于“雨课堂”的研究,在知网搜索显示共有21篇相关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雨课堂”的应用上。

3信息化教育理论

3.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备受国内学者推崇,该理论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维特罗克首先提出。维特罗克发展了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维特罗克的观点不仅考虑到学习者对于信息的输入、处理、输出,还考虑到学习者的持续发展问题。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体系的建构需调动学习者的主体能动性,同时学习者具备主动学习的能力,这将不断促进学习者适应新知识的更新,从而实现个体的可持续的发展;学习者在接受知识是主动建构,不是被动接受,人脑在处理信息时是有选择性的,只有赋予输入信息意义的关联,才能构建出知识的体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入到国内,受到教育技术领域的广泛重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国内教育技术领域主要理论支撑。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对比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差异,西方国家教育侧重学生主动学习建构知识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索能力;国内教育侧重教师的教学,学生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获得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积极意义,其弊端在于忽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因此,国内学者在引进这一理论的同时也做了相应的改革,以适应当前我国信息化的教育教学。具有典型性的研究成果有:祝智庭等人提出的“协同学习理论”,何克抗的“教学结构理论”,李艺等人关于“绩效结构”的研究。南国农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公式“现代信息技术”ד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成功的信息化教育,黄荣怀等人的“移动学习理论”与“TEL五定律”等。这些理论大多是在国外的基础上进行改造,缺乏创新。

3.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国际上在关于信息技术融合到教学中的众多论著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教育技术论坛的第三个年度报告。在这份报告中指出:“数字化学习的关键是将数字化内容整合的范围日益增加,直至整合于全课程,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国内学者适时借鉴了国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成果,并对其定义、实践原则、意义及内涵、层次和基础、理论和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但有学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是“信息技术”,其目的实现了教学结构创新,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但是教师与学生必须适应新技术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实践表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当前的高校教学中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人本层面的关怀。

3.3混合式学习理论

美国学者罗布耶著书《教育技术整合于教学》。书中强调了各种教学理论对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意义和作用;分析了主导型模式、建构型模式、混合型模式具体表现,及其理论基础。之后在众多学者积极的研究下,混合学习的理念对于主导—主体的研究也起到了一定积极的意义。国内研究混合式学习理论起步较早,上世纪九十年代有学者提出:利用媒体的优势技术,恰当的将各种适应教学的媒体进行组合并将在运用于教学之中,其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从学习对象看,混合式学习则更为侧重髙等教育和企业培训。

4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及应用模式

在世界范围内,教育信息化经过发展在硬件基础设施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发展。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资源整合与共享模式、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有效应用与绩效问题等方面的研究。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发起开放课程资源项目,紧接着许多世界著名高校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伯克利大学相继开放课程资源,这对于社会传播知识、促进知识共享起到积极的作用。2003年国家教育部启动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计划,该计划以互联网为平台,依托信息技术和高校名师的资源,开发优质网络课程,并免费实现上网共享。截止到2011年,教育部启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计划”,“十二五”期间,该计划实施完成了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5000门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工作。高等教育领域MOOC平台上线的慕课超过1400门。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一批“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686门课程,其中涉及风景园林专业的课程有15门。在精品课程建设和质量工程项目实施的同时我国众多学者展开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如,岳秋采用抽样对比研究方法,研究了麻省理工大学和国内精品课程,指出国内高校精品课程提升的方向;钟晓鸣的撰文以耶鲁大学开放课程为例,阐述了该校在自学课程和网络课程的特色,总结了耶鲁大学网络课程项目的建设经验;张大良撰文从以质量为核心论点系统阐述了精品课程建设的举措以及重要意义;王爱华撰文阐述精品课程与教育部质量工程的关系,并针对共享资源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5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与教师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引起了课堂教学的深刻革命。许多学者开始关注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与教师信息素养,并进行反思和研究。有研究表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应该是以人为本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双向互动整合,体现在课程知识层面的贯通、课程经验层面的三层面融合和课程文化层面的创生,并最终使三种不同的课程观借助于信息技术走向统一融合。”还有研究表明:“只有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内涵拓展到‘技术—课程—人—社会’‘四位一体’整合的有效性范畴上,坚持多元化与标准性、建构性与接受性、生成性与目标性相统一,才能更好地得到社会认同与接纳,得到大面积推广与应用。”

6现状问题

从对已有文献的研究不难看出,信息技术与高校本科教学融合的有较好的理论基础,高校教学普遍重视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但在教学实践与教学思想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教学实践方面认识问题。由于思维惯性等片面因素的影响,有些学者认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就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更深层次的、更系统性的应用,这必将导致“技术至上”的观点泛滥。因此,对教育与技术的关系,既要看到技术对教学具有的促进作用,又要看到技术有其不足,要发挥信息技术推进学习作用、底层支撑作用。缺乏系统的整体思维。信息技术与高校本科教学融合的研究相对比较片面,大多研究或是只针对教学展开研究,或是在理论层面的研究,没有站在信息技术服务培养人才的高度。

7结语

国内外众多学者一致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必须是改变整体教学结构。就国内而言在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的研究还不够完整。除了通过“学教并重”理论和“主导一主体”教学结构去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这一点在诸多专家学者的理论中阐述的比较完善,但在“师生和教学内容”、“师生和教学媒体”、“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并没有系统的研究成果,这为本类课题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以及展开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黄荣怀等.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04):12-17.

[2]杨宗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展望———未来教室、未来学校、未来教师、未来教育[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7):14-15.

[3]何克抗.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12,33(05):5-10.

[4]朱永海.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三个层次[J].中国远程教育,2009,(03):65-68.

[5]樊彩萍等.论信息技术与课程:从有效整合走向整合有效性———兼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远程教育杂志,2010,28(03):25-29.

[6](美)罗布耶.教育技术整合于教学(第3版)[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4.

作者:孙皓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