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武术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表现

武术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表现

【摘要】中国武术文化源远流长,在不同时期会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学校武术文化作为武术文化的一个分支,对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在培育和发扬传统武术文化的同时,更要注重学校武术的发展。

【关键词】武术文化;学校武术文化;发展

1前言

中国武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悠久的文化历史,人们对武术概念的认识也在不断衍化,武术的庞杂性和局限性,给武术理论的建设和教学带来了不少麻烦。武术作为一种活态文化,纵览其发展历程,无论是朝代更替、称谓变化,还是其它文化的依附、派生和渗透都无法使它的本质属性发生变化。因此,有学者运用文化人类学原理分析,提出了武术“文化空间”的概念,而学校作为一个集中展示武术文化的场所,对武术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武术”是一个大众化的术语,而“学校武术”则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学校武术与竞技武术、传统武术、社会武术等对武术的传承方式并行不悖,学校武术是以青少年学生为习武对象的教育过程,具有鲜明的计划性、可行性、针对性和教育性。其发展模式有三个:①大中小学的武术教学活动;②地方开设的各种武术馆校;③专业武术院校的武术教育活动,三者协同发展。因此,学校武术又具有很大的包容性。高校武术教科书上将武术的概念定义为: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功法、套路、搏斗为主要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这个定义就明确指出了武术的体育属性,以及注重内外兼修的文化内涵。

2武术的文化内涵与学校武术的文化内涵

2.1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

学校武术源于中国武术。因此,言及“学校武术的文化内涵”,一定要提到“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中国武术作为古代残酷嗜血的搏斗技术,在漫长的历程中不断受到中国传统哲学、传统文学、美学、伦理学、艺术、中医学、兵学、宗教等多种社会形态的影响,以及不断汲取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最终在中国大地上演绎成了一种集哲理和艺术为一体的套路运动形式,并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神髓。春秋战国是武德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受到儒家传统伦理学说的影响。如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伦理体系;同时,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种思想中也含有注重德育、智育、体育的因素。正是在这些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滋养下,武德理论得到了完善与充实,并且带有鲜明的儒家仁学色彩和我们这个礼仪之邦、仁义之国的民族特征。武德所倡导的止戈和平,崇尚道义,自强不息反映了刚健有为、积极进取、匡扶正义,不畏强暴的爱国主义精神;寻求个人武艺的纯熟和意境,正是成就完美的传统审美;着眼于“轻力”“上巧”,以巧智取、顺势借力的武术原则,体现了中国人谦虚礼让、功力扎实以及强调内功深厚的技击特点,以及崇尚自然的思想,重视血缘关系的宗法观念。中国武术之所以具备丰厚的文化内涵,不仅在于它多元的功用,还在于它强大的生命力。在经历多次禁武的遭遇后,武术依然没有被消亡,这正是因为它与多种文化思想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乃至相互渗透和影响,却并没有被同化、被改变,显示出它具有的文化延续能力和独立完整的文化体系。

2.2学校武术的文化内涵

文化若水,柔而有力。文化在现代社会是一个很时尚的话题,什么都可以套上文化。学校武术继承了中国武术的优秀文化也体现出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可以称之为“学校武术文化”。学校武术文化教育对培养青少年的民族文化热情以及文化鉴别能力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学校武术教育注重内外兼修,德才兼备,这反映了人们对学校武术教育的基本需求,这也是由武术的社会属性决定的。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交流,在各种文化的交融中,强势文化极大可能地抹杀了弱势文化,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青少年的文化识别。以及受到现代社会物质丰富、科技进步的影响,一些消极低落、玩物丧志等不良社会风气侵蚀着青少年的心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在新生代中正在衰弱。作为学校体育以及教育学中的一个关键分支,学校武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武术文化本身的历史一样悠久。学校武术自产生以来,便承担了人们有意或无意中赋予它的各种功能。学校武术教育的主体是青少年学生,它的教学和训练是达到强身健体、改善身体机能的有效手段。但是,武术作为国粹,对于它深厚的思想渊源在学校武术教育中却几乎没有涉及,武术注重培养人崇高的道德情操、礼仪习惯的养成、磨练人的意志,最重要的是武术中包含的深刻的哲学道理,这些都应该作为学校武术的一部分,在武术的教学中得到体现,而这些也是学校武术所应具备的文化内涵。

3武术文化在学校中传承的途径

3.1学校武术教育转变传统武术课教学理念

近年来,随着武术进校园活动不断开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注重学校武术教育,重视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提高学生对武术学习的乐趣。一些地区立足本地武术发展优势,推广特色武术教学,武术进校园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实践,在培育民族精神的武术内容的选择上,应该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并且能够突出重点,在弘扬民族精神的过程中,体现武术的学科特色。加强对学生武术理论思想教育的工作,使学生了解武术的起源和发展及其演变的过程,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再则,要使武术文化的内涵潜移默化地植入教学中去,如采用儿歌、歌诀的形式作用于武术教学的游戏或游戏操中,来教授武术的内涵。应加强武德和礼仪的渗透性,武术有“习武以德为本”“习武先习得”的要求,通过武德教育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习武动机,以礼规范行为。使学生初步认识武术并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学校武术的重要内容,实现武术技术教学与武术文化传承的统一。

3.2国家行政部门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保障武术运动在学校中的顺利开展

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下发了《武术段位制推广十年规划(2014-2023)》,使武术进校园活动有了政策支持。武术段位制在校园的推广能够最大程度地使学生真正了解练武的难易程度,因为武术段位制的考察对学生练习武术的技术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同程度地了解习武者的艰辛,并考察其武德修养水平。武术段位制考试包括理论和技能两部分,理论部分包括武术史教程、武术概论、中国武术段位制理论题解以及武德与武术礼仪教程;技术考试包括流传较广的拳、械和锻炼方法,要求学生达到动作规范、身械协调、节奏合理;在对练的套路中要求攻防清晰、距离适中、实战意识强、双方配合默契等。在段位制的学习中,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自身理解,会使学生对武术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武术的兴趣。

3.3加强新的武术元素,形成良好的校园武术文化氛围

在武术进校园活动中,加入新的武术元素,能够吸引学生对武术的关注,形成良好的校园武术文化氛围。武舞起源于远古时期,最开始是人们打猎或战争场景的重现,随着原始战争频发,武舞逐渐成为了军事训练的主要内容。后来人们通过跳武舞,想象用这些动作来产生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战胜敌人。武术注重力量和速度,而舞蹈注重柔美性中,两者结合给武术增添了艺术表演的成分,使武术能够以一种新的形式展现出来。在现代武舞的表演中,武术的刚劲和舞蹈的柔美结合,让人们在了解中国武术的同时,感受武舞结合的强大魅力,更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需要。武舞进校园是一个很受关注的话题,它可以激发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以及学生对中国武术历史探索的兴趣,使学校武术教学不局限于简单的套路对练,给教师的武术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

4结论

学校武术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既有技击防卫的价值,也有强身健体的功能,还有艺术审美价值,同时还具有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价值。武术中蕴含的武德修养还能够培养学生尊师重道、讲理守信、见义勇为、吃苦耐劳等优秀的道德品质;武术中的美学价值更是不可忽略,它从劲力节奏、风格、服饰等都体现了武术之美,给予学生艺术上的熏陶。武术的传承在面临外来文明的巨大冲击时,不能期望人人都能理解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青少年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的关键时期,武术在校园中发展的初期是需要一些强制手段来保证的。最后学校武术经过学生这一载体将规范过的武术传播到社会去,就会带来更多的正能量。武术课程的设置,并不是让学生掌握或者学习多少武术技能,而是要学生对武术文化从心里产生一种文化认同感,了解它,热爱它。从而产生一批由这样的文化熏陶出来的武术爱好者向全世界散播,真正起到弘扬武术文化的效应。

参考文献

[1]王岗.对学校武术教育的历史回眸与当展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6):90-95+101.

[2]刘文武,杜杰,胡海旭.学校武术教育——定位、现状、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9):64-68.

[3]曹佳君.学校武术发展的外在动力及其内在矛盾研究——以河南省中小学武术特色学校为例[J].中华武术•研究,2017,6,(8):66-67+35.

[4]刘文武,金龙,朱娜娜.“武术文化”的剖析与评价[J].体育科学,2015,35,(6):83-89.

[5]张峰,赵光圣.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9,(1):77-80.

[6]曹佳君.中国伦理思想视域下武德与医德的关系[J].中华武术•研究,2017,6,(11):42-44.

[7]郭玉成,范铜钢.武术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的战略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2013,49,(5):80-85+98.

作者:毛爱华 曹佳君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