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等学校教育管理创新模式探究

高等学校教育管理创新模式探究

高校教育管理的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未来发展,同时与高校是否可以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相关。伴随着我国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教育管理的作用以及地位也逐渐升高,并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因此,高校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改革和管理,而改革的前提是观念的转变,只有从思想和观念上实现转变,才能更好地走向改革发展之路。依托于创新观念之下,高校本身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目标的调整和更新,并且通过管理行动的有效落实,更好地促进高校的可持续进步和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一、高等学校教育管理模式现状

(一)教育管理理念不新

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管理的认识并不深,而且存在一定程度的片面性,其中教育工作者不仅是作为管理者而存在,更是作为服务者为学生提供多个方面的服务,由此促使学生全面发展[1]。但事实上,大部分的教育工作者并不能够很好地平衡这两个角色,更多的时候是以管理者的身份自居,对学生应有的权利视而不见,比如学生的知情权以及监督权等,高校进行教育管理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学生是有权知道的,并且也有权进行相应的教育管理监督。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主体性很难实现,并且将会逐渐失去参与热情和积极性,这并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由此将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育管理方式比较僵化

以往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往往是由教育工作者一包到底,学生在此管理模式下会过度依赖教育工作者,而且大多数高校会对学生实行强制性、统一性的管理措施,对于制定的制度,在执行时具有一定程度的保守成分和僵化问题,学生只能够被动地接受学校的各种安排和约束。与此同时,大部分高校的教育管理常采用封闭式的管理,并且是根据教师的教学计划制订严格的教学课程,教学课程内容、方法会有重复,由此会导致人力等多方面的资源浪费[2]。同时,高校教育管理更重视理论方面的管理,而很少对教育管理的实践环节进行创新,学生在校期间只根据教师的培育方案进行学习和锻炼,由此将严重限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重管理,轻服务

高校制定的一系列管理制度,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而服务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还有一些一线教师,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学工作质量的提升。根据对高校教师的认真调查和分析,可以发现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很好地认识和理解教育管理工作的实际含义以及意义,并且严重缺少服务意识。实施教育管理工作期间,需要协调多个方面的关系、综合多方面力量,而不是按部就班的流水线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有一定的人文关怀,要和学生之间有一定程度的情感沟通,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专制管理。

二、高等学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的对策与措施

(一)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

目前,各个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依旧使用老套的管理方式,并且十分注重历史教学经验以及管理经验,缺少一定的创新意识,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以及变化,满足不了当代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因此,为了有效改善这一情况,高校教育者需要转变以往的教育思想,面对党中央多次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实际角度出发,在其中表现出人性化的管理特点。对学生的个性、态度以及行为进行积极引导,对他们所提出的合理要求进行满足,对其加强人文关怀和因材施教,充分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并且需要将高校学生培养成为适合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发展的人才。各大高校应当对教育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不断学习最新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观念,增强教育管理的有效性以及质量。同时,教师可以使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让学生通过技能板块的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取分层式训练的方式,由此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团结协作能力提升[3]。

(二)树立管理目标,在每个阶段有所作为

就教育管理目标而言,不是一成不变的,并且也不是唯一的,应该根据教育的发展和时代的发展进行不断的更新和优化,同时,创新性的教育管理应该是改变传统的单一管理目标,并且在不同的时间段树立不同的管理目标。具体来说,需要在每学期的开始阶段、中期阶段以及结尾阶段等,进行相应的教育管理目标的设置,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修改,使得目标真正贴合学生的真实需求,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由此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阶段性发展以及教育管理实效性的提升,进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培养,实现教育管理实效性的显著提升。

(三)落实管理行动,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管理进行理论性创新以后,便需要通过实践来证明理论的正确性,并且通过实践行动的落实,不断巩固教育管理的效果。其中想要更好地实现管理效果的最大化,便需要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促使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和发展。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自主性,这有利于其自身的未来发展。因此,高校可以进行奖惩制度的建立,通过监督和教育以及不断的激励,增强学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同时,高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奠定教育基础,这便需要对教育管理方法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由此实现与时俱进,并且使得学生通过自身的长久坚持和性格的养成,成为高素质人才[4]。

(四)以生为先,实施学分制管理

在我国,学分制这一全新的教学制度已经赢得了大众的广泛认可,很多高校开始将其应用在实际教学中,高校在学分制方面投入的精力并不少,但是依旧出现了较多的问题。究其原因,还是高校受传统观念的不利影响,在进行日常的学分制管理工作时出现了部分偏差,一直无法发挥出自身的真正价值。结合学分制的性质来看,它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具备因材施教的教育功能,能够为学生个体的成长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学分制能够将学生个人的成才需求与学校的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爱好、兴趣以及能力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意识和自立能力,形成当代高校学生知识、能力以及素质“三位一体”的全新发展体系。同时,这样灵活的学分制度能够为学生选修双学位和参与第二课堂提供足够的机会,更能够为学生的未来创业奠定良好基础。因此,高校需要全方面、多角度地设计和制订具体的制度内容,并体现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从高校课程建设的现状来看,可以发现大部分高校都是在必修课数量上设置多,而在选修课数量上设置少。在这样的情况下,难以实现一专多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所以,高校需要从选课制度角度入手,并且考虑到各种不同的因素,分年级、分阶段地制订相关选课内容,同时充分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将相关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制订出严格的选课标准[5]。综上所述,我国对人才的需求正在呈现出只增不减的趋势,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只有不断地提升高校教育管理质量,才能更为广泛地增加人才数量,促进国民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作为高校管理者,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树立正确的教育管理理念,并且加强自身的管理能力,持续不断地加强制度创新,正确地对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同时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良好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欢.基于大数据环境下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创新与发展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37(6):157-158,188.

[2]董泽芳,张继平,王亚南.高等教育管理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20,36(6):64-72.

[3]郑宇,叶舒润.“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途径探析[J].辽宁经济,2020(8):78-79.

[4]孙霄兵.《教育规划纲要》关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任务及其实践深化[J].中国高教研究,2020(10):16-20,41.

[5]李风娇,王旭波.高校书院制视野下学生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与探索[J].理论观察,2020(8):140-142.

作者:高健磊 单位:西安石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