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延伸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延伸

传统单向式课堂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语文教师应当跳出思想的桎梏,立足教材,在课堂基础上进行有效拓宽,做一名合格的引路人,发挥语文的智育功能,实现学生的价值,引领学生看到更多的风景,让语文课堂有一个质的飞跃。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拓展延伸,让阅读更有效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课前预习,拓展学生阅读探索的空间

1.利用课前有效的提问,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只有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阅读探索从被动变成主动,提高阅读效率。如教学《黄山奇松》一课时,教师先设计好一份预习单,提问:同学们有没有去过黄山看奇松呢?没亲眼看过的同学上网搜一下它们的图片,看看黄山奇松“奇”在何处呢?通过提问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使学生不仅对阅读产生了期待,更将兴趣延伸到文本之外,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长了知识,锻炼了延伸阅读的能力。

2.引导学生从教材出发,涉猎相关的信息资料

教师在课前可让学生围绕教材内容,以课题、作者、课文内容等为拓展点,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了解课文之外的内容。这是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最好的机会,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人物背景以及性格特点,让学生建构起属于自己的阅读理解构架。例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别》一课时,学生在课前查阅了李白和孟浩然的相关资料,在讲到李白深情告别孟浩然的片段时,有学生相机补充道李白带着自己的诗特地去襄阳拜访孟浩然的故事,课前的拓展阅读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走进了诗人的内心,更好地理解了二人深厚的情谊,从而更加体会到如今分别时的依依不舍,加深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二、立足教材,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1.声中有“升”

语言是学生表达内心,运用知识的基础。阅读是学生搜集信息的过程,信息经过头脑风暴的加工,生产出属于自身的那份感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汇总,内化吸收,掌握相关知识,既能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在教学《九寨沟》课时内容时,语文教师应当着重围绕第三段、第四段进行阅读解析。在这两大段的描写中,作者对九寨沟的“美”字进行了生动的描绘。比喻手法的描写,一些“插、参、腾、溅”的引入,将九寨沟的美和趣味描写的形象生动。为了让学生能够体验这如临仙境的感受。语文教师可以发挥多媒体的直观性教学优势,将“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以图片的形式,更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生动传神,配上悠扬的旋律,仙意再现课堂,学生思绪飞扬,感慨颇多。以下是学生随笔:九寨沟一个上天恩赐的人间仙境,白雪皑皑的山峰直插云霄;苍老的树木散发着向上的生命力;流连在山林之间,有各种如碧玉一般的明镜,林间鸟兽和鸣,共谱出一曲生机勃勃的山水恋曲。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学生从单一的语言感受到丰富想象力的激发,是加深对文本理解、体验的关键环节,让好的作品充分发挥对写作的引导作用。作文是学生学习上的一个顽疾,不少学生反映,灵感破少,顾此失彼。有好的开头,写到后面就“没东西写了”。教学中很庆幸课本中有好多类似《九寨沟》这样的范文,发挥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的多维度教学优势,很容易带给学生灵感,这种以读促写的教学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效有积极意义。

2.留白部分的延伸

教材中不乏一些引人深思的故事,让人惊叹于作者文笔功底的深厚,以及情节的设计精巧。故事中包含很多留白部分,语文教师应当抓住这些留白部分,在文本学习的基础上,发散思维,拓展想象,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完《狼和小羊》这篇故事之后,在原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延伸,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巧设疑问:狼扑向小羊之后,会发生什么?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很感兴趣。在续编活动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或主观猜想、或客观分析,对故事进行合情合理的推想。“狼脚下一滑,掉入了小溪中,随着小溪飘走了,小羊高兴地回家了。”“狼抱住小羊之后,刚要张嘴吃,这时老牛出现在小溪边,从狼身后用犄角狠狠的扎了狼的屁股,狼受伤逃跑了。”这些都是学生发挥想象的成果,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传达的哲理,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这也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3.主题角度的延伸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于相同的内容,见仁见智,每个学生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和意见。“百花齐放”讲究实现祖国文化的广为传播,或者行业蒸蒸日上。课堂的“百花齐放”则更侧重于学生思维的独特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有所收获。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同题材的文章,类比分析,理性思考这一类题材文章作者的深刻内涵,这对学生的学习成长也有促进作用。例如,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也加入赏析行列。鼓励学生在课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古诗和诗歌的大意,体味不一样的愁绪,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在小组中积极发挥自身的意见,独特的观点、犀利的反驳,“百花齐放”的课堂应运而生。所以,立足教材进行有效的教学拓展延伸,不但能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还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效果,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提升。

三、跳出教材,架设拓展阅读的桥梁

1.课后作业

课后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又一主要阵地,也是实现拓展阅读的重要途径,教师可将课后作业与阅读延伸相结合,实现知识的迁移与阅读的延伸。例如在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通过学习,我们对林冲这一人物形象有了一个具体了解,《水浒》中这样的好汉还有很多很多,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精读《水浒传》,选择了解水浒中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英雄好汉,在交流会上把这个英雄好汉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又如,学习了《清平乐•村居》后,我让学生在课后搜集其他描写乡村田园的古诗,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了解背诵,在晨读时进行展示。学生对于这样的作业有较强的参与意识,积极地搜集资料,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在不经意间,跳出了教材,将课外的学习资源纳入课堂,超越课堂与教材的局限,并不断向课外延伸。

2.课外阅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只局限在课堂上,还应为学生架设课外拓展阅读的桥梁,从而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在教完一课时内容后,可向学生推荐与课文同题材、同风格的阅读书籍,不断地引用课外的活水来引导学生,用课内的读物激活学生的课外读物,将教材的内涵扩展到极致,为小学语文课堂引入新鲜的血液。例如学了《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之后,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对乡土农家的爱恋和对生活的严肃思考;学了《普罗米修斯盗火》后向学生推荐阅读《古希腊神话》,学了《生命的壮歌》向学生推荐阅读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系列等等。通过课外阅读延伸,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教学效益,又能丰富学生文学积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高。

3.走向生活

刚敲定的六大核心素养要求:教师走出教室,学生走出课堂。这也是“实践创新”中的重要内容。语文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走向生活的实践,是阅读延伸的法宝。教师在阅读拓展延伸教学中,要体现语文的生活化特征,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使阅读拓展更“接地气”、更契合学生经验认知,以此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教学《一个村庄的故事》这则故事的时候,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故事巧设相关问题。(1)村庄为什么会遭到破坏?(2)村庄的环境前后有什么变化(3)我们应当如何保卫环境?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和思维并行,进行拓展性问题探究。鼓励学生可以采用上网、到图书馆等多种方式查阅资料,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另外,教师和校领导可以为学生组织开展“争做环境小卫士”的演讲比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利用慷慨激昂的语调,说出自己保卫环境的决心;周末组织学生调查身边的环境问题,针对破坏环境的现象,让学生提出改善策略,进而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生活这个更广阔的学习平台,能够让学生真正走出教室。相比课堂单一获得知识渠道,走向生活的阅读延伸给了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学生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学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升了语文知识的可接受性,很容易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总之,事物千变万化,语文知识包罗万象,语文教师作为课堂的决策者、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眼光独到”立足教材,又要跳出教材,将语文教材巧妙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的思维发散式发展;给学生一片更广阔的学习平台。语文教学就是一次精神的漫步,徜徉其中,乐亦无穷,在教学中进行合理的拓展延伸,带领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能让学生看到更多的风景,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作者:刘瑛 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