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年轻父母幼儿教育论文

年轻父母幼儿教育论文

一、依赖型思维障碍

当今,年轻父母白天多辛苦忙碌,晚上或假日又忙着在麻将桌上寻求刺激。他们普遍认为:他们的责任主要是让孩子有饭吃,有衣穿就行,教育是学校、老师的事。所以,他们不是把孩子全托给爷爷奶奶,就是全托给幼儿园,实行生养脱节的全依赖型的模式。年老的爷爷奶奶多缺乏育儿的理论知识,又多喜欢清静无忧,不是过分包揽,就是放任自流,与孩子缺少交流。致使孩子从父母那里学到的不是“勾勾调主”,就是“杠上花”,“自扣,胡了!”从爷爷奶奶那里学到的不是“沉默寡言,性格内向,”就是“贪玩放懒,老气横秋,不知上进!”大凡懒惰的人长大了是很难融入社会的。

二、过分溺爱的思维障碍

当今的孩童,由于是独子,不仅父母疼爱,连爷爷奶奶也非常疼爱,大人不是抱着就是背着,生怕累着,饿着,冻着,跌着。见孩子要吃的,要穿的,要玩的,赶快满足,赶快买。久而久之,孩子幼小的价值观里,逐渐形成了“必须照我的意思办”,当不能满足时,不是打滚耍赖,就是哭闹,甚至动手给爷爷、奶奶搧嘴巴。第一次发生动手打长辈的现象时,做父母的不管不问,听之任之,甚至觉得无可非议,照这样下去,孩子到了六、七岁时,“人性之恶”发展到了危害家人,危害他人的程度,在学校经常跟同学要东西,不给就打,成了一个典型的“小霸王”,成了小区里的一个小祸害。有个村子里的“小霸王”就因为邻居家的一个奶奶说了他几句,便放火烧了老奶奶的房子。这个“小霸王”的亲爷爷只好忍心掐死了自己的亲孙子,酿成了悲剧的结局。这种悲剧的根源在于父母的溺爱的思维障碍。百依百顺不是爱,而是溺爱。孩子过火的举动,适度的惩罚是必须的。理性教育不提倡“打骂”,不等于不提倡严厉的批评甚至必要的惩处,语言教育代替不了物质的教育。

三、竞争焦虑的思维障碍

现在的孩子面临着升学、择校、择师、考试、就业、购房、择偶等等竞争压力,家长片面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认为只要学习搞上去了,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于是家长把这种竞争思维引入了家教,拼命给孩子施加压力,出资给孩子参加这样那样的补习班、竞技班、文化培训班,搞得孩子过度疲劳,这种单纯的知识文化教育,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一是造成眼睛过早近视,体质下降;二是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厌学,逃课。所以有人认为“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到头来,父母和孩子不是双赢,而是双输。不少家长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单一的知识教育的一个侧面上,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片面认识:只要成绩好,对教师来说就是好学生,对家长来说就是好娃娃,就肯定以后有好前途好命运。这些家长顽固地坚持智育第一的原则,把“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奉为信条,甚至认为学习不好,前途就一片渺茫。曾有新闻报道,因孩子的学习成绩达不到父母的期望,遭父亲打死的案例。其实,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有没有作为完全不是单一的智育方面,学习好的人给学习差的同学打工的多得是。干大事的人不一定是学习好的人,“刘项原来不读书”,所以世界著名教育家贝戈尔说过:“优良品格是个人思想和行为遵守社会品质的表现,是一个人人性中利他性的表现,教孩子从小养成优良品质,将会使孩子受益终身。”为此,父母应从小全面系统地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尊老爱幼,注意善行,做事守信,树立社会事业心和社会责任心。搞好知识学习的同时,注意提倡德性,提高身体素质和美育素质。谋生的手段向来不是单一的智育所能包罗万象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在谋生上没有唯一的优越性。

四、打骂教育的思维障碍

具有家庭暴力倾向的人多是从事体力劳动的个体户。曾经有一个年轻的妈妈,白天辛苦劳动了半天,收工回来,看到三岁的幼女把床单扯乱了,或者把她洗好的衣服又拉下来重新拿到盆子里洗起来,于是用木棍对着女儿就是一顿暴打,暴怒道:“我这是忙到不得,还给我添乱,见千见万,就是不见过你这样不听话的娃娃!”并且打一下,问两声:“给敢了!”“给敢了!”打得孩子的腿上、屁股上一棱一棱地泛血丝。如果家庭的其它成员制止一下,马上转过来骂道:“就是你抬头伤脖子的!”事后别人问娃娃,娃娃才说:“我是学洗衣服呀!”这个年轻妈妈完全不知道这是孩子模仿大人干活,是一种学习的行为,应该给予鼓励和指点,与其用这样的时间打,不如用这样的时间教。打骂的结果,是直接浇灭了孩子模仿大人劳动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儿童无过错的动机给成人造成了一些麻烦,父母应该调查研究,查明情况,循循善诱,抓住机会培养孩子爱学习、爱劳动的品质,父母再忙再累也不能用打孩子来出气,要知道,耽搁几分钟不要紧,打坏了孩子的身体,浇灭了孩子的学习热情,才是误了孩子的终身大事。有些父母为打骂教育找到“不打不成才”、“哪家不打,打是心疼,骂是爱”的歪道理,并把自己的暴力行为称为是对儿女的“爱”。近期新闻报道过,一个亲生父亲因女儿的某种小错,将其活活打死的案例,这能叫“疼”叫“爱”吗?这些种种施暴儿童的事例,深刻说明了我们一些年轻父母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严重的观念缺失,存在着严重的思维障碍。会生育孩子,不一定会教养孩子,“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父母既是父母,又是老师,就应该具备一定的育儿知识。我国存在着一定的对父母进行培训的缺失。为了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需要对年轻的父母或即将为父母的进行一定的育儿知识培训了。

五、诚实守信教育的思维障碍

当今社会上存在着许多坑蒙拐骗现象,不法分子为了获得最大利益,尽干些制假、造假、售假的勾当,在社会上扮演着各种正面人物的角色,公开行骗,诈骗,让人防不胜防。“不讲假话办不成大事”公开登堂入室,“不卖假货,赚不了大钱”也粉墨登场。这些经典的社会渣滓语言,深深地蚕食着社会的道德底线,腐蚀着人们的灵魂。传统教育要求孩子诚实守信,但家长担心孩子太老实,容易上骗子的当,所以叮嘱孩子:“不能同陌生人讲话,不能吃陌生人的零食,不能跟陌生人走”,这些告诫有积极的一面,也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似乎陌生人都是不可信任的,容易使孩子形成“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的偏见。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有一定的影响,还是要提倡诚实办事,诚信做人,多从如何识别真假、好坏上引导孩子。

六、攀比的思维障碍

有的父母经常抱怨自己家的子女不听话,不像张三、李四家的娃娃聪明、好学。这种父母只看到别家孩子的优点,看不到自己孩子的优点。有的父母却又相反,只看到自家孩子的优点,看不到别家孩子的优点。别人对自己孩子提出批评,马上翻脸,同别人大吵起来。这是攀比中容易出现的两种偏见。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孪生兄弟,更何况是不同父母所生的两个孩子。人们总喜欢攀比,而攀比结果总是这样:“婆娘总是别人家的漂亮,娃娃总是别人家的乖”。家长总喜欢用天才为榜样来训诫孩子,比如:“甘罗12岁为丞相,曹植7步能作诗”,“高斯5岁能解复杂的方程”。有榜样是好的,但天才儿童毕竟是少数,立标可以,攀比不行,高攀要犯忌。不用自卑自己的子女不成材,不用嫌弃自己的娃娃不成器,每支蜡烛都有自己的亮度,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不要用太高的标准给自己的孩子施压,这会使孩子望洋兴叹而却步,失去信心而自卑,也不要用鄙视的目光去看待孩子的不足,这会使孩子缺少呵护而自弃,失去父爱而胆怯。心理暗示的作用是非常有用的,当你常常用赞赏的眼光看孩子,孩子总会得到良性成长,总会成器的,当你用鄙视和怨恨的眼光注视着一棵花草,时间长了,它是会枯萎的,肯定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将会给你带来无法想象的回报。

七、读书无用的思维障碍

“家庭是最自私的,也是最个人的”。在此信条下,有的家长常常把子女看成是最个人的私家财物,因此而随意处置子女。有的父母借口家庭困难不让适龄儿童上学,有的借女孩长大后是别人家的人,就故意不让孩子上学。有的家长看到大学生就业困难,自家又没有什么背景,认为读书根本没有用,读了书后找不到好工作还是得回农村干活,还不如不让子女入学,而是让孩子留在家里干活持家,或者过早地让自己的子女辍学。这样的家长看到的仅只是一点钱而已,暂时没投资回报的问题,没有看到读书的重要,没有看到推动整个社会前进的是科技和文化。读书不是没有用,而是看你会不会用。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文化,没有文化的人是要被社会淘汰出局的,表面上看,决定水桶水平的是最矮的那一块木片,但最先拆换下来的或者出局的也就是最短的那块木片,落后的总要被淘汰,这是自然选择的法则。社会如此,个人也亦然。

八、虎爸的思维障碍

苛刻严厉的爸爸称为虎爸,虎爸坚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提倡让子女“悬梁刺股”,“十年寒窗苦,一举天下扬”。望子成才的愿望可嘉,但却违反幼儿生理和心理健康生长的规律。资料显示:“新生儿脑重量约390克,约占成人的(1400克)的27%,满周岁时占50%,两岁半时占75%,7岁时占91%,10岁占95%,14岁占100%,即14周岁时人的大脑才发育完善。”孩子需要充足的睡眠才能健康的生长发育。“悬梁刺股,熬夜苦读”,违反人体生长发育规律则不可取,是有损儿童健康的。

九、善意谎言的思维障碍

98%的中国家长为了劝说孩子改掉坏毛病而向他们说谎,例如,在愿望得不到满足时便哭个不停,年轻的父母常说:“再哭就叫老秋糊(妖怪)把你背走”,或者说:“哭得多的娃娃,鬼容易把他的魂抓走”。用这些谎话吓孩子,不仅让孩子对周围事物的理解产生偏差,也会让孩子信鬼信神,这是吓唬型的思维障碍造成的。年轻父母也常常撒一些知识型的谎言,比如三四岁的孩子问父母:“我是从哪里来的?”父母不便说破,便善意地说谎:“从山上捡来的”。这让孩子认为自己的亲生父母在山上,有的孩子受到父母的打骂时会说:“你们把我送到山上吧,我的亲生父母虽然穷一点,那也是我的亲生父母呀!他们不会是这样对我的”。还有一种是情感性谎言。例如,父母常说:“再哭,妈妈就不爱你了”。这会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担心失去母爱而缺少归属感。上述十种思维障碍,对孩子的成长发育具有不可估量的损害,鉴于年轻父母会生孩子却不一定会教育孩子的情况,建议幼儿教育主管部门给育龄妇女多培训一些学前教育知识,提高年轻父母的育儿水平。

作者:马宁镔 单位:芒市风平镇印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