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乡村振兴下的区域生态农业创新系统效率

乡村振兴下的区域生态农业创新系统效率

摘要: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逐渐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体现了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新思想。在此背景下,我国生态农业建设无法做到一蹴而就,可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建立健全农业基础教育学习体系、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建设农业创新人才队伍等方式逐步提升区域农业创新系统效率。只有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效应的区域农业创新系统效率,才能有效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生态环境效应;区域农业创新系统;效率研究

引言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落实,城乡居民在农产品安全食用、生态文化获取等方面提出多样化需求[1]。基于此,区域生态农业管理主体应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情况灵活改进区域生态农业创新系统,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落实,推动区域农业向生态化、绿色化发展,并从整体上提高农村农业经济效益。乡村振兴背景下,研究区域生态农业创新系统效率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2]。

1乡村振兴战略下区域生态农业创新系统实践意义

1.1迎合市场发展需求

人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渴望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对于乡村农业经营管理主体来说,应以人们需求为导向,动态观察市场变化情况,为人们提供绿色农产品,并推动区域生态农业创新式发展,区域生态农业模式如图1所示。

1.2推动乡村振兴战略

区域生态农业是整体农业的一部分,适时提高区域生态农业创新系统效率,这能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可靠支持,并创设宜居环境、营造良好文化氛围,让村民享受乡村振兴战略贯彻带来的利好,进而激发村民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内动力[3]。因为村民是乡村振兴战略执行者和享用者,所以在区域生态农业创新系统应用阶段要征集村民意见,尽可能兼顾村民需求,引导村民提出绿色生态建设、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化建议,全面保证生态服务合理性和有效性,为生态农业大规模发展助力[4]。实际上,区域生态农业创新系统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宜居环境创设、生态效益良性循环等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使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有效实现。

1.3减轻资源环境压力

如今,可利用资源短缺现象日益显著,这既会增加生态农业建设与管理压力,又会影响乡村农业稳健发展步伐。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应稳步落实生态农业创新系统的应用,力争在短时间内提高系统实践效率[5]。随着城镇化进程逐渐加快,部分污染型企业移至农村,无疑增加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阻力,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态势日益严峻,不利于农业持续、稳健发展。从污染类型来看,我国九成涉及大气、噪声污染,如图2所示。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大气污染、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11%左右,粮食产量增幅255%左右时,化肥增幅约1150%,化肥在增产方面效用相应弱化[6]。基于此,应加快生态农业转型步伐,加强生态农业创新系统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融合。

2区域生态农业创新系统效率影响因素

2.1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每个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对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区域生态农业创新系统效率有一定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会作用于当地学生教育水平、金融环境、农业生产水平以及经济产业结构等方面。通常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对乡村振兴战略下区域生态农业创新系统成本投入会更高,成本投入越高,则区域农业创新系统效率也会随之提高[7]。

2.2当地城镇化水平

当地城镇化水平会影响农业用地使用情况,不健康的城镇化水平发展,会导致农业系统耕地面积减少,劳动力投入减少。城镇化水平高低对于生态农业系统发展有利有弊,如果某一个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当地农业发展,主要是由于当地化城镇水平越高,则以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人员会有更多放弃此工作,对区域农业创新系统效率将会造成负面影响[8]。但是,随着城镇化水平提升,当地农民科学技术运用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对区域生态农业创新系统效率有正面积极影响。

2.3农村基础教育水平

当地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对当地农民知识文化水平具有直接影响。农民百姓知识文化水平越高,则越容易接受先进农业科学生产技术,创新农业生产活动,提升乡村振兴战略下区域生态农业创新系统效率。相反,当地教育水平低,则会制约当地农业先进生产科学技术推广,农民百姓对于农业市场变化规律等理解不到位,进一步导致农民百姓与农业市场农业生产信息不对等,在此基础上,如果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加大对区域生态农业创新资金投入,则会由于百姓知识储量不足,只能被动接受,进一步降低农业创新系统效率,限制了区域生态农业创新工作发展。

2.4农业科研能力水平低下,科研效果不佳

我国当前高等院校农业学科结构以及农业专业设置存在一定问题,相关机构存在着职能职权交叉重复,主要体现在高等院校教学设置集中在种植业学科,其他农业相关学科设置不受重视,甚至还存在着学科课程不完善,相关专业学生无法得到系统专业知识学习的情况[9]。传统农业学科开设数量饱和,但是创新新兴农业学科开设以及发展却数量较少。另外,学科结构不合理还体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科学研究方面,对于农业生产前以及农业生产之后领域研究有待深入。高等院校以及一些农业研究所科研队伍研究方向仍有不足,农业研究方向没有随着农业科技以及农业实际生产需求变化而变化,农业科研成果实际操作性不强,不能有效解决当下社会环境中农业生产存在问题,研究科研内容并不是农民们想要的科学结果。当前农业科技研究往往针对于农业常规操作,对基于生态环境效应农业实用技术以及创新技术科学研究着力不够。相关农业研究人员一味借助国外优秀农业科学技术,没有考虑将优秀外来农业技术有效转化成更加适合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缺乏了创新产生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10]。

3乡村振兴战略下提升区域生态农业创新系统效率有效措施

3.1因地制宜,出台相关发展政策

国家相关政府部门想要提升乡村振兴战略下区域生态农业创新系统效率,需要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具体情况以及当地农民劳动生产水平,制定一系列相关发展政策,主要内容可以包括提高当地区域农业创新系统效率以及保护当地生态环境[11]。在实际发展中,对一些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可更加重视当地农业生产与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紧密联系,创新农业生产活动;而对于一些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地区,则更需要重视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尽可能减少当地农业生产资源浪费。

3.2建立健全当地农民基础农业教育学习体系

国家相关政府部门需要重视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建立健全当地农民基础农业教育学习体系,设置专项资金,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设施建设。而当地政府则应当正确利用此专项资金,与农业发展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培育工作指标,利用指标完成度以促进农业部门主动性提高,调动多方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当地农民百姓文化水平,帮助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先进农业生产知识与农业生产技术,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下区域生态农业创新系统效率提升工作。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聘请一部分农业生产方面专家学者,或是从农业研究机构、涉农院校或涉农企业中选派人员,让其全职或兼职任教,提高教师职业素养,选择不怕困难、有耐心、吃苦耐劳的教师,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训,下到基层农村,去面对面指导当地百姓农业创新技术的运用[12]。另外,培养农民成为农业人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国农业处于转型阶段,对于人才需求量较大,应当设计多样化培训方案,以适应层次不同农民学习的需求。可从农民务农时间、文化程度、专业技能、田地亩产量、经验测试等方面考察,了解其农业知识培训需求,重点关注农业带头人、青年农场主等具有现代农业经营理念的农民,根据其情况明确培训时间[13]。每当完成一阶段培训后,还需对工作效果进行考察,完善农业基础知识培训学习体系。

3.3加大对当地农业科技成本投入力度

国家相关政府部门还需要加大对当地农业科技成本投入力度,可拨出专项经费构建农业科技发展基金,专用于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技术推广工作。并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专项基金,负责重大农业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尽可能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环境。鼓励引导企业、金融机构、个人、社会团体向农业科技投资,通过多种融资渠道进行资金筹措,以实现农业科技创新推广[14]。同时,还应当优化涉农贷款工作流程,降低涉农贷款门槛,提升涉农贷款额度,为当地农业创新发展提供充足资金支持,尽可能保证农业创新系统效率提升。另外,还应当发挥财政部门职能作用,构建财政农业科技资金投入增长机制,以支持农业前沿性、基础性、公益性等科技研究,将农业科研机构经费运行保障水平逐渐提高,以支持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着重建设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生态农村创新发展效率提高提供有力支撑。

3.4将生态保护作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先决条件之一

国家相关政府部门需要重视当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只有农业耕地有效利用转型,才可以保证当地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具体实现措施体现在尽可能保证农业作物种植质量,保证农作物丰收;适当使用农药化肥等一些化学手段,保证农业耕地质量;减少对自然资源滥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发展当地农业科技水平,实现农业创新系统可持续发展。并在区域生态农业发展之处,吸取其他地区的经验教育,将环境保护标准定的更高,对新生产线、新产业、新产品引进吸收都严加要求,通过此种方法,减少农业耕作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才能推动农业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除此之外,政府部门面向农业种植户进行专项教育,并组织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让种植户在农业生态保护方面端正态度、丰富理论知识储备,真正为农业生态创新系统有效践行指明方向、给予理论支持。当生态保护工作落实后,区域农业经济效益会逐渐提高,最终为农民谋福利,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稳步落实[15]。

3.5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建设农业创新人才队伍

相关农业部门想要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需要将重点放在农业科研体制方面,改善传统老旧农业科技体制,结合先进农业科技体制实例,发现现有农业科技体制中不足之处,主要问题体现在农业科技组织管理调控权力不集中、农业科研组织布局混乱无序、农业研发层次重复现象频发、农业科研组织管理工作没有有效落实、高等院校农业研究设置沿用老旧传统、农业专业学科设置不具有全面性、基于生态环境效应农业科技跨专业综合型项目研究实力与水平有待提高、农业科学技术研发方向与当地农业实际需求不匹配等。针对上述情况加以完善,并创建农业创新人才队伍,可有效推动区域生态农业发展创新。简言之,区域农业部门与高校、农业科研单位取得联系,这能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基地,使其在生态农业创新方面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与此同时,农业科研人员能够在生态农业创新系统实践方面获得灵感,确保农业科技理论与实践活动有机统一,最终为生态农业创新系统高效运用给予理论指导。为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借助农业创新人才队伍力量为生态农业创新系统改进提供新思路,确保农业科技创新体制的引导作用全面发挥,取得农业生态持续发展的良好效果。

3.6联用乡村创新系统,深化区域农业改革

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这为乡村创新系统与区域生态农业创新系统融合提供机遇,使城乡联动步伐大大加快,并稳步落实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创新治理、可持续发展、区域生态保护的良好效果。如今,创新驱动发展要求逐渐提高,从区域农业发展现状制定可行性策略,并严格遵循创新政策规律,使生态农业创新系统在区域生态农业建设、农村经济秩序维护等方面发挥优势。两种创新系统融合阶段,产业创新发展空间相应拓展,能够起到提质增效作用,经实践分析探索适合区域农业生态建设的可行性路径,真正制定提高生态农业创新系统效率的“中国方案”。乡村振兴视域下,区域生态农业创新系统效率提升工作不能一蹴而就,这项工作需要政府、村民大力支持,以便为乡村社会和谐建设、区域农业改革深化提供推动力。其中,政府部门为其颁布优惠政策,并适当提供财政支持,确保区域生态农业建设工作常态推进,大大提高乡村社会治理水平。

结论

想要有效解决我国当前农业生态环境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最好方法就是尽可能提高乡村振兴战略下区域生态农业创新系统效率,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体系,有效减少农业资源浪费现象。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了解影响乡村振兴战略下区域生态农业创新系统效率因素,针对当地农业发展实际具体情况,提出相对应优化措施,减少对区域生态农业创新系统效率带来的负面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温兴琦,郑昊.农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层次、运行机制与构建路径[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9(02):33.

[2]史琳,张舒逸,宋微.生物农业区域创新战略发展研究——文献综述[J].现代农业研究,2019(09):5.

[3]毛世平,杨艳丽,王晓君,等.农业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对京津冀区域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9(07):76.

[4]赵睿.乡村振兴之”农业生态强”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2):34.

[5]柳玉,李国锋.乡村振兴视域中农业生态化发展刍议[J].理论观察,2018,(5):62.

[6]周宏春.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农村绿色发展[J].环境保护,2018,46(7):16.

[7]唐安来,翁贞林,吴登飞,等.乡村振兴战略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于江西的分析[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06):803.

[8]隋斌,张庆东,张正尧.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工程科技创新[J].农业工程学报,2019,35(4):1.

[9]陈秧分,刘玉,李裕瑞.中国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发展状态与产业兴旺途径[J].地理研究,2019,38(3):632.

[10]丁绪辉,王柳元,贺菊花.乡村振兴战略下考虑生态环境效应的区域农业创新系统效率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24):230.

[11]王超,蒋彬.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精准扶贫创新生态系统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45(03):5.

[12]马丽.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研究[J].农业经济,2018,378(10):61.

[13]刘会宇,季凤辉,朱瑞欣.乡村振兴战略下喀喇沁旗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北方农业学报,2019,047(01):130.

[14]田伟,阳亮,向平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院校帮扶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的模式研究[J].重庆社会科学,2019(01):17.

[15]汪姣.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扶贫研究[J].农业经济,2018(08):30.

作者:冀博 单位:河南省煤田地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