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基础运行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基础运行方式

一、支架式工作坊的理论基础

1.工作坊

工作坊起源于欧洲的包豪斯学院,是现代建筑设计的先驱格拉皮乌斯倡导“技术与艺术并重”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学习过程如“工厂学徒制”,学生的身份是“学徒工”。在教学过程中,担任艺术形式课程的教师称“形式导师”,负责教授理论课程,并引领专业的发展;而担任技术、手工艺制作课程的教师称“工作室师傅”,负责辅导实践教学。由于实践环节需要特定的场所,而学生日常实践空间———工作坊逐渐成为实践环节的核心,因此这种实践教学模式称为“工作坊”。源于现代建筑设计领域的实践教学模式,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但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扩展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实践为核心,按照实践的要求学习理论,而不是以理论为核心,按照理论学习的要求辅助实践,是工作坊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因此,流行于建筑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领域的工作坊教学模式,也逐渐被其他专业领域的教学所借鉴。如张尚莲、李明、黄越都将工作坊的教学模式应用于翻译领域的课堂教学,认为这一模式可以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郑碧波将工作坊式协作学习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心理辅导教育,有效推动了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合作意识的形成。夏艳玲在社会调查研究教学中运用了工作坊教学模式,良好地改善了教学效果。王雪华通过实践发现,强化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2.情境认知理论

情境认知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重要的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是基于社会情境的一种活动,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一种交互状态,是一种人类协调一系列行为、去适应动态变化发展环境的能力。因此,该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并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个体形成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同时,认为学习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协商性、探究性等一些特征。情境认知理论在教学应用方面有两大特点。一是提倡情境性教学。首先,这种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其次,教学不是将提前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指导学生的探索。最后,情境性教学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测验,而是采用融合式测验,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或者进行与学习过程一致的情境化评估。二是实践共同体。情境学习将社会性交互作用视作情境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学习是通过参与有目的的活动而建构的,同时,它也同样强调实践与共同体的重要性。从工作坊形式和情景认知理论的介绍,可以看出它们有一些相似之处,即它们都强调在社会的情境中实现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不同之处在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不一样,工作坊中教师的角色是主导、负责人和师傅,学生是学徒;而情境认知理论认为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一个“支架”的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监控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学生是导演和策划人。本研究以工作坊为单位在大班背景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通过工作坊来深入学习和培养实践能力,工作坊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了支架作用。由此我们认为支架式工作坊是多人共同参与的一个具有社会情境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实践操作、分享体验的学习小组,又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

二、支架式工作坊的运行方式

以情境为中介,以实践为核心,根据实际需要来学习理论,这是支架式工作坊最大的特点。这一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景为中介,以经验为起点,以活动为核心,以过程为重心,以合作为主线”相吻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的作用要从“主导”转变成“支架”,教师的“支架”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要从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出发,由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拓展为关注学生人格完善及综合素质的发展。二是根据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我们应着眼于从学生的心理健全、心智发展和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的角度来进行设计。本次研究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专题式设计,设置心理健康、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习人际适应、健全人格的培养、情绪压力的管理、爱的能力的提升等方面的内容。三是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指导和帮助学生创设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情境———工作坊。组建“工作坊”是支架式工作坊实施的主要任务。工作坊相当于一个“实践场”,是为达到一种学习目标而设置、创设的功能性学习情境。工作坊不仅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场所,而且更在于实践的过程。工作坊以实践项目为核心,学生通过对心理健康相关项目的深入了解和学习,以及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完成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在实践的过程中,除了教师之外,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十分重要。通过工作坊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形成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体现了“工作坊”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支架”作用。工作团队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运用,更主要是能力的培养,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1.工作坊的组建与选题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一个困境是师资力量短缺,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和体验,很多学生只是听众和观众,所以形成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热情不高的情况。而工作坊是让每个人都参加实践,有事可做,有所体验,有所感悟。但是如何让一名教师带动几十个人甚至上百人的大工作坊,这是现实中遇到的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化整为零,将6~10人分为一个小工作坊的办法。工作坊的组建是依据学生相同的兴趣、问题和困惑。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特点,是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知识“最近发展区”相差很大。以恋爱心理为例,有的学生已经经历过恋爱,对恋爱问题深有感触;有的学生对恋爱问题还未曾思考,既无需求也无感知。因此,工作坊的成立采取自愿的原则自由组合,使对相关心理问题有共同兴趣和困惑的学生组成一个工作坊。工作坊主题的选择,也是实践情境创设的前提条件。工作坊的主题可以选自于教师定的题目,也可以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生的自选主题,必须要经过教师的审阅,为的是确保学习目标的实现,在这个环节教师的支架作用要有所体现。

2.工作坊的实践

(1)工作坊的前期准备过程

在工作坊的前期准备过程中,主要是对所选主题项目进行学习和资料的准备。在学习过程中包括多种形式的学习,其中有教师的指导、合作学习、自学等方式。首先,工作坊成员以自学为主,查找主题项目相关方面的内容资料,对相关方面的内容进行自学、消化吸收,了解所选项目涉及的知识内容。其次,坊内成员合作学习,共同协商工作坊活动的展示内容,编写活动策划方案。其中包括项目主题的界定、心理问题情境的呈现以及问题解决的方法。最后,依据策划方案坊内成员相互配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剧等),反复实践体验心理问题情境,验证问题解决的方案。在工作坊前期准备过程的环节中,教师要监督工作坊的任务进度,以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工作坊活动顺利展示。在工作坊资料准备和实践环节,教师要保证及时为坊内项目的进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2)工作坊项目的展示环节

每一个工作坊都有一次课堂展示的机会,展示时间为一个课时。以工作坊为单位,引导和带动课堂,其中主要环节是呈现心理问题,引发讨论分析。首先在各个工作坊内讨论分析、交流沟通,提出解决方案。其次,各个工作坊之间经验交流,发表建议和看法。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总结。工作坊内的充分讨论,可以保障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体验项目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动机;各个工作坊之间的交流与竞争,更加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活力。在这个过程中,问题得到了澄清,加深了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

(3)工作坊活动的反思

工作坊项目展示结束后,参与成员要对工作坊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反思,涉及投入、角色、矛盾冲突、成长、遗憾等方面,从个人和团队两个角度进行总结,形成书面报告。通过反思活动,每个参与成员完成对实践项目意义的重组和建构。每个工作坊要对所研究实践项目,以工作坊为单位进行一些必要的理论研究,共同合作完成小论文的写作。不仅仅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领悟了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而且通过小论文写作,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某一领域的知识,有了较为深刻和系统的掌握。小论文的写作,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为学生以后的心理发展奠定了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在课时方面是有限的,不能够对工作坊的项目研究进行更为全面、深刻的实践研究,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因此,就涉及到了课外延伸方面的内容。工作坊的成立便于教师的管理和指导。以工作坊为单位,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外延伸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如果坊内成员的实践项目结束后,仍然不能解决心理困惑和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个别心理咨询或团体心理咨询的方式帮助解决。二是同年级相同项目主题的工作坊,可以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工作坊,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情境随机进入同一主题项目,从而获得对同一问题多方面、超越现有信息的认识和理解。三是不同年级同项目主题的工作坊,可以进行经验交流。高年级工作坊可以带动低年级工作坊,高年级学生可以帮助和指导低年级学生。

3.评价维度

支架式工作坊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维度,应该注重实践过程的评价。学生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就可以反映学习的效果。相比传统标准化的评价,学习过程评价要难得多。首先,要选择合理的过程评价方式;其次,要全程监督过程评价的过程;最后,形成综合多方面的评价结果。可以建立工作坊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式,工作坊成长记录袋伴随工作坊的成立到项目实践任务的完成,记录工作坊实践的全过程。其中内容包括参与成员的信息、责任分工、考勤、讨论发言记录、实践项目的策划书和课堂展示环节的影像资料、课外延伸活动等。教师对学生的考评重点不仅仅放在期末,而是在工作坊实践的全过程。在平时,教师要随机抽查各个工作坊成长记录袋的完善情况,以确保其及时、真实地记录工作坊的实践过程。在期末通过成长记录袋完成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成长记录袋完成工作坊内部的自我评价;二是通过工作坊之间的评选完成工作坊外部评价;三是通过期末小论文完成教师对工作坊的整体评价。

作者:董建红 肖琼 赵晶 魏晓言 郑林科 工作单位:西安石油大学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