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心理素质案例范文

心理素质案例全文(5篇)

心理素质案例

第1篇:心理素质案例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应急;安全教育;心理素质拓展

高职院校属于青年学生的求学场所,学生密集,校园内的师生和教学设施安全至关重要。做好高职院校学生应急教育和心理素质拓展,对于增强学生应急心理素质,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健康,确保各类教学资源、教学设施不受损,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等具有重要意义[1]。对此,高职院校要做好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强化应急安全教育和学生心理素质拓展工作,注重搭建安全教育平台,促进学生防范意识和保护意识的增强,构建和谐、平安的校园环境,奠定教育发展的基础。

一、高职院校校内潜在火灾安全隐患

(一)属地隐患在高职院校中,教学和生活建筑众多,包含各类教学大楼、学生宿舍、办公楼、食堂、超市、实验室、计算机室等基础设施。而用于学习、工作的建筑,尤其是实验室、宿舍楼、教学楼等场所,相关装饰的阻燃性不足,一些电气线路复杂凌乱,部分实验室还存放有大量的化学试剂或备用燃油等。这些都是潜在的火灾源头,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火灾或加大火灾的危害[2]。

(二)生活陋习隐患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中,学生、教师等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率几乎达到100%,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众多。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这类设备的使用率都比较高。但有些学生随意丢弃这些设备的电源适配器、充电器等,存放不注意;有些学生习惯在床上给手机充电,在充电的时候无人看守,导致充电过度;有些学生喜欢一边充电,一边看电视剧,导致电池板发热加快。这些都是火灾隐患。

(三)违章用电或使用明火隐患现阶段,生活中的电气设备不断增多,小到充电器、“热得快”、吹风机,大到电热毯。学校,尤其是学生宿舍内的用电载荷是一定的。但总有一些学生抱着侥幸心理,违章用电,使用一些禁用设备[3]。比如,为了方便,他们在宿舍中使用“热得快”;冬天怕冷,他们在寝室里铺上电热毯;甚至还有部分学生直接用明火,在宿舍里煮火锅、煮泡面吃。这些情况都导致宿舍内发生火灾的概率大大提高。

(四)思想意识隐患目前,高职院校师生的整体安全意识还比较淡薄。很多学生认为火灾不是很可怕,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且一些小火灾很容易扑灭。这导致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注重学习消防知识,不懂如何应对突发的火灾事故,不知道如何正确逃生,对一些器材和设备的使用方法也完全不懂。这样,一旦发生火灾,他们就很难自救,安全隐患比较大。

(五)设施自身隐患高职院校建筑的相关设计都是有一定标准的。学校会设置安全通道,在各个楼层设置消火栓、自动喷淋装置、感烟装置、警报器等。这些设备类型多样,功能不同,但都是基于校内安全而设置的,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而就高职院校相关设施的维护保养来看,很多高职院校工程在交付后,后期的设施维护得不到重视,缺少定期保养和维修。因此,即使有部分设施已经老化或损坏了,管理者都不知道。一旦发生火灾,相关设施不能及时发挥作用,就加大了火灾的危害程度。

二、高职院校应急教育和心理素质拓展的必要性

(一)维护学生生命健康的必然要求安全教育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安全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安全,就谈不上教育。而高职院校的学生整体安全意识不足,对危险没有防范心理,在意外发生火灾时,多半手足无措,导致很多可以避免的危险发生,甚至会因为缺乏火灾安全防范和自救意识、能力而在火灾中丧生。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应急教育和心理素质拓展,是保证学生生命健康的基础性教育需要。高职院校管理者必须引起重视[4]。

(二)和谐、安全校园建设的必然要求现阶段,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开放性也不断增强。不管是思想上,还是内容上,高职学生的活动范围都在进一步扩大,和外界的接触不断增多。高职院校学生和外界接触的增加,带来了进入校园的外来人员的增加。这些外来人员成分复杂,可能有不法分子混入其中,给校内安全带来一定的威胁。这可能导致高职学生的思想安全隐患增加,对于构建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是不利的。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应急教育和心理素质拓展,能够进一步强化“三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进行社交,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在生活和交往中遵纪守法,能够区分善恶,保护自己,同时,保护他人。

(三)促进应急能力提升的必然要求火灾事故一旦发生,就可能快速蔓延,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学生如果反应迅速,掌握一定的逃生技能,就能临危不乱,将火灾的危害降到最低。开展高职院校学生应急教育,进行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使他们临危不乱,学会相关器材和设备的正确使用和操作方法,增强正确逃生能力。这样,在发生火灾的时候,他们就能第一时间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来应对,并正确、顺利地逃生。

(四)保障学校资源和正常教学秩序的必然要求火灾的发生可能导致师生的伤亡,还可能导致学校的重要教学文件、资料及教学硬件、软件等遭到损失。较大的火灾事故会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带来不好的社会舆论影响。开展学生应急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能够有效预防和降低火灾带来的损失,确保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这对于学校相关教学工作有序开展及保证学校资源安全来说,十分重要。

三、高职院校学生应急教育和学生心理素质拓展的有效对策

(一)积极开展应急安全教育,提升学生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增强全院教师的安全意识,切实提高教师自救互救能力,要围绕安全教育的要求,积极组织开展安全教育宣传和专题讲座,向教职工及学生传授安全知识。相关安全教育要结合近年来全国各类典型火灾案例,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呈现方式,剖析学校开展安全培训的重要性[5]。讲解安全方面的基本知识后,培训者要通过火灾事故案例,配合一幅幅令人触目惊心的图片、一段段发人深省的视频,指出火灾事故发生的原因,提高学生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并讲述火灾事故发生时的灭火及逃生自救方法。培训者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院全体教师讲授安全基本知识,重点讲解用电设备及天然气设备在使用中应如何预防火灾、发生火灾时的逃生自救方法、初期火灾的扑救及人员该怎样疏散等知识,并示范灭火器的正确使用方法。高职院校应通过有效的学生安全教育,使广大师生进一步增强“安全工作无小事”“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意识,要求全体教职工做到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确保防患于未然。

(二)做好学生心理素质锻炼,提升安全知识实践和应用能力高职院校要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至于六神无主、手忙脚乱,通过积极开展学生应急心理素质教育和训练,使学生在意外发生火灾时能有效自救,内心保持平静,不慌不乱,进一步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切实提高广大师生的火灾应急救援技能和应急反应综合素质[6]。高职院校应通过心理素质教育和锻炼,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大家的应急能力和心理素质,提升他们的应急疏散、自救逃生能力,全面检查学院的应急工作。

四、总结

安全教育和演练事关学生和教师生命健康,事关高职院校自身的资源和财产安全,不可忽视。高职院校要提升重视程度,积极做好学生应急教育和心理素质拓展工作,在促进整体安全意识和防范自救能力提升的同时,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涛,白雪.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式探究:以G学院“消防志愿者训练营”为例[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7,19(3):121-123.

[2]颜雨彬,汪丹,王祥斌.为校园安全撑起一把伞:全国中小学校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现场会见闻[J].中国消防,2020(1):46-49.

[3]昌开馨.强化科普观念,提升全民安全素质:2019年消防科普教育论坛在京召开[J].消防界(电子版),2019,5(23):14-15.

[4]段雅楠.消防宣传任重道远:访应急管理部天津研究所团委副书记宋文琦[J].现代职业安全,2019(11):12-16.

[5]吴培清.让平安守护孩子成长:福建省连城县实验幼儿园创新消防安全管理纪实[J].消防界(电子版),2019,5(13):38-39.

第2篇:心理素质案例范文

1.家长监管缺失,情绪反常。陈XX同学的母亲在其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他。父亲长期在外务工,与子女相处甚少,对子女的教育更是不闻不问,连电话的问候和嘱咐都屈指可数。祖父母长期照顾他,但只能满足衣食方面的需求,不了解他的心理需求。长此以往,他成了家里的“小皇帝”,认为别人都要听他的,这严重影响了他与同学的正常交往。久而久之,致使其心理变异,情绪暴躁,行为习惯越来越差。2.学习没有人辅导。由于是寄宿生,加上学习习惯较差,学习时间安排不合理,作业经常不完成,导致他成绩一落千丈。他从不爱学习发展到厌学。另外,他的个人卫生是很差,往往几天不洗头、不洗脚,衣服也很脏(周末带回家才洗),宿舍卫生也不好好搞,是导致同学不喜欢他,不想和他玩,甚至厌恶他的主要原因。

二.具体做法:

1.老师的真情感化。有人说:“推心置腹的谈话就是心灵的展示。”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会常常走近他,主动找他谈心,然后帮着他分析问题,找出影响他上课情绪的原因。让他认识到这种情绪对于自己和别人的影响和危害。鼓励他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勇于改正并注意吸取别人的优点。让他学会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别人,明白当我们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别人时,我们也就拥有了快乐。上课时我多提问他,当他回答对问题时,我就给竖起大拇指夸他,并给他所在的小组加分,,以提高他在小组中的威信。我多次看到在其焦虑的脸上露出了“柳暗花明”的笑容。我还利用周会课发动学生找找其他同学身上的优点,学会欣赏别人,为别人喝彩,取长补短。同学们也找出他身上的许多优点,使他感受到班级的温暖,逐渐融入到班级这个大家庭里。2.同学的榜样感染。俗话说:“榜样具有良好的感染力。”为了让他在学习和行为习惯方面有更大的进步,我在他们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我先后让班上优秀的同学去主动接近他,与他一起谈心、学习和搞活动。学业能力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帮助她,努力让其找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其在各方面进步。开始时,同学不愿意与他玩耍,他对同学的询问也是一问三不答,故意装作不明白的样貌。我明白这是防御心理的表现,其实其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关心的。一段时间的接触后,他慢慢缩短心理距离,消除他内心的焦虑和冷漠。慢慢地,他不再那么抵触,也愿意和同学沟通了。3.集体的感化温暖。良好的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集体的感化和温暖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在班级中我让他当小组长,让他参与班级事物管理活动,比如:搞卫生、课桌摆放、粉笔领取与管理、布置手抄报等,因为参与了班级管理,他的积极性也充分调动起来了,另外,因为他是小组长,首先起带头作用,所以学习起来也变得认真多了。

三.个案教育反思

第3篇:心理素质案例范文

[关键词]职业能力;高职;护理心理学;体验式教学模式

护理心理学是高职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是研究护士和患者心理活动的规律及特点,解决护理实践中的心理问题,以实施最佳护理的一门应用学科[1]。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的模式逐步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社会对护士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需要精湛的护理技能,而且还要求具有良好的心理护理能力和职业心理素质[2]。因此,提高高职护生的心理护理能力和心理素质是护理心理学课程的主要培养目标。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激发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方法[3]。体验式教学模式体现了高职教育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与社会需求、岗位需求接轨的理念,在培养护生的职业能力和心理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课题组在高职护理心理学教学中尝试运用了体验式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15级高职护理专业选2个班的护生,随机抽取一个班为试验组,另一个班为对照组,各48人。采用全国高职高专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由刘大川、孙萍主编的《护理心理学》,教学时数均为16学时。两组高职护生的年龄、性别、能力、素质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试验组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教学。①创设情景,真实体验。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护理工作岗位实际需要,运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教学法、心理训练法等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创设模拟真实的护理情境,让护生亲自参加,亲身体验。如在讲授“患者心理与心理护理”内容时运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体验法,让护生根据临床案例,通过角色扮演,体会护士与患者角色,学会换位思考,人文关怀,体验不同临床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士实施心理护理[4]。②小组讨论,分享体验。教师将护生9~10人/组,分成5组,每组各推选一名组长,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通过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表达及分享自己的内心体验。如讲授“情绪与情感”内容时,运用讨论体验法让护生根据课前已收集的资料,对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分享情绪体验,从而掌握情绪的功能、情绪的调节及对健康的影响,提高护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③归纳总结,内化体验。教师对交流中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提取精华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帮助护生进一步认清体验中得出的结论,内化形成自身知识。④实践应用,升华体验。让护生将已学知识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中,做到理实一体化,为患者提供整体的护理并在护理实践体验中升华情感,提升职业能力。1.2.2评价指标。对两组高职护生对体验式教学模式效果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两组高职护生的心理素质和职业能力,并进行统计分析,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教学效果比较采用c2检验,以P<0.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两组高职护生对体验式教学模式效果的评价。

3结论

3.1体验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高职护生的学习兴趣

体验式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说教的教学方式,把护生由听众变为教学的参与者,从被动学习引向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护生在“体验式”的学习过程中真实感受真切体验,从而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更加主动和积极地学习,把知识内化为己用[5]。同时,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使抽象知识更加易于理解与掌握。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的高职护生认为,体验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对知识的理解、感受与体验更深入。

3.2体验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高职护生的心理护理能力

传统讲授式教学侧重于理论讲授,较为抽象,形式单调,护生缺乏感受与体验的过程,使护生学起来倍感枯燥,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而体验式教学模式能模拟仿真的情景,让护生“身临其境”,在实践中去感受与体现,感悟和体会患者的感受,护患沟通技巧,学会换位思考,将学习融于体验之中,在“做中学”“学中做”,理论与临床实践“零距离”。并且,在临床实践中,护生根据临床患者实际问题从多维度进行思考与分析,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与心理反应,提出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从而提高护生的心理护理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的高职护生认为体验式教学模式有助于与临床零距离提高心理护理能力。

3.3体验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高职护生的心理素质

体验式教学模式让护生在实践活动中得以体验,在体验中得以分享,在分享中得以学习,在学习中得以成长,陶冶和升华护生的情感,实现自我心理发展与优化,从而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的高职护生认为体验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职业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汤雅婷.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2]李胜琴,邵翠萍,邵亚莉.高职护理专业《护理心理》课程与教材建设的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2):1670-1672.

[3]潘华.中职体验式教学法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25):45-46.

[4]赵丽洁.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儿科护理学教学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0):152-153,155.

第4篇:心理素质案例范文

概念: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智力、性格健全正常,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和刺激能进行自我控制,具有良好的承受能力,能较好的处理各方面的问题。意义:心理健康是社会极度重视的问题,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对维护身心将有着重要的意义,对青少年学生而言更为重要,一旦心理出现不健康表现,就可能导致成绩下降、和外界脱离,不利于健康成长。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任务

学生心理健康是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以及生理素质等因素的综合表现。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在学校、家庭乃至社会教育基础上是经过长期磨砺、培养而成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教师通过讲解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对不健康心理案例同学生们共同分析等来全面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正确认识和全面发展,开导心理不健康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弱点,积极面对学习和未来。教师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主要是:(1)传导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全面提高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让学生以健康的身心应对身边的人和事。(2)讲解心理卫生常识,传授心理锻炼的方法,比如运用适当自我调节、找人叙述等来消除心理障碍。(3)结合心理不健康案例,给学生讲解心理不健康的起因和不良后果,教学生如何正确看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件事。(4)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教育学生德、智、育全面健康发展。总之作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者,首先需要具备充足的知识和丰富经验,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点不是治疗而是识别,对存在不健康心理的学生及时发现和教育以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很多,概况起来主要是和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丹方面相关,其中社会环境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1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任何行为都有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他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因此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愉悦、压抑,乐观、忧郁;开朗、恐惧等表现有着直接的影响。例如:父母爱好,成天无所事事,脾气也不好,稍有不适就会吵架、打架等,这样家庭的孩子对生活、学习的信息就会逐渐下降,心里也会产生压抑,表现十分犹豫等。

2学校因素

除了家庭学生在学校和同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是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方面,因为同学之间他们的年龄接近、学习范围以及兴趣爱好等都很接近,他们容易交流并相互影响,所以构建良好的同学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

3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是一个大染缸,社会风气给人们思想和心理产生间接影响,良好的社会风气会促使学生爱劳动、爱学习、善解人意、意志坚强等反之不良社会风气会阻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因此社会流行文化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不容忽视。

4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要把知识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关键问题是让学生理解和认识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例如: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课;开办心理健康专家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室;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等,为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让他们在学校和家庭拥有安全感和信任感、快乐学习、和同学之间和睦相处,这样既能减少和消除各种不健康心理和行为现象的发生,重要的是能进一步提高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

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教育和辅导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同时社会环境的熏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着间接的影响,俗话说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风气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为此社会各界和社区应积极支持和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为青少年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湖北某县有一个中学生因看到过多的社会阴暗面心理承受不了而自杀身亡。由此可见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杜绝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培养和造就新世界心理健康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2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同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比如带领学生做爱心活动,关心贫困生、社会孤寡老人等等,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还可以以游戏为主,促进学生之间的友谊,让他们互帮互助,营造和谐的氛围;另外也可以适当结合实验,培养学生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

3对个别学生心理不健康行为展开辅导

开设或心理辅导室,对学生开展个别辅导,促进师生关系,为他们排解心理困扰并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例如:有一个学生,由于他父亲就单传,到他这辈好几个大爷,叔叔,就他一个男孩,爷爷,奶奶十分疼爱,不容他人说。平时学习成绩不错,但有错误不让人说,老师批评几句,就在下面骂老师。有一次他不好好做操,老师说几句,就不回班级上课,非得老师亲自去请才回来,老师亲自去叫他,他还和老师玩捉迷藏。还有一个男生,十分不容人,和同学之间发生点矛盾,就不依不饶,受点委屈必须找补回来,今天找不回来明天也要找回来。有一次别人在玩耍时打了他一下,上课了,他就把人家的文具盒藏起来,害得人家课上无法写作业。最后老师从他怀里找到文具盒。对此教师不要立即就批评他,先对事情了解清楚,对其进行开导和指出不对之处,分析他的心理行为,让他明白自己的过错,如何去尊重同学和同学处好关系,最后可以让他写检讨铭记自己的错误行为。

4配合父母全面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教师应该正确指导家长教子观念,让他们重视孩子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用家长的和行来影响孩子,教育还在健康成长。

第5篇:心理素质案例范文

【内容摘要】高职院校作为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为社会输送了大量掌握专业技能的人才。但随着就业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渠道逐渐狭窄,面对这样的形势和趋势,如何加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是有效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其就业的重要途径。职业心理素质包括职业兴趣、职业个性、职业情绪等,高职学生要具备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有助于以后步入工作岗位,有利于其减少岗位适应时间,促进其终身发展。本文对职业心理素质的内容进行了阐述,指出了提高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必要性,分析了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现状,最后对提高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方法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不但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专业操作技能。为了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除了知识和技能以外,职业素质的养成也是不可或缺的,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其中职业心理素质是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要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差异,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强化德育教育,切实培养心理健康、专业过硬的毕业生。高职院校心理素质教学的目标要重新定位,要积极与就业指导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注重学生的心理动态,进而帮助学生形成职业心理素质。

一、职业心理素质的内容

职业心理素质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包括职业意识、职业情感等等,是人们在岗位就职时体现出的职业活动特性,包括工作态度、意志力等等。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最核心的有机部分,一是职业品质,这是一种职业品格,在职人员对待工作要认真、热情、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二是要建立应有的职业意识,即工作人员对自己的价值和工作价值的认识;三是良好的遵守职业道德,还要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四是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备团队合作精神;五是积极参与竞争,敢于担当,不畏困难;六是乐于学习和接受新鲜事物,具有创新能力。高职院校的教育较为专业化,比较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在就业市场拥有一定的优势。但高职院校还是不能忽略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养成,进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使学生在岗位工作上有突出的表现和长远的发展。因此,加强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关键,是高职学生顺利就业的有效保障。

二、加强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心理素质是职业素质的一部分,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要重视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会有助于实现就业,而且使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工作顺利,为社会作出一定的贡献。当今职场,工作节奏较快、风险较高,工作人员面临的压力很大,高职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抗挫折能力都要有所提高,才能适应高压的工作环境。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职场的工作强度随之加大,不具备优质的职业心理素质就会被时代所淘汰,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加强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目前,社会分工明显,很多职业对于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有着极高的要求,现实工作中的竞争压力和合作障碍会给学生带来困扰。多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要求学生要有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进而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思潮容易影响年轻人,网络的开放化导致很多不良信息充斥整个社会环境,青年人如何辨别优劣并吸收好的信息应用于工作是高职院校的教育重点。因此,高职院校除了要抓好专业教育之外,更要注重学生的心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岗位、热爱自己的职业。

三、高职院校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现状

如何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培养其职业道德品质,是高职院校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课题,但目前高职院校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一)缺乏规范化的培养目标。

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确立规范化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目标,其教育呈现盲目化的特征,教育精力主要分配在专业教育领域,专注于学生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提高上,对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

(二)范围较窄,覆盖面小。

部分院校开设了职业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但其教学内容较为狭隘,教学范围不够广泛,覆盖面小。个别院校只将心理素质教育作为选修课进行,又是通过讲座形式开展职业心理教育,教育频度和密度都不够,导致职业心理素质教育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四、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有效措施

(一)明确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质量难以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和清晰,高职院校没有建立起心理素质教育的体系。一是高职院校在注重专业教育的同时,要将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增强适应能力和抗打击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其职业兴趣和爱岗敬业的精神。二是高职院校要规范职业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建立符合现代化要求的职业心理素质课程标准,要根据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内容。高职院校在明确培养标后,还要不断调整教育方式。

(二)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高职院校要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观念,明确职业心理素质的科学内涵。高职院校要将专业知识技能教学与职业心理素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学生就业的效果。高职院校领导要重视职业心理素质的教育,要提高学生对职业心理素质的认识,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影响着高职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学生自己也要提高重视程度。

(三)加快就业指导,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纷纷开设了职业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建立了专业的职业指导中心,派遣专业服务教师负责学生的职业心理教育和就业指导。高职院校教学主要内容是专业知识,但不要一味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还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其中职业心理素质也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一是高职院校压要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综合能力。定期组织就业指导教师的教育和培训,要丰富教师的知识和经验,要根据学生知识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促进学生的心理逐渐走向成熟。二是教师要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的成长经历和个体差异开展差异化的心理素质教育,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强化职业意识的培养。三是教师要采取多种的教学方式提高职业心理素质教育质量。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促进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选取的案例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创设的情境要符合现实,不能与生活脱离。

(四)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的灵魂,学校要以文化建设为依托,组织学生开展职业素质培训。将职业心理素质培养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大宣传力度,让师生认识到提高心理素质的重要性。高职院校要着力塑造学生认真的态度、坚韧的意志、乐观的心态。定期组织学生团体活动例如“团队步行”,锻炼学生体能和意志力,也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同时,校园文化建设要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组织创业校友会等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心理素质教育。

五、结语

综上所述,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是高职院校的重要教育内容,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要积极配合,共同致力于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有助于学生在择业期间保持乐观的心态和端正的态度,获得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工作岗位,有利于毕业生顺利度过适应期,为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宏.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5

[2]张大均,余林.职业心理素质及其培训[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

[3]郑春雨.基于职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7.

作者:张亦弛

第二篇:素质教育下高职院校合唱课程体系构建

摘要:合唱是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艺术素养、建立健全人格、提高其合作意识的重要方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构建高职院校合唱课程体系,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法。文章分别从乐理基础知识、合唱作品赏析、视唱练耳以及合唱排练等方面对如何构建高职院校合唱课程内容进行了认真的阐述,然后介绍了如何合理构建高职院校合唱梯队,为构建素质教育视角下高职院校合唱课程体系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素质教育视角;高职院校;合唱课程体系;构建

合唱是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艺术素养、建立健全人格、提高其合作意识的重要方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1。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多数高职院校只注重大学生专业素质及能力的培养,极少关注大学生的人文艺术素质、人格发展及合作意识的提高,部分高职院校非音乐专业甚至根本不开设音乐课程,更不要说构建合唱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素质了。显然,这种教育方式不但不符合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构建高职院校合唱课程体系就成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法。那么,在素质教育视角下,高职院校如何构建合唱课程体系,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合理构建高职院校合唱课程内容

作为综合性的音乐学科,合唱课程的内容较为复杂,不但包括发声、和声曲式、视唱练耳,还包括对不同风格合唱作品的欣赏与演绎。要想构建合唱课程体系,必须先构建包括乐理基础知识、合唱作品赏析、视唱练耳以及合唱排练等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合唱课程内容。

1.乐理基础知识是大学生参与合唱的基础

乐理基础知识是最基本的音乐知识,在合唱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大学生学习音乐,进行合唱的基础。其内容主要包括音的特性、节奏、节拍、和弦、音程、调式、调性关系、记谱法以及基本曲式结构等内容。在学习过程中,由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多不具备扎实的音乐基础,部分大学生在音乐知识方面甚至是一纸空白,为此,要想构建高职院校合唱课程体系,就必须从最基本的乐理知识入手,循序渐进,在促进学生掌握乐理基础知识的同时,稳步提高他们的识谱能力及演唱水平,使其能够从音乐的角度感受、理解、分析、表现音乐,为其参与合唱奠定基础2。

2.合唱作品赏析是提高大学生审美水平的关键

合唱作品赏析是提高大学生理解、分析合唱作品,提高合唱审美水平的关键,其内容主要包括合唱的起源,合唱的发展趋势以及合唱的形式与类型。通过进行合唱作品赏析,能够使大学生全面掌握合唱的起源、发展、流行趋势以及与合唱相关的基础知识,使其对合唱作品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认识,为大学生理解、演绎合唱作品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经常安排大学生参与音乐会、观摩合唱比赛、欣赏经典合唱作品、参与合唱作品研讨会,这样不但能够使大学生全面感知合唱作品的魅力,拓展大学生的音乐视野,还可以树立大学生的音响观念,在不断提高其对合唱兴趣的同时提高其合唱审美水平。

3.视唱练耳是提高大学生合唱基本功的重点

作为听觉艺术的一种,“听”是合唱的重要特征。所有音乐形式的表现都和听觉分不开,如果大学生无法通过听觉准确分辨节奏节拍、音高音准等内容,就难以提高内心音乐听觉以及音乐记忆能力,为此,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加强大学生的视唱练耳训练,通过对大学生节奏节拍、音高音准、调式调性、和弦音色、力度速度等训练,快速提高其内心音乐听觉能力、识谱视唱能力以及音乐记忆能力,使其音乐语汇逐渐丰富,不但如此,教师还要促进大学生将上述能力不断应用于合唱实践之中,为大学生独立理解、演绎合唱作品奠定坚实的基础3。

4.合唱排练是提高大学生整体合唱能力的关键

合唱排练是整个合唱的核心,是提高大学生整体合唱能力的关键。在合唱排练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加强大学生的合唱发声技巧、和弦进行听觉、多声部配合以及合唱作品的演唱,还要结合曲式、视唱、和声、身体律动以及语言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倾听能力、整体演唱能力以及演唱配合能力,使学生全面感受、体验月月音色美、和谐美、旋律美及情感美,培养大学生参与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风格合唱作品的演唱,从而不断提高其整体合唱演唱能力。为提高合唱排练效率,在排练过程中可以按照下列步骤进行:①热身活动。每次合唱排练前,参与合唱的所有大学生都要进行发声热身,进行哼鸣及音阶练习,使其能够快速融入到下面排练环节中去;②分部排练。在排练新合唱作品时,先要进行分声部练习,熟悉并掌握唱词及乐谱,解决大学生在合唱过程中存在的音准、节奏等基础问题。分声部练习完成后,再初步将各声部融合到一起,进行整体上的合唱练习;③合练细排。分部排练完成后,教师要指导大学生对合唱作品的表现手段进行细处理,并通过个体、分部以及分层相结合的方法指导大学生进行练习,不断提高个体演唱水平,进而提高全体演唱水平;④不断磨合。为提高整体演唱水平,教师要不断组织全体演唱人员进行合唱,并认真分析演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将问题及建议反馈给大学生,并不断进行磨合练习,从而提高整体演唱水平4。

二、合理构建高职院校合唱梯队

在合唱团队组建的过程中,对于年级不同的大学生,高职院校要组建不同的合唱梯队,按照演唱水平不同组建基础队、预备队与正式队。通常可以将参加大一合唱的学生纳入基础队及预备队,大二的学生纳入正式队。如果大一的学生基础比较好,演唱水平比较高,可以将其纳入预备队,经预备队的培养后再考虑将其纳入正式队。在正式队选拔演唱人员的过程中,既可以从基础队选拔,又可以从预备队选拔,只要大学生符合正式队的要求,便可以将其纳入到正式队中。这样,通过择优选拔方式选拔人才,可以不断提高基础队、预备队大学生参与合唱的兴趣,为他们进入正式队奠定基础。此外,为提高正式队的合唱水平,高职院校还要建立激励机制,优胜劣汰,对于无法胜任正式队合唱的大学生,要将其调整到基础队或预备队中,对于正式队严重违反纪律的大学生,除清退出合唱队外,还要交学校进行纪律处分5。总之,作为提高职业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法,有效构建合唱课程体系不但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合唱水平,还可提高大学生的人文艺术素质及合作意识,促进其人格发展,从而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走向社会,走向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释:

1.程明.高职院校开展合唱艺术教学的重要性及相关建议[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5(1):109-110.

2.李舒.高职院校学生合唱能力培养研究——以郑州旅游职业学院为例[J].音乐时空,2014,(5):162-163.

3.李聪.浅谈高职院校合唱中声乐训练的方法[J].戏剧之家,2016,4(18):90-90.

4.尹淑兰.广西高职院校非艺术专业合唱与指挥课程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思考[J].青年文学家,2013,3(12):107-107.

5.殷秀芳.如何让学生快乐的歌唱——一支高职院校女子合唱团的实践与尝试[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5(24):20-21.

作者:邵琰 单位:聊城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摘要:全民运动的大力提倡,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投入体育运动中,健美操作为体育教学中有课程特色的运动,运动与健美同时进行,深受广大女生,甚至男生喜爱。在健美与体育运动的同时,健美操还渗透着人文素质的教育,其优雅的课程特色往往有利于学生对人文教育的接受。该文通过论述我国目前高职院校教学现状,结合健美操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特色,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其中,为培养更高品质人才和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提出体育运动和素质教育同时进行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人文素质教育

1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现状

高职院校教育课程的特点,更多注重学生将来工作生活的技能学习,而忽略了学生时期应该得到的人文素质的强化与提高。在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许多学生存在形体动作不规范,协调能力偏低以及不敢尝试新挑战的现象。因此,提高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将教学期间的工作重心放在学生长远的技能培养上面来,但是接触更多的文化素质教育,才能将学习到的技能应用发挥出去。当前,教师就应该结合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过程中的特点和特殊性,应用有效积极的教学方法,将更多的人文教育理念渗入其中。

2人文素质教育概述

2.1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由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方法4个方面组成。人文素质可以分为基本人文素质和较高层次的人文素质。基本人文素质体现在人出生后家长、教师给予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树立起来的羞耻感、责任感、做事的积极态度和对错误的认识和改正。而更高层次的人文素质表现在严于律己的同时,还能把更多的正能量传达给其周围的人和事,表现出基于大众的超前思维和灵活应对能力,对自己职业生涯和生产生活中的品质追求更高、更广。

2.2人文素质教育

基于对人文素质教育的了解,只有做好人文素质教育,公民整体素质才有显著提高。人的教育是长久的,伴随着一个人的生老病死,在高职院校的学习生活,其实也是基础教育的延续时期,对个人更全面地认识世界,更好地理解人文精神,通过书本的熏陶和老师的积极教育,培养起个人气质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史为鉴,学习其留给后人的文华精髓,也只有人文教育才能将中华文化瑰宝顺利传承下去,将五千年文华底蕴中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方法得到延伸和升华。做人、为学、健体三者科学结合在校园学习当中,借助健美操学习的基础,将人文学习渗入其中,为培养品学兼优的新时期人才创建条件。

3影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的因素

3.1学校和自身的人文意识淡薄

高职院校教师更多强调学生学习更多技能,其教学过程中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识不足,导致高职院校学生接触人文理念的机会甚少,高职院校学生对人文理念的不重视,也是限制人文教育展开的重要因素。著名教育学家杨叔子认为“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而没有人文的科学,也是残缺的科学”。所以摆正教学理念,发展学生技能学习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任何院校,只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才算是成功教育。

3.2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人们对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要求,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虚荣感,人们只注重物质给生活带来的满足感,而在精神层面上极为匮乏,现在社会追名逐利现象愈加严重,高职院校学生意识属于初步塑性期,这样的社会环境和家长家庭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对于学生塑造宏伟人生价值观极为不利。

4健美操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优势

健美操代表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是体操、舞蹈、音乐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合而产生的。在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健美操已经成为舞蹈、幼师、音乐等专业学生的基础必修课。人文素质教育与健美操的结合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有很大的好处。健美操可以增加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全方位发展。

4.1有助于促进智力发展、培养审美能力

高校是主要的人才输出地,其培养人才的素质将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水平。体育作为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手段之一,可以通过健美操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教学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健美操运动可以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书本上感受不到的外在美和力量美,以提高学生美的品味、创造力和表现力。

4.2有助于塑造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在全面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人文素质也成为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之一,健美操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同时,掌握社会规范、培养社会公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提高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战胜失败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成为一个既有能力又有素质的合格人才。

4.3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在健美操教学中,教师应该从运动美的享受中引导学生个体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使其掌握社会规范并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责任感,形成健康的人格,成为一个遵守社会公德、担负社会责任的合格的人才,并使自己的意志力、抗挫折能力、合作精神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5健美操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

5.1创设校园、课堂人文情境

学校是学生最主要的生活环境,除了课堂教学以外,学校好的人文环境也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要全面加强学校的人文情境的建设,让学生在良好的人文氛围中生活,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健美操教学是一种很好的人文情境建设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其中,鼓励学生大胆地上台表演,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以便不断改进。

5.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新阶段改革中职幼师的健美操教学策略,首先应该加强师资力量。教师的学历、经验、技能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实际教学中,对全体学生实行“一刀切”的教学策略。对学生缺乏了解,造成体育教学枯燥无味,很难完成教学目标。因此要不断扩大师资力量,加强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

5.3坚持素质教育,加强德育培养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现如今全面提倡的新型教育模式,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全方位的素质,它重视培养人的道德素质、动手能力,因此它偏重于培养学生外在的体育运动技能,反而忽略了学生运动潜能的开发。为了促进学生运动潜能的开发,学校应该大力开展激发学生潜能的体育课程。这样的课程包括学校体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传播。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包括运动场地、器材以及身体运动形式等;体育精神文化包括体育类图书,校园广播,学校体育规章制度、体育管理机构体制、教师的体育道德规范、师生的体育行为、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的态度和对体育工作方式,师生的体育意识、体育价值观念、体育锻炼行为、体育活动风气和习惯等。所以,学校领导应号召教师和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筹资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成立各种校园体育兴趣协会,举办各种体育比赛等,以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从而加强对学生运动潜能的开发。

6结语

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当代教育形态下最基本要求,能够在体育锻炼中渗透关于人文教学的理念,是实现全面提高公民素质的科学方式,将知识能力学习延伸到体育运动过程中,使运动富含人文气息;将体育运动增强体质升华到对人文知识的充实中去,使学习更具青春活力。二者协同发展,更深层次地挖掘学生潜在能力,为培养和强化全面性人才的教育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冯婷.浅谈高校健美操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J].华章,2014(17):27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