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分析

提要: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经济目标,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使得社会福利不断提高。本文利用索洛模型选取1995~2014年数据建立我国经济增长的生产函数模型,利用stata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技术进步、资金投入、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反映资本、劳动投入以及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

关键词:索洛模型;经济增长;资本投入;劳动投入;技术进步

一、引言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在这里我们还要区别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区别。经济发展相对于经济增长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除了涉及经济增长之外,经济发展还包括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进步。比如,公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寿命的延长、贫富差距的均衡、自然环境的治理及改善、产业结构合理化、消费结构升级等。不少学者也利用索洛模型对我国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俞林(2011)利用索洛模型选取1978~2009年数据建立了我国经济增长的生产函数模型,得到技术进步、资金投入、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得出技术进步是我国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增长的重要源泉。刘鑫基于索洛模型,收集了1988~2005年湖北省的数据,根据索洛模型,对影响湖北省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表明,制约湖北省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是国外投资,劳动和资本在现实中不能完全相互替换。韩立杰、于海滨、刘喜波利用索洛模型选取1978~2004年数据,实证研究了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说明资金投入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占据主要地位,其次是技术进步,劳动投入相对较小。关于经济增长的源泉,不同经济学家也有不同的看法。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是投资、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也称综合要素生产率,是产出量与投入量的比例,简称TFP),其中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一个地区或行业经济运行状况,反映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等方面水平的综合指标,它反映了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是靠要素投入为主还是以使用效率的提高为主,即经济增长方式是集约型还是粗放型。三个因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或不同阶段是有差别的。一般来说,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或阶段,全要素生产率(TFP)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或阶段,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而言,产出的增长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或技术进步即提高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效率。

二、索洛模型

索洛的《经济增长理论》一书,系统地提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模型。索洛模型一般关注四个变量,即产出(Y)、资本(K)、劳动(L)以及技术进步(A),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被看作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而技术进步因素看作是外生的,被认为是通过资本和劳动两大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体现出来的。其中,资本和劳动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和主要源泉。在索洛模型中,技术进步等同于全要素生产率,即索洛“余值”。

三、指标选取

(一)要素投入指标

1、劳动投入。根据索罗模型,劳动被看作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之一,在研究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中自然是不可缺少的变量。劳动包括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劳动创造财富,经济增长来自劳动力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本文对于劳动力投入的测度用从业人员来度量,因为从业人员数量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劳动力的投入。2、资本投入。资本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又称有形资本,一般包括厂房、设备、存货、基础设施等资本存量,有时还包括土地、原材料等。人力资本一般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投资。通常研究经济增长中的资本投入要素是指物质资本。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斯密曾把资本的增加作为国民财富增加的源泉。现代经济学认为,只有人均资本量的增加才有人均产量的提高。许多经济学家将资本积累占国民收入的10%~15%作为经济起飞的先决条件,把增加资本积累作为实现经济增长的首要任务。由于资本存量很难度量,本文近似用资本形成总额来度量。3、技术进步。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罗伯特•索洛为代表学者的研究创造了新古典增长理论,将经济的长期增加归结于技术进步,更中性的说应该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本文将技术进步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亿元)来反映。

(二)产出增长指标

本文将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产出的衡量。反映产出的指标很多,然而数据最容易获得而又最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是GDP,本文采用地区生产总值作为产出量。为了使时间序列数据具有纵向可比性,须剔除价格因素对产出的影响。本文将所有年份的GDP换算为以1978年为基期的不变价GDP。

四、实证分析

(一)计量工具的选取

本文将采用1995~2014年年度跨度为20年的数据,数据均来自于1996~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国家数据库等;本文使用的计量工具为Stata12。

(二)模型建立

由于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是幂函数形式的,属于非线性方程,因此在正式进行回归之前要先将其转化为线性方程。对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两边同时取对数并且加入技术进步的弹性得基准模型如下:LnY=θlnA+αlnK+βlnL+μ(1)其中,A、K、L分别表示技术参数、资本投入量、劳动投入量;θ、α、β分别表示资本的技术弹性、产出弹性、劳动的产出弹性,分别反映技术进步、资本和劳动在产出中的重要程度。变量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值、技术进步的对数值、资本投入的对数值以及劳动投入的对数值均具有明显、稳定的长期增长趋势,变量国内生产总值对数值的一阶差分、技术进步对数值的一阶差分、资本投入对数值的一阶差分以及劳动投入对数值的一阶差分没有明显稳定的长期向上增长趋势。对变量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值、技术进步、资本投入的对数值以及劳动投入的对数值之间求其相关系数,结果为相关系数非常高。其中,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值与技术进步的对数值相关系数为0.9968,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值与资本投入的对数值相关系数为0.9946,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值与劳动投入的对数值相关系数为0.962,资本投入的对数值与技术进步的对数值相关系数为0.9942,资本投入的对数值与劳动投入的对数值相关系数为0.932,技术进步的对数值与劳动投入的对数值相关系数为0.9496。各变量之间存在如此高的正相关系数,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变量之间很可能存在一定的联动关系。对国内生产总值、技术进步、劳动投入以及资本投入经对数变换处理后的相关系数矩阵进行显著性检验,设定置信水平为99%。从分析结果得知,四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非常高,且均通过了置信水平为99%的相关性检验。对数据进行处理,由于是时间数列,首先要进行平稳性检验,经PP检验发现,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值有单位根,P值为0.8005,接受了有单位根的原假设,对其进行一阶差分发现,p-valueforZ(t)=0.3193,仍然存在单位根,对其进行二阶差分,得出P值为0.0021,显著地拒绝了有单位根的原假设;技术进步的对数值有单位根,P值为0.794,接受了有单位根的原假设,对其进行一阶差分发现,p-valueforZ(t)=0.0102,拒绝了有单位根的原假设;资本投入的对数值有单位根,P值为0.5705,接受了有单位根的原假设,对其进行一阶差分发现,p-valueforZ(t)=0.4979,仍然存在单位根,对其进行二阶差分,得出P值为0.0000,显著地拒绝了有单位根的原假设;劳动投入的对数值不存在单位根,P值为0.0000,显著地拒绝了有单位根的原假设。因此,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值以及资本投入对数值进行协整检验,研究两者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经迹检验发现迹统计量为2.6108,对应的协整秩为1,说明这两个变量值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对基准模型进行拟合:d2.LnY=-39.19+0.354d2.lnK+3.313lnL+0.173d.lnRD根据分析结果,模型的F值以及P值来看,模型整体上显著。模型的可决系数以及修正的可决系数说明模型的解释能力还是比较不错的。劳动投入的系数为正而且显著,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劳动投入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劳动投入越多,经济增长越快;资本投入的系数为正而且非常显著,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资本投入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资本投入越多,经济增长越快;技术进步系数相对较小,但也显著,说明技术进步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之一,但现阶段,我国技术发展程度还不足以使其成为重要因素。

五、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一)鼓励技术进步

索罗模型表明,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来自技术进步。促进技术进步的政策措施有:增加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国家对全国的科学发展进行规划与协调,对重点科技工作国家直接投资,鼓励私人部门把资源投入技术性的发明。采取特殊税收政策给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企业税收方面的减免优惠。对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生产的企业发展,从多方面提供优惠和保护。政府还可以直接投资从事各种重要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对高等学校等的基础性科研活动提供补贴,鼓励技术的引进工作等。

(二)鼓励资本形成

资本存量的上升会促进经济增长。从直观的角度,资本是被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因此一个社会可以改变它所拥有的资本存量。资本不断增加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资本装备率,发展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可以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政府鼓励资本形成主要归结为鼓励储蓄、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和鼓励刺激私人投资。

(三)增加劳动供给

增加劳动力供给会引起经济增长。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最高征收45%,这很容易理解,所得税的提高减少了工人的工作所得,从而会降低工人工作的积极性;与之相反,所得税的减免是加强激励,促进工人努力工作的一个途径。增加劳动力供给的途径还有提高人口出生率、鼓励与吸引移民、提高劳动力的参工率、延长劳动时间等。

主要参考文献:

[1]罗伯特•M•索洛等.经济增长因素分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陈宇虹.河北省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李京文,龚飞鸿,明安书.生产率与中国经济增长[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6.12.

[4]李建平,谢树玉.基于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J].经济数学,2007.1.

[5]庞浩.计量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6]夏杰长.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及其财税政策[J].财经问题研究,2002.11.

[7]俞林.基于索洛模型的我国经济增长实证分析[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8]韩立杰,于海滨,刘喜波.基于索洛模型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7.3.

作者:张文芳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