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理论及政策思考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理论及政策思考

摘要: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推进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整体需求。在当前高职产教融合实践当中,存在较多问题和现实壁垒。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开展创造了更好的外部条件,同时也对职业院校开展的工作提出了要求。本文在探讨分析部分产教融合理论和政策的基础上,研究职业院校深度校企融合的问题,提出有效解决措施。

关键词:在线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设计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和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职业教育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措施创新高效率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得了令社会瞩目的效果。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针对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问题提出了战略性指导意见和解决方案。2019年9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部委联合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产教融合是一个涉及多主体、多部门、利益多元化的多维度资源要素重置与融合的系统过程。国家持续推进政策帮助职业教育深度开展产教融合,以此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和企业、人才与产业供需全面对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1]

1《职教20条》提出的深化“产教融合”理论分析

(1)要求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在文件中明确指出高职的专业设置要紧随产业发展进行动态调整。高职的专业设置不再是纸上谈兵,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也不能闭门造车,应该由企业、行业协会以及学校共同制定。其中,人才培养的关键性因素,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标准都需要行业、企业和学校一起制定。在文件中细化了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实际工作内容,包括为学校提供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技术和新规范标准用于更新教学内容和修订教学标准等。高职院校作为产教融合的主力军,在制定校企合作工作机制时,应该要充分考虑多层面的关系调动积极性,如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的联动,企业和学校的互利,学校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学习等等,才能充分调动多方动力,平衡多方利益,以实现人才培养适应市场变化,适应行业发展需求。

(2)要求实习实训对接生产过程。文件明确提出学校强化学生的实习实训,要优先考虑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同时强调建立多主体的建设机制,实习实训和企业真实生产相对接,实训基地运营和社会服务相对接。高职院校在进行实训基地建设时,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靠等靠要,首先要有和企业行业形成命运共同体的驱动力,通过研制政行企校互促的机制,推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区域行业企业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对接,按需驱动,合作共赢,形成区域内部政企行校四方联动的协同育人。

(3)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机制。文件指出要建立企业技术人员和职业学校教师的双向流动机制,建立企业和学校教师灵活流动,相互兼职兼薪。高职院校应出台政策建立对二级学院、相关校企合作协调部门的校企合作工作成效按照月度或者季度进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进入年度及学校考核,与绩效奖金以及评先提拔相结合。同时,为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新工艺、新技术研发,做好社会服务工作,制定与校企合作有关模块内容,包括社会实践,社会服务,企业研学等,将教师的奖金、职称评聘和校企合作相挂钩,激发教师的主动性,推动校企合作开展。

(4)创新技术服务,使学校科研教研活动和企业创新发展成果向对接。高职院校通过顶层设计、构建模式、制定政策、实 施细则、管控细节、考核评定等方面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创新。院校和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明确合作实施细则。通过聘请企业荣誉教师、客座教授、技能名师等方式,由企业技能人才带动学校教师开展专业建设、研发技术、项目咨询等产教融合项目。学校教师通过双向交流迅速走向生产研发一线,为企业解决技术问题,帮助学校获得仪器设备落户实训基地,并获得技术服务报酬等等。

(5)推进学校教师开展社会培训,使企业职工培训与教师继续教育对接。目前现代农业、制造业、服务业以及战略新兴产业的企业员工需要提高职业素质。同时,高职院校教师需要具备“双师型”素质以使人才培养紧跟行业企业需求。教师在面向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时,重新制定能力标准、课程体系标准,证书技能标准等等,有利于教师成长为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企业员工获得了高质量的教育培训,有助于我国乡村振兴和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2《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产教融合”政策分析

2019年9月,国家发改委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是要“把深化产教融合改革作为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性任务”。方案的颁发表明国家已经把产教融合提高到推进国民经济加速发展的战略高度,为的是充分拉动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各司其职,共谋同利,促进教育和产业互相护持发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需求匹配。

(1)《实施方案》解决产教融合的突破性。《实施方案》的“指导思想”中提出“以制度创新为目标,平台建设为抓手,推动建立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改革推进机制”。方案指导思想的提出深刻反映党和国家已经意识到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和师资等要素配置扭曲导致的人才培养供给侧的结构性失衡。[2]深化产教融合是改善及解决结构性失衡的必然要求和根本路径。因此,产教融合从职教发展中产生,到受重视上升为国家战略,既是职教发展迈向高质量阶段的必经之路,也是国家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在职业教育高速发展的阶段,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产生并总结出的经验,仍然需要国家从政策层面进行推动。目前高职人才培养层次、类型和产业升级发展需求不对接;学校和企业由于利益关注点不一样,协同育人形同虚设;企业不愿投入教育,包括成本补偿没有得到合理保障,利益诉求不能取得共识等等。[3]要破解这些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就需要由国家来进行推动和统筹。由此可见,《实施方案》突出了国家将产教融合改革进行彻底的重大决策,将产教融合型城市、行业和企业集聚成统一力量,进行综合性改革试点,以充分发挥城市试点先行、行业试点先承、企业试点先开的主体作用,从而破除体制、领域、政策的障碍,打通措施落地的最后壁垒。

(2)《实施方案》反推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工作。《实施方案》提出“构建服务支撑产业重大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信息,基本解决人才供需重大结构性矛盾”。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宝贵经验,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必然发展和根本要求。[4]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思维下产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先有学校专业—校企合作—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产教融合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经济发展模式相匹配,强调“先有企业需求—产教融合—共同办学”。《实施方案》反推和促进高职院校思考企业、产业人才需求,以需求为导向健全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落实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工学结合、知行合一”。

(3)《实施方案》推动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实施方案》提出“重点推动企业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构建规范化的技术课程、实习实训和技能评价标准体系”,以及要“常态化、制度化组织各类产教对接活动”。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关键在于院校积极主动筹划或者联系企业进行职业培训,校企论坛等实质落地性的工作。职业院校教师为企业提供开放培训的规范要求,共同编写既符合学校教学要求又适合企业培训再教育的技术课程、技能评价和实训操作的标准。职业院校同时可以主动购买企业的培训资料和其他知识产权资料,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的技术培训水平。职业院校积极筹建各类产教对接活动还包括建立固定的论坛、企业开放日、校园开放日等活动形式,加强与企业行业之间的沟通联系。

(4)《实施方案》推动职业教育生产力转化。《实施方案》提出“推进行业龙头企业牵头,联合职业院校、高等学校组建实体化运作的产教融合集团(联盟)”。由行业企业龙头牵头,将改变目前职业教育集团由院校牵头,没有将教科研成果大批量转换为生产力的现状。职业院校在联盟中的作用,除了进行制度磋商、模式构建等顶层设计工作,还要推动院校教师扎实参与企业研发,技术革新,从而推动校企人才流动,组建技术攻关小组,瞄准技术发展前沿,推动知识市场化,科技成果转换运用,实现生产力高效转化。3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思考总结高职教育的发展牵动社会经济。在政策的多向并举之下,我国的高职教育处于形态裂变的前夕。研读政策并落地推广的高职院校将迅速转型升级。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准确理解产教融合深入推进的内涵和外延,全面贯彻落实《职教20条》、《实施方案》等国家政策,既需要直面目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要失衡、教师成长模式滞后、校企合作形式化以及院校缺乏良好的产教融合顶层制度设计等现实矛盾,同时创新办学机制、实习实训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拓宽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路径,以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有鲜明学校特色,引领区域办学的高水平职业院校。

参考文献

[1]石伟平,郝天聪.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思维转向[J].现代教育管理,2019(4):1-5.

[2]胡重庆.供给侧改革下职业教育要是配置的优化[J].江西社会科学,2018(6):247-253.

[3]张建平.新时代高职产教融合的理论溯源、实践壁垒与破解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9(7):14-20.

[4]李盼道,王金金.基于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发展需求侧匹配性的产教融合政策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60-69.

作者:谌莉 单位:长江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