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职业教育的发展2篇

职业教育的发展2篇

(一)

1职业教育能够促进农民改善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利农政策的颁布与执行,第一产业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发展阶段,但这种高速发展往往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对于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是阻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这种现象的发生,一方面有政府政策上的影响;另一方面,农民缺乏相应的能力与技术来改善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村职业教育的缺乏所引起的。因此,向农民传授科学先进的农业技术与技能便成为农业职业教育改善农民与自然资源关系的首要任务。让农民了解掌握在保护自然环境与资源的前提下科学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把以往那种单纯的索取与被索取的关系转变为科学利用与科学保护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建立,依靠于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能力与素质。

2职业教育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建议与对策

2.1改变农村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目前正处于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阶段,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速度逐渐加快,科学技术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对于广大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直接关系广大农民切身利益、提升农村劳动力文化与职业技术水平的一件大事。当前农职教育在教育观念上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在办学体制上,过于依赖政府,办学观念守旧;办学模式落后,仍然以农业传统办学为主要模式;在人才培养上,还在坚持单一技能型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办学形式上,偏向传统学历教育,淡化职业教育等。针对上述农职教育思想观念比较落后的实际,树立落实以农民为本的科学教育发展观就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办学体制上应力求多元化、联合化办学;树立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办学理念;在办学模式上要确立现代大农业的观念,以此作为办学重点;确立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改革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办学形式,树立以职业教育为核心的多种教育方式相结合的办学形式。同时要提高农民对教育致富的重要认识,树立职业教育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观念,不断接受教育,学习和掌握新的科技知识与技术,才能脱贫致富,跟上社会飞速发展的脚步。

2.2构建以职业教育为主、“三教”结合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教育体系虽然应以职业教育为主,但不能忽视普教与成教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三教"结合,就是要把农村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统筹结合,进行有机衔接与相互沟通,从而形成一股合力。农村的基础教育应真正实现全免费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实现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渗透;坚持推行成人继续教育,对于没有接受过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以及对进一步参加教育学习有需求的农民进行学历教育与职业技术培训,增加农村劳动力转岗与再就业的能力。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应采取强有力的配套措施,统筹安排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农业等主管部门应通过对各层次的职业学院的评估,改变部分学校长期忽视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的局面,并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2.3健全农职教育开发人力资源的投入机制

当前,我国教育的一大“特色”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这其中,对于职业教育的投入又大大低于对普通教育的投入。目前在国内,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远没有达到其自身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程度。职业教育在大多数的发达国家都很受重视,是社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子系统,它能够不断更新国家资源的利用者、开发者与管理者的技能水平,使整个社会的技术素养不断提高,使民族素质从职业教育中不断获益并得到增强。而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提起职业教育,却总给人们低人一等的感觉,农村职业教育更是如此,这与农村职业教育应扮演的角色严重不符。为此,要解决这一尴尬现状,各级地方政府要根据所辖地区农村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在增加对职业教育投入的情形下,通过宏观管理与调控,建立起以各级政府财政为主体农职教育基金,保证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优先投入

与使用;通过对农职教育的持续投入来确保不同地区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能够持久有效地进行下去。

2.4发挥职业院校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

各层次的职业学院应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职业教育有别于传统的学历教育,它既非单纯的文化教育,又非严格的专业理论教育,而是更接近于成熟技术的应用教育。教育的载体与平台就是各级各层次的职业学院。目前在我国,基本已经构建起一个涵盖了初、中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系统,包括职高、中职、高职、技师学院等各层次的职业学校。以黑龙江省为例,其正规高职院校的数量就已经接近A"所,在省内各地区均有分布,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职业教育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职业院校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就是要把职业院校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优势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相结合,一方面,职业院校要紧跟产业发展,培养产业大军。这其中涉及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历教育;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型,投身于二、三产业所依靠的由企业或行业举办的职业教育,帮助社会与企业培训职工,包括一线职工、转岗职工、高级技工、高级技师等。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办学目标,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职业学院应根据其所处的地区、劳动力市场及相关行业的需求,优化与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对于特色专业要重点扶持,制定满足市场需要的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计划,并通过计划的实施来提高学员的职业技术水平及就业的能力。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与“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以满足省内对农业技能型人才与紧缺人才的需求。同时,还要紧抓职业技能培训,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与再就业。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为鼓励、扶持农民的创业与再就业,学院每年都不定期举办农民创业培训班,培训范围涵盖了整个牡丹江所辖区县,如在2011年,就有来自海林、东宁、林口、宁安等县市的二百多名具有创业意愿的农民朋友参加了学院所举办的农民创业培训班。参加创业培训的农民接受了创业基础知识与农业专业技术的培训,培训内容丰富、范围广泛,涵盖了养殖与种植业、食用菌与果树栽培、农村合作社与农产品经纪人等专业方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在实际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2.5政府应继续加强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与调控

职业教育作为具有公益性质的教育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需要政府的管理与调控。政府对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职业教育应由国家财政给予支持,应根据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农村职业教育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用以弥补其职业教育资金的投入不足。转移支付是政府的一种重要再分配形式,是各级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第二,针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农村劳动力供求的实际情况,通过制定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对区域内的农村职业教育进行引导。第三,建立农民就业电子信息系统,向各级职业教育机构和社会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农民个人和职业教育机构作出正确的教育培训决策,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第四,协调职业教育机构与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为农村劳动力的顺利就业和转移提供服务。

作者:孙布克 李国政 聂洪臣 单位: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经济贸易系

(二)

一、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还不够准确。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导向,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它决定着职业教育的类型和发展方向,反映着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学校在自身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上,思想不坚定。在人才的培养上,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在很多情况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企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一致,不能针对企业的要求来培养人才,最终造成人才不能上岗,导致中职学生就业率下降。大部分职业院校在前几年的人才培养方面就没有定位清楚,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毕业时,用人单位来校招聘,问到学生,你能做什么,学生却无言以对,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只知道学习成绩如何,只知道各科的学习分数。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能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呢?

2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本科压缩式的专业。由于我国的大部分高职院校是在原来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在专业设置上大多数是仿照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按照学科体系的结构设置专业,强调各学科结构体系的完整性,而忽视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失去了高职教育的特色。2、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对市场追求的盲目性。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社会的需要设置专业,但这应建立在经过认真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衡量自己的办学条件等各种因素后确定的,不是在看到某个专业热门后不顾自己的办学实际而一哄而上。目前,高职院校面对就业的压力,盲目追随一些热门专业,一旦毕业人数供过于求,学生就业就面临困难。同时,由于教育的滞后性和市场变化的不确定性,热门专业很快就会变成“冷”门专业,这种对热门专业的盲目追求只能让高等职业教育陷入被动的地位。一味的迎合市场,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3职业院校课程内容的不合理性。

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职业教材不能自成体系;教材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先进性和针对性,这些教材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另外,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上课时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认为只要理论知识学的多、学的深就能很好地运用于实践,结果造成实践教学不足,学生实践能力不强。

4“双师型”教师紧缺。

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双师型教师是保证实用性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一些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等诸方面尚欠,教育观念陈旧,缺乏适应时展需求的教育策略和学习策略,缺乏特色鲜明的优秀“双师”素质教师。有资料表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有的学校甚至高达”。“,大多数教师的实践工作年限偏低,尤其是青年教师大多缺少专业实践经验和必要的专业技能,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的骨干教师和专业教学带头人匮乏。

5实践教学质量不高。

目前,职业教育比较普遍存在着实践教学环节效果不佳,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内容脱离生产实际。教学内容长久不变,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技能与企业的要求存在差距;二是教师重理论轻实践。职业院校的教师大多局限在学校范围内,对企业的接触相对较少,对企业的新产品、新设备、新仪器了解更少,加上理论强而实践弱,基础好而新知识少,使学生的技能培养仅仅局限于旧知识、老技能,教授的内容与实际脱节,与社会的高速发展不相适应,最终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很快地进入企业的生产中去;三是实习基地建设难以满足实践课教学需要。不少高等职业院校的实习基地建设水平较低,设备少而且老化现象严重,导致实践课教学课时量少,教学效果较差,学生的技能较低,自然满足不了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当然,这与许多高职自身的经济效益不佳,经费投入不足有直接关系。

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具体对策

1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设置模式。

与企业共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职业教育能否满足社会需求,一方面体现在其培养目标是否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相一致;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其专业设置是否与生产结构的经济发展变化相适应,也就是要建立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专业设置模式。职业院校要不断调整服务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增加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就业形势不好的旧专业,取消没有就业市场的老专业,使新旧专业相辅相成,合理搭配。专业设置要考虑学校本身办学条件,如现有的师资、设备及原有的办学专业基础。专业设置数量要适当,既要避免专业过多,力量分散,影响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质量和增加就业的压力,又要注意专业数不能太少,学科设置单一,影响办学的经济效益。专业设置要随着时代的需求不断改变,要与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在专业培养目标方面,应成立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广泛的人才市场调查,明确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和岗位群,在此基础上,进行职业岗位分析,明确毕业生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确定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做到定位准确。首先是类型定位,那就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专业基本能力。即满足某一专业的就业岗位和岗位群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二是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这是满足学生生活、转岗和未来发展必需的;三是专业拓展能力,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发展,职业岗位出现了两种趋势:一种是职业岗位的复合化,如三一重工等大型的制造企业急需区域经理,也就是一定区域内机械产品的销售、安装、调试和简单的维护。这是典型的复合岗位;另一种是职业岗位的细化。如许多制造企业急需高精度零件加工的人才。为适应职业岗位的变化,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转岗的需求,必须培养学生的专业拓展能力。其次是层次定位。中等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一定科学文化素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一定科学文化素质的高技能人才。但从目前的情况看,一部分职业院校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不是技能型人才,而是流水线上的简单操作工。这说明少数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的类型定位和层次定位还不准确,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与企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2与企业合作构建以培养职业能

力为宗旨的教学模式。为确保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职业院校必须按照企业的需要改造教育教学体系。第一,要建立教学内容遴选机制。职业教育的课程应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态度目标三个方面的内容。要根据企业对职业岗位的要求确定课程目标,遴选教学内容,适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职业道德、安全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应得到充分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得到充分体现;第二,要按照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整合教学内容,构建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块,形成模块化课程结构;第三,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按照“教、学、帮”合一的总体原则,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推广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高度重视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性教育环节,以案例或真实的任务为实习实训项目,将实习实训与产品加工项目结合起来,强调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实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

3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师资水平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只有建立一支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才可能办出有特色的职业教育。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具体应做到以下几方面:一是培养自己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进修,建立其终身学习的观念。学校要建立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专业课教师的机制,采取措施,鼓励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实践能力,逐步扩大“双师型”教师的比重。要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要培养一批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教学能力强,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专业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应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有全面的把握能力,具有较强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的吸收、消化和推广能力。二是建立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进行系统的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培训。为增强未来职业教育师资的专业实践能力,要鼓励他们参加技能鉴定,获取一定等级的专业资格证书,以提升实践技能。三是规范兼职教师的聘任条例。从校外聘任一批既具有一定的本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职业技能的兼职教师,使他们通过专业理论及教育理论的培养和考试,取得兼任职业教育教师的资格;或从企业引进一批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

4加强实习实训条件建设。

实习实训设施设备是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条件,也是目前职业院校需要加强的方面。加强实习实训条件建设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投入问题。政府要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要把投入的重点放在实习实训设施设备建设上。职业院校专业不同,实习实训设施设备投入差异较大,可以考虑分专业大类制定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明确政府财政的投入比重,在此基础上,分专业大类确定收费标准。从学校来讲,要科学规范,按照专业基本能力训练在校内完成,实习实训设施设备的技术含量达到企业现场设备的一般水平的要求建设实习实训室(厂、场)。要在校内形成真实的仿真的职业环境。要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机制,满足顶岗实习的需要,成为专业教学的有效延伸。要建立方便学生自主学习的实验实训室管理制度,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的要求。

5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职业教育从传统的学科型教学体系向现代教学体系转型,满足就业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之相适应,评价制度也要相应的改革。要打破以笔试为主的考试方式,建立以学生实习作品为主要指标的专业课程评价方法。具体来讲:要研究制定体现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标准,建立分模块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每个课程模块既考核学生所学的知识,也考核学生掌握的技能及学习态度。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笔试、口试、操作、论文、制作作品、设计项目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第一课堂考核与第二课堂考核相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与此同时,要建立第三方评价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机制,以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技能水平、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核心指标,以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办学条件、教学方法和管理为主要指标。建立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分等级评价制度,并将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引导社会合理选择就读学校,并作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学校的重要依据。

作者:苏会侠 单位:漯河食品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