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医英语教学方式革新研讨

中医英语教学方式革新研讨

本文作者王雪敏、刘春艳 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现在国内的中医英语教学存在着师资严重缺乏的隐忧,中医和外语两门学科需要较大的投入才能有所建树,而两者的融会贯通就更花费时间和精力。教材缺乏系统性也是困扰中医英语教师的一大难题。李照国认为,专家、专著和专论是判断一门学科是否建立的三大标准,而目前中医英语只是一门“准学科”。学生的语言及文化底子差。中医院校的外语教学改革任务重于普通高校,学生不仅要学学英语,还有医学英语(西医英语)和中医英语,对于硬件和软件方面有很多要求,李照国坦言,由于学生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底子普遍比较薄弱,中医英语就更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众所周知,《黄帝内经》是中医学习者的“圣经”,学好中医必须能够熟读乃至背诵该书,但现在很多学生甚至连通读都做不到。

中医英语教学的特殊性要求中医理论与专业英语相结合

中医英语属于专科英语,学习者尤其是教授者必须在充分理解专科,及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才能在中医英语交流及教学中做到准确、有效、通顺地表达。反过来,中医英语除了对中医的理解和掌握中医术语的英语表达外不论是语法,是句式,还是思维习惯、文化内涵都属于综合英语的范畴。这就要求学习及教授中医英语的人应该具备较高的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中医英语是以中医为基础的英语语言转换过程,所以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与良好的英语语言功底是掌握中医英语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个基本条件。

中医英语的特殊性要求培养独特的师资力量

由于中医源于中国文化,语言深奥难懂,用西方思维来解读是极易产生误解,也无法真正道出其中的奥妙。这就要求中医英语的教授者要既懂中医专业知识,又有较高英文水平。基于目前国内医学高校师资力量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应联合中医专业及英语专业教师共同研究中医英语的教育教学工作。目前在职的中医专业教师的英文水平较差,能够胜任中医英语教学工作的教师数量极少,而担任中医英语教学工作的大多是英语教师,而且使用的教材也多半是由英语专业的人翻译的。由于译者非中医专业人士,又由于中医反映着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其中有些概念在英语中是没有对应语的,再加上中医用语自身的规范化程度不高,存在着一词多义、数词同义、概念交叉的现象,非英语专业的人翻译出的中医英语往往误译,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学校应大力加强及鼓励中医专业师资与英语专业师资的紧密联合,共同探讨研究中医英语教育教学策略,互相学习,互补中医或英语专业的欠缺所在;并且学校要高度重视从事中医专业英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应设立专项经费计划,每年派出教师进修外语。另外,学校还可聘请外籍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口语培训,加快师资建设的步伐。教师的在职培训尤为重要,结合工作实际,在有一定公共英语的基础上,加强专业英语特别是中医专业英语的学习,从而打造出优秀的教授中医英语的师资力量。

中医英语教材的使用及编订

中医英语教学在全国还处于探索阶段,教材建设落后,目前中医英语教材大多是中医原版的翻译,缺乏语言理论和教学理论的支持。现有教材还没有形成完整科学的体系,选择面窄,针对性不强,远远不能适应中医发展的需要。而使用合适的教材是中医专业英语教学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为了中医英语教学的有效进行,我们需要积极探索和研究中医英语教材,编辑出版更加科学、实用的中医专业英语教材。为确保中医英语教材编制的准确性、规范性及实用性,我们提倡中医与英语两门专业的教师根据本校及中医英语发展状况联手编制教材。

中医英语的教学策略

通过中医英语的教学实践,我们意识到,中医英语的教学要不同于大学公共英语的教学。历来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法,而中医英语教学面对的是已经具有相当的语言知识水平和专业知识的高年级大学生,他们的专业知识大大超过他们的英语老师。众所周知英语老师的中医专业知识是普遍欠缺的,再加上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传授于学生的知识难免含有错误成分,或者无法讲解到位。因此以教师为中心的中医英语教学法缺乏吸引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为了通过考试而学习,造成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教学目的难以实现。因此,教师应该采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既能掌握并理解知识,又能增强学生积极创造并运用中医英语的教学方法。其基本的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以现代各项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为支持,采用互动教学法,例如师生问答讨论法,专题讨论法,学生报告讨论法以及学生质疑挑错大比拼等。全面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此外教师还要有意识的采取一些促进教学效果的教学手段,其具体做法如下:

由于缺乏翻译知识和文化意识,学生往往只会在英语中寻找与汉语对应的词,而忽略了文化及语境等因素,从而造成错译、误解,甚至闹出笑话。因而让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以及在同一语言的不同语境下使用不同的译法。比如中医有“少火生气”的说法。如不推敲“生气”在这里的含义而直接用“angry”来翻译的话,就完全曲解了原文,也会使目的语读者不知所云。另外,同一个术语,在针对不同的读者群时,译文就必须考虑读者的认知语境和阅读反应,也就是要考虑译文的实际交际效果,宜采用不同的译法。一般说来,对于医学研究人员、临床(西)医师或有志于学习中医的人,就适宜采用科技英语构词法中的缩合法、缀合法等构成的专业性强、比较规范的术语,这样便于中西医之间的贯通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而对于不懂西医但对中医有兴趣、愿意了解中医或有意接受中医治疗的普通读者群,由于他们大多不懂拉丁文、希腊文之类的,也不谙西医,如果译文中尽是由各种词缀组成的术语,会使他们望而生畏,也就起不到翻译的交际效果了,故应尽量用浅显的普通词汇,比如尽量选用根据复合法构成的术语。如“高血压”一词,对于专业人士可采用“hypertension”,而对普通读者则宜用“highbloodpressure”。

奈达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我国学者王佐良先生也曾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故而在教学中既强调文化修养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又注意让学生了解跨文化交际的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不仅掌握翻译理论和技巧,同时又深化文化知识,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为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的困难直接体现在语汇缺失与词义冲突上,即:源语词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找不到对等的语汇,或者与译后的对应词语所载的文化信息相互矛盾或者不一致。如在翻译“《难经》: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中的“动脉”时,我就告诉他们不能想当然地把“动脉”理解为与静脉相对的动脉而译成artery。中医古籍中语言非常精练,概括性相当强,有许多术语或词汇在英语中不能简单地找对应词(equivolent)。在阅读时要仔细推敲,只有准确理解了原文的意思,才有可能忠实于原文。此处所谓“动脉”指的是脉之搏动,故宜译为pulse。

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必须抛弃传统的教学法。首先,应要求教师用英语讲课,必要时配合少量的汉语,以强化听力训练,营造英语交流的氛围。其次,要求授课既不脱离教材,又避免照本宣科,课堂上尽量讲教材的重点、难点,并尽可能多地采取提问、对话及其它灵活的方式,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变教学的单向注入为双向交流,通过反复训练和多次强化,使学生驾驭英语的能力逐步提高。

总之,培养合格中医人才的当务之急是加强中医专业英语的教学。中医英语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要求教师在中医和英语两个领域都要有较高的造诣。目前我们的教学工作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只要我们不畏艰险,勇于探索,就一定会培养出能够将中医成功推向世界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