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医师承教育知识观分析

中医师承教育知识观分析

中医蕴涵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师承教育,与老中医不断沟通交流才能真正把握的精湛的道、术结合体川。师承教育在中医高等教育中不可替代团。然而,近年来,传统师承效率低下、规范性不足等备受质疑。实际上,特定的教育模式总是为特定的知识服务。理解传统师承教育的关键在于其知识构成的特点,只有那些符合中医知识观的教育力一法,才对中医未来的发展具有真正的助益。本文试图从中医知识观的视角审视传统师承教育,探讨中医传统师承在当代中医高等教育体系下发挥其独特作用的有效途径。

1知识观解读:教育的内在价值线索

1.1知识观的历史发展

从古至今的哲学一直在思索什么是知识,人类对知识理解经过了不同的发展历程:古代知识观以宗教或神学为依托,追求形而上学的知识,希望为世界提供终极性的本体论解释;现代化哲学观以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为分界点,实现了“知识论转向”,希望能让知识庇护在现代科学的光芒之下,强调知识的普遍性、客观性、中立性、统一性;后现代知识观以现代知识观批判者的角色登场,追求知识的境域性、个体性、差异性,通过对现代知识观的质疑、批判与超越,改变现代知识观对社会的垄断,具有一种强烈的解释学意味。

1.2知识与教育

“知识观与教育的固有联系不可能也不应该被斩断。”叫特定的知识观总与特定的教育模式紧密联系,首先,知识是教育进行代际传递的重要内容,离开一定的知识观,教育无法进行;其次,知识是教育得以进行的载体,其他的教育影响主要附着于知识之上进行;第三,教育反过来作用于知识,教育是知识的生产母体,在教育的不断良性循环中推动知识世界的丰富完善。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知识观都有其特定的存在意义与价值,很难以某一种知识观应对所有的教育问题。虽然西力一文明兴起以来的数百年问,西力一学者努力以西力一知识体系的标尺来整合所有人类形成的知识。然而,这种尝试的结果却是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文化差异。

1.3中医知识观的特点

中医知识是人类文化长河中独特的一支。与西力-医学知识不同,中医知识往往“可以意会,难以言传”,其知识的大部分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川。中医药知识往往世代传承,具有典型的隐性特征。‘已更多立足于中医药学家长期的临床实践与体验,在过去往往为个体所独有,难见诸于文字。中医药知识与西力一传统的生物医学知识是完全不同性质的两类知识体系。当代中医师承教育的兴起,一力一面暴露了院校教育的不足,另一力一面则允分体现着中医知识特征的内在要求。因此,中医高等教育需要高度关注中医的知识特征,以适合于这种知识建构特点的教育模式来促进中医药教育的发展。

2中医师承教育研究的知识观解析

中医师承教育虽然源远流长,但面对肇始于西力一的现代教育制度,特别是现代工业文明背景下批量生产式的教育培养机制,因其“效率低下”而饱受垢病,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究其原因,未允分认识到中医知识观与西力一医学体系的差异,未允分重视教育模式与特定知识观的匹配问题是其关键。

2.1传统师承实践中的知识观解析

以传统师带徒的力一式在中医高等院校内或医疗机构展开师承教育是当前师承教育的主要实施力一式,同时亦是被垢病之所在。例如,上海的师承学位班川,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师承培训叫等,基本保持了传统中以师承教师为核心,通过跟师临证的力一式展开,与传统做法基本没有差异。亦被认为容易导致门户之见、缺乏规范性、效率低下、简化和忽视西医知识等不足川。从知识观角度来看,上述中医传统师承的缺陷却正是中医自身的特点所在。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决定了每个医者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的力一式,每种病都需要根据当时当下的各种情况对诊疗的力一案与策略进行灵活调整与运用。而这种特点将必然导致所谓门户之见、缺乏规范性等“缺陷”。因此,传统师承的实践需要考虑特定的知识结构特征,走出一条与西力一医学高等教育不尽相同的道路。

2.2传统师承改造研究的知识观解析

与实践领域对中医知识观的忽略相类似,理论研究亦未能摆脱这一倾向。基于对传统师承的批判,有学者提出应对传统师承力一式进行改造,以适应中医高等教育体系。如将传统师承抽象成为课程川,将传统师承以补充临床实习的力一式纳入等叫。然而,这些建议虽然能够保留传统师承的形式,却有可能会失去师承对传续中医临床知识经验的价值。这些建议未能避免从西力一医学教育的角度来评判中医。近代中医高等教育本身即来自于对西力一的学习,而不是对中医自身规律的研究。中医有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其中以隐性知识为主川,而西力一医学则是以显性知识为主建构起来的。从知识观来看,中西医学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对传统师承的改造与当代中医院校教育整合的研究,必须以中医知识观为基础。

2.3传统师承的借鉴与整合研究的知识观解析

借鉴西力一医学教育中的经验,探讨传统师承与中医院校教育的整合亦是当前师承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例如,通过对比牛津导师制与传统师承,进而探讨在中医高等教育体系推行导师制的可能性mo。然而,这类力一法往往只关注了那些形式上相似的制度,却并未注意从知识内涵层面寻找比较对象。长期以来,向西力-学习的经验让我们不自主地容易产生西力一医学教育比中国传统医学教育先进的先在理念,这导致在借鉴过程中容易出现不顾自身特点,一味强调西力一优秀的倾向。但正如上面所讨论的,既然教育模式是为特定的知识观服务的,那么借鉴就首先要考虑借鉴对象的知识特点,只有立足于知识观的特殊性,对西力一医学教育模式的借鉴才是有意义的。

2.4重视中医知识观的特殊性是中医师承振兴的关键

中医师承教育正在兴起,这体现了中医知识观的特殊性越来越受到关注。实际上,中医师承在建国后长期被排除在院校教育之外,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重新开始受到重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院校教育在中医隐性知识的传递上存在先天短板,而师承教育在这力一面的作用则是有口共睹的。师承的兴起在提醒我们,中医和西医的知识观存在着重大差异,脱离中医知识观特殊性的教育容易丧失自身特色,进而阻碍中医的发展与兴盛。此外,教育本身对知识的建构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中医师承体现着中医知识的最本质的特征,重视中医知识观的特殊性是中医师承振兴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也必然会导致对中医知识观特殊性的更深入探讨。

3以中医知识观为核心的中医高等教育再构

3.1以本土为主,借鉴西力一有益经验

师承制度在中医师的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努力协调师承教育与现代学校制度之问的关系,使学生能够既有中医学的知识与能力,又具有更为开阔的世界性医学眼界。总体而言,“西力一现代制度,从市场资本主义,民族国家到民主政治,几乎己全球化,启蒙的-些价值如民主、公正、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己为大多数的现代化国家的人们所承认”mo,具有较多可以参考的地力一,而且,西力一高等学校甚至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时代,比我国的近代大学要早几百年,在漫长的发展道路中有许多东西可以供我们借鉴。不过,虽然西医的带教力一式确实能够帮助学生学会许多有积极意义的经验、技能,却并不能让我们放弃师承教育理应坚守的教育立场,尤其是作为精华的、具有本土传统的医学价值取向与实践操作的经验,这对于中医师承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也是中医师承教育能够继续走下去的根基所在。

3.2以学院为主,吸纳草根力量参与

当前中医呈现出民问与学院两个重要的发展取向,在民问有大量真正具备丰富的中医临床经验的医生,但口前民问与学院基本上径渭分明,没有太多的交往与沟通,民问中医处于边缘化的地位,甚至处于一种被正统看不起的角色定位。实际上,民问的许多中医人才具有较高的水准,将他们称之为草根绝不意味着水平的高低,而是从掌握资源的角度进行的权力话语界分。他们是传统中医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支柱,也是不可多得的中医教育资源。学院派与草根力量互动合作取得成功不是没有先例,我国西部唯一个以客家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机构,四川客家研究中心广泛吸收高校、科研机构和地力一文史工作者等力一力一面面的力量参加,在推进西部客家文化研究与开发中起到了巨大作用yz}。尽管合作发生的领域不一样,但是,其中的道理和路径是完全可以迁移的。

3.3以“术”为主,提升“道”的修养

中医的精髓在于临床实践,这也是医学存在的根本立意所在,传统的教育力一式过于强调理论,对于将理论转化为临床却力量有限。因此,一定要加强“术”的培养,在临床带教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一些实践操作力一法,而不是轻松地坐而论道。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道”的修炼,当前临床带教的培养制度,由于受到时问制约,而且不停地在不同的科室轮流学习,无法在某一个中医师那里得到较为长期的指导,也很难得到作为中医诊断治疗灵魂的灵活性,而从“道”的角度来说,这会影响学生对中医学更深入的把握与体会,客观上亦导致了许多学生在毕业后,更习惯于以西医力一式开药,而不是看中医之道。总之,“道”“术”结合才是中医师成长的路径。

3.4以外显为主,关注内隐知识转化

波兰尼率先提出内隐知识的概念,这类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却有着难以言表的复杂存在状态。不过“口前,隐性知识显性化的主题正越来越强烈地受到众多领域研究者的重视,强调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重要性的最主要力一面可能在于,它使极端个人化的知识经济的交流、分享成为可能。yns〕中医的大量知识在相当程度上被认为是一种隐性知识,这种神秘感恰恰是中医知识具有的特点,并要求中医在传递经验时,不要机械遵循与西医完全一样的规律,但这一特点,却并未能够在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的结合中加以考虑。如果说西医能够通过观察、练习就能训练起从医的基本能力,那么中医则必须有足够的体验才能掌握中医的基本能力。因此,在师承教育的培养过程中,要以能够外显的知识作为契入点与突破口,进而寻找内隐知识外显的机制与路径,带动内隐知识的有效转化。

作者:司群英 文庠 殷忠勇 孙越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