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城乡建设范文

城乡建设全文(5篇)

城乡建设

第1篇:城乡建设范文

关键词:集约型;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与之配套的城市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模式都显得落后,城市管理与城市建设脱节的矛盾在我国很多城市都尤为突出,有关单位处理方式较为粗暴、权责不清晰等现象逐渐显现,并且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和监督管理,从而造成了人与城市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城市发展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以及制约。城市运行效率和城市管理水平怎样跟随新时代社会的脚步,现如今已经成为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一、当今社会数字化城市管理概念

数字化城市管理理念指的是以信息化手段以及移动通讯信息技术方式来处理、管理和分析整个城市的事件信息以及所有配套设施,有效地促进数字化城市管理中物流、人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的协调发展。现如今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主要是运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以及城市部件和事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模式,整合运用多项数字城市技术,共同研发了名为城管通的信息采集器,创新信息实时采集传输的相关手段,创建城市指挥中心和管理中心这两个核心管理机制,要体现出再造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相关流程,从而去实现高效、准确、全方位、全时段覆盖的数字化城市的管理模式。充分运用这种模式是能够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标准化、准确化、信息化和精细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及时发现城市运行当中所出现的问题并能够及时对其进行处理,逐渐建立起沟通的高效、快捷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机制。这样有利于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以及城市的整体运行效率,从而去增强城市对于各种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二、监管数据无线采集设备城管通的开发与创新

城管通主要是以手机为原型,以信息采集人员对于现场信息进行快速的采集以及传递而开发的专用工具,其具备了接听电话、短信群发以及信息提示等多项功能。信息采集人员充分运用城管通,通过一键拨号的方法和城市监督中心取得联系,向其汇报所发现的问题,通过手机的照相功能和GPS定位功能,将所拍下的信息图片通过网络传递给城市监督中心。还可以在城管通终端上面填写相关表格,再通过数据网络传送至城市监督中心,及时将第一现场的问题发送到城市管理部门。对于城市事件的竞争定位和处理单位的填写可以实时传输上报,这也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当中最为重要的工作,这些工作是需要使用GPS来进行定位的。智能化终端技术和现代化网络传输技术,有机地将两者结合进城管通当中,从而去实现五大技术的开发创新。手机GPS定位技术的运用,创造性地将GPS定位技术以及信息采集功能有机结合,可以同时协助信息采集人员对于城市问题进行准确定位。手机GIS的充分运用。终端内置当中手机GIS平台,内置基础地图,还能在线支持地图的放大、缩小、点选等功能。充分结合实际需求,去设计手机终端统计相关的报表功能。部件信息的动态可以进行自动的下载,不在手机端口存储图像数据,只是将相关的工作网络区域地图以及最新的信息数据下载到手机里面。在正常的情况下,城市地图的下载不会超过五分钟。GPS定位技术以及CELL-ID定位技术可以进行随意的切换。

三、“集约型”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典型做法

为了能够适应城市化与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趋势,我国有很多城市中市政府决定在市区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工程的相关建设。在市政府、市委领导的高度重视下,还召开了相关会议,成立了城市管理小组,深入调研学习城市内部和城市周围等建设试点,在立足实际、认真研究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相关城市数字化建设管理模式———集约型,其具体的内在含义是在建设标准框架中,假设你和最为适合当地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让城市经济发展具有共享性、经济性以及达标性的集约型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按照城市数字城管的管理区域范围,可以建立一套符合当地建设标准的数字化城管系统,将监督中心以及志华中心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组建一支完全数字化的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和城市监督中心,这样不但能够节约一次性的投资费用,还能在后续时间里节省运营费用,比如同时设立城市监督中心和城市指挥中心,所需要的工作人员至少十个人,并且工作人员的工资也是相对较高的。在城市中建立中心运行模式,还能有效避免这两个中心在运行期间所出现的矛盾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工作效率。我国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范围都是针对城区以及城市周边地区的。对于城市集约型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其实更加符合我国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针对中小型城市做出集约型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是能提升城市整体的社会经济效益的。集约型数字化城市管理在城市建设工程当中具体的典型做法主要是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第一是充分运用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基础平台,城市建设主要包含了执法办案系统、行政许可系统、电子检测系统以及建筑工地监控系统和协同办公系统等在内的一体化综合业务管理平台,从而去实现城市管理业务的集约型管理平台,有效的避免了多次建设所造成的资金浪费以及管理混乱等现象出现。第二是要坚持统一规划,逐步扩建以分步建设的基础原则,在完全满足建设部门规范的标注之上,逐渐的扩大个性化服务业务的需求以及管理功能。第三是充分利用城市土地局现有的测量数据,在进行相应的补充,完善,为城市政府节省大量的建设资金。第四是充分运用城市电子政务网络结构和网络环境,从而避免建设的重复投资。第五是呼叫中心和视频监控等子系统平台项目,要让子系统服务采用以租代建外包方式,这样能够有效地节约系统建设以及系统维护管理相关费用。第六是要本着精简的基础原则,重新整合IT资源,最为关键的是建设设备以及软件的产品运用,要确保系统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对于非关键性设备以及软件等,要坚持以简化为主,只要能够实用就行。第七是要整合城市建设热线电话资源,简称统一的市区二级城市管理的受理,对于城市咨询中心,要进行相应的管理,这样方便群众对信息的提交和监督信息管理人员投资咨询等。第八是要面向市区进行分级管理,这样还可以提供无差别、多层次的一体化集中管理平台,从而去实现大范围的城市集约型数字化建设。第九是将数字化管理城市归纳到数字城市整体的框架当中,充分运用服务理念进行相关设计,强化城市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能力。

四、集约型数字城管的示范意义以及长远发展效益

数字城管新模式已经逐渐改变了城市管理的相关理念、流程以及方法,这样对切实提升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水平,切实解决城市安全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再造城市管理流程,能够快速发现问题,反馈问题结果并处置问题,从而提升城市管理的相应效率。第二,创新了城市管理体制,从而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有效提升了城市社会管理水平且改善了城市公共服务的质量。第三,充分了解政府以及市民的关系,从而去实现政府和市民之间的互动,有效的形成了政府和群众的共同管理。第四,有效实现了城市全面覆盖管理问题。第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数字化城市的就业压力。第六,有效地结合了城市中各项资源,从而降低了城市综合管理的资金成本,推动了集约型数字化城市的建设。第七,让数字化城市的环境以及城市面貌有巨大的改善。通过集约型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充分运用部件普查数据,结合城管通的终端,以城市监督指挥中心为核心,对各种城管通事件进行相应的处理,有效提升城市管理工作的运行效率,以实现政府机构对城市的科学、合理、高效的管理。通过万米单元网格的细致划分,细化城市的管理范围,把细化之后的管理范围落实到具体的管理人员责任中,有效地解决了城市巡逻小组的监察难以及责任不清晰等问题,提升城管工作的督查水平。城管工作通过城市中心平台办理相关的流转手续,充分实现提升城市事件和部件有关案件的工作效率,把城市管理案件的处置时间进行相应的缩短。集约型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主要是运用国家建设部门认可的、科学的办公流程和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有效的实现政府管理体制的创新与优化。在整个城管工作当中,领导还可以随时登录系统,对城市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城市管理中心指挥准确,让城市管理建设工作的效率逐渐提升。集约型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所具备的社会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符合国家建设部门标准的前提之下,提供一个经济适用的数字化成是管理业务大型运用系统,整个系统不仅能够吸收国家建设部门的推广宣传,还能对城市地方特色有很好的创新管理;还有就是可以扭转部分领导人员认为数字化城管就是投资高、消耗大的错误观点,提供实际数据素材,为我国开展数字化城市建设提供学习样本。

五、结语

总而言之,集约型数字化城市管理在城乡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即使集约型数字化城市的投资成本高,消耗大,但是其优点是非常明显的。数字化城市的建设不仅能给城市带来社会经济效益还能让城市的发展逐渐迈向新台阶。

参考文献:

[1]于静.加快东港智慧城市建设构建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J].兰台世界,2017,(z1).

[2]朱婵.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数字化监管平台建设研究[J].科技展望,2016,(25).

第2篇:城乡建设范文

关键词:城乡化;生态建筑;规划

引言

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乡建设也一改往常那种简单的层面,而是在慢慢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种趋势一方面显著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同时也使得城乡发展更加稳健。最近几年以来,可以明显的感受到我国在城乡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不管在经济发展方面还是在社会文化方面,都有飞跃性的改变。除此之外,在当代城乡规划的过程中,人们也加强了对生态建筑的建设以及保护,注重生态建筑与城乡规划的有机结合。

1简述城乡规划

在我国当代城乡发展中,城乡规划变得越来越重要,城乡规划是把多个学科灵活在一起的模式,构建一种利于国家利于人类的城乡模式,推动着国家和社会的共同进步。城乡规划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成分。然而,在一直以来的对城乡进行规划的历程中,人们慢慢意识到了在城乡规划中所存在的局限性,所以为了进一步体现城乡规划的价值,引入一些先进的科学理念变得很有必要。在当代人们对城乡进行规划的过程中,人们也逐渐的意识到生态建筑对城乡规划的重要意义,在城乡规划中运用生态伦理观,不但可以促进城乡规划的相关内容向生态化、综合化过渡,还对社会经济以及生态建筑的稳固有积极意义。

2城乡规划和生态建筑之间存在的联系

城乡规划是一个过程比较复杂的工程,在对城乡做规划时,不仅要考虑城乡建设本身,同时还必须考虑到生态建筑对城乡规划的影响。对城乡周围的环境进行系统的调查,并且最大化的对相关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增添绿化带的面积而对环境多做贡献。对于技术领域相关的问题,也要竭尽全力请教专业人士,并尽快解决难题,这样才算得上是合格的规划。毋庸置疑,城乡规划和生态建筑密不可分。营造出舒适健康、环境优美的地方。和大自然共同生活是人类一直以来的夙愿,而生态建筑的建设着重于切近自然。在城乡规划过程中如果能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会使人们更加满意。

3城乡规划生态建筑的重要意义

3.1保证建筑工程符合城乡规划的具体要求

城乡建设工程是城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都会较长时间的使用下去。比如:擅自更改土地的用途,利用住宅用地修建商业大厦,在绿地建造住宅和商业开发等等,这样不但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而且也会影响到公共安全问题,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城乡的整体布局,所以要严格的控制建设工程,协调有关的矛盾问题,保障建筑工程符合城乡的各项标准,这样才能促进城乡更加快速的发展。

3.2通过建筑工程规划管理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城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保障以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来维护生态环境。城乡的生态建筑可实现城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进而促进生产力以及人口的合理布局。

4生态建筑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4.1建筑环境规划

生态建筑设计即建筑要结合生态环、地理环境以及文化与经济,影响建筑发展和产生的重要因素是技术。建筑环境的规划在现代建筑中极其缺乏,在古代建筑物上有所体现。认真观察古代的建筑物,在它们的身上都会体现出建筑形态对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在古代,人们在规划时就会将房屋建筑设计与生态建筑相结合,但经过社会改革,建筑的传统观念被淡化,导致环境的破坏度不断加强。

4.2建筑设计与建筑技术

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把建筑技术往生态化方向发展。建筑设计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合理利用再生的资源,对不可循环利用的能源不支持过度利用。从生态建筑设计自身分析,就是一种生态化的设计,建筑当中的设计、材料、规划以及技术都要和生态结合起来。合理开发高新技术来节省资源、开采新的可再生能源、保护环境,合理运用建筑区域自身的可再生资源进行建设,降低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从可再生能源中的风能、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生物能、核能以及氢能中利用它们来推动建筑生态化环境的发展。在技术层面上也要实行生态化的举措,通过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利用来实现。

4.3建筑绿化

不但要对建筑物本身进行设计,建筑物周围的环境也是设计范围内的工作。对环境加以绿化有许多优势:绿化能够保护建筑环境,例如植被形成的绿茵可以将太阳的辐射掩盖,绿色的墙体能够防止地面的反射热量,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可减少并防止噪声所带来的污染。还有一种方式是垂直绿化,是根据垂直绿化可以有效将生态结构不平衡以及高层建筑能量消耗高等问题解决到位。

4.4风环境设计

没有合理的布局建筑物,会使住宅区部分地区的气候恶化。风环境与再生风环境已经成为规划师与建筑师关注的重点问题。但是可能是预测外界风环境的技术手段还不太发达,建筑师在规划住宅功能时,很多都会把美观设计、建筑平面的功能布置以及如何利用空间作为设计的重点问题,很少关注高层建筑中空气流动对居民的影响。

4.5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是调节住宅建筑环境最经济有效的方法,而建筑物的三维空间设置于立面设计、平面布局等都会对自然通风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建筑设计前期将这些影响考虑进去,住宅所遇到的空气质量与热舒适度等问题就会得到有效的解决,而且不用住户再投入任何资金就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居住环境。

4.6防止“热岛”现象

住区周围的气流流动和建筑物周围的辐射系统等都会对建筑物的热环境产生影响。由于受到建筑布局、建筑密度、建筑用材、水景设施和绿地率等设计因素的作用,住宅外的温度可能会发生“热岛”现象。为了减少热岛效应,进行合理的建筑布局设计,将屋顶和水晶设置的更加绿化美观就是非常必要的。

4.7日照、遮阳与采光

住宅的热环境也受到了夏季热辐射和太阳直射的影响,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居民的心理感受产生了影响。遮阳能减少室内的热辐射量和阳光直射的幅度。较为有效的方式是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经过准确的计算,分析单体住宅与住区的建筑布局间的日照、遮阳与自然采光,看其是否符合遮阳与日照的标准要求。

4.8对住宅区防止噪声、控制污染的设计

在设计生态建筑时,防噪声系统的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应该增加对污染控制的重视程度。合理的分布绿化的区域,保持气流在建筑外界的流动,这就会改善室内的空气质量。在最初进行生态建筑设计的时候,设计工作者必须调查和检测施工的场地,查看当地的环境污染与噪音有没有达到标准要求,若是没有达到标准要求,就要制定有效的措施来改变住宅的外界环境。比如在噪音污染超标情况非常严重的时候,那我们可以采用双层玻璃来减少噪音污染,同时也不会对自然通风产生影响。

4.9太阳能利用

太阳能热水技术使其产业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就是居民使用的太阳能热水器。此外,也建成了太阳能空调示范工程,而太阳能光辐发电技术还在起步时期。太阳能热水器因其制造成本低,操作简单等优点而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接受使用,建筑师也将太阳能热水系统考虑到了住宅设计中,减少了二次投入与安装的情况。

5结束语

城乡规划和生态建筑密不可分,生态建筑的建设在城乡规划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城乡规划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城乡规划设计中应注重生态建筑。

参考文献

[1]赵杰.浅谈生态建筑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通讯世界,2017(13):143~144.

第3篇:城乡建设范文

[关键词]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岗位群;产业链

1产业链需求与组群逻辑分析

1.1产业链(岗位群)需求分析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建市〔2020〕60号)等文件为吉林省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大力发展城乡智慧建造技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农房及农业建筑建造技术及农村危房改造技术,推进海绵城市、城市地下管廊工程建设,加快BIM技术的推广应用及BIM技术快速发展,推动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智能建筑发展,服务新时代美丽城市与美丽乡村建设,迫切需要一大批掌握建筑行业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立足美丽城乡建设,面向建筑行业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对接建筑工程勘察、设计、施工、造价、监理、质量验收等工程建设全过程,构建城乡智慧建造技术专业群。

1.2群内专业逻辑性

满足建筑产业链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龙头,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工程管理为骨干,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为支撑,工程造价专业为特色,构建以服务新时代美丽城市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城乡智慧建造技术专业群。本专业群内各专业具有共同的行业背景和服务领域,专业基础相通,专业核心互补,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彰显本专业群聚集效应和服务功能,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2建设内容与实施举措

2.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党建统领专业群建设。建成“双师协同育人•双证融合贯通•分岗分类成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依托真实项目•贯通1+X证书•实践演练成才”课程体系。聘请企业高精尖人才作为专家,重新组建本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群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分析、自身SWOT分析、标杆院校分析,重新修订本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不同生源类型实行分类培养,根据不同职业岗位,提炼典型工作任务,重构课程体系,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将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共建教学资源,将教学过程与工程建设过程对接,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将BIM建筑信息化1+X证书制度、1+X建筑识图技能等级证书、1+X装配式建筑构件制作与安装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内容以及建筑行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与课程教学内容相贯通,强化职业岗位能力,。依据专业群对应的岗位群,分析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关键技术应用能力,开发技能训练模块,选取典型教学案例,在实施中,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构建“项目实战演练—职业分岗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建设项目实操—岗位能力创新”五级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岗位实践能力,传承与培育工匠精神,促进实践演练成才。

2.2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打造理实虚立体化教学资源库。融合建筑业前沿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等产业先进元素,开发涵盖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价等全部教学过程的资源。融合建筑业前沿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等产业先进元素,开发涵盖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价等全部教学过程的资源。新建覆盖专业群知识和技能的微课、视频、音频、动画、文本、图片、PPT等多样化优质“颗粒化”教学资源。与国家“双高计划”建设校共建共享精品在线课程资源库,打造一系列高质量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2.3教材与教法改革

校企合作共建特色教材。校企合作编写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的项目化教材,将各职业岗位培养方向的最新建筑职业标准、最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建筑规范纳入教学标准与教学内容,以职业岗位工作为主线设计教材内容,编写校企特色教材。推进分岗位模块化教学,培养学生实战技能。面向建筑业典型工程项目,依托综合实训基地,打破学科、课程限制,融合职业发展需求,根据不同岗位方向,选取基于知识点、技能点的层级模块,实施师生探究式、专兼教师协同式教学,推进教师分工协作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项目,在实战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综合能力、协作意识及工匠精神。

2.4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通过校内外“大师+名师”共同引领,打造一支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依托校企合作企业,在大师与名师引领下,校企双导师培养教坛新秀,持续提高教学技艺和科研水平。鼓励青年骨干教师参加校级、省级、部级教学能力大赛、实践技能大赛等,实现以赛促教、以赛强研、课赛融合。积极鼓励骨干教师考取建筑行业部级执业资格证书,提升职业技能和教学实践能力。引进高学历、有经验的专业技术骨干,充实本专业群教师队伍,优化提升教师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通过“传帮带”,帮助青年教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畅通“新手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教学名师—专家型教师”成长路径。开展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青年教师技能大赛、教师讲课大赛,促进教师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水平提高。

2.5实践教学基地

整合现有专业实验实训室、实训中心,校企合作共建建筑工程技术类“岗课证赛训服”六位一体综合性产教融合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充分满足实施项目化课程教学、进行岗位实训、考取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承办职业技能大赛、进行各类技能培训、开展社会服务的需要。依托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双方就产学研合作、师资培养、专业建设、毕业生生产实习、就业创业等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促进校外省级高水平实践基地建设。

2.6技术技能平台

政校企共建“绿色建筑协同创新中心”,成立“建筑节能工程检测中心”。开展城乡住宅建筑节能改造、农业建筑绿色建造、绿色施工技术研发、绿色建材产品开发等新型技术攻关,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推动小微企业技术研发与产品升级,服务新时代美丽城乡建设,打造集“人才培养•师资建设•技术服务”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工业化建筑智能建造协同创新中心”,服务“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与全国装配式建筑知名企业共建共享“工业化建筑智能建造协同创新中心”,打造集“技术开发推广+教育培训+创新创业”于一体的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综合服务平台,构建“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的校企深度融合体系,实现技术成果转化、教学实训考核、社会服务培训、学生创新就业全产业链综合服务,为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与建筑工程信息化领域领军企业共建“BIM技术技能应用平台”,开展技术研发、教育培训、产业服务与应用推广,培养建设类项目全过程BIM技术应用人才,促进建筑信息化BIM技术产业发展。

2.7社会服务

以工程技术管理人员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成立1+X证书四平地区考点,面向区域内建筑类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定期开展技术员、质检员、造价员、测量员、安全员、制图员、BIM建模师等岗位技能培训,提升建筑企业技术管理人员能力水平,为区域建筑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立足服务三农,以建筑产业工人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为重点,专业群与四平市劳动技术培训中心和区域内建筑企业合作,面向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建立建筑工人培训基地,开展建筑工人岗前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打通建筑工人职业发展通道,扩大职业培训覆盖面,促进四平地区建筑工人向技术工人转型,实现建筑工人技能素质大幅提升,为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新型城镇化,助力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充分发挥本专业群优势,为农村提供危房改造技术指导,并在区域内大力推广寒冷地区农村住房及农业建筑绿色建造技术。开展新型建筑农民工培训,地区城乡公路工程建设项目试验检测及维修改造,加快推进区域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

2.8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入上海同济大学中德职教联盟,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引进德国人才培养标准,组建国际化教学团队,制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引入德国可持续建筑认证DGNB管理体系,开发建筑生命周期全过程管理类课程,实现专业群与国际接轨。加强优质资源开放共享,实现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本土化,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坚持国际标准引领,输出本校特色的专业教学标准。

3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3.1建立专业群适应产业需求的动态设置机制

密切跟踪和对接建筑产业的技术升级、业态调整、岗位变化,建立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制定专业群设置与动态调整标准,实施专业群预警调控,以调整专业群内专业布局、专业方向、专业规模、师资结构,配置教学资源,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以适应建筑产业发展趋势,培育急需的新兴专业,同时改造优化现有专业。

3.2优化专业群建设标准,建立内部质量与改进机制

打造专业群建设目标链和标准链,制(修)订专业群建设方案,优化专业群建设标准,以及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毕业生质量标准等,完善各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运用大数据分析与诊改平台,持续收集专业群建设及教育教学数据,建立专业内部质量与改进机制。

3.3校企共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为保证行业、企业、专业“三业”联动,校企共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其在专业群发展规划、专业设置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业绩评定、教学成果培育等事项的职权,以推动专业群可持续发展。

3.4完善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机制

健全本专业群人才培养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完善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机制。依据学院质量管理平台数据,从专业结构布局、教学条件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学生发展、毕业生质量、学生满意度、雇主满意度等方面进行持续监测,对人才培养质量作出定量和定性研判,及时预警,实时自我诊断与反馈,持续提升专业群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第4篇:城乡建设范文

关键词:财政体制;城乡税制;一体化;农村经济

截至目前,我国城乡分割状态依然严峻,大部分地区的城乡差距并没有发生改变,解决城乡分割问题还面临着一定的财政难题。因为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公共财政发挥着经济体制基础和保障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中,公共财政一方面需要向农村提供与城市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需要增强支农力度,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一、城乡一体化建设中财政税收改革的重要性分析

(一)消减城市与农村居民利益分配不平等必要途径2004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国将从本年起,逐渐降低农业赋税税率,以平均每年降低1%的速度,争取在5年内取消农业赋税。这一项举措的目的很明显是为了减轻农民负担,而这一举措的实施也证明我国已经拉开了统一城乡税制的大幕。从现阶段我国农村农民纳税情况看,这一目标已经得以实现。尽管如此,也认识到历经几年时间取消农业赋税仍局限于农村税费制度之内的改革,实现的是乡镇政府与农民之间的资源合理非配。这对于城乡资源合理分配并没有起到较大作用,受长期以来城乡割裂的二元税制结构影响,政府财政税收政策始终向城市倾斜,想要实现农民、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利益平等分配,还需要改变“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二元制度,逐渐实现城乡税制一体化。

(二)保障乡镇财政有效运转的必要途径近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有了明显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改善的同时农村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农业税等多项赋税的取消也促使农村经济有了一定发展,部分地区开始实施“乡财管乡用”的财政管理模式,使乡镇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有效提升,从而促使乡村经济的发展步伐逐渐加快。然而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公众的公共需求在不断增长,此时乡镇政府原有的财政体制、税收管理及服务职能已经无法完全适应当前的城乡发展状况,从而使其在新型农村建设过程中无法挥发自身作用。因此,对乡镇财政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是保障乡镇财政有效运转的必要手段。曾说过,不能简单以GDP论英雄,基层部门更是如此。不管政府经济和财政税收增长速度多快,如果不能够为农村公众提供必要的服务,不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乡镇政府就不是称职的政府。

二、当前公共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乡建设一体化改革的推进,当前公共财政体制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其中关于农村税制问题以及财政体制变革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保障粮食年产量,助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也还未建成,因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增大,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滞后问题还需要慢慢解决,也意味着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

(一)城乡税制一体化实施条件多虽然目前已经取消了农业税,城乡二元税制模式开始有了改变的迹象,但是这距离城乡税制一体化还很远。长久以来我国所实施的城乡二元税制结构是根据我国实际的城乡二元结构和社会结构作为依据的,因此城乡税制一体化的前提条件是城乡经济和社会的一体化。其中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实现与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产业化以及市场化水平息息相关,而社会一体化则需要城乡各项事业的统一,也就是说城市和乡村居民享受同样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在财政资源的分配上 城乡要统一公正。而现阶段,大部分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还比较低,想要推进城乡税制统一,对农民征收增值税和所得税会产生诸多弊端。首先,非集体管理的小农经济纳税人,其交易费用很难计算,征税成本也难于控制,甚至可能会造成农村征纳秩序的混乱。这是造成财政税收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无法试行税制统一的客观调价。

(二)宏观经济环境对农业赋税的不利影响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这一阶段的工农关系已经较以往发生了一定变化,农业不再为工业发展提供积累,农业与工业发展逐渐趋于平等地位。但是在这之前,我国为促进工业化进程,曾长期实行以农补工的政策倾斜,给农业积累造成了很大压力。近年来,我国的工业产值在工农总产值的比重中达70%以上,此时,创建宽松的农业税收环境应该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应该重视的事情。现阶段全球很多发达国家的农业赋税都很低,有些不仅可以达到零赋税的水平,甚至农民可以拿到政府的高额补贴。纵观我国当前的税收体制,对农民提供补贴基本是不现实的。就目前的农业税而言,农民也处于“天然劣势”状态,例如在出口农产品时不能退足所交税款,对进口农产品也不能征收相当于我国农民所负税款,况且农民本身承担着高于税收的多种费用,例如我国玉米的税费成本为美国的8倍之多。在现行税制下,农民所承担的一部分税款被征入城市使用,再次使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受到阻碍。

(三)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建成近年来,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为农村提供与城市均等的公共服务呼声不绝于耳,农村公共物品长期不足的状态也得以一定缓解。因为最近几年财政支出的倾斜,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与生态环境都有了一定进步,但是并没有完全改变农村公共物品短缺的本质。在当前的财政税收政策下,农村居民从财政支出中得到的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依然远远低于城市居民。农村的公共安全、行政管理、医疗卫生、乡村道路、农田水利、乡村电力等大多公共物品都需要农民自己负担,其使用成本过于高昂,与农民当前的实际支付水平并不符合。自农村税制改革以后,社会普遍认为农村不提供税收,那么公共物品的资金则需要政府的“惠农”政策予以扶持,根据受益原则,农民缴纳的税费应该与其从政府获得的公共服务相对应,但是目前农业税费返还机制尚未建成,农民所承担的税费并没有返还给农民,从而造成了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落后,这并不利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

三、城乡一体化建设中财政税制改革的路线研究

(一)城乡税制统一的方向城乡税制的统一对于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调节和促进作用,对于减轻农民经济负担,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更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在城乡税制的统一过程中,应该遵循对现行税制进一步完善、将农民税收负担纳入相应的税收体系中这两个主要方向。其中税制的改革必然要以一套比较完善的税收体系为依据,然后对现行税制进行合理化完善,例如全面推广增值税转型,合并企业所得税、改革个人所得税等。第二个方向是将农民需要缴纳的赋税精细化处理,现阶段我国农户经营规模是以小型为主,大多农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并没有记账习惯,因此对农民征收所得税的难度是非常大得。对此,国外也有相同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采取农业标准课税法,即根据农民所种植的土地面积计算农民的农业所得,并作为课税依据,并对个人所得税设置了一定免征额,从而将一部分小规模农业经营者排除在纳税范围外,对具备一定规模化和拥有一定收入所得的农业生产者进行征税。

(二)建立基层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在我国新一轮的税制改革大潮中,县级、乡镇政府应把握机会做出适当革新,例如可以将房产税为主的财产税作为县级政府的财源选择。首先,财产税是地方税种中的一种优良选择,其本身具有受益对等和非流动性特点,且其收益主要是为本地区服务,对于形成“多征税—多提供公共服务—财产增值—税源增加”的良性循环机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房产财产一般会随着所在地经济的发展进步而逐渐升值,那么房产税也会随之增加,因此房产税是扩大税源的一种途径,也是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

(三)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党的十大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税收体制。为了给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保障,城镇建设中的财政支出也应均衡发展。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缩减城乡之间的人均财力差距,保证乡镇基本公共服务不因财力水平的高低而出现明显差距。首先,可建立城乡一体化建设财政专项激励,针对所管辖区域内乡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相应的有效的财政管理体制。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具备一定发展潜力的乡镇,可在保证基本服务的基础上,激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应根据各地区不同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例如在维持现有体制的基础上,对收入基数和分成比例进行适当调整。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必然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并需要分阶段逐步实现,逐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四)城乡税制统一需分步实施城乡税制的统一需要随着城乡建设一体化的推进而逐步完善,需要做的不仅是将现行的所得、流转、财产税收制度和体系予以完善,建立一个城乡税制统一的依据。还需要确定的是要将这些完善的税制覆盖到农村,也就是切实可行地去实施税收管理。在此期间需要考虑征税条件,即在征收成本不是很高的前提下,需要考虑农民赋税重、压力大,农村需要工业“反哺”等因素,从而在统一税制的环境下,适当给予农民税收减免等政策。此外,需要打通城乡市场梗阻,促进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城乡互动,支持农村产业发展,打破城乡分割,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增强城乡产业关联度。

四、结语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契机,期间税收制度的倾斜,可以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和社会一体化的实现。因此,政府部门应该积极进行财政税收制度的改革,通过税收的杠杆作用,促进农村的自我发展,鼓励农村增强自身的积累和发展能力,从而逐渐缩小城乡差距。

参考文献:

[1]林万龙.从城乡分割到城乡一体:中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政策变迁40年[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06):24-33.

第5篇:城乡建设范文

【关键词】城乡规划设计;生态建筑;城市想象;环境因素

1引言

人们的日常生活、经济发展速度和生态环境保护这3个方面不能保持平衡。快速的经济发展也使得我国各方面的资源都较为匮乏,这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极为严重的,这种现象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出现较多,盲目地追求经济发展必然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其中,环境问题尤为突出,环境的破坏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因此,面对这一问题,需要构建适合人类生活的聚居环境。城乡规划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我国的地域特征较为显著,城乡规划必然会受到文化和习俗的影响,同时还要考虑生态环境因素。生态建筑设计将成为城乡规划发展的主要方向,也符合我国当前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也可以使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最大化。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地位逐渐增高,它将成为城乡发展的主要力量。

2城乡规划设计中生态建筑设计概念

对于城乡建设发展以及城乡的空间布局,相关部门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这就是城乡规划的内容。通过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有效改善目前人们的生活。在进行城乡规划时,需要充分考虑多个因素的影响,能够实现经济、文化及政治等方面的均衡发展,在经济和文化共同发展的同时,还要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城乡规划中生态建筑设计的核心就是在发展人们物质需求的同时,关注人们精神方面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点内容:1)要将建筑和周围的环境相结合。城乡规划中的生态建筑设计就是要在设计的过程中,将自身的建筑风格同周边环境结合起来,以此为基础进行改造创新。充分考虑生态理念和建筑理念的融合,使自然资源充分发挥最大作用,保证建筑本身的生态环境具有可持续性。2)使用的建筑材料需要绿色环保。在对建筑材料进行选择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其绿色环保的要求,建筑材料一般是指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使用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才能充分体现出生态建筑的根本理念。3)建筑周围人文环境的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一个人的生活将会产生积极影响,可以调节人的心情,使得思想处于一个积极乐观的状态[1]。

3目前城乡规划设计中生态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3.1无法深刻认识生态建筑的概念

目前,针对生态环境的概念有着不同的说法,但其核心内容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即在进行生态建筑的设计时,需要将生态理念和建筑理念融合在一起。在实践中,由于当地环境的不同,可将建筑和周围的环境进行合理安排,考虑到环境中的特殊因素,将建筑真正地融合到环境中去,同时还要考虑建筑物内的气候条件,气候也会对建筑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建筑除了具备本身的自我调节能力外,还需要有寿命长、无污染、改善周围环境的特点。但是很多人对生态建筑都有一定误解,认为生态建筑就是保证建筑物周围有绿化或是植物,对生态建筑没有深刻的认识,这对城乡规划中的生态建筑规划是十分不利的[2]。

3.2无法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随着生态建筑理念日趋成熟,生态建筑设计的理论知识也逐渐发展起来,在城乡规划的生态建筑中,这些设计理论为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支持。生态建筑的设计工作需要不断对以往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以此来改善规划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城乡规划进行设计服务。生态建筑设计比较重视实地考察研究,如果不对其进行实地调研,那生态建筑设计就相当于“纸上谈兵”。但是就目前城乡规划中的生态建筑而言,理论并没有很好地应用到实践中,理论的应用也不能直接照搬到实践中,需要结合当地建筑的实际情况来运用理论知识,否则会导致理论与实践分离,或是建筑的不合理。

3.3现代技术的应用程度不高

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很多的科学技术都被应用在建筑设计中,而城乡规划的生态建筑也需要增加更多的现代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增强建筑的节能工作,还可以提高城乡建筑的资源利用率。尽管现代技术的发展已经成熟到一定阶段,但是人们的思想观念还较为落后,在城乡规划的生态建筑中没有很好地利用现代化技术,这也就导致城乡规划中生态建筑的现代化水平不高。

4城乡规划中的生态建筑设计改进策略

4.1加大城乡规划制度改革

对于城乡规划制度进行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这也需要充分发挥新的思维:(1)要将城乡规划中对于其发展不利的因素进行改革;(2)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城乡规划体系,此体系要将生态建筑和城乡规划融合在一起,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其生活品质。城乡规划制度的改革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其中包括当地环境现状和生态建筑的要求等。在对制度进行改革的同时,还要保证生态平衡和环境问题,在最大限度上节约生态建筑资源,提供资源利用率。

4.2创新生态建筑观念和设计方法

城乡规划的设计往往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交通状况、环境问题等。因此,在实际施工中,需要避免不良因素,在设计时如果存在不可变的因素,就要结合生态环境的实际需求,使设计方案能够符合当地的生态环境。生态建设设计的原则就是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理念,保证从材料采购阶段到工程施工都可以满足这一理念要求,如果在实际施工中存在矛盾,在满足工程需要的前提下进行适当调整。城乡规划的生态建筑的设计还需要对其理念和设计方法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在保证观念和方法新颖的基础上,要保证生态建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其都能够达到最大化。通过对过去生态建筑中的成功案例分析得出其精髓部分,在进行设计时参考这一精髓,再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从而设计出最为科学合理的方案,以此保证生态建筑和周围的环境均能达到最佳平衡状态。

4.3增强生态建筑的调节能力

居民与周围环境的有点连接是生态建筑最显著的特点,建筑物在不断的使用和改造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调整,以此来增加建筑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加强与周围自然环境的融合。不仅要在建筑外部做到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在建筑内部也需要保证布局的合理性,注重生态建筑的内部采光问题及其绿色植被的放置,调节室内的空气和空气湿度,充分优化内部环境,使其和外部环境相融合,给人们提供整体舒适的环境,进而提升生态建筑的自我调节能力。

5结语

城乡规划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科学的城乡规划可以使城乡各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生态建筑设计理念使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将这一理念应用到城乡规划中,可以很好地解决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之间的问题,因此,需要不断弘扬生态建筑理念,为我国城乡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卢晓峰.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分析[J].低碳世界,2017(7):155-15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