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高中特色教育范文

高中特色教育全文(5篇)

高中特色教育

第1篇:高中特色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中;特色美术教育;美术馆;美术特长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目标,并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基于这样的认识,公道中学坚持“实施公道的教育、追求教育的公道”的办学理念,其实质就是关注每一个学生,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特长发展。而美术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理念的最佳载体,在尊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开展丰富的美术教学活动,努力做到“以美辅德,以美促智,以美怡情”,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二十多年来,公道中学始终坚持“文艺并进”的发展战略,既重视学生艺术特长方面的培养,又重视学生文化基础水平的全面提高,形成了美术教育的办学特色,对此我们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

一、发挥教学研究中心的作用

建立美术教学研究中心,其主要任务是:分析高中美术专业教学现状及热点问题,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拟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意见;组织形式多样的学科研究活动;定期开放学科研究课、公开课,介绍学科教学经验,交流教研成果,并承担相关课题的研究任务。

(一)建立专业教学组织机构

由教育行政部门分管领导和体艺处、教研室负责人及学校校长代表组成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对教学研究中心进行宏观指导,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并拨付一定的活动经费。教学研究中心对其日常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对所拟订的活动计划及阶段总结进行审核,并组织对美术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考核。

(二)培养优质专业的教师团队

派出骨干教师到专业对口的大学或者欧洲艺术教育发达国家进行学习交流或派出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教师业务进修,让他们及时掌握美术学科教学的发展趋势,了解国内外美术教学的新思路。另外,为了提升学校教师的综合素养,积极开展美术组教师的校本研修活动,邀请扬州教科院、扬州大学美术学院、扬州职业大学等附近高校的专家学者来学校做学术讲座,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开拓他们的视野。

(三)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专业教师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定期开设组内公开课、名师示范课、艺术沙龙,交流教学体会,研究教材、教法;积极组织开展高中美术专业课程研究,进行学科课改实验;定期组织教学研究课、教学基本功比赛,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并在学校推广,以此促进美术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理论水平的提高。

(四)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组织教师以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疑惑问题、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及一线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引导美术教师参与研究,养成实践反思和理论学习与总结的优秀习惯,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努力提高教学研究的能力。其次,加强教学资料的整理与收集,组织编写教案,服务于教学。

二、打造多元开放的美术教育教学环境

不同的学生的个好、兴趣和需求各不相同,为学生创设多元开放、主题鲜明的美术教育学习环境,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相互交流、相互合作,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增强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一)营造浓郁的美术教育氛围

树立“大美术观”,将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花一木等融入到美术教育中,使学生在浓厚的艺术气息中得到熏陶。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突显学校标识系统设计;②启动以“阮元文化”为主的学校人文景观设计;③用学生绘画作品美化教室、功能室等场所环境;④重视学校门厅、走廊、楼道、校园文化墙的美化布置;⑤打造“读书角———书香校园”工程建设。注重发挥学校物质环境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使得美术从书本走向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美”的存在。

(二)建立门类齐全且实用的专业教学场馆

第一,建设小型美术馆,展现师生绘画、设计、手工等实训成果,既为学生与教师提供了优质的美术作品库资源,也便于校内外同行交流学习、共享。让学生和教师都有展示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艺术作品的机会,如传统的国画、书法、篆刻,也有西方的油画、水彩等,使之成为师生交流沟通的学习园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眼界。第二,建设美术专用教室,探索“美术工作室”教学模式。学校大胆探索教学活动模式,采用“美术工作室”的教学形式,打造充满艺术情境的专业学习环境。工作室采用小班建制,不单纯重视技能技法,侧重于鼓励、引导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创建资源丰富的大型数字化美术馆

为了实现教学现代化,学校专门筹集资金,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建造了一座资源丰富的大型数字化美术馆。这是一个数字化的信息平台,其功能主要有:①打造实时信息平台。学生通过网站可以及时了解相关的美术资讯和展览信息,不受时空的限制,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②构建师生学习交流的展示平台。师生可以上传作品照片,便于观众观赏、评论、交流。③开通知名美术馆和博物馆的网上链接,使学生更加关注文化艺术,拓展了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职能。

(四)建设相对稳定的美术教学实践基地

学校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综合实践能力,建立了教学实践实训基地,基地主要分为两类:①风景写生基地。风景写生是美术课程重要的学习科目之一,对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公道中学在宏村、西递建立了两处固定的写生基地,按照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外出写生,课程结束后举办写生成果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②企业实习基地。在当地相关企业建立实训基地,使学校的美术课程建设不断深化。通过写生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阅历,增长了见识,促进了对美术专业实用性的了解。

三、采用“点面结合”的美术教育策略

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面向的是普及全体学生的,并不是针对少数美术特长生。学校采用“点面结合”的美术教育策略,一方面针对少数美术特长生,通过艺术专业教学,使他们能够顺利考入高等艺术院校深造。另一方面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艺术综合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审美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样做既有“面”上的普及,又有“点”上的提升。

(一)重视国家美术课程教学

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认真贯彻落实《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严格按照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的课程标准制定学科的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内容,排好总课表,确保各年级排齐排足艺术课时,不漏排、不少排,保证艺术学科教学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执行。公道中学还经常开展教学研究课、名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等公开课活动,以此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开展美术社团活动

结合体育与艺术“2+1”工程活动的开展,学校设置了近十多种具有公道中学特色的“自助餐”式的艺术社团项目供学生选择,其中既有书法、篆刻、国画等中国传统艺术项目,又有装饰画、陶艺、电脑绘画等现代艺术特色项目,充分考虑了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具体活动安排分为两个版块:一是上午大课间体艺活动,学校保证每位学生每天上午25分钟的大课间活动时间。二是每天下午第四节课的“大课间体艺训练”,学生自主选择活动项目学习体艺课程,并实行“走班制”。

(三)组织专题教育系列活动

艺术专题教育系列活动包括:①校园文化艺术节。学校每年在五月份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的活动有才艺展演、书法比赛、绘画展览,内容丰富多彩,为学生的艺术才华的展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②迎新年画展。定期举办一年一度的“庆元旦、迎新年”书画展,展出学生的美术作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表达自我的机会。③艺术观摩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的活动,直接把课堂搬到美术馆、博物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④美术写生活动。每年春季,学校组织学生到基地写生,丰富了学生的阅历,增长了学生的见识。

(四)打造美术特长生培养工程

通过开展艺术综合实践活动,发现有美术特长的学生,将其组织起来形成有建制的美术班。制定美术班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既要学好文化课,又要通过严格的美术专业基本功训练,使他们成为既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又有美术专业特长的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并且创造有利条件,让他们能够顺利升入高等艺术院校继续深造。具体做法是:①制定学校美术特长生的培养目标及实施方案,开发具有公道中学特色的美术高考校本课程。②加强教学过程监控。定期聘请高校专家教授来学校指导,力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③开拓创新,建立初中生源基地。在区内友好兄弟学校建立艺术生源基地,提升特长生培养质态。总之,特色美术教育模式的探索,拓宽了学生的成才渠道,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二十多年来,公道中学为全国高等艺术院校输送了2000多名优秀学子,其中包括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知名学府。学校也获得“江苏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高中美术教育课程基地”等殊荣。高中美术特色学校的建设,实质上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是为了促进高中育人模式的转型,也为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3]张真,张丽清.高中创新教育特色学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创新人才教育,2013(9):45-46.

[4]高雅梅.中国美术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优化路径分析[J].美术界,2016(8):74-75.

第2篇:高中特色教育范文

美国的旧金山大学属于私立天主教综合性大学,大约一半学生为天主教徒。它成立于1855年,教学和学术研究水平在美国大学中名列前茅,商学院在2005年被华尔街日报评为全球最好的100家商学院之一,其中entrepreneurship专业超过了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世界名校,体育管理在全美排名第三位,计算机硕士引入的创业能力培养课程在硅谷享有盛誉。旧金山大学被誉为华人CEO之母,原新浪董事长陈立武、华润置地董事长王印均是该校校友。加州大学戴维斯和洛杉矶两分校属于公立综合性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创校于1905年,它是世界农业与环境科学研究和教育中心,农业排名全美第一,与农业相关的其他学科排名也非常高,如食品科学、生物技术和环境科学等。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目前共有110种大学主修课程和70种研究生课程,近118个国家的学生来此求学,因而具有多元的校园文化特色。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成立于1919年,它是一所研究性公立大学,在2012年《usnews》全美综合大学排名中,与弗吉尼亚大学并列,在全美公立大学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该校文理学院包括人文科学、物理科学、社会科学、生命科学以及大学本科教育五个学院,共34个系部,40个特别项目,109个本科生专业,提供文理科研究和教学方面的研究生学位,其开设的电影电视制作、行销公关及广告科系是全美国最好的,是好莱坞娱乐圈的精英摇篮。

二、美国大学现代教学特色

美国教育尊重学生天性,发展学生个性,重视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我国教育虽然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但创新和实践性教育却难以突破性提高。以乔治华盛顿大学、旧金山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教学方法为例,介绍了美国大学独特的教学特色。

1.大学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信念应当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个从我们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的度过自己的一生。”大学教育必须做到以人文本,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真实的需要,让学校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把学生作为主体,根据学生的特点加以指导。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职责是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高等教育极为重视学生个性、思维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的培养。美国大学的本科生教育多以启发式的讲述和提问为主,学生在课堂上可随时提问,而教师也经常以开放式的问题和互动讨论形式展开教学,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在访问乔治华盛顿大学时,华人教授杨家文博士介绍了自己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特征在课前布置预习问题,课堂分组讨论问题,课后总结,美国许多教授都采用了此授课方式,这有利于学生自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杨教授还着重介绍了中美教育的差异性。在美国,教师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启发学生思考到底想学什么;而中国教育中,教师和家长规定学生该学什么、该怎么学等,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天性,导致许多学生学得被动、教条、无奈。美国教育不太看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却极为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而中国的教育模式却正好与之相反。因此,美国的学生低分高能,而中国的学生高分低能。世界500强企业一般不愿意接收中国学生,他们认为中国教育培养的是知识的奴仆,而非创造型人才。

2.高等院校应采用“交互式”多媒体教学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让学生明白物理学是整个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基础,它以实验为基础,大学物理多媒体实验教学的介入,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培养实验技巧、提高创新能力。北京工商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主要有三种:大学物理实验、演示实验和开放性实验。如物理实验室已配备了计算机、教学投影仪、导学仪、高清大屏幕电视等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与旧金山大学的多功能智能教室、网络交互式教学案例和可视化远程教学等多媒体教学模式相比,北京工商大学师生“交互式”多媒体教学模式有待完善:虽具有多种多媒体教学硬件设备,但缺乏相应的教学软件;教师虽已采用多媒体教学,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师生互动性不强;虽有网络平台,但未搭建灵活方便的教学交流界面。美国大学的电子期刊应有尽有,学生能以最快的速度获得各学科前沿的研究进展。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与Google公司合作,在Google scholar搜索结果里嵌入加州大学的超链接,如果学生在校内网想查询某篇文献或书籍,搜索超链接功能会先查询本校图书馆有无馆藏,否则会继续检索全部加州大学的图书馆,甚至链接到美国最大的国会图书馆。

3.教师应分层次实施教学方案、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分层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小组,教师可根据不同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教学卓越中心学习期间,Rosemary Capps博士的教学培训方式让人印象深刻。她将笔者一行十四位教师按照所教学生人数由多至少排成一队,通过这种游戏方式让大家了解不同层次、不同人数的学生班级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作为全校工科基础课的物理教师,每年都要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因此,应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班级人数规模来适当调整教学方式,尽可能保证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进度。决定和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其中教师是最关键的一个因素,而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青年教师如果不注重自己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直接受害者就是学生。教师主观上很难发现自己的教学弱点,特别是青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大部分时间如同暗夜行路只能自己边摸索边实践,感觉力气花了不少,但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从Rosemary Capps博士的介绍中了解到,该校设有一个为教师教学教法提供咨询与服务的专门机构,该机构通过专家随堂听课、同行咨询和听取学生意见等多种形式,用专业的教育学方法帮助那些对教学能力提高有困惑的教师,最终使学生获得高水平的教学服务。

4.重视“互动式”大学教学方法

教学是教与学的配合,通过师生互动教学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学会如何学习,对学习过程的选择达到整体的最优化,同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和创造性。美国高校教师最常用的互动方式有两种:一是在课堂上围绕讨论主题展开教学,二是在课后举办学术讲座,学生参与提问和讨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很多院系几乎每周都有一次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本系教授或者外聘专家一般主讲一个小时,之后是学生们积极提问,经常出现异常热烈的讨论甚至争论。虽然这两种互动型教学方式在我国高校也颇为普遍,但大多数高校在安排教学或者讲座中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经常处于被动地位,积极性很难调动,参与的热情不高,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5.实施“实践性”大学教学的重要性

第3篇:高中特色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校美育教育;民族文化;特色

一、引言

美育教育是一种提高个人修养、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正确审美意识的新兴教育,并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艺术领域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国际的文化艺术交流日益密切,文化产品始终处于“入超大于出超”的状态。好莱坞影片、美日动画片、韩剧的传入,对“80后”“90后”乃至“00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反观我国的文化艺术产品,在全球市场范围内鲜有轰动全球的影视、动画片等,整体文化现状不容乐观。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曾经深刻地影响着许许多多的炎黄子孙,如今却岌岌可危!如果听之任之,那么国家堪忧,民族堪忧。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设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就对新时期的高校美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多元经济并存、多元文化碰撞与融合的背景下,高校美育教育必须高度重视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既要传授美育教育的知识、技巧,还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

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高校特色美育教育的关系

(一)高校美育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凝聚了华夏各民族世世代代的智慧与创造,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民族复兴,必然要对民族优秀文化进行传承与发扬。而高校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摇篮,而美育教育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教师应该肩负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通过艺术课程、艺术生活等多种形式在美育教育中渗透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首先,通过开设汉字书法课程,能够应对汉字危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应用,国人身在键盘时代,许多人面临着提笔忘字的尴尬处境。高校应该高度重视汉字教育,将汉字书法课程纳入日常教育中,教师也要勤学苦练提高汉字书法水平。开展书法比赛、书法展览等激发学生的让学生的汉字书法水平得到培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其次,开设舞蹈课程,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民族舞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具有独特的风格。在新时期应该通过开展舞蹈教学活动,对传统民族舞蹈文化加以创新与发展,促使学生追求更深层次的文化底蕴。

(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高校美育教育的重大使命

中华民族文化在经历了多次的碰撞与融合后,仍然永葆着核心价值和强大的生命力。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中华民族文化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局面,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和谐”“包容”等文化价值可以凝聚人心,缓解社会矛盾,在社会范围内营造一种和谐友爱、平等互助的氛围。其中蕴含着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以及审美情趣等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民族归宿感与责任感,对人们的工作、学习乃至生活具有积极的约束、规范作用。其次,由于现阶段许多高校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思想道德水平不高,缺乏足够的道德认同感,所以可以借助传统文化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如传统文化的琴棋书画、诗书礼仪、经典语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完善人格。高校美育教育承担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使命,让美育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美育教育的健康发现,实现共赢。

(三)民族优秀文化与美育教育的结合能够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人们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的智慧的结晶,蕴含着道德标准、价值取向以及审美情趣等多方面的内容,对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具有深远的意义。现阶段许多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十分冷漠,并没有承担起集成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与责任。高校美育教育应该合理利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对大学生展开人文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提升其民族归属感与责任感。其次,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天然合一”“修身”,能够使大学生的自然品行和道德修养得到锻炼,对于大学生的健康和谐人格塑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美育教育是促进文化创新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新时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也应该与时俱进,进行合理的改进与创新,也使大学生的综合性素养得到提高,从而更加符合时展的需要。

三、在高校美育教育中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现状

(一)美育教育观念落后

因为受到中国传统应试教育体制根深蒂固的影响,我国在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方面始终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涌入了大量的外来文化,这给国人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民族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国人甚至高校美育教育也出现了崇洋媚外的情况,这对高校特色美育教育的创建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由此可见,美育教育也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牺牲品,其教育观念滞后与时代的发展,许多教育工作者往往忽略了美育教育的作用,更甭说培养的艺术审美能力了。而缺失和忽视美育教育会导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断流,阻碍高校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当务之急必须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高校美育教育中的渗透。

(二)学生民族文化底蕴缺失

当前高校学生普遍缺乏民族文化底蕴,究其原因仍是应试教育的“毒害”。中小教育以学致用为主要目标,片面强调升学率,所以这些学生从小就没有接受系统的民族文化熏陶,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仅仅局限在表面上,从而导致民族文化底蕴缺失。这样他们的世界里,没有民族精神、没有民族情感,流行文化和不成熟的情感,整体思想意识、价值观不成素,对世界的分辨能力较差,不能明辨是非。再加上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和传统教育方式的滞后,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学生根本不能正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无法融入其中进行艺术创新,从而导致高校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低,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十分淡漠。很显然,这与新时期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并不相符。

四、在高校特色美育教育教育创建过程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高校特色美育教育目标

美育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需要依托于美育教育,也只有依靠教育才能改善当前美育教育的严峻现状。在高校特色美育教育中传承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明确教育目标,把握正确的方向,建设、发展、传承中华文化。首先,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丰富而深远的教育意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光荣梦想的特质、对美好梦想的渴望与追梦的坚忍顽强,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与血脉。这些与“中国梦”的内涵是相契合的,通过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能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责任心,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并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其次,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体系。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渗透到高校特色美育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高校大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美育教育。当然也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渠道,将民族文化渗透其中。此外,还可以通过传统、传统服饰、地方戏剧等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进一步拓展美育教育的范围,不断完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体系。

(二)构建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培养体系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标记和文明符号,这便是民族文化,它具有不断创新、传承发展的特点,是每个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因此,高校要多措并举,不断完善美育教育,学习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首先,无论是文科、理科还是工科,都要加强艺术选修课程的建设,提高艺术课程的专业化程度,如开设音乐艺术、美术鉴赏课程等。这是因为很多学生在进入高校学习前基本没有接受过美育教育,如果只是根据学生自主自愿,那么肯定无法激发学生的艺术学习兴趣。其次,除了普及美育教育,还要以鉴赏为主,注重审美教育与社会生活以及个人情操的结合。如可以让学生广泛了解地域性民族文化知识,结合高校所处的地域民族传统,将区域文化特色资源引入到美育教育课程,如贵州高校地区研究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突出学校美育教育的办学特色。一些高校在科研中要有足够的分量去研究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如建筑学应该重视对古典舞建筑的研究、文学研究应该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开展艺术类讲座等,坚持以古为今用、汲取精华的方式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三)提升高校学生的民族文化修养

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思想的涌入,给学生的思想、价值观以及审美观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与影响。在多元化发展时期,民族文化在高校美育教育中却并没有得到该有的重视。外来文化复杂多元,背后隐藏着许多短板,高校美育教育必须对此进行严格的筛选,汲取精华,弃其糟粕,在全球文化大潮中坚守中华民族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教育中去,从知识意识形态层面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艺术修养。首先,教师在美育教育过程中不仅要传授民族文化知识、技能,渗透民间工艺,注重引导学生对民族文化精神的把握,在艺术创作中把握民舞文化特色,体验民族情感,从而实现高校美育教育的目标。其次,要引导学生树立建立民族文化底蕴是艺术创新的理念,在多元化文化发展的背景下,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又不失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不断追求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深度及广度。同时,要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发扬民族文化,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弥补学生这方面知识的缺憾。巧妙借助民间传统艺术资源为己所用,这些资源可以是戏曲、书法、工艺等,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校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追求高水准的民族文化传承,注重现代社会理论剖析,学会以现代的眼光诠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拓展艺术创造的深度、广度与厚度。

(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活动

高校在创建特色美育教育的过程中,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活动的途径是丰富多样。其中,民族文化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第二课堂。具体来说,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秧歌、昆曲、豫剧、黄梅戏、剪纸、书法等,开展各种课外活动,营造浓厚的与民族文化相关的校园文化氛围。又如创建大学生艺术社团,如编织、朗诵、书法、象棋等,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也展示了高校的民族文化氛围。同时,还可以结合高校所在区域特点,通过开展民族节日庆祝活动,建立民族文化交流友谊组织,鼓励学生各种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比赛,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文化传承的热情。当然,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还应该在生活中进行切实的体会。通过这些渠道,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接受民族文化艺术,热爱民族文化艺术,并以中华民族文化而自豪,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提升了自身的文化品格与文化素养。

(五)建立专业的高校美育教育民族文化传承队伍

美育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而教师是美育教育的执行者和民族文化的传承者。高校特色美育教育的效果如何与民族文化传承队伍的素质有着关键性的作用。现阶段,高校美育教育工作者的民族文化素养大都有待进一步提升,而美育教育工作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美育教育工作者自身提升民族文化素养,学校也要从体制上健全与重视教师的师资配备与艺术类综合素质提高。首先,教师要从理论上丰富自己,观念上充实自己,广泛吸收民族文化的营养,精挑细选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并结合学生的兴趣、个性需求生成课程教育,有效传递给学生,在继承中发展,赋予民族文化生机与活力。其次,要注重教育方式,因学生而异,选择传递优秀的民族文化。当然对外来文化不能盲目拒绝,也不全盘吸收,要在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汲取精华,为己所用,为民族文化增添光彩。同时,高校也要建立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师的培训机制,定期组织培训活动,以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美育教育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根植于中华民族大地最具生命力的文化。高校美育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高校美育教育的重大使命,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因此,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政策下,广大美育教育工作者应该从高校美育教育的现实情况出发,勇于肩负使命,不丢弃优秀民族文化资源,不断创新,为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和文化素养,实现高校美育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孟国华,宋扬著.艺术设计基础教育的革新[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4.

[2]李立国.文化自塑与文化自信——我国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当代使命[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03).

[3]于芳.浅谈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开展传统文化美育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途径[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2(04)

[4]陈华.论高校素质教育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艺术[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03).

[5]鲍荣娟.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应用与价值[J].美育教育,2015(11).

[6]张白露.艺术——永恒的人类精神家园——读《艺术的意蕴》有感[J].艺术研究,2016(01).

[7]李桃境.高校艺术教育如何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创新[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06).

第4篇:高中特色教育范文

关键词:文本细读;讨论;实践

外国文学作品进入中学语文课堂已有近百年历史,现在已成为我国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将外国文学选文的意义与作用进行归纳:“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①随着社会发展及新课标陆续出台,中学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篇目设置发生了较大改变。以目前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初中三年课文总数为213篇,其中外国文学42篇,占比达19.71%。人教版教材在选文种类上除常规的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外,还有突出实用性与职业性的应用文。具体文学文本包括小说、诗歌、戏剧、散文、随笔以及影视剧本等,体裁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前所未有。外国文学选文在语文教材中的变化也对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与专业能力提出新的要求,但目前我国的语文教学还有一些观念性的问题有待转变。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我们的语文教育都习惯从阶级观念出发,用政治眼光评判外国文学作品,现今依然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带有色眼镜看待外国文学与文化,课堂教学被排外思想裹挟。观念偏狭会造成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理解偏差与误读,进而影响学生学习外国文学作品的心态,最终也会失去教材外国文学选文的意义。外国文学是在异国的历史文明与精神文化的土壤中孕育而生的,不论这其中与我们中华文化有多少不同,人类对优秀精神思想和文化的感受却是共通的。在全球一体化时代,文化自信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发扬的核心,越是文化自信、民族自信,越能够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多样性。对异域文化的偏见、轻视甚至阻隔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也不利于我们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语文课既是培养学生基本读写能力的课程,更是承担文化传承与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任务。

笔者因为工作关系,几乎每年都有机会去本地中学听课,主要听本专业学生见习实习的讲课,也有机会听中学教师的课。不管是实习见习还是中学教师,把控语文课堂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应试原则。一篇需要两节课完成的课文,教师(包括被教师辅导的实习见习生)大概会用一节课的时间来进行字词和分段、概括段落大意等教学任务;分析课文过程中较少提问或者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当,学生参与程度受限,很多教师似乎也不想让学生参与,提出问题就马上让学生记笔记。课堂沉闷、乏味,讲台下面似乎不是一群青春激昂的少年,而是暮气沉沉的老者。素质教育已经搞了几十年,但某些地方中学的语文课堂还依然在用生硬僵化的方式培养沉默的大多数。语文教师教学理念的落后和教学方法的老化其实反映的是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出现的问题。中国高等教育经过一个急速扩张阶段,现在进入稳步发展时期,教师培养的主要问题不是数量而是质量。所谓“学以致用”,对师范专业毕业生来说,不仅是能够承担中学语文教学任务,还要担负起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改革的重任,我国的高等师范教育,从宏观来看基本分为两大梯队,双一流高校培养从事高等师范教育或者一二线城市基础教育的人才,地方普通师范院校培养一般教育人才,服务中小城市及农村教育。笔者所在的普通师范院校,其外国文学课程作为学生的专业主干课,教师一直在不断探索能够彰显培养目标、提高教育质量的理念与途径,综合来看外国文学课程应该承担两个层面的基本任务,一是通过文学与文化知识的启迪、熏陶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视野,增强主体意识、健全独立人格,二是将课程知识与教学技能紧密结合,使学生得到从教基本技能训练,做到高师外国文学课堂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对接。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打造出适合地方普通师范院校外国文学教育的特色课程:

一.重点篇目精讲细读

在目前几个版本的初高中语文教材中,部分选文正好是师范专业外国文学的教学内容,比如初中语文教材出现了《伊索寓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威尼斯商人》等;高中语文教材出现《哈姆雷特》、《老人与海》、《变形记》、《项链》、《装在套子里的人》、《墙上的斑点》、《等待戈多》、《百年孤独》等。目前在外国文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习惯采用一种大同小异的模式,即以文学史为核心脉络,更多关注总体和阶段性的文学现象,对具体文学作品的解读相对较少,而解读具体文学作品又脱离不了另一个模式:介绍作家的生平与创作、复述故事情节或剧情、思想主题艺术特色归纳。这种内容与模式的设定极容易导致学生本科所学与未来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脱节与断裂,对中学语文课文解析而言,本科课堂的知识相对宽泛而笼统,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中文专业的学生习惯于听教师讲,缺乏积极参与课堂、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精神,以致学生在以后的中学语文教学中依然习惯于按部就班,注重对文学作品的宏观感受,而缺少文本细读式层层解析能力。从目前语文教材的外国文学选文特性来看,只有在教学中对于特殊篇目采用文本细读的探究型策略,充分做到大学课堂与中学语文教师培养的有效对接,才能使学生在今后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具备更加扎实的基础,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教学任务。在西方文论和世界文学的语义范畴,“细读”是一个批评术语,由英国文艺理论家、批评家瑞恰慈提出,是指对作品词语进行细致的阅读和分析、客观谨慎的研究与考察。它要求批评家注解每一个词的含义,发现词句之间的精微联系,考察词语的选择和搭配,强调从字面意义、情感意义、语气、作家创作意图等多个方面展开精微细致研究,这样才能窥见一部作品的全貌,从而确定其艺术价值。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一种立足于实践、可操作性强的批评方法。如以语文教材选文《威尼斯商人》(第四幕)为例,在课程进行到此内容时,就适合用文本细读的方法讲授。比如可以在修辞、称呼这两个新颖细致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析。在修辞上,主要人物鲍西娅、安东尼奥、葛莱西安诺擅长用比喻说理、抒情,而传统意义的反派人物夏洛克也会借助毒蛇、驴狗骡马来自辩或狡辩,修辞的广泛运用充分体现了莎士比亚对语象营构的重视。称呼语是社交活动和生活层面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类别,具体称呼语词的选择和使用与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以及亲疏程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对称呼语的细致解析可以挖掘出作品中复杂微妙的人物关系,探寻不易觉察的作家意图。第四幕中鲍西亚对夏洛克有12次称呼,仔细考察会发现莎士比亚在鲍西亚使用的称呼语中安排了若干玄机:12个称呼语中9个是“犹太人”(jew),只有3个是名字“夏洛克”(Shylock),显然对鲍西亚而言,“犹太人”是夏洛克的第一身份属性,但众所周知在以基督徒为主的社会中,犹太人是少数、异类,因此这个称呼显然并未达到一般社交礼仪常规用词的标准;我们再考察鲍西亚对安东尼奥的5次称呼,2个是名字“安东尼奥”(Antonio),2个是“商人”(merchant),1个是“基督徒”(Christian),对安东尼奥的称呼中规中矩,符合社会习俗与礼仪规范。对比之下,鲍西亚对安东尼奥的尊重和对夏洛克的轻视与蔑视显而易见。社会地位与权力显然不是由财富决定的,夏洛克虽然家财万贯,但其社会地位远不如一个基督教平民。鲍西亚作为一个审判者尚未能做到对当事人的客观中立,可以想见社会基本习俗对犹太人又掺杂多少情感和态度倾向,所以夏洛克的败诉不仅仅是所谓贪婪狠毒所致。教学中,如果引导学生从上述视角,在细微之处开掘出人性的乾坤,揭示作家言语表达的秘境,就能在开拓别有洞天的教学之境的同时,锻炼学生敏锐、独到的文学篇章把控、解析能力,练就语文教学扎实的基本功。

二.设置多种形式的讨论平台

讨论法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发挥主体自主意识、自由交流的教学方法。讨论法可以充分发展学生个性。文学现象、文学潮流的形成受诸多因素制约,是由外在、内在、共时、历时等若干社会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上的通病是习惯于死记硬背,面对复杂因素作用下的文学现象,习惯于把它们简化为名词解释、思想艺术特征。这种表面化、固化的方法是不能科学把握外国文学所阐释的复杂人学。文学对复杂、灵动人性的关注在各种思想火花的碰撞中才更容易被发现和发展,而讨论法就是对严整但缺乏灵活性的课堂讲授的补充。完全意义的讨论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中心话题,让学生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自觉、独立查阅相关资料,在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但这种讨论法对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策略性要求比较高,笔者所在的是一般本科院校,学生的外国文学知识基础和主动学习能力不足以配合完成这种讨论方法,如果勉强展开讨论教学,其效果更多流于形式而不能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种学生参与度高、话题展开范围广、能够碰撞出火花的讨论方式,即课堂+线上的方式。教师在课堂就某些适合讨论的文学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能够让学生通过层层问题进入到更广阔、更有深度的人文思索中去。因为课时所限,每堂课能够给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并不多,教师可以把控在10-15分钟,在这个时间设定中,经常会出现学生进入热火朝天的争辩局面,这样就可以安排网络课程继续讨论,思想的碰撞从课堂转入线上。线上的讨论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有些怯于在课堂上表达自己观点的内向型学生,在线上反倒更活跃。所以课堂+线上的讨论方式既能吸引学生全员参与,又能有效节省教师授课时间。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讨论法不仅能较好激发学生的批判精神、自由精神,还能使学生在富有探究性的活动中掌握教育活动的本质与规律,从而为成为一个合格教育工作者的奠定基础。

三.充分利用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增强专业实践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活动。实践教学凸显“实践性”特征,强调学生在“做”中学。知识的真正获得,绝不依赖于教师对学生的强行“填灌”,“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教与学关系充分体现了的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教育智慧。“修行”是为一个过程,在于体验、实践,也即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建构知识经验的过程,也是温故而知新的知识双向互动过程。外国文学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既是对课程基本知识的强化与锻炼,也是衔接大学课堂知识与中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渠道。以笔者所在院校的课时设计为例,两学期共96学时的外国文学课程,其中包含24学时的实践学时,如何使实践学时的教学效果最大化就成为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教师摸索出一条较为成熟的、能够最大限度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法,即每学期开学教师就将本学期授课进度与内容告知学生,学生按照一定次序准备讲授内容,学生的讲授框定在作品内容介绍这个范围内,每次课两个学生,在学生讲述作品内容完毕后,教师引导其他同学进行点评,总时间不超过25分钟。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要通过记忆与加工,将文本以口语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对作品主要内容框架的把握,对矛盾的抓取与概括,对人物性格的总结归纳等等,无不涉及对文学作品的二度创作能力。在经典文学阅读日趋边缘化的今天,通过实践课时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将阅读作为一项必须完成的学习内容布置下去,然后给学生展示阅读成果的机会,当学生展示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肯定,会极大激发其阅读热情,由此逐渐形成一种良性循环。通过实践教学将阅读行为由被动变主动,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理解与知识再现能力,同时将教师从基本教学内容中解放出来,做到还课堂于学生。从美育的层面看,学生通过自己对课堂的参与,对作家与作家的讲读,提升了审美情趣,逐步学会从更高的层次俯视人生与现实,开阔了胸襟,拓展了人生的格局,从“小我”向“大我”飞升;从教学效果看,外国文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以制度化的方法带动学生参与课堂,使学生在相互比较与竞争中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较好地发挥了教育教学中的自我实现与自我发展的心理需求,促使学生在内在需要与外在压力两方面作用下提高了学习效率。教育理念上能够与时俱进、从教技能上能够独当一面是教育从业者的基本条件与素质,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坚持文本细读、讨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教学技能的强化为目标,有效促进了师范专业学生的教材适应能力,从而能够为地方教育输送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国英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第5篇:高中特色教育范文

瑞景中学系由原天津市师范学校2005年转轨办学而建立的市教委直属重点示范中学,多年来为我市培养造就了大批优秀小学教师及音美艺术专业教师,积累了较丰富的音美艺术教育办学经验,造就了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我校2009年起在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上,开办了国办音美艺术高中教育,积极发展学校特色,打造办学新亮点。同时在普通高中办学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认真贯彻国家课程计划的基础上,把音美艺术教育系统纳入普通高中校本课程体系和学校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多方位服务支持。通过近年来实践,推进了学校办学特色及多样化发展,促进了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2011年4月,经市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批准,我校进入全市112个市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单位行列,承担“音美艺术教育特色高中建设”改革试点项目。

一、特色高中建设的实施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并提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

《天津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进一步制定了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计划,确立了“以优质特色和多样化发展为重点,加快推进普通高中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提出了实施普通高中特色建设工程、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的任务要求,并“支持普通高中根据自身特点,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培植优势特色学科,形成学校发展特色”。2011年,市教委专门印发了《天津市特色高中建设实施方案》,在全市启动实施特色高中建设工程,为推进高中教育改革发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优化学校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具有多年师范办学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市教委直属中学,我校积极把握全市启动和推进特色高中建设的宝贵发展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及我市“教育规划纲要”对高中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目标任务,按照《天津市特色高中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遵循多样化、整体性、重内涵、重创建的原则,发挥自身优势,科学制定学校《音美艺术教育特色高中建设工作方案》,力求努力创建独特的学校文化、鲜明的办学特色、丰硕的育人成果和较高的办学品质,促进学校教育优质特色发展,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出新的贡献。

二、特色高中建设的价值追求

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和发展人的地方,理应把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成长、实现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优质的教育应是充分适应和满足学生学习发展需要的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以学生为本,就要遵循学生学习成长规律,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求,不仅要满足学生升学的需求,更要为他们终身发展服务;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得好,而且要让他们生活得好,生活得健康幸福和更有价值意义。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方面,对提高学生文化艺术修养及认识感受人生真善美的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现代社会所需人才的良好素质都具有重要作用。我校拥有多年师范教育办学历史和文化传统,理应充分发挥学校艺术教育及美育优势,积极推进音美艺术教育特色高中建设,努力探索和构建以美立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的学校育人工作新格局,以更好地引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学校重视和加强艺术教育的目的,并非仅是期盼学生将来能在某个艺术领域取得多高的艺术成就或只是在考试升学上获取成功,而是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美育及心育作用,使全体学生具备更加良好审美素养,学会正确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培养形成行为美、心理美、心灵美的良好素质与追求。进而通过艺术教育深入实施,全面提升学校美育优势,促进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使其心灵得到美化升华,个性和想像力及创造能力得到充分激发,各种潜能协调发展,提高生命价值,体验和实现美好的人生。

三、特色高中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一)把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生活的全过程

在特色高中建设实践中,我校注重深入挖掘整合、有效发挥利用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及校园生活中的美育因素及功能,系统建立完善和创新学校美育工作相关制度与机制,使之与德育、智育、体育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加强,系统构建形成“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身”的学校育人工作新格局。

一是以美的教育养德,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通过系统加强完善学校美育,将美育与学校德育系列化实施方案相融合,制定形成年级美育系列化实施方案,促进美育与学校德育有机融合,探索建立学校教育以美育德的有效途径与方式方法,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感召力和实效性。同时,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系列化融入各年级、班级教育生活及文化建设,大力倡导高雅文明、积极向上的校园风尚,引领学生自觉追求语言美、行为美、心理美和心灵美,提升品德修养及学习生活品位,争创文明班级、争做文明学生;注重通过各学科必修课、校本选修课、文化讲座、校内生活实践活动,系统完善加强对学生美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和安全法制教育等,使学生提高审美素养,懂得如何正确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使学生身心健康、品格阳光,自觉追求和展现当代中国青年学生真正美的人格与风采。

二是以美的教育启智,加强学科课程美育功能的开发。系统制定实施各学科美育目标、任务及教学计划纲要,深入挖掘学科教材及教学内容蕴涵的美育资源,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美育水平,指导促进学生审美素养及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充分利用学科教学各种美育因素,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将美的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科课堂教学活动美育化,使课堂教学本身成为一种美的存在,让学生感悟美无处不在,时时得到美的启迪与熏陶。进而引领学生不断学会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更积极和谐的发展,使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追求不断增强,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三是以美的教育健体,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广泛开展“以美健身”教育活动,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坚持每年度举办体育节、举办校园艺体技能大赛,在坚持和开展好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及冬季长跑活动的基础上,在全校开设学生形体训练课程,建立多种学生体育社团及运动队,创建实施系列化以美健身特色育人活动等。进而在美的教育的带动下,通过文体活动的活跃开展,更好地激发学生旺盛的青春活力。

(二)面向全校学生普及音美艺术教育

在特色高中建设实践中,我校坚持把音美艺术教育全面纳入普通高中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开发开设多类校本音美艺术选修课程,在各个高中年级实行“必修性选修”,加强了普及性艺术课程教育;同时,把艺术教育有机融入学校文化生活,通过校园艺术节、课外兴趣小组及学校艺术社团活动(学生艺术团、书画社等)、各类艺术创作或竞赛活动、开设舞蹈或形体课程等形式与渠道、培养和增强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艺术素养;我校力求使每个学生通过在校三年的学习,都能在音美艺术素养上至少形成一项艺术爱好或能力专长(包括戏剧舞蹈、书法篆刻等),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和创作实践能力的增强。

(三)创建特色班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

在特色高中建设实践中,我校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的创新。一是优质办好国办音美艺术高中班教育,形成我校较完善的音美艺术专业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彰显学校音美艺术教育优势及育人成果。二是在普通高中各年级建立音美艺术特色教学班,推进高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试验。通过校本选修课、活动课、研学活动及课外实践活动等多渠道,对学生进行较系统的音美艺术课程教育,培养具有良好音美艺术修养或能力特长的“合格+特色”的高中生,促进学校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

(四)系统构建学校特色课程体系

在特色高中建设实践中,我校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基础上,注重科学建立与我校高中“艺术班”、“特色班”、“普通班“相配套的音美艺术课程和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形成了富有特色及层次化的校本课程体系。“艺术班”的艺术课程,突出专业发展和培养艺术人才的特点;“特色班”的艺术课程,突出文化艺术修养和能力特长培养;普通班艺术课程,以加强学生美育、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化艺术素养为重点,注重音美艺术教育的普及和兴趣爱好的拓展,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同时,在总结近年我校课程改革实践经验及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较系统地编制了与特色艺术课程相配套的校本音美艺术课程教材,发展和丰厚了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内涵。

(五)加强特色办学各项配套建设

在特色高中建设实践中,我校注重围绕学校特色高中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不断完善优化学校的建设管理机制、办学设施条件和文化生活制度,注重同步加强特色师资队伍、特色育人环境、特色校园生活、特色教育设施的配套建设,整体构建形成更具艺术教育特色的学校育人工作体系,促进和保证特色高中建设有效实施落实。

在特色师资队伍建设上,我校拥有23名音美教师组成的具有丰富艺术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其中音乐特级教师1名,天津市十佳青年画家1名,近80%教师为高级教师,为学校特色高中建设提供了较雄厚的师资保证。同时,学校注重不断提升全校教师在教书育人实践中坚持“四育并举”、共同构建“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身”育人工作新格局的观念意识与能力素养,不断完善优化校本特色师资队伍建设培训机制和相关制度。并充分借助发挥我校艺术教育社会资源优势,聘请与学校联系密切的有关专家学者组成学校特色办学专家委员会,深入指导学校特色办学发展和开展师资特色校本培训工作。市教育教学研究室2009年3月还在我校建立了全市首个“高中课程改革教学研究实践基地”,使我校能充分借助市教研室专家的全面帮助指导,科学有效地推进和做好特色高中创建工作。

在特色育人环境建设上,我校积极实施“特色校园育人环境建设工程”,精心组织开展全校师生共同美化设计、布置建设校园环境活动,营造彰显美育及文化艺术熏陶、展示师生文化艺术作品与成果的校园环境。走进学校,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新的以美育人的文化艺术气息。学校“会说话”的环境给学生以做人的启迪、追求真善美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引领和促进着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尤其是学校音美专用教学区育人环境的建设,增强了学校艺术教育的特色文化氛围,把学生带入了高雅、和谐、温馨的艺术殿堂,彰显了学校办学特色及优势,为特色高中建设增添了亮点。

在特色校园生活的构建上,我校通过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校园艺术节、体育节、各类主题性艺术活动、校本综合实践活动等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的校园活动,为学生创设出展示才华与风采,体验成功与欢乐、幸福温馨的校园生活。特色的校园艺术生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和艺术修养,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全面深化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使学生心灵得到美化升华,个性和想像力及创造能力得到有效发挥,各种潜能得到充分激发和协调发展。

在特色教育设施建设上,我校坚持现代化、高品位、重特色、创一流的建设发展要求,不断加大学校经费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全面促进和保障音美艺术教育硬件及软件建设。系统建设配备了高水平、现代化的专用音乐教室6个,学生钢琴房50间,专用舞蹈及形体教室2个,专用美术教室5个,国画及书法艺术教室2个,音美艺术欣赏教室2个,艺术作品展厅1个,各类音美艺术教育教学活动的设备、器材及图书资料一应俱全,充分满足了学校音美艺术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为我校音美艺术教育特色高中的建设发展提供了良好支持与保障。

(六)建立发展特色办学对外合作关系

我校拥有较丰富、优越的音美艺术教育社会资源,现今在我市众多高校从事音美艺术教育及研究管理工作的专家学者中有许多人都曾多年在我校(原天津市师范学校)从教,至今与我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为我校创建音美艺术教育特色高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资源。在特色高中建设实践中,我校注重充分发挥上述校外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建立与我市高校教育培养合作衔接的可行方式与合作关系。在课程开发、项目合作、教师培训和学生发展指导等领域广泛开展合作,为我校音美艺术高中及普通高中学生成长发展和学校特色及多样化发展铺路搭桥。

(七)注重科研引领学校特色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