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金融风险管控范文

金融风险管控全文(5篇)

金融风险管控

第1篇:金融风险管控范文

关键词:项目管理;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应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大力发展,人们生活、学习等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而互联网与金融行业进行融合也是当前讨论比较广泛的问题之一。在2013年以余额宝作为标志的互联网金融行业正式发展,随之也就出现各种形式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互联网金融产品是结合当前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一种新型金融投资模式,当前人们比较熟悉的金融机构主要有蚂蚁花呗、人人贷等,以上都属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内容。但就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实际情况而言,这种新型金融模式不但给传统的金融模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风险,基于这样的发展形势,本文就如何将项目管理应用于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中进行相应的探究,希望以此能够为降低金融管控风险提供参考性意见,从而促进互联网金融顺利、健康发展。

1项目管理基础

所谓项目管理,具体而言就是管理学中的一项技术,而且是针对比较特殊的行业、产品等进行的一种管理方式和手段。一般来说,项目内容本身就具有模糊的性质特征,没有统一性的管理方式进行相应操作,一个项目从开发阶段直至结束都有一定的周期性特征,因此这就需要将管理方式与手段两者融合于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中;另外项目管理还具有目的性特征,因此要想切实实现对项目管理工作进行的预判,应该结合项目的实际操作情况来对项目环节的标准进行测试和评定,相关管理工作人员还要对项目在不同管理阶段进行严格的监控。

2项目管理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中的应用

2.1构建计划立项审批工作制度。在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过程中,将项目管理的理念引入其中,这就需要对全过程管理工作进行相应的干预处理。同时还要针对项目发展过程中的每个工作环节进行相应风险管控,以此提升互联网进行金融风险管控的工作力度,从而降低金融风险扩大发展。基于以上,在进行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项目管理时,首先应该将以往的金融项目进行有效数据分析以及数据整理工作,以此作为项目管理的前提,这样才能更好地制定符合下一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工作项目,结合实际情况构建相应的审批制度,这也是当前比较有效地干预方式。将过去的金融信息输入数据库中,然后对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对之前金融产品进行大概预测,根据预测结果来进一步增强后期金融产品的运行有序和规范。但就当前项目立项审批制度而言,需要建立在当前沟通管理、设备上进行,运用自动化的方式管理项目流程,进而完善项目审批制度,提升对项目进行审理的工作成效,在进行项目审批流程的构建和制定过程中,需要对相关信息以及凭证进行举证,另外还要在提出解决方案的同时确定该方案的预期实施效果;在进行项目立项审批制度的建立时,应该结合互联网金融机构对当前资金运作情况进行制度制定,例如,项目管理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中的工作范围,对项目计划的制订,又或者是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进行阶段性工作目标的制定,这样才能够切实保证项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基于以上,将项目管理应用于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中,一方面能够节约时间和资源;另一方面能够在运用项目管理时进行细节上的监督和控制,这也是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管理方式[1]。2.2通过制订针对性应对方案对金融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价。就互联网金融机构资金性质而言,具有流动性大的特征,而且这些流动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各界中吸纳的短期流动资金,而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在于对需要借款的用户进行长期性的房贷业务,虽然这两种借贷业务之间不存在资金上的冲突问题,但从两者时间、成本等方面进行考虑,借贷双方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冲突情况,同时两者之间存在的风险也有很大的差别,这种风险主要在于互联网金融产品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在互联网金融产品项目运营过程中,由于风险具有多样化、复杂化等方面的性质,具体体现在信用、市场、政治环境或者是金融领域本身的风险层面中,因此在运用项目管理的方式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管理时,需要从金融风险的种类进行区分,从而对金融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期和评价,结合风险实际采取相应的手段进行监控,对管理方法的运用是对金融风险的发展进行动态化监控,根据监控结果在适当时候进行风险管理干预工作,对风险进行管理干预的根本就在于对前期方案的制订。在项目管理的初始阶段对互联网金融产品进行有效的风险分析以及风险管理,不仅能够降低互联网金融资本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贷款风险,还能够切实减少管理过程中出现呆账、坏账等,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有效规避。2.3开阔金融业务市场,培养金融项目管理人才。传统金融市场辐射范围比较广泛,而互联网作为当前比较新型的金融形式,具有成本低、金融市场效率高等特征,因此这就需要人们运用迎合当前时展的角度来看待金融项目和产品,以此来提升金融机构在社会发展中的竞争实力,进一步开阔金融业务市场,以此来实现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相关的有效性。在当前从事互联网金融活动中,通过运用项目管理方面的人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项目管理过程,尤其是对金融风险管控方面。基于此也就足以说明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对相关管理人才的培养以及引进,运用招聘等方式,向社会进行项目管理方面的专业性人才招聘,也可以通过金融机构或企业内部培训方式进行金融方面人才的针对性培训,对于培训的安排可以通过定期进阶的方式级逆行,由互联网金融项目管理基础、金融风险管控、质量管理操作方式等对人才进行提升式的培训方式,使得人才能够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中的作用发挥至最大。另外针对互联网金融市场具有共通性的特征,部分金融机构再进行与企业合作是对项目管理人才采用的方式为资源共享,这样做不仅仅能够有效促进互联网金融产品项目的顺利运营,同时还以金融技术作为支撑基础,进行相应的管理延伸,使项目管理工作逐渐应用于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工作中,针对金融风险管控专门设立工作专员或工作部门,在提升人才专业性的前提下进行对互联网金融产品项目管理的自主性、自发性,从对相关项目管理方面的引进和培训而言,将人才机制应用于互联网金融项目管理工作环节或工作部门中,切实提升项目管理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中的应用[2]。2.4维护项目管理信息,切实完成项目管理指标。在进行互联网金融产品管理过程中,项目管理在其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这也是将互联网金融发展建立在当前信息时代前提下进行的,基于此要想切实提升互联网金融项目工作的成效,就需要对相关的金融管理信息进行相应的维护管理,通过采取比较专业、高效的管理方式进行维护管理,并结合当前互联网金融产品项目的发展实际来进行决策和评估等,从评价指标的制定来达到互联网金融项目的管理成效,同时还能够及时对信息进行跟踪管理以及更新处理,进而控制互联网金融产品项目管理工作的落实,通过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互联网金融环境进行相应的模拟,以此来分析互联网金融在进行项目管理时存在的弊端。在进行互联网操作环境的模拟时,互联网金融产品由最开始的计划方案制订、对金融风险的管控、风险管控的操作方式和操作细则、对项目进度进行跟踪等,以上都与互联网金融有很大的关联性,将互联网金融产品相关信息数据进行储存和应用,这样做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对互联网金融项目进行相应的决策和分析,以此来提升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决策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从而进行集中性管理。一方面有助于互联网金融产品在运行中各个管理环节的沟通和交流;另一方面,将各部门在管理过程中获取的信息进行有效对称,切实降低对资源的多次应用,节约时间,提升管理工作成效,以便于更好地面对未来互联网金融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性风险,从而规避风险。另外在进行互联网金融信息管理时,还要注重对金融客户信息的保护工作,这也是互联网金融风险项目管理工作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其最终目标就是完善金融信息纰漏机制,切实保证金融客户的群体利益,对其中存在的违法行为等进行相应的监管和打击,从根本上保证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除此之外对金融信息进行管理过程中还需要运用相应的征信方式。建立征信体系要确保信息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全面性,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征信体系的建立,能够进一步促进金融机构、企业以及政府与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交流、互动,更进一步实现对金融数据信息的统一、有效管理,以此来推进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的顺利建立[3]。

3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是当前金融业发展的趋势,通过借助现代信息、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逐渐成为当前人们生活中的一种金融投资方式。因此对互联网风险管控进行相应的研究,能够切实减少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的风险问题,促进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本文基于项目管理的基础进行探究,提出构建计划立项审批工作制度,通过制订针对性应对方案对金融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价,开阔金融业务市场,培养金融项目管理人才、维护项目管理信息,切实完成项目管理指标等应用策略,旨在促使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工作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实现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建设.项目管理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中的应用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14).

[2]孙舒宜,张丽丽,罗真怡,等.互联网金融中投资者的风险规避——以P2P和众筹为例[J].中国商论,2016(15).

第2篇:金融风险管控范文

一、公司治理在金融风险化解中的重要性凸显

近年来金融风险案例表明,公司治理缺陷往往是金融机构风险积聚的重要根源,依托规范的公司治理程序强化金融机构约束,是金融风险防控的重要着力点。强化公司治理是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的重要体现。在2021年8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要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在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公司治理机制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的集中体现。在金融风险化解过程中,遵从公司治理理念、尊重公司治理原则、遵循公司治理程序,是贯彻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的重要保障,是在金融风险处置中压实机构责任和股东责任的重要抓手。强化公司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变革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将“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列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并明确提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在此要求下,金融业传统上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单一、被动、应急的风险化解模式,需要向融合更多市场化机制的全面、主动、常态化的风险治理模式转变,需要充分运用公司治理理念、灵活运用公司治理机制,以有效调动市场化主体、社会化资本参与金融风险化解,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风险治理体系。强化公司治理是提升风险化解效能的现实需要。长久以来金融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积聚的公司治理风险形势仍严峻复杂。根据银保监会披露的2021年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监管评估结果,D级(较弱)与E级(差)的机构合计391家,两类机构在1857家参评机构中占比达到21.05%,同比下降0.77个百分点,体现出稳中向好的同时,风险仍不容忽视。保险保障基金公司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调查结果显示,公司治理风险已位列当前保险业最突出风险问题的第三位。面对已暴露的治理问题,目前仍缺少主动性、针对性的风险化解手段与干预纠偏机制。对于已演化为重大风险的治理问题,风险处置目标多聚焦“资金缺口”,较难顾及“治理缺口”,问题机构“治理”根源顽疾不除,风险或得以阶段性控制,但难以实现真正化解。

二、以公司治理为抓手强化金融风险全周期管控

1公司治理风险特点

一是“一病多发”。金融机构风险暴露表征各有不同,但大多可溯源至治理机制欠缺。尤其在宏观经济、行业发展等外部环境变化下,决策机制失灵、制衡机制失效等导致的激进扩张、盲目融资等问题更易集中加速暴露。公司治理风险不仅可在金融机构内部“一病多发”,更可通过嵌套复杂的金融产品,向不同金融子行业乃至实体经济扩散蔓延,进而演化为区域性、系统性的重大金融风险。二是“潜伏期”长。公司治理问题的形成具有长期性,与金融企业改革进程密切相关,既非一朝一夕形成,也难一蹴而就规范。同时,公司治理本身即具有显性与隐性的双重特点。股权结构、治理结构、规章制度等为显性化部分,但股权背后的实质控制关系、治理结构的实质制衡效果、制度体系的实际执行效力等均具有隐性化特征,由此导致隐性股东、隐性关联交易等风险。真正的治理问题往往隐而不发,直至长期发酵为显性化的资本不足、流动性危机等资金问题时方才暴露。三是较难“自愈”。公司治理问题核心往往在于股东,对于大股东操控、内部人控制等问题,在既有利益固化的情况下,公司股东及高管很难自觉“刀刃向内”,加之公司治理的隐性化特点,易导致形式主义整改但隐性风险难以根除。与此同时,部分金融机构存在股权质押比例高、高管人员频繁变更或长期空缺等治理问题,也影响了整改责任落实。根据保险保障基金公司风险监测统计,截至2020年末约四分之一的保险公司存在股东股权质押或冻结情况,8家保险公司股权质押或冻结比例超过50%;2020年约五分之一保险公司存在董事长或总经理空缺情况,部分公司甚至董事长与总经理同时空缺。在股权结构及高管团队缺乏稳定的情况下,很难压实问题机构整改责任,整改成效有限。

2公司治理在金融风险管控中的抓手作用

基于公司治理问题的独特属性,在金融风险化解中强化公司治理,不仅需要金融机构强化自我约束,更需要强有力的穿透管理与外部干预;不仅需要从局部视角提升治理质效,更需要将公司治理融入金融风险化解全局考量,纳入事前、事中、事后的全周期风险治理体系,统筹发挥公司治理的总抓手作用。结合金融风险演化规律,公司治理的抓手作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防治“未病”,强化日常监督震慑。在治理问题尚未形成阶段,通过培育风险管理文化,宣贯良好的公司治理案例,强化股东资质审查,严格规范大股东行为,推动金融机构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提升相关各方治理意识与对公司治理显性与隐性问题的监督效力,对于潜在治理问题形成有效震慑,实现防患于未然。第二,纠正“小病”,精准介入治理问题。围绕大股东操控等核心问题,加强对国有及非国有金融机构股权的穿透管理,完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提高发现问题和处置风险的能力,确保早发现、早介入。对于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加大惩戒力度与公开披露,并探索有效的强制干预机制,通过精准适度介入实现“精准拆弹”,在有效纠正治理问题的同时,最小化外部影响,保障机构平稳运行。第三,救活“重病”,重塑公司治理体系。对于已经演化为重大风险但仍有救助价值的金融机构,在提供资金救助的同时,应在“一企一策”“一地一策”的处置原则下重点加强管理救助,并与既有接托管机制有效融合,切实帮助问题机构完善治理结构、重塑治理机制、重建造血能力。第四,规范“医生”,发挥“监管+N”合力。在既有以监管机构为主导的行政机制外,探索在风险防控中引入多元化市场主体,形成“监管+N”的有效合力。“监管+N”合力的关键在于依靠公司治理程序而非行政干预实现“+N”的作用,从而推动各主体有效协同、紧密联动,避免出现功能重叠与治理真空。以公司治理为“抓手”强化金融风险全周期的管控举措是系统性的有机整体。在各环节相辅相成下,理想化的金融风险结构应呈现“漏斗”状:金融机构潜在治理问题虽多发但可通过常态化的防范机制化解于萌芽;小部分未化解的治理问题或演变为治理风险,一经暴露便可通过多元化的公司治理介入机制及时纠偏;仅极少个案酝酿发酵至重大金融风险,需通过动用行业基金、司法介入等进行风险处置,并通过对重大金融风险形成进行问责,实现有效震慑,进一步防患于未然。在此过程中,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各环节有效联动,“监管+N”的治理体系贯穿前后,各类风险治理主体通过治理程序有效衔接、灵活协同,确保风险“漏斗”机制有效运行。上述机制中,如果仅注重事前预防与事后处置,则易形成两头重、中间轻的“杠铃型”结构:在缺乏事中监测与有效干预的情况下,治理风险一旦爆发即可能是危及行业稳定乃至社会稳定的重大金融风险,需要动用大量人力、财力参与风险处置,加重风险治理成本。更为严重的是,在市场退出机制尚不完善的背景下,依赖行政与公共资源救治“重病”,易加强各方对国家“兜底”的错误预期,进而弱化金融机构的自我约束,甚至变相激励金融机构盲目扩张至“大而不能倒”,同时弱化利益相关方对金融机构的日常监督,削弱“未病”防治能力,进而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剧最后一道防线的“兜底”困境。

三、围绕公司治理做好金融风险化解工作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金融风险形势严峻复杂,金融风险化解依然任重道远。公司治理既是金融风险攻坚中的“硬骨头”,有待精准破题;也是金融风险化解工作的“牛鼻子”,需要精准施策。盯紧盯牢公司治理风险,抓紧抓好公司治理抓手,要按照中央“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方针要求,从系统性角度多方面推进。

1深化治理改革,筑牢现代企业制度根基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完善公司治理是金融企业改革的重中之重》一文中深刻指出“完善公司治理是金融企业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立足新发展格局,金融企业改革与金融风险化解实是一体两面,以促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是金融风险化解的源头活水,改革的不充分、不彻底易滋生和加剧风险。完善公司治理既是金融企业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金融风险化解的重中之重,只有切实深化治理改革、筑牢现代企业制度根基、推动金融机构高质量发展,方能从源头处扎紧防范金融风险的篱笆。

2发挥监督合力,有效穿透管理隐性风险

近年来,监管机构扎实推动《健全银行业保险业公司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落地实施,持续推进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融合,不断健全监管制度体系,《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准则》等纲领性文件。同时,监管机构深入开展覆盖全部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公司治理监管评估,推进股权和关联交易专项整治,加强公司治理监管信息系统整合,深化与纪检监察、公安、司法等机构协作,形成有效震慑,有力提升公司治理风险监督效力。在监管机构强化公司治理行政监督的基础上,针对公司治理风险的隐性化特点,须按“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进一步强化对隐性治理问题的穿透管理,充分发挥市场、中介机构、行业组织、金融消费者、金融机构高管及从业人员、地方政府等各方的监督合力,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的有效联动,并在既有风险处置案例中,通过必要的风险损失分担机制设计,倒逼相关各方强化行为自觉与监督自觉。针对独立董事、监事履职等监督难点,可探索引入声誉约束机制、第三方付费的独立性评估机制等举措,保障治理结构有效制衡。此外,在推动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深度融合的同时,强化纪委监督“利剑”作用,一体推进金融风险防控与金融腐败惩治。

3整合行业资源,丰富公司治理救助工具

对金融机构传统的管理救助思路,多是通过参与问题金融机构整顿、接管或托管等方式,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大多作为财务救助的前期过渡措施或并行措施。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金融风险处置案例中接托管机制逐步成熟,为未来探索更加灵活、高效的管理救助工具奠定重要基础。当前立足全周期的风险管控思路,对于风险显现和风险暴露阶段,可进一步整合行业资源,丰富介入工具手段,同时发挥科技优势,提升介入工具效能。一是针对易发频发问题,探索灵活适度的专项介入工具,如做实做细专职独立董事、监事人才平台及配套管理机制,在董事监事履职不力时能够采取有力措施予以纠正;二是配合资金救助手段探索“组合拳”,探索引入行业并购基金,为清退违法违规股东提供过桥资金,在引资的同时引智,改善治理效能;三是综合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着力提升介入工具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在夯实监管数据基础上,探索更为灵活的数据运用渠道,如为董监高人才评价管理、引入行业并购基金搭建信息化平台等,提升公司治理救助效率。

4理顺主体权责,探索中国特色治理体系

相较于欧美国家以“看不见的手”为主导的风险治理体系,多年来我国在金融风险化解实践中,统筹用好“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积累了宝贵的风险治理经验。仅以保险保障基金公司为例,在既往保险机构风险处置案例中,保险保障基金公司作为市场化机构,以股权救助形式参与风险化解,一方面严格落实银保监会党委决策部署推进股权管理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发挥股东作用,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有力维护行业稳定、保障保单持有人利益,是依托公司治理程序融合行政机构与市场化机构推进金融风险化解的有益探索。当前日益复杂的金融风险形势,对融合行政力量与市场力量提出更高要求,应充分发挥公司治理优势,以最大化发挥“监管+N”合力。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党对金融工作的引领作用,推动各机构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切实提高政治执行力,避免风险治理体系中出现缺位、越位、错位,防范处置风险的风险;另一方面,应严格遵循公司治理程序,实现行政主体与市场化主体的有效衔接,通过权责清晰、规范高效的治理机制,广泛提高社会化资本与市场化机构参与的积极性,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体系。

5完善法律法规,夯实风险化解制度保障

第3篇:金融风险管控范文

关键词:知识图谱;金融风险控制;风险识别

1.知识图谱的概念及原理

知识图谱(KnowledgeGraph)本质上是一种揭示实体之间关系的语义网络,它是用节点代表现实中的“实体”,用边代表实体之间的相关关系,最终由这些节点和边组成一个数据结构。通俗地讲,知识图谱就是通过节点和边来表示不同种类信息之间的关系网络。目前,知识图谱主要是被用于金融、医疗、电商等领域的智能搜索、深度数据挖掘、逻辑推理、专家智库等方面,如图1知识图谱的应用所示。知识图谱的工作原理其实质是借助技术构建,通过文本、图像、视频、传感器等存储方式形成一个类似知识库,最终通过引擎检索、智能推理等形式将知识表示出来。也可以将知识图谱理解成一个囊括所有知识的数据库,它能够进行概念解释、逻辑推理、资源获取、相关性表现、共享可视化的数据存储等。

2.文献综述

知识图谱并非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早在2006年,就有文献提出了语义网的概念。在知识图谱的研究文献中,国外学者的研究居多,这些学者对于知识图谱的应用研究起步较早,且研究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GoodwinJ等人〔1]提出了地理领域的知识图谱应用。HaklaeKim`}〕提出了流行音乐领域的知识图谱应用,他认为使用语义模型程序可以将各种数据源中提供的知识共享到韩国的流行音乐领域。国内理论界最早、最全面的对知识图谱技术进行诊释的是刘娇等人〔别,实践层面,2012年5月,Google正式提出知识图谱,旨在提高用户的检索效率和质量。国内外关于金融风险管理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不同领域进行的专项研究。而对于具体的风险类型,更多的关注点在于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方面。宋远方和黄千员〔4〕通过对2005-2017年13年来国内学者在CSSCI期刊上发表的228篇代表性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国内学者主要从融资视觉对供应链金融中的风险进行研究;胡辰〔哩吉合了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实情及其风险特征,提出金融风险的管理要从市场、监管和立法三个层面进行;张恒庆〔川利用国内外银行使用大数据开展业务及风险管控的实践出发,对金融机构的数据管理、文化理念和管理机制、模型建立与应用提出了一些优化建议;马小兰m从金融安全的角度研究了知识图谱在金融风险管控中的作用。通过国内外文献综述,对于知识图谱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文献中,国内对于知识图谱技术的文献在各垂直领域的应用还不是很多,尤其在金融风险管理领域中对于知识图谱应用甚少。近些年来,仅有腾讯、阿里等先进的互联网公司,利用其本身强大的信息资源在构建金融知识图谱。在金融实践中,招商银行尝试将知识图谱技术应用到征信和信贷风险控制领域,但在金融市场中还没有成熟的基于知识图谱技术进行金融风险管控的产品投放。

3.我国金融风险管理中的不足之处

现阶段,我国的金融风险管理效果还不是很凸显,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中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归纳如下。

3.1数据覆盖不全面

现阶段我国居民收入持续上升,金融行业也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在金融行业信贷规模、种类持续攀升,信贷机构所处的信贷环境的复杂程度不断加大,有关客户的信息采集难度逐步增大,在大部分信息披露网站的更新滞后等情形下,金融机构对于客户全面的信用状况和金融现状的认知与了解存在很大缺陷,进而提升了金融风险管理的难度。

3.2风险监控不实时

金融机构在采集客户信贷、债务状况等方面的信息时,常常受到传统信息披露技术的限制,存在一定的滞后因素,使得金融机构很难及时、全面获取客户相关信用信息〔川。另外,由于金融风险管理水平的限制,风险监测常处于事后补救层面,对于风险事件的动态变化过程缺乏实时监测。

3.3未来预期的不准确性

风险的发生实质是预期与实际的不一致性,从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在作金融决策时,关键在于对资产未来价值的预期,但是,金融机构在进行市场预期和金融风险管控政策的制定时,受相关数据支持的缺乏、判断证据的不充足、不确定因素的增加以及金融承诺可信度的降低等条件限制,往往会使决策发生一定的偏颇,从而引起金融风险决策的不准确性。

3.4风险管理文化缺失

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管理措施的执行很大程度上受风险管理文化水平的影响。我国金融风险管理制度的执行受传统风险管理理念的影响程度较大。现阶段我国的风险管理制度的现状可概括为:以人情代替制度,以信任为主、原则为辅的授权制度〔川。这种薄弱的风险管理意识,已不能完全适应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和风险口益变化的需要。

4.知识图谱技术应用于金融风险管理的机理分析

知识图谱是一种知识管理工具,借助其知识分类能够提高搜索精确度,通过可视化的数据展示可以优化结果的接受程度。金融行业中的金融工具、商业实体和工作流程均可借助知识图谱进行金融知识的标准化、模型化存储与展示。2006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随即冰岛和希腊各国的债务危机发生,这种从债务危机到金融危机,再到经济危机的连锁反应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可谓广泛而深远。从其本质来看,这些危机的根源无疑是金融风险管理的缺失。为了更好地进行金融风险的管控,知识图谱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趋势已不可抵挡,经国内外文献以及国内实践中金融风险管理领域对于知识图谱的研究及应用分析,将知识图谱技术应用于金融风险管理中的机理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知识图谱技术能够跟踪经济主体的发展及演进规律,能够运用可视化的数据结构体现各实体间的相关性。在金融风险管理领域,借助知识图谱技术如此强大的功能,能够把金融风险主体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可视化的知识图谱表现出来。二是知识图谱技术能够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而在金融风险控制过程中,作风险管理决策时,数据支持是必要的。即借助知识图谱将金融行业大量的数据存储起来,并在金融领域全范围内的使用能够使金融主体快速获取各实体间的相关性,从而精准地作出金融风险管理决策〔‘川。三是金融风险管理过程中要做好可疑交易报告工作。2016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了《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主要是规定了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大额交易管理和可疑交易报告的相关义务,要求金融机构及时发现并上报可疑交易,这从另一层面对金融机构的风险识别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可见知识图谱技术应用于反洗钱等金融科技产品中已成为金融机构的必然选择。四是借助知识图谱的数据存储功能,可对金融产品的数据实行动态监测。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迭代,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工具以及金融产品的设计复杂化趋势,新型金融工具以及金融产品中蕴含的金融风险也更加深厚。把知识图谱技术应用到金融风险领域能有效规避金融市场中的一些恶意交易行为。

5.知识图谱技术在金融风险管控中的运用策略

为了更高效、更顺利、更安全地开展金融活动,就有必要采用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更先进的金融风险防范措施。如何结合知识图谱技术实现金融风险管控是金融函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5.1完善金融风险管理的覆盖面

我国的金融行业对于大数据的应用正在逐步加大,而且已成为一个与大数据结合最紧密的行业。这种以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存储金融信息的知识图谱大数据平台〔川,一方面可以智能搜索和深度挖掘完成客户精准画像,从而能够为客户配置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同时有利于客户的周期性管理;另一方面可以全面构建风险分析的知识框架,为金融风险的应对以及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决策。

5.2增强金融风险管理信息透明度

知识谱图通过节点和边来构建数据结构,用节点表示金融实体,用边表示各金融实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分布式的数据结构,使得客户身份信息、金融的交易过程、结算过程都得以准确记录,同时,通过相关关系描述扩展金融信息的使用范围。知识图谱技术这种不仅精准记录金融风险信息,又深度挖掘潜在关联信息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金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时,增强了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中的针对性以及风险防范的有效性。

5.3构建金融风险管理数据库,提高风险监控时效

当前经济环境处于下行趋势,金融业务的风险爆发有所上升,尤其银行业的不良率呈明显增长趋势。因此,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快速捕捉金融风险管理信息、实施动态的金融风险管控措施是大势所趋。将知识图谱技术应用到客户信用评级、风险数据的实时监测、不合规行为的动态识别等领域,一方面扩充了金融风险管理数据的集中性,另一方面实时监测能够规避一定的恶意交易行为。尤其是知识谱图的逻辑推理能够提高金融风险识别和评估的精确度。

5.4提升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意识水平

第4篇:金融风险管控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线上供应链;风险

0引言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然而,在互联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各个行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尤其是金融业。在全球范围内,供应链金融是一个新兴的信用类型,通过该金融模式,可以为一个产业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提供全方位、全方面的金融服务。在“互联网+”模式下,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线上供应链金融是一个全新的金融服务类型,新事物的出现,必然会衍生出一些新风险,如何采用有效手段控制商业银行线上供应链金融风险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1商业银行线上供应链金融概述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供应链金融业务已从单一的线下服务逐步转移到了线上服务,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的信息技术,信息流、资金流等经济要素均可实现对接与传输,通过线上金融服务,商业银行能够及时取得大量资金信息,更快速、便捷地处理各项资金业务。自偿性是商业银行线上供应链金融的重要原则之一,整个运作环节环环相扣,资金、货物任何一方都会完全置于银行管控之下,且具有标准化的运作流程,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商业银行及企业的投融资成本。

2商业银行线上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意义

1)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可以克服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不足。对于整个供应链的发展而言,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出现无疑是一大利好消息,带来诸多好处。供应链金融业务属于“三合一”类型,即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相较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属于线下业务模式,主要模式为“1+N”,同时与供应链金融当中的应收账款模式、预付账款模式等结合,从而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渠道,这种模式业务处理效率较低。依托于互联网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建设完善的线上服务系统,为整个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同时还可以对供应链内的主体起到很好的监管作业,满足数据共享一体化的需求。2)开展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对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供应链信息而言,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对信息的进一步整合,通过建立一个线上的服务平台,商业银行可以将原有、传统的线下业务统统转移到线上,同时,还可以简化单据审核流程,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加上数据共享这一优势,通过线上供应链金融商业银行可以准确、真实地获取企业的经营状况,并结合交易信用评估等级,最大限度减小银行坏账风险。但与此同时,线上化的金融模式也并非一帆风顺,一个新事物的产生,必定会带来新的风险。因此,在实际运营当中,必须对供应链内外部的风险综合考虑,提高银行风险管控的标准。3)商业银行发展需要不断进行业务模式创新,提高利润点。当前,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工作的一部分,“互联网+”模式的出现,极大地冲击了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特别是一些实力较强的重要企业已经通过自己的能力,创建了自己的金融平台,为其业务发展进行有效融资,同时也抢占了大量市场份额。这种情况下,作为传统金融服务行业,商业银行的发展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为此,搭建线上供应链金融平台,对于商业银行发展意义重大。

3商业银行线上供应链金融风险管控措施

3.1完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在线上供应链金融风险管控中,常常会遇到信贷风险控制,但商业银行目前的风险管理模式多存在分散化、地域化的特点,这种情况下对于把控信贷风险极为不利。为此,商业银行应将自身经营管理模式作为风险控制的重点,系统地整合总行和分行的风险管理部门,明确不同职能区域,确保信贷审核的有效性、独立性。此外,很多情况下,在审查信贷风险中,会861遇到重复性环节,为避免此类问题,须及时做好审查工作,并及时进行重复环节的合并规划工作,最大限度提升各个职能部门的运营效率。为了降低线上供应链金融风险,关键点在于如何解决风险管理组织结构问题,要求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利用放权等行政措施,持续不断地推进组织结构向扁平化、集中化发展。

3.2完善供应链金融风险指标体系

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时间尚短,还未形成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在实际操作中,缺乏系统、有效的风险管理办法,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应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供应链金融风险指标体系,实现指标可量化。一般来讲,在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当中所需要注意的风险因素,主要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但是在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中,需要进一步强化对操作风险的思考,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系统化的评估方案和防范措施。要求细化每一个操作环节,严格控制各个金融专员的操作行为,规范每一道操作程序,加强操作风险管理控制。此外,还须进一步完善线上运营流程,制定科学、合理的贷前、贷中及贷后风险管理方案对策,完善风险综合评估体系,在体系内充分纳入系统性风险、合规性风险和网络安全性风险,以此达到拓宽风险因素维度及提高商业银行线上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能力的目的。在供应链风险管控中,需要分类归集供应链所有环节当中可能会遇到的风险因素,并作出评估与分析。强化供应链的整体运营能力,评价供应链当中重点企业及其相关企业的各项信息,比如运营情况、资金情况、信贷情况等。与此同时,还要全面考虑法律制度、市场汇率波动等外部影响因素,全面分析内外部影响因素,形成一个系统、全面、准确的供应链调查报告。待拓宽风险因素维度之后,还需要根据每一个维度的实际情况,制定与之相应的可量化指标。但现实当中,很难真正达到风险可量化的标准。基于此,必须不断完善、不断改进,根据实际情况,深入分析线上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风险,并剖析其原因,掌握风险特点及具体表现形式,最大限度完善线上供应链金融风险指标体系,切实解决风险问题。

3.3强化线上供应链金融支持平台建设

信息系统平台是支持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的重要保障,是风险管控的关键手段。为了有效控制线上供应链金融风险,必须紧随时代的步伐,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推动线上产品和供应链金融创新与发展。为了完善信息系统,提升数据的共享程度,需强化供应链金融支持平台建设,要求做到以下2点。1)完善商业银行自身的操作系统,与供应链内参与主体的财务系统精准对接,最大限度降低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在推出供应链金融业务前,银行的操作系统具有一定独立性,需要通过人工方式完成数据处理等工作,这种方式明显与当前快速发展的需求不符,同时还会业务处理效率,加大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基于此,要求商业银行必须进一步强化自身信息系统建设,并与第三方监管机构系统对接,完善数据信息体系,保证信息的真实性。2)做好网络系统安全风险的监测工作。商业银行需要注重系统性风险,及时解决并处理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定期检测平台数据系统,确保数据传递畅通。还要对各个环节的风险严格把关,制定网络系统安全防范标准,合理控制网络系统风险。

4结语

作为一种互联网金融产品,线上供应链金融是传统线下供应链金融的升级版本,也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高级阶段,通过开展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可以在网上整合和连接供应链各个环节,建立完善的金融管理体系。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作为一个新事物,必然会带来新风险。因此,必须重视线上供应链金融风险管控,要求不能将目光仅局限于商业银行内部,而要结合内外部风险因素,完善线上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协同多方力量,共同管控商业银行线上供应链金融风险,最大限度降低风险,提高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靳圆圆,王洪霞.线上供应链金融中银行对B2B平台的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福建质量管理,2018(16):86.

[2]王远.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及其管控机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0(19):121-122.

[3]朱华杰.商业银行线上供应链金融融资信用风险及控制对策[J].中国商论,2018(31):42-43.

[4]丰宇.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5(13):262-264.

[5]党晨鹭.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5(16):143-144.

第5篇:金融风险管控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风险;区域经济;策略

就我国经济发展特征而言,其主要沿着“在宏观经济政策导向下,通过影响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最终塑造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偏好”的逻辑路径,以波浪式的姿态依次展开。从中不难发现,区域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其在贯彻决策层的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意图的同时,对微观经济产生着深刻影响。由此,商业银行需提供有力的金融风险管控手段,来助力区域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最终落地于为域内微观经济主体营造出良性的金融环境。县域经济作为区域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由我国经济发展特征所决定,其在传递国家决策层所构建的精准扶贫政策、乡村振兴计划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并以县域产业融合式发展为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形态。为此,本文将以“商业银行金融风控助力县域经济发展”为对象,展开主题讨论。

一、区域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金融风险

在县域农业、旅游、文化等三大产业融合式发展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所产生的金融风险如下所述:

(一)主导产业所产生的金融风险在精准扶贫战略和乡村振兴计划的实施中,县域农业成为了主导产业。在农业产业发展的进程中,其所产生的金融风险主要为:①由农业生产特点所决定,预算资金将在较长时间内停留在农业生产环节,并随农业生产的持续进行,还需不断在原料采购环节投入资金。如食用菌培植所需时间为3~12个月不等,假设销售时间为0,那么预算资金也至少需在生产环节停滞3个月以上,若是出现滞销问题则将造成预付资金难以及时收回的困境。②我国大多数县域内的农业生产仍显著依赖于自然天气条件,一旦出现极端天气,则势必会对农业生产造成灾难性后果(2020年夏天南方地区的高强度降水便是事例),从而对农业生产资金带来损失。

(二)旁侧产业所产生的金融风险与主导产业关系紧密的产业被称为“旁侧产业”,在本文中县域旅游产业可以作为旁侧产业来看待。产业融合式发展中,县域旅游产业走出了一条依托生态农业发展,以生态游、休闲游为代表的旅游项目。县域旅游产业所产生的金融风险主要为:旅游项目开发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一般采取PPP模式),其中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了资金投入的重要领域,此时便存在投资回报率的问题。事实上,乡村旅游属于全域旅游范畴,根植于县域内村社具备的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和人文环境,所以旅游基础设施作为公共产品,对其的投资难以在可期的时间内获得回报。

(三)关联产业所产生的金融风险县域文化产业在产业融合式发展中可以界定为“关联产业”,其对县域农业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辐射作用,如以科技下乡来助力食用菌培植行业的发展,以乡村文化资源开发来助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该产业所产生的金融风险主要为:在提升乡村文化主体的人力资本存量时需要得到外源性资金支持,但人力资本的内隐性特征并无法为外源性资金带来显著的经济红利,从而就形成了资金在投入中被耗散的风险。

二、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控的着眼点分析

在商业银行助力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导向下,商业银行需要在双赢基础上实施金融风控。基于上述价值判断,笔者将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控的着眼点分析如下:

(一)着眼于定向开展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商业银行在管控金融风险时,不仅需要加强信贷风险评价与研判,还需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实际,通过定向开展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来消化风险。在辩证视角下来考察县域农业产业发展所产生的金融风险,其根源于农业生产特征和周期性自然天气条件的不确性所致。商业银行即使强化全流程金融风控机制,仍丝毫不会改变上述农业生产特征和自然条件的不确定因素。那么,根据域内农业生产内容和历史上的自然天气状况,对信贷规模、信贷资金划拨方式等进行服务模式创新,则成为了金融风险管控的有效手段。

(二)着眼于深度参与区域专项投资活动本文选择县域旅游产业作为旁侧产业类型,这里提出需着眼于深度参与区域专项投资活动。乡村旅游构成了县域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乡村旅游在依托现有的自然禀赋条件和人文资源的同时,还需不断开展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商业银行在这里所呈现出的“深度参与”,应涵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全过程,即项目论证、项目建设中的资金预算管理,以及项目竣工后的资金效益评价。在PPP模式下,商业银行还应与项目参建的企业方保持良好的金融服务沟通关系。从中不难发现,商业银行在深度参与中需获得跨行业的专业知识。

(三)着眼于加强金融风险对冲能力建设域内人力资源成为了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内驱动力,所以在县域产业融合式发展中,商业银行需助力域内人力资本存量的提升,并为此提供外源性资金支持。为此,针对人力资本在提升中所存在的内隐性特质,商业银行需着眼于加强金融风险对冲能力建设。这里所指的“金融风险对冲”需理解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商业银行应创新与域内社会主体的经济联系,并以分享社会主体的经济红利为落脚点,这样才能解决因资金耗散所带来的金融风险。

三、商业银行金融风控助力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

根据以上所述,商业银行金融风控助力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构建如下:

(一)加强对区域实体经济发展的调研力度商业银行通过金融风控来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本质在于践行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则要求。为此,当前需加强对区域实体经济发展的调研力度。具体的实施策略为:①商业银行应选择区域内的代表性企业作为调研对象,以上门访问的形式掌握该企业在融资和资金风控方面的困境与挑战。②商业银行还应走访区域内的行业协会,依照区域内主导产业、旁侧产业、关联产业的顺序,从行业层面掌握各自融资和资金风控难题。③根据调研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商业银行应根据各产业发展特点,分类拟订前置性金融风控方案。

(二)对标主导产业类型开展服务模式创新在对区域产业实施金融服务分类管理的模式下,需对标主导产业类型开展服务模式创新。以本文所选择的农业产业为例,具体的实施策略为:①通过调研掌握区域内农业生产特点,并按照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进行分类,分别调整信贷方案。②信贷方案调整的主要内容为,信贷期限、还贷方案、预期还贷的应对措施等。以食用菌培植业为例,可以将小额信贷期限设计为15个月,这样能够为食用菌培植主体预留资金回笼时间。根据食用菌培植特点,商业银行应以滚动计划法来逐步划拨资金,为培植主体引入预算约束的外生机制。若是食用菌培植主体信贷到期后无法履约,则可以选择“先息后本”措施,但需要适度提高贷款利率。

(三)寻求与第三方合作参与专项投资活动商业银行需深度参与区域内固定资产投资活动,为了解决因跨行业所造成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商业银行可寻求与第三方合作参与专项投资活动。具体的实施策略为:①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特征搭建行业专业资源库,以随机聘请的方式与专家合作参与项目可行性论证。②在项目投资阶段,商业银行同样可以采取滚动计划法形成约束机制,并与行业专家一道参与项目阶段性和整体竣工验收工作。③商业银行应与参建企业方建立良性的线上与线下沟通渠道,并以线上与线下相协同的方法监管企业的资金往来事项。

(四)探索债转股的实现路径挖掘金融红利对于具有长周期性回报特点的区域专项投资,同时也具有助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专项投资,商业银行可探索出债转股的实现路径来挖掘金融红利。由于该议题仍处于思考阶段,所以这里提出几点建议:①厘清各方的产权边界,以共赢的姿态建立战略合作关系。②商业银行主导资金配置过程,并监管各方的资金往来活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区域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商业银行应在前置性金融风险管控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在这种背景下,想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商业银行就要通过加强对区域实体经济发展的调研力度、对标主导产业类型开展服务模式创新、寻求与第三方合作参与专项投资活动等方式,提升对于金融风险的控制力度。

参考文献:

[1]吕勇斌,周先平,易盈盈.基于金融许可证信息的中国商业银行机构空间布局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7(06):54-64.

[2]魏彧.商业银行税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新疆社会科学,2017(03):30-37.

[3]张欣.我国商业银行渠道改革发展的思考——以中国银行唐山分行为例[J].技术与市场,2017(02):123-124.

[4]王擎,刘军,金致雯.区域性金融风险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J].改革,2018(05):66-75.

[5]陈孝明,张伟,罗梓健.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冲击效应[J].学术研究,2019(01):114-121.

[6]成爽.新常态下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方案的设计思路[J].人力资源管理,2016(01):35-36.

[7]杨敏,梁银鹤.高管债权激励与银行风险承担——基于我国52家商业银行的经验证据[J].上海金融,2020(08):12-2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