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理疗知识范文

理疗知识全文(5篇)

理疗知识

第1篇:理疗知识范文

关键词:康复门诊模式;物理治疗技术;实践教学

近年来,我国进入老龄化加速期,老年病及慢性病人数增多,加上我国庞大的残疾人群体,造成康复医疗保健服务供需问题愈加凸显,因此康复治疗技术也日益为社会所重视。自80年展至今,国内康复医学教育已发展为从中专到研究生的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达278所,培养了大量高职学历的实用型人才。截至2018年,全国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本科及专科院校每年可培养近两万名康复治疗人才[1],但是按照国际标准(30人/10万人)来算,我国康复治疗师缺口仍然十分巨大。截至2018年,仅1074.7万残疾儿童及持证残疾人得到基本康复服务[2],针对该情况,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康复人才迫在眉睫。

1康复门诊模式实施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中,物理治疗技术是重要的课程之一,并以其极强的操作性和专业性区别于其他专业课程,对于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至关重要[3]。近年来,互动式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我们对以往实习生的调查发现,许多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时仍然不能掌握该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操作不易上手、临床思维不清晰、初次接诊病人手忙脚乱等。对于此问题,我们分析主要是因为以下几方面原因:(1)学时限制,基础欠佳。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仅两年,不仅要学习基础医学相关课程,还要学习专业基础课程,而专业核心课(如物理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等)多集中在大二第一学期学习,学时有限。(2)实践教学方法单一。尽管教学方法多样,但是绝大多数康复技术操作是在实训室完成的,操作对象也多为正常人,平时很少有机会到临床接触真正的病人,很难形成临床思维。(3)见习时间有限。这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不同,大多没有自己的附属医院,因此学生见习机会十分有限,无法在临床观摩学习,影响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寻求多样化的教学途径,康复门诊模式应运而生,成为我校康复治疗专业的特色之一。

2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

物理治疗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授课模式下,学生要在短时间内被动接收大量知识,结果常常是学生对知识点不理解,临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欠佳,操作不熟练等。因此,改进和优化现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十分必要。针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不足、知识点理解能力欠佳等状况,我们在康复门诊尝试了多种授课方法,例如在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Learning,TBL)过程中融入案例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以典型案例为基础,师生共同分析研讨,使学生主动思考、沟通、团队协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4]。在物理因子疗法中的电疗法教学过程中,我们以干扰电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为例,进行了以团队协作为主的案例教学。课前分组,要求学生进行案例及相关知识点预习以及知识小测;课中在康复门诊安排相应病人或标准化病人进行病例分析讨论、案例总结以及操作考核;课后通过问卷调查进行教学评估。

3培养临床思维,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通过多年实践教学,我们发现尽管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混合式教学等,但部分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掌握物理治疗技术的操作要点。由于我院无附属医院,且课程学时有限,无法让学生在学习每种技术后都进入医院见习,这对于学生能否真正掌握该技术,形成临床思维影响较大,导致其今后在面对某种疾病时不知如何选择合适的理疗方法及参数进行治疗,在对常见运动损伤进行运动治疗时,往往关注肌力或活动度等的变化,忽视其功能性活动,偏离教学和治疗目标[5]。究其原因,除了学生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外,还与其没有形成临床推理与逻辑分析思维有关。康复门诊模式的实施有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技能及时与临床应用联系起来。治疗师团队由大二在校学生组成,为全校师生及周边社区有康复需求的病人提供物理治疗、运动安全教育和运动损伤后急救等服务。我们在康复门诊进行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理疗仪器的操作和运动疗法(如关节松动术、肌力训练等)。在理疗仪器操作实践教学中,教师首先询问病人病史,了解禁忌证等,接着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操作,治疗结束后询问病情变化。学生通过观摩整个过程,不仅能直观了解操作及诊疗流程,对人文关怀也有了初步体会。在掌握基本操作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团队合作形式接诊病人。在康复门诊学生可以观察病人在一系列物理治疗后的病情变化,对形成临床思维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针对一些常见病进行思考,并制订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理疗或运动治疗为病人解除痛苦。我们还建立物理治疗技术考核机制,考核不通过者需要重新学习。整个诊疗过程不仅是对课堂上学习内容的复习,也是学生形成临床思维,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过程,为日后临床实习打下坚实基础。

4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拓宽就业范围

国内开展康复治疗的多在综合医院康复科,而二级及基层社区康复需求多,但却严重缺乏康复治疗师[6]。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就业主要面向二级及以下医院康复医学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从某种程度来讲,高职毕业生恰好填补了目前我国基层社区医疗康复人才的巨大缺口。具有高职学历的康复治疗师不仅要掌握相关医学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自身职业素养、团队协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康复门诊模式给学生提供了社区医疗氛围,除了有助于巩固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康复门诊模式作为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特色,以学校师生为主体,辐射周边社区居民,为他们提供常见疾病的物理治疗服务,得到一致好评。学生在真正进入临床实习后,各种仪器操作和技能运动均可快速上手,得到实习单位的认可。

5结语

在大健康背景下,培养更多高质量的、掌握物理治疗技术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关系到我国人民能否拥有“人人享有康复”机会。在众多康复治疗技术中,物理治疗技术是现代康复治疗师最基础、最需要掌握的技术。高职院校在培养实用型康复治疗技术人才时,应注重对核心技术的教学,主动寻求新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样才能提高本校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康复事业必将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高职院校必须抓住机遇,不断改革并优化现有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合格康复人才。

参考文献:

[1]燕铁斌,敖丽娟.中国康复医学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历程[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9(8):881-884.

[2]中国残联.2018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残联发(2019)18号.

[3]王于领,黄东锋,王淑珍.物理治疗学本科教学中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6):545-546.

[4]严晓华.关于高职儿童康复医学的教学初探[J].现代职业教育,2019(2):130-131.

[5]喻鹏铭,何成奇,熊恩富,等.物理治疗与以患者为中心的功能性目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4):743-746.

第2篇:理疗知识范文

关键词:肥料;使用;管理;制度

为推进农用肥料的科学施用,促进肥料使用管理的法制化,提高肥料经营者和农民科学施肥意识,防止假冒伪劣肥料坑农害农,保护农民利益,保证辽宁省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通过收集与肥料使用管理有关的文件档案资料、召开座谈会、实地调研等方式,对全省肥料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对肥料使用发展历程,肥料使用政策执行情况、存在问题和肥料使用管理制度设计建议进行了总结和探讨。

1辽宁省肥料使用发展历程

全省肥料使用发展历程主要分为6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全省农田养分投入以有机肥料为主,占总肥料投入的99%。有机肥料养分齐全,含有大量有机物质,但氮、磷、钾养分含量低,释放较为缓慢。有机肥的施用,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从而提高土壤肥力。第二阶段,20世纪60―70年代。随着我国化肥工业迅速发展,化肥的使用量增加,1978年全省化肥投入实物量205.8万t,有机肥料投入量相对下降,占养分投入总量的70%。这一阶段化肥产品主要以氮肥为主,主要种类有肥田粉、氨水、碳酸氢铵、尿素等。第三阶段,20世纪80―90年代初。此期间化肥养分投入与有机肥料养分投入量都在逐年增加。到1990年,全省化肥用量增加到301.1万t,占总养分投入的45%。这一阶段除使用氮肥外,磷肥也开始大面积使用,主要品种有钙镁磷肥、重钙、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等。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有机肥料养分与化肥所占比重基本稳定在50%左右,1999年全省化肥用量增加到353.8万t,钾肥、复混肥开始大量使用。化肥的合理投入极大地促进了全省农业生产的发展。以代表农业生产水平的蔬菜为例,产量稳步上升,1999年全省蔬菜产量1650.8万t,约是60年代的3.5倍。第五阶段,21世纪初。肥料品种呈现多样化,有机-无机复混肥料、中微量元素肥料、水溶性肥料、微生物肥料等开始大范围使用。全省化肥用量在350万t浮动,2000―2008年全省化肥平均用量为348.2万t。第六阶段,2010年至今。全省化肥用量在430万t浮动。减量、控量、精准施肥等科学施肥技术推广成为肥料使用的发展方向。

2辽宁省肥料使用政策制定与执行情况

2.1肥料使用政策制定情况

建国以来全省肥料使用管理遵循的法律法规主要有3部: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关于肥料、土壤调理剂及植物生长调节剂检验登记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农业部于1989年,并于1997年修订。该文件第四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生产、销售的肥料、土壤调理剂、植物生长调节剂,除第二条规定免予登记的肥料品种以外,必须进行检验登记,未经批准登记的产品不得销售使用”。第六条规定“国内、外厂商提出申请登记时必须提供残留及其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在土壤、水、农产品中的残留及对生态系统的污染和影响、应用效果及技术3个不同地区、2年以上的田间肥效试验资料、安全用量及使用技术资料”。二是《肥料登记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于2000年6月12日经农业部常务会议通过,施行。《办法》第五条规定“实行肥料产品登记管理制度,未经登记的肥料产品不得进口、生产、销售和使用,不得进行广告宣传”。第十一条规定“生产者申请肥料临时登记前,须在中国境内进行规范的田间试验。生产者申请肥料正式登记前,须在中国境内进行规范的田间示范试验”。《办法》公布实施后,《暂行规定》同时废止。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于2006年4月29日通过,自2006年11月1日起施行,该法律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五条规定要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的安全使用制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禁止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肥料。

2.2肥料使用政策执行情况

2.2.1《暂行规定》《肥料登记管理办法》执行情况依据《暂行规定》《肥料登记管理办法》规定,辽宁省农委于1995年开始肥料登记管理工作,并于2001年下发、出台了《关于委托省土肥站负责全省肥料登记与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辽农发[2001]6号)、《辽宁省肥料登记管理实施办法》,成立辽宁省肥料登记专家评审委员会。截至2016年底,全省有效期内的省级肥料登记产品有5992个,其中复混肥料1741个、掺混肥料3773个、有机-无机复混肥料174个、有机肥料230个。2.2.2《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执行情况一是建立农业投入品日常监控措施。实行农业投入品市场巡回检查、抽样检测,市场准入、受理群众投诉等多项制度并组织实施。二是开展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将城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全部纳入监测范围,并向种养基地延伸。三是结合“三品”认证管理,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和生产履历记录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

3现行肥料使用管理问题分析

3.1肥料管理法律政策协调性差

作为职能部门,农业、质监、工商等部门在肥料监管领域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支撑这些部门执法的依据,却是《产品质量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管理办法》《肥料管理办法》、肥料标准等多部法律法规及标准,然而这些法与法之间相互协调性差、条块分割明显,不能对肥料研制、生产、销售、使用全过程实施有效监管。加之执法主体不明,造成工作效率低下,管理成本高,甚至导致了管理的混乱,肥料产品质量得不到有效规范。

3.2缺乏对农民选肥、用肥的约束机制

通过农技人员的宣传培训、技术指导,农民科学选肥、施肥的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但由于受经济条件及自身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制约,特别是缺乏必要的法律约束机制,农民选肥及用肥的盲目性依然存在,主要体现在:一是购买肥料产品时过度重视价格,因追求经济实惠而上当受骗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一些农村仍存有“用肥越多,收成越好”的传统观念,“一炮轰”“大水大肥”等不合理施肥习惯仍然普遍,结果造成化肥的大量浪费。

3.3农业生产安全得不到保障

由于管理手段弱化、质量标准滞后、市场准入门槛较低,致使一些假冒伪劣肥料充斥市场并被广大农民使用,结果造成部分地区个别地块不得不补种或毁种,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给农业生产安全带来巨大隐患。

4关于设计肥料使用管理制度的建议

4.1明确肥料使用管理部门及其职责

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的肥料使用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肥料使用管理工作。各级财政部门要将肥料管理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拨付,确保肥料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4.2建立肥料农田准入制度

一是不得生产、销售国家明令禁止或淘汰的肥料产品;二是不得生产、销售低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肥料产品;三是禁止生产、销售污染环境的肥料产品;四是禁止生产、销售无肥料登记证、无产品质量标准和产品质量合格证和检验不合格的肥料。

4.3建立肥料施用鼓励和限制制度

一是实行有机肥补贴,鼓励农民、种粮大户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二是肥料使用者应当按照产品标签和说明书使用肥料,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禁止耕地使用者施用未经登记的肥料产品;四是禁止重用轻养的掠夺式生产行为,禁止过度施用化肥造成农田污染。

4.4建立肥料施用效果评价制度

一是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相关科研部门,科学制定肥料田间试验技术规范,指导基层开展肥料施用评价工作;二是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技术规范要求,认真做好各阶段试验工作,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公正、准确;三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耕地地力监测网点,定期开展耕地地力与施肥效益质量监测、评价工作,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4.5建立肥料登记管理制度

一是国内肥料生产、销售、使用实行肥料登记制度;二是肥料登记的重点是对肥料产品安全性、配方合理性、产品说明书科学性进行综合评审,实施肥料标签审核备案制度,保证安全、科学、合理地使用肥料。

4.6建立肥料相关信息制度

一是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土壤肥料机构负责信息的采集与加工;二是信息通过政务公开网络、报刊、简报、杂志等对外报送和;三是报送和信息应做好安全保密工作,保证做到向公众的信息不涉密、不泄密。

4.7建立科学施肥推广约束制度

一是建立以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为主导,中央与地方合理分工、科研教育推广紧密结合、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制度;二是公益性机构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技术推广工作;三是建立科学施肥技术推广管理制度,禁止肥料生产、销售单位打着科学施肥的幌子,兜售肥料产品,坑害农民。

4.8建立肥害鉴定制度

一是肥害鉴定由事发地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机构负责并组织实施;二是对跨县、市的肥害鉴定,可由上一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受理;三是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农作物肥料肥害鉴定专家库;四是组织鉴定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专家组鉴定意见,出具农作物肥料肥害鉴定书。

5小结

第3篇:理疗知识范文

[关键词]医疗保险基金;保险支付方式;总额预付制

根据国家医保局的2019年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快报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年末,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累计结存2691211亿元。医保费用的支付又称医保费用的报销,主要用于补偿参保病人的医疗报销,可以促进医保功能的尽快实现。医保基金来源于职工单位和个人缴费、居民自愿缴费和中央、省、市、县居民财政补助,包括筹资、支付和资金管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方式改革的直接目标之一,即是借助支付经济杠杆来优化医疗机制补偿机制的变更,以此辅助公立医院的优化改革,减少因过度医疗状况的出现概率,推动供应商逐步由管理开始将关注点转至医疗安全等方面。在医保保险基金支付方式逐步变更的基础上,医院需要更加关注病床周转率和住院天数,医疗机构管理将发生局部变化,包括医疗质量、服务水平以及医院效率等方面。

1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方式分类

11按服务项目支付

这种支付方式是最传统的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方式,按付费的先后顺序来讲,属于后付制,是将消费项目分解后逐一支付,所花费的费用和服务项目直接关联,按照病人所接受的服务项目和接受服务的数量和单据去进行报销,医保机构再按规定向指定医疗机构支付。这种简单的支付方式是最早和最广泛使用的,这种操作方式最为简单易行,适用范围广,比较适合大面积的推广。另外,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时有更多的选择,服务要求更容易得到满足。但这种支付方式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没有办法很好的对医疗行为进行约束,同时在医疗费用、医疗机构成本管理等相关方面也无法发挥相应的效用。

12按服务单位支付

这种支付方式也就是常说的定额付费方式,作为预付支付方式以及后付支付方式的结合,在具体的医疗服务过程中,按规定参数的不同来划分收费项目,即保险机构对患者每日住院费用的估算,根据住院者在医院产生服务关系和服务过程的具体时间长短来确定收费标准。这种支付方式的优势在于,提供服务的定点医院可以控制病患的医疗费用,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成本,减少病患不需要的医疗服务[1]。但是每个医院的医疗和服务水平都有所差别,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重症患者享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13按病种支付

此类方式归属预付制,具体的收费标准主要是按照国际疾病类别标准来划分,即把患者首先划分成数个组,之后按照其病种状况确定对应的收费标准,并且按照这一标准将医疗费用提前支付给医疗机构,这种支付方式可以方便患者一次性付清费用,使医疗机构不必垫付大额的服务费用,保障医疗机构的资金运营不受影响。

14按人头支付

根据医院服务总数来确定收费标准。医疗保险机构会依据合同面向医疗服务供给医院来提交预缴费用。对应的医院对于患者住院时期的各项标准服务内容不收取额外费用。

2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改革方向

当下,中国关于基本居民医疗保险管理制度方面的体系构建在全球方面的认可程度是很高的。由此便表明中国公民均可依法享受相应的基本社会医疗保险,且此种基础性享有指标在不断提升。但是,针对医疗保健服务方面的具体化供给,也是直接受到效率、质量、员工素养等各方面的影响。由此,便需进一步提升社会资本流动投资、医疗保险服务覆盖率水平,这样一来,关于医疗保险管理制度体系方面的构建,需逐步从范围扩大方面逐步提升至综合管理效率的优化。也就是说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的重点已经从扩大人口覆盖面转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医院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在不断加大,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改革也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在2017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进一步提出了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其重要意义在于指出今后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改革的方向,改革的思路和要求将对各级医疗服务机构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最终改变医疗服务的运行模式。首要的是支付方式的转变。相关文件中提到,今后将以“准入标准明确、诊疗技术成熟的疾病”为重点。但由于不同疾病种类之间的巨大差异,每个疾病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都不尽相同,这将给这种方式支付的实施带来很大的挑战。因此,临床路径的标准和编码体系以及病案首页书写标准等一系列标准是病种付费发展的前提。除此之外,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改革方向还包括由后付费制向预付制的转变,以及由单一的支付方式转变为混合型支付方式等。预付制可以一定程度上提升医保费用支付方面的预期成本,以此来更好的优化激励机制,在进一步配置医院资源的前提下减少提供风险。同时,在百姓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的基础上,单一化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与民众需求间出现了冲突。因此,随着医改力度的加大,医保支付的改革趋势必然由事后支付制向预付制转变,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必须多样化、多元化和灵活化。

3论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方式对医疗机构管理的影响

31提升医疗的质量

医疗质量作为医院医务管理的核心要素,贯穿整个医疗流程。目前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与其评级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DRGS分组支付方式的不断推广,医疗机构需要在医疗服务水平、医疗费用和医疗条件等方面给予高度的重视和严格的监管,医疗机构已经从原来的低效管理模式发展到全过程监督和动态跟踪评价的精细化管理模式,按照相关医疗质量控制标准加强监督、考核和评价,实现实时监控,需要定期开展医疗水平的评估工作,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督促医疗机构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加强解读和宣贯培训,不断夯实基础医疗质量,筑牢医疗安全底线[2]。

32做好成本的控制

随着新医改政策的落实和推进,尽管以往重医疗轻管理的局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缓解,而预算管理和成本核算是成本控制中较重要的组成部分,诊断相关分组预付费制的应用和推广,使医保部门与医院机构共同承担风险,鼓励医院自觉进行“结构调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总量控制”[2]。也就是说,医院要想长远发展,就必须注重医疗成本的有效控制,尽可能扩大成本与收入的差距,制定更有效、更经济、更安全的治疗和检查方案,真正降低医院的运营成本。同时,按照医疗费用结算,药品费用占很大比重,合理控制药品费用,才能真正实现医疗费用的有效控制,对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起到很大的作用。当然,医疗费用的控制也仍然是医保部门对医疗机构监管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人员、工作等开展有效的监管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疗机构提升成本控制效率、强化成本控制的精细化管理,同时对于促进医疗机构形成规范化的财务管理体系也是有积极作用的。

33提高资料的效率

随着医疗保险基金支付体系的不断健全和推广应用,医疗机构的管理力度也随之不断提升,同时也将更加重视管理医疗机构中病人的住院时间和床位周转率,医院管理工作的核心也逐渐转变为提高医疗效率,大力推进大数据应用等方面。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新技术的蓬勃发展,我国医疗机构的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在诊断相关分组预付费制的推动下,促使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逐渐实现医疗过程的透明化、医疗过程的科学化、医疗信息的数字化和服务传播的人性化,从而提高医疗工作的效率,提高病人的服务体验,优化内部管理机制。在未来的发展中,医疗机构也应继续探索利用新技术,促进医疗服务智能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4结语

第4篇:理疗知识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合理运用;史料知识

严格意义上讲,历史这门学科知识是在史料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如果没有真实的史料,那么历史课程教学的效果将难以实现,而学生也无法更加深入的学习历史知识。其实,将史料知识合理运用到历史教学中,也是希望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并借助已有的资料分析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本文对此进行探讨,其最终目的也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推动我国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

1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史料知识的意义

1.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所处的年龄段决定了他们更乐于去接触一些新鲜的事物。而如果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传统,那么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将会有所减弱,并且也不利于整个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然而,将史料知识合理且科学的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将得到有效的激发。比如:在教学“武则天创造的大唐盛世”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趣味性问题设置,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以及课堂参与积极性,比如:武则天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至今唯一一位女皇帝的呢……之后,则是让学生自己通过讨论,资料收集等方法去寻找相应的答案。总体而言,这种教学方式可以真正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事实上,将史料知识合理的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能够了解到更多历史上所发生的有趣事件,这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也是很有价值的。总而言之,将史料知识合理的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其实也是增强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途径。

1.2有助于学生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引人入胜的史料知识如果能够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往往会使让人印象深刻,而对学生而言,则能够更好的吸取相关历史经验教训。比如,教师讲到清朝末年,清政府之所以会签订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并致使百姓民不聊生,流离失所,其根源就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通过这一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将深刻的感知今天国家的繁荣富强,并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这一真理。历史上的很多事情都是真实发生的,为了便于传承和铭记,很多的历史故事都是以史料的方式保存起来的,而这也就是将史料知识运用到教学课堂中所存在的巨大价值所在。

2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史料知识

2.1尽可能确保史料知识运用的合理性

初中历史教学目标明确规定,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促使学生在熟练掌握史实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在运用史料知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其合理性。以“活跃的学术思想”这一历史章节教学为例,其中就讲到了孔子在教育上所作出的贡献,为了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孔子的学术思想,在表述孔子教学场景的时候,应该要避免使用大量文字史料,否则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为此,可以充分借助明代《孔子讲学图》这一史料,进而更加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孔子教学的情景,在课堂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利用《论语》等学生耳熟能详的材料,深入的讲述孔子对中国教育发展所做出的伟大贡献。

2.2增加史料知识运用的生动性

史料资料的运用价值能不能得到有效的凸显,关键还在于教师在课堂上能否选择生动,丰富的史料。如果还能够加以有效利用,必定也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侵略与反抗”这一单元课程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的体会到近代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并得出“落后就会挨打”的结论。那么就要通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各种战争期间,列强侵略的事实以及清政府所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作为有力的史料支持。与此同时,从这些不平等的条款内容中,学生内心也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触动,同样,这对于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也是很有价值以及意义。

2.3借助史料拓展学生的历史视角

学生通过历史知识学习,也将获得更加正确的历史观,不难发现,在一些历史教学中,常常有一些需要学生自主进行评价的话题。此时,教师为了拓展学生的历史视角,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就必须要恰当地引入一些相关史料。例如,针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评价之前,就可以为学生提供这样两段史料知识:一是胡曾的《汴水》“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二是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在教师的引导下读完史料之后,学生就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评价大运河修建的利弊,即大运河的修建,促使南北交通实现了连接,同时也加强了南北民众之间的联系。但是,大运河的开凿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甚至还成为了隋朝走向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3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将史料知识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也渐渐得到了教师的高度重视。因为这样不但利于整个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而且还充分调动了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积极性。长远看来,也是利于当下初中历史教学事业发展的。

参考文献:

[1]谭启成.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问题[J].中华少年,2015.03.

[2]唐平.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知识的合理运用[J].教育:文摘版,2016.11.

[3]徐超.浅析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知识的合理运用[J].读写算,2015.09.

[4]于志敏.关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知识的合理运用研究[J].综合版,2014.05.

第5篇:理疗知识范文

关键词:水利建筑材料;质量控制;管理方法在水利建筑工程中,由于其独有的要求和后期的使用需求,必须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质量进行把关。根据大量的工程实际案例来看,水利工程最易出现质量问题的就是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上,由于漏水和渗水导致结构物出现失稳的情况,究其原因是钢筋混凝土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主要表现在施工原材料不过关,对于水泥、砂石、粉煤灰等材料的使用没有严格按照标准选用。因此,对于水利工程质量的好坏,原材料的基本情况是考核的重要指标,要加强原材料从源头上的把关,通过科学的控制手段避免出现材料不合格的情况发生[1]。本文通过对几种典型的原材料管理方式进行分析,提出现场管理不足环节,从管理角度和材料使用特性方面分析,共同保障水利工程材料质量,促进水利工程整体质量。

1水利工程建筑材料质量控制基本情况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部分企业为追求速度没有太多重视工程质量,导致部分结构工程无法满足国家规范要求,甚至存在结构物有质量或安全事故隐患。同时,由于现有的建筑市场中,大多采用低价中标的形式,价格不断的压低必然在材料的质量和材料的选择上降低标准,而且建筑施工管理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材料合格对于结构物整体安全稳定的重要意义,直接导致建筑材料管理混乱,使用材料“鱼目混杂”,一些不合格的材料充斥在工程当中,有些材料没有质量合格证书,现场没有相对应的检测环节。对于材料检测而言,在施工项目中检测水平和检测的意识还不高,对于原材料的监督管理要求满足不了建设的整体需求,对于工程质量的整体管理带来了不小难度。与此同时,我国在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新型材料的使用频率也逐渐加大,出现新材料具有新特点和新功能,施工管理人员对于材料的属性不了解,存在使用上的误区,在实际的操作中,没有合理有效的使用相关材料,以原始的材料管理方式对新型材料进行管理,导致材料的损耗。因此,在使用前要加大对于材料的控制力度,对于质量控制要求高的材料加大管理力度,利用巡检的方式强化对材料的检查力度,避免因为人为原因造成水利工程质量问题发生[2]。

2水利工程建筑材料质量的控制措施

2.1强化现场监督力度

施工单位是水利工程的主要实施方,对于工程质量承担主要责任,要根据设计图纸和施工合同的要求,选用相适应的工程材料,结合现场的基本情况,对材料的品种、尺寸和类别进行比对,全面掌握水利工程材料的基本特性。对于供应商的比选中,以保障材料的质量为先决条件,根据市场价格的对比,选择最为合理最优化的方案。对于材料进场前,要加强对材料的抽检力度,对供应产商提供的产品合格证书进行检验,并了解厂家的基本情况,对重点材料供应厂商要进行实地考察,防止不合格或是劣质材料流入工程实体当中。在现场要加大抽检力度,提高每批次材料的抽查比例和数量。如对沙石的检验中,不能只对上部材料进行抽检,需要分不同区域,上中下部分进行抽取,提高抽样材料的代表性,经过材料的对比试验后方能使用该批次材料。

2.2加强现场管理

在完成产品的抽样检测后,待产品的检验报告合格就能对材料进行录入使用,并要求进行材料的现场管理。按照ISO9001的质量管理模式,对材料进行证件管理,根据材料的种类、用途和数量进行标记,并在证件中登入材料相关信息,由专人对信息进行核对,并对入库材料数量和品名进行核对,保证入库材料和出库材料能够在数量上和型号上一致。对于在水利工程现场施工二次加工的材料,必须要有原材料的出库证明,在加工后做好材料的使用记录,严格按照材料使用的管理规定进行。在施工现场,材料管理人员对于库存材料要经常检查,避免材料在存放中出现损坏或是在取用中发生碰撞。此外,在工程实践中发现,出现材料管理方面的问题还会因为材料存储直接导致材料质量受到影响。在施工区域内,由于空间受限,没有及时使用的材料被长时间堆放,造成空间占用和材料没有妥善保管的情况,因此要强化施工组织设计对于材料的使用也起到关键作用,要提高材料使用效率,减少材料对空间的占有率[3]。

2.3加强过程控制力度

在材料存放中,由于不同材料的特性需要有不同的存放方式。对于钢筋材料,根据不同的型号需要分开摆放,避免出现不同型号之间的混放,且钢筋必须下垫上盖,避免直接和外界接触,尤其是受到雨水侵蚀;或者将钢筋材料放置在室内,避免出现类似情况发生。对于水泥材料,通过密封设备运输和存储,避免受到水和杂物污染,通常做法是在水泥检测合格后将水泥直接泵送至水泥箱体中,避免中间环节对材料污染和受潮。对于外加剂等材料,要按照产品特性,选择密闭、干燥、通风良好的区域储存,同时注意材料对环境的破坏。细、粗骨料的贮存要满足以下要求:一是在堆放骨料的场地应有较好的排水设施,必须分别堆放不同粒径的骨料,在中间设置隔离设施,避免混合堆放,并预留一定的运输通道,保证材料运输的便捷;二是对于骨料的存放,要确保骨料使用方便,需特别注意的是贮存骨料时要确保其不被污染、破损和离析,不与其他材料相互混杂,不以其他废物充斥骨料;三是骨料堆放的活容积应满足施工期间对合格料的需要。粗细骨料要分开存放,避免在运送中出现交叉使用。同时,对于清洗骨料的水不允许用于混凝土拌和。在运输混凝土预制体的过程当中要避免磕到边角或是断裂,卸车时要轻拿轻放,避免使预制件的表面受到油渍的污染。必须在有良好排水设施且具有防雨措施的地方来贮存土料;严格按照工程施工承建合同、相关规程规范以及质量评定来检测混凝土材料、砂石料以及金属材料等的质量。

3结束语

水利工程建筑材料质量控制和管理的一系列措施都需要靠人来执行,人是关键性因素,加强建筑材料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十分必要。要想控制和管理好建筑材料,必须对于质量管理团队有更多要求,要定期组织材料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学习,聘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专家授课讲解,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能力,更新水利工程建筑材料的新知识。除在专业知识方面的培养之外还要对施工管理有高度的职业负责态度,通过在现场管理中不断总结经验做法,始终高标准严要求来保证原材料和加工材料的质量。同时,加强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管工作的创新,积极利用新技术,将监管工作推向科技化、信息化,逐步提高对工程质量的监管水平,确保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闫俊峰.浅析建筑材料质量检测与控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3).

[2]聂均.论建筑材料检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广东科技,2013(20).

相关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