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绿色农业经济范文

绿色农业经济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绿色农业经济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绿色农业经济

第1篇:绿色农业经济范文

1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概述

1.1绿色农业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推动下,大部分国家开始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点对农业生产进行优化调整。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和发展中国家,意识到农业产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价值。为增加国内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我国致力于构建符合21世纪农业生产力要求,符合新时代农业发展的先进农业生产管理模式——绿色农业。从狭义上看,绿色农业主要是指绿色食品的生产和开发。从广义上看,绿色农业是一种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节约、生态环境的优化和平衡、人类社会的当下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统一的角度,依托现代化绿色科技而构建的农业产业链条[1]。绿色农业是基于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广泛应用,能够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构建高效、低耗的农业生产体系,具有无公害、无污染、持续稳定、综合性和标准化的现代化农业系统特色。

1.2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1)促进农户增收增效,实现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下,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现状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且仍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持续破坏自然环境等问题[2]。在传统农业发展中,农户投入成本高、产出效益低等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绿色农业是根本性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手段,通过科学控制农业生产成本、优化配置农业产品生产、流通和管理等各环节,大力促进农户实现增收增效,实现国家提出的迈入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发展目标。(2)促进农产品提质增效,发挥农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农产品一直是国内市场上附加值较低的产品,虽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农产品一直未能发挥和地位相匹配的重要经济价值。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促进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获得更高经济收益的重要保障。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下的农产品质量大大超过普通农产品质量,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农户经济收入[3]。此外,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先进的农业技术,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从源头上控制农业产业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生态破坏。(3)促进农业发展模式不断优化更新。21世纪以来,国家提出构建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思路。传统农业是粗放式发展模式,消耗大量资源,难以适应新时代下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绿色农业是农业产业对循环经济的最好实践,是构建现代化生态农业体系的重要措施。

1.3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意义

(1)具有较高的综合效益。现代化农业发展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将农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环境建设有机结合,实现同频共振、共同发展的良好可循环发展模式。绿色农业经济建设对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引导作用,可以大力促进综合型农业建设的水平。(2)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双赢。绿色农业经济监测的是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是利用现代化农业耕种手段和技术来实现对土地、环境最小程度的消耗,能提升农业产品的质量和绿色生态水平。绿色生态农业相比传统农业经济,可通过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实现经济和生态的高效协同进步,有效实现对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整合开发。(3)生产成本低。绿色农业通过削减生产过程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可以减少人工、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生态绿色水平,保证食品安全,有效控制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等环节的成本支出。绿色农产品有良好的品牌口碑,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卖出更好的价格,从而获得比传统农产品更好的经济效益。

2国内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1国内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国内绿色农业的最初发展形式是绿色食品的开发和生产,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推广绿色食品以来,绿色食品成为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品牌形象。国家从2005年开始大力推进绿色农业科学研究与示范基地建设,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示范建设单位百余家。截至2020年全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超1万家,产品种类超2.5万个,每年向市场提供绿色产品超1亿t。近几年全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还在不断攀升,绿色食品的生产面积不断扩大,较好满足了当下人们对农产品绿色化、优质化和品牌化的消费需要。国内绿色食品在发展中减少了尿素等化学化肥用量,折算后减少了近3500万t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对自然生态环境建设作出巨大贡献,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2020年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工作要点提出,积极推进农业绿色生产开发,加大绿色优质农产品的供给[4]。通过优化调整农业区域布局,不断优化种养业的结构;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的农业标准体系,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继续大力推进农药、化肥和兽药的减量行动,发展生态健康农业,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业农村部大力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战略部署,在国家产业融合发展试点中争取到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统筹将绿色食品作为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等国家级品牌创建活动的重要考核内容。各级政府建立推动绿色农业、绿色食品工作的专项财政预算,促进绿色农业迈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2.2国内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与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尚未建立。农业市场上还存在大量山寨、假冒和伪劣的绿色农产品。绿色农产品的全产业链验证制度不健全,绿色农产品和传统农产品的经济价值区别没有拉开。绿色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够健全完善,农户对绿色农业的认知和认可度有待提升[5]。(2)国内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保障不够,农业现代化机械设备使用效能不高。引进高新农业技术所需资金缺乏、绿色农产品生产周期长、经济见效慢等问题,都是制约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全国大型农用现代化机械设备的利用程度低,农业新技术、新设备的转化效率差,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和农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大等问题,都是制约绿色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3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和途径

3.1构建适应绿色农业发展的市场经济体系

利用互联网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和智能设备普及的优势,进一步畅通“线上+线下”的优质农产品销售渠道,让绿色农产品都能卖出好价格。充分利用国内互联网电商平台蓬勃发展的良好契机,和拼多多、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共同构建覆盖全国各区域的农产品快速销售体系,缩短绿色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居民家庭餐桌的距离。建立农户直播销售农产品新模式,借助“一带一路”倡议,让优质安全的绿色农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建立完善的绿色农产品认证体系,保证绿色农产品的质量,为绿色农产品的销售奠定基础。

3.2促进绿色农业机械设备利用

政府要为绿色生态农业农户提供经济发展的必要支持,针对农户发展资金不足提供财政资金支持,拓宽农户的融资渠道,完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环境的建设。目前很多农业大省的政府部门都开始和银行等金融机构联手为绿色生态农业农户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支持,解决了很多农户的燃眉之急。结合国家出台的最新土地权管理制度,在强化土地权流转管理的同时向绿色农业产业倾斜,提高土地利用率,坚守土地红线。结合绿色农业生态发展需要,加快大型现代化农机设备的推广使用。和农业机械设备厂家企业联手,借用“借鸡下蛋”“接船出海”等新发展模式,帮助农户尽快适用新型的现代化农业设备,加快推动绿色农业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3.3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要从提高农民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和实践能力入手,帮助农民掌握绿色农业种养技术,建立全新的农产品经营体系,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落实,推动农民迈向小康[6]。采用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和农业经营措施,吸引优秀的年轻人才回归家乡进行创业,促使绿色农业在年轻“血液”推动下获得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在政策、人员、资金等方面向绿色农业发展倾斜,找准影响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对症下药,帮助农户树立经济思维和市场理念,在绿色农产品选种、育苗、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开展创新实践,加快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3.4加快绿色农业科技的研发和应用

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才能加快发展的步伐,取得更好的成效。在绿色农业发展中,要结合农产品产销环节的关键问题进行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和应用,加快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升级战略,降低农业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优化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提高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以科技进步促进绿色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3.5增强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

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都要积极引导绿色农产品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引导消费者认可绿色农产品,推动绿色农产品和销售服务尽快进入市场化的良性运行轨道。大力构建绿色消费需求,为企业和农民搭建共赢共进步的渠道,利用相关的法律法规推进绿色消费观念的普及和认可[7]。从农业经济的源头优化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和使用观念,强调绿色农业给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建设带来的重要价值,促进人们形成现代的绿色消费理念,推动绿色食品消费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实现绿色农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4结束语

绿色农业大力倡导生产绿色产品、建设绿色环境和开发绿色技术,督促以化学农药、化肥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向以生态、生物技术为主的生态农业发展,从而生产出无污染、无公害、符合人类健康需要的农产品。通过构建适应绿色农业发展的市场经济体系、促进绿色农业机械设备利用、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推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迈上全面、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闫俊.发展绿色农业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J].中国外资,2021(8):32-33.

[2]刘祥春.探讨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建议[J].新农业,2020(1):67-68.

[3]王政.关于绿色农业助推经济发展的对策[N].四川科技报,2019-12-20(002).

[4]朱艳阁.绿色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J].经贸实践,2018(11):80,82.

[5]李吉焕.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J].农家参谋,2021(19):9-10.

[6]任雪静.绿色技术在农业机械工程中的应用探析[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1(10):30-31.

第2篇:绿色农业经济范文

1.1绿色食品的问题

现代社会经济主导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但是在发展绿色食品过程中,没有一定的保护措施,生产出来的绿色食品没有一定的安全和质量上的保证,在生产绿色食品管理中缺乏一定的监管力度,严重影响了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虽然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但是在现代的社会中,由于对市场体系不够完善,在我国的许多企业中,都缺乏一定的法律意识,企业在绿色食品产业中滥用绿色食品的标志,假冒绿色食品,不仅对人们的身体有着一定的影响,而且还不利于本企业经济的发展,还对农村生态环境有着一定的影响,阻碍了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由于现代社会经济主导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中,绿色食品数量较少、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规模比较小、产品较为单一,没有办法满足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

1.2生产绿色食品成本过高

在现代的经济社会中,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但是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过程中,由于绿色食品的生产成本过高,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要想生产绿色食品,就必须要有过硬的生产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绿色食品不使用农业化肥,对土壤、气温等各种要求比较严格。绿色食品的包装,必须要进行单独包装,还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虽然发展了绿色食品产业,但是还要申报绿色食品产品的标志,在申报过程中,需要花费过多的费用,就会造成了发展绿色食品过程中成本过高的问题。

2绿色食品产业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础,要想有效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2.1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绿色食品产业就是在无污染的区域内,利用一定的自然资源,生产出无污染的安全绿色食品。在绿色食品生产的过程中,对农村生态环境不会造成任何影响。如今社会发展中,绿色食品产业是一种有着非常大发展前景的新型产业。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满足现当代消费者的需求,而且还符合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的农业发展,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是趋势。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还能由传统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通过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还能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化,所以,在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生产出来的绿色食品肯定是安全无公害的,能够符合消费者的需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技术。在生产绿色食品过程中,由于对生产技术有着一定的要求,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的先进技术,对生态环境和安全进行严格的控制,促进了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才能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2.2加强绿色食品监管力度

在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过程中,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来加强绿色食品监管力度,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大力发展绿色食品能够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且还能通过绿色食品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在生产绿色食品过程中,对全过程进行全程监控,能够使得绿色食品的质量达到标准。只有绿色食品质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才能促进绿色食品产业,进而推动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2.3加强政府的调控

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过程中,为了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政府必须要加大力度进行宏观调控。生产绿色食品过程中,要保护生态环境,能够有效维护生态平衡的发展。政府要建立环境保护机构,通过一定手段来加强环保管理,能够把环保责任制与经济相结合,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加大环保投资力度,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绿色基地,能够保证绿色食品产业良好地发展。还要加强环保意识,政府通过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环保意识,引导消费者改变消费观念,促进绿色食品消费。在进行宣传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宣传绿色食品的优点,还要对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一定的宣传,这样不仅能保障消费者的身心健康,还能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4提高市场营销力度

在现代社会中,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要越来越高,大多数的绿色食品只能通过普通渠道进入市场。需要拓宽市场,建立专业化的绿色食品市场,能够有效保证绿色食品流动的现代化建设,进而提高绿色食品的流通率,保障绿色食品的安全、质量等,同时还要杜绝假冒伪劣的绿色食品进入市场。通过开展电子商务,构建绿色食品网络营销平台,能够极大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进而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3结语

第3篇:绿色农业经济范文

1.1绿色农业产业基地初具规模2004年,农业部在黑龙江省开展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试点工作,并于2005年在全国范围正式启动。近年,全国各省市发挥区域优势,结合区域特点,发展适合当地的绿色农业产业基地。据国家农业部网站及中国绿色发展中心介绍,截至2010年底,全国已有340个单位建成绿色食品原料生产标准化基地,种植面积超过0.073亿hm2,生产总量超过1亿t,产品年销售额超过2000亿元,出口额超过20亿美元,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企业总数达6391家,对接龙头企业1256家,带动农户1686万户,每年直接增加农民收入8.4亿元以上。已开发的绿色食品产品包括农林及加工产品、畜禽类产品、水产类产品、饮品类产品等四大类57个小类,覆盖农产品及加工食品的1000多个品种。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0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1000家。仅2010年,全国共有80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绿色食品产品1387种,成为绿色食品发展的新兴主体,有效加快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

1.2绿色农业经济品牌效益不断提高随着我国绿色农业的不断发展,打造了诸多代表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精品品牌,绿色食品日益丰富和多元化,涌现了一大批绿色食品知名品牌,绿色农业经济品牌效益不断提高。目前,绿色食品标志商标不仅已在国内第1、2、3、5、29~33类等以食品为主的九大类产品上注册,而且在日本、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葡萄牙、芬兰、澳大利亚等11个国家和地区完成注册。2010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100%。在国内大中城市,绿色食品品牌认知度超过80%;在国际上已有法国、芬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4个国家的7个企业、22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使用我国绿色食品标志商标,2009年国内年销售额达到3162亿元,出口总额达21.6亿美元,在国际市场日益显现出强劲的竞争力。

1.3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为了引导和规范绿色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已经建立了认证管理基本制度。目前农业部绿色食品相关标准102项,地方标准235项。近年来,我国绿色农业经济以品牌带动龙头企业、促进标准化基地建设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着力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提高了绿色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各省市陆续培育了一批绿色农业产业化骨干龙头企业,其中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490多家,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190多家,湖北省绿色食品企业140多家。目前,江西省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茶生产基地、最大的绿色茶油基地、最大的绿色食品脐橙基地和最大的绿色水产基地。湖南省的天龙米业有限公司和金浩茶油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形成了现代化精米生产线和国内最大的集生产、研发、销售茶籽系列高档植物油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集团;河南、山东、北京等省市的部分地区也因地制宜推进集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体系。

2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有利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2.1有利形式

2.1.1政策支撑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党和国家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在制度、政策和投入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我国于2003年正式提出绿色农业的概念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省陆续出台了各种政策,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国务院从2000年开始每年出台政策引导和扶持绿色食品产业,并把扩大绿色食品生产,推动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从政策上支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建立产品质量追溯机制,推行标准化生产。国务院2007年通过《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大幅度提高我国绿色农业生物制品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2009年通过《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促进高效绿色农业的发展;2010年通过了《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提出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特色农业和绿色农业,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黑龙江省出台了全国第一部绿色食品的地方性法规《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管理条例》;河北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加快绿色食品发展的意见》,河北省农业厅下发了《关于加强绿色食品工作的指导意见》等。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对绿色农业经济的重视和政策推动为我国绿色农业经济的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1.2市场需求旺盛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日益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关注保护生态环境,对安全、优质、环保的绿色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日益增长。在国内,居民逐步倾向于将绿色农产品作为消费的首选;在国外,有机食品也已成为日常消费的主流。伴随国际“绿色壁垒”的日益强化,绿色食品将在扩大农产品出口贸易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成为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发展国际贸易的主力军。现阶段,绿色食品市场总体供不应求的形势以及绿色农产品的需求量呈快速上升趋势,显示出绿色农产品非常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前景,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2.1.3生态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重视。绿色农业经济生产过程按照农业生态规律,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农业受到的资源制约和环境承载压力日益突出,农业生态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农业发展更加注重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已成为全球农业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趋势,这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2007年国务院通过《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国家生态保护的重点方向。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提高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水平、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的要求;将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切实减少面源污染,严格农作物秸秆禁烧管理,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展农业和农村环境统计等作为农业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改革中的重点工作。

2.1.4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成为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任务。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任务,这也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2.2存在问题

2.2.1绿色农业经济市场体系尚不健全。目前,我国绿色农业经济市场中的农资、生产、销售、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网络体系还不完善。区域及行业间发展极不平衡,市场流通体系发展滞后,营销网络不健全,绿色农产品市场欠发达,绿色食品市场发育还未成熟,整体相当落后。此外,对市场具有引导规范作用的各类认证、认定管理不健全,存在生产标准多样化且执行不力,市场准入机制不规范,市场对绿色农产品的甄别机制不健全,未形成完整、系统的绿色农业市场体系。对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及消费者的保护不足,企业侵权和假冒绿色食品的行为时有发生,部分绿色食品企业不严格执行绿色食品标准和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生产产品达不到绿色食品标准,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扰乱和影响了绿色农业经济市场的整体形象[8]。

2.2.2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支撑条件缺乏。一是资金投入不足。在政策上缺乏有效推动绿色农业企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当前相关政策通常停留在支持、鼓励发展阶段,缺乏税收减免、贷款优惠等实质性扶持政策。由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部分企业并没有享受到政策的惠泽。总体上财政投入不足、政府支持不力,尚未形成多元化市场投资体系[9]。二是技术储备、转化不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缺乏有效的科技支撑。绿色农业技术研发相对滞后,并存在供给与发展需求不配套现象,形成无效供给;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推广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科技与生产脱节等问题,不能适应绿色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安全质量检测体系和农业环境质量保护体系不完善,专业化绿色农业经济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网络信息服务不到位。

2.2.3绿色农业产业的整体水平偏低。我国绿色农业产业经过多年发展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但整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部分企业生产规模小,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不高,绿色农产品的产量占农产品总量的比重较低,且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产品多以植物类产品、野生采集产品为主,动物性产品相当缺乏,地域也比较分散,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绿色农业产业技术含量低,绿色农产品产量低、质量差,多为A级产品,AA级绿色农产品的比重偏小,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强[10-12]。

2.2.4绿色农业经济发展龙头带动能力弱。近年来,虽然我国绿色农业企业总量大幅增加,但仍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生产规模小,功能不完善,缺少有实力、产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部分企业生产、加工、包装等环节尚达不到绿色农产品标准,产品档次低,加工链短,精深加工能力弱,初级产品较多,深加工产品较少。企业和基地以及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企业品牌意识薄弱,知名品牌少,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缺少知名企业、知名产品和知名品牌[9],缺乏带动能力。

3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3.1强化政策扶持和引导绿色农业经济是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离不开各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以及投入资金大力扶持。各地区应继续加大绿色农业投资和示范区(基地)建设力度;结合实际需求,在现有财政扶持政策基础上,在绿色农业立项、技术和产品开发、产品营销、信贷、税收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支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财政政策,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管理和服务职能。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对绿色农业的认识;加强在生产技术性服务、物流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劳动力转移培训等。组织协调农业、环保等部门力量,形成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合力。

3.2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市场体系建设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加强科技创新,针对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产、加工、销售及服务问题,加快新技术研发和科研攻关;健全绿色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做好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开展技术指导,为发展绿色农产品提供技术支撑。建立健全绿色农业产品的标准体系,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操作规程、产品质量和卫生标准、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标准、产品包装标准等。完善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立完备的基地建设、环境监测,产品质检和市场监督等管理体系。促进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完善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增强市场服务能力。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保障市场公平和效率。

第4篇:绿色农业经济范文

绿色农业具有兼顾农产品品质与产量,市场前景广阔,产品目标和质量标准明确,注重人与自然、农业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等特征,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最佳模式选择。发展绿色农业,有利于解决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确保农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有利于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民素质的提高,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民致富,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2.1绿色食品工作体系基本建立

目前,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委托的地方绿色食品管理机构有42个,其中省级35个,地市级7个;各省委托的地市管理机构180个、县级管理机构840个。全国各级管理机构现有人员约2400人。全国共有绿色食品环境定点监测机构71家,产品定点检测机构38家。绿色食品专家队伍由全国各地超过70个专业的439名专家组成。

2.2绿色农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截至2009年,全国共认证绿色食品企业2297家,产品5865个。全国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达到6003家,比2008年增长2.3%,产品达到15707个,比2008年减少1.7%。绿色食品粮油、蔬菜、水果、茶叶、肉类、水产品等主要产品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总量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绿色食品年销售额达到3162亿元,比2008年增长21.8%,出口额达到21.6亿美元,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5.6%。绿色食品种植业面积达到127万hm2,约占全国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8%。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达到263家、1090家,分别占30%和20%。绿色食品产品质量年度抽检合格率达到98.8%,比2008年提高0.4个百分点。

3我国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3.1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优势分析

3.1.1资源环境优势

发展绿色农业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良好的环境质量。选择绿色农业生产基地时,要求周边一定的距离内无污染源,农田大气、农田灌溉用水、农田土壤均符合绿色农业生产基地的质量标准。我国国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绿色农业所需的资源环境条件。尤其是在西北地区,土地资源丰裕,地形地貌多样,物种资源异常丰富;同时工业污染相对较轻,拥有广袤的天然草场,是生产绿色农产品的理想场所。

3.1.2产业开发管理模式优势

按照“保护环境、安全消费、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理念,我国创建了“以技术标准为基础,以质量认证为形式,以标志管理为手段”的绿色农业开发管理模式,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目前,已构建了一套“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形成了由各级绿色食品管理机构、环境监测机构、产品质量检测机构组成的工作系统,建立了涵盖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包装储运、专用生产资料等各个环节的技术标准体系。

3.2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劣势分析

3.2.1产业规模劣势

绿色农产品年生产量在全国普通食品年产量中所占比例比较小。绿色食品中7类主要产品(大米、面粉、食用油、水果、茶叶、肉类、液体乳及乳制品),各自在同类产品中所占比重仍然偏小,只有液体乳及乳制品、茶叶所占比例稍微高,但总体未形成规模经济优势和产业化格局。

3.2.2产业布局劣势

除黑龙江、内蒙古、山东、山西、江苏、四川、福建、吉林、辽宁等省份及自治区发展规模相对较大、地区集中度相对较高以外,其他地区分布均较为零星、分散,不利于地缘优势和规模效应的发挥。在绿色农业布局上,也没有制定统一的规划,各地区、各企业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3.2.3产品结构劣势

绿色食品产品总量少,结构不合理,品种较为单一,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从产量上看,我国2010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4641万t,比2009年增长2.9%。其中,夏粮产量12310万t,下降0.3%;早稻3132万t,下降6.1%;秋粮39199万t,增长4.8%。油料产量增长2.7%,糖料下降1.9%。2010年猪牛羊禽肉产量7780万t,增长3.6%。其中,猪肉产量5070万t,增长3.7%。从2006~2010年的粮食产量和增长速度来看,虽然每年粮食产量都有所增长,但是增长速度不稳定。绿色食品产品的增长比例也在波动,即结构和品种之间比例还不太协调,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市场上需求量大的畜禽肉类和水产类产品所占比例较小。产品数量偏少很难形成独特的、强号召力的绿色食品市场,供消费者选择的空间小,造成消费成本较高。

3.2.4产业组织劣势

绿色农业户小、弱、散、乱,整体竞争力不强。在地区分布上,几乎每个省份都有一定数量的绿色农产品企业,但龙头企业比重较小,普遍生产规模偏小;产品加工链短,初级产品较多,而深加工产品较少;缺乏企业之间的合作与联系。

3.3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机遇分析

3.3.1产业政策

绿色农业是利国利民的朝阳产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均较为显著,因此政府有关部门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从中央到地方成立了专门的官方机构,负责绿色食品的认证和标志管理,并制订了专门的生产技术标准和法规制度。显然,在绿色农业发展中,政府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2010年10月18日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推进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被列入了“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目标,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同时,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对“三农”发展高度重视,对其发展有辅助作用。

3.3.2绿色贸易壁垒

随着关税水平不断下降,关税对一个国家国内市场的保护作用逐渐降低,各国纷纷转向非关税壁垒来实施对本国产业的保护。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技术性贸易壁垒愈演愈烈,尤其是绿色贸易壁垒对于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而安全、优质、无污染的绿色好食品,已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将成为有效破除绿色壁垒、增强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一把利器。

3.3.3农业结构调整与西部大开发战略

我国农业已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结构调整为各地绿色食品开发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绿色食品产业将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向,必将为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拓展新的空间。此外,目前国家积极推行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加快西部农业的发展,必然为绿色食品的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

3.4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威胁分析

3.4.1监管不力

绿色农产品虽已构建了较为完整的质量认证保证体系,但是对于全国地域分散的生产经营主体而言,监管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是非常庞大的,使这一体系显得力不从心,在认证产品数量仍较为有限的情况下也缺乏开展严密监管的内在动力。在实际工作中,绿色食品认证机构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前期的考察与标志审批上,对后期的跟踪监测、检查与后续管理比较松懈,总体监管不严,导致原料生产不符合标准、加工过程及市场流通出现污染等现象,绿色农产品认证标志滥用,超期、超范围使用的情况也不在少数,市场秩序较为混乱。

3.4.2有效需求不足

首先,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标志的信任度普遍不高。虽然绿色农产品标志建立在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安全信息、旨在缓解信息不对称的认证标识制度基础上,但是,认证标识制度的不完善制约了其功能的正常充分发挥,在缓解信息不对称方面的作用甚微,故而绿色农产品标志的含金量或真实性遭受众多消费者的质疑,阻碍了潜在的需求向现实购买力的转化。其次,绿色农产品高价位、效用不可感知性,增加了购买风险。而理性的消费者在做出绿色农产品购买决策之前,会充分考虑以下因素:第一,绿色食品价格高于普通食品;第二,绿色食品食用后的效用也无法被消费者立刻感知,无法引致重复购买。上述因素共同造成消费者较高水平的感知风险,制约了对绿色食品的积极选购。

4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对策建议

4.1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仍然存在不足,这成为一些发达国家设置贸易壁垒,阻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借口。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是破除国外绿色壁垒的根本途径。第一,实施和推广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规定粮油、蔬菜、水果、茶叶、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基地的质量安全水平达到国际标准。这对促进我国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环保将发挥积极作用。第二,通过农产品生产、检验等环节的质量安全管理,建立健全质量认证体系,加强动植物防疫体系,特别是要加强绿色农产品的认证工作。第三,农产品出口生产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建立绿色农业生产体系,大力发展有利于环境优化的产品,要把生态环境作为主要农产品生产要素和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4.2建立健全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宏观管理体系

第一,完善法律保障机制。为农产品出口企业出口提供法律保护,将农产品出口纳入市场化、法治化轨道。第二,加强农产品出口的宏观管理。改变农产品生产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和绿色产品意识差的观念。国家主管部门要从宏观上统一管理和协调农产品生产活动,引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向绿色产业方面发展。第三,建立农产品出口企业服务机构,如建立农产品贸易商会或行业对外贸易协调会等。当我国出口产品在国外遭到不平等待遇或遭受绿色壁垒时,由商会或行业协调会组织相关企业应诉。

4.3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体系并与国际接轨

农产品出口企业应主动参与国际认证,认真研究和跟踪国际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目前,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认证主要为HACCP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产品质量认证主要有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我国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提高我国农产品认证水平,尽快与国际接轨,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除此之外,还要加快绿色农产品和食品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以加强我国农产品出口竟争力。应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推动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的升级,加速与国际标准化接轨的进程。同时,应做好农产品贸易壁垒防御体系的建设,农产品贸易壁垒防御体系是突破绿色壁垒的重要手段。

4.4抓好农产品信息服务工作,建立绿色壁垒预警机制

信息服务跟不上成为阻碍农产品出口的瓶颈。近几年,其他国家多次以技术壁垒或绿色壁垒为由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使企业遭受严重损失。由于信息不灵,山东、浙江、江苏等省的企业近几年在出口农产品到日本时吃了大亏。所以,政府要建立权威性的网站,通过广泛收集国际市场信息,认真加以筛选,为农产品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同时,应当抓紧建立有关国家贸易壁垒的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动态数据库,及时提供各国外经贸政策变动情况和绿色壁垒情况,以便企业及时制定对策,为突破农产品绿色壁垒,使我国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第5篇:绿色农业经济范文

关键词:共享经济;绿色发展;路径选择

发展绿色农业将有利于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直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发展能保证农产品产能的持续增长依靠的是高投入、高消耗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污染—治理—再污染循环模式的不断发展下,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得到缓解,农业面染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在资源环境的约束下,更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给农业经济带来了不小的打击,因此绿色农业发展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经济转型发展迫在眉睫,绿色发展是新时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依据,为践行农业绿色发展就是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绿色消费,绿色经济将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助推力”和“润滑剂”,在生态环境和经济作用的双重影响下进行农业生产结构变革和引导绿色消费,是推动农业经济绿色发展是重要的手段[1-3]。为此,在共享经济发展时期,探讨助推我国绿色农业经济转型发展,对我国未来农业经济转型发展产生有利的影响。

1共享经济与绿色农业发展的内涵

1.1共享经济的内涵“共享经济”

作为一种新型商业模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猛发展,“共享”的形式也多种多样,跨越了地域、文化等的限制,共享的范围不再局限于熟人,在陌生人之间也能开展共享活动。郑志来[4]指出共享经济的形成是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借助平台让供给方将闲置资源的使用权暂时转移,打破个人专属的限制,实现生产要素社会化,以低成本、创新型的方式获得产品或服务,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董成惠[5]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指出共享经济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共享平台进行精准匹配对接,使闲置资源的再利用达到减少浪费的目的,是共享经济发展的核心。其次,王洪利[6]从演化博弈视角分析指出共享经济在短时间得到迅速发展与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离不开,人们在获得使用权时更加注重绿色环保的消费理念并且将慢慢取代拥有所有权的消费观念。在新时期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需要转换思路,用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来取代以消费带动的经济增长,由此,杨林[3]提出共享经济可让更多产品被人们所利用,将成为绿色经济发展的动力,共享模式是我国对农业生产发展现状的反思,更加是对未来农业发展方向进行的提前预断,以此不断创新的农业生产发展模式,是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1.2绿色农业发展的内涵

绿色理念应用于农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价值体现,农业绿色发展是实现农业经济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能有效解决在农业生产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环境紧缩的问题,李刚[7]阐明了绿色农业是资源环境的价值体现和转化,传统农业经济转型的主要路径就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赵大伟[8]提出绿色农业的核心价值就是创新,绿色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就是理念的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人才创新、组织体制创新,实现绿色经济就得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以绿色技术为支撑点,在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能源的消耗上,创新经济新的增长方式。王志强等[9]提出绿色金融是绿色经济的核心,有助于预测环境的破坏程度和实现经济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

2共享经济助推绿色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的原因

2.1提出共享经济与发展绿色农业的背景和环境保护需求

相似2015年,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计划。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促进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悄然发生着改变,“互联网+”的出现实现了共享式经济。汤天波等[10]阐述了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商品、服务、数据等进行不同主体间共享经济模式有强大的发展趋势和潜力。共享秉承着低碳环保的理念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劲力量,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共享的出现使各行各业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环境保护需求上,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使生态环境亮起了红灯,生态危机成了制约绿色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在五大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是补齐生态文明短板的重要措施之一,每一个人都要树立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不能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要牢牢守住生态环境这根红线,注重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循环利用。

2.2共享经济与绿色农业发展的目标相似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体现,也是助力绿色农业发展的共同目标,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面对农村资源过度开发利用,能源枯竭、环境破坏和污染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受到了严重制约,人们才意识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为人们谋福祉,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采用有效的措施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保障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农村拥有丰富优质资源的同时,新型业态也能逐步向农村延伸,资源严重不足和分配不均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农业发展有共享这股东风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更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2.3共享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目前,产业是农村发展的薄弱环节,所以要借助外力来促进农村发展,不少地方的农民合作社开启了“种养加”“农旅创”一体化发展模式,以特色农业营造美丽乡村,按照地理位置和基础设施条件将土地进行分类经营,整合资源,开发不同的产业项目,形成种植示范区、绿色种植示范区、共享示范区等多功能分区。联合起来打造文创品牌,采用私人订制方式,借助互联网平台线上线下结合,对于农业生产者来说,可以实现销售渠道的精准对接,让农民不再为农产品的销路发愁,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大力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着力打造生态农业、生态乡村,吸引城市居民下乡,给农民带来更多的收入。

2.4有利于发展低碳经济

长期以来,我国碳排放量一直处于只增不减的状态,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发展,想要发展低碳经济,就要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共享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可降低能源消耗,共享平台的建立使供需双方实现精准对接,使大量闲置资源有效供给给需求方,边际成本递减趋于零。绿色观念推动了共享的发展,在农业中共享有效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对农业资产进行分配和最大程度利用时,在整个过程中降低了环境污染,对保护环境起到积极作用,是农业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模式,共享有助于减轻环境的承载压力。

3基于共享经济助力绿色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

3.1思想破冰引领绿色农业发展意识突围,助力经济转型发展

农业经济的转型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破除农民思想观念陈旧僵化之冰,引入发展新的理念、新方法,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提高农民的绿色发展意识。一是要基于共享经济,建立绿色消费的意识。绿色经济的驱动力是绿色消费,实现绿色农业经济转型就要以大众消费者为出发,提升他们的共享意识、理解共享经济的内涵;从需求上引导人们绿色消费,培养他们的消费偏好,通过市场的调节作用带动相关绿色产业的发展,从而从达到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转型的目的。二是提高农业产业绿色发展意识、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我国农业粗放式生产经营方式在生产发展上过度追求产量增长,忽视产品质量,高投入和高消耗使得农业面染污染没有得到改善,严重影响了绿色农业的协同推进,而且在农业生产方面面临着资源匮乏的严峻考验,降低农业生产效率,共享经济的出现给绿色产业带来了发展机遇,使资源得到循环利用,减轻环境污染,加快推进农业绿色产业的发展。三是要多方面、全方位地培养农民环保意识。时刻不忘绿色发展的思想,对存在与生态建设相违背的地方,加大力度进行整改,培养一部分具有带头作用的农户,通过他们的行为来影响周围的农户;注重教育培训,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增加他们的自觉性,通过一些平台为媒介,大力宣传保护环境的知识,增强人们的认同度,为形成绿色思维共同做出努力。

3.2建立促进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的激励机制

农业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合理的经济激励机制。从供给方来看,懂得共享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有存在绿色价值观的偏差,为了获得经济效益,大量生产投放一切可共享的资源,大量的共享资源占用公共环境,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从需求方来看,人们过度的占有欲严重影响了共享经济健康发展之路,共享只是使用权的转让不涉及所有权的转移,有的农户却想占用资源,将其归为已有,农业资源共享偏离轨道,占有欲难以消除将妨碍共享的发展。这时,利用经济激励的方式是提高农业经济绿色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样即保障了供给者的利益,也使需求者的利益不受损失,此外,要充分发挥共享经济的优势,以农村现实问题为出发点,摸清农村已用或是未被使用的闲置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空间分布,规划农村生产布局,盘活大量闲置资源,通过共享经济运行来促进农业经济的转型发展顺利完成。

3.3加强政策引导,构建共享经济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