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农业创新技术范文

农业创新技术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农业创新技术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农业创新技术

第1篇:农业创新技术范文

1.1机器人技术

工作强度大,且环境复杂的地方,人为操作非常不便。因此,利用机器人成为瞩目的新技术。农业作业的环境及操作复杂、多变,对机器人的要求很高,要求机器人自动收集、处理农业信息和作业。在收获成果时,要求机器人自己辨别成果成熟度,区别杂草与作物。

1.2虚拟技术

虚拟技术主要是指通过图像处理操作技术及传感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学等重要技术,为机械与操作者提供一种交互体验的新技术。农业虚拟技术主要以农作物、市场等为研究核心,利用高科技的先进技术研究如何对产品进行改良,对环境进行改造等。通过虚拟技术,可模拟生产,且生成虚拟结果,将结果用于研究,分析并调整应用到实际的生产当中,降低生产损耗,提高生产率。

2新技术在农业机械中推广的策略

农业办公条件简陋、办公人员不足,对基层情况不是很了解,推广新技术经费不足,限制了新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推广。且很大一部分农民文化程度低,对新技术的理解程度不高,不敢尝试使用新技术,甚至有抵触情绪,使得新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推广存在困难。

2.1确立创新创新技术方针

创新是技术发展的基石,提高我国人民的创新意识,必须要加大力度进行新技术及新机械研究,并加快新技术在农业机械当中的应用。同时,政府要高度配合新技术的发展,鼓励农业技术的创新。在教育中,灌输创新理念,提高科技、教育和人文等方面的创新理念。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让发展更稳定、健康。从而有利于提高农业机械的技术创新力,在市场需求及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企业将加大对科技和农业机械创新的投入,有利于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实现农业机械发展自动化、专业化、智能化,并将科技创新与经营理念结合应用到农业的发展中。

2.2实行低碳技术发展战略

第2篇:农业创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

自20世纪90年代农业科技园区在我国出现后,近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但是,纵观园区的发展,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薄弱仍是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发展亟待提升的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功能。因此,正确把握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创新内涵,研究其科技创新模式,充分发挥园区的技术集成创新基本功能,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是确保农业园区新时期在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提高农业现代生产力水平、产业竞争力以及农村经济水平中发挥作用的基本保障。

1园区的科技创新功能分析

根据国家科技部在国科发农社字[2001]229号关于印发《农业科技园区指南》的规定,农业科科技园区具有三个基本功能: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和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在《“十二五”国家农业科技园管理办法》中又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技园区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转化示范基地、农村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现代农业新兴产业孵化基地”。按照国家科技部对农业科技园区的有关规定,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创新功能应包含以下几方面。

1.1农业高新技术集成创新

“集成”是指将某类事物中各个好的、精华的部分集中、组合在一起,达到整体最优的效果。集成的各要素相互耦合、优势互补,产生较好的组合效应。“农业高新技术集成”是指将与农业生产的相关的高新技术通过有机组合,形成一个能够发挥效益的技术体系。“集成创新”是通过创新主体将“技术集成”中相关技术要素耦合优化,以最优的态势结合在一起,使集成技术的整体功能达到最优的一种自主创新过程。农业高新技术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等,三者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地推动农业现代生产技术的发展。例如,我们现在常常提到的农艺和农业机械化技术融合问题,本质上就是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的融合问题。早期我国为了促进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的推广普及,农业和农机部门各自自成一体,迟迟未能有效地突破机械化插秧这一技术瓶颈。而在通过育秧模式的改进后,有效地将育秧技术和机械化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融合,农艺和农机融合,这一技术瓶颈得以突破,插秧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在农业科技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各单一技术的融合交叉配合将成为技术创新的一种常态模式。农业科技园区具有创新人力资源基础以及创新基地、创新条件、试验示范基地和成果应用条件等物质基础,且具有一定的创新经费的资金保障,创新信息的信息基础,以及科学管理的管理基础,能够对农业高新技术进行有效集地成示范创新。因此,农业科技园是我国现阶段较具优势的农业科技技术集成创新的有效平台。

1.2农业高新科技成果转化

“农业科技成果”是“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简称,包括新品种、新农艺、新装备等,一般以项目成果鉴定、项目验收或专利申请等作为成果形成的表现形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将潜在的和理论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和物质形态生产力的过程,也就是科研部门、企业和农户之间以农业科技成果为媒介建立的供给和需求过程[1]。农业科技园区这一新的农业业态形式,将科研部门(含院校)、农业企业、农户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符合市场机制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农业科技园区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法人运行机制,管理运作规范,在政府的引导下,追求前沿化的生产技术,即进行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成为其一种自觉的行为。因此,农业科技园区是我国农业在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体制背景下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平台。

1.3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展示

“技术”是指在劳动生产方面的经验、知识和技巧,“示范”是做出某种可供大家学习的典范。由于我国各地的气候、土壤条件、种植管理模式、农民素质等因素千差万别,一项农业高新技术在一地适用而在另一地并非适用。特别是农民朴实的心理作用,在看不到技术实际应用的结果前,一般是不会选择在生产实际中应用某一项新技术的。因此,农业高新技术的示范展示,对某项技术在某一地的成功推广应用至关重要。农业科技园区的技术集成和成果转化,均需一定面积和范围的技术应用,从而形成农业高新技术的“样板”实例。园区通过生产实际应用,使农民能够实实在在地看到技术应用对于农产品的品质提升、产量增加、效益提高等实际效果,真正从心里接受推广的技术。农业科技园区由于追求利益的驱动,宣传其拥有的“农业高新技术”,做出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的“样板”,进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展示,成为其一种必然的行为。因此,农业科技园区为了所拥有的农业高新技术的大范围的推广应用,宣传其所拥有的高新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必使其成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展示的有效平台。

1.4农业高新技术推广辐射

“推广”意为扩大施行或作用范围,“辐射”意为从中心向各个方向沿着直线伸展出去。一地农业高新技术的成功应用,通过其示范展示效应,能够使生产条件相近的不同区域产生对该项技术产生应用的冲动,其结果会使该项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一项新技术的推广辐射,需要有技术供体、媒介和技术受体,三者形成技术扩散体系,并形成一定的利益关系。农业科技园区所进行的农业高新技术集成、创新、示范,其目的除了用于园区的生产,提升自身生产能力、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外,更重要的是将园区示范成功的、先进适用的农业高新技术普及、推广,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得到应用,这是农业科技园区的利益所在。对于政府而言,促进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对于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使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同步发展,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政府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园区的主要目的。农业科技园区追求利益和和政府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在发展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方面形成了高度契合。为了追求园区利益,农业园区作为技术供体,通过技术推广企业或各种信息渠道的媒介,向广大农民受体传输农业高新技术,是其一种必然的市场行为。因此,农业科技园区追求经济利益的使然,将使其成为农业高新技术推广辐射的有效平台。

2园区的创新模式探讨

科技园创新模式是指园区创新能力的形成机制、发展激励及其内部和外部的一系列制度特征,主要包括科技园区的管理体制、融资机制、创新主体、创新协作机制、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以及创新的文化氛围等内容[2]。由于各地社会经济及科技水平的差异,园区的科技创新模式亦呈现出不同的模式。

2.1以全领域创新为发展极的创新模式

该模式的显著特点是在园区内集聚了较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力量,园区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创新成果能够迅速物化并及时转移到企业,如江苏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就是这类园区的典型代表。实力雄厚的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江苏省中科院植物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机局等一批涉农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基地落户区内,园区将建立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院士和博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10余个,集聚涉农科技人员1000名以上,新增涉农科技企业50家以上,形成融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农林牧渔产前、产中、产后等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技术集成创新,建设成引领农业现代化、全国一流的农业硅谷。该模式加速了农业高科技的创新与产业化的速度,增强了农业全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1)运行机制。实行管委会领导下的总公司负责制。园区设管委会,园区与镇实行“园镇合一”的运行机制,园区管委会下设“一办五局”,即: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局、科技人才局、国土规划建设局、现代农业发展局、财政和资产管理局。(2)园区建设。由省、市、县和科教单位共建,实行管委会领导下的成员单位负责制,其中创新核心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省、市投资为主,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区投资为主,创新核心区的创新内容建设以各入园科教单位为主。(3)政策环境。南京“科技九条”、南京“1+8”、南京“321”引进计划、溧水区“1+5”等计划的实施,为园区科技创新提供了政策支持。南京市把该园区定位为中国(南京)生物农业谷,出台了加强科技人才资金向园区集聚的实施意见,为园区生物农业产业发展提供项目支持。南京市政府、溧水区委区政府分别专门出台了支持园区发展的若干意见,从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产业发展、土地保障、组织领导保障等方面给予明确支持[3]。(4)主要特点。该类型创新模式主要特点是全产业领域创新,入园创新主体实力雄厚。但园区地理位置较特殊,一般位于大中城市周边,且周边集聚较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2.2以某一特色领域创新为吸引极的创新模式

该模式的显著特点是在园区内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研发机构或某一创新主体与该区域长期合作,在某一特定领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且创新成果具有快速扩散的网络,如江苏常熟国家农业科技园就是这类园区的典型代表。该园区内的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主要从事农作物新品种选育、试验及推广工作,特别是在水稻育种方面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水稻育种团队被确定为江苏省太湖稻区杂交晚粳稻科技创新团队,培育的三系杂交粳稻优质高产品种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此外,该研究所还被确定为国家杂交水稻高产技术研究中心常熟分中心、国家(常熟)农作物区域试验站、国家发改委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科技支撑实验室、江苏省杂交晚稻高产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现代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推广示范基地等等,并同省内多所高校和研究院所建立合作创新关系,园区已建成上海交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农业大学常熟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扬州大学常熟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等。园区的科技创新以该研究所为创新极,通过与区外有关高校院所的广泛合作,为园区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1)运行机制。实行管委会领导下的科技公司负责制,具体负责园区科技创新、资金筹措、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资产管理、经营开发等工作。

(2)园区建设。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政府投入资金为主,园区其他建设以企业和社会资金为主。园区积极配套国家、省市各类建设项目,在着重完善园区技术设施建设的基础的同时,注重园区的信息化、生产加工配套、产销对接和园区的平台建设。2014年常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实质性运行和建设列为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之一。

(3)政策环境。常熟市科技局给予一定农业科技园区的经费支持,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承担市农业科技计划项目,并积极推荐承担国家级、省市各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和鼓励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园区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和多种形式的利益连接机制,支持龙头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能力的提升,推动科技金融加速融合。2015年苏州市实施了“姑苏科技创业天使计划”,对包括现代农业领域在内的创业的科技团队给予创业补助和创业项目资助。

(4)主要特点。该类园区的主要特点是园区区域内拥有农业某一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而且该创新主体在业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2.3以区域特色资源为引力极的创新模式

该模式的显著特点是园区及周边区域具有独特的资源,资源比较优势十分明显,如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国家盐土农业科技园区就是这类园区的典型代表。园区所在地大丰市地处黄海之滨,沿海滩涂生物资源多样,物种丰富,有着鲜明的区域特色。大丰拥有112km海岸线,滩涂面积9.20×104hm2,每年还以0.13×104hm2的速度在继续於长。大丰独特的滩涂资源优势,使得大丰在实施沿海开发战略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正是由于独特的资源优势,吸引了众多的有关盐土农业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入住园区。2012年园区与大丰市政府、南京农业大学共同组建了海洋科学研究院,下设海洋滩涂生物资源、海洋活性物质、海洋微藻生物技术、海洋食品、海产养殖、海洋分子生物学与海岸经济等10个研究中心,并先后与南京农业大学、江南大学、江苏省中科院植物所、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创建了“盐城市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工程中心”、“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南京农业大学微藻中心”、“中科院微藻研发基地”,聘请了3位院士并引进了一批拔尖人才,重点围绕盐土农业、盐土生物技术、盐土食品加工、盐土农业工程等技术领域,构建体制顺、机制灵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大大增强了园区的有关盐土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1)运行机制。组建了江苏省大丰盐土大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直属园区管委会,具体负责园区的投融资和经营管理。

(2)园区建设。大丰市将园区建设纳入了“十二五”规划,财政加大了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同时集聚各部门争取的资金和项目,集中向园区企业和基地投资。同时,积极引进风险投资机构和省级投资机构的资金,并广泛吸引国营、民营、外资等多方面的资金投入。

(3)政策环境。一是完善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政策,通过土地出租、反包、倒包和拍卖“四荒”等形式,促进土地资源向园区集中,同时入园企业在享受大丰市工业用地最低价格的基础上,按照项目类型和投资额度,享受不同的土地价格。二是扶持龙头企业政策,鼓励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创办农业龙头企业,并对龙头企业用地列入土地用地总体规划和建设用地年度规划,并优先审批。三是实施税费减免奖励政策,按项目投资额度大小,对入园企业分不同年度、不同比例对企业缴纳的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给予补贴。

(4)主要特点。该类园区的主要特点是园区及周边具有某一资源优势或优势产业。

3结论与建议

3.1技术集成创新是园区建设之魂

科技部在《农业科技园区指南》中明确指出“农业科技园区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征,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主要内容”,是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及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载体[4],是“农业创新高地和产业密集区,示范引领区域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5]。农业科技园区的主要功能在于农业高新技术的集聚、集成、创新、扩散与辐射,其建设的宗旨是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加速农业由主要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转变。因此,技术集成创新是园区规划和建设之魂,农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必定要始终坚守引领农业科技进步的理念,使其真正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转化示范基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有效模式和科技支撑。

3.2优势资源(产业)是园区立园之本

科技部在《农业科技园区指南》关于园区建设指导思想中非常明确地指出农业园区建设要“发挥区域优势,突出地方特色”。优势是指超过同类事物中其他情况的形势,既可以是有形物质,也可以是无形物质,如特殊的土壤环境,特殊的气候条件等等;特色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和形式。因此,优势资源(产业)是立园之本,园区规划和建设必须要突出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纵观国内各地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和建设,均坚持了这一指导思想。只有突出了园区的优势和特色,园区的发展才能稳定、持续,科技示范带动作业才能正常发挥。从上论述中的几个园区看,江苏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突出了交通优势及紧邻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区位优势,江苏常熟国家农业科技园突出了育种科技优势,盐城市大丰国家盐土农业科技园区突出了盐土(滩涂)资源优势。

3.3市场机制是园区生存之道

为了能使农业科技园区健康发展,科技部在农业科技园区相关文件中均明确要求“组建具有法人资格的园区管理服务公司或园区投资管理公司,以市场机制管理园区发展”,其目的就是减少政府不必要的干预,做到政府“服务而不干预、支持而不干涉”,避免政府对园区在经营决策上的干扰,保证园区建设和运行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真正形成“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市场主导”的运作机制,通过市场竞争配置资源。因此,农业科技园区经营运作应按照市场机制规范运作,参与市场竞争,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因此,按市场机制运作园区是园区生存之道。在上述的三类园区中,均组建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营管理公司,独立从事营利性生产经营活动,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3.4政策环境是园区发展之基

跨入新世纪以来,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上升,国内农产品出现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现象,同时国内农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亟待提高,导致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缺乏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龙头”型主体。农业科技型园区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支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全面提升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业科技园区同农业生产具有相同的产业性质,特别是农业科技园区的高新技术集成创新,投入多、建设期长、风险大、收益慢,又具有一定的风险,因此,世界各国对农业园区均给予了不同的政策扶持。完善的政策制度可以有效地保障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并能够产生有效的刺激作用。政府通过政策的制定、土地的规划、基础设施的投入、税收的减免、科研项目的扶持等方法激励农业科技园区积极进行农业高新技术集成创新的创新行为。因此,政策环境是园区发展的一个强有力的保障。在上述的三类园区中,各园区均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给予了园区的不同政策扶持,促进了园区发展。

参考文献

[1]幸学俊,谭胤静.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运营机制探讨[J].北方园艺,2015(5):196-202.

[2]陈翁翔,林喜庆.科技园区创新模式比较与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2009(10):113-115.

[3]严雪凤.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现状和建议[Z].溧水党政干部论坛,2014.

[4]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农业科技园区指南>与<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实行)>的通知》(国科发农社字[2001]229号)[A].北京:科学技术部,2001.

第3篇:农业创新技术范文

引言

农业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源动力,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农业在我国的任何时期都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农业现代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农业机械的使用推广能够使农业快速科学地发展。在农业机械新技术推广的过程中,要依据实事求是的原则,既不能盲目冒进,也不能墨守成规,而应该遵循科学的发展原则以及发展方式,更好的提升农业机械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成效,全面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

1农业机械新技术应用研究

在全方位推动农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深入全面的推广农业机械新技术,依托于科学全面的技术体系,以及全面完善的机械内涵,更好的提升农业发展的整体成效,全面优化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农业机械新技术是农业发展的关键立足点,在实践过程中,有必要充分全面的推动农业机械新技术的研究,以此来全面的提升其推广应用成效。

1.1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创新力度不断加大

农业机械新技术正在逐步实现创新,是目前我国农业机械新技术发展的现状体现。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和保障民生的充分保障。伴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日益加快,为更好的提升农业的生产质量以及生产效率,为全面推动农业产量与效益保质保量的增长,必须积极推动农业机械新技术发展。一直以来,在推动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中,我们更多的是从发达国家进行借鉴,这很难真正推动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发展。近年来,伴随着人们对农业机械新技术的重视和认知,国家层面加大对农业机械新技术的研发,使我国农业机械新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一大批新型的技术、设备纷纷投入到农业生产过程中。

1.2农业机械的应用范围也在全面扩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庞大的地理空间上,农业分布是多元化的。在全面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地区存在着天然的差异,这可能同地形地质等有关。在全面推广利用农业机械新技术的过程中,更多是着眼于平原地区以及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并没有实现全面化的推广以及广泛化的应用。现阶段,国家加大三农的扶持力度,出台并落实了一系列惠农惠民的措施,同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使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范围日益扩大,很多适应性更强的农业机械技术也开始出现在当代农业生产中。尤其是部分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受天气状况等影响比较大的区域,人们为了保障农业生产的秩序和农业供给的稳定性,也尝试采用了针对性的农业机械新技术。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关键在于农业机械新技术的推广以及应用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因此,从农业发展和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关系可以看出,农业发展推动了农业机械新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反过来,农业机械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成效[2]。

2农业机械新技术推广策略

在全面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机械新技术是重要的动力驱动因素。积极全面的推动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农业发展的整体质量,能够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的效率。为更好发挥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成效,必须依托于科学全面的推广策略。

2.1完善法律规范,加大宣传引导

在农业机械新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只有充分全面的保障行为的规范性,才能够切实提升广大农民的重视程度和认知,也才能够有效转变农民的思维观念,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投身于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推广过程中。一方面,在农业机械新技术的推广利用过程中,应该率先从法律层面来进行约束与规范,积极为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持,以此来确保推广工作的稳定性以及长效性。同时,在农业机械新技术的推广实践中,要减少简单粗暴的方式。部分地区在推广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强制性的方式,试图引导人们被动接受不同类型的农业机械新技术,这不仅难以促进新成果的推广利用,还容易引起人们的抵触情绪。为此,在推广过程中,应该充分全面做好讲解工作,帮助农民掌握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利用关键,同时,结合他们使用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建立科学的反馈措施,切实解决农民普遍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农业机械新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农民作为使用主体,他们的自觉性、积极性,往往决定了推广工作的开展成效。为此,在实践过程中,技术人员应该精准下沉,真正走到广大农民群体中,为他们做好必要的技术示范,并做好详细的技术讲解,确保他们能够明确不同机械新技术的应用方向,确保其能够准确把握不同机械新技术的使用特点,继而更好地提升机械新技术的使用成效。因此,技术人员可以开展小范围的试点工作,在试点工作中对广大农民进行相应的培训与教育[3]。

2.2积极寻求政府支持,形成多部门合力

在全面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和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发展实践中,除做好必要的技术扶持外,更要积极寻求政府部门的支持,形成多部门合力,共同推动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一方面,在农业机械新技术的推广中,应该全面寻求地方政府的支持。地方政府对于区域农业的发展情况较为熟悉与了解,对于区域农业的发展水平以及技术设备的投入也较为清晰,在推广工作中只有积极寻求地方政府的支持,才能够真正做到精准发力,真正实现高效整合,也才能更好的提升农业机械新技术的整体推广成效。为此,在推广实践中,要积极寻求地方政府的支持。结合当地生产环境和条件,综合不同形式与规模的经营模式做好农机农具的展示工作,同时,还要邀请上级部门中的领导人员参与到宣传推广中。另一方面,在农业机械新技术的推广过程中,还应该形成多部门合力。新机械、新技术的推广是一项长期化的工作,为整体提升推广成效,必须形成多部门合力,积极营造良好的推广氛围,全面提升推广力度。

2.3积极革新工作思路,积极创新推广策略

在农业机械新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应该充分全面的把握时展的要求,充分全面的结合农业发展的需要,积极革新工作思路,创新推广策略,更好的推动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全方位优化农业机械新技术的使用规范性。一方面,在农业机械新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应该充分全面的革新工作思路。在推广实践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结合区域内的发展质量以及农业发展水平,针对性的开展农业机械新技术的推广。另一方面,在推广实践中,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效弱,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可能无法支付高昂的机械技术的使用成本以及采购费用。为此,在实践过程中,要全面创新推广策略。如创新应用“以租代购”或者合作采购等方式,更好的提升农业机械新技术的整体应用成效。

3问题与阻碍

在农业经济全面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农业机械新技术是非常重要的物质基础。只有充分全面的推广应用农业机械新技术,才能够更好的优化农业发展的质量与效率。但当前,在农业机械新技术的推广过程中,还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和障碍。第一,推广人员缺乏精准的认知,在推广过程中,更多着眼于技术本身,并没有从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层面着手,这势必影响着农业机械新技术的整体推广应用成效。第二,在农业机械新技术的推广过程中,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场所支持。比如在推广过程中,农机站的推广优势没有得到发挥,也没有得到充分全面的建设与管理,使农机推广存在着较大的问题。第三,农业机械新技术的使用主体的素养有待强化。广大农民对于新农机的认知与掌握关系着新机械、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部分农民缺乏必要的技术素养,一旦农机出现问题便质疑它的品质,甚至将其直接舍弃。

4结语

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为更好的提升农业的发展质量,全面优化农业发展水平,必须充分全面的推动农业机械新技术的推广以及应用,依托于科学的推广措施,更好的提升推广应用成效。

参考文献:

[1]袁泽清.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发展及前景探究[J].南方农机,2017,48(14):61.

[2]姜明馨.农业机械新技术应用探索[J].湖北农机化,2019(14):7.

第4篇:农业创新技术范文

1.制约因素

1.1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的手段不完善,人才缺乏

在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形势下,农户增收的愿望十分强烈,但农民引进新技术仅凭一些简单的听、看和有限的光盘资料,手段不够完善,发挥不出好的效果。农民又比较因循守旧,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有限,所以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达不到快速的目的。只有发挥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建立一些试验田、示范基地,在农技推广技术人员的正确指导下,有目的直观地向农民展示必要的效果,农民才会体会到更多的收获,才能大面积的推广使用农业新技术。农技推广工作是一门科学,需要人才作支撑。目前,基层农技人员的文化程度偏低。由于一些乡镇人员编制少,还有部分其他非农技人员顶替农技人员,占农技人员的编制,严重降低了农技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农技队伍中接收继续教育的人数也在逐年下降,尽管他们通过多年基层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时代,知识面与知识结构还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知识“老化”现象。

1.2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机构不健全

目前,乡镇机构改革后,人员得到了精简,农技站机构已不存在,人员也合并到了乡镇机关。这样不仅使县级农业部门对乡镇农技业务难于管理,而且有的地方政事不分,把农技人员当行政人员使用,农技站人员在业务上没有自主权,技术干部做行政事务的多,搞业务技术的少,直接影响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一方面,乡镇农技人员合并到乡镇机构,机构不存在;另一方面,村级农技员多年前就已取缔,导致农技推广网点解散,农技推广工作“棚架”。

2.具体措施

2.1加强农业技术引进力度,促进现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1.1以推动农业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增强我国农业技术储备的前沿技术为主,以提高主要大宗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先进实用技术为主,以促进结构调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技术为主,加大技术引进力度。

2.1.2以农产品商业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工厂化农业发展为目标,加快农业高新技术及手段的引进,以提高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研究能力和水平,增强科技储备和发展后劲。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核心,以抢占市场和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目标,对一些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进行工程化开发。如在种子(种苗)、种畜禽、疫苗与兽药、农药、肥料、饲料、农产品产后加工和节水灌溉技术及设备等方面,发挥龙头企业、近农产业等企业的作用,建成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使其成为推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品种、提高品质、增加效益的重要载体,进一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2.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农村干部和农民科学技术的培训

2.2.1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高等农业院校、中等农业院校、成人院校、农业职业学校、远程教学等资源,逐步建立起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健全的培训制度,为全面实施各类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奠定基础。

2.2.2以实施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为依托,建成国家农业科研基地和产业综合研究中心,加强农业基础研究、重大应用技术研究和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尽快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2.2.3加强对农技人员的培训,特别要注重鼓励他们到各类院校深造,进行知识更新,以适应现展的需要。

2.2.4加强基层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基层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投入,鼓励大学生、研究生到基层第一线工作,加强农村技术员的培养,逐步形成上下贯通的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网络格局,解决好农技推广工作在基层“棚架”问题。

2.3加快农业科教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第5篇:农业创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农业;高新技术;发展趋势;应用前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

农业高新技术是高新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而衍生出的以技术、智力和研究与试验发展(R&D)资金密集等为条件的新兴技术群,具有技术、智力和资本高度密集的特征,涵盖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现代农业资源与环境工程技术、农业智能机械制造技术等领域,引领实现生物育种、生物产品制造、精准农业等农业应用的产业化[1]。大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对于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支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起到重要作用。

1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1.1农业生物技术

1)基因编辑技术。作为一种对靶标基因进行定向、准确修饰的一项革新性生物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主要农作物、畜禽、林草花卉等种质资源创制与性状改良。现已获得抗旱高产玉米、抗病小麦和水稻、品质改良大豆、抗腹泻猪、抗蓝耳病猪等基因编辑作物和动物[2-3]。我国相继建立了水稻、小麦、猪、牛、羊等重要动植物的基因组定点编辑技术体系,获得了一批基因编辑动植物品种,技术运用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原始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关键核酸内切酶和基因编辑工具等缺乏。2)全基因组选择技术。这是基于高通量的基因型分析和生物统计预测模型,在全基因组水平上聚合优良基因型,改良动植物重要农艺性状的新型育种技术,可以实现对一些测量困难或测量成本高的性状的准确预测和有效选择。国际研究机构和孟山都、杜邦先锋等跨国公司率先开展了玉米、小麦等作物的全基因组选择研究,形成了针对特定育种资源的全基因组选择数据、预测模型和育种方案。我国相继研发出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高通量基因型分析芯片,构建了混合线性模型、机器学习模型等,水稻、奶牛、水生生物全基因选择技术国际领先[4],但在畜禽基因芯片研发和优良基因组合选择模型构建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3)转基因技术。这是指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目标生物基因组中,使目标生物表现出特定性状的技术,可打破物种界限跨物种转移基因,解决常规方法不能解决的重大生产问题。近年来,转基因产品研发由单一性状朝多基因叠加复合性状改良发展,更加注重优质、增加营养功能、抗旱、养分高效利用等,产品用途由非食用或间接食用作物向直接食用作物拓展。我国转基因技术研发水平已进入国际第一方阵,建立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菜、鱼等动植物的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但在原始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体系和新一代产品研发上亟待加强[5]。4)性别控制技术。这是通过对动物的正常生殖过程进行人为干预,使成年雌性动物产出人们期望性别后代的一门生物技术。研究性别决定机制及形成机制,利用基因编辑、分子设计等手段,可建立新型高效精子分选技术。美国XY公司已研发出专门的精子分离仪。目前,我国利用该技术建立了精液长效保存和异种精子推流等技术,但只是围绕精子分选主体技术进行了一些辅助性研究,原创核心技术高度依赖美国,产业发展面临“卡脖子”风险[6]。5)体细胞克隆技术。这是将动物体细胞移入到去核成熟卵母细胞内,生产与体细胞供体核遗传上同质后代的过程。目前,该技术已克隆出多种动物以及非人灵长类猕猴等。但由于对核移植重编程机制了解甚少,该技术还面临效率低、胚胎发育异常等许多障碍。我国大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的研究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培育出世界首例成年体细胞克隆山羊,首次自主获得体细胞克隆牛[7]。但受限于产业政策、社会伦理等社会因素,我国没像美国那样将这些优势产品推向市场,产业化配套政策严重滞后。6)单倍体育种技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或诱导系诱导产生单倍体植株,再通过染色体加倍使植物恢复正常染色体数。该技术可缩短育种周期,加快育种进程。目前,单倍体诱导产生机理还很不明确,控制单倍体的诱导基因成为该领域国际研究热点。单倍体介导的基因编辑技术(HI-edit)将单倍体诱导育种与基因编辑技术融合发展,可在短时间内对已商业化的品种进行直接改良,已显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和商业价值。我国在单倍体诱导机理和应用方面与国际保持同步,不断创新发展[8]。

1.2智能农业技术

1)农业物联网技术。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研发了农业环境和动植物生命信息感知技术,实现了实时感知和反馈调控,构建了多种动植物发育模拟与诊断模型、生产环境监测模型,指导农业生产要素的精准精量调控与农业生产管理决策。我国实现了农业环境信息传感器和仪器仪表的国产化且国内市场占有量超过进口产品,但在精度、稳定性、可靠性等方面与国外产品差距巨大[9]。2)农业大数据技术。美国等国家研发了适应于农业领域的非结构化数据库系统、农业知识计算引擎、农业可视交互服务引擎等农业大数据核心技术,实现了数据驱动的知识决策替代人工经验决策、智能控制替代简单的时序控制。我国在结构化数据收集、整理、汇聚、分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积累了大量数据资源,但在核心技术方面与美国差距巨大,大型农业大数据数据库软件全部依赖国外产品。3)农业人工智能技术。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研发了农业认知计算、深度强化学习、智能工作空间、虚拟助手等一系列深刻影响农业发展的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我国在农业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方面基本与国外处于相同发展阶段,但计算芯片、主要算法、平台软件等全部依赖国外。4)智能农机装备。欧美发达国家研发了动植物作业对象感知与跟踪、农机工况实时监测与智能测控等技术,与自动导航系统、机器视觉与数字信息感知系统、智能决策系统等集成,推进农业装备的智能化、网联化。我国在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作业装备的故障监测、自动测产、远程运维等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方面跟踪研究,研制出无人驾驶拖拉机、植保无人机、精量播种机等农机装备。但总体来看,我国智能农机在材料质量、装备性能、智能控制系统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10]。

1.3农业新材料技术

1)纳米材料技术。新型纳米材料及其功能挖掘已成为农业前沿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纳米构型设计提高有效性与安全性已经成为新型绿色农业投入品发展主流。欧美发达国家在纳米材料的构型设计、组装合成、物性表征及其生物学与环境效应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研制了新型纳米生物传感器、重大疫病快速检测试剂盒、多功能纳米农膜与包装材料等产品。我国在农业药物载体、分子与微生物探针、环境净化材料、农业物料纳米构型设计等方面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础,创制了一批绿色纳米农药新制剂[11]。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多功能纳米材料创制、纳米载体物质传输与生物机能调控以及纳米生物传感器与生物信息在线检测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2)可降解材料技术。目前,天然高分子材料成为研究热点,欧美发达国家以玉米、马铃薯和青豌豆等为主要原料,开发出了可完全降解且降解过程可控的全淀粉型塑料。我国紧跟国际形势,在可完全降解的聚乳酸合成关键催化技术、淀粉改性技术等方面形成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工艺。目前,已在地膜覆盖,青贮饲料、昆虫信息素包装材料,肥料、杀虫剂、激素和种子的包覆膜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在产品性能、制造成本、关键技术、技术集成与产业化规模等方面还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

1.4食品先进制造技术

1)食品合成生物学技术。细胞培养肉技术是合成生物学制造的热点,通过体外培养动物干细胞、分化重组、适当加工,得到具有与普通肉口感、风味和质地相似的一类肉,正在颠覆传统食品生产方式[12]。目前,世界上已有28家公司开展牛肉、猪肉、鸡肉、鸭肉、鱼肉等培养肉的研发。我国合成生物学在食品领域的研究及应用相对较少,存在食品功能组分及食品添加剂在天然原料中的代谢合成途径未知、限速酶的催化效率低等问题。2)食品智能制造技术。集成先进食品制造、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技术,研发出食品智能装备,是世界食品制造业发展的核心方向,也是全球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目前,以3D打印为代表的食品增材制造技术成为研究热点。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食品装备制造领域的技术水平居世界前列,我国食品装备产业的技术水平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国产设备的智能化、规模化和连续化能力相对较低,核心装备长期依赖进口。3)精准营养和个性化定制技术。世界食品科技正进入以满足营养品质需要为特征的营养健康食品制造试验阶段,精准个性化营养健康调控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战略高地。发达国家正在将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现代分子营养设计等前沿绿色制造技术应用于健康食品生产,靶向生产精准营养与个性化高品质健康食品。我国的技术短板在于食品营养与健康基础理论和系统化基础数据库支撑薄弱、不同个体遗传背景下营养素对代谢途径和体内生理系统的影响研究不足、膳食营养素强化及精准营养控制技术匮乏。

2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发展重点与应用前景

2.1农业生物技术

重点开展基因定向编辑效应新蛋白克隆和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基因定向编辑技术研发,摆脱国外的专利限制。构建农业合成生物学集成创新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创制新型高效智能农业合成生物技术产品。采用机器学习的策略建立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模型,建立基因选择高通量、自动化、智能化分析平台,开发主要作物及畜禽育种芯片,研究构建各种模型和全基因组选择技术方法。突破无外源基因、无基因型依赖高效遗传转化技术,研制多基因复合性状叠加新品种。加大动物克隆机理研究力度,聚焦克隆胚附植前和附植后调控研究。加强单倍体诱导产生机理的研究,将单倍体诱导与基因编辑技术结合,打破单纯基因编辑育种技术对材料遗传转化能力的依赖[13]。

2.2智能农业技术

加大农业专用传感器与仪器仪表的核心感知元器件、大型农业大数据数据库软件,以及农业认知计算、知识服务等主要算法和平台软件等关键技术研发力度。研发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智能服务、农业资源智能监管、农情智能监测、农用物资智能调度与运维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智能监管等管理与服务系统,构建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全过程、全环节的农业智能服务平台。研发智能种植生产系统、智能畜禽水产养殖系统、智能农产品加工车间等集约化设施农业环境优化决策关键技术,构建设施农业智能生产技术体系。开展视觉系统及识别算法、导航定位算法、精密伺服电机等关键技术及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与制造,实现自主创新。

2.3农业新材料技术

开展纳米材料构型设计与功能开发,开拓纳米材料在生物环境监控、重大疫情防控、农产品溯源、食品安全检测、水质与环境净化等领域的新功能与新用途,创建纳米农药、控释肥料、靶向兽药、功能饲料等新型绿色农业投入品集群,加速农业生产资料行业转型升级。深入开展可降解材料降解机理与调控技术研究,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促进研究成果转化。

2.4食品先进制造技术

研究食品智能装备数字化设计、信息感知、仿真优化与智能装备制造技术,开发食品装备智能控制系统及相关应用软件、故障诊断软件和工具、传感和互联网系统。研究食品柔性制造与组分互作调控的数字化设计、基料模块化建设、物性数字化技术、高效精确的食品3D打印制造技术与装备。解析食品加工中特征组分效应变化机制与质量品质调控机理,研发高、精、自主可控的食品质量安全速测技术、产品及装备,研究危害物非靶向智能识别技术。研发融合大数据、组学和无损检测等新技术的新资源及食品真实性鉴别与溯源技术体系。

2.5其他高新技术

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多元化数据的采集与建模分析,实现精准种植、养殖,缓解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农产品供需失衡及农业融资难等问题。运用区块链技术构建数字农场,推动农业线上、线下、物联、农村新电商的发展,打通整合各个环节,实现农业多场景结合的模式创新。在农业环境监测、农业遥感、农业生产信息监测等领域引进量子信息技术,实现数据加密传输。

3促进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的政策建议

3.1明确国家发展战略与布局

针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需求与重点任务,加强规划、政策、机制引导,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对科技创新的引领与驱动作用。强化国家目标需求和重大任务导向,成立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发展委员会,制订农业高新技术基础创新、技术集成、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并在国家主体科技计划中重点部署。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持续支持以农业领域高新技术为核心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建设国家实验室,启动国际农业大科学计划,为农业高新技术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3.2加强原始创新重点任务部署,加速核心技术突破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情,以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为重点,加强前沿与交叉学科研究,瞄准“卡脖子”技术与核心关键技术,优化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体系,形成覆盖与产业强关联、紧融合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产业应用研究支撑体系。积极开展农业领域颠覆性技术研究,形成常态化研究机制。针对颠覆性技术开发投资大、不确定性强、失败率高,以及短期集中攻关难以取得实质性效果等特点,加强未来10年可能产业化的颠覆性农业高新技术前瞻性研究,通过增加人力、财力投入,持续深入研发,加速核心技术突破。

3.3完善政策制度,营造良好氛围

明确农业高新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领域的产业化政策,对新一代生物技术在确保规范的基础上依法监管,形成明确的市场预期。鼓励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创新。鼓励开展农业高新技术传播、公众认知和公众参与的社会调查分析和相关机制研究,建立各级农业生物技术科普教育基地,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宣传作用。建立农业高新技术专利保护“绿色通道”,切实保护原创性、突破性成果。制定与新一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新一轮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相匹配的农业高新技术专项知识产权战略,完善制度设计。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国际专利的布局,增强国际竞争力,避免核心技术、装备受制于人。

3.4建立科企融合研发机制,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

加强公益性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机制,加速我国创新性农业龙头企业成长。培育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高新技术创新体制,利用科研院所基础研究创新优势,培育科企深度融合创新机制,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与收益分配的市场化机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以政府引导、专职科研人员为研发主体、企业为投资主体的研发和产业紧密结合的协同攻关模式,以科技创新链条为主线,统筹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产品创制的有机衔接,努力克服“碎片化”创新,提升集成式、全产业链创新能力。

4参考文献

[1]王翠,刘世洪,刘伟,等.农业高新技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15):320-323

[2]张梦娜,柯丽萍,孙玉强.基因编辑新技术最新进展[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8,40(12):2098-2107

[3]韩红兵,谢卡斌,曹罡,等.基因编辑技术在农业种质资源上的应用[J].中国工程科学,2018,20(6):82-86

[4]周姚.一种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模型的建立及在基因组选择中的应用[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7

[5]周岩,薛晓锋,赵俊杰,等.作物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5):1-5

[6]郭海燕,张昊,李拥军,等.性别控制技术及其在家畜生产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5):116-118

[7]杨旭琼,吴珍芳,李紫聪.哺乳动物体细胞核移植表观遗传重编程研究进展[J].遗传,2019,41(12):1099-1109

[8]李英,王佳,季乐翔,等.植物单倍体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1,33(9):1008-1014

[9]巩文睿,金萍,钟启文.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2017,36(4):20-23

[10]刘蓉蓉,张江丽,雷雨,等.我国农业领域亟待突破的短板技术[J].农业科技管理,2019,38(1):5-8

[11]孙长娇,崔海信,王琰,等.纳米材料与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6,18(1):18-25

[12]张国强,赵鑫锐,李雪良,等.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在人造肉研究中的应用[J].生物工程学报,2019(8):1374-138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