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人口经济范文

人口经济全文(5篇)

人口经济

第1篇:人口经济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影响机制

一、老龄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人口转变理论

人口转变理论是由经济学家汤普逊提出的,此理论展现了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过渡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一共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并存、死亡率下降同时出生率较高以及出生率与死亡率同时下降。第一阶段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人们并未意识到人口过多产生的问题,因此并没有对出生加以限制,导致出生率较高,同时由于医疗水平较低,人口死亡率也保持在较高水平;第二阶段特征产生的原因则是因为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开始转变,晚婚晚育的观念开始盛行,出生率受此影响开始下降;在第三阶段,由于社会的进步,社会医疗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使得人口死亡率和出生率下降,同时人口增长率也下降。可以看出,伴随着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必然出现转变。在我国,人口的转变同样也经历了这样的三个时期。一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呈现“高出生、高死亡和高自然增长率”的特征;二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呈现“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的特征;三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现代人生活理念的改变,人口结构也开始进入“低出生、低死亡和低增长”的阶段。

(二)经济增长理论

拉姆齐1928年的经典论文,一般被看作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水岭。在1928年以前的经济增长理论是以亚当•斯密、马尔萨斯等人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他们认为人口增长与物质资料的增长并非同步进行,在人们人均收入超过生存水平的时候,人口数量就会因产出的增加获得增长,此时受土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影响,由于人口发展过快导致土地供应不足,人口的出生率会因此下降,死亡率则会逐渐上升,人口增长因此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1928年之后的经济增长理论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学家哈罗德、多马创造出当代第一个流传甚广的经济增长模型,也就是哈罗德-多马模型,他们认为一国的经济增长率等于该国经济的储蓄率与资本-产出比的比值,即一国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呈正向变动关系。内生增长理论试图从模型内部寻找经济增长的真正原因,强调经济增长动力是内部力量。可以看出,经济增长理论强调了人力资本与劳动投入能够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的影响,但并没有关注人口结构变化给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

二、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一)基于储蓄率

国民经济的长时间稳定,需要以可靠的物质资本作为基础,物质资本的积累,又需要一定的储蓄率的支撑。由于不同年龄结构的人储蓄倾向不同,因而老龄化会影响整体储蓄率。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年轻时期人们倾向于消费,储蓄倾向较低,中年时期储蓄率呈现出上升趋势,在老年时期由于收入水平的降低,人们的消费逐渐大于收入,储蓄将再次回到下降趋势中,也就是说,可以看出老龄化则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社会储蓄倾向降低,进而影响投资等经济活动。

(二)基于劳动供给

人口直接影响了劳动力数量,劳动力数量却并非由人口总量所决定,而是总人口的年龄结构所决定的。人口老龄化直接降低了劳动力的供给数量,同时由于老年群体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对于新知识和技术存在一定的抗拒心理,在某种程度上干扰了新兴产业的发展。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现状

(一)老龄化率逐年增加

从1997年到2017年,我国老龄化率在逐年上升。短短20年时间,我国老龄化率从6.5%增加至11.1%,增幅近70%,并在2001年突破7%的比例,自此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

(二)区域不平衡

从区域位置上来说,我国老龄化存在着从东部向西部逐渐降低的趋势,这意味着人口老龄化与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直接关系。我国从整体上可以分为东、中、西三个经济带,从东至西经济发展水平不断降低,人口老龄化程度也不断降低。具体来说:在2016年我国东部地区的老龄化水平最高,为11.1%,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0.8%,共有8个省市的老龄化水平超过了10%;中部地区老龄化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其中有5个省市的老龄化水平超过了10%;西部地区的老龄化水平则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10.6%,其中只有3个地区的老龄化水平在10%以上。也就是说,老龄化率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

(三)未富先老严重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由于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在面对人口年龄结构转变时也具有充足的对策。从时间角度来看,发达国家的老龄化时间相比中国更早,但发达国家在步入老龄化社会时的人均GDP水平远高于我国。我国虽然在老龄化时间上稍显缓慢,但人均GDP水平却仅仅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人口年龄趋势的转变与人均GDP的提升之间存在较大的缺口,意味着我国在未富的情况之下步入了老龄化社会。

四、我国老龄化问题出现的原因

人口数量发生变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两者的结合直接导致了人口再生产规模和速度的大小。近20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在持续下降,死亡率始终保持在一个水平,自然增长率因此呈现出下降趋势,而这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一)人口出生率下降

1.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后期,高速增长的人口压力使得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迅速下降。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把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到了战略高度,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更加严格。由于有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的人口控制效果显著,人口出生率受此影响不断下降,促使人口结构从年轻型向年老型转变。2.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现代社会,人们的生育观念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目前,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421”家庭越来越普遍,年轻人照顾老人的责任比以往更重,加上生养子女的成本越来越高,抚养子女的压力过大,在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作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少生甚至是不生,从而大大降低了我国人口出生率。3.婚龄越来越晚。由于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增长、生活成本增长等原因,在2013年我国适龄人口结婚率开始下跌,“晚婚年龄”段人口开始上升。年轻人面临压力越来越高,结婚越来越晚,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我国的人口出生率。

(二)人口死亡率基本不变

由于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死亡率有所降低,这直接导致了高龄人口在我国人口比重之中的上升,也使得我国平均寿命有所上升。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在1981年的人均预期寿命为67.77岁,而到了2015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了76.34岁,在仅仅20年的时间里,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就增加了10岁。同时根据专家预测,到2030年,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将提升至79岁,这意味着我国的老年人口比例将会进一步提高,人口老龄化问题将更加严重。

五、政策建议

(一)加快产业升级,适应人口结构变化

人口老龄化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反比关系,表明目前的增长方式与当前老龄化问题存在不协调的因素,我国应该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经济发展与难以改变的人口结构相适应。厂商应当以消费为导向,将人口老龄化因素纳入考虑范围,以老年人为主要消费群体进行产品的开发,扩大老年产品市场,并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促使产业结构的升级。当前我国的主要产业为密集型产业,如果没有对产业进行优化升级,那么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在劳动生产率未增强的情况之下,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也会减弱,只有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逐步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二)提高劳动者素质,挖掘人力资本红利

过去我国依靠充裕的劳动力、庞大的人口红利,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发展的同时,老龄化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在人口红利已经难以发生作用的现在,劳动规模减小导致了劳动力成本的增长,以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未来发展形势已经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开始向东南亚地区转移。因此,我国当前应当进一步挖掘人力资本红利,提高对教育的投入,增强劳动力的平均知识技能水平,推动产业的进一步升级。此外,我国老龄化呈现出了城镇导致的特征,这是因为我国城乡差距过大的事实导致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加强市场投资,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城镇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并缓解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的现状,推动我国经济的区域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尔萨斯.人口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2]田雪原,王金,周广庆.老龄化———从“人口盈利”到“人口亏损”[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3]刘永平,陆铭.从家庭养老角度看老龄化的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增长[J].世界经济,2008,31(01):65-77.

[4]贺菊煌.人口变动对经济的影响[J].人口与经济,2004,20(02):41-46.

第2篇:人口经济范文

流动人口的流动往往是无序的,大规模无序人口流动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对社会治安和稳定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治妥管理问题

相较于常住人口,流动人口有着更高的犯罪率,这就造成了较大的治安管理问题。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状况主要是因为流动人口品流复杂受到的约束比较少,在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违法犯罪很容易被触发。一些社会的丑恶现象比较在流动人口群体中蔓延,诸如黄赌毒在流动人口中比较高发。

2、城市管理困难

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并非十分完善,现在的城市的基础设施往往并不是十分完善,大量的流动人口使城市超负荷运转,无论是供电供水、交通运输,还是物资供应、优生优育、环境保护等诸多问题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形成了“城市病”。

3、劳资矛盾突出

从事经济活动的流动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早期在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的时候往往会将其看作是包袱,对其态度也十分恶劣,常常以管、卡、压的措施来对其限制,相关的培训和保护措施则十分不到位,随着流动人口管理的逐渐完善,流动人口才得到了正确的审视,作为城市的建设者、工人等身份,其逐渐受到人们的认可。然而,我们需要看到的是虽然很多企业对于流动人口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流动人口的待遇和福利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但是仍旧有一些外资企业处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对流动人口打工者的合法权益置之不顾,且屡禁不止。

4、盲流现象严重

有序化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然而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无序的人口流动仍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形成了所谓的盲流,这里所说的盲流也就是所谓的“三无”人员,他们没有合法证件、固定经济来源以及住所,为了生存期往往做临时散工或是捡破烂。大量这种盲流的存在,使得城乡社会秩序被扰乱,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社会建设和治安管理也遇到了很大难度,只有不断加强对这些“三无”人员的管理,提出相关的治安管理措施,才能更好地维系稳定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

二、对策和建议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是当前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应严格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工作方针,完善体系健全制度,创新方法,加强管理,优化服务,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助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思想理念同城化。要牢固树立“流动人口都是新居民”的全新理念,以开放的心态与包容的胸襟,实现由排斥向接纳的转变,不断提高本地居民对流动人口的认同感,努力使他们享有与本地居民同城待遇。

2.教育培训常态化。要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教育培训工作,提升其综合能力素质。一是加强法制教育。要把流动人口群体的法制宣传教育纳入“六五”普法规划,依托基层司法所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所(站)等,建立法律培训点,大力宣传与流动人口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其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二是强化技能培训。要建立完善政府主导、企业支持、个人自愿、社会参与的培训机制,探索订单式培训、集中式培训和上门培训、就地鉴定等多种培训方式,创新利用广播电视和远程教育等现代手段,向流动人口传授就业知识,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和生存本领。

3.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着重抓好《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暂行规定》等相关政策待遇的落实,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如:居住服务方面,要建设一批流动人口集中居住点,鼓励多渠道筹集公共租赁住房房源,逐步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当地居住一定年限的流动人口纳入供应范围,积极探索市场化路子,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流动人口公寓建设领域。就业服务方面,要完善就业服务平台,实施与本地居民统一的就业政策,通过举办综合性、专题性和网上招聘会等方式,实施劳动力交流周市、月市、季市等形式,为流动人口提供优质便捷和平等的公共就业服务。

4.权益保障制度化。要畅通诉求渠道,切实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一是加强法律援助。健法律援助网络建设,根据需要在流动人口集居区设立法律援助服务站,就近为流动人口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法律援助。二是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做好流动人口党、团员的信息采集工作,及时把流动人口中的党团员纳入企业和社区党、团组织中。

第3篇:人口经济范文

关键词:人口结构;经济增长

人口是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大因素?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认为人口增长率的增加会导致人均资本存量的减少,进而会引致人均产量的减少。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研究人口结构的动态变化,发现通过社会生产和消费这两条途径,人口结构会影响经济增长,也就是所谓的人口红利。本文从中国人口结构的多角度来探究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人口结构变动及其特点

1.1人口年龄性别结构

根据国家统计标准,0~14岁为少儿,15~64岁为中青年,65岁以上为老年。依据这个标准,中国近30年来呈现老年人口增多,而少儿人口表现为递减趋势。1990年0~14岁占全部总人口的28%,随后几年表现为不明显的下滑趋势,于2007年降到20%以下,并仍然在下降。与此相反,老年人口在过去30年内比例倍增,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15~64岁的劳动力人口比例在逐年上升。用抚养比来反应被抚养着与劳动者之间的比例,从抚养比来看,总抚养比越来越小,在20世纪初期,总抚养比平均在0.5左右波动,也就是两个劳动力人口抚养一个被照顾者,在2005年以后,总抚养比仅在35%左右波动。说明劳动力人口的抚养压力减小。但是从具体来看,人口红利正逐渐减小,少儿抚养比与总抚养比波动趋势相同,长远来看10年后的社会劳动力会减少,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我国放开二胎政策。另方面老年抚养比逐年上升,并且这种趋势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中国的人口性别比例差距不大,男性比例人数稍微高于男性。但是中国人口基数很大,从具体数值上来看,男性比女性平均高3千万人左右。

1.2人口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最多,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发展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的推行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从28318万人涨至1901年的39089.1人,随后出现波动下降态势,这是由于邓小平同志南下讲话,带来南下经商的浪潮,一波一波的从事第一产业的人转向商业,并且发家致富。2001年后下降趋势更为明显迅猛,截至2015年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仅为21919万人,少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要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但从比例来看,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一直以来均处于明显的下降趋势。相对而言,第一产业的经济报酬没有第二三产业多,而且更加辛苦,所以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者都在向外转移。第二产业人数处于波动增加状态,与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例变动趋势相同,1978年从事第二产业的人数仅有6954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的19.9%,2015年从事第二产业的人数已经有22693万人,是1978年的3.26倍。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进入新常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前提条件。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增加幅度大于第二产业水平。1978年仅为4890万人,2015年就业人数高达32839万人,占比42.4%,从另一个角度也反应了我国经济正在快速发展。第三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

1.3人口城乡结构

城乡二元结构制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问题,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随着经济增长,第一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减弱,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而一般只有城镇才有会大量的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机会,所以大量农村居民涌入城镇,为城镇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过去的30多年间,人口城乡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改革开放初期城镇人口比例仅为20%左右,随着人口城镇化进程的加深以及户籍制度改革,城镇人口越来越多,最近几年人口城镇化率在55%上下波动,而农村人口以及比例均处于下降过程。

1.4教育结构

经济发展要求适应时展,人力资本的积累才能够应对创新发展,人力资本的积累与教育有直接关系。用每十万人在校学生数表示教育程度。初中生人数在2002年以前表现为逐年增加,而在2002年以后表现为逐年减少,完全相反的变动趋势,这是由于计划生育的大力推行,适龄的小学生数量减少,导致中学生数量也减少。每万人在校高中生和高等学校学生数处于增加状态。1990年每十万人高中阶段平均在校学生数有1337人,2010年人数增加到最大值3504人,但是在2010年以后,每十万人在校高中生数又在不断减少,对应于前几年初中生人数的减少,生源地减少势必会造成在校生人数的减少。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在20世纪90年少仅有几百人,从初期的326人增至723人,2015年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已经有2524人,与初中生和高中生人数之间的差距缩小。

2人口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2.1模型及变量设定

我们从人口年龄性别结构、人口产业结构、人口城乡结构以及人口教育机构几个方面探讨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年龄结构用0~14岁(X1)、15~64岁(X2)、65岁以上(X3)的人口比重表示;性别结构用男女人数比例(X4)表示;人口产业结构分别用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例(X5)、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例(X6)以及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例(X7)来表示;人口城乡结构用人口城镇化率(X8)来表示,也就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人口教育结构用每十万人中高等学校在校生数(X9)来表示。被解释变量用国内生产总值表示,由于所选解释变量较多,直接利用OLS可能会造成多种共线性比较严重,所以利用逐步回归法,依次加入变量寻求最合理的模型来解释人口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了尽量避免异方差,使数据平滑化,我们采用个变量的对数形式为最终变量。数据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由于数据的可得性,样本区间为1990-2015年。

2.2建立模型以及模型结果分析

2.2.1模型。我们首先测算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相关性,由测算结果可得,15~64岁的劳动力人数比例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最大,所以用劳动力人数比例为基础变量,和经济增长总量做简单一元线性回归。第二步,依次加入其他变量,在保证每个变量显著性均通过的前提条件下,找到拟合优度最大的模型,通过比较分析,加入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例变量可以使变量的显著性均低于0.05,拟合优度提高,所以确定加入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例。接下来,在第二步得到的模型基础之上再一次加入其余变量,重复第二步骤。最终,确定最优模型的解释变量为劳动者比例、第三产业结业人数比例以及性别比。模型形式为:LnY=8.8688LnX2-8.7810X4+3.2664LnX7+19.50025拟合优度为0.993,各变量均通过显著性检验。2.2.2结果分析。劳动力人口比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15~64岁的人口比例每增加1%,国内生产总值增加8.8688%。适龄劳动力人口的增加会带来劳动力生产要素的增加,投入增加当然会带来产出的增加。从抚养比的分析可知,目前我国人口红利正逐渐消失,劳动力的老龄抚养压力在逐年减小,这对经济增长不是一件好事,我们不可忽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注重引导人口结构向合理化发展。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例对经济增长也有积极的影响作用。第三产业是目前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反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一般而言,较为理想的产业结构是“三二一”结构,就业水平也应该与之相对应,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会更高,工资水平也相对而言较高,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事第三产业说明整个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在增加,人力资本积累,会推动经济进一步增长。性别比例失衡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是消极的。可见保证性别比例均衡有利于经济平稳健康增长。

3对策建议

为了能够充分发挥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提出下几点建议:第一,调整年龄结构。目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可以合理开发老龄人中的人力资源,适当将某些岗位的退休年龄延后。同时加大二胎政策的宣传力度,给予二胎家庭一定的生活或者医疗补助,引导适龄妈妈的积极性。第二,保证性别比例在合理范围内波动,逐步消灭重男轻女思想,男女比例均衡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既要加大正确理念的宣传力度,也要加大对医院的监管力度,禁止一切形式提前透露胎儿性别。第三,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升级,同时组织劳动者进行就业技能和知识再培训以适应新岗位的工作需要。人口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调整对专业队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仲晨.辽宁省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D].辽宁大学,2015.

第4篇:人口经济范文

关键词:安徽省;经济增长;人口结构

中国历来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数量以及质量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经济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其中人口因素所起到的作用非常显著。但是,目前中国正面临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等人口不利因素。长期以来,安徽省作为中国中部的一个农业和人口大省,同时也是劳务输出大省,广大的劳动力为安徽省以及全国经济发展贡献了源源不断的力量。对安徽省经济发展状况和人口结构的分析可以作为中部省份发展的参考。针对安徽省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及人口相关的问题,一些专家学者给予了对策和建议。汪静(2017)通过对比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研究了1953—2015年安徽省人口年龄结构的时间特征和空间特征,得出安徽省人口结构对安徽省经济发展的影响体现在:人口老龄化加重了社会养老和医疗的负担进而造成经济增速变缓、少儿人口的减少影响教育资源配置、人口结构的区域差异加剧区域发展不平衡。并提出了利用“人口红利”机遇期、加强引导,因地施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发展养老产业等对策。王胜鹏(2017)对安徽省1998—2015年县域经济和人口进行空间分析,发现安徽省县域经济和人口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非均衡性,总体上呈现出负相关的空间态势,具体为“人口红利”在皖中地区表现较为明显,皖北和皖南地区表现不显著。袁珍(2013)结合人口红利期的判断标准分析了安徽省人口红利的到来,证实过去及几十年人口红利对安徽省经济增长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并指出安徽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促进安徽省经济增长在劳动力方面的政策建议:扩大就业、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加强员工在培训。

1安徽省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演化态势

1.1安徽省经济发展差距显著

1978—2017年40年间安徽省和江苏省经济发展对比,不仅可以体现出安徽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所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也能够看出安徽省与发达省份的差距被逐渐拉大。1978年安徽省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14.10亿元,2017年达到27518.7亿元(数据来源:安徽省统计局www.ahtjj.gov.cn),增加了241.2倍,实现了省内经济总量跨越式的发展。安徽省GDP总量占全国GDP总量的比例总体来看在3%上下浮动,从1978—1990年大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一度接近4%,之后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处于3%以下,直至2010年才重新回到3%并保持上升的势头。反观邻省江苏,1978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为249.24亿元,经过40年发展,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5900.9亿元(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局tj.jiangsu.gov.cn/),增加了344.65倍,不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增长倍数都要远远高于安徽省相应指标。一个省份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比重在某种程度上反映该省份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江苏省1978年该比例为6.84%,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至2017年已经达到10.39%,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指标人均GDP来看,2017年安徽省和江苏省分别为44206元和107189元,差距明显。

1.2安徽省人口结构变动分析

安徽省总抚养比总体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从1998—2005年先下降后上升,之后处于下降的趋势,少儿抚养比的变化趋势大体上与总抚养比的变动趋势类似,老年抚养比则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参照陈友华根据瑞典1957生命表制定的划分标准,安徽省依然处于人口暴利时期(人口暴利的概念为总抚养比<44%,少儿抚养比<25.5%,老年抚养比<18.5%)。安徽省65岁及以上人口数占总人口数比例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1997—1998年该比例由6.78%变为7.69%,宣布安徽省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2017年已经上升至12.38%(数据来源:ah.anhuinews.com/system/2018/02/25/007813671.shtml),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15~64岁年龄段的劳动人口总体上则保持稳中有升的趋势,长期来看,少儿人口比例的不断降低以及老年人口比重的不断增加将会加剧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和劳动力短缺,加重社会负担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2安徽省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2.1优化产业结构

长期以来安徽省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较大,而能够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和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则相对较低。以2017年为例,安徽省三次产业比例分别为:9.5%、49%、41.5%,全国三次产业比例分别为:7.9%、40.5%、51.6%,安徽省第一产业比重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第三产业比重要比全国平均值低十个百分点左右,从中可以看出安徽省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省,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依然很低。随着市场化程度不断深入,以中小型企业为代表的服务型企业将在经济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政府应该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沃土”,不仅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降低失业率也能够促进经济增速。

2.2加大教育事业和人才省内创业投入力度

从安徽省人口结构来看,15~64岁劳动人口占比常年保持在70%左右,健康的人口结构以及所谓“人口暴利”期并未给予安徽省经济发展以强劲动力,这与广大劳动力流失到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紧密相关,其中尤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为“主力军”。同时,政府对研究经费的投入也会影响高层次人才的去留,以2017年为例,安徽省R&D经费支出为542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1.97%,同比江苏省R&D投入高达2319.3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2.7%左右,差距显著。面临这种困境,首先政府应该加大从初等教育至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通过教育来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和质量;其次各大高校应该积极培育大学生创业精神和意识,政府在为大学生提供有利的创业条件方面应“做足文章”,如给予减税免税、中小额贷款减息或免息等政策支持。

2.3大力推进“二孩政策”的实施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深,“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目前安徽省面临着0~14岁人口占比逐年降低和老龄化率不断上升的处境,人口老龄化问题将变得越来越严峻,同时安徽省也存在着男女比例不合理的现象,2016年安徽省男女比例为108.24∶100。政府应该积极推动“二孩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增加生育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如兴建幼儿入园和专业型儿童医院使得“二孩政策”得以顺利实施。虽然从短期来看,推动“二孩政策”会提高少儿抚养比进而加重社会负担,但是从长期来看少儿比例的增加会给社会注入更多的新生力量,使得人口结构趋于年轻化的同时也能使得男女比例趋于合理化。这对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作用巨大。

2.4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推动老龄产业建设步伐

短期内安徽省人口老龄化比例会逐年升高,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政府首先应该确保养老保险制度得以顺利实施,在运营及监管方面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其次对于无退休养老金保障的老年人,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减轻中年人赡养负担的同时也能够增强社会和谐稳定。积极投入建设老年产业,如老年文化馆、老年大学等项目的投资建设,不断释放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它不仅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而且可以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内容。

参考文献

[1]陈友华.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数量界定、经验观察与理论思考[J].人口研究,2005(6).

[2]汪伟.经济增长、人口结构变化与中国高储蓄[J].经济学(季刊),2010(1).

[3]任慧玲.人口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上海经济,2018(1).

[4]汪静.安徽省人口年龄结构特征及社会经济影响研究[J].地理科学,2017(11).

[5]王胜鹏,方叶林.1998—2015年安徽省县域“人口—经济”时空耦合特征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11).

第5篇:人口经济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对社会经济发展有诸多影响。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的《中国老龄社会与养老保障发展报告(2014)》指出,人口老龄化会使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滑,也将挑战公共政策,并要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公共政策作出相应调整。

1.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按照联合国人口报告的标准,老龄社会分为进入、深度和超级三个阶段,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到10%或65岁以上占到7%,是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至调查结束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6.96%,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2%,以上比例按国际标准衡量,我国当时已进入老龄化的门槛。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5.5%;65岁及以上人口数占比10.1%。从以上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我国老龄化呈加速度上升的状态,并且形势日益严峻。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

2.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其对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社会经济效益等也具有一定的刺激与促进。具体来说:

2.1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始终是社会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从国内外人口老龄化情况及研究来看,其确实对经济发展具有多重消极影响。一是会减少劳动力供给,降低劳动生产率。有效劳动力供给是确保经济发民的基本保障,人口红利是我国保持长期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人口老龄化尤其是劳动人口的老龄化则会导致适龄劳动力比重下降,使我国丧失劳动力资源的优势。二是会制约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我国目前正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懂技术、有文化、掌握多重技能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支撑。而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必然伴随着大量劳动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知识更新能力的减弱,制约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三是影响现代农业发展。当前,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快于城市老龄化,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正大量外流,这就使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整体下滑,不利于现代先进农业机械、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障碍现代农业发展。同时,农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发展缓慢也必将全面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进程。四是导致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加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逐渐深入,社会劳动年龄人口对老年人的抚养比将越来越大,再加上对幼年子女的抚养,必将加重劳动年龄人口的经济负担。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内地劳动年龄人口总抚养比2010年为34.2%,而2014年则达到38.1%。五是会影响税收政策和政府财政支出。人口老龄化必然带来劳动力的减少,相应的就会减少纳税人的比例,而政府为了增加税收收入,只能提高税收,从而增加企业的负担。同时,政府为了确保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将大幅增加用于医疗、卫生、养老等社会服务的财政支出,从而减少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投入。六是会减少社会储蓄。社会储蓄是经济建设投资的基本保障,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及老年人收入的减少,其更倾向于消费,从而导致社会储蓄的减少,并引起社会投资的减少,而影响经济发展。

2.2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会拉动老年消费领域的发展。老年人消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在吃、穿、用、精神享受等方面均不同于年轻人。老龄化的加剧会使这方面的需求愈加迫切,从而拉动老年人消费品、家政服务、文化服务、医疗和保健器械、养老服务等方面的消费,促进这些领域的发展。二是促进消费品产业结构调整。随着政府、社会、家庭在养老保障的投入不断增加,消费市场规模和经济结构也都发生了变化,尤其是老年人消费市场规模的扩大,使老年产业不断发展,促进了所涵盖的医疗保健、老年人用品、护理、文化产业等的快速发展,从而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3结语

从社会发展进程和规律来看,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而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既是挑战也存在机遇。因此,广大社会工作者应全面、科学地对待人口老龄化问题,制定合理的应对策略,促进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齐传钧.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0(S1)

[2]白洪鸽,梁硕轩.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05)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