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传统审计技术范文

传统审计技术全文(5篇)

传统审计技术

第1篇:传统审计技术范文

关键词:关键词:书籍设计;审美意象;传统文化

中国画汲取其他艺术范式如文学、诗歌、哲学中的养分,注重营造气韵之境,而中国书法则将对自然意象的体察融入文字图形。从古至今,中国设计师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书籍装帧形态,留下了无数精彩的作品。

一、传统审美意象对书籍设计的影响

中国古代许多学问都讲究“气”,中国书画中的“气”究竟属于精神还是物质范畴?实际上,它的基本特征是一种诉诸人类感知的生命感受力。这种不是来自内容而是来自形式结构的“气”,直接唤起、调动人的感受、情感和力量[1]。中国画一向以诗性朦胧与高度形式化的无间性为气质构成,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中国画综合吸收其他艺术范式如文学、诗歌、哲学中的营养元素,不断丰富自身的表现手法和精神内涵,其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智慧,是民族文化中最为重要的艺术范式之一。在其精神结构中,中国画的最高原则——气韵之境,正是老庄思想的体现[2]。今天的书籍设计承载着中国画深厚的审美之道,让读者在流动的视线中感悟到“气”的运动,其空虚灵动之美是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全新阐释。书卷气使书籍设计的艺术风格呈现出多层次、多角度的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清代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提出:“气韵生动为第一要义,然必以气为主,气盛则纵横挥洒,机无滞碍,其间韵自生动矣。”这是在可感的形质中追寻心灵的感受。中国画精炼的艺术内涵并不依附于物象之上,其本身的形式美、意境美引发了人们的审美共鸣[3]。中国美学注重“气韵生动”“观物取象”,可以说“气韵生动”是艺术心境的最高点。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书籍设计中的书卷气与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和审美意象高度融合。中国书籍设计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间体现了东方文化的融合与变迁。在这个过程中,书籍设计逐步形成了质朴、典雅、适用于东方文化的特有形式。中国古籍崇尚雅致的书卷气息,清初藏书家孙庆增在《藏书纪要》中道:“装订书籍,不在华美饰观,而应护帙有道,款式古雅,厚薄得宜,精致端正,方为第一。”这是一种文化的书香秀色,即体现为“知性”的象征[4]。中国的书法、绘画都体现出东方文化韵味。继承不是简单地对传统进行复制,更要创新。在数千年书籍文化发展历史长河中,前人在自我修正中逐渐完善方法,在不同时代寻求美感与图式之间的和谐统一。中国书籍设计艺术一直在动态中变化、发展着[5]。

二、书籍设计的形态演变

书籍的发展是文化发展的一个侧面,具有独特艺术气质的经典书籍设计会永存世间。书籍设计者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书籍装帧形态。中国书籍经历了简策、卷轴装、折叠本、经折装、册页型、线装等形态。线装是古代书籍装帧的最后发展阶段,也是传世古籍最常用的装订方式。今天的书籍装帧设计拓展并美化了线装的形式与材质,具有浓厚的东方审美意趣和书卷气韵。传统书籍形态通过外在形式和内在内容的结合,产生了形神兼备的艺术魅力。当下,拓展和创造新的书籍形式成为设计者思考的主题。如《四库全书》书函、《二十四史》藏书柜、《周易本义》书匣等,书籍形态之多样、图像文字语言之奇妙、装帧手段之独特,都体现出东方文化韵味。中国的雕版印刷有着悠久的历史,书籍设计师构想还原中国传统印刷物的形态,如《千字文》(图1)设计了模拟雕版印刷的封面、封底,同时改进了中国古籍夹板装的形态,用皮带穿过封面、封底,形成如意扣,皮带与木质夹板形成了材质对比。再如《怀袖雅物》(图2),这套书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扇子文化,设计者吕敬人抱着严谨的心态去创作,对扇子图形进行解构与重构,强化扇子制作过程的视觉化阅读,使读者深入了解造就中国扇子之美的“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并且详细解读了古典扇子的制作过程。设计师以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相融合为宗旨,用古朴、富有质感的材质作为纸面载体。全书流露出浓郁的书卷气息,古线装、经折装、筒子页、六合套等传统书籍形态是本书装帧设计的基础,同时设计师不拘泥于原有模式,进行了创新。20世纪90年代末,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的“清代宫廷包装艺术展”中,大量图籍、书画的各类包装,不论是宫廷的缜密华贵还是民间的粗犷古朴,都展现了中国人追求美的心理和讲究实用功能的设计智慧。现代社会人们依旧留恋那种洋溢着浓郁书卷气息的书香余韵。设计者对传统书籍形态的拓展和创新,使中国古代书籍文化散发着无穷魅力。

三、书籍设计中对中国画意韵的传承和体现

中国画的意境,“意”更多在于艺术层面的解释,“境”更具文化层面的含义[6]。中国书画艺术强调“气”的感悟,意在传神,重在表现。意境可以体现为厚重、苍劲、淡雅、空灵、简逸等,中国文人画侧重于抒情性,注重本体性情的流露。所谓“大象无形”,“象”是指心象,是对物象的“意”的延伸以及神韵的拓展。当代设计师要写时代之象、造时代之境,借古拓今。将中国画特有的空灵、气韵等应用于现代书籍设计中,是设计师传承和发展传统中国画意韵的体现。传统中国画意韵赋予了当代书籍设计以新的生命力,出新意于法度中,这是中国书籍设计的融合发展之路。设计师将现代艺术观念与中国画审美意象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传统文化特质的书籍设计,使之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20世纪三四十年代,鲁迅、叶浅予、林风眠、黄苗子、廖冰兄、闻一多、巴金、陶元庆等艺术家及作家投身于书籍设计的艺术活动中,他们不仅在文学、绘画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设计领域同样富有创造力。其设计具有民族化的特点,博采众长,注重中西融合,既保留传统文化意韵,又反映出当时西风东渐的时代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海粟、傅抱石、古元、吴作人、黄永玉等一大批画家,为新中国的书籍设计了许多优秀的封面,整体水平非常高,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图3)。此外,还有一批书籍设计者,如袁运甫、曹洁、余秉楠、张守义等,为中国书籍设计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图4)。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涌现了一大批书籍设计的中坚力量,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当代书籍设计师,如吕敬人、朱赢椿、陈幼坚、宁成春、毕学锋、袁由敏、成朝晖等在中国书籍设计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引领了书籍设计的新理念、新方法,影响了年轻一代设计师的创作,开创了传统书籍设计的新纪元。特别是吕敬人、朱赢椿等对传统中国画意韵的传承和创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当代中国设计师一方面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博采众长;另一方面,在汲取西方现代设计理念和手法的同时,不忘中国绘画的形式美和意境美,探索运用东方式的设计理念、造型体系和工艺语言,实现艺术创新。中国画意韵植根于本土文化土壤,设计师要准确把握设计主语,构建出中国书籍形态的现代语境,不断提高审美品位,形成独特的设计风格。

四、传统书法之美在书籍设计中的体现

古人云:“书之有装,亦如人之有衣,睹衣冠而知家风,识雅尚。”中国书籍设计应体现出含蓄的书卷气息。中国人自古崇尚美,在书写中把文字当作美的符号和精神寄托,由此孕育了中国书法文化。书法的精神内涵和中国文化内核是一致的,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为其他艺术形式提供了灵感源泉。书法是极具艺术魅力的线条,近代中西方艺术交流中,不少西方艺术家借鉴中国书法的运笔和创作理念,将其运用到西方绘画和设计中。中国书法是抽象艺术,善于化天地万物于无形,然后将之纳入点画、布白,从中可体察到无形的精神气息[7]。书法讲究主观的气势、力度和客观的笔、墨相融合,在书写过程中将创作者的思想表现出来。丰富而流动的线条、抽象而玄妙的布白、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与西方抽象表现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鲁迅以“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来评赞汉字之美。汉字是世界上仅存的象形文字之一,丰富的字体使其拥有多元的面貌和较高的审美价值。中国书法得益于以象形、会意为基础的方块文字和书写工具毛笔之独特表现力,呈现出顿挫与飞动的气韵之美。在众多书籍设计中,不乏将中国书法、汉字作为设计元素符号的成功案例,视觉效果突出、醒目。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学、绘画等有着相通之处。如刘晓翔设计的《囊括万殊裁成一相》(图5)是一本书法教材,设计者将篆书字体放大,抽象的字形形成了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体现了中国书法线条浑厚饱满的特点,兼具汉字的抽象美感与现代设计风格。又如设计师成朝晖设计的《读马凯先生诗词》(图6),将书法与墨韵结合,使诗词与书法艺术相得益彰,小巧的形态、素雅的色调,流露出中国传统书籍设计的书卷气息。

五、结语

在当前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背景下,设计者要提升自身艺术修养与审美趣味,对传统书籍设计语言进行传承和创新,注重从各种艺术形式中汲取养分,如绘画、书法、音乐、雕塑、建筑、戏曲等。在书籍设计领域,一方面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象;另一方面要敢于突破和创新,增强不断进取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四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249.

[2]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品格与意境[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41.

[3]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形神与笔墨[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23.

[4]成朝晖.书籍装帧设计[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35.

[5]吕敬人.书艺问道——吕敬人书籍设计说[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3.

[6]许江.国美之路大典·中国画卷·立心[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7:231.

第2篇:传统审计技术范文

关键词:审美;现代艺术;美学

一、传统审美理想的发展

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美和丑是相对的,美和丑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历史。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与生俱来,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样就产生了审美。美学在提高人们的精神状态、境界方面是不断变化的。美学作为一门年轻而又古老的学问,在各国有不同的发展历程。20世纪时,中国曾经出现过几次“美学热”,在当时国际上美学处于发展低谷的时候,美学一下子成了中国人热烈探讨的学说,并且在各方面都有深入的探究。传统审美理想伴随着美学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并受到时代的影响。传统审美理想的发展有着明显的时代倾向性,传统审美理想深受时代大环境的影响。唐代的女子以丰满为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以丰满为美是那一时期人们审美理想的集中表现,一时间女子都追求丰满与圆润的美感。但杨玉环霓裳羽衣舞时曼妙、丰满的身姿在如今以骨感为审美标准的社会是不会被归为理想美的。时代对美女的判断标准从以丰满为美发展到如今的以骨感为美,由此不难发现,不同时期的审美理想是变化着的。

二、比较分析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现代美学

笔者比较分析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现代美学时发现,传统审美理想的发展受到艺术氛围和社会环境的巨大影响。首先,在“真”和“意”的中国古典美学里,从古代沿袭而来的深厚的哲学基础和文化氛围对传统审美理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以传统艺术门类之一的绘画为例,笔者发现中国的传统审美理想更重意象,而西方的传统审美理想更重具象,这从中西方绘画的材料与表现手法中也可以看出来。中国画的水墨意象感受与西方油画的写实感受截然不同,中西方传统审美理想的差异由此可见一斑。其次,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古典审美中,都不难看到继承、积淀、中和等思想。西方历史中出现的新思潮美学,一方面继承了以往的美学思潮,如古希腊人的审美喜好;另一方面,在继承的时候,又有所发展,而且提出了新的问题。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影响了人们生活和思想的方方面面,对中国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把宇宙、人生、自然界、人类社会等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看作相互联系的、和谐的、平衡的、有序运动的。儒家以“内圣外王”为人格理想,而“内圣外王”的极致就是“天人合一”,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

三、从西方现代美学看西方的“意”和“真”以及西方艺术的现代性

西方现代美学中出现了许多非理性的内容,它是对以柏拉图、黑格尔为代表的古典美学的反叛。我们不能说西方现代美学没有意义、思想、主体、客体等。西方传统美学从古希腊人的审美理想开始不断发展,讲究比例和谐美、理性美、浪漫美等。西方现代美学追求新的审美对象,讲究抽象美、工业美、媒体美等,它从形式到物质,再到精神,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对于艺术现代性的讨论始于19世纪晚期,然后一直持续到今天。西方现代艺术流派有许多,如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又出现了一批新的艺术流派,如抽象派、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我们不能忽视艺术的时代性,艺术思想的“维新派”与“保守派”之间的争论从未停止过。随着现代艺术的出现,新的艺术理念和艺术思想对传统审美理想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也说明了艺术多元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现代绘画艺术是从印象派发端的。与以往的艺术理念相比,印象派的艺术理念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印象派主张户外写生,追求光与色。印象派向具有数千年发展历史的西方古典主义绘画理念发起了挑战,但初期印象派的作品并不被当时的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之后,后印象派画家继承了印象派鲜丽的色彩,但他们更强调个人主观因素在绘画作品中的表达,他们通过笔触和色彩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如,与传统决裂的法国画家塞尚,追求亮色和笔触的荷兰画家凡•高,抛弃欧洲文明而到塔西提岛追求原始文明的高更,等等。后印象派艺术家的思想、理论影响了许多画派,如毕加索等开创的立体派、马蒂斯等人开创的野兽派、德国的表现主义。后来,美国纽约取代法国巴黎成为新的艺术创作中心,在艺术火花的撞击下开始了新的征程,如抽象表现主义。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重视过程而轻视结果,体现了美国人追求自由和富有创造力的特点。安迪•沃霍尔于1962年创作的《金色调玛丽莲•梦露》把商业图像变为艺术图像。安迪•沃霍尔的艺术仍然是造型艺术,是对传统审美理想的巨大挑战。现代艺术进入了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艺术家利用新的材料、技术、理念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和发现。越来越多的现代艺术家没有具体的流派可言,因为这些现代艺术家追求个性、表达自我。从此,西方现代艺术进入了繁荣发展的阶段。现代艺术的发展必然伴随着传统审美理想与现代艺术的冲突和融合,并且逐渐生成新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理念。新的审美价值是现代艺术发展的方向,促进了现代艺术的成长,其本身也接受来自传统审美理想的考验。

结语

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之前人们难以接受的艺术形式逐渐受到大众的认可,成为人们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重要媒介。凡•高曾说:“无论艺术被世界描绘成什么样子,它都没有腐朽。”现代艺术与传统理想审美不断碰撞,永恒不再是衡量艺术的标准。正因为如此,艺术才能不断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金丹元.艺术感悟与审美反思.学林出版社,2008.

第3篇:传统审计技术范文

关键词:传统审美理想;现代艺术;冲突

一、审美理想的诠释

审美理想虽然属于理想的一种,但是其在含义和概念上和一般意义上的理想有着很大的区别,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衡量美的思想观念,一定的审美经验和审美习惯是其建立的基础,并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审美理想是和社会的各种社会理想、价值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审美理想反映着人们的社会审美需要和审美利益,基于社会审美经验而产生,既是人们对社会审美经验的概括,也是人们对社会审美经验的进一步升华。审美理想不但在人们的主观意识中广泛存在,还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深深植根,它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鉴别和创造的最高标准,并且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影响而不断更新。所以,审美理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阶级意志和某一时代的产物,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即使在同一时代,不同阶级的人的审美理想也存在着差异性。

二、中国传统审美理想的特点

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如果从方式上进行分析,它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但是存在着一个共性就是尤其强调和重视意境、传神和“天人合一”等。在中国的传统美学范畴之内,意境是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国的传统绘画创作通常通过对时空境象的描绘,使情与景相互的交汇和融合,进而体现出一定的艺术意境,体现出艺术之美,意境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艺术欣赏、批评中衡量艺术美的标准。然而中国传统美术强调的意境,不在于对于事物的简单临摹,也不在于将一些主观意念进行随意的拼凑,而在于强调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是画家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将自然美、艺术美和生活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高度和谐的体现。著名的画家李可染和著名的美学家宗白华都认为,意境是情与景的圆满结合,诗和画的完美结合。在中国传统审美观中,虽然显现和接近自然的原貌是创作者创作美术作品所追求的,也是人们在艺术欣赏时所希望看到的,但是中国美术作品的创作和欣赏并不以显现和接近自然原貌为根本目的,而在于“瞻外形以得神理”。中国的艺术家和鉴赏家都普遍认为,客观形象并不能承载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主要来自于内心。事物是引起创作者内心思想出现波动的主要原因,人们在看到一些事物和景象时才会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这种审美观在于强调中国绘画中的“神韵”,而“意”和“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作者借物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中国传统艺术不但强调意境,而且在创作中也追求和主张传神,即在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抓住所描写对象的个性特征,通过一系列的概括、提炼将所描写对象的神态、气韵和精神特质生动地塑造和表现出来,以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在中国传统艺术创作中,传神也是衡量作品艺术美的重要标准之一,传神也可称作形神兼备,以形传神也是中国艺术中非常重要的创作原则和审美原则。中国传统艺术中许多著名的画家都极力推崇和强调艺术创作的传神,例如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传神”,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将气韵生动作为“六法”的首要准则等,这些都为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的艺术创作发挥着良好的指导作用。在中国传统的艺术创作中尤其强调“天人合一”,其也是对作品进行艺术评价的重要标志。先秦时期“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逐渐的发展和成熟,在艺术创作中力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例如明式家具在选材、设计、装饰制作等方面都体现出人工与天工的完美结合。总之,在中国的绘画艺术作品中也很难发现像西方绘画中人与自然产生冲突和对抗的表现,虽然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中国传统审美在西方思想的影响和冲击之下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强调“意境、传神、‘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却始终没有也不会改变。

三、现代艺术的特点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现代艺术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伴随着现代艺术异彩纷呈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共存的特点。时至今日,在现代艺术的发展中,艺术大众化、民众化这样的口号经常地在我们的眼前或者耳边出现。然而,多元化的艺术才是其长期良好发展的保证,诸如“后现代艺术”和“观念艺术”的出现就说明在社会和时展下现代艺术形式的发展正在沿着一个良好的方向和良好的状态稳步地向前发展。纵览艺术的发展,过去的艺术是保持着一种线性的发展,是在艺术风格的变化和更替中不断发展的。随着艺术的发展和变化,单一的线性发展已经不再是现代艺术的发展途径,现代艺术更趋向于多元化,新风格、新主义不断出现,同时传统的依旧存在,西方的也掺杂在其中,现代艺术的发展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例如野兽主义和立体主义的产生和出现,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在现代艺术发展中具有非凡的意义和价值,野兽主义在色彩运用的主观性研究上超越了传统的艺术观念,立体主义在体面结构上的研究也对传统艺术观念形成了冲击,众多的艺术家无论是在绘画创作还是在其他的一些艺术创作中都在获得越来越大的自由,绘画创作中画面上表现出的主观意识空前强烈,这同时也说明人们对绘画平面本身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艺术也不再仅仅是注重再现三维空间的视觉幻境,正在逐渐的解脱和向前发展。

四、传统审美理想和现代艺术的冲突

(一)含蓄之美与张扬之美的对比

含蓄是中国传统艺术创作通常所要表现的主要倾向,中国的文人墨客大多以平淡、素雅和含蓄为艺术创作的追求,在艺术作品中蕴藏着一种含蓄之美。“舍象求意”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重要的审美原则之一,也就是追求绘画的含蓄之美,在创作中不要求注重作品所描绘事物的具体的细节,而在乎绘画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境,即绘画要能够深得其“意”,而不拘泥于“象”。在绘画创作中对“意”的表达不能局限于对“象”本身的描绘,这样不利于“意”的表达,作品之中无限的画意要用有限的形象去充分展现。含蓄手法在诗歌中运用得更加广泛,不鼓励直率浅陋地表达感情,而应给人留下回味和想象的空间,诗歌也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往往蕴藏着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中国的绘画艺术中诗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画家通过诗和画的完美结合来达到造型艺术的“寓意”“畅神”,在“自娱”中“摄情”。观赏者如果要想感知画家的绘画作品所要表达的主观心态,不但要对作品所描绘物像的“线”进行领悟,有时候诗也是揭开绘画作品所蕴藏“意”的一个开关或者一把钥匙。现代艺术为人们创造出了一个奇异的世界,让人们产生和形成一个全新的视觉感受,与人们已经习惯的现实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现代艺术的审美张力一定程度上也在于观众在对比中产生的惊奇感和快感,惊奇感和快感随着对比中感觉的差别的大小而变化,对比的差别越大惊奇感和审美欲望也就越大、越强,也就更能获得兴奋和快感。现代艺术这种类似张扬的夸张和变形与中国传统审美中的含蓄之美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冲突,与中国传统艺术强调“意境、传神”的思想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二)朴素之美与华丽之风的交锋

朴实无华、清新自然的朴素之美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方面,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对“天人合一”的强调就是创作者和鉴赏者对朴素之美的追求,在中国绘画创作中有很多作品都表现出了优美的自然特征。纵览中国的绘画创作,我们可以发现和感觉到诸如草木深情、小桥流水人家、天水一色的艺术韵味,可以领略到人与山水、园林融为一体的和谐境界,可以感受到人对自然的款款深情等,这些都是朴素之美的直接体现。而现代艺术却极尽装饰之华美,对人们的眼球形成了强烈的刺激。现代艺术的华丽之风满足了人们在社会、时代和科技等的快速发展下对现实生活的需求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展望,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科技影响下的各种现代手段的出现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绘画不再是反映和记录客观对象的唯一形象化手段。在当今社会,人们内心的焦虑与痛苦或者是人类对新的领域和空间的探索已成为现代绘画所要解决和展示的任务,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现代绘画可以直接体现出现代社会影响下的现代观念。

五、结语

传统审美理想和现代艺术的冲突,一定程度和意义上也可以说促进着现代艺术的发展,冲突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冲突”,传统审美理想和现代艺术在碰撞中产生的火花化作了一种前进的力量或者艺术生命的催化剂,推动着现代艺术不断向前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叶华英.论中国传统审美理想和现代艺术的冲突[J].辽宁丝绸,2013(2):17-19.

[2]田川流.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碰撞及融合[J].齐鲁艺苑,2016(4):4-9.

第4篇:传统审计技术范文

关键词:现代美术设计;民间传统艺术;造型元素

民间传统艺术主要由造型和色彩构成,这是民间传统艺术中的核心元素,与现代美术设计之间,不仅相互联系,同时也相互作用。民间传统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还原了人们的生活面貌,体现了独具特色的生活文化。因此,民间传统艺术中的元素,通常有着不同的寓意。在现代美术设计中生动地将民间传统艺术元素展现出来,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更加紧密。现代美术设计应积极汲取民间传统艺术精华,并适当融合与创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进而设计出广受欢迎的美术作品。

一、民间传统艺术造型及元素的渗透意义

1.彰显民间文化魅力

现代美术设计具有独特性、适用性及艺术欣赏性[1]。在全球化市场经济形势下,越来越多的艺术作品追求国际化,与时展相顺应,在设计中有不同的重点与主题,而这主要是受国家文化背景深刻影响的具体表现。我国是历史文明古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造就了民间传统艺术的丰富多彩,因而其表现形式也变幻无穷,将其渗透到现代美术设计中,既能够继承传统文化,同时又能彰显历史文化永世不朽的魅力,使其经久不衰、发扬光大。

2.展现不同时代风格

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货物流通日益上涨的速度及商品的推陈出新,让市场中的商品竞争愈演愈烈,企业推出的产品想要抢占先机,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仅仅依赖产品优势是不够的,应追求其根源,加强产品的设计与市场定位,全面满足大环境对产品提出的要求。而在现代美术设计中,满足社会的需求,就应批判地继承传统艺术,借鉴民间传统艺术中的有效元素,科学合理地将其渗透到现代设计,能极大程度地提高商品档次、推动商品流通的进一步发展。

3.深化设计作品内涵

现代美术设计利用自身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视觉要素向广大消费者传达商品的信息。这些信息包含了商品的基本情况及使用方法,展现了设计者的创作思维及所要表达的内涵,并且外观与内涵彼此呼应。我国民间传统艺术充分地为现代美术设计人员提供自由开放的平台,让设计人员能够发挥想象,结合自我主观意识及对艺术的领悟,在设计中充分阐释自身的实际感受,进而对艺术造型进行重新塑造,增强作品的文化内涵。

二、民间传统艺术造型及元素的渗透方式

1.完美过渡

完美过渡是民间传统艺术造型中较为重要的类别,其最为明显的功能即将实际物体进行抽象化处理或者将抽象化的物体转变成实际的直观形象。详细来说,就是将实际存在的物体自然地向抽象化形态过渡,设计方法详细,利用线条的丰富变化,构成形象并能够对视觉产生强烈刺激的展示形态。现代美术设计在汲取民间传统艺术造型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并有效运用完美过渡的渗透方式,通过汲取民间传统艺术造型特殊的表现形式来全面体现传统文化意蕴,并在物体进行抽象化改变时,体现其差异性艺术特征。完美过渡是现代美术设计中视觉传达经常运用的设计方法,在现实生活中,通常以海报、各种网络媒体宣传图片、推广画册及品牌设计等形式呈现。

2.阴阳并济

阴阳并济是民间传统艺术造型中的另一大重要类别,主要作用是利用艺术造型让人们产生和谐舒适、宁静满足的心理感受,充分体现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愿望。民间传统艺术中的剪纸则是运用阴阳并济艺术造型的经典代表,剪纸中的艺术美及其中的方法,都极大程度地展现了阴阳并济造型的与众不同魅力,其中被众人所熟知的非阴阳剪纸法与混合剪纸法莫属,这两种剪纸方法注重的是对称美与互补艺术,在整体构图上致力于最终作品的统筹兼顾,努力实现剪纸图案的和谐与统一。因此,在现代美术设计中,应有效运用阴阳并济的方法将民间传统艺术造型渗透到相关设计中,中国银行的标志设计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方圆的组合外观,在造型上构成了阴与阳的对立与统一,实现阴阳并济的目的,整体给人感觉简洁却不简单,看似对称却又含有矛盾之处,从而产生了高度和谐的艺术美,同时也蕴藏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合了我国儒家思想中的外圆内方,用大方得体的方式传递多种内涵与精神,与中国银行的企业理念高度吻合,不仅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同时又具有较大的艺术价值。

3.单色主义

民间传统艺术中的色彩是其艺术的主要构成要素,其运用可谓是精细缜密、生动活泼的,在设计领域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同时在创作中具有较为鲜明的主观性与开放性,在现代美术设计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民间传统艺术色彩的张力,不仅能够有效辅助现代美术设计形成人文色彩浓厚的作品,同时也能得到现代大众的心理认同,对现代美术设计起到有利的宣传与推广,进一步推动其不断发展[2]。古代人对于黑色有着极高的崇拜心理与行为,并且这样的崇拜是集体性事件,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单色主义在各个朝代中,相继得到厚爱,充分突显了其周而复始的持续性与稳固性,同时也表示永不磨灭的内在涵义。对于现代美术设计来说,民间传统艺术中的单色崇拜主义的引入,能够更加深刻地向大众传递丰富的文化内涵,带给他们更为强烈的视觉刺激。单一性色彩虽然颜色单调、简单直接,但往往越是这样直白的方式越能带给人较大的心理触动,情感表达更为饱满、炽热。比如熊熊火焰的红色、可爱温柔的粉色、神秘莫测的黑色等,这些都是文化的另一种语言。与此同时,在视觉上单色主义的高纯度能够突出设计作品的重点内容,从而集聚价值传递与视觉刺激的双重作用。现代美术设计中更加精细化地渗透着单色主义,有效调和了整体作品的色彩基调,运用单一色可以引导人的主观情绪,并主宰各种情绪,在设计中应用较为浓厚的人文色彩,则可以充分体现美术作品的精神气韵,达到惟妙惟肖的效果。

4.绚丽缤纷

民间传统艺术在单色主义向绚丽缤纷、五彩斑斓转型过程中,与古代人将阴阳五行之道与色彩有机融合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从传统含义上来讲,色彩缤纷主要包含黑色、白色、荧光色、赤色、青绿色五种基本色,与我国古代淳朴的唯物主义相互对应。五色也具有相存相克的含义,在民间传统艺术色彩应用上,被赋予大量现实及深化的道理,这造成了民间传统艺术色彩在形态上经常存在较大的颜色差距,形成较为强烈的对比或夸张的效果,色调基调通常以冷暖对比、颜色互补为主,让整体画面充满夸张韵味及强烈的情绪表现力。民间传统艺术中年画的色彩运用,经常选择红色搭配黄色、民间神话人物等具有节日氛围的方式,红色与火焰的炽热相似,而火焰与太阳的亮度接近,彼此组合在一起能够让作品在双重作用下,更加引人注目,将鲜艳的色彩应用到节日庆典中,通常可以渲染氛围,激发人们强烈的情感。在现代美术设计中渗透民间传统艺术中的色彩元素,掌握其对比与互补搭配手法,既可以体现巨大的文化价值,同时也能通过现代技艺与民间传统艺术色彩组合成绚丽缤纷的作品[3]。现代美术设计与民间传统艺术的五彩斑斓有许多契合点,比如在流行服饰设计中,复古风格的服装在现代美术的基础上,融合了民间色彩,进而塑造出更能体现东方意蕴的服饰,这样的服饰也充分展现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对于现代美术作品的进一步推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结语

民间传统艺术中的造型及元素源自于我国劳动人民日常的劳作活动,映射了具体时代的人文面貌及地域环境,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继承价值。因而在现代美术设计中,有效渗透民间传统艺术中的相关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利用民间传统艺术的造型与色彩自身的特性,同时有助于塑造与众不同的现代美术作品。现代美术设计中不断汲取民间传统艺术中的精华,能够提高设计技巧,丰富设计主题,深化作品内涵,并促进了传统民间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有效传承与发展。因此,民间传统艺术用其博大精深、万古千秋的精神气魄,成为历久弥新、永不凋谢的艺术设计源泉,设计者应从民间传统艺术与传统文化中不断借鉴精髓要素,积极传承中华文化,并将其作为艺术创作生涯的永恒追求。

参考文献:

[1]范庆华.现代美术元素中民间艺术造型及色彩的应用探析[J].美与时代,2016(3).

[2]完颜严.民间美术艺术造型和色彩在现代美术设计中的应用[J].戏剧之家,2015(8).

第5篇:传统审计技术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艺术;园林设计;渗透艺术

我国历经几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一种精髓就是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同时通过我国传统文化也能充分反映历史发展历程。传统色彩及空间、符号等是传统文化元素包含的主要内容,同时一些建筑景观及水体景观、绿化配置等同样属于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内容,传统文化元素是我国文化的根本所在,也是推动我国进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当前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各界的方方面面,此时一些现代园林设计中也开始积极融入传统文化艺术元素,而在现代园林设计中融入古典园林元素的情况下,能有机结合现代技术和传统文化,保障现代人们观赏需求得以充分满足,同时通过园林设计浓厚文化内涵的充分体现,也能达到传统文化有效传承及弘扬的目的,进而为现代园林设计内涵的丰富、现代园林设计的创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传统文化艺术和园林设计的关系

目前,社会生活节奏较快,在此背景下,虽然人们高品质物质生活需要得到一定满足,但是精神层面却越来越空虚。而融合传统文化艺术的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使得园林的环保及优美等优点逐渐凸显,推动了园林文化内涵及文化价值的全面体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精神层面的观赏性、美观性等需求。从目前园林设计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并未将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直接体现出来,但值得注意的是,立足设计理念方面来看,现代园林景观和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具备遥相呼应的特征[1]。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理念,其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进行了重点强调,而立足现代园林设计进行分析,其不仅是一种现代艺术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人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充分反映。现代园林设计中最为重要的构成内容就是传统文化艺术,能从思想及文化方面指导园林设计,使现代园林的文化特色、艺术性充分凸显,确保园林设计的内涵与文化价值更加丰富。

2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1体现园林景观设计的独特美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和借鉴,能确保我国园林景观设计的独特美得以充分展现。在我国,园林景观设计发展历史十分悠久,同时当前社会中也有不少园林景观传承和遗留,如苏州园林及北京颐和园等,这些具有一定古朴色彩的园林景观,不仅是一种传统历史文化重要承载的体现,同时也是一种在历史岁月中保存下来的传统艺术形式。现代园林景观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对历史文化元素及艺术形式进行充分借鉴,确保我国园林景观设计的一脉相承之感逐步凸显,推动我国园林景观独特美的充分展现,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创新特征的突出提供有利条件。

2.2继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

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能确保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和创新目标良好实现。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主要有石碑及石林等传统文化符号,山水楼阁及亭台小榭等的传统景观建造手法。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融入、结合上述传统文化元素的过程中,不应以单纯模仿及复制等方式为主,应基于创新理念,充分结合现代园林景观建设要求,确保科学合理地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如此才能确保传统文化继承及发展目标逐步实现,充分凸显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效果,依托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和我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互相作用、互相衬托,最大化发挥传统文化价值所在,以此来推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创新发展。

3传统文化艺术在园林设计中的渗透原则

3.1自然性

自然性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大力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发展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所以传统文化艺术在园林设计中的渗透过程,应始终遵循自然性原则。简单来说,就是在设计园林的过程中,应对其所涉及的自然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在园林设计的始终充分贯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因这一理念也是我国自古以来园林建设最高境界追求的充分体现,所以园林设计应对自然原则予以尊重态度,与当地地形地貌等相结合设计园林,将天然去雕饰赋予到园林之中。此外,还可在园林中选择人工湖及人造山等修建方式,基于景观的合理搭配,使园林自然、生动,富有活力。

3.2协调性

为达到传统文化艺术有效渗透的目的,还应注意协调性原则,协调性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园林景观和城市整体环境。园林设计渗透传统文化艺术的过程中,虽然对传统文化元素及符号等的应用进行了重点强调,但是应避免出现过分堆砌现象,一旦出现此种现象,就会有一种突兀感逐渐产生,应尽可能与城市环境相结合进行考虑[2]。园林景观本身。在设计园林时,应确保景观风格具备协调性及统一性等特征,传统文化艺术的很多元素都可在园林设计中进行应用,但应用过程中应注意众多元素之间杂糅现象的有效避免,基于风格一致性的形成为出发点,使人们对园林整体景观的协调美感逐渐形成。

3.3地域性

园林设计过程中,为确保传统文化艺术更好地渗透其中,应保证传统文化艺术与地域性特征相符。从我国传统文化方面进行分析,其具备的地域性特征十分显著,地区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等的不同,对地区风俗民情的差异化特征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所以多元民族文化随之展现。对此,园林设计过程中,应对当地特色文化进行充分理解,与当地地域文化充分结合,如此才能实现独具特色的园林设计效果。除此之外,对于园林设计来说,应在景观植物配置及园林风格等方面充分体现对地域传统的尊重,此种园林设计才能与大众审美需要相符。

4传统文化艺术在园林设计中的渗透路径

4.1色彩艺术渗透

在我国现代园林设计中,占据重要地位、发挥关键作用的一个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就是色彩,我国传统文化艺术非常讲究色彩使用,颜色的不同,其表达的寓意也会有所不同,同时对于不同场合及地点来说,都需要使用不同颜色。如,古代色系中代表皇家的有红色及琉璃黄、青花蓝、琉璃绿等,通过这些颜色可在一定程度上烘托庄严及典雅等氛围,所以一般在亭台楼阁及宫殿中往往会使用这些色彩,确保带给人们一种大气感;其中能代表尊贵气质的为琉璃黄,通常在宫廷建筑等方面应用[3]。以承德避暑山庄为例,该园林设计过程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色彩的搭配与运用,其整体是以国槐绿色为主,并且又与青红色相结合,充分体现了青砖白瓦意境,简洁且具备创新的风格中,又有豪放和典雅蕴含其中,是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园林融合的充分体现,视觉效果十分显著,如图1所示。

4.2绘画艺术渗透

我国古代艺术作品独具特色,而其中具有浓厚寓意的就是绘画作品,在对比园林设计特征和古代绘画图形、构图风格等情况下,能发现传统画作和园林设计往往具有相同的布局及环境搭配等。在园林设计中,通过绘画艺术结构的利用来打造园林艺术环境,能使虚实结合的转换效果有效实现,同时基于绘画布局风格及手段的应用,也能够有效优化园林中植物搭配和结构,进而实现更具合理性的布局效果,使园林艺术美感逐渐增加,进一步协调园林建筑和植被[4]。如,大连万达现代城第三景观园,该园林设计就充分体现了对传统国画绘画原理的借鉴,通过国画构图原理设计并创新了园林,因而构建了更加和谐的自然景观及人造亭台楼阁环境,同时一种虚实相结合的情境也得以有效营造。此外,在该园林中以绘画元素为基础搭配的园林景观,使得园林整体的和谐统一特征更加突出,加之以绘画构图为出发点配置的植物种类与分布,形成了一种交相辉映的景象,随之园林中虚实结合及高低落差的意境得以营造。

4.3汉字艺术渗透

我国最重要的一个传统文化瑰宝就是汉字艺术,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汉字构造方面的艺术特征十分独特,字体及内容不同的汉字往往也会有差异化意义及内涵表达出来。立足字的形态方面进行分析,世界上最古老的一个文字类型就是汉字,其不同于欧美契形文字及象形文字,因我国汉字形态方面有方块特征呈现,所以汉字又有方块字之称。我国汉字表述意义所属范围为音译类,所以汉字的显著特征体现在形象及声音、内涵3方面,受汉字此种特征影响,造就了世界文字中汉字独一无二的内涵与地位。对此,在园林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可选择不同字体来应用,借此使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征得以充分彰显。如,可以与园林中部分仿古设计及亭台楼阁等充分结合,进而展现汉字艺术,使不同时代的内涵及韵味充分体现出来[5]。以我国世博会举行过程的中国馆为例,其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就对苏州园林风格进行了借鉴,将小篆字体作为装饰性内容设计在展馆内走廊和整体展馆建筑构造上,而这一设计方式,使得世界各国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内涵及特征的感受随之加深,同时也促进了我国汉字独有特征及魅力的充分展现。

4.4雕刻艺术渗透

在世界文化中,具备显著特色的就是我国古代篆刻及雕刻艺术,这一传统文化艺术是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充分体现,其传承几千年至今,仍然有十分独特的特色存在。在当前我国园林设计工作开展中,要想将传统文化艺术更好地渗透到园林设计中,可以选择雕刻艺术应用,使不同园林特色充分展现出来。从雕刻艺术本身为出发点进行分析,雕刻艺术和绘画艺术的本质差异体现在结构方面,基于二维角度创作是艺术画作结构特征,而通过三维空间进行创作则是雕刻艺术结构特征,雕刻艺术结构特征的层次性、立体性尤为显著,具体创作环节能使我国历史文化特色及张力得以全面展示出来[6]。

5结束语

设计园林时,通过传统元素的融入,能将我国园林具备的特色充分体现出来,同时也能促使园林整体的艺术效果进一步提升。对此,在当代园林设计过程中,应积极探索传统文化艺术的有效渗透路径,为园林赋予浓厚的文化色彩。

参考文献

[1]王园.园林景观设计中古典园林理念及传统文化的融合运用[J].环球市场,2020,5(17):249.

[2]王雯超.园林景观设计中古典园林理念及传统文化的融合运用[J].中外建筑,2020(04):45-47.

[3]费文君,徐畅.中国园林理水文化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传”与“承”[J].艺术百家,2020,36(02):200-204,215.

[4]刘俊宏.传统文化艺术在园林设计中的渗透表现[J].建筑经济,2020,41(06):121-12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