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生物理论知识范文

生物理论知识全文(5篇)

生物理论知识

第1篇:生物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质量;误差理论

在当前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背景下,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教师的主要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都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因此,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础,是影响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因素。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学校、教师和学生,以及社会大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关键的,最有效的因素是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国内各高校大量招收青年博士来提升科研实力,提高博士师资占比。据统计[1],30岁左右的青年教师近年显著增加,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已占高校教师总数的2/3。青年教师已经成为高校教学和科研的主力军。提高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对于高校的教学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青年教师若能掌握一种分析、提高自身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将能快速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文借助误差理论从青年教师自身的角度探讨课堂教学的自我分析评判方法,获得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误差理论广泛应用于机械测量、工程测量等领域。在误差理论中,按误差的特点与性质可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粗大误差[2]。对于课堂教学,若将学校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求或期望值看作真值,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与学校的要求或期望值之间的偏差值就可以看作课堂教学的误差。可见,课堂教学也存在各种形式的误差。虽然课堂教学的误差在教学过程中是动态变化的,也没有精确的测量工具对课堂教学的误差进行测量,但课堂教学的误差的表现形式及其内在属性与测量领域的误差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采用误差理论研究课堂教学的误差将是可行的。本文将深入分析探讨课堂教学中的误差,从而指导青年教师针对不同形式的课堂教学误差采取相应对策,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课堂教学的粗大误差及应对策略

粗大误差指超出在规定条件下预期的误差。粗大误差主要来源于人为因素,其次是环境的剧烈变化。典型的粗大误差如读错了测量数据、测量的仪器有缺陷、测量人员操作失误等引起的误差。在测量中,粗大误差会使得测量结果显著偏离真实值,歪曲客观事实。在课堂教学中也可能出现严重的失误或错误,或者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教学要求,或者学生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完全不适应等情况。课堂教学中一旦出现这些情况就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这种特性与测量中的粗大误差类似,不妨称之为课堂教学的粗大误差。课堂教学通常是渐进式发展的,不太可能出现环境剧烈变化的情况。类比测量中的粗大误差,课堂教学的粗大误差主要来源于教师。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容易出现课堂教学的粗大误差。青年教师和学校管理者都应对此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尽可能在课堂教学中避免出现粗大误差。在测量中,可以采用剔除粗大误差的方法,确保测量结果反映真实情况;但课堂教学的粗大误差会导致课堂教学质量显著低于预期或学校的要求,对教师个人和学校都将产生灾难性的结果,不可能采用剔除的方法解决。避免出现课堂教学的粗大误差是唯一的解决方法。如何判断课堂教学出现了粗大误差?在测量上粗大误差的判断有直观判别法和统计判别法。粗大误差的典型特征是奇异性。对于课堂教学来说,若将一门课的课堂教学作为一个样本,则一门课一个学期才得到一个样本。显然,课堂教学的样本数量太少,采用统计判别法较难。从学校管理的角度和对学生的学习负责的角度看,不可能等待众多的样本出现后才进行分析研究。采用直观判别法研究课堂教学的粗大误差相对容易、合理、及时。当多位教师授课的课程中出现某位教师的学生的总体学习成绩明显不合理的、特别差的情况,就是一种奇异的表现,可看作课堂教学的粗大误差。这是从多个样本对比进行直观判断得到的。同样,某位教师独立开设的课程的考试成绩出现大面积不及格或者出现大面积的两极分化现象,也可以看作课堂教学的粗大误差导致的结果。这是从教师个人教学的预期角度出发通过直观判断得到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某几节课的教学质量特别差或完全失败的情况,也属于课堂教学的粗大误差。这时,及时调整、补救,可以避免出现整门课程的课堂教学的粗大误差。大量青年教师博士、硕士毕业后,就直接走上讲台。这样就使得青年教师缺乏必要充分的教学训练和成长环境。进一步造成青年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知识结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讲课的逻辑性、艺术性等方面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虽然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并不能弥补教学方面的缺陷。青年教师在沉重的科研压力下,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容易出现对教学缺乏激情,缺乏对教师岗位的职业认同感,责任心不强,导致课堂教学的投入不够。或者,没有深入理解教学大纲,备课不充分,导致教学内容随意性较大,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等情况。对于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素质,建立培训中心、实行“传、帮、带”的导师制等[3-4],将是避免出现课堂教学粗大误差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内容上,要选择适合学生的专业方向、贴近学生专业背景的教材,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抓住核心的教学内容、量体裁衣、因材施教,精心设计教学课件。在上课前和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接触学生,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维习惯。这样,可以确保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知识点的讲解具有针对性。在教学方法上,需要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如启发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等[5]。但在采用这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前需要对其进行充分的学习。只有熟练驾驭所采用的先进方法后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应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得到学生的充分认同,用学生易于理解的语言进行讲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这些方向性问题,要认真对待,否则,容易导致课堂教学的粗大误差。

二、课堂教学的系统误差及应对策略

系统误差指在同一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值时,绝对值和符号保持不变,或在条件改变时,按一定规律变化的误差。典型的系统误差如仪器刻度不准确、标准量值不准确等引起的误差。在实际测量中,系统误差表现为多次测量值总是偏向真实值的某一侧,始终偏大或偏小,或者在条件改变时误差按某种规律变化。类比测量中的系统误差,可以将一个学期的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看作一个测量样本。当整个学期的课堂教学质量始终低于学校的标准值或期望值,但不是非常明显时,可以看作课堂教学的系统误差。当然,也有少数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非常好。本文只针对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偏低的情况进行讨论。系统误差的特点是整体性的偏差或按某一规律变化的偏差。青年教师讲课内容的难易程度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可能存在整体性偏差;青年教师对教材内容不够熟悉导致学生对讲授的知识理解不够透彻,并进一步引起课堂教学质量的整体性偏差;青年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太适合学生导致课堂教学不能按计划开展,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质量整体低于预期;青年教师对课堂纪律的管理较欠缺,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整体较差,难以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质量;等等。一门课的课堂教学不具有重复性,但对一门课进行多年的教学后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因此,课堂教学的系统误差的判断依赖于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感受,需要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理性的判断。课堂教学的系统误差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针对各种误差来源采取相应的措施就可以消除或减小其影响。在教学大纲的理解上,青年教师需要与老教师进行深入的探讨学习,充分认识该专业的发展历程,这样可以确保上课的节奏与其他老教师协调一致,以此约束教学内容,从思想上避免出现课堂教学的系统误差。青年教师在本科期间学习的教材与现在上课的教材存在十年以上的时间差,各高校都在进行教学改革,教学课时数一般都进行了压缩,甚至部分课程进行了较大的合并调整,各行各业的专业规范进行了修订等,这就要求青年教师深入研读所采用的教材,教学内容紧跟社会的发展变化,确保讲课内容贴近学生的理解范围,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与学生的能力范围不出现大的偏差。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每堂课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但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应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新的教学方法。只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新教学方法带来的好处后,才能让学生在内心接受新的教学方法,从而推动新的教学方法的实施。课堂教学是有领导、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教师必须担起课堂教学的管理职责,确保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和一定的权威性,但又不专制,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课堂上,青年教师应确保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内对问题的精辟讲解不受干扰,维护课堂上良好的讨论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对一些无理取闹的行为,明显违背学校制度的行为等要及时、坚决地制止,防止学生的情绪被煽动,避免出现更大的教学事故。为避免这些不合理的行为在课堂上出现,可以在正式开课前与学生进行某种程度的约定,在师生间建立一定形式的契约关系。当师生间形成共识后,可以有效地防止学生无故逃课、上课聊天、睡觉等尴尬局面的出现。对学生实施严格的考勤制度要落实到学生的内心,而不是形式上的、表面化的要求。要让学生从内心服从教师的安排,还需要青年教师严格约束自己的个人行为,提升个人的人格魅力,利用教学质量吸引学生的到课率。一旦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课堂教学质量将得到整体性的提升。青年教师大多博士毕业,在本专业有较高的学术造诣,熟悉专业知识,初登教学岗位时对学生的知识状况不够了解,容易从自己熟悉的知识背景出发讲解专业知识,忽略了学生接触该专业知识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总感觉自己已经讲得很透彻了,但学生却完全没有理解、反应平淡,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预期水平。这是一种难以发现的、易引起课堂教学质量整体下降的因素,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系统误差。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事后偏差[6],是一种比较难消除的顽固现象。解决课堂教学中的事后偏差的有效方法是青年教师从多角度体验学习所要讲解的知识点,总结提炼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准备多种课堂教学预案,以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的角度思考专业知识、多角度思考知识点、课堂上多留意关注学生的表情、课前对教学方案进行详尽的准备。课堂教学中的事后偏差的解决可以较好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在一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评估、总结,根据学生的实际课堂反应,不断修改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将课堂教学的系统误差在初始阶段得到较好的控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纠偏,最终减小课堂教学的系统误差的影响。

三、课堂教学的随机误差及应对策略

随机误差指在同一测量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值时,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定的方式变化的误差。典型的随机误差如仪器的传动部件的摩擦、连接件的弹性变形等引起的误差。随机误差由许多微小的、难以控制的或尚未掌握的规律性变化因素引起。随机误差的出现具有偶然性,也称为偶然误差。随机误差与真值的差值有正有负。若将一个学期的课堂教学看作一个样本,则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因一些意外因素导致教学质量出现小的波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意外因素引起的教学质量的波动类似于测量中的随机误差,可以称为课堂教学的随机误差。随机误差的特性在于随机性、波动较小、总体平均值几乎为零。课堂教学的随机误差也有类似特性,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总体影响小。事实上课堂教学中的随机误差大量存在。任何教师都难以完全消除课堂教学的随机误差,但是可以降低课堂教学的随机误差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堂课教学过程中由于某个学生的意外举动干扰了教学,如个别学生上课时突然犯困睡觉、手机意外响铃等,导致教学质量低于预期;学生在听课时提出了预料之外的问题,降低了教学质量;讲解某个知识点时突然思路中断,影响了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时个别逻辑关系没有处理好,降低了教学质量;课堂上某个词语使用不当会引起学生的误解;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存在未曾预料的困难;教师与学生互动不够理想;等等。这些都可以看作课堂教学的随机误差,并引起了课堂教学质量降低。当然在课堂教学的随机误差中也存在一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随机误差。比如,对某个知识点的讲解获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与学生的互动异常顺利,在与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发现了新的讲解知识点的方法;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特别感兴趣;将课堂上的某个不利的小“插曲”变成了培养学生人格的良好案例;后进学生在某些鼓励性言语下瞬间变得积极好学了;等等。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青年教师在适当的时机给予后进学生一句激励性言语可能触动其心弦,点燃后进生求学的欲望。当然,在课堂教学中,当某些良好苗头出现时,若不能因势利导,抓住时机扩大其正面影响,也容易对学生造成伤害,从而降低教学质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由意识。这些情况说明,在课堂教学中,正负随机误差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抓住这些转瞬即逝的时刻,将不利的课堂教学的随机误差转变为有利的课堂教学的随机误差。课后发自内心的反思与总结对青年教师非常重要,教师要及时分析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吸收经验教训,扩大取得的课堂教学的随机误差的正面教学成果。通过长期的积累,可以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相当于消除了部分课堂教学的系统误差的影响。也就是说,当对课堂教学中的某些随机误差出现的规律有了深刻认识后,可以将其看作课堂教学的系统误差,采用消除系统误差的方法进行解决。

四、结论

课堂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各样的误差,没有完美无缺的课堂教学。青年教师对课堂教学中的各种误差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为促进青年教师健康快速成长,掌握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误差的特性,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对于提高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误差可以分为课堂教学的粗大误差、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并根据各种类型课堂教学的误差提出了相应的策略。面对课堂教学的随机误差,要豁达淡定,争取获得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随机误差;面对课堂教学的系统误差,要努力寻找问题根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修正,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一定要努力避免出现课堂教学的粗大误差,一旦出现课堂教学的粗大误差,将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张四龙,李建奇.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问题、原因与解决之道[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2]费业泰.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第6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4.

[3]白彦茹.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Z1).

[4]陈列.知识管理视域下地方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15,(23).

[5]朱叶秋.“翻转课堂”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PBL模式构建[J].高教探索,2016,(1).

第2篇:生物理论知识范文

职业能力是指从事各种社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技能。它是人们职业生涯的基本能力,是伴随从业者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一项对现代劳动力市场的研究中我们得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结构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科学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生产领域。而生产力结构的变化,带来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单纯的体力劳动转向脑力、体力相结合的劳动;单一的技能劳动转向复杂的心智技能劳动;个体独立劳动转向群组合作劳动。由此可见,职业能力的内容已不仅仅是指“劳动能力”,职业岗位需要的也不仅仅是“纯技术技能”的劳动者。它应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团队合作、继续学习等综合的能力。因此,从业者的独立制作工作计划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及决策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团队作战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力、社会责任感等理所应当地被纳入职业教育教学计划中。笔者认为,舞蹈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内容应包括三大模块(图1):职业素质培养、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相关的其他能力培养。

(一)职业素质培养内容

1.职业道德培养。2.质量意识培养:具有质量意识、产品竞争意识,视质量为企业发展的生命。3.工程意识:工作要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模块化。4.团队精神:要有团体工作精神、全局观点,明确总体目标,明确如何为总体最优而努力。

(二)职业能力培养内容

1.运用人文精神导入式教学法进行教学、辅导、排练的能力。(即:开始教学、辅导、排练前必要的背景知识介绍、案头工作、网络查询,通过各种方法为进入正式工作项目做思想、观念、概念导入)2.“扒碟”能力及排练舞蹈作品:能独立全面模仿影像资料作品并独立排练舞蹈剧目。3.能够独立表演舞蹈剧目,掌握芭蕾舞、民族舞、现代舞的分析方法与表演技术。4.教学能力的培养:能够了解舞蹈教学的各个环节,能独立担任舞蹈教学及指导、辅导工作,掌握进行舞蹈艺术教育的方法、技能。5.舞蹈音乐旋律模唱及表述能力。6.对国内外不同民族的主要民俗文化及艺术精神有所把握。7.舞蹈编导基本能力的培养。8.舞蹈评论的基本能力培养。9.民间素材收集整理能力的培养。10.综合晚会组织能力的培养。

(三)相关职业能力的培养

1.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利用现代化设备进行教学和研究的实际操作能力。2.管理常识的培养。3.普通话水平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4.协调、沟通、公关能力的培养。

一般说来,一个舞蹈从业者的作品表现能力、作品模仿能力、舞蹈音乐的驾驭能力、晚会节目的组织编排能力等被视为舞蹈专业职业能力的核心能力。根据核心能力的要求,必须对原有的课程设置做出修改和更新。在新的课程设置中,在原有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必须增加行业职业能力结构中必不可少的技能训练课,如《舞蹈作品模仿技能》《舞蹈旋律模唱与舞蹈音乐分析》《晚会节目的组织和导演》等;此外,还应加大学生综合实践课的开出量,如《剧目》《民间舞》等。舞蹈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关键指标,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作品表现能力

作品表现能力的培养,是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传统核心内容,通过基本功、民间舞、毯技、剧目、身韵等课程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舞台综合表现能力,从学生的基本能力、软度、开度、技巧、弹跳、舞蹈感觉、民族风格、表演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训练,最终使其在身体表现力、刻画人物能力和舞台综合表现力等舞蹈职业必备的基本能力上,具备市场竞争能力,成为舞蹈行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作品模仿技能

作品模仿技能训练,即扒碟能力训练。随着声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及传媒工具的大力普及,舞蹈的传播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较之口传身授的传统教学方法,业内从业者更多地从VCD、DVD、MP4、电视以及网络中学习舞蹈、传播舞蹈。如一首歌一夜之间能传遍大江南北,一个舞蹈作品也可以在很短时间内,通过网络、电视很快出现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不同舞台上。而这样的传播速度,使舞蹈作品的模仿(即扒碟)成为从业者必不可少的技能。市场的这一变化,促使舞蹈行业不得不迎合和适应这一市场需求开始扒碟,或为了再现作品(即自己上台表演)、或为了辅导(即指导别人上台表演),于是扒碟能力训练便成为舞蹈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扒碟能力训练步骤为:1.解读舞蹈作品的能力。扒碟前的案头工作应该从解读作品开始。分析作品的背景、内容、情感、思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把握作品、理解作品,从而达到驾驭作品的目的。2.动作模仿力训练。动作的模仿,是扒碟训练的关键内容和主要内容,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制定训练计划。一般来说,可以以一个八拍为一个训练句子。先教会学生听音乐、数节拍,解决节拍问题后,可引导学生一拍一拍地模仿动作,直至将一个八拍完成。当第二个八拍完成后,教师必须注意前一个八拍动作的记忆,引导学生一边向前推进,一边不断地把前面学的动作与新学的动作,用和音乐的方法反复练习。这样不间断地“从头连”,在扒碟完成后,整个节目的框架立起来的同时,学生动作也达到熟练的程度,为学生自如驾驭作品打下良好基础。3.学生的表现力训练。学生对作品的表现力,要以解读舞蹈作品为基础。当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中心思想、艺术风格有了一定的理解,动作的模仿已经完成,接下来的训练就应进入学生对作品的表现和驾驭能力的训练。以表演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通过面部表情、动作外化出来,从而达到表现作品、刻画人物的目的,使学生的舞台综合表现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作品音乐的理解力训练

对舞蹈作品音乐的理解,是完成舞蹈作品必不可少的重要训练。要求学生必须学会分析作品音乐,包括节拍、旋律、乐感、主题等,使学生能够借助音乐的表现力演绎作品、刻画人物。为了达到提高学生音乐驾驭能力的目的,在开设舞蹈作品模仿技能课的同时,应配套开设《舞蹈旋律模唱与舞蹈音乐分析》。

(四)项目教学法在剧目课中的运用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国际职业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以问题开始而不是从结论开始,没有问题的教学是没有意义也是不需要的。教学应当是在“学中做”与“做中学”,实现学做一体,即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项目教学,是一种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法,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在必要的基本功、民间舞、毯技等技能训练具备的同时,以剧目课为载体,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习和训练学生,使学生将所学技能综合运用,相互渗透,相互融通,最终达到扎实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当扒碟能力的培养达到一定程度,项目教学法应成为剧目课的重要训练内容。剧目课中,学习节目的排练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训练的重要途径。教师可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获奖舞蹈节目、优秀舞蹈节目作为排练课的训练剧目。引导学生在扒碟之前就开始思考:我现有的技术技能,能否胜任这一节目?我现有的水平能否将这个节目学下来?这个节目反映的是什么内容?主题是什么?主题动作是什么?它在整个节目中如何发展?音乐的特点、节奏的处理、灯光、服装、舞美、道具问题的处理、排练时间的协调、节目演员的组织、教室、服装制作、演出场地的租借、协调等,都成为他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教学法,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技能的积极建构者,面对认知领域复杂的真实职业环境,他们必须探索、发现、建构甚至重组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主动搜集、分析有关资料信息,对所学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把当前学习内容与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使其承担更多的管理自己学习的责任,进而完成学习任务。

(五)晚会节目的组织和导演能力

第3篇:生物理论知识范文

医学涉及生物物理学知识非常广泛。为便于学习、掌握可把临床医学常涉及的生物物理学知识归纳为三类。其一,解释各种生物物理现象的知识,包括阐明现象的实质、变化过程、规律和成因或机理等。其二,分析各种物理(严格讲应是生物物理)检测结果的知识,包括所检测的生物物理信息的产生、产生机理、变化规律和采集方法,检测手段及图象形成的生物物理原理,检测图象的分析、归纳而获取结论。其三,阐明各种物理因素的生物效应的知识,包括物理因素的性质、所激发的生物效应及其变化规律,生物效应产生的机理,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对机体的危害缘由和防护等。

2要求知其所以然必须开物理课

科学知识可分为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两大类。生物物理学也不例外。常说对事物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其实前者就是只要求掌握其经验知识,而后者则要求掌握其理论知识,从理论上把握事物。亦即不仅能认识其表象,还能阐明产生表象的内在实质,揭示表象运动、变化规律的机理。要求医生能从理论上把握临床医学中常涉及的生物物理问题,就必须开设物理课,否则是不可能的。要求医生从理论上解决医学中涉及物理的问题越多越深,所需具备的物理相关知识越广越深,自然物理课学时应越多。一直以来只讲授纯物理知识,不结合讲授在医学中的应用,即不结合阐明医学中的生物物理问题,要学生自学解决是很困难的。应该既讲授物理理论也讲授必要的生物物理知识,才能做到学以致用。学生掌握临床医学常涉及的生物物理知识能适应如下四个方面的需要。其一,行医需要。有了相关生物物理知识才能从理论上全面、准确、深刻分析、理解、掌握行医过程中涉及物理问题的医学理论、技能和方法,才能高屋建瓴,在理论指导下,以清晰的思路,全面思考,准确诊断、有效治疗。其二,科研需要。临床各学科多有涉及生物物理的课题。没有相应的生物物理知识只能望而兴叹。反之则如虎添翼,可以在更宽的知识领域开展科研,为医学科学发展作更多贡献,提升人生价值。例如秦任甲教授就发现长期以来人们只从血流动力学角度分析和利用超声多普勒血流频谱图,这里存在个缺陷。可能是有关人员不具备血液流变学知识所致。他率先提出,应该加上血液流变学才能全面、准确分析和充分利用频谱图的丰富内涵,可以把频谱图作为有效手段来研究在体血管红细胞向轴集中的规律,并指导同行开展合作研究取得成果。其三,提高需要。工作中必然会遇到许多尚未掌握的涉及物理的医学问题。这就得靠自学更宽更深的物理、生物物理知识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技能。在校所学将成为自学习提高的基础。其四,思维需要。人的思维不外乎逻辑(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都是人在各成长阶段学习积累起来的。大学是人的思维知识和能力形成的十分重要的阶段。在学习、运用物理学、生物物理学过程中,在知识拓展的同时使物理的形象思维和数理逻辑思维得到尤其强的培养提高。数理逻辑思维是逻辑思维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物理的这些思维能力的增强,使之在学医、行医和医学研究中终身受益。一流名校能安排物理课近百学时,甚至还结合讲授生物物理知识就是认同上述观点的佐证。其决策者和努力学习物理的学生都是有远见的。这正是一流名校要求学生从理论上掌握物理、生物物理,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的体现。

3只求知其然则可开可不开物理课

3.1可凭生物物理经验知识行医

大量事实表明,一般医生都是凭借物理、生物物理经验知识而非理论知识来理解、阐明、处置医学中涉及物理的问题。其在三类生物物理知识上的表现为:其一,对医学中涉及物理的现象即生物物理现象不理解,无从解释或者粗略地,含糊地理解或解释。也有以打比方的方式来认识或阐明。例如用粥的浓稀来说明血液黏度大小,流阻大小,而导致血压高低,极少见有医生能用泊肃叶定律等相关知识做出理论解释。其二,当用生物物理检测进行诊断时:对他人的检测,一般只凭检测医生的文字结论做出诊断,有时查看检测图象也只机械地与自己记忆中的正常图象对比而作诊断,并不理解图象是怎样形成的,甚至不理解结论是怎样依据图象分析而获得的;对自己的检测,一般都凭借自己对检测到的生物物理信息与记忆中的正常信息对比而作诊断,至于为什么能产生这样的信息未必明了。其三,利用物理因素进行治疗时,一般只知道某种因素或方法有疗效或只会治疗操作,对其疗效产生的物理机理或不知或不全知。这些表明:一般临床医生的物理知识还只是经验性的,并未上升到理论。但一直以来临床医生就依赖这样的经验知识不也诊治好许许多多疾病?其中许许多多不也成为专家、主任和教授等高级医生?这只能说要求不高时,医生不一定非要多么宽深扎实的物理和生物物理理论功底才能行医。事实上临床教师,甚至生理学教师课堂讲授和相关医学书籍对许多涉及物理的问题也只讲现象,并未从物理、生物物理理论上把产生现象的缘由阐明清楚,仍然只停留在经验知识层面上。学生也只能承认如此,达不到理论认识的高度。这样行医必然缺乏物理、生物物理理论指导,对诊治涉及物理问题的疾病往往思维明晰不起来,只能凭经验了。按以上所述,医生所需物理、生物物理知识的宽深程度伸缩性很大,高则要求具有较宽深扎实的功底,能适应前面提及的四个需要,成为物理理论型医生;低则只要求具备中学物理基础,对行医过程中遇到涉及物理的问题能有所了解,成为物理经验型医生。

3.2对学生的物理要求依培养目标而定

就原则而言,对物理课的要求和学时安排都是由决策者根据各自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而确定的。但实际决定时必然受到决策者对物理、生物物理在专业中的作用和地位;医生所需物理、生物物理宽窄深浅的认识程度的影响。鉴于各院校决策者的这种认识难免差异,医生应具备的物理、生物物理的宽深程度伸缩性又很大,不同档次院校培养目标显然不同,导致其物理课学时明显不同。一流名校为八九十学时以上。二流省(市区)属医科大学为六七十学时。三四十学时以下的出自三流学院,除去10来学时的实验课,还能比高中物理加深拓宽多少内容呢?据悉,还有学院把这门课改为任意选修课,选修者不到5%,等同于取消。不排除有些院校对物理、生物物理在专业中到底能发挥怎样的作用,需要安排多少学时为宜,并未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其学时数是随意或参照同档次院校而确定的,带有一定盲目性。巧的是各院校安排学时多少与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高低是相吻合的。总之,鉴于医生所需物理、生物物理的宽深程度伸缩性很大,对各院校的学时安排不必厚非。

4改革临床医学专业物理教学内容

4.1改革目标

无论培养物理理论型还是物理经验型医生,只要开设物理课就应该改革纯物理的教学内容。一直以来绝大多数院校都只开物理课,讲授纯物理知识,丝毫不结合讲授医学所涉及的物理问题———医学物理学问题。其结果必然导致:无的放矢,所学纯物理知识不会应用,学而用不上等于不学;不仅使学生得不到把物理知识应用于阐明医学物理学问题的训练,还会造成医学物理学知识断层,很难适应前面提及的四个需要;使学生看不到所学知识的应用情境,使历届学生产生“物理无用论”,求知欲望低,学习不使劲,所学知识似懂非懂,很难用于理解学医和行医过程中遇到的物理问题。改革目的:必须破除思想上长期形成的只讲授纯物理知识,丝毫不与医学中的应用相结合,改革也只增删纯物理知识,丝毫不纳入最为实用的医学物理内容的定势思维,克服过去教学内容脱离医学实际的现象。安排适当的学时数,以临床常涉及的医学物理学内容为主,辅以必要的物理学基础,形成新的教学内容体系,以适应临床医学较高要求的需要,较好发挥物理、医学物理在临床医学中应有的作用。

4.2改革途径之一

没有医学物理学解决不了医学中涉及物理的问题。不开这门课就如同过河断了桥或知识断了层,物理学很难跨越断桥或断层直接阐明医学中涉及物理 的问题。开物理课主要为学习、运用医学物理学打基础。只开前者而不开后者就是无的放矢。物理学与化学,医学物理学与生物化学在医学中的作用与地位十分相似。设想只讲授化学知识而不讲授生物化学知识,学生能掌握医学中涉及化学的知识吗?有条件的应该开设物理和医学物理两门课,实现基础知识与应用知识较完美的结合。这应该是物理教学内容改革的首选途径。

4.3改革途径之二

对于不便把物理课和医学物理课分开开设的院校可以把两者合拼开出。以临床常涉及的医学物理知识为主,辅以相关物理基础。这门教材也可称为医学物理学[2]。学时多少都可以开。这样就把基础理论与医学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学以致用,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提高,知识结构改善,增进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改革困难所在

5.1缺乏阐明医学物理问题的知识

要把临床医学常涉及的物理问题纳入教材并非易事。这些问题许多尚未能从理论上获得阐明或者透彻阐明,还有待研究解决,构建起这些问题的较完整的理论知识,否则无多少临床常涉及的物理问题可讲授。不信,可从三个方面考察:其一,查阅生理学、心血管内科学等医学基础和临床书籍;其二,听听医学基础和临床教师讲课。书中所写,教师所讲,涉及物理的许多问题都只陈述现象,或借实验数据、图表阐明,或笼统、粗略交代,或打比喻解释,甚至含糊讲授。这些充其量说也不过是医学物理学的经验层面上的知识,未能从本质上,机理上,亦即理论层面上阐明问题,回答不了为什么?其三,查阅期刊论文,可发现生物物理学的研究火热得很,很多,但属于临床医学常涉及的物理问题却很少。总不能教材所写,课堂所授结合医学的内容尽是经验知识吧?这就必须对寓于人体各脏器的临床医学常涉及的物理问题逐个加以研究,构建起阐明逐个问题的一系列理论,形成丰富的临床医学常涉及的医学物理学知识体系,可供选择讲授。要达到如此,要经历很长时间,付出许多艰辛劳作。秦任甲自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一系列论著成果。这还不够,得依靠同行广泛参与才能构建起这个知识体系。

5.2医学物理问题如何通俗化

科研构建起的医学物理的一系列论文形式的理论知识,还只是具备了课堂讲授的素材。必须按照教材而非一般参考书的要求,使复杂、繁琐、深奥、数学表达太深、医学基础要求太多等等而造成教师难以讲授,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尽可能通俗、简明、浅显、形象、直观,做到教师好教,学生好学。这些讲起来容易,面对一个个具体问题要加以处理好时一定会遇到不少具体困难的。只要充分发挥群体的智慧,不断深入探索,总有一天人们会造就一本内容丰富,基础和应用知识恰当结合,适用的开创性教材。

5.3教师缺少医学物理知识

第4篇:生物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在高中教育阶段,物理实验教学受到广泛关注,但由于师资力量有限、教材内容不够完善、物理实验仪器设备不够先进等因素的限制,导致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成效并不理想,学生物理学习效率不高,物理实验能力也有待提升。基于此,有待把握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进方向与策略,这对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1-4]。

一、端正物理实验态度

在高考的压力下,很多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仅仅重视理论知识讲解,而在物理实验教学方面所应用的教学方式并不合理,仅仅是将物理知识点和实验模型讲解给学生,并未开展有效的物理实验教学,甚至认为物理实验活动的开展会占用理论知识讲解时间,此种情况下无法保证学生真正通过物理实验而有所收获,这就不利于学生物理水平的提升。因此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改进方向,积极端正物理实验态度,明确物理学发展中实验的地位,以实验为依托,物理才更具有说服力。基于新课标要求出发,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开展,需要把握物理学习及科学研究中实验方案设计、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的重要作用,把握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方向,关注物理实验过程,通过系统化教学来提高学生物理实验能力,强化学生物理学科素养。

二、加强物理实验资源配置

在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进,需要重视资源配置的强化,依据新标准来配合物理实验所需的设备和仪器。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很多实验配套设备都已经落后,无法满足新时代下的物理实验教学需求,尤其是物理实验对于设备的精密度存在较高的要求,物理实验设备的经济投入也比较大,而学校教育资金有限,无法及时地更新物理实验设备仪器,这就极易影响物理实验效果。因此在教学改进方面,需要重视资源配置,保证物理实验设备的先进性,提高物理实验仪器质量。高中物理知识具有一定抽象性,通过物理实验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为高中物理实验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促进学生物理知识技能的不断增强。

三、改进物理实验教学方式

新时期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进,需要明确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坚持创新,就传统实验教学方式加以改进,对学生物理实验兴趣进行有效激发,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掘学生内在潜力,促进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的增强,从物理实验出发来就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在这一方面,学校应当对现代化的实验设备和仪器加以引入,对物理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以网络远程教育系统、电脑多道分析仪器等来辅助物理实验教学,改善物理实验教学成效。在物理实验室管理方面,需要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实验室工作人员需积极学习实验相关理论知识及仪器设备使用方法,可在固定时间段开放物理实验室,以满足学生实验需求,逐步锻炼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在课堂理论教学方面,教师不可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而是要为学生预留一个思考的空间,对学生的探索欲望进行有效激发,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理论建立过程形成深刻感知,优化学生物理实验体验,所达到的教学效果特更为显著。教师可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包括总结归纳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建模能力等,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对于物理实验中的现象,可引导学生开展定量实验,将物理实验现象向实验数据转化,就物理实验过程进行推理,组织学生开展理性分析,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增强。

四、加大物理教师培训力度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作用,在物理实验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教学能力都直接关系着物理实验教学质量。因此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改进过程中,需要以物理教师为对象,加大培训力度,明确物理实验教学与高考物理之间的密切联系,有序推进教学活动,切实提升物理教师的实验教学技能,保证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质量。通过培训来提高教师对于物理实验的认识,将物理实验与理论知识教学协调起来,转变以往的演示实验方式,创新物理实验教学手段,以调动学生参与物理实验的积极性,高效推进物理实验教学。

五、结束语

新时期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需要重视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对于物理实验重要性的认识,在物理实验教学实践中积极学习,勇于创新,不断探索,以打造生动的物理实验课堂,全面提升物理实验教学质量与效率,为学生物理学科素养的强化以及物理实验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常伟伟,徐衡.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8).

[2]赵华堂.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J].课程教育研究,2019(44).

[3]雍志元.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8).

第5篇:生物理论知识范文

医学涉及生物物理学知识非常广泛。为便于学习、掌握可把临床医学常涉及的生物物理学知识归纳为三类。其一,解释各种生物物理现象的知识,包括阐明现象的实质、变化过程、规律和成因或机理等。其二,分析各种物理(严格讲应是生物物理)检测结果的知识,包括所检测的生物物理信息的产生、产生机理、变化规律和采集方法,检测手段及图象形成的生物物理原理,检测图象的分析、归纳而获取结论。其三,阐明各种物理因素的生物效应的知识,包括物理因素的性质、所激发的生物效应及其变化规律,生物效应产生的机理,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对机体的危害缘由和防护等。

2要求知其所以然必须开物理课

科学知识可分为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两大类。生物物理学也不例外。常说对事物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其实前者就是只要求掌握其经验知识,而后者则要求掌握其理论知识,从理论上把握事物。亦即不仅能认识其表象,还能阐明产生表象的内在实质,揭示表象运动、变化规律的机理。要求医生能从理论上把握临床医学中常涉及的生物物理问题,就必须开设物理课,否则是不可能的。要求医生从理论上解决医学中涉及物理的问题越多越深,所需具备的物理相关知识越广越深,自然物理课学时应越多。一直以来只讲授纯物理知识,不结合讲授在医学中的应用,即不结合阐明医学中的生物物理问题,要学生自学解决是很困难的。应该既讲授物理理论也讲授必要的生物物理知识,才能做到学以致用。学生掌握临床医学常涉及的生物物理知识能适应如下四个方面的需要。其一,行医需要。有了相关生物物理知识才能从理论上全面、准确、深刻分析、理解、掌握行医过程中涉及物理问题的医学理论、技能和方法,才能高屋建瓴,在理论指导下,以清晰的思路,全面思考,准确诊断、有效治疗。其二,科研需要。临床各学科多有涉及生物物理的课题。没有相应的生物物理知识只能望而兴叹。反之则如虎添翼,可以在更宽的知识领域开展科研,为医学科学发展作更多贡献,提升人生价值。例如秦任甲教授就发现长期以来人们只从血流动力学角度分析和利用超声多普勒血流频谱图,这里存在个缺陷。可能是有关人员不具备血液流变学知识所致。他率先提出,应该加上血液流变学才能全面、准确分析和充分利用频谱图的丰富内涵,可以把频谱图作为有效手段来研究在体血管红细胞向轴集中的规律,并指导同行开展合作研究取得成果。其三,提高需要。工作中必然会遇到许多尚未掌握的涉及物理的医学问题。这就得靠自学更宽更深的物理、生物物理知识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技能。在校所学将成为自学习提高的基础。其四,思维需要。人的思维不外乎逻辑(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都是人在各成长阶段学习积累起来的。大学是人的思维知识和能力形成的十分重要的阶段。在学习、运用物理学、生物物理学过程中,在知识拓展的同时使物理的形象思维和数理逻辑思维得到尤其强的培养提高。数理逻辑思维是逻辑思维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物理的这些思维能力的增强,使之在学医、行医和医学研究中终身受益。一流名校能安排物理课近百学时,甚至还结合讲授生物物理知识就是认同上述观点的佐证。其决策者和努力学习物理的学生都是有远见的。这正是一流名校要求学生从理论上掌握物理、生物物理,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的体现。

3只求知其然则可开可不开物理课

3.1可凭生物物理经验知识行医

大量事实表明,一般医生都是凭借物理、生物物理经验知识而非理论知识来理解、阐明、处置医学中涉及物理的问题。其在三类生物物理知识上的表现为:其一,对医学中涉及物理的现象即生物物理现象不理解,无从解释或者粗略地,含糊地理解或解释。也有以打比方的方式来认识或阐明。例如用粥的浓稀来说明血液黏度大小,流阻大小,而导致血压高低,极少见有医生能用泊肃叶定律等相关知识做出理论解释。其二,当用生物物理检测进行诊断时:对他人的检测,一般只凭检测医生的文字结论做出诊断,有时查看检测图象也只机械地与自己记忆中的正常图象对比而作诊断,并不理解图象是怎样形成的,甚至不理解结论是怎样依据图象分析而获得的;对自己的检测,一般都凭借自己对检测到的生物物理信息与记忆中的正常信息对比而作诊断,至于为什么能产生这样的信息未必明了。其三,利用物理因素进行治疗时,一般只知道某种因素或方法有疗效或只会治疗操作,对其疗效产生的物理机理或不知或不全知。这些表明:一般临床医生的物理知识还只是经验性的,并未上升到理论。但一直以来临床医生就依赖这样的经验知识不也诊治好许许多多疾病?其中许许多多不也成为专家、主任和教授等高级医生?这只能说要求不高时,医生不一定非要多么宽深扎实的物理和生物物理理论功底才能行医。事实上临床教师,甚至生理学教师课堂讲授和相关医学书籍对许多涉及物理的问题也只讲现象,并未从物理、生物物理理论上把产生现象的缘由阐明清楚,仍然只停留在经验知识层面上。学生也只能承认如此,达不到理论认识的高度。这样行医必然缺乏物理、生物物理理论指导,对诊治涉及物理问题的疾病往往思维明晰不起来,只能凭经验了。按以上所述,医生所需物理、生物物理知识的宽深程度伸缩性很大,高则要求具有较宽深扎实的功底,能适应前面提及的四个需要,成为物理理论型医生;低则只要求具备中学物理基础,对行医过程中遇到涉及物理的问题能有所了解,成为物理经验型医生。

3.2对学生的物理要求依培养目标而定

就原则而言,对物理课的要求和学时安排都是由决策者根据各自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而确定的。但实际决定时必然受到决策者对物理、生物物理在专业中的作用和地位;医生所需物理、生物物理宽窄深浅的认识程度的影响。鉴于各院校决策者的这种认识难免差异,医生应具备的物理、生物物理的宽深程度伸缩性又很大,不同档次院校培养目标显然不同,导致其物理课学时明显不同。一流名校为八九十学时以上。二流省(市区)属医科大学为六七十学时。三四十学时以下的出自三流学院,除去10来学时的实验课,还能比高中物理加深拓宽多少内容呢?据悉,还有学院把这门课改为任意选修课,选修者不到5%,等同于取消。不排除有些院校对物理、生物物理在专业中到底能发挥怎样的作用,需要安排多少学时为宜,并未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其学时数是随意或参照同档次院校而确定的,带有一定盲目性。巧的是各院校安排学时多少与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高低是相吻合的。总之,鉴于医生所需物理、生物物理的宽深程度伸缩性很大,对各院校的学时安排不必厚非。

4改革临床医学专业物理教学内容

4.1改革目标

无论培养物理理论型还是物理经验型医生,只要开设物理课就应该改革纯物理的教学内容。一直以来绝大多数院校都只开物理课,讲授纯物理知识,丝毫不结合讲授医学所涉及的物理问题———医学物理学问题。其结果必然导致:无的放矢,所学纯物理知识不会应用,学而用不上等于不学;不仅使学生得不到把物理知识应用于阐明医学物理学问题的训练,还会造成医学物理学知识断层,很难适应前面提及的四个需要;使学生看不到所学知识的应用情境,使历届学生产生“物理无用论”,求知欲望低,学习不使劲,所学知识似懂非懂,很难用于理解学医和行医过程中遇到的物理问题。改革目的:必须破除思想上长期形成的只讲授纯物理知识,丝毫不与医学中的应用相结合,改革也只增删纯物理知识,丝毫不纳入最为实用的医学物理内容的定势思维,克服过去教学内容脱离医学实际的现象。安排适当的学时数,以临床常涉及的医学物理学内容为主,辅以必要的物理学基础,形成新的教学内容体系,以适应临床医学较高要求的需要,较好发挥物理、医学物理在临床医学中应有的作用。

4.2改革途径之一

没有医学物理学解决不了医学中涉及物理的问题。不开这门课就如同过河断了桥或知识断了层,物理学很难跨越断桥或断层直接阐明医学中涉及物理的问题。开物理课主要为学习、运用医学物理学打基础。只开前者而不开后者就是无的放矢。物理学与化学,医学物理学与生物化学在医学中的作用与地位十分相似。设想只讲授化学知识而不讲授生物化学知识,学生能掌握医学中涉及化学的知识吗?有条件的应该开设物理和医学物理两门课,实现基础知识与应用知识较完美的结合。这应该是物理教学内容改革的首选途径。

4.3改革途径之二

对于不便把物理课和医学物理课分开开设的院校可以把两者合拼开出。以临床常涉及的医学物理知识为主,辅以相关物理基础。这门教材也可称为医学物理学。学时多少都可以开。这样就把基础理论与医学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学以致用,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提高,知识结构改善,增进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改革困难所在

5.1缺乏阐明医学物理问题的知识

要把临床医学常涉及的物理问题纳入教材并非易事。这些问题许多尚未能从理论上获得阐明或者透彻阐明,还有待研究解决,构建起这些问题的较完整的理论知识,否则无多少临床常涉及的物理问题可讲授。不信,可从三个方面考察:其一,查阅生理学、心血管内科学等医学基础和临床书籍;其二,听听医学基础和临床教师讲课。书中所写,教师所讲,涉及物理的许多问题都只陈述现象,或借实验数据、图表阐明,或笼统、粗略交代,或打比喻解释,甚至含糊讲授。这些充其量说也不过是医学物理学的经验层面上的知识,未能从本质上,机理上,亦即理论层面上阐明问题,回答不了为什么?其三,查阅期刊论文,可发现生物物理学的研究火热得很,很多,但属于临床医学常涉及的物理问题却很少。总不能教材所写,课堂所授结合医学的内容尽是经验知识吧?这就必须对寓于人体各脏器的临床医学常涉及的物理问题逐个加以研究,构建起阐明逐个问题的一系列理论,形成丰富的临床医学常涉及的医学物理学知识体系,可供选择讲授。要达到如此,要经历很长时间,付出许多艰辛劳作。秦任甲自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一系列论著成果。这还不够,得依靠同行广泛参与才能构建起这个知识体系。

5.2医学物理问题如何通俗化

科研构建起的医学物理的一系列论文形式的理论知识,还只是具备了课堂讲授的素材。必须按照教材而非一般参考书的要求,使复杂、繁琐、深奥、数学表达太深、医学基础要求太多等等而造成教师难以讲授,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尽可能通俗、简明、浅显、形象、直观,做到教师好教,学生好学。这些讲起来容易,面对一个个具体问题要加以处理好时一定会遇到不少具体困难的。只要充分发挥群体的智慧,不断深入探索,总有一天人们会造就一本内容丰富,基础和应用知识恰当结合,适用的开创性教材。

5.3教师缺少医学物理知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