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审计理论知识范文

审计理论知识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审计理论知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审计理论知识

第1篇:审计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审计案例;审计教学;案例教学

所谓审计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审计学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审计实务的一些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也就是说教师通过在课堂上讲解审计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以加深学生对审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增强其审计实践操作能力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模式。

1审计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师方面的问题

成功的审计案例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教学,而且要有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同时还要能娴熟的驾驭课堂。然而目前高校的审计教师大多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却缺少实际审计经验,而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审计人才,也不愿意到高校教学,因而导致学生缺乏对审计实务的感性认识,总感到审计学比较难学。审计学比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其他课程更需要实践经验,更讲究职业判断,审计人员积累的审计经验和技巧越多,审计职业判断就越敏锐。如果从来没有审计实践经验,有些审计任课教师自己都不能完全理解审计实务操作,那就更不可能将之通俗易懂的传授给学生了。另外,有些审计任课教师知识面比较窄,对与审计相关的会计、法律、金融等方面的知识欠缺,在对案例者分析时就会不够深入、不够全面。

1.2学生方面的问题

有些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差,对案例教学的参与度不够,很多学生为求高分,只注重死记硬背理,而忽视对知识的实际运用。因此在审计案例教学过程中,他们表现出不配合或积极性不高,不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外案例作业,不愿花费课余时间查找资料和思考问题,在小组和课堂讨论中表现消极被动,甚至有个别学生对审计学课程产生了厌烦情绪。学生不配合案例教学使得他们实质上并没有真正领会案例教学的精髓,对案例素材的理解不够透彻,课堂上对案例的讨论也不激烈,课堂上仍然以教师为主,教师的提问、分析和点评全成了一个人唱“独角戏”,最终又回到了传统的审计教学模式,使审计案例教学流于形式,达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

1.3学校方面的问题

1.3.1教学课时少

目前我国各高校审计课程的教学课时较少,大多在48-72课时。要想在这样紧张的课时内较好地给学生传授审计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审计实务中,切实完成审计课程要求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的确是非常难的。在传统的审计教学模式下,在现有课时内也只能完成审计教材中审计理论和部分实务循环的教学内容,要想在在教学过程中增加经典的审计案例和进行充分的课堂讨论更是不可能。再加上有些学校的审计学采用大班教学,一个班级人数就有上百人,根本无法进行课堂讨论。审计课程教学课时少和班级人数众多已严重障碍了审计案例教学的成功实施。

1.3.2缺乏审计模拟和实践环境

审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学好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审计实习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弥补在课堂上对理论知识掌握的不足,同时增强运用所学理论解决了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很多高校对审计实习不够重视,一些学生想去实习但却找不到适合的实习单位。有些学生虽然找到了实习单位,但因为没有老师和审计前辈的指导,在实习过程中对审计实务仍是一知半解,再加上审计的保密性特点,使得他们在实习单位无法接触到实质性的审计工作,通常只是做了一些简单的跑腿或勤杂等工作,审计实习的效果并不理想。

1.4其他方面的问题

在审计案例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是案例的选择。由于我国引入案例教学较晚,再加上审计资料的保密性,很难获取审计实践中发生的案例资料,与审计课程教材内容配套的审计案例教材更是少之又少。目前使用的审计案例绝大多数是根据实际发生的一些突出的审计失败案例编写而成,这些案例很少系统地展示整个审计过程。已实施审计案例教学的教师所选用的审计教学案例通常会选取一些较为经典的审计失败案例,但其年代久远,加上经济环境及审计准则的变化,多数已不符合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这些审计失败案例有相当一部分是国外的审计案例,往往脱离中国的实情,不太适合作为我国审计教学的案例使用。还有一些选取的案例过于简单,不需要运用系统地审计理论知识和审计技能,尚未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就已经可以猜测到结果了。这样的教学案例无法营造亲临审计现场的气氛,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审计的积极性,无法达到审计案例教学的要求。

2解决审计案例教学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2.1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是审计案例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鼓励教师掌握更为广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丰富教师的审计实际操作能力。首先,高校要与政府审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或大型企业的内审部门挂勾,成立审计教师实践基地,组织审计教师定期参加审计实践,即每隔一定的时间派审计教师到政府审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或大型企业的内审部门兼职或脱产实践,以积累更多的审计实践经验,为审计案例教学配备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其次,可以聘请政府审计机构或会计师事务所、大型国企内部部门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审计专家来学校开设有关审计实务循环的专题讲座,通过听讲座,使教师和学生了解整个的审计过程及其在审计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处理的措施,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开拓教师和学生的视野。

2.2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及传统的审计学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动性通常比较差,因此,必须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在课堂上增加生动的审计案例,对案例进行充分的讨论和分析,用所学审计理论知识解决了审计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切实感受所学知识的有用性,从而激发其学习的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改变审计课程成绩的考核方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后不进行考核、不算入最终成绩,学生对案例教学就会没有积极性,从而发挥不了案例教学的应有作用。

2.3科学安排课时和班级人数

一方面,为确保审计案例教学的顺利实施,应合理安排审计学课程的课时量,既要保证有必要的课堂讲授课时给学生传授审计理论知识,又要有大量的课堂时间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如审计学一门课程的课时过多,不好安排时,可以把这门课拆分为审计学原理与审计实践两门课程,分阶段安排课程教学,并注意两门课程之间的适当衔接。在进行课程讨论之前,将讨论的内容提前告知学生,让他们在课下搜集相关资料,做好积极准备,以避免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讨论不深入,达不到预期的案例教学的目的。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师资和教学条件都跟不上,使得每个授课班级的人数越来越多,有的由于合班造成授课人数达百人左右,这种合班制授课无法有效开展案例讨论,不适合实施案例教学。审计学课程的授课班级应采用小班制,较为理想的授课人数为30人左右,以便于组织课堂的分组讨论,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

2.4营造审计模拟环境,创造实习机会

学校要积极为学生营造审计模拟环境,建设审计实验室,购买审计实训软件,为学生把审计理论应用于实践创造条件。在接受课堂上的案例理论讲解之后,学生在校内审计模拟实验室上机操作审计实训软件,对审计实务循环的各环节进行一次模拟审计,不仅能加强学生对审计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将理论应用于实务,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从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签订到最终出具审计报告的全过程。这对具有一定的课堂理论知识,但并没有接触过审计实务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提供了很好的锻炼机会。此外,学校还要积极与政府审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大型企业的内审部门合作,建立学生审计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审计实习的机会,并配备实习指导老师对实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答疑。通过审计实习,为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5加强审计教学案例库建设

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浏览相关网站等方式收集和整理审计案例。许多高校将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上传到相关网站上,任课教师可以借鉴这些资源中的案例资料,实现校内和校外案例资源共享。另外,教师在政府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或大型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兼职或脱产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将所了解到的审计实例进行筛选改编成适合审计案例教学的真实的审计案例。当然,建立健全审计案例库,除了需要依靠任课教师个人的努力之外,更需要审计教育界和实务界等多方面的齐心协力和集思广益。建议由中国审计学会牵头,每年举办一次或多次审计案例研讨会,各大高校将自己整理编写的审计案例在研讨会上进行交流,最终将案例资料整理成册,实现审计案例资源共享,从而可据此建立较为成熟的审计案例库。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审计案例教学主要存在教师自身审计实践经验缺乏;学生缺乏学习审计案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审计教学课时少,授课班级人数多;缺乏审计模拟环境和审计实习机会;审计案例过于陈旧或不适用等多方面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解决,例如成立审计教师实践基地,鼓励教师去一些单位兼职或脱产实践;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审计专家来学校开设有关审计实务的专题讲座;改变审计课程期末的成绩考核方式,将审计案例课堂讨论也纳入考核范围;从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当增加审计课程的课时,实行小班制教学;建立审计模拟实验室,购买审计软件,营造审计模拟环境;并创建学生审计实习基地,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实习机会;加强审计教学案例库建设等。审计案例教学的实施虽然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但案例教学法并不能取代传统的讲授教学和实践教学。只有把他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实现审计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曲明.案例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运用[J].辽宁经济,2015(02).

[2]唐瑞芹.案例教学法在审计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5(09)(上).

[3]李兆东.审计案例教学的误区与再造[J].中国大学教学,2014(8).

[4]周经纬,袁明智,方文俊.案例教学法在高校“审计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3(1).

[5]王磊,张海晓.案例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J].财会教育,2012(11).

[6]李慧.审计学案例教学模式改革思考与探索[J].财会通讯.综合,2012(8)(下).

第2篇:审计理论知识范文

项目课程的出现,源于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中为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满足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需要,可以预见的是,它将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并能形成本土化、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因为它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从目前进行的课程改革的种种迹象看,工作过程导向式课程开发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取得了令人心动的成绩。因此本文将对《审计基础与实务》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设计。

二、课程定位

(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本课程是我院会计类专业培养财务审计能力的核心课程,是一门集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于一体的课程,包括审计基础知识与审计实务两部分。课堂中以注册会计师财务报表为主线,将会计师事务所实际审计案例与实际工作底稿引入教学课堂,实现审计课程与会计师事务所实际工作的融合,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法等手段来引入审计基本原理,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课程,同时也是会计学专业学生进入专业学习的重要课程。其功能在于培养学生审计基础理论知识与实务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应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社会审计、政府审计与内部审计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在会计师事务所、企业事业单位从事审计工作的相关能力,是高职会计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与前修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的前修课程是《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学生在学习完上述课程之后,对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及报告具有一定的技能。在此基础上通过《审计基础与实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财务报表审计的基本理论与审计的技术方法,认识做好审计工作对企业加强经营管理的重要意义,通过实训和练习,使学生具备相应专业技能,为今后走向社会,从事审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能胜任审计助理人员的工作岗位。

2.与后续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开设,按照教学计划,与本课程平行课程有《报表分析》、《财务管理》等。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于整个财务专业相关课程做到融会贯通,起到复习及巩固的作用,同时也为第五学期开设的《企业内部审计实务》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熟悉审计环境,包括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职业特点、注册会计师管理制度、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以及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2)掌握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职业道德守则,包括职业道德概念基本原则和概念框架、审计、审阅和其他鉴证业务对独立性的要求;(3)掌握审计基本原理,包括审计目标、审计计划、审计证据、审计抽样以及审计工作底稿;(4)掌握审计测试流程,包括风险评估、控制测试以及实质性程序;(5)掌握审计循环测试,包括销售与收款循环、采购与付款循环、生产与服务循环、筹资与投资循环以及货币资金审计的特点及技术方法;(6)掌握完成审计工作与出具审计报告的要求。

(二)能力目标

(1)能够根据审计程序在不同阶段的核心工作内容运用恰当的审计方法纠弊查错;(2)能够运用文字表述法、调查表法和流程图法对内部控制进行描述,能够运用控制测试的方法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能够根据内部控制的评价结果撰写管理建议书;(3)能够运用所学的审计方法进行审计证据收集,能够运用工作底稿的基本内容将所收集的审计证据编写在工作底稿内;(4)能够掌握并运用相应审计方法判断销售与收款业务循环、采购与付款业务循环、生产与服务业务循环、筹资与投资业务循环、货币资金管理等业务中的漏洞并纠正会计处理错弊,熟练编写审计工作底稿;(5)能根据审计计划阶段、内部控制测试阶段和实质性程序阶段所获得的证据,形成的各类审计底稿,完成审计报告阶段的各项任务,形成审计结论,能独立撰写内部审计报告。

(三)素质目标

(1)培养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客观公正的态度,保持独立性;(2)培养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能力,不断提高专业胜任能力;(3)培养应有的职业谨慎,并合理做出职业判断;(4)培养诚实地为组织服务,不违反诚信原则的态度;(5)培养遵循保密原则的习惯,按规定使用在履行职责时所获取的资料和信息;(6)客观披露所了解的全部重要事项;(7)培养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妥善处理好组织内外相关机构和人员的关系;(8)不断接受后续教育,提高服务质量。

四、教学设计思路

课程应实施教学过程与审计过程的统一,按照按照“知识+技能”的思路,以模拟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审计项目为导向,以具体报表项目审计为工作任务的课程教学主线来重组审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照“教师讲授审计理论知识和演示审计实务操作→复习会计理论知识与演示会计实务操作→教师分配审计任务→学生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完成审计任务”开展审计实务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工作,做到:1.设计被审计单位的交易,在收集企业业务资料和财务数据的基础上,加工整理出典型交易和事项,并设计审计疑点和错报;2.设计审计实务的具体情形(含内部控制、审计证据等)和参考数据,从而使审计实务有据可依,同时也给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3.通过分析审计实训案例,以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为主线,进行审计职业能力培养。而《审计基础与实务》课程应结合以上四种类型企业的审计过程,以模拟企业(以ABC石化有限公司为例),涵括四种类型企业的所有审计程序,将课程划分为以下四个学习情境:根据以上学习情境,教师设计出模拟企业(ABC石化有限公司为例)的环境资料、财务数据、模拟错报等资料,并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审计小组,每个审计小组为一单位会计师事务所,教师将资料发至每个小组,组员根据教师教授方式方法、教师扮演的各个角色,分工合作,完成模拟审计项目。这就是将《审计基础与实务》按系统化工作过程进行分割学习的过程。

五、结论

第3篇:审计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翻转课堂;应用型;本科;审计学;教学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或InvertedClassroom),也可译为“颠倒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与传统课堂不同的是,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员之间和学员与学员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地教育效果。审计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是财会类学生都会学习的课程,在当前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大力倡导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于翻转课堂的特点,可以在审计学的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与变更,促使本科院校审计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将审计学课程真正熟练的应用到实践中。

一、《审计学》课程特点

《审计学》这门课程的内容很抽象,大多数学生在刚接触这门课程时总感觉茫然,不知怎么学习。主要原因是:(1)很多学生会计学知识不够扎实,而会计学知识是学习审计学的基础;(2)学生没有真正实践过,不能很好的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时运用到实践中;(3)审计学案例题需要自己主动去分析,总结,这些案例题的答案不唯一,这造成学生们很多困惑,抓不到问题的关键点。这导致了大多数老师认为审计学课程难教,学生学习起来有困难。这门课程的特点主要是实践性和理论性较强。审计学课程虽然理论知识比较多,但是要是想真正掌握这门课程,只靠记忆概念是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的。课程中,有许多概念难以理解,比如重要性、重大错报风险、合理保证、有效保证等概念,这些概念必须结合案例才能理解。

二、本科院校传统审计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重视理论

本科院校在讲授审计学课程时,往往只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在课堂上,教师仅仅就概念作讲解,通过案例分析题,教师自己总结归纳正确的答案,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得出的答案。因此,在审计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的授课,学生被动的听课,学生的思维无法得到发挥和拓展。

(二)学生缺少实践

在本科院校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大多数教师只是在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课下完成教师布置的案例,机械性的学习审计学课程。由于审计学课程实践性强,学生仅仅学习理论知识根本无法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只有通过真正的实践,比如学生可以去会计师事务所实习,熟悉一遍审计的业务流程,从制定审计计划到最终出具审计报告,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课上所学的知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种单一、脱离实际业务场景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会导致使学生觉得审计课程十分呆板、枯燥、没有学习兴趣,从而无法真正学习到真本领,也就不能很好的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去。

(三)教师缺少实务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本科院校的从事审计学教学任务的老师,她们对会计相关的知识掌握的会比较好,但是这些具备会计知识的教师却很少甚至不具备审计实务工作经历。教师只能在课上的大部分时间讲授审计学的相关概念,进行理论上的阐述,因为这些教师根本没有去实践也就不能很好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对于概念讲解的就不会很透彻,学生对概念也就不会理解到位。

三、“翻转课堂”下审计学教学模式的改革

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翻转课堂”的理念下,对高校审计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培养应用型人才。

(一)课前布置任务,分配小组

教师在课前可以根据需要讲授的知识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审计学这门课程的大多数概念需要结合案例来分析和理解。教师在课前,为学生们分配小组,每组至少3人,包括审计人员、二级复合人员、三级复核人员。模拟会计师事务所项目组成员,每一组的成员都有自己的分工,让学生们自己去找案例,自己根据作业找到合适的案例,对案例进行分析并根据自己小组的案例,做一个报告在课上展示。

(二)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课堂上,教师应将大部分课上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由于课前已经为学生布置好学习任务,学生就需要在课上将自己在课前做好的报告以PPT的形式展现给大家,为大家讲解。每个小组将自己所选的案例讲解完毕后,根据一定的标准为学生评分。教师在课堂快结束时为大家指导。这样可以带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三)重视实践能力,到实务中去

教师在将审计学这门课程讲完后,如果想让学生们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就学生们需要到会计师事务所实践,做到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从实践中强化理论的效果。这就需要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的学院为财会类学生提供这样的场所和机会。由于审计业务流程会涉及许多会计方面的知识,因此在学生们实践过程中不但能将所学到的审计知识深刻掌握,还能强化自己之前所学的会计学专业知识,达到一举两得。

总结

综上,教师在审计学课程授课过程中,必须适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翻转课堂”的理念,将灌输变为启发,将枯燥变为有趣,将被动变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杜丹.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市场,2016(40):176-177.

第4篇:审计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审计课程;三维立体;教学模式;构建;实践

注册会计师审计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涉及会计、财务成本管理、税法、经济法、统计、心理学、行为学等多学科知识,内容涵盖会计准则、审计准则规定的理论、方法和应用技能,知识含量丰富,教学要求高、难度大,尤其是对于侧重培养学生实践技术技能为主要目标的高职类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如何开展这门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以达到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的:把提升人的发展能力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推进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的目标,是每一位从事审计课程教学的教师需要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注册会计师审计》课程分析

(一)课程定位

注册会计师审计课程是会计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的核心领域课程,是专业必修课和核心专业课之一,是学生毕业后参加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证考试的课程之一。

(二)培养目标

课程从财务报表审计角度阐述审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审计岗位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根据审计职业对会计、审计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职责和职业能力分析,以本专业应共同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将应用型职业院校学生培养成为既具备即时上岗的应职应岗技术技能,又具备适应今后职业生涯发展所具备的素质与潜能,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应知应会的教学体系,以够用和实用为目标,突出应用性,强调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把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升到最高层面。

(三)教学局限

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内容一般包括审计岗位认知、财务报表审计流程、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审计以及完成审计等,但是注册会计师审计教材概念多、理论知识多、比较枯燥,从课本上很难体现其实践性。虽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尝试采用模块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及项目教学法等等,但由于知识点详细、庞杂、覆盖面宽、信息容量大,无论是对于授课教师,还是对于学生,都无法更好的提炼和把握,教学和学习的难度大。

二、“三维立体”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践

经过几年的教学尝试和改革,笔者提出整合构建“课堂教学———审计实验室模拟审计———事务所审计助理顶岗实习”三维立体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实践。具体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课堂教学中运用审计工作底稿,实现课堂教学与就业岗位工作内容零对接

在审计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按照传统模式讲授理论知识和基本的审计方法,内容乏味、枯燥,即便是增加案例分析、讨论等教学手段,但仍然是没有太大的突破,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效果不理想。在新的教学模式设计中,选用应用型审计课程教材,将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底稿融入审计理论、审计流程、审计方法和审计实务的学习中,以审计工作底稿为切入点,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的学习模式。教学实施中,学生以审计项目组成员的身份划分为学习小组,分角色开展协作式学习,通过分组分岗,设置项目经理、项目助理以及审计客户等角色,让学生熟悉审计岗位职责、明确岗位任务、培养岗位技能,通过体验审计业务洽谈、签署审计业务约定书、编制审计计划、实施项目审计、完成审计报告等事项,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度参与审计全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完成审计工作时,所有的工作过程都体现在审计工作底稿中,因此,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也是在工作底稿中完成学习的内容,实现“做中学”。以审计业务承接为例,把与业务承接相关的空白工作底稿预先发给各学习小组,布置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等资源查找相关客户信息,完成工作底稿中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先由指定的学习小组以教学课件的形式讲述学习内容,其他小组点评和打分,再由教师提炼知识点,完成课程的学习。这种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过程,实现了课堂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工作内容零对接,激发了学生的职业兴趣,提高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

(二)运用审计软件进行审计实验室模拟审计,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

“双轮驱动”虽然运用审计工作底稿进行课堂教学,使得学习具有了生动性和可操作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这种学习仍然只是停留在平面学习中,缺乏动态性,因此,通过在审计实验室模拟审计中运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再现审计业务场景,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双轮驱动”。教学实践中,在实验室安装审计实务操作软件,与审计课程同步开课,内容包括相关数据采集,凭证、明细账、总账、报表的查询,内部控制制度评估,审计符合性测试、审计实质性测试,审计工作底稿,审计疑点的记录与汇总,审计调整、完成审计报告等。运用审计软件可以实现审计教学和审计实训的结合,软件带有考试评价系统,方便学生更直观和动态地进行学习。通过审计实训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学生不仅对审计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审计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更令学生锻炼了基本的审计技能,培养了职业判断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了解和认知。

(三)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助理顶岗实习,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与实际工作岗位能力相衔接的职业胜任力和就业竞争力的高等级职业人才

国家对职业教育做了系统的顶层设计和安排,提出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大量的、大规模的技术人才做支撑,要在全社会通过职业教育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注册会计师属于高技术人才,单凭学校教育并不能很好地实现与审计工作的直接对接,还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作用,实现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一方面是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即把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请到学校当老师,加强实践指导,并为教学提供真实的审计资料和相关资源,同时学校的专业教师定期到事务所参与审计工作,形成一种“旋转门”机制,促使形成校企一体培养学生的机制。另一方面是职业院校通过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在毕业前到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审计助理进行顶岗实习,彻底改变教学与实践两张皮的脱节问题。实践中,我校与多家会计师事务所和会计记账公司实现合作办学,会计、审计专业学生入学后,每学期都会安排到代账公司进行教学实习,毕业前到会计师事务所进行顶岗实习,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充分结合,取得了很好的人才培养效果。经过多年对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在充分研究分析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针对教学对象设计教学内容,切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过程的合理安排与设计,构建注册会计师审计课程“课堂教学———审计实验室模拟审计———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助理顶岗实习”三维立体教学模式,并实现三维立体教学模式相互之间的有效衔接和紧密结合,从根本上改变注册会计师审计课程理论性强,传统讲授枯燥,知识不易理解和掌握,学生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相脱节的难点,达到培养高等职业学生具备职业兴趣、职业知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四位一体的,具有职业胜任力和就业竞争力的技术技能型职业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苗美华,孙宗彬.审计基础[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12)

[2]邹婷,王冬梅,祖国峰.注册会计师审计课程“三维立体”教考模式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5(11)

第5篇:审计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审计学;微课;应用实践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各行各业可以利用的信息技术和资源日益广泛,加快了以信息化为主导的发展模式的变革与制度体系的创新。对于高等素质教育而言,教育信息化也成为今后学科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目前我国多数高校都开设有审计学专业,而审计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不仅理论知识繁杂,而且还涉及会计、经济、税法等其他学科知识。在传统的审计学课堂上,教师只是单调地将课本中涉及的审计思路、审计程序、审计方法等传达给学生,对于学生而言,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难度比较大,学生难以充分地对这些知识进行消化、吸收,更无法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因此,这就急需审计学微课的出现,为非审计学专业的学生提供辅助性学习工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审计学知识的能动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和能力,从而达到培养高校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一、微课概述

1.微课的定义微课主要由课堂教学视频组成,是一种可以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微课既可以是课例片段,也可以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其中还包括与教学主体有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所以说,微课是围绕某个知识点展开的教与学的活动,其碎片化的特点能够让学习者更好地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2.微课的特点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微课的特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教学时间短。它主要以教学视频为呈现方式,根据教学主题设计微课内容,时长通常为5—8分钟,可谓是教学主题的精华所在,更易于学生重点消化和吸收;第二,教学内容少。微课将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知识点、疑难点等汇总在视频中,能够突出重点、难点,所以内容上更加精简;第三,资源容量小。由于视频时长短,一个微课视频通常只有几十兆,且可以存储为多种视频格式,方便师生随时进行播放、观看。

二、审计学微课建设的必要性

1.降低学生对审计学知识的学习难度如前文所讲,审计学除了自身学科的理论性较强外,还与其他关联学科有着密切联系,单纯依靠教师灌输式的教学和学生的死记硬背,无法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而且审计学的实践性也较强,审计理论与具体的审计工作也联系紧密。加上学生对审计学课程的兴趣不高,也加大了教师授课的难度。所以迫切需要引入微课,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更多的实际案例,用视频的方式辅助学生理解,使审计工作的真实情景再现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对抽象的审计学知识有一个直观的感受,降低学习难度。

2.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对于某个知识点的讲解,并非所有学生都能有所理解和领悟,一旦其他学生无法准确掌握知识重点,而课后又无法继续加强对知识点的进一步学习,这会极大影响学生整体的学习效果。而微课将教学视频有效地保存在存储介质中,个别学生在课堂无法及时消化理解的内容,完全可以在课余时间乃至家里观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对重点、难点进行反复观看学习,也可停下来做笔记或仔细思考,甚至还可以通过聊天工具向老师或同伴寻求帮助,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学习,而且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3.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的提升多数高校教师在接触微课以后,要想尽办法去学习和掌握与计算机、信息技术、视频软件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在文字、视频、图像、配音等方面做足功夫,以便设计出符合教学内容及要求,且兼具形象性与趣味性的教学视频,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对于那些习惯传统备课方式及课堂授课模式的教师来讲,既是一种信息化时代的挑战,也是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的契机。尤其是对于审计学教师而言,如何将晦涩难懂的审计学理论知识用简单易懂的视频呈现给学生,或者如何结合当前学习内容引入恰当的实际案例,都需要进行综合考量。

三、审计学微课建设的难点

1.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薄弱教学视频是微课的主要呈现方式,所以观看视频也就成为学生进行微课学习的主要方式。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有些学生自中学起就已经对传统灌输式课堂学习有了依赖,习惯了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适应微课模式下的学习状态。无论是知识点学习,还是课后作业练习,只有教师布置任务才会去做,自身很难去主动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说明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还比较薄弱。这对于审计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是非常不利于审计知识的积累与审计技能的锻炼的。

2.微课内容联系不够紧密一些教师片面地认为,微课视频是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精华所在,所以在进行视频剪辑的时候,往往注重对审计学重点知识、难点片段的剪辑,目的是想让学生更多地去关注重点、难点,但是这样却忽视了不同内容板块之间的联系,致使授课内容出现断层,缺乏连贯性,学生也就无法将不同板块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不利于学生整体知识结构的自我建构。

3.微课呈现方式单一视频虽然是微课的主要呈现方式,但除视频以外,国外一些高校已经将真人演讲、卡通动漫、电子黑板等融入其中,极大地增强了视频内容的专业性和生动性。而目前我国高校对微课视频的设计仍是以课堂实录、录屏讲授为主,除了加入基本的图片和声音外,对动画、音乐等多媒体元素的利用程度不高,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视觉疲劳,久而久之,学生通过微课视频接触到的依旧是枯燥的审计学理论知识。

四、审计学微课应用实践的思路

1.制定审计学微课教学目标在设计审计学微课时,教师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个教学目标可以是多样的,比如,通过微课,使学生对审计学知识点的掌握达到一定程度,或者通过微课,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某种审计思路或审计程序等。对此,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手段,在微课中融入更多新鲜、生动、直观的元素,逐步增强学生对审计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深化学生对审计学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2.完善审计学微课设计内容微课虽然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但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将审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素养。因此,在审计微课内容的设计方面,教师应该将审计学与微课的特点结合在一起,做到突出审计学知识的重点、难点,既要保证专业性,又要增强趣味性,同时要把握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鼓励学生积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具体而言,教师在围绕某个知识点设计审计微课时,可以将内容分为基本知识点讲解、知识点思维导图、审计知识拓展、审计案例分析、审计习题训练等板块,各板块之间的联系应该紧密且具有逻辑,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发散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3.丰富审计学微课呈现方式教师应该集中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一方面要多查阅、观看国内外优秀微课课件的设计成果,了解不同的微课设计手段;另一方面要潜心钻研视频等多媒体课件的编辑技术,除了文本、音频、图像以外,加入更多新鲜的元素,如AR、VR等,增加微课的趣味性。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加强微课模式下的师生互动,借助QQ、微信、公众号、哔哩哔哩和抖音等平台工具,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地将自身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产生的感悟等进行分享,教师不仅可以在线为学生答疑解惑,而且还可以就某个知识点、案例等,与学生一起讨论。这样一来,师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会不断积累各自教与学的经验,微课教学的质量和学习效果也会得到相应提升。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微课在我国高校审计学教学中的引用和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它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因此,审计学专业教师一方面应该努力钻研微课视频课件的设计,增加视频的多样化与趣味性;另一方面应该持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积累更多的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在设计教案和微课课件时,应尽量秉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帮助学生提升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司玉娜,殷雪松.审计学翻转课堂与多元评价体系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16(4).

2.程静,沈亚娟.审计微课探讨.财经界(学术版),2016(10).

3.王改芝.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以审计案例分析课程为例.天津电大学报,2018,22(1).

4.沈亚娟.基于移动学习模式的审计微课探讨.商业会计,2017(5).

5.廖再珍.微课在高职审计教学中的运用.亚太教育,2016(3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