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审计理论范文

审计理论全文(5篇)

审计理论

第1篇:审计理论范文

关键词:公共选择理论;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全面预算绩效管理

一、第一章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体制的不断提升,绩效审计在预算执行审计中顺利地推展开来。现初步对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概括:在现有预算执行审计的概念上和绩效审计的有机融合,遵守预算执行审计要求的同时把审计重点放在“绩效”上,以国家审计作为高度指导,依照批准的财政预算,对审计监督的财政资金使用情况、是否合理分配财政资源以及资金的配置效率等所开展的经济活动进行绩效审计,着重体现“3E”即经济性、效果性和效率性。在审计目标方面:前者主要将重点放在国家财政资源的科学合理分配、增强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及分析资金的高效利用,从而推进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后者则将重心放在核实国家财政收支情况、查处违纪同时揭露反映问题等为审计目标;审计形式和内容方面:前者将预算执行审计作为中心,主要审查绩效类的问题,同时还可独立地结合预算执行开展绩效审计;而后者主要是全面掌握财政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对财政收支进行分析,以达到为领导宏观决策服务的目的。因此,相比之下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更加顺应当前政治经济环境。例如;江苏省南京市审计局发文:《多平台统筹助力预算执行审计——多维度全覆盖》。这其中三个维度之一:就是以绩效为导向,统筹实施市本级预算执行审计,推动有“高度”的全覆盖。

二、第二章公共选择理论之与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适用性分析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历史背景

公共选择理论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它是由于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理论和现实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以个人自由和效率为出发点促进个人选择的最大化。公共选择理论在本质上是微观经济学原理在政治和社会领域中的应用。其研究对象:选民、政治人物。以及政府官员们的行为。公共选择理论代表人物有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他当称为公共选择理论的创始人,并于1958年至1969年逐步奠基公共选择理论基础。《社会选择、民主政治与自由市场》就是他研究公共选择理论所发表的文章;著名经济学家肯尼思·阿罗对公共选择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在我国,有很多学者对公共选择理论进行了研究。许百军[1](2004)认为,可以借助公共选择理论的特征来分析公共领域中产生与官僚主义相关的问题,及研究其存在的原因,最终提出政策主张抑制存在的官僚主义问题,这对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模式起着决定性影响。陈少炼[2](2017)从公共选择理论视角出发,通过研究我国地方近十年财政支出相关数据,发现其财政支出规模及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增进财政预决算透明度等措施,从而优化我国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杨润红[3](2015)从公共选择理论的不同角度出发,对我国某地方生态环境绩效评估进行分析,研究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所需人才,机构等不同方面提出了合理的措施方法。

(二)政府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主体符合理性“经济人”假设

公共选择理论三要素之一“经济人”假设中提到,自然人是理性的行为者,努力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其中选民希望的的是投票后结果利益最大化;而有决策权的政府人员则追求部门预算或收益达到最大程度。自然也包括在政治领域中的人;即政治官员或者代表其他国家利益的官员,他们同经济市场中经济人一样追求最大利益收入。除此之外每一个参与主体都会有个人偏好,从而达到个人效用最大化。但由于会受到自身能力或其他条件的约束,不会使这种效用达到最大,这就是西蒙(Simon)所称的“有限理性”。在政府预算执行审计中的审计主体是本级财政部门及其内设机构等。从本质上讲,这些部门或机构都是由人组成的。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决策等的提出及实现是受相关人员主观动机操控的。政治行为不会因为他们所处的政治环境而改变其“经济人”假设。这种假设驱动着他们受到名利、社会地位及相关利益的诱惑,最终有可能偏离公共目标和公共选择的结果。为了避免这种利己主义行为的发生,就需要建立一种机制对政府决策及行为进行监督、报告及评价。让财政资源受制于人民的最大利益,使政府服务和社会公众利益“帕累托最优”。综上,运用公共选择理论理性“经济人”假设分析政府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具有可行性,且从这个角度出发为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工作提供了参考基础。

(三)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审核的内容存在着“交易的政治市场”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经济人”假设不仅可以来分析经济市场中人们的行为,而且可以分析政治市场中人员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政治行为实际上是在自利动机的驱使下单人或者多人组织发生的一系列交易过程。与经济市场不同的是,经济市场中交易对象是私人产品,而在政治市场中,将公共产品作为交易过程的对象。从本质上看,政治交易过程又与经济市场的交易过程是有着共同目标的,因为这两者的本质都是各自利益的交换。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其中可能会导致政府的变异,如滋生寻租和腐败现象等。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价值取向中需要关注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强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审计等。其中财政转移支付的交易过程就符合政治市场的交易特征。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在通常的情况下,政客或者官僚们都会选择给自己带来最大效益的决定,即使此决定不符合公共的利益。从这点可以看出,他们会看重自身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就会产生矛盾。为了解决这种矛盾,除了提高官员们的自身品德,还可借助第三方的干涉,努力做到私利与公众利益共赢局面。

三、第三章当前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标准体系不健全

从《2019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工作报告》整理发现:在关于财政支出效率还不够高的问题中存在是预算编制不够细化和精准问题,对中央本级支出预算年初未落实到单位问题。,有关部门应进一步明确了编制要求,完善绩效评价管理体系,严把自评标准、提高自评质量。这些诸多问题都体现出对健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标准体系的迫切需要。

(二)部分部门执行财政制度不够严格,导致预算执行审计质量不高

从管理制度角度看:直接导致预算执行审计质量不够高的直接原因是部分部门执行力度不够强,执行管理不够严格。将其落实到生活中看,这其中存在着以下问题:项目支出存在“花旧补新”不良现象,而往来账款也存在长期堆积未清理的漏习;在资产支配与管理环节,可以看出管理力度不足,角度不全面等薄弱点;在部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成果不明显、绩效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看来,如果各地方有关部门和机构能够严格按照国家财政制度履行自身职责,全面落实国家前沿政策,从而就会推进预算执行审计的运用,提高预算执行审计的效率。

(三)大数据审计功能发挥力度不足,未深入全面覆盖运用

为了让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在当前经济和时代进一步发挥作用,就需要加强技术的创新及运用,充分结合大数据审计优势。目前某些行业或单位已经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如通过分析财政指标、预算部门的会计核算等,来提高审计效率以及正确性;如:在地方审计署太原特派办:采取“一二三四”工作法,扎实推进大数据审计等。这些都是值得学习的成功经验,但依旧存在某些数据信息库不够完善、某些财政部门的财政管理系统信息数据碎片化、提取的数据信息质量不高等问题。要实现财政数据全面覆盖仍需较大的努力。

四、第四章改善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建议

(一)促进预算执行绩效审计与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相融合

以上两者决策的融合可以说是国家及人民众望所趋。但如何将决策落实,如何将预算绩效管理应用到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中去,促进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长远发展。此时就要考虑预算执行绩效审计与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相融合的具体办法。如:各地区部门围绕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意见去贯彻实施预算方法及实施条例,在工作中要遵循过“紧日子”的要求,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监管专项资金的下达与合理使用,除此,从制度角度出发,要加快健全完善预算支出标准体系、项目支出标准与相关绩效评价制度。以上改进措施,为全面预算编制、审计项目管理、相关财政支出政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争取全面做到边审边改、以审促改。

(二)完善财政管理制度机制,提高预算绩效

为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加强健全完善相关财政管理政策与制度,以便有效发挥财政所起的作用。以建设现代财政制度为中心出发,加强预算收支管理、硬化预算约束、建立健全一套科学性规范性的政府公共支出预算体制。同时合理地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审计力度,从而逐渐提高预算绩效。如:对项目连年结转、连年申请预算问题,控制结转规模等;在项目建设上,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项目前期论证、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加大力度推进项目建设。着力构建相关长效机制。做到坚持“治已病、防未病”。

(三)深入推进大数据审计功能,实现数据分析全覆盖

发挥大数据审计功能,需要贯彻落实“科技强审,加快推进大数据审计”的要求。从这个角度出发,预算执行绩效审计也需要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如:针对国家层面的专项资金相关绩效的内外部数据展开全方位、多角度对比,并利用数据建模进行分析,建立人工疑点追踪并落实台账,统筹“集中分析对比、分类归集整理、明晰责任分配、定期反馈信息”等优化方案,进而提升审计工作效率;对本级预算单位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精心谋划推进预算执行审计和绩效审计全覆盖工作,实现数据分析全覆盖,对资金量大、关注度高的重点单位开展现场审计,切实做到应审尽审,消除审计监督盲区。努力在已有的审计数据建设上,探索出一套属于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操作系统。

参考文献:

[1]许百军.公共选择理论与对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目标取向的启示[J].审计研究,2004(04):81-84+80.

[2]陈少炼.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研究——基于公共选择视角[J].现代营销(下旬刊),2020(07):196-197.

[3]杨润红.公共选择理论视域下的地方政府生态环境绩效评估研究[J].新西部,2019(24):20-21+7.

[4]姚艺惠,叶小燕.公共选择理论视域下的PPP模式政府政策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8,35(22):5-7.

第2篇:审计理论范文

关键词:公共选择理论;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全面预算绩效管理

第一章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体制的不断提升,绩效审计在预算执行审计中顺利地推展开来。现初步对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概括:在现有预算执行审计的概念上和绩效审计的有机融合,遵守预算执行审计要求的同时把审计重点放在“绩效”上,以国家审计作为高度指导,依照批准的财政预算,对审计监督的财政资金使用情况、是否合理分配财政资源以及资金的配置效率等所开展的经济活动进行绩效审计,着重体现“3E”即经济性、效果性和效率性。在审计目标方面:前者主要将重点放在国家财政资源的科学合理分配、增强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及分析资金的高效利用,从而推进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后者则将重心放在核实国家财政收支情况、查处违纪同时揭露反映问题等为审计目标;审计形式和内容方面:前者将预算执行审计作为中心,主要审查绩效类的问题,同时还可独立地结合预算执行开展绩效审计;而后者主要是全面掌握财政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对财政收支进行分析,以达到为领导宏观决策服务的目的。因此,相比之下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更加顺应当前政治经济环境。例如;江苏省南京市审计局发文:《多平台统筹助力预算执行审计——多维度全覆盖》。这其中三个维度之一:就是以绩效为导向,统筹实施市本级预算执行审计,推动有“高度”的全覆盖。

第二章公共选择理论之与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适用性分析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历史背景

公共选择理论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它是由于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理论和现实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以个人自由和效率为出发点促进个人选择的最大化。公共选择理论在本质上是微观经济学原理在政治和社会领域中的应用。其研究对象:选民、政治人物。以及政府官员们的行为。公共选择理论代表人物有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他当称为公共选择理论的创始人,并于1958年至1969年逐步奠基公共选择理论基础。《社会选择、民主政治与自由市场》就是他研究公共选择理论所发表的文章;著名经济学家肯尼思·阿罗对公共选择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在我国,有很多学者对公共选择理论进行了研究。许百军[1](2004)认为,可以借助公共选择理论的特征来分析公共领域中产生与官僚主义相关的问题,及研究其存在的原因,最终提出政策主张抑制存在的官僚主义问题,这对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模式起着决定性影响。陈少炼[2](2017)从公共选择理论视角出发,通过研究我国地方近十年财政支出相关数据,发现其财政支出规模及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增进财政预决算透明度等措施,从而优化我国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杨润红[3](2015)从公共选择理论的不同角度出发,对我国某地方生态环境绩效评估进行分析,研究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所需人才,机构等不同方面提出了合理的措施方法。

(二)政府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主体符合理性“经济人”假设

公共选择理论三要素之一“经济人”假设中提到,自然人是理性的行为者,努力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其中选民希望的的是投票后结果利益最大化;而有决策权的政府人员则追求部门预算或收益达到最大程度。自然也包括在政治领域中的人;即政治官员或者代表其他国家利益的官员,他们同经济市场中经济人一样追求最大利益收入。除此之外每一个参与主体都会有个人偏好,从而达到个人效用最大化。但由于会受到自身能力或其他条件的约束,不会使这种效用达到最大,这就是西蒙(Simon)所称的“有限理性”。在政府预算执行审计中的审计主体是本级财政部门及其内设机构等。从本质上讲,这些部门或机构都是由人组成的。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决策等的提出及实现是受相关人员主观动机操控的。政治行为不会因为他们所处的政治环境而改变其“经济人”假设。这种假设驱动着他们受到名利、社会地位及相关利益的诱惑,最终有可能偏离公共目标和公共选择的结果。为了避免这种利己主义行为的发生,就需要建立一种机制对政府决策及行为进行监督、报告及评价。让财政资源受制于人民的最大利益,使政府服务和社会公众利益“帕累托最优”。综上,运用公共选择理论理性“经济人”假设分析政府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具有可行性,且从这个角度出发为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工作提供了参考基础。

(三)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审核的内容存在着“交易的政治市场”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经济人”假设不仅可以来分析经济市场中人们的行为,而且可以分析政治市场中人员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政治行为实际上是在自利动机的驱使下单人或者多人组织发生的一系列交易过程。与经济市场不同的是,经济市场中交易对象是私人产品,而在政治市场中,将公共产品作为交易过程的对象。从本质上看,政治交易过程又与经济市场的交易过程是有着共同目标的,因为这两者的本质都是各自利益的交换。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其中可能会导致政府的变异,如滋生寻租和腐败现象等。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价值取向中需要关注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强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审计等。其中财政转移支付的交易过程就符合政治市场的交易特征。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在通常的情况下,政客或者官僚们都会选择给自己带来最大效益的决定,即使此决定不符合公共的利益。从这点可以看出,他们会看重自身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就会产生矛盾。为了解决这种矛盾,除了提高官员们的自身品德,还可借助第三方的干涉,努力做到私利与公众利益共赢局面。

第三章当前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标准体系不健全

从《2019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工作报告》整理发现:在关于财政支出效率还不够高的问题中存在是预算编制不够细化和精准问题,对中央本级支出预算年初未落实到单位问题。,有关部门应进一步明确了编制要求,完善绩效评价管理体系,严把自评标准、提高自评质量。这些诸多问题都体现出对健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标准体系的迫切需要。

(二)部分部门执行财政制度不够严格,导致预算执行审计质量不高

从管理制度角度看:直接导致预算执行审计质量不够高的直接原因是部分部门执行力度不够强,执行管理不够严格。将其落实到生活中看,这其中存在着以下问题:项目支出存在“花旧补新”不良现象,而往来账款也存在长期堆积未清理的漏习;在资产支配与管理环节,可以看出管理力度不足,角度不全面等薄弱点;在部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成果不明显、绩效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看来,如果各地方有关部门和机构能够严格按照国家财政制度履行自身职责,全面落实国家前沿政策,从而就会推进预算执行审计的运用,提高预算执行审计的效率。

(三)大数据审计功能发挥力度不足,未深入全面覆盖运用

为了让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在当前经济和时代进一步发挥作用,就需要加强技术的创新及运用,充分结合大数据审计优势。目前某些行业或单位已经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如通过分析财政指标、预算部门的会计核算等,来提高审计效率以及正确性;如:在地方审计署太原特派办:采取“一二三四”工作法,扎实推进大数据审计等。这些都是值得学习的成功经验,但依旧存在某些数据信息库不够完善、某些财政部门的财政管理系统信息数据碎片化、提取的数据信息质量不高等问题。要实现财政数据全面覆盖仍需较大的努力。

第四章改善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建议

(一)促进预算执行绩效审计与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相融合以上两者决策的融合可以说是国家及人民众望所趋。但如何将决策落实,如何将预算绩效管理应用到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中去,促进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长远发展。此时就要考虑预算执行绩效审计与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相融合的具体办法。如:各地区部门围绕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意见去贯彻实施预算方法及实施条例,在工作中要遵循过“紧日子”的要求,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监管专项资金的下达与合理使用,除此,从制度角度出发,要加快健全完善预算支出标准体系、项目支出标准与相关绩效评价制度。以上改进措施,为全面预算编制、审计项目管理、相关财政支出政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争取全面做到边审边改、以审促改。

(二)完善财政管理制度机制,提高预算绩效

为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加强健全完善相关财政管理政策与制度,以便有效发挥财政所起的作用。以建设现代财政制度为中心出发,加强预算收支管理、硬化预算约束、建立健全一套科学性规范性的政府公共支出预算体制。同时合理地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审计力度,从而逐渐提高预算绩效。如:对项目连年结转、连年申请预算问题,控制结转规模等;在项目建设上,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项目前期论证、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加大力度推进项目建设。着力构建相关长效机制。做到坚持“治已病、防未病”。

(三)深入推进大数据审计功能,实现数据分析全覆盖

发挥大数据审计功能,需要贯彻落实“科技强审,加快推进大数据审计”的要求。从这个角度出发,预算执行绩效审计也需要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如:针对国家层面的专项资金相关绩效的内外部数据展开全方位、多角度对比,并利用数据建模进行分析,建立人工疑点追踪并落实台账,统筹“集中分析对比、分类归集整理、明晰责任分配、定期反馈信息”等优化方案,进而提升审计工作效率;对本级预算单位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精心谋划推进预算执行审计和绩效审计全覆盖工作,实现数据分析全覆盖,对资金量大、关注度高的重点单位开展现场审计,切实做到应审尽审,消除审计监督盲区。努力在已有的审计数据建设上,探索出一套属于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操作系统。

参考文献:

[1]许百军.公共选择理论与对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目标取向的启示[J].审计研究,2004(04):81-84+80.

[2]陈少炼.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研究——基于公共选择视角[J].现代营销(下旬刊),2020(07):196-197.

[3]杨润红.公共选择理论视域下的地方政府生态环境绩效评估研究[J].新西部,2019(24):20-21+7.

[4]姚艺惠,叶小燕.公共选择理论视域下的PPP模式政府政策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8,35(22):5-7.

第3篇:审计理论范文

开展有效的经济效益审计我国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事业单位发展的前提。通过内部审计工作可以对事业单位各项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对单位领导人的工作给予肯定,避免出现贪污腐败的现象出现,是事业单位廉政建设的保证,可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这样就可以提高单位的经营管理能力,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事业单位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就要不断的进行投资,增强单位的自身实力,这样科学的决策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内部审计工作,为单位的发展决策提供实时、准确的市场信息,为决策的科学性提供了保障,避免因决策失误给单位带来损失。

内部审计工作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体高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单位各项工作有效开展的保证。因此,我们要加深对内部审计的重视,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发挥其功效,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

(1)制定科学额内部审计制度,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贯穿着单位工作的各个环节,如果没有一定的制度来制约,就会造成内部审计工作混乱,就不能发挥其功效。事业单位在制定制度的时候一定要坚持两个基本原则,这是内部审计制度的前提。一是坚持独立性原则。内部审计贯穿着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如果在某一环节中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单位的经营管理。因此,保持内部审计工作的对立性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保证内部审计的公平、公正、公开,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二是坚持权威性原则。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领导的支持,需要有一定的处罚能力,展现出一定的权威性,这是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有力保障。

(2)科学设计内部审计的内容,符合国家的要求。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对整个单位的经营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加深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结合单位自身的实际设置科学的工作内容,将重点放在绩效审计、管理审计和经营审计上,保证资金运行管理机制的有效进行,提高事业单位的整体管理水平。

(3)发挥内部控制的功效,与内部审计相结合。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工作性质有所不同,但事根本任务是相同的,就是提高单位的经营水平,促进单位更好更快的发展。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与内部审计工作相结合,发挥双重作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重要方面,可以对内部控制措施的执行进行监督,实现自我约束。

第4篇:审计理论范文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内部审计的设立,是关乎到企业各个部门具体利益的一件大事,作为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必须要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要懂得企业的整体战略思想和相关的战略规划,也要通过平时工作学习的不断积累,对企业各职能部门的制度、规范、流程、预算、报表等有详尽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企业制定企业的战略规划时,就会有效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企业也要积极邀请内审工作人员参与企业战略规划的制定工作,使其对企业各部门的运行情况等有一个总体的了解,这种方式也有利于内审人员在后续的工作中可以更合理地进行对企业的内部审计,最大程度低发挥内部审计的效能,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有利于规范企业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企业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完善的财务管理工作,财务管理一直是企业的中枢机构,企业的经营效益更是与财务信息的真是与否息息相关,相互影响。内部审计作为第三方监督,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其工作的有效实施和良好开展,有利于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在此工作的基础上,相关的投资者和经营者对各自的权益和利润都有了较为客观公正的了解,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过程中财务信息的风险,使得企业在筹集资金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投资人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在企业的良好财务管理运营下,政府对资金市场运行的监控也更容易、更有效,促进了新时期企业和社会的协同发展。

三、有利于配合外部审计,加强监督力度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内部审计是企业的内部组织的,内部审计的工作具有广泛性、深入性、经常性等特点,可以有效健全企业内部的控制系统,并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外部审计的良好实施提供支持,使其企业的外部审计通过与内部审计的积极配合减少了相关的工作量,在效率方面有一定的提升,避免资源浪费,更有利于对企业经营与发展的良性控制。

四、有利于帮企业防范管理风险

在企业的运作发展过程中,管理的风险是处处存在并严重威胁着企业组织目标的实现等方面,不利于企业的良好的发展。不可否认,一个企业或组织产生的一切不必要的损失的根源就是因为管理方面存在着缺陷或漏洞甚至是舞弊行为,这就需要内部审计来完善企业的各方面管理,因为内部审计的工作性质及工作方法的独特性,可实现对企业经营发展中对各环节的现状和结果实施有效的分析和评估,针对舞弊征兆及时发现舞弊行为,披露管理漏洞和经营风险,将其进行汇总和生成风险报告,并依据此对企业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和改进措施,为企业的良好发展和持续运营提供有效的依据和支持,使得企业能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应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风险,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策略,进行积极的实施和应对,并最终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与相关战略规划。

五、有利于降低企业风险,实现管理审计效益的最大化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建立一个有效的决策、经营、监督和管理运转机制,对现代化企业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种相互制衡和协调的有效作用下,逐渐形成了全面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过对内部审计职能的良好运用和第三方的制约监督,实现了对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问题的良好解决,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内部审计通过参与观察评估企业各部门的管理,对企业的合法经营及投资回报等问题实施建议,使得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能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对企业的经营及竞争提供良好的环境。企业在运行时,内部审计在经过一系列测评工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建立了一套较为系统的职业道德规范,如有效性的测评以及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等,进一步完善了内部控制制度的不足,不同的测评指标反映了企业不同的问题,企业相关的管理人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研究,进而针对企业的发展制定有效对策和措施,从而完善对企业的管理。最后,内部审计会随着企业的发展将自己的评价作用贯穿于企业经营发展的全过程和每一个细节,使得内部审计实现了对企业的强有力监督,并将这种监督管理渗透到了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之中,使企业内部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道德文化氛围,引领企业的良好经营与发展。

六、结束语

第5篇:审计理论范文

1.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1)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IIA对内部审计做了这样的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估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该定义将内部审计的范围延伸到企业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认为内部审计是针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改善所必须的。

(2)内部审计是风险管理的监督职能的承担者和执行者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部门是企业风险管理的最后一条防线,是风险管理的监督职能的承担者和执行者。内部审计部门在风险管理方面,主要负责研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监督评价体系,制定监督评价相关制度,开展监督与评价,出具监督评价审计报告。

2.公司主要风险及风险管理现状

(1)主要风险通过对数家企业的考察,发现考察的多数企业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在:经济萎缩带来的产业重新定位风险;体制、机制落后制约发展;加工企业产品结构不尽合理;投资决策不当,被投资企业经济效益不佳;长短期债务资金结构不合理,资本性投资多用短期信贷资金解决,造成现金流短缺,资金紧张,资金成本加大;进出口和其他对外业务因汇率变动遭受损失;赊销政策不当,导致应收款项无法收回,形成坏账损失;境外投资企业财务监管不到位;安全管理不善。

(2)风险管理现状多数公司非常重视风险管理,当前,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①风险管理职能分散,尚未形成管理体系。

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缺乏有机结合,未形成突出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系统。

③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未形成有效的风险约束机制。

二、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将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概括为两方面,一是对企业是否建立恰当的风险管理过程以及其充分性和有效等方面起到保证作用;二是以咨询顾问的身份协助企业确定评价并应用处理风险和管理方法和控制措施。笔者结合实际工作,将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保证作用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点。

1.研究提出风险管理监督体系

从监督企业是否已经建立了风险管理体系;已经建立的风险管理体系是否涵盖了决策、经营、生产、财务等主要风险;风险管理体系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等方面,评价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目前,很多公司尚未建立起完整的风险管理和监督体系,内部审计主要是立足本职岗位,通过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对发现的风险隐患加以分析整理和评估,提请管理层关注各种风险,为完成风险管理和监督体系做好初始信息管理和风险评估等基础工作。

2.监督评价风险管理相关制度

在具体的实践中,内部审计人员从评价各单位和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入手,结合符合性测试等办法,审查相关控制制度设置的合理性以及执行的有效性,识别并防范风险。例如,一家公司下属热电公司的煤炭采购是管理上困扰企业经营者多年的难点问题。内部审计通过实地调查和对各个环节的分析,发现该公司在煤炭采购、检尺、化验、入库、付款等环节中存在一人多职的问题。对此,内部审计提出了建议并帮助建立内部监督制约制度,加大对关键部位的控制,使该企业的管理得到了提升,卸掉了领导身上的包袱。通过对此类问题的监督,内部审计协助完善集团材料采购、招投标废旧物资处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有效解决了人碰人的管理弊端,实现了重点环节的制度化管理。内部审计不光监督和揭示风险,更注重发现和总结被审计单位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并加以推广,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

三、对内部审计全面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建议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公司的组织形式日趋集团化,经营方式走向多元化,组织结构倾向月扁平化和网络化,这些变化客观上使公司面临更多的风险,要求加强对整个公司的监管,如何克服风险管理中存在的弊端,在开展风险管理审计的基础上全面参与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符合经营目标的稳定的风险管理框架

内部审计要指导和协助风险管理部门建立适合的风险管理框架,从企业整体层面建设风险管理整体架构,包括制定企业的风险管理战略,完善企业的内控体系,设计与优化企业的风险管理流程,设计企业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及其职能,从而改变目前“直觉管理”、“局部管理“的状态,将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突出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系统,建立起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提升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2.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监督评价体系

一个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离不开风险监控,这是内部审计最重要的职责。所以,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监督评价体系,用一个有活力的程序指出风险管理中的弱点和缺陷,使我们能正确地行动。首先,要制定符合实际的关键风险指标和效力标准。其次,各职能部门、分公司、子公司建立风险管理岗位,设立专职人员对风险管理进行效果评价。再次,健全审计与风险管理委员会职责范围和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对包括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在内的各有关部门和业务单位能否按照有关规定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及其工作效果进行监督评价,向董事会和审计与风险管理委员会报送监督评价审计报告。

3.立足现实,开展符合企业实际的风险管理审计

虽然内部审计开展了一些涉及风险管理的工作,但还要积极开展更科学、更专业的风险管理审计。首先,要改变原来的审计思路和观念,更加注重确认和测试为降低风险而采取的方式和方法。其次,结合实际,积极探索风险管理审计创新。再次,将风险管理审计经常化、制度化,要周期性或不定期地开展风险管理审计。

4.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素质

尽管内部审计为公司的风险管理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由于专职审计人员比较少,并且以财务人员转型为主,开展风险管理审计工作存在一定困难。风险管理审计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除政治素质外,业务上需要学习财务知识以外的更多的东西,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否则,难以胜任。首先,要增加内部审计力量,在分公司、子公司设专职内审人员。其次,内审人员要定期培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同时也要注意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再次,除财务人员外,审计队伍还要吸收一些经营管理技术方面的专家参与。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