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文化创意产业管理范文

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全文(5篇)

文化创意产业管理

第1篇:文化创意产业管理范文

【关键词】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

所谓的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是体育产品产业化及体育文化产业化深入发展的结果,是对体育技术、体育经济和体育文化渗透、结合、交融、升华后表现出来的带有高经济价值的新思想、新技术、新内容的有形载体。[1]当前,我国体育产业产值为3136亿元,所占GDP的比重为0.6%;美国体育产业产值为4410亿美元,约占美国GDP的3%。[2]2014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总规模要超过5万亿元。而从世界体育产业发展,尤其发达国家体育产业产值的构成来看,通过创意结合将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粘合起来,发展而成的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日趋提升。我国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在明晰其功能特征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发展机制,再拓展相关的发展策略,推进其持续健康发展。

一、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功能特征

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由于其通过创意将社会体育资源与文化资源以某种经济运行方式联系在一起共同发展,其在发展中体现出较为明显的社会、经济、文化、体育功能。在社会功能方面,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会有归属需求、社会交往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较高层面需求,需要得到满足,而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体育产业的不同在于,其会通过体育活动的创新,不断满足人的新需求,比如在归属需求方面,社会化体育活动创造性的形成体育团队,会将某些具有共同体育爱好的人形成一个群体;又如在自我实现需求方面,某些小众体育爱好者,通过参加小众化体育创意活动,体现自我的存在,实现自我的价值。在经济功能方面,体育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创意的构想与实施,能够将各种资源集聚起来,并且推动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在资源集聚方面,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充分尊重并发挥人才资源的优势,合理利用人才资源的创意思维与专业才能,汇集科技、文化、知识、体育各种资源,形成一种新的体育活动模式。体育创意产业的产业融合功能,是指将各类资源集聚之后,新的体育活动模式,会打破汇集而成的资源之间的产业壁垒,充足产业发展各种要素,进行形成产业发展新合力,推动产业市场效益的最大化。在文化功能方面,体育产业借助文化创意发展,文化艺术依托体育活动推广,是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会推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比如各国国家的奥运会,尤其是奥运会的开幕式,促进了世界了解主办国的文化传统;会带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比如体育产业与休闲文化结合,形成的广场舞等体育休闲文化,推动了广场文化的发展;会加强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传统武术等体育活动与电视的结合,就对武术文化保护与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体育功能方面,体育文化创意产业能够扩充和壮大体育市场,比如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电子竞技体育活动,就日渐形成了一个新的领域,产业活跃度不断提升,产业规模日益扩大;能够引领和带动群众体育活动,类似气排球等体育创意活动,将专业化体育活动适当改造,降低了运动的难度,增加了群众的运动参与度;能够发展和壮大竞技体育规模,最为明显的是类似于NBA等专业化竞技体育与传媒的联姻,扩大了竞技体育的受众群体,增加了竞技体育的转播收益,进而促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壮大。

二、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机制

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由外部动力因素与内部动力因素共同推动,并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发展机制,不断促进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增加。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外部动力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科技、需求等要素。社会要素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从工业社会进入到后工业时代,社会群体消费不断个性化、多元化,社会发展不断强调软实力的增强,科技与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得人们具有较多的休闲时间,种种社会发展情况为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经济要素是指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出现与发展,制造业不再是经济发展的主体,而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休闲经济、体验经济等新兴经济形态,改变了经济发展格局,体育文化创意产业顺势而生。文化要素是指21世纪本身就属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朝阳时代,各种富有创意的文化符号与文化消费,逐渐与体育产业发展联系在一起,为体育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文化动力;科技要素可以提现在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各个方面,某些科技要素的发展直接促进了体育赛事的改革,而在体育装备行业,各种科技元素的加入,使得体育运动的科技含量日益提升;需求要素主要体现在随着经济发展,人们收入水平增加,以及恩格尔系数的不断降低,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开始增加,相应的开支逐渐提高,消费的个性化、多元化与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逐渐匹配。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内部动力因素包括价值追求、创意能力两大要素。价值追求是指在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的驱动下,体育文化创意产业逐渐认识到谋求价值最大化,除开基本的使用价值回报之外,要加大附加值的创造,而附加值的来源则主要是创意的开发与运用;创意能力是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要求产业在运营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创意原生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以创意思维的运用带动整个产业的不断发展。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就是内外部要素不断重新组合叠加,产生新的发展形态的一个过程。而在整个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内部要素居中,外部要素分布在,产业发展通过内外部要素的不断联系,以及产业运营将这种联系转变为一种产品,相互协同,形成一个动力体系,带动产业整体发展。

三、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策略

在体育文化创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内外部要素的联系与组合,会受到管理体系、品牌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要素等制约,这也是当前困扰我国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几大瓶颈,为此,我国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策略有:首先,改革管理体制。我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由于举国体制在国家奥运战略中有着重大的价值与意义,并且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在体育产业中不断拓展,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举国体制,即有国家行政机构牵头发展体育产业,其弊端不断显性。在近年来的篮球、足球管理体制改革中,随着国家行政机构不断向篮球、足球社会化协会放权,这一领域的体育产业发展开始显现活力。因此,改革管理体制,由社会化体育协会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壮大体育产业,才能为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打开通道。其次,强化品牌驱动。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不论是在装备生产领域还是在赛事组织层面,都是通过培育和发展品牌,促进产业的发展。国外体育装备品牌耐克、阿迪的发展如此;美国篮球职业联赛、欧洲足球联赛等赛事的拓展也是如此。我国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以品牌为驱动,围绕品牌的培育与发展,整合产业要素,净化产业环境,引导产业升级。在国内体育装备品牌方面,要以各种政策资源优势,引导体育装备品牌的升级换代,要以强有力的品牌保护举措,推动品牌健康发展。在国内体育赛事品牌方面,要以强有力的赛事组织措施,提升品牌的知名度;要以规范化的管理体制机制,确保品牌的美誉度。再者,培养人才队伍。体育文化创意产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注定是体育、文化、经济、管理、科技等因素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各类高等院校应该按照国家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政策意见措施,加大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在相关体育文化创意专业的基础上,通过课程的调整与叠加以及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强化人才的复合型能力;另一方面,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各个行业,也应该依据产业发展的趋势,加大人才继续教育的培训力度,通过选派人才进修,邀请高水平人才讲座等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增强人才的能力素质,以适应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最后,拓展融资渠道。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为此,国家应该通过相应的政策,引导其他产业资金,进入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社会资本也应该以敏锐的市场意识,捕捉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机遇,跨行业、跨区域调配资金,促推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悦.我国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和发展探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3):24-25.

第2篇:文化创意产业管理范文

河南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现状

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郑州为核心,辐射周边的发展格局。郑州市根据国务院及省政府制定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适时地提出要打造中部第一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战略目标。首先,郑州利用其区位优势,加大了文化创意产业基础性工作的建设,进一步巩固了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中心地位。自2008年至今已先后建设了中国郑州信息创意产业园和郑州小樱桃卡通公司以及影视文化产业创意园区———“中国•郑州(二七)快乐星球文化产业创意园”等颇具影响力的文化创意集聚区。

2009年11月11日正式开园的“中国•郑州金水文化创意园”是我国中部地区第一个以时尚设计为主导的创意产业园区。其次,郑州市充分依托这些已建或在建的文化创意集聚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快速聚集发展。影响巨大的全国首部大型科幻少儿电视系列剧《快乐星球》已在央视及各地、市电视台热播了三部共156集,填补了国内同类影视题材的空白;由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的河南小樱桃卡通公司制作的动画片《小樱桃》热播央视,其系列漫画类图书发行高达1300万册,占全国原创动漫出版物年总产量的30%以上;以《漫画月刊》为创作基地而创作的《少林海宝》,发行了小说、漫画、游戏及武功秘籍等相关图书250多万册[2]。此外,郑州还利用闻名遐尔的嵩山少林打造出大型实景剧《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形成了少林的“禅宗文化产业+武术产业”的文化创意新模式,显示出郑州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上的新亮点。

除郑州之外,河南其它地市也积极结合自身地域文化优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集聚区和文化创意产业。北部八大古都之一的安阳市利用殷墟文化、周易文化、红旗渠文化等,积极建设殷墟国家大遗址公园、曹操高陵博物馆、马氏庄园等重大文化旅游项目,规划1500亩建设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集聚区,打造富于地方特色的创意产业;南部历史文化名城南阳凭借三国文化、汉代文化和玉文化等优势,打造出集文化、教育、旅游、会展、影视、演艺、出版、传媒、商贸等为一体的卧龙岗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西部洛阳市积极发挥牡丹文化优势,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大力发展牡丹文化创意产业,扩大牡丹画、牡丹食品、牡丹工艺品等的文化创意生产,正在建设中的“河南集邮文化创意园暨洛阳集邮文化创意基地”和“牡丹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将集邮、书法、绘画、牡丹瓷文化等融于一体,积极带动洛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东边开封市依托大宋文化,极力打造清明上河园文化创意区和朱仙镇国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新乡的“龙山文化创意产业园”、信阳的“鸡公山•志高文化科技动漫产业园”、平顶山宝丰的“宝丰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则以旅游和休闲为目标,着力建设以旅游、休闲、娱乐为中心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此外,焦作、濮阳、驻马店等也结合本地实际,分别正在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集聚区,其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迅速。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0年9月,河南省已建设文化产业集聚区21个,建设有6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从事文化的企业达到8000多家。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367.13亿元,同比增长15.9%,文化产业成经济增长新亮点。但是从总体上看,河南文化创意产业还处于培育、探索、发展的初始阶段,其集聚效益、规模效益、品牌效益与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和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还不相称,与先进兄弟省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并存在着诸多发展瓶颈。

河南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制约瓶颈

(一)观念与体制瓶颈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比较深,河南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时,依然固守着传统文化思想,坚守着农业文化,竞争意识、经营意识不强,这种观念的瓶颈使河南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程度不高,很难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同时,管理体制也相对滞后。河南各地虽然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却被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旅游等部门所分割,并受不同的主管部门管理,行业间分工不明,权责不清,政出多门,协调困难。行业壁垒、地区壁垒严重,每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分散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很难实现文化资源的“裂变”和“聚变”,文化创意资源的整合集聚和有效利用受到了严重影响。

(二)文化创意人才瓶颈

河南各地文化创意产业明显存在着创意人才严重不足、结构不合理,尤其是高端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等问题。一是总量不足,有限的创意人才多数留在创意产业发展比较发达的北京、深圳、上海、长沙、杭州等大城市,河南的人才很少。二是高端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目前,河南极度缺乏文化创意成果的运作者、经营者和文化经纪人,缺乏既通晓文化创意内涵又善于市场开发的管理人才,使河南文化创意产品的推广、衍生产品的开发、品牌的建立、价值的挖掘等方面受到极大的制约,严重影响其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三)融资瓶颈

企业要发展,必须要有比较充分的资金支持,但河南文化创意产业普遍面临着资金不足,融资困难等问题,资金缺乏已成为制约文化创意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一个原因是政府投入不足,民间资本由于准入等原因无法进入,融资渠道狭窄。另一个原因是目前很多商业银行还没有形成适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特点的信贷支持模式,因为文化创意企业初创期一般规模较小且数量众多,缺少贷款抵押物,又没有成熟的市场评估体系,由此导致银行信贷支持不力,大部分文化创意企业空有创意,却无资金支持使之转化为产品。

(四)环境瓶颈

优越的软硬件环境将会极大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但从全省看,除郑州市软硬件环境比较好外,其它地方匆匆上马的文化创意集聚园区内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有的集聚区选址较为偏远,公共交通极不方便;有的园区周边配套设施不全,缺少必要的工作和生活设施等;更为重要的是很多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技术服务平台和融资平台根本没有建立,创意企业间交流沟通的信息平台、企业形象和产品展示平台根本没有搭建,集聚区内的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无法获得必要的人才培训、信息咨询和成果推广等服务,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集聚区企业产业链的形成和产品的市场推广。

(五)龙头瓶颈

从全省发展情况看,文化创意产业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从规模和效益上,龙头企业不多,而且多集中在郑州地区,其它地方虽有一些发展比较好的企业,但真正在国内起到引领带动作用的文化创意龙头产业少之又少。

加快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应对之策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借这个东风,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征程中,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更新观念,创新机制,创造一流的外部环境

创新思想观念,增强科学发展意识,破除制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旧思想、旧观念、旧体制、旧机制,创新体制机制,是河南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观念新则思路新。创新观念一是要坚决破除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守旧思想,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敢闯敢试。二是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宽阔的视野参与国内外合作与竞争,做大做强,勇争一流,坚决破除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落后思想。同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还必须创新体制机制。传统文化体制基本是“政府办文化”,行业垄断、地区壁垒较为突出,文化产业资源没有通过市场机制来整合,非国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对缓慢,规模普遍较小,竞争力不强。河南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就必须明确政府主管部门的功能与职责,将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事业分离,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形成独立、高效的文化创意产业管理监督体制,而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能主要是搞好规划,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搭建起咨询、法律援助、培训等平台,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二)大力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河南文化创意人才缺乏是不争的事实,必须花大力气进行培养和引进。一是要抓紧解决文化创意人才总量不足的问题。可充分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培养人才,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省内有实力的高校开设相关专业,鼓励创意企业与国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训基地,为文化创意产业培养大批原创人才。二是加大引进文化创意的高层次拔尖人才力度。要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和措施,对创意领军人才采取一人一政策的办法,重点引进,并设立专项基金,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创意人才或创意团队给予重奖和表彰。三是要专门制定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引进、激励的机制,加速培养和引进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研发人才、经营人才,重点培养和引进既懂文化又懂市场,既懂产业又懂法律,既懂国际贸易又懂英语的创新型、外向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引进一大批懂创意、善管理的文化创意产业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保障。

(三)进一步拓宽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渠道

文化创意产业在初创阶段,往往投入多而产出少,特别需要资金支持,否则光有创意,而无法把创意转化为产品。目前,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相当困难。为此,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增加专项资金的投入,以资助、贴息、奖励等办法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特别是对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优势文化创意产业要给予财政资金倾斜。同时,政府还要牵头,协调银行与文化创意企业的关系,促使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信贷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快文化创意产业融资体制改革,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和海外资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从而实现文化创意产业投入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促使文化创意产业做大做强。

第3篇:文化创意产业管理范文

[关键词]职场实态;文化创意;人才培养

随着经济与文化的全球化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创意产业正发展得如火如荼,随之而来的是相关人才需求量直线上升。虽然在数量上供不应求,但相关产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使得我国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供需出现了矛盾,这种矛盾正是制约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我国高校在进行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以职场实态为基础,对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

一、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一)文化创意产业在国际的重要地位

自英国率先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后,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加入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军中,并在很多发展国家得到快速发展[1]。如今,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很多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创意产业也是其实现经济转型的主要手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起步相对较晚,发展程度也十分有限,但我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

(二)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根本

与当前任何一个产业相比,文化创意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与要求都更高,想要文化创意产业能够得到快速发展,单单投入大量的资源与资金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大量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文化创意产业想要发展,就必须依托于人才,这也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核心动力。

(三)我国急需培养更多相关专业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市场上相关人才大幅度增加,但高素质人才较少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人才的匮乏会制约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虽然当前相关的从业人员数量不少,但创作型的高素质人才仍然十分欠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必须以职场实态为基础,对相关人才进行全方位培养。

二、我国与国外的文化创意类人才培养

(一)中国文化创意类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高校的相关人才培养也在同步进行,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产业界定模糊的影响,但我国高校在文化创意类专业的相关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初具模型。现阶段,我国主要的人才培养方式为实践教学,具体的教学方法有以下三种:第一,项目引导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以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特点为基础,通过对相关项目的参与来实现模拟教学与专业实践。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有良好的培养,还让学生在接触实际工作前接触到了职场实态,了解作业流程,有利于学生未来就业。第二,工作室方式。这种方式是第一种方式的基础,通过工作室教学,能够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能力、行业市场、产业发展等因素做出综合性评估。在工作室中,主要运用的是企业的管理运行机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一个项目进行分工与合作,从而能够帮助学生站在职场实态的角度上完成项目,培养了学生的竞争与合作精神,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第三,订单培养方式,又称协议培养。想要运用这种培养方式,高校需要准确地认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和人才需求企业一起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企业还需要向高校人才提供实习机会与就业机会。这种方式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从而实现人才、高校、企业的三赢局面。

(二)国外文化创意类人才培养

1.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是欧美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游戏影视制作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很早以前便成为其高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澳大利亚高校在培养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过程中,注重培养人才团队协作、语言沟通、文化理解、问题决策等方面的能力,以及乐观、自信等非智力能力,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2]。如昆士兰科技大学有单独的创意产业学院,鼓励其他专业学生选修和旁听,强化学科之间的相互合作,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大量的教学范例降低学生对教材和教师的依赖,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

2.英国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源地,早在上个世纪末,英国便已经将文化创意产业提上了国家的发展日程,并制定一系列政策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着重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与艺术素质。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结合,一直以来都是英国高校培养人才的传统。如温彻斯特艺术学院,在招生时便对学生的能力与基础作出非常严格的要求,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对产业转型的适应能力,如想象力、判断思考能力、职业与自我发展能力、沟通能力、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等,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3.美国美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与相关优惠政策来促进本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美国已经有20多所大学开设了艺术管理专业,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都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在相关人才的培养上也颇具规模。如哥伦比亚大学,其艺术管理系着重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与管理能力,包含营利与非营利两种管理系统,分别迎合社会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需求,各种专业以市场需求为依托,所有的艺术产业类型都涵盖其中,不仅具有专门化特点,而且重视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

三、我国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缺乏原因与缺乏类型

(一)缺乏原因

第一,文化体制影响。在我国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中,文化长期以来都处于一种非盈利模式,以事业的形式存在,在改革以后,传统模式中对文化进行管理的官员,有很大一部分都转变成了文化企业的管理人员,但这些人员对经营管理与市场掌控缺乏经验。第二,产业自身发展。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尚不成熟,其发展初衷源于政府,而并非市场,所以,人才储备很难满足发展需求。第三,产业认识欠缺。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区域泛市场化与伪市场化,很多人对文化创意产业没有一个清醒客观的认识,市场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在人才培养方面也缺乏长期规划。第四,教育体制刻板。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教育体制相对刻板,对创新并不推崇,在产业转型过程中,高校教育也没有对这种教育体制及时转变,以至于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

(二)缺乏类型

第一,管理人才。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工作的人才不仅要有极强的战略思维,还需要对整个产业的运作非常熟悉,但现阶段我国相关人才的能力相对欠缺,专业化程度也有待提升。第二,创意人才。“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只有将人才的想象力与灵感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够为文化创意产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但当前我国的创意人才存在很大程度的欠缺,从而形成了结构性失业,产业的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第三,复合人才。文化创意产业涉及很多领域,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懂得文化艺术,还要懂得经营管理。但当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复合型人才对整个社会来说,都是非常稀缺的资源。

四、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一)将通识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

通识教育是源于美国的一种教育理念,其价值在于沟通与整合,需要人文、社会以及自然三个领域的完美结合。相比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我国高校对通识教育的运用不仅体现在课程安排方面,还需要在整个人才培养理念中全面贯穿,但在当前我国高校中实施通识教育并不容易。我国高校欠缺自由教育的基础,而且长期以来受专业教育影响,使得通识教育在运用过程中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形成的反差非常大。因此,运用通识教育还需要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找到一条适应我国的通识教育道路,并将其作为高校培养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的基本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更高素质的人才。

(二)将学科交叉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机制

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最大的不同之处便在于融合跨界,因此,以职场实态为基础,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也需要运用跨界思维,将艺术学科作为发展中心,打造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起相应的教学科研平台。融合性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特征,所以,高校想要培养出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素质人才,将学科交叉作为人才的培养机制是必经之路。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高校要以自身学科的建设情况与发展情况为基础,转变传统教育机制中学科分离的模式,并在职业实态的基础上,打造创新性的管理平台与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构建起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将产学研创新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链条

对于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培养来说,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发展途径。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高校需要把握住其发展方向,直接以市场为基础,将人才的培养链条与产业的发展链条一一对应起来,学科与产业之间形成共荣机制,相互促进,向企业中输送更多的文化艺术产品,在企业生产链中加入文化创业,从而促进产业升级。另外,高校还应该将产学研协同创新与学科交叉结合起来,在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穿插项目研究,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邀请企业中资深的技术人员,与研究专家和教师一起,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指导,鼓励学生深入企业,从而做到以职业实态为基础培养人才。

(四)将艺术人才作为文化创意人才的基本力量

我国当前正面临着从“中国制造”转变成“中国创造”的挑战,这也是我国现阶段主要的发展战略,其根本意义是制造业的升级,这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得以发展的根本。因此,文化创意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基础,在其他学科中寻找能够应用到设计艺术领域的知识,并对其进行再创造。设计思维在创新教育的促进下,受到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这种思维以跨学科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学科碰撞来获得新的突破,对我国高校教育工作者来说,也是一条极具发展前景的道路。

五、结语

当前国际之间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高校更应该以职业实态为基础,借鉴国外成功经验,解决人才供需方面的矛盾,为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更多素质高、专业硬的相关人才,以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查建中,徐文胜,顾学雍,等.从能力大纲到集成化课程体系设计的CDIO模式———北京交通大学创新教育实验区系列报告之一[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2):10-23.

第4篇:文化创意产业管理范文

关键词:艺术教育;中国服饰;服饰文化创意产业

服饰文化创意产业以我国服饰文化为核心,由设计者使用高新技术将服饰文化因素融入产品中,设计出带有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色彩的产品。服饰文化创意产业集我国文化与经济为一体,由设计开发、创意产品和创意服务三部分组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从艺术教育的角度思考,服饰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具有较高艺术精神和创造力的人才,能够完成文化创意软件开发、设计创意产品、提供创意服务,为国家软实力的进步贡献一分力量。

一、服饰文化创意产业

(一)服饰文化

服饰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分支,不同年代的服饰风格与做工有很大差异。我国的服饰文化经历了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等多个时期的发展与积累,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特点,形成以汉服为主流的服饰文化。我国的服饰经历了兽皮、麻衣、上下裳、袍服、织锦、衫裙、马褂、旗袍、中山装、连衣裙、列宁装、牛仔裤(裙)等过程。我国出土的原始社会时期的骨针是当时的缝纫工具,而海贝、兽齿、鱼骨是兽皮的装饰品。还有甘肃出土的彩陶文物清晰地绘制了上衣下裳图案,为我国历史服饰文化研究提供了依据。服饰文化可以反映出各个朝代的特色、生活理念与发展水平。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更多展现出了当时的人们对美的追求,例如,当时的妇女服装以宽博为主,因而服饰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袖口、衣襟与下摆缀有缘饰,布料使用蜡染印花锦布,颈部搭配帔,帔形似现在的围巾[1]。人们制作衣裳时讲究且华美,在原先遮体保暖的基础上开始追求衣裳的美感与装饰性。多元化文化背景下,我国的服饰文化受到西方服饰的影响,因此人们开始根据西方服饰立体造型进行修剪,袍身逐渐收窄。设计者融合我国民族服饰特点进行改良,在衣袍上添加了腰省、胸省、肩缝、装袖等元素,创造出具有中西文化特色的旗袍款式。我国的服饰文化遗产丰富,同时各地的服饰展览厅与博物馆中陈列着各朝各代的服饰文物与服装装饰品。这为服饰文化爱好者与艺术工作者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服饰文化创意产业

服饰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由艺术设计者参与的产业。他们根据自身所学、艺术天赋、专业技能,将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创意想法融合在一起,借助高新技术实现艺术产品创作,创造出附加值高的产品。服饰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就业潜力、艺术性、创造性。在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服饰文化创意产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为服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创意者挖掘中华服饰文化的底蕴,了解我国服饰的各种款式、精湛工艺、鲜明色泽与独特风采,以中华服饰文化为核心要素,再融入现代科技元素,加上创意者的想象力,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产品和服务[2]。发展服饰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可以创造财富,促进当地的货币流通,还可以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的文化鉴赏水平。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开始追求时尚,注重视觉享受。服饰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有图书类、书画类、摄影类、影视类和工艺品类等。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逐渐重视,市场对服饰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因而服饰文化创意产品的品种越来越多。服饰文化创意产业除了产品外,还涉及服务行业。服务行业能够为有形的产品做好无形的服务。服务产业内容包括演出服务、节庆服务、旅游服务和展销服务等[3]。演出服务是演员在不同场合中搭配不同服装来演绎出不同的效果,通过华美的服装给观众带来视觉盛宴。服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可以为人们带来时尚沙龙,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实现西方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也可以构建服饰产品产业链,推动经济综合性发展。

二、艺术教育角度下的服饰文化创意产业

服饰文化创意产业涉及内容广泛,因而从业人员需要具备深厚的艺术功底。艺术教育是提升设计者艺术创造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属于文化范畴,与服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促进服饰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4]。艺术教育有别于传统教育,注重人的形象思维与空间想象力的培养,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培养人的审美能力,激发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素质教育背景下,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形势。高等院校在教育体系中增设了美术、戏剧、舞蹈、音乐等艺术类专业,以加强对学生艺术创造能力和艺术文化素质的培养。艺术教育能够为服饰文化创意产业输送专业、创造能力强、想象力丰富的人才,促使服饰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出更多适合国民需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作品。我国的服饰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度不够。传统文化企业发展规模大、人员供需合理,但是新兴文化产业企业在社会经济产业占比偏低,缺乏能够独立完成产品研发、项目管理的专业人才,因而从业人员明显少于传统文化企业的职工。相比西方国家的文化创意产品,我国服饰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市场竞争力有待提高。欧美发达国家的服饰文化创意产业运用了先进的高科技技术,因此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优势大。面对当前服饰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问题,艺术教育工作者应合理调整教学方案,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融入市场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艺术教育角度研究服饰文化创意产业,可以艺术教育专业人才提供就业岗位,使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有用武之地。学生可以在服饰文化创意产业工作中进一步提升个人艺术能力,把所学知识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开发具有艺术价值、符合消费者心理的产品。

三、以艺术教育改革带动服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措施

在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服饰文化创意产业开始向智能化、数字化、可视化方向发展。从业人员不仅要有创新精神与设计能力,还要熟练掌握各种先进技术,这对艺术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艺术教育需要结合市场前景调整教学方向,制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以艺术教育改革带动服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途径有以下几点。

(一)加强教学与产业的结合

艺术院校在开展艺术教育工作时,要注重教学与服饰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除了为服饰文化创意产业培养人才、组织实践活动,艺术院校还应该参与服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首先,艺术高校要了解服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加强艺术教育体系改革,突出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具有设计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服饰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的用人要求。艺术专业学生应积极参与产品研发项目,分析项目资料与市场行情,运用高新技术将自己的创作想法展现出来,完成产品的设计创作,在实践中提升艺术教育水平,促进服饰文化创意产业的良性发展,使艺术教育与服饰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5]。

(二)强化艺术教育的市场意识

艺术教育是为服饰文化创意产业服务的,同时艺术教育的内容不应脱离实际。因此教师应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即研究市场、适应市场和服务市场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时尚敏感度,使学生掌握市场动向,捕捉消费者消费需求。教师应在艺术教育教学中强化市场意识,引导创作者遵循市场规律和规则,避免创作者闭门造车,走入思想误区。研究消费者的心理、审美和生活习惯,能使创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更好地提升自我,服饰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活力与创新价值,能够带来巨大经济收益的产业,因此培养创作者的市场意识,打造服饰文化创意热销产品,有利于提高服饰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加企业的经济收入。艺术教育教学内容应以市场、消费者为导向,将产品创意制作过程渗透到教学研究中,达到“以创促研”的目的[6]。

(三)加强对创新精神与创意能力的培养

服饰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中需要不断融合时代元素,结合当下热门的工艺与风格,使人们体会超前的视觉体验。艺术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培养高层次、跨学科、综合能力强的人才。艺术高校应建立产学一体化人才培训基础,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意研发设计、岗位营销管理与创新能力,在艺术教育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想象、勇于尝试,给学生提供一个可实践的环境。另外,艺术高校应完善资料库、采购先进仪器设备、建设实训场地,使学生在实践练习中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

四、结语

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为服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因此服饰文化可以反映出社会的文化习俗与经济发展状况。从艺术教育的角度看服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拥有艺术文化底蕴、审美能力与创造力的人才是服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的服饰文化创意产业呈快速发展趋势,因此服饰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或机构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同时高等院校艺术教育迎来了良好的发展空间。艺术教育与服饰文化创意产业是相互促进与影响的关系,一方面,艺术教育能够为企业培养专业设计和管理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发展能够带动艺术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杨勇.苗族服饰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J].中国科技投资,2018(09):9.

[2]薛倩.创意产业背景下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的创新发展研究[J].中国商贸,2015(14):128-130.

[3]曾艳红.文化创意产业视阈下的广西壮族服饰[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2(4):92-96.

[4]沈磊,彭芊玺,吴泽雨,等.将文化与创意融入现代服饰设计:孝感印象创意服饰研究[J].魅力中国,2021(03):347.

[5]李雪芹.文创产业背景下的汉代服饰文化语义分析与设计传承研究[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2018.

第5篇:文化创意产业管理范文

关键词:文化创意;设计管理;教学方法

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是文化创意的驱动,任何文化创意的产生都必须立足于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知识技能之上。如今,文化创意已经发展成为具有极大创新驱动力的产业,并形成涵盖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等文化艺术、广告设计和工艺设计等创意设计、出版和影像等传媒产业以及软件和计算机技术开发四大方面的综合性文化产业链。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创新设计人才的培育,同样,创新设计人才的培养需要文化创意所提供的环境。在文化创意背景下,双向思考设计管理的教学方法改进,对于设计人才的培养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文化创意与设计管理教学的关联性

文化创意已成为设计管理教学的背景、也是设计管理教学的方向目标。文化创意是依托于人的智慧、思维和知识技能,整合多元学科文化资源、利用科技手段实现创意变现的过程,是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但是归根到底,文化创意活动和过程都需要人才的支撑,所以由此看来,设计管理教学是为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发展培养并输送创新设计人才的教育后勤保障。文化创意并不是对文化资源的简单整合利用,也绝不是机械的拿来复制,而是在创造力之上实现的对文化资源的在提升。无疑,以文化创意为中心形成的产业和产业链具有典型的知识密集性,它主要具有以下特征属性:首先,文化创意具有高知识水平和明显的创新特征,其以创意为核心,以知识技能为支撑,以产品为物化表现。而且,其创意实现的过程离不开设计的参与,例如一部动漫的创意实现,是在平面设计、立体设计还有角色设计等多方面设计知识共同作用而得到的结果。其次,文化创意具有很强的行业融合性,其存在不是单单的文化概念,而是涵盖了文化、经济和设计工艺等多个层面、多个行业,多个学科和行业以“创意”为纽带联合在一起,共同作用,共同辐射。最后,文化创意明显体现出以人为本、以人才为本的发展理念。核心创意来源于人的思维、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也离不开人的支撑,人作为文化创意的实现者处于核心中的核心。文化创意所体现出的属性与特征,非常契合设计管理教学的要求,二者有着极强的关联性,文化创意的实现是创新性设计人才培养的结果,而设计管理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文化创意的反哺。文化创意与设计管理教学发展并行不悖,在当今文化创意层出不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向欣的背景下,设计管理教学更应该注重方法以培养时代所需创新之人才。

二、文化创意背景下设计管理教学的改进

当前,设计管理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产品创意的基础上,系统掌握设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开发和设计。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教学的主要内容围绕设计管理的重要性、设计管理的程序和方法、设计管理的具体操作和控制以及创新、创造设计的基本要素等等,在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设计管理项目的制定能力、设计管理项目的分析能力、设计项目的实施践行能力以及决策分析能力。总体而言,设计管理教学在现阶段下以培养学生的文创设计理念和能力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对创意产品整体开发运作过程的规划和执行能力。但是,在设计管理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了方法的重要性,因为以创造力培养为目标之一的设计管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按部就班的教授理论、进行设计实践,对于激发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远远不够,所以需要对设计管理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改进,以促进设计人才的培养契合文化创意发展的需要。设计调研是在文化创意背景下和信息大发展时代设计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基本技能,其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不同的方法,以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可以将设计调研作为设计管理教学的内容,这样便可以将设计调研中科学的方法移植到设计管理教学中去,弥补设计管理教学重理论、轻方法的缺陷。设计调研涵盖设计数据的采集、设计数据的分析和设计创意的洞察几分方面,运用团队头脑风暴法、情景角色法、行为分析法、流量转换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同时,设计调研以市场中典型的文化创意公司为案例,阐述设计调研方法的具体运用以及设计管理的具体程序和项目策划内容,重在唤醒学生的设计思维、培养学生的设计前瞻创意、结合设计管理理论系统训练学生的设计管理能力。在文化创意背景下,产品的设计不再像传统概念上那样,仅仅依靠设计师的审美直觉和创意灵感进行设计,而是需要结合文化市场的需求动态,以需求为导向进行产品的设计开发。众所周知,理论的教学永远落后于实践,设计管理教学也一样,即使再注重系统理论的教学,也会导致所设计出的产品不符合文化市场的需求。对于这样的状况,设计调研是化解设计管理教学窘境的最好方法,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以文化市场的创意需求为出发点,构建理论和实践框架,使得学生通过设计管理的学习具备时代所需的设计管理知识、思维和技能。

三、结语

文化创意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基于创新型设计人才,设计人才的培养在于设计学科的教育教学,设计管理教学作为设计学科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方向之一,对于培养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管理思维和管理决策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其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方法的缺陷。设计调研注重方法引导、思维养成和能力训练,正好可以弥补设计管理教学的方法漏洞。在文化创意背景下,设计管理教学与设计调研的结合,对于培育新时代创新设计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小宁著.文化创意背景下设计管理教学初探[J].大舞台,2013,06.

[2]朱梅著.设计管理教学体系下的艺术设计领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艺术教育,2017,Z2,237-23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