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文化艺术专业教学范文

文化艺术专业教学全文(5篇)

文化艺术专业教学

第1篇:文化艺术专业教学范文

关键词:中原文化人文内涵艺术设计教育研究

一、中原文化的含义及其特点

1.中原文化的含义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中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分支,有着多姿多彩的文化记忆。中原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凭借中原人民的勤劳、智慧与勇敢,在生产与生活中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中原文化。中原文化不仅包括人们的生活习俗、社交礼仪,还包括民间节会、民间工艺等各个方面的文化。

2.中原文化的特点

中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其体现出农业文明的核心文化特征,在促进中华民族精神个性形成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民俗是民族文化的根,也是其最主要的特点。中原是中华文明主要发祥地之一,伏羲、女娲、轩辕黄帝等诸多神话传说都源自中原地区,这些在裴李岗文化中可以得到充分的印证。从其产生角度来看,中原文化作为华夏文化之根,在整个华夏文明的构建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中原文化凭借其广泛性与包容性特点,在历史上也造就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特色。中原文化历史悠久,承载并延续了几千年中华文明的精髓,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二、河南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文化内涵与设计素质

研究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文化内涵与设计素质的培养,是顺应当前社会发展、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探索人生发展目标保驾护航的重要课题,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其一,扎实的专业功底,熟练的专业技能,获取、运用与探索未知知识领域的能力,这些是艺术设计专业人员的必备能力。其二,求异性是具有文化内涵与设计素质的设计人员在其思维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设计师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要打破传统观念和已有知识结构的束缚,对于一些习以为常的现象能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并深入研究。其三,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接触并学习更广泛的知识,不能停留在有限的知识范围之内。部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缺乏这些能力,无法深入挖掘自身的潜力。要培养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文化内涵与设计素质,教师也应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因材施教。

三、河南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以人为本”的设计中,我们应最大化利用传统文化的优势与特点,使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形成完美融合,延续其旺盛的生命力。中国的古典美学与哲学思想对于促进现代设计理念的更新与设计方法的多元化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对于设计行业的发展与设计师思维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河南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侧重点在学生的技能培养上,而对人文知识的教育则相对欠缺,集中体现在缺乏对中原文化知识的传播与教育上。

1.中原文化教学内容欠缺

河南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以设计原理为主,而涉及中原文化的相关课程较少,割裂了中原文化与艺术设计之间的联系,忽视了中原传统文化内涵在艺术设计领域中的影响因素。在具体的实训课程中,中原文化课题研究方面相对匮乏。在理论与实训教学环节中,艺术专业特色无法充分体现出中原文化的精髓,从而导致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不完整。

2.中原文化教学模式单一

现有的课程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而缺少到中原地区搜集艺术创作素材的活动。在进行艺术设计活动时,学生需要精心提炼传统图形的文化精髓,使其能够完美地与现代审美理念相结合,形成具有创新性与合理性的设计语言,增添艺术设计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中原文化博大精深,其内涵与深度体现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方面远远不止于此。

3.对中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河南部分高职院校的师生对于中原文化的重要性及其产生的价值认识不够,既缺少对中原文化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又缺少此类课题的专项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中原文化的教育与传播,忽视了对中原文化的深度研究和探索。

4.中原文化的相关创作缺乏创新

从河南省众多高职院校的学生设计作品来分析,涉及中原文化的创作作品占比较少,且这些作品对于中原文化题材的运用比较浅薄,没有深度调查与研究,只是简单地将一些元素照搬到设计中。这样一来,设计既不能表现出文化内涵与神韵,又造成重复设计,缺乏创新。

四、如何加强中原文化在河南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传承

1.加强对中原文化的认识

作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基地,高校同时是培养与传播新思想与新理念的摇篮。课程活动是高校教育教学的基础,因此,要结合中原文化根源性与基础性等特点,充分发挥高校教育资源优势,设计出合理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增强学生对中原传统文化的认识。其一,开设与中原文化相关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拓宽课程维度。如,将民间传统的剪纸艺术、年画艺术等中原民俗文化纳入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拓展学生对中原文化的认识广度与深度。其二,邀请民间文化艺人走进实训课堂。如,邀请开封传统汴绣、极具艺术美感的淮阳泥泥狗、历史悠久的禹州钧瓷等具有中原文化特色工艺的创作者走进实训课堂,带领学生一起制作艺术作品,让学生运用中原文化特色进行创作与创新。其三,加强中原文化在实践课程中的运用,带领学生到中原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精湛的技艺,记录其文化精髓,然后根据搜集的素材开展艺术创作。

2.扩宽人才培养模式维度

首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不能局限在课堂,要渗透地讲解,让学生自主产生对中原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其次,要带领学生搜集中原文化资源,通过拍摄照片、制作视频等方法亲身体验中原文化的无限魅力,建设中原文化资源库,让大家主动进行文化探索。由教师确立设计主题,引导学生自主选题,自主搜集、整理资料,完成创作并上传,与同学和教师互相交流、探讨。

3.加强设计创新应用

以创新为出发点,将中原文化作为主题开展原创设计,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设计创新能力。中原文化赋予了艺术设计深刻的内涵,教师要在设计实践活动中从广度与深度方面指导学生加深对中原文化的理解。如,嵩山少林寺极具宗教特色与装饰风格的塔林、寺院,构成了嵩山地区文化的物质基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先实地考察,然后进行拍照、绘画,记录与整理素材,最后让学生选取其中一个元素进行解构、重组、创新。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原文化,在保留原始文化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加工,形成具有现代审美情趣的新的艺术作品,并形成独特的设计风格。

参考文献:

[1]丁守和.中国传统文化试论.求索,1987(4).

[2]尹定邦.设计学概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潘鲁生.设计艺术教育笔谈.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第2篇:文化艺术专业教学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文化;艺术;教师;信息化教学

教育已经升级为“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全面进入到信息化教育时代,深层次地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良,寻找顺应时展的新型教育方式。互联网大背景之下,有效地将信息化技术手段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融合,寻找二者结合的最佳契机点,最大化的提升教学质量。“互联网+教育”的模式的提出,也就意味着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必须熟练信息化教学技能。本文主要是从文化艺术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视角出发,立足于文化艺术类教师的特点,深度地分析其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强化文化艺术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文化艺术类教师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比较滞后

互联网时代青年文化艺术类教师具备使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但是其对信息化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的理念理解不够透彻,仅仅是简单地将信息化技术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实际的教学中只是把书本上的知识点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出来。现阶段,一些文化艺术类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以照本宣科的形式将幻灯片上的知识念一遍,信息化技术手段完全成为提词器,这样的教学理念和形式并没有真正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作用,而只是将其作为教学的辅助形式,这样浪费教学资源。所以,互联网时代下,文化艺术类教师信息化教学中并没有切实地将信息化技术与教学内容相链接,没有进行合理且具有层次性的教学设计,导致信息技术没有在教学中发挥实质性的作用,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

互联网时代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文化艺术类教学课程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决定了信息化教学的未来发展。[1]文化艺术类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注重形象思维和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所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一般会忽视信息化技术对教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文化艺术类教师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上差距较大,部分教师不能适应现代信息化教学方式,除此之外,文化艺术类教师尚未寻找到将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有效手段,所以导致信息技术在艺术类教学课堂中的应用明显不足。

(三)缺乏长效的培训和评价机制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能单纯地依靠教师自学,学校层面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培训和评价机制,在制度的驱动下,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2]现阶段,我国并没有重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决定教师上岗的标准就是教师参加相关的岗前培训,获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证书就可以直接走向教学岗位上。在岗前培训内容的设置上并没有把信息化技术放入考核范围之内,同时也没有作为评价指标,所以导致教师对信息化技术手段并不够重视,从而不会深入地将信息化技术与专业教学相结合,那么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质量就难以保障。另一方面有些高校针对文化艺术类教师开展相应的信息化技术培训,但是大多都是短期突击性的,尚未建构长效的培训机制,这样难以从本质上提升文化艺术类教师的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能力。

二、文化艺术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特殊性

(一)艺术类专业的特殊性

文化艺术类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个性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但是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一种理性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清晰的思路建构完善的教学结构。所以,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文化艺术类教师必须要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学方向,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有效地将信息化技术与专业教学知识链接在一起,从而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求。

(二)学科发展方向的多样性

“互联网+”时代下艺术类专业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发展为融合多学科的多元化发展样式,信息化技术已经与艺术类专业相关的课程融合为一体,逐步成为艺术类专业学生必备的技能。比如一些图像处理课程、后期编辑课程、动画制作等都需要计算机技术的支持,所以信息化技术在艺术创作相关的课程中已经广泛应用。也就是说,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能够决定艺术类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3]在此形势下,文化艺术类专业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教学技术,拓展自身的信息化技术知识,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科的多样化发展方向。

(三)教师知识结构的局限性

文化艺术类专业课程建设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不同专业的艺术教师都有自身独特的教学方式。在“互联网+”时代下,要求教师必须要结合信息化技术重新建构教学模式,这需要相关的文化艺术类教师颠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创建创新型的教学方式。但是,文化艺术专业的教师受到信息化技术掌握程度不够和专业知识的限制,不能将信息化技术与专业课堂知识点充分融合,导致信息化技术手段只能是一种教学手段,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所以教师知识机构的不完善制约了文化艺术类专业课堂信息化教学的发展。

三、文化艺术类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创建相关政策,激发文化艺术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互联网+”时代下文化艺术类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地全方位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切实地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之中,有效促进文化艺术类专业的现代化发展。[4]对于文化艺术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学校层面要出台相关的支持政策,同时把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作为长期的重点培训项目,从思想深处刷新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态度,让教师清晰地意识到信息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必然走向。学校建构与信息化教学能力相关的考核和激励政策,在政策的支持下,鼓励教师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专业课堂教学之中,创建与信息化教学能力相关的比赛,如微课比赛、幻灯片制作大赛、慕课录制等,在比赛和考核中让教师互相学习,切实地提升文化艺术类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二)组织相关培训,提升文化艺术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培训活动的开展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最直接的方式。[5]学校组织文化艺术类教师参加信息化技术和信息化知识相关的培训,通过培训将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教学理念传输给教师,让教师意识到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性,促进教师成长。学校可以定时定期地对教师进行培训,创建长效的信息化技术培训机制,针对文化艺术类专业的特殊性,开展分级分类的培训,有计划地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综合培养,促使教师能够将培训知识有效的牵引到实际的教学之中。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构建一些网络培训中心,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在一些慕课网站或者网易公开课等学习网站上进行自我学习,关注一些创新性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和实践成果,增加自身的知识结构。同时文化艺术类专业的相关教研室要针对信息化教学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共同探索将专业知识和信息化技术相融合的措施,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提升艺术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三)开展教学实践,锻炼文化艺术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只有开展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才能确保信息化教学模式落到了实处,教师确实具备了完善的信息化教学能力。[6]教师是信息化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实践者,只有在教师掌握了完善的信息技术知识前提下,才能保证教师能够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创新性地将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相融合,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升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成效。如教师可以运用信息化平台建构反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上课之前通过网络平台课堂知识点,让学生自学并总结问题,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问题逐一进行解答,大大提高了教学成效。再比如一些设计类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引入信息化技术软件,增添艺术表现形式,同时还可以借助专业软件提高艺术创作的效率。

四、结语

文化艺术类专业教学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推动下,教学形式不断地发生变革,形成信息化教学模式。所以,文化艺术专业的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的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探索专业知识和信息化技术相融合的最佳方式,最大程度地增强教学质量,切实地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房三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667(9):70-71.

[2]董涵.“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途径探析[J].电子工程学院学报,2019,8(11):79.

[3]王卉,吴利娟.“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6):99.

[4]胡馨月.“互联网+”背景下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机制与路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A3):108-110.

[5]王志伟,张翔,张建宏.“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与实践[J].长江丛刊,2020,488(23):143-144.

第3篇:文化艺术专业教学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文化艺术教育;变化;应对措施

当今时代背景下,大数据技术以其显著的优势逐步融入社会的各个领域,逐渐影响着当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并进一步拓宽了人们信息获取渠道。大数据技术的推动下,人类采集、处理和储存数据的能力不断提高,让丰富多样的数据信息融入人类生活的每个领域,当今我们已然走入DT时代。在此背景下,文化艺术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正确认知大数据时代的特征,以及为文化艺术教育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探析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意义深远。

一、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文化艺术教育的变化

1.教学场所与教学方式以往文化艺术教育的场所主要是学校教室、图书馆以及教育机构等其他场所,但是在进入大数据时代后,信息获取的途径不断拓宽,文化艺术教育模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和创新。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和移动设备开展学习,更适应当代人们的学习需求,有利于提高文化艺术教育效果。特别是针对当前已经进入工作岗位的职场人员,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新型技术推动,学习场所不再是固定的课堂,而是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模式,上班路上、下班回家、咖啡馆以及餐厅均可以成为学习的场所,实现了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在教学方式方面,伴随大数据与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文化艺术教育呈现出数字化发展趋势,不仅仅教育场所得到了较大的转变,同时教学方式也逐步改革创新。基于认知层面而言,固有的教学方式和思维模式被打破,例如逐渐升温的契约陪练教学平台。文化艺术教育从传统的口传心授,在现代技术的推动下,呈现出新型艺术教育手段。基于实质角度而言,传统课堂教学中一对多人的教学方式,被现如今的1对1教学方式所替代,学生课堂中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能够通过课下时间反复学习,可以观看数字化视频、音频等,教育内容丰富多样,教育方式灵活化、生动化,有效强化了文化艺术教学效果。

2.传播平台与网络课程进入大数据时代后平台的意义和价值显著提高,在文化艺术教育平台的建设过程中,想要达到真正双赢的效果,则必须促进文化艺术教育产品与优质平台的融合。首先,以MOOC为主的教育平台,在2012年慕课的产生和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现如今在世界范围内拥有数量庞大的受众群体,以互联网为平台,以世界各国优秀院校的课程资源为产品。例如Coursera慕课平台,与世界各地的名校展开合作,包括中国的上海、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以及国外的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成为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慕课平台,拥有十分庞大的学生数量。除了一些世界知名的慕课平台我国也逐步打造了相对成熟的慕课平台体系,例如智慧树、中国大学慕课、超星尔雅等,为广大学生提供教育服务,大大提高了教育效果。文化艺术教育在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以慕课为主导的教学平台大力促进文化艺术教育效果的提升。

三、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文化艺术教育的应对措施

1.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技术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类与社会的进步,所以,技术的引入需以人为核心,这在文化艺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至关重要。进入大数据时代后,逐渐突破了传统时间和地点的局限性,为我国文化艺术教育打造了一个共享平台,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资源共享,特别是针对我国文化艺术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为文化教育资源的平等享受带来的可能。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文化艺术教育的发展,最重要的则是以人为核心大力促进人的技能改善,拓宽人的眼界,使其具备自我认知能力以及辨别能力,使其能够在大数据时代健康全面发展,这是我国文化艺术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在大数据时代的推动下,以人为本理念更多地体现在针对性的定制,应根据文化艺术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为其量身打造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目标、教育计划、教育方法,以专业人员为文化艺术教育对象进行知识技术和学习管理,并进一步强化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真正实现受教育者的自我突破和成长。因此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文化艺术教育也转变传统发展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打造线上文化艺术教育模式,通过实时在线交流探讨以及群组反馈,加强文化艺术教育对象学习痕迹分析,培养学习者良好的文化艺术理念和行为模式。

2.着力推动教育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打造集成式的文化艺术教育团队,这是促进文化艺术教育在大数据时展的重要保障力量。当前人们针对文化艺术教育引入大数据技术手段,存在着怀疑的态度,必须不断加强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并引入专业技术团队,才能从根本上弥补这一弊端。对当代学生进行文化艺术教育,优质的院校和师资能够进一步提高受教育者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专业的文化艺术教师将侧重点放在教学方面,也就是教育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平台以及网络课程方面,但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需要专业化的技术团队,提供教学场所以教学方式的硬件支持。所以建设完善的专业技术团队和师资队伍,是促进文化艺术教育发展的必要手段。与此同时,还应进一步强化专业教师团队和推广团队的建设和组合,由于文化教育长期处于传统模式的庇护下,所以针对大数据技术手段的融入,是否能够取得显著成效,大多数的当代人仍然秉持质疑态度。究其原因,主要是与艺术教育的特点和人们的认知具有重要关系。在此背景下,除了具备成熟的技术平台和优质的教师团队,还需要高度重视推广团队的建设,主要负责的内容则是累积成效的推广,重点凸显,集中性成效和阶段性成效,以集成式的成效推广,加大文化艺术教育的普及,逐渐消除当代人们的顾虑。

3.精心锤炼优质教育项目一方面,应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文化艺术教育的有效推广手段,不断加强优质实体项目的开发和利用。科学技术作为实体艺术教育项目的重要推手,可以利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虚拟的网络平台和媒介,进行实体项目的大范围宣传和推广。实体项目是文化艺术教育发展的根基,是取得长期成效的关键,外包装虽然能够短暂吸引,却很难实现长期成效,所以必须着重开发脱离科学技术的实体文化艺术教育项目,真正推动文化艺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发展。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时代的科技新平台,开发优质的虚拟文化艺术教育项目。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海量增长的信息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在文化艺术教育项目的选择过程中,科技带来便利,同时也加大了选择难度。正因为文化艺术教育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师资结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及传播媒介的改变,文化艺术教育项目信息多如牛毛。所以,构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文化艺术教育项目,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内容。

结语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海量的信息以爆炸式增长和传播大大提高了当代人们的创造力,文化艺术教育的融入,进一步促进了创造力的激发和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立足于大数据时代的各类先进科学技术手段与产物,逐步融入文化艺术与文化艺术教育领域,并充分发挥其优势,逐步消除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资源不均等、教育方式落后等问题,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文化艺术教育为人类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服务,可以通过多元化的网络渠道,获取优质的文化艺术教育服务和资源。所以,应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着力推动教育队伍建设、精心锤炼优质教育项目,促进文化艺术教育在大数据时代取得长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婷婷.理工类高校文化艺术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大众文艺,2019(07).

[2]李美英.简析先进文化背景下群众文化艺术教育的完善[J].南方农机,2018,49(07).

[3]王易萍.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本土化及实施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2015(01).

第4篇:文化艺术专业教学范文

一、古筝教学与文化艺术的关联性

1古筝教学富含传统文化艺术元素

当前,我国的社会发展迅速,文化艺术领域的表现形式不再拘泥于歌舞、戏曲、音乐,而是由独立元素的艺术转变为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我国的传统乐器、词曲处处彰显着传统文化艺术的张力,是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古筝作为传承千年的乐器之一,能够传达出人们对于历史的尊重与审视,能够表现出人们对于生活的艺术呈现。从文化艺术层面来讲,古筝教学有三点重要作用。首先,古筝是中国文化艺术历史的一个象征,代表了朝代更迭的不同艺术审美[1]。古筝教学的出现伴随着各时期社会对文化艺术的肯定,只有在相对和谐安定的朝代才有古筝艺术的盛行。其次,由古筝演奏的乐曲往往会给人带来美的感受,让听众心生向往。古筝教学是传递艺术的过程,可以提高人们的品行修养,培养人们的情操。文化艺术的学习是无止境的,但入门级别的学习可以让人们参透一些生命的真谛。最后,古筝教学的代代相传是文明延续的火把,通过一次次古筝教学,学艺者可以从中感悟艺术的美好,最终对文化艺术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

2古筝教学符合文化艺术实践标准

从古筝教学的发展来看,古筝已经成为人们学习传统文化艺术的首选乐器之一,家长和学生对古筝的喜爱已经成为支撑古筝教学的重要保障。文化艺术落实到实践层面,需要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全面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喜爱与了解,在知识输出的过程中渗透文化内容,让文化艺术不再是泛泛而谈。精神境界的充实可以让人们对古筝教学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文化艺术的实践标准有初步认知。第二,古筝教学是一个长期的教育工作,学生在学习古筝的同时,可以锻炼自己的耐心、观察力。文化艺术的实践需要在长期的磨合中形成。反复的演奏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模式,有利于文化艺术的继承与发展。第三,使用古筝演奏乐曲,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缓解学生的情绪问题。古筝作为文人志士陶冶情操的乐器,可以渲染轻松愉悦的氛围,让演奏者沉醉其中,暂时忘掉烦恼。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过渡阶段,难免出现心浮气躁的情况,这时演奏一两曲古筝乐曲可以缓解压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达成文化艺术的最终诉求[2]。

二、古筝教学的现状研究

1古筝教学缺少专业性

首先,在从事古筝教学的工作人员中,多数是学习古筝多年的爱好者,他们的琴艺技巧无可挑剔,但其教学方案却缺乏新意,而传统的古筝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存在冲突,如果不进行改革,文化艺术很难得到传承。其次,在古筝教学体系中,开展古筝教学的机构主要分为高校艺术课堂以及校外补习机构;高校艺术课堂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带领学生初步学习演奏技巧,在课堂上渗透文化艺术的内容,引起大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这种古筝教学往往面对大量学生群体,在教学时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学生能学习的内容较少,对此,应该合理规划课堂人数,提高专业性。校外补习机构的成立弥补了部分爱好者无处学习的遗憾,相对来说增加了古筝教学的专业性,但由于其昂贵的费用以及地点、时间的限制,只能满足部分人的需求,不能推广至全民共享。最后,古筝教学是文化艺术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练习、演奏的同时,掌握文化背景、培养艺术修养,才能综合提高教学专业性,为学艺者提供优质的教学[3]。

2学艺者缺少主观能动性

在学习文化艺术的时候,学艺者最初会以热情好学的态度对待课堂,在课后加倍练习,进步迅速。但是在经历过兴趣最浓厚的阶段,到学习疲乏阶段时,很多学艺者会开始抱怨古筝练习的枯燥无味,产生退缩心理,这些都是学艺者缺少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学习古筝需要内在动力与外在鼓励的共同支持,教师在开展古筝教学时,应该关注学艺者的心态变化;学生在遇到技法难题时要加强基础训练,遇到理解难题时则可以适当转移注意力,不要对一个问题走火入魔。教师的职责是将每一位学生培养成各具特色的个体,因此要注重个性化教育。课上课下都可以是学生与老师的沟通时间,教师的鼓励能够为学艺者增添源源不断的动力。针对学生练习古筝演奏时效率较低的问题,部分高校采取一对一古筝教学模式,一对一模式可以快速提高学艺者的技巧,但是古筝演奏是一种群体项目,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更易产生学术火花[4]。因此,在古筝教学课堂中,小团队的演奏练习可以让学生互相监督学习,彼此之间交流更加便捷,逐渐统一对乐曲的内涵理解,最大程度上增加学艺者的主观能动性,为文化艺术的学习提供新思路。

3古筝教学缺少实践机会

目前,我国古筝学艺者在学习古筝演奏后,缺少实践演奏的机会,演出、比赛的经验较少。在学习古筝后,公开演出可以检验学艺者的真实水平,在面对观众的情况下,一定的压力可以转换为演奏的动力,对不熟练的技巧进行精练。古筝比赛同样也是锻炼学艺者心志的良好机会,在比赛中与对手的切磋有助于互相取长补短。国内市场对古筝演奏的需求总体较少。相较于西洋乐器演奏来说,古筝的表演现状不容乐观,竞争力薄弱。古筝的比赛往往与宣传传统文化艺术相关,而单独的古筝比赛并不能吸引观众和投资者的目光。现在古筝教学为了满足学艺者考级、艺考的需求,在授课过程中缩减了文化艺术教学内容的比例,这就使得学艺者对古筝的文化内涵理解浅薄、技术与精神层面不能达成一致,对古筝的演奏缺乏灵性。在不理解古筝乐曲内涵的情况下,一切练习都会让学艺者产生厌倦心理,从而丧失对古筝学习的热情。总的来说,古筝教学课程缺少实践的机会,无论是节目表演还是应试考试,都脱离了古筝演奏的初心,这不利于文化艺术的实践研究。

三、古筝教学渗透文化艺术的实践策略

1创建古筝演奏的情景

古筝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之一。只有在充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学艺者才能深刻理解古筝曲谱的历史背景、表达内容、传达情绪,以适当的技法进行演奏。古筝不仅是一种表演乐器,更是古人抒发情感的工具;学艺者设身处地去思考曲谱的情景,能够增加乐曲的艺术表现力。文字记载的是古人真实而朴实的情绪,乐曲则表现了更加委婉隐蔽的情绪,在韵律、节奏、音调的变换中展现不同情景,是古人浪漫的表达。教师在进行古筝教学之初,向学生介绍每首乐曲不同朝代的背景,依据不同阶层的乐曲来进行演奏练习,让学生切实理解乐曲表达的内容,在演奏中增长见识,将自己完全融入乐曲表演之中。以《梅花三弄》为例,此曲由晋朝桓伊所作,借梅花凌寒不惧的傲骨歌颂文人志士高尚的品质。《梅花三弄》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前六章,以循环往复的方式先行叙事,为下半部分的高潮铺垫。后半部分演奏表现出梅花动静皆宜的情景,借物抒怀,表达对具有高尚情操的人的无限敬意。在古筝教学时,可以先营造出寒冬蜡梅的情境,再结合当时朝代背景以及作者的阶级,引发学生思考作曲者的所思所想。而后在高潮部分可以与学生探讨作曲者的技巧运用含义,比如为何后半部分的衔接急促、旋律跌宕起伏;学生明白了作曲者的用意,对乐曲的理解将会更上一层台阶。梅花不惧寒霜、临风摇曳的姿态彰显了梅花的铁骨铮铮,体现出人高雅贞洁的志气,这种创建古筝演奏情景的手法会让乐曲余音袅袅,绕梁不绝[5]。

2培养传统文化艺术素养

现如今,我们在观看学艺者的古筝舞台表演时,总是会感受到演奏的乐器空泛无真情实感,这与演奏者文化艺术修养不足密切相关。众所周知,要想在艺术表演中表现出真实感情,表演者必须对作品产生共情,只有这样,表演者的情感才能传递给观众。同理可得,古筝演奏的感情也与演奏者息息相关;只有演奏者理解并正确表达所演奏乐曲的情感内涵,乐曲的演奏才会和谐流畅,观众才能感受到其中内涵。艺术的范围广泛不受限,但某一种艺术情感的传递是相通的,只有学艺者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才能将他所学的知识传达给观众;而没有文化艺术素养的学艺者很快就会失去艺术鉴赏力,成为没有情感的演奏机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督促学生反复练习基本技法、熟背曲谱,这些是学习古筝的基础阶段,仅仅练习好指法是不够的,在有了基本功后,教师需要加入传统文化艺术培养课程,让学生由内而外地散发出艺术气息,只有这样,学艺者演奏的乐曲才有灵魂,古筝教学的目的才能基本达成。古筝演奏最终需要成为文化艺术的表达形式,而这个过程可能是漫长而又枯燥的,只有真正领悟文化艺术的内涵,才能熬过寒冬,迎来暖春。艺术的表达需要一步步的铺垫,古筝演奏应该在技巧的辅助下流露出真情实感,让听众沉浸在演奏者营造的氛围之中,借此来表达乐曲以及演奏者的心境。

3创新古筝教学模式

当前国内的古筝教学往往以老师教学、学生背诵并练习的传统古筝教学模式为主,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学生学习文化艺术思维不利。要想突破传统古筝教学模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课堂上教师可以缩短理论知识讲解课时,理论知识的学习往往只需要老师开头,接下来的学习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利用课上时间进行更多实践教学可以达成事半功倍的效果。缩短课堂讲解时间的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对课余时间的利用,布置适当的练习作业,以小组形式互相监督,在课上抽查,最大程度节约时间。在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今天,想要观看古筝演奏已不是难事,数不胜数的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素材,学生可以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片段进行临摹学习,最后在课堂上集中展示,互相鉴赏学习。古筝教学需要脚踏实地、贴近生活,虽然古代生活与当代不尽相同,但去乐曲的诞生地采风,真正感受民族文化艺术的魅力,会让乐器的演奏更有灵性,更加真实[6]。例如《侗族舞曲》是一首经典的古筝乐曲,在进行古筝教学时,技术方面的传授是必要的,但对曲目的理解更是必不可少。如何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曲目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在教学中穿插一些民俗文化纪录片的观看,或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带领学生亲自去到侗族的聚居地,去感受民族文化,体验当地的生活。纪录片能帮助我们初步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亲身的实践经历则是帮助我们理解乐曲和感受生活的最好方式。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在这种采风实践中,学生不仅能感受到民族特色,还能在演奏中领悟到乐曲的灵感迸发,更好地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是对我们思想的进一步升华。

4利用多媒体进行古筝教学

在传统的古筝教学课堂上,学生与教师之间只有古筝和琴谱,枯燥的课堂很容易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因此,古筝教学工作的长期开展并不顺利。如今,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那么,如果在古筝教学课堂中加入多媒体科技,利用更多软件学习古筝演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被调动,完成课后练习也会更加积极。现在已经有弹奏纠错软件,教师可以合理利用软件,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进度一对一教学,在教学软件的辅助下,一对一教学不会扰乱课堂秩序,学生也能接受更加个性化的指导。同时,利用弹奏教学软件,学生可以自己进行预习、练习,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合奏找出学生预习没有领悟的地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对多媒体的应用会提高古筝教学的课堂时间利用率,让教师有更多时间进行文化艺术教育,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在课堂上逐步加大文化艺术教学的比重,有益于学艺者的长远发展。古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变换的音调以及深远的情感表达为主,是文化艺术的特殊载体。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内外的传播,古筝教学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越来越多的受众想要学习古筝演奏,了解中华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即使古筝教学产业已经变得商业化,但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古筝教学应该通过对古乐曲的练习反复琢磨其中内涵,结合历史背景学习文化艺术的情绪,在收放之间展现民族特色。虽然现在古筝教学仍然面临从业人员专业性差、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低、古筝演奏实践机会少等问题,但总体仍呈现欣欣向荣的趋势。本文提出利用多媒体、创造演奏氛围、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创新教学模式等方法进行教学改革,以期为今后的古筝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何云雪.关于古筝教育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思考[J].中国航班,2021(19):102-103.

[2]徐颖,魏媛莉.浅谈高校古筝教学的创新对策分析[J].通俗歌曲,2016(01):116-117.

[3]刘芸芸,曾果果.综合性大学古筝教学现存问题分析及对策[J].喜剧世界(下半月),2020(11):56-57.

[4]马媛媛.高校古筝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应用研究[J].艺术家,2020(12):106-107.

[5]罗燕.论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北方音乐,2016,36(06):141.

第5篇:文化艺术专业教学范文

关键词:文化艺术活动;辅导员队伍素质

整个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决定着整体文化艺术活动的质量。因此,辅导员具备良好的素质是做好文化艺术活动的保证,这也是今后摆在各级文化艺术活动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现就这方面浅析以下认识

一、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

在我市参加文化艺术活动人员中,老干部学员占整个学员比例的50%以上。这是一批特殊的老年人群体,他们政治上成熟,社会地位高,社会影响力大,文化知识丰富。因而对辅导员综合素质的要求比较严格,有时甚至苛刻。这就要求广大辅导员的政治素质一定要高。换句话说,辅导老干部文化艺术活动的教师,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政治素质,才能从思想上热爱和忠诚文化艺术事业,才能不断增强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成为学员认可,尤其是老干部们认可、政治上合格、文化知识全面的文化艺术教育工作者。应注意从以下两方面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1.要注重政治理论学习要用特色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理论武装和充实自己的头脑。文化艺术工作者更要牢牢把握“始终代表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三个代表”论述的重要内容之一。文化艺术教育必须以先进的文化思想教育人,防止和杜绝一切不健康、不科学思想的侵蚀。这就要求文化艺术活动辅导员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认真学习、终身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做到点子新、做法新、思想新,与时俱进,信念永存。2.要自觉遵守政治纪律文化艺术活动辅导员要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不该讲的不讲。对学员中的一些不健康或过激言论也要耐心说服,坚决制止。要利用不同场合,采取多种方式,在学员中大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按照中央上级倡导的“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二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两个理念教育和引导他们始终坚持“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做“三个代表”的终身实践者,最大限度的努力维护学员队伍的稳定。

二、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文化艺术辅导员的形象和影响力。文化艺术活动辅导员工作对象大多是离退休老同志,他们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现在他们年老体弱,在老干部活动中心参加、学习文化艺术活动存在的困难很多。因此,尊老敬老、爱岗敬业、热心奉献就成为文化艺术活动辅导员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应着重从以下两方面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1.要坚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工作作风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作为一个文化艺术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做到这一点。要求学员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无论在辅导教学活动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要严于律己、宽厚待人,为学员做出表率,用自己崇高的思想品质、严谨的工作作风、热情的服务态度、渊博的文化知识、优秀的教学能力去赢得学员的信赖和尊重,这样才能树立起辅导员的良好形象,才能不断增强辅导员的影响力和感召力。2.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办好文化艺术活动,实现终身文化艺术教育,是时展的要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文化艺术活动辅导员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是党和人民的信任和重托,是一项值得光荣和自豪的工作。要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去干好这项工作,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积极主动地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三、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文化素质

文化艺术活动辅导员的首要条件是群众基础深厚,善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再就是文化艺术知识全面、扎实、渊博。并能系统地掌握所辅导文化艺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适合学员特点的教学方法;熟练掌握文化艺术活动的有关业务内容;了解所辅导学科的历史、现状,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了解所辅导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及在学员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必须具备全面的专业文化素质,这也是对文化艺术活动辅导员在专业文化知识方面的基本要求。做到了这一点,才有资格成为学员在文化艺术活动方面的知识向导,辅导教学才可能思路广阔、游刃有余,才能更好地激发出学员的学习兴趣,使学员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四、必须具备较高的教育能力素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