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小说教学设计范文

小说教学设计全文(5篇)

小说教学设计

第1篇:小说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教育硕士;小学教育;研究生教育;实习基地

一、引言

我国2009年了《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推动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变。教育硕士小学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以小学教师职业为导向,能胜任小学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且具备科学研究的素质和跨学科教学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在小学教育一线建立全日制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实习基地,是提高研究生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同时,大学导师与小学一线教师共同培养研究生,也是促进“大小协同共建”的重要手段。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自2003年起培养硕士研究生并最早招收小学教育专业硕士,迄今每年招收逾百人,学院积极探索研究生实习基地可持续发展模式,正式建立了专门的“全日制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实习基地”,进一步探索了实习共建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需求融合:建立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实习基地的必要性

学院的小学教育专业的本科生教育已经有20年的历史,在北京市基础教育一线建立的本科生实习基地校近百所,前期的研究生教育见习、实习基本都由导师安排直接进入本科实习校。随着专业硕士招生人数的增加,有必要建立专门的专业硕士实习基地,这也是大学、小学、导师、研究生本身多方需求相融合的必然要求。1.小学的需求。人才是小学发展中第一位需求,通过实习基地建设,小学可以从实习生中发掘优秀的研究生毕业后留下来就业。小学也希望研究生的科研素养能够带动小学教师提升科研能力。小学的发展理念和教育思想也需要研究生的体验和传播。2.大学的需求。首先是人才培养、提升研究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需求。其次是大小共建、科研合作的需求,实践基地校可以为大学的科研课题提供研究平台。最后是可以充实案例库建设,通过采集实践基地各学科教学案例和小学教育管理案例,为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的学习、借鉴、研习提供优秀案例。3.“双导师”需求。大学校内的理论导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也需要拥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在教育硕士实习过程中,有充分的机会向一线实习导师学习;一线的实习导师通过指导研究生实习和与大学的理论导师交流,可以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4.研究生需求。培养实践能力,全方位了解小学教师工作,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带着问题完成科研,在实践中夯实理论;增加工作经历,提升就业竞争力。

三、培养机制:大学与小学共同构建“教—学—研—进”循环

围绕培养目标,大学与小学共同探讨形成“教—学—研—进”一体化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循环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1.教,即教学实践,小学要帮助研究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这就需要实习基地保证实习生有足够的听课、教学和班主任工作量;保证实习导师指导学生的次数与质量;有完整的基地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为目标的完成提供强力支撑,保障良好的实习条件等。2.学,即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训,研究生带着问题回到大学的课堂进行理论学习,尝试用理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研,即科学研究,在大学导师的指导下,研究生能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培育学术交流能力、形成自我反思习惯和能力,结合实践完成科研。基地校要合理安排时间,保障研究生有回到大学与导师进行科研、讨论、反思的时间。4.进,即行动改进,研究生再次回到小学实践,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获得教育教学和研究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同时形成高度重视小学教育工作的态度,理解教育以及小学教育对于社会及其发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四、合作模式:大学与小学协同的“STUME”实践

以整合、多元、开放为指导思想,以服务研究生发展、满足小学需求为两个出发原点,推进大学与小学之间多种形式的“大小协同”,在协同中探索“STUME”实践培养模式(School-Teacher-University-MasterofE-ducation),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大学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基地发展水平的共同提升。“教—学—研—进”循环是“STUME”模式的核心,通过从小学到大学再回到小学的循环往复,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是“STUME”模式的关键。为大学理论导师提供了科研实践平台,加强大学和小学“双导师”的交流,促进大学小学的协同合作,理论导师和实习导师都有提升。实践教学和社会服务是“STUME”模式最清晰的两种路径。实践教学侧重将研究生的基地实习活动常规化、规范化、科学化,不断丰富协同育人的方式方法;社会服务主要是大学输出专业影响力,指导小学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差异化发展目标,实现与大学之间的有效合作。

五、实践反思:存在的问题反思

1.时间保证问题。(1)实习的时间。专业硕士学制两年,第一年以上课为主,全方位进入小学实习只有第三学期,期间还有论文写作和求职等,时间非常紧张。学院安排的实习基地校与就业去向会产生矛盾。在实习校的历练可以促进就业,但学生的实习心态容易出现问题,从而影响实习质量。(2)科研的时间。第三学期也是研究生论文开题和写作的时间,必须保证实习生有回到大学进行理论升华的时间。2.实践管理问题。(1)要研制科学规范的评估工具,加强基地中教育实践活动各项环节的质量控制,实习基地校也要配合实施,大胆地给实习生提供走上讲台、参与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机会。(2)大学要进一步加大对研究生实习实践环节的投入,打造高端实习基地。(3)进一步强化校外实习导师队伍的建设,深化和完善研究生“双导师制”,让大学与小学的教师真正实现沟通、交流与合作。3.思路转变。实习校多年来形成了自己培养实习生的习惯办法,过去的办法实际是针对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实行的,对于硕士实习生就需要小学进一步改进和创新,思考如何让硕士实习生在实习中完成科研,如何培养高层次的小学教师。六、多方保障:实习基地建设的可持续性1.在实习基地校的遴选上,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价值取向一致,选择教育理念先进、社会责任感强、以育人为本的优质校,愿意接纳实习生进校,并把其当作一项重要工作认真对待。(2)承载能力合适,能承载一定数量规模的硕士生开展实践活动。(3)管理体系健全,对实习生规范管理,有培养研究生的计划和流程等。(4)硬件支撑有力、师资储备优良,能够指导学生深入、细致、全面地了解实际工作。2.在实习时间安排上,为研究生提供更灵活的选择。四个月的实习中可以固定前两个月在实习基地校,后两个月选择继续在基地校或者去就业校,也给实习基地选拔人才提供了灵活性。同时,规定每周至少三天在实习校,至少一天回大学与导师汇报交流,还要保证大学的理论导师走进小学与实践导师进行交流、听课、指导研究生的时间量。2019年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与北京市中关村二小、东城史家胡同小学和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正式签约建立三所“全日制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实习基地”。这三所基地校都有自己的先进理念、培养实习生的方法和育人模式,也都是集团化办学,有足够接纳实习生的承载量,有对研究生就业的需求,最重要的是重视研究生教育实习,愿意与大学共同探索合作培养硕士生,希望将自己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价值取向,能够与大学共同培养高层次的小学教育人才,在研究生实习过程中,初步实现基地建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2009-03-19.

[2]郜舒竹,等.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6.

[3]顾杰,邵蓉,张永泽,杨涓.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模式研究———基于中国药科大学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3):19-23.

第2篇:小说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小说;方法与策略;故事情节

一、高中小说阅读的问题及现状

新课标对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仍然存在,如教学模式的单一、教学方法的陈旧、学生课堂主体性的被忽视等,使学生对小说阅读兴趣不浓。主要有以下问题:

1.小说阅读过程随意化

部分教师对小说的主题过度诠释,教学设计过于笼统,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分析小说的主题和结构上,从时代背景入手去分析主题,抓住线索去阅读小说。阅读过程偏离了课标对小说教学的要求和提示,导致小说阅读过程的随意化,阅读效率低。

2.小说阅读模式简单化

高中小说阅读课堂上缺乏师生间的有效对话,阅读模式过于简单,主要表现为部分教师固守原有的阅读理念,越俎代庖,包揽了整个小说阅读过程,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重点、阅读内容和过程;还有一部分教师存在较为隐蔽的主观化阅读过程,在小说教学之前就决定了阅读的目标、内容和重点,设置了课前预习活动和任务让学生在课前进行个体阅读,课堂上教师再预设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

3.小说阅读内容浅层化

部分教师对阅读重心的理解出现偏颇,过于注重内容感知、主体阅读和人文涵养,而忽视了小说的言语形式和构造。而恰恰小说的言语形式和构造是阅读之源,忽视言语形式和构造必会导致小说阅读浮于表面,学生无法体验到小说文本的内在美。

二、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小说的基本要领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需要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小说阅读教学也应积极完善教学方法。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文本,小说的内容情节更具戏剧性,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大,教师应抓住这一优势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学生放置于课堂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感受和想法,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此外,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开展阅读教学,如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和研究,根据小说内容进行情节再续,促进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让他们在不断收获语文知识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1.小说阅读步骤教学要点

一要让学生明白小说阅读的三要素: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只有让学生牢牢抓住小说的三要素,才能做好小说的阅读。二要让学生对小说里面的人物进行分类。学生阅读小说的时候往往容易被其故事情节所吸引,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和发展,人物的形象随之发生变化,人物的命运也发生了变化。当学生慢慢喜欢上故事情节中的人物时,会随着故事中人物的情绪变化而变化。在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学生就能给小说中的人物合理分类。比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文中描写林黛玉的句子: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透过字里行间品味这段人物描写,了解林黛玉是个什么样的人。三要让学生明确思路,把握主题思想,便于阅读时保持清晰的思路。把握了以上三个小说阅读的步骤,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小说阅读要领的全方位指导

高中小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学生在初步掌握阅读小说的步骤后,教师要引导他们进行全方位的阅读。很多学生阅读小说时只是感到有趣,对小说的具体内涵却浅尝辄止。要做到全方位阅读,须让学生学会分析小说的结构,弄清结构层次。比如,在《边城》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作者沈从文说开去,介绍沈从文的的湘西系列是以美丽的乡村生命为形式,对照着城市生命的形式批判二者结合而成,并且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回归自然的哲学。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代表的是自然、健康、优美与人性的人生形式。在了解这些的基础上,学生对于《边城》这篇小说的感知就会更加明析。

3.语言鉴赏是小说阅读教学的重点

小说是一门艺术,其语言具有艺术性的特点,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揣摩、品味小说语言的美。比如,《三国演义》中描写诸葛亮骂王朗的句子:昔日桓帝、灵帝之时,汉统衰落,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李榷,郭汜等接踵而起。劫持汉帝,残暴生灵,因之,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以至狼心狗肺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变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引导学生品味这段人物描写,细细研读,透过字里行间,学生知道了诸葛亮与王朗各是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一说诸葛亮的气度和王朗的狭隘,积极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让学生根据语言作理性思考。

三、小说阅读要课内外有效结合

阅读要有一定的阅读量为基础,因此,要将课内外阅读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的目的。

1.通过鉴赏品读,提高思维能力与欣赏水平

鉴赏品读小说注重的是学生个性能力与思维拓展的提升,由于小说的文本较长,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速读的方法,或者朗读经典、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来品读小说。比如,在教授《祝福》这种篇幅相对较短的文章时,可以采用速读摘取主要文段进行细节分析的方法,也可以从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入手来鉴赏、分析全文。

2.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创造自由交流的平台

小组讨论的前提是学生在课前要预习、对小说文本有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收集必要的资料,然后把班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最后组织语言汇报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学生锻炼了合作能力、交流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小说也获得了多角度的思考,达到了小说文本个性化阅读的效果。比如,在学习《项链》一文的小组讨论中,可以让学生讨论主人公玛蒂尔德的性格特点、如何评判玛蒂尔德、故事结尾续写等。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课前仔细预习课文,课堂上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和当今社会环境进行深入讨论,最后得出合理的主旨观点。

3.重视小说阅读的课外拓展

可以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经典的小说名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在课堂上学习了小说《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节选的故事后,鼓励学生去阅读这部名著,就《红楼梦》中宝黛爱情联系当前的现实生活谈谈看法,让学生体会课外阅读的乐趣。这样做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小说的写作背景及故事情节,从而更好地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主题思想。从小说中思考如何正确看待新时期的婚姻观、爱情观,让学生理性思考后开展大讨论,教师再进行引导,这样学生既可丰富情感,也可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积累语文素养,提高写作能力。总之,语文学习的基础就是打好阅读功底,掌握阅读技巧,积累阅读词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也是高中语文小说阅读的基本。作为教师,更应该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水平,尤其是在高中语文小说阅读中,要以新课标为标准,发挥好引导作用,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品味小说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闫文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文理导航,2016,(23).

[2]曹影.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J].读写算,2017,(15).

第3篇:小说教学设计范文

“点”的连续性考察主要体现在同一篇课文内知识点的联系和区隔。教师在设计一节课的时候首先要明确所教授的知识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点与点之间的串联,而不应该生硬地将课堂分割为几个孤立的知识点。例如,在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教给学生字音、词义、诗歌内容、意境特点、思想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的知识,但无论选择什么知识点作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都要力求将这些知识点融会贯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读”作为诗歌教学中各知识点的串联线索,用认读来解决诗歌中的基础知识问题,用译读来了解诗歌的内容,用品读来赏析诗歌的意境,用资料助读、作品比读、词句研读等方式来分析诗歌的情感和艺术,进而以读促品,引领学生层层深入品析诗歌。对于内容较长或较深的课文,教师往往需要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课时进行教学,这时还要注意课时与课时之间知识点的串联。例如,进行小说教学时,教师一般需要从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艺术手法、情节结构、环境描写等多个方面来安排教学内容,将这些内容放在一个课时之内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将这些知识点合理分配在不同的课时中,而且要兼顾整篇课文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一些教师在进行小说教学时,常常将教学内容割裂为几个相对孤立的板块和环节,如先了解故事情节,然后是分析人物形象,再接着就是赏析写作手法、探究主题等。这样的教学设计会将作品拆得支离破碎,破坏作品的完整性,显然也不符合文学作品最基本的鉴赏规律。对于语文学科而言,知识点之间是有区隔的,但它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它们或互为因果,或互为表里,或层层深入。教师要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将课堂教学设计成环环相扣的过程,环节之间要有过渡、更要有相互作用力,课时之间要有衔接、有跟进。这就是笔者所理解的知识点之间的连续性考察。

二、以“线”串联单元要点

“线”的连续性考察主要体现在单元内部选文之间的联系和区隔。教材编写的时候,同一个单元的作品在体裁、内容、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等方面都有相似的特点。教师若孤立地进行某一课的教学活动,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造成知识点的重复,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在开展某个单元的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首先需要对这个单元的知识要点、重点和难点进行整体构想,即先确定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然后再将这些教学内容合理地分散到单元内每一课的教学中。在具体分配单元内教学任务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求同”和“存异”的处理方式: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和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可以在不同课文中反复强化,夯实基础;对于学生已经掌握较好的知识点,可以在下一课时的教学中有意规避,也即王荣生老师提倡的“只教不懂的,不教已懂的”。教师还可以进行选文之间的比较阅读,帮助学生梳理单元的知识线索,从而使整个单元形成环环相扣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讲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古文时,笔者就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对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三位作者的文人性格进行评判:“三人都是在被贬官时写的文章,都不约而同地将个人情感寄托在具体的景物上面,比较三人的情怀和人生境界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激烈讨论认为:柳宗元性格率真但较为敏感,因此被贬官之后很难释怀;范仲淹胸怀宽广、心系天下,被贬官后仍不忘报国;欧阳修为人风趣洒脱,被贬谪后仍能随遇而安、与民同乐。在此基础上,笔者引领学生了解唐、宋两个时期文人生存环境的不同和文人心态的改变,这就使得学生对于三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以“面”促进能力提升

“面”的连续性考察指的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认知特点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同时注重各阶段知识与能力的衔接推进。语文教材教学价值的自足性特点以及目前选文式的教材编写形式等,使得语文教学常常面临尴尬的局面,即无法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认知特点有计划地开展系统性教学活动。尽管在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存在很大差异,但是很多时候教学内容并没有体现出明显的能力发展层次。例如,小学、初中及高中的语文教材中都选有鲁迅的作品。小学教师在教授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时,教学目标中有积累生字词、分析人物形象、分析重点语句的含义、学习倒叙的写法等内容,初中教师在教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时的教学目标中同样有上述内容,而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的很多教学设计中依然可以看到类似的教学目标。难怪在学生中流行这样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笔者认为,学生产生这种畏惧心理的很大原因在于,教师将很多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内容强加给他们。其结果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并造成学生对某些教学重难点产生畏惧心理,进而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小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理解还达不到非常理性的程度,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一味补充很多关于社会背景、意识形态的内容,无疑会增加学生的理解负担。有的小学教师在设计这节课时就巧妙地回避了这一点,将教学内容设定为三个方面:一是认识几个重要的生字词;二是认识一个农村小朋友——闰土;三是认识一个神秘多彩的世界。这位教师在本课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六年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入手,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较为科学、合理,有效地规避了一些超出小学生理解能力的知识点。初中教师对九年级学生讲授《故乡》的时候,就可以将本文相关时代背景补充进去,引领学生深入研读小说中对少年闰土描写的部分,并分析其在全文中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作用,从而使学生较为深刻地认识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给普通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和鲁迅先生对农民生存状况的关注和同情”。高中教师在讲授《祝福》一文时,可以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进入更高的层面与文本展开对话。笔者在教授《祝福》一文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在初中曾经学习过鲁迅先生的《故乡》,大家对闰土的不幸命运一定有深刻的印象。作者借闰土这个人物,表达了对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的农民的极大同情。其实,鲁迅先生对旧中国农民的情感是很复杂的,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今天,我们就借《祝福》这篇小说来重点探讨作品中隐含的这种复杂情感。”教学过程中,笔者将教学重点放在人物命运的分析上。对于主要人物祥林嫂,笔者通过“人物命运曲线图”,展现了她一生中暂时安定和遭遇不幸的几个重要阶段。学生通过分析发现,祥林嫂痛苦的原因在于“生而不能作为一个平等的奴仆,死而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鬼”[2]。然后,笔者再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次要人物,如鲁四老爷家的短工、柳妈、鲁镇的男女等,使学生看到:他们这些人和祥林嫂一样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跟她有着相似的命运,但却对封建宗法制度的残酷无动于衷,甚至嘲笑祥林嫂的悲惨命运。通过以上分析,学生深刻明白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含义,也进一步认识到鲁迅思想的批判性和深刻性。《故乡》和《祝福》这两篇小说分别被选入初中教材和高中教材,教材编写者已充分考虑到初中生和高中生认知能力的差异。对于这两个阶段的教学,教师理应分出层次,既要考虑两篇文章知识点上的联系,又要考虑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其实,选入初中和高中教材中的课文甚至单元设置本身都具备序列性的特点,如初中课本中选入的《变色龙》和高中必修五中选入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初中八年级下册的古代散文单元和高中教材必修二中的古代散文单元、初高中教材中都设置的实用性文体单元等。因此,对初高中两个阶段的语文教学进行连续性考察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完全可以操作的。这种连续性考察解决的不是单纯的初高中衔接问题,还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从点、线、面三个方面进行语文教学内容的连续性考察,可以有效地将语文课堂各环节之间、课时之间、知识板块之间紧密结合起来,使整个中学语文教育形成有机、有序的发展整体,减少教学过程中的低效性或无效性,从而科学高效地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可持续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97-99.

第4篇:小说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综合性学习;情境创设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语文课堂带来空前的变化,其具有展示渠道多、信息容量大,跨时空互动交流等特点,将图片、动画、声音、视频、文字等多种信息融合,重现文本中的人物形象、自然画面、生活图景,营造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情境,让学生在形、声、境三方面产生情感共鸣,这是当下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语文课堂。怎样将多媒体这个优势与语文教学“无缝”对接,最大限度挖掘学生潜力,提高课堂效率,从而与传统教学手段相得益彰,是需要广大教师探索的课题。

一、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思路

首先,教师在多媒体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牢牢把握住“语文”这一核心,不遗余力地渗透听说读写的训练,扎扎实实地落实三维一体的目标。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教师要对教材认真分析,并根据学情找出处理教材的突破口,精心设计“主问题”和“层级问题”,再决定每个问题的呈现方式,展示时机,预期效果。这一过程就是化“信息”为“知识”的过程。其次,教师要利用动画、视频把抽象难懂的知识直观化,在学生形成初步感知后,再回归文本,进行再创造。再次,师生要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把获取的“知识”进行重构、利用,化“知识”为“智慧”。这个过程一定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提问、启发、点拨、讲授,学生的思考、回答(汇报)、朗读、练习,甚至是“舞之蹈之辩之”,缺一不可。

二、多媒体与语文教学具体融合策略

1.散文、诗歌的多媒体设计重在意境的创设和渲染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散文和诗歌篇目,意境空灵、如诗如画,描述生动传神,令人心旷神怡。营造相宜的教学场景和氛围,就像打开一道通往“智慧殿堂”的大门,可以为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助一臂之力。但许多课件只是一些直观图画的简单拼合,并不能收到良好效果。笔者认为应注重整体意境的创设和点染。比如《荷塘月色》,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意蕴深远的美文,在设计课件时,很多教师只是选用“荷花”及荷塘为背景,配上音乐,学生感受最深的是荷花之美,而不是文章意境之美,因此并不利于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后来笔者找到一个Flash配乐朗读,那幽僻的小路、田田的荷叶、淡淡的荷香、如水的月光不仅让学生完全沉醉,连老师也入了迷。再如,笔者在设计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课件时,充分利用诗歌中展现意境美的各类图画,山水画有写意的特点,水墨图有古风的特点,以此渲染无与伦比的语文生活环境,似穿越到古代,学生很感兴趣。像中国古典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师对当下衣食无忧,整天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生活阅历不深的中学生讲解半天,他们也许仍无法理解。如果设计一些亲人离别的动画,再配上表达思亲的乐曲和孤独寂寞的生活场景,与现实中家人团聚、孩子玩耍的场景形成对比,学生就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诗句的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2.小说教学要合理运用电影视频笔者比较反对先看电影片段再分析课文,这样的后果是,学生先对人物有了一个定型的先入为主的认识,往往很难去认真研读文本的人物精妙描写。有些名作,通过影视展现是有局限性的,比如《红楼梦》《我的叔叔于勒》等。因为书中的人物描写要更细致更精妙,有影视表演达不到的地方,因此教师要合理运用电影等视频资料。在设计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时,笔者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儒林外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等小说,让学生在学习时要抓住“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这一核心,找出主人公(或选段中主要刻画的人物),先说说他在你心中的印象,然后读名著,对照印象进一步在脑海中丰满人物形象,最后截取电影(视频)中某一个典型镜头,加深对人物的认识,并引领学生对演员的演技和人物形象进行适当评价,这样步步加深感知,从而使人物“活起来”。

3.多媒体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忙于操作多媒体,一会儿播视频,一会儿显示图片,一会儿放录音,卖力地展示着精心选择的各种材料,俨然一个称职的“技师”。但是,教师要清醒地知道,多媒体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绝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本身,教师也不能被多媒体捆绑住手脚,变为多媒体的傀儡,要在教学设计中灵活运用多媒体。如在设计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时,笔者就采用小组合作探讨的形式展开,在小组内分享个人问卷结果,对照同学的情况,寻找差距,分析原因,开出“药方”。接着继续合作,各小组选择一本著作,并明确分工,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汇报交流,或播视频,或展示图片,或配乐诵读,形式多样,精彩纷呈,这就使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

4.扩大知识容量,实现能力迁移有人说,多媒体就像“万花筒”,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更加多元化、逼真化、形象化,使得“课堂像一块磁石,紧紧吸引住学生们的眼球”,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如组织开展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时,因为内容极其丰富,如果仅是口头表达,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借助网络技术,教师可让学生分小组从爱国人物、爱国诗词、爱国名言三个板块搜集资料。每一板块再多角度细分,如古代、近现代、当代,或偏重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等。学生向大家展现分享的形式可以更加丰富多彩,或个人,或小组,可以综合运用各种多媒体技术,以讲故事、朗诵、唱歌、解说、评论等形式将相关内容呈现出来。这样就会使得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积极性高涨,大容量的课堂显得井然有序,学生的能力也得到很好的迁移。

三、结束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其实关于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需要研究的问题太多,笔者以上观点也只是皮毛之见。但语文教学要提高效率,就要敢于突破传统的不足,在尝试与探索中积累经验,逐步使多媒体成为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催化剂”,而不是摆设。教师设计课件要简明扼要,简单明了,注意文字与图片协调,色彩基调和谐统一,布局合理。因为这种严谨求实的风格,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视觉冲击和“文字佳肴”,更是对学生思想和注意力的一种形而上的集中。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才可能跟着教师在文字的海洋畅游,在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种文体编织的五彩天空中翱翔,去寻找教师指引着的灯塔,确保不会迷失方向。

参考文献:

[1]李沂岩.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与策略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8.

[2]眭春梅.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J].江西教育,2017(36).

[3]薛白.优化多媒体教学开辟初中语文课堂新天地[J].现代语文,2017(04).

[4]孙栋.浅论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教学通讯,2015(08).

[5]吴媛媛.核心素养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几点体现———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为例[J].基础教育参考,2018(01).

第5篇:小说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业设计;优化措施

高中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语文教学成果的主要方式,所以对优化高中语文作业设计的措施进行分析十分重要。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高度重视高中语文作业的设计,并对传统的设计观念不断改革创新,实现学生对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1高中语文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作业形式单一

高中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过于注重巩固学过的知识,重复练习课文后面的作业题,没有充分考虑到知识的延展性,导致高中语文作业形式较单一。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缺乏了解,使高中语文作业设计不够具体,难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2作业设计重复

高中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过量给学生布置重复的作业,让学生大量完成教学辅助资料上的题目。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还限制了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目前,教师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忽视了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及价值观的养成,造成学生语文综合能力难以提高,从而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3作业设计不具体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同,高中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性来对其进行规划。但目前来看,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性,虚耗了学生的课外时间,从而降低了高中语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2优化高中语文作业设计的举措

2.1个性化设计

2.1.1自主作业

首先,教师应以学生作为高中语文作业设计的主体,根据学生的学习特性来设计相关作业形式,避免数量大且难度高。其次,教师应设计多种作业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行选择,这能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从而减少学生对作业的厌烦情绪,提高作业完成效率。最后,教师还可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使学生明确自身缺乏哪方面知识,进而查缺补漏,攻克难点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自主作业可促进学生之间互相协作,取长补短,不仅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还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2.1.2趣味作业

首先,由于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所以,在作业设计中,教师应该充分展现学生的天性,引导他们走向室外,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朗诵、演讲,这些更有助于学生学习。其次,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应采用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乐在其中,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辩论比赛、知识竞猜、诗歌朗诵等,这能够激发学生的信心和勇气。

2.1.3分层作业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让学习较好的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让学习稍落后的学生能够迎难而上,并重拾对语文学习的信心。同时,教师应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特性,设计相应的作业,使作业更有层次,更加具体,以促进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

2.2多样化设计

2.2.1诗歌鉴赏阅读的作业设计

教师应对诗歌进行散文化讲解,不仅要保留诗歌的原有意境,还要营造良好的诗意情境,使学生更好地领悟诗歌中的优美意境。

2.2.2散文教学的作业设计

散文教学内容是有一定难度的,大部分学生均不能对其进行有效掌握。因此,教师要做好散文教学的作业设计,这不仅能使语文作业变得多样化,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

2.2.3小说教学的作业设计

教师应不断鼓舞学生进入到小说的教学情境中,进一步探触小说人物的心灵,这对学生的领悟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能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2.3媒介化设计

2.3.1实现语文作业网络化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在我国教育领域广泛应用。教师在高中语文作业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媒体的多样化,引入多种多媒体技术。例如,建立班级微信群、微博群、QQ群等,这对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教师还应结合最新资讯,让学生在网络上查找相关资料,根据实时新闻即兴写作,并发到班级群进行展示并加以评价,这能够树立学生的写作信心。

2.3.2实现主题阅读网络化

在高中语文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向学生推荐优秀的电子书籍,让学生根据特定的主题进行网络电子书籍的阅读,自行查找相关阅读素材。将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采取相互协作的形式,让学生言简意赅地叙述阅读后的想法并写出阅读感受,这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习氛围更加轻松活跃,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3结语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教师也应对高中语文作业设计进行合理改革,以满足新形势的发展需求。高中语文作业的内容应呈现多样化,这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对生活的观察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想要提升高中语文作业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观念。要将学生作为高中语文作业设计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新的高中语文作业设计观念,使学生能更好地全面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马菊芳.浅谈构建和谐的高中语文课堂[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青海卷),2010.

[2]刘军.关于建构《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数字教材》的设想[C]//江苏省教育学会论文集(文科专辑),2006.

[3]邹振锋.探究性学习,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活力[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2009.

[4]白小燕.高中语文高效课堂谈[C]//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五卷),2013.

[5]陈冬梅.《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服务意识与行为的研究》实验报告[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2010.

[6]秦恺.简论学生作为研究者[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河南卷),2010.

[7]吴定彬.高中语文选修课,究竟该怎么上[C]//江苏省教育学会论文集(文科专辑),2006.

[8]陈伟.新时期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报告[C]//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优秀课题成果论坛论文集,2012.

[9]高飞.《诗经两首•氓》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4课)[C]//第三届中小学教师教学设计展论文集,2013.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