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说的语言艺术范文

小说的语言艺术精选(九篇)

小说的语言艺术

第1篇:小说的语言艺术范文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6-0-02

引言

莫言是新时期最具有创新意识的作家,也是我国的第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可见莫言的小说无论是在构思上还是在小说语言上都具有十分强大的吸引力。有关作家经常这样来评价莫言,他们说一个作家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进行写作,是先天性的无法改变的。大家虽然都是运用的同一种语言,但是却各有各的语言特征,因此作家的语言是属于作家个人的,只有他自己才能够感受得到,一个作家的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莫言就是这样的一个作家,他作品的语言个性鲜明,风格独特。

一、通感手法的运用

通感手法的运用往往能够给我们作家带来广阔的抒情,莫言在其小说中通感的运用十分广泛,这可以说是他小说最大的特点。通感通过比喻、夸张的手法,让每一种信息都以其速度、深度等不可限量,让人觉得每一个毛孔,都在接受着万物间的一切。同时,这也使得种种最难以言传的感受得到了最为形象生动的表达。比如,莫言小说《金发婴儿》中的几个例句听觉变嗅觉:“她的叫声十分响亮,具有臭豆腐一样的魅力。”

嗅觉变视觉:“槐花的香气像海水一样弥漫,一阵风吹来,把香气吹成了带状。”

视、听觉互变:“醒来听着太阳正嘎吱嘎吱的响着,如同老牛在爬着上坡一样。”

听、触、视觉互变:“他的嗓音又粘又滑,字字如吐汤圆,给人以水分饱满的感觉。”

二、小说语言形象可感

莫言小说语言运用形象生动,能够使我们的读者读起来总是感觉自己好像就在莫言刻画的小说场景当中,十分生动,形象可感。比如莫言小说中罗汉大爷被扒皮的刑场上,莫言用语言描写说所有的人都变矮了,有的面如黄土,有的面如黑土”。虽然这些词语看上去并没有新意。但是他运用这些词语在效果上往往给人以形象生动的感受,语言描写可以说达到了顶点。比如他在《红高粱》中运用了这样一个语言“奶奶鲜嫩茂盛,水分充足。”这本来是用来形容植物的,但是莫言却用来形容人的形态,这就是陌生化语言的运用,这样的语言运用往往给人以美得享受,生动淋漓,可以说达到了意料之外青理之中的效果,让我们的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觉得耳目一新。

三、比喻非常有个性

莫言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还体现比喻的运用非常个性。比如在小说中我们常常被他那些出人意料、充满新奇以及运用恰到好处的比喻所感慨。莫言往往能够将那些十分抽象的事物运用比喻变成我们熟悉的事物,把那些陌生的语言环境换成熟悉的语言环境,让我们的读者能够身临其境。他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了他对他的家乡高密的热爱,他高密人比作白鳝鱼,觉得家乡人呆头呆脑,让我们的读者搞不懂他是在表扬还是在讽刺家乡人。还比如他在他的小说《丰乳肥臀》中说:“沙枣花的嘴把母亲的乳头拽的想弹弓的皮筋一样长,终于得到了挣脱,挣脱后母亲的乳头像活着的蚂蝗一样慢慢的收缩,等了很久才恢复原状。”这些“蚂蝗”、“弹弓皮筋”等常常被莫言用来比喻,把这些只能言传不能意会的感受最为贴切的表现了出来,给了我们读者一个赖以寻味的思想空间。

四、小说人物语言富有特色

莫言小说的人物语言描写主要运用了一些脏话、野话以及骂人的语句,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乡村语言。他的小说人物语言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农民身份的象征,这在其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中体现较为深刻,比如他们队长的讲话“他娘的腿!公社里这些狗娘养的,今日抽两个瓦工,明日调两个木工,几个劳动力全被他们零打碎敲了。”这些都是当地农民所说的最为朴实的语言,在这些语言中也体现了当地农民的文化气息,一连串的谚语或者是顺口溜以及幽默诙谐的骂人语言,这就完全体现了这个农民队长的形象。还比如在他的小说《秋千架》中,“我”和“暖”的对话,虽然只有几句,但是都是运用的方言来进行表达,把“暖”的性格可以说是形象地体现了出来,并且对当时他所处的生活环境进行了深刻的刻画,充分的展现。比如他们对话中说:“几个孩子了?”“一胎生了三个,吐噜吐噜,像下狗一样。”“你可真能干。”

五、采用以表现民间文化为主,刑罚文化和官场文化为辅的结构方式

莫言的作品吸取了民间文化的语言表达形式,在各种人物的叙述上运用民间戏曲语言等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充分运用什么人说什么话,比如县长以县长的身份说话,戏子以戏子的身份说话。比如莫言小说中眉娘经营着一家狗肉烧酒店,莫言对于她的语言的描绘常常体现出口语化的特点,并且也伶牙俐齿。还比如莫言《檀香刑》里面的语言几乎都是书面语言和农民语言的融汇而成的,主要以农民的话语为主,成为了这篇小说语言的主体。《檀香刑》在民族化方面是代表莫言语言风格的主要特征。《檀香刑》大量民俗谚语以及歇后语的运用使得莫言的小说更加贴近人民大众,并且为作品增色,是民间文化为主,刑罚文化和官场文化的典型运用。

六、汪洋恣肆的狂放语言

莫言的小说不仅情感十分真实,而且这种真实的情感往往都是通过语言来形象的表现出来。莫言的小说语言往往具有排山倒海的阵势,犹如火山般喷涌出来、滔滔不绝、狂放喧哗。这些语言的真情表现的极为密集和放荡,展现出了其丰富的多样性。浓情密语可以说是莫言小说狂放语言的最好特征,在莫言的小说中浓情密语表现得十分突出,特别是在莫言的小说《酒国》将各种文化进行相互体验,使之成为了语言狂欢。比如《酒国》中的语言杂鱼喧哗,口语句、无标点长句、民谚、俗词俗语等运用十分多,而且在这篇小说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戏仿与反讽、对偶与顶真可以说是一场充满了魔幻气的语言。

当我们读者看到这些语言文字的时候,往往会陷入描写与想象、真实与梦幻的感受,可以说是迷离朦胧的小说。莫言小说《红高粱》也有很多狂放、恣肆语言表达出了作者对故乡的爱和恨。莫言的小说就像大海一样汹涌奔流,语言狂放纵恣,让人们产生了一种印象,这就使得其语言的表达无限丰富、多姿多彩,同一个意思运用不同的语言词汇来表达,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还充满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

第2篇:小说的语言艺术范文

村上春树是日本当代颇具影响的著名新进小说家。曾荣获西班牙卡塔龙尼亚国际奖和耶路撒冷文学奖。作为日本当代最有名的作家,他创作的小说写作风格受到西方作家的影响,没有日本战后沉重压抑的文字气息,被誉为首位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是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先锋。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是一部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写作的成功典范。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渡边与患有精神疾病而导致情绪不稳定的直子与阳光活泼的小林绿子之间的爱情纠葛,展现了主人公自我成长的旅程。这部小说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后现代语境中创作而成的,小说对人生与成长、生存与理想进行了反思。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这部小说继承了日本古典文学的“物哀精神”,也融合了西方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的思想。小说既描述了日本的美丽风景,又糅合进了作者自身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感悟。作者以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和大胆奇妙的描法对小说的人物命运进行妥善的处理,使读者潸然泪下而回味无穷。

总之,《挪威的森林》是一部关注时代背景和历史事件的小说,通过关注主人公的个体命运,实现了对平凡生命的人生价值的思考。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极大地提升了小说的审美品格,而作者的的叙事策略则丰富了小说的审美内涵,其审美内涵与小说的语言文字之间呈现出一紧密相连的动态关系。小说整体语言清新,主题鲜明,对人物的塑造和情景的描写入木三分,凸显出小说的语言风格和艺术魅力。

二 小说的语言修辞特色

小说《挪威的森林》里运用了比较多的修辞手法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小说中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1 比喻的修辞手法

在村上春树的作品中,运用最多的是比喻修辞手法,这是他作品中的标志性的写作方式。比喻通常是对于相似的事物进行比较和描述时所运用的手法,而村上春树的文学作品里却往往对不具有相似性的事物来运用比喻进行描述,这是他的特别之处。这种独特之处却让读者感到是合情合理的,这使人们在阅读小说时不但被小说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更为小说的语言上的新奇特点而折服。

在小说《挪威的深林》中,作者为了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在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上使用了很多新奇的比喻。比如:“不过相比之下,我的房间却干净得如同太平间”,这里面房间的“干净”被刻画得让人触目惊心,甚至毛骨悚然,这种比喻给人以一种奇怪的感觉。村上春树还可以将两种不相关的事物组合与联系在一起,这让读者感觉为之惊叹。例如:小林绿子问渡边“喜欢我到什么程度?”,渡边回答“整个世界森林里的老虎全都融化成黄油。”这种比喻让读者好像看到了老虎变形为黄油的奇异景象,不仅感觉到了爱情的热度,而且好像闻到了黄油的香味,这种在视觉、嗅觉和触觉上的体验使读者深深地体会到爱情的气势如虹,本来与爱情毫不相关的老虎,被作者用来比喻爱情的猛烈,甚至连老虎都被融化成了黄油。村上春树还将时间的长度变化比喻成黄昏的影子,黄昏时,人的影子会随着日落西山而变得越来越长,但是很少有人将人影的变化与时间长度的变化相联,村上春树的比喻非常的独特但却又恰到好处。这种随心所欲的比喻手法在他的小说中到处都有体现,这种非正常的逻辑思维与丰富的想象,调动了读者的感官,吸引了读者的眼球,这种语言艺术魅力让读者欲罢不能。

2 夸张的修辞手法

《挪威的森林》中带有一点讽刺意味的夸张修辞手法,也体现了村上春树的语言特色。例如,作者在刻画“敢死队”的人物性格特征时,说“敢死队”洗脸时间惊人的长,“我真怀疑他是不是把满口的牙一颗颗拔下来刷洗一遍”,这种夸张的修辞手法对人物性格特征的描述非常到位,没有人会把牙拔下来刷,这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其次是在对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方面,也运用了较为夸张的语言。比如:

天地间的一切全都红彤彤一片。我的手、碟子、桌子,凡是目力所及的东西,无不被染成了红色,而且红得非常鲜艳,俨然被特殊的果汁从上方直淋下来。就在这种气势夺人的暮色当中,我猛然想起了初美,并且这时才领悟她给我带来的心灵震颤是什么东西。

这种夸张的手法同时渗透着一种奇异的色彩,把暮色中所有的事物渲染成红色的果汁从上方淋下,这种夸张的手法令人叹服。村上春树的作品中的夸张的修辞手法已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3 拟声的修辞手法

日本文学作品中的拟声词是以一种象征性的语言音来模拟自然界中的各种声响。拟声词的使用可以使《挪威的森林》显得更加活波生动和清新自然。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拟声词。例如:

(1)直子“噗嗤”笑出声来。

(2)早上“劈里啪啦”时停时下的雨,上午就已完全止息了。

(3)锅里煮着什么,“咕嘟咕嘟”直响。还洋溢着烤鱼的香味。

文中大量的拟声词的运用使小说的语言风格变得生动自然,这种通俗朴实的语言风格贴近现实生活,也是村上春树作品的语言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容易为读者所接受。

4 拟人的修辞手法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运用拟人手法使小说的语言表现出生动诙谐的气息。如:

“飞溅的水珠在阳光下闪闪耀眼,孔雀们生怕溅到身上;火鸡则扬起脖子,像是老大不高兴的老人似的拿眼珠瞪着我。”

这种拟人的描法不仅不会使读者产生一种厌恶之感,反而会使读者有一种愉悦之感。作者还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一些难以表达的心理现象也生动地表述出来。比如:“天台上没有人影,不知道是哪个忘记收的白色衬衫搭在晾衣绳上,活像是一个空壳在晚风中摇来摇去。”这个描述反映了小说主人公的空虚心理,使人物的内心世界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5 幽默的修辞手法

村上春树的语言艺术使他成为文学大家。他的语言魔力使他的小说深受读者喜爱。诙谐幽默的修辞手法使小说《挪威的森林》的语言独树一帜,鲜活有力。行文中不时出现的风趣话语,使读者在忧郁的氛围中也能开心一笑,给人们增添了一种愉快的心情。小说的语言冷静中带着幽默,文采上也非常生活化。比如:“把我从上到下打量了好半天,我真担心她马上从衣袋里掏出卷尺,动手测量我身体各部位的尺寸”。这种幽默的修辞手法给读者展现了渡边无奈的感觉以及他思想的单纯。村上春树的语言带有一种苦涩的幽默和压抑的调侃风格,显示出刻意的潇洒魅力,人们在阅读《挪威的森林》时,很容易被小说的新颖别致的幽默语言风格所感染,在微笑中透出一丝酸楚。由此可见,《挪威的森林》的语言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在《挪威的森林》里,我们还可以发现许多幽默风趣的对话。比如:或许我这么看着,突然对面走来一只可爱的小熊,眼睛圆鼓鼓的,她就这么对你说:“你好,小姐,和我一起打滚好么?”村上春树的对话描写就是这么让人感到惊奇和喜悦,而且字里行间充满着浪漫和幽雅,使读者多了一份恬静的感觉。小说中也有很多对话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也十分有帮助,对于小说中不同的人物,都有符合他们身份和性格的语言。比如:渡边和绿子之间的一此对话:

“喜欢我的发型?”

“好得不行。”

“怎么好法?”

“好得全世界森林里的树全部倒在地上。”

这种对话生动话泼而不失幽默,简洁传神,具有生命力且充满了意境,这是因为他们之间已经有了很深的默契。对话给读者带来了新奇的感受。这种精练幽默的对话给有些悲情的《挪威的森林》带来了一丝喜悦之感。

6 排比的修辞手法

小说《挪威的森林》中,故事情节起伏并不明显,人物也比较简单而不复杂,小说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它优美的语言,其中排比的使用也比较突出,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句与句之间的排比,使字里行间蕴含着美感。小说《挪威的森林》的序中有这样一段排比句:

因为没有人可以理解。

因为没有人可以包容。

因为没有人可以安慰。

又如:

那冷冰冰的小手,那流线型泻下的手感爽适的秀发,那圆圆的软软的耳垂及其紧靠底端的小小黑痣,那冬日里时常穿的格调高雅的驼绒大衣,那总是定定注视对方眼睛发问的惯常动作,那不时奇妙发出的微微颤抖的语声。

这种排比句的使用对读者的心灵和视野都是一种冲击,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与感情的涌动。

三 小说的行文对话特色

小说《挪威的森林》中的精彩对话语言生动地描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小说的内容更加丰富形象。简洁明了的人物对话对人物个性的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村上春树在小说的对话创作中,会根据人小说的话语特征,来表达个人感情。小说对话中使用了很多的感叹词,形象准确地表达了说话者的心情和语气。日语表达使人有一种??嗦的感觉,但是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没有使用那些陈旧的句式,他的创作是灵动光鲜、引人入胜,这主要体现在小说中的行文对话中。小说中的对话洗练利落、异彩纷呈,这种语言风格非常接近日本青年人的实际生活用语。

在小说《挪威的森林》中,有许多的精彩的对话,在行文中可以让人们在忧伤的氛围中也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愉悦之感。比如:

鱼对水说:你看不见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中。

水对鱼说:我能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心中。

我不是鱼,你也不是水。你能看见我寂寞的眼泪吗?

鱼对水说:我永远不会离开你,因为离开你,我无法生存。

水对鱼说:我知道,可是如果你的心不在呢?

我不是鱼,你也不是水。我不离开你是因为我爱你。

可是,你的心里有我吗?

这段对话对于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的刻画十分到位,抓住了人物的身份和个性特征,使读者内心产生震撼。

这部小说的对话很多,对于不同的人物都好像是量身定做了符合他们身份和个性的语言样。尤其是主人公渡边和绿子之间对话尤为精彩,简洁明快、生动活泼、优美传神。比如:

“呃……你讨厌什么?”

“讨厌鸡肉、性病和饶舌的理发匠。”

“此外?”

“四月孤独的夜晚和镶花边的电话机罩。”

“此外?”

我摇摇头:“再想不起别的。”

男女主人公的对话如此的简洁,并且充满了情感以及优美的意境,原因是因为他们之间互相彼此有很深的了解。对话中充满了想象力,语言幽默风趣,体现了现实生活的活力。读者会因此而产生奇妙的内心感受,与作者形成共识。渡边在回答绿子讨厌什么时,说“讨厌鸡肉、性病和饶舌的理发匠”,“四月孤独的夜晚和镶花边的电话机罩。”使他们之间的爱情充满了浪漫的色彩。如果说这段对话是一种充满情调的感性话语的话,那么另外一段深刻的话语体系则非常具有理性。这部小说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富有理性意味的对话。比如:

“你愿意跟我一起死吗?”阿绿闪着眼光说道。

“到了真正危险的时候,我会跑掉的!想死的话,你一个人死就行了!”

“好冷酷呀!”

“我才吃了你一顿午饭,总不能就要我一起死吧!至少再吃一顿晚饭。”

这段对话给小说增添了特别的风格体验,使小说具有一种深沉的味道。小说中精彩的对话内容使我们感叹不已,我们可以通过小说中的对话感受现实生话,给我们留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由于剧情的需要和主人公的性格要求,男主人公渡边不善于言辞,因此他的话语非常幽默且富有理性,经常会出现只有非常简短有力的话语,这也是村上春树的语言艺术风格在小说中的体现。读者在平静的对话中,感受到震撼的弦外之音,增加了一种对爱情的心理体会。

从以上的三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到小说《挪威的深林》中对话虽然简短精炼,但句句精彩传神,刻画出了男、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特征,这对于小说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四 小说的语言叙事特色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用独特的叙事方式表达了小说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作者用大篇幅的笔墨来叙述主人公的内心的孤寂。小说的语言有张力,叙事具有特色,它的语言叙事特色分析如下:

1 对生理和心理的直白叙述

作者运用细腻的文字,带着一丝阴郁,对小说中人物的生理和心理描述得非常深入。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传神的语言叙述不断撞击着读者的心灵。小说中对女性的胴体的描写,包括性爱描写凸显了女性身体的魅力与神秘。小说的语言叙述非常直白,没有回避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包括他们在青春成长期间的一些生理现象。在这部小说中,通篇暗示不管是小说中的人物还是作者本人都无法解决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困惑和迷惘。?其实作者想告诉读者的是,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选择都是自己所想要的,要忠于自己的选择。主人公对未来的期望使读者的心理充满希望。这也是春上村树小说创作的魅力所在。

2 对死亡的冷静叙述

死亡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充满着恐怖和神秘的色彩。人们可以通过死亡结束现实世界的痛苦。因此,对死亡的叙述也成为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常见的主题。小说《挪威的森林》中有这样一段叙述“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这是渡边的感叹。直子的死更加重了这种情绪,木月死了,直子死了,初美死了,直子的姐姐死了,但渡边幸运地活过来了。小说对死亡的冷静叙述仿佛是死者的安魂曲,又是青春的墓志铭。人都有一死,有死才有生,小说有两次很相似的死。一次是木月的死,另一次便是直子的死了,两次都是由死而引出了新生。读完小说之后,让人感觉到伤感和颓废,有所失又有所得,心情复杂、难以表达。作者对死亡的描述并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创作手段,也是一种对主人公的内心痛苦进行渲染的一种方式,显示出了主人公内心的空虚与痛苦,在情急之下选择死亡。前几个人的死亡更加重了主人公渡边对爱情的渴求。

3 对孤独寂寞的舒缓叙述

小说《挪威的森林》以独特的语言韵味显示出了小说的魅力。小说中对孤独与无奈的舒缓表述是小说的另一个亮点,意义非凡。小说中的孤独寂寞不同于世俗中的无意义的和负面的孤独寂寞。在用舒缓的语调把小说中的人物的无奈和孤独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是在成长中的一种自我认同和完善的方式。作者旨在通过小说,表明他清醒地对待孤寂和无奈的勇气。比如:“渡边与直子几次漫无目的地在大街上走路。仿佛举行某种拯救宗教仪式,专心致志地大走特走。”又如:“直子的孤独,在一处特别的地方,劳动、养动物,按作息,读信。”

在这些舒缓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当主人公面对孤独时,他们会用一种调侃的方式来排解孤独的心情。人们在对待孤独寂寞时很难做到理智和乐观。往往在孤独时找人寻欢作乐,对于恶劣的环境首先想到的是逃避,而不会在恶劣的环境中寻求幽默和可有可无的淡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小说中的主人公渡边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健康的。作者对小说中的主人公的孤独寂寞的舒缓描述对读者的人生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 对青春梦想的唯美叙述

小说《挪威的森林》对青春梦想的叙述唯美传神,文采非凡。比如小说中的“在浮动着玉兰花淡淡幽香的苍茫暮色里,自己的心开始无端地膨胀、颤抖、摇摆、针刺般地痛。”这段话表现了这时正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隐含着青春的美好。青春的梦想中杂糅着梦幻般的憧憬和向往。这种诗一般的唯美叙述让读者体会到美好的意境,这也是作者语言的简洁、淡泊的语言叙述方式以及审美倾向的体现。《挪威的森林》这部小说留住了读者心目中的青春。在舒缓唯美的语言文字背后,隐含着生活的存在质感,与单纯的青春爱情小说,村上春树所描述的是青春爱情是略带生命的苍凉和深刻的内涵的。

第3篇:小说的语言艺术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艺术”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者来讲,教学语言的规范与准确是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小学语文教师的普通话水平都要高于二级甲等标准,在课堂中要使用规范的发音,更要吐字清晰。教师在课堂中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应当用准确的词语,标准化的句子,绝不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给学生模棱两可的解释,这会给小学生带来很大的学习误区。在课堂教学中,语文要简单精炼,能用一句话表达完的意思,绝不说两句话。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讲起课来滔滔不绝,说满整节课。但当教学结束进行梳理时,才发现许多教学用语是无用的。因此,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多的意义,传递最多的信息,是优化小学语文课堂的方法,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之一。

1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的内涵概念

在语言交往应用中,语言是用嘴巴说出的词汇表达。语言交际是人与人之间借助符合等外来媒介交流传递信息的社会活动。语言艺术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一门学问,具有灵活自由、方便快捷的特点,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互动性、双向性的体现。通过语言艺术在特定环境中进行,培养交流者之间传递语言信息和肢体协调反馈信息的能力,锻炼沟通者的语言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而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语言教学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和日常生活交际情境下,以具体特定的交际目标为目的,通过参与交流者之间听、说的双向互动过程,发展学生之间的互助精神,增强人际交往能力。通过不断地规范校学生的语言艺术实践应用,培养提升小学生语言艺术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修养能力和人文素养。语言教学艺术在课堂上的双向交流互动十分重要。在教育教学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开展语言艺术,要始终讲课堂面向所有的学生。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交流氛围,平等耐心宽容的和学生进行交流,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语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性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相对于之前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我甚至惊讶地发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尝试性地添加了名言警句,课本密度得到显著的增加,不仅人物形象更加饱满,更描述了祖国的壮丽山河,让学生切身体验到不同时代的人文情怀。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得到扩充,对于学生是一件好事,可以扩充视野,认识更大的世界,但是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讲,就是一个更加严峻的挑战,因为教材的丰富意味着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备课,不仅要对教材有一个准确地把握,同时还需要能够引导学生进入教材中,创造出合适的情境,让学生切身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语言才能更加具备感染力,我们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加高效地完成。

3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的具体实施策略

3.1生动形象的描述

生动的描述,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所以生动的形象是语言艺术的主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需综合合小学生的特质,小学生们思维还停在初级阶段,易注意力不集中,对语言知识不能很好的理解,小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解力、认知能力还不够成熟。所以,在教学语言的运用上,应多以便于小学生理解的形象思维为主,发挥小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小学语文教师生动形象地表述,引导小学生接受语文知识,并加深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了解。像老师在讲解“躁”与“噪”这两个疑难词时,要区别开来讲,例“噪”字左边是口,像学生在说话,让课堂不安静。“躁”字左边形似一个“足”,像人在一个地方没有办好事情,内心非常急,也就是急躁的意思。

3.2灵活敏捷的语言表达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师生、生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十分重要,无论是批评学生,还是维护课堂秩序时,教师都应该发挥语言艺术的魅力,运用灵活敏捷的语言来表达,以免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用语要灵活,随机应变。另外,教师使用灵活敏捷的语言艺术,还能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和吸引学生,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完成教学任务。

3.3教师用语应抑扬顿挫,错落有致

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单调的声音会使大脑皮层很快进入抑制状态,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语言却能有效持久打破大脑的抑制状态,使其处于兴奋状态。教学语言要具有节奏感,主要是通过句式的整散长短,语言的高低起伏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来获得。因此语文课中,必须加强语言调控,讲究对教学语言的巧妙编排与合理组装。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错落有致,主要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安排。一般地说,讲解教材的重点和深奥抽象的内容,应一字一顿,声音响亮;过渡语言及背景介绍应自然稍快一些,音调可低缓一些;表现急切、震怒、兴奋、激昂、壮烈等基调的内容,可用快节奏的语言,慷慨激昂;表现宁静、优美、深郁、悲哀等基调的内容,可用慢节奏的语言,温情脉脉。有时,还可合理安排“静音”,以其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课堂教学结束时,如果是故事可用设问,给学生留下意犹未尽之感;如果是散文,可在把学生领进意境中时,悄无声息地下课,达到沉醉其间的艺术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绪的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所以,只要我们的教学语言能吸引学生,就不愁学生学不好我们的语文。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应当是生动、规范且幽默的。而诸多教学效果的形成,都需要教师正确利用相对应的语言艺术。只有课堂教学活动的语言得到有效应用,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进行自我完善,通过完善自己的语言使用能力,让自己在课堂中语出惊人,促进语文教学效果的明显。

参考文献:

[1]党志波.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学周刊,2013(1).

第4篇:小说的语言艺术范文

[关键词]:语言教学;语言艺术;课堂效率;研究

对于语文这门学科而言,其集艺术和知识于一体,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讲究语言的艺术性,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潜能,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提高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艺术性势在必行。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作用分析

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言,语言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还是一门艺术。从形式上来看,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可分为口头、肢体以及表情等几种语言形式。其中,口头语言又可以分为讲解、问题以及评价性语言等类型,但无论哪种类型的语言艺术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语言的多元化可以促使学生牢固掌握新知识、新内容。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多种形式的语言可以满足不同类型的学生需要,对于实现差异性教学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低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可以选择一些较为生动、具体和形象趣味性的语言方式,这比较符合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以较为深刻、明朗或者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形式为宜,同时这些都是语言艺术作用的表现形式。

第二,语言艺术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潜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思维定律理念,思维创造通常开始于惊奇、疑问或者好奇。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语言艺术的应用,可以使原本比较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的生动、形象,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热情和积极性。在新课标下,当前小学教师通常会提前编制一些课间问题、预习习题等,要求学生根据预设的问题对指定内容进行阅读;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注意对学生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对一些疏导性、铺垫性或辅的问题进行疏导。在此过程中,注意利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艺术去影响和感染学生,从而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由此可见,语言艺术在现代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基于高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应用策略

通过以上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重要性分析,笔者认为高效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寓情于教,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对于小学阶段的教学而言,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课程,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和认可代课教师,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除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付诸感情外,还要注意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性,这与一场精彩电影的演出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讲课不能矫揉造作,注重语言艺术的应用,以免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将感情融入到语言之中,更有说服力,所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寓情于教,只有这样才显得情真意切,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比如,《最后一分钟》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艺术的应用。对于这首富有激情的诗而言,它实际上表达的是中国人民长期隐藏于内心的强烈爱国情怀,以及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美好祝福。此时,教师在对“是寂静中谁的微微颤抖的嘴唇,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香港,香港,我们的心!”领读时,应当将激昂的教学语言换成提问模式,即此时此刻,若你站在交接仪式的现场,会想说什么呢?富有感情的语言表达,切合实际的角色扮演,都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改革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语言艺术性,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加强对课堂教学的改革,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真正的实现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着手,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首先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的修养,提升自身的语言艺术能力,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例如通过游戏教学或者是知识竞赛的形式,并且要加强小学语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突出语文课堂的艺术美感。其次,学生要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并对问题进行质疑和反思,去探索和发现,真正的领悟到课堂语言艺术教学的魅力。

(3)注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语艺术性

导入语是一节课的开始,需要加强语言的艺术性,这就需要从本节课的实际特点着手,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同时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要讲求艺术性,又要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开门见山,解析课题。作为课文的眼睛,题目是对整篇文章的提炼,需要充分的利用好题目,进行有效的引导,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我有一个梦想》一文教学过程中,利用一首简洁优美的诗歌,引起学生对梦想的美好向往和无限憧憬,然后再引入马丁路德金的梦想,这样可以直截了当清晰明朗。进而在围绕这一课题,呈现疑难问题,触发学生的思维灵感,点燃思想的火花。同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多使用一些肯定性的语言,比如“你真棒”、“能想到这些已经非常了不起了”等等。实践中证明,这些富有艺术性的语言,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结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及其应用,既是一种教育教学手段,同时其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形式,其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实践中应当加强思想重视,为小学生创造快乐、民主和自由的学习空间。

参考文献:

[1]冉丽.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2(11).

[2]李琴.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初探[J].时代报告(下半月),2013(03).

[3]龙美华.关于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2(14).

第5篇:小说的语言艺术范文

关键词:艺术语言 情感性 活跃性

从语言的组合和结构形式来看,艺术语言是对常规语言的超脱和偏离,它往往以“立象以尽意”来反映客观生活,描写发话主体的情和意。它往住不以语法规范为据,追求的是更高的社会规范,表达的是难以言说之义,它遵循的不是理性逻辑,而是情感逻辑。比如修辞中的比喻、比拟、移就、通感、拈连、夸张、跳脱等就是艺术语言。

一、艺术语言遵循情感性逻辑性及符号的形象性

所谓情感逻辑是以情感为内趋力,调动感知、想象、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推动心象思维的进程,本质化与个性化的交溶统一。艺术语言遵循的是情感逻辑,而不是理性逻辑。艺术语言作为“表现性”的语言形式,其实质在于言语主体心理机制与情感的相融相通,它实现了普通心理过程与情感共鸣的统一。简言之,艺术语言就是情感的逻辑。我们难以想象,如果抽去了艺术语言,留下的语言残片如何表达作者丰富的感情。作者明明有太多想说的话,可是呆板的文字却不能传达这种思念,这种回味。而正是这种感性的语言才可以抒发出语言主体那敏感、忧郁的情感。

艺术的语言它是人们情感的凝结,是情感冲动而产生的一种不寻常的语言形式,是一种情感化的符号。这种符号既是形式,又是表现,其内蕴则是情感。它往往表现情感或唤起情感。它所表现的情感是以发话主体体验而表现的人类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或社会需要的主观心理反应,它由客观事物引发,由主观体验所表现的主观态度反映发话主体的需求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所以艺术语言并不反映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反映主体对事物的情感和认识。以李白《秋浦歌》为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白发三千丈”,这在生物学上是说不通的,读到下一句“缘愁似个长”, 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在心理和感情上却是逼真的,表达了多少深重的愁思。所以说,艺术语言仍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但这不是形式逻辑,而是情感逻辑。只有在情感逻辑的作用下,言者才能表现情趣于意象,听者才能因见其意象而得其情趣。可以说艺术语言既是情感逻辑的表现,同时,它也是情感逻辑的载体。

艺术语言符号不是普通的语言符号,而是一种特殊的为情感描述成形象的符号。艺术语言提供了一种与符号主体某种情感或内心生活在情感结构上相同的式样。这种式样不是模仿的再现,而是发话主体将这些情感的式样形式艺术化的呈示出来。这种艺术语言情感的形式,是发话主体凭借一种直觉知觉到的,而不是认识到的,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十分具体地呈示出发话主体生命之活力、情感和思想活动的运思过程。它往往表现为一种动态的生命形式的意象。艺术语言得到某种意象时,其实发话主体也不知它是如何出现的,甚至来不及思考,它就突然出现了,使发话主体有“得意忘言”之感。

二、艺术语言的活跃性

艺术语言打破常式的语法结构与突出形象性和情感性。艺术语言表面上是悖理、病句、用词不当、句子不完整,但它深层却深藏着更特殊的含义。它往往不以语法规范为据,而追求的却是更高的社会规范,表达的是难以言说之义。艺术语言为了表达不寻常的情感,它不得不挣脱了语法和形式逻辑的桎梏,去寻求一种自然的语言,去表现人最初的经验和感受,以及那种在常识世界之外捕捉到的东西。因此,从语言的组合和结构形式上来看,艺术语言表现思想和感情往往通过各种语项的超常设置来实现。这种超常设置在语言的各种单位,如音节、语素、短语、句子、语段,大至篇章都可能出现。这就使艺术语言的言语特点表现在对语法的偏离性、辞面和辞里的不吻合性、词的动态的使用性和对客体描写的变形性。艺术语言的语义具有最大限度的开放性,艺术语言是用情感和美感来创造自己的意义世界的,其话语意义活跃难以捉摸,却又深刻表达着其复杂的情感。

针对艺术语言语义的活跃性,究其原因,艺术语言的语义具有延展性,它的语义是十分丰富的,不可能用一个简单、统一的答案来回答。

艺术语言能够将表象进行再创造。这就使得艺术语言能够比科学语言更灵活、更形象、更生动。例如白朴的词《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全词只28个字,仅有“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鸭”、“飞鸿”、“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12个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全词的12个意象所表示的语意内涵都很模糊,也没有明确的词语标明各个词或词组间的语法或逻辑上的联系,因而读者就有发挥联想和想象的余地。在作者提供的意象世界中,读者就依据不同的经验和感受对其进行不同形式的组合,这个运用了列锦修辞格的艺术语言就像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一样,使不同的接受者在头脑中分别勾勒出不同的自然秋景图以及和谐的人生图。就是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艺术语言就必须冲破科学语言的规范,冲破人们的定性思维。艺术语言使知觉欲望、自我意识和世界意识、情绪和气氛之类因语言一般不能给予它明晰的概念而被视为非合理的东西的客观化。

三、艺术语言可分为四个层次

艺术语言由“被描述词、描述词、被描述词和描述词之间的关系(以下简称为“关系”)三者所构成,通过对这三者的界定,可以给形形的艺术语言反映世界的惟妙惟肖程度,做一个层次深浅之区分。虚构这些艺术世界的艺术语言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次。

1、层次较浅的艺术语言:“被描述词、描述词、关系”都较清晰可辨,或者只有一者较模糊,但能为常人轻易道出。

2、层次中等的艺术语言:“被描述词、描述词、关系”中有两者较为模糊难言。

3、层次较高的艺术语言:“被描述词、描述词、关系”都模糊难言。

4、层次最高的艺术语言:“被描述词、描述词、关系”浅近易知,但常人难以想到。

参考文献:

[1]骆小所.太琼娥艺术语言-普通语言的超越[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2]艺术化语言.万志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7

第6篇:小说的语言艺术范文

面对新世纪,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不能忽视,因为人是在交流中成长的。今天我们处于信息时代,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交流,但是在幼儿园里,幼儿语言能力较差。具体表现在:幼儿不善于主动地发起与人交谈,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态度;幼儿不善于根据不同情景运用恰当的词、句向对方作出应答,解决矛盾。

怎样的教育有利于提高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满足幼儿终身发展的需要。我们在实践活动中发现 :艺术活动是一种认识周围世界的有趣的方法,这种方法形式比较自由,而且有许多操作性活动。

二、设计研究

(一)概念界定

什么是全语言教育?简单地说,全语言教育提倡的是开放式的语言教学,它将传统的“师传生受”的语言教学过程转变为教师和儿童合作学习的过程,从而对儿童语言教育的基本原则作了新的探讨。

艺术教育是以艺术品为媒介和主要手段进行的教育。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包括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近年来,也把语言艺术――儿童文学教育列入其中。

(二)研究原理

1.新版的《幼儿教育纲要》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建设一个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2.皮亚杰指出 :幼儿期要发展智慧,关键是让幼儿做各种各样的游戏,从娱乐中学、从玩耍中学。其教育过程是:“兴趣――游戏――引导――游戏”这一模式很适合幼儿园的艺术教育。

(三)研究原则

1.整体性原则:儿童的语言学习是整体性的学习。

2.行为性原则:儿童的语言学习是自然而然的学习。

3.有效性原则:儿童的语言学习是有效的和有用的学习。

4.整合性原则:儿童的语言学习是整合的学习。

(四)研究目标:探索以全语言教育理论为指导,在艺术活动中提高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五)被试的选择

对象:本实验以小三班为实验班,小四班为对照班。经检验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语言能力无明显差异。见下表:

三、操作措施

(一)全语言教育思想渗透在区域活动中

1.利用美工区发展幼儿的语言:让幼儿把自己的实践活动用语言讲述出来。幼儿爱讲什么,就讲什么;玩后可让幼儿一个个说,也可让幼儿七嘴八舌的一起玩,能说的尽量说,说不好的帮助他说。

2.利用表演区发展幼儿的语言:我们可鼓励幼儿自编、自排、自演,大胆地运用绘画、语言等多种形式表现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3.利用墙饰发展幼儿的语言:幼儿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实现的。通过丰富和变化墙饰内容,激发幼儿创造性的讲述愿望。

(二)全语言教育思想渗透美术活动

1.听画:听是训练幼儿思维的方法。让幼儿从理解语言开始,将抽象思维转换成形象描叙,力图使幼儿能学会从成人的语言中听出画面的存在,这种语言包括我们日常的生活用语、儿歌、小诗、故事等等。

2.说画:说话训练主要从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角度来考虑。鼓励幼儿在艺术表现之前和之后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例如,画“狮子”可引导幼儿说一说“狮子为什么是大王?它住在什么地方?”等。

3.看、想:是听和说的原动力。为幼儿提供“看”的对象和内容,引导他们一步步有目的、有步骤地“看”,如命题画“鸡”活动之前,我们组织幼儿观看了有关的录像,让幼儿看了以后说一说“母鸡与小鸡有什么不同?”等。让幼儿看了以后用恰当的语言加以描述。

(三)全语言教育思想渗透音乐活动中

1.匹配方式。方法是提供给幼儿熟悉的音乐材料,启发幼儿为之匹配相应的语言,在音乐伴奏下讲述与音乐相符的短句、短诗或小故事。

2.联想方式。方法是提供音乐材料,鼓励幼儿表达由音乐引起的联想和想象,充分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它可以是由音乐引起语言的联想,也可以是语言引起音乐的联想。

3.创造方式。歌唱活动中的创造方式是为熟悉的歌曲创编歌词,使幼儿在代替歌词的过程中更好地熟悉旋律,提高想象力、思维能力,同时帮助幼儿体验创造的乐趣。

四、结果与分析

我们的实验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吗?为此我们又进行了后测,结果如下:

从表中可以看出,实验班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班,这说明幼儿的语言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我们的艺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倾听活动

《纲要》要求我们: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倾听是幼儿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就幼儿语言学习和语言发展而言,倾听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

2.我们的艺术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语言词汇

我们所提供的诗歌、故事、歌曲、图画书都是优秀的儿童作品。它们形象生动、通俗上口、节奏鲜明、语言精练。幼儿在学习与欣赏的过程中,不仅增加了对作品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而且积累了大量的语汇。

3.我们的艺术教育为幼儿提供了宽松的语言运用情境

《纲要》明确要求“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这说明我们幼儿园语言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幼儿成为积极的语言运用者,在交往中逐步学习理解和表达意图倾向。

4.我们的艺术活动为幼儿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言运用情境

儿童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而儿童语言的运用又是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实现的。在艺术活动中,能让幼儿学习在不同的语言情境里如何运用相应的语言交流方式来与人交往。

五、讨论

1.通过一年的实践操作发现:以全语言教育思想为指导,在艺术活动中培养幼儿语言的能力的方法是有效的。

2.由于只有一年的时间进行研究,所以我们所研究是在美术、音乐、文学三个相对独立的艺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如何把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在综合艺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需今后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楼必生,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

【2】学前教育文荟

第7篇:小说的语言艺术范文

论文摘要:艺术的语言要动听、感人、耐人寻味,最终达到得以感己悦人的神奇功效。

自古以来,语言一直是人们联系外界事物和表达内在思想情感的工具。语言与艺术原先根本没有什么沾亲带故的关系,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而,人类在全面直观地对世界一系列的认知过程中,经历了几个世纪漫长而艰难的跋涉。在历史的改革和变迁期间,人们开始从发展的眼光出发,与时俱进地逐渐清晰认识和理解语言和艺术的因果关系。

从古希腊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学界一直认为:语言在文学中主要是表达意义的工具,意义被视为文学中的主导因素,而语言的地位是次要的。即意义决定语言,而不是语言决定意义。先有意义而后有语言,有什么样的意义就要求什么样的语言与之相适应。进入20世纪。西方文学界从现代语言观出发,认为语言在文学中主要是创造意义的场所,不再是意义简单地先于语言并决定语言,而是意义在语言中被提炼并创造出来。我们拥有意义和经验,仅仅是因为我们拥有一种语言予以吸纳并融合。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完整的社会生活。这才有了因语言而衍生出美好的情感和低劣的情绪。

语言是人际关系间相处交流的重要工具,语言也是人与人思维和情感沟通的纽带和桥梁。虽不能表达意识的真正意义和全部内容,但这并不代表所有语言不能表达的东西就不能释放出来。语言或许是一种并不完整的表达方式,故而导致了不该产生的弊病——出现了许多语言的另类产物。如非常规的语言用词,说假话、说大话、说空话,甚至说粗话等等。所以我们需要一种真善美的心灵去升华语言的正确性,于是,语言与艺术从此扯上了关系。人们对艺术的概念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有人说:艺术是一种心灵的宣泄和情绪的冲动。也有人认为:“艺术”这个字眼,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极为高尚的词汇。人们一看到艺术就会联想到许多神圣而美妙的东西,它几乎被奉为一个高雅而瑰丽的代名词。任何一件能与艺术沾到边的所谓艺术品,其无论是心理价值和物质价格。都被公认为极其高昂珍贵的。然而,只有一件而且惟有一件“艺术品”,只要我们用心就能拥有它,那就是语言艺术。如何学习、提高、掌握、应用我们的语言艺术,是当今社会的一门重大课题。

提及语言艺术,从本质上说是一门技术含量高、哲学理论深的学科。也许有人会说:语言艺术只不过是如何敏锐地反应而已,才能说话婉转得体、富有趣味性。话当然没错,但是这种理解还不够。语言艺术是一个人的学识、才华、智慧和灵感在语言表达中精彩的闪现。为了增添情趣,语言艺术还要把幽默作为核心,更应该把它当作主线。

虽然我们对幽默的概念很难下正确的定义。不过我国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我觉得幽默是一种平常心、平等心的表现。”所以语言艺术要有一种抓住诙谐想象的能力。我们的语言同他人沟通,要使别人能够基本接受。直至乐意接受。说真话则为人们所最能接受,用平常心、平等心说出真心话,令自己、更令别人相信,便自然能体现其中的幽默感和言辞间的韵味。与人为善,沟通为本,平等相处,平常心态。不断造就幽默的甘泉去润泽我们枯燥平乏的语言,这种综合的结晶一且融入渗透我们的人际交往当中,定能获得双赢。此举绝对而且充分体现对语言艺术的完美诠释。

对于文学语言艺术——小说、诗歌、散文及戏剧等文学作品来说,语言是最根本的要素。每一种文学作品,都有一种特定语言文字词汇的选择与组合。其他艺术的形式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可以直接感受到,具有直观性的特点,而文学形象人们不能直接感觉到,它以语言为中介,发掘出人的想象和联想,在入的思索和遐想中构建起文学形象,即意中之象。形象的间接性给读者的想象留下了广阔的心理空间,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随意感受并补充丰富人物的形象,进行艺术再创造,以获得自己最大限度的精神享受和满足。

文学中的语言是形象化的语言,其特点是能唤起人们对生活的形象画面的联想,给人以欲观其言、如闻其声、又见其人,仿佛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心中虚拟的艺术形象得以实现的初步阶段,就是对与之相应的文学语言进行独特的选择。然而,进一步成功地得以文学实体化的真实效果,以至流芳百世的经典作品和千古永存的至理名言,将永远鼓励人们对生活充满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奋进向上的激情,进而使文学作品与读者引起共鸣。

第8篇:小说的语言艺术范文

1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的内涵概念

在语言交往应用中,语言是用嘴巴说出的词汇表达。语言交际是人与人之间借助符合等外来媒介交流传递信息的社会活动。语言艺术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一门学问,具有灵活自由、方便快捷的特点,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互动性、双向性的体现。通过语言艺术在特定环境中进行,培养交流者之间传递语言信息和肢体协调反馈信息的能力,锻炼沟通者的语言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而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语言教学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和日常生活交际情境下,以具体特定的交际目标为目的,通过参与交流者之间听、说的双向互动过程,发展学生之间的互助精神,增强人际交往能力。通过不断地规范校学生的语言艺术实践应用,培养提升小学生语言艺术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修养能力和人文素养。语言教学艺术在课堂上的双向交流互动十分重要。在教育教学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开展语言艺术,要始终讲课堂面向所有的学生。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交流氛围,平等耐心宽容的和学生进行交流,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语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性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相对于之前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我甚至惊讶地发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尝试性地添加了名言警句,课本密度得到显著的增加,不仅人物形象更加饱满,更描述了祖国的壮丽山河,让学生切身体验到不同时代的人文情怀。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得到扩充,对于学生是一件好事,可以扩充视野,认识更大的世界,但是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讲,就是一个更加严峻的挑战,因为教材的丰富意味着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备课,不仅要对教材有一个准确地把握,同时还需要能够引导学生进入教材中,创造出合适的情境,让学生切身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语言才能更加具备感染力,我们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加高效地完成。

3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的具体实施策略

3.1生动形象的描述

生动的描述,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所以生动的形象是语言艺术的主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需综合合小学生的特质,小学生们思维还停在初级阶段,易注意力不集中,对语言知识不能很好的理解,小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解力、认知能力还不够成熟。所以,在教学语言的运用上,应多以便于小学生理解的形象思维为主,发挥小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小学语文教师生动形象地表述,引导小学生接受语文知识,并加深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了解。像老师在讲解“躁”与“噪”这两个疑难词时,要区别开来讲,例“噪”字左边是口,像学生在说话,让课堂不安静。“躁”字左边形似一个“足”,像人在一个地方没有办好事情,内心非常急,也就是急躁的意思。

3.2灵活敏捷的语言表达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师生、生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十分重要,无论是批评学生,还是维护课堂秩序时,教师都应该发挥语言艺术的魅力,运用灵活敏捷的语言来表达,以免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用语要灵活,随机应变。另外,教师使用灵活敏捷的语言艺术,还能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和吸引学生,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完成教学任务。

3.3教师用语应抑扬顿挫,错落有致

第9篇:小说的语言艺术范文

【关键词】英语 文学 作品 艺术

所谓“人文素养”,指的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素养。而“文化”本身又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大概念:“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①

本文只选取以下三个方面人文素养的提高,研究论述英语文学作品对艺术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这一重要命题。

一、哲学素养的提高

英语文学作品对艺术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第一个层面,是哲学素养的提高。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西日耳曼语支,文字采用拉丁字母。在英国本土有6种方言,公元7世纪有文献。英语在全世界使用范围很广,除英国以外,其还是美国、澳大利亚、爱尔兰、新西兰、加拿大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语或官方语言。并且还是联合国正式语文和工作语言之一,又是印度正式联系语言。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使用英语(包括作为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人数超过5.5亿。

英语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拜伦的长诗《青铜时代》、讽刺长诗《唐璜》,笛福的长篇小说《鲁滨逊飘流记》《辛格顿船长》《大疫年日记》《魔尔・弗兰德斯》,王尔德的小说《陶连・格雷的画像》、童话《快乐王子集》、剧本《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莎乐美》《理想的丈夫》,莎士比亚的剧本《奥赛罗》《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十四行诗等。

这些英语文学作品表现的人文主义思想、人道主义思想、个性解放思想等,都在哲学意义上具有人生哲学的内涵。如《哈姆莱特》与《奥赛罗》所反映的人文主义的觉桓,尤其是《哈姆莱特》中男主人公哈姆莱特的那段“是生存还是毁灭”的大段独白,就具有鲜明的人性化与人生哲学的意味,会直接促进人们哲学素养的提升。而“在人类精神文化领域内,艺术与哲学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其主要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领域中,带普遍性的根本规律。哲学代表着人类理性的最高形式,艺术代表着人类感性的最高形式,它们一道构成了人类精神王国的两座高峰”②。所以,艺术类专业学生从英语文学作品中吸收营养,会直接助推自身哲学素养的提升,从而会做到哲学与艺术有机统一、完美结合,双轮驱动、比翼齐飞。

二、文学素养的提高

英语文学作品对艺术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第二个层面,是文学素养的提高。

英语文学作品对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是同步的,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各种体裁。由于文学总是以语言为手段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语言作为艺术媒介和基本材料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人们一般将文学称之为语言艺术”③。艺术类专业学生通过阅读英语文学作品,不仅可以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包括题材、主题、人物形象、情节、情感等)与艺术形式(包括体裁、结构、手法、风格、语言等)的各个要素的特点,而且可以把握文学的审美特征(包括间接性、广阔性、思想性、情感性、结构性、语言美等),并掌握一定的文学创作知识,有条件者还可以直接从事文学创作。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范例,如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其就曾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政治、经济,获硕士学位,期间博览英语文学作品,深受启发和影响。回国后创作出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云游》《猛虎集》,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秋》,小说集《》等。可以说,徐志摩文学创作的丰收,与其在英语文学作品影响下自身文学素养的全面提高密不可分。

三、美学素养的提高

英语文学作品对艺术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第三个层面,是美学素养的提高。

美学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和审美意识,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故黑格尔把美学称作‘艺术哲学’”④。

通过对英语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趣味,并提高想象力、创造力,健全审美心理结构,进而提高审美判断力。

美学与艺术学息息相关,美学与各门艺术学交叉渗透,形成诸多新兴学科,如音乐美学、舞蹈美学、戏剧美学、绘画美学、建筑美学等。因此,美学素养对于艺术类专业学生至关重要,而美学素养的提高,又可以通过英语文学作品阅读和欣赏而获得。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英国实验小说文本研究》;项目编号:12542119)

注释:

①④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858;231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