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医疗培训范文

医疗培训全文(5篇)

医疗培训

第1篇:医疗培训范文

【关键词】医疗护理员;培训体系;研究进展

1国内外医疗护理员培训体系

1.1国外护理员培训体系

(1)日本。作为世界上老年人寿命较长的国家之一,照护在日本最早兴起并逐渐被重视,目前已形成系统规范的体系。日本介护士即我国护理员,介护的对象与国内的延续护理服务对象类似,主要针对失能或半失能老人、儿童及残疾人士,介护职责涵盖生理、心理及社会需求等各方面。介护士的来源较广,包括全日制学校介护专业的毕业生、非介护专业但经过正规培训的其他专业的大学生。截至目前,日本专门的介护培训学校已发展至500所,学校配备有专职的老师、统一的教材[4],一名合格的介护士需要修习的课程不仅包括针对介护对象开展的障碍者福利论、老人福利论、社会福利援助技术、形态别介护技术娱乐活动元素法等,还包括必备的基础课程例如伦理学、法学、心理学等课程。培训时间为2~3年,修习理论、实践在内的总计1650学时,完成培训后须通过理论与操作考试并取得国家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5-6]。已经获得认证的介护士在修习完相关课程后还可以继续申请更高级别的认证。根据患者失能程度及病情严重程度分级,给予不同侧重点的照护服务,不同级别的介护士培训学时也不同[7]。(2)德国。在德国的5级护士制度中,后2级是经过短期培训后即可参加工作的护士,相当于我国的护理员。德国与日本相比,培训课程重在一般的护理操作技能,如翻身、拍背、床单位的整理等,其次是对护理员基本素养的培训,强调一些沟通技巧的掌握、仪容仪表的要求及职业道德。培训学制为1年,总学时为1600,实践课占较大的比例为1100学时,理论500学时。培训结束后由各州组织笔试、口试和操作考试[8]。(3)美国。美国的护士辅助人员(certifiednurseassistant,CNA)相当于我国的护理员,工作内容主要涉及患者的生活起居与个人卫生,主要集中在清洁照护及简单的生命体征测量。美国对护士辅助人员的准入要求较低,一般只需要4年级以上的阅读能力,修习实践100学时、理论50学时的课程,最后通过红十字会组织的相对较简单的操作考试取得证书,即可上岗工作,但是上岗后机构还需对护士辅助人员进行至少每隔12个月1次的评估,评估内容主要是实践技能及患者满意度,针对不合格者在后期会加强其薄弱环节的培训[9]。针对护理员的培训美国还开发出了独具特色的STAR体系[10],该体系主要针对学历较低、年龄偏大的护理员,展开注重实践操作技能、沟通交流和社会适应等具有普适性特点的内容,强调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及与后期工作内容的有效衔接。(4)英国。作为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末英国政府就已经将卫生保健助理引入了卫生工作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即为护理辅助人员。这部分工作人员主要从事一些低级别的工作,以便注册护士有更多时间来满足患者相对高级别的需要。2016年,英国起草过关于助理护士的实习培训框架,明确指出助理护士能做和应该理解的工作内容,包括从事护理照顾、照护主要职责、沟通交流能力等8个领域[10]。英国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NVQ)对此职业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包括1~5级的课程,但没有具体时间限制,可以在数年内完成,不同级别的护理员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不同,拥有的责任和权利亦与层级对应,“能级对应的原则”使得英国的护理员对自身的照护权限与职责有着更明确的认知[11]。

1.2国内护理员培训体系

1.2.1培训体系

台湾的护理助手上岗前必须完成由公立或私立照护机构组织的或者劳动局规定的培训内容,一般包括50学时的理论课程及40学时的实践课程[12],上岗后主要从事技能较低及一些非临床任务导向的工作。一般由护士对上岗后的护理助手进行工作督导,主要从护理助手的技能操作、沟通能力、社会关怀等方面进行评价。然而,由于准入标准、实践机会及统一的岗前培训标准的缺乏,培训质量也大打折扣[13]。同时,由于护理员的岗位职责、工作内容等未进行明确的界定,使其在工作中对自己所拥有的权限和责任无明确的认知。因此,长期照护所需的护理员与完成培训后待上岗的护理员无法进行高效匹配。有学者[14]通过对149篇我国护理员培训和管理的文献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关于护理员的研究大多为与护理员相关的院内感染及职业暴露等方面,而关于护理员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教师资质及培训考核认证的研究甚少。汪亚琼等[15]基于养老护理员核心胜任力要求构建适合养老机构的培训课程中提到,养老护理员培训知识体系包括职业态度和法律法规、老年人安全知识、生活照顾、基本救护技能、常见疾病护理、心理护理、临终护理7大培训项目,48项培训内容,基本涵盖了1名合格养老护理员产生优秀绩效的胜任力总和。我国学者朱红燕[16]在相关文献中提到建立以岗前培训、实习培训、继续教育系统培训及定期考核为主要内容的护理员教育培训体系。其中,岗前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职业素质教育、职业安全教育、护理员岗位知识教育、护理员技能基础培训、护理记录单书写5个部分。实习培训期间,经过“看”“学”“跟着干”“自己干”“顶岗”5个过渡时期。理论和实习培训结束后均需参加考试,考核合格者颁发护理员资质证书并予以留用。留用后的护理员采取边上岗边继续教育的持续培养教学模式,通过6个月的系统培训。张玲等[17]对临床护理员应对突发事件专业知识培训的方法及应用效果评价中提到应该将突发事件应对加入对护理员的培训及管理中,不断完善培训计划。石金武[18]指出,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应贯穿于整个培训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糅合淡化两者界限。周锦萍等[19]对培训护理员的效果分析中建议在护理员培训过程中采用护理员管理机构和科室联合针对薄弱点进行侧重点培训方式,将护理员技能操作培训内容与临床患者实际生活护理相结合,达到护理员生活照护技能专业化。王涌等[20]的研究中也涉及到护理员的培训计划,内容包括岗前培训、上岗考核、专科再培训、教师及培训形式以及培训内容,但其岗前培训也只持续2周的时间。代敏等[21]的研究中提到,采用多媒体授课、情景模拟、动态病例模拟等培训方法后,护理员的合格率有了明显的提升。张允荷等[22]认为首先应该制定护理员工作质量标准、护理员职责、护理员服务项目等制度,并逐步编写了《护理员培训内容手册》,护理员的培训也按其内容进行。方水芹等[23]曾组织各个领域的护理专家对居家护理员管理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借鉴企业先进培训模式,构建了家庭医生制度下居家护理员的IMPACT管理模式,即组建管理团队-界定管理对象-实施IMPACT培训。IMPACT培训模式包括6个步骤,即I(identify),确定能力培养、培训需求;M(map),定义培训目标和培训项目;P(produce),产生培训工具库;A(apply),采用先进培训技术;C(calculate),计算可衡量的结果;T(track),跟踪培训效果,找出并分析影响培训效果的主要因素,提出对策,不断修订并持续改进培训计划。

1.2.2现状分析

宋继苏[24]的研究中提到,培训不规范已经成为这支队伍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他们调查发现近一半的护理员在上岗前未接受过培训教育,或者只进行过一些规章制度、一般流程的培训,间断且不规范。就连护理员管理较为规范的上海也不例外,其护理员的培训工作主要由护理员中介公司负责,由上海市护理学会委派专家使用上海市护理学会编制的《护理员上岗培训手册》展开为期2周的培训,存在着培训效率低下、培训时间不足等问题。赵军兰等[25]关于护工从业依从性差的原因分析及对策中提到应当扩大并规范有能力培训护理员的培训基地,建立强大的培训阵容,统一培训标准,明确责任,落实培训经费,确保培训工作正常进行,合理下达培训任务,督导检查培训基地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切实提高护工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引领护工培训工作健康发展。王涌等[20,26]以天津市、江苏省南京市、湖南省长沙市和重庆市作为现场调查地区,共调查三级甲等医院8家(494名护理员),二级甲等医院2家(44名护理员),合计538名护理员。其中参加过职业资格培训的护理员占31.4%,未参加过职业资格培训的护理员占68.6%。王燕等[27-28]的研究中也建议尽快制定统一的培训教材与培训大纲,明确界定护理员准入条件、工作内容与职责、考核标准等内容,同时加强专职师资队伍的培养,逐步优化培训内容,多元化培训模式,开展和完善护理员职业培训和考核体系等工作。宋文娟等[29]建议建立定期复训制度,可以参照教师或护士继续教育培训制度,结合护理员日常表现,对其进行定期评价并针对薄弱环节参加专业复训,不断提升其照护能力。同时发挥行业内部协调与激励机制,加强对培训学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划教育,组织相关讲座,并为其提供心理疏导、权益保障,激发其学习和就业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其荣誉感和职业归属感。

2发展与展望

第2篇:医疗培训范文

[关键词]医学生;实习;岗前培训

医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临床实习是医学生成为医生的必经阶段。对即将进入实习阶段的医学生进行岗前培训,有助于加快对医院生活的适应,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方式,进而提高实习质量[1]。为了掌握在我院实习医学生对岗前培训的需求情况,对他们进行了问卷调查,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福建医科大学2013级和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到我院进入临床实习的本科学生110人,其中男52人,女58人。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和临床实习4个月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

1.2方法:

调查所用问卷系自行设计,内容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岗前培训需求、培训内容及培训时间等。采取现场匿名调查,当场回收问卷。

1.3调查指标:

岗前培训需求:分为非常重要、重要、一般重要、不重要。岗前培训内容:包括医疗法规、职业道德、医疗文书、临床技能、医疗安全。岗前培训时间:1周、2周和其他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相关数据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11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0%。

2.1医学生对岗前培训需求变化比较:

岗前培训前仅有42.72%的学生认为岗前培训非常重要和重要,而岗前培训后认识有较大变化,有67.27%的学生认为岗前培训非常重要和重要。岗前培训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医学生对岗前培训内容前后比较:

医学生对岗前培训内容需求结果显示,岗前培训前后比较,认为医疗法规、职业道德非常需要和需要的比例之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认为医疗文书、临床技能、医疗安全非常需要和需要的比例之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医学生岗前培训前比较忽视医疗法规和职业道德,培训后认识发生了根本变化,见表2。

2.3医学生对岗前培训时间前后比较:

医学生岗前培训前认为培训时间为1周和2周的人数分别为38.18%和47.28%,而在岗前培训后为培训时间为1周和2周的人数分别为25.45%和68.19%,表明医学生对岗前培训的重要性认识提高,希望延长岗前培训时间,见表3。

3讨论

临床实习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临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阶段。而进入临床实习前的岗前培训既是医学生进入临床实践的桥梁,又是临床实习的开头[2]。关于岗前培训的重要性,我院学生培训前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认识不足,培训后这种认识有了较大的改变,大部分学生认识到岗前培训的重要性。岗前培训可使医学生尽快熟悉工作环境,消除紧张焦虑情绪,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尽快实现从课堂到临床、由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变[3]。对于临床实习岗前培训内容,我院医学生普遍对医疗文书书写、临床技术技能、医疗安全较为重视,但对医疗法规制度、职业道德教育尚有欠缺。由于医学生尚未接触临床工作,即将面对比学校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可适当加强医疗法律法规培训,强化医疗法制观念,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增强责任心[4]。我院岗前培训时间安排在临床实习前1周,主要是帮助学生提前熟悉医院的工作流程、规章制度、医疗安全等。大部分医学生认为培训时间过短,培训内容过多,无法及时消化吸收,希望培训时间延长至2周。以后可酌情适当延长培训时间,对培训内容及授课方式做相应优化,让学生有更多时间消化和吸收培训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收获与进步[5]。目前,医学生岗前培训模式尚未完善,如何进一步完善医学生临床实习前岗前培训内容、方式和时间等,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还需不断探索和研究。

4参考文献

[1]赵淑英,王丽萍,卞益同,等.医学生临床实习前规范化培训基本情况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5):138-139.

[2]包伍叶,额尔敦夫,李小伟,等.抓好实习生岗前培训提高临床实习质量[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24:5-6.

[3]孙清华.医学生临床实习岗前培训需求调查分析[J].四川医学,2013,34(9):1483-1484.

[4]李虹,王莉坤,孙政春,等.住院医师能力自我评价及培训需求的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30(2):100-101.

第3篇:医疗培训范文

【关键词】口腔医疗物品;分类管理教学;诊疗安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各岗位护理人员随机分为两组,在实行责任制管理制度前一个月,随机选取一组护理人员,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有效期药品护士责任制管理培训并考核,于2017.6-12月,考核合格人员进行各岗位护士责任制管理,检查小组不定期进行评估。在实行分类管理制度前一个月,选取未参与先前培训的小组,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分类管理培训并考核,于2018.6-12月,考核合格人员开展分类管理,检查小组不定期进行评估。本研究中参与培训的护理人员均通过培训考核,检查小组人员不参与效期管理。

1.2方法

2017.6-12月,以各岗位科室护士责任制管理教学效果为对照组,主要是由责任护士负责所负责椅位的医生的所有医疗物品进行效期管理;2018.6-12月,各岗位科室护士分类管理教学效果为干预组。对两组教学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2结果

两组中护理人员由相同老师进行培训,培训时间及考核标准相同,考核小组人员相同且不参与教学工作。本研究采用双盲进行,即参与学习的护理人员不知其分组,参与考核的小组人员不知其考核的护理人员分组。

3讨论

医疗物品的有效期是指物品在规定的储存条件下,能够保持质量的期限。很多药品在过了保质期以后,药有效成分可能会发生分解或变质,导致疗效降低,甚至部分药品副作用会增高。因此,为避免药物失效或副作用增加而出现的各种医疗隐患,确保药品的安全使用,降低患者的治疗风险,探索一种对药品有效期的高效管理办法是十分必要的。而医疗器械的逾期常常被忽视,逾期的医疗器械往往达不到临床操作中的无菌操作,甚至会引起感染,部分器械的质量也相对下降,将逾期医疗器械误用于临床中,所导致后果不堪设想[4]。为了提高我科的医疗质量,保证患者就诊安全,必须对医疗物品进行规范化的效期管理,做到所有医疗物品都标明有效及失效期[5]。通过合理的人员配置,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实行规范化的分类化管理办法教学,该办法提高了护士对效期物品的重要性的意识,提高了有效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益,提高患者诊疗安全。对比结果表明,分类管理教学的效果显著,经检查小组讨论,我院将进行每月随机抽查登记,将实行评分制度,无差错者给予相应奖励,出现差错者按过错程度予以相应惩罚,月底召开例会,对工作进行总结,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结合科室实际情况,杜绝医疗物品过期,提高诊疗质量。

4结论

重点把关医疗物品效期也是临床操作质量的前提之一,科室护士经过分类管理办法教学,严控了近效期物品,保证了患者不会由于失误而使用到过期药品和器械,从而提高了治疗效果。效期分类管理教学办法使得护士临床工作高效便利,可使近效期物品的管理更加规范化,大大提升了临床诊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郑志远,医院医疗器械的使用安全与管理,2007.10.20卷10期.

[2]王晓萍.浅谈医院药品效期管理[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01).

[3]田世平,王福星,张伟.医院药品管理存在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5:199-200.

[4]章春晓,陈岚,詹丽佳.浅谈我院药库药品有效期管理[J],中国疗养医学,2011,20(11):982-983.

第4篇:医疗培训范文

一、医疗服务行政管理概述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入,且城市社区建设越来越繁荣,原有的医疗卫生体制已无法满足人们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医疗资源不足、医疗服务水平不高且医疗费用不断增加,使得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越来越迫切。基于此种形势,我国逐步确立医疗体制改革并通过试点推行的方式,将医疗服务机构建设作为其中的重点内容。

二、我国医疗服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服务机构设施不完善

从我国当前医疗服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来看,其面临的首要问题即在医疗服务机构设施建设上存在诸多不足。社区医疗机构建设不完善,医疗设施不完备,使得其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大大削弱。许多居民寻求医疗服务时,一方面考虑的是医疗费用高低问题,另一方面即医疗服务水平。在两者之间权衡之下,许多居民为追求治疗效果,宁愿选择费用相对较高、但医疗设施较完善、医疗服务水平较高的大医院。服务质量不高,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

(二)医疗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仍不高

医疗人员素质不高,且其服务水平不高,是我国医疗服务行政管理存在的又一大问题。由于我国医疗服务机构多为小型社区医疗机构,其资源配置相对较差,医疗人员的收入水平不高,且未来发展的前景不明朗。许多医疗人员在尝试一段时间后,仍选择进入正规医院当中。同时,当前医疗服务体系缺乏健全的培训机制,许多医疗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高。许多医疗人员的专业知识更新频率较低,导致其医疗服务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三)医疗服务相关制度尚未有效建立

我国医疗服务仍处于探索和建设当中,其在运行时的许多相关制度仍未有效建立,导致其在运行时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首先,社区医疗服务相较于大型医院而言,其当前主要的服务目标是对小型病症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治疗,对诊断出的重大疾病,并及时转由大医院。然而,双向转诊制度的缺失,使得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承担的责任相对有限。其次,我国当前的医疗保险政策对于社区医疗机构的就医报销问题仍未有明确的政策规范,使得人们在社区医疗机构就医时面临着报销过程复杂、报销占比较少的问题。

三、产生我国医疗服务行政管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医疗资源配置不均,社区医疗机构资源匮乏

基于我国医疗服务行政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究其原因,医疗服务机构设施不完善则主要因我国医疗资源配置仍不均匀,大型医院获得的医疗资源相对较多,社区医疗机构则因其运行过程仍不稳定、可提供的医疗服务相对有限,使得其获得的医疗资源相对较少。社区医疗机构为解决生存问题,不得不采取以药养医的办法,通过药物价格上涨来弥补医疗收入的不足。这就造成居民认同感下降,最终导致其失去市场资源,生存环境更加严峻。

(二)发展空间较小,医疗人员培训不到位

医疗人员素质不高且服务水平较低,主要因当前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仍处于探索和发展当中,并未形成严密有效的运行机制,其未来发展前景仍不明朗。发展空间较小,待遇较差,使得许多医疗人员选择跳出。当前的医疗人员队伍则普遍学历层次不高,且并未有健全的培训机制,使得医疗人员的培训不到位。培训机制的建立需要培训资金的投入和管理人才的投入,需要更多的医疗资源和费用资金,也就反映到医疗服务机构获得的资源相对匮乏的问题上。

(三)现行医疗保险政策的制约作用

现行医疗保险政策的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当前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虽已经纳入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表现的定点医疗机构范围,但该政策在各地方具体实施效果并没有有效保证。许多社区医疗机构尚未进入到医保定点单位系统当中,也就导致许多居民无法享受到社区医疗费用报销政策。此外,许多社区医疗机构所使用的医保用药目录与二三级医院不一致,许多高质量、高费用的药物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居民只能享受基本医疗服务,医疗服务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

四、发展我国医疗服务行政管理的主要策略

(一)有效配置医疗资源,实现资源的整合利用

为有效解决当前医疗服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实现我国医疗服务行政管理的进一步发展,首先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实现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当前社区医疗机构医疗资源匮乏,其医疗服务水平很难得到有效提高。政府可对医疗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对医院和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资源需求量进行综合评定,确定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同时,建立有效的医疗服务网络,使得各医疗服务机构与医院之间实现信息共通,并对资源进行分享和整合利用,有效解决社区医疗机构资源匮乏的问题。

(二)加大社区医疗机构扶植,健全人才培训机制

由于我国社区医疗机构仍处于探索发展时期,其运行过程仍面临重重困难和挑战。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社区医疗机构的扶植,通过政策偏向的方式,使得其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的解决得到重要保障。健全人才培训机制,通过全国性培训基地的建设和地区性医疗人员培训机制的建设,使得医疗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同时,加强医疗人才的培养,为医疗服务机构人才的发展打造有效通道,提高医疗人员的薪资待遇,使得医疗人员的服务热情和自我提高意识得到有效提升。

(三)加强监督管理,引进社会医疗服务力量

第5篇:医疗培训范文

关键词:医联体;护理管理;实践探索

随着人们对公共卫生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医疗服务薄弱、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匀等问题,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存在。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对医疗资源整合政策加以落实。通过采取医联体的模式,能使医疗资源结构布局得到进一步的调整及优化,实现医疗卫生工作的资源下沉、重心下移[1]。同时促使服务能力提升,纵向整合医疗资源,引导患者更好的分层次就医。

1传统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护理管理模式当中,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护理管理仍然以经验式管理为主,缺乏科学管理知识,未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及管理技术进行管理。选拔任用护士长科学性不足,仍以传统的传帮带模式为主。在管理理念方面,管理者仍采取传统模式的护理管理意识,仅注重日常护理工作的处理,未进行护理质量管理或进行持续改进[2],未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与创新性。护理管理培训机制并不健全,虽然大多数医院护理管理人员都参加过管理培训班进行学习,但是医院组织开展管理培训班的频率较低,缺乏定期对护理管理者进行系统性的管理知识培训[3]。除此之外,对护士的院内培训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强,培训过程流于形式化,无规范的培训课程,培训内容可能不符合实际岗位需求。另外在护理分层和岗位管理制度方面不健全,对各层级护士岗位设置、岗位职责、绩效考核等提出的要求不清晰,对分层管理的护士职称晋升或降级缺乏科学的、实用的考核标准等。各个能级的护理人员,胜任力不符合能级要求。临床工作方面的病情观察能力、应急处理能力等,与护理实际工作要求也不相符[4]。

2医联体的构建及应用

2.1医联体的构建

各级医疗机构应积极建立医联体,根据医疗机构紧密关系分类,或采取医疗服务类型分类,包括混合型、专科性、综合型等。当前比较常见的是专科型模式。在医联体内,施行各级医院的教学共享、科研共享、临床共享、专家共享,逐步推进医疗质量同质化的转变,让患者能够对医联体中的基层医院也提高信心。通过建立专科性医联体,能够更方便的让患者上下转诊,床位周转率得到加快,平均住院时间也能缩短[5]。这样,医疗资源得到更高效的利用,能推动医疗改革持续进行,促进就医、分级、诊疗目标的实现。对于专科型医联体的建立,并不同于传统区域型的医联体,其对于专科领域内的医疗技术水平、护理人员培养更为注重,关注的主要是护理服务质量同质化。在医联体当中,各级医院护理人员实现护理服务质量同质化,就是要具备基本一致的临床诊疗及护理技能,不能体现出较大的差异,对于健康需求、健康问题相同的患者,可提供相同质量的医疗护理服务[6]。医联体中的各级医院,采取专业对接等渠道,在不同的疾病特征及阶段中,统一制定诊疗护理标准,进而在医联体内,实现护理专科医疗资源的共享及互补,使护理行为得到规范、护理流程得到优化、护理成本得到降低。但医联体从本质上来说较为松散,利益分配机制不明确,因而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局面,需要加以注意[7]。

2.2医联体的应用

在以往的护理管理中,由于缺少相关的疾病管理方式,因而很多患者对于脑卒中、糖尿病、慢阻肺等常见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以及患病后的后期管理等方面,知识都相对匮乏,所以我国很多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等,都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医院纷纷构建了针对脑卒中、糖尿病、慢阻肺等疾病的疾病发病后医联体模式,加强医院之间的合作,减少了患者的医疗花费,使患者对医联体更加信任和认可,能够在基层社区医院管理中积极配合[8]。例如,在医联体的实际应用中,对慢阻肺患者采取分级诊疗制度,对急性期患者,送到医联体中核心医院进行强化治疗,待病情缓解后转送到基层医院接受后续治疗[9]。通过对基层医院医生的统一规范培训,针对慢阻肺治疗建立统一标准的诊疗规范,从而提高总体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在以医联体共管为基础的慢阻肺管理分级诊疗模式中,能够进一步强化慢阻肺患者的规范化管理,对于疾病急性期治疗、慢性期控制等,都取得了更好的成效,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显著提升,疾病风险也大大降低,患者个人、家庭、及社会负担压力也随之减轻[10]。

3医联体模式下的护理管理实践

3.1强化制度管理

在医联体模式下,医院应当针对护理管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实现科学化管理。首先对护理工作制度、操作流程、应急预案、岗位职责、护理常规、专科疾病心理护理等方面内容进行修订和完善,编制出统一的专业教材。同时对基础护理管理工作加以完善,对护理工作流程进行规范,达到质量标准化、操作规范化、工作制度化的护理管理[11]。可将根因分析、品管圈等质量管理技术引入护理管理,进而在医联体模式下实现科学化、数据化的护理管理,提高护理管理质量[12]。另外,还要对护士分级管理加以落实,建立护士分级管理档案,护士分级进阶体系等,并对护士分级管理实施方案进行修订,明确护士职称晋升或降级的考核标准。改革和完善薪酬分配制度,将科室绩效考核与护理人员层级相挂钩,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积极性[13]。

3.2完善培训和考核制度

针对各个临床科室,指定护士核心能力模块,并以护士核心能力模块要求为基础,明确培训目标,建立起分层次培训模式,以岗位胜任能力、岗位需求导向为核心,对医院护理培训和考核制度加以完善[14]。培训内容方面,除了对当前临床护理工作需求加以满足之外,还应体现出一定的前瞻性,与护理专业未来发展能够相适应。与医联体主体单位建立深度合作,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设继续教育绿色通道,让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护理管理者、护理骨干等能够优先免费参与主体单位举办的专科研讨班、专项培训项目以及远程培训等继续教育项目,通过培训并考核合格后获得培训证书。同时,也能够让基层医院的护理管理者及护理骨干并对主体医院护理文化氛围加以体会,使自己传统思维模式、管理理念得到转变。在可能的情况下,主体医院进行人才输出,派驻专家帮扶,最大限度地让成员单位护士接受上级医院系统化、规范化的培训,达到在职教育培训“零距离”的目的。驻点专家定期现场技术指导,运用业务学习、专项培训、护理查房、床边实景考核、床边交班等模式,从制度建设、管理理念、管理机制、护理研究、人员培训等方面使成员单位护理管理人员管理知识及技能得到更新,提高护理管理人员管理水平。也可采用护士临床综合能力考核,床边护理查房等方式,对护士的专科理论知识、护理程序运用、急救技能等加以培养,进而使护理人员实践能力得到提高[15]。

4医联体模式下护理管理实践的优势

4.1提高护士临床护理工作能力

在医疗体模式下实施护理管理实践,能够有效提升护士临床护理工作能力。培训工作对于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来说至关重要,对于临床护理质量提供了更大的保障。通过开展全面的前期调研活动,采取相应的培训方法,结合“请进来、送出去”等方式,有计划的开展相关学术讲座、专项培训项目、进修学习等,丰富培训渠道和途径。通过医联体的模式相互帮扶,能够大大提高医院护理人员参加院内和院外继续教育的机率和效果。要想培育和提升护理人员胜任能力,需要长期连续的坚持努力,而护理人员工作需求、工作岗位可能会随时发生变化。所以院内培训当中,需要考虑到专科护士的核心能力模块相关要求,对培训目标进一步明确,基于岗位胜任能力、岗位需求导向等,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分层培训学习[16]。加强护士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解决以往不规范的培训方式和培训管理不统一等诸多问题,转变只注重结果,忽略实效性的培训方式。对护理人员学习胜任岗位知识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行激发。在医联体模式下,通过护理部质控组联合驻点专家的形式,对下属科室护士长、护理组长以及责任护士不定期抽查,考核其临床综合能力。科室护士长每天要落实床边护理查房,每月每人至少1次以上。促进护理人员专科理论知识水平、护理程序应用能力、护理实践操作技术的全面提升,从而提高护士临床综合能力,更好的满足临床护理工作需求[17]。

4.2提高医院护理管理整体质量

在医疗改革当中,医联体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合作模式,可以推动三级医院护理管理、技术、服务等优质资源合理下沉。成员单位医院接受来自主体医院的护理管理、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支持,从而使成员单位医院的护理管理质量得到提高[18]。医联体护理工作模式的顺利实施,要联合分管护理的院长、护理部、驻点护理专家等做好前期情况调研工作,充分明确医院护理管理当中的实际工作情况,找出问题和不足。医院护理部、驻点护理专家联合开展工作制定分阶段指导计划,由护理专家帮助护理质量管理、护理技术、护理培训等工作的落实和执行,与护理部协同作业,在各个护理单元工作定期监督和检查,针对问题和不足提出整改措施[19]。护理部与各个科室护士长协同工作,对现场管理工作加以落实,通过不断循环进行提升。建立和完善医院护理规章制度、各级护士工作职责、工作流程以及考核标准等,采取科学化的管理手段,积极运用各类质量管理工具,针对护理质量问题,进行根因分析。护理部及科室定期召开护理质量安全会议,分析讨论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和意见并进行整改,进而实现护理质量的不断提升[20]。

5小结

综上所述,医联体是医疗卫生领域中一种新型的合作模式,能够实现医疗资源更好的整合与协调。在医联体模式下,开展护理管理实践工作,能够提高护理人员护理工作能力,同时有效提升护理管理质量,满足临床护理需求。

参考文献

[1]曹琼雅,林进,朱志强,等.医联体模式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转诊康复效果的回顾性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16):2115-2120.

[2]徐晶晶,仇晓溪,王辉.医联体联动模式下永久性肠造口的优质护理服务实践[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8,4(7):23-2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