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智能财务风险管理范文

智能财务风险管理全文(5篇)

智能财务风险管理

第1篇:智能财务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跨国公司;财务风险;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竞争国际化的不断加深,跨国公司受到诸多不确定性要素的影响与制约,使得跨国公司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探讨跨国公司的财务风险如何应付复杂的理财环境,提高财务决策的正确性,降低的财务风险,促进其更好地发展壮大是十分有益的。

一、跨国公司财务

1.跨国公司。关于跨国公司概念,理论与实务界存在着分歧,联合国1986年制定的《跨国公司行为守则》草案对跨国公司的定义是:“本守则中使用的跨国公司一词系指由两个或更多国家的实体所组成的公营、私营或混合所有制企业,不论此等实体的法律形式和活动领域如何;该企业在一个决策体系下运营,通过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决策中心使企业内部协调一致的政策和共同的战略得以实现;该企业中各个实体通过所有权或其他方式结合在一起,从而其中一个或多个实体得以对其他实体的活动施行有效的影响,特别是与别的实体分享知识、资源和责任。”跨国公司作为一种复杂的生产经营组织,为了厘清其基本内涵,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在1983年的研究报告中明确指出应具备三个要素,一是包括设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的实体经营组织,关于这些实体的法律形式和领域没有作出要求。二是基于一个决策体系内的生产经营,可以采取一致的对策及相同的战略。三是所有实体通过股权或其他方式联结在一起,其中一个或多个实体有能力对其他实体施加重大影响,特别是同其他实体分享知识资源和分担责任。

2.跨国公司财务。195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数量与规模迅速增长,财务管理的内容是企业的资金筹集、运用,收入分配和资本运营活动所进行的资金预测,财务生产等决策、计划、反映、控制、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财务关系到跨国公司的生存、盈利、发展,其特定的管理特点以及诡谲的管理环境决定了财务管理具有其特殊性。由于经济全球化为市场竞争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企业应该围绕资金来源和财务环境变化,针对汇率风险、政治风险等不可避免的要素,作好财务等预算和管理,保证加快资金周转和增长的财务效益。

二、跨国公司的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风险,是企业未来财务收益不可能达成的概率分布。跨国公司是生产经营活动“国际化”的企业,实行的是全球经营和内部一体化战略,随着公司的发展和规模的壮大,其必然要在全球范围完善自己的内部体系。地域的分散,有利于风险的分散,同时也加大了管理的难度,客观上加大了跨国公司的财务风险。其次,由于世界各国具有不同的现状,跨国公司面临着经济状况、政治气候、法律环境、文化背景的多元化,若不能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地管理,其发展将遇到巨大的阻碍。

1.政治风险是指东道国基于政治上的考量,采取相关的政策限制外国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使得在该国从事生产经营的跨国公司造成损失,或东道国突发政治事件波及跨国经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等。现实中,跨国公司受到战争、政府更迭、民族运动等事件影响的案例很多,跨国公司发生了财产被征收、人员被驱逐和营业许可证被吊销告示等事件。尤其是政策变动的风险严重影响跨国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例如:美国现在的税收政策的变动使一些公司利益受损。政治风险还取决于公司所在的行业:一些行业可能不存在很高的国有化风险,因为将公司交给其他所有者可能一文不值。

2.外汇风险是指在不同国家货币或记账本位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相互兑换或折算时,由于汇率的变动,致使跨国公司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产生的差异,从而承担财务损失的可能性。由于外币价值上下波动,国际经营业务必须面临此问题。进行外汇风险管理是跨国经营公司的一项重要活动。

3.融资风险是指由于政治、汇率、利率、税收政策以及环境规制等要素的变动形成的实现融资目标的不确定性给跨国公司带来的损失。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除了考虑经济、政治、法律等环境的变化,还要关注汇率、利率的走势,及贷款者和投资者意图的差异。

4.投资风险是指公司投入一定数量资源后,因市场需求等变化而影响最终收益与预期收益偏离的程度及发生的概率分布。跨国公司在投资时,应该分析市场环境,考虑投资产业、投资地域、投资时机、投资规模、投资方式、投资成本以及投入形式和结构等,计算出投资项目的收益值或价值。

5.资本运营风险是指因跨国公司资金流量大、生产经营活动复杂等引起的资金利用和管理中形成的资金迟滞、溢缺或收支失衡等情况发生的概率分布及带来损失的定量数据。跨国公司应当注重资金营运的计划、组织与协调等,减少资本成本,合理运用资金,实现企业效益的最优化。降低资本运营风险的策略包括,进入熟悉业务的领域,发展速度适中,企业资本不能过少,杠杆率不可以太高。雷曼公司的案例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好的佐证。该企业为了通过筹集到资金支持企业业务的扩张,过度依赖债券市场和银行间拆借市场,使得企业的借贷越来越多多,自有资本越来越少。在企业赚取利润时,收益随杠杆率放大;但当亏损时,损失也是随杠杆率放大。

三、跨国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

1.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1)跨国公司缺乏科学、系统地风险管理价值观。一方面,理念是风险管理价值观的核心要件,企业风险管理理念存在非科学性和系统性。企业的人人都对风险管理负有责任,然而企业多数管理者风险管理理念落后,使得其行为经常是凌驾于风险管理规则之上,甚至存在道德风险。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缺乏具有正能力的、统一的风险管理价值观。虽然风险管理意识正在逐渐受到重视,但是仍然缺乏一种统一的风险管理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企业的母、子公司之间的风险管理价值观的差异性或矛盾性。(2)跨国公司不规范的治理结构。风险管理的有效运行,需要企业存在良好的治理结构作为保证。有些企业虽然在形式上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具有了现代企业的形式,但权力制衡的效果差或者很差甚至没有制衡,使得企业最高领导者的行为不受约束或只是形式上的约束。不规范的治理结构主要体现在股东大会形式化、董事会功能失效或弱化、监事会的权力虚置等方面。一方面,由于我国大多数企业都是在国有企业股份化、集团化改造而成,政府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使股东大会流于形式。另一方面,虽然国有跨国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独立董事、监事会、审计委员会等的法律规定是明确的,但在现实中,高层级企业管理人员的任免权是由上级主管部门代为行使,因此董事会难以对高级经理人员的监管发挥有效的作用。(3)跨国公司不到位的内部审计。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是企业的财务领域所属的一个职能部门,其工作重点是检查会计处理过程、企业经营活动及财务会计报告等财务数据的真实性,极少触及其他领域或者即使涉及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只是形式上的审核与鉴证,不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出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作出整体分析、考核、评价以及建议的作用。根据相关研究数据,企业中有18.29%的被调查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在风险管理中不能发挥作用,对比世界500强公司实施的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对实施人员有着极高的相关素质的要求,在精通常规审计程序的基础上,应该具备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和企业生产活动运营与管理经验。我国跨国公司的内部审计人员多数来源于财会部门,缺乏相关的知识与经验,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4)跨国公司落后的风险管理方法。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有一整套科学有效的识别、控制等方法。一方面,跨国公司是一个多分支的组织体系,集团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信息存在不对称性,可能会导致子公司生成或提供的相关信息存在不完整、虚假和延迟,而信息的真实性和有用性直接影响到风险管理的准确性和效率性。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大量运用数理统计等定量分析模型进行风险管理,在现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的新技术时代,我国多数跨国公司仍采用基于不充分的信息基础上的定性分析等较为落后的方法进行风险管理,导致其不能准确地预测、识别和评估风险,影响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

2.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1)培育风险管理的企业文化环境。风险管理与企业文化紧密相连,形成的具有统一认知和行为的模式。风险管理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企业文化建设的始终,培养企业员工科学的、系统的风险管理价值观,并在企业实践中自觉落实风险管理的各种规范和制度;通过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将风险管理渗透到企业的所有业务单元、工作岗位和相关业务环节,使每个员工在开展业务时都应该考虑上、下游相关环节的风险及其相关性因素,以形成识别、评估及防范风险的互动式风险管理理念。在营造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环境方面,我国跨国公司应该以书面文本形式的行为准则和规章制度规范员工的所有行为,可以举办针对全体员工的风险管理教育与培训,还可以在企业内部组织风险管理成效的内部评价,形成系统的、开放的风险管理文化氛围。(2)改进公司的治理结构。在股东大会方面,公司应完善表决权和表决制制度,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中小股东在股东大会上能够顺畅地行使权力,使股东大会真正成为代表全体股东利益的机构。在监事会方面,必须保障监事会责权利的完整性,遵守相关法规和制度规定监事会的人员构成、薪资来源,以确保监事会责权利的实施。强化监事会权力和责任,企业应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或条例、办法等对监事会的构成、职责等予以细化,明确监事会失察的相关法律责任,使得风险控制真正落到实处。若能够建立在监事会领导下的企业风险管理组织,在企业经营活动中,通过事前介入、事中调控和事后监督,可以大幅度降低企业经营或财务风险。

在董事会方面,一是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发挥其监督职能,独立董事的薪酬应与所任职的企业没有直接关联,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独立董事作用的异化,达到预防大股东操纵董事会、监事会等现象的产生。二是在董事会内部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使得董事会通过风险管理委员会的风险识别、评估、预防等工作,使得企业风险管理战略得以实现。(3)强化内部审计。企业内部审计的有效性,由于监事会的监督的失效,致使以监事会为主导的内部审计在职能上存在独立性的缺陷。相关研究证明,董事会领导下内部审计,在及时发现问题、提高信息传递速度、加强沟通等方面有比较好的表现,对提高风险管控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性是十分有益的。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由于会计准则或规范的变化比较频繁,企业所有者真正关注的是有效防范风险、相关决策的最优化、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这就要求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必须从会计核算与管理领域的“查错防弊”扩展到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相关决策、社会服务及社会效益等企业经济管理和业务活动的相关层面,内部审计职能也应从会计账簿的审查的监督,财务报告的鉴证等向企业经营活动的全方位的评价、咨询、建议和协调等方面拓展。内审人员的素质,内审部门应该按照国际内部注册审计师协会审计准则的要求,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人员配备、岗位职责、质量控制制度,强化内部审计的风险意识。(4)建设先进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首先,从信息流动层次视角,我国跨国公司应保证信息下与上的流动顺畅,建立健全信息流动层次规则;其次,从信息沟通渠道视角,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中,信息沟通的需要设计一整套有效地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作为沟通桥梁。各级风险管理部门负责搜集、整理和传递相关风险管控信息,最为跨国公司最高层的风险管理委员是沟通渠道中关键性的角色,应将相关风险管控信息汇总并处理;最后,从风险管理系统有效性视角,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在准确地预测计算风险值的同时,还能够实现事前预防、事中的调控与事后风险反馈与建议相结合,对已经避免的财务风险进行实时追踪,对正在发生的风险进行调控与管理等。母公司需要建立风险管理系统包括:一是建立覆盖全公司、经营全过程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常规化业务流程、特殊事项的业务处理流程等,实现公司信息流的运营业务为主向风险信息的转换,有效利用物联网,可以实现管控企业经营物流中存在的风险,有效地利用大数据,可以对企业生产活动的相关决策进行实时风险管控,有效利用人工智能,可以实践企业智能制造与智能财务。二是建立涵盖全公司风险管理的、全流程的风险预警系统,即采用风险管理模型计量等风险管理方法,量化风险指标,利用互联网、搜集风险预警相关信息,准确预测企业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

参考文献:

[1]丁桂琴.论跨国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J].财会学习,2018(03).

第2篇:智能财务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国有企业;财务风险;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模式转型

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倒逼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摒弃传统粗放式管理模式,向精细化、创新化的管理方向进军。同时,国有企业不断开展管理、机制、体系等方面的改革,借此竭尽全力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国企财管工作也应随之开启转型创新之路,更好地迎合企业发展态势。加之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优质与适配的管理模式能更好地推动国有企业稳固市场地位,同样,智能化、精益化的财务管理模式功效亦然。在具体落实中,充分发挥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工作价值,对法规研究、资源优化、成本管控、风险监督、工作流程、信息反馈等全面提高,以强化业财融合与协同合作效应,方能为财务风险视域下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质量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1基于财务风险视域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转型创新的重要意义

国有企业在我国政治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十分迅猛,自身规模与行业影响力不同凡响。但近年来,受国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国有企业运营中遇到诸多风险,这些显性或隐性风险往往决定着国有企业的生存发展,稍有不慎,轻则管理质量不能达标,若对重点环节把控不严,重则会使国有企业陷入生存危机,所以,加强财务风险视域下的财管转型具有现实意义。

1.1财务管理模式转型创新有利于规避国有企业风险

目前,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中缺失财务风险防范意识的人并不少见,如部分领导往往基于当年的经营业绩出发,一味放宽赊销条件,肆意追求销量造成资金运转困难等实例屡见不鲜。另外,财务管理体系不完善、工作机制不科学、财管理念不灵活、财务工作者综合素质不匹配,上述内部因素均是制约国有企业精进发展的重要阻碍。同时,面对外部经济新形势,国有企业只有以崭新姿态迎接新挑战,向现代化的企业学习,发现不足之处与管控漏洞,全方位、立体化地创新理念、重塑文化,才能实现与市场的快速接轨。所以,以战略为导向,只有以政策为指引,以创新为依托,深挖国有企业发展中的各项风险隐患,以此为基础,促进财管模式转型,才能为国企发展之路提供坚实后盾。

1.2财务管理模式转型创新有利于支撑国有企业战略

鉴于国有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各类财务风险,国有企业需厘清现状,找准发力点,对现有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有效创新,以迎合企业战略的要求。从各大国有企业的财管现状来看,目前的财务管理工作已由传统的收支、预算等维度管理逐渐向业财融合、风险管控与智能发展多元方向转变,促使国有企业不断探索更加适合的财务管理模式,财务管理工作得到系统性强化,从而实现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与其他工作的紧密联系。同时,在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控与业财融合提高的战略基调下,还要始终保持对整个价值链管理的关注。以价值链、产业链为中心,正视链条管控中上下游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关系,利用渠道打通财管、融资等模式通路,方能实现国有企业内外环境的全面考量,以促成国企财管模式的创新与财管水平的提升。

1.3财务管理模式转型创新能满足财务行业发展走势

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带动了国有企业会计理论与实务的革新发展,相较于传统会计准则,新准则实现了多方创新。新规最大限度地促进财务信息化发展并提出管理会计的职业定位,更好地与市场经济发展趋同。同时,本次新准则的制定更显科学性与人性化,为财务人员释放更多时间,但多种计量方法的启用着实给计量属性、会计利润等造成不小的影响。从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层面加以分析,新准则着重强化财管价值属性,揭示企业风险因素,为财务与经营隐患的事前预警提供重要支持。除此之外,譬如预计负债、租赁、收入等新规范也是本次会计准则的亮点,亦是财务人员认真钻研的重点区域,更是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风险高发点。所以,国有企业只有从内部致力于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型创新,才能实现新会计准则助力企业财管升级的根本初衷[1]。

2基于财务风险视域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转型的新方向

2.1积极探索管理会计模式

管理会计在财务体系中起步较晚,在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智能的发展过程中,不难看出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中的丰富与完善。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将面对愈加激烈的竞争,为了适应企业发展和地位稳固的需求,财务管理模式需从传统单一核算模式向以管理会计为抓手的新形式逐步转型,从而向业务要利润、向财务要管控,不断调整和优化财管模式,真正发挥国有企业财务层面全系统、全流程的价值创造与监督管理。另外,管理会计人员在职业定位中,需具备必备的职业能力,如领导力、沟通技巧、团队协作、危机管理等,其中的领导力是管理会计人员的核心能力。以风险防控为例,国有企业风险管理离不开新的财务管理架构中管理会计人员的有效沟通。譬如,在战略目标设定、落实,预算管理,价值工程分析,成本管控等方面均需国企内部多部门、多岗位协同合作,管理会计岗位能够促进内部各条线、各部门与员工间的顺畅沟通、系统培训与管控支撑,因此成为顺应时展的应有之义。同时,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将管理会计能力分解为风险管理能力与战略管理能力并存模式,既能有效规避风险,又能识别影响国有企业战略发展中的消费者需求、法律监管变化、并购整合、技术变革等战略风险,从而将战略威胁转变为成长机会,有效提高国企资本回报能力。另外,管理会计的业财融合成为营运趋势,通过业财融合将风险管控端口前移,令“懂业务”的财务人员与“懂财务”的业务人员形成合力,全面识别国有企业项目、客户、产品各类风险,继而实现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相互交叉、融合、统一的发展态势[2]。

2.2完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为了应对与加强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并使之服务于国企价值增值与决策支持,亟需构建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实现跟随国有企业变革下的财务管理模式转型。同时,国有企业的资金运转系统较为庞大,项目质量、开展进度等涉及更多政府部门,这些都对国企这个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能够战略性、全面性、系统性、可控性地处理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导向问题,有利于国企资金控制、预算管理等执行力度的检测与考核。另外,构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平台,既是实现财管模式精细化提高的当务之急,又是改善风险预警体系的有效通路。所以,国有企业必须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应用当下流行的云计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帮助国企完善管理机制、制定管理计划、明确财管任务、梳理重点领域,以科学分配资源,按规灵活操作。再有,在基于国企经营战略与价值观的目标制定中,针对性、效率性地识别国有企业所有业务与管理领域的重大或主要风险,以风险识别、分析、评估、应对为闭环运作程序,结合风险矩阵、风险清单等工具方法,以问题为导向,规避、转移或降低国有企业财务风险,共同促进国有企业的长效健康发展[3]。

2.3重树业财融合共享模式

在国有企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业务与财务永远是两条主线,如何实现业财融合统一发展,形成内源核心凝聚力,是保障国企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尤其是目前,诸多大型集团公司高度强调财务共享需求,而财务共享要以业财融合为基础,对国有企业经管环境进行优化调整,以推动财务共享模式下的业财融合。在国有企业业务流程具体优化中,可遵循以下思路:一方面,强化业务对财务的指引与导向作用。利用财务共享新机制,促使业务部门加深理解财务数据背后的业务与经济涵义,通过数据表面,了解市场信息,从而使业务与财务共同朝着建立在财务分析基础上的战略决策目标迈进[4]。另一方面,强化财务对业务的管控作用。对业务部门的合同评审、客户对账、货款催收等具体业务,从财务风险管控视角加以把控,更利于业务部门贴近市场趋势,对业务流程进行合规优化,进而利于国有企业业务与财务部门提高绩效。

3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转型创新的主要瓶颈

国有企业作为市场参与者,往往兼具政治色彩。同时,自身规模日渐庞大,管理层多且复杂,运营效率较低、管理成本偏高,从而引发总体经济效益偏弱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效果不佳的发展现状。所以,国有企业亟需从财务管理模式加以转型,但转型创新中存在以下瓶颈。

3.1财管机制调整不利

国有企业在实施混改之前,资本管理较为固定,根据财管目标,结合当前现状,以原始资本存量创造国有企业发展价值,借此可以看出国有企业以往的财务管理思路和工作模式较为稳定、清晰。但在混改之后,国有企业注入新的资本与活力,财务理念与管理模式也需融入新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匹配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转变与调整,方能更加贴合发展现状,既循序渐进,又要注意动态变量管理,这些高标准的要求给国有企业现行的财管机制带来诸多挑战[5]。另外,经济新常态下,企业相关因素趋于多样化方向发展。从财务管理视角分析,其所面临的数据愈加复杂,传统的简要核算与监督已不能满足现代国有企业的管理要求,而可视化、共享化、动态化的管理模式才是财务支撑力的主要体现。但是,为了调整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不仅需要对此给予高度重视,还要注意组织架构、财管机制、文化导向、战略指引等配套体系的日渐完备,方能为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创新提供优渥土壤。从实际来看,多数国有企业实现财务管理模式创新仅停留在口号层面,在整个机制建设中进展迟缓,虽有调整总体方向,但无具体细化方针。因此,国有企业只有由上至下全面支撑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型与贯彻落实,才能保证实际工作的有序推进。

3.2财务风险隐患增多

经统计分析发现,目前仍有部分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风险管理认识不足,管控意识薄弱,风险判断、评价、分析与解决能力缺失。同时,没有将风险管理纳入战略规划与业绩考核中,没有专门的风险监管机构和综合管理制度,只顾短期效益,忽视风险预判,当遇到真正的运营风险时,不仅不能及时解决,还会造成国企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另外,除了高层缺乏风险管理认知外,实践层面还缺少专业管理人才,造成风险分析与防控没有切实创设,形成风险控制不力局面。在国企风险管理中,财务人员若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则可全面支撑国有企业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但是,目前国有企业的不少财务人员仍停留在传统的财务记账职能层面,没有将风险管理工作纳入岗位职能中;或者是部分职业化的管理会计已涉及风险管理领域,可理论与实际脱节,重点技能难以掌握的情形时常发生[6];加之目前企业信息化程度日益精进,但风险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并不完善,没有利用信息化全面提高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效力,使财务与信息系统独立存在,易造成信息孤岛,还会在权责利划分中出现相互推诿现象。故目前,国有企业的意识层面、人才支撑、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进度不能与时俱进,皆是制约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转型创新的关键瓶颈。

3.3业财融合流于表面

业财融合,对于国有企业现阶段的改革发展而言,确实能够实现价值增值,以此为基,融合匹配、共同存续、共进发展,促进国有企业的持续发展与价值创造。从财务风险视域分析,企业的财务与业务永远不能完全分离,从而以业财融合为理念,以流程梳理为执行,让业务牵引财务,以财务支撑业务,分工发展,双向协同,以规避企业经营管控风险,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绩效逐步提高的内涵发展战略预期。但目前,从两者的结合点来看,预算管理不够精细,实际操作确有盲点,预算编制方法过于陈旧,调查和统计落实不足;同时,内控制度不够完善,资金管控更有盲区;除此之外,财务分析不够灵活、业财协调未能统一,部门数据不对称问题尤为严重,数据兼容稳定状态不佳,绩效监督运行亦存在缺位现象,财务信息公开披露程度不高、内容较为笼统;并且在业财融合中,管控眼光仅局限于企业内部,价值链管理观念较为模糊,这些都使目前的业财融合显得苍白无力。实现财务风险视域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转型创新,能够进一步强化外源管理,打通业财信息通道,让财务人员真正从事后走向幕前,既能独立描述国有企业客观经济业务,又能满足财务智能支撑要求,全面助力国有企业在复杂财务信息中的抽丝破茧,以提高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实力[7]。

4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转型创新的优化解析

4.1确立财管转型与创新的方向

国有企业要想实现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型与创新,就需要确定一个新方向,从而朝着目标方向,明确转型主要思路和工作目标,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而管理会计领域的集中关注与切实应用能成为国企财管转型的新航标。首先,以财管资本为切入点,动态化服务于国有企业的价值创造、资本增值和寻求价值链上各方利益平衡发展是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贯彻落实的有力支撑。其次,管理会计更能体现现代财务管理体系的创造性,并利用隐性价值的充分挖掘,重新梳理业务流程、整合价值机构、推进创新理念,有针对性地切实落实补短板与强弱项改革新政,从而消除经济发展与财管制度间的不协调差异,加速融合,形成合力,聚焦国有企业纵深发展。最后,管理会计通过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强有力的业财联合沟通能力,助力新财管模式充分发挥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以期进一步发挥核心战略作用和监督决策支撑,最终以国有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根本落脚点,提高国企价值创造与高质量发展能力,为国企持续发展赋予新鲜动能。

4.2夯实财务风险管理构建基础

风险管理视域无论在企业整体、财务、审计各个领域均占有显著地位。在国有企业风险管理的诸多问题中,需逐一突破现有瓶颈,以改善风险管控不力现状。在执行中,可先致力于组织体系建设,以夯实风险管理基础为初衷,打造全面有序的体系架构。具体而言,国有企业应综合各方实情,创设专门的管理部门,并对工作内容和职责权限进行详细划分,以实现实时监控目的。同时,除强调部门建设外,还需重点培育有关风险管理的企业文化。在实施企业风险防范工作时,通过完善的企业文化,达成通上达下的全员认知维度,进而有效提高全员风险防范意识。另外,完善的管理机制与风险责任的明晰列示亦必不可少,从而避免风险责任混乱现象,为风险管理落实给予规范性指导。再有,坚持落实支持决策机制,使决策机制在风险信息的专项收集、分析、应对、监控和实施评估等方面明确可行,以切实保障国有企业风险管理职能落地实施。由此可见,在国有企业财管风控中,抓好风险排查、强化过程监控、采取跟踪措施、重视结果应用、落实报送职责并做到实时监控,方能促进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解决[8]。

4.3加强国企业财融合纵深发展

国有企业在业财融合一体化建设中,需结合业财融合的全局性、开放性和过程性特点,关注事前规划类项目、事中实施类事项及事后评审类业务的完善融合,特别要提高国有企业预算管理的精细化能力,切实依据国企战略目标、市场定位与年度计划,编制、执行并对预算进行绩效评价风险管理,从而落实全面预算管理的贯穿始终。同时,借助全方位、多角度、全流程和全要素的预算管控,完善沟通、反馈与纠正动态管理过程,尤其是在国有企业的资源配置方面,坚持国有资产所有权不容动摇,让财务更好地参与到采购、销售等具体业务之中,以严肃刚性与适度弹性为原则,落实预算管理的职能体现。除此之外,业财融合还需加强内部控制的全要素管理,具体包括制度建设、流程建设、团队建设、方法选择、风险管理多维层面,以实现内控风险防范的全方位无缝对接。另外,信息管控平台建设亦要实时跟进。以财务标准化为业财融合开端,以角色转型为融合把控,以信息平台为技术支撑,以上下游价值链管理为思路主线,使国有企业的业务端、财务端与信息流更加顺畅,最终借用操作流程、信息管理与监督标准的整齐划一,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财管转型升级助力。

5结语

第3篇:智能财务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国有企业;财务风险;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模式转型

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倒逼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摒弃传统粗放式管理模式,向精细化、创新化的管理方向进军。同时,国有企业不断开展管理、机制、体系等方面的改革,借此竭尽全力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国企财管工作也应随之开启转型创新之路,更好地迎合企业发展态势。加之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优质与适配的管理模式能更好地推动国有企业稳固市场地位,同样,智能化、精益化的财务管理模式功效亦然。在具体落实中,充分发挥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工作价值,对法规研究、资源优化、成本管控、风险监督、工作流程、信息反馈等全面提高,以强化业财融合与协同合作效应,方能为财务风险视域下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质量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1基于财务风险视域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转型创新的重要意义

国有企业在我国政治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十分迅猛,自身规模与行业影响力不同凡响。但近年来,受国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国有企业运营中遇到诸多风险,这些显性或隐性风险往往决定着国有企业的生存发展,稍有不慎,轻则管理质量不能达标,若对重点环节把控不严,重则会使国有企业陷入生存危机,所以,加强财务风险视域下的财管转型具有现实意义。

1.1财务管理模式转型创新有利于规避国有企业风险

目前,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中缺失财务风险防范意识的人并不少见,如部分领导往往基于当年的经营业绩出发,一味放宽赊销条件,肆意追求销量造成资金运转困难等实例屡见不鲜。另外,财务管理体系不完善、工作机制不科学、财管理念不灵活、财务工作者综合素质不匹配,上述内部因素均是制约国有企业精进发展的重要阻碍。同时,面对外部经济新形势,国有企业只有以崭新姿态迎接新挑战,向现代化的企业学习,发现不足之处与管控漏洞,全方位、立体化地创新理念、重塑文化,才能实现与市场的快速接轨。所以,以战略为导向,只有以政策为指引,以创新为依托,深挖国有企业发展中的各项风险隐患,以此为基础,促进财管模式转型,才能为国企发展之路提供坚实后盾。

1.2财务管理模式转型创新有利于支撑国有企业战略

鉴于国有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各类财务风险,国有企业需厘清现状,找准发力点,对现有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有效创新,以迎合企业战略的要求。从各大国有企业的财管现状来看,目前的财务管理工作已由传统的收支、预算等维度管理逐渐向业财融合、风险管控与智能发展多元方向转变,促使国有企业不断探索更加适合的财务管理模式,财务管理工作得到系统性强化,从而实现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与其他工作的紧密联系。同时,在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控与业财融合提高的战略基调下,还要始终保持对整个价值链管理的关注。以价值链、产业链为中心,正视链条管控中上下游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关系,利用渠道打通财管、融资等模式通路,方能实现国有企业内外环境的全面考量,以促成国企财管模式的创新与财管水平的提升。

1.3财务管理模式转型创新能满足财务行业发展走势

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带动了国有企业会计理论与实务的革新发展,相较于传统会计准则,新准则实现了多方创新。新规最大限度地促进财务信息化发展并提出管理会计的职业定位,更好地与市场经济发展趋同。同时,本次新准则的制定更显科学性与人性化,为财务人员释放更多时间,但多种计量方法的启用着实给计量属性、会计利润等造成不小的影响。从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层面加以分析,新准则着重强化财管价值属性,揭示企业风险因素,为财务与经营隐患的事前预警提供重要支持。除此之外,譬如预计负债、租赁、收入等新规范也是本次会计准则的亮点,亦是财务人员认真钻研的重点区域,更是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风险高发点。所以,国有企业只有从内部致力于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型创新,才能实现新会计准则助力企业财管升级的根本初衷[1]。

2基于财务风险视域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转型的新方向

2.1积极探索管理会计模式

管理会计在财务体系中起步较晚,在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智能的发展过程中,不难看出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中的丰富与完善。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将面对愈加激烈的竞争,为了适应企业发展和地位稳固的需求,财务管理模式需从传统单一核算模式向以管理会计为抓手的新形式逐步转型,从而向业务要利润、向财务要管控,不断调整和优化财管模式,真正发挥国有企业财务层面全系统、全流程的价值创造与监督管理。另外,管理会计人员在职业定位中,需具备必备的职业能力,如领导力、沟通技巧、团队协作、危机管理等,其中的领导力是管理会计人员的核心能力。以风险防控为例,国有企业风险管理离不开新的财务管理架构中管理会计人员的有效沟通。譬如,在战略目标设定、落实,预算管理,价值工程分析,成本管控等方面均需国企内部多部门、多岗位协同合作,管理会计岗位能够促进内部各条线、各部门与员工间的顺畅沟通、系统培训与管控支撑,因此成为顺应时展的应有之义。同时,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将管理会计能力分解为风险管理能力与战略管理能力并存模式,既能有效规避风险,又能识别影响国有企业战略发展中的消费者需求、法律监管变化、并购整合、技术变革等战略风险,从而将战略威胁转变为成长机会,有效提高国企资本回报能力。另外,管理会计的业财融合成为营运趋势,通过业财融合将风险管控端口前移,令“懂业务”的财务人员与“懂财务”的业务人员形成合力,全面识别国有企业项目、客户、产品各类风险,继而实现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相互交叉、融合、统一的发展态势[2]。

2.2完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为了应对与加强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并使之服务于国企价值增值与决策支持,亟需构建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实现跟随国有企业变革下的财务管理模式转型。同时,国有企业的资金运转系统较为庞大,项目质量、开展进度等涉及更多政府部门,这些都对国企这个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能够战略性、全面性、系统性、可控性地处理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导向问题,有利于国企资金控制、预算管理等执行力度的检测与考核。另外,构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平台,既是实现财管模式精细化提高的当务之急,又是改善风险预警体系的有效通路。所以,国有企业必须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应用当下流行的云计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帮助国企完善管理机制、制定管理计划、明确财管任务、梳理重点领域,以科学分配资源,按规灵活操作。再有,在基于国企经营战略与价值观的目标制定中,针对性、效率性地识别国有企业所有业务与管理领域的重大或主要风险,以风险识别、分析、评估、应对为闭环运作程序,结合风险矩阵、风险清单等工具方法,以问题为导向,规避、转移或降低国有企业财务风险,共同促进国有企业的长效健康发展[3]。

2.3重树业财融合共享模式

在国有企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业务与财务永远是两条主线,如何实现业财融合统一发展,形成内源核心凝聚力,是保障国企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尤其是目前,诸多大型集团公司高度强调财务共享需求,而财务共享要以业财融合为基础,对国有企业经管环境进行优化调整,以推动财务共享模式下的业财融合。在国有企业业务流程具体优化中,可遵循以下思路:一方面,强化业务对财务的指引与导向作用。利用财务共享新机制,促使业务部门加深理解财务数据背后的业务与经济涵义,通过数据表面,了解市场信息,从而使业务与财务共同朝着建立在财务分析基础上的战略决策目标迈进[4]。另一方面,强化财务对业务的管控作用。对业务部门的合同评审、客户对账、货款催收等具体业务,从财务风险管控视角加以把控,更利于业务部门贴近市场趋势,对业务流程进行合规优化,进而利于国有企业业务与财务部门提高绩效。

3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转型创新的主要瓶颈

国有企业作为市场参与者,往往兼具政治色彩。同时,自身规模日渐庞大,管理层多且复杂,运营效率较低、管理成本偏高,从而引发总体经济效益偏弱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效果不佳的发展现状。所以,国有企业亟需从财务管理模式加以转型,但转型创新中存在以下瓶颈。

3.1财管机制调整不利

国有企业在实施混改之前,资本管理较为固定,根据财管目标,结合当前现状,以原始资本存量创造国有企业发展价值,借此可以看出国有企业以往的财务管理思路和工作模式较为稳定、清晰。但在混改之后,国有企业注入新的资本与活力,财务理念与管理模式也需融入新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匹配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转变与调整,方能更加贴合发展现状,既循序渐进,又要注意动态变量管理,这些高标准的要求给国有企业现行的财管机制带来诸多挑战[5]。另外,经济新常态下,企业相关因素趋于多样化方向发展。从财务管理视角分析,其所面临的数据愈加复杂,传统的简要核算与监督已不能满足现代国有企业的管理要求,而可视化、共享化、动态化的管理模式才是财务支撑力的主要体现。但是,为了调整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不仅需要对此给予高度重视,还要注意组织架构、财管机制、文化导向、战略指引等配套体系的日渐完备,方能为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创新提供优渥土壤。从实际来看,多数国有企业实现财务管理模式创新仅停留在口号层面,在整个机制建设中进展迟缓,虽有调整总体方向,但无具体细化方针。因此,国有企业只有由上至下全面支撑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型与贯彻落实,才能保证实际工作的有序推进。

3.2财务风险隐患增多

经统计分析发现,目前仍有部分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风险管理认识不足,管控意识薄弱,风险判断、评价、分析与解决能力缺失。同时,没有将风险管理纳入战略规划与业绩考核中,没有专门的风险监管机构和综合管理制度,只顾短期效益,忽视风险预判,当遇到真正的运营风险时,不仅不能及时解决,还会造成国企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另外,除了高层缺乏风险管理认知外,实践层面还缺少专业管理人才,造成风险分析与防控没有切实创设,形成风险控制不力局面。在国企风险管理中,财务人员若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则可全面支撑国有企业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但是,目前国有企业的不少财务人员仍停留在传统的财务记账职能层面,没有将风险管理工作纳入岗位职能中;或者是部分职业化的管理会计已涉及风险管理领域,可理论与实际脱节,重点技能难以掌握的情形时常发生[6];加之目前企业信息化程度日益精进,但风险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并不完善,没有利用信息化全面提高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效力,使财务与信息系统独立存在,易造成信息孤岛,还会在权责利划分中出现相互推诿现象。故目前,国有企业的意识层面、人才支撑、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进度不能与时俱进,皆是制约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转型创新的关键瓶颈。

3.3业财融合流于表面

业财融合,对于国有企业现阶段的改革发展而言,确实能够实现价值增值,以此为基,融合匹配、共同存续、共进发展,促进国有企业的持续发展与价值创造。从财务风险视域分析,企业的财务与业务永远不能完全分离,从而以业财融合为理念,以流程梳理为执行,让业务牵引财务,以财务支撑业务,分工发展,双向协同,以规避企业经营管控风险,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绩效逐步提高的内涵发展战略预期。但目前,从两者的结合点来看,预算管理不够精细,实际操作确有盲点,预算编制方法过于陈旧,调查和统计落实不足;同时,内控制度不够完善,资金管控更有盲区;除此之外,财务分析不够灵活、业财协调未能统一,部门数据不对称问题尤为严重,数据兼容稳定状态不佳,绩效监督运行亦存在缺位现象,财务信息公开披露程度不高、内容较为笼统;并且在业财融合中,管控眼光仅局限于企业内部,价值链管理观念较为模糊,这些都使目前的业财融合显得苍白无力。实现财务风险视域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转型创新,能够进一步强化外源管理,打通业财信息通道,让财务人员真正从事后走向幕前,既能独立描述国有企业客观经济业务,又能满足财务智能支撑要求,全面助力国有企业在复杂财务信息中的抽丝破茧,以提高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实力[7]。

4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转型创新的优化解析

4.1确立财管转型与创新的方向

国有企业要想实现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型与创新,就需要确定一个新方向,从而朝着目标方向,明确转型主要思路和工作目标,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而管理会计领域的集中关注与切实应用能成为国企财管转型的新航标。首先,以财管资本为切入点,动态化服务于国有企业的价值创造、资本增值和寻求价值链上各方利益平衡发展是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贯彻落实的有力支撑。其次,管理会计更能体现现代财务管理体系的创造性,并利用隐性价值的充分挖掘,重新梳理业务流程、整合价值机构、推进创新理念,有针对性地切实落实补短板与强弱项改革新政,从而消除经济发展与财管制度间的不协调差异,加速融合,形成合力,聚焦国有企业纵深发展。最后,管理会计通过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强有力的业财联合沟通能力,助力新财管模式充分发挥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以期进一步发挥核心战略作用和监督决策支撑,最终以国有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根本落脚点,提高国企价值创造与高质量发展能力,为国企持续发展赋予新鲜动能。

4.2夯实财务风险管理构建基础

风险管理视域无论在企业整体、财务、审计各个领域均占有显著地位。在国有企业风险管理的诸多问题中,需逐一突破现有瓶颈,以改善风险管控不力现状。在执行中,可先致力于组织体系建设,以夯实风险管理基础为初衷,打造全面有序的体系架构。具体而言,国有企业应综合各方实情,创设专门的管理部门,并对工作内容和职责权限进行详细划分,以实现实时监控目的。同时,除强调部门建设外,还需重点培育有关风险管理的企业文化。在实施企业风险防范工作时,通过完善的企业文化,达成通上达下的全员认知维度,进而有效提高全员风险防范意识。另外,完善的管理机制与风险责任的明晰列示亦必不可少,从而避免风险责任混乱现象,为风险管理落实给予规范性指导。再有,坚持落实支持决策机制,使决策机制在风险信息的专项收集、分析、应对、监控和实施评估等方面明确可行,以切实保障国有企业风险管理职能落地实施。由此可见,在国有企业财管风控中,抓好风险排查、强化过程监控、采取跟踪措施、重视结果应用、落实报送职责并做到实时监控,方能促进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解决[8]。

4.3加强国企业财融合纵深发展

国有企业在业财融合一体化建设中,需结合业财融合的全局性、开放性和过程性特点,关注事前规划类项目、事中实施类事项及事后评审类业务的完善融合,特别要提高国有企业预算管理的精细化能力,切实依据国企战略目标、市场定位与年度计划,编制、执行并对预算进行绩效评价风险管理,从而落实全面预算管理的贯穿始终。同时,借助全方位、多角度、全流程和全要素的预算管控,完善沟通、反馈与纠正动态管理过程,尤其是在国有企业的资源配置方面,坚持国有资产所有权不容动摇,让财务更好地参与到采购、销售等具体业务之中,以严肃刚性与适度弹性为原则,落实预算管理的职能体现。除此之外,业财融合还需加强内部控制的全要素管理,具体包括制度建设、流程建设、团队建设、方法选择、风险管理多维层面,以实现内控风险防范的全方位无缝对接。另外,信息管控平台建设亦要实时跟进。以财务标准化为业财融合开端,以角色转型为融合把控,以信息平台为技术支撑,以上下游价值链管理为思路主线,使国有企业的业务端、财务端与信息流更加顺畅,最终借用操作流程、信息管理与监督标准的整齐划一,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财管转型升级助力。

5结语

第4篇:智能财务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农村;商业银行;财务风险

互联网金融环境下,融资担保公司、小微金融交易平台、小额贷款公司等非传统金融机构异常活跃,众筹、P2P等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与农村商业银行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关风险向银行体系渗透趋势明显,如金融贷款风险、操作风险等。基于此,为了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深入反省现有风险管理机制,强化内部财务风险管理模式改革,就成为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任务。

一、互联网金融概述

互联网金融(InternetFinance,ITFIN)主要指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协同合作,利用互联网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将互联网技术与金融功能有机结合实现资金支付、资金融通、信息中介、投资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其包括平台金融、碎片金融、信息金融等多种新型金融模式,涵盖了基于网络平台的金融产品体系、金融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及金融服务体系等几个方面内容。

二、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农村商业银行财务风险

(一)操作风险以往受益于国内外宏观经济金融大环境,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经历了井喷式增长。而进入互联网金融时代以来,部分农村商业银行市场份额受P2P、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业务冲击明显。再加上农村商业银行在技术、队伍、管理等内涵式发展方面不到位,导致骗贷、伪造票据、侵吞挪用客户资金、私自销售等操作风险频出。

(二)结构调整风险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多数产业处于“高产能、高成本”运行状态,在产能过剩行业集中、产能减压任务较重的农村地区,部分存量贷款无法在短时间内收回。再加上农村地区房产等不动产投资、销售趋势较缓,房产开发贷款不良率上升明显,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在调整期间,农村商业银行也面临着较为突出的财务风险。

(三)贷款风险在金融贷款受到严格管控的背景下,信贷以外其他类互联网融资急速增长,但部分资金实质上仍然来源于银行体系。但是,由于农村商业银行贷款还款来源较单一,财政风险与财务风险相互交织,一旦出现融资受阻,就会给农村商业银行带来较大的偿付压力。

三、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农村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一)合理利用大数据在信息技术、互联网产业飞速发展进程中,大数据思维对社会各领域均造成了一定影响,在这一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业务流程、风险管控技术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为应对互联网金融等新兴经济体,农村商业银行应在创新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基础上,根据互联网金融环境下财务风险的传染性、破坏性、突发性及隐蔽性,立足智能客服、数据运营、交易安全、风险管理等领域,合理运用大数据技术,突破财务风险管理体制、科技力量、经营规模等方面约束。首先,建立大数据风险管控平台。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将行业内部、外部各渠道资金流、信息流、商品流资源集成整合,引入涵盖当地职能部门、类似银行同业及互联网大数据公司等风险信息及行业内部、外部各渠道风险事件,建设大数据平台。依托大数据平台,将散布在银行各处金融业务信息、渠道触点信息全面汇聚,彻底搭配部门层级间财务风险管理界限。其次,完善大数据风险管控模型。农村商业银行可以依托基于共享的风险信息,综合运用聚类、分类等大数据挖掘算法,在线进行模型挖掘、灵活配置、数据分析,了解风险模型及特征。同时依据风险规则,通过名单检测+智能模型的方式,实现风险的精准识别。在风险精准识别的基础上,由业务专家提炼完善风险管控模型,并转化为统一的财务风险控制规则。最后,加强大数据财务风险预警及监控。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将以往以事后监控为主的风险管理模式转化为事前、事中、事后综合防控模式,构建风险实时决策引擎,实时监控外来财务风险及内部财务风险,最终在10000TPS高并发访问下实现毫秒级财务风险预警、阻断。除此之外,在客户经互联网交易过程中,农村商业银行也可以根据欺诈风险发生概率,在不影响客户体验的情况下提供输入银行密码、提供短信验证等多种干预方式,保障客户资金安全。

(二)构建平行风险管控模式为了兼顾业务效率与财务风险防控,农村商业银行可以构建财务风险管理与业务拓展平行作业的管理模式。即在财务风险管理条线下,进行专业对口部门组建,并嵌入特定业务条线,将以往分散在财务风险条线不同部门的贷款前期调查、贷款中期审核、贷款后期监控纳入一个部门,实现财务风险审批、放款审核、贷后监控三环节有效联动。对于已授信客户,则可以在财务风险预警全流程管理中纳入全过程跟踪方式及矩阵式跨团队作业模式,对信贷资金流向、财务状况、信用状况、履约状况、担保状况进行检查监督,及时化解不良贷款问题。一方面,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金融服务已经渗透进教育、餐饮等垂直领域场景,农村商业银行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问题更加突出。基于此,农村商业银行可以从财务风险管理模式入手,创新服务形式,组建精益化金融服务体系,引导信贷资金活水,解决融资难点。即以场景化融入+无感化服务的形式,在业务前端调查业务风险点,构建全流程系统自动审核机制及消金业务监控分析机制,同时在总行建立大屏监控器,全面展现业务处理流程,设置风险预警阈值,促使基于互联网带宽平台的业务可控、可视。另一方面,为满足互联网金融环境下财务管理流程再造需求,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在大量结构、非结构性数据应用的基础上,构建基于手机银行、微信公众号的自有线上信用贷款产品及基于BI工具的实时监控体系。同时利用移动办公软件,面对授信营销与审批应用场景需求,在手机端平台设置外部舆情探测、风险预警、授信业务移动审批等功能模块,为风险管理价值发现、创造力提升提供依据。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进程中,P2P、余额宝、零钱通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应运而生,因融资快捷、支付便利等优势对传统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同时也倒逼农村商业银行在财务管理、金融产品方面进行改革。为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农村商业银行应加强对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视,合理利用大数据技术,完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更新财务风险管理平台,为互联网金融环境下自身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涵钰,罗荷花.互联网金融促进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研究[J].中国市场,2019,000(23):41-42.

[2]宁显清.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初探[J].现代营销旬刊,2018,000(07):42-42.

第5篇:智能财务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大数据时代;财务风险管理;策略

电子商务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多个层面和行业,既包括淘宝、拼多多、京东等网上购物,也包括银行、股票等。伴随着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网民的数量也在不断地上升,这也是电子商务发展的群众基础。从个人到企业再到国家相关部门等都在使用互联网,如今电子商务的用户群数量将再创新高。我国的《第四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中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的网民数量规模已经高达9.4亿,相当于全球网民的1/5。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率也达到了67.0%,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5%。我国电商直播用户规模也达到了3.09亿,较2020年3月增长4430万,规模增速达16.7%,成为上半年增长最快的个人互联网应用。随着我国经济进程步伐的加快,电子商务企业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如今,电商的发展已经逐渐走上成熟,但是企业在财务风险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增多,财务风险的管控对企业的发展造成影响也十分常见。所以对于如何才能引用大数据使其更好地管控企业的财务风险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一、理论基础

1.财务风险管理理论财务风险管理是对债务筹资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些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与控制,以此来防止企业筹集资金过程中所发生的风险,从管理目标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看,公司一般会通过治理结构,完善激励机制来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综合性的控制,以此防范和降低财务风险,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控制机制,包括财务风险控制的制度机制、财务风险控制的执行机制、财务风险的预防机制、财务风险的处理机制和财务风险控制的学习机制。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动态性、目的性与前瞻性。其中,财务风险评价主要有风险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权衡这三个方面,财务风险控制包括风险决策、风险防范和风险处理这三方面。2.盈利模式理论盈利模式顾名思义就是以盈利为目的,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目标,将用户的实际需求作为主要导向,为客户创造价值,最终取得成就。盈利模式的主要核心是价值创造,其有四个基本要素:盈利增长点、盈利对象、盈利措施以及盈利屏障。

二、财务风险的理论分析

财务风险主要是因投资、融资等或企业非合理性的经营,致使企业的财务陷入困难。企业财务风险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可将其划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四个方面。主要特征表现在:一是客观性,风险处处存在,时时存在。财务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无法回避它,也无法消除它,只能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应对风险,进而避免风险;二是全面性,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在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积累、分配等财务活动中均会产生财务风险;三是不确定性,财务风险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四是收益与损失共存性,风险与收益成正比,风险越大收益越高,反之风险越低收益也就越低。

三、案例分析

A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电子商务企业,经营商品涵盖传统家电、消费电子、日用百货、图书、虚拟产品等综合品类,是中国领先的O2O智慧零售商之一。由于电子商务企业与传统企业在销售、管理、财务处理等诸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同,运营方法创新带来的风险也不一样,风险管理制度及管理方法也需要具有针对性。目前该集团业务发展较快,但是风险尤其是财务风险管理相对薄弱。该集团秉承“科技转型、智慧服务”的发展理念,深化云服务模式,逐步探索出线上线下多渠道融合、全品类经营、开放平台服务的业务形态,追求“店商+电商+服务商”模式。目前该集团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财务风险因素:1.信用风险虽然该公司是“店商、零售、电商、服务商”服务模式,其本质还是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将线上和线下的销售进行资源整合。其业务进行的模式,不论是供货方还是购买方都是十分注重信用问题的,有些双方可以面对面交流或交易,以便对产品检查。在所进行的商务活动中将涉及大量的纸质文件,这些纸质文件不仅直观且又方便。但是在电商环境下,基本上所有的交易都是通过互联网来完成,这就会给不法商家有了可乘之机,如对信息进行相应的加工、伪造等。2.缺乏全面的数据支撑目前该公司将增加流量和增加销量作为业务发展的目标,但是实际操作模式依旧是传统的商业模式,并没有良好的创新决策,这样会使企业的财务风险有所增大,而对数据的治理与管控可以做到有效的规避财务风险的作用。3.缺乏控制电商风险的法律法规法律是行业行为规章和权益的基本保障,因为电商行业在我国起步较晚,虽然近几年发展极为迅速,但是国家还没有实质性的法律条款对电商行业提供保障,经常发生的诸如财务风险也是其原因之一,即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不够完善。4.财务信息风险作为一种线上销售,A公司基本上所有的财务商业信息都是以网络信息的形式来沟通传达,那么必然会存在信息泄露的隐患,给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伤害。而且网络上黑客和系统问题常常会给A公司的业务处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麻烦,这些便会造成安全隐患的发生,日常中诸如工作人员窃取重要信息、操作失误等都会给企业造成严重后果。除此之外网络的安全问题一旦出现技术上和安全隐患上也会造成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的丢失,为企业带来较大的影响和危害。5.财务风险管控能力较弱,易造成财务风险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中,企业的财务管理主要是依靠于经验丰富的财务人员来进行管控,而A公司的电商运营模式下网络成了实际工作的主要载体,由于A公司的业务量较大,运营资金的筹集和管理还有待完善,造成一定的财务风险。

四、案例研究建议

对于完善A公司财务风险管理,防范财务风险产生,就其在财务风险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措施,本文主要建议如下:1.建立良好的资金管理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A公司的规章制度是其发展的有力保障,要结合企业的经营特点,制定资金管理制度,保障财务风险的可控性。除此之外,还应当建立岗位责任制度,从个人到企业来保障财务的质量安全,以此增强企业内部的控制能力。2.增强风险意识在A公司的日常财务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会直接决定电子商务交易的风险高低。目前相关财务人员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因此,A公司必须要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教育。企业应当按期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风险培训,开设讲座讲授相关知识,增强风险意识,对公司的电子商务交易的认识有待加强,提高公司电子商务财务管理的安全性。3.构建完善的财务在线处理平台A公司的财务系统是其风险控制的有力保障,可以将财务系统对数据加以论证和分析,再将得到的数据和结论加以利用,使其成为企业的数据资源,实现企业数据资源的共享。数据处理需要有完善的网络化财务模式,要对公司实行数据监督,整合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通过财务共享机制,有效整合冗杂的财务管理信息,然后通过财务管理人员的精密计算得到最终的数据。建立财务信息在线处理系统,通过构建财务信息在线处理系统将软硬件相互结合,发挥高效的信息处理优点,把财务信息的管理效率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通过构建财务在线处理平台能够将之前复杂困难的财务处理工作变得快捷、高效,还可以使用在线处理平台完成企业财务的审批和资金的调度等工作,进而实现对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在一个较为合理的范围之内,提高财务处理的效率,满足企业的各项需求。4.强化网络安全,对财务信息进行保护A公司财务管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络安全,想降低财务管理风险,首先要确保网络足够安全,然后才能有效保护财务信息安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基础性设施建设。A公司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靠其硬件的水平,在硬件方面可以选择一些具有高度安全性的网络设备,改善其电子商务基础性设施的应用水平能力,同时,A公司也可以自己构建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并在该系统的基础上采用较为成熟、安全的防护性措施,软件及硬件的相互结合才能够将两者的科技能力发挥到极致。(2)建立一套安全的信息防护机制。因为A公司的财务信息的存储大多数都依赖于计算机,因此建立一套安全的信息防护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信息防护机制的内容主要包括用户权限的分级制度,同时运用现代化信息安全防护技术,增强对财务信息的防护,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避免黑客入侵公司的财务管理系统。

结束语

大数据在新处理模式的支持下可以获得更大的决策力,通过能够洞察一切的发现力和优质的操作流程,高效率的对增长速率极快,多样化、复杂性较强的信息资源进行处理,大数据技术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不仅能够处理庞大的数据信息,而且可以体现数据处理的专业化水平。电商企业的发展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两者相互融合与成长,为现代社会人类发展提供方便快捷,面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现代物流与网络金融的同样发展,电商要与其相融合,规避风险,共同进步,减少不必要的财务风险,改善企业债务与融资问题,降低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孙艺珊.大数据时代下消费者线上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商论,2018(22):49-57.

[2]杨洁.大数据时代下电子商务发展现状思考[J].经贸实践,2017(21):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