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命教育论文范文

生命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生命教育论文

第1篇:生命教育论文范文

(一)生命教育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向人本化方向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一书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p294)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始终倡导的价值观是基于追求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崇高社会理想的价值观。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学说从本质来看是一脉相承的,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最新阐述。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人的解读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价值观是面向人全面发展的价值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物质资料得到极大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从简单的追求温饱向多元化的精神层面发展,其中就包括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等基本要素,强调“人”在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不仅是本人和个人,也包含他人和集体。因此,“以人为本”并不单纯是“以个人为本”。在此指导意义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不仅需要创新、也需要继承。因此,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的根本指导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生命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大学生生命的全面、自由、充分、和谐发展,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在大学课堂的具体体现。

(二)生命教育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实效性。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轻人文精神的培养,重原理理论的灌输轻学生情感的培育,缺乏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3](p4-5)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来源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发展,生命教育也不例外。除了要面对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种种新问题,也需要回过头来,吸取传统文化的宝贵营养。所以,及时开展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时展的要求、也是大学生成长的需要。生命教育属于情感教育的范畴,它让受众从情感深处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延续生命,进而激发其在有限的人生中充分实现个体的生命价值。如是,不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可以得到提升,还能引起大学生内心情感的共鸣,进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实效性方向发展。

(三)生命教育促使大学生完善个人的精神成长。生命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对自己和他人(包括有生命的动物)生命的尊重与敬畏,对人生价值的探索和追求,对人生信念的构建和追逐,从而实现人生的完整与幸福。尊重、敬畏、感恩、责任这四种特质体现了一个人的心态、原则和思想,是个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能使生命尊严得以体现,敬畏能使生命充盈踏实,感恩能使生命温暖甜蜜,责任能使生命自由从容,从而让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而一个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抱有强烈责任感的人,就能热爱生活,拥抱生活,满怀希望、信心百倍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如何加强生命教育

(一)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人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也是客体。在当前社会的转型时期,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必须先破后立,首先打破以培养“政治人”、“社会人”为目标的一元价值观,转而树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幸福诉求的多元价值观。树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以加强大学生命教育。[4](p3-4)应从工作体制、课程设置、特色教育、师资队伍等方面不断进行尝试与创新,使生命教育理念深入到教育过程的每个环节。

(二)积极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我国现阶段的生命教育主要集中着眼于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及环境教育上,针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可谓少之又少。笔者认为高校作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阵地,理应承担起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的主要任务。大学生生命教育很有必要在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单列为一个独立的课题。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在总结国内外生命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和现实要求,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为促成行之有效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模式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和制度保障。

(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生命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主应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首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辟出专门的章节甚至专门的课程来夯实生命教育的基础;其次,可以考虑吸纳部分对生命教育具有实践经验的大学生辅导员充实到生命教育的师资队伍中来,他们更能以案说法,更能走进大学生的心田;再次,还要加强大学生“三观”教育,只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其他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有关章节的部分内容需进一步强化;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中要更多体现为大学生提供人文关怀和精神情怀的内容,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从而实现人生价值。

(四)加强富有生命教育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建设。大学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平台,还是学生进行生命体验的重要场所。一所大学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如果能处处体现生命的特色,时时崇尚生命的特质,就能为该校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让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时时都可释放生命的光彩,体验生命的美好。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注重文化品位,合理布局校园人文景观。优雅的校园物质文化,更易激发大学生内在的真、善、美的情感,唤起他们对生命的美好追求。在校园精神文化“软件”建设中应凸显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等校园文化软实力,用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精神文化来感化大学生,将校园文化的活力和大学生旺盛的生命力紧密结合,为大学生的生命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以利“环境育人”目标的实现。此外,学校社团组织应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体验生命、珍惜生命、延续生命的舞台。大学生通过参与各种适合自身特点的活动,不仅充分展现各方面的才能,也能在团结协作和欢声笑语中体验和享受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真挚情谊,从而体验到生命的美好,缓解大学生生命的焦虑感,增加大学生生命的愉悦感和幸福感。

三、结语

第2篇:生命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育 生命教育 途径

0.引言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主要是为了达到珍爱生命的目的,实现生命的价值【1】。语文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对学生来说起着重要作用。能够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意义,从而使学生珍爱生命、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然而从当前教学中发现,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生命教育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就对语文教育中的生命教育进行讨论,并提出了有效的教育途径。

1.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是实现生命价值为目标的课程,也可以说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真正意义,达到尊重生命的意识,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所在。从中了解生命与天、地、人之间的联系,师生通过情感的交流所达到的教育活动。让学生真正的理解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不仅仅只是涉及到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同样有着重要影响。

实施生命教学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着很大影响,能够让学生形成珍爱生命、善待生命的观念,培养学生对保护生命的反应能力,如在自然灾害的环境下,通过自救来保护生命。端正青少年对生命的理念,有效预防自杀、犯罪等不良行为发生。在生命教学中,要将学生的人格与个性放在首位,将珍惜生命的理念融入学生的内心,使学生真正意识到生命的可贵。

2.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生命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是为了实现生命的价值,对家庭来说是能够让学生健康成长,形成良好的综合素养。对社会来说是为了促进发展而奠定良好的基础。然而在当前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生命教育。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指出要提高学生专业的知识,还要重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以及生命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随之生命教育逐渐进入到语文教学中,那么如何在语文课程中达到良好的生命教学效果是广大教师所关注的问题。

3.语文课程中生命教育的有效策略

3.1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和谐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生命教学的基础【2】。教师要实现与学生的平等地位,学生才会发表心中的想法,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能够更好的使双方的意识达到一致,形成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学会倾听学生内心的想法,从而让学生的身心得到自由,真正实现生命教育的意义。

3.2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

在语文课程的生命教学中,要打破以往传统式的教学方法,将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方式转换,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学习。首先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其中包括逻辑思维能力语言概括能力,有效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其次,教师在语言表达方面尽量优美准确,给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想象空间。

语文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对学生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其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3】。在生命教育要以尊重学生的价值观与情感体验为准。另外,教师要学会挖掘教学中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内容,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

3.3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

阅读对学生来说,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情感能够触动学生内心,从而达到共鸣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要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关于人文的内容,对学生的生命认识有着很大的帮助。通过阅读,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学生逐渐形成在生活中关注生命、珍爱生命。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教师学会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内容,例如,在学习《幼学记事》中,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作者小时候的艰苦求学经历,作者并没有被困难打倒,反而对生活充满热情,积极追求生命的价值,最终取得了成功。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体会到其中的思想情感,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认识到自己身边人的可贵,从而形成良好的生命观。

3.4引导学生发现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要不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能力自主解决,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生命的价值,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到生命的意义【4】。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发现”学习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学习,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发挥出重要作用。例如,进行“亲情”为核心的教学中,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体会真实情感,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发现,通过自身的情感经历理解作者的表达的思想,同时,反过来想到自己的情感经历,感受到自己母亲与父亲的爱是无比伟大,从而真正的理解生命的意义。通过“发现”学习,让学生懂得爱是建立在生命之上。

4.结语

总而言之,语文教育中生命教育的意义十分重大,其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关系到学生未来良好的发展。因此,要重视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要想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并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从而使学生形成珍爱生命、善待生命、保护生命的理念。

【参考文献】

[1]肖川,徐涛.论语文教育中的生命教育[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1:54-58.

[2]蒋洁蕾.论语文教科书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及教学方法――以人教社2001版小学《语文》为例[J].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2,04:58-61.

第3篇:生命教育论文范文

为人师表,体育教师在履行教学工作中其教风作风以、引导的教学风气以及对教学的质量和治学的严谨性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这些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不,亟待待提高。教师的师德和师能要符合现代化教育的完全统一。

2高校体育教师对生命教育的重构

从以上现状得知,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发生突发性的意外情况时,体育教师不能全局控制。但是体育教师可以从细节点滴拾起,量变达质变,减少类似事故的发生。作为一名能胜任学校体育教学的训练、科研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必须能全面理解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发展过程;科学实施和指导体育运动锻炼,保护和增进人体健康;能恰当地运用各种科学原理,制定适宜锻炼学生的教案计划;能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发扬优质的科学运动方法,同时还须摒弃落后的观念如:只重视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等。

2.1搭建生命的安全场地

体育运动首先应该布置安全的场地,这是作为体育教育对学生生命教育需提供的基本保障。拥有一个资源齐全、环境优美更具有安全性的场地能大大加强学生的生命安全系数,同时环境优美,资源齐全的场地还能增加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乐趣,渐渐提高自我自主锻炼的自导意识。因此再次重申,体育教师应把学生安全放首位,保证学生生命安全才能谈体育的生命教育,反之何谈生命的教育。

2.2运动损伤的防与治

运动损伤的防与治是防止运动损伤的手段,是生命教育有效进行的基础,更是高效率的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运动前需要做充足的准备活动来增加体内温度,降低体内肌肉黏滞性带来的阻力,提高运动效果,减少损伤。运动时由小幅度运动向大幅度运动阶段性过度,目的是为了学生能适应。运动结束后,体育教师应该教学生一些放松肌肉的方法,减少运动强度后带来的运动性劳累,如:按摩、针灸、热疗等。在运动过程中学生有损伤时教师应采取相应方法,进行合理的治疗。

2.3运动周期

合理保证学生的运动能力是关键。人体的生理规律与季节是密切相关的,运动季节的不同,运动周期也不一样,体育教师要根据运动周期制定运动计划。同时教师需密切与学生互动,增强师生之间的亲密度,老师可以从学生身上了解到学生身体的状况和学生对体育教学方面的意见或建议,这有利于体育教学更趋于完善,促使学生利用教师合理的方法,便捷走上体育运动的健康之道。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虽能及时地了解学生身体状况,但存在主观性和不足,这需要体育教师合理定制间隔时期,定期定测为学生检测身体状况,并利用科学的设备直接检测学生身体状况。而定时定测的客观方法也存在找时间上的差异,因此,两者相互结合,取长补短,两者互补。发挥科学合理的运动方法有益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加强学生与教师的心灵默契,更好地开展体育教师工作。

2.4运动节律

以上分析中年轻气盛的大学生在运动时出现突发的意外情况如:运动性晕倒、脸色发白缺血缺氧严重现象,是由身体缺失平衡的营养物质和对外界环境适应性能力不足造成的,所以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需加强对学生身体的关心,也应该教授学生协调饮食以及在运动锻炼时应加强身体所需营养的摄入量来为体育运动提供能量的重要性。体育运动是直接与外界环境挂钩的,在体育运动中学生学生出现头脑发热等现象是正的,教师从应心理和生理方面入手,加强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来解决该问题,这将有利于生命教育的发散。体育教师还应利用运动的克制和规律,简称“运动节律”,来保障了学生运动发展的延续性。体育教师需具备全面的知识来掌握以上的方法,从学生的生命教育审视,加强了学生的生命安全砝码,保证了学生的身体质量,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自身的教学方法。

3教师生命教育自我培养

教师应树立积极的人生心态和体育工作者的精神风貌,拥有良好的生命道德素养及形象,来对学生教育的发展做榜样。体育教师应用更多生命价值来引导学生弘扬生命的意义,完善自我的生命道德素养,为学生提供人生向往的绳索,全面的对生命教育开设了一条具体的道路导向。

3.1生命教育的取向

生命教育的内容广泛,作用意义分布广大,这需要体育教育者学会把握,为学生提供关于生命的教育。当然,掌握生命教育的目的是整体把握生命的多方面、多层次、和延伸性。生命的意义是体育运动教育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在古代王朝中宁做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却不愿同流合污,无论别人的指责或恶言相对,愿做一名为人民服务、伸张正义、不同流合污的清官,这就是伟大的人生命的意义。而如今,生命的意义不是“损人利己”,打着为人服务的旗帜,私底下结帮结派聚集财产贪赃枉法,变相地搜刮民脂民膏,而是为人民服务。然而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乏高校体育教师为获得某些利益,加长学生的锻炼时间,消耗学生的身体能力达到训练目的,甚至牺牲学生的生命代价换取运动会的奖牌、金钱和荣誉等。所以必须究其根、刨其底,彻底地曝光不为人知黑暗的事实真相,为了学生的生命安全,创造更具有价值性的生命意义。作为一名以生为本的高校体育教师,需有着高水平的文化蕴含、丰富的人生经历以及远大的人生理想,为学生提倡正确的生命意义和取向,做学生的好榜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义。

3.2尊重生命

3月13号韩国学生因迟到遭到老师两次以头撞墙惩罚,而在身边也存在着因迟到或某件事便遭到老师的怒脸和严厉的惩罚的现象。以上类似事件中,教师借体罚的措施来使学生改正错误是违背人性的,这样会导致学生不思悔改并且变本加厉。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尊严和平等,不分教师和学生,教师应与学生心贴心的交流,互相尊重、平等,教师应通过关怀和照顾来抚慰正处于叛逆期的学生,来解决学生的问题。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是不同的,都存在着差异。由于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人体的差异性导致某些学生学习动作别扭,引起同学之间的嘲笑,这会使这学生自卑、无斗志且状态消极。这便需要教师积极强调班集体的凝聚力和整体性,促使同学之间互相帮助而不是互相嘲笑。并且教师要适时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教会学生沟通交流的方法,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慢慢的学生就会和集体融洽。平等、尊重和理解是尊重生命的前提和师生之间的剂,教师需要收起作为教师的强势一面,发扬平等和谐,共同铸就美好生命的教与学。

4结论

第4篇:生命教育论文范文

(一)语文教学与生命情感的关系生命教育是一种生命情感教育,旨在使学生认识生命的同时,珍惜、尊重与热爱生命,逐步脱离自我中心主义,发展人文关怀与社会关怀的精神。课程改革已全面推动语文课程的功能性转变,由单纯关注学生的知识习得转变为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道德生活以及人格养成。语文新课标更是明确地提出:语文教学应积极培养学生包括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情感、民族文化情感、审美情感在内的生命态度与价值观。小学语文的生命情感教学目标与生命教育相吻合,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所获得的真善美、假丑恶等情感体验,将发展成为学生对生命的理性思辨,最终影响学生的心智、品性与道德,彰显学生的生命个性与追求。

(二)语文教学与生命践行的关系生命教育是一种生命践行的教育。学生具备对生命的认知与情感还不够,还需要切实地去履行生命存在的职责与义务,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也为别人的生命尽一份力。小学语文教学与践行生命教育的关系在于:语文课堂可以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形象,感染学生心灵,熏陶学生思想,树立学生行为规范的楷模,进而激励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大量的实验证明:榜样的力量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有着巨大的作用,小学生的行为学习力以模仿性学习为主,且喜好模仿受到尊敬、欢迎、敬佩的对象。语文教材中的典型人物对小学生行为的示范与激励,不仅能起到对小学生践行生命教育内涵的导向功能,其践行本身也是提升小学生生存技能与生命质量的根本途径。

二、生命教育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一)语文的生命认知教学小学语文的生命认知教学应以建构小学生生命认知内容为主。通过对小学语文教材(以苏教版为例)的梳理,笔者针对小学生生命认知教学内容进行划分,并列举了相应的篇目。教师在构建小学生生命认知内容时,可将其划分为“认识与珍惜生命”、“尊重与爱护生命”、“享受与超越生命”三个维度,整理相应的素材实施教学。合理的维度划分是生成教学系统性与科学性的前提。

(二)语文的生命情感教学小学语文的生命情感教学应突出情感取向,开展主题式情感教学。比如爱国情感取向的主题教学、民族情感取向的主题教学、生存情感取向的主题教学、道德情感取向的主题教学等。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教师应向学生重点阐述某种情感取向的思想内涵。以生存情感取向为例,比如《金蝉脱壳》一课,小学生能从课文中直观看到的仅仅是金蝉由卵变为幼虫的过程,教师应重点指出: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背后是金蝉为延续生命所付出的代价。这样,通过明示生命的坚强与脆弱,有利于学生对情感的理解,使情感教学不流于表面。

第5篇:生命教育论文范文

1.生命教育的内涵对于生命教育,国内教育理论界在这个概念的诠释上一直没有达成共识。关于生命教育的概念表述有很多种,专家学者纷纷从多个角度阐释生命教育。一种类型的定义可以认为对生命教育的理解是:通过生命教育使受教育者得到有关生命的知识,提高自身对生命的认识,提高生存技能,挖掘生命的价值,并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还有一种类型的定义是将生命教育诠释成一种教育的手段,教育的观念。本文主要指前者。

2.生命教育的意义生命教育自身所具备的价值和进行生命教育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包括:在物质生命层面,生命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使其产生珍惜生命的观念,同时尽可能地提供给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教育,诸如动手能力、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野外生存以及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救能力的训练等,为其个体生命的保存和发展提供保障。在精神层面,对其进行生命价值升华教育,提高生命的质量,为其建立积极的人生提供引导。这正是生命教育的最通俗意义。也就是说,生命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生存,更要引导学生理解生活、思考生命的意义从而去追求幸福生活。

二、地理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优势

1.地理课程是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课程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从整体反映人类生存的客观世界。它不仅直接涉及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涉及到人类的精神世界。生命教育致力于人与自身的教育、人与人的教育、人与自然的教育、人与环境的教育,无论进行哪方面的生命教育,地理课程都有着独特的学科优势,如自然地理有利于学生充分认识生命,从而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通过对自然规律和原理的学习,增强生命意识,进而善待生命,尊重自然。而人文地理的学习能够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增强关心和热爱环境的责任感,从而提升生命的高度。

2.地理教学包含生命教育的大量素材地理教学蕴涵着的生命教育资源,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重要阵地。例如,如何利用地图在陌生地方的定位、GPS的应用等技能。初中地理从经纬网定位开始,进而学习使用地图以及判别方向。这些知识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非常有用。此外,中学地理教学内容涉及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台风、洪涝、干旱、泥石流、沙尘暴等,并不同程度地分析其形成原因和机制,对学生的灾害防范意识及灾难发生时的急救逃生能力培养有重要帮助。涉及认识层面的则更多,从正面的熏陶看,如对比宇宙的浩瀚,可见生命之渺小,树立谦虚、乐观的心态等。反面教材也比比皆是,通过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所造成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可进一步教育学生树立忧患意识与和谐意识。

三、结合地理学习内容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1.建立人地关系和谐发展思想,增强学生热爱生命意识地理学是研究人和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帮助学生认清正确的人地关系,理解自然环境和生命活动的一体性,从而意识到保护环境也是为人类创设良好的生存空间和生活质量,将保护环境看成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善待环境就是善待人类、善待生命、善待自己。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地理学科中的可持续发展观强调对生物的保护,对生态平衡的维持,实际上是引发学生内心中对绿色、阳光、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之情。

2.利用地理过程与因果关系思想,强化学生战胜困难意志地理过程思想告诉我们,任何地理事物与现象都处于不断运动、发展、变化之中,应从不同的时间、空间,以动态发展的视角分析问题。如中学地理讲述的“沧海桑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就蕴含“塞翁失马”一样的哲理。实际上,许多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多次的磨练才获得成功。正如陆地表面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面貌,多是经历千百万年的风雨后才形成的。因此,地理过程思想可启迪学生面对挫折、失败时坦然处之,将其看作事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环节,没有必要过分担心和害怕。地理现象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地理因果关系思想告诉我们,遇到困难时要善于从多角度分析原因,找到解决办法。

3.善于延伸地理知识,训练学生生存技能地理教学中要善于延伸地理知识。特别是在讲述自然灾害时,延伸相关知识,以提高学生生存技能。世界范围内重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包括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几乎都与地理学知识有关联,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甚至威胁人类的财产、生命安全。为使灾害带给人们的损失降到最低,人们就要对其有正确认识。这就要求在基础教育别是地理教学中要介绍相关知识。人的生命是可贵的,但也是脆弱的。面对突如其来的人类灾难,要教育学生如何自救。站在教学前沿的地理教师一定要传授学生各种生存知识、方法和遇到各种生存危机时的处理办法、逃生本领,提高学生保护自身的意识与能力,而不是一味地只讲书本上提供的知识。

第6篇:生命教育论文范文

为了促进以往心理健康教育要在内容与方式上的转变,促使大学生回归自我精神的把控,真正感到生活的价值和快乐,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以生命教育为导向,突破原有的学科架构,重新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重新回到关注学生的价值和潜能这一高等教育的根本宗旨上来。实践证明,只有在生命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确保大学生在生理、心理、社会性以及灵性等方面得到全面均衡地发展,根本破解大学生心理异常与疾病以及造成严重后果等突出问题,真正使大学生珍爱生命的美丽,健康成长,顺利成才[1]。再从相关理论分析来看,预防与矫治大学生心理异常虽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但在面临大学生“三观”方面偏差而产生各种错误认识之时,心理健康教育则往往显示出有些无奈与无力。对此,学者进行了多层面的探索。其中人本心理学的创始人罗杰斯提出“当事人中心疗法”。这一理论最突出的是,要相信当事人的自我成长的力量。这即是讲,对其当事人存在思想方面的偏误时,要运用人本的理念与技巧,对其首先能够理解与接纳,然后促使当事人去自我反省,进而促使他能够逐步趋于积极的方面而不断进步。显然,这种精神力量的原源是哲学,也就是最高认识层面上对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考量。超个人心理学一样关注人的生命与精神世界。这一理论在诊治心理问题时,在很多方面与生命教育是相同或相似的,特别是其提出的要极好地诊疗人的心理问题,必须直面人的思想认识,也只有在精神层面解决了人的思想问题,“人”才能够产生本质性转变,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啻他山之石。从这些理论分析可见,重新审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其教育的目标,重要的是需要以生命教育为导向,并将其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之中。

二、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需以生命教育为基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想不断地丰富与完善,就不仅要适时地拓展本学科的知识与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及时地吸纳与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从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上看,生命教育比心理健康教育更深、更宽。众所周知,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所关注的主题很多方面是相同的。如大学生的贫困与就业的压力、学习与交往的困顿、前途与情感的迷茫、现实与责任的逃避以及对生活的悲观、对生命的漠视等,但二者所关注的侧重点是极不相同的。对于这些问题,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者首先认为是心理问题,并会相应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和采取措施。不可否认,这些措施的确使大学生有了进行心理疏导的路径和破解心理症结的方案。然而生命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这些方面,它关注的是更深层次的有关生命问题,如压力所引起的生命价值问题、困顿所引起的生命意义问题、逃避所引起的生命责任问题、冷漠所引起的生命权力问题等等。由此可见,生命教育更凸显了教育的本质与本原。为此,要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就需以生命教育为基础,吸纳、拓展与充实其相关的内容[2]。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确定,主要针对的是如何破解大学生遇到的现实问题。就其具体内容来看,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对的是,大学生面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问题以及择业、择偶和学业问题等。这些现实的问题,确实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在特别重视当前直接迫切的现实问题的情境下,恰恰忽视或轻视了大学生生命意义的主题教育内容。从二者教育的本质与相关性来看,只有以生命为主线和目标,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欣赏生命的美好,懂得生命的可贵,明晰生活与生存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才能进一步地深化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实效。高校教育的实践也说明,当学生从内心感悟到生命教育与自我人生共振时,就会使他们油然产生对生命强烈的敬畏与尊重,进一步在内心深处对于自我“三生”,即生存、生长与生命产生良好的向前向上的反思与反省,会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与解决自我所遇到的各种心理的或现实的问题。由此而言,生命教育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更深层、更根本的教育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是当前深化与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基本方面。然而,提出与主张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他们的生存、生活与生长,并不是把生命教育内容机械地搬过来,硬塞进去,而是为了改变以往心理健康教育的偏颇,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过分注重心理理论与技能的片面性,使学科理论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搭起一座相通的桥梁,进而使科学理论既能够促进学生基本智能的提升,又能够培养大学生正确地了解与理解生命及其意义,并积极地追求与创造生命的价值。此外,生命教育还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开展的内容,比如休闲与养生教育、生命的尊严与权利教育、生命伦理与死亡教育、女性的家庭教育等等。这些方面的内容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角度来看,似乎离题很远很偏,但仔细分析一下,它其实是很近很正的。在一个凸显人文教育的当今时代,面对这些问题,应该说是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而不是要以生命教育压缩或替代心理健康教育。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借鉴和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使其教育重新面对大学生的现实,并从他们的现实世界中凝练教育材料,致力于培养他们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快乐的生命意识,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充实与完善[3]。

三、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需以生命教育为参照

第7篇:生命教育论文范文

生活德育是超越知性德育的一种德育范型。与知性德育相适应的知识型德育教师操作不了生活德育的课程及教学,生活德育的实施要求新的生命型德育教师的出现。

1.从德育目的来看,生活德育改变了以往培养“伦理学者”的教育目的,而转向生成“有道德的人”。生成“有道德的人”并不排斥道德知识的教学和学习,但道德知识的教学和学习在生成“有道德的人”的教育活动中已经不再是目的,也就是说生活德育不再是为知识而知识。道德知识的学习和教学已经处于次要地位。单纯以传授道德知识和进行道德思维训练的知识型德育教师无法实现生成“有道德的人”的德育目的。这就要求出现一种与知识型德育教师迥异的教师来操作,而生命型德育教师正是生活德育目的实现的重要保障。

2.从德育课程来看,生活德育课程的设计改变了以往德育课程设计所遵循的学科知识或道德规范体系的逻辑,是以儿童生活的重要价值维度和不断扩大的生活范围来设计课程的,课程中洋溢着儿童生活的气息。这种课程设计要求德育教师俯下身去倾听儿童,了解儿童的生活,弄清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所思所想、所欲所求。可见,只有充分了解儿童生活的教师才能驾驭新的德育课程。

3.从德育教材来看,“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生活德育理念下的德育课教材只是儿童探索生活世界的一个切入口,仅是为儿童提供的一个平台。这就要求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本地区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

4.从德育课堂上来看,生活德育的课堂是一个迷人的世界、一个动感的世界、一个洋溢着情意的世界。在这样的德育课堂上每一个人都以“全人”的身份出场(鲁洁语)。这样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必然要求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师来把握。知识型德育教师以知识讲授为主要的教学方法,难以驾驭充满生命活力的德育课堂。

那么,生命型德育教师究竟是什么形象呢?生命型德育教师有哪些特质呢?

二、生命型德育教师的基本形象

1.生命型德育教师是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教师。这里所指的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不仅指教师要尊重、关爱学生的生命,还要尊重、关爱自己的生命。一个连自己生命都不关爱的人,怎么能关爱他人的生命呢?自爱是道德的源头,一个懂得珍惜自己生命的老师才会去爱学生,引导他们去感受美好世界,活出生命的意义和风采。德育教师作为学生精神生命的引领者,更应该是珍爱生命的人。

2.生命型德育教师是关怀和提升学生精神生命的教师。人的生命具有二重性,即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德育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肉体生命,使其在学校中不受到人身伤害,更要关注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在以往的课程体系中,德育教师只关注精神生命的认知层面,给予了学生大量的知识,却忽略了情感和价值观的培育。德育作为一种育人活动,要求德育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精神生命,因为精神生命的完善与否,是人之为人更显著的标志。德育教师的责任就在于点化和润泽学生的精神生命,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3.生命型德育教师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师。生活德育理念下的德育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这要求德育教师自身必须充满生命的活力,因为只有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师才能够将学生带入“动”的状态中,让学生的情感、思维、语言、身体都动起来,打开记忆的闸门,在回忆、叙说、聆听和思考中自然而然地学习道德,也就是说,只有充满生命活力的德育教师,才能“创造”出迷人的德育课堂。

4.生命型德育教师是拥有教师德性的教师。所谓教师德性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它既是教师人格特质化的品德,也是教师教育性凝聚而成的品质。”教师德性包括教师善、教师公正和教师责任感。拥有教师德性的教师会达到不教而教的教学境界,即教的不是书本里的现存的事实知识,而是一种在书本里无法言说的人生智慧。学生一旦形成了教师和他用全部身心滋养出来的人生智慧,对人生就会有一种全新的感受和深层的把握,生命境界就会更加高尚。

5.生命型德育教师是具有教育教学智慧的教师。“智慧是个体在知识、经验和理性的基础上形成的灵活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变化的一种创造性的能力。”教育教学智慧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具有解决教育问题、处理偶发事件、创造生命价值的卓越能力。教育教学智慧是任何一个现代教师都必须具有的素质,教育教学智慧对于德育教师尤为重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在真正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很难预设学生的状态,只能根据学生的反应灵活调整教学。只有抓住生活中的细节并引入德育课堂,才能让学生得到发展。

6.生命型德育教师是勇于创新,持续追求专业发展的教师。生命不息,创造不止。回归生活德育理念下的教材,只是教学的切入口,是学生探索生活世界的平台。教师要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生命型德育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地把教材中提炼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那样的德育课将会索然无味。教材中大量的留白也暗示德育课堂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才是真正的德育课教学。创造性是对生命型德育教师的一个重要要求。离开了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教材只会是意义不完整、没有生命的符号体系。

值得说明的是,生命型德育教师并不是知识型德育教师的对立面。生命型德育教师也不是不要道德知识的教学,而是看把道德知识的教学放在一个什么位置上。与知识型德育教师相比,生命型德育教师更注重对学生生命的关怀,更注重创造新的精神生命。因此可以说,生命型德育教师是对知识型德育教师的一种超越。

三、生命型德育教师形成的内外机制

生命型德育教师作为迥异于知识型德育教师的一种新型德育教师,其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各种力量相互配合,才能推动生命型德育教师的诞生。

1.从国家层面来说,要改变传统的德育教师培养模式。传统的德育教师的培养归口于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训练中,政治、经济、哲学理论课占主导地位,而关于道德哲学、品德与德育心理、德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系统训练很少。这一培养模式背后的假设是:德育课程的学习等同于一般文化知识的学习,因此培养出来的德育教师也是以传授道德知识、进行道德思维训练为己任的知识型德育教师。殊不知,德育是成“人”之学,德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因此,国家应加强大学教育学院(系)参与师资培养的力度,加大对“准德育教师”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训练,增加“修身养性”的通识课程。此外,师范院校要开设新的专业,培养专门小学德育师资。

2.从学校层面来说,要竭尽所能清除阻碍生命型德育教师诞生的不利因素。

首先,德育教师在学校的边缘化地位,阻碍了生命型德育教师的形成。学校要切实提高德育课教师的地位,这是生命型德育教师诞生的前提条件。长期以来,由于考试主义和知识至上的主流文化的控制,德育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名义上的高位,实际上处于可有可无、常被任意删减的低位。在这种课程体系下,德育课教师被边缘化,成为学校里最不受重视的教师群体,是学校的“次等公民”。这严重影响了德育教师的工作热情。学校要切实提高德育教师的地位,使其与语文、数学、英智慧的生命,用一个心灵去唤醒许多心灵,用一种人格去影响另一种人格,用一种热情去温暖许多生命”。因此,教师要放下自己的“权威”身份,以平等的一员走进学生的生命,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生命体验与感悟,同学生一起实现生命的成长。

第8篇:生命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道家文化 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生命教育

21世纪,这个时代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和各类技术的进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和人口的增加,人们的视野变得越来越开阔,对物质需求逐步增加,个体在社会中发展的竞争力越来越大。处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情况下的青少年学生,正是身心健康发展的黄金时期,但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中西方文化的兼容并包、价值取向多元和人生道路选择多样、个人发展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青少年生命的无助感和脆弱感日趋严重,部分青少年出现物质追求的迷失、社会道德的衰落和身心发展的扭曲,将有限的美好岁月虚度,甚至年纪轻轻便不珍爱自己的生命,“自杀”行为更是频频发生。面对诸多生命滑坡倒退现象,对青少年开展生命教育已是非常必要。

生命教育关注的是人从生到死这一过程中对生命本身,以及生命本体和外在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存在,包括呵护自然生命,塑造社会生命,激扬精神生命,实现生命全面和谐发展。[1]在一个人生命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对“人”的第一要求,决定了其对生命的理解,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对社会道德的理解,决定生命的高度以及做人处世的底线。

道家的“三观”文化

我国古代先贤用他们的智慧在实践中思考和总结出了中国最本土的哲学,蒙培元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提出“中国哲学是生的哲学。所谓生的哲学,可以理解为生命哲学”[2]的观点。而“中国哲学之所以能被称为哲学,就表现在它与西方哲学有共同之处。这主要表现在它们所研究的问题、对象及在诸学术中的位置等。从哲学对宇宙人生作整体性思考和根源性探究这一角度来看,先秦哲学唯独道家担当这一重要角色。”[3]我们结合这两种观点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哲学是一种“生”的哲学,而先秦哲学中道家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力。由此可见,要学习和全面地了解中国哲学就必须要把握两个角度,一是生,二是道家。再深入一点,“道家”的“生”的存在,对于帮助现在的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有着重要的启示和现实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其对待生命的思想,更是对现代生命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广泛的影响力。

1.道家的世界观

世界观,也称之为宇宙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认识看法以及根本观点。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用“道”对宇宙观进行了相对完整的表述并有其独特的认识。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老庄的“道”是一种包罗万象、无处不在的存在状态:既可以揭示看不见摸不着,虚无缥缈的精神、思维层面,又可以是影响和支配实实在在的物质存在和万事万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形成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比较朴素的世界观。

2.道家的人生观

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受其世界观的影响和制约。陈鼓应先生说:“老子的整个哲学系统的发展,可以说是由宇宙论伸展到人生论,再由人生论延伸到政治论。”[4]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道家思想发展起来的那个时代,天下动荡不安,百姓民不聊生。基于对当时天下众生所生活的社会处境的思考,道家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都卷入了以人为本的社会思潮。他们开始思考生命、考虑人生的意义以及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等问题,他们对于这些问题的理解是深刻的,有着清晰的认识和非同寻常的见地。在“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世界观的影响和制约下,对于生死观、苦乐观、幸福观等人生观的基本内容,从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加强人生修养出发,提出了“保身顺命”、“见素抱朴”和“和而不同”的人生观。

3.道家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其也直接受到人生观的影响,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价值观的形成与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道家的价值观,是以自然为原则的基本前提下,在千百年的封建历史上一直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支配和调节着一切社会行为,逐渐形成了“返朴归真”、“知足不争”和“无为而为”的价值准则。

道家“三观”文化对青少年生命教育的指导

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对于生命教育中帮助青少年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和追求生命意义有着深远的意义。虽然作为封建时代的产物,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不免有许多的糟粕在里面,但其扎根中国几千年,是本土的文化,只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科学地挖掘其闪光的地方,就能够古为今用。用道家文化指导青少年生命的修养:用其正确的世界观“立身”;用其正确的人生观“立业”;用其正确的价值观“立行”。只有“身”、“业”、“行”三者健康发展,生命的意义才能彰显出来,生命的质量才会有所提升。

1.用正确的世界观立身

世界观决定了人们看待世界、看待身边事物、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方法。道家“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对青少年“立身”有着深远的影响。

老庄都用“道法自然”来阐释自己朴素的世界观,可以说,“道法自然”是贯穿整个道家思想的主线。“自然”所代表的不仅有科学角度的自然界,还有哲学角度的自然而然。揭露的是一种万事万物本质的存在,揭示了一种自我完成的、规律的运动过程。“道法自然”在生命教育中,真正的含义便是尊重生命自然发展的总规律。

人首先要珍爱自己的实体生命,不能因为外界的影响而轻易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不是“自然而然”的一个过程。人的生命首先是动物性的自然生命,是大自然的客观存在和生命造化,生与死对于人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凡是自然赋予人的生命,存在即合理,自然的生命无所谓善恶和美丑,人生来带有的“本性”无法改变的,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生命是需要敬畏的。人一旦离开了自然生命,所有个体的精神、思考、灵魂、道德等就都丧失了依托的本体和存在的基础。“生命之自然”首要的便是珍爱自己的生命,让“实体生命”按照其本来的样子存在。

“道法自然”,提倡的是个体生命要遵循生命本来的样子存在,而不以人的意志力为转移发生改变,否则就是违背生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每一个人的特质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育过程中必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生命教育的目的是要提升生命的质量,故必须按照不同的特性进行不同的施教,让生命回归生命本位,尊重个性差异,使每个青少年的天赋、才华在成长过程中慢慢生成,逐步绽放,使生命的潜能得以最大化发挥。这样才能让其获得自信,增强自尊心,增强安全感。

道家“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不离“自然”之宗,强调的仍是“自然”。同时突出“人”的能动性和“天”的客观存在。对于个体生命在整个世界中的存在和价值给了明确的阐释,在大自然强大的力量面前,人的生命如同一根“苇草”,是无法与其抗衡的,但是人的生命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人合一”肯定了人与自然界差别对立的基础上立足于人和自然是相通的,天地万物和人类是宇宙大生命系统的共同成员,具有相同的本源和相似的结构,人之所以为人而异于万物,是因为人可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所以,人的生命在自然界是独一无二的,要按照其自然规律进行生长和发展,自然的规律不允许有轻视生命的现象发生,人生于自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便要以一种大的胸怀来正视自己和别人生命的力量。珍爱自己生命,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

青年的生命教育,首先便要在世界观上下工夫,将“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作为自己的一种世界观,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作为立身之本,按照规律接纳自己的生命、正视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

2.用正确的人生观立业

青少年的年纪相对较小,阅历极不丰富,生命教育的目的之一便是要帮助青少年知道人活着为什么?当人在面对功名利禄、挫折困难时,选择怎样的生命态度?对于青少年而言,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观,便会走向什么样的人生,也意味着将要收获什么样的命运。用正确的人生观立业,对于彰显生命的价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面对当下生命意义价值的失落、精神的虚无、信仰的迷茫和理想的缺失,道家“保身顺命”、“见素抱朴”、“和而不同”的人生观,有助于青少年坚定信仰,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在面对生活和事业上的挫折中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继而解决人生的困境。

生命价值的实现往往建立在伟大的事业之上,然而伟大的事业并不意味着积累丰富的金钱和如日中天的名誉,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往往将物质财富和显赫名誉作为衡量自己生命价值的唯一标尺,久而久之,出现了“拜金”、理想信念缺失等一系列生命价值意义的扭曲,导致内心的不安和生活心理压力的增大,有些人为了赚钱甚至不顾自己的生命,更有甚者危害别人的生命财产。当下面对生命中的功名利禄、挫折困难时,道家“保身顺命”、“见素抱朴”、“和而不同”的人生态度,对于生命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保身顺命”。“保身”便是强调当人对待功名利禄这些身外之物时,应该将自己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于人而言,生命是世界上最宝贵的。对于为了追名逐利而自毁生命的抉择,老庄都是非常反对的。然而“保身”并不是苟且偷生,道家提倡的是“无为而无不为”,既嘲笑不敢维护道义贪生怕死的现象,又反对为了名利而作无谓的牺牲。这就意味着,“保身”是为了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而珍爱自己的生命。对于青少年来说,“死亡”太过遥远,所以很多人对生命的消逝并没有思考和准备,道家对于自然而然的死亡有着大彻大悟的理解,老庄认为: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是“道法自然”的选择,坦然面对和接受死亡也是道法自然的正确态度。“顺命”并非是一种听天由命、游戏人生的消极态度,而是面对“死亡”这种人生的必经之路时的一种豁达态度。这种自然达观的顺命态度彰显了道家独一无二的魅力。

“见素抱朴”。生命中出现的大起大落,物质的诱惑和私欲的膨胀,都会导致人性的扭曲,且极易引发道德退化和道德堕落。面对这些现象,老庄提出了归于“自然”、“见素抱朴”的人生观念。功利之心太盛易陷入功利主义和虚伪主义的陷阱。故而,对待生命价值的实现,老庄都提倡摒弃世俗的名利和虚伪的条条框框,使人的心性回归到自然朴素、至纯至真的状态,在修养过程中净化自己的人格和灵魂,尽量减少只为自己谋私利的欲念。对于青少年而言,要立志做大事,将自己的生命价值同人类社会的进步的价值联系起来,见素抱朴,才能实现生命价值的最大化。

“和而不同”。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是独一无二的,但人的生命既有个体属性也有社会属性,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此可见,社会生命是人的生命属性之一,这便意味着人的存在是要学习社会规范和准则的,要按照社会大众的规范去作为、去行动。生命要“和”,道家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对人类社会世界的多样性有着真切的体会和认知,即为“不同”。道家对于生命的追求是一种和谐、融洽、协调,但却保持自我的一种差异性。

用正确的人生观立业,要求为了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而珍爱自己的生命,人生在世并不听天由命、游戏人生,而是在面对“死亡”这种人生的必经之路时以“顺命”豁达态度直面生死。在面对物欲横流、道德沦丧时,“见素抱朴”以实现人生的大志向,追求生命的大价值。最后,以生命作为社会之生命,要“和而不同”,在和谐的基础上保持自我的差异性。

3.用正确的价值观立行

价值观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决定人生的态度、追求和格局,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格局就大,反之则狭隘。只有拥有一个大的人生格局,生命的价值才能够在日常的行为中展现出来,生命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便是帮助人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正确地接纳自我,努力完善自我,培养人的抗压力和抗拒诱惑的品质,能够正确地面对困难,拒绝不合理的诱惑。在生命价值的日常行为中,道家“返朴归真”、“知足不争”、“无为而为”的价值观针对当下青少年生命价值实现过程中出现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攀比心理等“黑化”人性的不利因素有着很好的教育指导意义。

“返朴归真”。人性生来本是真诚纯洁的,但由于社会环境中所存在的虚伪、欺诈、过分追逐功名等不好的因素影响,人性的弊端开始慢慢地暴露出来,针对这种情况,道家提出了返朴归真的价值观,其注重的是人的内在真性情和外在表现的和谐统一。如此才能不虚伪,做最真实的自己,才能对客观世界里的事、物、人的评价是最“真”的,也才能做最真实的自己,如此才能在行动中,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苦乐观、荣辱观等,这样的生命才是最为真实和纯洁的,才能更及时、更好地将自己的行为调整到最佳状态,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

“知足不争”。当下出现的过分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攀比心理等各种危害生命的人生态度,其一个主要原因便是不懂得“知足”。一个人是否满足其实跟物质没有多大关系,关键在于他是否知足。人的生命是一个精神的存在,生命的精神性使人不再成为本能的奴隶和社会生产的工具,而是在生命的现实基础上,追求一种生命超越,去创造生活的意义和提高生命的价值。道家强调人在物质面前要保持精神的独立,不能被物所役使,也不因贫富等外在环境而改变内心真实的志向,21世纪正值社会转型期,当下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部分人面对物质享受不能自拔,一味追求物质,造成人格精神的空虚,贪得无厌以致失去理性,这在实现生命价值的过程中是舍本逐末的做法。人必须保持人格的独立才能去追求生命的意义,提高生命的价值。但是“知足不争”不是死气沉沉,毫无追求,重点是要在物欲面前保持生命的独立,懂知足,才能不过分地去争。“知足不争”的价值准则,对于保持生命的独立,保持心态的平衡,实现生命的价值有着重大实用价值。

“无为而为”。生命的价值的实现也是一种“自然”、一种规律的存在,价值的实现,也应该按照规律指导下去实现,对于这一点,道家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价值观念。道家的“无为”不是不去作为,讲的是一种“大为”。以无事的基准去行事,以“无为”的基准去作为。无事、无为并不是不做事、不作为,而是要顺应事物的发展趋势,遵循事物本身固有的发展规律去行事,使生命的价值自主地按照本源的规律发展,这样的“无为”就可以“无不为”,因为无为才是顺其自然的,这样才能够按照好的方向更好地“为”,使生命的价值顺利发展。

用正确的价值观立行,需要生命有一个大的格局,在面对虚伪、欺诈的生命污点时,要及时用“返朴归真”将生命的行为调整到最佳状态;生命的价值之一便是独立性,不能为物欲所奴役,懂“知足”,才能不过分地去争,有助于保持生命的独立,保持心态的平衡;生命的价值也需要按照本源的规律发展,“无为而为”才能顺其自然地使生命的价值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教育与生命统整》,《教育理论与实践》第29卷,第8期,第8页。

[2]蒙培元:《生的哲学――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7卷,第6期,第5页。

[3]陈鼓应:《道家在先秦哲学史上的主干地位(上篇)》,《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夏之卷,总第8期,第2页。

第9篇:生命教育论文范文

新课程的要求指出要让学生学到生活化的知识,也就是说老师在教学时要将教材内容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学以致用。这种生活化的教学就是生命教育渗透的重要载体,因此,地理老师要科学合理地将现实生活融入到地理课堂教学中,并且在其中结合生命教育,保证了生命教育的有效性。举个例子,老师在教《地图》这部分知识时,要让学生明白地图是以平面为载体,用来反映现实具置以及其他地理元素的工具。地图中最重要的构成就是比例尺、图例以及指向标,老师便要让学生准确掌握这些地图的要素,在学生学习了地图的这些基本的内容后,老师便可以拿出一张某酒店的逃生示意图,然后提问学生“如果现在酒店的面食间发生了大火,而你在面食间的楼上,那么你如何才能最快地脱险,逃出酒店呢?”这时学生便饶有兴趣地讨论着,学生们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应用,根据地图的比例尺来确定最短又可行的路线,从而安全逃出酒店。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水平,同时也能使生命教育渗透到地理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求生意识和求生能力。

二、组织开展课外实践,提高学生生命意识

老师在教学时,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和识记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将地理知识进行运用,在运用的过程中融入生命教育。这就需要老师较高的教学水平,合理有效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在无形中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实现生命教育。举个例子,老师在教《中国的自然资源》这部分知识时,老师可以让与学生讲述一些由于水资源匮乏导致很多人干渴而死的新闻,让学生针对水资源与生命这个主题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完之后,老师便可以让学生自由组成若干个小组对自己所在小区的用水量进行调查,看看哪户家庭的用水量最多,哪户家庭的用水量是最少的,并且对这些用户进行平时生活用水习惯的访问和调查,从中找出节约用水的生活小妙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充分地意识到生命与水资源之间的关系,明白水资源的宝贵以及生命的重要,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生命的教育,深化了对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生态意识,懂得了生命的更深层次的含义,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生命意识,提高了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现如今,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地推广,很多老师在教学时都会使用多媒体技术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然而,老师使用多媒体技术更多的是用来展示课件,这就使得多媒体技术没有充分地发挥其效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理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地理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不再只是播放课件,而是适当地播放一些小短片或者是展示一些图片来更好地实施生命教育,保证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举个例子,地理老师在教《自然环境》这部分知识时,老师可以适当地给学生展示一些自然环境的图片,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此同时,老师还可以播放一些野外求生的小短片,让学生充分利用地理知识来求生。例如,学生在森林里迷路了,那么学生可以根据树木的繁密来确定东西方向,而树木的东西方向是因为地球的运转所决定的等等。通过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享受视觉和听觉盛宴的同时,也能强化自身的求生意识,明白如何在野外获得求生的可能,从而在地理教学中有效地实施了生命教育,有利于地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