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技能人才范文

技能人才精选(九篇)

技能人才

第1篇:技能人才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 培养目标 理念转变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1

1 技术技能概述

“技术”一词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的《百学连环》一书,意思是为了实现生产或者是非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经验和手段与方法的总和。顾名思义,技术即为熟练,即在某个艺术或者是行业领域内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减轻人的劳动量所采用的方法和技能;同时技能还是人们运用经验和知识使得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一种活动方式。将技术按照活动方式的外显性和内显性来具体分类,可将其分为心智和动作技能两种。从传统观点上来分析技能和技术,我们可以得出来,技术可以涵盖技能,且比技能高一个层次。但同时赋予技能“人化”技术,正是因为技术才能真正体现出来技术的价值。也就是说,技术和技能之间所存在的不是层次的关系,而是伴生的、随动的、互动的,由此得出,技能是对技术的开显。

2 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比较

目前较为一致的人才类型划分方式就是工程型、学术型、技能型和技术性四类。我国的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大多是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技术型人才的描述为在一线从事技术设计、改造和革新的技术人员。在他们身上有着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与工程师相比理论水平较低,注重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较好的应变能力解决困难,拥有较好的人际组织能力和实践工作能力。技能型人才也可以称作操作型、技艺型人才,指的是具备专业知识,主要依靠操作技能来具体操作社会生产和实践活动。2011 年,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由此可以得出,高技能型人才是当前高职培养人才的目标。

3 高职院校高技能型人才界定

“高技能型人才”即为具备高水平技能的技能型人才。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是具备较高的综合性素质和较为精湛的技能,再经过生产劳动的磨练最终成长为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种是技术技能型,指的是技艺高超技能精湛,能够独自解决操作难题,实现劳动上的创新。在工作中,对于一般技能工作人员能够予以指导,处于技能人才的高端层次,这一人才主要分布在制造、加工和服务等领域。第二种是复合技能型。这一人才能够与时俱进的了解这门技能的发展方向,信息处理能力较高,不断学习新技术和新知识,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合作意识和现场管理能力较强,能够不断进行创造性的劳动。第三种是知识技能型。这一类技术人员指的是具备较高的知识和理论水平,又拥有高水平的操作技能。不仅能够将个人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以指导实践,还能够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他们一方面能够较好的适应产业升级,尤其是一些新能源新技术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在高新技术产业和一些新兴职业领域中也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

4 从“技术应用型人才”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转变的依据

4.1 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

高职院校从“技术应用型人才”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首先反应出了这一理念更能紧贴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在以往的高职教育中,“技术型人才”一直是其培养目标,虽说与“技能型人才”仅仅一字之差,但在强调重点上确是失之千里。技术型人才指的是身在生产一线主要从事组织和管理工作,同时处理在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技术问题;高技能人才既强调个人技能,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更为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应当说,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才更为符合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

4.2 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较于之前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来讲,“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理念更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在我国的产业制造中,仍然以中低技术为主,缺乏自身的核心技术。在所需劳动力方面,以农民工和低端技能人才为主,而我国面临的产业升级方面的转变则致使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已经成为了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一个巨大“瓶颈”。因此,在此情况下,迫在眉睫的工作就是培养大量的高技能人才。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截止到2010年,我国技能劳动者总数量为1.12 亿人,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比重仅为5%,在技能劳动者总数中,高级技工数值仅为20.5%。而发达国家中,劳动力比例中技术工人占据75%以上,高级技工比例为30%~40%、由此可见,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去甚远。在加工、制造、能源、建筑以及环保、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高技能人才短缺现象更为严重。

4.3 有利于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

“高技能”主要是在层次上对技能进行的划分。高职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掌握高级技能;而中等职业教育则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初级技能,二者属于在同一教育类型中的不同层次上的教育,而这一划分方法也使得高职和中职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更为清晰。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发展路径,更有利于将中职和高职教育衔接起来。另外,纵观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高技能人才也是十分缺乏的。因此,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责任任重道远。

5 结语

国家应高度重视技术培训教育工作,并将其上升到“技术立国”的高度来认识。从此出发,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真正体现出其作为高等技术教育的本质内涵。所以说,转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念,不仅是顺应时展要求,更是对高职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2011-09-29.

[2] 陈寿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8(1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Z].2011-06-02.

第2篇:技能人才范文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应用性;手脑并用;技术;技能

一、高技能人才概念的历史演变

社会实践是高技能人才产生的本源,不同时期,高技能人才的概念有着不同内涵。

(一)农业社会——匠人

农业社会的经济是自然经济,个体手工业者等成为中国社会的第一批技能工作者。这些被称之为“艺人”、“匠人”、“师傅”,其后被称为能工巧匠的人就是“高技能人才”的雏形。这里的能工巧匠泛指工艺精湛,能做出特色产品或有“绝活儿”的技能人才。

(二)工业社会——技师

自中世纪工厂出现以来,高技能人才的概念更趋职业化。最初,人们把这类人叫做师傅。师傅不仅要带徒弟,还要负责管理工作。我国明清时代称之为“技手”、“技士”,台湾地区称之为“工艺师”或“技术师”。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把高技能人才分为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工等。

(三)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工人

知识经济社会,以知识为基础的新兴产业迅速崛起,计算机、无线通讯、国际互联网等知识密集的高技能产业迅速发展,猛烈冲击着传统产业,并向各个方面渗透。比尔·盖茨提出了“知识工人”的理念,标志着对高技能人才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逐步提升。

二、学术界对高技能人才概念的不同理解

当前,社会上对高技能人才的认识较模糊,原因在于一些基本问题尚未搞清楚:其一,技能型人力资源是否是人才;其二,如果技能型人力资源是人才,那么其本质是什么?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者们的意见基本一致。判断技能型人力资源是否是人才必须明确其标准。胡世明研究表明,人才标准包括4个方面:首先,量的评价标准,国家人事部将“凡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或初级专业技术及以上职称”的人算为人才,从经济学角度考察,它是一个小于该国人口资源、人力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数量概念,是指从业人员中表现出具有较高素质和能力并作出较大贡献的人。第二,质的评价标准,指人才的智能超出普通人,主要表现在体力和智力上,包括文化、业务知识、思想品德、心理素质以及技能、经验、创新能力等超出一般人。第三,实践的评价标准,人才最突出的终极表现是对社会贡献较大,这是人才评价的核心标准。第四,人才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多维、多层次的,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根据上述对人才评价标准的分析,可将人才界定为:为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进行着创造性劳动并作出较大贡献的人。①能型人力资源应当是进行着创造性劳动并作出较大贡献的人,因此也是人才。

对于第二个问题,研究者的意见可分为两种:

第一种,高技能人才即“能工巧匠”。戴强认为,高技能人才指那些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在现场生产工艺、机电维修、模具制造等现代加工设备还无法解决和保证的领域中,能做到手到病除的优秀技术工人。②陈宇认为,高技能人才最重要的是执行能力和操作经验。③李宗尧等认为,高技能人才是指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掌握了当代较高水平的应用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并具有创造性和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④

更多研究者则认为,高技能人才即掌握专门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技师和高级技师。丁大建认为,所谓高技能人才,通常是指生产和服务企业中,在一线从事那些技术含量大、劳动复杂程度高的工作的高级技术工人和技师。他们在工作中既要动脑又要动手,既要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和创新能力,又要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⑤管平等认为,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服务一线中,掌握专门知识和操作技能、解决工作实践中关键性操作技术和工艺难题的从业人员,主要包括取得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⑥刘庆唐认为,高技能人才是人力资源中,掌握了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和操作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的人,是技术技能的优秀代表,是推动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骨干力量之一,是开发程度较充分的那部分人。⑦刘春生、马振华认为,高技能人才是一个相对、广义、综合的概念,除具有较高学识之外,还应具备精深的专业技能;不仅依赖技能进行工作,而且需要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更需要解决现场突发性问题的应变能力;是身怀绝技的一线操作能手,“手脑并用”的知识技能型人才,具有综合素质的创造技能型人才。⑧

也有学者从分类角度剖析了高技能人才概念。严雪怡从发展的角度探讨了人才分类。大工业出现后的生产发展中存在两类技术,一类是技术工人在工作实践中学到的经验技术;另一类是工程师通过学校教育学到的科学理论所形成的理论技术。严雪怡认为,不加区分地将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中的高级人才统称为“高技能人才”,易导致人们在选择教育培养模式时产生困惑。另外,如果仍然按照半个多世纪前“工程师负责设计开发,技术员负责工艺和技术管理,技术工人负责操作和维修”这种观念来指导今天的人才分类,而有些工作岗位,如电气维修,所需要的技术性质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却仍然作为技能型人才,显然不合时宜。因此,技术型人才也要学习一些经验技术,但以学习理论技术为主;技能型人才的智能化程度日益提高,但仍以掌握生产实践经验,提高经验技术为主。⑨

陈宇认为,现在掌握了高超生产技能的人,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自工业化以来就出现的技术型技能人群,现在他们掌握的技术更加复杂,科技含量更高。二是掌握了丰富的现代科学知识,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从事技能型工作的人群,可以叫做知识型技能人群。他们很可能是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主力军。三是掌握了多种不同技能的复合型技能人群。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过去的高技能人才往往从蓝领阶层中发展而来,曾被称为高级蓝领。现在,以上3种类型的高技能人才,不仅仅是从蓝领发展而来,大量原来从事白领工作的人正进入到这种新型高技能人才之中。现在,人们用灰领人才这一概念来描述和界定这一新的发展中的高技能人才群体。⑩

三、高技能人才的现代诠释

目前,我国对高技能人才这一概念的理解主要有以下3种:传统派认为,高技能人才概念不成立;知识本位学派认为,高技能人才概念可以成立,但必须是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水平,而且应该由大学来培养;能力本位学派认为,高技能人才概念成立,但必须把使用的专业技能放在首位,至于其他知识和能力不应过分强调。这些理解显然有失偏颇。

(一)与高技能人才概念有关的几种关系

1.技术与技能的关系

技术是“为实现生产过程和非生产性需求的经验和科学方法与手段的总和”。(11)技能是“人们运用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12)西方将技术划分为技艺、技能、技术、科技、高科技4个层次。可见,技术比技能高一个层次。

按照人才的4种类型分类:科学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技术型人才是人才层次中的中间层次,即在一线从事技术设计、技术改造、技术革新的技术人员。技能型人才是人才层次中的基础层次,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将最新的理论、最新的设计、最新的技术要求,最终变成最佳的产品、服务、管理和效益。技术型人才的设计和革新的项目只有通过技能型人才才能完成。高技能人才属于人才基础层次中的技能型人才类型。

2.高技能人才与其他人才的关系

高技能人才与具有某种高级技能的其他人才的关系:高技能人才是实际操作型人才;工程技术人才是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特长,专门从事专业技术和管理的人才。前者的工作是后者工作的后继工序。

有一些科学技术型人才、工程技术型人才也具有某种高级技能,但这些人属于各行各业的高级专业人才,从事的不是技能性工作,而是理论性很强的专业性工作,不应将他们纳入高技能人才范畴,所以高技能人才与人才的高级技能是有区别的,不应无限扩大高技能人才的外延。

高技能人才与一般技能人才的关系:高技能人才掌握精湛的技艺,具有独立解决复杂性、关键性和超常规实际操作难题的能力。而一般技能人才不具备这种技能和能力。

(二)高技能人才的基本特征

1.高技能人才是应用性人才

由上述分类可看出,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都属于应用性人才,其工作主要是面向生产企业和

服务管理等基层一线,都是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

2.身怀绝技的一线操作能手

能够进行高难度生产加工,包括生产精度较高的产品,操作和控制精密复杂的设备,安装、调试、维修精密复杂的仪器等;针对生产一线的实际需要,有效带动和组织协调其他技术人员一起进行技术攻关,把精密的设计图纸变成实实在在的高质量产品。

3.“手脑并用”的知识技能型人才

现代设备的高度机械化、自动化以及中、高端技术问题的解决,需要操作人员具备更加高超的动手能力,这种动手能力不再只是传统的“手艺”、“绝活”,而更多地是利用心智技能的创造性活动,是现代技术和经验技术的整合、动脑和动手能力的整合。

4.技能高、素养高的“双高型”人才

行为特征不再是简单的只需经验性技能的熟练操作,而是在“应知”基础上“应会”的智能性行为;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具有高超的生产技艺和技巧,担负着技术含量较高的操作任务;不仅要具备运用交叉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能,而且具备一定的技术和工艺研发创新能力,同时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

具体说来,当前我国认定高技能人才的条件是:专业理论要高于中级技能人才;智力技能成分应当占较大比重,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不仅要精通本工种基本业务,而且至少有一个相关工种能达到高级工水平,或者有两个相关工种基本达到中级水平。

(三)高技能人才的定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和服务一线从业者中,掌握精深专门知识和具备精湛操作技能,能手脑并用的高级应用性人才,包括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可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三类。

技术技能型人才:在企业生产加工一线中从事技术操作,具有较高技能水平,能够解决操作难题的人员。主要分布在加工、制造、服务等职业领域,如高级钳工、中式烹调师等。

复合技能型人才:企业生产加工一线中掌握一门以上操作技能,能够在生产中从事多工种、多岗位的复杂劳动,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如数控加工技师、机电一体化人才、综合服务一体化人才,以及新兴的创意和操作一体化人才等。

知识技能型人才:既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又具备较高操作技能水平的人员,能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生产实践,创造陛地开展工作。主要分布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职业领域,如网络管理员、信息安全员、电子仪器制作师、IT件维护技师等。

[注 释]

①胡世明.论人才观的新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3,(6).

②戴强.高技能人才培训的若干思考[J]. 中国培训,2003,(4).

③⑩陈宇.中国高技能人才开发[J).中国培训,2005,(3).

④李宗尧,张明德,王义志等.高级技能人才培养[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⑤丁大建.高技能人才的短缺与价值评价错位[J].中国高教研究,2004,(5).

⑥管平,胡家秀.国家职业标准与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

⑦刘庆唐.培养高技能人才之我见[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第3篇:技能人才范文

一、充分认识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工人队伍中那些具有高超技能水平、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省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事关我省经济整体竞争力的增强,事关“两个提前”目标的顺利实现,事关工人阶级先进性的巩固,事关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日益激烈的竞争态势,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已成为我省人才工作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成为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制造业强省的基础环节。

2.近年来我省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一些地方对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还缺乏应有的重视,重学历、轻技能的社会偏见依然存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激励、评价、使用等机制不健全,数量严重不足,断档现象严重。全省各级、各部门要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科学人才观的高度,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建设现代制造业强省的要求出发,充分认识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像尊重高级专家那样尊重高技能人才,像重视高级专家的培养那样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像关心高级专家的成长那样关心高技能人才的成长,把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措施,作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摆上重要位置,切实抓出成效。

二、明确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3.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科学人才观,紧紧围绕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适应建设现代制造业强省的要求,进一步更新观念,完善政策,创新机制,优化环境,从培养、选拔、评价、使用、激励、交流、保障等环节入手,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技艺精湛、作风过硬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4.目标任务。通过3至5年的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协调配合、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格局;建立与企业需求紧密联系的培养快、使用好、待遇合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建立信息畅通、体制科学的高技能人才引进和市场配置机制;培养造就一支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从**年开始,全省每年培养高级技工和技师增加到10万人以上并逐年增加,到2010年达到15万人以上,高级技工以上职业技能等级人员占技术工人的比重达到20%左右,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到6%。

三、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

5.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调整教育结构,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加快发展高级技工教育,不断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基础。省国民经济主要行业和各市都要办好高级技工学校,积极创办技师学院。支持各类高等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把高技能人才培养作为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大力开展企业在职培训,鼓励民间机构开展高级技工培训。逐步形成以职业教育为基础、以高级技工教育为依托、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教育体系。

6.加强培养体制和培养方式创新。大力实施“三年五万新技师培养计划”,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加大政府推动力度,实行企业和监控相结合。要扎实推进“金蓝领”培训工程,在试点基础上不断扩大规模、拓宽领域、提高层次。积极推行社会化实训,省和有条件的市都要建立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社会化实训基地和平台。加快各类职业培训教育机构改革,鼓励支持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改革办学方式,在专业设置、教学管理、收益分配等方面赋予办学单位更多自。要引导学校开设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职业的专业,提升传统专业的科技含量,以国家标准为依据,及时调整专业目录和相应的学制标准。要采取有别于学历教育的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实习教学不少于总课程的50%。要加大对职业教育设施的投入,省级重点技工学校的实习设备必须达到企业的先进设备水平。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特别是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实习指导教师未达到国家三级(技师)以上职业标准的不能上岗,对技术学院(高级技工学校)师资队伍在职称评定、经济待遇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改进,以吸引和留住高水平教师从事职业技术教育工作。

7.发挥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企业要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核心竞争力、保证持续发展的根本性措施来抓,制定职工培训规划,创立学习型组织。构建终身培训体系。要普遍建立定期培训和技能考核鉴定制度,每年技能培训考核鉴定人数不少于20%,形成职工正常的技能成长通道。有条件的要继续办好技工学校和其他培训机构。普遍开展岗位培训,建立“名师带徒”制度,对带徒名师给予一定奖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项目引进,应按项目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职业培训经费,其费用列入项目预算。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要会同经贸、劳动保障部门把技能人才培养纳入企业经营者任期目标,加强监督和考核。省、市要建立行业和重点企业职工技能状况报告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对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没有建立职工培训制度、职工队伍技能状况低于当地或行业平均水平的,扣减企业经营者年薪。到**年底,省确定的重点企业高级技工比重要达到企业职工的1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中高级技工应占到一线职工的15%以上,省经贸、科技部门分别会同劳动保障部门审核,未达到标准的,取消其相应资格。

8.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省和各级财政要逐年增加对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要支持“金蓝领”培训项目不断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各级要确保城市教育费附加的20%用于各类职业学校的发展。政府办的技工学校经费须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增加专项投入。职业学校、技工学校的学费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各级财政确保全额返还,不能冲抵财政拨款。省级财政每年从人才专项经费中拿出一部分用于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企业要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其中50%以上应用于技术工人培训。劳动保障、财政、审计、税务部门要进行监督。鼓励企业办技工学校,对于办学规模较大、质量较高的,经审核批准可减免该企业应缴纳的城市教育费附加。

四、完善高技能人才引进、流动机制

9.面向国内外,多渠道、多形式引进高技能人才。通过引进,学习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能,带一批高徒,创一批名牌产品,推广一批先进操作法,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新技术的应用。建立与项目相结合的引进机制,在招商引资中,一并引进关键技术岗位的高技能人才;通过跨国公司和其他外资机构,建立稳定的引进渠道,企业可根据需要,设立高技能人才特聘岗位,面向国内外进行招聘,并可参照经营者或高级管理专业技术人员的收入水平,设立特聘岗位津贴或实行年薪制。对引进高技能人才工作成效突出的单位,要进行表彰奖励。

10.采取优惠政策加快引进工作。打破技能人才引进的身份、地域限制和企业所有制限制,对从省外、国外引进的具有高级职业资格及以上的技能人才,在落户、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与高级专业人才同等对待,有关部门积极协助解决好落户和就业问题,及时办理社会保险转移等手续。也可以实行柔性流动办法,鼓励兼职服务。

11.完善高技能人才引进服务体系。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建立信息库,完善信息平台,掌握当地高级技工以上的人才状况,定期供求信息。县以上职业介绍机构都要设,立高技能人才专项服务窗口,实行职业介绍、劳动合同鉴证、办理社会保险手续、代存档案等“一条龙”服务。同时对国内外自愿来我省工作的高技能人才及时向用人单位推介。

12.发挥市场机制在技能人才培养、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要求,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培育发展中介机构。到“十五”末,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全省劳动力市场网络体系。大中城市每年工资指导价位,公布不同职业和技能等级人员工资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缩小地区、企业之间的保障水平差异,为技能人才合理流动创造条件。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依法引导和规范技能人才合理流动。

五、发挥高技能人才的作用

13.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生产建设和技术创新中的积极作用。企业生产作业关键工组(工序)原则上至少配备一名具有技师资格以上的人员。企业要积极组织高技能人才参与科技攻关和技术革新,并给予经费和其他方面的支持,对于成果转化所得收益,依据贡献大小,参照科技人员办法予以分配。整合高技能人才资源,使其在区域经济建设中得以有效利用。省、市和行业可创造条件成立技师协会,组织技师、高级技师传授技艺,开展技术攻关,进行人才培养和同业交流。

14.鼓励高技能人才参与企业管理和决策。完善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决策。在职工代表中,高技能人才要占有一定比例。企业重大决策要充分听取技术工人意见,企业实施工资分配方案及其他福利制度应当征求职工意见并按程序实施。破除职工身份界限,发挥技能人才在生产、管理和技术开发应用等方面的作用。

15.建立培养、使用与待遇相联系的制度。企业要根据职工技能等级水平和贡献大小,合理安排使用,在岗位测评和确定岗位薪级时,充分考虑技能水平。也可采取年薪制、合同工资等其他分配形式,按规定建立和实行技能津贴。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可以参照经营者收入确定其收入水平,也可实行股权和期权激励,建立特殊津贴;企业在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和企业年金时,对高技能人才应给予倾斜。

六、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16.制定相关的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健全职业能力与工作业绩相结合,国家标准与岗位要求相结合,专业评价与企业认可相结合的技能人才评价认定体系。同时将各类职业院校毕(结)业生、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的学员纳入职业鉴定范围,实行双证就业。并逐步将覆盖范围扩大到各类所有制企业和个体劳动者。劳动保障部门要会同各行业、产业部门制定实施办法。根据企业、院校和社会人员的不同特点,实行不同的技能鉴定工作模式。全面加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基础工作和质量管理。逐步统一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17.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统筹组织和指导,各行业、企业及各群众团体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形成制度,通过竞赛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对在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选手,应给予奖励,可破格晋升技术等级。

18.落实就业准入制度。“十五”末,凡是国家和省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必须持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就业上岗。在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工种范围内,没有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各类职业介绍中介机构不得介绍就业,用人单位不得录用。劳动保障、工商管理部门依据法律法规进行监督监察,对违反规定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依法予以处罚。

七、优化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

19.加强宣传,更新观念。要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树立一批许振超式的先进典型。通过政策引导和舆论宣传,在全社会树立尊重高技能人才的良好风尚,使高技能人才成为劳动者普遍向往和追求的目标选择,激励广大劳动者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学习成才,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20.建立“首席技师”制度。省、市、县及企业层层评选各个领域的拔尖技能人才,授予“首席技师”称号,享受高层次人才的各项待遇。在全省符合条件的各级各类经济社会组织中广泛开展争当首席技师活动,让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树立学习的榜样,形成正确的导向。加强对贡献突出的高技能人才的表彰奖励工作,完善评选制度,逐步提高奖励标准。

21.进一步落实技能人才的各项待遇。要探索创新政策和制度,参照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的评聘、待遇,规范和落实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评聘和待遇;高级技工学校高级班毕业生到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工作的,在使用、工资福利等方面与大专学历人员同等对待。省劳动保障、人事等部门要加强政策研究,探索实施办法,认真抓好落实。要重视提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注意在高技能人才队伍中发展党员、评选劳动模范、选拔推荐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

八、加强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

第4篇:技能人才范文

##市**区是一个以第二产业为主,一、三产业为辅的现代大型工业基地。然而由于一线生产工人的素质偏低,尤其是掌握先进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大量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区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瓶颈。为了能缓解这一严峻形势,本文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上,对**区高技能人才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造成原因进行剖析,在理论上构建了以政府为

主导、以职业学校为主力、以企业为后盾、以个人为基础的多渠道、全方位的高技能人才开发体系。相信这一体系会对我区高技能人才的开发起到较好的借鉴作用,能加快我区高技能人才开发的规模和速度,进而推动我市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紧缺对策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影响更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旺盛。由于我国曾有一段时间不太重视技术工人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青工、技工断层,技能人才的短缺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市作为国家的大型重工业和老工业基地,在这方面面临的形势和所受的影响都将更为严重;而**区作为##的主要工业基地(其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位列全市第一),对其高技能人才发展对策的探讨就十分必要和有指导作用了。基于此,本文仅对**区的高技能人才开发作了尝试性研究,并且因第二产业是**区的支柱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为66.1%),因此本文研究的重点放在制造业的高技能人才开发上。

1、高技能人才开发的重要性和意义

1.1高技能人才的界定及其作用

高技能人才既不是上面决策层、管理层的管理人才,也不是下面操作层、执行层的一线工人;他们是由于工业发展过程中生产的复杂化和操作的技术化而逐步产生的中间层,包括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其科学的定义是指: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掌握了当代较高水平的应用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并有创造性能力和独立的解决关键性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这个中间层的主要任务就是把上面的科学、理论、方法和下面的经验、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如进行先进设备的安装调试,把精密的设计图纸物化为高质量产品,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攻关,以及解决生产难题等。其作用简而言之是:在生产第一线中的技术骨干作用、质量保障作用、科技转化作用、技术文化的传播作用、劳动成果的创造作用。时代越发展,产品科技含量越高,中间层的作用就越重要。

1.2高技能人才的缺乏对我国的影响

目前,由于我国技工的技能素质差,高技能人才的大量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劳动生产率低。据世界银行《2001年世界发展指标》数据显示:1985-1999年期间,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每个工人的增加值)仅为2885美元,只相当于日本的3.1%,美国的3.5%;二是产品质量差。目前我国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产品每年损失达2000亿以上;三是失业率高,下岗现象普遍。劳动者的操作性、生产性技术和技能严重短缺,阻碍了劳动者的就业和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再就业的实现。四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水平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企业的技术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导致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从而使先进的科学技术、工程设计和现代管理难以迅速转化为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竞争力。在过去的十年中,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主要成员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为50%,而我国仅为15%,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只有29%,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1.3新世纪我区高技能人才开发的重要意义

虽然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但却不是人力资源强国。正如上面所说,高技能人才的大量缺乏已经严重的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对高技能人才的开发已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可以推动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应对我国加入wto所带来的严峻的挑战。第三,能适应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2.**区高技能人才的现状

2.1我区高技能人才的现状

先从全国来看;据调查,在我国进城农民工中,初中及以下文化和没有技能的人占60%以上,而城镇劳动力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的比重也比美国低22.5个百分点,比日本低27.2个百分点。城镇企业的7000万技术工人中,初级工占60%左右,中级工占35%左右,高级工仅为3.5%,而日本高级工却占25%以上,美国高级工占35%以上。

从##市来看,##市现有城镇从业人员580万人,企业300万人,技术工人120万人。到2003年12月底,全市经过培训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为62.7万,其中取得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为10.6万,仅占全市从业人

员的1.8%,远低于全国3.5%的平均水平,更无法与发达国家20%-40%的水平相比。而且,在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62.7万人中,第二产业高技能人才仅4.9万,仅占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总数287.6万的1.7%;其中高级工为4.3万,技师5728人,高级技师733人;分别占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1.5%、0.2%和0.025%。③**区是##的

一部分,又是一个以制造业为支柱产业的城区,其形势是更加严峻。从**区劳动局对全区高技能人才紧缺情况统计看,2005年全区高技能人才在装备制造业、通讯业以及建材业方面紧缺2500人,占从业人员的4%以上;2010将达到4000人,占从业人员的6%以上;而现有高技能人数仅占从业人员的2.5%,与发达国家20%-40%的水平相比,连其下线也未达到;且比国家的平均水平还低一个百分点。面对如此严峻形势,**区在未来的科学发展中,重视高技能人才开发问题应是迫在眉睫的大问题。

2.2加快高技能人才开发面临大好时机

虽说**区高技能人才开发任重而道远,但国家已经意识到了其严重性,并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应对。去年年底召开了党和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总书记就曾强调“要加强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也明确提出,在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的同时,还必须加强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这充分说明党和政府已将高技能人才的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并且中国劳动保障部成立了人才工作办公室,制定了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和技能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从2004年到2006年,在制造业、服务业以及其他技能含量较高的职业中,培养50万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人才,并以此推动技能人才队伍的整体建设,带动各类高、中、初级技能人员梯次发展。有了政府的支持和牵头,再加上西部大开发、振兴老工业基地、“十五”计划总目标的实现等所形成的强劲的市场推动力以及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日益重视,这都极大地刺激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劳动者向高技能人才这个目标迈进。趁此大好时机,我区应该迎头赶上,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出符合**区高技能人才开发的培训工程和振兴计划,把高技能人才开发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3、我区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成因分析

经综合资料分析,原因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类:

3.1我区职业教育水平低

不可否认,一个地区的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成长的速度与当地的职业教育水平有很大关联的。然而由于人们在认识上的误区,致使我市及我区职业教育无论是在政策扶持、经费投入,还是生源上都倍受冷落。这也使得本来起点就不高的职业教育就更加落后。其原由可归纳如下:

3.1.1社会上长期存在着鄙薄职业技术教育的观念

在当前人们社会观念中,人们普遍将经济收入和职业声望作为衡量职业高低贵贱的主要标准。然而,由于受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大环境以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观念和社会等级意识的影响,产业工人无论是在经济收入或社会地位等方面都比较低,在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等方面难以享受与白领同等待遇。再加上其劳动条件相对较差、职业危险性相对较高等原因,社会大众对工人群体普遍采取远离姿态,这不仅表现在现有技能人才对自身岗位的不满和逃避,更表现在新生劳动力对一线生产岗位的回避,这也就直接影响了职业技能教育对象的质量,增加了培育高技能人才的难度。据某中职学校校长介绍,该校90%的农村学生中,有60%是双差生。生源的层次低不仅反映了我区职业教育水平较低,而且增加了培育高技能人才的难度。

3.1.2职业教育本身照搬普通教育模式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存在着照抄照搬普通教育模式,这表现在:一,我国职业教育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形成了统分统招的办学模式,在计划中求生存、在计划中求发展的办学思路。二、专业结构、课程设置上缺乏市场特色,没有针对性。三,教学活动突出理论、轻视技能、突出知识、轻视操作,培养出来的人不能适应职业劳动的要求,不能迅速形成生产力。由于照搬,使得职业教育丧失了自身所具有的实用性、实践性和实效性的特点,影响了其培养的人才的技能水平,没有起到缓解高技能人才紧缺的作用。

3.1.3层次不高,规模较小

目前我区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基本上只有中等职业教育,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等职业教育;教育层次还比较低,其培养的技能人才也大都仅具有初、中级水平。

另一方面,我区目前职业教育规模还较小。虽然近年来我区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有很大数量的增长,但由于基数小以及“普高热”的影响,总量仍然有限。

3.1.4“软、硬件”双差

技能人才的培养层次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实施技能培训的设备、设施和场所,二是师资力量、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将其视为硬件和软件。在硬件方面,我区大多数职业学校的教学场地十分有限,设施、设备十分陈旧,有的甚至是被生产淘汰下来的四五十年代的机器设备,与企业较先进的装备不协调,培训收到的成效甚微,不能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在软件方面。一是教师队伍十分缺乏且素质不高。而且我区职业教师队伍中,还存在着“理论教师多,专业课教师少,兼职教师多,专职教师少,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少,教师职业资格人员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少,技校生、成人毕业人员多”等不合理现象。二是教材落后,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尤其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使用的教材仍比较落后,不适合传播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的需要;课程设置上盲目求全,教学内容一味追求系统性、完整性,不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三是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不少教师只习惯于传授一些传统技能和传统手艺,对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了解、不熟悉,教学仅凭经验和感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员的动手操作能力,进入企业也很难发挥其特长。

3.2高技能人才流失严重

高技能人才流失是加剧我区高技能人才紧缺的又一重要原因。高技能人才流失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高技能人才紧缺,各地纷纷对高技能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协会副秘书长谢幼琅在2004年8月指出“找一百个大学生不难,找一百个高级钳工却是难上加难。”另外,据深圳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局长管林根指出,深圳目前缺民工30万,其中最紧缺的是技工。这种紧缺情况导致了目前深圳市这种现象:一个硕士毕业生的平均月薪酬是5900元,而一个高级钳工的月工资则开到6600元。这种没有枪声的高技能人才争夺战在经济发达地区是硝烟弥漫,越战越烈。其结果是,近几年西部各省、市因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流失各类人才50万人以上,其中包括了大量的高技能人才。据我们对**区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的调查,我区大批的熟练工人尚且没有幸免于争夺战之外,更别说高技能人才的大量流失了。

其次,我区高技能人才也存在被动流失现象。有不少企业为了轻装上阵,而在裁员过程中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减下去相当数量未到退休年龄的高技能人才;也有的企业借重组改制、减员增效之机,鼓励员工(包括一些高技能人才)自愿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加剧了我区高技能人才的流失。

第三,企业缺乏有效的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有些企业,主要是私营企业,往往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注重对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由于缺乏了正规的培训,不仅使企业的经济竞争力大打折扣,而且也挫伤了员工积极进取的上进心,使员工对企业产生不满情绪,最终导致人才流失。另外,由于对高技能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企业自身存在各种问题,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起适宜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使得技能人才收入水平偏低。

3.3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本身极其鉴定还存在一些问题

职业资格证反映了劳动者为适应职业劳动需要而运用特定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能力。与学历文凭不同,职业资格与职业劳动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了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以及劳动者从事这种职业所达到的实际能力水平。

我区是按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而操作的。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我国在资格认证上实行单一学历文凭制度,这不但严重妨碍和限制了人力资源在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的发展,造成不应有的社会分层分化,而且造成了经济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的失衡。为此,国家以及市劳动局正在对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标准进行重新评估,因此在这就不作进一步探讨了。

在职业资格的鉴定上,国家实施的是理论与实作相结合的职业技能考核办法,以最终认定职业等级。这种认定程序由于缺乏企业生产岗位与职业院校教学实际的密切结合,易产生暗箱操作,给唯利者以可乘之机。经常我们会听到这样的广告:某某职业学校的考证合格率高达百分之九十几,甚至百分之百。可是这些所谓的“高技能人才”一旦进入社会和企业,就处处碰壁,束手无策。

3.4工人队伍素质较低,难以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改革开发20几年来,我国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很快,随着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传统产业,对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需求量也迅速增加。而我区整个职工队伍文化水平还普遍较低,难以适应这一不断增加的需求,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我市高技能人才的缺口。工人素质低下,主要表现在:一,工人队伍组成成分有变异。以前,工人基本上是来源于城镇居民,农民是不允许当工人的;如今,一线工人几乎全部是来自于农村。工人队伍组成成分的变异,势必会对工人队伍的素质产生影响。二,大部分工人未受过正规的职业教育,其技能的获得主要是在工作中通过学习、模仿有经验的工人而获得的。三,具有一定技能的工人的技能单一,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目前技术工人中能够熟练操作几种机器,在机电一体化的车、钳、铣、镗、刨等方面有所擅长者不多,这一状况影响了部分企业进行设备更新改造、产品升级换代和提高产品档次等,不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区高技能人才发展对策建议

4.1高技能人才开发的思路选择

高技能人才开发工作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有效开展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与配合,其中政府、职业学校、企业以及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力量。为了加快我区高技能人才开发,我们应充分调动这几方面的力量,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职业学校为主力,以企业为后盾,以个人为基础的多渠道、全方位开发体系。而且鉴于我区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高技能人才开发应以第二产业的制造业为龙头,以此带动一、三产业高技能人才开发。

4.2政府应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

4.2.1区政府应尽快采取措施,缓解人才紧缺带来的压力

通过前面对高技能人才的分析和研究,区政府对高技能人才的大量缺乏应引起高度的重视,从战略的角度上认真考虑高技能人才的开发;并采取一些具体措施,减轻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对生产、对经济负面影响的冲击力。如制定和实施“区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和“技能振兴行动计划”,或为了留住没有我区户口的高技能人才,协同市级有关部门推行“绿卡”制度,使有了人才居住证的高技能人才能参加报考区公务员,参加社会保险,安排子女入托入学;工作并居住一年以上者,还能办理因私出国商务手续。“绿卡”在本区内使用,有效期2年。

4.2.2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办学层次

目前我国技术工人培养仍以职业中学(中专)和技工学校为主,以劳动保障部门批准的职业技能培训点(站)为辅。由于缺乏必要的投入,教育培训设备陈旧,设施落后,场所狭小,规模不经济,档次不高。因此,对高技能人才开发走出的第一步就是整合培训资源。我区应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要求,以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导向,编写适合本地实际的职业技术工人技能培养纲要,以指导本地的培训考核工作。将由教育部门负责的职业技术教育和由劳动保障部门负责的技工教育、职业教育培训统一纳入政府教育经费预算,落实扶持政策,扩大办学规模,加快引进双师型人才,提高职教层次。

4.2.3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技术工人的职业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

**区高技能人才大量缺乏,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对工人的偏见。因此,**区应大力营造“能工巧匠与科技精英一样光荣、同等重要”的社会氛围,为高级技术工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律依据。

区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技能人才在国家经济发展,企业技术革新以及解决生产性技术难题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提倡爱岗敬业和岗位成材,并在此基础上,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表彰力度,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大力表彰做出突出贡献的技能人才和有关企业、培训机构,并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扩大社会影响,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同时宣传国家及市区政府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的各项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人参与高技能人才队伍的行列,真正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改变社会群体对技术工人的偏见。

4.2.4大力开展技能竞赛活动

开展技能竞赛活动有两大优点,首先,通过技能竞赛和技术创新等活动,可以在各行业和职业领域不断发现和选拔具有高超技能的人才。其次,可以通过对优秀技能人才的表彰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技术工人的企业价值和社会地位。这两个优点同时也是我们开展技能竞赛活动的目的。

区应力争每年集中组织一次3—5个职业为重点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竞赛职业(工种)以与人们生活或企业生产密切相关且要求必须持证上岗的技术工种为重点。通过竞赛,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学习交流技术技能、敬业爱岗的氛围,为职业培训工作的发展培育土壤。其组织形式可以是政府有关部门与企业联合举办;可以是企业与职业院校自主举办,政府统一管理,竞赛结果政府予以承认;也可以是三者的联合。无论是哪一种形式,但有一条必须保证,就是技能竞赛的结果与获奖者所在企业的工资以及内部人员岗位挂上钩,这样就能极大的激发工人的积极性,为高技能人才的大量涌现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竞赛举办应设重奖奖励获胜者,其奖金可以通过高技能人才发展基金提供。

4.2.5筹建高技能人才发展基金

筹建高技能人才发展基金是政府承担高技能人才培养责任,分担培养成本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形式,也展示政府重视高技能人才,从而引导社会舆论、改变社会观念的有效形式。因此,政府应当重视高技能人才发展基金的筹建,尽快成立以区政府为首,有劳动与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和教委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具体承担发展基金的组织实施工作。

其基金来源可由个人、企业和政府按一定的比率支付,具体的比率要根据工人的收入水平、企业的经营好坏和政府的开支赢余决定,并同时尽力吸引海外援助。基金主要用于对工人的技能进行培训的职业学校的筹建、运作,用于对有突出表现的个人、部门和组织进行的奖励以及为员工培训所花费的其它费用。

4.3大力发展我区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过硬技术工人的摇篮。发展职业教育是实现我区高技能人才发展战略目标,实现人才兴区的必要途径。对于加快我区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4.3.1深化教育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办学机制

深化教育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办学机制,真正发挥职业教育所具有的实用性、实践性和实效性,挣脱普通教育的模式的束缚。其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在同一专业多层次办学。学习基础好,有能力往高层次教育深造的学生可以上“3+2”形式的班级,既可取得高级技能等级证书,又可参加高职学校对口升学,取得大专学历;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可按中级工或初级工等级培养,取得相应专业技术等级,以备就业需要。同一专业多层次培训也可满足企业用工应急需求,学生可提前下厂实习及预分配,解决了学业与就业的矛盾。

二是针对社会对高层次技能型人才需求增多的形势,提高办学层次,将办学主要目标转到以培养高级技工为主上来。在此基础上,突出抓好五年制高职大专班,走与高校联合办学的道路,进一步满足技校毕业生发展技能、提高知识的愿望,同时也大大提高技工学校的市场竞争能力。

三是重视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趋势,开展国际合作办学、技术合作、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认证等,鼓励民间资本、外资进入我区职业教育领域。尤其应注意我区产业及结构特征,将数控、汽车摩托车修理作为中外职业教育合作的主要方向,尽早形成##市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小高地。

4.3.2加强职业教育机构软、硬件建设

首先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要积极推行教师持证上岗制度。专业理论教师应具备大学学历和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实习指导教师应具备技师以上职称。二是推行竞争上岗制度。对全部专业技术岗位进行分级设岗,教师凭借学历和能力竞争上岗。依据岗位特点拉大薪酬福利,打破事业单位“平均主义”,加大竞争力度。三是外聘专家兼职。有计划地聘请大企业中卓有成就的工程师、工艺师、技师等有绝技、绝活的技术专家到学校任教,提高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

其次,以区教委和劳动局带头加强教材建设,成立教材编审委员会,组建专家小组,根据培养专业类型、特点和要求有目的地编写高技能人才培训教材,严格限制在高技能人才培训中使用未认定和不合格的教材。

第三,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提倡各培训中心的职业院校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远程教育等现代化教育培训手段进行教学,以促进高技能人才的开发和培养。

最后,加强就业服务和指导

在职业培训中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指导课程的分量,树立劳动者良好的就业观念。通过与劳动力市场的结合,为参加职业培训后的劳动者提供更有效的就业服务工作,提高其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4.3.3改变生源结构,提高生源质量

近年来,生源的数量和质量均呈逐年下降之势,并危及一些技校的生存。对于技校如何在生源大战中取胜,确是一个难题。但从苏州市高级技术学校的经验中我们得出了一些启发。苏州市高级技术学校在苏州地区众多的技校中独树一帜,连续几年夺得招生冠军,特别在2000年、2001年招生生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每年都能超额完成30%的招生计划,且录取分数有了相应的提高,生源质量普遍较好。是什么原因使得它能笑傲群雄,立于不败之地?总结概括有以下三点:一是利用就业优势吸引生源。由于专业设置合理,培养“适销对路”的技术工人,使得毕业生既有一定的文化理论知识,又有一技之长,因此,很受企业的欢迎。二是发挥教学优势稳定生源。学校不断的优化教学设施,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培训手段和培训能力。优越的实训设备给学生提供了实习练武的优质“兵器”。三是创新高职模式开拓生源。学校先后与上海交大、南京理工大等高等院校合作,联合举办高职教育,培养“双高型”(高等文化专业理论,高级工操作技能)技能人才。实践证明,创造高职模式,对技术学校在数量和质量上开拓生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4.4健全我区高技能人才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高技能人才资格认证体系是高技能人才开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成长,确定其社会地位,实现发展目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健全高技能人才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能使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激发工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提高自身技术技能水平。根据我国有关职业技能鉴定的规定,结合我区人力资源的具体状况,对高技能人才的评定采取评与聘结合的方法。

‘评’是指我区高技能人才评价沿用国家的技能人才评价标准,通过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来鉴定技能人才的级别。其中专业技术水平考察技能人才的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操作能力水平注重考察技能人才的动手能力。

‘聘’是指企业在对高技能人才的录用过程中,应自主再次进行考核和鉴定,看是否能符合企业所要求达到的水平,而不能仅凭一纸文凭。最近,假冒伪劣职业资格证书以及通过暗箱操作所获得的文凭的现象屡见不鲜,其造成的不良影响是高技能人才技能不高,企业急需解决的难题难于解决。为此,企业应采取评聘结合的办法,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进一步确认技能人才的真实水平,从而筛除那些滥竽充数者,真正建立起一支技术过硬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评’‘聘’相结合,“在评中聘,在聘中评”,惟有如此才能真正有效地避免暗箱操作不良现象再次发生,杜绝假技能等级证书的横行的现象,使高技能人才得到应有的认可和最大价值的报酬。

4.5完善我区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

企业是以创造经济收益为目的的社会实体,而高技能人才的大量缺乏则是其发展的“软肋”。因此,企业应积极响应我市用事业、感情、待遇和政策留人引人的政策举措,结合我区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从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方面激发高技能人才的潜力。

4.5.1物质激励方面

据全国大中专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职位工资指导价位统计分析,高技能人才职位薪资平均水平低于白领,只有白领薪资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与所公布的职工工资的平均水平相当。这与高技能人才对企业作出的贡献相比,明显不合理,人才的严重流失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因此,为了留住人才,激励人才,我们应该:

首先,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企业把职业资格等级作为内部人员岗位合理配置和工资分配的重要依据,在待遇分配上向技术型人才倾斜,使高级技工、高级工艺师与设计师、工程师享有同等待遇。

其次,拉开高技能人才队伍内部的工资差距。对在重要岗位上或是企业急需的技能人才提供较高的报酬,以提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积极性。

第三,完善技能人才的奖励、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实现多种激励相结合。坚持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规范奖金发放形式。建立健全的高技能人才养老保险制度,努力改善技能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切实提供较为适宜的福利待遇,以调动人员的积极性,稳定高技能人才队伍。

第四,企业要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为技术工人的成长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对在职工人的技能培训、岗位培养等途径,提高现有工人的科技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鼓励企业职工广泛参与技能比赛、技术创新等活动,全面推行质量管理,严格工艺流程和成本管理,全面提高工艺水平。

4.5.2精神激励方面

首先,提供一条明朗的高技能人才晋升渠道,为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指明方向,从而为其明确奋斗的目标。目前很多企业都不注重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给他们提供晋升的机会,导致大量熟练的技术工人不能安于本职工作,从而影响企业的效应。为此,企业要为高技能人才制定完整的晋升体系,将技术工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落到实处。

其次,针对人员的具体贡献,设置各种荣誉称号,如“xx技能大师”,“首席工人”,“优秀制造群体”等等。用以表彰做出特别贡献的职工个人和群体。将受表彰的个人和群体公布在企业内部的公告栏上,并在企业一年一度的表彰大会上公开颁奖,为技术工人队伍树立模范,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再次,改善技术工人的工作环境,实行工作轮换制,尽量减少其工作的乏味感;同时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以激发其斗志。目前我区技术工人的工作的环境噪音、空气等污染很严重,而且工作程序固定化,工人们长期在这样的条件下工作,容易产生厌倦心理。而保持工作场所的清洁,使用优质的产生设备,以减少噪音的污染,将会对降低工人的疲惫感有很大的帮助。在技术工人技术对口的情况下定期对他们的岗位进行调配,让他们从事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往往可以激发他们的斗志。

5、结束语

目前,高技能人才的大量缺乏已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对高技能人才进行全面系统开发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基于此,本文在对**区高技能人才状况初步了解基础上,阐述了高技能人才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了我区高技能人才发展的整体开发思路;同时在具体措施上,提出了一些符合我区区情的建议。因受调查数据和深入实践的限制,文章立论时的初衷没有完全达到,留下了许多不是和遗憾。愿在商榷中将本文触及的问题再作深入调查研究,真正起到为政府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苏志刚.对完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经济问题.2003,(8)-14-16

[2]马逸敏.技能人才短缺与对策.江苏劳动保障.2002,(8)-10-11

[3]王杜宇.当前技工学校发展面临的两大问题.江苏劳动保障.2000.(3)-28-30

[4]张建平.技校如何在生源大战中取胜.江苏劳动保障.2002.(5)-40

[5]吝秀云,刘合强,郭沙.高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动关系研究.科技创业月刊.2004.(6)-65-67

[6]高存艳.高技能人才培训概念释义.现代技能开发.2003.(4)-5-6

第5篇:技能人才范文

■全国选定500多所职业院校作为示范性培养培训基地 ■2007年前,向相关领域输送毕业生100万人李挥 本报北京2月23日讯(记者李挥)“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今天由教育部、劳动保障部、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交通部、卫生部等六部门联合推出。参与“工程”的企事业单位代表和职业院校的代表在发言中表示,要发挥各自优势,实行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 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说,从2003年初开始,教育部对我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要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结果表明,我国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相对落后,迫切需要提高职业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据了解,我国要成为“世界工厂”,需要培训和造就数十万数控技术应用领域的操作人员、编程人员和维修人员;在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中,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百万人左右;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大幅度上升,全国汽车维修行业每年需要新增近30万从业人员;在医疗服务领域,按照到2015年我国的医护比例达到1∶1进行预测和规划,我国每年需要培养各层次护士15万人。 吴启迪介绍,国家将优先在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护理等四个专业领域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工程”计划在全国选定500多所职业院校作为技能型紧缺人才示范性培养培训基地(其中高职院校250多所,中等职业院校340多所);全国各地1400多个企事业单位将与学校合作,进行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2007年前,要向相关专业领域输送毕业生100万人,在相关专业领域提供短期技能培训300万人次。 吴启迪要求,在工程的实施中,职业院校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采取以下新机制: ——建立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实行根据企事业用人“订单”进行教育与培训的新模式。参与合作的企事业单位与院校签订人才培养培训合同,优先录用合作院校的毕业生,为合作院校提供专业师资、实训设备,并接受教师和学生进行见习和实习。教育部门和职业技术院校关注企业需求变化,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培训规模,开发、设计实施性教育与培训方案。 ——优化教学过程,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院校按照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要求来安排文化基础课程,防止盲目加大文化基础课程的比重,削弱职业技能训练,片面追求对口升学考试的做法。在“工程”的实施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学制将由现行的三年逐步调整为两年。 ——实行灵活的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扩大相关院校的自。支持承担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任务的院校,推行学分制等更加灵活的学籍管理、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制度,支持院校针对生源状况和工作实际需要,实行分层教学、分专业方向教学和分阶段教育。 ——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沟通。在学历教育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等方面,为学生获得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提供方便,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应的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为保证“工程”顺利推进,吴启迪强调:要加强领导,促进“工程”顺利实施;加大对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经费投入;加强示范性职业院校和专业的建设;切实加强相关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和课程教材建设。 《中国教育报》2004年2月24日

第1版

第6篇:技能人才范文

Abstract: The society urgently needs skilled talents in recent years.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situation of Yantai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College, the relevant suggestions of cultivating skilled talents in a short time were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关键词:技能型人才;技术素质教育;“双师型”师资

Key words: skilled talents;technical quality education;"double division types" teachers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4-0186-01

0引言

经济学家预测,10-15年,中国制造业将会上升到世界第三位。可以认为,21世纪将是“中国制造”之旗高扬的时代。随着全球化竞争加剧,制造业面临产业升级的严峻挑战,显而易见的是“制造”业呼唤大量技能型人才。例如:在浙江,媒体上更是载出“10万元年薪聘不到一个钳工”,以至“技工荒”成了浙江人才市场上的强烈呼声;东北则是用“断层”来描绘技工后继乏人的境况。据统计,我国技师只占工人总数的4%,而中等发达国家为10%,美国已达40%。如何快速培养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已经迫在眉睫!

1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1 技校新生多为十五、六岁,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很多家长“孩子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的思想,导致学生产生“职业院校培养的就是工人,工人就是社会的下层人物”的陈旧观念。因此学校要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道德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为以后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学校要把教“书”转为重点教“能”,真正增强“三个能力”职业教育市场定位要以就业为导向,主要是面向企业,而不是机关和科研院所。面向企业的就业方向,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由过去的教书为主转变为教能为主,也就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

1.3 目前,很多职业院校普遍存在专业设置不合理,教材几十年一贯制,技术设备和教育手段严重滞后等问题因此,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国家发展教育的舆论导向要十分重视职业教育之外,还要改革教材,既然是职业教育,教材不应过多研究“为什么”,而应该研究“怎么做、怎么做得快、怎么做得好,怎样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的技能与技巧”。

2加强专业技术素质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从事第一线工作的技术型人才,所以在专业技术上有其独特的要求。首先要培养学生一技多能。生产第一线面临的技术问题大都比较复杂,比如设备问题、工艺问题、人为的问题,甚至是几个方面的综合问题,所以一线工作人员如果知识面窄,实践经验少,往往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二是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在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应该熟知每一环节每一种设备的性能,这样才会指挥得当且有权威性;三是要有很强的学习研究精神。目前企业里的管理模式很多,引进的设备也很多,加之产品更新快等特点,每天都有新的东西需要去熟悉去研究,所以要有继续学习不断充实更新知识的能力。

3加速培养“双师型”师资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过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保证办学质量、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关键,是快速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有力保障。

3.1 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条件一是要有良好的实践工作环境,使学生实习时间随生产工程的时间改变,以便让教师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实习环节,使之和生产工程紧密联系。二是把教师送到对口生产单位进行中、短期锻炼,让缺乏实践经验和技能的教师在专业实习和技能训练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以胜任岗位工作。三是教师在校内要多实践。教师除上好本门课程之外,应多寻找校内实践机会,如多收集专业技术信息、参加本门课程实验室建设、积极参加用于生产的设计及实验等。

3.2 缩短获得第二技术职称资格时间,促使向“双师型”发展第二系列技术职称资格的获得所需时间比教师系列职称要长,这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一大障碍。为克服这一难题,一是学校应重视实验室建设,重视面向社会、面向专业资质的获得,重视加强与和专业有关的管理、生产部门的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为教师提供实习实践场所;同时给教师下达与教学有关的生产任务,使教师直接参与生产实践,为教师获得技术职称提供机会和时间。二要大力推行科技服务开发。科技服务与开发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所学校可产生多方位辐射效应:既加强了与生产科研部门的联系合作,也为教师创造了生产实践和继续提高的机会和条件,帮助他们开阔视野,了解市场需求,从而加快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改革。三要特别注意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引进或聘用生产第一线的技术、管理人才到校任教,把他们多年的实践经验、操作技能和新技术带入学校,在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也传给教师,促进教育和社会的有机结合。

3.3 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保证“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深化改革,完善管理制度,加速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是改革以往师资培训经费主要靠学校的模式,采取单位与个人共同负担或鼓励自费学习等办法,解决培训经费不足的问题。二是合理调配教师资源,鼓励骨干专业教师读在职研究生;学校还应主动与政府部门联系,制订政策允许各专业教师申报技术职称。三是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地位、待遇,不断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以教师的实际工作业绩为依据,在选拔培养学科带头人、出国进行培训、职称聘任、职务晋升、提薪奖励时给予优先考虑,并逐步淘汰不合格教师。

3.4 快速培养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技能水平的高低。在科学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职业教师的技能水平必须过硬,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职业教师在工作中要不断的积累技术经验,不断的学习新技术、新知识,以开阔视野充实自我,满足教学需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7篇:技能人才范文

关键词:抽考导向;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

自2010年以来,湖南省开始在职业院校实施学生专业技能抽考。笔者所在的学院进一步加大了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培训力度,2010年,数控专业参加全省专业技能抽考,在全省参赛的31所职院中脱颖而出,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2011年,物流专业在技能抽考中又取得了全省排名第一的好成绩,有力地促进了我院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充分证明我院以技能抽考为导向,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培养质量上成效显著,这也是我院探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途径上的一个新的突破。

一、领导重视,保障有力

专业技能抽考是切实推进我省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水平评价机制建设,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的重要举措,也是检验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试金石”,直接关系到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学院把这一项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为了考出好成绩,学院领导深入各二级学院、各专业团队,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千方百计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为抽考提供最大的支持。在财力、物力上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如花巨资新建了物流实训室,重装了数控中心,添置了能满足学生需要的刀具、量具等实训器材,为学生校内实训提供了有力保障。接到抽考任务后,院领导召集各部门分别在全院、二级学院及各专业教研室召开动员会,认真制定抽考方案,分析考核内容,分解工作任务,充分调动每一位老师参与的积极性,并针对不同专业的考核模块,结合老师的专业特长,进行了合理分工,做到人尽其能,才尽其用。

二、抽考导向,强化技能

专业技能抽考是展现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最好的平台,但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虽然有点夸张,但专业技能的培养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是通过突击训练就能奏效的,更需要注重平时的实践和培养。因此,在教学安排上,我们始终把技能考核内容纳入日常教学中,各专业教学团队在深刻解读和领悟了专业技能抽考的内容和要求的基础上,按照考核模块要求调整教学内容,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动手能力大幅提升。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省厅要求,在学生离校实习前,认真组织,做好集中培训工作,严格按照考核要求,分项目、分模块进行强化训练,这样,就确保了培训时间充裕,培训效果显著。

三、校企合作,大师指导

为加强学生专业技能,我们全方位寻求与企业深度合作,发挥行业组织最了解本行业领域的技术前沿、内在运作规律、人才需求的优势,使其在“教学指导、实习指导、教材指导、评价指导、规划指导、教师队伍指导”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拓展校企合作平台,探索多样化的校企合作实现方式:如共建实训基地,共建技能教室,共同培养教师,共同开发教材等。如物流专业,我们加强了与某商业中心的合作,聘请经验丰富的资深高级物流师为学生授课,传授专业技能,派学生到大型物流中心顶岗实习;数控专业,我们加强了与某机械集团的合作,聘请高级技术人员担任指导老师。

四、引进标准,改进教学

技能抽考在检验我校技能教学成果的同时,也引导和改进了我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和改革工作。技能考核内容全部脱胎于生产实际,来自于企业生产第一线,这让我们看到了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需要之间的差距,考核标准坚持科学适用、理论联系实际、手脑并举、基础与创新兼顾的原则,也对我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实训方式的改革和课程模式的更新上有所促进。而抽考中一些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技术的运用,也成为引领我校办学的风向标,为我校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两年来,我们以“技能抽考”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我们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上成效显著,下面谈几点体会。

第一,通过狠抓专业技能抽考,有力地提升了学生的技能水平。随着我国高等职业学校技能考核日趋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技能抽考也完全融入到我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和就业综合能力。我院已连续三年在全省“挑战杯”竞赛中夺得金奖,取得了全省乃至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令人瞩目的成绩,这对全国很多本科院校来说也是不常见的。在2011年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三等奖1项和全国优秀组织奖,作品《防长流水自关断自动控制阀》还应邀参展湖南省2011科技活动周并得到了省委领导的高度肯定。2011年12月5日,在湖南省教育厅、湖南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办的湖南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创业规划大赛上,我院学子的作品分获大赛作品一等奖和三等奖,学院荣获全省优秀组织奖,得到了省委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第二,通过狠抓专业技能抽考,促进了校企深度融合。通过技能抽考这个平台,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有力地促进了校企深度融合,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如商学院与云南白药集团医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汉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福寿堂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湖南新龙超市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专任教师下企业进行指导和学习,并了解企业对于相关专业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和新要求,从而反馈到教学教育中进行调整和改进。如专任老师与某大型商业中心合作开发《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教材,把岗位实践中可能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引进课堂,为学生“零距离”上岗奠定基础。

第三,通过狠抓专业技能抽考,有力地推动了“两个转变”。通过技能抽考,有力推动我院学生从“劳务输出主导型”向“服务地方产业主导型”、从“规模扩张型”向“内涵提升型”转型;我院发挥学校特色和专业优势,积极主动与本地园区企业联姻,将课堂搬进工厂,将学生融入车间,使学生学到的专业知识与企业生产紧密对接;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学校与企业对实习学生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并进行技术指导;积极引导学生毕业后到本地企业就业,解决园区企业用工难题。

第四,通过狠抓专业技能抽考,加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技能抽考对职业学校教师专业理论水平有着促进作用,技能竞赛项目所用的设备和软件不断升级。俗话说得好: “要想教得好,就得学得精,名师才能出高徒。”

第8篇:技能人才范文

学校建有农业试验站、珍禽养殖场、鹿场、苏绣厂、工艺美术厂、旅游公司等校内实训基地10个,校外实训基地32个,实验实训室38个,实训设备2031台(套),拥有功能齐全、运行流畅的现代化校园数字化网络系统和办公系统。学校是黑河市唯一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农民创业培训基地,基础能力建设居全省县级中职学校先进行列,2011年晋升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2002年学校晋升为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12年晋升为高级技工学校,被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劳动保障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学校。

近年来,学校主动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立“以农为本、兼顾旅游、立足五市、服务黑河、辐射全省”的发展定位,以及“立足农业、面向农村、贴近农民,让学生有业、农民受益”的办学理念,加大了面向农村发展职业教育的力度。学校开设现代农艺技术、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旅游服务与管理等相关重点专业及专业群,致力于培养技能型职业农民和产业人才,使教学工作与经济建设和企业用人需求紧密对接。在这个框架基础上,创新办学机制,实施“三步走”,即办学模式实行“开放式、多功能、集团化”;人才培养模式实行“校企融合、产学一体”; 教学模式实行“分段教学、工学交替”,精心打造就业与升学并举,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平台。改革招生制度,职高班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以升学为主兼顾就业;技工班主要招收应往届初中毕业生和城乡社会青年,以就业为主;中专班招收城乡劳动力,以涉农专业为主;电大班招收在岗职工,主要提高从业人员学历层次。通过这些举措,使学生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用得上,提升了办学知名度和信誉度,形成了“政府统筹、构建网络、产学一体、服务三农”的办学特色,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几年来,累计为当地培养技能型人才1.6万人,为高校输送新生300多人,学校主持的《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和《中职学校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研究》部级科研课题,被评为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开发《创业教育》等校本教材19本,其中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等公开发行6本。

第9篇:技能人才范文

一、认真做好高技能人才培训组织工作

根据省公司提高邮政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的要求,2018年是我省申报高级工的考生集中培训,采取先培后考的第一年,各市州公司认识不一,难度较大,但在领导的支持和各位同仁的配合下,我坚持每开一个班就及时通报参培情况,以利于各市州公司掌握送培训进度;主动与任课老师沟通,了解考生学习情况,在各市州公司和培训中心领导及老师们的通力配合下,全年共有825人次参加了高技能人才培训,有412人取得了相应职业资格合格证书,超额完成了省公司下达的培训合格目标。

二、积极参与全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参与从授课到命题、考件制作、印制试卷、监考、阅卷、评分、登分、资料整理归档等全过程。授课和命题涵盖了邮政业务营销员初、中、高、技师;邮件分拣员、报刊发行员等多工种多级别;参入了的理论监考、技能考核现场评判及评分等工作。

职鉴命题严格按照技能鉴定规范的要求,力争考点全涵盖;为了杜绝泄密,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对所担负职业的每批次考件重新命题制作,虽说工作量很大,但每次都保质保量在考前准备就绪;监考巡考每场次必查验考生的准考证和身份证,坚决杜绝代考行为;评分严格执行规范扣分标准密封阅卷,登分认真仔细,全程经得起抽查检查,确保成绩无误。

三、 做好职鉴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