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技能培养范文

技能培养精选(九篇)

技能培养

第1篇:技能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养途径

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1],显然,职业技能培养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2]。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应当进一步探讨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和模式,以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职业技能培养更加科学、规范和高效。

所谓技能,指的是“人们运用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活动方式。”[3]可见,由于理论知识可以通过理论课堂教学培养,技能培养则应注重对某类活动经验的培养和对完成此类活动方式的训练。

一、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

显然,对高职院校而言,职业技能培养主要有课内和课外培养(训)两种途径。课内培养是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养的主要途径。

1.课内培养

高职院校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一般要根据岗位(群)的要求开发课程或课程模块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显然,“对高职院校而言,职业技能课作为学生赖以就业谋生的‘饭碗课’,在各专业的课程建设中更应占有重要地位。”[4]关于职业技能课课程建设,笔者认为应当从教学内容、师资、实训条件、教材等方面进行建设,对此可参看笔者拙作《高职院校职业技能课课程建设》一文,在此不再赘述[4]。

2.课外培训

限于当前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以及某些专业或职业技能本身的特点,有一些职业技能不可能或不易纳入教学计划进行培养,这时就需要另辟蹊径,通过课外培训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如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学生如果要学习汽车驾驶技术,大多数学校很难保证在课内使每个学生都达到驾驶员的标准,但如果结合课外培训,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又如笔者担任模具专业教师时,由于3D技术应用在模具设计上还是一种新的技能,暂时不具备纳入教学计划开展教学的条件,便以课外培训的方式教授学生应用3D工业设计软件设计模具,使模具专业学生掌握这一技能,并在条件成熟后开发为模具专业课程纳入教学计划。课外培训不仅解决了难以通过教学计划培养某些职业技能的问题,也为新课程开发奠定了基础。

这里要说明的是,虽然可以将职业技能培养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种途径,但这两种途径并非泾渭分明。在笔者调研的过程中,就发现不少院校将课外培训作为课内教学的延伸,而课内教学和课外培训也可能随着专业发展而产生互换。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大力提倡开设“证书置换课程”,将企业或社会培训课程引入教学计划,就是一种通过技能培养途径转换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做法。

二、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养的几种方式

根据教学组织方式的不同,笔者将当前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养大致分为渐进式、项目式和蛙跳式三种模式,分述如下:

1.渐进式技能培养模式

渐进式技能培养模式是将职业技能先分解为若干简单的单项技能培训项目并逐项进行培训,进而过渡到复杂的综合技能培训的教学组织方式。采取由简单技能到复杂技能、由单一技能向综合技能过渡的方式培养职业技能是符合一般教育规律的,较多高职院校的大多数专业均采取了这种培养模式。如我院模具专业学生先进行金工实习、数控加工实习等,掌握机械加工的简单技能,其培训内容是单项的,到毕业实习时则要完成从设计到加工全过程训练,这时进行的已经是综合技能的训练了。又如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学生也是先进行记账等单一技能训练,然后逐步过渡到模拟公司综合业务训练。

渐进式培养模式将技能分为不同的学习阶段,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对实训条件、师资等的要求也不高,为大多数高职院校所采用,但其技能培养的职业指向性不强,如机械类学生均要进行金工实习,其与专业综合技能的关系并不密切,同时其程式化的教学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技能培养模式改革的对象。

2.项目式技能培养模式

项目式技能培养模式是从项目教学法演化而来的,即交给学生一个典型项目,让他们围绕着项目开发学习相关知识、培养技能等。这种模式不同于渐进式技能培养模式,它依靠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学习技能,学生在训练技能时目的性更强。如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采用项目式技能培养模式,较好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效果。我院模具专业在综合实训中采取项目式技能培养模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得以提高,同时由于采取团队协作完成项目的方式,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协作等能力。通过实践,笔者认为项目式技能培养模式在实践性、针对性和职业素质培养等方面明显要优于渐进式技能培养模式,虽然项目式技能培养模式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应用的时间还不长,范围也不大,但它应当是今后一段时间高职院校技能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

通过调研和实践,笔者认为,项目式技能培养模式的关键是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和一批典型的教学项目(教材)。如我院模具专业将原来的“冲压工艺和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改造为“模具设计与制造综合实训”后,应用项目教学方式,在原先单纯的设计实训中加入了制造实训的内容,实施时虽然学生积极性很高,但并未完全达到预期效果——大部分学生在结构设计、图形绘制阶段表现不错,但在零件加工和装配调整阶段就“偃旗息鼓”了,主要原因就是指导教师的加工、装配能力有限,无法给予高水平的教学指导。

3.“蛙跳式”技能培养模式

对今后就业面向的是岗位群的学生来讲,全面掌握所有技能是不现实的,怎样处理好一般技能和主要技能之间的关系呢?我院艺术设计专业是这样做的:他们发现市场需要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掌握一定的电工技能,便在相关实践课程(室内艺术设计)中分出一部分学时,培训基础电工技能。这好比青蛙在前进中向旁边跳了一下又跳回来,因此,笔者称之为“蛙跳式”技能培养模式。这种技能培养模式主要用于与专业主要技能关系不大而又必需的一些一般技能,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故而应用并不广泛。由于培养的是一般技能,因此这种培养方式对教师的相关技能水平和实训条件要求均不高。

事实上,以上三种技能培养模式在实践中经常是交叉运用的,如采取项目式技能培养模式,同样应当遵循渐进式培养的原则,在技能培养过程中也可以采用蛙跳式培养模式培养一些关联度不大的一般技能。

不难看出,技能培养仍然应当按照一般的教育规律进行,但由于其不同于知识培养的特性,没有必要也不应当照搬知识培养的模式,而应当根据技能本身的特点确定教学的顺序和方式。当然,还应当注意受训者的一般水平,如企业员工培训课程和在校生技能培训就应当有所不同。除此之外,实训条件、师资队伍、实训项目(技术水平)等也是在制定技能培养途径和方式时要重点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2.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06-12-20].

第2篇:技能培养范文

因此,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规定将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战略目标之一,这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要围绕国家对加速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部署和要求,以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时展要求的高技能人才。

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

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培养体系、评估、激励、保障机制也不健全,特别是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产业,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领域,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技术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证国家经济快速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西安市机电工业的一项社会调查和分析表明:西安市机电类高技能工人只占该领域10万名工人中的15%,其中青年高级工只有5000余人,人才结构远远不能满足西部大开发和西安大发展的需要。

因此,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是当务之急。“十五”末期,我国高技能人才在劳动者中的比例从“九五”末期的3.5%提高到4%。“十一五”末期的发展目标是使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1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00万。也就是说,要使技师和高级技师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5%,高级工占20%,才能基本建立起规模宏大、专业齐全、梯次合理的技能劳动者队伍。

培养高技能人才,是国家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推进人才强国战略,调整教育结构,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培养高技能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政府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高技能人才培养是投入成本大的教育类型,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相应的等级标准,必须有强大的实习训练设施,费用很高,尤其是国家重点技工院校和名牌专业的实习培训,更需要大量的场地、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以及原材料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养的目标。改善实习条件与手段,强制淘汰传统落后的实习设备势在必行。

据悉,“十一五”期间,国家要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将投入150亿元人民币集中扶持一批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这一举措无疑将会极大地促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2 落实高技能人才激励政策不到位

为了调动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实现人才强国、人才强省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国家早在两年前就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初步建立了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规定高技能人才可以享受与其他相应专业技术人才同等的工资待遇,即高级工可以比照助理工程师级别的待遇、技师可以比照工程师级别待遇、高级技师可以比照享受高级工程师级别待遇。但是,由于社会的分配机制不健全、不合理,高技能人才激励政策落实不到位,加之受传统文化“重仕轻工”的影响,形成了“重科学、轻技术”、“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使得高技能人才没有得到相应的社会地位和尊重。

一些单位,甚至包括一些政府部门在内,在用人政策上,以学历为导向,按学历、文凭的高低确定员工的工资标准和社会地位。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高技能人才发挥技术才能的积极性,使他们失去了继续接受职业教育的信心,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青年人不断追求高学历,不想学习技能,不肯下工夫钻研技术,不愿到生产第一线当技术工人。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实现“科教兴国”、“技能振兴”战略,就要改变传统观念,全面落实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和政策。

3 与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信息交流不畅通

目前,发达国家在培训高技能人才工作方面早已全面发展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和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培训方向。上世纪70年代,提出一个人应该掌握多种技能的新英国职业主义学派出现;法国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则采用了更为科学、更为系统的培训工程学的方法。培训工程学将整个培训工作大致分为若干阶段:收集培训信息、制定培训方法、组织培训、跟踪培训、评估培训效果等;英美德澳等发达国家的职业院校和剑桥、哈佛大学等国际一流大学之间互相沟通、融合和衔接,构建起了世界一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近年来,我国也瞄准国际市场,建立与升格了一批技术院校和技师学院、高职学院,积极开展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提升培训层次,开拓培养空间。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能力训练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就水平而言与上述发达国家还相差甚远,职教特色还不够突出,校企结合也不够紧密,开放性办学力量不足,校际、国际交流不够广泛等。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我们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不断研究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动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培养体制和经验。

进一步加大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力度

1 加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宣传力度。要加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和教育,争取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使其认识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政策支持和舆论宣传,营造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和环境,激发广大劳动者立足本职、钻研技术、苦练技能的积极性,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技能、尊重人才的时代风尚。

2 建立与现代技术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建立一支高学历、高技能同时具备“一体化”和“双师型”特点的师资队伍是技术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支队伍应具备以下条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较高的理论教学和综合实践能力和较强的管理水平以及协调能力。没有这样一支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高技能人才。从当前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状来看,“一体化”和“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尚未真正建立起来,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还相当普遍,一些传统产业的职业教育理念仍然根深蒂固,从事传统单一工种或简单工种的专业教师还相当多,与现代企业建立相应的实习教学基地建设力度不够,只重视师资的学历文凭而忽视技能水平等,这些都阻碍了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健康发展。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1)加强对理论教师的技能培养,要求他们取得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2)提高实习指导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3)面向社会招聘具有生产经验的兼职教师(技师、高级技师);(4)对现职教师进行高新技术培训。

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

第3篇:技能培养范文

水文工作是水利和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水文部门负责向社会提供及时可靠的水情信息,这些水情监测数据的收集都要依靠基层的水文职工。目前,青海水文技能人才基本满足单位工作需要,但是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水文快速科学发展的需要,在技能人才的培养上还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因素。

1、技能人才后备力量亟待充实

目前,青海水文技能人才新生力量主要来自为数不多的复转军人,这部分青年职工有活力、有干劲,组织纪律性较强,虽然经过了一到两年的岗位实践培训,大部分人员能掌握测站基本工作内容,但是仍然存在专业知识不足、业务水平较低等问题,有些职工实际操作能力较强,但理论水平相对较低,思想认识上也存在着满足于基本的测报技能,忽视学习提高,对水文专业知识理论掌握不充分,现有的高技能人才也未能在师徒、班组等范围内充分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随着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制度的推行,近年来我省水文行业新进人员基本为大中专毕业生,所聘岗位均为专业技术岗位,这也使得水文技能人才队伍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出现断层,没有形成新老接续、交替的良好循环。

2、技能人才激励机制亟待完善

就整体来说,技能人才在劳动报酬、福利待遇、提职提级等方面远不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这种现象导致的后果是很多人不愿意当技术工人,即使当了技术工人,对工作也不能尽职,缺乏主动学习钻研技术业务的精神。在实际工作中,取得高级技师和技师资格的职工人数已远远超过了单位岗位设置的定员编制,通过考评获得的任职资格却因为职数有限不能获得相应的岗位等级和待遇,在很大程度上都制约了技能才队伍的建设,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技能人才考评制度亟待健全

技能人才的培训考评,需要特别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能速成,目前技术工种的职业资格鉴定已进入常态化,但由于当前的职业资格鉴定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应试考试”,只要反复背诵操练题库中的考试题,熟记考试仪器实际操作标准程序一般就能考核通过。职业资格鉴定和工作经历的严重背离,导致许多职业资格等级不低的技术工人面对水文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无从下手,无法将新仪器新技术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做出积极的调整和适应,存在着技术工人具备资格等级较高,但缺乏实践经验和创新精神的现象。要改变这些不合理因素,实现技能人才队伍快速协调发展,就需要我们更新观念,加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

二、加强青海水文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1、健全培训制度,加强技能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立足于技能人才培训,无疑是技能人才建设的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单位在技能人才培养中占主导作用,所以要调动起基层单位积极性,培养职工岗位成才。各基层单位应该结合实际,制定职工培训计划,组织职工参加岗位资格培训、技术练兵、观摩研讨、技术攻关等活动,积极开展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重点培养职工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着力提高职工的创新能力。一是要强化岗位培训,每年都要利用汛后时间,对技术工人进行水文测验规范、水文资料计算机整编、水文情报预报等集中业务培训,促使其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二是积极选派技术工人参加水利部、水文局等水利系统及本局组织的各类业务培训,使他们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不断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更好地适应新技术、新要求。三是积极鼓励、推荐文化基础较好的技术工人,报考各类成人高校,为自学自考职工提供方便,鼓励他们通过各类函授教育、自学考试及电大开放教育等方式参加水文水资源及相关专业在职教育,提高学历层次,改善专业结构,树立终身学习、服务水文的学习观念,主动适应水文科技的高度发展。四是要充分发挥师带徒的作用,按照单位需要和职工个人的职业生涯计划,积极开展结对子传帮带的活动,把技师、高级技师的特色技能变为单位的共同财富,促进青年职工岗位成才。五是要积极开展技术练兵和技能竞赛活动,加强技术交流和学习,激发技术工人的竞争创优意识,营造学比赶超的浓厚学习氛围。要通过加强技能培训实现普通水文职工向技能人才转变,技能人才向高级技能人才转变,单一型技能人才向复合型技能人才的转变。

2.加强技能鉴定工作,促进人才技术等级有效提升

职业技能鉴定是技能人才培养和评价的重要环节,要积极组织开展此项工作,推进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培训形式上,采用集中脱产辅导与业余自学相结合,保证为每名参加鉴定的职工都提供学习的机会,要不断改善技能鉴定工作开展条件,设立培训实践基地、添置教学用仪器设备、组织人员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培训和考核,以技能鉴定考评员为基础,加强水文勘测工种技能鉴定培训的师资力量。坚持“培训是基础,鉴定是手段,提高素质是目的”的宗旨,根据国家关于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结合水文勘测岗位职工的技术素质状况,认真做好技能鉴定工作。在鉴定内容上,把职业技能培训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岗位操作训练相结合,逐步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水平的技能人才考评体系,确保技能鉴定工作的实效性。要规范技师、高级技师的考评程序,结合水文行业一线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考核办法,突破比例、年龄、资历和身份界限,突出实际操作技能和工作业绩,明确高技能人才传帮带的责任,把带徒作为技师、高级技师的考核内容之一,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考评制度,规范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促进技能人才技术等级有效提升。

3.注重发挥作用,突出技能人才的评价和使用

技能人才在水文测报实践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要着力改变过去长期存在的只重学历、不重技能,只重视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不重视技能人才的传统观念,将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共同视作宝贵的人才资源,在培训学习、选拔使用、评比先进、发展党员、外出交流考察方面,坚持同等对待。针对我省水文技能人才队伍现状,要在今后的人才引进工作中面向基层测站,以培养技术骨干、站队长后备人员为目标,适当放宽学历要求,允许职工在专业技术岗位和技能岗位自主转换,以解决基层技能人才紧缺的现状。对技能人才的评价要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建设,重在技术部门和职工的认可,在实际工作中要实行评聘分开,科学合理设置技能岗位,坚持择优聘任。

4.完善技能人才激励保障制度,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注重为技能人才成长使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工作中着力培养和选拔技术骨干,要让更多的技能人才参与一些新项目的建设、技术革新和改造、疑难技术课题和技术攻关等,采取措施给技能人才压担子,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增长才干,提高胜任本职工作能力,推动他们向知识性、研究型、创新型转变。要采取选拔优秀技能人才担当水文站站长等职务、推荐优秀技术工人参加全国及省级劳模评选等,加大对技能人才的表彰力度,促进技术工人热心钻研本职工作,提高事业进取心。对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在省(部)级及以上职业技能竞赛取得认可名次或取得省级技术状元称号的,可优先推荐晋升技师或高级技师,同时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要关心技能人才的生活待遇。对于晋升了技术等级的技术工人,要及时兑现工资福利待遇。我省水文技能人才主要分布在全省六州各县的基层测站,大多处于高寒缺氧、偏僻、交通不便的牧区、山区。为鼓励生产技术骨干人员立足基层,安心工作,要有效地改善职工的生产、生活环境。比如为偏远的水文站配备发电机和卫星电话,为测站配备计算机、全球定位仪、超声波流速仪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和先进仪器等,要持续投入资金坚持为基层办实事,积极改善职工的生活工作条件,稳定现有技能人才队伍。

三、结语

第4篇:技能培养范文

【关键词】技能培养;思维程序;知行合一

职业技术学校究竟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技能?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不断总结,认为培养技能应该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而非一味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而忽略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所谓技能培养的知行合一,既要让学生有好的实践水平,也要有对于知识的理解,学生只有两者兼得,才能通过实践深刻理解知识,通过实践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职业教育的真正目的。

一、知行合一的重要意义

德国是全球制造业强国,其工业产品以质量好,做工精细而闻名全球。而这一切完全依赖于德国双轨制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即企业中的实践培训与职业学校的理论学习相结合。学生每周三天半到四天在企业学习实际操作和知识,一天到两天去州政府办的职业学校学习理论和书本知识,企业与学校密切配合,再加上国家,三方共同承担职业教育的责任。而中国很多职业技术学校一味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忽略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没有让学生很好的理论联系实践,这就导致中国普查出现不缺低端蓝领工人,但紧缺高级技师的现象。

所以,只有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才能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把思维过程显现化,在多次实践尝试中不断修正思维方式,使他们遇到问题时不再混乱,而是思考得更加全面和条理。在知识大爆炸的时期,学生需要运用这些规范的思维习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教师的责任就是要通过自己的专业教学培养学生具备这种把每次思维程序显性化,并在自己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能力,我想这就是培养技能的意义所在。

二、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和爱好是学习最大的动力。”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经说过:“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引起其对所学教材的兴趣。”环顾我们的教育现状,我们是不是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呢?是不是引起他对所学内容的好奇与向往呢?对于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他们的基础知识薄弱,对学习的兴趣不浓厚,这就需要教师做出更大的努力。杜绝枯燥乏味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实的情况是,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活动设计不当,学生缺乏思考,不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被动接受知识,很多学生总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同时,学生也不愿意去理解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基于以上问题,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借鉴前沿相关课题研究,对于如何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总结了两个方面经验。

(一)、创新知识教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改进教学目标。教师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将着重点集中在知识目标上,而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则只是一种辅助,辅助教师完成知识目标。实际上,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三维目标上不断激励学生接受新的挑战,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其次,革新教学内容。由于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兴趣不浓厚,没有较好的学习习惯,不善于积极思考,理论教学的枯燥容易使学生放弃。这就需要教师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对新学习课程投入极大热情。这就需要注意课堂导入的设计,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出发,抽取贴近实际,贴近社会,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这种导入能够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对新授课程内容产生浓厚兴趣,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只有学生对新学习的课程充满期待,教学目标才能够顺利达成。

(二)、通过运用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在完成了一阶段理论教学后,针对该部分理论教学内容,首先引导学生独立做一些简单的操作实践或小实验,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通过实践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给学生设置一些小课题,小发明等作业来锻炼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待学生对某部分的系统知识学习完毕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完成比较难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较大课题。而这些课题需要学生独立或协同完成。实践内容可以由点到面,由易及难。

三、行——学生的实践

作为职业学校,它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学生需要通过动手操作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自己的实作能力。学生需要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训操作,不断练习,才能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的技能水平。针对课程设计的特点、本质、课标进行剖析,学生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如下几种基本能力。

(一)、记忆再现辨认能力

确定观察目标——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出现的条件——与已知建立联系——作出判断

(二)实验探究能力

设计实验——正确使用仪器、记录实验现象数据——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描述实验结果

(三)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

提取信息——区分有关和无关因素,找出特征——推断定量、定性关系——建立联系,得出规律

(四)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运用所学专业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动手能力方面有他们自己的优势,教师应当加强引导,多花时间给学生实际操作,学生只有在不断的操作练习,不断的失败中才能摸索出属于自己的快速有效的解决办法。在实际教学中,我常常创设一个这样的情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总结反思,比如教授“实验技能”,我就是先让学生进行体验,自己独立完成这部分题目,然后引导学生回顾自己解决这类题目的思维流程,大家不断交流、完善,然后把这个迁移到新的环境、课题中去应用,让学生体验规范思维的重要性,最后给学生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去应用这个技能解决新的问题。

总之,通过这样“体验——反思——运用——迁移”的实践活动,学生有了一定寻找通法通则的意识。学生不仅掌握了他应该掌握的技能,同时也拓展了思维。

第5篇:技能培养范文

关键词:技能大赛;影视后期制作;激发兴趣;技能型实用人才

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可以说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大突破和创新,它不仅让师生专业技能水平得到了一次提升,而且也体现了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去年笔者有幸参加了职教数字影视后期制作技能大赛,颇有感触,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些感想。

一、开展技能大赛的必要性

(1)技能大赛提高了师生的知识面。技能大赛是一个很好的平台,给我们一个可以和其他院校进行交流的机会。通过自己的技能展示、熟练掌握软件的程度、与选手之间的竞争,总结积累竞赛经验,既提高了技能,也拓宽了师生的视野,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2)技能大赛的开展使师生积累了经验。参加技能大赛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很多师生在平时操作时较好,但是一参加大赛就紧张,操作马马虎虎。如果能多次参加技能大赛,不仅会使师生在技术上得到提高,而且在心理素质方面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培养了师生的综合素质。最重要的是积累了宝贵的参赛经验,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打下坚定的基础。

(3)技能大赛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建设。技能大赛使用的软件是最前沿的,也反映了新的技能需求和标准。通过比赛我们提高了技能,也向企业的发展方向靠拢。开展技能大赛前,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技能,并组织学生全面学习技能要求和相关标准。这样不仅促进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更新,而且也改进了教学方法,使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给自己充电,从而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影视后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技能大赛给我们提供了锻炼成长的机会,我们在参与的过程中也发现了avid media composer在操作方法上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完成了对课程目标的确定以及教学方向的确立。avid media composer有很强的特技效果,但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可是在我们学习中还会出现很多问题。现就avid media composer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如下分析。

(1)在字幕中加特效。字幕工具本身就是一种特效,在特效中再加特效就不能直接操作。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分两种方法进行,第一种是按住alt键加特效或选中该视频轨道按delete键删除字幕特效,然后再加其他特效。第二种是双击视频轨道,在子层中加特效。

(2)两张图片过渡的特效。如果两张图片的帧数很短,特效的效果较长,此时会出现源不足的提示,那么我们就要改一下特效的帧数,使之匹配。在特效编辑器中更改特效的帧数,很多学生都没有注意到它的位置,所以往往在操作中会出错。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训练过程中我发现,原来成绩不是很突出的学生,操作却表现很好。在观察完成案例时心思细腻,总能发现细微的问题,并能得当地解决问题。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这种教学方法是否适合这种教学模式,是否能带动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潜能是否能进一步开发?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兴趣重视起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水平、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这个问题,我在课堂中,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眼球,提高学生的兴趣。avid media composer是影视后期的一种软件,与电影是息息相关的。用电影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把握教学课堂,创设学生喜爱的教学情境,如:先放一段广告,让学生考虑用什么方法制作;截取一段电影,让学生进行分析、操作。用这种方式上课,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中职的学生普遍贪玩、好动,虽然从理论上说这是个缺点,但是正是他们的活泼好动才能更好地展现他们的创新意识。所以,在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动”起来,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表达。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只有说才知道他的思维方式,他们是否具有创新性思维。鼓励学生在操作中遇到问题就要勇于讨论,让学生都能阐述自己的想法,最后大家齐心协力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创建和谐共同体。剪辑大师Randy Magalski说过:“在当今这个尽可能将内容推至正式播出前最后一刻的时代,唯有Avid Media Composer才能提供给您如此卓越的稳定性和质量保证。在这方面,其他任何产品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很多著名大师对Avid Media Composer评价较高,我们要让学生知道Avid Media Composer的实用性,学好这个软件为学生今后找工作又多了一条路。在课堂中建立自主探究式学习、分组合作式学习,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交流、合作、探究的能力,并在课堂中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四、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技能大赛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技能型实用人才,良好的实训基地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关键。

Avid Media Composer实训室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学生机比较慢,打开Avid Media Composer软件要等一会儿,所以要配备较强的硬件。二是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很多学生带着食品、饮料进入实训室,不仅环境差了,而且学生也会借此偷懒,不认真学习。所以,在课堂中要严加管理,带领学生维持好卫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综上所述,技能大赛让我们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经验,使我们在学习中发现了问题,并进行了思考、分析,提出了解决方案。在今后的比赛中,我会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并以此为平台,逐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为教育教学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刘立莹,张宏亮.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热背后的冷思考[J].青岛职

第6篇:技能培养范文

【关键词】创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2015 年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将其认为是中国经济的新引擎。总理说推动双创就是让更多人实现人生价值,让更多年轻人有更多上升空间。个人认为创业创新离不开高技能的人才,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己任的职业技术教育必将迎来高速发展期。

1 职业技术教育现状

作为一名从教二十余年的职业教育工作者敏锐的感觉到近几年职业技术教育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是:国家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安排骨干教师培训,持续改善学校教学条件,这些无不显示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挑战是:生源质量下降,学校传统专业吸引力降低,学生就业要求提高(从简单就业变为体面就业)。我发现很多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在技能上并不差,但在职业素养上却有所欠缺。职业素养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和合作的态度。这两项恰恰是一个人踏入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甚至决定了你日后能否成功。个人认为新形势下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有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是职业教育的第一要务!

首先分析一下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构成,大部分学生来自偏远农村,很多都是留守少年,家长常年在外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结果孩子长大后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普遍不高,理想、信念淡化,具有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不会很好的与人沟通合作。总结起来就是学习能力低、社会素养差、自控能力差。大家都知道,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下一步就是步入社会。如果将知识、技能比作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硬实力,那么职业素养则是一个人看不见、摸不着的软实力,二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作为老师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学生缺失这个能力,所以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就是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 职业素养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

人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对于不同素质的学生就要有相对应的不同教育方法。面对总体能力低下的学生,我们不能一味地抱怨,而应积极去探索去总结,直到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纵观整个职业教育,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主要来自老师和课堂,而处世、为人、办事、说话等非学术的才能主要是课外生活中形成的。其实老师完全可以在课堂上增加一些这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确观念并向希望的好的方向发展。本人在带10秋高级模具钳工班时,就采取了素养+技能教学模式,效果很好。其实就是想办法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让学生主动把技能学起来。学生不是注意力不集中吗?可以找一些励志的、益智的、团结合作的,包括有寓意的童话,每节课前几分钟讲故事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然后再巧妙地转到要讲的知识点上。既培养了素质又拉近师生距离,一举两得。师生互动顺利开展,课堂真的是气氛融洽,知识也顺势灌进他脑子里了!比如有一回我准备了一个小故事,名字叫做《钱袋与脑袋》:事情发生在十九世纪,当时美国西部掀起淘金热潮,数以万计的外国人怀着梦想涌向旧金山。李维也是其中一员。现实总是残酷的,由于人口剧增,当地生活用品极为短缺,淘金工人生活异常艰苦。眼看很难实现自己的黄金梦,但既然来了总要想办法做事养活自己啊。一向聪明肯动脑的李维开始思考怎样从这些淘金者大军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金子”。他发现淘金者经常抱怨裤兜不结实,兜不住好不容易得来的金子颗粒。于是他想到用厚厚地帆布做成裤子,裤兜吃劲的地方用铆钉代替缝线,又结实又耐磨,大受欢迎。这种工装裤就是牛仔裤的原型,李维终于淘到了他人生第一桶金。讲到这里我问同学们你有牛仔裤吧,你身边的朋友、同学有牛仔裤吧?你们想想这个人钱袋得有多鼓。接下来分析他成功的秘诀,靠的是脑袋和一些基本技能。教导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情时,不妨换个角度换一条路试试,而且艺不压身,多学点东西总是好的。(讲故事时间控制在五分钟左右,老师要有把学生拉回来的能力)结果学生那节课都进入主动学习状态并且学的很认真。另外,上技能实习课时在课间还会和他们谈谈将来,谈谈为人处世,谈人的成功离不开自身努力和敬业精神的支撑。学生在生活上、学习上有什么事都爱和我说说,也很尊重我的建议。你说这时候你指给他的路他会不去走吗?再来分析下学生自私、情感冷漠这一点,其实人与人之间关心都是相互的,没有无缘无故的好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坏,你真心对学生好也会收获学生的真心。有一次放学时我电动车没气了,补带的地方还很远,正发愁呢,过来好几个学生,不由分说抬着车去补带。那次我很感动,谁说我们的学生自私,冷漠,我感受到的分明是热情和尊重。“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我们把他好的那面挖掘放大就好了。时隔五年,如今他们都在外地工作,但逢年过节都会给我发短信,微信问候,还时不时把工资单发过来让我分享他们的快乐。对一名老师来说,还有比学生记着你更值得高兴的事吗?

3 职业技能操作训练要推陈出新

在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同时,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也丝毫没有放松。近年车、钳、电等传统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降低,原因很多,怕脏、嫌累、技术落后、训练课目几十年如一日毫无新意。如何留住本专业学生,让他们踏踏实实、心甘情愿的学确实需要技巧。第一次实习课我首先恭喜学生选择了钳工专业,阐述了万能钳工的来由,并且延伸到学生生活中去:假如你骑车带喜欢的人出去玩,路上车出了问题,一检查发现螺丝松了。因为你是钳工,所以你一串钥匙就可以解决问题,平板钥匙可以当一字改锥用,十字花钥匙可以当十字改锥用。修好车继续上路,不至于影响出游好心情。讲完学生都笑,因为切中学生的兴趣点了,使学生生出了学习钳工技能的欲望。除了语言激发学生求知欲外,本人在课题的安排上也别出心裁,下了一番功夫,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钳工入门课“平面划线”,先讲了最基本的线条划法,在黑铁皮上做了一些练习。之后每人发到一块薄薄的不锈钢板,事先设计了一款美女头瓶起子,告诉学生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做好了让家长看看你的成果,也给自己技校三年留个纪念,,同时可以让别的班同学羡慕羡慕。听完后学生积极性高涨,三三两两讨论验证,最终确定加工方案,我负责关键环节把把关。一个美女头瓶起子贯穿起差不多整个学期的基本技能,从平面划线到錾削到平面锉削再到曲面锉削再到钻孔、磨削。没一个人喊累叫苦,有的甚至主动加班加点,谁都不甘落后。每个人都认真细致,精益求精。学期结束每人钥匙链上都多了一个自己亲手做的瓶起子,(虽然能力有高低,起子有美丑)每位同学都很有成就感,家长也放心了。

第7篇:技能培养范文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技术技能人才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8-0016-04

近几年教育部的相关文件中,有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提法比较频繁地改变,主要经历了从由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转变。这同时也引发了高职院校以教育部文件为准,不断调整培养目标的行为。但高职院校动态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更多的是院校内部教学管理部门的行为。就高职院校中的各专业而言,对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到底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还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很少有人认真思考。这些不断改变的提法为什么要改变?真正内涵是什么?本文通过对高职培养目标动态调整过程的分析,剖析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内涵,以期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指导。

一、我国高职培养目标的演变历程

对于高职培养目标的演变历程,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在对高职相关文件进行仔细梳理以后,以高职教育的定位变化为线索,划分出我国高职培养目标的三个演变历程。在这一演变历程中,也反映出我国对高职的定位逐渐清晰。

(一)高职培养目标的探索期(2003年以前)——高级技术人才

早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国发[1991]55号)中就提出,要积极推进职业大学的改革,努力办好高等职业学校,培养“技艺性强的高级操作人员”。在此,对人才的操作性加以强调。

1995年8月,国家教委召开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会议明确提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人才”,或称“高级职业技术人才”。侧重于强调在生产一线工作,以人才的“高层级”、“高级”等词语来反映高职教育的高等性。

作为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的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发挥重要指导作用。该文件提出,高职高专教育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此目标要求高职教育要立足于相关专业领域,并强调了人才的技术应用能力。

在《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中,明确强调要扩大高职教育规模,指出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就高职教育而言,应加强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术工人和技师”的培养培训。

这一时期,高职教育刚从本科教育中独立出来。作为新的教育类型,高职教育处于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夹缝中。在摸索中,高职院校的规模逐渐发展起来,但当时还更多依赖于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自身特色不明显。由此,很长一段时间内,高职教育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目标,以此目标来引导高职教育定位于应用型教育,而非大学本科的学术型教育。这一时期高职院校的名称逐步统一规范为“××职业技术学院”,强调高职教育作为技术教育的特性,主要应培养技术型人才;同时,把技能型人才作为中职的培养目标,以此来作为区别。

(二)高职培养目标的确定期(2004~2010年)——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这一时期,也是高职教育的大发展时期,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扩张,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也日益被重视。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引导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开展一系列质量工程项目,比如,骨干院校建设项目、央财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等等。各省市发展较好的高职院校,通过项目的开展进行了更多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技能型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高职教育要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中指出,高职教育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中指出,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高职教育要加快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很多研究者在文章中提及,高职教育要培养高技能人才。从国家关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相关文件中可知,高技能人才是特指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员。对以上三类人才,需要有相应的工作经验基础才能取得,高职不能直接培养,但可为其做准备。由此,高职毕业生只是具备了发展潜力的高技能人才雏形,高职教育并不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全过程,而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是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高技能人才的过程[1]。由此,从文件的梳理中发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中提出的高技能人才,并非特指“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三类人才,此概念中的“高”,主要体现在高素质、高质量上。在16号文件中,对技能人才加上“高素质”的修饰语。自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都是用“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提法。

(三)高职培养目标的升华期(2011年至今)——从“高端技能型人才”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011年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当年出台一系列有利于高职教育发展的文件,开展一系列质量工程项目让高职院校从中获益。上一阶段,各类质量工程项目还主要集中在各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现阶段,各级质量工程项目的覆盖面逐渐拓宽,尤其是教育部、财政部实施的“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支持了一批紧贴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全国独立设置的公办高职院校均有2个专业获得了中央财政的资助。同时,这也是国家对高职新改革思路出台的阶段。这一时期,高职教育的定位不再简单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其已经成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将在体系中发挥引领作用。

1.“高端技能型人才”(2011年)

《关于委托各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制(修)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1]158号)中指出,应围绕“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来设置课程体系。第一次提出“高端”。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中,对中职和高职的定位予以明确:中职教育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职教育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

2011年,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界的热门词汇,学术界对此众说纷纭。有学者指出应对高端提出具体的量化指标,并认为高端技能人才是高技能人才,反之则不一定成立[2]。从当时教育部职成司高职高专处处长范唯的一段话,可见此词出现的初衷。“和技能型人才相比……高端除了标明培养人才的技术技能高超以外,这些人应该处于行业地位的高端,不但地位高,而且收入应该更高。”[3] 这反映了国家对高职教育的一种期待,期待高职教育的质量和品牌能够在现代职教体系中真正发挥出引领作用。而就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实际,作为普遍性的培养目标还是较难实现的。由此,这个概念出现一年的时间以后开始逐渐淡化,逐渐向“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转变。

2.“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2012年至今)

2012年,教育部首次明确提出高职教育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比如,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在技能人才体系中,技术技能型人才也是其中的一种类型。如果未仔细分析教育部的文件,仅从字面上来理解,则会造成一些曲解。

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剖析

从2012年开始,在教育部的各类文件、通知中,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培养目标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对于这一概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解读,有的认为,这是对技术型人才的回归;也有人认为,这是对以前由单一强调技能型人才变为对二者的同时强调。

(一)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发展历程追溯

许多学者认为,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对于高职培养目标的新提法。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中,首次提及了技能人才培养的三个层次。加快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复合技能型人才”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型人才”。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初具雏形。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中,再次明确了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指出要加快培养“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逐步形成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比例结构基本合理的格局。由此可见,在当时,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技能人才体系中最初级的一种。而且包含其他各类高级技能型人才,比如,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

2012年,教育部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教发[2012]9号),这份文件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表述。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强职业教育内部的有机衔接。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一线技术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建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和专家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

教育部在《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总体情况介绍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为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学[2013]3号)提出,要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提高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

由此可见,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提法从由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转向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这也是建立现代职教体系以后的一个变化,要求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而技术技能人才有初级、中级和高级等不同层次。不同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既是中高职相互区别又是其相互衔接的核心指标。就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培养而言,中职教育是主要以培养中级技术技能人才为主,兼顾初级技术技能人才,注重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现在通常称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含义

从语言的角度,对此概念有两种分析:其一,将“技能人才”作为主体,“技术”是修饰语,即(技术)技能人才,强调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其二,将“人才”作为主体,“技术”和“技能”作为并列的修饰语,即(技术、技能)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并重。

在不同时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又不同。2004年,提出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三种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复合技能型人才、知识技能型人才。这一时期,应采取第一种理解,“技术”是“技能型人才”的修饰语。同理,“复合”、“知识”都是对技能型人才的修饰语。由此,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中,要求培养技术型的技能人才、复合型的技能人才和知识型的技能人才。这三种人才之间是逐级递进的关系,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逐级提升。

2012年以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经历了从由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转变。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同属应用型人才概念下的两个并列概念。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并重。

综上,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现在通常称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根据教育的层次,可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细分,从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入手。其一,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主要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这三个概念之间是逐级递进的关系),偏重技术的应用和革新能力;其二,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偏重技术革新能力;其三,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主要培养专家级技术技能人才,偏重技术的研发和革新能力。同时,“技术”这个词在高职的培养目标中,不单是强调对技术的应用能力,更多强调的是技术革新能力,为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对技术革新能力的强调,也是高职区别于中职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还主要以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为主,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还在探索中。这将是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基于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王联翔,韩德静.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几点思考[J].职教论坛,2013(14):10-12.

[2]买琳燕.高职“具国际竞争力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初论[J].职业技术教育,2012(25):14-18.

[3]范唯.发掘高职学校不可替代的生命力和竞争力[N].中国青年报,2012-02-13.

Analysis on the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Training Objective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U Yun

(Li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Railway, Liuzhou Guangxi 545007, China)

第8篇:技能培养范文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能力;信息环境;信息技术教育

Abstract:The information capacity of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information literacy is a fundamental go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is a life-long learning, with a certain amount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learners can get to learn the content, doing research on the expansion of their own learning for more effective control, with life-long learning ability, competitiveness and innovation. Only by strengthen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education functions will be fully functional.

Key words:information literacy; information capacity;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为了赶上信息时展的需要,我国于2000年制定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用)》。明确指出中学信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使用的学习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能力是一种基本的信息素养,它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能力层面上的素养,它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除信息能力外,信息素养还应包括在认识、态度层面上的内容,即对信息、信息社会、参与信息过程和信息社会的认识和态度层面上的内容,这也是每一个信息人所必须具备的素养。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学科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应包括对信息科学的理解;对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对信息社会的认识、态度与参与3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不仅规范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也决定了信息技术教育应采取的方法。根据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要求,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

1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学生如果对学习信息技术没有兴趣,就谈不上信息素养的培养。教师应把严肃的“讲电脑”和烦闷的“学电脑”变为活泼的“玩电脑”和轻松的“用电脑”,使得课堂气氛轻松而有趣;也可以借助学生对电脑游戏的兴趣,训练和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技巧和学习方法。比如,可以用纸牌、五子棋游戏教学鼠标的用法;用“打地鼠”和“摘苹果”游戏训练指法。

2营造良好的校园信息环境

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对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非常重要。目前,许多高校已有完善的校园局域网,并与G0438034连接,学生在宿舍就可以上网。图书馆有丰富的馆藏,图书馆馆员负责选择、收集、加工、存储信息,并提供某学科或某主题的相关信息等服务;负责对在校师生进行信息检索、网络资源的培训,对新的网络检索知识开展不定期的讲座,用网络进行信息、信息导航、信息交流,用不同形式的读书社或社团开展信息活动,促进信息交流,使整个校园形成一个浓浓的信息氛围,为信息素养的培养奠定良好的支撑环境。

3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自身信息驾驭能力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能把信息教育整合到各科教学中去。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具有“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的能力就成了决定教育教学效能的基本因素。教师为了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应主动在校内外参加培训、观摩教学、讲公开课等活动,听取其他老师、专家的评议和指导,拓展、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主动争取参加校内外同行之间的教学方案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

4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教会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

身处信息时代,通讯能力不仅仅包括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这些人们生活的基本技能。在这个分秒必争的网络时代,如果不会使用电子邮件、传真机等先进的通讯设备,那么他将被新世纪所抛弃。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基本技能,信息技术教师应促使学生掌握搜寻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对已有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整理、利用和传播的方法。如:教会学生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的采集工具、编译工具、发送工具、存储工具;能熟练使用阅读、访问、参观、实验、资料检索、电子视听等获取信息的方法。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灵感思维与发散思维,通过比较分析、相关分析,寻找信息生长点,发现与创造新的信息。善于运用外界信息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学习计划,善于扩充自己的知识信息库与学习方法库,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所发现和占有信息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信息素养的培养应特别重视学生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信息的理解、判断和评价比具体机器的操作、具体软件的使用更为重要。在具有通讯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学习者不断发展自己对信息的敏感度,是有效完成学习任务、学会学习及掌握思考技能的前提条件。

5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思考的技能

第9篇:技能培养范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课程体系改革 实践教学条件 教学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b)-0020-02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课程设置应始终围绕培养对象的职业能力这一题,将课程与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单纯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岗位需求,筛选学科中与培养职业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效率较高的专业知识内容,配合实践性教育环节,形成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为目的的课程教育体系。

1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1.1 培养方案的教学设置

专业课程的开发和设计目标指向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以学生形成数控职业技术能力为目标,以提高数控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建立“公共数控技术平台,多个专业方向(数控机床程序设计与加工方向、数控多轴及高速加工技术方向、集成化数字制造技术方向、数控加工工艺设计方向及数控设备维修与管理方向)”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能力为中心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拓宽基础,注重实践,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提高综合职业素质。

能运用CAD/CAM专业软件从事数控加工工艺分析、数控编程设计、加工设备操作调试、维护等方面综合职业能力,同时了解材料加工先进技术及理论,具有基本的从事技术革新能力。

重点培养三大专业能力和四项技能:数控加工工艺设计能力、机械产品加工设计能力;数控机床加工与编程能力、CAD绘图技能,通用机械工种的操作技能,计算机运用技能,特别是对CAD/CAM软件的应用;数控机床装调及维护维修技能。并获得CAD等级证书、数控中级、数控机床装调工中级和高级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按照本专业职业素质和技能培养要求,本专业教学计划(以10级为例)确定了11门核心课程:现代工程图学、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金属切削原理与数控机床刀具、数控机床与编程、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数控多轴加工技术、机制工艺与夹具、数控加工工艺、CAD/CAM技术。

确定了10项实践实训项目:数控机床电气控制技能实训、车工技能实训、铣工技能实训、数控机床与编程实训(中级)、数控机床与编程实训(高级)、数控特种加工实训、CAD/CAM综合实验、现代测量技术实训、数控多轴加工实训、数控技术毕业设计/校企合作顶岗实训。充分利用了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资源,实践教学明显。

2 实践性环节实施专兼职教师共育的方案

学生培养方案中,3年设置了51周的实践性教学周,达到工程素质、职业技能和工作能力的综合培养。

到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机械制造基础技能实训,由专兼职教师共同指导。让学生了解、认识专业,使学生了解数控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地位与作用,掌握基本的机械加工机床和知识。

在上海市职业鉴定中心和学校实训基地进行金属切削技能训练,由专职实训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联合指导,实习结束后考普通铣床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

数控机床编程与加工实训,在上海市职业鉴定中心和上海市数控技术应用开放实训中心进行顶岗训练,由专职实训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联合指导,实习结束后考数控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

在上海市职业鉴定中心和上海市数控技术实训基地进行数控技能(中级鉴定)(顶岗训练),由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联合指导,实习结束后考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

在上海市职业鉴定中心和上海市数控技术实训基地进行数控技能(高级鉴定)顶岗训练,由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联合指导,实习结束后考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

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已经就业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由企业技术人员负责;部分没有到企业顶岗的学生,由专兼职教师指导在校完成毕业设计。

增加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健康心理等选修课,开展多种形式活动,如聘请企业专家开办有关技术讲座和大学生应具有什么样的素质才受企业欢迎等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观当代科学技术和每年的国际模具展等;开展科技节活动技能比赛;开展辩论会、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通过多种方式,多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兼职教师人才共育的形式与途经

数控技术教学团队有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社会资源的兼职教师队伍,其包括参与职业院校数控专业教学改革和数控职业资格鉴定开发的知名专家,这支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开放的,动态的。

3.1 兼职教师积极参与数控专业教材和精品课程建设

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教师编写的教材中,兼职教师参与培养计划的制定、教材编写大纲的讨论、参编教材或主审教材等,教材和毕业设计中,大量的设计与制造的案例均来自于教学团队中兼职教师的企业。每门精品课程成立课程组,必需有企业的兼职教师参与,必须有他们提供的课程实践案例。

3.2 共建校内外产学研合作基地

校企结合共建的产学研基地,数控技术教学团队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团队的兼职教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选择上海市大中型制造业企业或有特色的数字化制造企业为校外产学研基地,同时聘请企业的管理专家和技术专家为兼职教师充分利用他们的管理经验、技术经验和方方面面的资源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聘请兼职教师参与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把现代数控技术的理念带给学生;在学生毕业答辩中,每个毕业答辩室人员组成中必须要有2位来自数字化制造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并担当答辩小组组长。

4 建设产学合作的实习实训基地

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高职高专教育改革和建设,2008年和2010年得到上海市教委“085工程”项目支持,建成上海市数控技术实训开放中心和上海市模具设计与制造公共实训基地。在这两个基地的构架下,并以他们为基础结合学校数控技术重点专业建设,校企结合,充分发挥双方的资源,建设了高水平的校内生产性实习工厂,校企结合开发实习实训教程,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实训项目的训练,实践教学特色明显。同时数控技术专业还建有一定数量的,弥补校内实践基地不能完成的或有缺陷的实习实训内容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由于有高水平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引入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于培养目标中。

5 教学资源建设

5.1 图书情报资源

学校图书馆是“上海市高校优秀图书馆”,现有机械类图书资料约4000余种。电子图书使学生和教职工不仅可在图书馆阅览,也可在我校任何一个与校园网连通的地方方便地阅读电子图书,学生和教师还可以通过图书馆登录中国知网,查阅科技资料,使图书馆资源发挥了最大的效用。我校图书馆在不断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还增加了开放时间。

5.2 网络资源

数控技术专业的全部教学管理已纳入学校网络管理体系。学生可通过校园网个人培养计划的制定、专业和公共选修课的浏览和选择、考试成绩查询、电子图书阅读,了解学校近期建设重点,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获取就业信息以及与其网上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其它各类信息。教师可通过校园网参与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文件、资料下载。

6 加强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建设,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

(1)成立由系主任牵头的数控技术专业教学管理及督导小组,由数控技术专业教研室主任担任副组长,主抓数控专业的教学质量督察和教学管理工作。并且定期地举行有关数控专业教学研讨会,安排和研讨教学改革工作,使教改工作常抓不懈,教学管理有条不紊,教学质量常抓不懈。

(2)每学期末都要求教师按规范写出下学期的学期授课计划和实践性环节、实验计划,经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审批后严格执行。

(3)进一步完善保证教学质量、及时反馈教学信息的机制。在团队中专门成立加强学生管理、质量跟踪、实践环节的训练等小组。同时建立教研室老师相互听课、集体听课制度;学生座谈制度;导师制度等。这都给教学管理提供了信息的反馈,为数控专业的教改和教学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制定激励教师的政策,每年在数控专业教学改革中设定了2万元的专项奖励基金,对参加教改工作并做出成绩的教师及时兑现,发放一定津贴。系里每学期还发放了一定的教改活动经费,并在项目申报、评先进、晋升职称等方面,优先考虑积极参加教改和教学管理的老师。

(5)加大力度建设专业主干课程的试题库,全面执行教考分离。重视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评价的考查,考核学生的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评价。各个组成部分在成绩评估中都要占一定的比例。

(6)以科学规范、优质高效、开拓创新为目标,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建立完善的教学工作制度和良好的运行机制,对教与学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加强教学检查与质量监控,尤其是加强校外顶岗实习环节的监控管理力度,完善相应监控管理办法,确保教学质量。实行绩效考核,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成一支始终充满活力的教学团队。

7 结语

加强内涵建设注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加大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的力度,在科学明确的培养目标下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围绕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和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培养出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当代职业教育的迫切要求。

参考文献

[1] 李雄杰.高职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规划与设计[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2).

[2] 戴士弘.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