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范文

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精选(九篇)

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第1篇: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范文

关键词: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土木工程;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162-02

一、引言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大会阐明了该计划的目的和意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本文将结合土木工程的特点,以嘉应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为载体,以“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试点项目”为总纲领,对培养体系进行初步研究,旨在提高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提升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质量,为经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体系

土木工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其课程体系复杂,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一直以来高等教育届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因为该专业的学生今后直接从事工程建设和管理方面的工作,与国民经济经济息息相关。作者在做了大量调研、查阅大量参考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土木工程学院的教学经验,初步建立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体系。

(一)调查分析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建立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体系,必须对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社会需求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调查。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量和就业形势在未来几十年中是比较乐观的,尤其是新型城镇化的实行,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即高校的扩招和大量高校增开土木工程专业,所以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实行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计划。

根据对近三年来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重点对不足之处进行总结,这样可以为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缺乏动手能力相对较差;(2)对一些较新的设备如全站仪等不够了解;(3)对工程常用软件不够熟练,甚至根本不会;等等。

四点主要的反馈意见,侧重点虽然不同,但究其根本还是学校教育与社会要求的衔接不够,导致在学与用之间存在太多的差异,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倾听用人单位的要求,按土木工程师的标准对学生进行培养,才能缩短毕业生的适应期,尽快成长为卓越的土木工程师。

(二)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特点

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因此,在培养过程必须围绕这一终极目标,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应具有以下特点:

1.土木工程相关企事业单位、政府职能部门等应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卓越土木工程师的培养离不开社会需求这一大趋势,土木工程相关企事业单位、政府职能部门等最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因此,在制定培养计划、实施培养计划等必须有这些部门的直接参与,形式可以多样化――定向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政府职能部门培养人才;定期邀请相关人员为学生做职业规划、工程技能培训等;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创业机会;等等。

2.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卓越土木工程培养目标,因此,在教学和培养过程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与能力结合起来,既要培养学生掌握工程技能,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的目标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土木工程的特殊性,对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细化即“综合素质高、实用型、创新型”。

1.综合素质高:土木工程师是特殊的职业,既是工程技术员,又是管理者、协调者,这样就对其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培养过程中除了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外,必须培养其综合素质、培养其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其组织管理能力等,注重“通识教育”。同时,土木工程是艰苦的行业,必须去施工现场、去基层,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

2.实用型:土木工程是应用型专业,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复杂技术问题的实践应用能力。这一方面的研究及主要对策很多学者在“应用本科人才培养”这一课题中已经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这与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是一致的,这里不再做过多的阐述。

3.创新型:土木工程师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来展开工作,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容许有创新的。但在培养过程必须要注重创新能力,在实践性环节也必须增设开放性、探索性的实验,因为土木工程师既是现行标准、规范的执行者,也是土木工程发展的生力军,或者说是未来标准、规范的制定者。

(四)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

在确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制定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师资队伍专业化、课程设置实用化及考核方式多样化。

1.师资队伍专业化: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高地,历来重视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往往忽略了其专业化程度。作为土木工程专业,要培养出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必须要有教授,也要有高级工程师,特别是企事业单位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工程师,这一点可以通过聘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的形式来解决。当然,这些客座专家必须能真真切切的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主要承担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及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任务。

3.课程设置实用化: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复杂,涉及的知识面很广,且市场上的教程也是五花八门,质量良莠不齐,因此,在设置课程、选用教材时必须严把关,要以“实用化”为根本原则,开设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的课程,选择案例较多的教程,避免过多的理论。在制定课程计划时,可以邀请施工单位、勘察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及其他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士参与,多听听市场的声音,做到有的放矢,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可能与工程实际更好的衔接,更快地进入工作角色,更快地成长为卓越的土木工程师。

3.考核方式多样化:目前,大学中课程的考核方式还是以闭卷考试为主,该考核方式在选拔性测试中,具有其天然优势――客观、相对公平,但在大学里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那么该方式就相对落后了,特别在土木工程这一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中,其弊端更加突出。为了促进土木工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满足卓越土木工程师的培养计划,应该将考核方式多样化,根据课程特点灵活设定考核方式。

(五)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途径

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教学内容信息化、教学内容规范化、校企交流常态化和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学内容是根本,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教学内容必须信息化,要能跟得上知识更新的速度,不可守着“老黄历”固步自封;为了使学生对工程规范有直接的理解,教学内容必须规范化,尽量去掉过于理论化和枯燥的知识,以规范为蓝本进行教学。校企交流常态化和教学方法多样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学校与企业的交流可以明确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可以及时了解企业和有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和修改培养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教学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一味“填鸭式”地灌输,往往事倍功半,因此,必须按课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结语

第2篇: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范文

关键词: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445-01

一、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的意义

(一)从宏观角度上看,是提升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竞争力的需要

创新作为一个全球性话题,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关注。创新在促进经济增长、解决社会就业、加快技术创新及提高生产力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球创业观察项目(GEM)中国报告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业活动活跃程度与GDP增长率之间有正相关关系。

我国创新活动对经济增长与就业促进作用的凸显,已经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确立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既需要造就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又要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型人才。高职院校作为为一线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其招生规模与其他类型高校已基本持平。因此,加强高职大学生创新人才的培养对提升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竞争力以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从中观角度上看,是落实高教强省战略的需要

2008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按照党和国家“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作出了高教强省的重大决策。通过高教强省,到2020年黑龙江省高等院校在一些重点领域将成为培养和造就国内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及优秀技能人才的摇篮,成为知识创新和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中心,成为推进文化大发展的阵地。同时,面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高高等院校服务能力,提升人才创新能力,加大贡献率,全面实施“五个服务计划”,即新农村建设服务计划、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服务计划、高层次人才培养服务计划、校企共建工程研发中心服务计划和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计划。通过实施“五个服务计划”,充分发挥人才在推进发展中的作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引导高校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

毫无疑问,在实施高教强省战略过程中,高校责无旁贷,高职院校大有作为。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具有强大的社会服务功能。但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出现了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外延发展与内涵建设、技能人才培养与创新教育等诸多矛盾。

现在,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发展战略,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在稳定招生规模、稳步提高大众化水平的同时,把提高办学水平、教学质量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作为核心任务,加快实现从规模扩张、外延发展向质量提升、内涵建设的转型,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步伐,着力培养创新人才,从而承担起“高教强省”的责任和义务。

(三)从微观角度上看,是深化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需要

经过30年发展,高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作用。但是,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验收情况来看,虽然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如何深化内涵建设成为新的现实问题。

高职教育一直强调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无不围绕动手能力来设计。由此展开,在内涵建设上高职院校特别注重工学结合模式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但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行业企业需求,仅仅培养技能人才是不够的,用人单位开始更多地需要“四会四精”的高素质高级技能人才,即所培养的人才要“会设计、精工艺,会安装、精操作,会创造、精业务,会沟通、精管理”。这在客观上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此,构建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对于培养高技能创新人才至关重要。

二、构建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要由教师、学生、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学生家长、成功人士等多个评价主体构成。评价项目包括:课程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法、创新意识、创新活动、实践能力等。评价方法分为两种,一是划分为百分制的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二是划分为A、B、c、D四种等级。具体见图1。

三、运用该评价体系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评价主体的选择要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评价主体的不同代表了不同的评价目的,也决定了不同的评价结果。评价主体容易受到晕轮效应、宽大效应和近因效应等因素的影响,评价结果将会出现很大的误差,严重影响评价质量。因此,在选择评价主体时要具有客观性。

(二)要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取代“统一化”的评价标准

能否准确形成和充分运用评价结论,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关键。对于高技能创新人才而言,每个人的智力、特长不同,不能用固定统一的标准来测试和评价。因此,在评价后取得“不合格”和“D级”成绩的学生,说明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个体的培养。

第3篇: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范文

一、基础能力平台加岗位能力拓展

以物流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构建为主线,对物流管理专业推行双证课程、加强实训为核心课程体系实行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改革,实现物流管理专业与交通行业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物流职业标准对接。开展职业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深入开展项目教学、场景教学、仿真教学和网络教学。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依托校内仿真实训室等实训场所,重点完成括运输调度、管理业务、货物跟踪业务、采购业务、仓储业务、配送业务、搬运装卸技术如电动叉车等、物流信息处理业務、报关报检业务、办理货运业务、物流业务管理等物流专项技能实训。

例如在仓储管理专项能力培养中,根据仓储岗位流程,制定了详细的能力训练任务,具体包括能力训练任务名称、实现的能力目标、相关支持知识、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和训练结果。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练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掌握仓储技能重点。

另外,还需要通过虚实比的方式构建仿真模拟实训项目,替代了传统枯燥的理论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

学生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在必要的情况下,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或省里统一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并获取相应物流职业资格证书。主要通过校内实训中心完成。

二、企业项目入校

重视与校外实训基地合作企业紧密合作,建设校中企、校中店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将招商局物流集团提供的北京及全国仓储6个以上数据接口对接,实现远程现场环境的运用监控,主要有仓储资源、自建、自有、外租及合作经营多种模式的仓储环境。包含横梁式立体仓储区、贯通式立体仓储区、平面仓储区、平面仓储区、收发货备货区、收发货平台、流通加工区,涵盖了金佰利项目、阿克苏项目、京东项目、卡夫项目等典型合同物流运作项目等场景以视频的方式对接到实训区,可以实施物流现场教学。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重点完成物流各个功能环节的多岗位技能、物流管理实训,如通过物流业务订单,完成物流运输、仓储配送、搬运装卸、货物跟踪、物流信息处理与物流管理等物流综合技能实训。

第4篇: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范文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高技能型英语人才 培养方案

随着我国扩招政策的实施,出现了大批高校毕业生,但在他们寻求就业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以课本为主的高校教育无法使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面对这一问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提出和构建为高校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随着英语应用的广泛和普及,对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技能型英语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概述

近年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成为职业教育界研究的重点,职业教育包含有广义与狭义两种概念,从广义上看是指一种以职业培养为主的教育观,适用于任何能够实践操作的专业,从狭义上看它是指通过传授进行某种技术人员的培养,传授的内容包括知识、相关技能、职业态度等。根据我国的就业现状,我国现代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对职业教育广义含义上的理解,是在大职业教育观的是视角下产生的,它要求从社会系统论、生态论为理论基础,对职业教育进行内外部的考量,进而构建一种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技能型英语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1.能够适应我国对人才的高端性需要。随着我国发展的国际化,英语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语言,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多数人都可以进行英语的使用,面对这种现状,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英语专业对人才的培养要加强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使英语专业人才具备就业竞争力。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高技能型培养能够在提升专业素养的基础上,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中对高端人才的需要。

2.能够满足职业个体的普适性需要。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以职业人才的个体需要为基准进行普适性培养,使他们具备的英语职业技能能够适用于任何英语相关专业的职业需求,在他们对专业感兴趣的基础上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结合起来,使英语专业学生能够在具备英语相关技能的基础上具备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能力。

3.能够满足人民大众的广泛性需要。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加强职业教育面向受众的广泛性,使生活中的任何群体都能够通过职业教育提高自己的职业需求,对英语专业而言,许多前几年毕业的英语专业学生因为没有经过相关的英语技能培训,使他们只具有英语相关普遍技能,而不具备特殊的高技能,例如口译、笔译等专业技能,因此,开放性的职业教育能够满足大众的自身需求。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技能型英语人才的培养策略

1.加强英语技能培养课程设置。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校对课程的设置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方面,因此在对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综合要加强英语专业技能型课程的设置。例如对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口译英语等课程的设立,让英语专业的学生能够通过自主的课程选择进行自己感兴趣的相关技能的培训,这样的选择能够为英语专业学生在基础英语学习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不同职业技能,进而提升自己的求职面与求职竞争力。

2.加强职业英语培养方案制定。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技能性英语人才培养作为高校、教师进行学生培养的基本原则,在制定职业英语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依据英语专业的自身特点与优势进行设置,例如在商务英语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其目标使学生能够利用英语进行相关的商务贸易、谈判等活动,因此在这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要使学生在具备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上也要具备商务、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技能水平,进而达到英语专业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3.将课堂英语教育与实践英语教育相结合。在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背景的英语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依据英语专业的不同方向与行业特点结合起来,把握行业要求的技能,进行实践性的培养。在我国企业中,对英语专业高技能型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高校要以企业需求为培养基准,通过与企业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性活动参与,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英语综合职业技能,这种技能既包括职业技能也包括职业素养。高校在把握时代变化与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及时进行课程调整与培养方案制定提升对英语专业学生的高技能培养。

四、结语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背景下,高校通过培养方案创新、课程设置等方式对高技能型英语人才进行培养,能够使学生在满足企业需求的基础上提高就业,也能够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融合,进而解决我国就业压力,提高就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孙岩,张桂萍.高职学生英语能力是高技能人才的必备能力之一[J].校园英语(上旬),2016(1):67.

第5篇: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范文

【关键词】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模块化;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

0 前言

关于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已成为近年来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热点。教育部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已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目前以此文件为蓝本的如“基于工学结合”[1]、“基于工作过程”[2]、“教学做一体化”[3]等各种人才培养模式已逐步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各高职院校在实践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尚未紧密结合共同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

本文针对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进行“模块化递阶式”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研究,重点将本专业的大学课程分成三个特征阶段,包括每阶段的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和相关课程标准的设计。解构原有的基于知识储备的学科体系架构课程,重构基于知识应用的行动体系架构课程,凝练工作过程要素,在现实的职业资格基础上,培养学生普适的职业资格,为未来的职业资格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图1 “基于工学结合的模块化递阶式”人才培养模式

1 推进“基于工学结合的模块化递阶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1 专业技能模块化,职业能力逐级递阶

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中,机电装备不断升级,对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相关岗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职业岗位能力递进特点和机电设备技术的差异性,将本专业的知识技能分为普通机电设备装调与维修、数控设备装调与维修和自动化生产线装调与维修三个核心模块,通过分段式工学交替,逐级递进,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模块化递阶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推进素质教育。“基于工学结合的模块化递阶式”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通过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开发课程,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在普通机电设备和数控设备装调与维修模块,引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在自动化生产线装调与维修模块,引入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实施第三方考核。试行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人才培养。

1.2 解析职业能力,重构“模块化递阶式”课程体系

借鉴学校在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中已形成的533课程开发方法,构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通过工作任务归并法实现典型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转换,通过工作过程分析法实现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换,通过工作任务还原法实现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转换“三阶段分析法”,采用“机电设备维修行业专家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学校专家归并行动领域机电设备维修行业专家论证行动领域学校专家开发学习领域校企专家论证课程体系”的“五步工作机制”,获得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方案“三项主要成果”。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初步方案如图2所示。

图2 模块化递阶式课程体系构建

1.3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优质核心课程

推进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与重庆长安汽车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市恒特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开发《机械结构与机械传动》、《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与维护》、《数控设备安装、调试与维修》、《自动线的装调实训》4门基于工作过程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

2 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强化实践育人

依托院系和企业合作平台,在深度合作的基础上,学校与企业联合建立三个递阶式服务站(普通机电设备维修与服务站、数控设备装调与维修服务站、自动化生产线装调与维修服务站),建立两个面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研究所(工程机械设备研究所、机电工程应用技术研究所)。其组织架构如图3所示。

2.1 建立维修服务站――“校中厂”

包括:普通机电设备维修服务站、数控设备装调与维修服务站、自动线装调与维修服务站,能提供200个工位。服务站按工厂企业常规要求布置设备、设施,规划功能分区;严格按企业工作规范要求进行实训各环节的管理(如统一着装、劳动保护、安全卫生等),营造企业化的工作环境,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强化学生行为规范、技术规范、安全操作和质量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突出其职业性的特点。

2.2 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厂中校”

与行业企业(如重庆长安汽车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建设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市恒特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等)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使校外实训基地成为校企深度融合的“厂中校”,共享企业设备、技术人员、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并按照企业生产周期、人员需要,实施生产与教学节奏同步的灵活学期,实现企业与教学空间、人员和内容的融合,将部分教学环节的“教室”搬到校外实训基地,理论教学主要由学院教师负责,实践教学主要由企业兼职教师承担。采用“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模式,使实践教学始终贴近生产实际,提高动手能力,获取职业经验。

图3 “双主体机电设备维修服务中心”组织架构

3 转变培养方式,探索多种教学模式

本专业的培养方式中,主要采用四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立足于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发展,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模式,相互补充,形成良好的整体结,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水平。

3.1 虚实结合,项目驱动

在电子技术应用、机械传动等学习领域,可运用虚拟仿真软件(如:Multisim、CAD等),以项目驱动的形式组织教学,并穿插一定数量的实际动手项目,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2 教学做一体,项目进阶

对维修电工、变频器应用等技能应用型学习领域,将项目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依托双主体机电设备维修服务中心,通过专兼职教学团队,引入难易程度由浅入深的项目,实施“教学做一体、项目进阶”的教学模式。

3.3 真情实景,现场实做

在机械装配与检测、数控设备安装调试与维修等岗位特色鲜明的学习领域,在双主体机电设备维修服务中心下设的相应服务站,构造职场氛围,按工厂企业常规要求布置设备、设施,规划功能分区,重现工厂实际工作情景,以师徒制开展教学工作,配置真实的机电设备,设计相应设备检修与维护的工艺,制定符合工厂实际的管理制度。通过“真情实景、现场实做”的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

3.4 技能竞赛,激发潜能

开展维修电工、数控机床安装调试、自动线安装调试与维修等职业技能竞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通过竞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职业技能。举办机械创新设计,机电应用创意设计,选题来自于合作企业的实际问题或校内研究所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时提炼的项目,通过这类比赛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生涯的发展水平。

4 结语

本文针对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解构原有的基于知识储备的学科体系架构课程,重构基于知识应用的行动体系架构课程,凝练工作过程要素,在现实的职业资格基础上,培养学生普适的职业资格,为未来的职业资格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力争在全国高职院校中起到龙头作用,为我院其它专业的能力建设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兴辉,王克太,张伏龙.高职化工类专业“五位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体系探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7).

第6篇: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范文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occupation post demand investigation, in order to cultivate high skilled talents for the purpose, following the profession requirement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is paper makes a thinking of training objectives, curriculum system, and other content of training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for health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P键词:高技能型;卫生理化检验与检疫;人才培养体系

Key words: high skilled;health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5-0211-02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业深化发展使环境污染不断加剧,交通的便利使公共安全卫生事件不再局限于某一区域,追求商业利益而又缺乏相应监管使食品、药品等商品质量问题频发,这些都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和生命安全,影响社会和谐发展。因此,国家高度重视卫生检验与检疫工作,出台若干相关法规,明确加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队伍建设,加强食品卫生和环境卫生的监测和管理。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和国家进一步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新形势下,云南加快建设成为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构建云南省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陆路国际通道,进出口业务检验及检疫要求相应提高,对卫生检验检疫的要求更加广泛和严格,相应对卫生检验与检疫人才的需求数量和要求都有所增加和提高。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根据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开设了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构建符合该校实际情况,强调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需求紧密结合,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人才培养体系模型如图1。

1 目标体系的确立

以座谈、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面向卫生理化检验与检疫专业就业单位如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环境监测站、质量监督管理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事业单位,以及一些第三方检测机构和食品厂等企业,针对其职业岗位需求及其职业岗位任务进行调研后的结果表明,首先,以上就业单位非常需要专业的卫生理化检验检疫人才,而且随着国家对公共卫生事件、环境检测、商品质量监督力度的加大,相关单位的卫生检验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大。其次,卫生理化检验与检疫职业岗位任务主要是运用物理和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现代分析仪器,针对食品、饮用水、环境等样品中与人体健康有关的致病因素及其相关因素的检测,其中主要包括卫生理化检验、微生物检验、从业人员体检等方面。

分析和总结职业岗位的需求之后,在专家的指导下基本确立卫生理化检验与检疫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熟练掌握卫生检验及检疫专业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从事各类卫生检验和动植物、商品检验检疫的高技能型技术人员。

2 内容方式体系的构建

①教学内容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和结构层次,是培养新世纪医学人才的必要条件。[1]对于高职高专而言,培养高技能型技术人才要求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紧密结合,强调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所以课程设置既要达到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及相关专业知识体系的要求,又要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同时,卫生理化检验与检疫专业特点基础知识是物理和化学,但专业延伸扩展面广、技术更新快、应用范围宽;最后,结合前期职业岗位需求调研分析结论,强调以工作岗位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综合以上因素,我们将卫生理化检验与检疫专业课程主要设置为三个部分: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专业基础课针对职业岗位的要求,是使学生具备学习专业知识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的技术操作,涵盖了生理学、病理学、卫生毒理学、公共卫生管理和卫生统计学等十门课程,其中最主要的是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这三门课程的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都比其他医学相关专业有所增加,特别是分析化学作为卫生检验的基础,其课时增加为90个学时,其中理论54学时,实践36学时。专业必修课中,以卫生微生物学、环境卫生理化检验、食品理化检验和仪器分析为核心课程,辅以免疫学检验、寄生虫检验、预防医学、临床检验基础、实验室管理等共八门主干课程作为支撑,以完善卫生检验与检疫的学科理论体系。根据本专业的技术更新快和检验样品繁多的特点,在专业选修课中,我们设置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化妆品检验技术、药品检验技术等小型课程,它们的特点就是课时短、内容新,紧贴国家标准和社会发展对卫生检验检疫的专业需求,扩展学生的专业面。

②构建以专业对口单位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和企业、事业单位培养紧密联系的校企、校所合作平台,在为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学生、教师提供贴近工作岗位技能实践资源的同时,还可以提供来自工作一线的专家丰富经验的教学资源,为培养高技能型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理论教学和实践基础。

另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也为订单教育、工学交替、产学结合这些教学模式创造无可比拟的条件和机会,不仅可以丰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就业率,更为将来校所、校企合作开办卫生检验检疫机构打下良好的基础。

3 保障体系的构建

3.1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现在科技发展迅速,检验仪器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掌握先进的检验仪器是卫生检验人员必备的职业技能,也是高技能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仅依靠学校购置各种检验仪器设备来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将会是学校的经济负担,也是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2]。保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等事业单位,不但具有符合国家实验室设计要求的实验室,还有诸如高效液相色谱仪、气质联谱仪等高端检测仪器,更有检测结果分析判断、仪器维护和保养的一线专家。所以,构建以事业单位为主、企业为辅的教学、实习和实训基地,让一线的技术专家担任老师,学生不但能学到很多新的专业知识,更加能够磨练、强化自己的专业技能,达到教学效果最大化的目的。

3.2 教学团队建设

由学校专任教师和实习实训基地一线技术人员构成本专业的教学团队,学校教师主要负责在校的理论教学和学校基础实践技能的培养,学生在见习、实习或顶岗实习过程中,实习实训基地的技术人员主要负责专业技能操作、仪器使用和基本维护的教学带教。为强化双师素质培养,除要求学校专任教师获得本专业相应的国家技术资格外,还要每年到本校实习实训基地进修两个月熟悉岗位任务和了解专业最新进展;同时,邀请基地技术人员参与编写相关实验教材,教学大纲、讲义等教学相关文件。

3.3 教学质量的评价

高职高专院校的考核体系一般分三个阶段进行:首先是各专业课程结束时,对学生进行专业基本技能考核;其次是在实习前,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考核,只有通过实习前技能考核,学生才能进入挝唤行实习;最后是在毕业前进行的毕业综合考试,一般仅为笔试。为实现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完成前两个阶段的考核后,最后的毕业综合考成绩将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学生实习结束前,实习单位应按照职业岗位要求,对学生进行岗位技能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检测物质及检测方法的选择、待测样品的采集、预处理、分析测定、结果计算、评价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等,考核结果记入实习档案;二是笔试成绩,两部分成绩按比例计算后得出该生毕业综合考试成绩。从而促进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保证毕业生的质量。

4 结论

目前,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迎来了前景广阔的发展机遇,其专业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培养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新形式发展的专业人才将是我们今后不断探索和实践的方向。所以,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卫生理化检验与检疫专业的建设,将坚定不移以岗位职责为指导、走工学结合的路线,继续优化与岗位任务挂钩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探索更贴近岗位能力考核的评价体系,构建与实习实训更密切的合作机制,以期适应当前对卫生理化检验检疫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达建.关于临床医学专业主要课程设置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4):29-30.

第7篇: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范文

关键词:职业技能型人才 实训教学 评估体系

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培养涉外职业技能型人才,目前国内的高职高专院校围绕这一目标,纷纷设置和开展专业实训教学,如校内模拟实训、校外顶岗实训等,实训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起来,而且发展形势良好,但是,本应与实训体系一同发展的实训教学评估体系却是发展缓慢,很不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商务英语专业实训体系的提升和发展。因此,加大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的评估力度,势在必行。

一、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评估体系相对薄弱,有待完善、提升

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必须要有意识的加大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力度,全面提升其国际商务实践能力,从而最终培养出英语语言能力强、反应敏锐、技能全面的涉外职业技能型商务人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各大高职高专院校投入物力、人力,积极构建实训体系,主要有两大块组成,即校内综合模拟实训、校外顶岗实训,,但由于实训体系尚处在开始发展阶段,在许多方面存在不合理现象,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其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为实训教学评估,这也是一个最需要重点加强的环节。

目前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训教学评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以评分代替评估,评估过于简单,标准过于简单,综合性欠佳;二、评估过程以教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考核对象,师生之间缺乏良好的互动和互相激励的环节;三、以评估结果代替评估目的,导致实训教学评估没有延展性。

因此建立一套既符合专业特色,又能够对实训各环节进行有效监控的科学、高效的商务英语实训评估体系,对于商务英语实训教学、商务英语整体教学质量乃至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效能的提高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评估内容及指标

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评估是一个对实训教学各方面各环节的多元综合评估机制, 担负着对学生实训效果、实训成绩综合评定的重任。要想真正对学生实训质量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仅仅从效果和学生实训成绩来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把各个制约因素作为基本考查要点,从多方面进行评定。就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评估而言,实训管理、实训内容与改革、实训条件、指导实训的师资、实训组织过程及实训效果这六大方面应当作为实训教学评估的一级指标,然后对这六个方面进行细分,把影响一级指标的各个因素作为二级或者三级指标,并以各指标的重要性划分权重,而且,评估指标中应加入学生评价环节和就业考评,以更好的激励学生,更具就业指导性,这样的评估结果更人性化、更公正、更真实、更准确。

三、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评估操作方式

(一)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

所谓量化评价,就是指能够采用数量分析或推断的方法,把复杂现象简单化,对所评价对象在数量上进行描述的一种方法,对评价对象而言,量化评价能够得到高度的控制,通过对评价对象进行一定的统计、计算和分析后,能够得知与评价对象密切关联的一些因素的数量特征,从而可以在量上对评价对象给予相对准确的判断。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评估也可使用量化评价的方式对内容进行分类、对指标进行分级,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这种方式评价标准清楚明白,结果公正准确,既十分具体,又非常精确,还能够进行验证,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量化定价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对评价对象的控制上过于严格,试图以对过程的严格控制来得到最正确的结果,但实际上是不可能,因为在实际的评估中,有很多的不确定变量因素,评估过程根本不可能得到百分之百的控制,因此,如果仅仅依靠量化评价,就会把那些不能测量的重要方面忽略掉,最终导致对评价对象的认识不准确,评估的可信度也大打折扣。因此,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评估还要和质性评价结合起来,这样才更为科学。所谓质性评价,就是通过一定的调查,从而对评价对象的特征进行更加细致和充分的描述与评价,最终达到说明其重大意义,加深对其理解的作用。质性评价更侧重于对评价对象在实际真实情况下的关注,更多的是根据评价对象在各种具体的环境中发生的作用,对它的一些性质和特点得出合乎情理的结论,它是一种非常领先的评价模式,在对一些较为复杂的现象进行评价时较为适合。在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评估内容及指标的考核中,我们引入质性评价,对老师工作态度、学生实训态度、老师实训组织、老师指导情况等指标进行质性评价的详细描述。并分成各个等级,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它们再相应的分值,然后在评估中参考这些分值,最终就会得出一个相对真实、客观的评估结果,这种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是非常科学的。

(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所谓形成性评价,就是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及学习进展情况进行严格的监控和深入的评价,并且把结果及时反馈给对老师和学生,而且利用得到的信息对教学实施调整,从而很好的满足学生需要,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而终结性评价则是在教学活动终结时进行的一次性结论式评价。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作为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在评估时应该以形成性评价所占较大比例,再与质性评价内容相结合后,对评价对象进行终结性评价,这样的评估模式才是科学而具有可信度的,也较容易进行实际操作。

(三)评价与元评价相结合

元评价是对评价的二次评价。元评价可以有效的监控、适度的调节评价活动,对评价过程中的进度、方向、评价策略等进行反馈和修正,并对衡量一个评价再推广应用的价值性大小非常有帮助,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评估既要关注后续延展性,还要对评估结果再次进行深入的分析、有效的利用和再次的评估,这样才能使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体系发展的更加完善,使评估模式在自我审核和再次评估中能得到不断的改进。

四、“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估方式

(一)深入一线调查制定考核办法

组织专业教师深入用工一线,调查目前商务英语就业现状,企业招聘要求和日常工作专业知识与技能运用状况,形成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考核办法。

(二)“分散式”考核方式

所谓分散式考核方式就是将原本期末进行的一次性考试分散在学习过程中,把考核从一次到多次,从一方面到多方面,从开始到成功,教师要将学生的考试时问和次数以及最终合格的时间都做详细记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师了解每位学生,掌握每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也使学生避免了因紧张等发挥不正常因素影响考试结果。

(三)“分组式”考核方式

结合学生的兴趣和习惯、按将来可能的就业习惯、按照教学的项目进行的协作分组方式,根据学生实际就业的方向特点将学生分成小组,分组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协调进行,进一步体现因材施教,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实干型”考核方式

实干型考核方式分两种:一是引入一些实际企业项目进行命题,考生完成企业实际项目 “技能型案例考试”、基础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标准化考试,获得理论考试成绩和“能力测评报告”,按百分比形成考生最终的成绩。“实干型”考核方式让学生到企业中去实习,由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其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让学生接触工作第一线,认真记实习日记,在实习结束后根据指导教师的评语以及实习报告质量评定学生最终成绩,最大限度实现考生就业与企业招聘的零距离,是最有效的考核方式。

五、结束语

教学评估具有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监督教学实施,提高教学科学化、规范化水平,调控教学体系建设的功能,建立一套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综合、科学、有效的评估模式,以评估结果为改进实训教学体系之依据,实行“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考核方式,保证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隆平,陈志雄,夏丰.高职生实习实训质量指标评价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26):70

[2]张扬.论课程评价中的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3):37

[3]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53

第8篇: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范文

摘 要 维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新世纪我国体育界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采用文献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重点厘清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相关定义,整理了当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厘清了当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培养模式 发展对策

一、前言

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石是充足的后备人才。竞技体育的竞争实际上也就是人才的竞争。所以,只有着力培养好后备人才才能促进体育事业的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

本文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的角度,重点厘清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相关定义,整理了当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清晰了当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国内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在中国知网上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后备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检索和分析。

2.专家访谈法:就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困境及解决途径对一线教练员及相关专家进行访谈。

三、结果分析

(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内涵

狭义上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指具有一定体育天赋、体育专业知识、技能和技术,经过系统训练后,可能对竞技体育的发展做出贡献的青少年运动员[1]。国家体育总局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界定为二、三线运动员。

(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

1.三级训练体系。长期以来,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是以“三级训练网”,主要是中小学、业余体校、体育运动学校、省市优秀运动员和国家集训队形成了三级网络训练体系[2]。它是由一个初级、中级、高级三个训练形式所组成,呈“金字塔”形状的系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凭借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和各省市代表队、青年队、少年队和少儿队的人才梯队建设,并实行高度集中和封闭的训练管理体制,从而有力地保障了中国竞技体育各级运动队的稳定,为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后备人才力量。

2.多元化开放式人才培养体系。现阶段体教结合已进入新一轮发展阶段,社会团体、企业、教育部门的资源逐渐向竞技人才培养体系流动,跨行业、跨部门、跨系统与跨区域的多元化开放式人才培养体系正在形成。即:纵向上有两条主要的培养渠道,一条为体育系统培养渠道,另一条为教育系统培养渠道,底层中部为体教联办与社会化的培养形式,培养主体呈现多元化特征。体育系统后备人才培养打破封闭模式开始与教育系统、社会各界进行人才流动,初步形成了选材面较广、体教两渠道开始融通、各层面基本衔接的多元化开放式培养体系。

(三)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人力资源匮乏

(1)运动员基数不大、质量不高、输出率较低。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不但存在数量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人才效益差的瓶颈问题,制约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长远发展;后备人才输送率是评价业余训练体校成绩的重要指标。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输送率方面不同省之间呈现出显著差异性,部分省市人才输送率保持上升的良好势头,而有些省市出现了逐年下降趋势,这应当引起重视。

(2)教练员队伍结构不合理。我国体育教练员队伍整体上年龄结构和执教年限有所欠缺,学历层次较以前有所改善,但是仍然呈现出“运动技术水平高,理论知识较为却反”的现象;不重视岗位培训,科研和能力较弱;教练员输送率较好,但是相互间的差异较大。因此,提高教练员文化水平和执教能力成为众多学者的共识。

2.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项目布局不合理。我国体育强省(市)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项目布局追求“大而全’,存在项目同构现象,影响了后备人才培养效益,较为落后的省份项目布局较少。同时,各省市能够根据各自省份实际开展适合的项目并形成各自的优势项目。

(2)多元化开放式人才培养体系并未真正实现。现阶段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基本上上还是处于“三级训练网”阶段,“体教结合”基础上的多元化开放式人才培养体系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建立起来。

(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发展对策

1.树立新的后备人才培养观。树立新的人才培养观,将以往实质上的“重运动训练、轻文化学习”的培养方式向“体教结合,全面发展”转变,使处在学生年龄段的动员在确保从事文化学习的前提下,积极参加运动训练,为每个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2.跨部门整合资源。应在体育和教育两部门之间将包括运动员、教练员,以及相关的训练场馆、器材、土地等有形资产进行跨部门的资源整合,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教育部门和有关学校由此挑起为国家培养竞技后备人才的“大梁”[3]。一方面能够继续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集中有限的资源培养竞技后备人才;另一方面又使各层次竞技后备人才根据自身的潜力和发展状况及时和灵活地在学习与训练中调整主攻方向,逐渐走上最适合自己天赋的职业发展道路,从根本上消除因体教脱节而产生的一系列弊端。

四、结论

现阶段我国金字塔模式下的运动员培养体系,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暴露出一些棘手的问题。而体教结合是当前解决此类问题的最好办法,但是这种开放式人才培养体系也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建立起来。

参考文献:

[ ] 李海龙.北京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第9篇: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范文

【关键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到目前为止主要经历了孕育、调整、巩固与成熟、改革与重构几个阶段。孕育阶段主要是建国初期之五十年代形成了国家,各部门,各单位相结合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是一种较典型的"社会参与型"培养体系。调整阶段主要集中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期逐渐形成以业余体校为中坚,以国家体委为管理主体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但是随后的一系列政治运动的影响下最终形成以国家体委为主体的"政府主导型"的后备队伍培养体系。八十年代,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革思想的指导下,在坚持全国一盘棋的"举国体制"下,是这种依赖于国家和主要靠行政手段办体育的高度集中的"三级训练网型"的后备队伍培养体系更为完备,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由调整阶段过渡到巩固与成熟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和完善,我国竞体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逐渐走向改革和重构,向着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格局发展,形成以体育总局宏观管理,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单位(业余体校,普通高校,俱乐部等),协会实施专项管理后备人才培养体制。

1、传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分析

我国在04年和08年的奥运会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足以证明举国体制对于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限量的作用,但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是以体校为基础的举国体制下的"三级制"的后备人才培养方式。过分依赖国家的投资并且国家采用行政方法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次全面管理,从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到运动员的选择、培养等全部由国家负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家人事制度的改革,我国竞技体育体制也开始发生了变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制也相应的采取了应对措施。)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最主要的特点是把过去的单轨制改为多轨制,实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体制,全社会来办高水平运动队,实现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横向和纵向结合的培养系统。横向包括三大系统:国家业余-专业系统、学校系统和产业系统。这种多轨制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过去的单一形式,形成不同渠道的人才培养网络,有利于调动全社会来发展竞技体育

2、传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政府职能的逐步转换,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传统培养体制受到了冲击和挑战。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体育后备人才萎缩,成才率低;体育后备人才分布不均衡,结构不合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存在分布严重不均的现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缺失,市场调节能力有限由于体育后备人才在我国分布不均,在客观上为体育后备人才进入市场,进行跨区域的交流创造了条件;体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效益低下;运动训练与文化脱节;竞技体育的市场化和职业化发展程度低。

3、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断裂"原因分析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会出现这些问题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竞技育后备人才培养与体校、中小学和大学及市场的结合存在着问题。

3.1体校生源两级分化,专业队员文化素质低、再就业难

体校体制整体培养效益高,主体地位得到了强化由于国家对竞技体育实行举国体制,以全运会、省运会为杠杆,促使各级政府对优秀运动队和部分体校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且实行比较完善的激励机制,就整体而言,体校训练网还是取得比较高的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效益。但是缔造中国竞技体育辉煌的体校如今却产生两极分化,参加业余培训的人多了,可供选拔的人才缺少了。目前中国家庭结构基本呈现"三口之家"趋势,人们的观念和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把子女的未来前途定格在竞技体育领域的人越来越少,这正是中国目前专业体校生源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各级体校为了出成绩,争取更多的财政拨款,在运动员文化学习上不太重视,只注重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未能进入省队或国家队的人员毕业后就业安置困难。

3.2教育系统训练资源短缺,训练氛围淡薄,难以建立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教育系统难以建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原因是:一是经费不足,国家不对教育系统竞技体育给以专门投入。普通高校只能从教育经费中挤出一小部分来发展竞技体育,多数中小学更是无力组建运动队。二是,运动员生源不足。大部分在体育运动方面有天赋的有潜力的学生早已进入体校或专业队,所以高校专业队的生源不稳定,而且大部分在竞技体育的发展潜力已经不大。三是,缺乏高水平教练员。中小学体育老师大多来源于师范类高校,其中有着高水平运动员经历的人很少见。普通高校的教练员水平也不乐观。四是,中小学运动训练氛围淡薄。中小学的课内外体育活动缺乏竞技性个注重游戏性。

3.3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脱节

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我国竞技体育体制也在发生着变化,但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仍带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特点,绝大部分还依赖于国家,我国现仍处于国家独自办体育的模式,没有真正建立与市场竞技结合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中国的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严重脱节,这也导致了体育群众中大量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流失。中国的职业体育俱乐部,社会性的竞技体育团体发展缓慢这也是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脱节,体育群众中大量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流失的的原因之一。所以要依托市场,积极开发竞技体育产业。减少竞技体育对国家的依赖,应充分利用竞技体育本身的经济功能,通过市场开发,使竞技体育的发展逐步走依托市场、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更好地提高竞技体育自身造血能力,自力更生。

把计划和市场相结合,合理整合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以及社会系统的资源,处理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文化学习和技术训练的关系,完善国内竞赛体制才能建立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专业队或社会中从业余俱乐部到专业俱乐部到专业队的一条龙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完善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