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技能人才培养范文

技能人才培养精选(九篇)

技能人才培养

第1篇:技能人才培养范文

因此,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规定将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战略目标之一,这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要围绕国家对加速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部署和要求,以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时展要求的高技能人才。

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

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培养体系、评估、激励、保障机制也不健全,特别是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产业,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领域,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技术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证国家经济快速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西安市机电工业的一项社会调查和分析表明:西安市机电类高技能工人只占该领域10万名工人中的15%,其中青年高级工只有5000余人,人才结构远远不能满足西部大开发和西安大发展的需要。

因此,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是当务之急。“十五”末期,我国高技能人才在劳动者中的比例从“九五”末期的3.5%提高到4%。“十一五”末期的发展目标是使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1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00万。也就是说,要使技师和高级技师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5%,高级工占20%,才能基本建立起规模宏大、专业齐全、梯次合理的技能劳动者队伍。

培养高技能人才,是国家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推进人才强国战略,调整教育结构,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培养高技能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政府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高技能人才培养是投入成本大的教育类型,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相应的等级标准,必须有强大的实习训练设施,费用很高,尤其是国家重点技工院校和名牌专业的实习培训,更需要大量的场地、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以及原材料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养的目标。改善实习条件与手段,强制淘汰传统落后的实习设备势在必行。

据悉,“十一五”期间,国家要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将投入150亿元人民币集中扶持一批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这一举措无疑将会极大地促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2 落实高技能人才激励政策不到位

为了调动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实现人才强国、人才强省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国家早在两年前就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初步建立了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规定高技能人才可以享受与其他相应专业技术人才同等的工资待遇,即高级工可以比照助理工程师级别的待遇、技师可以比照工程师级别待遇、高级技师可以比照享受高级工程师级别待遇。但是,由于社会的分配机制不健全、不合理,高技能人才激励政策落实不到位,加之受传统文化“重仕轻工”的影响,形成了“重科学、轻技术”、“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使得高技能人才没有得到相应的社会地位和尊重。

一些单位,甚至包括一些政府部门在内,在用人政策上,以学历为导向,按学历、文凭的高低确定员工的工资标准和社会地位。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高技能人才发挥技术才能的积极性,使他们失去了继续接受职业教育的信心,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青年人不断追求高学历,不想学习技能,不肯下工夫钻研技术,不愿到生产第一线当技术工人。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实现“科教兴国”、“技能振兴”战略,就要改变传统观念,全面落实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和政策。

3 与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信息交流不畅通

目前,发达国家在培训高技能人才工作方面早已全面发展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和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培训方向。上世纪70年代,提出一个人应该掌握多种技能的新英国职业主义学派出现;法国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则采用了更为科学、更为系统的培训工程学的方法。培训工程学将整个培训工作大致分为若干阶段:收集培训信息、制定培训方法、组织培训、跟踪培训、评估培训效果等;英美德澳等发达国家的职业院校和剑桥、哈佛大学等国际一流大学之间互相沟通、融合和衔接,构建起了世界一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近年来,我国也瞄准国际市场,建立与升格了一批技术院校和技师学院、高职学院,积极开展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提升培训层次,开拓培养空间。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能力训练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就水平而言与上述发达国家还相差甚远,职教特色还不够突出,校企结合也不够紧密,开放性办学力量不足,校际、国际交流不够广泛等。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我们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不断研究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动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培养体制和经验。

进一步加大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力度

1 加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宣传力度。要加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和教育,争取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使其认识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政策支持和舆论宣传,营造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和环境,激发广大劳动者立足本职、钻研技术、苦练技能的积极性,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技能、尊重人才的时代风尚。

2 建立与现代技术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建立一支高学历、高技能同时具备“一体化”和“双师型”特点的师资队伍是技术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支队伍应具备以下条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较高的理论教学和综合实践能力和较强的管理水平以及协调能力。没有这样一支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高技能人才。从当前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状来看,“一体化”和“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尚未真正建立起来,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还相当普遍,一些传统产业的职业教育理念仍然根深蒂固,从事传统单一工种或简单工种的专业教师还相当多,与现代企业建立相应的实习教学基地建设力度不够,只重视师资的学历文凭而忽视技能水平等,这些都阻碍了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健康发展。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1)加强对理论教师的技能培养,要求他们取得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2)提高实习指导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3)面向社会招聘具有生产经验的兼职教师(技师、高级技师);(4)对现职教师进行高新技术培训。

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

第2篇:技能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焊接;人才需求;教学改革;项目教学

一、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状况分析

在传统的焊工实习教学中,很多学校主要把“焊接操作技术”的培养放在了第一位,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的技能鉴定,都是就“焊缝”(课题)而训练“焊缝”和考核评价“焊缝”,认为焊接专业的学生只有把各种焊接设备下所涵盖的“焊缝”学好了,才是真正培养了合格的焊工,所以忽略或无暇顾及结构制造的识图、下料、装配等环节。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无论是市级还是省级,甚至部级的焊工大赛,包括“技能鉴定”都是以考核“焊缝”和评价“焊缝”为主,故学校也就把有限的实习时间和资源用在了“焊缝”的教学上。

二是学校受实习场地和资金的困扰,学生实习的时间又不太充足,教学计划只能安排就“焊缝”而训练“焊缝”,偶尔搞些复合作业或项目教学时,还要考虑材料的重复利用,又怕占用对“焊缝”的纯训练时间。

三是在焊工的专业理论教学中,虽然教师授课也尽力联系实际,但总会有很多原因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这都势必影响着“综合性技能型”或“高技能型”人才快速培养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另外,众多大型焊接结构生产的企业,在“下料”和“焊接”两道工序上,半自动和全自动化设备的使用率可达80%左右,只有20%的短焊缝需要手工焊接,这就使焊接结构生产的工序――看图下料装配焊接检验中的“焊接工序”被解放出来,过去在“焊接工序”中需要投入大量的焊接人力,而如今,由于现代焊接技术的普及,焊接效率和质量都大幅度提高。如果“装配”质量和速度低于了“焊接”的速度,那么在焊接结构生产中,就需要更多的能熟练掌握识图、下料、装配、焊接的人力,去完成“焊接”前的所有工序,以提高结构的“装配”效率。如果企业上述人才补充不足,势必会产生短缺现象。

二、转变观念,提高技工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笔者认为,改革应当是全方位、自上而下的改革。

首先是课程和教材的改革,根据技工院校的生源状况,希望以知识和技能的先进、实用、够用为开发原则。二是改革专业设置及名称,如焊接专业应改为铆焊一体化专业,让教材和教学更多地涉猎于铆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三是根据课程和教材及培养目标,更新“技能鉴定”的试题库,特别是那些深奥且又实际应用少的专业理论内容,是否该删减。四是改革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目前全国技工院校都在进行着“一体化”和开展项目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五是改变政府对焊接专业的投资方向,对于焊接专业教学而言,设备是老虎,材料是肉,没有肉,老虎只能挨饿。项目教学比传统教学需要的材料数量特别是规格种类更多。六是改革人事制度,要精兵简政,特别是允许企业的能工巧匠通过考试调入技工学校,以更快解决“双师型”教师短缺的矛盾。课程、评价体系等一系列教育改革需要全社会的共识和努力。

三、我院焊工教学改革的实践

人社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指出,逐步建立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根据《意见》的指导思想,结合先进技工院校的办学经验,“一体化”和“项目教学”的教学模式在我院已全面展开。

我们焊工专业的主要教学模式是将焊工实习的每一个课题尽量编入“生产项目”中,“生产项目”的来源一是到企业搜集,二是教研组自行开发。实习课先传授设备使用和焊接基本技能,同时利用晚自习,布置学生绘制“项目”结构图、在工艺卡上编写生产流程和工艺参数等任务,这一过程学生会遇到诸如三视图的画法、焊接符号的标注、下料方法、结构装配知识和可能出现的问题、焊接工艺方法等一系列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必定会应用或联系到如“机械制图”“焊工工艺”“焊接结构生产”等相关的专业知识,通过小组讨论、查阅资料等自主学习的方式去完成任务,在“项目”或“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主动与合作学习,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得到提高,理论知识逐步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强化。

当上述工作基本完成后,马上进行分组“项目”生产。如用钢板条拼焊方形低压容器,教师只给出材料、结构尺寸、技术要求等信息,提供必要的工卡量具,每组学生在教师的巡回指导下,按照焊接结构生产所制订的工序和工艺,进行“项目”学习和实施,最后接受检验和评价。

第3篇:技能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智能制造;通识能力;工匠精神;创新思维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的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下新岗位的方式、内容、方法、工具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智能制造不再针对某个领域、某个专业,而是覆盖了各个产业,贯穿于产品、制造、服务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高等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着“引领和适应”的对应关系[1],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都必须了解国家的战略布局,明白智能制造无处不在,要有家国情怀,主动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融入国家的发展战略,服务国家智能制造产业发展。

一、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

(一)国家战略加速产业转型,提出人才培养新需求

国家“十四五规划”指出,要实现制造强国、推动产业链现代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要打造“全球电子信息高端研发制造基地”;成都市《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加快构建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建设”。智能化成为电子信息制造业快速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力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促进电子信息制造业快速转型发展,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化、数控化,亟需具备设计数字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现代化等多种技术技能复合的人才支撑。

(二)智能制造多种技术融合,提出人才培养新标准

2021年新职业“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国家职业标准和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报告指出,现代企业生产过程中,数控加工、工业机器人等智能生产装备通过信息技术有机连接,通过各类物联网感知技术收集生产过程中各种数据,通过工业软件系统在线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实现智能化生产,该领域预计到2025年达到450万人的人才缺口,其中机械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377.6万[2],高职学历的需求总量预计达149.08万,占比39.48%。智能制造领域的新岗位,需要大量能将软件应用、数控加工、机器人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多技术技能融合的产业工人。这对专业升级发展、数字化改造提出了新标准,亟须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职业教育融合创新发展,提出人才培养新任务

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四川省政府《关于推进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职业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推动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全生命周期”职业学校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打造“四园同构”的产教城融合园区和“中国匠谷”等高地。作为拥有技师学院的在蓉高职院校,实施高职与技师融通发展、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构建成为学校的责任,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成都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园区和企业发展,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智能制造产业工匠。

二、智能制造对技能人才通识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工业4.0时代,智能化赋能知识经济,劳动者仅凭一技难以适应产业发展,这就倒逼职业教育由“唯技而教”的专才教育走向通识教育和终身学习。通识教育,亦称之为通识能力,于20世纪80年代自美国引入,结合中国文化对“通”和“识”的解释,被翻译为“通识教育”,是指一种在不同学科领域、不同行业中能够共通的普遍知识和基础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适应能力、道德关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创意能力、理论到实践的能力等。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对全球的教育改革都有着重要影响,其教育的四大目标之一就是:教育学生如何成为社会一员,享受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承担对地方、对国家、对世界以及对自己的责任。在智能制造时代,要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出职业院校学生以下通用能力。

(一)追求卓越的大国工匠精神

一流的制造需要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技术则需要一流的精神,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从资源禀赋优势走向创新制造优势,迫切需要坚持如一的品质,坚忍不拔、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3]。制造业文化就是工匠文化,只有对事业具有高忠诚度,才能全身心投入,秉持严谨的职业操守、崇高的职业品质,培养敬业、专注、精益、坚持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才能在制造质量和制造水平上取得持续不断的进展。

(二)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

智能制造是对传统制造的全方位提升,更是新技术、新思维、新概念、新模式不断涌现、广泛应用的典型业态,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要贯穿于智能制造全过程[4]。创新精神是推动工业制造突破传统模式、改变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精神,要求学生勇于挑战固有框架,不断追求新思维、新事物、新理念、新方法,探索新的规律,获取新的成功。创新思维是打破惯常思维、求新求异的独特思维,是人类创造性的获得灵魂和核心,是人的创造力迸发的源泉。

(三)多元的人文素养

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中,人机工程、柔性制造、仿生制造、个性定制等一系列多元化、复合型、综合化的制造发展,必将与社会学、经济学、文学、哲学、美学等人文社科发生更加紧密和广泛的联系与交叉。智能制造人才的人文素养也将成为面向未来发展的一种必备素养,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为服务成都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自觉担负起支撑地方高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责任,全力打造“智能制造专业群”,推广智能制造的“大众教育”,培养学生跨领域、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能力,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一)瞄准人才需求,科学定位培养岗位

对接成都电子信息制造业网、智、软、端、屏、芯六个领域中的智能终端,专业群确定了工艺设计、生产线规划、过程实施、监测反馈四个智造链主要环节,其拥有工艺设计和优化、智能产线安装和调试、智能设备操作调试与编程等十个典型工作岗位。基于岗位数字化、智能化要求,对十个典型工作岗位核心能力进行分析,构建产品数字化设计、智能产线设计与调试、智能生产设备系统集成与运维、智能生产数据监测与反馈四个岗位群,这些岗位群需要多个专业交叉融合培养,满足复合型学生就业需求。学校将人才培养定位为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具有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掌握产品数字化软件设计、柔性制造单元调试、高档数控设备操作、工业机器人柔性集成、生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技能,具备智能化、数字化融合意识的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智能制造产业工匠。

(二)立足核心素养,打造培养“工匠素质”的课程体系

一是加强通识课程的德育素养、信息素养、创新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将工匠精神教育融入思政课程教学。增设职教模块理论,形成有利于厚植工匠精神的思政教学体系,将工匠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天府文化、中华优秀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之中[5]。二是以融合的思想重构专业课程。对接新职业标准和相关“1+X”证书职业标准,以项目为载体,以问题为导向,在课程中挖掘知识、探究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有三大来源:基础理论层面、应用研发层面和实践性层面,制造行业的工艺和技术的创新发现只能通过“干中学”而习得。实践出真知,实践才是创新的唯一途径,因此要引导学生注重实践。三是开设“智能文明”“人工智能与信息社会”等公共选修课程,提高学生智能化素养,引导学生明白创新来源于制造一线,制造工厂本身就是一所“创新大学”,塑造学生人文情怀,增强对智能化产业的柔性适应力。

(三)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核心能力培养

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按照职业工种等级标准整合原有实训室,建设数控车、数控铣、PLC编程、现代信息技术、工业机器人等通用技能实训室,服务智造链四个环节通用能力、基础能力和双创基本技能培养。学校采取引企入校、校入园企等方式,依据理虚实一体化建设原则,重组、新建产品数字化设计、数控智能加工、数字工厂仿真训练等实训室,提质建设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西门子数字化工厂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基地重点支撑专业群核心能力课程、拓展能力课程和双创能力课程的实施,以及专业群核心工种的职业资格高级—技师和“1+X”证书中级—高级认证考核。实训基地向群内外学生开放,采取学分认证置换方式,开展兴趣培养、第二课堂学习、专业社团活动、技能竞赛等,引导学生建立研发—生产—营销的全生命链、系统化思维模式。

(四)打造工匠学院,服务工匠人才发展

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与成都市总工会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共同筹建“成都工匠学院”,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运行新机制。“成都工匠学院”聚集“成都工匠”优质资源,全力打造技能人才培育、现代产业发展精准服务、工匠人才社会价值实现的三大平台。依托“成都工匠学院”组建智能制造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建设产业学院,打造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重点开展选育“工匠之师”,实施“匠中育师”计划;开展项目化、实战化“师带徒”,实施“以匠育工”计划;开展技能人才培训,实施“滴灌援企”计划,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制造是本体,智能是灵魂。在智能制造背景下,职业教育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应多关注工匠精神养成、创新驱动以及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竞争力的社会变革参与者。

参考文献:

[1]张培.“互联网+”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价值取向及路径研究———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逻辑[J].成人教育,2017(10):53-57.

[2]马雪峰,陈晓明,许朝山.智能制造机械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匹配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1):5-15.

[3]叶美兰,陈桂香.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意蕴及其实现路径的选择[J].高教探索,2016,10(10):27-31.

[4]李耀平,郭涛,段宝岩.面向智能制造的人才培养策略[M].第1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3.

第4篇:技能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技能人才;职业素养;研究

当前,受金融危机影响,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格局也随之进一步加剧。这其中,技工院校学生作为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如何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以凸显示他们在就业竞争中的独特优势,已被越来越多人士所关注。职业素养的培养是技工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加强技校生自身修养的重要环节。每年从交通技工院校毕业出来的学生,已经慢慢成为大中专学生就业大军中一支重要的队伍。交通技工院校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水平,上岗适应能力强,自我要求能贴近企业实际,被广大用人单位所接受。但是,大多数交通技工院校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忽略了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而将来要成为职业人的技工院校学生,较高水平的专业技能相对应的却是较低水平的职业素养。交通技工院校在转变观念的同时,交通技工院校学生们也应该加强自我修养,提升职业素质。

交通技工院校毕业生职业素养现状

从2000年开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启动建立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工教育的改革,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如今这项改革已经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交通技工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多年来保持稳定增长。

但是,就业率增长同时企业的用工满意度并不十分高,近两年我校对南京地区企业进行走访时,了解到多数企业认为学生的职业素养不高,表现在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奉献精神,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差,不具备团队协作意识等。而企业的用工满意度,专业对口、可持续发展水平都是衡量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指标。

因此,交通技工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下一步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不应只满足于毕业生的高就业率,而应该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学校就业率提高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交通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内容

交通技工院校是培养交通技术工人的摇篮,学生的职业素养决定了劳动者的职业素养,交通技工院校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职业素养是从事职业的劳动者所应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和素质,包括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等。这些因素中,除了必备的“一技之长”外,更重要的是责任心,法制观念、质量意识,组织纪律性等;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富有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富有自信心,勇于承担风险,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坚韧的意志品质;具有学习能力,保持进取心,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等。大量事实表明,现代企业的用人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

交通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要加强自我修养,在思想、情操、意志、体魄等方面进行自我锻炼,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技能人才。

如何提高交通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养

1、明确专业方向,重视习惯养成和责任意识教育

近年来,由于招生困难,招进来的学生程度参差不齐,多数学生缺乏责任意识,主要表现为对他人缺乏关心,对父母缺乏感激,对集体缺乏热情,对学习缺乏自觉性,对未来缺乏思考,对工作是否完成无所谓,对客户和领导是否满意不关心等。结果导致自身素质底下,毕业求职时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而求职失败的例子很多。

学生可以从入学开始,就多了解所学专业,并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求和用人要求,了解各种专业业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并为此有的放矢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增加知识储备。

笔者认为在理论上以灌输教育为主。通过重视技校生的习惯养成教育,加强技校生的责任意识教育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我们要重视学生日常品德、礼貌礼仪、行为规范的培养,从各个方面将职业意识、职业素养教育渗透于德育教育中,在“润物细无声”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习惯意识。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文体活动,如演讲会、报告会、讲座会让年轻人畅谈自己的职业理想,或让学生自编自演有关反映职业素养内容的小品、相声、故事,或者带领学生深入工厂、农村进行调查等。通过健全的学生奖励制度,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加强学生对自我负责的态度,以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2、校企合作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提高职业素养

技校生毕业后都将走向社会,步入企业。学校要注重校企文化相互渗透,通过校企合作,引进现代企业文化,让学生接受现代企业文化的熏陶来培养学生的职业信仰、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学校应该通过班主任、就业处向学生灌输职业意识,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往届优秀毕业生就业经验交流会,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邀请企业的相关人士开设讲座,结合实验实训课进入企业,让学生实地考察。我校一直注重校企合作,注重对学生进行校企文化的相互渗透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学校经常邀请企业的管理人员到学校为学生开讲座,讲企业文化、企业的理念,让学生在思想上尽早的与企业接轨;另外,企业还在其定向系部专业设置奖学金制度和贫困生救助制度,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学校分阶段安排学生进企业“工学交替”实习,让学生深入工厂、公司一线,从最基础的操作工做起,熟悉职业,培养职业情感,学做结合,知行统一。一方面可以让他们提前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感受企业的特色,另一方面又可以让他们有机会到企业车间中接受有针对性的实习实训,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赢。

3、高度重视学生的实验、实训和实习工作

交通技工院校毕业生具有上手快、适应性强等特点。交通技工院校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放在突出位置,推行“双证书”制度,积极推行理论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切实重视实验、实训和实习三个关键环节。要在教学中融入情景教育,将企业的工作流程引入到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在准职业教育环境中进行企业环境的实践培训,学习企业经营与管理经验,认同企业的效率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等,从而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职业教育和规范管理,使之具备将所学知识和技能灵活地应用于实际工作环境的能力。

目前,各个交通技工院校都对学生的技能培养有较高的要求,当你确定了你的专业方向后,在校学习期间,要配合学校的培养任务、实训计划,认真完成学习任务,获取本专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证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学校组织的各种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在实习活动中,要注重养成教育。实习是就业前的演习,在生产实习中让学生从亲身体验中,提高对职业素养的认识。加之在校规校纪的约束下,规范自己的职业道德行为,持之以恒,养成习惯。职业素养教育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非一日之功,要把技能实习与职业素养教育结合起来,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水平。

4、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

校园文化活动是交通技工院校学生锻炼提高自身沟通、组织、管理、协作、创新等职业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交通技工院校相关部门要有意识地策划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使自身的职业素养得到提升。另外,交通技工院校要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引入企业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企业、对社会的认知,增强学生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和职业素质的基本了解,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为学生提高职业素养和成功就业构筑桥梁。

对一名学生来说,可以在日常的班级活动中培养集体主义、团结协作的精神;可以在日常的寝室生活中培养勤俭节约、互助友爱的精神;可以在日常的学习中培养刻苦学习,勇于竞争,开拓创新的精神。积极参加学校每年开展的 “文化艺术节”“体育节”和“技能竞赛节”,要从中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注重日常的积累,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优良品质,增强自身所欠缺的职业道德。当你具备这些优良品质时,必将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出类拔萃。

学生在校就读就是一个参与集体活动的过程,学校为学生创造了各类活动的机会,当你积极的参与其中就能获得人际交往的能力。例如可以根据兴趣、爱好、特长或专业等参加学生社团,在社团活动中可以培养和提高,组织管理、人际交往、团结协作、情感管理、情绪控制等能力。

5、培养自我学习,增强职业素养意识

自我学习是交通技工院校学生所欠缺的,学生通常都是一味的接受学校安排的学习内容,很少会主动要求学习,这个可能也是交通技工院校学生与大专院校学生自我学习方面的差距。那么,是不是对于交通技工院校学生而言就不需要自我学习呢,恰恰相反,在近几年对企业的调查中可以看出,企业在招用员工时,会考虑员工是否具有自我学习,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这也是考察员工是否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因素。

第5篇:技能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技工院校 技能人才培养 办学现状

一、技工院校目前的困境

1.办学经费严重不足

国家四部委376号文件后,同年12月,河北省财政厅、发改委、教育厅、人社厅联合下发《关于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的实施意见》。政策明确规定,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学生及城市特困家庭学生免除学费。免除学费后,政府补贴标准与原收取学费标准差距太大。唐山市各技工院校开设的专业大部分是机械维修、焊接技术、机床加工等二产专业,这些专业实习教学占整个教学量的一半以上,实习材料消耗多、教学成本高。免学费政策实行之前,学校收取中级技工培养方向学生学费每生每年4500元,高级技工、预备技师培养方向每生每年5000元。这个收费标准,基本能够维持正常教学需要。唐山市各技工院校免学费学生占学生总数的90%以上,现行补贴标准与原收取学费标准比较,大部分学校学费收入下降了60%,已不能保障技能型人才培养所进行的技能训练、实训耗材和实训设备投入。

2.工学结合收益不高

按照国家四部委财教[2012]376号文件规定:“第三学年经费原则上由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等方式获取的收入予以弥补,不足部分由财政按照不高于三年级享受免学费政策学生人数50%的比例和免学费标准,适当补助学校。”2012年秋季以来,唐山市财政基本是按照这个规定将三年级享受免学费政策学生的一半补贴经费拨付学校的,剩下的部分靠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获取。这项规定操作起来非常困难。由于当前经济形势变数大,导致企业与学校合作热情不高,使学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收益甚微。据一些学校实际运行后反映,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或工学结合,企业提供的岗位大多专业不对口,学校要求专业对口的岗位企业不能安排。学生的岗位基本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线,劳动强度大,且经常加班加点,生活费待遇低。学校不能获取应得的管理费用,有些学校只能在企业支付给学生的生活费中扣除一部分做办公经费。

3.招生困难

各地初中生源呈逐年减少趋势。近几年,唐山市实际参加中考学生人数每年只有5万多人,有近2万人的初中未毕业分流生受地方保护主义形成的教育壁垒限制,被各职教中心接收或流失,许多市属技工院校无学生可招。高中生受高校扩招等因素影响,重学历而轻技能仍是许多家长及考生的主流意识,对做蓝领当技术工人还缺乏足够充分的认识,影响了技工院校对生源的吸引力,愿意就读技工院校的学生也在逐年减少。业内竞争非常激烈,有限的生源被十几所技校一分割,就形不成规模效应,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技工院校的长远发展。

4.学生管理难度大

由于初、高中生源减少,来技工院校就读的学生质量也有所下降。学生缺乏起码的行为准则,学生之间很难做到相互尊重、相互关爱。有些进入企业进行工学结合或顶岗实习的学生,存在没有吃苦耐劳精神,缺少合作意识等问题。有些参加社会实践、工学结合的学生及家长对学校有意见,有的状告到市政府有关部门或反映到媒体,有的中途退学,学校管理非常困难。

5.一部分技工院校陷入举债度日的局面

由于办学经费的严重不足,导致了有些学校教学特别是实习教学的停滞或半停滞状态,教学计划执行不到位,学生学习质量受到影响,尤其是办学规模较大的学校受到的冲击更大。本地一些企业办技工院校压力更大,有的学校将面临关停的困境。

二、技工院校技能人才培养对策

1.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技工教育的支持力度,政策上适当调整现行补贴标准

政府部门要针对技工院校的办学现状,深入调研,了解情况,听取各方面意见,综合分析,根据技工院校专业特点制定不同的免学费补贴标准。尤其是二产专业为主的技工院校,由于实习材料消耗多,设备、设施投入大,应调高补贴标准,其他专业也要因教育教学成本而定。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研究出台免学费补贴政策的补充意见,按照各市物价部门批准的技工院校专业学费收费标准补贴学校,即除给学校拨付中央财政补贴部分外,其差额部分由同级财政补贴到原学费标准。

此外,应调整第三学年免学费补贴办法。鉴于目前技工院校组织学生到企业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现状,建议政府部门制定相应的规定、章程,要求和引导企业支持和帮助技工院校学生到企业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规范学生工学结合及顶岗实习模式,并专门支付学校学生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管理费用。如果企业不能支付学校此类管理费用,可以由同级财政按照在校一、二年级免学费补贴标准补贴给学校。

2.出台有利于技工院校招生就业的政策法规,营造浓厚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社会氛围

国家既要从宏观上严格把控技工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又要从具体的运作上体现政府对职业教育尤其是技工教育的重视程度,营造全社会尊重技工教育的良好氛围。如目前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准入制度就是国家执行的一项利民之举。坚持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严格落实就业准入的法规和政策,这已成为社会共识。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实施了中职学生资助政策等,具备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科学发展的形势,为技工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关系到整个社会技能人才知识水平、生存能力的提高,是转变生产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根本要求;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依据当前技工教育的新形势、新特点,应进一步创新普职平衡发展,中职、高职有效衔接的招生就业政策,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学生就业率和满意度,创造适应老百姓就业需要、适应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需求的社会环境。从学生就业和社会实际需求出发,以学生很好的就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扩大技工院校办学规模,切实提高技工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效益。

3.改变技工教育单一的培养培训模式,研究制定校企合作的有效保障机制

长期以来,技工院校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训练相结合,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合格的技术工人,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认可。但在我国经济社会进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兴战略产业的新形势下,传统的培养模式越来越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加快培养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较强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因此,技工院校必须创新发展,加快改革创新培养模式,研究制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不断加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力度,增强服务意识,主动出击了解企业需求和信息,维护与企业的友好合作关系,拓宽渠道,积极谋求与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并使之固定化,长期化。坚持理论学习与技能培养、课堂教学与岗位技能培训、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的原则,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4,加强学生教育管理,严格落实考评制度

技工院校应紧紧围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目标,不断强化学生管理,严格考评纪律和考评制度,做实做细做好教育管理各项工作。

从文明教育入手,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教育和引导,倡导仪表文明、语言文明、行为文明。学生之间相互监督,发现不文明立即纠正,以诚信为道德基础,以文明规范为行为准则,从身边小事做起,在学习、生活、校内实践和交往行为等各个环节,规范学生行为。从思想教育入手,加强学生爱岗敬业,遵章守纪理念教育,强化学生对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以及在岗位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与工作实践能力以及适应工作岗位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以后进入企业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做好工学结合阶段学生的考评工作,学生到企业实践是教学的一个步骤、一个阶段,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既是对企业负责,也是对学生负责,对学校和社会负责。与合作企业积极沟通协商,认真谋划,精心安排,主动顺应新形势、新变化,强化对学生的教育动员及组织管理等工作,构建学习与工作二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合理调整教师深入企业一线,与企业高效对接。

5.有效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切实提高技工院校职业教育培训能力

当前,职业教育面临良好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具备了一定的政策环境。转方式、调经济的经济发展形势,为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发展契机。同时也要看到,目前技能人才短缺、结构失衡的问题以及劳动者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比较突出,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尖锐,诸如人为形成的争抢生源的地方保护壁垒限制需要解除,职业教育资源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发挥最大效益等问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第6篇:技能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 高技能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社会人才分类;学位分类理论;人才评价制度;培养定位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8-0011-05

在近三年来教育部的各种文件中,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表述形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中,《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提出了“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概念;《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其中,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中心词都是技能型专门人才,其形容词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技能型人才进行界定,“高素质”是从人才素质的角度进行界定,“高端”则是从人才等级的角度进行界定。《现代汉语词典》对“高端”的注解为:属性词,指的是等级、档次、价位等在同类中较高的。鉴于此,可以将这两项合并同类项,统称为“高技能人才”。本文拟主要对高技能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联系与区别及其培养进行分析、解读。

一、从人才分类角度分析

“人才类型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类型的分化,人才类型及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类型划分的基本依据。”[1] 从生产、工作活动的过程和目的角度进行分类,社会人才共分为两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即学术型人才,包括科学型和理论型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即应用型人才[2]。应用型人才又分为三类:一类是将为社会创造直接利益的设计、决策、规划等转换成物质形态的工程型人才,其他两类是在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创造直接利益的工作,将工程型人才的设计、决策、规划等转换成物质形态的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前者主要应用智力技能来完成任务,后者主要依靠操作技能进行工作[3]。随着科技进步,产业不断升级,职业岗位的专门化程度也不断提高,社会分工和人才分类也日趋细化,比如,工程型人才可细化为工程研究型、工程规划型和工程应用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可细化为技术研究型、技术开发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

此外,由于技术发展日趋复杂化和综合化,社会职业群之间进一步加强合作,相关职业群类之间的工作领域存在着大量交叉重叠现象,相关人才类型间的知识能力结构上也存在重叠现象,比如,技能型人才的“智力技能”成分不断增加,“动作技能”成分不断减少,这种现象在我国的高级技工和技师等岗位中有更为显著的反映[4]。这也和H·W· French提出的职业带理论相吻合,见图1。职业带理论根据工作岗位所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比重将技术人才划分为技术工人、技术员和工程师三个系列,如果将职业带和人才类型相对应,技术工人相当于技能型人才,技术员相当于高技能人才,工程师则属于工程型人才,但是由于未来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日趋复合与分化,这三个系列人才类型的边际也日趋模糊,处于人才类型边际的复合型人才,由于其兼具两种人才的特色优势而日益受到社会青睐,以技术员系列为例,随着人才素质结构中智力技能的增多和操作技能的减少,可以称之为工程技术型人才或技术技能型人才。

图1 职业带理论示意图

二、从人才评价制度分析

在我国,对于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有两套不同的评价体系。专业技术人才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职业培训,掌握现代化生产专业分工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各种经济成分的机构中专门从事各种专业性工作和科学技术工作的人员。针对这类人才的发证机关为各级人事部门。从统计意义上讲,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是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以及从事专业技术管理工作且已在1983年以前评定专业技术职称或在1984年以后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我国专业技术职务设高、中、初三级。工程系列的初级职称包括技术员和助理工程师,中级职称指工程师,高级职称指高级工程师。目前我国尚未设置技术员系列的职称,如技术员-技术师-高级技术师。也就是说,技术人员目前尚不能归入我国专业技术人员之列。我国对于技能人才的评价采用的是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发证机关为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其他部委、行业等。国家职业资格等级由低到高,一般分为五级(初级)、四级(中级)、三级(高级)、二级(技师)、一级(高级技师)共五个等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对“高技能人才”进行了明确界定:即指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员,这些人员为职业资格等级中第三级、第二级和第一级三个等级的人员。依据社会人才分类,结合相关人才类型的评价,见图2,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都有相关的评价体系,但是技术型人才却没有属于自己的评价体系,“技术员”只是工程型人才评价体系的初级职称,如果要在职称上再进一步,就需要转变为工程型人才才可以。而理想的职称系统应该如图3所示,技术型人才有自己可持续发展的职称空间。另外,对于复合型人才如技术技能型人才,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国家职业标准制定技术规程》的规定,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具体标准都要求掌握(熟练掌握)本职业的关键操作技能技术,能够独立处理和解决(高难度)技术或工艺问题;在操作技能技术方面(在技术攻关、工艺革新和技术改革)有创新;也就是说,技师和高级技师的人才素质结构中,其技术含量逐渐增多,操作技能相对减少,是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的复合型人才,其人才评价系列,既可以向技术型人才靠近,走技术型人才的人才评价系列,也可以向技能型人才评价靠近,走技能型人才评价系列。从这个角度分析,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界定的高技能人才中的技师和高级技师,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内涵是一致的。

图2 社会人才的分类和评价体系(现实版)

图3 社会人才的分类和评价体系(理想版)

三、从学位分类理论分析

学位是受教育者受教育程度和学术水平达到规定标准的一种学术称号。美国高等教育学位主要有科学学位(包括学士、文理科硕士和哲学博士)、专业学位(包括学士、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和职业学位三种类型,科学学位主要培养从事科学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学制4年,培养机构主要是研究型大学、综合大学和文理学院;专业学位主要是培养从事实际(技术)应用的高级专门人才,学制也是4年,主要培养机构是专门学院和部落院校;职业学位主要是指两年学制的实用技术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获得副学士(协士)学位,主要培养机构是社区学院、初级学院和技术学院[5]。我国学者陈厚丰教授,从理论上将我国高等教育学位划分为科学学位、专业学位和职业学位三种,他认为职业学位培养机构主要有职业类高校和高等职业培训机构,职业学位要包括副学士学位、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并且要拥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是培养从事开发研究并以各岗位和岗位群中的现场管理、技术指导、高级技能操作为主要任务的技术型和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其主要工作任务是在建设、生产、管理、服务一线进行技术技能创新、现场管理和高级技能操作。我国2004年版的《学位条例》将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第二级硕士学位按照专业和用途又分为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型学位。两者处于同一层次水平,但侧重点不同。学术型侧重培养教师,科研人员,侧重理论研究,主要专业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专业型则侧重培养高科技专业人才,侧重应用,主要专业有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教育硕士、公共卫生硕士、体育硕士、软件工程硕士、工程硕士、会计专业硕士、建筑学硕士、临床硕士、艺术硕士、风景园林硕士、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等38种学位,涉及200多个领域。《学位条例》第五条规定,硕士学位研究生不仅要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还要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专业硕士的要求应该是具有“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由此看来,“高技能人才”的技师和高级技师具有申报专业硕士学位的资格,但是高级技工却不具备申报专业硕士学位的资格。技术技能型人才,则具有申请专业硕士学位的资格。

四、从社会需求分析

根据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2013年第一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数据,市场上中高级技能人才供不应求。从供求状况对比看,各技术等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1,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其中,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能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分别为2.72、2.31和2.1[6]。为满足对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组成的高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我国专门制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根据对现有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总数的调查,以及2015年和2020年我国对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预测,制定2015年和2020年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发展目标,见表1。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调整,我国经济已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计划的实施和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特别是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技能人才不但要具备高超的技能、良好的理论和技术知识素养,还必须是具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尽管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一批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高职院校紧贴市场需求,密切与企业合作,在加快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基础作用”。然而,社会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缺口,经济社会对高技能人才水平提高的迫切需求,都为技能型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加快完善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积极鼓励行业企业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作用,是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或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

表1 我国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中长期发展目标

五、从两种人才培养角度分析

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渠道主要有三种:企业培养、院校培养和校企合作培养。企业通过内部培训机构、各种技术技能竞赛、学徒制度、技术攻关、外送研修等方式培养各种高技能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院校主要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培养,本文主要从教育类型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角度,对不同类型教育定位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不同层次院校的定位来分析这两种人才的培养定位。从教育类型分析,我国39所“985工程”院校主要以培养学术性人才为主,剩下的73所“211工程”院校主要以培养工程型人才,甚至主要是工程科学型人才为主,其他1017所本科院校[7] 则属于应用本科院校,主要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主。根据社会人才分类,应用型人才主要包括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复合型人才主要包括工程技术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等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但一般是两个)专业(或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8]。这些应用本科院校应如何定位本院校的人才培养类型、层次和等级,需要结合本院校办学历史、办学资源、服务面向和办学能力,再进行准确定位。根据教育部统筹安排,要遴选一些应用本科院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承担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分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层次框架主要由中等职业教育、高职高专教育、应用本科教育、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组成。是否实施双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最大的区别之一,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部,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其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获得的职业资格也不同,详见表2。

表2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部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其获取的职业资格

六、结论

鉴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高技能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是社会人才分类中的两个不同类型,高技能人才属于技能型应用人才的一个层次,主要包括国家职业资格等级中的高级(三级)、技师(二级)和高级技师(一级),而技术技能型人才则属于介于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的一种复合型应用人才,根据国家职业资格等级标准,应该包括技师(二级)和高级技师(一级)两个等级。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生产方式的转变,一方面,亟需数以千万计的技能劳动者;另一方面,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特别是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素质结构中的智力技能需求逐渐增多,操作技能逐渐减少,技术技能型、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培养高技能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径还是要依靠正在逐步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明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同层次教育和培训机构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应该获取的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等级,满足国家对高技能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巨大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厚丰.高等教育分类的理论逻辑与制度框架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62,325-326.

[2]夏建国.基于人才分类理论审视技术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J].中国高教研究,2007(5):5-8.

[3]翟海魂.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历史演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

[4]杨金土,等.对技术、技术型人才和技术教育的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2(3):18-21.

[5]王定华.走进美国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19-124.

[6]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2013年第一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EB/OL].[2013-06-17].http:///SYrlzyhshbzb/zwgk/szrs/sjfx/201304/t20130412_98037.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2013-05-29].http:///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382/index.

[8]潘春燕.复合型人才及其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考[J].学理论,2010(7):146-147.

On the Difference and Orient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of High Skilled Talents and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WANG Ling

(Shijiazhuang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hijiazhuang Hebei 050061, China)

第7篇:技能人才培养范文

高技能人才是一种融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较强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于一身的人才,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师、技师以及高级技工职业资格及相应水平的人员。高技能人才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快更多地培养高技能人才,被视为中国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一)高技能人才是整个国家产业升级的保障

高技能人才普遍具有高超的动手能力、突出的创造能力以及极强的适应能力,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技术支撑者。高技能人才作为国家和企业的宝贵财富,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乃至国家的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整个国家产业升级的保障。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是水利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了水利的战略地位,水利投资不断加大,水利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在如火如荼的水利建设工程面前,不但需要一大批专家、工程师以及高素质技术人才,而且迫切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以及应急抢险也迫切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这就需要建立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水利高技能人才队伍,服务水利事业发展。

二、水利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系统论的观点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置身于系统之中,都要通过其与外界的相互协调作用构成一个整体。水利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同样需要一系列横向和纵向的相互关联的环节和因素相互作用来共同完成,无疑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就要求它必须形成一定体系,通过体系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组成部分的共同作用来完成整体既定目标。

而目前,水利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在实践中无疑是缺乏系统观点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培养与需求脱节,造成水利技能人才队伍人员结构不合理。很多基层水管单位普遍反映一些高级技能人才年龄逐渐老化,人才培养不能适应工作需要,这给水利技能人才的培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培养与使用脱节,造成高技能人才不能发挥应有作用,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很多单位的高级技师、技师的工作岗位脱离本专业,从事一些与自身专业技能相脱节的工作,无疑是一种浪费。

3.培养与评价脱节,造成水利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质量不高,影响评价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权威性,也直接影响到了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声誉。

三、建立水利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如前所述,水利高技能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那么我们就需要用系统的观点分析问题,用系统的方法解决问题。以下从纵向和横向分别介绍水利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一)水利高技能人才培养纵向体系建设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方案组织落实、输出高技能人才、完善人才评价等各个环节紧密联系、环环相扣,共同构成水利高技能人才培养纵向体系。

制定培养目标环节,应当站位水利事业发展全局,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把培养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水利高技能人才队伍作为最终目标;制定培养方案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并不断丰富人才培养方式和载体,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组织落实阶段需要按照方案进行,并在培养过程中不断进行修正;最终培养出满足工作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水利事业发展提供支持;人才输出之后还要注重人才评价,本环节需要我们进一步建立完善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机制,使高技能人才得到公正合理的评价、科学正确的使用。

(二)水利高技能人才培养横向体系建设

第8篇:技能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技能型人才;课程;校外实训基地;培养模式

0前言

会计学专业进行自身建设需要从人才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方面入手。新时期技能型人才要成为社会和时代的宠儿,会计学专业应该主动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角度出发,建立起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通过教学改革、实践过程创新等重点环节的突破,构建会计学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新体系和新模式。

1加快会计学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教学改革

1.1创新会计学专业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创新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是要加强会计学专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扩展会计学专业的教学、教师、资源,以开发的角度转变和更新会计学专业教学方式和内容,展开会计学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研讨,创建会计学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新基础。第二是要加强会计学专业之间的合作,使会计学专业各学科通过方式和方法上的整合形成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综合体,进而构建符合会计学专业技能型人才发展的新型模式。第三是要扩大会计学专业教学的开放程度,引入国际上先进的资源和教学方式,更大范围地推进会计学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和培养进程。

1.2引进会计学专业教学的新方法

会计学专业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入“启发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开放式教学”等新方法,并与现代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技术手段相结合,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革新和改良。在教学模式上,技能型人才培养应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1.3调整会计学专业的课程比例

应该重新考虑“厚基础、宽口径”原则下的课程设置,努力培养不仅掌握较为宽广的理论学识,更要具备从事会计实际工作所需要的娴熟的业务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学生。应该适当减少传统教育中基础性、学科性的基础知识的比例,在理论深度上也要适当降低;增加技能型知识的课程比例,把应用能力培养要求适度提高,突出专业性和技能型两个倾向。在课程设置上要使学术性、实践性、职业性有机结合,处理好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知识、能力与应用三者之间的关系。

2强化会计学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

实践是会计学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步骤,会计学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变革和形成需要实践加以验证和检验。

2.1创新会计学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培养会计学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核心教育元素,在会计学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实施一体化的教育策略,创新会计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将会计、审计、财务和管理方面实用性、技能型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会计学专业新颖、实用、高效的教学结构和内容体系,通过逐步渗透和多重构建形成会计学专业具有完整性、职业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的教学内容与体系,使会计学专业学生能够得到更为准确、真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发展提供内容、结构上的素材和模块,实现对会计学专业技能型人才更有效地锻炼和成长。

2.2增设会计学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验设施

实验设施是会计学专业技能型人才发展和成长的重要资源与平台,通过实验设施的现代化、网络化和系统化建设可以模拟出会计学专业技能的场所,为学生提供单项技能、综合素质发展的训练和模拟场景,最终为会计学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成长提供物质条件和设施基础。在实验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会计学专业在经济、资源上存在不足的实际情况,要重点突出技能型人才的特点,增设基础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等专题实验设施,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具体技能,为综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提供基础。此外,要建立和完善模拟实验室,模拟企业的会计工作和相关决策工作的实际,让学生了解企业会计和经营的具体过程和情况,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掌握会计操作、参与决策经营等具体过程的素质和能力,使会计学专业技能型人才得到充分而完整的发展。

2.3建立会计学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校外实训基地

会计学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以真实的会计工作和实际操作作为基础,会计学专业技能型人才发展过程中应该让学生通过校外的实践和实际氛围的体验来提升人才的实践能力。会计学专业应该立足于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教育原则,将会计学专业课程与校外实训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将理论和实践做到融合与贯通,迅速具备走向会计学专业的技能和水平, 在整合会计学专业和校外双方面资源的基础上,构建起适于会计学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校外实训基地和平台,真正让学生体会会计学专业的要求、会计行业的标准和具体企业的需要,为会计学专业学生就业,加速技能型人才的形成铺平基础和平台。

3总结

探索会计学专业的发展需要从人才的建设与培养模式转变着眼,新形势下会计学专业要更加坚决而彻底地站在社会化、市场化的角度去看待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使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在会计学专业发展中得以确立,构建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技能型人才发展机制,通过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和重新构建,树立会计学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新目标,形成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拳头产品”,在形成会计学专业自身特色的同时,加速技能型人才的成长与发展,为建设适应社会、适应市场、适应企业的新型会计学专业教育体系提供平台和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于善波,刘宇会,刘洪彬.“大类培养”与“卓越计划”背景下经管人才培养探究[J].北方经贸,2014(6).

[2]黄建国,朱娟芳.高等学校经管类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和探索———以南京财经大学经管类本科人才培养改革为例[J].大学:学术版,2013(11).

[3]周新建.财经类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考———基于内涵式的发展理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23).

[4]邵培德.高等院校经管类人才培养问题的若干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7).

第9篇:技能人才培养范文

摘要: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针对这种变化,教育部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的最新培养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对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关系到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企业的需求变化,也关系到高职院校能否生存发展。笔者从分析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内涵开始,探讨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关键词: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

Abstract: with the enterprise competition intensifies,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speed up the pace of structural adjustment, unit of choose and employ persons the requirements of graduates more and more is also high. According to the changes,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uts forward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s latest training target is the "high skilled talents". Training goal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determine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has the important meaning, it is linked to the graduates can adapt to the society, the needs of the enterprises change, but also related to survival develop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high-end skilled talents starte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raining mode of high-end technical talents.

Keywords: high-end skilled talents; Training model, Vocation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D52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国家“人才规划纲要”把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作为国家六类人才发展目标之一,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培养一支技艺精湛的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队伍,实现到2015年,我国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400万人,2020年达到3900万人。2011年5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明确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其后教育部起草的《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后文简称“意见”)征求意见稿中也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高端技能型人才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推动技术改造、实现技术创新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大力倡导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之下,更多更快地培训高端技能型人才,对我国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一、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内涵高端技能型人才是指既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素养与知识水平,又具有比较高超的操作技艺与动手能力,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专业基本素质,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能够在工作实践中运用关键技术来解决复杂工艺,能够在促进企业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实现自主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专门人才。1、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层次高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从低至高分为3个层次:1)初级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就业、岗前教育与培训。主要包括职业初中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和短期的职业培训。2)一般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指在高中阶段进行的职业和技术教育,目前主要是指技校、中专和职业高中三大类学校。3)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既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又是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和高级阶段。2、是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意见》指出:高端技能型人才是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人才。要使我国在全世界产业链中从低端走向高端,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依靠少数的创新人才是做不到的,需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二、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特征实用性。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本质属性是要掌握必需的专业基本知识,练就较强的专业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实际应用能力;层次性。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岗位群是操作群体中的管理者——“高级蓝领”,以及管理群体中的运行者——“灰领人才”及“银领人才”;技术性、实操性。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行为主体是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活动,不是机械地模仿和简单地劳动,而是在“应知”基础上“应会”的技术;引领性。“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而不是培养廉价劳动力的教育。”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者、技术骨干。三、国内外职业教育比较1、德国的职业教育。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著名的“双元制”,它被人们称为德国职业教育的秘密武器。是由国家立法、双方遵循、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一种办学制度。强调的是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双元制”职业培训分别是在企业和学校里进行的,有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内容。在培训的两到三年时间内,大致理论课程占总学时的1/3,实践课占到2/3。通常是每周三到四个工作日在企业顶岗培训,一到二天回学校进行理论课的学习。培训课程由工商会专家委员会编制。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突出特点:同生产紧密结合;企业和企业家的广泛参与;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培训与考核相分离。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2、加拿大的职业教育。加拿大的职业教育最大特点是强调校企合作,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每学年有三个学期,学生在读期间,每一学年都有一学期的时间,在企业实习的,通过实习,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也验证所学理论,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同时学生在实习期间还可以获得一定的报酬,深受学生的欢迎。3、中国的职业教育与发达国家的比较。(1)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虽然我国目前也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但受条件限制,大多集中在学校实训室里培养,而集中安排的生产实习又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2)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下,由于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大大降低了培训后失业的风险。(3)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更受企业的欢迎。以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标准的要求为培养目标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体系,应当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四、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根据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特点,结合发达国家培养职业人才的成功经验,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构建一套完整的培养体系,真正做到校企结合,各方共同培养。1、构建完整的培养体系。从立法、税收、制度层面上构建一个完整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精心培育,目前,很多国内企业不愿意接受实习生,也很少主动参与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中来。需要从国家层面上通过立法加以支持,通过税收优惠加以引导。比如接受多少实习生可以得到一定的税收减免,旧设备捐赠到学校可以享受税收优惠,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必须成立面向社会的培训中心,接受社会人员进行技能培训。2、校内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离不开实训的。要给学生提供技能的基本训练条件,使之理论知识方面达到技师的要求,在技能水平方面也要达到一定的标准,部分优秀学生可以通过高级工等技能认定。为此,高职院校要以“双证书”制度为切入点,努力使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互沟通与衔接。首先,将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作为第一要务与根本目标,高职院校应当根据市场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特点,加快改革。必须摈弃“学科本位”观,提倡“能力本位”教育。对学生学习时间、地点、方式等作相对灵活的安排。第二,高职院校必须要有良好的实训教学资源,要办好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要有比较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训教学时间要相对充足,要真正实现产学结合,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和特色专业。第三,加强校本教材的建设,以就业为导向,动态调整教育教学目标。突出教材的实用性、综合性、特色性,通过校企合作编写出实用的实训教材。配合产业升级对高技能专业化人才的需求,完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达到与国际职业教育接轨的目标。3、企业参与。目前,我国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多变化,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在升级、劳动力市场正向卖方市场转变,频频出现的用工荒就是最好的说明。因此,企业也要转变观念,加强对工人的职业培训,配合学校搞好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训工作,为企业的发展积蓄后备力量。4、实行校企结合共同培养高职院校具有良好的师资条件,可以对系统地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许多关键环节必须在实际生产岗位、及在接近或等同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中完成。因而校企合作应该作为职业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主要选择方式。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优势,并充分利用和挖掘企业的资源。为此,必须强调:第一,资源共享。这是学校和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条件保障。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来讲,常用的基本实验实训的设备是必须的。同时,建立紧密型的校外实训基地,把实践教学尽可能搬进企业,搬进校外实训基地,不但可以解决学校设备不足的问题,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经验丰富、技能出色的兼职实训老师,大大提高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的质量。企业也可以利用院校师资,开展企业在职职工培训。第二,和企业一起共同制定培养计划。院校和企业要依据国家职业标准,按照企业岗位的实际要求,通过设立咨询机构、定期召开咨询会议等形式,联合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培训课程和教材,确定培训考核方法。在合作模式上,可以采取共同培养、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多种方式。第三,实行学工交互的方式。学工交互方式也即把整个学习过程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工作两种形式,并交替进行。根据需要,可以采取每周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部分时间在企业实习,或每年集中相应的时间在企业实践,其余时间在学校学习。论文结束语综上论文所述,高端技能人才的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环节的培养,需要国家制度层面的支持,需要企业的配合,必须通过紧密的校企结合才能实现。参考文献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52、张洪生浅析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与“以就业为导向”之关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2011-273、陈瑾更重要的是培养高端技术型人才成都日报2011-9-234、白鸿辉杨学文高级技能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