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差生转化案例范文

差生转化案例精选(九篇)

差生转化案例

第1篇:差生转化案例范文

关键词:数学;应用实践案例;主轴回转精度误差;Matlab GUI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9-0132-03

数学应用实践案例的开发是高职数学与专业结合的切入点,其目的是对高职数学课程进行有效的改革,提升数学教师的专业应用能力。那么,案例如何取材于真实的实际问题,案例在编制时如何将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进行一定的去枝留干“手术”,以保证案例既作为适用于高职学生学用数学的真实情境,又成为培养相关专业技能的实训项目呢?通过开发案例给数学教师在高职数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带来哪些启示呢?下面结合近期我们完成的一个真实的数学应用实践案例进行初步剖析,同时提出三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案例的取材过程

前不久,某研发实体开发了一种叫无磁双轴转台(如图1所示)的产品,该转台产品是一个高精设备,其中的精密主轴部件是保证其工作精度的核心。出厂前必须对主轴部件进行精度检测,检测标准为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1993年批准的《惯性技术测试设备主要性能试验方法(GJB1801-93)》。其中,研发人员需要对检测所得的测量数据进行误差评定,原有的误差计算小程序是采用过时的、繁琐的命令行方式进行的,希望重新开发一个具有图形用户界面(GUI)的、便于携带的“主轴回转精度误差计算器”。

通过仔细研究相关背景资料,我们发现里面只涉及傅里叶级数和Matlab软件的GUI编程两个数学内容。我们意识到,这既是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制造业产品精度计算问题,又是高职制造类专业核心学习领域《机械制造基础》误差检测方面的教学内容。因此,从取材角度看,非常适合于高职数学应用实践案例的取材,可以较理想地开发编制成一个学用数学的真实情境。

同时,由于我国正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加工中心和数控机床是我国制造业甚至许多高职院校已广泛使用的高精设备。这些精密机床是实现精密加工的首要基础条件。精密机床的质量取决于其关键部件,尤其是其精密主轴部件的质量。主轴的回转误差是影响机床加工精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到加工零件的形状精度和表面粗糙度。因此,设计开发一个基于“主轴回转精度误差计算器”的数学应用实践案例,对于制造类专业的学生开展机床主轴回转误差的测试技术研究,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甚至可以延展为培养技能的专业实训项目。因为,通过回转误差的测试,可预测机床在理想加工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高精度,进行机床加工预测补偿控制;也可以判断产生加工误差的原因,以及机床的状态检测和故障诊断等,甚至开展在线动态测试技术的研究,后续的专业纵深研究空间非常大。

案例的编制及要领分析

按照GJB1801-93标准,转台主轴采用双向测量法进行。由于该方法忽略了平面镜的面型误差,混入了由于光管零位和平面镜与主轴轴线安装不垂直形成的误差,因而需要对测量数据进行消除这些误差的处理,然后才能进行误差结果的评定。下面将该案例的数学问题采用数学语言进行整理描述。

(一)数学问题重述

设双向测量法所得主轴从零度位置开始的n个均匀间隔转角位置的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两组测量值为Wxi、Wyi,对测量值的数据处理及误差结果评定方法如下。

1.数据处理

因为测量值是被测轴转角的周期函数,所以先将两组测量值Wxi、Wyi展开成傅里叶级数:

Wxi=■+■[axkcos(kθi)+bxksin(kθi)] (1)

Wyi=■+■[aykcos(kθi)+byksin(kθi)] (2)

式(1)、(2)中i=1,2,…,n;k为谐波次数;

零次和一次项傅里叶级数的系数为ax0、ay0及ax1、bx1、ay1、by1,单位:(″)。

ax0=■■Wxi,ax1=■■Wxicosθi,bx1=■■Wxisinθi(3)

ay0=■■Wyi,ay1=■■Wyicosθi,by1=■■Wyisinθi(4)

然后从傅里叶级数中扣除光管零位和平面镜与轴线安装不垂直造成的零次和一次谐波分量,得到回转误差的两个正交分量ΔWxi、ΔWyi:

ΔWxi=Wxi-■-ax1cosθi-bx1cosθi (5)

ΔWyi=Wyi-■-ay1cosθi-by1cosθi (6)

再将两个方向的轴系回转误差进行合成Wi=■:

2.误差结果评定

结果用最大回转误差表示:W=±Max{Wi}。

在该产品的实际检测中,若倾角回转误差W≤±4″,则俯仰轴回转精度符合要求。

(二)数学模型及其计算的分析

该问题的核心数学模型是傅里叶级数。傅里叶分析原理表明:任何周期函数都可以用相互正交的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构成的无穷级数表示。

实际上,尽管单圈测量的回转误差信号是随机的,但在理想的情况下,比如多圈测量且间隔角度无限小时,回转误差信号则是在圆周方向以2π为周期的连续随机变化的信号。因此,将单圈随机变化的回转误差信号表示成各阶有规律的相互正交的正弦和余弦分量的叠加后,可以对各阶谐波信号进行分析,进而得出产生回转误差的原因。式(1)、(2)表示的离散数据傅里叶级数模型是回转误差的谐波分析的思想基础。

这里,将测量值Wxi、Wyi展开成傅里叶级数后,其中的零次和一次项就是由于安装产生的误差,我们要做的只是在回转误差计算中予以剔除即可,以保证测量结果的精确性。

正因为如此,模型计算时并不需要对两组离散数据完整地展开为傅里叶级数。实际上,这里只涉及傅里叶级数的常数项和一次项的计算问题,即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各计算出1个常数项系数和2个一次项系数就行。

至于转角θi取值的问题,按照双向测量法的要求,主轴转动时是均匀的,即每间隔相同的角度转动主轴一周进行测量,比如对0°、15°、30°…、345°诸位置进行读数,则表示在区间[0°,360°)内按15°角度的间隔得到n=■=24个位置的某个方向上的测量值。因此,某方向如果测量n次,则转角θi将从0弧度开始,每隔步长为■取值,一直取到最后一个值2π-■。

(三)MATLAB的GUI编程分析

MATLAB是美国MathWorks公司的面对科学计算、可视化以及交互式程序设计的高科技计算环境。它能用矩阵方式高效处理数据,数值计算及编程功能强大,同时具备人机交互式的图形用户界面(GUI)设计。在进行试验性的模型数值计算M文件编程后,“主轴回转精度误差计算器”的GUI编程设计关键点如下。

1.图形界面设计部分

“主轴回转精度误差计算器”应满足用户根据检测需要可方便地输入任意维数的数组向量,同时自动检查是否输入了非数字,以及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两组向量的维数是否一致。因此,设计时将2个Edit Text均采用行矩阵方式输入,并用1个Static Text提示数据输入格式样例,另外的4个Static Text用于注释和显示误差计算结果。

2.后台程序设计部分

在编写图形界面中唯一的Push Button相关M文件程序代码时,一是注意将用户输入的文本型格式数据转换为数值型格式数据,二是设定数组向量的维数为输入数据矩阵的第2个参数,即n=size(wx,2),同时给出相应维的转角数组为:θ=0∶2*pi/n∶2*pi-2*pi/n,打包后,最终完成该专用计算器的制作任务(误差计算实例如下页图2所示)。

案例引发的问题思考

回顾从案例的选材到案例编制的全过程,我们深深感到仍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这里仅列举如下三点抛砖引玉。

1.如何有效培养高职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传统的高职数学教学中,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往往是通过围绕一个数学知识列举一些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而展开的。本案例中的傅里叶级数在回转误差分析中的应用表明,传统方式不可能深入到如此具体工程意义的分析和研究。而现阶段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基于真实任务的数学问题解决方式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尤其是取材于工程实际问题的真实任务,是有效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资源,这样的资源急需大量地开发出来。

2.工程技术文件总是正确的吗?考虑到案例的背景是真实的实际问题,尽管理解相关的工程问题对于数学教师来说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但这是我们提取出里面蕴含的数学问题的基础,是必须经历的首要过程。因此,编制案例前应与专业技术工程人员共同查阅和讨论工程技术文件,并用数学的眼光仔细核对其中的数学模型乃至数学表达式,对不严谨或错误的地方要及时指出并修改。比如作为工程标准的《惯性技术设备主要性能试验方法(GJB1801-93)》第6页的式(101-1)、第7页的式(101-2)、(101-3)、(101-4)出现下标及表达式的错误,应分别按本文中的(1)-(6)式进行修正。

3.案例可否用于高职专业教育中的技能实训项目?数学应用实践案例当然首先要保证在数学教学中的使用。但如果仅限于此,这样的案例仍是验证式的,也许最多算是解释了一下数学能用的道理而已。如果案例完成之后还有进一步改进和研究的空间,甚至可以作为专业技能实训项目,那么,这样的案例背后一定是具有生命力的真实工程技术问题了。比如,本文中案例涉及的检测方法目前就有更先进的CCD测量法,而误差评定方法也有不同优缺点的另外4种方法:最小包容区域法、最小外接圆法、最大内切圆法和最小二乘法。对于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接下来的研究会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晓江.应用实践案例开发:高职数学课改的新探索[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26-27.

[2]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军用标准GJB1801-93惯性技术测试设备主要性能试验方法[S].1993-10-20.

[3]阚光萍.超精密空气主轴回转精度的测量与数据处理[J].航空精密制造技术,1999(3):5-7.

[4]陈长浩.主轴运动精度的测试与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0:10-16.

第2篇:差生转化案例范文

关键词 鼻咽癌 转移 化疗 吉西他滨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the chemotherapy with DF orGP regimen for metastasis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Methods:54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after first therapy failure from Feb,2007 to Jun,2009 were given into the trial.Group A:28 patients were administered with DF regimen (DDP 25mg/m2>/sup>D1-4,5-FU 0.75/m2>/sup> D1-5).Patients who were effective(CR or PR)were continued with the treatment for 3 to 4 cycles.Patients who were not effective after 2 chemotherapy cycleswere administered with GP regimen.Group B:26 patients were administered with GP regimen (Gemcitabine 1000mg/m2>/sup>,D1、8,DDP 25mg/m2>/sup> D1-4).Patients who were effective (CRor PR)were continued with the treatment for 3 to 4 cycles.Patientswho were not effective after 2 chemotherapy cycles were administered with other regimen.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he chemotherapy after two cycles chemotherapies.Results: The response rate (RR) of B Group was higher than A Group(69.2%vs32.1%),The difference were significant (P<0.05).The Median time to progression of B Group and A group was 6.5 months,4.7 months,respectively.The Median survival time B Group and A group was 14 months,7 months,respectively.B Group was longer than A group in survival.The2~3grade hrombocytopenia rate of B Group was higher than A group(34.6%vs3.6%),The difference of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But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 betwween two groups with leukopenia,leukopenia,and digestive tract toxicity.Conclusion: Gemcitabine plus cisplatin(GP regimen) was effective in treating metastatic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Patients after first threapy failure,and patients can tolerate the toxicity of GP regimen.GP regimen was more advantage than PF regimen in RR and survival.GP regimen is effective regimen in treatingmetastatic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Patients after first threapy failure.

Key Wordsnasopharyngeal carcinoma;metastasis;chemotherapy;Gemcitabine

放疗为鼻咽癌主要治疗方式,随着对该病生物学行为认识的深入、化疗的介入和放疗技术的改进,鼻咽癌的疗效逐渐提高,但局部晚期患者的疗效仍然较差,5年生存率徘徊在50%~60%[1,2]。鼻咽癌首次治疗后的失败模式是局部区域复发和远处转移。既往转移性鼻咽癌的化疗主要采用的是PF方案,但该方案有效率较低,缓解期短。随着第三代化疗新药的应用,越来越多含新药的化疗方案临床治疗鼻咽癌。吉西他滨是细胞周期特异性抗代谢类药物,主要作用于DNA合成期。吉西他滨与顺铂联合应用会产生协同作用[3]。基于以上背景,我们设计了GP方案与PF方案对照治疗初治后转移的鼻咽癌患者,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6月,经鼻咽活检,鼻咽CT或MRI确诊为鼻咽癌,病理为WHO Ⅲ型,首次治疗达完全缓解后未化疗,定期复查或有症状而随诊,CT、骨ECT、MRI证实转移,所有患者符合以下入组条件:病理证实的鼻咽癌患者,首次治疗后出现鼻咽及颈部以外的远处转移,至少有1个可测量病灶;功能状态:Karnofsky评分≥60分;WBC>4.0×109>/sup>/L,PLT>100×109>/sup>/L;肝肾功能、心电图正常;以往可接受过含铂或其他方案化疗,但未用过吉西他滨;转移距治疗结束时间>6个月;预计生存时间>3个月;签署书面同意书。A组(采用PF方案化疗组)28例,B组(采用GP方案化疗组)26例。两组患者转移均以单发转移为主,其中以骨、肺转移多见。两组临床资料,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

治疗方法:A组给予PF方案(DDP 25mg/m2>/sup>,d1-4,5-FU 0.75/m2>/sup>,d1-5)化疗,有效者(CR+PR)共3~4个周期,化疗2周期未达PR者改用GP方案化疗;B组给予GP方案(Gemzar 1000mg/m2>/sup>,d1、8,DDP 25mg/m2>/sup>,d1~4)化疗,有效者(CR+PR)共3~4个周期,化疗2周期未达PR者改用其他方案化疗。

两组均采用每3周为1周期。所有病例均接受至少2个周期的化疗。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治疗开始前作胸腹部CT、鼻咽+颈部MRI、骨扫描等检查评估肿瘤大小及病灶分布范围。治疗期间每周记录KPS、体重及化疗急性毒副反应,毒副反应按NCICTC 3.0(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e 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 V3.0)评定。每周复查肝肾功能、心电图1次及血常规1~2次。客观疗效评价在2个疗程后根据体格检查和(或)胸腹部CT、MRI及骨ECT结果进行。根据治疗前、后肿瘤灶的变化,并采用WHO(1981)制定的实体瘤客观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近期疗效评估,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NC)和进展(PD),CR+PR为客观有效(RR)。

统计方法:两组患者采用电脑随机数字分组。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完成统计分析,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sup>检验,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定义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随访情况:54例无1例失访。A组中位进展时间4.7个月,中位生存期7月,无化疗相关死亡病例,其中7例接受化疗后4、9、10、14、16、20、21个月死亡。B组中位进展时间6.5个月,生存时间:中位生存期14个月,其中5例接受化疗后12、15、20、23、29个月死亡,1例化疗后引起粒细胞减少性感染死亡。

两组近期疗效比较:B组的客观有效(RR)病例18例,客观有效率(RR%)为69.2%,明显高于A组(RR病例11例, RR%:32.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不良反应:两组消化道及骨髓毒性的发生率比较:B组(GP组)患者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F组)患者,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消化道不良反应及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等方面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讨 论

鼻咽癌首次治疗后的失败模式是局部区域复发和远处转移。香港方面[4,5]发表了2篇关于鼻咽癌治疗后失败模式的报道显示所有入组患者的5年远处转移率分别为16%、23%。有文献报道,已发生远处转移的鼻咽癌患者治愈率极低,2年生存率

目前鼻咽癌最常用的化疗方案为DDP+5-FU,但其不足之处是缓解期短,故其姑息作用有限,而且对肝、骨、肺等远处转移的疗效也很差。对复发、转移鼻咽癌患者,临床随机试验证实,顺铂+5-氟脲嘧啶方案有效率为32%,中位生存期6个月[10,11]。另一大规模Ⅲ期临床试验证实,顺铂联合5-氟脲嘧啶治疗鼻咽癌有效率(33%)较单用氨甲蝶呤(10%)高,但未延长生存[12]。本研究显示PF方案的有效率为32.1%,中位进展时间4.7个月,与上述文献报道一致。

吉西他滨是一种新型抗代谢类抗癌药,属胞嘧啶类似物。顺铂耐药的主要机制是核苷切除和错配修复,吉西他滨是DNA修复的有效抑制剂。Foo等[13]报道单用吉西他滨(1250mg/m,dl,d8)治疗复发转移性NPC患者有效率为48%,中位TTP为5.1个月,中位生存期10.5个月,1年生存率46%。Ma等[14]报道复发或转移患者,单用吉西他滨有效率为34%,联合顺铂有效率为64%,中位缓解期分别为17周和24周。Ngan等[15]前瞻性Ⅱ期临床试验显示,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复发转移患者,有效率达78%,中位TTP10.6个月,中位生存期15个月。国内胡等报道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复发、转移鼻咽癌有效率为70%[16]。本试验中GP方案RR69.2%,中位进展时间6.5个月,中位生存期14个月,与上述试验组结果相似。

转移性鼻咽癌患者对化疗比较抗拒。近年来新型抗肿瘤药物在头颈部肿瘤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本组试验显示,GP方案客观有效率优于PF方案,两组的RR(69.2%VS 32.1%)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GP方案组的中位进展时间、中位生存期分别为6.5个月,14个月,优于PF方案组(4.7个月,7个月)。提示GP方案较PF方案有较好的客观有效率及生存趋势。本试验主要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两组均不同程度地出现Ⅰ~Ⅳ度不良反应。GP方案组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尤其是Ⅱ、Ⅲ度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PF方案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GP方案组无血小板减少所致的出血、死亡发生。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及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良反应方面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GP方案组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76.9%、50%;其中Ⅲ-Ⅳ度白细胞减少、Ⅲ度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23.1%、15.4%。与文献报道一致[16]。这提示GP方案治疗初次治疗后出现转移的鼻咽癌患者,不良反应可逆,能耐受。

综上所述,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初次治疗后转移的鼻咽癌患者,疗效确切,耐受性好,比经典PF方案显示有更好的缓解率和生存受益,是转移性鼻咽癌患者的有效化疗方案。但本试验样本含量小,随访时间短,有待于进一步系统性前瞻性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

参考文献

1 Yeh S A,Tang Y,Lui C C,et al.Treatment outcomes and late complications of 849 patients with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treated with radiot herapy alone[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05,62(3):672-679.

2 Chua D T,Sham J S,Wei WI,et al.The predictive value of the 1997 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stage classification in determining failure patterns i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J].Cancer,2001,92(11):2845-2855.

3 Peters GJ,Bergman AM,Ruiz van Hapren VW,et al. Interaction between cisplatin and gemcitabine in vitro and in vivo[J].Semin Oncol,1995,22(Suppl 11):72-79.

4 Lee.AW,Sze.WM,Joseph.SK,Treatment results for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in the modern era: the hong kong experience[J].Int J Radiation Oncology Biol Phys.2005;61(4):1107-1116.

5 Leung TL,Tung SY,Sze WK,Treatment results of 1070 patients with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an analysis of survival and failure patterns [J].Head and Neck.2005;27(7):555-565.

6 Chan A T,Hsu M M,Goh B C,et al.Multicenter,phase Ⅱ study of cetuximab in combination with carboplatin in patientswith recurrent or metastatic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J].J Clin Oncol,2005,23(15):3568- 3576.

7 Chua D T,Sham J S,Au G K.A phase Ⅱ study of docetaxel and cisplatin as first-line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J].Oral Oncol,2005,41(6):589-595.

8 Teo P M,Kwan W H,Lee W Y,et al.Prognosticators determining survival subsequent to distant metastasis from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J].Cancer,1996,77(12):2423-2431.

9 王成涛,曹卡加,李茵,等.鼻咽癌远处转移的预后因素分析[J].癌症,2007,26(2):212-215.

10 Lee AW,Poon YF,FooW,et al.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5 037 patients with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treated during 1976-1985;overall survival and patterns of failure[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1992,23(2):261-270.

11 Khuri FR,Shin DM,Glisson B,et al.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ormetastatic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head and neck;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J].Semin Oncol,2000,27(8):25-33.

12 Forastiere AA,Metch B,Schuller DE,et al.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cisplatin plus fluorouracil versus methotrexate in advance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head and neck; a southeast oncology group study[J].J ClinOncol,1992,10(8):1245-1251.

13 Foo KF,Tan EH,Leong SS,et al.Gemcitabine in metastatic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of the undifferentiated type[J].AnnOncol,2002,13(1):150-156.

14 Ma BB,Tannock IF,pond GR,et al.Chemotherapy withgemcitabine containing regimens for locally recurrent or metastatic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J].Cancer,2002,95(12):2516-2523.

15 Ngan PK,Yiu HH,lan WH,et bination gemcitabine and cisplatin chemotherapy for metastatic or recurrent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report of a phase Ⅱ study [J] Ann Oncol,2002,13(8):1252-1258.

16 胡,刘汉锋.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20 例复发、转移鼻咽癌[J].肿瘤学杂志,2009,15(1):82-83.

表1 两组临床资料

第3篇:差生转化案例范文

关键词:腹腔热灌注;化疗;进展期胃癌

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转移及复发几率较高,严重影响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1-2]。如何有效预防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转移复发,提高生存质量已成为医学界关注热点之一。本次研究选取进展期胃癌患者130例,分别采用术后单纯EOS化疗方案和在此基础上加用术中即刻腹腔热灌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KPS评分有效率,1、3年生存率,局部复发率,转移率及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等,探讨术中即刻腹腔热灌注辅助EOS化疗方案治疗进展期胃癌临床疗效差异。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5月~2010年10月收治进展期胃癌患者130例,均经病理活检确诊胃癌IIIA期以上,且影像学检查未见远处转移。入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24例,年龄48~70岁,平均年龄为(59.46±4.50)岁;治疗组患者中男性44例,女性21例,年龄49~72岁,平均年龄为(59.58±4.5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术后单纯EOS化疗方案,即表阿霉素50mg/m2静脉滴注d1+奥沙利铂135mg/m2静脉滴注d1+替吉奥胶囊40mg/m2口服d1~14,每3w重复1次,共行4个周期;治疗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用术中即刻腹腔热灌注治疗,即以5-Fu1500mg+顺铂50mg溶于生理盐水灌注,总量4000~5000ml,速度500~600ml/min,温度43℃~44℃。

1.3观察指标 ①KPS评分有效率评价[3]:显效,KPS评分增加>10分;有效,KPS评分增加0~10分;无效,KPS评分减少;②记录患者术后1年和3年生存例数,计算生存率;③记录患者术后局部复发和转移例数,计算局部复发和转移率;④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进行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检测,包括CEA和CA199。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录入、及逻辑纠错软件选择Epidata3.03,数据分析软件选择SPSS14.0;统计学方法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KPS评分有效率比较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术后KPS评分有效率分别为56.92%(37/65),90.77%(59/65);治疗组患者术后KPS评分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术后1年和3年生存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术后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9.23%(58/65),50.77%(33/65);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93.85%(61/65),75.38%(49/65);治疗组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率和转移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率和转移率分别为16.92%(11/65),9.23%(6/65);观察组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率和转移率分别为3.08%(2/65),6.15%(4/65);治疗组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CEA和CA199水平分别为(51.74±6.14)ng/L,(52.20±6.38)U/ml;对照组患者治疗后CEA和CA199水平分别为(13.61±1.28)ng/L,(18.75±3.18)U/ml;治疗组患者治疗前CEA和CA199水平分别为(52.20±6.38)ng/L,(29.80±6.32)U/ml;治疗组患者治疗后CEA和CA199水平分别为(7.45±0.72)ng/L,(8.22±1.46)U/ml;两组患者治疗后CEA和CA199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中,治疗组患者术后KPS评分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术中即刻腹腔热灌注辅助EOS化疗方案治疗进展期胃癌可有效提高生活质量和远期生存率,降低局部复发率,并改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疗效优于术后单纯EOS化疗方案。

参考文献:

[1]Yang XJ, Huang CQ, Suo T, et a1. Cytoreductive surgery and 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 improves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peritoneal carcinomatosis from gastric cancer: final results of a phase III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 Ann Surg Oncol, 201l, 18(6): 1575-1581.

第4篇:差生转化案例范文

关键词:经济转型;经济发展;劳动关系;劳动争议;省际差异

中图分类号:F246;F0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60(2008)05-0009-07

一、引文

过去30年,在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经济结构由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劳动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壮大,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较为单一的劳动关系被以市场为导向的、更为复杂的劳动关系所代替,劳资双方的利益冲突更为直接和尖锐(姚先国 等,2004;Cooke,2002)。如果将劳动争议案件作为衡量劳动关系的一个综合性指标,根据我们的观察,发现了两个重要的现象:第一,作为劳资矛盾的一个突出表现,在1996―2005年的十年间,我国劳动争议案件及劳动者当事人数量迅速增加,远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这意味着我国在经济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劳动关系日趋紧张,有可能成为妨碍经济持续增长的隐患。第二,各地区劳动争议案件发生的频率有着巨大的差异。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劳动争议案件发生频率远远高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

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不同地区在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城市化水平、劳动市场供求状况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这些因素会对本地区的劳动关系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对这些因素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以解释我国当前劳动争议案件迅速增加的原因,以及各省之间为何存在如此之大的差距。

本文其余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对劳动争议案件的省际差异进行定量分析;第三部分分析影响劳动关系的主要因素,构建计量模型,进行计量检验,并分析计量检验的结果;最后是对本文的小结。

二、劳动争议的省际差异

从劳动争议的角度考察劳动关系的状况,可以构建不同的指标。由于各省之间经济规模与就业人口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单纯比较劳动争议案件的绝对数量是没有意义的。本文分别以地区生产总值和就业数量为权重,对产均劳动争议案件和劳均劳动争议案件进行了考察。产均或劳均劳动争议案件的数量表明了劳动争议案件发生的频率,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不同地区劳动关系的状况。

产均劳动争议案件为各省当年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与该省当年GDP之比(注:为了简化,这里忽略了价格因素的影响,采用了各地区GDP的名义值。由于时期较短且主要作截面比较,这一忽略对本文的分析不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总体来看,产均劳动争议案件的数量呈上升的趋势,各省每亿元产出所发生的劳动争议案件由1999年的1.13例上升到2004年的1.43例(注: 本文除另有注明外,数据均引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这里的劳动争议案件是指,全国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劳动争议当事人的申请予以审查,符合受理条件而正式立案、准备处理的劳动争议案件数。2001年宁夏劳资争议案件为2368件,而1999―2004年其余年份平均每年仅有488件;2003年、2004年劳资争议案件分别为上年的2.14倍和1.86倍,远高于其他省区的增长速度。在本文的分析中,我们舍弃了这三个数据。)。各地之间有较大差异,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产均劳动争议案件比中西部地区高50%~80%,产均案件最多的省份甚至是最少省份的7~14倍(注:这里的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11个省市,中西部地区包括中国大陆其余的20个省、市和自治区。)。

劳均劳动争议案件为各省当年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与该省当年就业人口数量之比。在我国现行统计制度中,将农村农业部门的所有劳动人口都计入就业人口,但这种以家庭为主要作业单位的生产方式,不形成以雇佣和被雇佣为特征的劳动关系,因而也不存在劳动争议问题。我们将第二、三产业人口之和作为就业人口数量,而忽略了第一产业中在大型农场等现代农业企业就业的人口(注:在现代农业企业就业的人数大致相当于在农林牧渔等农业部门就业的职工人数,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这一就业人口的数量约为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的1%-2%,并呈逐年递减的趋势。因此,我们估计本文的这一忽略不会对分析有显著影响。)。从总体来看,劳均劳动争议案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每万人发生的劳动争议案件由1999年的3.73例上升到2004年的7.05例;劳均争议案件发生频率最高的省区约为最低省区的14~24倍;东部地区平均值约为中西部地区的2.5~3倍,虽然东西部之间的差距有逐年递减的趋势,但是差距仍然较为显著。

为了更准确地衡量劳动争议案件的省际差异,我们计算了各年度的变异系数、基尼系数与泰尔系数,以观察省际差异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见表1)。三种测度显示了大致相似的收敛趋势,即劳动争议案件的省际差异逐步缩小。其中,产均劳动争议案件2001年、2002年和2004年差异系数大幅下降,劳均劳动争议案件差异系数在2001年和2004年下降幅度较大。

产均劳动争议案件与劳均劳动争议案件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两者有着相同的变化趋势,即总体数量逐年上升,但各省之间的差异在逐年下降。比较差异系数可以发现劳均劳动争议案件在各省之间的差异要显著大于产均劳动争议案件,而且,东西部劳均劳动争议案件平均值之比远高于产均劳动争议案件,说明若以劳均劳动争议案件来衡量,东西部之间的差异更大。由于劳动争议与就业人口数量直接相关,劳均劳动争议案件的数量更能反映劳动关系状况。因此,各省之间以及东西部之间劳均劳动争议案件的巨大差异,说明不同地区的劳动关系状况有着显著差别。

三、省际差异的计量分析

(一)数据描述

1.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状况可以从劳动合同的签订与执行、劳动时间与劳动强度、劳动报酬与保险福利、劳动环境与劳动保障等方面进行衡量,这些指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劳动关系的紧张程度。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学者对一些特定地区劳动关系的某些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为研究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料(戴建中,1996;“中外合资企业劳动关系研究”课题组,2000;夏小林,2004;姚先国 等,2004)。劳动关系冲突的各个方面均可形成劳动争议,与其他指标相比,劳动争议案件更具综合性;劳动争议案件是劳资矛盾上升到一定程度后的表现,能更直接地体现劳资双方的利益冲突;在不同省区之间,劳动争议案件这一指标具备可比性,数据资料更为完备。因此,为了从总体上把握我国劳动关系的状况,分析不同省区的劳动关系,我们将劳动争议案件这一指标作为计量模型的被解释变量,包括劳均劳动争议案件与产均劳动争议案件两个指标。我们将影响劳动关系,进而影响劳动争议案件发生频率的因素概括为四个方面,即经济转型、经济发展、劳动力市场状况以及地区因素。

2.经济转型。如引文所述,我们将中国的经济转型理解为经济体制与经济结构的双重转型,在转型的过程中,劳动关系必须重构,这是引发劳动争议案件上升的最重要的因素。城市化和市场化可以刻画经济结构转型与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由于劳动争议与就业人口直接相关,我们以总人口中城镇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作为代表城市化程度的指标(注:以就业人口表示的城市化程度与以总人口表示的城市化程度具有很强的相关性,2000年各省区这两个指标的相关系数为0.89。),以城镇就业人口中非国有单位职工所占比重作为代表市场化程度的指标。我们预计,城市化程度与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劳动争议案件发生的频率越高。

3.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劳动关系的重要因素,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经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时,劳动关系具有不同的特征。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往往是劳动关系最为紧张的时期。根据本文第二部分的分析,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劳动争议案件发生得更为频繁。我们以人均GDP、各省GDP规模与经济增长速度等指标刻画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是经济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指标,将其作为解释变量,能够直接反映经济发展对劳动关系的影响。由于经济规模与就业人口数量直接相关,因此,经济规模与劳动争议案件之间应呈正相关关系。以各省实际GDP增长率代表的经济增长速度,通过劳动力市场间接地对劳动关系产生影响。

4.劳动力市场状况。劳动力市场状况可以从劳动力供求状况和劳动者的教育水平来刻画。由数据的可得性及便于省际之间进行比较,我们采用了城镇登记失业率这一指标表示劳动力供求状况。失业率与劳动争议的关系比较复杂。失业率越高,说明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越严重,劳动者面临更大的压力,劳动者可能会接受更苛刻的条件,这会使劳动争议案件减少;同时失业率上升会使劳动关系更为紧张,产生更多的劳资纠纷,进而增加劳动争议案件。劳动者受教育程度越高,行使各项法定权利的能力就会越强,通过劳动仲裁等方式解决劳资纠纷的成本就会越小,从而提高劳动争议案件的发生频率。我们以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中非文盲的比重表示劳动力的教育水平,这一指标越高,该地区劳动力平均教育水平越高,预期发生劳动争议案件的频率就会越高(注:这里的文盲、半文盲是指不识字或识字较少的人口。)。

5.地区因素。按照文献惯例,我们将31个省区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东部地区包括前文所述的11个省区,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湖南、湖北、吉林、黑龙江、河南、安徽、江西等8个省区,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广西、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12个省区。我们以东部地区为参照组,设中部地区为虚拟变量1,西部地区为虚拟变量2。

我们采用了1999―2004年各省区的数据,劳动争议案件数据来自于各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其它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主要变量的含义与数据基本特征列于表2。从数据的相关性来看,两个被解释变量之间相关性较强,相关系数为0.91。代表经济转型的城市化与市场化指标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人均GDP与三个被解释变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速度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弱。城镇登记失业率与三个解释变量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教育水平与三个变量均呈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二)计量模型

我们分别以劳均劳动争议案件(LnLaborCase)、产均劳动争议案件(LnOutCase)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城市化水平(Urban)、市场化程度(Market)、名义GDP(LnGDP)、人均GDP(LnPerGDP)、实际GDP增长率(Growth)、城镇登记失业率(Unemployment)、教育水平(Education)、中部地区虚拟变量(D1)、西部地区虚拟变量(D2)为解释变量,构建基本的计量模型:

其中,α、β和ε分别为常数项、系数列向量和随机误差项。

(三)实证结果及讨论

我们采用了时期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分析方法。由于教育水平指标缺少2000年和2001年数据,为了更充分地利用数据,每类方法都分别估计了包括教育水平变量(模型1和模型2)与不包括教育水平变量(模型3和模型4)的两种形式。回归结果见表3、表4。对回归结果的分析归纳如下:

第一,经济转型,尤其是经济结构转型是影响产均劳动争议案件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全部就业人口有40%~45%仍在从事以自我雇用为特征的传统农业生产,因此,农村劳动力由农村转向城市,意味着生产方式的巨大改变,从社会总体来看,是劳动雇佣关系代替原有生产关系的过程,必然引起劳动争议案件数量的增加。计量分析的结果表明,城市化对劳动争议有显著的影响,以就业人口的城乡结构比例为衡量指标,城市化程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产均劳动争议案件将会增加2%~2.7%。

经济体制转型表现为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如非国有单位就业人员比例的上升等。若非国有单位发生劳动争议的概率更大,那么,这一比例的上升意味着劳动争议数量将会增加。回归的结果表明,城镇非国有单位就业人口在城镇就业人口中的比例与劳动争议案件发生的频率呈负相关关系,但影响较小或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这可能是由于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原有国有单位的劳动关系发生了变化,发生劳动争议的数量也在增加,因此,在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的地区,劳动争议发生的频率会更高。

第二,经济规模、人均GDP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有所不同。经济规模与就业人口总量密切相关,经济规模每上升1个百分点,产均劳动争议案件将上升0.1~0.15个百分点,但经济规模对劳均劳动争议案件的影响较小或在统计上没有显著性。与经济规模的影响相反,人均GDP对劳均劳动争议案件的影响非常显著,弹性在1.1~1.5之间,但人均GDP对产均劳动争议案件没有显著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与劳动争议案件发生频率呈负相关关系,并对产均案件的影响较为显著。这意味着在经济增长较快的时期,劳动关系趋于缓和,而如果经济增速放缓,劳动关系将会更加紧张。

第三,劳动者教育水平的影响非常显著,而城镇登记失业率仅在特殊条件下才具有显著性。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以就业人口中非文盲的比例作为衡量指标,劳动者总体的教育水平在所有的计量模型中均具有显著的影响,这一比例每上升1个百分点,将使劳动争议发生的频率上升1.7%[KG-*3]~2.2%。这说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劳动争议案件增加的重要原因。代表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对产均劳动争议案件有显著影响,且呈负相关关系,说明当失业率上升时,劳动者面临更为不利的就业环境,劳动关系趋向缓和,反之,则劳动关系更为紧张。但是失业率对劳均案件的影响不显著,说明了劳动力供求对于劳动关系所产生的影响较为复杂。

第四,与东部省区相比,西部省区有着统计上的显著差异,而中部省区的差异不显著。与劳动者总体教育水平一样,西部省区这一虚拟变量在所有的计量模型上都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这一点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控制其他变量,西部省区产均劳动争议案件将比东部省区高37%~69%,劳均劳动争议案件高27%~64%,而中部省区产均劳动争议案件比东部省区低8.4%~21%,劳均劳动争议案件低14%~19%。这意味着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劳动争议案件发生的频率可能呈U型形状,其形成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根据以上分析,随着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结构转型与经济体制转型的不断深化,劳动争议发生的数量和频率有可能进一步增加。在制度建设方面,为构建与经济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劳动关系,应当不断完善劳动争议的解决机制,发展劳动争议处理机构,提高劳动争议案件处理效率。同时,应当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为劳动关系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

就劳动争议案件产生的微观机制而言,劳动争议成本的降低将会增加案件发生的频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劳动争议处理效率的提高等都可以降低劳动争议成本,而这些因素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应当更加全面地认识劳动争议案件频繁发生的现象,既应看到劳动关系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其对经济增长可能构成的挑战,也应看到现象背后所隐含的积极因素。

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是积极应对劳动关系发展变化的重要举措。与1993年颁布和实施的《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相比,更加注重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提高劳动争议处理效率,比如将原来60天的审理期限缩短为45天,免收劳动争议仲裁费,使用人单位承担更多的举证责任等。这些措施将会降低劳动者维权的成本,预期在未来一段时期将会产生更多的劳动争议案件,政府有关的行政部门应当做好相应的准备,如建立和完善劳动争议仲裁组织,对相关仲裁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等。

四、小 结

经济转型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劳动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本文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就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对劳动关系的影响进行了定量研究,发现在经济转型较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区,劳动争议发生的案件数量较多,频率较高。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的差异是形成劳动争议省际差异的主要原因。这可能预示着,随着城市化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未来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对立的劳动关系,劳资纠纷与劳动争议也将不断增加,而目前的劳动争议协调机制是否能应付这一变化,是很令人担忧的。同时,我们应当更为全面地、客观地看待劳动争议案件的增加,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与行使自身能力增强的反映,而这种可行能力的增强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内容(森,2002)。

由以下几点,可以进一步深化本文的研究:第一,研究更好的反映劳动关系的综合性指标。劳动争议案件不能全面地衡量劳动关系,它仅是本文在研究中所能找到的最合适的指标。比如,考虑到申请调解和仲裁的成本,一些程度较轻的劳资纠纷可能并没有形成劳动争议,而一些严重的劳资冲突可能采取了更为激烈的解决方式。为了全面地衡量劳动关系,便于进行时序和横截面的比较,需要进行大量的调研,并对反映劳动关系的不同方面进行量化和加权,形成某种测度劳动关系的综合指数。第二,以更科学的数据和指标充实本文的研究。由本文的研究目的出发,以就业人口的比例来表示经济转型,这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城镇登记失业率也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可以应用更规范、更准确的表示方式和指标。另外,一些数据的缺失对本文的研究也造成一定的影响,补充和完善这些数据,可以完善本文的研究。第三,研究各项因素对劳动关系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本文列举了一些可能会对劳动关系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但是并未从理论上对这些因素的作用机制给予充分的说明。只有更深入地研究这些因素的作用机制,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劳动关系的现状与发展,并为构建更和谐的劳动关系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戴建中. 1996. 私营企业雇工及劳动关系调查报告[J]. 社会学研究(6).

森. 2002. 以自由看待发展[M]. 任赜,于真 等 译.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91-295.

夏小林. 2004. 经济增长的背后:解读浙江省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宏观背景[J]. 经济研究参考(44).

姚先国, 赖普清. 2004. 中国劳动关系的城乡户籍差异[J]. 经济研究(7).

“中外合资企业劳动关系研究”课题组. 2000. 关于中外合资企业中劳动关系的调查[J]. 社会科学研究(2).

COOKE F. 2002. Ownership change and reshaping of employment relations in China: a study of two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J]. 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44(1): 19-39.

[WT3HZ]InterProvincial Difference of Labor Disputes

in China and Its Explanation

GUO Jinxing

(Institute of Economics,Nankai University,Tianjing 300071)

Abstract: [WT5B1]The employment relations in China have changed dramatically and labor disputes have been normal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transition. In this paper, the labor disputes cases have been studied as a complex index representing employment relations. It is observed that there is great provincial difference of labor disputes. With panel data of the province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sum and frequency of labor disputes cases have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economic transi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difference of economic transi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labor market can explain the provincial difference of labor disputes in China.

第5篇:差生转化案例范文

【关键词】 HAG方案;阿糖胞苷;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疗效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1.113

MDS属于异质性克隆性疾病, 高危组患者具有更高的白血病转化风险, 死亡率高, 预后差[1]。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低强度联合化疗、诱导分化及靶向治疗等对MDS患者进行治疗, 但其疗效尚不十分满意, 虽然近年来显示出高强度的化疗效果较好, 但因化疗毒副反应大, 患者往往难以耐受。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 采用减量HAG方案对MDS患者进行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MDS患者44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18岁;符合MDS诊断标准[2];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恶性肿瘤或其他严重慢性疾病者;神志不清不能配合进行研究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22例。试验组男12例, 女10例, 年龄48~70岁, 平均年龄(55.76±6.34)岁;初次治疗17例, 复发治疗5例。对照组男11例, 女11例, 年龄50~71岁, 平均年龄(56.30±6.14)岁;初次治疗16例, 复发治疗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试验组采用 HAG 方案:第1~14天:给予高三尖杉酯碱 (HHT)1 mg/(m2・d)静脉注射, 1次/d, 连续4 d;同时给予阿糖胞苷(Ara-C) 10 mg/(m2・d)皮下注射, 2次/d

(12 h/次), 连续10 d,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150 μg/(m2・d)皮下注射, 1次/d, 疗程10 d[3]。若治疗过程中红细胞(WBC) >20×109/L或粒细胞绝对计数(ANC)>5×109/L , 则在继续化疗时停止G-CSF的使用, 待WBC或ANC低于该数值时继续使用;对照组采用 LD-Ara-C化疗方案: Ara-C 10 mg/(m2・d)皮下注射, 2 次/d(12 h/次), 疗程14 d, 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疗程。同时针对患者情况给予针对性治疗, 包括抗生素防治感染, 硼砂、小苏打漱口液保持患者口腔卫生, 护胃、预防呕吐等。

1. 3 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国际工作组(IWG) 于 2006 年修订的MDS疗效评价标准进行疗效判定[4]。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安全性比较 试验组有16例患者发生骨髓抑制, 对照组有15例患者发生骨髓抑制, 两组均不同程度出现非造血系统不良反应,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MDS是由于克隆性造血祖细胞或干细胞发育异常导致其病理生理学功能发生改变, 导致病态造血、无效造血。研究显示, 高危MDS极亦转化成急性白血病, 严重影响患者的预期寿命, 预后极差。因本身MDS患者造血储备差, 而且近年来, 随着老年患者的增加及长期治疗后患者身体机能的下降, 加之其他并发症的影响, 患者多对化疗的耐受力较差, 难以承受高强度化疗所带来的不良反应, 这就要求学者们尽可能探索高效低毒的治疗方法。

HHT是从三尖杉植物中提取出来的不同于蒽环类抗生素类药物作用机制的碱类抗癌药物, 现代研究证实, 其有对心脏毒副作用小, 价格便宜, 且对髓系肿瘤有特异性的效果[5], 因此本文选择减量HAG方案对高危MDS 患者进行治疗, 结果发现, 采用减量HAG治疗方案治疗后, 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68.18%, 明显高于单纯小剂量阿糖胞苷方案治疗的45.4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次研究对高危MDS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并奠定了HAG方案治疗MDS的理论基础。且HAG方案价格便宜, 患者易接受, 故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剑利, 何爱丽, 张王刚, 等. HAG 预激化疗作为诱导缓解方案治疗老年人急性髓系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观察.白血病淋巴瘤, 2011(20):151-153.

[2] 张静, 徐敬根.三氧化二砷与 HAG 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对比研究.四川医学, 2012(33): 1793-1795.

[3] 刘红, 何广胜, 吴德沛, 等. HAG 预激方案治疗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多中心观察.中华医学杂志, 2012(92): 689-691.

[4] 郭志强. HAG方案治疗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疗效观察.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7): 82-84.

第6篇:差生转化案例范文

【关键词】 宫颈癌;同步放化疗;紫杉醇;顺铂

为了减少局部复发、提高生存率, 放疗已被广泛推荐作为宫颈癌行根治性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的辅助治疗模式。虽然一些研究报道了宫颈癌术后放疗相关的生存利益, 但大多数研究显示只有局部复发减少的获益, 而没有生存方面的改善。对于一些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 如宫旁受累、淋巴结转移、深肌层浸润、淋巴血管间隙浸润和非鳞状细胞癌, 常规放疗通常不太可能提高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后的宫颈癌患者的生存率。随后研究证实, 进展期宫颈癌采用放疗联合化疗辅助治疗可以降低治疗失败率, 并可以获得约40%的存活优势。然而, 宫颈癌应采用何种联合化疗方案尚未有定论。为此, 作者开展了一项回顾性研究, 评估了紫杉醇联合顺铂在具有高危预后因素宫颈癌患者术后辅助同步放化疗中的临床应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07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90例采用紫杉醇联合顺铂方案同步放化疗的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组, 同时设立90例采用单药顺铂方案同步放化疗的宫颈癌患者作为对照组, 对照组与研究组入组标准一致。全组病例中位年龄43岁(最小27岁, 最大70岁)。研究组和对照组FIGO分期、肿块大小、宫旁侵犯、浸润深度、脉管侵犯等基线条件平衡,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术后3~4周开始同步放化疗, 均采用盆腔外照射, 6 mV X线, 四野对穿放疗, 总放疗剂量45~59 Gy, 1.8~2.2 Gy/次, 4~5次/周。研究组化疗方案采用紫杉醇135~150 mg/m2 d1+顺铂25~30 mg/m2 d1~3, 每3周1次同步化疗。对照组化疗方案采用顺铂35~40 mg/m2, 1次/周, 共4~5次。

1. 3 观察指标 本试验关注的研究指标为5年LRFS、5年DFS、5年FDMS、5年OS以及毒性反应等。

1. 4 随访 具有完全随访资料的病例直接纳入分析, 随访资料不全者采用电话回访形式获得生存资料。全组病例中位随访期33个月(1~84个月), 电话随访率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生存率的计算采用Kaplan-Meier法并绘制生存曲线;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生存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3.1%和81.1%,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27, P=0.099);5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5.7%和88.3%,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31, P=0.144);5年无转移生存率分别为95.4%和82.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10, P=0.034);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1.2%和82.6%,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85, P=0.257)。

2. 2 毒副作用 治疗相关的毒副作用分析如下:治疗相关的毒副作用主要为血液学毒性和胃肠道毒性。其中研究组3/4级白细胞下降发生率为37.8%(34/90), 对照组为18.9%(17/9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4<0.05);两组病例在贫血、血小板减少方面的毒副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3/4级急性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率为5.6%(5/90), 对照组为6.7%(6/9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9>0.05);研究组3/4级晚期肠出血发生率为2.2%(2/90), 对照组未发现晚期肠出血,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0>0.05);研究组3/4级晚期膀胱反应发生率为1.1%(1/90), 对照组为2.2%(2/9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7>0.05)。

2. 3 治疗失败原因分析 截止到随访, 研究组2例出现局部复发, 2例出现远处转移, 1例同时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对照组2例出现局部复发, 5例出现远处转移, 6例同时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

3 讨论

尽管近年来放疗设备和放疗技术不断发展和创新, 但多年来宫颈癌单纯放疗效果没有获得实质性的提高。虽然同步放化疗的作用已被多个试验证实, 但采用什么方案化疗至今尚未有明确的答案, 鉴于此, 本文设计了该研究。以铂类为基础的同步放化疗已被多个随机对照研究证实对宫颈癌具有延长总生存、降低局部复发率的作用, 被认为是局部晚期宫颈癌标准治疗方案。本文选取本院既往7年来收治的90例宫颈癌患者, 分析紫杉醇联合顺铂作为同步化疗方案对含高危因素术后宫颈癌的疗效与毒副作用。

紫杉醇是近年发现具有广谱抗瘤活性的抗癌药, 其通过抗微管作用抑制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 使癌细胞进入对射线最敏感的G0和M期, 从而加强了放射线的杀灭作用。紫杉醇还能促进乏氧细胞再氧合, 从而进一步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 提高了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已有多个研究证实单药紫杉醇作为同步化疗方案应用于进展期宫颈癌的疗效。同样也有研究证实紫杉醇联合铂类用于局部晚期首治或复发宫颈癌综合治疗。然而关于紫杉醇联合顺铂用于宫颈癌术后辅助同步放化疗的报道则较少。值得注意的是, 紫杉醇主要是在局部增敏降低局部复发率发挥作用还是在降低远处转移发挥作用, 目前未有结论。

本研究显示, 与标 准单药顺铂治疗方案相比, 研究组5年无瘤生存率提高了12.0%,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9)。无瘤生存的差异未能获得阳性结果, 但此差异接近统计学意义。经分析显示:研究组5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提高了7.4%, 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4);而研究组5年无转移生存率提高了12.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基于此, 作者认为, 紫杉醇发挥全身抗瘤效应显然优于其局部抗瘤效应, 然而由于目前缺乏大型随机对照研究的佐证, 此发现仍需进一步探讨。与对照组相比, 研究组未能获得显著性的无瘤生存优势, 可能原因在于宫颈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形式仍在于局部复发, 而采用标准单药顺铂化疗已获得了很大程度的局部控制率(本组研究为81.1%), 从而限制了其统计学上的优势。

本研究没有观察到紫杉醇可以提高总生存率的阳性结果。许多因素可能导致OS的统计分析变得复杂化, 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在肿瘤局部复发或进展的病例中, 多数患者采用了新的化疗方案, 此因素可能是限制OS研究获益的最关键因素。②患者初治之后没有严格进行随访, 仅在肿瘤进展或截尾电话随访时才联系患者, 因此随访偏倚可能影响OS的观察。③本研究属于回顾性研究, 难以避免回忆偏倚因素的影响。

正如方法部分所述, 虽然本研究采用非随机对照回顾性分析的设计, 但为了使研究样本具有代表性, 本文对所有病例进行严格抽样, 后期分析显示基线平衡具有可比性,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 由于入院时间相对均匀, 至研究截尾时, 本研究纳入的研究对象只有81.1%随访期超过1年, 只有47.7%随访期超过3年, 只有31.6%随访期超过5年, 部分病例甚至只随访1~3个月即被入组分析, 因此, 随访期限可能对本研究的结论具有限制作用。

对于毒副作用, 本研究发现研究组有更高白细胞下降率, 但并未影响贫血及血小板下降。骨髓抑制是紫杉醇重要的限制性毒性, 但未观察到严重骨髓抑制导致患者死亡的病例, 此结果与文献报道相似。虽然文献报道过敏反应是紫杉醇重要毒副作用, 但本研究未观察到过敏病例, 原因在于患者经过了严格的预处理, 如使用地塞米松、苯海拉明、非那根等预防过敏反应。其他毒副作用如近期放射性肠炎、晚期肠出血、膀胱炎在两组之间的发生率相似。

4 小结

紫杉醇联合顺铂辅助同步放化疗能有效降低宫颈癌远处转移, 但是否可以提高无瘤生存和总生存需待大型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 骨髓抑制是紫杉醇重要的限制性毒性, 但整体毒副作用仍是可接受的。

参考文献

 Takeshita S, Kita T, Motoike Y, et al. Postoperative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for the high-risk uterine cervical cancer. J Obstet Gynaecol Res, 2010, 36(5):1009-1014.

 Shibata K, Kajiyama H, Terauchi M, et al.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postoperative adjuvant concurrent chemoradiation therapy in Japanese patients with high-risk early-stage cancer of the uterine cervix. Int J Clin Oncol, 2008, 13(3):233-238.

 Rodriguez M, Sevin BU, Perras J, et al. Paclitaxel: a radiation sensitizer of human cervical cancer cells. Gynecol Oncol, 1995, 57(2):165-169.

 Geara FB, Shamseddine A, Khalil A, et al. A phase II 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radiotherapy with concurrent weekly cisplatin or weekly paclitaxel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ervical cancer. Radiat Oncol, 2010, 23(5):84.

第7篇:差生转化案例范文

[关键词] 放射疗法; 药物疗法; 鼻咽癌; 联合疗法

[中图分类号] R730.5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237-01

鼻咽癌是耳鼻咽喉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头颈部恶性肿瘤的78.08%。占上呼吸道癌肿的92.99%。鼻咽癌原发于鼻咽粘膜上皮,具有原发部位隐蔽,不易被早期发现,病理分化差,恶性程度高,易呈浸润性生长及早期转移的特点。放射治疗是目前治疗鼻咽癌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放疗后五年生存率约为34%~53%[1]。大多数鼻咽癌属低分化鳞癌,对化疗有一定敏感性,故近年来临床多采用化疗联合放疗治疗晚期鼻咽癌。我院2007年3月~2010年3月应用放疗联合PF方案(顺铂+5-FU)治疗30例鼻咽癌,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入选病例为我院2007年3月~2010年3月收治的60例鼻咽癌患者,其中男23例,女37例,年龄22~70岁,平均(49.5±6.2)岁;根据放化疗治疗方法随机分为联合组及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平均年龄、Karnofsky评分、临床分期、病理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两组均使用6MVX直线加速器,采用6mV X线照射,常规分割,先予面颈联合野及颈部切线照射,36Gy后改小面颈野X线照射,后颈部改电子线照射,总剂量70Gy,疗程7周。下颈切线野至50Gy。联合组在放疗的第1、4周应用PF方案化疗:顺铂30mg,d1~4;5-Fu 0.75g,d1~5,连续5d为一个疗程,放疗期间治疗组全部病例完成2个周期化疗。原发病灶根据间接鼻咽镜及CT测量瘤体的大小,淋巴结采用不锈钢尺测量,远处转移病灶采用CT、腹部B超、X光片测量。

1.3 疗效评价 有效率及毒副反应按WHO标准评价[1]:CR:肿瘤完全消退;PR:肿瘤部分消退≥50%;NC:肿瘤消退<50%或无变化;PD:肿瘤增大≥25%或出现新病灶。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联合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

表2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n(%)]

注:*P<0.05

表3 两组局部复发和远得转移情况比较[n%]

3 讨论

鼻咽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放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但是放疗后的毒副反应常使患者中断放疗或者减少放射总剂量,另外,单纯放疗5年生存率不理想[2]。因此,采取有效的放射治疗可根治早期病变而后遗症甚少,对晚期病变可获得良好姑息疗效,对已有远处转移的可起减轻(痛苦)姑息作用,个别单发性肺或骨转移放疗后也可长期生存。大多数鼻咽癌属低分化鳞癌,对化疗有一定敏感性,故近年来临床多采用化疗联合放疗治疗晚期鼻咽癌。放疗联合化疗可以直接作用于肿瘤干细胞而起到灭瘤作用,提高放疗敏感性,干扰肿瘤细胞受辐射射线照射后发生的亚致死损伤修复,同时配合化疗可以阻断肿瘤细胞远处转移的发生[3]。

DDP与5-FU联合放疗可使鼻咽肿瘤及颈部转移灶缩小,减轻放疗时的肿瘤负荷,有益于放疗及提高肿瘤局控率,特别是对于颈部淋巴转移灶巨大的病例。诱导化疗可以通过肿瘤的明显缩小从而缩小照射野,减轻放疗损伤[4,5]。本研究显示,联合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以上说明,在放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PF方案治疗鼻咽癌疗效满意、安全性较高,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低,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严洁华,徐国镇.鼻咽癌//殷蔚伯,谷铣之.肿瘤放射治疗学[M].第3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545.

[2] 芦东徽,吕光明,费振乐.放疗联合PF方案同步治疗中晚期鼻咽癌疗效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6,13(5):441-442.

[3] 叶金辉,蔡悦成,王向明,等.放疗同期紫杉醇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临床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0,17(4):20-21.

[4] 林秀欣,邓文静,陈秋连.多西紫杉醇联合放疗治疗中晚期鼻咽癌临床观察[J].河北医学,2010,16(8):931-933.

第8篇:差生转化案例范文

[关键词]卷曲霉素;耐多药肺结核;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3)06(b)―0104-02

我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耐药结核病疫情不容乐观,耐药形势十分严峻。MDR-TB指的是结核杆菌至少同时耐异烟肼和利福平,是目前结核病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类型,供其选择治疗药物较少,一旦感染耐多药结核菌,治疗难度极大,已逐渐成为结核病防治工作中的难题,对全国结核病的控制造成严重威胁,如何选择药物及制定合理有效的方案成为治疗的关键。为探讨观察卷曲霉素(cPM)治疗耐多药结核(MDR-TB)的临床疗效,该院通过对2007年1月―2010年1月住院的MDR-TB患者采用含卷曲霉素(cPM)在内的方案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数据与方法

1.1一般数据

选择该院收治的3次痰菌培养检查均为阳性,经药敏试验检查确诊为MDR-TB的患者113例。男71例,女42例;年龄27―73岁,平均年龄(41.8±13.6)岁,病程5―32年,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对照组57例。

1.2治疗方法

选择抗结核药物,莫西沙星(M)0.4g口服,1次/d;氧氟沙星(O)0.6g口服,1次/d;帕司烟肼(D)0.3g口服,3次/d;丙硫异烟胺(Th)0.2g口服,3次/d;吡嗪酰胺(Z)0.5g口服,3次/d;卷曲霉素(c)0.75g静点,1次/d。链霉素0.75g肌注,1次/d。治疗组治疗方案为6CVZDTh/12VZDTh;对照组为6SVZDTh/12VZDTh。治疗过程均加用护肝药物。

1.3观察指标

治疗前行痰涂片及结核菌培养,做菌型鉴定及药敏试验,行x线、胸部CT、血尿常规、血离子及肝肾功能检查,治疗期间每月痰涂片查抗酸杆菌3次,痰结核菌培养1次;行x线胸片或CT检查1次/月;每15d检查血尿常规、离子及肝肾功能等;记录临床症状及不良反应变化。

1.4疗效判断标准

疗效判定指标:①痰菌阴转率连续2个月痰涂片及痰培养均阴转且不复阳为痰菌阴转。②胸部x线或CT检查,根据病灶吸收情况分为明显吸收(病灶吸收>1/2);吸收(病灶有吸收但

1.6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建立数据库,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分析。

2结果

2.1两组痰茵变化比较

表1显示治疗组完成疗程54例,治疗3个月时痰菌阴转31例,阴转率为57.4%;治疗6个月时阴转35例,阴转率为64.8%;疗程结束时阴转46例,阴转率为85.2%。对照组完成疗程54例,3个月、6个月、至疗程结束时阴转率分别为33.3%、38.9%、42.6%。两组痰菌阴转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肺部病灶吸收情况

表2显示治疗组病变吸收(明显吸收+吸收)43例,为85.2%;对照组病灶吸收30例,为55.2%。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病例肺部空洞闭合情况比较

表3显示,至疗程结束时,治疗组空洞闭合及缩小31例,为61.1%;对照组17例,为31.1%。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3例患者在20―40 d时,出现肝功能损害,停用Th、z后经保肝及对症治疗21天后肝功能恢复正常;3例在治疗中出现轻度低血钾,经补钾后恢复;有2例用药30―50d时出现肾功能损害,停卷曲霉素14d后恢复;1例用药46d时头晕,无听力障碍发生。对照组2例有肝功能损伤,停用Th、z后经保肝及对症治疗后好转,3例出现耳鸣,2例出现头晕、食欲不振,停用链霉素好转。

第9篇:差生转化案例范文

[关键词] 复发转移性胃癌;卡培他滨;化疗;毒副作用

[中图分类号] R97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4(a)-0089-03

胃癌作为全球肿瘤第发病率第四位,死亡率第二位的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我国作为胃癌的高发区,近年来新发胃癌患者占全球的42%[1]。胃癌由于早期诊断率较低,确诊后手术机会只有50%~70%,且术后复发率、转移率均较高,严重威胁人民健康。晚期复发转移性胃癌的治疗手段以姑息性化疗为主,化疗主要方案为单药化疗和联合化疗,本研究对本院治疗后区域性复发或治疗后广泛转移的患者进行两种方案的化疗治疗,临床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入院治疗后区域性复发或治疗后广泛转移的50例患者,全部患者均经过临床病理学确诊,所有患者均经过根治性手术,术后初次化疗均采用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持续泵入(FOLFOX4方案)。所有患者的体力等一般情况,ECOG(体力情况评分)1~2分。预计生存时间3个月以上,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正常,无化疗禁忌证。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5例患者中,男17例,女8例,年龄31~72岁,平均(54.2±5.3)岁,治疗后区域性复发19例,治疗后广泛转移6例;对照组25例患者中,男16例,女9例,年龄30~76岁,平均(53.9±5.1)岁,治疗后区域性复发18例,治疗后广泛转移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理类型、首次化疗方案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25例患者采用卡培他滨单药治疗方案,口服卡培他滨2000 mg/(m2・d),d1~8,停药7 d,21 d为1个周期,口服化疗期间同时口服胃黏膜保护剂或质子泵抑制剂。对照组25例患者采用联合用药方案,化疗前30 min内口服格拉司琼止吐,多西他赛60 mg/m2,d1;顺铂25 mg/(m2・d), d 1~3,21 d为1个周期,多西他赛给药前口服地塞米松预防变态反应发生。所有患者均接受3~6个化疗周期,两个周期后评价两组治疗效果。

1.3 疗效评价及不良反应评价标准

疗效评价标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即RESIST标准进行评价[2],完全缓解(CR):所有病灶消失,持续消失时间4周以上;部分缓解(PR):病灶最大直径与垂直直径乘积缩小≥30%,持续4周以上无新病灶产生;稳定(SD); 病灶最大直径与垂直直径乘积缩小但缩小体积

不良反应评价标准参照WHO抗癌药物毒副反应标准[2],包括进展生存期(PFS):化疗治疗开始至效果明显或死亡的末次随访时间,总生存期(OS):化疗开始至死亡或末次随访时间,1年生存率和毒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

3 讨论

临床多数胃癌患者晚期都会发生转移,甚至有些恶性程度较高的早期胃癌患者也会发生转移,使得患者症状更加严重,治疗的难度加大,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据报道,仅胃癌的肝转移率就高达45.9%~46.5%[3-4]。尽管近年来胃癌的早期诊断有所发展,根治性手术后疗效也明显提高,但总体的效果仍不尽人意,转移率和复发率居高不下。大部分胃癌患者术前已有机体免疫力下降,主要表现在免疫防御功能的减退,即体内的免疫细胞识别和杀伤癌细胞的能力降低;加上手术创伤和麻醉对身体抵抗力的打击,致使这类患者在手术后免疫力更低。若术后不及时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则患者往往在手术后肿瘤复发;即使进行了较彻底的根治,也会有一部分人在术后远期复发。

目前临床对晚期复发转移性胃癌的治疗手段以姑息性化疗为主,化疗主要方案为单药化疗和联合化疗。但大量的 临床研究仍表明:对复发转移的晚期胃癌,各种化疗方案的疾病无进展生存期5个月左右、总生存期10个月左右,疗效无明显突破[5]。尽管联合化疗已经成为年轻晚期胃癌患者最常用的治疗方案,但单药化疗对于老年患者仍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替代方案。近年面世的新一代口服氟嘧啶类药物,如卡培他滨和S-1均引起了专家的重视。卡培他滨属于5-Fu的前体药,生物利用度高,吸收度好。韩国Kang等[6]报告了一项Ⅱ期临床研究,他们采用卡培他滨对比S-1来治疗老年晚期胃癌患者,结果显示,卡培他滨(希罗达)组的PR率为29.5%,SD率为38.6%;S-1组CR率为2.2%,PR率为26.7%,SD率为40.0%,二者TTP分别为4.8个月和4.2个月,总OS分别为10.0个月和7.9个月,且二者的毒性反应都较轻。本研究中观察组有效率为28%,中位生存时间为(9.1±0.4)个月,与文献报道接近。

本文研究中,联合用药方案的对照组有效率和观察组相同,两组疗效相近;但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面,血液毒性反应以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为主,其中对照组血液毒性Ⅲ~Ⅳ的发生率(5/25,20%)明显高于观察组(1/2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对照组(16/25,64%)较观察组(6/25,24%)明显增高,差异显著(P < 0.05)。联合用药方案中,多西他赛60 mg/m2,d1;顺铂25 mg/(m2・d), d 1~3,顺铂是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具有细胞毒性,可抑制癌细胞的DNA复制过程,并损伤其细胞膜上结构[7],因此,联合用药产生的不良反应较严重,虽然多西他赛给药前口服地塞米松预防变态反应发生,但结果不理想。

综上所述,卡培他滨作为一种高效、安全和口服便利的化疗药物,在结直肠癌和胃癌的联合化疗中可替代5-FU,并且疗效更优,使用更方便。对于胃癌晚期复发转移性患者,单药口服卡培他滨亦显示出良好疗效及安全性,毒性小,值得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 查勇,寸英丽,马春笋,等. 胃癌根治术后淋巴结转移率与患者预后的关系[J]. 肿瘤防治研究,2011,38(7): 788-790.

[2] 周际昌,谢惠民. 抗肿瘤药物临床治疗手册[M].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70.

[3] 罗居东,王建华,卢绪菁,等. 胃癌根治术后放疗适应证的相关因素分析[J]. 肿瘤防治研究,2011,38(4): 427-430.

[4] Cassidy J,Clarke S,Diaz-Rubio E,et al. Randomized phase Ⅲ study of Capecitabine plus oxaliplatin compared with fluorouracil/fotinic acid plus oxaliplalin as first-line therapy for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J]. J Clin Oncol,2008,26(12):2006-2012.

[5] Fuchs CS,Marshall J,Mitchell E,et al.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 of irinoteean plus infusional, bolus, or oral fluoropyrimidines in first-line treatment of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results from the BICC-C Study[J]. J Clin Oncol,2007,25(30):4779-4786.

[6] 董宁宁,王明玉,张琼,等. 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一线治疗晚期转移性胃癌的临床疗效观察[J]. 肿瘤防治研究,2009,12(12):1057-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