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差生转化计划范文

差生转化计划精选(九篇)

差生转化计划

第1篇:差生转化计划范文

【关键词】 价值链;核算系统;账户;账户处理

一、引言

基于价值链的技术经济一体化成本控制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必须与企业成本核算系统高度融合。然而,在实践中,大多企业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做到这一点。有的企业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放在成本核算方面,而忽视了成本控制工作。有的企业将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绝缘分开,导致互相推委,各自为政的局面。前者的根源在于多年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以及企业管理水平的欠缺。后者主要是成本控制企业化和成本核算政府化即执行主体的错位使然。因此,拓宽成本控制的深度和广度,实现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的有机兼容是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必须重视的问题。本文拟在这方面进行探讨,以求与同仁切磋。

二、成本控制系统之核算系统的特点

基于价值链的技术经济一体化成本控制系统之核算系统不是撇开传统的会计核算系统另起炉灶,而是在传统会计核算系统基础上的扩充,包括核算领域、核算内容、核算账户和核算方法等方面的扩充。其显著的特点有如下四个方面。首先,更能体现产品成本市场化的成本控制理念。该核算系统计算的产品成本只包含目标成本,不包含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的差异,也即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和库存商品账户通过用目标成本计量的,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差异冲减当期损益。第二,拓宽了成本核算的范围,即立足于价值链,以生产阶段为界,向前延伸到供应商及合作企业和产品规划设计阶段,向后延伸至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阶段。wWW.133229.CoM第三,实现了成本控制与成本核算的有机兼容。基于价值链的成本控制系统之重心在于成本控制,但控制离不开控制标准的制定、实际成本的核算和控制结果的反馈等成本核算工作。该核算系统提供的成本核算信息既能满足企业成本控制的需要,又能满足财务会计报告对成本核算数据的需求。

三、核算子系统账户设置及基本账务处理

(一)规划设计阶段

1.应设置的主要账户

(1)“目标及实际规划设计成本”账户。该账户核算产品规划设计阶段目标规划设计成本和实际规划设计成本,按产品品种设置明细账,同时按成本项目名称设置专栏进行明细分类核算。规划设计成本项目包括规划设计部门的人工费、市场调研费、差旅费、办公费和固定资产折旧等。实际发生的规划设计成本记入该账户的借方,目标成本记入该账户的贷方,借贷方差额记入“规划设计成本差异”账户。账户期末余额一般为零。

(2)“规划设计成本差异”账户。该账户用于考核规划设计部门工作成果,核算目标规划设计成本与实际规划设计成本的差异,按产品名称设置明细账;实际规划设计成本小于目标规划设计成本即形成节约差异,节约差异记入该账户的贷方。

2.基本账务处理

(1)实际发生规划设计成本时

借:目标及实际规划设计成本——xxx产品——实际成本

贷:银行存款

应付职工薪酬

库存现金

累计折旧等

(2)差异结转

如为超支差异,做如下处理:

借:规划设计成本差异

贷:目标及实际规划设计成本

如为节约差异,做相反会计分录。

(3)期末结转

为了与会计准则要求的会计核算相兼容,便于对外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期末将目标规划设计成本和规划设计成本差异记入“管理费用”账户。

借:管理费用

贷:目标及实际规划设计成本——xxx产品——目标成本

借或贷规划设计成本差异

(二)采购和生产阶段

1.应设置的主要账户

(1)“原材料”账户。该账户核算原材料收入、发出和结存的目标成本和实际成本,借方登记验收入库的原材料实际成本,贷方登记转入“基本生产成本”等账户的目标成本和转入“直接材料差异”账户的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之差异。

(2)“基本生产成本”账户。该账户核算各产品应负担的材料、工资、制造费用的目标成本,借方登记产品所消耗的材料、工资、制造费用等成本项目的目标成本,贷方登记验收入库且结转至“库存商品”账户的完工产品的目标成本。

(3)“库存商品”账户。该账户核算库存商品收入、发出和结存的目标成本,该账户借方登记验收入库的库存商品之目标成本,贷方登记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账户的目标成本。

(4)“制造费用”账户。该账户核算制造费用发生和结转的目标成本和实际成本,应设置“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两个二级账户。账户借方登记本期实际发生的制造费用,贷方登记制造费用的结转数,其中目标成本转入“基本生产成本”账户,差异部分视差异的性质记入有关差异账户的借方或贷方。变动性制造费用成本差异转入“变动性制造费用差异”账户,固定性制造费用成本差异转入“固定性制造费用差异”账户。

(5)“直接材料成本差异”账户。该账户核算产品直接材料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之差异,按差异类型设置“直接材料用量差异”和“直接材料价格差异”两个二级账户。直接材料用量差异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为生产一定数量产品由于实际单位消耗量与目标单位消耗量不一致而造成的差异。“直接材料价格差异”是由于产品耗用原材料实际单价与目标单价不一致而造成的差异。

(6)“直接人工成本差异”账户。该账户核算产品所消耗的直接人工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之差异,按照差异类型设置“直接人工工时差异”和“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两个二级账户。直接人工工时的差异反映了生产一定数量(实际产量)的产品所耗用的实际总工时与实际产量按目标应耗工时计算的目标总工时不同而造成的差异。直接人工价格差异就是直接人工实际小时工资率与目标小时工资率的不同而造成的差异。

(7)“变动制造费用差异”账户。该账户核算目标变动制造费用和实际制造费用之差异,下设“变动制造费用工时差异”和“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差异”两个二级账户。变动制造费用工时差异是因实际耗用工时脱离目标工时而导致的变动制造费用之差异,是变动制造费用的用量差异。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差异是因实际分配率脱离目标分配率而导致的差异,也叫变动制造费用的开支差异。

(8)“固定制造费用差异”账户。该账户核算目标固定制造费用和实际固定制造费用之差异,下设“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差异”和“固定制造费用产量差异”两个二级账户。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差异是指实际固定制造费用发生额与目标固定制造费用之间的差异。固定制造费用产量差异总额并不随产量、工时的变化而变化,但单位产品承担的固定制造费用则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减少,或由于产量的减少而相对增加。由于产量增减而引起的实际固定制造费用与目标固定制造费用的相对节约或超支额,即固定制造费用的产量差异。

2.基本的账务处理

(1)原材料验收入库时:

借:原材料(目标成本)

贷:物资采购(目标成本)

(2)生产过程中消耗材料、人工和制造费用等

借:基本生产成本——xxx产品——直接材料——目标成本

——直接人工 ——目标成本

——制造费用——目标成本

贷:原材料——xxx大类原材料——目标成本

应付职工薪酬——目标成本

制造费用——变动性制造费用——目标成本

——固定性制造费用——目标成本

(3)差异结转,以超支差异为例

借:直接材料差异——直接材料用量差异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

直接人工差异——直接人工工时差异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

变动性制造费用差异——变动性制造费用工时差异

——变动性制造费用分配率差异

固定性制造费用差异——固定性制造费用预算差异

——固定性制造费用产量差异

贷:物资采购——xxx大类原材料——成本差异

应付职工薪酬——职工工资——成本差异

制造费用——变动性制造费用——成本差异

——固定性制造费用——成本差异

借:本年利润

贷:直接材料差异——直接材料用量差异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

直接人工差异——直接人工工时差异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

变动性制造费用差异——变动性制造费用工时差异

——变动性制造费用分配率差异

固定性制造费用差异——固定性制造费用预算差异

——固定性制造费用产量差异

如为节约,则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4)完工产品验收入库

借:库存商品——xxx产品——目标成本

贷:基本生产成本——xxx产品——直接材料——目标成本

——直接人工——目标成本

——制造费用——目标成本

(5)销售商品时,借:主营业务成本——目标成本

贷:库存商品——xxx产品——目标成本

(三) 销售阶段和售后服务阶段

1.应设置的主要账户

(1)“目标及实际营销成本”账户。该账户用于考核营销部门的工作成果,核算某种产品销售阶段的目标和实际发生的销售成本,按产品品种设置明细账,同时按成本项目名称设置专栏进行明细分类核算。营销成本项目包括销售部门人员工资、市场拓展费、差旅费、办公费和固定资产折旧等成本项目。实际发生的营销成本记入该账户的借方,目标营销成本记入该账户的贷方,借贷方之差异转入“营销成本差异”账户,期末余额一般为零。

(2)“营销成本差异”账户。该账户核算目标营销成本与实际营销成本的差异,按产品名称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实际营销成本大于目标营销成本即形成超支差异,超支差异记入该账户的借方。实际营销成本小于目标营销成本即形成节约差异,节约差异记入该账户的贷方。

2.基本账务处理

(1)发生营销成本

借:目标及实际营销成本——xxx产品——实际成本

贷:银行存款、库存现金、应付职工薪酬——职工工资等

(2)差异结转,如为超支差异,做如下处理:

借:营销成本差异

贷:目标及实际营销成本——xxx产品——营销成本差异

如为节约差异,做相反会计分录。

(3)期末结转

借:本年利润

贷:目标及实际营销成本——xxx产品——目标成本

借或贷营销成本差异

(四)售后服务阶段

1. 应设置的主要账户

(1)“目标及实际消费者成本”科目。该账户用于考核售后服务部门目标成本执行情况,按产品品种设置明细账,同时按成本项目名称设置专栏进行明细分类核算。消费者成本项目包括使用成本、维护成本和废弃成本等。实际发生的消费者成本记入该账户的借方,目标消费者成本记入该账户的贷方,借贷方之差异转入“消费者成本差异”账户,期末余额一般为零。

(2)“消费者成本差异”账户。该账户用于考核售后服务部门的工作成果,核算目标消费者成本与实际消费者成本的差异,按产品名称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实际消费者成本大于目标消费者成本即形成超支差异,超支差异记入该账户的借方。实际消费者成本小于目标消费者成本即形成节约差异,节约差异记入该账户的贷方。

2. 基本账务处理

(1)发生消费者成本

借:目标及实际消费者成本——xxx产品——实际成本

贷:银行存款、库存现金、应付职工薪酬——职工工资等

(2)差异结转,如为超支差异,做如下处理:

借:消费者成本差异

贷:目标及实际消费者成本——xxx产品——消费者成本差异

如为节约差异,做相反会计分录。

(3)期末结转

借:本年利润

贷:目标及实际消费者成本——xxx产品——目标成本

借或贷消费者成本差异

四、结论

基于价值链的技术经济一体化成本控制系统之核算系统能够实现成本控制与成本核算的有机兼容,这对于企业加强成本控制,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以及节省资源和提高效率等方面有着重大意义。企业如果具备了目标成本管理、变动成本法的理论与实践且成本控制电算化基础较好的话,该系统的实施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刘建长. 新编管理会计教程. 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1).

第2篇:差生转化计划范文

关键词:摆位系统误差;鼻咽癌;放疗剂量分布

    IMRT是一种三维适形放疗(DCRT),这种放疗方法在鼻咽癌放疗中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腮腺功能,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1]。通过模拟不同大小的摆位误差,探讨摆位系统误差对鼻咽癌放疗剂量分布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本院肿瘤科共收集21例鼻咽癌患者,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24~62岁,平均(44.3±4.6)岁;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均为N1;肿瘤大小:T1 6例,T2 11例,T3 4例;病理分期:Ⅰ期4例,Ⅱ期9例,Ⅲ期8例。其中16例患者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

1.2  入选标准:①在本院肿瘤科就诊的住院患者;②以上病例均确诊为鼻咽癌;③上述患者均为初治患者。

1.3  制定计划:上述患者经过专家会诊后,均采用放射治疗,患者取患侧上肢上举抱头位,在平静呼吸下用CT模拟机无间断进行层厚为5 mm的扫描,CT影像数字化1:1传输于STAR-2000工作站中。常规勾画肿瘤体积(GTV)、颈部淋巴结转移灶肿瘤体积(GTV N)、体表外轮廓、周围重要器官轮廓及主要的靶区轮廓,计划靶区在在各靶区的基础上外扩5 mm,用计划系统综合上述信息进行调强设计及适形设计。

1.4  研究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两者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2 结果

2.1  靶区GTV与CTV百分值的变化:见表1。放射靶区的照射剂量分布受摆位误差的影响更大。由表1可知,无论是对IMRT或者DCRT来说,摆位系统误差越大对GTV及CTV剂量的影响越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MRT和两者DCRT比较后,IMRT靶区剂量分布受摆位误差的影响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MRT中CTV受摆位误差的影响更大。

表1  靶区GTV与CTV百分值的变化(,%)

计划

GTV D98

CTV D95

IMRT∑=5 mm

1.2±0.8

1.6±1.0

IMRT∑=2 mm

0.5±0.4

0.6±0.5

IMRT∑=5 mm

0.8±0.5

0.6±0.5

DCRT∑=2 mm

0.3±0.2

0.2±0.2

2.2  正常组织剂量百分值的变化:见表2。对IMRT或者DCRT两者来说,摆位系统误差越大对患者正常组织的影响越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比较IMRT和DCRT后,IMRT对正常组织剂量的影响更大(P<0.5)。和脊髓相比,在IMRT中腮腺剂量的更大,对摆位误差的影响更敏感。

表2  正常组织剂量百分值的变化(,%)

计划

脊髓

脑干

左腮腺

右腮腺

IMRT∑=5 mm

6.4±4.2

6.2±2.8

11.6±8.6

9.6±4.6

IMRT∑=2 mm

2.5±1.2

2.0±1.2

6.2±4.2

5.6±4.2

IMRT∑=5 mm

2.8±2.0

2.6±1.2

1.6±1.4

2.8±2.0

DCRT∑=2 mm

1.0±0.8

0.7±0.6

0.8±0.5

0.7±0.5

3 讨论

    随着放疗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成熟,现代放疗越来越精确,将放射剂量最大限度地集中于靶区内,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靶区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避免射线的照射,减少了放疗的不良反应并提高了生存率。在放射治疗过程中,由于靶区的特殊性,需要多个非共面野,布野中应该注意野和野之间的衔接。鼻咽癌野主要包括双侧耳前野,鼻腔、鼻咽旁隙、眼眶等,上述结构之间的解剖学很复杂,因此在制定放射计划时,应该注意一下几点。①照射野的设计:设计照射野的原则是“小而不漏”,即照射野内要全部涵盖肿瘤累及的部位,同时要保护照射野内的正常组织[2]。针对本病,主要注意双侧耳前野的保护,若鼻腔、鼻咽旁隙及眼眶受累时,可加照剂量和部位;同时用铅片保护眼部;②预防性照射:颈部的照射范围根据颈部淋巴结的情况制定不同的照射计划。未扪及颈部淋巴结者常做两侧上颈区的预防性照射;伴随颈部淋巴结转移者,对转移灶下方引流区常做预防性照射。由本次研究可知,通过比较摆位误差对IMRT和DCRT两者的剂量分布的影响发现,有摆位误差时,前者常会出现靶区剂量覆盖不足的情况;无论是靶区还是正常组织,前者的剂量分布受摆位误差的影响更大,可能与放疗计划的靶区及周围组织间剂量梯度变化快慢有关。

4 参考文献

第3篇:差生转化计划范文

目前关于生育率转变的原因众说纷纭,其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计划生育政策是目前学术界讨论最多的。一些研究认为是政府推动的强制性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中国生育水平的下降(Wolf,1986;秦芳芳,1987),理由是在生育率大幅下降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并没有发生较大变化;还有一些研究认为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所造成的(BirdsallandJamison,1983;孙文生、靳光华,1994);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是两者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计划生育工作状况直接关系到该地区的生育水平(Tien,1984;邬沧萍,1986;李建民,2004)。不过也有研究指出虽然中国生育率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计划生育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两大因素决定的,但还有一些其它因素在起作用,如文化教育、妇女地位、保健卫生和社会保险、伦理道德和宗教等(Bongaarts,1978;张风雨,1998)。而关于生育率转变所产生的人口效应研究更多的是定性的描述或者是较为粗略的估测。凯恩斯(1937)在《人口减少的经济后果》中最早提出“人口效应”一词。后来,国内学者尹文耀在2007年的《简论“人口效应”与“人口红利”》中把人口事件(如某一时期生育、死亡等人口变动)对人口自身系统状态变化的即时影响和滞后影响界定为“人口自效应”;将人口事件对人口以外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的影响称为“人口他效应”。国家计生委“计划生育效益与投入研究课题组”(2000)分别以粗出生率和年龄别生育率作为测量生育水平的两种指标,估算出1971—1998年我国计划生育的人口一共少生3.38亿人。陈卫、庄亚儿(2004)利用ARMA模型推算出中国在1971—1998年由于计划生育作用,中国少生了4.05亿人。由于以往的研究采用的方法、基础数据的不同,从而造成其结果而有所差异。细究起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由于各个地区的生育率转变时间不同和速度不同,结果由于样本选取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二是由于基础数据的获得性和准确性,使得他们的起始预测年份各不相同,导致最终评估的人口效果有较大差异;三是政策模拟的假设条件的合理性和现实性,没有将有计划生育调控和无计划生育调控区分出来;四是人口效果的评估更多的是定性描述,而缺少定量分析,并且在测算时没有考虑到生育率转变与社会经济变化的关联性;五是评估的结果仅仅分析了人口规模变动效果,而没有对人口结构变动效果进行细致分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计划生育政策对四川生育率转变过程中究竟起起多大作用?生育率的转变对四川省人口规模变动和年龄结构变动有多大程度的影响?这也是我们在研究人口战略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将综合运用人口转变理论和比较人口预测法等,通过情景模拟分析四川省生育率转变的人口规模效应与年龄结构效应,以进一步深入认识人口变动的规律性,为完善四川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二、四川省生育率转变的人口效应测算方法

为了能够较好地对生育率转变的社会经济效果做出评估,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对生育率转变的“人口自效应”给予准确评估。所以,本文主要针对“人口自效应”而分析的。首先根据四川省人口普查资料得到1981年的相关人口数据及参数。然后通过比较无强制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国家1978—2010年来经济水平发展和总和生育率水平的变动的关系,据此对四川省无计划生育条件下的总和生育率进行测算。最后利用PADIS-INT人口预测软件,模拟不同生育政策假设下的人口发展过程,以比较无计划生育条件下和现实条件下人口增长的不同过程和结果。

1.基础数据的准备与参数的设定

本文的两个假设条件:一是人口的死亡模式保持不变;二是所研究的人口为封闭人口。

(1)初始人口。由于四川省在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全面实施“独生子女”为主体的人口紧缩政策,同时考虑到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效果的滞后性,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及其准确性,我们利用四川省第三次人口普查数据得到1981年分年龄、性别人口的初始人口数据。

(2)总和生育率。总和生育率设定三种方案:一是四川省实际生育水平方案;二是无调控状态下的生育率水平;三是更替生育率水平,即TFR=2.1。三种方案的设定详见下文具体分析。1981年四川省的5岁组的年龄别生育率,根据插值法可以调整为1岁组的年龄别生育率。

2.生育方案的选择

为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计划生育政策对生育率转变的作用,我们选择了以下三种生育率方案。

(1)基准方案:人口实际增长的生育水平方案按照四川省1982—2012年实际总和生育率水平下的四川省实际人口增长状态。

(2)比较方案一:无政策干预的生育水平根据世界人口发展的历史经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人们的生育意愿会不断减弱,生育水平也就随之逐渐降低。基于这一点,本文在借鉴以往研究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比较世界其他无政府强制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国家近些年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总和生育率水平的对应关系,测算四川省总和生育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变动的轨迹。该方案的设计思路是为了表明在无计划生育政策下,在经济发展水平的作用下,育龄妇女生育水平可能达到的程度。

(3)比较方案二:更替生育率水平我们在人口模拟情景中还设置了一个总和生育水平保持更替生育率水平(TFR=2.1)的方案。目的是比较该方案与基准方案和方案一之间的差异,这样可以反映出在更替生育水平的条件下,四川省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口评估效果和由于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所引起的生育率下降而产生的人口效应。

三、四川省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口规模效应

1.总人口规模变动效应

生育率下降导致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也随之下降。如果按照方案一进行模拟,四川省人口出生率保持在15.88‰-32.09‰之间,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0.22‰-24.75‰之间。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生育率下降的速度要更快些,从而使得四川省1982—1990年实际的出生率在13‰-8.93‰之间,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1.4‰-2.3‰之间。可以看出,无政策干预下的生育率转变模式使的人口规模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明显。将方案一和方案二测算的人口数量减去现实条件下的人口数量,就得到了1982—2010年间由于计划生育因素少生的人口数量。由于方案一的生育率下降速度要小于实际的生育率下降速度,所以到2010年四川省的人口规模将达到9707.20-12062.16万人,比从1982年后持续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实际人口规模多出1635.45-4020.40万人。由此可以反映出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生育率更加快速下降,四川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

2.结构性人口规模变动效应

(1)少年儿童规模的变动。从表4可以看出,如果按照无政策干预下的生育率转变模式,2010年少年儿童规模达到2187.21-3306.82万人,比实际多增加了822.5-1942.11万人。按照1982—2010年四川省实际教育投入计算的话,这将对四川省本来就短缺的教育资源形成更大的压力,导致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更加低下。因此,计划生育政策不仅降低了未来人口增长的风险,而且有利于人口素质的整体提高。

(2)劳动力人口变动。从表4中可以看出,如果无政策干预,到2010年时四川省劳动力人口总规模将达到7859.83万人,比实际情况要多出2063.34万人,即使按照替代生育率水平来计算,到2010年四川省劳动力人口也将达到6624.66万人,比实际情况多828.17万人。试设想,如果20世纪70年代高生育率得以延续,其后国有企业减员增效、充分就业战略的实施将会处于一种极其艰难的境地。因此生育率的快速转变,使得劳动力数量增速放缓,为四川省充分就业战略的实施赢得了巨大空间。在1982—2000年间各方案中的劳动力与四川省实际人口中的劳动力的差距并不是很大,主要原因是四川省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时间只不过30年,到2000年劳动年龄人口中只有15-28岁的人口是1972—1985年间出生的人口,而在这个期间计划生育政策的效果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际人口的劳动力与各方案中的劳动力人口差距逐渐增大。

四、四川省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口结构效应

1.老龄化效应———生育率下降加速人口由年轻型向老年型转变

生育率的转变同时也影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如果按照无政策干预下的生育率转变模式,即按照生育率随经济水平的提高而下降的趋势来模拟四川人口结构发展变化的话,2010年四川省少儿人口比仍然保持在22%以上,而老年人口比重保持在9.23%以下,人口年龄结构保持成年型。而在基准方案中,实际人口中少儿人口比在近30年的时间里下降了17.4个百分点,而老年人口的比重上升了6.27个百分点,到2000年时四川省的人口就已进入老年型阶段,可以说,生育率的快速转变加快了人口老龄化速度。

2.抚养比效应———生育率下降使得劳动力负担

在减轻五、结论与思考本文通过借鉴世界各国总和生育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两者的数量关系,以此测算四川省在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条件下的总和生育率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政策条件下的人口模拟,来分析四川省生育率转变对人口总量、老年人口比、抚养比等方面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通到对四川省无计划生育条件下的总和生育率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如果按照无计划生育政策干预下的生育率转变模式,四川省从1978年以来的总和生育率都将远远高于实际的总和生育率水平。即使到了2010年,四川省无计划生育条件下的总和生育率仍为2.3左右,比目前实际的总和生育率1.38还要高。

第二,计划生育政策对四川省生育率下降起着加速的作用。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即使无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四川生育率水平也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步下降。也即使说,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只是加快了人口的转变和生育率转变的进程,加快了生育率下降速度,并没有改变生育率转变的趋势。

第三,通过对人口规模效应和人口结构效应的分析来看。生育率的快速转变虽有效控制了人口迅速增长的趋势,加快了四川省人口转变的过程,使得四川省30多年来总人口规模比实际人口规模多出1635.45-4020.40万人。但同时这种过快的转变速度破坏了人口转变的稳定性和平衡性,使得四川省将从一个低风险的人口转变时期逐渐过渡到高风险的人口转变时期。如果按照无政策干预下的生育率转变模式,2010年四川省老年人口比重保持在9.23%以下。而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2010年四川省实际老年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10.95%,所以计划生育政策加快了人口老龄化速度。

第4篇:差生转化计划范文

“差别化”意义非常

在这份经过改革的土地利用计划草案中,一个最为新鲜的词就是“差别化”。 所谓“差别化”,主要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个层面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人口资源状况的差异性等,以及国家不同的区域发展政策,采取不同的计划管理,在分解计划指标的时候充分考虑这些差异性。另一个层面是根据各地土地管理工作的绩效和水平,例如节约集约用地、耕地保护、执法监察等一系列工作的差异性,进行“奖优罚劣”。第一个层面的探索,其实这些年一直在进行,后一个层面的推进,则是科学发展观在计划管理领域的一个实践。

细想起来,这一改革思路的形成,也是土地计划本身的属性决定的。回顾土地利用计划的发展历程,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这一脉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被打破,国民经济计划的领域大大缩小,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却作为鲜有的指令性计划得以保留。我国对土地利用计划实行指令性管理,未取得计划指标,不能批准用地。尤其是2004年将土地作为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之后,计划的强制性、约束性作用凸显,从调控土地利用走向调控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层面。

土地利用计划的地位越来越高,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地方分解计划指标,从原来的局长办公会,到市长办公会、省长办公会,有的还是常务会来讨论。计划对于落实规划、落实国家调控政策、促进集约节约和耕地保护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落实国家产业政策等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这就使得每年下达的计划指标,都会受到各地的高度关注,同时也使得用地计划在土地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也就是说,计划作为实施土地差别化管理的一个基本工具,时机已经成熟。

改革源起“科学发展试点”

事实上,对计划管理进行改革,应该说源于去年初国土资源部党组深入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活动。就是这次活动确定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作为今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主要思路。也正是在这个思路指导下,提出改革计划管理方式,建立用地计划的奖惩机制,发挥计划的导向作用,根据各地在耕地保护、集约用地、土地执法以及计划执行等方面的表现情况,实行差别化管理。从而改变土地管理管好管坏一个样的局面。

2008年年初,国土资源部领导曾在一份调研报告上作出批示,大意是各地差异大,各个方面新情况、新问题不少,要求抓紧研究土地计划管理的差别政策。在接下来的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工作中,国土资源部将实行计划管理的差别政策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列入了整改方案。落实这些要求,去年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工作主要围绕以下四件事展开:

一是出台了土地利用计划执行情况考核办法。要求以计划管理台账和实际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为依,据,开展计划执行情况评估考核,提出计划评估考核结果和指标奖惩建议。土地利用计划“奖优罚劣”的思路初步形成。

二是开展了2007年度计划执行情况的考核。这是我国第一次对土地利用计划的台账管理、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考核。同时,对考核情况进行了全国通报。这次考核虽然还处于“尝试”阶段,但却收到了很大效果。其最大的收获是让各地意识到,计划管理正从单一的业务转向土地管理的方方面面。

三是提出了落实差别政策的初步方案。起草了关于实行土地利用计划差别化管理的若干意见,总的考虑是从完善计划指标体系,优化计划的指标配置,改进计划的分解方式,落实计划的奖惩措施这四大方面提出了计划差别管理的初步方案。

四是奖惩措施初步得到落实。依据计划考核和补充耕地、节约集约用地、土地执法等工作绩效,全面实施计划指标奖惩。用地计划鼓励先进、惩罚落后的导向作用得以显现。

“深圳会议”为改革奠定基调

2008年年底召开的全国土地利用计划工作座谈会,可以说是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工作的重要转折点。会议选择在中国改革的前沿阵地深圳召开,似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次会议浓厚的“改革”意味。

正是这次会议为土地利用计划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奠定了基调。会议将主题确定为:以改革的精神,进一步推进土地利用计划工作,争取更大作为。要求各地以改革的眼光来审视计划工作的过去,以改革的思维来谋划计划工作的未来,以改革的勇气来推进各项决策的落实。同时提出了“变分散管理为统一管理,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变平均管理为差别管理,变单一管理为复合管理,变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的计划改革新思路。传递出变过去单纯的指标管理为服务国土资源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进一步发挥计划对整个土地管理统领作用的核心理念。

同样在这次会上,国土资源部规划司负责人向全国各地的规划、计划工作负责人提出“重新认识计划功能”。第一,计划是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规划是管长远、管大局、管总量、管方向的;而计划是管近期、管增量、管速度、管时序的,长远规划要依赖计划来落实,这就要求计划必须与规划衔接。过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规划和计划相脱节,两张皮。第二,计划是宏观调控的主要闸门。宏观调控有多种手段,但是落实在生产要素的调控上,一是资金,二是土地。近年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作为土地调控的闸门,在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防止经济由偏热到过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功不可没。同样,在当前国家扩大内需的新形势下,计划仍然大有可为。第三,计划是制度创新的有力杠杆。在国家相继批准的一批综合改革试验区,以及最近国务院批准的集约节约示范省等一些改革试验中,都能看到计划的影子,计划一定程度上成了改,革试验的发动器。第四,计划是差别管理的基本工具。根据各地耕地保护、集约用地、土地执法等方面的表现情况,实行土地的差别化管理,是改革的大势所趋。

改革思路逐渐明朗

细读这份《草案》,至少有以下几点引人关注。

一是充分体现了对中央扩大内需决策的贯彻落实。要求各地按照“统筹安排、突出重点、优化结构”的原则,合理安排土地利用计划,切实发挥计划的调控和引导作用,确保国家保增长、扩内需目标的落实,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一要优先满足保增长、扩内需建设项目用地需求。积极配合新增中央投资计划,合理安排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切实保障列入中央新增投资计划建设项目的用地,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带动经济增长。二要切实保障促进科学发展的建设用地需求。安排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程、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等的用地计划,严禁计划指标用于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行业,既保障经济发展,又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三要切实加大民生领域建设用地供应力度。优先安排保障性住房、医疗卫生、教育等民生领域建设用地,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安定。

二是体现了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要求适度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并按照新农村建设部署,加大农村建设用地指标安排力度,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住宅建设必要的用地,统筹城乡发展。将农村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统一安排,保障农村建设必要的用地。各省(区、市)要合理测算农村建设用地需求,在分解下达市、县土地利用计划时,必须将农村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单列,计划指标安排量不得低于国家下达当地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总量的5%。同时要求加强监管,确保农村建设用地指标专项使用。

三是体现了发挥计划对整个土地管理统领作用的理念。要求将所有涉及用途转变的用地,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建设、未利用地开发、围海造地等,纳入年度计划统一管理。创造条件,逐步将存量土地的使用纳入计划,确保各地批地和用地都严格控制在土地利用计划范围内;进一步完善计划台账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计划安排使用报告制度,计划台账管理要与审批统计、供地统计、变更调查等紧密衔接。

第5篇:差生转化计划范文

随着国家对各类非法小煤矿关停力度的加大,目前煤炭企业的竞争不再是大中型企业与各类非法小煤矿之间的竞争,而是各大煤炭企业集团之间、一些非煤企业如大型钢铁生产企业扩张开办的煤炭企业、大的煤炭经销企业采取收购和控股运行的煤炭企业之间的竞争。竞争不仅是价格和质量的竞争,更重要的是通过产品成本体现的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竞争、企业安全状况的竞争、通过人才流动来反映出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对人才重视程度的竞争等。企业要在这些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赢得胜利,就必须深挖企业内部潜力,使企业内部成为一个高效低耗运行的整体,用市场来调节配置企业内部资源,使企业的成本降到最低,从而取得企业的成本优势。而实践证明,精细化管理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物资计划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以安全生产、成本控制为重点的煤炭企业,由于作业条件艰苦,工作环境危险,员工素质普遍低于其他行业,管理一直是传统的粗放型。实施精细化管理是公司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企业超越自我,超越竞争者的需要。通过将管理做细、做精,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是确保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手段。精细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和基础工程,推进精细化管理是一项战略任务,要从点滴做起,逐步推进公司精细化管理进程,打造煤矿成本低、投入少、效率高、质量优的精细化管理模式。

三、物资计划精细化的管理具体实施办法

(一)制定目标,明确物资计划精细化管理的工作内容

物资计划的精细化管理就是为了提高月度物资计划的申报准确率,减少库存资金,降低采购成本,根据公司经营目标和资金周转情况,结合公司物资计划的实际编制情况,确保公司物资储备资金占用额不高于或低于上级规定的定额。

(二)物资计划精细化管理的保障体系

1、转变观念,加强领导,做到事事有安排

工作能否取得成效,干部是决定因素。因此,在推进物资计划精细化管理过程中,管理干部必须认识到位。

一要转变观念。针对部分管理人员对精细化管理的一些错误认识,如:有的已经习惯于粗放式的管理方法,认为物资计划就适合粗糙管理,不适合精细化管理;有的认为地质条件差,为搞不好物资计划管理找理由,这些都是推进物资精细化管理的障碍。要克服这些消极思想,就要让干部员工“走出去”,到其他先进矿井学习,亲身感受精细化管理带来的成效,开阔视野,认识不足,找出差距,消除自满情绪和畏难情绪,树立推进物资计划精细化管理的信心和决心。

二要转变作风。强化管理人员深入现场的工作作风,深化、细化管理,养成“细心、耐心、细致”的工作习惯,严密控制各个生产环节,理顺工作过程,细分成本管理职责,对每项成本都安排到人,安排到位,确保能按照定额完成物资计划。

2、强化责任,完善制度,做到事事有人管

责任是推动各项任务落实的尚方宝剑,如果没有把责任明确到每个人身上,则每个人身上都无约束、无压力、无动力,容易导致推诿扯皮,不了了之的现象。

根据内部市场化管理的需要和公司实际,我公司制定下发了《物资计划考核办法》,该办法从物资计划的考核目标、物资计划的申报、物资计划的补充、物资计划的考核主体及具体考核奖惩措施等对物资计划精细化管理的每个环节进行了细致分解,通过建立公平、细致、科学的考核体系,严格的考核、有效的监督,在日常工作中,建立层层负责的责任制,做到对号入座,一视同仁,确保层层有压力,工作有动力。

(三)物资计划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1、物资计划的申报流程

(1)根据公司工作实际,我公司要求生产技术部在每月16日前编制完成下月的生产作业计划,并发送公司所有区队和相关部门,作为各单位物资计划编制的依据。各生产单位按照生产计划编制相应的设备及材料使用计划,并于每月18日前通过信息化系统形成月度材料请购计划。

(2)在月中除处理上级安全隐患或生产作业计划调整外,一律不接受任何单位的临时请购计划。

2、物资的领用

(1)公司各区队根据月中及月初的请购计划材料进行领用,如出现要超计划进尺产生材料计划不够,公司允许继续领取仓储材料,供销部根据月底仓库中必备仓储物资进行及时储备保证生产。

(2)区队领取安全费用材料,在出库领用时必须备注“安全费用”,以保证材料入账项目分类准确。

(3)由于生产作业计划调整或隐患整改,区队申请材料领用必须由相关部门出具相关依据后,重新申报材料计划方可领用材料。

(4)材料领用遵循先使用修复材料,修复材料由材料管理部把关,从而减少材料用新不用旧导致的材料浪费。

3、物资计划的考核

(1)每月月初由财务部、企管部、供销部提供上月的考核依据,对供销部物资储备定额和各区队材料使用差异率进行考核。

(2)物资储备定额实行百分比进行考核,每超计划一个百分点,对供销部经理和主管副经理进行处罚,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对供销部经理和主管副经理进行奖励。

(3)为防止供销部降低当月库存,不及时办理材料入库手续,经举报或检查,每发现一笔不及时办理手续现象,对供销部经理及库管员进行处罚。

(4)如确因材料未到货,材料无法领取造成单位当月材料使用差异率的情况,根据实际,企管部将对当月的材料计划调整后再进行考核。

(5)为确保生产作业计划在编制时更加的细致完善,每月对因生产技术部编制计划考虑不周全进行计划调整,造成材料费用增加和减少费用之和占月度实际材料消耗的总额比率对生产技术部进行差异率考核,目前规定的差异率为±5%,差异率每超一个百分点,对生产部经理、主管副经理及生产部计划编制人员进行处罚,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对生产部经理、主管副经理及生产部计划编制人员进行奖励。

四、实施效果与效益

(一)转变了计划编制人员及责任领导观念

通过物资计划精细化管理,把计划编制人员及责任领导的经济利益和本单位绩效考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计划编制上学会了精细计划,在材料使用上学会了严格按计划入账领用。部室领导、区队材料员、区队队长思想观念发生重大转变,从计划工程项目的提出、工程项目使用材料计划的编制到材料领用入账,高标准严要求,由以前计划随心所欲、入账粗拿粗放等变为精细计划、严格领用入账。

(二)强化了区队材料计划的管理

区队材料计划管理从传统的简单依据生产计划编制材料使用计划,使用时随心所欲,月末结算后进行计划调整转变为严格按照材料定额控制材料的使用,确保在工作量、工作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实际材料使用与请购计划差异率在10%以内,有效杜绝了材料使用的浪费。

(三)通过实施物资计划精细化管理

物资计划管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形成了月初有计划、过程有控制、形式有创新、结果有考核、效果有提升的良性循环,有效的促进了物资计划的精细化管理,起到了减少库存资金,降低采购成本,降低吨煤成本的目的。

作者简介:

第6篇:差生转化计划范文

“十二五”规划在“两会”上以96.6%的高票通过,这一方面说明各界代表对“经济转型”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趋于高度统一,另一方面也说明各界代表对提高民生、改善贫富差距的殷切期盼和热诚希望。但是,在支持和拥护“十二五”规划的同时,也应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认真、客观地分析一下它存在的问题和难点,也就是它的“短板”与“挑战”。

转型:亟需平台 呼唤高效

“十二五”规划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最重要的两大挑战,都关乎“转型”,一个是为转型而欲搭建的基础平台和支撑点迟迟不能到位;另一个是转型的效率问题――各地仍在追求高投入、高增长。

为实现久已提出的“调整”和“转型”战略任务,我国早在上个世纪末就开始做搭建“基础平台”和“支撑点”的前期准备工作。但可惜的是,由于重视不够,我们三个主要的“基础平台”(教育投入、科技研发投入、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连续几年甚至几个五年计划都完不成既定目标,迟迟不能到位。以教育投入为例,“九五”就提出要在20世纪末达到教育经费占GDP比重4%的目标,但一连3个五年计划都没有完成,一直要拖到第4个五年计划的2012年才能基本实现。前后拖延了17年。

为了由“资源消耗型”转向“科技拉动”,为了解决需求结构失衡而加大消费的拉力,我们转型的“基础平台”和“支撑点”是对教育的投入、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和对广大民众收入水平的提升。而这几个关键性的基础平台,不是7年出不了台,就是连续两三个“五年计划”完不成预定目标。而这几个平台又讲究的是中长期效应,不是“一蹴而就”的。

所以说,“十二五”规划或者今后10年,既是刻不容缓的“转型期”,又是我国追补相关政策和基础平台的“还债期”。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要“转型”,就要降低增长速度以进行内部调整,故“十二五”规划将增长速度降到7%。但据天则经济研究所对2011年27个省市经济发展目标的统计显示:增长10%以下的只有4个省市,增长12%以上的有14个省市,13%以上的有3个省市。看来,追求增速而不是转变,仍是各地的规划重点。

“十二五”规划中的能源总量在40亿吨标准煤左右,而各地若以这样的“高速”,将打破“十二五”规划对资源、能源、资金、环境发展的统筹协调安排。“十二五”规划通过的总量控制,实在是难以支撑这种经济翻番的需求。中央和地方的步调不一致,“转型”的效率就要大打折扣。

此外,“十二五”期间的投资计划也需要调整,因为“十二五”规划中的部分投资,还是显露出“投资拉动”的传统思路而不是注重“转型”和“质量”、“效益”,故“十二五”的部分投资计划,如传统产业和七大战略新兴产业,都还需要重新调整。

“未富先老”尚未触及,贫困人口还将大增

“计划生育”改革滞后,后期会产生严重的人口结构问题和老龄化问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比例高达8.5%,超过世界各国人口的平均水平,比发展中国家要超前20年。预计到2030年,65岁以上老龄人口比例将翻一番,达到17.4%,2050年将上升到27.8%。

据联合国人口统计数据透露:中国将在2024~2026年前后进入“老龄社会”,65岁以上老人超过总人口的14%,60岁以上老人超过总人口的20%,步入到“人口负债”期。另据中国社科院预测:到2017年中国劳动力将达到顶峰,拥有10.01亿劳动力,人口红利“获利期”将结束。这意味着,中国人口红利的“补利期”,若以20年倒推计算(出生20年后开始生育子女),则应该早在2004~2006年,甚至在2000年左右(以最佳生育期24~26岁计)就应开始推行“生育二胎”的政策,以缓解“老龄社会”和弥补“人口红利”的问题。

中国当前人口变化的最大特点是已“未富先老”。

中国从2001年起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当前中国的人均GDP仅在4000美元左右,预计到2017年左右“人口红利”亦将结束。也就是说,中国在变成发达国家之前已丧失了人口红利,进入到一种“未富先老”的状态。为何称作“未富”呢?因为我国2009年的人均GDP为3678美元,而据世界银行统计的全世界的人均GDP为8631美元,即我国连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都还不到,中国的人均GNI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1.8%,排列世界的第125位,怎么有勇气称“富”呢?

我国今后人口老化问题将会愈来愈严重。老龄化加速,可谓来势凶猛。然而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部级的总体战略规划,更缺少与构建老龄保障体系相关的一系列的社会政策、资金支持、民生工程等战术支撑。这是“十二五”规划中所缺失的重要部分。

“未富先老”问题尚未触及到根本,贫困人口还将在“十二五”期间大增并突破一亿,扶贫标准也将会上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有数据显示,1986年我国开始实施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从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按照我国贫困标准线计算,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减少了2.28亿多人。

但是,1985年到2009年,24年来我国贫困线标准仅增长约5倍,而GDP增长了42倍,贫困线标准太低,且与经济增长速度不匹配。

2009年,中国新启用1196元贫困线后,贫困人口从2008年的1479万增至4300多万,增加了3倍。但如果中国“与世界接轨”――按联合国标准计算,则中国的贫困人口应是1.5亿;若按世界银行标准算,中国的贫困人口则应是2.5亿之多。

我国目前制定的“贫困线”标准,使一些名义上已经“脱贫”的人群,实际上可能仍然很贫困,但却因为收入超过了中国的贫困线标准而失去获得政府救济的权利和机会。尤其是在当前物价上涨的情况下,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质量则更是雪上加霜。

今年的贫困标准,据称有可能上调到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这将使贫困人口总数大增,可能上升到9000多万甚至突破1亿人口。在“十二五”期间以至未来10年,随着“中国贫困线标准”的不断提高和扶贫人数的大增,扶贫开发的任务艰巨,返贫压力巨大,财政压力也要增大。

“18亿亩红线”能否保全?

因为增减挂钩政策中缺失了“级差地租”的概念,因此“18亿亩红线”是否能够真正保全,还值得研究。

200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提出“鼓励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即“增减挂钩”政策。

2006年4月,山东、天津、江苏、湖北、四川五省市被国土部列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第一批试点。

国土部2008年6月颁布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增减挂钩办法),2008年和2009年国土部又分别批准了19省加入增减挂钩试点。

但这项政策被一些地方政府“曲解”利用,成为以地生财的新途径,演变为一场新的圈地运动。

近十年来,各地“土地出让金”收入迅速增长,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不断提升。虽说国家采用“增减挂钩”政策,目的是为了保全“18亿亩(耕地)红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其出发点和用心都是好的,但我认为,这项国策的制定有缺陷,它缺失了“级差地租”元素。

“级差地租”的理念大意是说:土地这种生产资料的价值(地租),不是看它单纯的土地数量,而是根据单位面积的土地肥沃程度(质量)和产量高低来决定的。比如我国的耕地,耕地质量分为15个等级,1等最好,15等最差。我国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低等地面积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67%、29.98%、50.64%、16.71%。全国耕地低于平均等别(10~15等别)的总面积达57%以上,即一半以上;全国生产能力大于1000公斤/亩的耕地仅有6.09%。而我国大量的优等、高等地是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及周边。假如,现在搞“城镇化”建设,动用了城周边1亩好地,它再拿出1亩山坡地来“增减挂钩”,若1亩好地是亩产1000斤,而1亩山坡地只能产200斤,要“1亩换1亩”,当然不行,因为要拿5亩山地换1亩好地才能价值相等,或者说,才能保住粮食产量不变。

由于“增减挂钩”政策中缺失了“级差地租”元素,故这种“挂钩政策”就成为了一种单纯“数量”上的挂钩,而不是土地“价值”或“产量”上的挂钩。到头来,虽然“18亿亩红线”在形式上保住了,但“粮食总产”保不住,国家的“粮食安全”也就保不住了。

未来五年将影响中国长远发展

“十二五”规划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

例如,在节能减排问题上,虽然单位能耗和排放可以被降低,但耗能和污染总量仍在继续增大。

再比如,“工资倍增”呼声一片,民众翘首期盼,但我却要对“工资倍增”计划进行质疑。在此,我们回顾一下前面提到的“未富先老问题没有根本触及”与“贫困人口将会突破1亿”,这两点和“对工资倍增计划的质疑”形成“交汇点”,因为三个问题和难点都是“贫富差距”问题和“消费”能否被拉升起来的问题。这三个问题和难点的同时叠加,使解决问题的难度更加困难和艰巨,只有清醒地认识到困难并下大决心解决,才能辟出新境。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十二五”规划重点提出“结构调整”、“机制改革”、“管理创新”,但未把“体制改革”列为重点。其实,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过程中,可能有很大的阻力会来自于体制方面的障碍。比如,集权式的资源配置制度,使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突破;腐败根源在于制度,等等。这些体制性的问题,如不通过改革来解决的话,恐怕发展方式的转换很难实现。

以上是“十二五”规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以我的分析和判断,如果我们仍然按照传统模式和轨迹走下去的话,我国经济有可能在2017年前后会遇上一道“坎”,因为有几条经济曲线可能在那时会出现“拐点”。比如,“人口红利”将会趋于零;比如,由于投资边际效益递减而使其投资的转换效率降至70%以下,以至使“经济增速”再不能达到高增长;比如,由于贫富差距加大而使基尼系数接近0.6的“动乱线”,等等。几条曲线如果同时出现拐点,将会对经济发展形成巨大的冲击。从这里,我们也可体会出“经济转型”的重要性和总书记提出转型“刻不容缓”的紧迫性。

“十二五”是中国转型的关键五年,我们转型效果的优劣,将会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发展。如果我们解决或极大地缓解了贫富差距,就消除了对“动乱线”的担忧;如果我们把消费需求提拉起来,就不必担忧投资转换效率的降低。

第7篇:差生转化计划范文

关键词:机车周转图;均衡性;均值;方差

1. 引言

机车交路系统作为计算机编制列车运行图的三大系统之一,与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密不可分,是铁路运输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机车周转图是机务部门组织运输生产活动的基础, 是机车运用计划和维修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的说,机车周转图是机车运用计划,也是机车乘务员和机车整备(地勤检查)人员的工作计划。

2. 研究现状分析

但就机车周转图的数学模型和算法而言,前期学者专家都已经做了很多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部分也很好的与计算机向结合,真正实现了机车周转图的自动化智能化。下面简要的分析一下以往模型与算法的成果。

文献1通过建立线性整数规划模型, 解决列车运行图成对或不成对,列车单机牵引、全部双机牵引或部分双机牵引等多种情况下的机车周转方案的优化问题。进一步将整数规划模型转化为最小费用循环流和最小费用给定流模型。没有涉及机车周转图均衡性问题的讨论。

文献2对于给定的列车运行图,提出了一种编制机车周转图的新算法。将机车周转图编制问题转化为多旅行商问题(MTSP)并建立数学模型,从而求得问题的最优解。最后用列车运行图实际数据进行了验证,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该文中虽然综合考虑机车使用台数最少和图形均衡性,但是未提出如何判断机车周转图均衡性这一技术指标。

文献3对机车周转图均衡性进行了数学分析,给出数学定义。但是这种数学定义的进一步应用没有涉及,更没有谈机车周转图的均衡性判断准则。

综合对以上成果的分析,就机车周转图的模型与算法而言,都是在指派问题算法模型和最小费用最大流模型这两个机车周转图优化的基本算法和模型发展起来的。但是就机车均衡性使用,机车周转图均衡性编制有的要么没有涉及,要么是一笔带过。

3.机车周转图均衡性的数学描述

机车的均衡使用,不但对于延长机车使用寿命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对各个乘务班组的工作强度均衡性分配有重要作用。就两个同条件下的机车周转图而言,如何对比两者的均衡性呢?下面先对机车周转图做数学描述:

为了方便描述先做假设:

1. 列车运行线固定,即列车在区间两端站的到发时刻固定,并且已知。

2. 假设列车运行线成对排列。

假设2是理想情况,当然也是最简单的情况,先从这一情况出发:假设车站A,一天内有n列车到达,n列车出发,并且其到发时刻已知。不妨另每天的18:00定义为0,次日的18:00定义为1440。据此对到发时刻进行变换,我们可得:

其中为第i列车到达的时刻,第i列车出发的时刻。

定义1 如果,则是绝对均衡的。

同时我们可以得到的方差,根据定义1,我们不难有,如果D=0,则是绝对均衡的。当D越大,说明与相差越远,即是越不均衡。

4.机车周转图均衡性指标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我们得到衡量序列的一个均衡性指标,即D,的方差。其实我们不难验证如果对序列的各个元素从新排序,得到新序列,则新序列的均值和方差与原序列一致。这也就说明D的值与的大小有关,而与各个元素的排列顺序无关。

下面我们看这两个机车周转图:

因此,要想全面考虑机车周转图的均衡性,单有序列 的方差D是不够的。因此我们引入下一个衡量指标R。

定义2 对于序列,令。其中当,那么另。当中较大或较小的元素集中排列时,R的值较大,当中较大或较小的值相间排列时,R的值较小。D与R之间有下面的关系:

命题 对于任意的序列,有。

证明:

正对上例我们求:。

若令,则

因此机车周转图(1)比(2)更均衡。

5.结束语

本文推导的的前提是假定列车成对到发的,这是一个理想状态,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即便是在某一站存在,那么在上行或下行的某一个车站就会打破这种理想状态。不过,换一个角度考虑,就引言中提到的算法而言,无论采取那种算法,都会产生一种机车指派方案,也随之产生一个等待时间序列。当然关于均衡性衡量指标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使得其与目前使用的计算机编制机车周转图的算法相结合,对计算机编组机车周转图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做进一步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闫海峰等.编制机车周转图的优化模型.中国铁道科学.第27卷第4期2006年7月.

第8篇:差生转化计划范文

我国加入WTO后,对外经济贸易激增,跨国经营企业若要在国际贸易中取得更大的赢利就必须寻求降低国际贸易成本和费用的方法,如何减少国际贸易税款支出即成为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由于世界各国(或地区)的税种、税率、税收优惠政策等千差万别,为企业开展国际税收筹划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金融市场自由化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都为国际税收策划提供了可能。在科技进步、通讯发达、交通便利的条件下,跨国企业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生产资料的流动更为便捷,这为进行国际税收筹划提供了条件。“国际税收筹划”在国际上早已成为企业投资、理财和经营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但在我国还是个新概念。我国企业要从维护自身整体的长远利益出发,摒弃偷、漏税等短期行为,利用国际税法规则,对生产经营活动事先进行安排和运筹,使企业既依法纳税又能充分享有国际税法所规定的权利和优惠政策,以获得最大的税收利益。

一、什么是国际税收筹划

国际税收筹划是指跨国纳税义务人利用各国税法差异,通过对跨国筹资、投资、收益分配等财务活动进行合理的事先规划和安排,在税法许可的范围内减少或消除其对政府的纳税义务。国际税收筹划是国内税收筹划在国际范围间的延伸和发展,其行为不仅跨越了国境,而且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税收政策,因此国际税收筹划较国内税收筹划更为复杂。国际税收筹划必须同时满足下列三个条件:一是国际税收筹划的主体是具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即纳税人;二是税收筹划的过程或措施必须是科学的,必须在税法规定并符合立法精神的前提下,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的精心安排,才能达到的;三是税收筹划的结果是获得节税收益。因此,偷税、漏税尽管能达到税款的节省,但由于其手段违法,不属于税收筹划的范畴。

二、国际税收策划的可行性分析

企业要进行国际税务策划,首先要对各国的税制有较深的认识。因为国际税务策划的客观基础是国际税收的差别,即各国由于政治体制的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税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为跨国纳税人进行税务筹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和机会。企业只有在全面掌握有关国家税收法规及其具体税制的基础上,兼顾考虑一些其它客观因素,才有可能制定出正确的税务筹划方案。因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各国之间税收的差异

世界各国都是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符合其利益的税收制度的,因而在税收制度上各国存在一定的差别,跨国企业可利用这些差别如选择低税经营、对纳税义务确定标准的差异、税率的差异、税收基数上的差异等进行有效的税收策划。

此外,各国在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一般说来,发达国家税收优惠的重点放在高新技术的开发、能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上;而发展中国家一般不如发达国家那么集中,税收鼓励的范围相对广泛得多。为了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展中国家往往对某一地区或某些行业给予普遍优惠,税收优惠政策相对要多一些。可见,不同国家税收制度的差异为跨国经营的税收筹划提供了种种可能,跨国经营者面对的税收法规越复杂,税收负担差别越明显,其进行筹划的余地就越大。

(二)避税港的存在

避税港是指为跨国经营者取得所得或财产提供免税和低税待遇的国家和地区,为众多跨国投资者所青睐。由于避税港的税负很轻,如百慕大对所得、股息、资本利得和销售额不征收任何税收,也不开征预提和遗产税,因而成为跨国纳税人进行税收筹划的理想场所。

(三)税收协定网络的不断拓宽

目前,世界上国家与国家之间签订的双边税收协定已有1000多个,我国已与63个国家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随着贸易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所签订的税收协定将会越来越多,这将成为跨国纳税人进行税收筹划的温床。由于税收协定对缔约国的居民纳税人提供了许多优惠待遇,所以跨国纳税人在选择投资国时一定要注意这些国家对外缔结协定的网络情况。

(四)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税收筹划的新环境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贸易自由化和金融市场自由化为跨国经营进行税收筹划提供了更大的可能。由于国际资本流动的加速和自由化降低了资本成本,提高了税收负担在公司决策中的重要性,因此也加强了跨国经营进行税收筹划的意识。

从上述分析可知,国际税务筹划的基础就是各国税制的差异。企业只有在全面掌握有关国家税收法规及其具体税制的基础上,加以考虑一些其它客观因素,才有可能制定出正确的税务筹划方案。

三、跨国公司进行税收筹划的主要方法

(一)利用投资地点的合理选择进行国际税收筹划

1.充分利用各国的税收优惠政策,选择税负水平低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

在跨国经营中,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税收负担水平有很大差别,且各国也都规定有各种优惠政策,如加速折旧、税收抵免、差别税率和亏损结转等。选择有较多税收优惠政策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必能长期受益,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从而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还应考虑投资地对企业的利润汇出有无限制,因为一些发展中国家,一方面以低所得税甚至免所得税来吸引投资;另一方面又以对外资企业的利润汇出实行限制,希望以此促使外商进行再投资。此外在跨国投资中,投资者还会遇到国际双重征税问题,规避国际双重征税也是我国跨国投资者在选择地点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应尽量选择与母公司所在国签订有国际税收协定的国家和地区,以规避国际双重征税。

2.尽量选择在国际避税地进行投资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使用三种税制模式,即以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模式、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模式和低税制模式。实行低税制模式的国家和地区一般称为“避税地”,主要有三种类型:(1)纯国际避税地,即没有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净财产税、遗产税和赠与税的国家和地区,如百慕大、巴哈马等;(2)只行使地域管辖权,完全放弃居民管辖权,对源于国外所得或一般财产等一律免税的国家和地区,如瑞士、香港、巴拿马等。(3)实行正常课税,但在税制中规定了外国投资者的特别优惠政策的国家和地区,如加拿大、荷兰等。显然,投资者若能选择在这些避税地进行投资,无疑可以免税,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选择有利的企业组织方式进行国际税收筹划

跨国投资者不同的企业组织方式在税收待遇上有很大的差别,如采用分公司和子公司时:子公司由于在国外是以独立的法人身份出现,因而可享受所在国提供的包括免税期在内的税收优惠待遇,而分公司则是企业的一部分派往国外,不能享受税收优惠,但子公司的亏损不能汇入国内总公司,而分公司的亏损则可汇入总公司。因此跨国经营时,可根据所在国企业情况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来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例如,在海外公司初创期,由于亏损的可能性较大,可以采用分公司的组织形式,而当海外公司转为盈利后,若及时地将其转变为子公司形式,便能获得分公司无法获得的许多税收好处。

(三)选择有利的资本结构和投资对象进行国际税收筹划

企业的经营资本通常由自有资本(权益)和借入资本(负债)构成,各国税法一般规定股息不作为费用列支,只能在税后利润中分配,而利息则可作为费用列支,允许从应税所得中扣减。因而,企业要选择自有资本与借入资本的适当比例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如企业选择融资租赁既可以迅速获得所需资产保障企业的举债能力,而且支付的租金利息也可按规定在所得税前扣除,减少了纳税基数。对于投资对象的选择,跨国经营者应着重了解投资国有关行业性的税收优惠及不同行业的税制差别。

(四)利用关联企业交易中的转让定价进行国际税收筹划

转让定价是指关联企业之间内部转让交易确定的价格,通常不同于一般市场上的价格,转让定价可以高于、低于或等于产品成本。国际关联企业的转让定价往往受跨国公司集团利益的支配,不易于受市场一般供求关系约束。由于在现代国际贸易中,跨国公司的内部交易占有很大的比例,因而可利用高低税收差异,借助转移价格实现利润的转移,以减轻公司的总体税负,从而保证整个公司系统获取最大利润。

(五)通过避免设常设机构来进行国际税收筹划

常设机构是指企业进行全部或部分营业的固定场所,包括管理场所、分支机构、办事处、工厂和作业场所等。它已成为许多缔约国判定对非居民营业利润征税与否的标准。对于跨国经营而言,避免了常设机构也就避免了立刻在非居住国的有限纳税义务。特别是当非居住国税率高于居住国税率时,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因而,跨国经营者可通过货物仓储、存货管理、广告宣传或其他辅营业活动而并非设立常设机构来达到在非居住国免税的义务优惠。

(六)通过选择有利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国际税收筹划

会计方法的多样性为税收筹划提供了保障,跨国企业应选择符合国际税务环境的会计核算方法。为减轻对外投资建立的公司的税务负担,跨国企业要注重对东道国税务会计的研究,巧妙地使用各种会计处理方法,以减轻税务或延缓纳税。如平均费用分摊是最大限度地抵销利润、减轻纳税的最佳方法。

除此之外,各项基金的提取、会计科目的使用与会计政策都是税务筹划的内容。

四、企业进行国际税收筹划时应注意的问题

跨国纳税人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经济气候和错综复杂的国际税收环境制定国际税收计划,其根本目的在于纳税负担最小化。因此,笔者认为,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在进行国际税收筹划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深入了解各国税收制度及相关信息

要了解各国的税收制度、税种、税率、计税方法以及在各国的经营形态、收益的种类、经营内容、税收地点以及政治、军事、科技、文化、民俗等,这些都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而影响着企业的财务和税务安排。

(二)要有多个备选方案

跨国经营企业应全面分析情况,从各个角度尽可能地设计多个备选方案,并从中选择最有利的方案。

(三)要有全局观念

跨国企业应站在全球宏观角度看问题,追求每项税负最小化并不等于整体纳税负担最小,追求税负最小不等于收入一定最大。如某国税收情况于己有利,但该地的经济环境和地理环境却很糟糕,利用它反而因小失大等等。

第9篇:差生转化计划范文

清华大学

【招生计划】在西部12省(市、区)均扩大了招生计划投放,同时对升学压力较大的省份,如河南、山东、广东、安徽、湖北、河北等重点增加了招生计划投放。此外,学校还向全国21个省的14个连片特困地区定向投放了30个招生计划。

【新增专业】学校今年与中国人民空军合作,从参加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的普通中学应届理科高中毕业生中,招收32名预备飞行学员进行培养。

【培养模式】学校在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工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开设6个“学堂计划”班,考生需要通过面试后方可进入“学堂计划”班学习。北京、上海、辽宁、黑龙江、新疆等考前和估分后填报志愿的省(市、区),其考生只要预估高考成绩可以达到清华大学在本省理科录取分数线且第一专业志愿填报了上述专业,就可以向清华大学提交“学堂计划”面试申请。其他省份报考“学堂计划”的考生则是在高考后进行面试。

北京大学

【专业调整】学校今年和空军招培局进行合作,在全国11个省(市、区)投入了指标,为空军部队培养高级指战员。

【录取原则】专业在录取时设专业级差,级差一般不超过五分。在第一志愿生源不足的情况下,北京大学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但其分数应不低于已投档的第一志愿考生的平均分。调剂志愿的时候,不设专业级差,如果调剂录取的时候将尽量电话征求考生的意见。为了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部分专业只录取有志愿的考生。如果在高考志愿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降低20分以内,顺序录取有志愿的考生,录满为止。不报不录的专业有考古学、地质学基地班等专业,具体以各地高招办公布的信息为准。

中国农业大学

【新增专业】机械电子工程、应用化学。化学、应用化学专业按化学类招生。

【招生政策】我校原则上认可各省(市、区)招生部门的有关政策性加分,按照投档成绩进行录取和专业安排,取消了专业级差,采取分数优先原则。

【转专业】一、二年级学生可在每学期初申请转专业,学校不设任何门槛,并鼓励各专业接收转专业学生,学生专业选择更加符合自己的兴趣。

【培养模式】我校鼓励学有余力的本科生修读双学位(辅修)专业。目前已开设英语、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法学、社会学、传播学(新闻与影视传播方向)、金融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修完主修专业和双学位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可以同时获得主修专业的学士学位和辅修专业的学士学位。

东北:

哈尔滨工业大学

【招生计划】学校计划招生6500人,哈工大校本部在全国31个省(市、区)计划招生4000人,哈工大(威海)在27个省(市、区)计划招生2500人。

【培养模式】学校成立英才学院,招收英才班和本硕连读班。在航天、机电、材料、能源、土木、电气、计算机、化工等强势学科相关专业招收尖子学生,组成英才班,以双学位、互认学分等方式与国际著名大学联合培养。英才学院学生将从新入学的高分考生中选拔。学院学生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与相应理科专业同等要求,外语和计算机能力采取强化式训练,部分课程用英语授课,优先选派到国外和港台高校短期交流或联合培养。学校将对部分优秀学生出国访问或短期交流给予适当资助。

【转专业】大学一年级结束后,学习成绩(平均学分绩)排在本专业前10%左右的学生(国防生、艺术设计专业考生除外),可根据本人兴趣重新选择专业。因健康原因或学习能力取向不适应原专业学习的学生也可根据学校相关规定调换专业。

东北林业大学

【录取原则】采用志愿清录取方法,按院校志愿优先原则确定考生的录取顺序。专业录取级差为3、1、0,即第一和第二专业志愿级差为3分、第二和第三专业志愿级差为1分,以后专业志愿无级差。所有专业志愿都无法满足的,如果服从专业调剂,将调剂到相应计划未满专业;如果不服从调剂,做退档处理。内蒙古自治区实行动态排名定位的办法填报志愿,为配合内蒙古自治区高考录取模式改革,我校在内蒙古自治区专业录取原则采用专业志愿清方式。

【特色班】学校森林资源类(英才班)实行本、硕、博贯通,分段培养的长学制人才培养模式。本科学制四年,第一年通识教育在国内其他一流大学进行并实行学分互认,第二三年根据学生个人素质条件和意向可选择林学、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或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进行学习。在取得本科学历后,经选拔优秀者可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学制二至四年。

东北大学

【招生计划】全国增加招生计划800人。新增招生计划主要在投放在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土木工程、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新增的招生计划面向全国31个省(市、区)投放,重点投放在中西部地区。

【新增专业】功能材料,招收30人。

【录取原则】在辽宁省的自主招生是在高考出分后由该校组织报名并进行综合素质考核,以高考文化课成绩和学校综合素质考核成绩为基准进行录取。高考填报志愿时未在自主招生、艺术特长生招生志愿表内填报其他高校志愿,高考成绩达到一批本科控制线的辽宁考生可以报考该校自主招生。在平行志愿投档省(市、区)提档比例调整为1∶1.05,并承诺平行志愿投档的政审体检合格且专业服从调剂考生全部予以录取。

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