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差生发言稿范文

差生发言稿精选(九篇)

差生发言稿

第1篇:差生发言稿范文

《国际公关》:在全球媒体环境大变革的时代,传统新闻稿服务还会有增长的空间吗?

宁安・恰克高:随着企业数量的不断增长,产品和服务的不断丰富,跨国信息传播的越加频繁,企业对信息与传播的需求随之增加,传统的面向媒体的企业新闻稿还会有一定的增量空间。

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让人们有更多获取企业信息的途径,这和传统的面向媒体的企业新闻稿有很大的不同。在未来的企业信息传播服务中,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力量将企业信息直接送达目标受众将会占有更大的比重。企业更乐于使用那些经济、高效、富于表现力,易于追踪效果的传播服务,同时也要尽量规避由于信息泛滥以及传播渠道泛滥带来的负面影响,不管传播技术如何进步,媒体环境如何变化,企业始终需要值得信赖的有效的渠道向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将成为促使企业新闻稿和企业信息传播行业改革模式的一次契机。

《国际公关》:当下,中国与欧美的媒体环境存在哪些差异?这种差异会对中国企业的海外信息产生哪些影响?

宁安・恰克高:相对而言,海外媒体不仅发展历程长,专业化程度高,而且数量和细分程度也强于国内媒体,比如国外的一些城市会有仅是针对几个社区的专属报纸。另外,对于中国媒体行业目前存在的一些诸如软性宣传的现状,国外媒体也同样经历过。然而,海内外媒体环境的差异导致中国企业在与国外媒体沟通时频频出现障碍,其实,除了少数为中国企业所了解的海外知名媒体外,还有非常多的国外媒体在关注着他们,其中就包括那些中国企业进行投资或者从事产品销售的目标市场的媒体。总之,即使在传播环境变革的今天,如何建立与海外媒体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与渠道同样重要的还有传播形式。社会背景、语言文化的差异所带来的信息鸿沟并不容易跨越。在这一方面我们更加看好或者说更为推荐采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来传播企业信息,因为图片和视频受语言文化差异的影响相对文字要小得多,而且比单纯的文本新闻也更能吸引媒体和公众的关注。

《国际公关》:美通社针对媒体环境的变革推出了哪些企业信息服务?

第2篇:差生发言稿范文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2-0102-03

文学作品是一个时代、一个时期的缩影。文学作品体现了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形式。同时,文学作品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文学作品具有认知的作用、教育的作用,甚至是美感的作用,也因此,社会生活是文化创作的唯一源泉。著名文学理论家以群在其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上下)中对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阐释是这样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学说告诉我们,无论是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内容与形式,都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体。”根据这一定义,编辑接到文学类作品,在进行审稿、编辑加工时,应当在心里和思想上牢牢记住这个定义,要以这个定义去领会一部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形式及作品主题表现的倾向性,这是一个把握稿件的大方向和原则,没有这个方向性,就很难把握好一部稿件(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是什么;其次才是对一部稿件是否存在原则性错误与常识性错误的把关。

一 文学作品的社会属性极强,是作者世界观的具体表现

文学作品的社会属性,使其必然涉及作家的观点和立场。加之文学本身具有的阶级性,就会有“阶级的意识”和为一定阶级的政治服务的属性。因此,“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各个时代的思想家、文艺家、文艺评论家,由于立场、观点的不同,他们对文学的性质和认识,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分歧,甚至截然对立。这种分歧和对立,往往集中地表现在文学与现实、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见解上,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就给文学作品带来了审稿上的困难,如果编辑对以上问题认识不深,只是拘泥于纠正错别字或是语法上的差错,而忽视对作品的内在表现形式和主题思想的中心问题把关,将会犯错。比如,我接到某个女作家写的一部作品,作家塑造了一位在旧社会靠放羊生活的羊倌,新中国成立后,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后很快升任的师长,而这位师长在作家的笔下竟是一个禽兽不如的人,将作家笔下的女主人公(旧社会)娶为妻子,以非人的手段折磨她。同事交来稿件时说,他看了前半部,认为写得很好,感动和吸引着他看了大半夜。当我将这部稿子认真看了一遍后,脑子里想到的是,这与我以往接触和了解的高层领导的形象塑造不相符。而且,一个的师长,难道找一个媳妇还困难么?再说,在那个特殊年代,一个共产党的干部娶一个做老婆,肯定是要付出巨大的政治代价的,更何况,组织上能否容许他这样呢?我将此疑问提出来,向有经验的老同志请教,搞清了一个在文学作品中甚至在其他艺术形式中都不可能存在的事实:像女作家笔下塑造的这位女性与师长的故事是不可能发生的。领导干部的配偶是要经过部队组织部门严格的政审,才能获准结婚的。虽然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且文学作品允许虚构,但这种虚构显然违背了生活中的原则性与常识性的问题,反映出作家在创作中极其不严谨的态度。作品出现这样大的硬伤,编辑如果不注意认真把握,很容易被作品的思想牵着走,而导致出现编辑出版的重大失误。因此,从事编辑工作的编辑应当牢牢把握每一部作品的世界观,慎之又慎,才能保证不出版坏书或是质量不高的书。

二 文学作品在审稿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表现主题与出版要求

出版工作的定义是出版,所谓出版,就是“将作品编辑加工后,经过复制向公众发行”,以飨读者的出版物。根据出版的定义,一部作品要呈现给读者前,必须经过出版社的编辑进行编辑加工。这个编辑加工所涵盖的内容是较为宽泛的,首先编辑要考虑的是,作品是否合乎出版的要求,要经过编辑对书稿的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进行把关。编辑把关的作用在于对社会文化负责、对出版者负责、对读者负责,同时,也是对作者负责。编辑的这种责任心具体就是决定一部稿件是否达到了出版要求,在于发现和保护好作品的诞生;再就是作为一个编辑还应当以读者的心态去审稿,以对书稿既欣赏又“挑剔”的心理进行审稿,才能保障书稿的质量,也才能守好出版主阵地。著名作家夏衍非常赞赏对于作品质量重要性的认识,他引用的话告诫年轻的创作者:“如果只给自己看,那倒还不要紧。如果送给第二个人看,人数多了一倍,已属害人不浅,如果还要贴在墙上,或付油印,或登上报纸,或印成一本书,那问题可就大了,它就可影响许多的人。”这是1942年在《反对党八股》里的论述,现在读来,仍是我们从事编辑业务审稿把关的指路明灯。

2.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关把握

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的审稿把关较为不易,可以这样说,直接考验着一个编辑的知识面和审稿经验,以及平时的文学作品阅读量,甚至是对某一个纵深领域的关注度和持续获得的经验积累。语言是小说构成的重要元素,俄国文学家高尔基把文学的语言称为第一个要素,就足以说明语言在文学中是第一等重要的。

编辑如何把握和认识语言关呢?就笔者的阅读与编稿的实践经验而言,首先要搞清文学语言的构成关系。以群先生认为,文学作品有文学语言与人民口头语言。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文学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在民族共同语言基础上经过加工的书面语言,它包括文学作品的语言,也包括科学著作、政治论文和报纸杂志上所用的一切书面语言,以及经过加工的口头语言”。我们现在接触的大量书稿,在语言表达上千差万别,有经过作者提炼的,也有未经提炼的,但经作家呈现出来,里面包含了粗糙、不纯、特征含混的语言,这就需要作为编辑的我们务必要认真地进行辨别、选择、剔除、修改、润色等,才能把握住书稿的语言关。如果我们对此认识不够或是不深,是很难做好一部书稿的编辑加工的,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与作者产生矛盾。共同的语言架构不难理解,尤其是经过加工过的书面语言。然而,在出版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现象:打乱语法结构,要么长得一口气读不下去,要么就是缺乏主谓宾等语句,形成鲜明的语病。另外就是,有的作者为了搞所谓的风格个性创作,语句间的标点符号乱用,比如,通篇是句号,带疑问的句子都是句号,等等,如果照此出版了,就会误导读者。这就要求我们审稿时要认真审读,要站在国家语言规范使用的角度上严格把关每部作品,并做好与作者的沟通,求得作者的理解和支持。

因此,在语句的表达上,编辑既要照顾到作品的语言特色,又要特别注意作品中民众口头语表达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是区分哪些语言要加工、哪些不需加工。

文学作品中,由于作者知识面的问题,容易出现知识性错误,编辑审稿时就要杜绝这种错误。从现在接触到的作品看,常识性错误在文学作品中的存在越来越普遍,这与作者的知识面有较大关系,如果作者在写作某一题材时不熟知这一领域或者这一领域离他太远,而作者又要以这个题材来展现内容,就很容易出现知识性错误。比如,反映清朝、民国历史时,涉及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的写作,会出现日军部队番号的书写不统一,比如同一部书稿,就有“方面军”和“军”“师团”“旅团”等,如果不熟悉和了解日军军队的构成,就很难判断是军、师、旅、团,还是团军、师团、旅团,日军团一级部队叫联队,营一级称为大队。我们有的作者也许是书写时不够严谨或者是自己也没有认真探究事实的真谛,在引用资料时较为混乱,在整篇作品中会出现“联队”与“连队”的称谓,如果编辑不认真核查资料,就很难把握,所以编辑要杜绝文学作品审稿中的知识性错误,除了要拥有广博的知识积累外,很重要的一条便是常备一些权威的关于这一领域研究的图书或工具书以备检查验证之需。

三 文学作品的审稿要注意作品的思想、生活与艺术糅合

编辑是国家出版物的第一把关者,涉及出版者本身的社会影响力。因此,出版物的质量如何,直接体现了一个责任编辑和出版者的社会认同感。编辑在取舍稿件时应当从大处着眼,要体现作品的思想、生活、艺术感染力等。现在强调文学作品要体现“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就为我们指明了审稿的方向。

对“三贴近”的重要性认识,关乎出版物质量与生存的关系。我们要看到:一个作家在其成长道路上与另一个作家就算是生活经历、政治与文化素养、写作经验完全一样,可是在处理同一个素材的时候,写出来的作品也不会相同。加上个性与才能的差异,也一定会产生艺术手法、艺术风格的差异。因此,判断同类稿件时,编辑要从出版专业的角度和“三贴近”的方向去评价一部作品的成功与不足之处,要向作家提出希望和修改作品的建议。虽然,在评价和对一部作品做出出版价值判断时,我们要以一个共同的政治性、科学性、思想性的标准去评价作品,但也要肯定作家个人的风格特点、所长和所短,而不是一味地要求统一标准,这一现象,尤其在系列丛书的出版审稿上较为突出。所以,编辑审稿时,在统一的审稿原则下,应当兼顾作家作品的创作个性与艺术特色,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发现好书、出版好书的价值。

四 结束语

我们在编辑稿件过程中,常常因为书稿存在的知识性、原则性、科学性、思想性、政治性等问题,要么束手无策,要么与作者沟通不畅,而使编辑工作难以发挥很好的作用。因此,我认为,编辑应具备较好的知识素养与勤劳苦干的作风去赢得作者的尊重,鼓励他(她)们写出好作品,接受编辑的修改意见,以赢得更多读者的支持。著名编辑家赵家壁先生的体会是“作者是我的衣食父母”,所以,编辑要具备很强的编辑能力,靠丰富的文化知识与踏踏实实做编辑的作风,在某些方面能给予作者合理的建议和指导,也是提高编稿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们不但要认识作家的重要性,还要考虑读者的感受。巴金在《为上海文艺出版社成立三十年而作》一文中说:“我过去搞出版工作……就依靠两种人:作者和读者。”因此,把好书稿质量关既是对国家和出版者承担好责任,又是为作者和读者做好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以群主编.文学的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2]夏衍.生活・题材・创作[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3]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编.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中级)[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第3篇:差生发言稿范文

一、首长对讲话稿的期望标准

讲话稿对讲话的首长来说,实际上是他长期积累的思想结果,也是他在公众面前的一种亮相。是他对人对事所持态度的一次公开表态,也是他政治水平、思想修养、工作能力、文化素质等等的综合显示。领导者对讲话稿所期望的标准都是一样的,即一个“好”字。具体有三点:

(一)希望讲出自己的最高水平。使自己的思想、语言得到充分的发挥,能力和水平得到完满的表现,心中有一种淋漓尽致的感觉。

(二)希望自己的讲话对获得广泛的赞许和好评。讲话过程中能被热烈的掌声所打断。会后群众广泛议论“首长的讲话确实精彩”,“同样的事情这位首长讲起来就特别吸引人”。

(三)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话能解决有关重要问题,达到预期目的。道理深入浅出,要点准确鲜明。能启发觉悟,提高认识,明确作法,指导行动,并取得圆满的结果。

毫无疑义,在正常情况下,还没有一个领导者希望自己的讲话能产生与上述标准相反的结果。这就是首长对讲话稿的期望标准。

二、首长期望标准的满足

首长对讲话稿的期望标准是“好”,如何达到这个标准呢?当然要取决于撰写者的政策水平,理论水平、知识水平和写作水平。但这还不是最关键的。作为撰写者应该也必须具有这样的水平。问题在于,为什么同一个人,为甲首长写讲话稿就达到了“好”的标准,而换了乙首长,讲话稿就达不到“好”的标准了呢?关键是取决于对首长性格、爱好、习惯、经历、年龄、学识等个性特征的了解和掌握,并使自己写的讲话稿与首长的个性特征相吻合。不同的首长有不同的个性特征,不同的个性特征就有不同的期望标准,达到不同的期望标准就需要不同的写法和要求。

在为首长撰写讲话稿时,要特别注意顺应这样一些不同的个性特征:

1。有的首长年龄大、资历深。这类首长在部队有较高的威信和较大的影响,德高望重,受到干部战士的普遍尊敬,人们对这类首长的讲话不加挑剔。讲好讲差无所谓,内容对错不计较,这是一种传统心理的表现。给这类首长写讲话稿,比较轻松,也可以随便一点,有时为了强调某个问题口气硬一点也没关系。因为他自己讲话时常常是命令的口气:“你必须想法给我完成”,“出了问题我撤了你的职”。

2.有的首长年纪轻、资历浅。这类首长的群众基础不如资历深的首长,甚至某些人对这类首长还有些议论。给这类首长写讲话稿应慎重,语气上注意平和,不是特别需要一般不用强硬词语,特别是指出问题或批评人的时侯,更应谨慎,使用宜于部下接受的语言和方式表达。如果认为这些首长职务高,也可以采用前面那种领导的口气和语言:“干不好我处分你”,有些部下可能不买帐。

3.有的首长文化不高、学识较浅。“大老粗”出身的首长在战争年代,六、七十年代还不少见,现在已基本上没了,特别是根据“四化”标准选拨,一般都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但相对

比较起来看,还是有一些学历较低或实际文化水平不算高,特别是学识不够渊博的首长。他们多是原来基础较差,后在实践中学习提高,或参加函授、电大、院校的短期培训的学习,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文化水平和知识结构与另一些相比还有明显差距。给他们写讲话稿,要朴实、通俗,尽量用常用词汇表达,句子的结构要简单,表达的方式要常见。千万不可咬文嚼字,章法高深。对于引经据典,明移暗喻的表达方式也要慎重使用。他们不习惯这样的讲话,也难适应这样的讲话,弄不好还会闹出一些笑话。即使是比较通俗的词语,如果不加斟酌,也难免出现问题。因为有些词平常说起来顺口,但写在稿上读出来就可能走样。某单位欢迎慰问团演出,首长致欢迎词,把“千里迢迢”读成“千里超超”。闹出了大笑话。这一字之差,说明首长文化水平低,也说明撰写者不了解首长,写了他不认识的字,给首长作了难。

除词语问题,还有内容的表述问题,不能过于深奥复杂。秘书为某首长写讲话稿时引用了鲁迅关于雷峰塔倒塌的有关论述。这里的雷峰塔是《白蛇传》中镇压白娘子的塔。首长不了解这一点,秘书也未加注释,读到这里,首长做了一点发挥:“雷峰塔倒了,应该再修起来,我们还是要继续学习雷锋嘛!”引来一阵哄笑。

4.有的首长文化水平高,学识渊博。这类首长知识面宽,学问精深。他们中的不少人经过正规的高等学校教育,理论基础坚实,知识结构系统,并且平时善于学习,博览群书。给这类首长写讲话稿难度较大,写稿人本身要有相当的素质。除了基本的要求外,要特别注意对文字的修饰和润色;对问题的深刻分析和理论阐述;还可以引用名人轶事,箴言警叵等材料。

5.有的首长是老基层,长期在基层和部队工作。他们从下边一级一级上来,基层经验丰富,对下边情况非常熟悉。给他们写讲话稿要多用下边的事例,多用事实讲话,特别是他最熟悉的基层情况要写得更多一些,这是他的优势,讲到这里他可以自如地发挥。显得很得体、很内行。相反,一些理论问题,则应写得少而浅为宜,讲多了可能出一头汗,下边也听不进去。因为这不是他的特长。

第4篇:差生发言稿范文

校对工作是有其知识性、专业性和学术性的。通过多年来的校对工作实践。我的感受是:校对并非只是依葫芦画瓢。要搞好校对工作,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专业技术水平以及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校对工作者首先必须具备很强的理论水平和政治修养。并且对各学科各领域都有所了解。以下从几个方面谈谈校对人员要努力成为杂家应该具备的素质:

一、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

校对人员要掌握丰富的知识,具备过硬的业务技能。除了专业知识外,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各种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领域都要涉猎。文艺、体育、音乐、美术等各方面的知识都要有所了解,从政治到生活,从科技到文化。所谓校对员是杂家,就是从各方面的知识结构来说的。掌握了丰富的知识,遇到了原稿写错或含糊不清的地方,就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有些专业书稿,有时也会出现一些纰漏,将人名、地名搞错,如果视野广阔、知识丰富、心中有数,这些地方就能及时发现。要知道,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使得新闻事业向着更高层次发展,校对人员的工作若停留在现有水平上,就赶不上时展的需要了。

同时要树立一种敬业精神。应具备最基本的心理素质,“学耐烦”、“习静心”,耐心地对待工作,平心静气地做好工作。校对的工作性质无疑对知识素养有更高的要求。校对工作要求校对人员要成为一名“博杂”的杂家,对各方面知识不一定要多么精深,但必须要“广、博、杂”,包括政治、经济、科学以及一定的历史、地理和语文等方面知识。其中熟练掌握汉语知识,即遣词造句、语法逻辑、修辞等文字方面,必须有较敏感的校异同能力。校对不仅需要具备传统意义上坚实的理论根基、相当的文化素养、丰富的学识、广阔的视野,还应具备编辑学的相关知识、电脑操作知识及一定的外语水平,做到兼容并蓄,明辨是非,具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校对工作,有没有职业责任感非常重要。同样的工作,同一个错误,有强烈责任感的人会发现问题,而工作麻痹、粗心大意者,则往往会捅娄子、犯错误。可以说,凡是出现的差错,无一不是粗心大意所致。但是,只要我们警钟长鸣,对工作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是能够克服的,就完全能够胜任本职工作。

二、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及心理素质

作为一名校对,应该热爱祖国、忠于职守,了解和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有献身出版事业的精神和埋头苦干、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热爱校对工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勤奋好学的态度、一丝不苟的作风,兢兢业业地把校对工作做好。校对是一种专业知识很强的工作。校对不是一件平庸的工作,有时候校对比创作还要困难。创作要有生活体验,校对却要体验别人所体验的生活。校对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凡是从事校对工作的人,大概都能体会到这一点。在一定意义上说,校对工作的要求更高。更难。在人们看来校对很简单,但却看不到他们是一种高度紧张的脑力劳动,看不到他们吃不好、睡不香的精神压力。工作中精力要高度集中,一丝不苟,必须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本书稿。

同时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各行各业都有一定的职业道德规范,一定的行为准则需要遵循。作为校对人员经常会碰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不熟悉的问题,这是正常的。因为哪一个人也不可能通晓古今中外的一切。作为校对,应该一刻也不放松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应该老老实实、一丝不苟、尽心尽职地做好校对工作,不能偷工减料。如果你有不懂的地方,应该请教有经验的同志或查找工具书,以帮助解决,不要不懂装懂,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待校对工作。

三、具备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

熟悉汉字的音、形、义非常重要。校对人员必须对自己的汉字知识进行全面的梳理,要再学习,向工具书学习。对汉语词典、成语词典、辞海等工具书,要经常翻阅,去认字,领会含义。常年坚持,持之以恒。凡是自己拿不准的字。就翻工具书,不要简单地去问别人,因为这样有第一感受。也能看到很详细的注解。熟悉汉字是一个慢功,手勤、眼勤、脑勤,日积月累必有成效。

在校对中不但知道一个词的字面含义,而且知道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对一个词的意思,即它所可能引起的感情反应、联想等。还要知道相近词语的细微差别,懂得中文与外文之间的差别。努力提高语言的造诣,丰富自己的词汇,尤其是对成语、谚语、典故、诗词、古文等。因此,做好校对工作,不仅要有深厚的现代汉语基础,而且要有一定的文言文和诗词的知识。要不断提高中文水平,努力掌握语言文字的规范和应用技巧。

而有些作者因为责任心不够强或笔误。稿件未能做到齐、清、定。比如我在校对稿件中就发现作者将“绿色GDP”误写成“绿色CDP”、“太和八年”误写成“大和八年”等,这时校对人员如果具有专业知识就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指出,这样就能避免错误的出现。其次由于在我国语言文字中,汉字的形近字很多,一不留神就容易搞错。又比如我在校对稿件中还发现作者将“江西的井冈山”误写成“江西的井岗山”、“日本的广岛、长崎”误写成“日本的广岛、长琦”等。这就需要校对人员具有很强的文字功底和知识水平,对稿件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错别字、标点符号不当等错误,能一一发现;对于拿不准的字、词、句子,引用语等,引起注意的话,往往不容易出现差错,否则其错误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是难以弥补的。

四、具有丰富、广博的知识

第5篇:差生发言稿范文

【关键词】地方志;审稿;问题意识

质量是志书的生命,一部地方志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受编辑审稿环节的影响,责任编辑在地方志编纂出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可想而知。

通过几年审稿工作,笔者发现地方志工作部门责任编辑审稿质量和效率普遍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志书的编纂质量和进度。比如,地方志编辑工作中,有的编辑对文稿反复看了几遍,仍有不少问题被疏忽,这种现象在地方志编辑工作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本文将简要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地方志书审稿效率要建立质量指标体系,树立并贯穿问题意识。

一、地方志编辑审稿低效现象及主要原因

笔者在地方志编辑实践中发现,一部志稿交到编辑手中后,编辑投入的审稿时间和精力往往并不少,有的经过长达数月甚至半年的审稿后,仍存在很多问题未被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篇目问题。如标题不准确或不符合志书要求,篇目统辖内容不能全面、完整、清晰地反映标题,节及节以下层次分类不当。

史实问题。如时间记述不准,用“目前”、“现在”、“最近”等词语代替具体时间。一件事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五项要素不全,五要素中“人物”活动记述较弱,见事不见人。还有时间错误,资料出入,数据、人名、单位名称错误等,这些问题在每部志稿审后几乎都存在。部分稿子审后还存在着史实缺漏没有发现的现象。

记述方法问题。交叉重复现象较为严重,事物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反映在志书上就是某些内容的交叉,但处理不好就可能形成重复。如审稿后仍存在概述、大事记与有关篇、章内容的重复;有关篇、章间记述内容的重复;篇、章小序与正文的重复。

行文规范问题。审稿的志书原始资料痕迹较重,志稿原始资料的文体语言、文字风格都很明显与整部书的风格格格不入,甚至有的把原始资料中的旧式表格也原封不动地搬上志书。还有使用简称不统一,历史地名与现地名称谓不加注等问题都未发现。

以上情况的出现,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编辑人员责任心不足或水平有限,但也可能是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后者往往是容易忽视的。要避免这种现象,除了加强编辑责任心外,编辑过程中建立一定的质量指标体系,有意识地带着问题去审稿是保证又好又快提高稿件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树立并贯穿问题意识是提高审稿效率的基本途径

地方志审稿的重点在于审查内容是否真实,是否体现地方、时代、行业特色,资料是否缺项,用语是否规范等。实际上,目前关于志书已经有相对完善的质量体系。如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从观点、体例、内容、记述、资料、行文、出版等方面对志书质量作出了详细的规定,还有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地方志编纂规范性文件等。这些质量规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实际上就是志书审稿过程中的标尺,审稿过程中以这套指标体系为准绳去把握,志稿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说一般都可以发现和解决。

地方志质量指标体系较为庞杂,工作中往往有不同的概况和提炼。一般认为地方志审稿就是一项把关工作,因此有把好政治、史实、语言、保密“四关”的说法。把好政治关,就是把好稿件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倾向,防止存在政治问题的资料入志,凡是不符合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资料坚决不用。把好事实关,就是让稿件中的每一处都真实准确,发现志稿中常见的史实性差错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节、名称等,还有知识性、资料性等差错。把好文字关,就是使稿件的语言文字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发现常见的语言不规范现象如文字、语法、标点符号、数字用法等错误,标题不够醒目、主题不够突出、层次不够清晰、逻辑不够严谨等问题。把好保密关,就是按照保密规定,使志稿没有泄密之处。把好“四关”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既是提高地方志质量的基本指标,也是对地方志编辑工作的基本要求。编辑工作中以把好“四关”为准绳,把问题意识贯穿始终,一般就能较好地提高地方志编纂质量。

由于个人的工作习惯、思维方式不同,每个责任编辑均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适合自己的一套质量指标体系,有意识地把这套指标贯穿实际的审稿工作中,时时处处树立问题意识,可以最大限度地发现和解决志稿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提高审稿的质量和速度。

三、提高编辑素质有助于树立问题意识

建立质量指标体系,树立和贯穿问题意识是做好地方志编辑工作的前提和基本要求。但仅此还不够,责任编辑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练就一双慧眼,在质量体系的标准引导下较好地发现和解决问题。编辑的素质主要体现在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要做到这些,需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丰富知识储备。编辑被称为杂家,各方面知识都要知道一些,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编辑出版方面的知识对提高稿件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地方志纵观历史、横陈百科,编辑更要有广博的知识才能胜任。要扩大阅读量,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减少知识盲区。学会利用培训班、研讨会、业余自学等形式不断补充基础知识、行业知识、专业知识、语言知识等,不断优化知识结构。

二是善用技巧方法。如志稿的深度宜先粗后细,也就是说先把握大的方面,比如首先要看有没有政治性错误、体例是否符合要求,其次看语言文字等小的方面。总之,不管采取哪种方式,最终都是织成一张网,把各个问题一网打尽。再比如,要善于从已知推断未知。就一部志稿来说,可能其中的一部分内容是编辑不太了解和熟悉的,但总有一部分是编辑能够把握的。由已知推断未知,从部分推断和把握整体,是因为已知的部分中包含有某些整体的必要信息。编辑要充分利用已知信息进行必要、合乎情理的推论,从已知推断未知,由部分把握整体,进而作出判断。

三是转换思维方式。比如面对书稿时要有批判思维,抱着一种不信任态度,睁大眼睛去挑其中的毛病。要有宏观思维和多元思维,尽可能从对学科对角度对志书进行全面把握。要有创新思维,编辑加工过程中善于发现总结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Word的文字处理功能非常强大,但大多数使用者仅仅停留在打字阶段,对其他功能使用甚少,如能有效利用,则可减少许多劳动量,大大提高了编辑效率。

综上所述,地方志责任编辑地方志编纂出版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较色,在审稿过程中既要学会构建适合自己的质量指标体系,又要树立问题意识,时时处处有意识地以这套体系为准绳发现和解决书稿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转换思维方式,创新工作方法。这样才能较好地提高审稿的质量和效率,保证地方志编纂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钱志祥,杨贤兴.第二轮志书编纂应重视部门审稿[J].中国地方志,2011(10).

第6篇:差生发言稿范文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2 ― 0111 ― 02

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新闻工作来说,创新尤为重要,因为新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有别于其他精神产品的最大特征就是报道新的事实。作为新闻从采访到播出的过程中,对稿件进行取舍编排,起到中介桥梁作用的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工作中是否有意识的创新,对提高新闻质量,打造精品节目,有着不可忽视,重要的作用。

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是根据一定的指导思想和社会需要,以新闻素材和新闻稿件为基础,进行组稿、优选、组合等综合性的脑力劳动,获得一个新闻集合体,再通过电视传播给受众。电视新闻编辑(以下简称编辑)在这个过程中以新闻事实为依据,对新闻素材进行二度创作,这既然是一个创作过程,那么编辑就需要有意识地去创新,进而提高新闻节目质量。

(一)组稿方面的创新

组稿是编辑工作的前奏,编辑要根据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形势变化和节目特点,确定当前宣传报道重点,及时组织稿件,为更好编排新闻节目做好铺垫。

组稿既是编辑主动性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确保完成编辑任务的主要措施,这一点只需引用夏衍同志的观点就可以明白。夏衍曾说:“主动的编辑,自己主动找题目,主动找作者,主动根据宣传需要和读者需要进行工作安排;被动的编辑,就只是被动应付,作者来什么登什么。前者是积极的,后者是消极的。”编辑,须全心全意地为受众服务,千方百计地满足受众需要,决不能被动地凑篇数、随便对付。要在工作中及时捕捉新闻信息,确定选题。新闻报道选题不等于新闻线索,新闻报道选题是经过新闻专业人员对新闻线索的认识深化和思维创造的结果。编辑要根据不同记者的特长而进行不同的选题计划安排,同时提出写作要求和条件,引导和配合记者进行写作。

组稿是电视新闻编辑基本功的一项重要内容,能不能组织到高质量的稿件,可以看出一个编辑的能力。这个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包含了电视新闻编辑的价值判断,也体现了编辑的意图或思想,所以编辑可以说是整个电视新闻媒体的“灵魂”。编辑通过充分运用各种编辑手段创作出更具个性化的新闻节目,从而使有限的新闻资源焕发无限的魅力。

(二)修改稿件方面的创新

修改稿件是编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修改稿件的过程也是编辑把关的过程,编辑要有极端负责的精神,才有可能把好这个关。工作中,编辑要把稿件的思想内容、基本事实或材料运用、文字表述等方面有某些欠缺的都进行修改,任何新闻稿件在编辑眼中都是半成品,通过编辑的修改,新闻稿件才能由“半成品”制成“成品”。修改稿件是一种艰苦的劳作,编辑既要考虑作者的思路,又要面对受众的要求,只有尽心去修改,才能将稿件修改得融传播信息、引导舆论、介绍知识等为一体,满足社会需要。

稿件修改的范围小到稿件的文字、语法、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稿件的结构和形式,大到稿件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都要一一认真地加以考虑和修改,做到字斟句酌,一丝不苟,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差错。

稿件修改是对选定的新闻进行净化和优化。新闻稿的修改由于有较强的时间限制,编辑对稿件的把关主要掌握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治思想关和事实关,看新闻稿件的内容是否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起到舆论、引导的积极作用和是否事实;编辑要尊重稿件所写的事实,对事实表示怀疑,要运用分析法和核对法、调查法去校正、删节,但不能任意改变和增加事实。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首先要求稿件内容必须具有新闻价值,稿件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要绝对真实、准确,不能有丝毫虚构、夸大、缩小。另一方面要把住文字技术关,修改稿件中的文字差错,同时对文字语句进一步加工。新闻语言有其自身的特点,修改新闻稿件语言上要做到:具体性、简洁性和时代性共存,在新闻稿件里状物、叙事、都要具体,要言之有物,符合实际,才能准确的反映出事实,给人产生与真相一致的印象。简洁明了,开门见山,让受众很快的了解信息,是新闻的显著特征,也符合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的特点。新闻语言一方面应以现代汉语作规范,一方面也应随时反应和吸取新出现的健康流行语,这样既能跟上社会发展,又领时代语言风气之先,促进语言的发展。所以说编辑修改稿件要从小处着手,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要力求简洁,精炼,做到字斟句酌,严格把好这两关,是新闻编辑工作的最基本要求。

(三)编排稿件方面的创新

编辑要按照一定的指导方针,对稿件进行取舍、编排,这种排列不是随意无序的,而是要反映出舆论的导向,达到传递信息,教育引导的目的。新闻编排是否得当、巧妙,直接影响到党的方针、政策和舆论导向,要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必须走出僵化的模式,努力使编排手法更为科学、灵活,更为受众接受,根据自身工作,总结出目前新闻编排的形式有如下几种:

1.主次编排。对一般性互不关联的稿件,采取先主后次,先重要后次要的原则编排,这也是电视新闻普遍最常见的编排原则。

2.对比编排。将好的榜样和坏的典型编排在一起组成对比报道。这种方式遵循了用事实说话的原则,又旗帜鲜明地表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体现了新闻舆论引导和监督相结合的作用。

3.集纳编排。就是将有相同主题或相同内容,相同特征,相同体裁的新闻稿件排在一起,使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变分散为集中,说明一个比较深刻的主题。

4.配合编排。即根据稿件内容和实际需要增补各种新材料,对原有稿件内容进行论证、补充和解释,以增强新闻的说明力和感染力,提高可视性。

5.包裹式编排。就是将若干条消息编排在一起,各则新闻之间互相补充,互为背景,突出同一新闻主题,使人们了解一个事件的各个侧面,获得全面信息。

(四)发表言论方面的创新

编辑发言就是发表言论,编辑发言有利于新闻主题的深化。常见的形式有短评、编后话、本台评论等,这些新闻体裁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常常是配合热点新闻,就新闻报道无法充分阐述的内容,用言论的形式加以阐述,使热点宣传更具有可读性、指导性。言论依其形式轻巧,话就需要说的精彩一些,精彩的语言所讲的道理,比较容易让人接受,总是给人悦耳的心情。因而,言论这种讲道理的文体,其得失往往取决于语言的活力有多大。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电视观众的欣赏水平在不断提高,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对电视新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注定了编辑要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可以说,创新是电视新闻工作的灵魂,当然也是新闻编辑的灵魂,这也是电视新闻节目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创新是永不停止的发现和创造,没有创新实践,便不会产生有价值的精品。编辑只有将新闻节目当作一部作品,在尊重客观规律和事实的基础上,对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去雕琢,最终才能创作出一部令人欣慰的作品。编辑在创新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重视头条新闻。编辑应把那些紧紧围绕大局,积极弘扬主旋律的新人、新事、新经验、新成绩,以及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反映群众关心问题的新闻多上头条。

注重有效信息量。有效信息量是指受众从该媒体传播中获知的和认同的信息数量。编辑要站在受众的角度,审视自己编排的新闻能传达给受众多少信息,对于受众求真、求知、求用的心理究竟能有多大帮助,不要只注重新闻的信息含量,提高其有效信息才是最终目的。

突出地方特色。每个区域有每个区域的特色,每个区域的受众最关心最乐于接受的也是他们身边的人和事。要进行选择,组织那些具有当地经济文化特征和民族文化色彩,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

发挥电视优势。声画合一是电视的特点,也是电视的优势。电视新闻节目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作为编辑要注重同期声的运用,注重各种报道体裁的选取,注重画面文字的搭配,要注重增强新闻的生动性和贴近感。

编排要有美感。编辑要有新的思维方式,要跳出常规的思维方式,独辟蹊径想“新点子”,在润色稿件语言、搭配画面文字上下功夫。有逻辑、有技巧地编排每条新闻可以使其美学价值充分地体现,能够处理好这一点,电视新闻节目也一定会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才会更有看头。

策划主题突出。一类是配合政府工作的主题进行宣传,这类新闻在宣传好政府工作的同时,又能吸引大众目光,是对编辑策划功底下的一大考验。另一类是突发性事件的报道,突发性事件很难掌握,但可以通过好的策划,及时、全面地反映事件。再次是适合栏目的重大题材报道,编辑必须有选择地策划一些有广度深度的重大报道来体现栏目的创办方针、舆论导向。

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不单要表现在编辑过程,还要表现在对自身素质的修炼上,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取决于记者编辑的素质,提高素质主要靠个人修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是做好编辑工作的前提条件。好的编辑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准确灵活的运用。要政治立场坚定,政治观点正确,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有明确的社会导向意识。同时,编辑要有广博的学识,编辑所接触的稿件往往涉及诸多学科,编辑应该“一专多能”,要有意识地多学习,勤思考。在工作中,编辑要培养自己较强的预测力,决断力和创造力,敏锐地抓住问题的实质,突破陈规陋俗和条条框框,以崭新的思维和理念,做出惊人之举。电视新闻编辑是幕后工作者,但其肩负的社会职责却是非常重要的。编辑要正视这种职责,严谨自律,保持一身正气和健全人格,在“为人作嫁”中实现灵魂的净化和精神升华。

第7篇:差生发言稿范文

(1)写作之前的准备

当实验数据收集的差不多的时候就可以开始着手准备论文写作了,此时不要再为一两个做不出的数据而苦恼了,实际上当论文最后完成的时候你会觉得当初一直做不出的那个数据可能根本就用不上。所以,当你的实验数据收集到接近90%的时候就完全可以开始进行论文写作的准备工作了。这主要包括查阅5-10篇左右的与你的实验设计相近的论文(当然不可能完全相同),目的就是通过参考人家的写作模式来初步设计自己的论文写作大纲。比如说文章标题的拟定,实验方法的写作顺序,实验结果在论文中的出现顺序,实验结果的处理方法(何种统计方法,用图还是表格),等等。这是很重要的一步,如果不参考其他文献而上来就开写的话,很可能到最后发现有好多写的东西是没用的,需要删掉;而有另外一些重要的内容又没有写上,得不偿失。

(2)开始写作

当论文的总体大纲写出来了之后就可以开始写作了,一般来讲论文需要标题(title已经在前一步拟好了)、摘要(Abstract)、导言(introduction)、试验方法和材料(materialsandmethods)、结果(results)、讨论(discussion)、参考文献(references)这几部分组成。标题(title)早已定下来了,而摘要(Abstract)可以最后写,这个不着急。试验方法和材料部分的写作主要是通过参考其他论文中的成型的描述语句,加入自己的实验参数和指标,略加修改即可。但是注意不要原封不动的照抄其他文章。这个也能够该说是论文写作中最容易的了。实验结果部分主要是对数据的客观描述,切忌不要加入个人的主管判断,因为你对数据的相关论述和引申应该写到讨论discussion部分中。而最难写的部分就是introduction和discussion两部分。此处要注意两点,一是在introduction中不要过多的叙述你的实验结果,这是大忌,此部分主要介绍一下你的实验研究背景,以及你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实验的创新点和重要性在哪里,这个一定要写出来才能使编辑和审稿人继续看下去。二是在discussion部分的讨论一定要深入,不能重复的叙述实验结果,也即是深入挖掘数据,具体操作上来讲,还是通过引用文献,和其他已发表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强调你的结果弥补了那些空白,在别人的基础上又深入了哪些地方,这是决定文章能否出彩的重要地方。另外,你可以在最后提一下本实验还有哪些地方需要以后继续深入。

在内容写作上,我们需要注意四点内容:

1、SCI论文标题要创新、简洁。创新是因为写科技文章的目的在于报道新的科技进展,缺乏创新因素就会失去发表的意义。但运用创新要建立在已有的科研成果基础上,太过于“创”这个字可能会适得其反。

2、SCI论文摘要应清晰有条理。写作好的SCI论文在进行实际的审稿过程时,审稿人可能会通篇浏览简要内容。如果审稿人看到摘要表达不清晰,给人的第一印象就会大打折扣。

3、SCI论文写作的实验操作要真实。在遇到实验数据发现偏差时,绝对不能主观臆断,应该完全遵循实际的实验结果。重复实验或增加采样数量是获得最好数据的方法。即便预期的实验结果和实际的实验结果存在偏差,也应根据实际的实验结果来撰写SCI论文。有时候差异也可能使这篇文章具有争论的焦点成为文章的亮点。

4、SCI论文参考文献与引言规范。参考文献规范可以使读者了解文章的依据,也显示出自己对科研工作的准确定位与对知识的尊重。推荐使用文献管理软件对参考文献进行编辑可以避免各种细节错误。SCI引言应简练明了介绍科研内容发展历程在这研究方向中所占的重要位置。

(3)文章后期修改、润色

当文章初稿出来后,首先是交给本实验室的其他人(比如文章的第二作者或第三作者)看一遍,看人家是否能看懂你要讲的内容,同时挑出错字,用错的语法等。这样经过第二个人的修改之后再提交给老板看。当最后与老板经过几次反复修改之后,定下最终稿。一般来讲,这个过程大概需要10遍左右,至少在我们实验室是这样的。当然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在内容定下来之后,将稿件交给专门的修稿公司进行英文润色和修改,可保证万无一失。

(4)投稿

投稿前要确认你的稿件是否是最终版本,因为经过多次修改你经常会将文章的前几次的修改稿和最终版本搞混。另外确认图片是否清晰,coverletter中的主编名字是否拼对,老板的联系地址是否写对,等等。然后选择一个网速快的时间进行稿件上传。上传后系统会自动生成一个pdf文件让你做最后的确认,此时一定要认真的检查。确认无误之后,点击确认。投稿完成。

(5)修稿,拒稿后的应对策略

一般投稿后的1-3周内是高度危险期,这段时间内,杂志的编辑将决定你的稿件是否送外审。如果你的稿件状态由witheditor变成了underreview了,那么就说明已经送外审了。耐心等待1-2个月,就会回来审稿信息。一般情况下。不是拒稿就是修稿,直接接受的很少。如果是拒稿了,你可以看看是什么原因,如果是审稿人因为不熟悉你所在的领域而做出了错误的判断,那么你可以写信给编辑,说明理由,看看能不能争取到另外一次审稿的机会,如果不能的话,只能另外选杂志了。如果审稿意见是修稿的话,那么无论是大修还是小修,都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修稿,要求补做的实验一定要做,这样基本接受的概率就很高了。

1、小修:表示论文需要进行一些细微的修改后就能被期刊接受,小修后接受的论文可能不需要再次经历审稿,一般期刊编辑会自己检查后做出裁决,不过,作者还是要记得“小修后发表”不保证一定会接受,还是要让编辑对你的修改满意才行。

2、大修:当编辑认为论文需要大幅度的修改就会做出这个决定,作者在返还修改稿的时候需要附上给审稿意见的逐点回复,修稿后的论文也可能再送外审,通常会交给第一轮的审稿人,但,当然,编辑也有权选择不同的审稿人,第二轮的审稿,有些期刊称作“再审稿”,结果如何是根据作者针对评审和编辑意见进行的修改还有回复来决定,如果作者没有完整回复所有的意见,那就有可能再有修改,甚至有可能会拒稿。

第8篇:差生发言稿范文

关键词:科技类图书;出版;编辑;编校质量

1缘起

前不久看到―本装帧精美的科普读物,书中说道:“印度洋位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之间,大部分在南半球。面积约7492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21.1%,是世界第一大洋。”我们知道世界第一大洋是太平洋,第二大洋是大西洋,而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这引起了我对科技类图书编校质量的思考。如果内容质量有问题,再精美的图书也不会受到读者的青睐。装帧的目的是保护好书籍,供读者更好地阅读,让读者在享受精神食粮的同时,享受装帧设计带来的美感。如果没有好的内容作支撑,再美的装帧也不过是绣花枕头。

图书是思想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能够对人们起到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塑造灵魂的作用。相对于一般图书而言,科技类图书对于人们的生活则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它或指导人们的生活生产实践,或拓展人们的知识经验,如果这类图书出错,轻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重则可能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还记得张悟本的―本养生书吗?叫做《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要是按他书上说的方法吃绿豆非吃出人命不可。

2现状

图书是一种特殊商品,为保证图书质量,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严抓图书质量管理,开展了出版物质量“管理年”“规范年”等系列活动。2012年结合开展“出版物规范年”活动,重点对科技图书和文化历史类图书质量进行了专项检查。

尽管图书质量受到业务主管部门的如此重视,但历次图书质量检查结果却让人不容乐观,“无错不成书”似乎成了出版业的一个顽症。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图书出版工作的编辑,在此想结合日常接触过的科技类书稿,谈一谈对提高编校质量的思考。

随着铅字排版的结束,电脑和各种排版软件的粉墨登场,在解放劳动力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书稿中的差错形式也与时俱进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以前铅字排版都是排版工人手工捡字铅排,会出现倒字、歪字等错误。如今再也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同音字错误以及自造字的错误。作为一线编校人员应不断学习提高以适应新的变化。

3分析

图书差错率居高不下,既有外部的原因,也有内部的原因。作者队伍的良莠不齐、编校合一(很多出版单位陆续撤销了校对科)、质量管理制度的落实不到位等等均影响到图书的质量。而在出版环节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编辑,应该对看似杂乱无章的错误现象进行分析,从各种差错类型中找出规律,从而消灭差错,提高出版物质量。就科技类书稿来看,常见的差错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3.1政治性差错

图书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平时在编校过程中要严严防政治性差错。所谓政治性差错是指“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倾向错误以及导向性、政策性错误”。如曾在一本有关世界劳动力地理构成的翻译书稿中见到这样的叙述:“高收入国家限于北美、西欧和澳大利亚,明显例外的国家是日本、新加坡、台湾、香港和几个中东国家。”前面说的是“国家”,后面说到“台湾”和“香港”,将“台湾”和“香港”与其他几个国家相提并论,这是一种典型的政治性错误。如何避免这类政治性差错,这就要求我们:①具有明确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有清醒的法制观念、政策观念,克服思想麻痹,保持应有的职业警觉、职业敏感。②了解相关文件的规定,掌握出版管理法律法规。进行不间断的学习,力争全面并有重点地了解相关的规定。③作必要的技术处理。比如上面的例子可以删去“台湾”和“香港”;也可以保留原意,将句子拆分,前面不用“国家”统领下文,改成“国家”和“地区”,将后面的“台湾”和“香港”前面分别加上“中国”的字样。④重视编校质量,避免因编校失误而导致政治性差错。

3.2文字差错

文字差错包括错别字、多字、漏字、颠倒字、已明令禁止使用的异体字、不符合《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字形规定的旧形字等方面的差错。前面说到,现在主要是电脑排版,书稿中的同音字差错可谓层出不穷,通过以下的几个例子便可见一斑。

例1:最有效的教学策略就是将儿童每天在校外进行的非正是学习复制到学校里来。“非正是”应为“非正式”。

例2:如果医生不慎将控制尿流的括约肌及管理的两条神经切断了,就会给病人留下尿失控和阳萎两种令人难受的后遗症。“阳萎”应为“阳痿”。

例3:在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常常此起彼伏地演奏着连音乐家都难以谱成的美妙乐曲,那是百灵鸟在银行高歌。“银行高歌”应为“引吭高歌”。

例4:医生告诉他,城里的药剂师新发明的一副药可能有效。“一副药”应为“一服药”。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这就要求我们在编校过程中,集中思想,仔细辨别,认真地对待每一份书稿,不要发生类似的差错。

3.3词语差错

词语差错主要有误解词义、词性而误用词语,异形词选用不当等,这里结合笔者平时接触的翻译书稿加以分析,词语差错在翻译书稿中主要表现为用词不当、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如:“虽然我们容易给出一个固定的普遍的正义/不正义定义,因为它们给予我们一个清晰的实用面广的社会地理基准,但还是应该从文化角度来定义正义/不正义。”其中的“不正义”翻译的没错,但并不符合我们的表达习惯,在编辑加工过程中将它改成“非正义”。类似的如:“这些讨论常常会以一种非常僵化的绝对主义的方式使用诸如‘进步的’和‘反动的’这样的字眼评定工人斗争。”将句子中的“反动的”译成“退步的”则更加贴切。

记得有一次看到这样一句话:“跨国公司在不同地方投资或者在不同地方之间转换资源有两个动机。分析性地区分这两个动机很有用处,但事实上很多投资决策却反映了平衡这两个因素的需要。”看了半天也没看明白,它所说的“分析性/地区/分/这两个动机很有用处”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直到看到原著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分析性地/区分/这两个动机很有用处”。我后来增加了一个“来”字,改成“分析性地来区分这两个动机很有用处”,这样的技术处理不一定最佳,但可以避免歧义。

翻译书稿还有个常见的问题就是句式杂糅,如曾遇到这样一个例子:“某一个地方工人的行动或者不采取行动会给本国其他地点,或者全球其他地点的工人带来好的或者不好的后果。”遇到这种情况基本上就是将句子进行拆分。

3.4成语差错

汉语的一大特色是成语的使用。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它有着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成语的语言形式多为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得随意更换。它可以使语言表达简洁生动、形象鲜明,让作者意图得以恰到好处的呈现。翻译书稿中如果能巧妙地运用成语,不失为一种锦上添花之举,但如果使用不当则反而有弄巧成拙之嫌。

曾经在一本心理学的翻译书稿中见到这样一个成语:“特纳说这些行为重申了玛利亚为人妻的职责和亲善,这是与巫婆大相庭径的品质。”“大相径庭”这个成语比喻彼此相差太远,平日见过不少将此成语误用为“大相庭径”的,成语的构成方式和结构成分都是比较固定的,使用时不能随意改动,不能破坏它固有的结构。想当然地替换成语中的固定用字也是要加以避免的,如:“因此即便是在正在缩小的地球上,实际情况仍然是有偿劳动是很多不同群体的工人在相距甚远、大相径庭的‘地方世界’生活和劳动”,“相距甚远”应为“相去甚远”。用错成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没有正真理解成语的意思。比如:“但是用其他体系替代全球资本主义的可能性还十分稀少,部分原因是工人所面临困境的程度不一样,有的在七月流火的天气里还要冒着高温……”这里误用了“七月流火”,“七月流火”出自《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v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它的意思是说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然而,这里“七月流火”被误用来形容暑热,其实是酷暑已退,天气转凉的意思。类似常被误用的成语还有“首当其冲”“望其项背”“万人空巷”等。“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现多被误用为首先接受任务或首先应当做某事。“望其项背”指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比喻可以企及他所达到的境界。现常被误用为“赶不上”或“背道而驰”的意思。“万人空巷”指成千上万的人拥向某处(参加盛典或观看热闹),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的盛况或新奇事物轰动居民的情景。现常被误用为“大街小巷空阔冷落,街巷空空无人”之意。要避免用错成语,就要了解成语的结构和特点,弄清楚成语的含义。

3.5标点差错

标点符号用法错误主要有多用、少用、错用标点符号,以及标点符号使用格式上的错误。1995年12月国家技术监督局的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是判别标点符号正误的依据。凡与《标点符号用法》不符的情况,都属标点符号用法错误。

第9篇:差生发言稿范文

关键字 编辑 审稿 认知偏差 心理效应

编辑的审稿活动是保证稿件的质量,满足社会对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方面。编辑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稿件进行认知分析和鉴别,从中筛选出质量较高的稿件然后进行录用、印刷并进行社会传播,这就表明被编辑认同的稿件从个人产品变为社会产品。因此,对于稿件的质量必须严格把关,才能给社会传递真善美的精神文化。编辑做为审稿的主体,对稿件是否能成为社会文化产品有决定作用,因此才有“对稿件的生杀予夺,在此一时”之说。

编辑在审稿中的中心任务是对稿件质量和价值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分析。即要严格防止质量差的稿件进入社会传播领域,又要保证高质量的稿件不被筛选出来而影响文化传播。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稿件的审核实现三审制度,保证了出版稿件的质量,但是由于三审分工的不明确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增多,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到对稿件工作的评价。从主观的角度来看,编辑对稿件的选择一直处于主动地位。在审稿中,编辑要对风格不同、水平差异的稿件作出正确的评价,除了客观因素以外,还要受到社会心理因素和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导致编辑很难公正客观地对稿件的质量和价值进行正确判别,所以在审稿中出现不可避免的认知偏差。深入研究导致审稿认知偏差的各种心理因素,减少审稿过程产生的偏差,对稿件质量的保证有积极作用。

一、几种常见的社会心理效应引起的审稿中的认知偏差

(一)编辑审稿中的首因效应导致认知偏差

社会心理学认为:“首次印象对人的社会认知活动具有强烈的影响。第一印象的作用不但很强烈,而且作用时间很长”。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首因效应。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第一印象对人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首因效应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人们用首先感知的少量信息对其他信息进行判断而形成了自我意识中对事物的第一印象,这个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接受其他信息。在编辑审稿过程中,由于首因效应的客观存在,就会通过稿件的少量信息来把握稿件的总体质量。稿件给自己的第一印象对稿件的主要内容造成了影响,导致对稿件作出不公正不实际的评价,出现认知偏差。

在编辑工作中,最容易出现首因效应的是编辑人员过分重视稿件的标题。初次审稿时,标题是给人印象最深刻的。编辑通过稿件的标题和摘要会对稿件的大概内容有初步的了解。所以标题和摘要的新颖性和创造性是形成良好第一印象的关键。编辑通过第一印象来决定是稿件的主体是否审读,采用什么方式审读,这个过程会造成一些价值量高的稿件由于标题和摘要没有拟好被筛选掉。相反,一些标题新颖而具体内容没什么价值的稿件却给编辑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让编辑在对稿件进行最初审阅时作出过高或者过低的评价。

(二)编辑审稿中的光环效应导致认知偏差

光环效应又被称之为晕轮效应或者成见效应。是指当人对另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点形成好的或坏的印象后,会推及到该人的其他方面。由于光环效应,一个人的优点被放大,缺点就会随之缩小,“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这个道理。光环效应使人们心里形成的对别人的印象和该人的本来面目差别很大。编辑审稿中常会出现光环效应。如编辑在对作者的人品和才学形成一定的印象后,就会以此来推断作者的文章的质量。编辑会以文如其人这个理由对文章作出判断。如果编辑认为某个作者博学多才,治学严谨,那么对其文章会作出较高的评价,而文章的不足往往视而不见。如果某作者给编辑留下了不好的印象,那么编辑在其作品的评价会偏低,文章的价值往往被忽视。光环效应造成了编辑在审稿过程中出现认知偏差,避免形成这种偏差,编辑应该对稿件进行多方面分析审视,跳出对作者的印象。

编辑对作者的印象从多种渠道得到。可以在双方直接交流中获得,也可以在编辑对作者的背景和信息资料查阅中获得,还有来自媒体传播获得。第一,直接交流往往使编辑获得对作者比较全面的印象,包括对作者才华和学识、能力的印象,也包括作者人格的印象。在审稿中,编辑对作者的人格印象的影响大于学识才华的印象。具有高尚人格的作者由于光环效应,会让编辑对其稿件评价偏高。第二,编辑还通过对作者的信息资料等线索去推断其写作和学术水平,这些都会影响编辑对稿件的判断。近几年来编辑界掀起的追逐名人之风就是典型的光环效应的表现。第三,各种媒体的不同报道可以使作者声名鹊起,也可以使作者黯然无光,从而影响了编辑对其作品的评价。因此,在审稿时,光环效应使编辑的审稿结果失去公正性。

(三)编辑审稿中的刻板效应导致认知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