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道德讲堂学习材料范文

道德讲堂学习材料精选(九篇)

道德讲堂学习材料

第1篇:道德讲堂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思品课 自主学习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228-01

思想品德课是学校教学课程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逐步形成基本道德素养。但是在课堂上大多情况却是教师在课堂上主导力量,学生只是配合老师的教学,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阻碍学生的自我能力的发展。“学讲教学方式”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合作、讨论等形式中提升学习效果。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修养水平。教师应该摒弃陈旧的教学方法,采取新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交流、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参与度,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1 走进文本,让学生“学进去”

预习是自主先学的第一步,学生提前预习所学知识,先行了解一些思品课的基本概念和材料阅读理解,有利于学生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节省在课堂上解读文本的时间。学生在课堂上直接获取知识的源泉就是学生的教材,所以在学生预习时,可以先把教学的大致内容浏览一遍,了解基本道德要求,然后在阅读第二遍时,可以针对文本中的材料部分细加体会,难以理解的地方进行重点标记,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最后让学生把材料内容和道德概念结合起来理解,带着问题有目的再行阅读,这种预习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公民应该履行的权利和义务”这一内容时,让学生通过预习思考,“公民的权利是什么?公民的义务又是什么?应该怎样行使公民的权利,怎样履行公民的义务?当我们的权利和义务遭到侵害时,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在课堂上我通过讲述身边的真实案例,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指导,如:现在在农村有好多这样的现象,父母觉得上大学依然找不到工作,所以在孩子还没小学毕业就辍学,还有的家长一开始就不让孩子上学,你遇到这种情况,会如何处理呢?学生积极搜查资料,在课堂上和学生讨论时据理力争,最终找到应该保护少年儿童的受教育权这一共识。让学生在预习中走进文本“学进去”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好办法。

2 师生互动,让学生“讲出来”

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只是在课堂上照着书本读,学生个个无精打采,不利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充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充满好奇。教师要以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对所学内容充满探究欲望,这就要求教师本身知识渊博,有灵活的头脑,敏捷的反应能力和丰富的语言能力。例如在教学“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一节时,我就先给学生讲述美国总统罗斯福小时候的故事: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任期最长的一位总统,是美国人民最尊重的人,但是就是这样一位伟人,小时候却是个自卑胆小的小男孩,后来凭借自己的坚强意志,成为一位主宰世界大国的伟人,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无可替代的优点,只要善于发现,坚持做好每件事,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成功,这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然后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在学生手里,让学生上台也讲讲“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案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都踊跃举手发言,有的是谈到他们了解的故事:‘海伦凯勒的身残志坚’‘贝多芬的音乐梦想’,或是根据自己在学习中的体会,谈到自己面对难以计算的数学题时怎么告诉自己要冷静思考,要仔细演算,以及做出题目后的欣喜和满足。课堂气氛高涨。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走上讲台“讲出来”,一方面增加师生的互动性,另一方面也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能力。

3 班级活动,提升自主参与能力

初中生还处在道德认知能力发展不完善的时候,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引导,每个学生在学校中都要遵守学校的规定,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和管理尤其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高认知能力,让学生清楚哪些行为是值得赞扬的,哪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小学生日常行为准则》,教师在这这时可以通过开展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例如每月定期开展“向见义勇为好少年学习”“想助人为乐好同学学习”到呢个活动,还可以发动学生定期在班级里的“读书角”里展示有意义的文章,在空闲的时候进行朗读,学生还可以根据文章写写读后感,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各自的感受,提升思想道德水平。通过开展活动,逐渐在学生的意识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随着活动的开展,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其中,让道德要求像一个平衡秤树立在每个学生的心里,逐步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4 走进社区,自行组织实践活动

第2篇:道德讲堂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时事材料;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4-0074-04\

思想品德教学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宽泛,小到为人处世,大到国家方针政策,融汇了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健康教育及政治、经济、法律等常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的青少年一代具有胸怀祖国、关注世界、放眼全球的现代素质。在课堂上,思想品德教师不能只盯着书本,只把教材上的理论讲得头头是道,而应立足社会,放眼未来,结合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地展开时事政治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增强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

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一定时期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要与这一时期的社会时代背景紧密相连。时事政治主要是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状态和趋势,以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等。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是人们了解现实、立足现实、预测未来、作出决策的依据。

一、时政教育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依据

首先,时政教育符合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中学思想品德课与其他课程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它不是一门以单纯传授知识为目的的课程,它更重要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本课程的总目标,即“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习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国家。

其次,时政教育符合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时政具有突发性、偶发性和新奇性的特点,特别是其新奇性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时政教育,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交流,主动接受知识。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如果我们能巧引时政之活水,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学生兴趣,将抽象的理论融入具体生动的个案,使得思想品德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就能做到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有机统一,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再次,时政教育符合认知发展规律。当前思想品德教材所举的事例相对缺乏实效性,课本上的事例一般有这样两类:一类是典型事例,专门为说明某个理论而列举的事例,这样的事例缺乏真实性,学生会觉得不可信;还有一类是名人事迹,这些事迹虽有感染力,但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明显的滞后性。这两类事例把道德、品德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剥离出来,把它们作为一种孤立现象来对待,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不易引发学生的共鸣,不利于学生认识问题、学习新知。而运用时政教学,材料往往比较直接、具体,能将抽象的理论与新鲜的时事新闻很好地结合起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分析一步步实现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基本观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教学成功与否,关键是看其教学行为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如果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了学习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促进了自身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成长与发展,这种教学就具有有效性,就是有效教学。时政教育是教材的延伸和补充,通过身边的实例分析,以教材中阐述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将两者有机结合,既提高了学生对基本原理正确理解的程度,又加深了其对所学时政问题本质的理解。比如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的内容是社会主义法律常识,时政教育就可以把一些守法、护法的先进事迹和典型的案例巧妙地引入课堂。

二、时政教育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形式

(一)以课前三至五分钟时政演讲热身

这是一种让学生开阔眼界、学习课外知识、了解社会发展动向的有力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的一个好机会。每节课开始前,可由一两位同学上讲台演讲,就自己感兴趣的时事新闻谈谈个人的看法与见解,内容可包括国内国际,可涉及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各个领域,也可以是有地方特色的时事。之后,由其他同学自发进行评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交流。学生演讲前一般都要做充分准备,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渠道查找、收集、整理资料,编辑、撰写演讲稿,经过思考与分析,形成自己的主观认识和理解。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选择、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心理品质与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的发散、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发展。这种形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最后由教师进行适当点评,不仅要肯定学生的努力,还要及时指出其不足之处,这对学生的判断分析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如果演讲的内容能够将现实生活中的时事与当堂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并加以分析,那么,对于本堂课而言将更能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感同身受,更容易理解要学习的知识,同时也能使学生学以致用,更好地分析社会现象。由于每个学生都有演讲、新闻的机会,这就在学生中间形成了关心国内外大事的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二)以时政热点为话题导入新课

教师如何创设良好的情境把学生带入新课,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以新鲜的时政热点开场往往能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我们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选用学生关注的重大时事问题,创设情境,设置悬念,作为新课的导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一课时,笔者用这样的一则时事导入新课――赵C的姓名权官司。在多媒体的屏幕上笔者出示了赵C第一代身份证的扫描图片,帮助学生了解肖像和姓名这两个概念。同时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赵C想更换“二代证”会被拒绝?是公安机关侵犯了他的姓名权吗?学生各执一词,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开场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倍增,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并带着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开始了整节课的学习。正是因为从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本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

(三)以典型时政案例贯穿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渗透是当前时事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和行之有效的途径,我们将时政资源与教材知识密切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评价,使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比如在讲授《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一课时,笔者将“三鹿奶粉事件”这一案例贯穿教学始终。从导入(“三鹿奶粉事件”爆发以来,共查出了29万名肾结石娃娃,有12892名婴幼儿因食用奶粉住院治疗,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巨大)开始,首先让大家了解这一事件的严重后果,说明生命健康权对公民的重要意义。接下来通过说明受害者积极上诉争取赔偿,体现了公民依法积极行使生命健康权。而这一事件的审判结果――“原三鹿集团董事长田文华被判无期,张玉军、耿金平被判死刑,高俊杰被判死缓,张彦章、薛建忠被判无期,另有多人被判有期徒刑”则体现出了课本中的另一知识点“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权应付的代价”。最终新出台的《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不得实施免检,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食品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样检验。这说明了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权利,积极“关爱他人的生命和健康”。到这里,不但把课本知识介绍清楚了,还帮助学生了解了相关的法律知识。可见,将时政热点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用教材知识分析热点时事,能够准确阐释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中的新理论、新观点,深化学生认识,增强教学现实感,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贯穿时事政治教学,将时政教育融汇其中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只有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地渗透时政,充实教材,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德育功能,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而做到以上这些对思想品德教师而言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三、时政教育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要求

首先,时政教育需要增强教师课内课外融会贯通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学过程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时政教育与基础理论教学相结合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教材,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处理甚至重组教材,突出重点,用精练的语言准确传授知识,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教会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点。以案说课要求教师平时掌握大量的时事信息,合理利用时事案例,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出发,有针对性地引入时事材料进行分析,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地展开教学,这既能活跃课堂氛围又能增强教师讲解的说服力。为了使引入的时政事例具有针对性,教师在选材时要注意精挑细选,不能罗列堆砌,也不能盲目收集,要注意典型性和代表性。

其次,时政教育应该立足身边,关注地方时政。时事教育要与身边的时事、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相结合,这样才更具有直观性。地方时事可以让我们感同身受,本地方出现的人与事可以直接触及我们的思想。所以,如果我们能够重视地方时事政治,有的放矢地将其引入课堂,那将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比如在讲授《公民的义务》一课时,如果只是单纯依靠教材材料简单解释法定义务、道德义务等知识会显得空洞、抽象,学生不易接受。如果利用具体的时事资料讲解,教学内容就能深入浅出,学生就会被材料所感染,从而使材料中的精神(同时也是教材的观点)潜移默化到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学生的价值观。在这里,笔者选择了抗洪抢险勇士――郑忠华资助贫困学生、救助困难群众的感人事迹,让学生在感动之余认识到义务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履行的,它离我们并不遥远。这样就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真正学到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同时还能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借助榜样的力量,提升自身素质。这样就能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活力,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再次,时政教育也要注重与课本知识的联系。当我们在课堂上讲到某个时政知识点的时候可以适当调动学生的思维,找出教材中其他相关的知识点,这样既能复习旧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我们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解释时事材料,避免单一、片面地看问题。比如教学《我们崇尚公平》一课时,笔者使用了“罗彩霞被冒名顶替上大学”这一典型材料,说明任何人都有通过高考的竞争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这样的选拔考试对大家是公平的。但如果有人通过冒名顶替获得原本不属于她的机会,得到了自己不该得的权利,这就是不公平的。很明显,这一案例也可以用来说明公民享有的具体权利。于是,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在这一材料中,罗彩霞的哪些权利被侵犯?她应该如何维权?这些都是前面学过的知识,如此可以让学生温故知新,全面分析问题,更好地应用课本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已步入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新的事物层出不穷,

新的社会现象不断衍生,各路媒体诸如报纸、电视、网络等都在竭尽所能地向我们呈现纷繁浩瀚的信息,而我们手中的教科书因其容量和时间的局限是绝对无法承载如此之大的信息量的。中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集鲜明的社会性、时代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课程,仅仅靠教材远远不能满足当代中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掘丰富的现实社会资源并加以筛选、整合,从而获得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珍贵的教学内容。只有及时结合教材补充大量富有时代气息的时事材料,使时政教育渗透到学生思想的深处,正确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才能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学的育人功能,有效地完成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 方红.新课程呼唤新理念、新教法、新学法\[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5(7).

\[2\] 沈杰.时事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整合\[J\].陕西教育,2006(4).

第3篇:道德讲堂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德育;德育教育;教育教学;德育渗透

教学本身不光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如何教会学生具有责任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结合切身教学经验我觉得德育教育是高中英语课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须要坚持的一件事。我们如何才能将其融入高中英语课堂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课文知识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要融入德育,不光要让教师重视所学文章,更不能背离文章,漫无边际地高谈阔论,并且要让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遵循高中英语教学原则,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时刻要将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的认知结构之间的矛盾协调起来。为了达到即传授知识又教育学生的目的,要求教师备课时要深挖教材,细心深入发掘教材中的育人材料,发现德育教育工作英语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有意识地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高中英语知识的授课当中去。

2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课堂融入德育

我们作为英语语言的教育者和孩子学习的引领者,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性格差异;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和自我价值,发现并处理自我的价值矛盾,并将自我的价值观念与他人交流,并依据自我的价值选择来做事。老师通过引导,激发,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或竞赛,采用小组讨论,全班参与等方式,丢弃不好的说教和机械式的灌输式教育;激发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主动的参与和积极思考,在活动中不断地成长,培养自己的道德是非观念,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老师还要积极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考虑他人的观点和意识,协调与他人的分歧。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改正错误。面对全体学生,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相关心。给学困生给与更多的机会和鼓励你让他们自己承认自我,相信自我,克服困难。全班学生互相帮助,教师不断地引导,达到课堂中教书育人的目的。

3透彻挖掘材料,发现暗含的德育因素

英语材料是德育教育的载体,其中有很多对话、日常用语、阅读材料都具有各种各样德育教育方面的知识。老师使用这些教学中的材料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在传授课文知识、培养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不断地融入了道德,个性,人文思想等多方面的教育。因此,老师在组织学生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教材内容的德育价值,实现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此外,老师必须依据材料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找到并确定材料中训练的内容和思想教育内容的结合点,以防止德育空泛化。例如,在讲授SBIUnit10sports这一单元时,老师可结合中国申奥成功这一激动人心的消息,使学生体验到我国在国际地位中的地位提升,综合国力的增强,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4多方面利用多媒体等教具,进行德育教育

英语教学如果一味地采用老师单调的讲解和空洞的说教,学生会感到乏味,更谈不上德育渗透。而使用多媒体,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使呈现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这样能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例如,讲授Warandpeace时,屏幕上那一幅幅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历史战争画面与那一帧帧壮丽山河的美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再配上富有感情的演说录音,就能激发学生对侵略战争的仇恨、对侵略者的愤慨,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对世界和平与美好生活的向往。课堂气氛热烈,学生进入了意境,受到了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教育。

5紧抓英语教学中各种机会进行德育教育

每年都会有许多节日,比如教师节,我们学校都会鼓励学生为老师唱一首歌,向老师问一声“教师节快乐!”。再比如父亲节,母情节,教师都会鼓励学生给爸爸妈妈打电话问候,为他们准备一些有意义的小礼物或为他们做一顿饭,洗一次衣服。让他们学会感恩,感谢老师,感谢父母。国庆节,教师给学生讲一些有关国家,历史和现状的相关知识,让他们也谈谈自己的想法并给老师一些建议,告诉他们爱国,感恩然后才是学习知识。就这样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我们应该时时刻刻不忘英语课堂德育教育的融入。

6利用英语课堂活动的延伸,融入德育教育

英语课外活动可采用与课内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1、对课文内容组织活动:如快速阅读、复述口述、口头表达、背诵段落及课文并在本班同学中找自己的竞争对象等,此类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2、结合课文的活动:如角色扮演(roleplaying)指人依照他自己的角色来行事,如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便是在扮演他自己的角色,也指模仿别人的角色来行事,如老师不在,学生干部代替老师管理班级,也是一种角色扮演。在角色扮演中所花费的在实际的教育情况里,角色扮演也常常产生神奇的力量。一位对外语不感兴趣,学习外语消极被动的学生,一旦扮演外语课代表的角色,很快就会产生与外语课代表身份相符的行为模式,学习外语的态度,就会显得格外认真和努力,甚至学习外语的成绩也会显著进步。3、延伸课文的活动:如日记荐评、办英语小报、英语角活动等。这些活动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发展学生个性,在实际操作中活用英语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成功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总之,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每个教师应该努力作到的。渗透只是手段,教育和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才是目的。作为一名教师,要真正使德育落到实处,使德育溶于教材,教师除了有极大的热情,广博的知识,高超的艺术,较强的德育能力,还要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在教学中,既要强调语言知识的讲授,又要注意德育的有机渗透。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好知识的同时,提高思想素质。

参考文献

[1]《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作者王志红,出版源《中南大学》,《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与实践》,2007.

[2]金瑶-《西南大学》-2009-《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

[3]余丽华-《华中师范大学》-2011-《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1]研究》.

[4]高惠莲-《中学生英语:中旬刊》-2015-《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

[5]刘崇英-《中学生英语旬刊》-2015-《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

[6]王静-《北京交通大学》-2014-《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

[7]施光欣-安徽财经大学-2012-《大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

第4篇:道德讲堂学习材料范文

一、课堂教学是思想品德学科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最好途径

综合分析平时检测或中考答题试卷,发现学生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读不懂材料,弄不清题意,明确不了要求。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有的甚至缺乏基本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意识。教师要增强学生学习思想品德学科的效果,提高其成绩,一定要重视并搞好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既能学习和实践相关阅读技巧和方法,还能理解和领悟相关内容,有问题时还能获得及时的帮助和支持,学生之间还能相互启发和激励,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教材材料形式多样、意义重大

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的所有材料,按照其表现形式分为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表格材料、综合材料等四种。文字材料按照其表达方式的差别,基本可以分为叙述类文字材料、论述类文字材料、列举类文字材料等三种。材料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内容,是实现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重要途径。

三、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分析和运用材料

教师会教不如学生会学,教师教得好不如学生学得好。教师一定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自己阅读和分析材料,自己获得相关结论和感悟。

1 引导学生读懂材料。

读懂材料,即要求学生明白材料讲的是什么意思,材料之间是什么关系,从材料可以得出哪些结论。当然,材料的类型不同,阅读的方法和要求也有区别。(1)对于论述类材料,要求学生知道其主要观点是什么,是如何论述的。例如,第47页邓小平论闭关自守的材料,主要讲的是“闭关自守会导致落后”,主要是从两个层次来论述的,一是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二是建国以后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也是闭关自守。(2)对于叙述类文字材料,要知道叙述的对象是什么,情况怎样。教材“相关链接”栏目设置的内容,绝大部分属于叙述类文字材料。例如,第51页第一段“相关链接”的材料,主要讲我国人口的分布、老龄化、男女比例等三个内容,由此材料能增强对教材“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表现为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结论的认识和记忆。(3)对于表格材料。要让学生学会对比,从而得出蕴含的结论或信息。例如,让学生对比50页“世界人口已达64亿”的条形图材料,至少得出以下结论: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不一样;世界人口增长的规模越来越快;人口问题已经成为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4)对于图片漫画类材料,一定要引导学生读出其隐含的意思或信息。

2 启发学生思考材料。

让学生思考和回答教材材料及其设置的问题,理解正文内容。例如,在学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让学生自己阅读和思考第58页关于“科技改变生活”的材料及两个问题,以理解科学技术对通信工具进步和通信方式变革的影响,以初步理解和接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教材中的许多材料都设置了问题情境,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阅读这些材料,思考这些问题,并养成习惯,以迅速地掌握教材内容。教材中的“相关链接”、图片材料和名人名言,基本都没有设置问题,需要学生自己设置问题。例如,在教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可以引导学生先阅读关于袁隆平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材料,再让学生设置问题“袁隆平成功培育杂交水稻,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说明了什么”,从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的角度思考,加深理解教材“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般来讲,根据材料的不同类型或表现形式,可以从“说明了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三个角度设置问题。比如,在学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针对第60页“863”计划成果的图片材料和文字材料,可以设置以下两个问题:(1)“863”计划取得了哪些成果?(2)“863”计划为什么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第5篇:道德讲堂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 历史教学 提高效益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046-01

多媒体拥有无限想象的创作空间,它集文字、资料、图案、动画、视频、声音、特效于一体,再经由电脑表现出来,将历史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在这种情况下多媒体计算机发挥了其它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历史课堂教学开辟了新天地。

1.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激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应当从增强学生学习的吸引力,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学习兴趣的引导,产生最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多媒体教学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和认知特点,让历史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使枯燥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已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利用CAI课件的视听互动功能创设一种与课堂内容相应的情境气氛,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优化教学过程

教师可在课前将教学所需的板书提纲、知识结构、历史地图、图片作好,在讲授过程中适时展示出来。这无疑大大节省了讲解、板书、绘图的时间,可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如世界近现代史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这一节,事件头绪多,容量大,地图多,时空跨度广,变化大,学生难掌握。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个课件,把历史画面、地图、动画和录像片段等有机的排列起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思维,学生在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图像刺激下,注意力集中精力旺盛,而且可以把学生观察的事物化虚为实,化繁为简,使历史的时空性,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为学生提供多感官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缩短时空距离,加大信息容量。从而使学生可以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思考及剖析历史,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又如讲“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对于迪亚士、哥伦布、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学生往往难以听明白。我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在路经重要地点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并配以声音讲解。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效果很好,大多能讲清楚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

3.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多媒体表现力强,信息量大,可以在课堂再现历史场景,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历史教学,在一定意义上加速了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指导者的转变,弱化了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约束,有利于自主学习的进一步实现。例如:高中一年级上册有一堂历史研究课“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教材上提供不少材料,但我认为研究课不仅要知道知识,更要学会如何收集知识,为我所用。我可以告诉我们的学生,答案可以不同,但必须要有自己的观点,每个人必须在网络上找出三个以上观点,罗列在评价之前,然后再选择其一做答。

在历史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及从史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我们常常有必要为学生精选许多适合课堂内容的历史材料。而CAI课件的使用则为大量历史史料的运用提供了方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扩大》一课中,为了突破难点慕尼黑阴谋,我们出示第一则材料(即有关德、英、法、捷的军事力量对比数据),提问:想一想,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侵略能否被制止,为什么?然后出示第二则材料(即1928年英国首相张伯伦的广播讲话材料),提问:英法为什么不支持自己的盟国,反而纵容德国侵略呢?通过针对材料的两则提问,突破了绥靖政策这一难点与重点。

4.运用多媒体技术强化对历史课教学的德育功能

教师应该充分依据教材内容,挖掘教材德育因素,根据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德育情景、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以达到内化学生道德情感的思想教育效果。如在讲中国近现代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探索中前进》中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时,在课件中加入介绍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人先进事迹的影片片段,并在看完影片片段后设问“我们应向这些英雄模范人物学习什么?”。典型感人的片段剪辑,虽然只有几秒钟时间,却能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5.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提高老师的备课质量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能轻松地聚集起尽可能多的历史资料和信息,并能快速、便捷地加以利用,其巨大的信息储存能力和快速检索功能,使每一位历史教师拥有了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并能够快速地查找到所需的资料为教学服务。教学网上的课件资源是比较丰富的,而且可以免费下载,已经实现网上资源的共享,充分显示了网络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比如,有关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图片、图解、表格甚至与教科书配套的一些录像资料等媒体信息可以说是永恒不变的,只不过在文字的表述与评价上会出现差异。因此,相同的媒体信息就可以存储在光盘中,可以在教学中一直保持长期使用。这样,历史教师的备课效率可大大提高,他们可以利用更多的备课时间去不断学习、研究新的科学知识,探索、发现新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第6篇:道德讲堂学习材料范文

一、研读课程标准,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新“课程标准”首次打破了学科知识体系和对具体年级的教学内容要求,以学生为本,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关系”有机地整合了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相关教学内容,为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材的体例和内容的呈现形式多姿多彩,而教材已转变为仅仅是一种学习课程标准的参考资料和一种课程资源。为此,教师备课必须先备课程标准,才能了解并把握课程的总体要求,才能更好地运用教材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事实如此,人的思想品德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完善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应该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使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学会运用这些要求和规范来观察个人、他人与社会现象,着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各种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造条件,达成课堂教学呈现更开放、更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局面。

1.课前搜索

讲授新课之前,可以先布置学生围绕即将学习的课本知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阅报刊、图书、互联网等方式,搜索、掌握一定的相关事例、数据、图文等材料,为学生在课堂上熟悉、理解教学内容做好准备。如教学《有朋自远方来》前,我拟定了在课堂上举行一次“民族知识大比拼”活动的计划,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各少数民族的相关知识。学生通过浏览互联网等方式搜集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少数民族风俗和风情,竞相在课堂上展示,整个课堂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音乐感动

前苏联著名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影响青少年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如在讲完《相亲相爱一家人》一课后,我在小结中说道:“为了感谢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我提议将时下一首流行的网络歌曲──《天下父母心》送给我们的父母。”很多学生是带着感情欣赏完这首歌的,真正达到了让学生心灵上有那么一点触动、情绪上有那么一点感染、情感上有那么一点体验的效果。

3.设疑导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和动力。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对学生起到启其心扉、促其思维的作用。如在《走创新之路》一课新课导入时,我首先投影了以下一段材料:

近年来,我国电子产业发展迅速,但在发展的同时还存在高产值低附加值的经济现象。如一些企业生产的DVD产品,出厂价格35美元,但外国知识产权就占去了13美元,生产成本21美元,企业得到的利润仅为1美元;一只价格75美元的MP3,外国知识产权就占去了21.5美元,生产成本52美元,企业得到利润仅为1.5美元。这一现象被人称为“一美元经济现象”。

学生阅读完材料后,我让他们思考材料提供的“一美元经济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去主动探求新知。

4.实践活动

第7篇:道德讲堂学习材料范文

一、充分利用教科书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

教科书中有许多漫画、图片和资料,这些资料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具备较强的典型性。教师应该认真研究这些典型材料,探究如何运用典型材料去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情趣盎然,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教师讲授理论前,先让学生阅读典型材料,加以分析、讨论、归纳总结,让学生自己形成看法。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既掌握了书本知识,又能够运用书本知识去解释社会万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讲授《多重角色,多种责任》一课时,教科书中配有一组图:我与爸爸、妈妈、同学、售货员、医生等。我们可先让学生看一下图,而后讨论:遇到这些人或与他们交往时,自己会扮演什么角色?怎样才能扮演好所扮演的角色?这样,会使学生体会到日常生活中我们所应扮演的角色和所担负的责任。这十分有利于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宗旨,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

二、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学生的生活是科学世界的根本,是思想品德知识的事理之源。道德的学习与提高是在生活中实现的,脱离了生活,德育就毫无意义。因此,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底子,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融会贯通,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充分体现生活性的特点。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和课堂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满足学生的好奇求知需要

人们对新异事情产生好奇情绪并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活动欲望称之为好奇心。求知欲望则是好奇心的进一步升华,是人们渴望获取知识的一种心理活动。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主动探究事物、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在因素。所以,课堂教学要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来争取创设一个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有意无意中接近学习难点,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学,体会课堂学习的快乐,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优化课堂教学实效的目的。

第8篇:道德讲堂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创设生活实际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综合国力的竞争尤为重要,世界各国为增强综合国力,都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重中之重就是高科技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归根结底就是教育要不断发展,不断改革。

为适应教育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深感政治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尤其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的塑造具有突出的作用,同时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也有重要作用,所以怎样上好思想品德课,提高课堂实效成了关键的环节。

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的源头活水,思想品德课教学只有根植生动、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才具有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教学中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创设贴近初中学生生活实际的思想品德课堂,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兴趣,才能真正对学生起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应紧紧围绕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落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源于生活,服务社会”这一理念。

基于这一理念,我们备课组形成了统一的共识和要求,大致概述为以下几点:

一、勤于专研,结合《课标》要求,做到尽量倒出更多的水。

在教学中,善于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注意寻找知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教育的结合点,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努力使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和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觉悟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初三在讲我们伟大祖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河山壮丽、历史的足迹等有关内容时,可采取图片、实物、视频等教学手段,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一草一木,起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目的,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让学生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志,从而自觉地树立为建设国家、振兴中华而献身的伟大抱负。又比如在讲《可持续发展》一课时,通过学生自己搜集素材,老师再结合当前整个地球环境恶化的相关材料,视频加以展示,从而达到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也可以深刻理解环境对人类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不容忽视!

二、努力探索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课堂是否有吸引力,是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没有情感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激起求知的强烈愿望,所以在教学中,努力改变一般化、概念化和老式的教学方法,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有的放矢地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特别是“热点”、“难点”问题,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教学,比如“国际安全”“国际经济”等内容,可通过视频,图片和新闻报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感受战争对人类的影响,深刻体会战争是国际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威胁,以此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使课堂更具趣味,更有吸引力。

提高说服力,就是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多举例、善分析、巧归纳,使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政治课的可信度。如学习中国梦、国内国际的最新建设成就等,材料要“精”,要“去粗求精”,尽可能做到完整、典型、精确。内容要充分有力,恰如其分地说明问题。材料要“实”,就是要言之有物,要有实际的东西,结合学生熟悉的实际经验、实际感受来举例,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内容的真实感和亲切感,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说服力。

三、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思想道德教育涉及大量的实际问题,单靠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解决,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就成了必要之举,它不仅有助于学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我校的特色―“时政播报”就是一个证明,倡导由学生课余时间自己去收集最新、最有价值的时政热点,再制作成PPT课件,然后在上课前5分钟展示出来,让学生去发现、感知、体验生活,既让大家了解了当下时政,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课堂辩论、小品表演、演讲比赛等形式,帮助学生走向讲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我们应尽最大努力联系生活实际开辟多维互动的课堂,多让学生自由组合、自由发挥,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设计出不拘一格的教学模式来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迸发出智慧的浪花,激荡创新的激情和成功的喜悦,教师的劳动也就涌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参考文献:

第9篇:道德讲堂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30+15”;思品;课堂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以保证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新课改下的教学活动已从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指导者。为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规律,以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我校采取了“30+15”课堂教学模式应对之策,即在45分钟的时间里划出不少于15分钟的书面练习专用时间,为学生提供和创设更多的操练、巩固的时间和条件。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文科类学科,如何做到既能把问题讲透、讲明,又能留下不少于15分钟的课内时间给学生做书面练习?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鼓励学生动口说、动手写、动脑想,在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课堂教学如何设计才能既体现思想品德课的功能,又能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按照“30+15”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结合思品教学的特点,对45分钟的课堂教学的做了以下分解:

15分钟“课前播报”,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是教育部关于初中升学考试改革指导意见中对《思想品德》课命题的一项改革要求。近些年的思品中考已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如何在平时教学中贯彻思品改革的这一精神?为了能让学生学会关注时政热点、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根据各年级教学内容的变化,设制了五分钟“课前播报”。

思想品德试题,对时政热点的关注度在逐年提高,试卷中直接、间接的以时事热点为题材的题目占全卷题量60%以上,以分值计占全卷的50%以上。初一年新生入学,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初中思品的学习,设制了“新闻播报”这一“课前播报” 。要求学生每周收集一则时政新闻,并进行不少于30字的点评;每节课课前五分钟请一位同学上台进行播报、点评,然后请其他同学针对上台播报同学的优缺点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发现同学的优点,帮助同学补充时政点评中的不足之处;在同学的点评中教师进行点拨、引导,运用初一年学生还未接触到的思品的知识点进行点拨,逐步引导学生使用书面语表述自己的观点。在进行初一下、初二下法律知识的教学时,设制“案例播报”这一“课前播报”,要求学生每周收集一则法律案例,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不少于50字的案例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拓展学生的法律知识。初一下第五、六单元和初二上的学习内容是有关心理道德的内容,这期间要求学生每周收集一则“励志故事”,并且根据学习内容的变化选择收集的内容,比如,初二上学习第一单元时,侧重收集有关“自尊自信”、“自我负责”的故事,学习第二单元时侧重收集有关“诚实守信”、“与人为善”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谈感悟。

经过“新闻播报”、“案例播报”、讲“励志故事”等“课前播报”的不断训练,学生逐渐学会了有选择的收集资料,锻炼了学生动口说的能力;在同学上台播报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聆听的习惯。在“课前播报”进行的过程中要求逐步提高,从要求学生有话可说,到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点多角度分析问题,学会从法律的角度、道德的角度分析问题。到初二年进一步进行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谈感悟、写点评时要做到“三个联系”:一是联系材料、二是联系书本知识、三是联系自身;在联系自身时学会从思想上、行动上去分析。通过这一系列的引导、训练,学生基本上能做到上台有话可说,说的话能切中要害,而且能逐渐用书面语表述自己的观点。比如,讲“励志故事”时,同学讲到:2008年“感动中国”候选人马鹏飞时,会联系到“自立自强”、“坚强的意志”、“面对困难挫折”、“负责任”、“孝敬长辈”等等,最后学生能联系自身:从小事做起,学会做一个孝敬父母、做个自立自强、负责任的好孩子。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学会放眼社会,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渐进的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2“5+30”的“导学”“精讲”,帮助学生疏理知识结构

“30+15”课堂教学模式以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教师有效的“导”,促进学生有效的“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再加上这几年思品中考的特点:“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内”,答案大多要求“要点式”,能否取得高分的关键在于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程度如何。因此每个知识点必须讲清晰、讲到位,这样学生才能在考试中快速找到答题所需要的知识点。如何能在授课时间由四十五分钟压缩为三十分钟的课堂中,让学生理清知识点以及内在关系,“导学”显得十分重要。在教学中,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设计“导学提纲”,主要以填写知识点的关键词、选择题为主,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用大约五分钟的时间完成“导学提纲”,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大致了解了学习内容,为下一步的“精讲”打好基础。

“30+15”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讲课的时间不得多于三十分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精讲”。在教学设计中要舍得放弃,不要面面俱到,做到“三讲”、“三不讲”:讲重点、讲难点、讲方法,一目了然的不讲、讲了也不懂的不讲、同类的背景不重复讲。思品中考为开卷考,只有两种题型:选择题、非选择题,虽为开卷考,选择题不可能每一题都去找课本,因此,对于“识记”的知识点,以及可用于选择题的“理解”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到背诵的程度,对于这样的知识点只需在书本上作好笔记,需要理解的有一定难度的知识点,进行一定的解释即可。对于可用在非选择题的“理解”、“运用”的知识点,在课堂上主要以情境背景材料、案例背景材料的形式出现,这是课堂的重点和亮点。近几年的中考考题,大多是以情境材料的形式出现,而且必须根据题意来回答,这就要求学生能看懂材料,看出题目的问题指向;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又不完全等同于语文的阅读理解,它要求学生对背景材料的领悟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且要用“思品的眼光”、用“法眼”(法律题)看出问题所在。

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学习新知。知识不应是教师灌输的,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因此,在“精讲”的过程中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选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时代脉搏的材料,训练学生“思品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充分发言,悟出情境中的思品观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运用书本知识去观察理解分析时政热点、社会现象的意识。只有这样的长期训练,在考试的时候学生才能对题目进行准确分析。

在“导学”的基础上,在“精讲”的过程中,让学生动笔写,让学生阅读,让学生动脑思考问题,让学生动口说,表述自己的观点,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促使学生对书本的知识的主动建构。

35分钟“学法指导”与“操练”结合,提升学生审题解题能力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得以充分发挥的。因此,教学不仅是“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学法的指导非常重要,应该从初一年一入学就非常重视;告诉学生必须怎么做,规范审题、解题的程序,让学生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经过反复实践和探索我得到以下体会:初一年新生上完第一小节“我上中学了”,就对学生进行如何做“选择题”的学法指导,先不看正确率多少,而是先重视做题的过程。经过教学的不断实践、完善,总结出以下做“选择题”的程序:看题干要两遍,第一遍从头看到尾,抓最后一句;第二遍划出题干中的关键词。挑题支用排除,排除有三招:一是排除错误选项,二是排除与题目无关的选项,三是绝对化语言考虑排除。要求学生做选择题必须严格按照规范做题,一开始只检查学生是否按规范做,而不看是否选对,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基本养成习惯,正确率自然就高了。初一年期中考前的课堂练习只做选择题,到期中复习时才开始进行非选择题的学法指导,非选择题的审题、答题规范有四步:第一步,先审“设问”,注意“三找”,找主体、找疑问词、找关键词;第二步,审材料(案例),根据设问逐一划出材料(案例)中的关键词,明确答题方向;第三步,回归课本,将考题转成书本题;第四步,规范答题,联系题意回答问题,分点分段,看分值答题。学生做非选择题,总是习惯性的从头开始审题,这样做很难快速、准确地判断答题的方向,既浪费时间,又容易答非所问,所以在学生未开始接触非选择题时,先把做非选择题的方法、规律告知学生,让学生掌握方法,明确方向,少走弯路。学生拿到考题后知道该如何下手去答题,减少出现逻辑混乱的现象,提高得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