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道德教育的内容范文

道德教育的内容全文(5篇)

道德教育的内容

第1篇:道德教育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中西方;家庭道德教育;教育观念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践行效果直接决定着整体教育质量的走向。当前,家庭道德教育在中西方开始大范围普及,但在方向与内容选择上有着明显差异。纵观中西方教育史,可以看出教育内容的变化是为适应国家发展与历史规律,中西方家庭道德教育中呈现的差异与成果也体现了这一观点。为追求中国家庭道德教育的优化发展,从中西方教育历史中汲取经验、规避误区,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积累过程。

一、家庭道德教育的含义及特点

(一)家庭道德教育的含义

道德教育通常指根据社会道德观念导向进行行为活动指导的过程。家庭道德教育即在家庭内部开展的道德教育活动。具体来说,广义层面的家庭道德教育包含夫妻、亲子、兄弟乃至亲戚等家庭关系之间的道德引导;狭义层面的家庭道德教育大多指父母面向子女开展的道德理论灌输、道德信念建设、道德习惯培养等行为,一般也称作伦理规范教育[1]。

(二)家庭道德教育的特点

家庭作为一种基本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组成结构,在道德教育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且在教育重心上区别于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其主要特点可归纳如下:一为示范性。父母在子女社会关系中扮演着引导者角色,这种天然具备的启蒙立场使教育过程更注重示范性,即父母需要从言传身教角度为子女树立起正向、积极的道德标杆,使子女能够通过观察、模仿父母的思想与行为,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教育。二为传递性。家庭道德教育以施教者的价值理念、文化层次为根基。父母道德水平越高,就越容易在教育过程中对子女产生正面影响。因此,家学渊源氛围环境的构建直接影响教育成效,这种影响的本质在于家风的传递,且传递效果根据情感关系、体现形式的差异而有强弱之分。三为多样性。与具有一定程式的学校教育不同,家庭道德教育的开展更多出于自主发挥,也因此在形式上具有明显的多样性特征。部分父母更习惯通过语言表达、物质奖励等直观形式开展显性教育,部分父母则更习惯以潜移默化、情感交流等形式开展隐性教育。四为针对性。不同的受教育群体所适应、需求的教育方法并非完全相同,尤其在家庭道德教育中,模式多为一对一,更需要注意针对性教育方法的选择。父母可根据子女学段、性格、思维的不同,采用更易被接受的道德教育模式开展教育活动,也就是教育学中常说的“因材施教”,以此提高教育成效。

二、中西方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催生的道德评价标准也互不相应。因此,中西方在家庭道德教育内容的设置上各有侧重,现概述如下。

(一)中国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1.伦理道德层面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根基是家族本位制,儒家思想在其中占据重要指导地位,倡导把家庭、家庭道德教育与社会、国家的道德及学校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这一理论在现代教育结构中仍发挥着重要影响,即“家”与“国”结合,以个体间的关系为基础,以亲情感化为纽带[2]。经过长期的社会动荡与变革发展,中国道德教育模式几经转变,而儒家文化中的伦理道德教育部分不断地洗练筛选、去伪存真,已成为具有现代实践价值的重要部分。2.文明规范层面道德教育中的文明规范引导主要包含礼貌用语指导、待人接物礼仪训练、日常文明行为规范等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的思想、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都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加上经济格局变革的影响,文明规范教育的内容层次逐渐提高,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这使目前我国的社会文明规范教育培养独树一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文明规范教育内容的完善是任一阶段都必须落实的重要任务。在家庭道德教育中,大部分父母具有一定的“补充思维”,即在已完成的文明规范教育基础上,另外加入从实践经验中汲取的新内容。由此可见,我国的家庭道德教育内容体系是有一定开放性和吸纳性的,且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逐步深入,很多本来不会在教育子女时出现的内容也慢慢被纳入家庭道德教育范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定会有更多新的内容加入这个范畴。3.意识观念层面意识观念包括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一般在未成年期时形成。我国有意识地将这部分内容纳入道德教育体系,以便及时、有效地完成正确意识观念的建立。从现有的教育经验可知,青少年“三观”的形成和家庭教育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对“三观”的引导常常不是由父母主动列入家庭道德教育,而是在子女十几岁“三观”萌芽时,他们针对一些社会现象问题的判断出现困惑向父母请教时才开始的,这和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与社会文明规范有很大差别。这样的引导方式对青少年“三观”的形成及道德品质有很大影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也因此成为我国现代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工作。4.劳动品格层面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德、智、体、美、劳”是五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劳动品格的塑造关系个人责任意识、集体意识的建立,即便在社会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当前,仍属于不可或缺的部分。由于青少年群体劳动机会的欠缺,劳动品格教育需要在家庭教育中有意识地主动落实。在子女到一定年龄后,具有道德教育意识的父母会培养子女主动开展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由此让子女拥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入学后,通过鼓励子女多参与集体劳动的形式,培养子女的集体主义感和社会责任感。但总体来看,较之英、美、日、韩等国家,中国家庭对子女的劳动要求仍明显偏低,具体表现在劳动时长更短、劳动强度更低等方面,究其根由,主要是劳动意识渗透不足、劳动观念有误等[3]。

(二)西方国家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1.宗教认知层面宗教文化在西方国家有着久远的历史,且一度被视为道德教育的基础。发展至现代,西方宗教意识的影响已经被不断削弱,但基于其独特且牢固的社会根基,目前许多重要活动仍和宗教生活有紧密联系。一定程度上,西方的道德教育是通过宗教教育开展、进行的。在西方家庭里,大部分青少年会在有意无意间学习《圣经》中的内容,父母也惯用《圣经》中的故事对子女进行道德引导,甚至包括宗教训练、参加宗教仪式活动等。虽然西方的家长没有强迫子女信仰宗教,但是他们的行为和日常要求中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的价值取向及道德品质。2.道德品质层面西方国家的父母在家庭道德教育中始终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认为个体情感、行为、思想的走向直接决定个人发展乃至人类利益的变动[4]。正因如此,西方国家父母普遍注重如下方向的社会规范教育:诚实、勇敢、自律、公正等。值得借鉴的是,在道德品质教育过程中,西方国家多以潜移默化形式将这些优良品质渗透于日常生活当中,鲜少刻意进行概念灌输,所以在西方很少出现“禁止随地乱扔垃圾”“禁止摘花”之类的告示性标语。3.公民意识层面西方教育家认为,教育可以促进负责任的、讲人道的、知情的公民的发展。所以西方人民非常注重培养具有法制观念的公民,对公民意识的引导也一直存在于家庭道德教育体系当中。首先,西方父母大多在教育初始阶段就习惯在子女日常生活中灌输独立意识,注重培养子女的社会道德和法律义务意识,强调个体在社会当中也不可忽视个人价值的存在,要为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任。其次,西方父母会在潜移默化中用自己的言行教会子女什么是一个民主社会的公民所该承担的经济和政治责任,让子女学习如何尊重人类尊严和个人价值。另外,在家庭关系里,西方国家父母和子女都较为注重各自的隐私空间,因此父母鲜少以介入、干涉姿态进入子女的空间。父母通过尊重子女的方式让他们在家庭中学会如何在与人相处过程中尊重他人,从而引发子女对权利和义务的思考。

三、中西方家庭道德教育的优势与不足

(一)中国家庭道德教育的优势与不足

中国家庭道德教育具备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家庭道德教育的开展需要文化土壤作为支持。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发展,已形成庞大的传统文化体系,“修身齐家治国”“仁义礼智信”“见贤思齐”等关于道德品质修养的教育理论流传至今,已成为现代家庭道德教育中的独特素材来源之一[5]。其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作用明显。即便在改革开放逐渐深化的当前,我国对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坚持仍一如既往,意识形态与精神文明的良好渗透由此获得重要契机。在此趋势下,家庭道德教育始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指导下开展,爱国主义、诚信意识、奋斗精神等正向道德品质于多个维度作用于教育中,为家庭道德教育成效的提升创造了先决条件。中国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不足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糟粕部分尚未完全剔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体系中固然有诸多值得传承发展的精华部分,但糟粕部分同样客观存在,在现代家庭道德教育需求下难免产生一定负面影响。譬如,长期以来,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有明显的权威化、专制化特征,在缺乏调整意识的情况下极易发展为对子女的过度控制,与子女心理健康发展需求构成矛盾,不利于道德教育的开展。其二,重智轻德思想普遍存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家长的教育观念难免向智力培养方面偏倚,忽视家庭道德教育。这种现状极易导致教育结构失衡,使家庭道德教育内容范围进一步缩紧。

(二)西方国家家庭道德教育的优势与不足

西方家庭道德教育具备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道德教育理论、方法相对成熟。西方国家对家庭道德教育的关注要早于中国,自二战以来便涌现出许多影响广泛的道德教育理论学派,并于后期在实践中尝试推行,具有丰富的理论、实践经验。这些早期形成的教育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西方家长的家庭道德教育内容、方式选择,目前已形成相对成熟的体系。其二,家庭与学校、社会之间的衔接较为紧密。教育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家庭、学校、社会未形成合力的前提下通常难以发挥最大价值。西方国家在构建家庭道德教育体系时,充分考虑了不同教育主体之间的衔接路径,为后续矛盾与问题的解决奠定了良好解决基础。西方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不足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个人主义突出,内部矛盾难以消解。对个人主义的过度追求始终是西方社会内部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如在自由思想泛滥情况下,鲜少有人主动承担社会义务与责任,道德导向作用因此被弱化。其二,宗教信仰对客观道德价值信仰形成制约。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里,信仰多元与兼容并蓄是主要基调,这直接导致不同信仰之间的道德标准呈割裂状态,客观道德理念的推行与普及反而受阻。

四、完善中国家庭道德教育内容体系的策略

(一)主动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改进方式方法

家庭道德教育的观念决定实践立场,这要求父母与时俱进,主动推进自主教育观念的革新转变,使之与社会道德建设发展规律相适应。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学习西方国家对个人潜力的挖掘意识,在家庭道德教育内容选择中遵循多元需求,提高教育内容的丰富程度,将道德理念与人才竞争理念进行深度结合,完成教育层次的升级。其次,对现有的方式方法基础上加以改进,如通过道德教育与实际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巩固效果,同时有针对性地引导子女对生活中存在的失德行为进行抵制,或将公益行为、互助行为引入家庭,从而优化子女的受教育体验。另外,要重视优质家庭环境的创造,包括文化环境、关系环境、情感环境等。父母从平等、包容的视角出发,客观看待家庭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规避专制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

(二)合理借助社会支持,形成道德教育合力

参考西方国家的一体化教育结构,可适当在家庭道德教育领域借助社会支持,搭建完整的教育框架。首先,通过正面的舆论导向优化社会道德环境,具体可落实为:主动发挥媒体话语体系的引导作用,加大电视、报刊、杂志、广播等方面的道德意识宣传力度;结合社会热点事件,做好道德素质理论宣传,同时以先进的传媒工具扩大影响力,引发道德反思思潮,对具有道德腐蚀作用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进行抨击,使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反作用于家庭道德教育。其次,加强社区道德教育建设,使个体的道德教育工作相互串联,形成网状结构。如按照居住地点进行划分,定期组织家庭与家庭之间的道德实践活动,重点考察道德表现,以便及时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三)完善硬性管理标准,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为解决家庭道德教育中缺乏硬性管理力度的问题,可从优化道德教育环境的角度出发,通过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的形式完善家庭施教保障。首先,可通过大众媒体渠道呼吁加强青少年信息环境管理,针对潜在的不良信息进行大力监管抵制,着重对网络环境中存在的反动信息、错误思潮进行处理,维护青少年群体道德教育环境的健康。其次,在现有法律法规体系基础上,加入对社会形态、社会环境的考虑,细化并完善法律条款,正视家庭道德教育与法律保护措施之间的不对等之处,同时扩大依法意识的宣传普及范围,为家庭道德教育中的守法教育与自主防护教育做好铺垫。

五、结语

家庭道德教育的优化升级是社会道德建设导向下的必然趋势。无论中国或西方国家,在家庭道德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始终要基于国情,从去粗取精的角度把握现有优势,突破局限,通过借鉴其他国家的有利经验达成重塑自身道德教育体系的目的,为后续教育实践水平的提升稳扎理论根基。

[参考文献]

[1]何湾.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性探析[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20(2):91-95.

[2]万庆兰.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儿童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

[3]鲁娅蕊.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对青少年家庭教育的启示[D].郑州:郑州轻工业大学,2020.

[4]贺维宏.浅谈新时期家庭教育对小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J].名师在线,2020(14):72-73.

第2篇:道德教育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新时代;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内容;革新

曾在1990年撰写并发表了《秘书工作的风范——与地县办公室干部谈心》;2014年,人民日报海外版全文刊载;同年,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主办的《秘书工作》全文刊发。虽然时隔20多年,但文章所承载的思想仍闪烁着时代光芒,“可谓每句都是实在话”。[1]在《秘书工作的风范——与地县办公室干部谈心》一文中,分别从办公室工作特点、对办公室工作的希望、秘书人员应当加强修养、地县党委都要支持办公室工作等四个方面,对秘书工作提出了要求。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还从秘书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秘书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点、秘书职业道德修养的侧重点等方面,着重阐述了秘书职业道德修养相关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反腐工作的深入,党政秘书腐败现象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这背后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新时代,文秘专业以有关秘书工作的论述为指引,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既是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一种体现,更是提升文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现实需要。而以有关秘书工作论述革新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内容,是必要举措。

一、引用有关秘书职业道德修养必要性的论述,增强学生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在《秘书工作的风范——与地县办公室干部谈心》一文“秘书人员应当加强修养”部分,从秘书的职业性质出发,认为“秘书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要正确对待名利荣辱,树立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断加强和深化自身的修养。”[2]在当前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相关教学内容仅在《秘书学导论》课程的“秘书职业素养”等部分中有所呈现,且未能紧扣名利荣辱、无私奉献等加强秘书职业道德修养必要性的阐述,对于学生增强职业道德修养自觉性的培养还不够。为此,不论是教材内容的编写还是教学内容的设计,都应该有所调整和增加。一是要加强文秘专业学生名利荣辱教育。对于学生而言,由于其没有进入职场,处于一种准职业状态,对于职场的名利荣辱感受不深,一般性的理论教学难以让学生对名利荣辱有深刻的感受,更难以让学生将名利荣辱与自身的职业专业联系起来。所以在名利荣辱教育上,教材的编写、教学的设计应该多以典型的案例为主,采用一个观点附带一定数量案例的方式,通过案例引导学生将学生带入一定的职场情境,让学生在拟定的职场情境中,体会和感悟名利荣辱在秘书职业工作中所起的作用,从而为学生今后做出正确的名利荣辱选择提供帮助。但是,选定哪些与秘书名利荣辱相关的案例编入教材、进入教学,需要有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设计。在教学上,典型案例的选取无非有正面和负面两种。正面典型案例,能够引导学生向榜样学习培育正确的义利观;负面典型案例能够警示学生更好地遵守职业道德。具体如何选取,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内容作出合理的判断。二是要引导文秘专业学生树立无私奉献精神。如果将秘书工作和其他工作一起比作一个舞台,秘书的角色肯定不是台前的而是幕后的,肯定不是主角而是配角。在培育文秘专业学生无私奉献精神上,教师可以结合文秘专业的特殊性,参照大学生思政教育理论与方法,从道德自我、价值理性、公共意识等层面加以引导。道德自我要求文秘专业学生在专业学习、实习实训等过程中,努力做到利他,不断充实对自我的认知,不断追求真善美,从而获得德性的成长。价值理性强调文秘专业学生要在学习、工作过程中能够拥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和合理的价值倾向,并以此为基础,提升个人价值。公共意识则强调学生在秘书岗位上要有为公众服务的精神,要将个人的工作融入到大的环境之中,做到大公无私,推动人与人之间的友爱进步,促进单位的和谐稳定。

二、采用有关秘书职业道德修养基本点的论述,指导学生明确职业道德修养的方向性

在阐述秘书如何加强自我道德修养时,结合时代转变,引用宋朝吕本中所著《官箴》,从清、慎、勤三个方面强调了秘书职业道德修养基本点。[3]的阐述,既有历史的底蕴,又包含了时代的要求。而当前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有关内容,要么未能全面概括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比如一些教材未能将清廉作为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要求;要么没有结合时代的要求,比如较少谈及秘书职业道德修养要注重从政治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为此,教师有必要在教育教学中,进一步完善秘书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点,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增强自我修养。一是要加强学生廉洁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加强廉洁教育,似乎有些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但是,不同专业的学生面临的情况有所不同。与一些廉政风险高的职业相对应的专业,提前做好廉洁教育,十分有必要,可以起到“预防针”的效果。从十八大以来党政秘书腐败频发多发的情况来看,秘书,尤其是党政部门的秘书,清正廉洁是职业道德素养的基本底线要求。文秘专业在学生职业道德修养教育中,可以综合党政秘书腐败的案例情况,条分缕析地理政秘书廉洁教育的要点,将相关内容纳入教材、编入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廉政意识,为学生今后在文秘岗位做到清正廉洁打下基础。二是要引导学生谨言慎行。谨言慎行几乎是所有职业的一个基本要求。只是在秘书工作中,这个特点尤为凸显而已。教学中应该教导学生“慎言”,要让学生认识到不该说的不要说,不能因为了解掌握较多情况,越过职业发表与自身岗位不匹配的言语。教导学生“慎闻”,要让学生能够做到不该听的不要听,不能因为身处中枢位置,打听消息便利,就打听与本身工作无关的内容。教导学生“慎行”,要让学生意识到不该做的不要做,不能因为是领导身边人,是上级机关的工作人员,就忘记自我本分,有出格的行为。教导学生“慎出”,要让学生学会不该露的脸不要露,尤其是在一些公众场合,秘书是为工作和领导服务的,不应该让聚光灯聚焦在自己身上。三是要敦促学生勤奋好学。从秘书的职业看,上情下达是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就注定了秘书必须了解上情,掌握下情,才能较好地将两者之间对接起来。在这个方面,因为秘书一般对自身所在单位情况了解较多,下情容易掌握;重点在于上情,在于如何让自我政治、思想同上级保持一致。这就决定了秘书工作要多加强政策文件、时事新闻的学习。对此,文秘专业可以不定期地组织学生集中学习理论文件,适时开展时事内容测试,以内容学学习和考试测试,督促学生养成勤奋好学的好习惯,为学生今后从事秘书工作提供帮助。

三、结合有关秘书职业道德修养侧重点的论述,强化学生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实践性

认为秘书在加强自身修养中,还要特别注意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注意生活小节。[4]特别强调秘书要努力做到不自恃、不自负、不自诩、不自卑、不自以为是等“五不”。[5]“五不”要求是从工作实践出发,提出的秘书职业道德修养的侧重点,对于指导文秘专业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秘专业要采用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改革等举措,增强职业道德修养教学的实践性,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落实好“五不”要求。一是要培养学生平等待人,做到不自恃。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秘书只是一种工作,如果自恃牌子大、靠山硬,牌子和靠山都会随着职位的变迁等而变化。唯有在秘书这一特殊位置,平等待人,清醒看待工作中的关系,以平常心对待工作中的事务,在平等中锻炼服务意识,就能和谐地处理好与领导、与其他服务对象的关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祢衡、杨修等古今案例,让学生认识到自恃的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借鉴杨颙等人的故事,说明平等、谦和才能发挥好桥梁的作用。二是要培养学生谦虚心态,做到不自负。心理学研究表明,谦虚心与学习、人际交往、幸福感、自尊等密切相关。[6]其中,谦虚心态与人际交往存在正相关关系。秘书的自负,会导致出现盛气凌人、颐指气使等情况。这些情况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秘书自身的成长成才,更不利于工作人员对秘书及其服务的领导形成良好的印象,可以说百害而无一利。培养秘书的谦虚态度,能够形成更为平等的沟通氛围,能够让各方面的情况更好地汇集于秘书,能够让群众、干部对秘书、领导有良好印象。三是要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做到不自诩。从信息学角度分析秘书的工作,秘书主要的工作任务是信息的传递,推动信息真实、有效、快速地流通。实际工作中,个别秘书的吹嘘炫耀,是一种非工作信息的表达;个别秘书的妄加评论,是一种信息的非正常传达;个别秘书未能守口如瓶,则是信息的一种非正规渠道流动。真实有效传达信息,是秘书诚实守信的一种重要表现。文秘专业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育,可以结合信息传播学中有关理论,强调信息传递在秘书工作、秘书生涯中的重要性,保障学生做到不自诩。四是培养学生自信心态,做到不自卑。秘书既不能自诩,又不能自卑,而应该自信。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秘书工作关系的角度分析自信的来源。秘书工作能够得到领导的指导,秘书可以更快地进步;秘书工作能够得到同事的支持,秘书可以更好地成长;秘书工作能够得到客户的认可,秘书可以得到更好地锻炼。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入心理学有关内容,教会学生在遇到困难、遇到挫折时,能坦然面对工作中一些不可避免的失误,合理地进行归因分析,有效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建立科学的自我评价,客观、正确地看待工作经历中的人和事,从而培养学生树立自信心态,在工作中快速成长起来。五是培养学生博采众长的能力,做到不自以为是。秘书工作应该向领导学习、向同辈学习、向群众学习,并在学习中形成博采众长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做到不自以为是。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向领导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只有更好地了解和掌握领导的意图、行为,才能更为有效地协助好领导开展工作;教会学生向同辈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在办事、办公、办文的业务活动中,引导他们以前辈、同事为榜样,先模仿后创新;教会学生向群众学习,就是让学生认识到工作的最终目标是服务群众,只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会更好地推动工作。

参考文献:

[1]旗峰论剑.谈“五不”秘书工作体会关乎干部心态建设[EB/OL].(2014-04-25).

[2][3][4][5].秘书工作的风范——与地县办公室干部谈心[J].秘书工作,2014(04):4-7.

第3篇:道德教育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内容;整合研究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是人们思想智慧的结晶,其不仅可以将形体美充分的诠释出来,而且人们还经常将它作为一种肢体语言进行交流,是一种有效的情感表达渠道和形式。学前教育中的舞蹈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幼儿肢体的协调性,塑造幼儿的独特气质,同时还可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艺术素养和舞蹈意识,有利于推动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但是,当前学前舞蹈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舞蹈教学经常会受到艺术专业舞蹈教学内容的影响,过于注重舞蹈技能的锻炼,使得学前舞蹈老师的培养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一、学前教育中幼儿的基本特征

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他们的年龄都相对较小,对一些新事物的认识能力、接受能力、语言水平等都极为有限,在了解幼儿特点的基础上,怎样才能将舞蹈内容更好、更有效地传授给幼儿,是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并且将其作为培养学前教育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目标之一。学前教师应该充当幼儿学习的领导者,注重舞蹈教学在幼儿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让幼儿在进行舞蹈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学前幼儿的年龄基本上都集中在4—6岁左右,这一时期正是他们身体机能、大脑组织结构等不断发育的重要阶段,通过学习舞蹈不仅可以不断拓展幼儿自身的认知范围、模仿能力和观察力,而且语言水平、事物认知能力、自觉性和稳定性等能力也会逐渐提升。此外,在学前教育教学中,幼儿的求知欲和自我意识也在不断提升,在身体发展方面会体现出较强的灵活性,并且日渐发展成熟。

二、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教学内容的问题

1、舞蹈难度大,无法适应学前教育实际

在学前教育中,由于幼儿受到身体发展和年龄的限制,使得他们对事物的接受能力较为有限,需要针对他们的发展特点合理的设置舞蹈教学内容,具体来说,就是舞蹈内容要尽可能的科学、简单以及实用,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幼儿发展需求。但是,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所设置的舞蹈课程内容基本上都过于专业化,而且教学目标越来越朝着专业舞蹈艺术院校的方向发展。在实际教学中,舞蹈内容并没有考虑幼儿的发展特点,不仅过于注重舞蹈技巧的训练,而且舞蹈动作的内容也极难,无法有效适应学前幼儿的身体发展机制,严重超出了幼儿的理解和接受范围,使得舞蹈内容在学前幼儿教学实践中的实用性较差。这种脱离幼儿发展实际的舞蹈内容教学,无法适应学前教育的实际,从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也难以实现。

2、舞蹈内容的技能性较强,缺乏一定的人文性

在教学活动中,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教学内容的课程结构安排普遍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形式上是很多老师都容易犯的错误,通常都比较关注舞蹈的表现形式,强调舞蹈技能的掌握和训练,没有将人文精神充分有效的融入到舞蹈教学中去。一般来说,舞蹈精神和表现形式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如果将它们分开进行舞蹈教学,那么幼儿学习会严重缺乏全面性。舞蹈学科本身具有着较强的人文性,如果只是掌握了舞蹈技能而缺乏人文性,那么老师在学前教学中就无法培养幼儿的思想品格和文化涵养。

3、各舞蹈内容之间相互独立,融合的紧密性不强

舞蹈作为表现形式,可以让幼儿向他人充分的展现自我、反映自我等,可以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培养未来学前教育舞蹈教师的重要场所,其在学生培养方面有着重要的责任,舞蹈教学质量对未来学生开展学前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学前教育专业在编排舞蹈内容时,普遍缺乏着科学性和有效性,每一章节的舞蹈内容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与其他艺术之间的渗透性和融合性不是很紧密,这极为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整合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教学内容的有效策略

1、整合的基本思路

学前教育专业设置的舞蹈课程通常包括基础的舞蹈理论、基本训练、幼儿舞蹈、舞蹈作品鉴赏以及民间民族舞蹈等多种内容。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教学中,要想将这些舞蹈内容有效地整合起来,不仅要按照舞蹈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和内容的系统性,坚持科学性、实用性以及教育性等基本原则,同时还要根据专业教学实际情况、专业课程内容、专业学生经验等,对现存的舞蹈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删减以及补充。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将舞蹈教学内容划分为四个模块,并选择相应的舞蹈技能和知识作为每一模块的主线和切入点,与其他板块内容进行有机融合,逐渐构建一个综合性的舞蹈教学集合体。此外,这四个模块之间不仅保持一种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关系,同时还要纵横贯通,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系统性。

2、充分凸显出舞蹈教学的价值

(1)儿童性。因为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未来会从事幼儿教师的职业,所以对学生进行儿童舞蹈技能、理论知识以及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在舞蹈教学内容的整合过程中,儿童性是其中需要重点强化和突出的要素,通过对课程结构的调整,提升幼儿舞蹈所占的比例,不仅要将儿童舞蹈单设成一个模块,同时还要在各个模块中融入儿童舞蹈中的基本元素,将儿童性充分的渗透到舞蹈教学中去。例如,舞蹈技能模块,老师可以将古典舞蹈和芭蕾舞作为训练的基本主线,并且渗入幼儿形体知识内容,方便学生了解幼儿的发展规律和生理特点,掌握训练幼儿形体的内容和基本方法;民族舞蹈模块,在进行民族舞蹈教学中融入一些民间的幼儿舞蹈内容,方便学生在自娱性和趣味性的舞蹈训练中感受民间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增强学生对幼儿舞蹈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儿童舞蹈模块,这一模块将儿童舞蹈的教学、表演以及编创等集为一体,凸显出学前舞蹈教学的特色;舞蹈鉴赏模块,其主要就是引导学生鉴赏儿童舞蹈作品,让学生深入的了解儿童舞蹈的基本特点。(2)人文性。当前,人们对“人文”的理解已经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文化现象,同时从教材内容和教材属性方面来看,舞蹈也被人们看作是人文的一种形式,具有较强的人文特性。舞蹈内容不仅与生产方式和社会发展相联系,同时还涉及了审美情趣内容,学前舞蹈课程所蕴含的人文性正是文化发展大背景下的有效补充。例如,云南白族中的仗鼓舞,它作为民族舞蹈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具有良好的人文性和独特性,其在舞蹈内容上,不仅将舞蹈渊源、道具、光效以及音乐等有机结合到一起,同时还将社会生活现象和思想内涵等通过舞蹈充分的展现出来。(3)师范性。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师人才的重要场所,舞蹈教育是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同时还要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熟练掌握学前舞蹈方面的教学知识和能力。在传统形式的教学中,往往都比较注重学生对舞蹈内容的学习和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舞蹈的创作。而在舞蹈教学中主要有教与学等内容,其中“教”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技巧和能力,学生在掌握基础舞蹈技巧的同时,还要对舞蹈教育思想和动作内容进行创新,不断提升自身幼儿教育水平。此外,在专业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学会儿童舞蹈的编排,由浅入深的设计出符合幼儿身体发展特点和年龄阶段舞蹈动作,并且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选择舞蹈音乐,这样才能让幼儿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舞蹈,有效培养幼儿的审美观念、塑造幼儿的体型。(4)综合性。在体现舞蹈内容综合性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不能将这种综合性看作是多种艺术的简单拼凑,而是要在儿童舞蹈模块教学中更多地融入戏剧表演内容。因为我国艺术类型多种多样,其中戏剧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它包含着朗诵、表演、唱歌、美工、编导以及器乐等多种视听艺术,通过戏剧表演的融入可以方便幼儿进行综合性的实践和学习。而儿童戏剧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游戏性,能够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专业学生应该注重这种尝试,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进行舞蹈的编创、歌曲演唱、朗诵以及编导、录像、上传等,逐渐构成一种新的艺术美,增强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教学的综合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编创能力。

四、结论

总而言之,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重要场所,其教学质量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教学能力,而且对未来幼儿学习和成长发展也具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在舞蹈教学中,应该在充分了解幼儿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对原有舞蹈内容进行完善和整合,增强舞蹈内容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联系,突出舞蹈教学的儿童性、综合性、人文性以及师范性,提升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感和教学能力,为学前教育培养更多优秀的幼师,通过舞蹈教学塑造幼儿的形体,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侯颖.关于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几点思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01:124-125.

[2]侯颖.探析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创新[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07:98-99.

[3]喻力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J].大理学院学报,2008,09:71-73.

[4]杨艳霞.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9,02:58-61.

[5]陈雯.单一走向复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刍议[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5,06:66-69.

第4篇:道德教育的内容范文

1在高职食品专业教学中开展职业道

德教育必要性分析在高职食品专业教育过程中,食品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对于整体行业素质的提升有着十分必要的推进作用。在实际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在高职专业教育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具有以下的必要作用。

1.1高职专业教育是职业道德养成的基础

在实际的高职食品专业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阶段学习与养成的知识与实践内容,较容易在实践职业过程中得到良好的应用。正因如此,在高职专业教育过程中开展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较容易使学生将学习到问题与内容,应用到实践工作中,保证其在实际的职业生涯中遵守良好的职业道德。

1.2高职专业教育容易形成规范化的工作模式

我们对食品行业中的主要职业道德研究中发现,大部分的职业道德内容是可以通过规范化工作管理模式养成的。如规范化食品加工中,食品加工中的职业道德要求几乎可以全部通过规范化管理实现。在这种情况下,规范化理念的形成就是保证食品行业职业道德养成的重要工作模式。在高职食品专业教育中,学生大部分将从事食品行业的基层管理人员,所以对高职学生做好规范化管理教育,对于行业整体职业道德理念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2职业道德教育实践工作措施探析

在高职食品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实践工作中,我们根据高职教育的实际特点与内容,开展了实践教育措施研究,利用了以下的工作方法,开展了职业道德教育工作。

2.1将道德教育内容列入教学整体计划与目标

在高职食品教学管理过程中,我们必选在整体教学计划与目标的制定阶段,就必须确立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与位置,保证这一教学内容在整体教育过程中安排合理有序。在教学计划与目标的制定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我们必须将道德教育内容合理的分布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保证职业道德教育成为食品专业整体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避免教育内容孤立情况出现。其次是在教育目标的制定过程中不能只重视掌握,必须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全面理解与执行,实现职业道德理念的最终实现。最后是在职业道德教学计划与目标的制定中,必须重视实践工作内容,以实践教学成果为评价的标准。

2.2做好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安排工作

为了提高食品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我们在实际的教育课程安排中需要结合实际教育内容做好课程安排工作。一是合理穿插于教学课程中。食品安全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与理论以及实践课程教育有着十分紧密联系。所以在教学课程安排中,将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穿插在日常课程中,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在食品生产加工的专业课程中,针对每个生产环节中穿插进相应的职业道德要求,对于学生职业道德理念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是做好课时安排工作。由于高职食品专业教育学习内容较多,所以留给职业道德教育的学习课时较为紧张。所以在课程安排过程中,教育者必须合理的安排教学时间,利用高效的教育工作方式,有效地完成食品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工作。

2.3创新职业道德教育方式与内容

在实际的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为了确实提高教育工作质量与效率,我们需要很好的开展教育创新工作,利用创新性的教育方式与内容开展教育工作。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以下创新工作方式与内容。一是利用社会中的食品热点问题进行教育工作。在食品专业职业道德教育中,我们结合社会中存在的食品安全类热点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学习,提高其对职业道德重要性的认识,对于职业道德教育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二是结合实验检测工作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直观性。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对于针对食品进行的各种实验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在实验过程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化学元素等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结合职业道德要求,将违反职业道德造成的食品有害物质、化学物质超标的情况,通过实验检测展现出来,使学生对于这一问题产生较为直观的认识,是一种有效地工作方法。三是发挥出职业实训课程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在当前的高职食品专业教育过程中,实训课程的应用十分广泛。在这一课程中,食品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具有很好的实践性特点。在这一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对职业道德行为的模拟与实践,到的职业实践的实际要求,保证了职业道德规范在实际职业环境下的具体要求。

3结束语

第5篇:道德教育的内容范文

广义上的道德教育是一种通过知识传授、观念养成、性格培养等途径来提高受教育者在思想观念、政治意识、行为规范、心理调适等方面素质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它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四个方面组成的,这些教育活动是一个有机体,统一地存在于广义的道德教育中。政治教育培养政治素质,它解决与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有关的问题;思想教育培养思想素质,它解决与思想认识和思想工作方法有关的问题;伦理道德教育培养伦理道德素质,它解决与社会伦理和个人道德有关的问题。当前所说的道德教育的内涵就是这三种教育的总和。它尤其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社会为本的德育活动,即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需要的人。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内涵有本质的不同,它是一种培养个人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防治心理疾病、保持心理健康的德育话动。具体而言,心理教育就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使其心理过程正常、健康发展,从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个性,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减少和预防心理疾病的教育活动,它解决的是心理素质上的问题。心理教育的这一概念,概括了心育、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以及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治疗和普及性的心理知识教育等。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育只关注传统意义上的德育,忽视了与学生身心发展更为密切的心理教育部分。因此,心理教育的提出,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差异

第一,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产生的渊源不同。自古就有以德治国的说法。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道德教育源远流长。道德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也正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心理学相对于德育而言,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当人们分析各类社会现象,发现许多问题无法从既定的道德标准中找到原因并作出合理的解释时,便开始关注个体的心理现象,从而开始了对个体心理的研究,提出了心理教育的概念。笔者认为,心理教育是道德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二,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内容不同。道德教育要解决的是思想、政治领域和道德生活中的是非、善恶以及如何提高人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问题;而心理教育要解决的是提高心理素质、发挥心理潜能以及维护心理健康的问题。道德教育针对的是政治方向、思想倾向和道德价值观念的问题,解决人的社会倾向问题;而心理教育主要是帮助受教育者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发展潜能,使受教育者更好地适应学校、家庭和社会。相对来说,心理教育解决的是育人任务中基础层次的问题。

第三,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采用的方法不同。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道德教育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行为准则和标准的道德规范。所以,道德教育常用灌输和树立榜样的方式开展教育工作。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被动地接受既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个体没有任何自由发挥和自主判断的空间。榜样式的教育方法通常通过榜样的事迹促发人们深藏在内心的道德情感,从而促使人们以榜样的行为规范来约束自身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使受教育者的道德觉悟得到提高。榜样式的教育方法比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更易于被受教育者接受,且教育效果更为明显。进行道德教育的这两种方法,属于被动式教育。而心理教育常通常采用倾听、讨论、鼓励、辅导等方法开展教育工作。这些方法都属于互动的、主动式的教育方式。心理问题源于个体的内心,表现于个体的语言、行为,要做好心理教育,首先必须了解和掌握个体的心理,只有通过倾听、讨论、观察,才能对个体的心理问题做出准确的判断,通过讨论、鼓励、辅导,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对个体进行心理教育。由于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方法存在主动式与被动式的差异,因此笔者认为,在教育过程中,道德教育可以采用面对群体集中教育的方式,而对于心理教育则更适合采用面对个体单独教育的方式。

第四,推进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动力不同。从上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方法上的主动式与被动式的差异中不难看出,推进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动力是不同的。道德教育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外部,它是一些道德规范和要求,往往要求被了解、被接受;而心理教育的动力则是来自于内部的、自身的需求,它是主动的、积极的。第五,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对个体发展阶段性要求的程度不同。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虽然也需要针对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不同内容的道德教育,但不同阶段的道德教育内容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差异。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必须针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开展不同内容的心理教育,这样心理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可以说,心理教育对个体发展的阶段性要求程度高于道德教育。

三、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联系

第一,道德教育离不开心理教育。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良好的心理素质之上的。没有良好的心理教育、受教育者没有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道德教育工作就无法正常开展或者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有心理教育到位了,道德教育才会易于被受教育者接受,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受教育者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是非面前辨清方向,明确目标,经受考验,从而使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所以说,道德教育离不开心理教育。

第二,道德教育为心理教育明确了教育方向。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道德教育的内容是有差异的。道德教育的内容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心理教育也必须同不同时期的道德教育相适应。在不同时期道德教育过程中凸显的心理问题,也正是心理教育需要首先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脱离了道德教育的心理教育是没有目的和意义的。所以说,道德教育离不开心理教育,同时,道德教育又为心理教育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