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勤工助学心得体会范文

勤工助学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勤工助学心得体会

第1篇:勤工助学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存在问题;体系构建

一、当前高校勤工助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勤工助学基金来源渠道单一,基金总额严重不足

教育部和财政部的《关于在普通高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的通知》规定,各高校每年必须从学费收入中划出10%的经费,专门用于勤工助学工作。但据调查,目前高校一般只从当年学费收入中划拨出1%作为勤工助学基金,真正用于勤工助学,各高校从学费收入中划拨的勤工助学基金与国家规定的数目相差甚远,缺口很大。而且,不少高校勤工助学基金无法真正到位,或者无法做到专款专用。

(二)勤工助学岗位供不应求

目前学校能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太少,不能满足学生的愿望(学校有能力安排的岗位不到申请学生总数的30%)。各高校和校外的联系多局限于介绍家教,开展代销业务,几乎没有与校外公司或企业联手为贫困生的勤工助学提供机会。大多数学生校外的勤工助学工作都是自己找或别人介绍,岗位不固定,大多为临时性或一次性的工作。

(三)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度不够

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虽然得到了社会的逐步认可,但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还很不够。第一,社会对勤工助学基金的资助力度不够。目前,尽管很多有识之士在各高校设立了各种奖学金,并建立了基金会,但迄今为止,除了政府和学校,还很少有单位和个人在高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第二,社会给学生提供的岗位也很不够。从目前情况看,社会给学生提供的主要是一些家教、促销、市场调研之类的临时性岗位,固定基地的建设和固定岗位的提供还很不够。再加上学生自身素质的欠缺和社会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社会在给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方面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第三,社会上一些部门和个人对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认识不足。有的单位只是将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个别不法分子还利用学生急于求职的心理使学生上当受骗。另外,随意克扣工资、工作条件恶劣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二、高校勤工助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贫困生自身的主观原因

受利益驱使,部分学生将“勤工”和“助学”分开理解,盲目追求短暂的经济利益。有的贫困生认为勤工助学会影响学习,是“勤工误学”,不愿意参加这些活动。也有一部分学生自尊心过强,不敢正视贫困,不愿让老师和同学知道他的家境困难,甚至不愿接受他人的资助,瞧不起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尤其是体力劳动型的岗位,认为很丢面子。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或是实际动手能力差,在自我解困的问题上缺少自强自立的拼搏精神,面临的困难难以克服。有部分贫困生思想意识存在偏差,对学校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

(二)学校内部的管理缺乏弹性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亦即学生仍然编入自然班,有年级和班级限制,多数学校还保留有降、留级制度,对修业年限规定得也很死。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必修、限选、任选三类。必修的内容太多,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太小。管理较死板:修业年限限制得比较死,学位授予上没有体现学分制的指导思想。高校现行的管理体制,如学生的评价体系、学籍管理、学分制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勤工助学工作的拓展。

(三)勤工助学基地建设和实体开发力度不够

大部分高校勤工助学基地的建设还只是停留在开书社、办服务性商店、搞洗衣服务部等水平上。而这些基地限于客观因素的影响,既无法保持稳定性,也难以拓展勤工助学岗位,从而使勤工助学岗位难以增加,而且也难以使勤工助学基金变为资本进入生产领域,从而难以实现基金大幅度增值,最终制约了勤工助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四)市场经济的唯利影响

不少单位把大学生等同于“民工”、“打工仔”,或视之为一种单纯的劳动力,不能营造出勤工助学的良好的外部条件。一些唯利是图之人,利用学生社会经验不足,进行欺骗敲诈活动。亦有极个别单位利用合同的缺陷欺骗学生,以不正当理由克扣或拒付学生应得的报酬,甚至还出现过用人单位殴打学生的犯法现象。更有甚者,还有不少有名无实的中介所,动辄蒙骗不明真相上门求“职”的学生,从中赚取中介费。

三、建立健全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体系的对策思考

(一)转变观念,推进以勤工助学为主导的资助方式

鼓励和组织在校贫困生开展广泛的勤工助学活动,既能够使他们获得有效资助以保证完成学业,又可达到育人目的。可以此为契机,带动广大学生参与其中,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劳动观念、纪律性和责任感,使他们通过勤工助学这门“课”的学习,汲取在课堂上和书本中所得不到的营养,并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增长才干,陶冶情操,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同时,勤工助学这种有偿资助也是把对贫困生的“输血”变成“造血”,是对贫困生的一种最积极有效的解困形式,而单纯的发放困难补助、减免学费等无偿资助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终将被淘汰[1]。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勤工助学基金的滚动发展,从经济上保证资助工作的长远发展。

(二)多渠道筹集勤工助学基金

1从国家扶贫基金中划拨一定比例。国家和各级政府应从扶贫基金中拿出一定的比例,将其划入贫困生勤工助学基金,加大对贫困生的扶持力度。[2]这不但能起到扶贫基金对贫困家庭的扶持作用,而且还能通过贫困生学成后的就业,从学识技术和经济上扶助贫困家庭解困。

2从教育事业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可以把原来的助学金、减免学杂费费用中的大部分经费纳入勤工助学基金,同时将该基金中的一部分用于滚动发展,一部分用于贫困生勤工助学奖励。

3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企业、个人在高校设立勤工助学专项基金。应采取政策措施,如规定企业事业单位按一定标准向国家交纳高等教育成本费,用于设立或捐助勤工助学专项基金。通过高税收促使其纳税不如捐赠,可鼓励向贫困生提供捐赠。

(三)大力拓宽勤工助学渠道,加强学生、学校与社会的交互联系

1充分挖掘校内潜力。可以将学生能完成的临时性、突击性的校内工作优先安排给贫困生,将为师生员工服务的大量后勤管理工作,转化为社会管理,尽量设置可由学生承担的勤工助学岗位,为勤工助学的持久开展创造良好条件。同时,高校还应该发挥其知识和技术的优势,将勤工助学与教学、科研相结合,与校办科技产业相结合,与社会的科技开发、咨询、服务和培训工作相结合,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活动档次,激发大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的热情,促进勤工助学持久、广泛地开展。

2形成政府、社会、学校、家长一体化的助学体系。学校要加强和社会的联系,把勤工助学与“社会服务”相连接,使勤工助学范围从校内扩大到社会,把服务的内容扩展到社会需要的各个领域,如“社区服务”和“专业服务”,提高社会回报率,使贫困生获取一定的报酬,得到资助。高校和企业联手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企业应树立吸收大学生到企业打工的观念,给学生提供适合的工作岗位,让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把所学知识充分运用于工作中。每年的寒暑假,学校还可通过与当地政府联手举办“假期大学生勤工助学市场”一类的活动,组织企事业单位与大学生见面,拓展助学渠道。这可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低工资的临时工作人员的急需,又可节省开支。[3]

(四)实行弹性学分制,为勤工助学提供更宽松的环境

弹性学分制是指学生在规定的范围内(在本专业必修学分之内),不限时间(甚至在终生),修完总学分数,即可以取得学位,拿到毕业证。在弹性学分制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前或延迟毕业。高校应建立和完善弹性学分制管理模式,改革教学管理方式和学籍管理制度,如允许学生自由转校和转专业,建立一定范围内的高校课程互认和各类部级的考试互认的教学管理机制,使休学期间在外地打工的贫困生能就近就读,减少学习费用支出,在保留学籍和学业成绩的前提下,延长学生完成学业的时间,允许学生半工半读、读而后工、工而后读,为勤工助学提供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

(五)推动勤工助学的基地化和产业化建设

在认同多种勤工助学途径的前提下,应推动高校勤工助学基地化和产业化建设。基地建设首先要突出内容的知识性,让参与勤工助学活动的学生尽可能多地运用自己已学到的知识,并通过实践对课本知识进行检验和补充,拓展知识面,增强实际工作能力。其次是要提供必要的场所、设施,给学生一个学用结合、完善自我、综合发展的舞台。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专业特点,确立一些项目如书店、实验银行、实验邮政所、实验招待所、实验小工厂等为勤工助学基地,并予以政策上的扶持,保证学生勤工助学的参与面。

产业化是指应将高校勤工助学管理机构建成按产业方式运作的社会实体。为此,高校要建立勤工助学产业,经过运作使其滚动发展,不断增值,不断扩大学生勤工助学的空间,以便资助更多的贫困生。政府要通过政策给高校勤工助学产业以宽松的发展空间,引导社会将捐赠投向勤工助学的产业,不断推进勤工助学的产业化,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

(六)加强对贫困生的教育和引导,进行“心理解困”

对贫困生的帮助不仅仅是一个物质“解困”的问题,更涉及到心理、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深层次“解困”问题。为此,要全面细致地掌握贫困生的思想状况,主动关心贫困生,用无微不至的爱心去温暖他们的心田,做好贫困生的思想工作,是当前高校学生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1进行自强自立精神的教育。要重视对贫困生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摒弃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树立起自强自立的精神,使他们能穷且益坚,在逆境中奋发成才。还要引导贫困生正视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转变观念,不要坐等资助,而要变资助为自助,激发热情和勇气,增强自强自立能力,争做生活的强者,“人穷志不短”,珍惜难得的深造机会,刻苦学习,努力成为有用之才。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贫困生的承受挫折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暂时的困难,正确对待困难,勇敢接受生活的挑战。鼓励他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克服自卑心理,用乐观向上的态度,学会自我调适,在竞争中完善和发展自己。其次,帮助贫困生走出自我封闭的小圈子,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应注意发挥班级和团组织的作用,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并在活动中发现和发挥他们的优势,使他们增强自信心,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第三,引导他们在友谊和爱情等问题上保持独立的人格,不卑不亢。同时积极开展科学性、指导性、保密性和针对性相统一的心理咨询活动,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障碍问题。

参考文献

[1]林良夫.高校贫困生助学策略管见[J].教育发展研究,2004(3)

第2篇:勤工助学心得体会范文

当今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日益成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它在解决特困生问题以及服务广大学生成长成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高校勤工助学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勤工助学岗位的数量少和质量低等,这些严重阻碍了高校勤工助学的发展。本文结合高校勤工助学的特性,借鉴企业CIS理论,实行高校勤工助学的形象设计,旨在将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理念、宗旨等文化和思想,通过行为和整体视觉设计系统传达给校外的企业单位等公众,促使他们对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产生一致的理解、认同和支持,树立高校勤工助学良好的品牌与美誉度,从而不断拓展校外勤工助学的市场,使得勤工助学由校内向校外扩展,由学校“输血”转变为“造血”,促进高校勤工助学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高校勤工助学 CIS 形象设计

目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勤工助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国内许多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基本还是立足校内,在学校内部想办法、挖潜力。这对于便利学生就近上岗领取一定报酬,解决经济困难,有比较大的好处。但若限于校内开展勤工助学活动,不但规模上不去,难以满足贫困生的需求,而且对学校的用工压力和经济压力都比较大。勤工助学岗位的数量少和质量低成为目前高校勤工助学发展的瓶颈问题,而如何拓展校外勤工助学市场就成为当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发展的首要问题。

为了扩大校外的勤工助学的市场,就必须让社会公众增加对高校勤工助学的认识和支持,为此我们引入CIS企业形象设计识别系统。CIS(CorporateIdentitySystem)直译为企业识别系统,俗称企业形象战略,是一种将企业的经营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三大系统经过同一化整合,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的整体性、全方位性、系统性经营战略。CIS战略通过统一的视觉设计,运用整体的个性精神,对企业产生一致的认同感和价值观。如今的CIS战略不仅运用于企业,而且在城市形象设计、明星包装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CIS战略是目前企业与城市建设中普遍推行的形象战略,其价值、功能对高校勤工助学发展也是适用的。

一、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导入CIS战略的意义

(一)CIS战略有利于社会公众对高校勤工助学产生认同感,从而接受高校勤工助学的服务。CIS战略有利于塑造高校勤工助学整体的良好形象,有利于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传播组织的良好形象。通过行为和整体视觉设计系统传达给校外的企业单位等公众,促使他们对高校勤工助学产生一致的理解、认同和支持,树立高校勤工助学良好的品牌与美誉度,从而使得社会公众乐于接受高校勤工助学的服务,从而不断拓展校外勤工助学的市场。

(二)CIS战略有利于勤工助学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从而提高勤工助学工作的实效性。CIS战略的实施必然要对勤工助学工作进行制度化和规范化。CIS战略将完善勤工助学程序和组织工作。制定详细的岗位责任制,考核标准,跟踪管理体系。使得工作做到程序简便、分工合理、制度明晰。同时加强了勤工助学的法制化建设,明确学生、企业和高校之间的责任,保护学生享有的权利和应得的利益,并使可能产生的经济和服务质量纠纷得以避免。

(三)CIS战略有利于鼓舞师生的士气和斗志,增加内部凝聚力,促使师生更加热爱勤工助学工作,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方面通过造就和规范优秀的理念来影响师生员工的行为,并将它内化为师生员工个人价值观的一部分,培养了师生的归属意识和集体意识,使他们主动关心学校勤工助学工作的生存与发展,提升师生员工的奉献与创新精神。另一方面,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统一视觉、行为识别系统的使用可以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塑造出独特的校园文化,使他们产生身为其中一员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并努力为勤工助学工作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CIS战略有利于强化广告、宣传效果、节省宣传费用。CIS战略的实施必然强化了社会公众对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认识,这要比盲目无目的的宣传节省很多的成本,而且CIS战略凸现了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理念、特点,使得社会公众可以直接认识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实质,而且在目前国内很少有高校实施CIS战略的前提下,很快能形成高校勤工作助学的品牌,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导入CIS形象设计,实施高校勤工助学的形象战略

(一)高校勤工助学理念识别系统设计。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意见》认为:“倡导和组织大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参加勤工助学活动获得合法报酬,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所以高校勤工助学理念识别系统设计要以发挥勤工助学教育功能为出发点和归属,同时也要考虑更好的服务社会。如“立足青年,服务社会”,在理念识别设计时要把勤工助学的以下几个特点包含在内:

1、勤工助学具有育人功能。当前各高校根据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有关文件的精神,都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资助体系。与其他资助方式相比,勤工助学的资助方式必须付出自身的劳动才能获得相应的报酬,因此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艰苦朴素的精神。在勤工助学过程中,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组织观念、集体荣誉感及同学间的团结和友谊。参与勤工助学的过程,是克服自身挫折感,奋发向上,在逆境中图强的过程,实质上也是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对增强大学生的自立意识和劳动观念非常重要。勤工助学作为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渠道,在引导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为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一条有效途径。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活动,除了需要具备完成工作任务的专业技能外,还需要具备各种相关能力,如社会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在实践锻炼中,这些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

2、勤工助学具有帮困助学功能。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的学费也随之水涨船高,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国家承诺不能让一个学生因为贫困而辍学,如何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贫困学生的花费基本以吃饭和购买学习用品为主,对贫困生来说,经济拮据是困扰他们的最大问题。参与勤工助学可以让他们每月获得一定的收入,基本解决或部分解决生活费问题,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安心学习,为成长成才奠定物质基础。

3、勤工助学具有服务社会的功能。勤工助学的过程是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吸取营养、补充学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过程。他们会为个人、社会提供满意的服务,他们的工作会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和支持,例如家教现在成了大学生的一项特色服务。

(二)高校勤工助学行为识别系统设计。高校勤工助学行为识别和企业不同,其特点是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和社会的广大用人单位及个人发生交流,勤工助学学生的服务的行为、技术、以及高校勤工助学的管理规章制度,对高校勤工助学的形象影响都很大,因此高校勤工助学要高度重视内部行为系统建设及参加勤工助学学生的培训。

1、加强勤工助学法制化、制度化,明确学生在勤工助学中的“责、权、利”。勤工助学的改革过程中,成功与风险和矛盾并存,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可能与用人单位产生经济和服务质量的纠纷。因此,参与勤工助学工作的学生必须讲求信誉,“人无信则不立”。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前,校方应与其签订协议书,使学生明确工作期间应尽的责任,保护学生享有的权利和应得的利益,并使可能产生的经济和服务质量纠纷得以避免。

2、建立完善对勤工助学学生的培训、奖惩制度。勤工助学学生上岗前都须进行统一的培训,培训合格和方能持证上岗,月或年度对各部门的勤工助学工作进行考评,适当进行奖励或处罚,通过有效的激励,保证各部门的工作朝着高效良性发展。设立“自强自立奖学金”,专门奖励那些积极参加勤工助学、品学兼优的大学生或工作人员。同时对在勤工助学活动中拖拉推诿、不负责任、工作不力而造成恶劣影响的学生或工作人员要及时给予批评教育直至处分。

3、创立品牌服务,凸显勤工助学育人功能。例如发挥专业优势,成立“智力型”的工作室等,形成以科技服务为龙头包括生活服务、社会服务、管理服务等多层次、多领域的服务实体,使劳动的内容从勤杂事务扩大到社会需要的各种服务,包括“社区服务”和“专业服务”。在此基础上甚至可以与企业进行科技合作,建立勤工助学基地或者与企业共同开发科研项目。又例如鼓励学生利用学校教育和科研优势,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在寒假期间举办短期培训班,服务于社会。如举办计算机方面培训班,外语强化班,绘画兴趣班等。学生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巩固了自己年学的专业知识,同时又锻炼了自己的组织能力。

4、建立顾客满意度反馈机制,提高用工单位及社会公众的认同度。通过加强与用工单位的沟通和交流,可以进一步掌握顾客的心理及市场的动向,及时地调整勤工助学工作的战略,同时通过与顾客沟通交流可以进一步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建立可靠持久的合作关系,从而建立稳定的勤工助学市场。

(三)高校勤工助学视觉识别系统设计。高校勤工助学视觉识别系统不是单纯的广告和美工设计,它将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理念、特点和优势系统进行了具体化与规范化的再现,并配合高校勤工助学行为设计系统,通过组织化、系统化的视觉设计系统来表达和传播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信息。

1、富有特色和个性的高校勤工助学标志。该标志要很好地反映勤工助学的宗旨,它对于高校勤工助学的发展和繁荣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它代表着勤工助学工作运作发展的思路、策略。该标志将出现在学校的网站、出版物、海报、宣传单上,以及任何与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相关的材料上。如勤工助学上岗服务都佩戴统一的证徽或穿着统一的制服。使得公众对此标志有很高的认同度,对高校勤工助学的服务有放心感和很高的满意度。

2、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宣传。互联网作为发展最快的信息传播手段,在对外宣传中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目前不少高校勤工助学已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为勤工助学的用工的交流提供了方便的平台,并使之成为向社会公众展示高校勤工助学文化的有效载体;还有可以通过海报、宣传单、活动等宣传载体,积极宣传自己的勤工助学理念及服务特色。如条件允许还可通过电视媒体,采取专访的形式来宣传自己勤工助学工作的特色及理念。使得公众更好的理解和支持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

通过借鉴企业CIS理论,实行高校勤工助学的形象设计,将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理念、宗旨等文化和思想,通过行为和整体视觉设计系统传达给校外的企业单位等公众,促使他们对高校勤工助学产生一致的理解、认同和支持,树立高校勤工助学良好的品牌与美誉度,从而不断拓展校外勤工助学的市场,使得勤工助学由校内向校外扩展,促进高校勤工助学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贤永.论新时期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25(4)

2.苏志岩.CIS战略与品牌形象塑造.广西艺术学院学报,2006;20(2)

第3篇:勤工助学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生;勤工助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4-0231-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勤工助学方式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单纯的资助层面的意义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勤工助学的需求,同时随着教育体制和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形式空前严峻,社会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有强烈的进取心和责任感、较好的组织才能、较强的分析能力、很好的团队精神的大学毕业生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1 目前大学校园内助工助学的形式

勤工助学在高效助学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是实现助困与人的有效途径。要满族经济困难学生的求职需要,大力发挥勤工助学的助困育人作用,就必须尽可能多地开拓助学岗位,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受益。为此,高效开展勤工助学活动需要加强管理、广开渠道、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

(1)加强校内勤工助学活动的管理。设置校内勤工助学岗位,是目前高等学校开展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主要形势。所需资金主要考政府和学校的投入,校内岗位具有独特的有时。主要是伟经济困难学生提供通过劳动获得报酬偶的机会,并不以营利伟目的。可以按照专业、特长等灵活设立相应的岗位,尽可能发挥学生自身的有时,建立一套科学、公正、实效、可行的勤工助学工作的评估考核体系,对岗位的分配、监督、考评进行规范和指导,使有限校内资源发挥最大的功效。

(2)积极拓展校外勤工助学资源。校外勤工助学资源具有潜力大,空间广等特点,学生在校外参加勤工助学活动能够得到更多的锻炼。岗位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与社会联合建立的勤工助学基地;另一类是学生自己组东在社会中寻求的勤工助学岗位。无论是与企业联合建立,还是自主建立的的助学基地,都更应该有长远的眼光,尽量做到助学基地形势规范,管理科学,持续发展,要依托高效内的文化有时和人力资源有时,充分发挥勤工助学学生的综合素质,重点打造一文化,服务,创新伟主导的校园品牌,增强勤工助学基地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3)积极引导学生的勤工助学活动。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树立积极的心态。其次,防范风险,确保勤工助学活动在合法的范围内进行,帮助学生提高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纺织在参与勤工助学活动过程中收到不法侵害。

(4)规范和扶持学生勤工助学组织。高校内出现了一些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创立的勤工助学组织,如服务社。对于这类学生组织,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量给予积极的帮助和大力的扶持,保护和鼓励学生的自强、自立的积极心态,引导此类组织向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

大学生勤工助学中通常面临一下几个的问题。对勤工助学概念认识模糊,对其意义认识不足;岗位少,科技含量低。活动层次低;大学生勤工助学缺乏权益保护。

2 如何应对大学生勤工助学中存在的问题

(1)提高对勤工助学的认识,正确处理勤工助学与学业的关系。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和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通过诚实的劳动获得劳动报酬,对社会对自己都是有利的。勤工助学不但是为了解决经济困难,而且还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勤工助学,可以养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进而会以更努力的学习态度、更优秀的学习成绩报答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对自己的关心与帮助。勤工助学,一方面,可以解决在校学生的生活困难;另一方面,也可以学到更多实践知识。

(2)勤工助学应找准方向,不能盲目。大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要开动脑筋,不能盲目地去做。有些同学在助学过程中识别不了真伪,上当受骗的例子屡见不鲜。尤其是某些非法中介和社会上某些不法商贩,他们利用同学社会经验少又急于找工作的心理,往往先收取介绍费,结果收钱后对同学们的许诺敷衍了事,甚至钱去人空。某些公司也利用同学们假期打工的机会,将公司累积半年的脏累工作推给学生,从而利用了学生们的廉价劳动力。这样,某些同学不但没有助学反而受骗或被人廉价利用。所以,在助学过程中,涉世不深的勤工助学一族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最好找那些合法中介和正规公司,谨慎地签订合同,仔细地了解情况,以免自己的合法权益以及自身安全受到侵害。

3 勤工助学工作发展探索

高校勤工助学应当实现由经济解困向解困育人并举发展;扩大主体范围,由贫困生向全体学生发展;充分利用网络优势,进一步拓展勤工渠道;营造良好的氛围,加强管理,提升工作实效等。

(1)转变思想,提高认识是做好勤工助学工作的前提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是发挥勤工助学各种教育功能的前提。勤工助学的最初是以“勤工”来“助学”其主要是为解决贫困学生经济困难而进行的有偿劳动。而现在勤工助学是以学生改善学习条件为目的,将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有偿的实践活动。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勤工助学的正确宣传,引导学生认识到参与勤工助学对自己成长的重要作用。

(2)创造宽松适宜的环境是推动勤工助学工作的关键。虽然国内大多数高校都制定了相应的勤工助学管理规定,但主要着眼于校内勤工助学的管理,对当前处于主导地位的校外勤工助学关注较少。高校可结合实际改革学生管理体制,制定有利于学生勤工助学的政策,同时,各高校可建立勤工助学中介机构,开展勤工助学信息咨询服务,使贫困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少走弯路,并依法受到法律的保护。

(3)强化管理是做好勤工助学工作的保证。在勤工助学过程中,高校可全程管理,提升工作实效。切实引导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自我剖析,善于总结的习惯,为今后走向社会做好思想上和行为上的准备。同时要切实抓好在岗教育,学校要主动和学生及用人单位签订工作合同,明确各方的职责义务;定期开展在岗人员的座谈会,掌握实际,指导学生加强实践工作与课堂学习的结合,加强学生角色与工作角色的对照和体会,利用勤工助学有偿性、契约性的特点,做好教育和监督工作。

第4篇:勤工助学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勤工助学;问题;对策

目前,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逐年增加,随之出现了许多问题。为此,有些高校建立了“奖、贷、勤、减、免、补、助、绿色通道”等多渠道、多层次、多方面的资助贫困大学生的体系。勤工助学是学校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减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负担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不耽误学习之余,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这种方式已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

勤工助学是指在校大学生在学习完成后,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诚实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勤工助学是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目前,高校勤工助学存在着不少问题:勤工助学岗位数量过少;校内勤工助学方式过于单一,劳务型、服务型岗位多,专业针对性不强,学生缺少专业锻炼;专业知识得不到完美的呈现;劳动报酬偏低,给学生一种不受重视的错觉,打击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造成他们对未来工作的迷茫;参加勤工助学的主体是家境相对比较困难的学生,有时受到歧视,脆弱的心灵容易受到伤害,打击了勤工助学学生对未来的自信心;校外岗位主要是一些诸如促销、导购、餐厅服务等岗位,缺少安全保障,部分学生付出了劳动却不能及时得到报酬,部分学生被骗入“传销”等非法组织,缺少社会历练、心灵比较单纯的他们容易上当;有些勤工助学学生对工作不认真,他们会对勤工助学工作有错误的想法。因此,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勤工助学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一、勤工助学管理工作职业化、专业化

成立勤工助学管理中心,下设办公室,有专门人员专职负责日常事务管理,完善勤工助学各项管理政策,对参加勤工助学学生进行简单岗前培训,使他们掌握勤工助学工作所需掌握的基本技能,引导勤工助学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金钱观、学习观和价值观,而且也不能让学生因为勤工助学而影响学习,维持好用工单位和学生的关系,并维护勤工助学学生的利益。

二、勤工助学管理手段现代化、科学化

建立勤工助学校内网站,在网络上及时助学工作的信息,并做到及时更新、与时俱进。实现信息公开化,实行竞争上岗,按需分配岗位。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实行学生登记制度,统计并完善学生的信息,建立勤工助学学生个人诚信档案,提供家庭经济情况证明材料,根据学生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家庭经济状况等分门别类进行管理。学生可在网上直接申请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方便为学生服务,减少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维护学生的权益。

三、勤工助学管理思路法制化、常态化

遵照《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勤工助学协议,明确各方的责、权、义,要确保勤工助学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薪金落实,如若出现工作纠纷,按照协议或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确保有法可依。

四、勤工助学管理岗位规范化、实用化

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为他们提供劳务型、服务型、事务型、专业型、技术型、管理型等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勤工助学岗位。提升勤工助学岗位层次,代替一些临时聘用人员、钟点工的岗位,将这些岗位留给勤工助学学生;在校内可由学校出场地和资金成立各种经济实体,由他们负责管理;可以安排学生到图书馆工作;结合各专业特点,利用知识、人员优势成立专业服务中心,如计算机服务中心、电子电工服务中心、翻译服务中心等,从中安排助学岗位。

同时,可以发挥校友的社会影响及本校教职员工的社会关系,获得社会的广泛关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争取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支持,为一些家庭提供家教、家政服务等知识型较强的岗位,为企业开展市场调研、产品宣传等活动,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参与企业员工的技能培训,与企业员工进行交流,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

五、健全勤工助学监控、奖罚分明机制

有效的监控能及时、准确了解勤工助学学生的工作情况,及时纠正工作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对其进行解决和备案。做好勤工助学学生的思想工作,促进勤工助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和高效的实行;公平、公正、全面的评价和激励,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对那些在勤工助学工作岗位上出错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岗位培训和思想教育,为他们以后立足社会打好基础;对那些在勤工助学工作岗位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荣誉表彰和物质奖励,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让他们体会自我价值得到实现的自豪感,树立自立、自强、自主、自尊、自爱的意识。

参考文献:

[1]陈月文.当前高校勤工助学活动的现状与对策[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

第5篇:勤工助学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存在问题;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6-0011-02

收稿日期:[HTSS]2006-12-12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鄂教2006Z116)

作者简介:夏金元(1967-),男,湖北丹江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从事学生管理与教育理论研究。

一、当前高校勤工助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勤工助学基金来源渠道单一,基金总额严重不足

教育部和财政部的《关于在普通高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的通知》规定,各高校每年必须从学费收入中划出10%的经费,专门用于勤工助学工作。但据调查,目前高校一般只从当年学费收入中划拨出1%作为勤工助学基金,真正用于勤工助学,各高校从学费收入中划拨的勤工助学基金与国家规定的数目相差甚远,缺口很大。而且,不少高校勤工助学基金无法真正到位,或者无法做到专款专用。

(二)勤工助学岗位供不应求

目前学校能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太少,不能满足学生的愿望(学校有能力安排的岗位不到申请学生总数的30%)。各高校和校外的联系多局限于介绍家教,开展代销业务,几乎没有与校外公司或企业联手为贫困生的勤工助学提供机会。大多数学生校外的勤工助学工作都是自己找或别人介绍,岗位不固定,大多为临时性或一次性的工作。

(三)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度不够

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虽然得到了社会的逐步认可,但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还很不够。第一,社会对勤工助学基金的资助力度不够。目前,尽管很多有识之士在各高校设立了各种奖学金,并建立了基金会,但迄今为止,除了政府和学校,还很少有单位和个人在高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第二,社会给学生提供的岗位也很不够。从目前情况看,社会给学生提供的主要是一些家教、促销、市场调研之类的临时性岗位,固定基地的建设和固定岗位的提供还很不够。再加上学生自身素质的欠缺和社会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社会在给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方面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第三,社会上一些部门和个人对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认识不足。有的单位只是将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个别不法分子还利用学生急于求职的心理使学生上当受骗。另外,随意克扣工资、工作条件恶劣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二、高校勤工助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贫困生自身的主观原因

受利益驱使,部分学生将“勤工”和“助学”分开理解,盲目追求短暂的经济利益。有的贫困生认为勤工助学会影响学习,是“勤工误学”,不愿意参加这些活动。也有一部分学生自尊心过强,不敢正视贫困,不愿让老师和同学知道他的家境困难,甚至不愿接受他人的资助,瞧不起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尤其是体力劳动型的岗位,认为很丢面子。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或是实际动手能力差,在自我解困的问题上缺少自强自立的拼搏精神,面临的困难难以克服。有部分贫困生思想意识存在偏差,对学校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

(二)学校内部的管理缺乏弹性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亦即学生仍然编入自然班,有年级和班级限制,多数学校还保留有降、留级制度,对修业年限规定得也很死。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必修、限选、任选三类。必修的内容太多,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太小。管理较死板:修业年限限制得比较死,学位授予上没有体现学分制的指导思想。高校现行的管理体制,如学生的评价体系、学籍管理、学分制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勤工助学工作的拓展。

(三)勤工助学基地建设和实体开发力度不够

大部分高校勤工助学基地的建设还只是停留在开书社、办服务性商店、搞洗衣服务部等水平上。而这些基地限于客观因素的影响,既无法保持稳定性,也难以拓展勤工助学岗位,从而使勤工助学岗位难以增加,而且也难以使勤工助学基金变为资本进入生产领域,从而难以实现基金大幅度增值,最终制约了勤工助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四)市场经济的唯利影响

不少单位把大学生等同于“民工”、“打工仔”,或视之为一种单纯的劳动力,不能营造出勤工助学的良好的外部条件。一些唯利是图之人,利用学生社会经验不足,进行欺骗敲诈活动。亦有极个别单位利用合同的缺陷欺骗学生,以不正当理由克扣或拒付学生应得的报酬,甚至还出现过用人单位殴打学生的犯法现象。更有甚者,还有不少有名无实的中介所,动辄蒙骗不明真相上门求“职”的学生,从中赚取中介费。

三、建立健全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体系的对策思考

(一)转变观念,推进以勤工助学为主导的资助方式

鼓励和组织在校贫困生开展广泛的勤工助学活动,既能够使他们获得有效资助以保证完成学业,又可达到育人目的。可以此为契机,带动广大学生参与其中,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劳动观念、纪律性和责任感,使他们通过勤工助学这门“课”的学习,汲取在课堂上和书本中所得不到的营养,并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增长才干,陶冶情操,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同时,勤工助学这种有偿资助也是把对贫困生的“输血”变成“造血”,是对贫困生的一种最积极有效的解困形式,而单纯的发放困难补助、减免学费等无偿资助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终将被淘汰[1]。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勤工助学基金的滚动发展,从经济上保证资助工作的长远发展。

(二)多渠道筹集勤工助学基金

1从国家扶贫基金中划拨一定比例。国家和各级政府应从扶贫基金中拿出一定的比例,将其划入贫困生勤工助学基金,加大对贫困生的扶持力度。[2]这不但能起到扶贫基金对贫困家庭的扶持作用,而且还能通过贫困生学成后的就业,从学识技术和经济上扶助贫困家庭解困。

2从教育事业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可以把原来的助学金、减免学杂费费用中的大部分经费纳入勤工助学基金,同时将该基金中的一部分用于滚动发展,一部分用于贫困生勤工助学奖励。

3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企业、个人在高校设立勤工助学专项基金。应采取政策措施,如规定企业事业单位按一定标准向国家交纳高等教育成本费,用于设立或捐助勤工助学专项基金。通过高税收促使其纳税不如捐赠,可鼓励向贫困生提供捐赠。

(三)大力拓宽勤工助学渠道,加强学生、学校与社会的交互联系

1充分挖掘校内潜力。可以将学生能完成的临时性、突击性的校内工作优先安排给贫困生,将为师生员工服务的大量后勤管理工作,转化为社会管理,尽量设置可由学生承担的勤工助学岗位,为勤工助学的持久开展创造良好条件。同时,高校还应该发挥其知识和技术的优势,将勤工助学与教学、科研相结合,与校办科技产业相结合,与社会的科技开发、咨询、服务和培训工作相结合,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活动档次,激发大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的热情,促进勤工助学持久、广泛地开展。

2形成政府、社会、学校、家长一体化的助学体系。学校要加强和社会的联系,把勤工助学与“社会服务”相连接,使勤工助学范围从校内扩大到社会,把服务的内容扩展到社会需要的各个领域,如“社区服务”和“专业服务”,提高社会回报率,使贫困生获取一定的报酬,得到资助。高校和企业联手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企业应树立吸收大学生到企业打工的观念,给学生提供适合的工作岗位,让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把所学知识充分运用于工作中。每年的寒暑假,学校还可通过与当地政府联手举办“假期大学生勤工助学市场”一类的活动,组织企事业单位与大学生见面,拓展助学渠道。这可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低工资的临时工作人员的急需,又可节省开支。[3]

(四)实行弹性学分制,为勤工助学提供更宽松的环境

弹性学分制是指学生在规定的范围内(在本专业必修学分之内),不限时间(甚至在终生),修完总学分数,即可以取得学位,拿到毕业证。在弹性学分制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前或延迟毕业。高校应建立和完善弹性学分制管理模式,改革教学管理方式和学籍管理制度,如允许学生自由转校和转专业,建立一定范围内的高校课程互认和各类部级的考试互认的教学管理机制,使休学期间在外地打工的贫困生能就近就读,减少学习费用支出,在保留学籍和学业成绩的前提下,延长学生完成学业的时间,允许学生半工半读、读而后工、工而后读,为勤工助学提供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

(五)推动勤工助学的基地化和产业化建设

在认同多种勤工助学途径的前提下,应推动高校勤工助学基地化和产业化建设。基地建设首先要突出内容的知识性,让参与勤工助学活动的学生尽可能多地运用自己已学到的知识,并通过实践对课本知识进行检验和补充,拓展知识面,增强实际工作能力。其次是要提供必要的场所、设施,给学生一个学用结合、完善自我、综合发展的舞台。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专业特点,确立一些项目如书店、实验银行、实验邮政所、实验招待所、实验小工厂等为勤工助学基地,并予以政策上的扶持,保证学生勤工助学的参与面。

产业化是指应将高校勤工助学管理机构建成按产业方式运作的社会实体。为此,高校要建立勤工助学产业,经过运作使其滚动发展,不断增值,不断扩大学生勤工助学的空间,以便资助更多的贫困生。政府要通过政策给高校勤工助学产业以宽松的发展空间,引导社会将捐赠投向勤工助学的产业,不断推进勤工助学的产业化,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

(六)加强对贫困生的教育和引导,进行“心理解困”

对贫困生的帮助不仅仅是一个物质“解困”的问题,更涉及到心理、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深层次“解困”问题。为此,要全面细致地掌握贫困生的思想状况,主动关心贫困生,用无微不至的爱心去温暖他们的心田,做好贫困生的思想工作,是当前高校学生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1进行自强自立精神的教育。要重视对贫困生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摒弃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树立起自强自立的精神,使他们能穷且益坚,在逆境中奋发成才。还要引导贫困生正视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转变观念,不要坐等资助,而要变资助为自助,激发热情和勇气,增强自强自立能力,争做生活的强者,“人穷志不短”,珍惜难得的深造机会,刻苦学习,努力成为有用之才。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贫困生的承受挫折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暂时的困难,正确对待困难,勇敢接受生活的挑战。鼓励他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克服自卑心理,用乐观向上的态度,学会自我调适,在竞争中完善和发展自己。其次,帮助贫困生走出自我封闭的小圈子,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应注意发挥班级和团组织的作用,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并在活动中发现和发挥他们的优势,使他们增强自信心,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第三,引导他们在友谊和爱情等问题上保持独立的人格,不卑不亢。同时积极开展科学性、指导性、保密性和针对性相统一的心理咨询活动,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障碍问题。

参考文献:

[1]林良夫.高校贫困生助学策略管见[J].教育发展研究,2004(3)

[2]徐晓军.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4(5)

第6篇:勤工助学心得体会范文

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和学院《学生勤工助学实施办法》的要求,基础医学部形态学实验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对勤工助学学生所要从事的工作性质、工作任务以及每周所需的工作时间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拟定出工作职责和岗位数。中心勤工助学主要参与10个教学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维护、管理和安全、卫生工作,需聘用5人。由于医学院校学生学习任务重,每位学生每周勤工助学时间原则上不超过5小时。中心的仪器室、标本陈列室、实验准备室和办公室则由中心教师自行维护管理,不给学生增加工作负担,这有利于建立平等、互动、互信、和谐的师生关系。

2规范程序,“阳光”招聘

在学院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和基础医学部领导下,中心成立了“5人招聘小组”。根据勤工助学有关规定,本着“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勤工助学工作岗位应聘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地点手持岗位申请表和身份证入场,缺席者视为自动放弃。在招聘小组全体成员和应聘学生双方全部到场的情况下进行“阳光”招聘。

3竞争上岗,特困优先

由于申请中心勤工助学学生主要为大一学生,而且申请人数多,岗位少,通常为7~8∶1。在招聘时,首先由招聘小组人员宣读学院有关勤工助学规定,并就中心勤工助学的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工作强度和运作方式作以说明。然后,应聘学生逐个就自己的家庭成员、经济来源和收入情况以及致困因素作2~3分钟陈述。最后,应聘学生全部离场,招聘小组对每位应聘学生的家庭状况和致困因素逐一进行对比、筛选,而后拟定岗位候选人(另确定一人作为候补),经中心招聘小组成员签字后报学院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公示。无异议者由中心通知到岗报到。在招聘过程中,招聘小组集体把关,杜绝各种人情关系,把岗位定给那些品学兼优的特困生,尤其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来自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和重灾区学生。

4责任到人,强化考核

中心本着育人为本的原则,把勤工助学作为一个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平台。在勤工助学工作中采取的具体措施有:

(1)责任到人。中心对每个教学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维护和安全、卫生管理有比较明确、具体的工作要求,并将工作任务和包干区责任到人,但尽量避免让学生从事具有危险性的工作(如攀高、接触有害试剂、搬重等作业)。另外,由他们自己推选一位小组长,负责召集、领班,并与中心教师保持工作联系。

(2)严格考勤和考核制度。学生每次来中心工作都有记录,每周工作两次,每次两小时左右。组长持有实验室钥匙,学生可根据学习情况自定业余时间来中心工作。

(3)中心教师对勤工助学工作经常进行检查指导,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其所做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中心在年底评出一名工作成绩较突出的学生,由学院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给予表彰和奖励。

(4)中心在勤工助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岗位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5平等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到中心勤工助学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或城镇贫困家庭,他们工作勤奋,但多少带有自卑感。中心注重培养他们“立志自强”的精神,具体做法有:

(1)中心给组长配有实验室钥匙,每周勤工助学时间由他们根据业余时间自定,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信任度,有利于调动他们对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中心的仪器室、标本陈列室、实验准备室和办公室均由教师自己维护管理,未给学生增加工作负担,在工作中建立起一种平等、互动、互信、和谐的师生关系。

(3)中心教师注重与学生保持沟通,除工作之外还经常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家庭等状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相关问题;而且也尽量让他们参加中心的集体活动,通过平等的互动交流增加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勤工助学学生把自己当作中心的一员,从内心深处认为,那是“我们中心”。

6在勤工助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体会

在勤工助学活动中,作为用工部门,不仅要为学生解决生活困难,更重要的是体现社会的关爱,把“育人成才”作为首要任务。因此,中心始终把勤工助学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育人的舞台,并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1)由于招聘过程规范、透明、公正,其公信度和满意度都很好,既为学生今后参与社会竞争提供了一次模拟训练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社会实践课。

(2)几乎所有的应聘学生都有一个共识:把勤工助学作为锻炼自己社会实践能力的平台。应聘时学生不仅介绍了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和致困因素,有的学生还介绍了自己在校外勤工俭学的感人经历,有些应聘学生当场就主动提出放弃,把岗位让给更困难的学生,其场面震撼人心,使在场的每个人都深受教育。

(3)在勤工助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岗位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安全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奠定了思想基础。

(4)以育人为本,关心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帮助他们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心,克服“打工仔”的自卑心理。中心的一些做法,如工作时间由学生自定,给他们配有实验室钥匙,给予他们信任和工作主动权;师生共同承担中心的实验室维护、管理工作,建立起了一种平等、互动、互信、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参加中心的一些集体活动,多关心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帮他们解决相关问题,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中心的一员。

第7篇:勤工助学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 师范院校 勤工助学 创新举措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中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高校开展好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任务。师范院校和其他类型高校一样,也存在着贫困生资助的各种难题,但师范院校的贫困生比率较高是不争的事实,贫困生问题尤其突出,且因地而异、复杂多样[1]。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国家中小学教师后备力量的基地,对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解决好师范院校的贫困生资助问题对国家教育的发展尤其重要。当前勤工助学工作是家庭贫困学生“奖、助、勤、贷、补、减”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有偿性的社会活动,它可使大学生获取经济上的帮助,也能让他们锻炼相应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培养品格[2]。笔者通过所在师范院校调查发现,93%以上的贫困学生更容易、更乐意通过勤工助学获得经济资助,以解决自身的经济困难问题。但目前师范院校勤工助学等资助体系仍存在一些缺陷,不仅严重影响了贫困生个人的日常生活和成长,而且制约着师范院校高等教育的整体教育质量。因此,加强师范院校勤工助学资助体工作建设,对贫困家庭学生的成长成才非常重要。

一、当前师范院校勤工助学工作主要存在的问题

师范院校以其学费较低、补贴设置有倾斜、就业去向相对稳定的优势吸引了许多寒门学子,因此,师范院校贫困生比例一直处于居高不下的位置,显著特征是贫困学生人数多、贫困程度深,且随着我国各高校实现了大规模扩招,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社会背景下,现阶段的师范院校的贫困生资助体系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难。特别在勤工助学资助方面,由于许多师范院校依然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管理,使工作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管理观念落后,管理机制不完善。

勤工助学工作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和效益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学校的科学管理和相应的管理机制,以及经费上的保障。但目前许多师范院校由于对勤工助学工作重视力度不够,管理观念落后,管理机制不完善,比如没有专门或专业化的勤工助学的管理机构和专门的指导老师来指导助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导致勤工助学岗位层次低、数量少,管理技术含量不高。管理机制不完善导致勤工岗位信息渠道不够通畅,学生不能及时了解岗位需求,找工作存在困难。与此同时,校外的勤工助学的各类不正规的组织良莠不齐,导致参与勤工助学活动的学生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二)岗位性质单一,层次不高,岗位数量严重不足。

当前,师范院校勤工助学工作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岗位不足、经费不充裕与贫困生人数急剧增加之间的矛盾。通过教育部的统计,师范院校相对其他高等院校贫困生比率会高出很多,普遍达到30%以上,有些地方师范院校贫困生的比例达到60%[1]。贫困生数量大、比例高,且绝大部分贫困生有勤工俭学的意愿,大大地加重了师范院校的勤工助学的压力,然而师范校在勤工助学工作很多方面是沿袭传统的做法,原有工作岗位层次不高、大多停留在单一的劳动服务型上,如打扫卫生、收发报纸信件、图书馆助理、行政机关助理等,而随着学校的扩招,学校提供的原有勤工岗位数量不增加,造成岗位供不应求的现象。例如,学生为求得一份家教的工作,通宵在该校勤工助学中心排队的现象不少见,学生因求职心切被骗到外地从事传销活动或参与直销活动的现象也不罕见,这些现象折射出学校勤工助学岗位与贫困生需求之间存在突出的矛盾。

(三)缺乏系统化指导培训,育人功能不够突出。

现阶段,师范院校在勤工助学工作的实施过程中,更多是侧重于济困而忽略育人功能的发挥。许多师范院校的勤工助学岗位多停留在劳务型上或是一味地追求为贫困生提供工作岗位,甚至把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的情况,没有进行系统的全程培训和指导,让学生参与的岗位更多的是临时性的,没有深层次地挖掘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忽略对大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意志的磨炼和思想价值观等的方面引导,且贫困生素质参差不齐,岗位适应能力较弱,这些都影响着用人单位对他们的接纳程度,容易造成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等心理问题;由于缺乏系统化的全程培训与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得不到实践锻炼,就业技能得不到提高,容易造成他们未来的就业信心不足,同时有些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思想动机不纯、好高骛远、急功近利,以挣钱为目的,通过勤工助学吃喝玩耍,形成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懒散工作生活习性。这样就不利于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树立,因此,缺乏系统化的培训和指导,制约了勤工助学工作育人功能的发挥,严重影响了勤工助学工作的实施和资助效果。

(四)校地合作方面落后,缺少多元化的岗位平台。

第8篇:勤工助学心得体会范文

一:介绍兼职工作方面

时间(月/日)

工作内容及事项负责人

人次

收入(元)

2.2

发传单(李锦龙)

1

35

3.13

发传单(李锦龙)

1

45

4.11

锦绣国际家具城兼职(张周)

2

70

4.10—12

罗马假日宣传员(安乐龙)

9

270

4.11、18/5.9、10

网通公司宣传员(朱以慧)

13

375

4.11、12

淮安空调城发传单(朱斌)

5

150

4.11、12

卫岗牛奶促销/楚州区(朱以慧)

10

450

4.11、12

翔宇乳业(李锦龙)

3

90

4.18、19

罗马假日宣传员(安乐龙)

24

611

4.18、19

淮安空调促销员(李锦龙)

7

325

4.25、26

淮安空调城发传单(李锦龙)

13

580

4.25、26

卫岗牛奶促销/市区(朱以慧)

130

6000

5.1

缤纷鲜花店送花(朱斌)

2

60

5.11

拉迷移门衣柜(赵俊杰)

31

1024

5.1—3

淮安同仁养生堂发传单(张周)

19

760

5.1—3

美的家电促销(朱斌)

19

760

5.1—5.10

瑞士手表促销(张文)

50

4000

5.1—5.3

拉迷移门衣柜(赵俊杰)

67

2410

5.1—5.3

卫浴发传单(殷春光)

3

120

5.1—5.3

广告公司发传单(李锦龙)

2

150

5.17、23、24、28、29、30

拉迷移门衣柜(赵俊杰)

21

936

总计

432

19221

以上是中心为同学介绍的兼职工作的详细表单,共计432人次,共为同学带来收入19000余元,另外还给同学介绍家教7份。并且我中心与网通淮安分公司、南京卫岗牛奶有限公司、上海拉迷门业有限公司、罗马假日婚纱摄影、淮安同仁养生堂、淮安空调城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本学期所有兼职工作在全体“勤工人”的努力下均顺利得以开展。这些兼职工作为在校同学提供了一定的接触社会的实践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同学的经济问题。中心的工作得到了广大同学的好评,与此同时也得到了社会上一些用人单位的肯定。

二:特色活动方面

中心在贯彻学校主题教育月精神的前提下,结合中心特殊情况,开展了《在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兼职与就业》宣传活动。本次活动以全球金融危机为的背景,以大学生兼职为切入点,并瞄准大学生的就业,主要向全校学生介绍大学生的兼职、就业心理,以及如何识别与防范传销的知识,意在激起广大学生在兼职、就业问题上自我保护、自我提高的思考。本次活动以展板的形式流动在教a、教b、理工楼大厅展出,得到了广大学生的好评。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活动的采访工作得到了心理咨询中心邓如陵主任、招生就业处闫大伟主任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后勤服务公司的资金赞助。

三:文化建设方面

在广泛征询中心成员的意见与建议的情况下,中心确立了“勤奋、勤学、勤俭”的勤工助学“三勤”精神;“团结互助、甘于奉献,效率第一、诚信负责”的勤工助学中心做事风格;对“勤工人”的要求——“会说话、能做事、有想法”(做事的多少决定说话的分量,想法的深度决定做事的质量);并定义了勤工助学中心的内涵:

“勤”,即勤奋尽责,勤学好问,勤俭节约,一个勤字是对工作、学习、生活状态的浓缩;

“工”,指中心为同学介绍兼职工作,也指维持中心正常运作的对内工作,“勤工人”都尽职尽责、一丝不苟地全力做好;

“助”,既是指帮助他人,也是自助。“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勤工助学中心坚守着“甘于奉献、服务同学”的诺言;

“学”,指学习与实践。“勤工人”既要学习好书本知识,又要积极投入到社会大学的实践中去。

文化建设用于提高中心成员间的凝聚力,对组织的认同感;提高中心对外宣传的力度,为勤工助学中心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在工作之余,中心还组织同学参与与自管会其他部门以及部门内部的联谊活动,如桃花坞郊游等等。增进成员间的交流,提高成员工作的积极性。

学期将末,工作总结既是对中心这学期各项工作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存在的不足的反思。下学期将是勤工助学中心成立二周年,全体“勤工人”将以此次工作总结为契机,整装待发,在中心二岁生日到来之际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1  

2010年勤工助学中心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返回 栏目列表】

  2  

2010年勤工助学中心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第9篇:勤工助学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勤工助学 微信公共平台 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3-0038-02

在当前信息化背景下,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技术工具,已经在教育的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关于微信公众账号在勤工助学移动信息服务的研究却缺乏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研究。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是微信技术与勤工助学管理模式相结合的过程,是一项系统的创新性工程,并没有标准的模式可循。通过开通“云南师范大学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平台方式,采取移动通信服务形式,更好地向学生推送信息资源,以实现广大学生用户获取勤工助学服务中心信息资源的时效性、便捷性,满足用户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打造专属于我校学生特点的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品牌,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服务。

一 研究背景

勤工助学服务中心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门,在学生勤工俭学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活动。勤工助学是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途径。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学生人数剧增,传统的勤工助学服务中心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环境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借助新型的事物来辅助我校勤工助学服务中心的进一步发展。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即时通信作为第一大上网应用,在网民中的使用率继续上升,达到90.6%。2014年,手机端即时通信使用也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趋势。截至2014年12月,手机即时通信使用率为91.2%,较2013年底提升了5.1个百分点。手机即时通信网民规模增长率和手机即时通信使用率均超过即时通信整体水平。手机的即时通信特点为我校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带来了新的契机。移动信息服务就是今后我校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开展信息服务的发展方向之一,通过移动学习的方式实现“Anyone、Anytime、Anywhere、Anystyle”形式的信息传递。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服务正在以迅猛的速度渗透到我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中。微信作为一种新的即时通信产品,从开始就备受各界关注,微信公众平台是一个通过移动通信的形式以短信群发或是点对点传递的一种方式。只要用户订阅了某个微信公众号,公众号更新信息就会马上发到用户的手机上。微信公众平台契合了当前勤工助学服务中心信息资源传播的及时性、便捷性等需求。笔者相信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勤工助学服务中心管理工作中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将会极大地方便学生获取勤工助学信息。

二 勤工助学微信公众平台的构建意义

1.勤工助学微信公众平台研究价值

第一,理论价值。本课题通过借鉴微信在其他领域应用的成功经验,构建云南师范大学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平台,探究如何利用这种移动化手段,提高勤工助学服务信息的有效性,并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微信技术与勤工助学服务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勤工助学移动信息服务,以期为兄弟院校勤工助学服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第二,实践价值。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实现无障碍信息传递,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和经济开销,还可以提高勤工助学服务的服务水平,加强对勤工助学服务中心的宣传,真正做到信息对称,为学生勤工俭学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

2.微信公共平台构建的优势

微信以双向性和互动性的显著特点倍受用户的青睐,并成为微媒体中最热门的社交工具之一,同时也成为各个部门拓展服务范围、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的重要手段,构建勤工助学微信公共平台既是学校服务部门顺应时代潮流的产物,也是满足广大学生信息需求的产物。

第一,服务高效。勤工助学微信公共平台的建立,节约了大量的资源。原来传统的通过展板等形式展现勤工俭学的信息,不仅要浪费大量的人力去更新更改信息,也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微信公众号信息可采取及时的信息推送方法,只要关注了勤工俭学微信号,就能自动地为学生用户提供最新最全的勤工俭学信息,学生通过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拓展勤工助学服务中心的及时性强、更新性好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满足微媒体环境下学生用户的新需求,用户可借助微信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特点,主动地同勤工助学部门咨询自己所需的信息,节约了时间,大大提高了服务的效率。

第二,互动密切。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借助微信公众平台,极大地拓宽了他们的宣传渠道。勤工助学服务中心作为一个服务性机构,通过注册微信公众平台,可以申请成为经过认证的微信账户。用户通过加账号或者扫描二维码的方式来关注。微信推送模式允许公众平台向订阅用户推送信息,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服务中心可以把任意形式的讯息,如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直接实时地推送到用户手机中,用户也可以用手机回复信息进行反馈、查询、检索等操作。微信让勤工助学服务中心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第三,满足用户需求。首先,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界面友好简单,操作方便,信息多种多样并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其次,微信公众平台本身就是一个互动性的信息交流平台,它的自动回复及一对一的交流功能满足了用户对信息的需求。最后用户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及时获取勤工助学的有效信息,从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勤工助学岗位。

三 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

本研究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从大学生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在服务高校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出发,通过相关的理论分析,并且在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云南师范大学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平台,推进我校勤工助学服务中心的信息化管理,从而解决我校学生在勤工助学中存在的问题,增加勤工助学的岗位和宣传,减轻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行政负担,为其他兄弟院校勤工助学服务的发展提供实战经验。

当前绝大部分高校都在校内设置了勤工助学服务中心,旨在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解决他们在经济上的困难,拓展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但是,岗位设置有的出现了“供不应求”,有的却出现了“无人问津”,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设岗单位与有勤工助学需求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为解决设岗单位与有勤工助学需求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在今后的服务过程中,将开设专门的微信公众平台,使用移动服务形式岗前培训、家教人才储备会、安全教育讲座、校内外岗位供需等信息,加大宣传力度,创建勤工助学服务中心的品牌优势,增强社会影响力和认同度,将更多的校外勤工助学岗位引进到校内,得到社会的支持,让企业主动找我们,增加校内外勤工助学的岗位。

四 微信公众平台功能的完善

基于用户需求,并结合业务设置微信服务功能,微信公众平台的基本功能分为三大模块:一是自动应答模块;二是信息推送模块;三是互动交流模块。在这三个功能模块中,勤工助学中心可以依据实际情况,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网页版,自主开发并细分不同的服务栏目,编辑并提供各类服务内容。

1.自动应答模块

本模块内容涵盖用户关心的勤工助学的常规咨询内容,比如回复查看详情,系统自动推送详细的勤工俭学的工作的时间、地点、所需人数等基本信息。

2.信息推送模块

本模块各栏目内容是勤工助学部门为微信用户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和对这些服务进行宣传推广的最主要部分。借助图片、文字信息、视频、语音等多种形式来推送勤工助学的相关信息。

3.互动交流模块

在传统的咨询工作中,用户要得到一对一的互动交流,需要学生用户亲临勤工俭学部门与工作人员现场交流。由于云南师范大学勤工助学点设在西区,校区其他地方的同学需找好时间来到相应的地点来咨询,费力费时。而在微媒体中,微信作为信息交流的平台,用户在自己的手机上就可以随时随地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勤工助学的详细信息。

五 结束语

目前还没有微信公众平台应用在勤工助学服务中心管理的成功经验,只能借鉴微信公众平台在其他领域应用的成功经验,不断地进行摸索和改进,从而打造出具有我校特色的“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