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诗歌朗诵技巧范文

诗歌朗诵技巧精选(九篇)

诗歌朗诵技巧

第1篇:诗歌朗诵技巧范文

1.反复朗诵,品出诗味

诗歌语言凝练,诗意隽永,感情激荡。单凭一般的阅读或讲解很难透彻体会,必经反复朗诵才能以充分感悟。背诵下来,不时涵泳,其味会愈品愈浓。在诗歌教学中,一定要把朗诵训练作为重点,贯彻于诗歌教学始终。

诗歌朗诵训练,除了发音准确,吐字清晰等基本要求外,还要根据诗的内容,正确掌握朗读的重音,停顿,速度,及抑扬顿挫等技巧。一般来说,教每首诗歌都应有范读或放录音,力求通过朗诵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会词语,疏读文脉,抓捕作品的语言形象,明悟作品的奥妙之处,化古人的神气为自己的神气。在课堂上,可视具体情况,通过单人读、双人读、小组读、领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达到熟读成诵。

2.多种手段,引入意境

意境是诗歌对所描绘的画面,塑造形象的有机统一。诗歌的意境是从表现方法上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重要标志,是深入领悟诗歌意蕴和思想感情的关键,也是欣赏诗歌创造性艺术的核心。因此,引导学生品味诗歌,就是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创造的意境。以实现与诗人感情发生共鸣。具体方法为:

2.1 表情朗读。表情朗读往往运用一些朗读技巧,能够如描如画,能够因声传情,使静止的诗句活起来,变得听得到,看得见的形象画面,将学生直接带入诗的意境,去领略那情景交融的音乐美、绘画美、情意美。

2.2 绘生绘色的描述。教师绘声绘色的描述能使诗中的画面和意象渲染得活灵活现,形象生动,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如能将诗人当时的处境,忽然听到捷报的心理反映、诗人和妻子的表情、行为,以及归心似箭的感情加以形象的描述和渲染,学生就会看到那种又哭又歌,欣喜若狂的激动人心的场景。

2.3 启发联想和想象。要依据诗中所提供的某些语言信息,启发学生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头脑中储存的表象,多侧面的延伸、补充、连缀意向及其蕴义,使学生更深刻的领悟诗歌的意境。

2.4 诗、画、音、像综合利用。教学中,若能将诗歌的朗诵与图画、乐曲、录像等结合在一起,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情感,触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从而实现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常见的教学形式有:诗配画,配乐朗诵等。

3.抓住“诗眼”精讲点拨

我们说诗歌语言高度凝练,是因为它言简而意永,往往因一字而尽传神韵。这“一字”人们称之为“诗眼”。教学时应抓住“诗眼”,进行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其妙处。诗眼不仅表现在动词,形容词的选择和锤炼上,一些数词、量词、副词等也往往精妙传神。如《回延安》中“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扑”字固然用的精确,而用“心”作“话”的量词,用数量词“一头”表现“扑”的情态,用副词“登时”修饰“说不出来”,更增加了其形象性和生动感。

揣摩诗歌的语言,还要体味运用修辞的技巧。如《回延安》中的比兴和夸张,《梅岭三章》的借喻和借代,《木兰诗》中的铺陈和对偶,《乡愁》中的比喻、排比和反复……学习这些修辞技巧不仅可以更深入地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

4.陶冶性情,涵养人文

第2篇:诗歌朗诵技巧范文

深入学习和理解作品

我们常说:“诗言志”,作者“言”的究竟是什么“志”?又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志向的?如果朗诵者并不清楚,就无法准确地传达作品的意图。所以,细致地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所含内容,使朗诵者本身首先为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所感染,由此产生强烈的愿望和兴趣,再通过自己的理解,用饱满的热情,恰如其分的声音和语调,把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意思完整地传达给观众,确是重要的一步。

例如,在朗诵《天安门诗抄》中《扬眉剑出鞘》时,就要结合“”对的迫害和人民对总理的热爱来理解。在那“黑云压城”的情况下,人们不能公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怀念,又抑制不住满腔的悲忿之情,于是血和泪凝成了战斗的诗章,这是人民内心的表露,也是对“”的痛斥。我们为总理的逝世悲痛欲绝,洒泪痛哭时,听到凶手的狂笑和吼叫能不恨吗?能不横眉冷对,拔剑向前吗?如果对这四句诗不认真理解,朗诵起来就不会有激越的感情。

所以,我们在朗诵诗歌时,哪怕是一句话、一个词,甚至是一个感叹的字,都要弄清作者为什么要用它。在一些诗作中我们常会看到许多“呵”字,在不同的作品中,这一“呵”字是赞颂、疑虑、叹息、回忆?还是不解、发现、醒悟、失望?……如何理解?如何表现?我们都要反复琢磨,切不可一样对待。

注意提高朗诵技巧

诗朗诵主要是运用语言去感染听众的,因此,在朗诵语言技巧上还必须下功夫。下面简单谈谈这方面的几个问题:

字音 朗诵者要让诗句中的每个字都使听众听清、听懂,就必须掌握好字的发音。特别要强调吐字清楚,准确有力,分清四声。

节奏 如果一首诗从头至尾朗诵起来都是一个调子,听起来就索然无味,激发不起听众的兴趣和热情。由此看来,朗诵技巧的核心是要掌握好节奏。我个人的理解,主要是要运用好重音、停顿以及声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这些都要根据诗歌内容和感情的需要而变化,要自然而不生硬,切忌拖腔拉调。

朗诵的过程中,为了使某句诗的意思表达得更清楚,有些字和词需要突出强调的,我们就要重读,这就叫作重音。

如叶挺烈士诗《囚歌》中的两句: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句中该重读的字突出了,才能更鲜明地塑造出一个革命战士英勇不屈的高大形象,才能对比出那些叛徒的和卑贱。

另外,由于重音强调的字、词不同,往往句子的含义也就不同。所以哪里需要重读,一定要把握准确。

例如,我问你:“会朗诵诗吗?”

回答可有以下几种情况:

“我不会朗诵诗。”(意思是:别人会)

“我不会朗诵诗。”(意思是:确实不会)

“我不会朗诵诗。”(意思是:会写诗)“我不会朗诵诗。”(意思是:会朗诵小说、寓言等)

一般情况下加强重音给以重读,可以突出诗句的含义,但有时根据诗的内容、情绪却需要轻念,才能

表达所要强调的意思。

如:《办公室的灯光》中有这样两句:

最难忘十年呵,

休息得更少,更少。

“更少更少”这个重叠词语是应该强调的,但由于环境、气氛不适于加强音量,只宜于轻轻念出才能表达人们深沉和难受的心情。这样的轻念和前后词语的音量一经比较、映衬,也同样得到了突出,分量并不减轻。这也可叫作感情重音。

除了重音之外,停顿也是很重要的。停顿运用得恰当,可以更好地突出、丰富诗句的内容和感情。

如:叶帅的五言诗《攻关》,就应该这样停顿: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这种有规律的停顿,给人一种鲜明的节奏感,从而加强了语言的感染力量。

又如:跳蚤//大模大样地//坐在黄牛的鼻子//尖儿上。

这句话连起来念,就失去了幽默感,使人感到平淡无味。而在“跳蚤”之后加一个停顿,就把这微小动物的形象,用“特写镜头”突出出来了。接着在“鼻子”后面又加一个突然停顿,然后再慢慢地念出“尖儿”两个字,是为了说明“鼻子”尚且不大,“尖儿”就更小了。这样可以给观众一个出其不意、更为有趣的笑料,生动形象地对跳蚤进行讽刺。

停顿的长短也要恰当,不要让人感到是忘了台词或是感情断线了,而要使听众从停顿中看出表演者的思想仍在活动,感情仍在燃烧,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声断意不断,语断情不断。

除了重音、停顿而外,还要注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

如朗诵词《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的最后两句:要扫除一切害人虫,

全无敌!

就需要用必胜的信念,高亢的声调,非常有力地朗诵出来,特别是“全无敌”三个字,一定要有压倒一切敌人的雄伟气魄。

如《办公室的灯光》:

夜啊,静悄悄……

静悄悄……

当祖国渡过了沸腾的白天,

当人们梦里发出甜蜜的微笑,

当熟睡的婴儿脸上露出幸福的酒窝,

当晶莹的露珠挂上嫩绿的幼苗……

这一小段就需要用深沉的感情,缓慢的语调,较轻的声音来朗诵。这样才能把观众带到一个宁静的夜晚中去,勾引起大家对生前往事的回忆和对敬爱的的无限思念。

但是当朗诵到:

在西安,在重庆,

在南京梅园新村三十号……

任凭反动派监视、盯梢,

办公室的灯光啊,

是插向敌人心脏的一把尖刀!

速度就要逐渐加快,尤其是朗诵到最后两句时,要以激昂的感情,排山倒海之势,一字紧接一字,一句紧接一句,似连珠炮喷射出来,这时无论是感情和声音都要达到高潮。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敬爱的英勇机智、战胜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

一般情况下,表现热情、欢快、紧张、急切的感情时,需要读得快一些;表现庄重、悲伤、回忆、自信的心情时,就可以放慢些。

在朗诵诗歌时,我们往往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很短的两行诗句,就要有较大的变化。

如:敬爱的,

人民的好总理!

在朗诵第一句时,声音可以放轻一些,速度可以放慢一些,这是表达发自内心的敬意,充满深厚的情谊,好象总理就在面前,我们在亲切地和他老人家打招呼一样。第二句却可以读得重一些,快一些。因为这里感情发生了急骤的变化:近在眼前的竟离开了我们,我们的耳边还回荡着那熟悉的声音,我们的身上还保留着带给我们的温暖……今天,党和人民是多么需要您啊!“好总理!”是人民的崇高评价,这里既是对总理的赞颂,也是对“”的示威。两句诗一慢一快,一轻一重,就可以更好地突出总理的光辉形象,表达人民对总理的无限崇敬和热爱。

第3篇:诗歌朗诵技巧范文

多年来,中学语文古诗教学,为了应战中考许多学生仅停留于背诵和默写的层次。教师教学侧重于字斟句酌、条分缕析,因而忽略了古诗文的诵读美感,也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要实现终极教学目标,诵读是基础,是前提。

教学案例与分析:

这堂课在学生诵读李白诗歌,朗朗书声中拉开了序幕。(接着检查文学常识、写作背景、字词音义预习情况)

师:在我朗诵时,请大家想想古诗诵读要注意哪些要求?(配乐朗诵,师有感情的范读后,学生抱以热烈的掌声)

师:谁来说说读这首古诗要注意哪些要求?

生:我听出了老师朗读节奏,七言的诗句四三之间停顿。因为作者这时心情是比较郁闷的、茫然的、急切的。

师:大家说得很好,古诗朗诵要把握好节奏、语速、语调等,节奏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读出诗的音乐美。我们的女生尝试着读出这些要求好吗?

女生酝酿感情,模仿教师朗读的语速、语调。基本读出了老师的要求。

分析1:教学由教师的范读开始,顿时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让课堂气氛达到高点。这是教学前奏,朗读预热,还没深入分析诗歌,允许学生朗读水平通过多读多品,逐渐提高。通过反复诵读,唤醒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触发他们诵读古诗的激情。通过声音传达出来的氛围让学生沉浸其中,为学生走进李白的内心世界铺平道路。

整体感知后,疏通诗意,整理诗意。

学习活动一:品读诗中的美句

师:下面思考一个问题:哪句诗最美呢?

生:“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仕途受阻了,表现出一种豪放率真的性情。

师:从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来?

生:“停、投、拔、四顾”这些词语。

师:读的时候这些动词该怎么处理?

生齐:重音。(生读,没有读出感情)

师:想象李白面对美食,却难以下咽的感受,想象扔杯子,丢筷子的情景。注意讲究情感的跌宕起伏谁来试试?

生:读(字正腔圆,语速、感情得当,表情由气愤转而迷茫,配以动作,生动形象)

师:你读得非常棒,能说说你是怎么读的吗?

生:“停杯”轻点读,“投箸”想象自己生气的时候气愤读,“不能食”难过读,用压抑地语调吧。“拔剑”读出亮剑出鞘的感觉,铿锵读。剩下的用混浊拖音读出茫然的心情。

分析:从节奏、重音、语速、情感等方面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的意境之中。如能把一个不懂朗读的学生通过指导让他从诵读中体验到学习的到成功,进而喜欢语文课,这就是最大的教学意义。

生:“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它说出了作者当时怀才不遇的心情,内心的凄苦。

师:那请你尝试着读出这种心情好吗?(生读)

师:大家觉得这句式有什么特点?表达什么感情?

生:行路难!行路难!这两句是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从语气和感情上强调行路难,并且要读出很气愤的情感。下一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有强烈的质问和诘责的意味。

师:分析得很精彩,那么请你来读一读好吗?(生读,声音刚落掌声响起。)听出来哪里读的特别出色吗?

生:读第二个行路难的时候语音坚实有力、凝重,音调悲愤激越,好像诗人在呐喊。“今”字读的更有味道,在颤音、表情中我感受到了诗人的迷惘,无助。感觉他就是李白,李白就在我们的面前。

师:读得好,评得漂亮!颤音、表情,再适当加上动作,活脱脱的李白穿越时空来到了我们的课堂。我们都是李白,大家一起读出李白的心声!(师生生情并茂地诵读这两句诗歌)

(组内成员相互读――品――评,推出这四句读得好的代表小组赛读。学生积极,气氛浓烈。)

分析3:精讲多读、以读代品、领略诗境。读的过程就是“品”的过程,是一种有创造性的再现作者心理活动的过程,是接近作者主观世界的过程。学生对“行路难”“今”字的把握,使我喜出望外。学生从声情并茂的吟诵中读懂了诗,领悟诗情,他们走进了李白的内心,演绎了李白当时的心情,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愉悦。

在此教学流程上,指导学生根据诗人心情的一波三折的变化背诵,在朗朗的书声中结束了此课教学。

分析4:背诵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以后学习中得到良好的启发和运用。背诵也要注意采用多种方法,比如个人自由背诵、分组竞赛背诵、师生打擂背读等等鲜活的形式。

反思与启示

1.要发挥范读榜样效应

范读是古诗文教学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范读具有很强的榜样效应。教师范读,是任何现代化的工具都不能代替的,能最大限度地施展教师本人的朗读魅力。只要教师能以饱满的感情来朗读,沉浸到文本中去,就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古诗文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古诗课上要敢于范读;经由范读,把自己对文本情感的感悟传达给学生。学生范读,在古诗课堂教学中也是极其重要的,它是专家范读、教师范读的一种延伸,而且具有更强的平行影响作用,学生范读,在班集体中树立起一个小老师的形象,更利于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2.要指导掌握朗读技巧

让学生明确诵读的基本要求:朗读时口齿清晰,发音准确,声音洪亮,运用适当的语气表达诗歌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有关古诗朗读的基本技巧,如在古诗朗读过程中应考虑平仄关系在诗中的呈现、节拍的划分、停顿、重音、语调、语速等来表达诗的意境、形象和情感。注意重音,重音处理得好,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高音,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低音显出幽沉,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

注意语调。

语调指由于思想感情、语言环境的不同,或为某种表达效果,在声音上表现出来的升降、高低的变化。诵读时,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淡、上升,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指导学生运用声音形象,辅以表情语言、肢体动作、演绎他对文本的解读经验,完成审美的再创造。

3.要将诵读与品析结合

第4篇:诗歌朗诵技巧范文

一、诗歌朗诵的美感意义

(一)诗歌朗诵启悟人性美

朗诵诗歌,既为人类,也为个人。首先,人类需要诗歌为生命找一个理由。该如荷尔德林所说:“人类诗意地栖居在这个星球上。” 其次,老年如散文,中年人像小说,青少年是诗歌。于朗诵中青年人将诗情、诗意、诗心、诗性潜藏于心,于吟诵中便也多了一份豪情壮志、多了一份从容雅趣、多了一份俊逸洒脱、多了一份哀惋惨恻……

(二)诗歌朗诵体味感情美

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朗读者必须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这要求学生朗读时必须先体会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务求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方能打动听众。没有感情的朗诵肯定是不成功的。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读出其豪放之情,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要读出淡雅闲情来。文章的感情并不单一,朗读者更需留心,如郁达夫《故都的秋》清静中寄悲凉,《诗经?硕鼠》痛恨中含警告,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另外,文章言尽而意无穷处,更需细心揣摩。

(三)诗歌朗诵再现形象美

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形象的载体——文字加以联想和想象,使之在朗读者心中形成“内心视象”,当自己的“内心视象”与作者契合了,也就深得文章意旨了。朗读要打动人,也非得建立起自己的“内心视象”不可,并在朗读中贯彻之,使听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嗅其味,如扪其形。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须在脑海中确立自身贬官黄州,独临赤壁,祭奠江月,伤悼古人,感吁“华发早生”,但非失望颓废的主人公“视象”。读《离骚》,这高冠长佩、芰荷衣裳而“好此奇服“之屈原,不同流合污之浩然正气与九死未悔之爱国信念要呼之欲出。又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如能凸现辛弃疾睹国事靡烂,痛壮志未酬,于豪壮中略见悲凉之“视象”,诵读与再现形象相得益彰了。

(四)诗歌朗诵理解思想美

古人读书当是今人之朗诵。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朗诵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深刻理解文章思想是朗诵的先决条件,同样,学生也因朗诵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领悟。朱熹也有同样的体会:“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字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不熟读《致大海》又如何从大海喧嚣奔腾的气势、雄浑博大的意境中体验到普希金那自由奔放积极奋进的思想感情呢。

(五)诗歌朗诵感受语言美

朗诵,课文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对文章感受极为深刻。朗读课文以至于成诵,文章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生同病相怜人世一叹;诵“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而生恍如隔世、悼然自伤之情;读“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自会如杜甫般心念武侯,许身社稷,涕泗并流。

诗歌语言形象、精炼,这就要求学生用心去读,久而久之,培养了语感,进而化为自己的东西,终身受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旧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二、诗歌朗诵的再创作意义

朗读是一种再创作活动,要求师生用有声语言表现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从而使听众领悟作品内容,在感情上受到感染。

(一)陶情养性利其诵

“凡事预则立”,这必要求选好朗诵材料。对高中生来说,好的朗诵材料应该以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内核,以积极进取乐观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为依托,以无穷的诗意为动力,以富于形象性而适于口诵的简约质美的语言为外观,以节奏、韵律、音乐的美感为引线。

就这些方面来说,高中语文教材对朗诵诗歌处理得非常好。所选诗词,按照了新大纲“课文要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应该丰富多样”,“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要求,所选之文全都是各个时代的经典之作,能反映诗歌传承的文史脉络,厚载的思想文化之重。

(二)把握内容悟其义

古语说“诗言志”,古诗词往往用唱的形式来表现,在音乐的美感中传递动人之情,凸现其深邃的思想和喻世的道理。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不能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要准确透彻地理解作品,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这是理解作品的基础。诗词是作者在特定时期思想感情的反映,它既离不开诗词家的生平经历、性格特点,更离不开产生诗词时具体环境和事件的刺激。

其次,理解作品主题。主题是作品中表现的思想、观点,是作品内容的核心。理解主题是理解作品的关键。朗读要求再现作品原貌,要准确传达作品思想,表达作品感情,阐明作品观点,说明作品道理。

再次,了解诗人的写作风格。对中学生来说基本了解文学史中重要的作家风格,并不困难,同时也很有必要。

第5篇:诗歌朗诵技巧范文

一、朗诵可以帮助歌唱声音平穗自然、连贯统一,充分合理的运用共鸣

声音的艺术是听觉艺术,要人们听得舒服、悦耳、获得美感享受,除了处理好声音与感情和环境的关系外,声音的本身要优美,这就要求演唱者首先要做到声音自然连贯,合理运用共鸣,朗诵很容易帮助演唱者做到。如歌曲《沁园春·雪}的第一句:

此句音乐风格宏伟壮阔,从其旋律的进行来看,气势豪迈,层层递进,歌词中字与字之间音高连续跳跃,达到一种较高的意境。音域宽广,音区较高,要求演唱者必须情绪饱满,气息控制自如,各共鸣腔充分打开、声音浑厚激昂,充满韧性,充分展示出那种宏伟宽广的气势和伟人博大的胸襟。而在实际演唱时很容易气息上提,喉部用力捏挤,拉紧喉部肌肉,使声音不能自如运动,共鸣腔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结果发出的声音尖而细,缺少气息的支持,显得单薄乏味;或是为了把高音唱响,用气量很大,而声门又闭合紧,发出高而直的声音,缺乏弹性,听起来生硬,给人一种“喊”的感觉,破坏歌曲要表达的意境。而朗诵时则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朗诵要求对有声语言进行化妆,但毕竟还保持着自然语言本色,其停顿、节奏、抑扬、徐疾、韵律、语势等,基本上还接近于说话。用朗诵的方法“说歌”无论速度快慢、音调高低,声音都较自然。这种方法就是很多意大利声乐教师所谓“要说,不要唱”的声音理论。朗诵时首先确定了歌词昂扬的基调。“北国风光”四字,速度稍慢,语调也较深沉舒缓,这使得气息很容易沉稳,胸腔打开,声带、喉咽腔、口腔等自然而放松,声音的走向浑厚宽广。“千里冰封”四字语调上扬,声音有一定的力度和响度。“万里雪飘”四字声音更加激昂饱满,每个字之间的时值拉得稍开。“万里”二字后稍作停顿,“雪飘”二字有韧性的发出,增强句子的动作感和形象感。整个句子呈上山类语势,情感层层递进,因朗诵语势所致,自然的用到了深呼吸,并能很好地控制气息的运用,达到扩展音域、充分运用共鸣的目的。因不受歌唱中曲谱的限制,朗诵时更能体会到声音连贯、气沉丹田的感觉。

二、朗诵可以帮助歌唱者准确把握用声色彩,增强声音形象感

要获得优美的声音必须讲究发音的技巧,要做到依字行腔、字正腔圆,同时也要根据歌曲的不同风格运用不同的声音色彩,体现出作品本身的音韵之美。要如《文心雕龙·声律》所言:“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苏轼《西江月》云:“花雾萦风漂渺,歌珠滴水清圆。。听之使人心神动摇,快意无尽。朗诵是帮助演唱者准确把握声音色彩的有效途径。如:歌曲《春晓》

转贴于

这是一首抒情优美、恬静婉转又略有感慨伤感的歌曲。歌词意境清远脱俗,颇具风韵,清新自然之中流露着留春、惜春的淡淡叹惋。旋律委婉质朴,与诗句结合贴切,节奏平稳,速度徐缓,力度在中弱与很弱之间,前半部分带有喜晴的感觉,后半部分反复咏唱最后的两句诗,在音区、力度上作变化,把诗人为花木担忧感慨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演唱时,一般不存在发声困难,但声音色彩上较难把握,要求声音线条含蓄柔和,半声演唱,头声较多,给人一种宁静、朦胧的美感。朗诵时,高低急缓恰当的语势、语速,明暗适中的音调色彩,虚实相间的用声,能充分帮助演唱者体会那美好的意境,感悟那柔和细腻的情感。旋律第三句在第二句的结束音上提高了八度,很容易使演唱者气息控制不好而改变自然的歌唱状态,声音发虚或发紧。应多体会朗诵此句时那种稍急的语速,渐强的力度,较明较实的声音色彩,着重内心情感的抒发,气脉一贯,用连贯的语势将其表现出来。第四句诵时下行缓慢的语音态势,充满无可奈何的惋惜之情,与旋律情绪一致。朗诵比歌唱更容易体会正确的发声方法还在于:1.歌唱时从—个音高到另—音高,必须连贯的跳跃,一音唱毕,再唱一音,越过间隔,如爬梯子。朗诵则可以从—个音高溜滑至另—音高,一路滑去,音音相连,不见间隔,如走斜坡,既与歌唱中声音的连贯相符,又易于做到。2.歌唱时,高{氏疾徐,行止吞吐,一板—眼,必须准确合谱,不得走调离谱,任意发挥,朗诵虽也有一定的声调,但无须像歌唱那样拖音耍腔。

“说诵是心灵指导的艺术,歌唱是耳音指导的艺术”。(洪深《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但无论朗诵或歌唱声音的优美,都在于咽、喉、胸部等诸肌体的发育与协调,歌唱时的发音比朗诵更须着力,所以从事歌唱的人,练习朗诵,实有裨益。况且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中,唱词多为韵文、诗词曲之类,语言简洁、音韵铿锵,更适合于朗诵。将它们谱为歌曲,唱时对其字音、声调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古人对于诗有诵有歌,诵可以尽人而学,歌则不可以尽人而能也;诵注重语言的节奏,歌注重语言的音韵。“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朗诵比自然语言夸张,韵味较浓,也有一定的音乐性,接近于唱又容易于唱。对声乐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沈祥源著《文艺音韵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8

[2]洪深著《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10

[3]李红岩著《诗歌朗诵技巧》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5

[4]王宇红著《朗读技巧》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5

第6篇:诗歌朗诵技巧范文

【关键词】高中 古诗词 有效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B-0095-02

古诗词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诗词教学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改以来,无论是在教材编排上还是高考试题分值倾向方面,诗词阅读的比重都有所加大。但是学生的古诗词阅读能力并没有因此而提高,相反,古诗词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难点,而诗词阅读题往往成为学生高考失分最严重的题型。基于此,本文探讨高中古诗词有效教学的策略。诗词学习无非“读”和“赏”两个方面,“读”是登堂之阶,“赏”是入室之法。因此,在诗词教学中,应紧紧扣住这两个字。

一、读

诗歌是最接近音乐的文体,因此,“读”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从古至今,朗读作为一种学习诗词的方法,一直受到特别的重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等耳熟能详的语句说的就是朗读的重要性。因此,让学生学会朗读,是教会他们与诗歌进行一种高品质的对话,也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

一般而言,在教学中对一首诗歌的“读”,分为初读―听读―品读―背诵这几个环节。

面对一首陌生的诗歌,首先要求学生能流利地朗读,能一字不错地朗读。南宋朱熹说过,读之,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便是初读。

听读,可有多种形式,可采取听优秀学生朗读、听教师范读、听名家示范朗读等形式。这一过程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自己初读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感悟、学习、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诗词诵读中音部的顿宕、字音的轻重、语调的曲直缓急等一般规律。在不断的模拟中,学生会获得初步的感知。

品读,是对诗歌的个性化诵读。每一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不同,所采用的表达方式亦有别。周振甫先生强调道:读时分轻重缓急,恰好和文中情事的起伏相应,足以帮助对文章的了解,领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情绪;懂得音节和情绪的关系,到写作时,自会采取适宜的音响节奏来表达胸中的情意。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带着情感读诗词。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方式,或优秀示范,或分组比赛,或集体诵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点拨引导。

背诵,是诵读的最终结果。很多教师在教授古诗词时强行要求学生背诵,使学生痛苦不堪。其实这一过程应是自然而然的,不可强求。叶圣陶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所以他要求: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一遍地读来入调,一遍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熟练的境界。 熟读,自然成诵。

总之,学生诵读诗歌,抑扬顿挫,韵味无穷,有意识地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不仅可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诗歌意境的美,形象的美,还可积累语言,受到熏陶和感染。

二、赏

对古典诗词的赏析,是难能之事。教师可从两个方面努力,教会学生对诗词进行赏析:一是通过巧妙的引导,使学生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提供角度,让学生深入赏析诗歌的妙处。

对诗歌大意的理解是学生鉴赏诗歌的基础,但是由于学生在文言字词方面的障碍,对古代文化常识的隔膜,再加上对诗词语言跳跃性、含蓄性的陌生,其对诗歌大意的把握困难比较大。这也是学生读不懂、不愿读古诗词的重要原因。因而,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诗词是古诗词教学的首要任务。鉴于学生对诗词的畏惧心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考虑增强趣味性、可操作性,切忌只是简单地让学生翻译诗词。例如,在《雨霖铃》教学中,有教师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可给我们以启发。

请以“我要走了”为开头,扩写“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请以“我有很多话要对你说”为开头,扩写“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请以“我们分别以后”为开头,扩写“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以这样巧妙的设计来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可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对诗意的理解只是鉴赏的基础,而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深入诗词本身,探究其魅力所在。学生对鉴赏方法是比较含糊的,因此,教师应针(下转第101页)(上接第95页)对不同的诗词类型,设计不同的鉴赏角度,让学生逐步掌握鉴赏诗词的角度和方法。

鉴赏诗歌的角度很多,在高中阶段,应让学生学会从形象、技巧、情感三个方面去鉴赏诗歌,但在具体教学中因篇目不同而或有所侧重,或面面俱到。但是无论怎样,教师在设置问题或教学环节时,应确保新颖,有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例如,教授《杜甫诗三首》,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杜甫一生追求的政治理想,请结合本课所学三首诗谈谈你的感想。以这样开放式的命题来激发学生对诗歌情感的赏析。又如,在执教《望海潮》时,笔者设计了如下环节:

鉴赏宋词,是探寻“美”的历程。你可鉴赏它的“形象美”,也可鉴赏它的“语言美”,还可赏析它的“技巧美”……那么这首词美在何处?

请各小组展开讨论并将讨论结果以关键词的形式板书到黑板上,形成“美点寻踪图”。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仅全身心地投入到诗词鉴赏活动中,感受到了诗词的魅力,而且懂得了鉴赏诗词的角度:鉴赏形象、鉴赏语言、鉴赏技巧,并积累了鉴赏诗词的方法。这对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和审美能力的提升,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必然途径。

诚然,古诗词教学中的“读”和“赏”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教授诗词的法宝,但只有符合诗词教学需求、适宜学生学习需要的“读”,设计合理、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的“赏”才能使古诗词教学回归本真,让古诗词教学的课堂不再枯燥,让优美的古诗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古诗词教学真正达到高效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朱自清.精读指导举隅[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周啸天.古典诗词鉴赏方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3]周振甫等.诗文鉴赏方法二十讲[M].北京:中华书局,1986

第7篇:诗歌朗诵技巧范文

一、诗歌教学要揣摩品味,做到三品:品语言、品意境、品技巧

《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创作的过程就是诗人的心与外物相感,而后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诗歌的语言是最精粹的,往往一个字、一句话就包含着深厚而丰富的内容。诗歌教学时,教师要认真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悟诗歌语言的魅力。

首先,诗歌用词的精妙,可以说是字字如金。有名的一些炼字。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一个“绿”字数次易改最终定夺,表现出全新的意境。再如宋祁《玉楼春》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闹”字而意境全出。

其次,诗歌中用具体的意象绘意境。在诗歌教学中我们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把诗歌的意象和意境联系起来,真正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美。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上升到意境的品味。同时在诗歌教学中,要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他们步入诗境。别林斯基说:“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诗人以有限的语词,传达出五彩斑斓﹑千变万化的自然和精神的境界。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德国人莱辛曾说过“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苏轼也有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论。无论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凉,还是“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凄清,都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绝美的画境。高尔基说:“只有作家所描写的一切历历浮现在读者的眼前,使读者能从个人的经验、个人积累的知识出发,‘想象’出作品可提供的画面、形象、人物和性格,而且对这些有可补充的时候,作家的作品才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打动读者的心。”可见,在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是何等重。这样学生对诗的意境把握住了,审美情趣提高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有了施展的空间。

再次,就是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品味诗歌的修辞手法和其他的表现技巧。有很多诗歌,使用了很巧妙的修辞手法,像比喻、拟人、夸张、象征、对偶、设问、反问、借代、夸张、双关、衬托等,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写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都要认学生细细品味。此外,还有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技巧也需学生好好考虑斟酌。

二、诗歌教学要重视诵读,做到三读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以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诵就是心、口、眼、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朗诵是诗歌传播的很好的形式,诗歌教学的最有效办法就是让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进一步领悟诗歌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感情,体会诗歌的主题。“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凡语文教师都极为注重古诗的朗读指导。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呢?

第8篇:诗歌朗诵技巧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05-0061-02

作者简介:李江超(1981―),女,江苏泰兴人,本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江苏靖江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自2005年江苏省全面进行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材的选文内容和编排都得到了优化,诗歌方面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新课程改革以来,高考试卷的诗歌鉴赏部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部分以主观题型出现,分值也逐年攀升。但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相对于现代文的阅读而言依然薄弱,学生对诗歌的学习也缺乏主动性和热情,诗歌部分的得分率和答题水平,让教育界堪忧。为此,笔者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浅吟高唱,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情

不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它们都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不但能够体会到美,而且往往会被诗歌中的艺术氛围所感染。因此,在诗歌教学中,笔者尝试使用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

1.导入情境式,激发学生朗诵的愿望

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把认知活动与情感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笔者在讲授《春江花月夜》时,先让学生欣赏同名音乐,悠扬的古典旋律激发了学生朗诵这首诗歌的欲望。再如,笔者教《雨霖铃》一课时,向学生展示了一系列的图片和动画,进而让学生品味语言、领悟意境,以之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2.教师泛读与学生自读相结合,激发学生朗诵的兴趣

在进行诗歌学习之前或者学完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泛读让学生体会诗歌中的审美意蕴,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进行身临其境的想象。例如,笔者在讲解舒婷的现代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十分注重引导学生朗读,要让学生读出缓慢而又沉痛的语调,以此体会我们祖国数百年来的贫困和疾苦。

3.分角色朗读与朗诵比赛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角色的渗透和竞赛机制,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牢固地把握诗歌的内涵。小组合作进行朗诵,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对角色的把握,在朗诵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就会进入角色扮演,从而对诗歌的内涵以及所流露出的情感进行真正的感悟。

二、斟酌诗歌字句,品鉴诗歌韵味

对古诗而言,诗人特别注重对字句的锤炼与斟酌。贾岛之“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王安石之“春风又绿江南岸”、苏小妹之“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等,无不诠释着诗人炼字的艰辛与古诗的伟大魅力。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诗歌关键字句的鉴赏能力。

学习苏轼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师在教授“乱石穿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这一句时,引导学生通过“穿、惊”两字的运用,深刻体会山势的险峻,以及汹涌澎湃的巨流对岩石的冲击。在学习晏殊的《蝶恋花》时,教师则引导学生理解“昨夜西风凋碧树”中“凋”字运用的妙处。学生通过探究会发现,这个“凋”字是用得最精辟的一个字,换成任何一个字都难以表达秋天的萧索悲凉以及作者满眼满心的伤感。

通过对诗歌字斟句酌的赏析,探讨关键字句的妙处,学生更好地领略到了诗歌的独特魅力。同时学生也更深刻地理解了汉字的博大精深,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自己遣词造句的能力。

三、品味诗歌意境,走入诗歌生活

“意境是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以及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每一首诗歌都孕育着自己的意象,学生在学习诗歌过程中如果能抓住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和氛围展开自己的丰富联想,能够积极地把握诗歌意象背后所蕴涵的深意,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在学习王维山水诗歌《山居秋暝》时,笔者就要求学生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进行联想,让学生想象这些画面并将其表达出来。课后笔者还与美术老师合作,让学生对这幅画进行创作。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对这首诗有了深刻的体会,同时体会到王维“诗中有画”的境界。

四、诗歌补白与改写,在创造与审美中提高能力

“留白”几乎是每首诗歌都会有的现象。每一个意象的背后都隐藏着作者深刻的思想情感,这造成了读者对诗歌理解的不确定性以及差异性,这样会给读者留下更多的审美空间和回味无穷的效果。因此,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单一地理解诗歌是对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一种扼杀。为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将学生的读与写的能力结合起来,教师就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不破坏诗歌原有意境和诗意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对古诗中的补白内容进行再次改写。

笔者引导学生学习《长亭送别》时,积极引导学生对原诗进行改写。其中就有学生写道:“愿清风满载我的思念,吹向你的心中,需几日,比肩而坐,携手言欢划夕阳。十里长亭送别,历历在目,盼君满载思念而归。”这是学生在充分领会诗歌意象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而创造出的佳句。

实践证明,学生对诗歌的补白与改写是充满兴趣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创作,保护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诗歌赏析和写作表达能力。

五、分析诗歌技巧,感受诗歌魅力

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是学生更进一步理解诗歌的一把金钥匙,而苏教版必修教材对此方面也有相关的规定。在苏教版必修二中,“千古江山”就有两道相关的题目。如:“借古事比今事以抒发感情,是诗歌中常见的手法。请你说说《永遇乐・京城北固亭怀古》中用了哪些古事” 。而在必修四中也有类似的题目。所以在诗歌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在显性和隐性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诗歌技巧的把握能力。比如在《雨霖铃》的上阙中,“寒蝉凄切……竟无语凝噎”这个部分是诗人对眼前实景的描写,是对不忍分别但又不得不别的描述。而下阙“念去去千里烟波

……”这部分则是虚写,是诗人对前途未卜的担忧。学生只有掌握了虚与实的技巧,才可以在实写部分更深刻地理解诗人的孤寂心情,也才能在虚写部分把握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当。而在《永遇乐・京城北固亭怀古》中有相当多的典故,学生只有对诗歌中的典故有了准确的把握,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的忧愤。

参考文献:

[1]李康.教学策略及其类型探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

第9篇:诗歌朗诵技巧范文

一、老师范读的重要性

1.有助于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文艺性的材料,特别是优美的诗词、散文,最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唤起他们的共鸣。教师的范读,有时像清澈见底的涓涓细流,淌入学生的心田,给学生一种雨润禾苗般的纤浓美;有时如大江东去,激情澎湃,气势磅礴,才思滚滚,给学生一种激越雄壮的豪放美;有时似高山流水,错落跌宕,层层推进,飞流直下,给学生一种多姿多态的飞动美。总之,教师的范读,能使不同的内容通过完美的语言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不断地从“知之者”向“乐之者”转化,增强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学习成绩也自然会得到提高。

2.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向师性”,激励学生刻苦勤奋地学习。教师轻如和风、重如洪钟、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学生评价教师的一个感性依据。学生折服于老师的范读,可以使学生对老师尊敬和爱戴,建立起健康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学生还可以从老师的范读中受到熏陶和启发,潜移默化地学会一些朗读方法和技巧,而且通过教师的点拨和鼓励,也会逐渐培养起自觉向老师学习的意识,使他们的朗读水平不断提高。

3.有助于组织学生的注意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最佳心境中获得最佳学习效果。只有高度集中而稳定的注意,才能保证学习的顺利,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在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课堂气氛较沉闷时结合课文内容和讲解进程,适时而巧妙地插入一段精彩的范读,就可以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辅之以小组读、齐读等手段进行积极调节,就能使学生的注意力较长时间地保持集中。这样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朗读要有分层目标

我们注意到每个学段对朗读的要求中都有这样几个词:正确、流利、有感情。细品这几个词,我们就会发现其中有一个层次的问题,同时,这三个词是“相互联系、螺旋上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个既分层又紧密相关的整体。

1.初读――读正确。学生初次接触文本的朗读,要做到不添字、不丢字、不读错字、不重复字句。这个环节也是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阶段。通过朗读,学生可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要保证学生读的时间,读前强调“三到”:心到、眼到、口到,集中注意力,让学生真正做到“字字响亮”,教室内充满着学生琅琅的读书声。初读的同时,学生可借助汉语拼音或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

2.细读――读流利。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进入对文本的细读。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的思索,同时通过几遍的朗读,在初步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把文章读流利,也就是我们过去讲的读通顺。

3.品读――培养语感,读出感情。这个层次中,学生品析文章的句段,感知课文形象,体味节奏韵味,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自然而然地以恰当的语调、感情再现文章的内容,培养语感,读出感情。

三、诵读品味,点拨指导

对诗歌更高要求的诵读,是在对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与把握之后,能够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诵读,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进而把握诵读的感情。那么,怎样进行诵读的点拨指导呢?

1.要注意点拨读出诗情。诗歌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不同的诗歌情感是不同的,甚至说不同的语句所蕴含的情感也是不同的。所以在诵读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语调的高低起伏,停顿的长短,节奏的缓急,重音的把握,等等,把朗读的技巧与诗情的品味完美结合。

2.要注意点拨读出形象。让学生在诵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会使学生深入其境,感同身受。以徐志摩《再别康桥》的第二节为例:诗人描写河边的金柳如同夕阳中的新娘,金柳像一位漂亮可爱的新娘子,那种娇媚可人,谁不喜欢呢?那么“新娘”这一句就要读得语调扬起来一些,从而传达出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