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诗歌投稿范文

诗歌投稿精选(九篇)

诗歌投稿

第1篇:诗歌投稿范文

因民刊无稿费,故未投稿,如投稿,也定中。本人发表了几次之后总结基本规则如下:

1、诗歌必须是小故事。但是必须分行。抄袭也可,建议从小说中抄袭。题目直接用诗歌中的句子,如:

《回想》

我要给阿Q做正传,

已经不止

一两年了。

但一面

要做,一面又

往回想

2、你的诗歌不能有任何意义,只要故事,不能用意象。因此不能抄袭议论文。句子要短,说明文也可以,还是抄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为例子:

《名目》

传的名目很繁多:

列传,自传,内传⑷,

外传,别传,家传,小传……,

而可惜

都不合。

本人曾抄袭一药品说明书稍加删改在一个刊物发表过。

3、你的诗歌还得有点小感觉,必须在有感觉和无感觉之间,不能完全是说明文,说明文发表不了。还是抄袭《阿Q正传》的句子,题目还是老规则,也可莫名其妙

比如:

《光彩》

赵太爷的儿子

进了秀才,

锣声镗镗的报到

村里来,

阿Q喝了

两碗黄酒,

手舞足蹈的说,

这于他

也很光采

故事要有点没写完的感觉,这样他们就当作是含蓄。所以抄袭小说或者《故事会》实在是第一选择。而且古代故事他们认为是有历史感,而当今的小事,他们认为是有时代气息。你想要什么感觉,可自选。评论家并不介意。

4、有的大刊物讲究关怀普通老百姓,因此必须写可怜的小事,可怜的人,还是抄袭《阿Q正传》为例子:

《没有家》

阿Q没有家,

住在未庄的

土谷祠里;

也没有固定的职业,

只给人家做短工,

割麦便割麦,

舂米便舂米,

撑船便撑船……

5、天下文章一大抄,不要以为羞耻。这些刊物有时候也发无感觉的诗歌,但是得属于没写完的句子,比如(还是抄袭《阿Q正传》为例子):

《春天》

有一年的春天,

他醉醺醺的

在街上走,

在墙根的

日光下

6、部分刊物偶尔也可抄袭一些抒情散文发表。本人一般都是先写散文在报纸上发,然后摘录几个句子分行成诗歌。当然句子要通顺,不通顺不要投稿。要短,超过40行,就是罗嗦的意思(他们这么理解的)。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可抄袭:

《裙》

荷塘上面,

弥望的是

田田的叶子。

叶子,是出水很高

的裙。

第2篇:诗歌投稿范文

只知道,确定了就义无反顾。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

人生并非只有一处,缤纷烂漫,那凋零的是花――不是春天。

你也许曾被这些片段吸引,也许读到这些小诗,感悟到了人生意义的点滴。但你可能不知道,它们都是出自汪国真之手。而他,26日凌晨,永远离开了我们。

4月26日凌晨两点十分,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艺术家、当代诗人、书画家汪国真,因肝癌医治无效去世,享年59岁。这位在90年代掀起一股“读诗热”、诗集销量以百万计的文学巨人最终还是走向了“远方”。

汪国真1956年生于北京,祖籍福建厦门,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在上世纪90年代掀起一股“汪国真热”,其诗句“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等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据悉,主席曾引用他的诗句“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向世界重申中国爬坡过坎、闯关夺隘的改革决心。这使得汪国真的诗歌作品更广为人知。

汪国真1

汪国真的诗,青春,励志,温暖――

汪国真写诗之路

诗人不是救世主,也不要故作深沉,写出自己的特色与真情实感就足矣。

汪国真祖籍厦门,父母自厦门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劳动部,1956年,汪国真在北京出生。在机关大院长大的汪国真,父母对他给予的最大影响是读书的习惯,他在八九岁时接触了《三国演义》、《水浒传》、古典诗词,通过大院间的互相借书,读了《复活》和《安娜・卡列尼娜》。

1971年,15岁的汪国真初中毕业。“我们班40多个人,四五个能够上高中,主要是工农兵子女。一部分去插队,还有一部分进工厂。我的幸运呢,就在这里――我被分到工厂了,开X51立式铣床。”“那不是童工吗?”“就是童工啊!”汪国真说,“才15岁,正是渴睡的时候,最怕上晚班,总打瞌睡。”

就在北京第三光学仪器厂,汪国真度过了7年“三班倒、开铣床”的工人生活,荒废时间在打扑克与乒乓球上,“要说学习吧,也就偶尔看看小说”,“我以为自己要一辈子当工人了”,心有不甘。他认为自己的领悟能力还可以,因为曾经获得北京仪表局铣工比赛第一名。

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突然传来,他凭直觉感到“要凭很短时间改变命运”。他早知道暨南大学各方面条件比较好,“还有游泳池”。1978年9月,汪国真考入暨南大学中文系,时年22岁,他感到他的好日子来了。

“考文科有点违背我的初衷。”他说。汪国真的兴趣是去学理工科,家里也希望他将来往技术型人才方面发展。但是汪国真仔细衡量了一下自己的水平,觉得没上过高中,报考理工科肯定吃亏,而文科相对来说把握更大。“我小时候看《三国》《水浒》读唐诗宋词,总算是看过一点书。”汪国真说,学文不是自己最初的志向,某种意义上说是迫不得已。

迫不得已选择文科的汪国真,考上了刚刚复办的广东暨南大学中文系。这是一所华侨学校,硬件设施比当时大部分高校都要好,汪国真觉得在这里读书挺舒服。大学时代的汪国真属于各方面都不显山不露水的那种,以至于老师和同学对汪国真后来的走红都大跌眼镜。去年暨南大学百年校庆,广东电视台采访了汪国真的一位老师,老师说,没想到这个学生会出名,他也就是个中等成绩,很难让人注意。汪国真说自己只有两点与众不同,一是写字速度奇快,考试时永远是第一个交卷;二是阅读杂志奇多,他每天都跑到阅览室去翻阅各种报刊,目的很简单,就是投稿。他开始进行“写作”,形式是诗歌,从实用角度出发,那是所有文学体裁中字数最少的。他自有“谋略”:“我的字差到连毕业论文都是找人誊写,编辑要看我的字会非常费劲。我这个人比较善解人意,我就要替人家考虑。你写得长,编辑没人认真看,即使写得不错,也是白写。诗歌字数少,可以让他在厌烦前看完。”汪国真表示他看过“朦胧诗派”北岛、顾城、舒婷等人的诗,但是受影响很小。他的同班同学张润森则表示:“他写得很多,但写得很差。”汪国真抄录了很多报纸杂志的通讯地址,并且细心揣摩它们的文字风格,然后挨个投稿。那也是汪国真遭遇退稿最多的几年,退回来的稿子就换一家再投,如此循环,乐此不疲。“也说不清楚为什么,可能就是觉得发表文章很光荣吧。”那个年代学校里创作风气都很浓,汪国真就这样开始试着写诗。

1979年4月13号,汪国真对这个日期记得很牢。那天在食堂吃饭时,一个同学告诉汪国真:“《中国青年报》发表你的诗了。”汪国真第一反应是“你蒙我呢”,自己没往中国青年报投过稿啊。同学说真的,好像是写学校生活的一组小诗,汪国真半信半疑地跑去女生宿舍借报纸。学校给男生宿舍订的是《南方日报》,《中国青年报》只有女生宿舍有。汪国真看到4月12号的中国青年报上确实发表了自己的诗,一时狂喜,可还是摸不着头脑。过了一礼拜,中国青年报记者梁平给汪国真来了一封信,信中说汪国真同学你好,我在你们学校的刊物上选了你的诗发表,现寄上稿费两元,希望你以后继续给我们报纸投稿。这封信和稿费给汪国真“莫大的鼓舞”,两块钱够他请同学们下一次馆子了。最重要的是,自己没主动投稿,居然能被大报选中,简直是天上掉馅饼,汪国真觉得自己“还行”。

那是汪国真的诗第一次公开发表。

这个“被动的”事极大地鼓励了汪国真,从此,他常去阅览室,记下地市级以上刊物的地址,“把作品像撒网一样撒向全国各地的报刊”。90%是退稿,3个月后换信封再投往另一家,“我当时写和投都很随意,对自己要求不是很高”。也有人认为他有极强的“发表欲”,但他认为自己是“有事业心”的人。

汪国真2

手抄本到畅销书

第3篇:诗歌投稿范文

1992年10月,魏传忠退休了,他承担了接送孙子和外孙上学的任务。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送与接的生涯中,老魏经常手牵着孙子、背上背着外孙上学,犹如生活在孩子群体中。孩子们的天真烂漫,奇特的思维、语言,焕发了魏传忠的一颗童心,孩子们出人意外的提问,令人捧腹大笑,因而也碰撞出他创作儿童诗歌的火花。

一个炎热的夏天晚上,魏传忠与孙子在阳台上乘凉,清风拂面,满天星斗,孙子指着天空中闪闪烁烁的星星,口中“一、二、三”数个不停,,他问孙子:“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孙子翘着嘴巴说:“爷爷,数不清啊!”过去没有舞文弄墨的魏传忠,心有灵犀,几十年的生活积累一触即发,欣然写出了一首《数星星》的儿歌:“满天小星星,颗颗亮晶晶。爷爷叫我数一数,数来数去数不清”。他教孙子诵读,孙子朗诵得很高兴。这时,他领悟到了自己能写儿歌,心中豁然开朗。后来,他又创作了几首儿童诗歌,寄到报社、儿童杂志社去,如石沉大海,没有回音。但是,他没有气馁,没有灰心。他到新华书店购买了《儿童文学研究》、儿童读物书籍来阅读,探索儿童诗歌的写作技巧与创作规律,注意从迅速变化着的生活中去汲取滋养,以丰富自己对儿童的感触,提高写作儿歌的能力。2000年,他发表了《爷爷与孙子》的幽默故事,紧接着又发表了《我给孙孙写儿歌》的文章。从那时候起,他创作的儿童诗歌,常见诸于本地的《重庆日报》、《重庆晚报》、《少年先锋报》及《晚霞》杂志等国内报刊,热情更加高涨。

“写作儿童诗歌主要是对孙子从小进行优良的传统美德教育,”这是老魏的目的。节假日他带着孙子逛公园,观察花草树木。他以灌木《万年青》为题赋诗:“我的身体胖又矮,一件绿衣穿万代,太阳晒不怕,暴雨淋不败,大风吹不倒,冰雪压不歪,人人都把我来爱。万年青英名传万代。”深受孙子们的喜爱。他有着一双儿童的眼睛和一颗儿童的心,善于从细微的生活事件中,以小见大,提炼儿歌主题。每天下午5时,环卫工人运输垃圾的汽车开进社区小巷,孙孙们就在过道上高喊:“倒垃圾了!倒垃圾了!”邻居们纷纷提着垃圾袋走出家门。他以此为题材,写了一首《大家夸我好》的儿歌:“王爷爷年老了,去到他家把地扫。李奶奶病倒了,医院取药我来跑。赵阿姨出差了,她家小猫我喂好。张叔叔上班了,他家里垃圾我去倒。大家见我微微笑,个个夸我好!好!好!”为培养孙子们从小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他写了一首儿歌:“脸儿花花把绳跳,爷爷见我胡子翘,奶奶见我哈哈笑,爸爸见我把头摇,妹妹见我忙躲跑,妈妈瞪眼把我叫,说我像个丑花猫。”

魏传忠创作的儿童诗歌,不仅涉及家庭生活题材,而且还以社会大舞台为背景,既有儿童的心理、儿童的语言,还有着巧妙的构思、形象的袒露。退休十多年来,魏传忠在儿童文学领域辛勤耕耘,开拓进取,创作了一百余首儿歌,先后在省市以上的报刊发表多篇。

剪报剪出晚年生活的精彩

第4篇:诗歌投稿范文

很少有人知道,我刚开始写了好几年诗歌。那时刚念高一,十五六岁,天天抱着顾城和海子的诗集,觉得自己特别高尚。

那时年轻,对一件迷恋的事情总愿投入全部的热情。白天看诗,晚上写诗,不到一学期就把一个厚厚的本子写满了。

年少轻狂,这个词一点儿也不假。我抱着本子看来看去,挑不出半点毛病。这时候,我有点被吓到了。这么惊世骇俗的头脑,这么空前绝后的文笔,要是一个不小心得诺贝尔文学奖怎么办呢?几百万美元的奖金啊!我是该低调地放到银行卡里面呢,还是该张扬地用个篮子给背回来?

想来想去,我最终做了一个伟大决定——出诗集,拿奖,为国争光,然后拒收那一堆沾满世俗铜臭的美金。

我被自己纯洁的灵魂狠狠感动了一把。于是,我连早饭都没吃,跑去文具店新买了一个精美的本子,而后独自坐在窗前,把我认为写得最好的诗歌工工整整地誊抄了一遍。

这么伟大的作品,我该邮给哪个出版社呢?本来想直接寄到瑞典,但说实在话,一是没邮费,二是我英文的确很烂。踌躇许久,我决定把这部可能载入史册的作品交给云南人民出版社。

之后的日子,真是度秒如年。我等啊等,等啊等,一直到高三毕业,都没等来任何消息。没办法,我生来是个执著的人,因此,我不但在高二的时候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文科,还在大二的时候自告奋勇去云南人民出版社当了实习生。

后来回想起这段往事,才发现原来老天爷早就给了我答案,只是我不够聪明,领会不过来。你看,似乎只要我一勇敢,就和“二”这个字脱不了干系。

上大学,我没觉得多开心,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我终于有大把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了。

我接着写诗,大量的阅读使我变得稍微成熟了些。我开始脚踏实地,慢慢学着投稿。

可以负责任地说,写作这些年,从来没在现实生活中见过比我还要“执著”的人。因为从来没有哪个人可以像我这样——天天写,天天投,天天被退稿,还天天斗志昂扬,不亦乐乎。

这样的日子,持续大概一年多。三百多天,我几乎天天都活在别人的嘲笑里。后来,很多人实在看不下去,动了恻隐之心,开始慷慨地给我取各种各样的外号,什么大作家啦、大文豪啦、大诗人啦,在当时都算比较小气的称谓。

大一下学期,我的第一章散文诗在河南省《砥柱》杂志发表了。

那天下午,我一个人拿着样刊和稿费单在学校的足球场上狂跑。一边跑,一边哭——没人会懂那些强颜欢笑的屈辱和一路走来的孤独。

第5篇:诗歌投稿范文

主题晚会创意独特,经典与现代结合、高雅与草根兼具,彰显了科学文化的独特魅力。著名朗诵艺术家虹云、朱琳、郑健康等艺术再现了一首首科学诗。

著名朗诵艺术家虹云老师一袭白色旗袍,身披天蓝色披肩,随着钢琴声起,便款步上台;70多岁的年纪,不减一丝的从容和优雅。“每时每刻,相伴相随,不离不弃,我就是你生命中最好的朋友——水……”。虹云老师的声音亦如潺潺的流水般时急时缓,动情处抽出一条淡红色的纱巾,仿若在舞台中央翩然起舞。

受到如此声情并茂的诗歌朗诵感染,现场的观众们也是诗兴大发。晚会中安排了两处互动环节,观众们可以现在做诗,传到台前,由主持人诵读。有的人现场以晚会主题为题作“当科学遇见诗,那亘古的公转和自转,擦肩而过,便演绎了,日出月落的彷徨……”,许多学生随手写下了一些感想参与了投稿,虽是即兴创作但却毫不逊色。

著名演唱家演唱的歌曲《飞翔的路》不仅声线优美,背后的大屏幕也同时播放钱学森过去工作和生活的珍贵感人画面,声画一体。清华大学话剧队以及中国海洋大学海鸥剧社的大学生们表演了他们自己创作的作品,讴歌“两弹一星”元勋的长诗以及表现科技与情感的科幻剧《时间足够你爱》。最后,中国科学院合唱团的《大漠之夜》歌声空灵,层次清晰,让人对这些在舞台上身穿博士服的科技工作者肃然起敬,现场赢得一次次掌声。

中国公安大学的同学看完节目后说道:这场晚会真是太震撼人心了,平常我们在学校里接触到诗歌的机会不多,没想到诗歌具有这么动人心魄的魅力,以后有机会希望出版社也能来我们学校举办类似的活动。

“科学与诗在这里相遇”传播科学文化

“科学可以诗意地栖居”是这台晚会创意初衷。科学诗是科学与诗相结合的产物,它用形象思维、拟人化手法,生动、有趣地把科学知识和科学现象表现出来,具有艺术的形象性和科学的知识性。创作科学诗,意在强调内容的科学性与诗意,并体现出一定的人生哲理。

2011年5月起,科学普及出版社在为期一年的时间内,公益支持京港地铁“四号诗歌坊”项目。2011年年底,又推出“科学诗”专题,面向全国征集科学诗(旧体诗和散文诗不限),来自于全国各地的作者踊跃投稿,其中有科技工作者、诗人、机关干部,更有科学家以及院士加入其中。其中的科学诗题材丰富,紧扣时代热点,既有对科学技术的诠释和解读,也有对科技与生活的深入思考,有对环境保护的呼唤,更有对书籍的赞美。

第6篇:诗歌投稿范文

摘要本文采取描写性翻译研究视角,描述了庞德译作《神州集》中创造性改写的具体模式,并探析了改写的外因和内因,即接受环境和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译者及诗集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庞德《神州集》 改写 创造性叛逆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a码:A

一 引言

20世纪70年代初,翻译研究趋向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研究模式从规定性研究转向了描述性研究,研究视野从源语文本扩展到目的语文本,从原作者扩展到了译者及其决定、读者及其接受。当代西方翻译研究存在两大转向:语言、文化转向;以及三大突破:翻译研究从语言本身对等的表层研究深入到了翻译自身行为的深层研究;从翻译文本静态的研究投射到了译作生产和消费的动态研究;将翻译语言转换的片段研究放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文化语境整体研究(谢天振,2003:110-116)。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本文采取描写翻译学的视角,将庞德译作《神州集》融入特定历史文化语境进行解读,正确地对待庞德译作《神州集》的得与失,视其为具备实体性的中国古典诗歌创造性改写文本,更好地理解了译作在中西文化交流历史中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二 庞德译作《神州集》与改写模式

学界对《神州集》褒贬不一,但美国历史文化证实了其独特的价值性,有着异域传奇色彩,符合广大英美读者的口碑。《神州集》里的诗歌《长干行》曾经收录在1954年奥斯卡・威廉斯(Oscar Williams)编辑的诗集《袖珍本现代诗》(A Poet Book Of Modern Verse)里,其中涉及了20世纪50年代英美重要的诗人。书中除了一首庞德《神州集》中创意英译的李白《长干行》,其他都是创作作品。全球具有经典地位的《诺顿美国文学集》(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s)也收入此诗,译诗的重要价值由此可见。由此,一味地追究译作对原作变形,只是表层地、静态地、片面地看待问题。译诗有失必有得,正是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中,有其叛逆性、创造性的改写,诗集具备自身的文学实体性,才在目的语文学系统中突显出了自身的价值。下面从内容和形式方面探讨一下译诗集创造性改写的具体模式。

首先,通过译者精心选材,诗集呈现出自身特定的鲜明的主题。庞德得到费诺罗萨(Fenollosa)手稿,“两大本关于中国诗歌及其注释、评论笔记,大部分是唐诗”(John.J.Noble,1996:20),但《神州集》只囊括了18首诗,其中The River Song将原两首合并为一首,并把第二首原诗的标题当作译诗的诗行。18首诗歌重组,涉及到了战争、流放、离别、怀旧等主题,诗集内化了凄切、哀伤的人类情感。如诗歌The River Merchant’s Wife:A Letter,The Beautiful Toilet,The Jewel Stair’s Grievance 突出了被遗弃女人的愁绪;Four Poems of Departure,Separation on the River Kiang,Taking Leave of a Friend,Leave-Taking Near Shoku表现了人类离别的伤感。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名、人名、典故异域风味有所丢失,但诗歌内在心境、情感氛围却得以重奏、强化。如李白《长干行》和The River Merchant’s Wife:A Letter:原诗“抱柱信”典出《庄子・盗跖篇》,写尾生与女子相约于桥下,女子未到而突然涨水,尾生守信而不肯离去,抱着柱子被水淹死;译诗完全丢失了这一典故,但仍传达了忠贞的爱情“For ever and for ever and for ever”;地名“望夫台”“滟堆堆”在译诗中的对应已失去了原有的风味,但读后仍能感受期望之切“Why should I climb the look out”、危险之境“the river of swirling eddies”。这样的情况还出现在其它的诗歌里,如诗歌《送孟浩然之广陵》里的地名“黄鹤楼”、“扬州”,《古风》里的文化词“代马”“越禽”等。

另外,诗集中意象虽与原诗或手稿也有一定的偏差,但意境的并置、重构、涡旋的采掘使得译诗放射出了最大的心灵能量。叶维廉先生曾对比了原诗、费诺罗萨手稿和译文,评价到庞德独具慧眼,时常能突破手稿的误读和局限,通过意象的创造产生视听效果表达诗歌的情感内涵。

诗集呈现出了一副新面孔。《送友人入蜀》、《登金陵凤凰台》、《古诗十九首・青青河边草》等等译诗中庞德有意识地采用空行、跨行等技巧或意象并置、或凸显意象视觉感,新的组合图式增强了意象动感、实现了信息最大化。赵毅衡先生在耶鲁大学读手稿原件时研究发现庞德有意抛开手稿的串解、字注,诗句“Desolate castle,the sky,the wide desert”“Surprised Desert turmoil sea sun”(“荒城空大漠,惊沙乱海日”)回归了汉语之源,意象并置(赵毅衡:2003,222-224)。仔细阅读,其形、意巧妙相接,同时,音、意结合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神州集》口语化、现代化、节奏自由。总而言之,诗集的新面孔:图式信息化、语言口语化、节奏自由、灵活在一定的程度上更加有利于诗歌内在情感的爆发。

三 庞德译作《神州集》改写外因和内因

1 外因――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

翻译文化学派的代表安德烈・勒菲费尔,在《翻译、重写以及文学名声的操纵》中阐述了文学系统论基点下的改写理论,认为翻译是对原文的重写,翻译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意识形态和目的语语境中占主流地位的诗学操纵。庞氏时代的意识形态和诗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译者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改写。20世纪初,欧洲战火笼罩,秩序混乱,庞德挑选的19首诗主题鲜明:放逐的、离别的、遗弃的、怀旧的、向往的,正宣泄了当时战争年代人类的痛苦和折磨。当代庞德研究权威休・肯纳认为诗集的整体结构明显,开头、中间和结尾是3首描写戍边之苦的战争诗,其它哀歌式的情感穿插期间,坚持诗集是“一本战争题材诗集,庞德利用费诺罗萨笔记就像蒲伯利用贺拉斯,或约翰逊利用尤维纳利斯,来提供一种平行的类比结构”(Charles Tomlinson,1983:96-97)。

从另一种角度看,中国诗歌“触物以起情”、“叙物以言情”的表达方式也正弥合庞氏时代英美反叛抽象、概念化的哲学文化趋势。20世纪初,欧洲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已经激化了抽象模式和直觉模式之间的矛盾。达尔文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弗洛伊德的分析心理学、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等等新思潮开始动摇了人们对维多利亚时代传统价值观的信仰。西方现代思想家如尼采、博格森等针对抽象逻辑思维对人性和生命的限制和破坏开发了另一条思路,回归到具象、直觉的感知方式。庞氏译作《神州集》创造性改写恰恰回应了本土这种哲学文化思潮的内在推进。诗集抛弃了目的语中传统的说明性的、解释性的体验程序,采用各种策略创造性地跳脱英文语言逻辑概念化的传意方式,营造了原诗中国化的感知方式,如已讨论到的诗歌中的意象并置、意象重构、涡旋凸显、图式信息化。

另外,就当时的诗学革新运动而言,意象派诗歌运动是影响译诗集改写的又一重要因素。 “诗学的革新运动通常由作家发起,但改写者却决定了其运动的成败。改写文本也标准地衡量着新诗运动内在化的程度”(Andre Lefevere,2004:38)。新诗运动往往在翻译中寻求动力,文学系统也要求译者在译本中输入更多的革新元素来推进运动。20世纪初,意象派诗人休姆、庞德等人提出诗歌三原则:意象直接呈现、语言简朴精练、节奏灵活自由(John.J.Nolde,1996:29)。庞德创造性改写《神州集》深受这一诗学接受环境的影响,虽然译诗语言口语化、节奏自由,背离了原诗古典形式,但原诗超脱语言限制、保持物象原态的本质却实质性地输入了译诗集;虽然译诗丢失了原诗地名、人名、典故等异域风味,但译诗中意象的突出、涡旋的采掘却放射出了最大的心灵能量。

2 内因――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庞德自身的文学倾向、写作风格、翻译目的、翻译观念这一内部因素值得探讨。通过阅读庞德创作的诗歌《在地铁站》以及在得到费诺罗萨笔记前根据翟理斯的《中国文学历史》改写的诗歌《屈原》、《刘彻》、《扇》、《曹植》,能看出诗歌语言简朴、重视意象、意义深远。此后,通过费诺罗萨手稿的研究,译者总结“在欧洲,如果你让人对某一事物下定义,他的定义常常背离了他认识地很清楚的简单事物”,中国诗歌却“是研究诗歌、文学、绘画的正确的途径”(John J.Nolde,1996:32)。译者领悟到中国诗歌的精髓,看到了诗歌创作的希望曙光,“很可能这个世纪在中国发现一个全新的希腊”(Tanya Wells,1984:59)。在特定的文学时期,翻译就是为了文艺的革新、诗歌的创作。“庞德的译作激发了、强化了他的诗学创新构想,反之,他的诗学创新构想又引导、成就了他的译作。庞德的诗学实质上就是翻译的诗学,他重新定义了20世纪诗歌翻译的本质和目的。”(Ira B. Nadel,2001:204)

庞德不仅有明确的翻译目的,而且有新颖的、系统的翻译观指导支撑自身的实践。根茨勒把他的翻译理论称为 “闪光细节理论”,指出译者“注重细节、对个别词语、对完整甚至破碎意象的准确翻译”,重视“语言能量”,即创造词语间新的构建方式就能释放出其包含的能量。(Gentzler,1993:19)《神州集》正是通过译入语的创新构建最大程度地放射了原诗的情感能量。在《青青河边草》、《玉阶怨》、《送友人》、《登金陵凤凰台》、《长安古意》等等诗歌中,庞德偏爱图式艺术表达,暗示不同情感交织对比、构建语言新的联系、显示无限的张力、强烈的力量。而且,《天津三月时》中“花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 “烟花”、《胡关绕风沙》中的“秋天”等等也表现他甚至忽略具体词语的意义,相反重视语言、意象产生的能量潜势,通过意象的叠加、并置,涡旋的采掘、延伸,使得诗歌潜在的能量一并迸发。

四 结语

传统的翻译理论往往以原文和译文的比较为出发点强调译者的忠实,很少涉及译者的创造性、翻译的外部环境、翻译的目的等因素。传统的规定性研究模式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难以解释特定历史时期翻译实践中的一些现象。描写性研究模式却有助于客观地评价创造性的翻译,正确地对待翻译文本的得与失。本文认为解读庞德《神州集》创造性改写的具体表现及其深层次的创造性改写原因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译作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诗集中有着明显的模仿、增删、保留,而正是这种“叛逆性”的、“创造性”的改写,诗集具备自身独特的文学实体性,在目的语文学系统表现出特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贵明:《庞德之于中国文化功过论――与〈理解抑或误解?- 美国诗人庞德与中国之关系的重新思考〉的作者商榷》,《外国语》,2003年第5期。

[2] 魏望东:《试析庞德英译中国古诗的忠实性与等效性》,《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第10期。

[3] 谢天振:《译介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 赵毅衡:《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5] Alexander,Michael.The Poetic Achievement of Ezra Pound[M].Berk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9.

[6] Gentler,Edwin.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7] Lefevere,Andre.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8] Nolde,John J.Ezra Pound and China[M].Maine:University of Maine,1996.

[9] Nadel,Ira B.Ezra Pound[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10] Tomlinson,Charles.Poetry and Metamorphosis[M].Cambridge:Cambridge UP,1983.

[11] Wells,Tanya.Ezra Pound’s‘Cathay’and the America idea of China[D].Ann Arbor,Mi.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1984.

第7篇:诗歌投稿范文

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的象征。一个践踏诗歌的民族是悲哀的民族,一个缺少诗歌的民族是没有灵魂的民族。受社会转型期汹涌的经济大潮和不断衍生的各种娱乐文化及快餐文化的冲击,在当下我们所处的这个拜金主义时代,诗歌愈来愈边缘化,诗人愈来愈受到冷落,而广大群众离诗歌的距离也愈来愈远。如何尽快地、广泛地在群众中开展诗歌普及活动,重塑华夏民族一代诗魂,重现昔日泱泱诗歌大国的辉煌,事关当前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大局。作为最基层的群众文化单位,文化馆理所当然地担负起了普及群众性诗歌、提升普通民众文化素质的重任。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群文工作经验和二十余年的诗歌写作实践,拟就县级文化馆如何在群众中开展诗歌普及活动的课题,从以下四个方面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1)要坚持强化群众性诗歌氛围。一个地区的群众性诗歌要得到广泛普及和不断繁荣,离不开浓厚的群众诗歌意识和诗歌氛围。只有在群众中树立尊重诗歌、热爱诗歌的意识,才能形成群众性的读诗、品诗、诵诗、写诗的热潮。要让广大群众明白,诗歌可以净化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性情,提升一个人的品格;是一种非常高尚的美的享受,是衡量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标杆。要在群众中大力倡导读诗活动,读中国古代的传统诗词、读中国现当代的优秀新诗、读世界各国的诗歌精品。只有每一个人都从内心热爱诗歌,那些庸俗的灵魂才会变得纯粹,那些低级趣味的人才会拥有高尚的情操,整个国民的素质才能得到提高,群众性诗歌的普及也才会成为可能。

(2)要大力培养群众性诗歌人才。①要配合当前广泛开展的诗词进校园活动,培养校园诗歌人才。广大中小学生中,有不少诗歌爱好者,它们是产生诗人的最初也是最好的土壤。文化馆的文学专干可以与学校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联手,在学生中成立文学社,编辑社刊、举办文学讲座,以此激发学生读诗、写诗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②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开办定期或不定期的诗歌创作培训班。可办中华诗词培训班,也可办新诗培训班;既面向青少年学生,也面向社会上的业余诗歌爱好者。除文化馆的文学专干为主要培训辅导教师外,还可经常邀请本地的知名作家、诗人授课,对学员的习作进行针对性的点评,选择优秀作品推荐到各级报刊发表。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争取上级的支持,与文联或报社等宣传部门联合,邀请省、地著名作家、诗人到本县召开文学笔会,为县内诗歌爱好者提供直接交流的机会,既起到了良好的宣传示范效应,又加快了本县作者成长的步伐。有了更多的诗歌写作者和爱好者,才会源源不断地为群众性诗歌的普及繁荣注入新鲜的血液。

(3)要不断巩固群众性诗歌阵地。所谓群众性诗歌阵地,就是广大诗歌爱好者开展诗歌活动的平台,比如发表诗歌的刊物、朗诵诗歌的舞台、交流诗艺的场所、展示诗歌的橱窗等。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县级文艺刊物和县报副刊,鼓励广大作者踊跃写稿、投稿。另一方面要利用文化馆的宣传橱窗,每月出一期诗画(或摄影)展,即以诗配画的形式展出诗歌作品,其观赏效果不容忽视。第三,可充分利用县城的休闲广场,在节假日举办群众性诗歌朗诵会。此外,如有条件的话,还可由文化馆主办定期或不定期的诗歌报刊,集中发表县内作者的诗作。纳雍县文化馆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曾出版过铅印的群众性诗报《墨玉诗刊》,在县内外产生很大反响,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4)要积极组织群众性诗歌大赛。①积极组织广大诗歌爱好者参加地级以上诗歌大赛活动。一方面是为了推出作品,推出人才。另一方面,获奖作品或作者本身也为家乡赢得了荣誉,进一步提高了家乡的知名度,这也是为宣传家乡、建设家乡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比如,2000年,中国作协诗刊社和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共同主办了新世纪全国诗歌大赛,纳雍县文化馆积极组织作者参赛。结果,该县文化馆的文学专干赵翔(笔名空空)以其组诗《乡村纪事》获得了一等奖,在全国文化系统内产生了极大影响。而该组诗中《车过知青点旧址》一诗更是锦上添花,被收入诗刊社选编、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年度诗歌权威选本《2000中国年度最佳诗歌》一书。②积极配合县文联、县报社等宣传部门,举办全县诗歌大赛。可以是不同行列的诗歌大赛,如中小学生诗歌大赛、中小学教师诗歌大赛、青年诗歌大赛等;可以是不同主题的诗歌大赛,如反腐倡廉诗歌大赛、计划生育诗歌大赛、新农村建设诗歌大赛等;也可以是节庆诗歌大赛,如国庆诗歌大赛、建党××周年诗歌大赛、庆元旦迎新春诗歌大赛等。丰富多彩的诗歌大赛,不仅陶冶了群众的情操,更是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拓展了群众文化活动的空间。

第8篇:诗歌投稿范文

阿斯彭,不是以雪莱或拜伦为原型的角色阿斯彭,而是徘徊在叙述者内心深处的精神引导者阿斯彭。“我”心中的阿斯彭,是激励“我”追求艺术的艺术之神,是内心歧视女性的厌女症患者,是陪伴“我”待在博尔德罗小姐家中追寻遗稿的鬼魂,实质上是“我”内心的投影和缺乏自我的表现。

叙述者内心的艺术之神阿斯彭

叙述者于小说开头滔滔不绝地叙说自己对阿斯彭的喜爱,夸耀阿斯彭的盛名。叙述者认为,“阿斯彭在文学的殿堂地位至高,为全世界仰望。我们前进路上的光明部分仰赖于他”,他的作品如阳光,是对所有人的恩赐,因此,“时至今日,大批的人蜂拥至他的殿堂”。叙述者用 “天堂”“殿堂”这样的词语暗示阿斯彭是如神o一般的存在,将其视为神灵。当普雷斯顿夫人看轻阿斯彭时,叙述者认为自己“不需费心为阿斯彭辩护,因为神明无需人的辩护:神自身存在就是最大的辩护”。叙述者自视为阿斯彭这位艺术之神的虔诚信徒。

叙述者对他心中的艺术之神阿斯彭的喜爱首先是读者对作者及其作品的喜爱。读者对作品乃至作者的推崇,源于读者将自己投射在作品中所产生的或自怜自艾或欣喜若狂等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共鸣实质上是对自我的一种肯定。因此相应的,叙述者对阿斯彭狂热的爱,是出于他肯定自我的强烈需求。

叙述者提及,在阅读阿斯彭的文字时,阿斯彭初来欧洲的场景令他心荡神驰,他好奇阿斯彭是如何面对这样一个陌生而古老的社会,应对这片大陆给其带来的文化冲击,并运用在此学会的知识描写美国的缪斯,在美国这片贫瘠荒芜的文化沙漠里创造艺术的。叙述者这一想法实际正是源于自身经历的自恋式投射,即初至欧洲时受到剧烈冲击,自觉在艺术上孤独无依的感情投射。这反映了叙述者自身的孤独以及对文化艺术的渴望。比如叙述者第一次见到博尔德罗小姐的大宅时,担心住在这么一间大而壮观的房屋里的人不会为赚钱而卖掉阿斯彭文稿,这显示了叙述者对于欧洲文化在细节上的了解不足;叙述者以追求有艺术气息的花园为租借房屋的理由,这对于博尔德罗小姐而言是突兀的,因为她并不觉得这间大的房屋有什么特别之处。这些都表明了叙述者渴望成为像阿斯彭这样的艺术家,成为被欧洲大陆接纳和认可的文明人,拥有完整的、文明的、艺术的自我。

叙述者和他的伙伴卡姆诺将阿斯彭视为神,又将他们自己视为阿斯彭神殿的祭司,因为他们自觉为阿斯彭贡献良多,发掘其遗稿,照亮其人生。叙述者自称他个人的事务成为荣耀的一部分,因为他将阿斯彭的信件公之于众的行为和为艺术而奉献的艺术家没有区别,也是艺术的行为。由此不难看出,阿斯彭文稿在渴望文明与艺术的叙述者心中是艺术的象征,叙述者对阿斯彭文稿的找寻即是对艺术的找寻。

叙述者内心的厌女症患者阿斯彭 《阿斯彭文稿》

在叙述者心中,阿斯彭是个厌女症患者。厌女症是男性对女性直接或间接的厌恶,反映了男性心理上对女性的恐惧或厌恶。阿斯彭对博尔德罗小姐不忠,经常虐待她,按叙述者的话说,阿斯彭“在和她交往时既粗暴,又同时与好几个女人交往”。再者,阿斯彭在自己的诗中毫不顾忌地描写了博尔德罗小姐不那么保守的一面,“既将她描绘成一个可爱的年轻女孩儿,又将她写成一个轻浮又不自重的女孩儿”,可见在阿斯彭心尔德罗小姐的地位低于他和他的艺术。此外,叙述者认为阿斯彭并不是一个“为女的诗人”,他的诗不是给女性欣赏、品头论足的。

阿斯彭是个厌女症患者这一观点,在一定意义上是叙述者的不可靠叙述,因为叙述者一方面宣称阿斯彭和他的诗歌吸引了太多女人,从而合理化其出轨的行为;另一方面认为女性并不是阿斯彭诗歌服务的对象。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如果阿斯彭的诗歌并不为女,在当时他就没法获得如此多的女性关注。叙述者自身也清楚自己话语间的矛盾,试图用阿斯彭念诗的声音很迷人来解释其诗歌缘何吸引当时社会的“半数女人”,然而这还是过于牵强的。可见“阿斯彭的诗歌并不为女”这一观点是叙述者强加于阿斯彭身上的。

叙述者将阿斯彭描述为厌女症患者恰恰表明他自己才是厌恶女性、害怕女性的人。叙述者开篇便叙述了自己对女人的轻视,对于替他出主意接近博尔德罗小姐的普雷斯顿夫人,他的看法是女人想要有大局观可不容易,尽管普雷斯顿夫人帮了他的忙,但她并不了解这一行为背后的重大价值。在他看来,女性没有男性那样的艺术创造力和艺术感知力,女性甚至玷污了阿斯彭的形象(使阿斯彭出轨)和艺术价值。博尔德罗小姐对于金钱一而再再而三的索求玷污了她在叙述者心中的形象,阿斯彭文稿也可能因为她的贪婪而沾染上金钱的气息,因此叙述者决定不花一分钱搞到她手中的文稿,以保全阿斯彭文稿的艺术性。

叙述者对女性的厌恶,是由两方面造成的,即叙述者面对异性的焦虑和叙述者对同性的偏好。一方面,叙述者面对异性的焦虑使得他下意识地贬低女性,这样一来叙述者就无需正面面对女性便可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焦虑显示了叙述者对于女性权威的恐惧,他害怕受到女性主宰――这源于叙述者对自我的不确定性,缺乏自信;也源于他对从追随艺术的精神生活转向现实的两性生活的不情愿。所以,叙述者无法答应与迪娜结婚,不愿臣服于女性权威,随后跑到河边,用想象中的艺术世界抚慰自己可能踏向现实世界的恐慌。另一方面,叙述者对同性的偏好使他厌恶女性,实质上也是他缺乏自我、缺乏直面女性的权威性的体现。叙述者在心中审判博尔德罗小姐,觉得她配不上代表艺术精神的阿斯彭文稿;当他将自己与阿斯彭看做一体时,他找到了面对女性的同盟,因为阿斯彭对于博尔德罗小姐而言是具有权威性的,想象自己与阿斯彭结盟的叙述者因此获得了权威感。

叙述者内心的鬼魂阿斯彭

叙述者在博尔德罗小姐的房屋里唤醒了他心中的阿斯彭的鬼魂――这并非真实的阿斯彭魂魄,而是叙述者内心想象的产物。叙述者一开始先是通过各种痕迹想象阿斯彭的存在――房屋中残留的声响、听过阿斯彭声音的耳朵、握过阿斯彭的手。接着,他眼前出现鬼魂阿斯彭的形象,鬼魂阿斯彭是友善的,并站在叙述者那一边,不停地安抚叙述者。然后鬼魂阿斯彭跑到阿斯彭的肖像中,并在叙述者陷入困局时面带嘲讽意味地看着他。最终,在叙述者离开博尔德罗小姐的房屋后,鬼魂阿斯彭不复存在,叙述者在肖像中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

在叙述者呼唤鬼魂的过程中,他离成功取得阿斯彭文稿越近,鬼魂阿斯彭就变得越实体化。鬼魂在叙述者刚到房屋接近博尔德罗小姐时只是种种痕迹,当叙述者感到自己有可能赢得遗稿时便成为鬼魂,在叙述者离拿到文稿只有一步之遥时活在肖像里,而当叙述者拒绝迪娜的条件后则完全消失。由此可认为,叙述者心中的阿斯彭鬼魂也是叙述者心中艺术的象征,叙述者离阿斯彭文稿越近,他离艺术也就越近。

第9篇:诗歌投稿范文

陆游

课文知识要点提示

1.作家作品

这是一首乐府旧题诗,属于七言歌行体。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著有《剑南诗稿》《放翁词》《渭南文集》等。他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

2.层次与主题

这首诗是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作者在成都时所作。全诗共十二句,可分为三个层次,每四句一个层次。前四句写南宋朝廷以和戎为国策,醉生梦死,武备松弛,根本不想收复中原。中间四句写战士们报国无门,空老沙场的悲哀。后四句写沦陷区的广大人民热切地盼望恢复,但一直遥遥无期的悲愤。诗人以守边将士的身份和口吻,揭露和谴责南宋统治阶级对金人屈膝投降的政策,写出了守边战士不战而老、沦陷区人民盼望恢复而不得的悲痛心情,充分地抒发了作者爱国愤世的思想。

3.诗歌线索

这首诗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在结构上以“月夜”贯穿全诗,写月夜下达官贵人、守边战士和沦陷区遗民的不同表现,从而表达了不同主体对待收复中原态度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