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诗歌作品集范文

诗歌作品集精选(九篇)

诗歌作品集

第1篇:诗歌作品集范文

雾里依稀龙象凤,

东边街市西面湖。

山包城来城包山,

一心多团展新容。

北京西山叶初红

像少女

躲闪着

不想让人见笑容

待秋霜

轻抚摩

满脸红晕非害羞

长城龙

吞吐千波碧,

聚放万巅势。

东西春风吹,

南北化雨飞。

游八角寨景区

横看擎天螺,

涌来千顷波。

仰望人字石,

落下万里河。

步量八角窄,

臂丈蓝天阔。

莫道半途喜,

更有巅峰乐。

世界桂林

桂花天下馨,

林森地上云。

缠绵罗带绿,

婷立玉簪青。

街市山水中,

江峰梦幻里。

居也游也罢,

不枉我一生。

华山

雪瀑下黄河,

碧海上蓝天。

险枝横空悬,

万仞垂地来。

天下漓江

峰如林玉立,

江似绸飘逸。

青山上下长,

水天遍倩影。

宁静当酒酌,

梦幻作茶品。

最是漓江恋,

醉而不思归。

登黑山观五大连池

山如大毡包,

同母不相靠。

湖似大明镜,

似断却相交。

豆麦波平铺,

石海浪不摇。

顽岩缝长绿,

树众不弯腰。

呼伦贝尔大草原之晨

绿色草原像大海

鲜红太阳升起来

赶早去吃露水草

牛儿羊儿走得欢

蔚蓝天空像大海

如帆白云挂起来

趁着晨光去破浪

向着目标驶遥远

草原留影

羊群追着河水淌,

雄鹰恋着蓝天翔;

辽阔起伏敞开怀,

风吹草动见红妆。

镜泊湖

水浮青山山抱湖,

万绿丛中几处红。

长白山之北余脉,

河长波平火山功。

雾天池

千呼万唤雾不散,

仙女沐浴还未完。

偶尔朦胧半点露,

羞羞答答把魂牵。

晴天池

梦上雪峰顶,

神游瑶池水。

九天碧霄落,

千尺深中云。

在丹东游鸭绿江

长白白头

不老中

长流有头

不息中

长桥少头

不倒中

长空在头

不尽中

大连滨海

龙腾借浪势,

攀崖不松劲。

巨松古却轻,

棒槌假似真。

鸟语话无字,

虎啸人未惊。

早到晚去燕,

南来北往人。

白云漫莲花,

海星耀征程。

在海在谷岭,

在山在海滨。

人工自然中,

自然人工里。

六十里山海,

举世乃惟一。

旅顺口

白玉不可染,

虎尾甩神鞭。

睡狮早已醒,

龙柏炬永燃。

九寨沟的水

是水吗

是玉浆琼液

是酒吗

是雪的化身

是纯透的冰吗

是森林高兴的眼泪

是静的流动吗

是不变的白云的镜

是熔后的碧玉吗

是永远的蓝天的倩影

是多彩的梦幻吗

是深藏在心中的柔情

游雁门关

山重冰道远,

草荒砖石断。

寒风跨雁门,

中原塞外连。

雁飞两山口,

喜落昭君前。

第2篇:诗歌作品集范文

关键词:敦煌;写本;诗歌;读者传写;传播;编辑

中图分类号:1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3)03―0111―06

自公元105年蔡伦发明“蔡侯纸”后,中国人写字行文就开始使用这种方便易得的新材料,形成的文本称为抄本或写本。新媒介带来了新的传播方式,抄本时代的文本传播遂大不同于此前的简牍时代,也不同于之后的雕版印刷时代(刻本时代)。在这方面,传世文献有诸多记载,更可庆幸的是,我们还有丰富的抄本实物可供参照――敦煌文献。5万余件敦煌写本,主要集中于9、10世纪,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抄本(写本)的鼎盛期。如果要探讨抄本时代文本的编辑、复制、流传等传播问题,敦煌写本无疑是一座宝库。本文即集中探讨敦煌诗歌写本的传播特征。

现存的敦煌诗歌写本为四百多个,在敦煌文献中所占比例很小。敦煌学研究中,敦煌诗歌也不算热门领域,已取得的研究成果集中于:王国维、潘重规等对《秦妇吟》的考订与研究;王重民、潘重规、孙望、童养年、陈尚君等对《全唐诗》的补编、校订工作;黄永武、徐俊等对敦煌诗歌的整理校辑;胡适、[法]戴密微、张锡厚、潘重规、朱凤玉、项楚等对王梵志诗歌的研究;王重民、潘重规、柴剑虹、陈国灿等对陷蕃诗的研究。总体来看,文字校订和内容解读方面的成果较突出。

要考察敦煌写本的传播特征,最好能见到实物。但除少数人外,现有条件很难达到。其次是基于二手资料,即已发表的敦煌写本照片、写本外在形态的研究等。目前,以《敦煌吐鲁番文献集成》为代表的写本照片资料已接近完善,嘉惠学林良多。但写本外在形态的研究,却相对匮乏。日本、法国、台湾学者的研究有一定帮助,但很零散。大陆学者则基本延续了王重民开始的以校勘、辑佚为主的文献学思路,侧重于为写本确定年代、作者、校勘文句,进一步延伸至内容解读。这些工作当然十分重要,但文献学思路基本来自藏书家的观点,即确定善本。因此,对于写本传播方面的信息,如卷子的大小、装帧、编辑特征、为何而制等,大都是忽略的。

最早注意到敦煌诗歌写本传播特点的是徐俊和朱凤玉。徐俊在2000年谈到:“敦煌诗歌写本是典型的写本时代的遗物,……与刻本时代相比,写本时代的文学传播方式有着根本的不同。……辗转传抄甚至口耳相传,是写本时代文学作品的主要传播方式,一般读者也总是以部分作品甚至单篇作品为单位来接触作家的创作,而不可能像刻本时代的读者那样,可以通过‘别集’‘全集’的形式去了解作家作品。”朱凤玉在2008年对百年敦煌诗歌的研究进行回顾时,也明确提出“敦煌诗歌的流传是以写本传播,此与一般雕版印刷的传世诗集不同。传世的唐人诗集大抵经过文士编辑、校阅,然后付诸刊印,其形式固定,文本统一。后世翻刻,虽有版本不一的情形,然文字歧异不大。敦煌诗歌以写本形式流传,形态多样,且为读者信手传抄,大抵未经编辑整饬,抄者鲜有编辑意识,因此不存在定本概念”。

两位学者均意识到了敦煌诗歌写本具有不同于刻本时代的传播特征,如“信手传抄”、“鲜有编辑意识”、“不存在定本概念”、“以部分作品甚至单篇作品为单位”等,但所述均较笼统,对其原因更未进行过深入分析。本文拟在徐、朱二位学者的基础上,结合王重民、藤枝晃、池田温、潘重规、荣新江等海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照敦煌文献的图版照片,系统论述敦煌诗歌写本的传播特征,并重点阐述其形成的社会历史原因。

本文所依据的敦煌诗歌写本材料,主要基于徐俊的《敦煌诗集残卷辑考》。

一、敦煌诗歌写本的传播特征

探讨敦煌诗歌写本的传播特征,至少要包含下述问题:唐代敦煌,人们如何获取和复制诗歌文本?这些文本是如何编集的?文字抄写、版式安排有何特征?

传播意味着要有复制。敦煌诗歌写本的复制方式为手抄。这种抄写复制行为,称为“传写”或“传抄”,汉唐史料中常见“传写”一词,此类事例更是俯拾皆是,读者传写是汉唐时期文本传播的主要方式。敦煌诗歌写本就是这样形成的。

从存在方式看,敦煌诗歌写本可分两类:诗集和单篇。其主体是诗集。单篇指一件写本只抄一首诗作,如《秦妇吟》,此类写本很少。诗集又包括别集(个人诗集)和集抄(集合数种诗作或数个诗人的选集)两种类型,以集抄为多。

从传播的角度看诗集,至少要知道它的名称、作者、编者、编选思想等信息。以此来看敦煌诗歌写本,立刻会发现,此类信息几近缺失。“既无书名又无编者,也无编例可寻的诗歌选本所占比例最大。……敦煌诗歌写本与传统意义上的‘诗集’概念存在着相当大差异”。这种现象的产生,部分可能与敦煌诗集写本均为残卷有关,但总体来看,即使将残卷因素考虑在内,依然会一头雾水。

1 诗集名称、作者、编者信息缺失严重

先看诗集名称。现存敦煌写本,极少数残卷上保留有集名如“故陈子昂集”、“珠英集”、“王梵志诗集”等。绝大部分今人熟悉的《唐人选唐诗》、《高适诗集》、《李峤杂咏注》、《白香山诗集》等敦煌写本集名,其实并非残卷上原有的题署,而是罗振玉、王重民等早期整理研究敦煌文献的学者们根据集子内容推测或拟定的名称,随着研究的深入,有些集名已证明并不准确②。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考》多以“唐诗丛抄”“诗钞”等为名,一方面更符合敦煌写本原貌,另一方面也表明这些诗集的名称实在无从查考。

再看作者。在徐俊统计的63种诗集中,只有《伦人王克茂诗抄》、《杨满川咏孝经十八章》、《李矫杂咏注》、《李翔涉道诗》、《释玄本五台山圣境赞》、《高适诗集》、《张祜诗集》、《岑参诗集》、《赵嘏读史编年诗卷上》、《吴均诗集》等十数件,能确定作者身份(部分经后人考订而定名)。存写本30余件的《王梵志诗集》,虽然有的标明为王梵志,但潘重规、项楚早已指出,王梵志诗的作者并非王梵志,而是众多白话诗人作品的集合体。那些集抄类的诗集写本,其中的作者信息更是十分随意,有的诗作下面标明作者,有的则不标,所标也未必就是真正的作者姓名,很可能是托名之作。五百多首零散诗作中,作者留有姓名且大致能考证出生平的,不到30位。

第三,编者情况。王梵志诗集的编者无从查考。其他敦煌诗集写本中,《玉台新咏》、《珠英集》的残卷上找不到编者信息,是后人据传世文献记载,断定其编者为徐陵和崔融。另有《瑶池新咏》(原残卷上无此题名,为后人考定),其残页上存有编者信息:“著作郎蔡省风纂。”除此而外,绝大部分敦煌诗集,均无法找到编者信息。

2 无明确的编集思想

但凡诗文集,一般都会在一定的编集思想下聚合作品。会有比较明确的编选标准;诗作编选也要按一定的顺序,如时间、题材等。在诗集的外在形式上,要有序言、目录、作者姓名、诗题等基本要素;每页的版面也有具体要求,让集子看上去整齐统一。

但遍观敦煌诗歌写本,完全找不到此类编集思想。

首先,找不到诗集的编选思路。多数诗集都是随意挑选作者与作品,随意排序。不同体裁的作品合抄不在少数:“就诗歌作品而言,与曲子词、宗教赞颂、辞赋以及变文等讲唱作品合钞的写本并不在少数”,“在收录诗人诗作的多寡上,也表现出较多的随意性,通常没有明确的起止”。偶有几部能够看出一些编选思路,如部分王梵志诗集写本,另外存诗155首的《心海集》:“从五、七言至道篇的分开排列,使我们隐约可见《心海集》各篇排列规则的存在。”但总体来看,大多数敦煌诗集,后人无从判断其编集思路。

其次,诗集的抄写形制随意。以被视作精品的两个写本为例。一是存诗三十余首的“唐诗词丛钞”残卷,此卷首尾俱残,抄于《古文尚书》残卷卷背。徐俊称此卷“行款严整,书法甚佳,为敦煌诗卷中的精品”。对照原卷图版,我们会发现,虽然此卷整体上还算齐整,但其抄写格式显然十分随意:首先,所有诗作均不署作者;其次,诗题有的单独占一行,有的则与首句同处一行;第三,如果诗题与首句同在一行,诗题与首句之间,有的仅空不足一字,有的则空出好几字;第四,“古贤集一卷秦王无道”一句连着抄了两遍。再如,徐俊视为敦煌诗卷精品之最的“唐诗丛抄”。此卷字体端正,格式齐整,长篇抄写而无涂改痕迹,说明抄写者十分认真,但大部分诗作不标作者;有的署作者名,有的则署作者官职;有的诗题单占一行;有的上首诗的末句与下首诗的诗题同行,很难找出其抄写规范。精品尚且如此,其他诗集抄写形制上的随意可想而知。

3 异文现象突出

读者传写,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错字、漏字、改字等异文现象。在敦煌诗歌写本中,此类现象十分突出。

同一首诗,如果出现在数个敦煌诗歌写本中,那么,诗题和诗作文字必然会出现程度不一的异文。如《沙州墩煌二十泳并序》有六个写本,或题《敦煌古迹廿泳序》,或题《墩煌贰拾泳并序》,或题《敦煌廿》。与之相比,诗作文字的异文更为突出。李白的《惜蹲空》(即《将进酒》),在敦煌写本中,有三个集子收录,对照这三首诗,尽管整体框架不变,但几乎每一句都有异文(如以其中一首为底本,校以其他两本,异文表现为脱字、衍字和某字不同,偶有一句会完全不同)。再如《龙门赋》一首,在敦煌文献中共见有四个抄本。对照这四个抄本,几乎每句都有某个字不同,有的明显是笔误,如“侠客骄矜仙结伴”中将“侠”写为“使”。有些则难以判断,如“城中歌舞纷相乱”,或写为“纷然乱”。很显然,越是反复抄写的作品,异文现象就越多。《秦妇吟》、《古贤集》等,无不如此。

如果再与传世文献比较,那么,敦煌诗歌写本中的文字错讹现象更是不胜枚举,诗题异名、作者误属现象也十分普遍。

二、敦煌诗歌写本传播特征的形成原因

诗集名称、作者、编者信息明显缺失;无明确的编集思路;抄写形制随意;异文丛生。是什么原因导致敦煌诗歌写本形成这样的传播特征呢?笔者以为,有三方面因素最为重要:1.自抄自用的读者传写模式;2.抄本传播中“定本”观念的差异;3.敦煌的地域特征及敦煌文献的性质。

1 以自抄自用为目的的读者传写

敦煌诗歌是在读者传写过程中形成的。读者传写的基本方式是:读者从市场上购买纸笔等书写材料,自己或雇人抄写,供读者自己使用。“传写”的最终目的是供读者自己使用。敦煌诗歌写本编集随意、抄写随意、异文丛生,形成此类特征的原因首先就在于读者的“自抄自用”。徐俊发现,在敦煌诗歌写本中存在着“若隐若现的改写现象”,有改动而又“若隐若现”,表明传写者基本能够维持原本的面貌,但毕竟是用于自己阅读,改动也很自然。

2 抄本传播中“定本”观念的差异

自抄自用带来了敦煌诗歌写本编集、抄写随意、异文丛生等特征。朱凤玉因此认为:敦煌诗歌写本不存在“定本”概念。但为何无定本概念?

就文本传播来讲,人们总希望得到一个作品完整而确定的文本――定本。这一观念早在西汉,已很明显,以刘向、刘歆为代表的大规模官方校书,是为起始。此后,自汉末至唐代的刻立石经、朝廷颁布典籍等行为,同样基于定本传播的观念。从历史实际情况看,这种定本观念主要集中于官方主流识形态领域,最主要的是经学,除此而外,佛、道教经典,史部类书等,也归属其中。在此类领域中,由于有定本观念,校勘、注释行为十分频繁,且抄写规范,质量精准。但在其他文字领域,如诗歌,定本观念就十分薄弱。这种定本观念的差异,在敦煌文献中体现得很明显。

敦煌文献包括佛教文献、儒家文献、道教文献、官私文书等,真正在敦煌当地大量传写的是佛经和儒家经籍(佛教文献约占90%)。此类典籍,一方面数量最多,另一方面,均有着严谨的校勘规范和抄写流程,其写本也大都有标准版式,如目录、序言、卷次、纸张大小等。

相比之下,那些非官方统一生产、非士人晋身必试文本、非官方推崇的书籍,在敦煌,其写本的传写格式就很随意,如诗歌、曲子词、变文等。这也是学界共识:“敦煌卷子中儒释道三家的经典,很多是由名写生工楷书写,还经过一校再校的勘正,阅读起来困难较少。但是,俗文学如变文、曲子词等,多半是经俗手写俗字而流传下来的。”

理解唐代,或者说抄本时代“定本”观念的差异,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敦煌诗歌写本的编辑会处于无序状态。诗歌写本在整个敦煌文献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这种文献构成情况已经表明,9、10世纪(中唐至宋初)的敦煌地区,诗歌文本在当地的传写是很边缘化的。客观上,读者传写这种模式必然带来异文现象;主观上,唐人对诗歌定本的忽视,以及自抄自用的意图,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编选和抄写上的极大随意性。

3 敦煌地理位置与敦煌文献的特殊性

尽管抄本传播中存在定本观念的差异,但如与同时代的传世文献相比,敦煌诗歌写本所体现出的定本观念又显得过于薄弱。从传世文献看,唐代诗集的编辑并不像敦煌写本那样。以唐人选唐诗为例,现存唐人选唐诗集子如元结《箧中集》、殷瑶《河岳英灵集》、芮挺章《国秀集》、令狐楚《御览诗》、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姚合《极玄集》、韦庄《又玄集》等,均有明确的编集理念,选诗标准明晰,多用序言说明编选意图,编排均有一定之规。如《箧中集》所选多为抒发作者仕途无望、生活贫苦的诗歌;《河岳英灵集》选录开元、天宝时诗,选取的标准是“声律”、“风骨”兼备;《国秀集》选开元前后诗作,以诗人时代先后为序编排;《中兴间气集》选录肃宗、代宗时期的诗,以“体状风雅,理致清新”为标准。上述诗集,我们今天看到的虽然均为宋以后的刊印本,其具体的编辑体例很可能经过了宋以后人的改动。但至少在编选主旨上,上述选本均十分明确。与之相比,同样是唐人选唐诗,敦煌诗集的表现就完全不如人意。那么,该如何看待此种现象?笔者以为,需要充分考虑到敦煌地理位置以及敦煌文献的特殊性质。

敦煌在唐帝国统治下,有过约一百余年的繁荣稳定期(692―786),中间经历了开元、天宝盛世。在全国统一、国力蒸蒸日上的大环境下,敦煌也得到了充分发展。作为帝制王国的一部分,敦煌的所有建制完全贯彻唐帝国的规定,文化同样如此,终唐一世,敦煌一直与帝国文化制度、与中原文化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敦煌文献即清晰地体现出此特点,儒、佛、道等经典的内容与抄写规制,官学寺学中传授的知识文本,均与帝国保持一致,抄本传播中定本观念的差异,也正是唐代整体文化传播观念的体现。因此,在文本传播上,敦煌大致可以看作是唐代抄本传播的一个缩影。

但是,敦煌依然有其特殊性。它毕竟远离唐帝国中心,在唐代中后期,由于吐蕃的占领,它几乎处于文化上的孤岛状态。归义军统治的近二百年中,社会稳定,重拾汉文化①,但它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不再如以前那样紧密,更多地处于自治状态,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也远不如前。另外,唐、五代、宋初的敦煌,教育及文化水平均远远落后于中原。佛教在敦煌很盛,敦煌文献中,佛典是最大宗,但其所藏还是远远比不上中原,“如果按《开元录》组织的唐五代寺院中完整规范的藏经来要求藏经洞藏品,当然就会认为它们是废弃物,但当年的三界寺藏经本来就是如此地残缺不全和真伪混乱”。唐代是诗的王国,无论古体还是近体诗,均已达到了巅峰状态。然而今存敦煌写本中的诗歌,传抄自中原的大多不是精品,而是通俗易懂的作品;本地创作的诗歌,艺术水平普遍较低。这些均说明,当地的文化水平不高。儒佛道经典等有官方写本,规范清楚,照样抄写即可。但对诗歌,编集上本就无明确规范可资参照,偏远再加战乱,中原传来的诗歌抄本也不可能多,要选择好诗,考验的又是编选者的文学修养,考虑到敦煌当地文化水平的实际情况,其诗文编选及抄写上的粗陋也就在所难免。

另外,还要考虑到敦煌文献的特殊性。目前学界基本认同,藏经洞中的主体文献属于敦煌的一个小寺――三界寺。敦煌文献里的写本,在当时,都是一些常见文本,三界寺又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寺,也不可能存留什么重要精致的文献。读者传写中,本就不受重视的诗歌,其写本面貌的简陋当然也就可以理解了。

三、结语

第3篇:诗歌作品集范文

论文摘要:经济浪潮和世俗世界观的冲击,为什么没有影响到信阳诗歌的发展?关于信阳诗人方阵的形成,作者追溯了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现实精神三方面的原因,并从乡情意识、现实意识、人性意识中找到了信阳诗歌发展的必然性。

河南省信阳市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2001年这20年间,涌现了一批又一批诗人,并形成了一个十分活跃的诗歌创作群体,创作出大量优秀的诗歌作品,在全省和全国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前不久.士生土长于信阳的12位诗人精心奉献的12部诗集,襄陀欠集体亮相。一个地级市一次出版12部诗歌集。这在河南乃至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

一大批诗人如繁星一样在大别山区熠熠生辉。据不完全统计:经常在省以上诗刊发表作品的信阳诗人有 200多位,发表诗歌数万首。近些年,平均每年就有六七部诗集问世。其诗歌作品除在全国屡屡获奖外,在河南省较有影响的所有诗歌竞赛活动中.都有信阳的诗人获奖。与此同时,除了从信阳这片土地上写出去、闯出去和现在仍在外工作的诗人外。信阳市还有无数喜爱诗歌,关心诗歌的人们。

在近20年纷纷攘攘的中国诗坛上,在起起落落的经济大潮中,信阳诗人高扬主旋律、同谱奋进曲,走出了一条健康发展之路和执著的写作之路。终于确立了自己的特色和地位。

为揭开信阳诗人集体亮相表象下蕴藏的内涵,我们采访、咨询了信阳市文联、作协以及省内外很多知名诗人和诗歌评论家,在他们中间正在达成一种共识,那就是信阳正在形成一个“诗人方阵”,信阳诗歌已经成为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文学现象,。然而,任何一种文学现象形成和产生的背后,必然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让我们还是从四个方面试解“信阳诗人方阵”现象的成因。

一、神奇的大地.信阳诗歌的沃土

信阳位于河南南部的大别山麓。地处淮河中上游,东连安徽,南接湖北,扼控江淮,屏蔽中原,素有豫鄂皖“金三角”之称。大自然像一个精妙绝伦的美容师,把这片方圆平方公里的土地打扮得妖烧多姿。大别山秀峰万座,叠嶂千层;淮河水清波奔流,舟船穿梭;避暑胜地鸡公山吞云吐雾,青分楚豫,气压禽衡;水上乐园南湾湖碧水激湘,波平浪细,沉天浮云;全国“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阳毛尖就出产在这里。山韵、水韵、绿韵、茶韵、诗韵相映生辉。

此情此境,你不能不歌、不能不诗。信阳,还是我国东西南北的经络、兵家必争之地、经济流通的释站、文化的交汇区域,因而形成了既具有北国粗犷豪放、又具有江南婉约细腻的特殊的淮上文化。在信阳,我们察视仰韶期、屈家岭期和龙山期文化遗址,会为人们“果隋赢蛤,不待贾而足,地效饶食,无饥懂之患史记·货殖列传”的生活而欣慰。那个时期,似乎就孕育了信阳人的能歌善舞。历经楚并淮上诸侯,楚并人秦,秦灭于汉,北方文明渐渐撒播在南蛮,而信阳处于淮河流域,对于楚辞汉赋的吸纳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又经三国争战、唐末农民起义、大宋抗金等代代的硝烟,淮河作为军事要地,不论是北方之军还是南方之旅,必会在信阳屯居抗敌,为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客观的条件。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是有感于战争的苦难?还是有感于生活的艰辛或幸福?攀山的喊出山歌,浮水者唱出淮河民谣。

太阳哎西沉(来)红(哎)形彤哎,麻雀(那个)单钻 (来)(咳)刺蓬笼哎!画眉叫唤天不早,田鸡子打鼓哎 要收工哎,掌柜的假装耳朵聋哎(《薄秧歌》)就是这些千百年传唱的民间小调,孕育了信阳的五句山歌,孕育了信阳的一代代诗人。

在信阳,先后产生了无数文学艺术巨匠,可以说“江山代有才人出”。汉有邓艾,晋有王珊,唐有王建,宋有司马光,元有马祖常,明有何景明,清有蒋湘南等,特别是到了近当代,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名人,像尚俄.翟永坤、蒋光慈、白桦、叶楠、杨纤如、赵清阁、王昌定等。也正是因了这些无比丰厚的文化积淀,加上大别山的草木山水,信阳诗歌才有了取之不尽的诗源。

二、陈有才,信阳诗歌方阵的先锋

打开一部中国文学史,一个地区形成一个文学团体,一个作家队伍,是屡见不鲜的现象,如“竹林七贤”“杨州八怪’“桐城派”等等。现当代文学史上,“未名社’“南阳作家群”“河北三驾马车”“宁夏三棵树”等都闻名遐迩,在全国引起过轰动。而信阳诗人方阵的形成,也必将引起全国诗歌界的关注。熟悉和了解信阳诗歌的人都知道,信阳有一个诗歌舵手,那就是陈有才先生。在暗哑的年代他歌唱苦难,在甜蜜的岁月他歌唱光明,淮河水奔腾的时候他写《水妖》,映山红烂漫的时候他歌唱《将军石》,稻香弥漫的时候他歌唱《乡情》。几十年来,他的歌声从来没有暗哑过。

1942年出生于河南省固始县的陈有才,是我国乡土诗的代表诗人之一,前,曾与管用和、刘不朽、习久兰并称为我国五句山歌的“四大歌王”。他以一首《我唱山歌党定音》一举成名,从此坚待诗歌创作40多年而不辍。《中国民歌》把陈有才列人由著名歌手转人纯文学创作并加人中国作协的典型人物之一。由此可见,陈有才是唱着五句山歌步人诗坛的。他1965年出席了全国“青创会,,.受到,委员长的接见。1979年又出席了全国第四次文代会。经受过文艺春天的激荡,陈有才创作文艺作品14部,其中诗集8部,但他从未停歇,时因有佳作出现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皆被传为佳话。统观全国诗人,无论名字响亮与否,如此笔耕不辍、坚持终生写作的有几人呢。尤其在当前,诗歌走人低谷,而他仍无怨无悔执着创作。特别是他在1998年因车祸导致大腿骨折之后,躺在病床上创作了3本诗集.并搏得评论家和诗友们的好评。陆键说他躺在病床上的100天,等于别人走了20年。有评论家谓之文学界的“陈有才现象”,中国诗歌学会即将为他举办作品研讨会。

可以说从信阳走出来的诗人。大都受过陈有才的影响。有的受他诗歌的影响,有的受他人格的影响。一些已经离开信阳的诗人,像杨晓明、刘高贵等,提起陈有才,那种师生加诗歌的亲情溢于言表。现在仍在信阳工作的诗人,像田君、刘火、扶桑、林平、李庆华等,更是经常聆听他的教诲。陈有才就像一条穿透岁月的骆驼,把信阳各个年代的诗人驮到了一起.大家共同跋涉在新诗创作的征程上。这是一支有凝聚力的队伍,这是一支充满活力的队伍!

三、老中青,信阳诗歌的三重奏

如果你罗列一下信阳的诗人及其作品,你就会发现,一个“老中青,三结合的诗歌创作队伍正在形成,在创作的风格及艺术的追求上既旗帜鲜明.又相映成趣。这或许是时代使然,许是诗人个性使然。为了深人地了解这个方阵的内涵,我们还是先把他们排列组合一下吧;

老一代诗人:叶楠《傲蓄·一兰》、白桦《李白与杜甫》、鲁行《愉庐语屑》等争芳吐艳。

信阳老年诗词研究会有350名会员,每月10日和25日为集体创作研讨日。现已编辑出版《枫叶诗选》、《信阳老年诗词选》29集,不少作品不仅人选(中华诗词》、《河南老年诗词》、《老人春秋》、《中国当代诗词选》、《世纪之声》、《当代诗词六百家代表作品精选》,而且还在许多部级报刊上刊登。现年82岁高龄的老诗人丁量,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创作不减当年,近几年创作的歌颂伟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以及评述建国以来巨变的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艺术性。他的《心声吟》诗集,其节奏美、韵律美兼而备之。

中年诗人陈有才《乡土·乡音·乡情》,《惠超妇去的云》,袁维龙《小绿集》,还有陈峻峰、程光炜等。

中年诗人袁维龙,是信阳电视台副台长,写了700余首诗。这次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诗集《小绿集》是信阳12位诗人专著中唯一的一本古典诗词。他借新闻采访之便,走到哪里,诗就写到哪里。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就唱遍了大半个中国。他写的《塞边采风》、《湖北走笔》、《飞车掠影》、《西行速记》、《警南记事》、《南行追记》、《东行散记》等是游记诗词的上乘之作,因而被同仁们称为“行吟诗人”。他的诗词热情奔放,文采激扬,豪爽中多几分浪漫,直白而不失佣雅。如“轻车飞过黑龙口,回首惊肴山欺云”,“游姐细说匡夫子.送给.南半个春”.“海胭奔涌争拍案.千里中原闻涛声”“文友三更侃下海,始信打工不恋家”,莫愁女侧愁已抹.康天大楼手摸天”,“伸手摸得一有月,抬足挽住万丈崖等,气度不凡,令人过目不忘。他创作的诗《情满茶乡》被谱以曲广为传唱,并获1999年度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

袁维龙说,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唐诗宋词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篇章。丢掉了古典诗词就丢掉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他呼吁诗人们要继承它、发展它。

青年诗人:《君嗒纸飞中国》,扶桑《爱情诗篇》,李胜志《笑容》,王少杰(哪首诗属于你》,李庆华《爱无歧路》,林平《月亮河》,简静《童话雨》,刘火《落日无声》,何政权《荷》,还有刘高贵、朱根亮、胡晓靖、赵家利、赵玉丽、乐祥涛、赵博等,

从这立体式的扫描可以看到,信阳诗人还是青年占大多数,或许正应了的一句话,“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非常“朝气蓬勃”。

这个诗人方阵,是用卓著的成绩组成的。陈有才著作14部,近三年一年出一本诗集.可谓是诗的青春焕发。他曾获得河南省首届优秀文艺成果奖,两次获中央,入民广播电台新歌大赛金奖;陈峻峰善于在生活中发现诗意、从事文艺领导工作之余,笔耕不辍,曾荣获《百花园》文学奖;青年诗人田君、上承古典诗词歌赋的余韵,下接现代意象的枝蔓,创作出了独别于当今诗坛的诗歌,1997年至今他公开发表诗歌200多首,获得了河南和湖北两省1997年至1999年的文艺创作奖,4年中5次在《诗刊》、《星星》、《诗歌报》、《诗神》家刊物组织的诗歌大赛中获奖,有组诗被选入中国诗歌学会编辑的丈1995年中国诗歌精选;y .1997年出版诗集《静止的火焰》.2000年出版诗集《纸飞中国》。青年女诗人扶桑,有相当强的对生活的敏锐感受力和特异的想象力。她往往以对生命深层的考问,纯真而大胆地把爱情融入诗中。在她的诗中,爱情已经深入了骨髓和血液,读后令人心颤。她的爱情诗,不像翟永明的那样表现女权主义,更多地表现了女性意识和母性情感。她曾荣获《诗刊》、《诗歌报月刊》的诗歌大赛奖,1998年,河南省作家协会为其举办了作品研讨会。还有多诗人如林平、王少杰、李庆华、赵家利、刘火等人,近年也都发表了大量的诗作。

总而言之、信阳诗歌正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势头冲击着中国诗坛,不管是河南的文艺奖还是全国的诗歌比赛奖,在领奖的人中肯定有信阳的诗人。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信阳诗人每年公开发表和公开出版的诗歌总数,均在千首以上:

四、丰富的内涵。信阳诗歌的交响曲

首先,信阳诗歌的乡情意识。不论是杜鹃怒放的五月,还是桂花飘香的八月,我们走进大别山,随时都能听到乡民的歌声,对山歌也好,独唱也好.歌里充满了醉人的乡情。特别是淮河船歌.唱起来荡荡悠悠,让人分不清是阿哥阿妹在倾诉衷肠还是淮河水清清悠悠地在自然地流淌。旧头看看要落山,俺俩情由没讲完。妹拿钥匙哥拿锁,爬上大蓬抓住天。锁住日头在桅杆"“月亮看看下桅杆,俺俩情由没讲完。妹问天来哥问地,世上三载闰一年.为何不闰五更天?(《淮河船家情歌》)信阳的诗歌就像这些民歌一样充满了乡情味。最突出的就是陈有才的《乡土,乡音,乡情》,《林海,山海。星海)。他不但沉醉于乡土的浑厚、纯朴和乡情的真挚、无私,像信阳民歌一样,更大胆、拨辣、巧妙地表现了生活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的悲悲喜喜和优优怨怨。对于乡情既现实又历史性的总结,是陈有才出车祸后写的一首诗;“惊奇的父老乡亲们/拽头的拽头拽手的拽手/我第二次生命诞生了/是老百姓为我接生/我头先出来是顺产。”(《感觉再生》)之所以说是历史性的总结,可以这样说,“只有老百性接生,我们才能顺产”。这是乡情,也是警语。

对于乡情的表现,刘火的《落日无声》又是另一种方式。他极力把土里土气的乡情搬上哲学的殿堂。搬上富丽堂皇的宫殿:“老农的腰弯下去/禾苗的腰直起来/整个田野就长高了。”(《锄草》)长高的不只是田野,更是中国的土地和中国的历史,所以,“只有种子才能顶住岁月的滑坡/只有农民才能把种子扬向高空”。

信阳诗人中,用诗歌表现乡情的有很多。因为他们生于斯长于斯,所以才深深爱着这片神奇的土地,因为他们被这里的民风民俗陶醉,所以才禁不住唱出心中的赞歌:

王维论李爆词时说李是性情中人,只因他是性情中人,他才唱出那纯真的歌来。王维所说的“性情中人’其实指的是诗歌对人性的认可和深入,这是诗歌的本质之一。同样是诗的本质的还有对物性的透析,因此,乡情最易引发诗的兴起。这就是信阳诗歌越来越红火的原因之一吧。

其次,信阳诗歌的现实意识。信阳诗人中,有一部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识,能够及时地抓住热点,用诗歌艺术地表现出来。表现现实题材、如果把握不好,会令人反胃。而信阳的诗人们.基本上遵循了歌德的意见:“(艺术家)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因为他必需用.人世间的材料服从他的较高的旨意(目的)、并且为这较高的意旨服务。《嵘歌德谈话录》)所以、信阳诗歌中的现实意识就有了历史性的现实和广泛性的现实。“呕心的纸z肠血的纸/呕痰了山/晰干了水一幅幅人生的大写意/贯穿了整个华夏的文明”(田君《纸飞中国》)。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是诗歌生存的基本条件。现在整个诗坛处于低谷,为什么信阳诗歌在蓬勃发展?拿大家一致的意见说,信阳诗歌从不追“风,按自己的艺术思维一如既往创作不辍。信阳这片山水基本从客观上给予了诗人们.那种不受干扰的、天真无暇的、梦游症式的创作活动”(歌德语)。

第三,信阳诗歌的人性意识。“事之同处即为性,舍情则性不可见;欲之公处即为理,舍欲则理不可明。故君子不能灭情,惟事平情而已;不能绝欲,惟期寡欲而已”(明·洪应明)。由此观之,情、性不可分。作为诗歌中的爱情意识,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性意识。而诗歌对于人性的深入要比其他文学体裁更透彻更明智。当今诗坛,比较恳切地反映人性的作品,有舒婷的(神女峰):“与其在悬崖上沉睡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信阳诗歌,在反映人性方面,处于既觉醒又猛烈之间,就像洪应明所说:“恨事平情’而已。这和淮上文化兼具南北之风格是一致的。

一阵出其不意的亲响/象赚来的/雨水/急速地落在/我的手上急迷,缓慢,而悠久……但它永不可能袱你所拥有/永不可能成为你的一部分/血肉。(扶桑《吻手》)

诗人的人性时时在觉醒着,由于说不清的主观或客 观的原因,这种人性被压抑着,从而展示了诗人的痛苦和人性的不和谐。信阳诗欧的人性意识,实质上揭示了当代社会变革期人的躁动和不安。

第4篇:诗歌作品集范文

一、挖掘诗歌写作背景

每一首诗的诞生都是作者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当时感情的宣泄。所以,感受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利于学生对诗歌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以这样的方式进行诗歌的解读,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一首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诗,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写作背景。一方面,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可以对诗歌对作者有详尽的了解,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在教师上课讲解现代诗歌时,首先让学生将自己搜集的背景资料进行叙述,然后在整理背景资料的同时,渲染诗歌氛围,将学生带入作者所处的那个年代、那时的感受。

比如,教师在讲解余光中的《乡愁》时,就应该介绍作者在何时何地何种心境写出了这首被海外游子不断吟唱的著名诗歌。首先是社会背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余光中随父母辗转各地,最后考取台湾大学外文系在台湾定居。其次是个人背景,对于二十多年没有回内地的作者,内心有对故土的热忱盼望,于是在对家乡的浓浓思念中写了这首《乡愁》。

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故事中挖掘每一首现代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深刻感受作者的写作情境,从而为学生理解诗歌的主旨做好感情的铺垫。

二、品味诗歌语句

现代诗歌的语言简练,细细品味,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也是品味诗歌的关键所在。一个诗句往往有无限的延伸广度,对事物的描述,总能承载出新的含义。诗歌语言自然是极其精炼优美的,同时具有较强的张力,不仅对所写的事物进行描述,还能创造出新的形象,最终达到人与物的有机融合。

教师在对现代诗歌进行文本细读的过程中,要对其中的语言进行仔细的阅读,反复品味。这对教师知识的含金量是一个考验。文学功底不同的教师,对于诗歌的解读深度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提升自己对诗歌文化内涵的理解,进而带动学生对诗歌的内在理解。

比如,在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中有一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土地的无限留恋,愿意以自身融入大地来滋养它,也隐喻了他甘于奉献自己的生命。

教师对于诗歌语句的解读,也是在向学生展现诗人的内心情感。教师细致品味诗歌并将个人感受传达给学生,亦会让学生感同身受,增强对诗歌的理解。这样学生不仅对诗歌有了深层次的感受,也能增强自身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诵读诗歌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学习诗歌的基本切入点,是诗歌阅读的第一要点。诵读不仅可以让高中生感受到音韵美、节奏美,更重要的是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生诵读诗歌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将自身与诗人的时空重叠,也能有自己感情的投入。教师在诗歌的诵读中应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感受到专业的诵读。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教导学生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地去诵读。

比如,诵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要把作者内心中即将与康桥离别之绪、不舍之情表现出来,而且作者是在静默中将离别思绪展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在诵读的时候要贴近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通过诵读,学生对诗歌所表达情感的理解会更上一层楼。

四、合理增加现代诗歌的篇目

由于当前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选取的现代诗没有显著的时代性,同时整体的篇幅较少,无法充分地表现出现代诗歌发展的脉络,所以,教师必须选取一些具有时代性的、篇幅适中又能展现出现代诗整体发展脉络的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另外,由于高考不再涉及现代诗歌,可能是从缓解学生负担的方面进行考虑,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才不断地缩减现代诗歌在教材中的比重。而作为关注现代诗教学的一线教师而言,必须最大限度地研究和阅读教材。需要注意的是,在诗歌篇目选取过程中,不能因为高考不涉及现代诗歌就在教材中裁剪其比重和篇幅,相反应该以更科学合理的选编态度对待现代诗歌进入高中语文教材。

第5篇:诗歌作品集范文

刘立云的《烤蓝》、车延高的《向往温暖》、李琦的《李琦近作选》、傅天琳的《柠檬叶子》和雷平阳的《云南记》5部诗集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本届鲁迅文学奖诗歌组部分评委在点评获奖作品时表示,这些作品较好地体现了当下中国诗坛的创作水准,整体水平有明显提升。

评委李松涛是首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的获得者,谈及此次评奖的过程和获奖作品的总体情况,他认为,就历届获奖诗歌作品的整体水平而言,本届质量很高。终评委见到的是初评委的工作成果,即从127部诗集中筛选出的20部诗集,这些入围作品能够脱颖而出,皆因各具特色。每个评委都得面对只有5部作品上榜的现实,也就是说难于割舍的不止一部两部。经过反复比较、推敲、分析、交流,斟酌再三,权衡再三,最后终评委们秉持从文本出发的原则,注重才思、才情与艺术造诣的考量。因此参与终评的40余天,对每个评委而言都是个“苦差事”。评委韩作荣也谈到,此次评奖之所以“难”,是因为本届鲁迅文学奖恰逢诗歌出版的“大年”,因此一大批好的作品都纳入了评奖范围。

韩作荣、吴思敬等评委详细点评了5部获奖作品的特色和亮点,以及获奖作者们的创作情况。军旅诗人刘立云的作品格调积极向上,水准很高,既有对部队生活通透的理解,也有对历史独具诗性意义的捕捉和探究。此次他的获奖作品《烤蓝》把人民军队这个整体和诗人个人的形象十分巧妙而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表达出对军队的热爱之情和身为一名军人的自豪。车延高的获奖诗集《向往温暖》包含着自己心灵的多侧面,充盈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感触。东北女诗人李琦的作品看似如同口语般平淡随意,但每首诗都别有意味,并包含着作者从总体上对诗歌的深入探究和准确把握,诗性意义浓重。在其获奖作品《李琦近作选》中,能够看出作者对诗歌已经有了一种很深刻的悟性,理解也十分到位。傅天琳的成长是与改革开放同时起步的。尽管现在已年逾花甲,但她的创作力依然十分旺盛,并在中途历经几年停笔后重新开始创作时呈现出一种喷发之势。她的诗歌真诚自然、表达到位,所写之物都是自己充满深挚感情的,也写出了女性的生命和体验。这些特点在她此次的获奖作品《柠檬叶子》中都有所体现。雷平阳的《云南记》体现了一种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作后劲。他的诗性思维有其独特性,往往选择别人不常用的角度切入,作品扎实凝重,用诗歌的方式体现了这个时代的本质意义。

关于此次评奖的亮点和特色,韩作荣谈到,本届鲁迅文学奖的获奖诗歌作品既注重了题材和内容,与现实联系十分紧密,同时也非常注重作品的艺术品位。评奖结果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下整个中国诗歌界的现状。此次的评奖标准更加严格,在制度上保证了获奖作品的质量和水准。如此次一部作品必须达到终评委员会8票即三分之二成员以上才能获奖。在评奖过程中传达出的认真、公正、严格等信息,将对诗歌创作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是此次评奖对今后中国诗坛十分重要的意义之一。李松涛对此深有同感。他认为此次评奖的结果不仅得益于改革后的制度保障,也得益于终评委的严肃认真。令吴思敬感触最深的是,此次评奖尤其体现了对长期以来执著写作的诗人们的肯定。尽管评选的是一部诗集,但评委们关注的不仅是诗集本身,而是以其为载体,综合考虑它的作者近年来在诗坛是否真正有影响力、是否对诗歌有新的追求。

李松涛同时表示,评奖工作永远难以尽善尽美,遗珠之憾总是有的,不尽人意总是有的。并不是所有优秀的诗人、出色的作品都获奖了,但获奖的肯定是优秀的诗人和出色的作品。让人欣慰的是在宏观层面上纵向观察,获奖的诗歌水平明显进步了、提升了。结果还要听凭读者与社会的品评。韩作荣也指出,此次的评奖结果并不意味着这5部获奖作品就是绝对的创作标准、所有人都必须按照他们的样子来写,因为诗歌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每个诗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写法。诗人们有责任继续扎扎实实地创作下去,并共同努力让诗坛更加纯净。

第6篇:诗歌作品集范文

【关键词】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 声乐教学 回顾展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33-02

中国古诗词歌曲已经产生了近百年,以其独特的古典艺术特色,成为了声乐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歌曲题材。这些歌曲以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经典名家诗篇为主要内容,曲调大多清丽婉约,满足了许多倾心于声乐的欣赏群体。当今中国风格的艺术歌曲已经较为匮乏,如何在声乐教学中更好地应用古诗词歌曲,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历史

1.古诗词艺术歌曲应用在早期声乐教学中

在20世纪的30年代初期,音乐教育不断发展,国家也规定在学校要开展音乐教育,要把音乐课作为学生的必修科目开展,并且组织了大批专家编写相应的音乐教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当时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髓,所以受到了教材编写者们的青睐,当时的音乐教材因此收录了一大批古诗词艺术歌曲。比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清平乐・春归何处》等作品。这些歌曲曲调优美动听,歌词也易于理解,在当时社会广为传唱,产生了不小的反响。

随着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声乐教学也越来越专业化。30年代中国的声乐教育已经开始走上正轨,声乐课也变成了主要教学课程。古诗词艺术歌曲具有一定的艺术性,需要欣赏者具有一定艺术修养,对于声乐教学提高专业性,是有着积极意义的。虽然这些古诗词艺术歌曲在社会中显得有些曲高和寡,人民大众很多并不能完全接受,但在专业性较强的声乐教学中,显示出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并作为经典作品流传下来。

2.新时期声乐教学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运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古诗词艺术歌曲作为声乐教学中的经典作品,被保留和传承下来。此时,大量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被收录进歌曲集进行出版,比如《刘雪庵作品选》、《赵元任歌曲选集》等。这些作品集收录的大多是作曲家们在当时较有影响的作品。作品集中不仅仅是歌曲曲谱,还有对作品的注释和分析,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料和研究对象。

对着时代的发展,古诗词歌曲也在不断发展。在新的时代,人们已不满足于单纯用古代名家名篇作为创作素材,而是更多地去自己创作古诗词歌曲。全国各地举办了很多大型的艺术歌曲比赛,这些比赛的举行为推出新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起了巨大的积极推动作用。

二、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发展的展望

1.古诗词艺术歌曲发展的不足之处

进入90年代以来,美声唱法在国内迅速发展壮大,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逐渐把侧重点放在了外国的美声演唱上,外国作品也被看作是教学重点。相反,中国歌曲,特别是中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则不再被广泛应用,甚至在一些音乐学校,古诗词艺术歌曲被教师弃之一旁,无人问津。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现状应当引起人们的反思。音乐家在创作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时候,必须了解时展的需要,为当今时代服务。音乐教育工作者不仅是要努力创作符合当今时代的古诗词歌曲,也要努力大众宣传这些歌曲,培养大众对于古诗词歌曲的审美意识。只有音乐工作者和社会大众共同努力,才会让古诗词艺术歌曲不断发展,不被时代的发展所抛弃。

2.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有效教学

声乐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发声的训练,让学生演唱声乐作品是训练发声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授不同的演唱技巧的时候,要选择不同的作品来对学生进行训练。只有选对了演唱作品,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诗词艺术歌曲不单单具有普通歌曲所具备的意义,还有很强的审美功效。古诗词艺术歌曲富有独特的意境感和韵律感,教师用古诗词艺术歌曲来进行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在音乐方面提升演唱技巧,还可以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加强学生的欣赏水平。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艺术歌曲,可以愉悦身心,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案例:教师在给学生教授《枫桥夜泊》这首艺术歌曲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感受歌曲蕴含的优美意境,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学生在鉴赏这首歌曲的时候,通过对歌词的理解,马上就可以感受到这首歌曲的画面感,仿佛在心上一幅“枫桥夜泊图”。这首古诗,在乐曲旋律之下变得立体化和形象化。学生通过分析歌词来感受这首诗的写作意图,接着通过教师的演唱进一步理解作者当时寂寥孤独的心情。最后,学生在演唱的时候,可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理解歌曲的真正内涵,为提升自己的艺术审美力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教师在教授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时候,不仅要具有声乐方面的相关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古诗词阅读能力和解读能力。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学素养,分析和研究相关资料,总结出全新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教授古诗词艺术歌曲。

三、结语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历史悠久,很早就应用到教学当中,但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广大的声乐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进行反思,总结过去的优秀教学经验,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并根据时代的发展,展望未来,真正认识到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重要价值。只有这样,中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才会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赵少英.中国古诗词歌曲艺术的历史迁延与现代复兴[J].甘肃社会科学,2012(02).

[2]张璐.对古诗词艺术歌曲教学的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12(10).

[3]李秀敏.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演唱专业中的教学研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04).

第7篇:诗歌作品集范文

[关键词]诗歌评价;证据理论;模糊综合评判法

[Abstract] the ancient poetry is outstanding literary heritage of the Chinese nation, but poetry rating is always difficult, mainly to critics of different views.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oyang Lake landscape poetry of the rating,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Poyang Lake landscape poetry in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we try to establish a set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of poetry. We use the D-S evidence theory and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puts forward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evidence theory of poetry. Through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the evaluation of the qualitative index quantitative, establishes the basic belief assignment function; and then the application of evidence theory to fuse the information, by constructing the evaluation function, gives the final dimensionless quantitative results, to measure the value of poetry. Through the first three landscape poetry in Tang Dynasty in Poyang Lak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analysis, the evaluation coefficient of three poems, provides the basis for the evaluation of poetry. This method is a better solution for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poetry, with a strong operation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 poetry evaluation; evidence theory;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中图分类号: 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还蕴含着一定的社会、文化等价值,而且山水景观诗歌还有一定的现实的经济价值。鄱阳湖是我国最大淡水湖,其独特的大湖湿地自然景观和生态文化,具有深厚审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东晋以来,众多文人墨客羁旅鄱阳湖,留下大量的有关鄱阳湖景观文化的诗歌,这是一笔有待开发的巨大的旅游资源,尤其是名人诗歌。为了衡量不同诗歌作品的旅游文化价值,我们需要对这些诗人和作品进行品评和分级。但是,历来的诗学评家,都是站在个人主观的立场上进行品评,由于每个人的审美情趣不同,对同一个人,同一首作品,评价往往不一样。钟嵘在《诗品》中将曹操置于下品,引起不少评论家的非议: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三:“曹公屈第乎下,尤为不公,少损连城之价。”;清王士稹《渔洋诗话》卷下:“下品之魏武,宜在上品。” 钟嵘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权威的诗歌分级排名大师,尚且留下许多争议,其他的品评家亦不过如此。作为诗学品评这类不确定的问题,在文学史学的研究中,往往避免“一家之说”,而是博采“众家之说”,这也确实不失为一种中肯的方法,如果能将其量化,拟定模型,进行数学演算,则可信度更高。

为了开发鄱阳湖名人景观诗歌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应用性研究进行探索,课题组选择了三首唐代的鄱阳湖景观诗歌,采用多个专家给出的各自的品评数据,利用证据理论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融合,建立专家诗歌评价数学模型,以期解决诗歌评价的量化问题。

1 D-S证据理论

证据理论是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数学家在利用上、下限概率来解决多值映射问题方面的研究工作,并由他的学生进一步发展起来的用于处理不确定性问题的理论,简称理论。证据理论具有非常好的处理不确定性信息的能力,对于不确定信息的表达以及融合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在信息决策、数据融合、目标识别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证据理论能通过证据的融合增强置信度,改善评判等级的可区分性,对于水平相近、等级难确定的评估具有较好的效果。

在证据理论中,一个样本空间称为一个识别框架,常用表示,由一系列两两互斥且穷举的元素组成。若函数满足:(1);(2)。称为上的一个基本信任指派函数。称为的基本信度值,反映了的信度大小,若,则称为的焦元。由基本信任指派函数可以得到信任函数和似真函数,定义分别为,。表示证据对命题的总支持度,表示证据对命题不否定的程度。

设为在同一个识别框架下的基本信度指派函数,则由Dempster合成规则有:

,.

令,反映了证据间的冲突程度。当时,称之为完全无冲突;当时,表示有一定冲突,且越大则冲突越大,但仍可使用Dempster合成规则合成;当时,合成结果易产生悖论。

2基于证据理论的诗歌综合评价模型

2.1 模型的建立

基于诗歌的特点,选取了3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建立了诗歌综合评价模型,如图1所示。

一级指标分为3个方面:(1)内容主旨,即诗歌的内容取向;(2)艺术特点,即诗歌在艺术创造方面的水平;(3)作者评价,即对作家的整体评价。

二级指标分为12个方面:(1)社会,即反映社会的现实性和真实性;(2)自然,即对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的描绘;(3)文化,即展示五代社会生活、文化习俗;(4)人生,即人生态度、人生价值探讨思考;(5)形象,即形象突出,个性鲜明;(6)语言,即语言精致、典雅;(7)音乐,即节奏明快,音韵和谐;(8)技巧,即技巧自然、娴熟;(9)品格,即人品气节;(10)事迹,即为国为民的业绩;11)贡献,即文学上的成就;(12)影响,即对后世的影响。

2.2 权重的确定

由于每个专家的知识和经验等都存在差异,偏好也有所不同,这将导致专家给出的评估意见不完全可靠。为了提高评价的可靠性,故采用多专家系统,建立专家集。

依据层次分析法,由专家对3个一级别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分别进行两两比较,获得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权重。

由于各专家的权威程度有所不同,因此他们所给出的证据价值也会不同。所以我们对专家赋予权值,权重集为,且有。显然权重越高,专家给出的证据的可信度越高。

2.3基于D-S证据理论的诗歌综合评价

由于诗歌综合评价模型中的指标都是定性指标,专家对此的评判多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差”等模糊评语,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将这些模糊评语统一转化为1、2、3、4、5这五个级别。其中1级为最高,5级为最低。建立评价集,用5个类来充分表达评价集的含义,并对其进行非排他性赋值,见表1。

表1评价集的含义

定义特征集并赋值作为对评价结果的表达,为了使前面的评价集映射到特征集上,同样需要5个类对中的每个等级进行定义,见表2。

表2特征集的含义

通过表1和表2,我们能够将评价集反映到特征集上。因此,我们建立专家对每个二级指标的模糊评语在特征集中的贴近度函数:

.

式表示了评价集中每个类别与特征集中各等级的匹配程度,且有,由于模糊评语的定义是非排他性的,很可能出现,所以,必须将其归一化处理:

.

以作为诗歌综合评价的识别框架,将前面贴近度函数归一化后得到的构成识别框架上的基本信度指派函数,有

.

表示专家对指标的模糊评语对应特征集中五个等级进行的基本信度分配。

将专家的评价信度函数根据相对可靠度进行调整,调整后的评价信度函数为:

.

应用证据理论合成规则,将调整后的各专家评价信度函数通过(1)式进行合成,求得识别框架上的基本信度指派函数,表示专家组对诗歌综合评价模型中指标的综合评价对应特征集中五个等级进行的基本信度分配。

根据各等级赋值的中心值合成得到二级指标评价的量化结果,即:

.

由二级指标各自的权重,获得一级指标综合评价的无纲量值。通过一级指标的权重,最终获得诗歌综合评价值。

3实例分析

聘请五位专家组成评价小组。1号专家是全国知名学者,2号、3号专家是高校教师,4号专家是文学研究人员,5号专家是文学爱好者。五位专家的权重为。依据层次分析法获得一级指标权重为:内容主旨;艺术特点;作者评价。二级指标权重为:;;。

五位专家对李白的《入彭蠡经松门观石镜,缅怀谢康乐题诗书游览之志》评价如表3。

表3专家组评价结果

通过表3数据,结合表1、表2及(2)、(3)、(4)式可获得专家组在二级评价指标的基本信度指派函数,见表4。

表4指标的基本信度分配

依据(5)式将表4中的基本信度指派函数修正为,见表5。

表5修正后的指标的基本信度分配

通过(1)式将五位专家对于指标的mass函数进行合成,结果如下:

.

由(6)式计算得到专家组对指标综合评价的量化值为

.

通过上述方法,所有二级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见表6。

表6二级指标评价量化结果

由二级指标各自的权重,获得一级指标综合评价为,,。通过一级指标的权重,最终李白的《入彭蠡经松门观石镜,缅怀谢康乐题诗书游览之志》获得的诗歌综合评价值为。

应用上述方法,我们又得出了另外2首诗歌的评价量化结果,见表7。

表7 三首唐代鄱阳湖景观诗歌评价量化结果

在文学史上,这三首诗歌的作者地位悬殊,项斯远在李白,白居易之后,但经“诗歌综合评价”数学模型的分析计算,三首诗的差距并不大,量化结果说明:项斯《彭蠡湖春望》这首诗,在内容和艺术两个二级指标方面较真实地反映鄱阳湖湿地景观特色,和李白、白居易的鄱阳湖一样,都具有较高旅游开发价值。

4结束语

本文不仅尝试性的建立了一套合理的诗歌综合评价体系,而且将D-S证据理论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应用进去,把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定性问题用定量的方法加以解决,从信息融合的角度,对诗歌做出了综合评价,并通过实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

这种方法为诗歌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并且在日后的应用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评价体系进行相应调整。但是该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于高度冲突的证据,可能会出现和主观结果不一致的结论,所以在证据合成方法上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参考文献

[1]Dempster A P. Upper and lower probabilities induced by a multi-valued mapping [J]. Annuals of Mathematics Statistic, 1967, 38: 325- 339.

[2]Shafer G. 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Evidence [M].Princeton N 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6.

[3]张所地,王拉娣.DEMPTER-SHAFER合成法则的悖论[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7,17(5): 83-86.

第8篇:诗歌作品集范文

关键词:勃洛克 象征 象征含义

开启俄罗斯文学白银时代的画卷,我们会在其中看到亚历山大·勃洛克这个伟大的名字。亚历山大·勃洛克是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象征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曾赞誉“勃洛克的创作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诗歌时代”,而杰出女诗人阿赫玛托娃更是称赞他为“二十世纪的里程碑”,由此可见勃洛克对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勃洛克的诗歌作品中象征是最主要的写作元素,他的诗歌拥有丰富的象征形象和完整的象征体系。在诗人思想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他的象征形象也具有不同的特点。解析勃洛克诗歌中象征形象所涵含的意义,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体会勃洛克的作品精髓及其创作内涵。

勃洛克在1911—1912年整理出版了三卷本《诗集》,它是诗人把自己的抒情诗当作一部统一的作品,根据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梳理出的“三部曲”。根据这三本《诗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勃洛克的三个创作时期的风格与特点。

一.第一个创作时期的象征解析

第一个创作时期主要是在1898年—1904年期间,这一时期勃洛克的抒情诗代表作品就是《美妇人诗集》,而“永恒女性”是这一时期的创作主题。勃洛克通过诗人索洛维约夫的作品,萌生了一种对“永恒女性”的崇拜信念,勃洛克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一种“女人性”,在他看来女性是尘世间引导人类的精神力量,是“真善美”的化身。为此勃洛克在《美妇人诗集》中塑造了一个集美丽,神圣,纯洁,善良于一身的“美妇人”形象。

在这一时期勃洛克的象征主义特点是以“永恒女性”为主,充满了浪漫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诗人所运用的象征含义具有隐藏性和不确定性。他偏好用蔚蓝色作为象征手法,寓意着女主人公的出现,或是象征着理想和希望的到来。在《美妇人诗集》中蔚蓝色是永恒女性的主要特征,象征着神圣与圣洁。除此之外,在勃洛克的诗中蔚蓝色还作为一种背景,借助于它诗人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

这一时期,“彼岸”和“霞光”的形象也是勃洛克诗歌的主要象征之一。在勃洛克的诗歌中“彼岸”有着许多的象征意义,比如象征爱情、真理、生活的价值和人生的梦想。而在《美妇人诗集》中“彼岸”的形象起着重要的作用,他象征着一种神秘的独立性。而诗人运用“霞光”表达象征含义时则有两种不同的运用手法,要么是指自然界真正的霞光,如用“红霞升起”代表“永恒女性”的出现;要么就用“霞光”(Заря)表示诗歌中女主人公的名字,起到隐喻的作用。

二.第二个创作时期的象征解析

第二个创作时期主要是在1905年—1908年期间,这一时期勃洛克的诗歌以组诗《意外的喜悦》和《雪面具》为主。这一时期勃洛克越来越多地把目光投向现实,开始创作社会和革命题材的诗歌。主题由“永恒女性”变为了对现实社会不安与不满,为新生活而斗争的主题。

相对于第一个创作时期象征含义的隐藏性和不确定性,此时勃洛克的象征含义则充满了具体性。其中“城市”形象是本时期最重要的象征性形象。在勃洛克的诗句中,“城市”不是孤零零地出现,而是经常与街道、马路、餐厅、广场等同时出现,以此来塑造一系列现实的景象。诗人运用“城市”表达两种含义,一是表示人们所生活的场所,此时的“城市”具有社会性;二是诗人赋予的象征含义——表示世态的丑恶。诗人勾勒出的城市具有自相矛盾的双重性质,是美与丑,和谐与不和谐的结合体。在诗人的作品中“城市”形象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象征对照含义:如城市—蛇的巢穴;城市—墓地;城市—公共房屋; 城市—地狱……

此外,勃洛克在这一时期还喜欢用“灰尘”作为象征对象,在诗歌中“灰尘”是肮脏的、邪恶的、罪恶的城市象征。诗人借助“灰尘”这一象征手法使读者生动地感受到城市变成了到处弥漫烟尘、充满邪恶的灰色世界。此外,在有些诗中“灰尘”还代表着过去。

勃洛克在这一时期著名诗歌《陌生女郎》中,用“酗酒者”、“蚂蚁王”和“神秘女郎”表达了三个最重要的意象。其中“酗酒者”是弥漫于沙皇社会的颓废庸俗的象征,“蚂蚁王”是神秘力量的象征,而“神秘女郎”则寄寓着诗人的美好理想。反对沙皇专制社会及自身的庸俗、同情苦难的人民和对美好的向往是这部诗的主题思想。

三.第三个创作时期的象征解析

第三个创作时期主要是在1908年以后,这一时期伴随着俄国革命的影响,勃洛克的诗歌投向了“俄罗斯”主题,开始思考祖国的命运以及与其息息相关的艺术家的命运。

《十二个》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它既是勃洛克创作的巅峰标志,也是诗人献给十月革命的一份厚礼。诗人以其娴熟的技巧和天才的思维,简洁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被革命风暴笼罩着的城市图画。在这首长诗中诗人广泛地使用了象征写法,整首长诗就是一个象征,其题目“十二个”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圣经》中十二使徒追随耶稣的故事,“十二个”象征了赤卫队员是新信仰的捍卫者。贯穿通篇的风、雪、旋风、暴风雨等形象是破坏力量的象征,同时又与主人公的心灵感受相呼应,象征了主人公内在的精神骚乱和狂躁。诗中用“火”代表末日审判之火,象征死亡;用“黑色的夜”象征黑暗的旧世界;用“白色的雪”寓意光明的世界;用“癞皮狗”指代旧世界;用“白玫瑰花”象征净化、复活和纯洁无暇等等。

四.惯用的象征形象

在勃洛克的诗歌中有些象征形象是贯穿不同创作时期的,如“女人”、“颜色”的象征形象总是出现在诗人的作品中。

在勃洛克的象征世界中,“女人”形象占据重要地位。对于勃洛克而言,“女人”形象不仅是诗歌中的女主人公,还是根植于诗人心灵深处“永恒女性”的信念象征。在第一个创作时期,“女人”形象就是神秘的美妇人,她象征着真理、理想和爱情。在第二个创作时期,“女人”形象象征着激情和内心力量。第三个创作时期的“女人”形象是祖国的象征,也就是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象征。

在勃洛克的诗歌中色彩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借助于色彩诗歌展现了与主题相符的氛围。首先,红色在勃洛克的诗歌中具有丰富多彩的象征含义。在诗人的眼中,红色或是象征悲惨,或是象征惊恐与不安,或是象征生病,或是象征热情;蓝色表示欢乐、深远和圣洁;金色象征成熟和灿烂;粉红色表示爱情;黑色象征痛苦、不幸和压抑;黄色象征秋天和衰败;白色象征圣洁与希望。

五.结语

勃洛克作为俄罗斯象征主义的代表诗人,在诗歌探索和革新历程中创造了卓越的成就,从而使自己跻身于不朽诗人之列。本文通过分析勃洛克诗歌中的象征形象,解释其诗歌中的象征含义,使读者更加明白诗人运用象征的寓意,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理解和分析诗人的作品,分享诗人独特的创作意境。

参考文献:

[1]任光宣、张建华、余一中,《俄罗斯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2]李毓榛,《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3]郑体武,《俄罗斯文学简史》,上海外语教存出版社,1999年。

第9篇:诗歌作品集范文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仿写作品。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时泛指楚地的歌词,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的“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史记》中已说屈原“作《怀沙》之赋”,《汉书・艺文志》中也列有“屈原赋”“宋玉赋”等名目。

楚辞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发展起来的,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再加上地理、语言环境的差异,楚地一带自古就有它独特的地方音乐,古称南风、南音;也有它独特的土风歌谣,如《说苑》中记载的《楚人歌》《越人歌》《沧浪歌》;更重要的是楚国有悠久的历史,楚地巫风盛行,楚人以歌舞娱神,使神话大量保存,诗歌音乐迅速发展,使楚地民歌充满了原始的宗教色彩。所有这些使得楚辞具有楚国特有的音调音韵,同时具有深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浓厚的巫文化色彩。可以说,楚辞的产生和楚地民歌以及楚地文化传统的熏陶是分不开的。

同时,楚辞又是南方楚地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春秋战国以后,一向被称为荆蛮的楚国日益强大。它在问鼎中原、争霸诸侯的过程中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促进了南北文化的广泛交流。正是这种南北文化的汇合,才孕育出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和《楚辞》这样异彩纷呈的伟大诗篇。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指十五国国风,代表了《诗经》,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骚指《离骚》,代表了《楚辞》,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风、骚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的两大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