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诗歌教学范文

诗歌教学精选(九篇)

诗歌教学

第1篇:诗歌教学范文

【关键词】诗歌;教学;方法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有着几千年优良的诗歌传统。诗歌孕育了民族精神和情感,丰富了祖国文化和语言。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非常重视诗教,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认为“不学诗,无以言”。①按照中学语文课标的要求,传承和发扬我国诗歌、诗教的优良传统,其途径之一就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教育和引导。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进行诗歌教学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谈几点个人的见解。

1利用“比较法”进行诗歌教学

钱钟书在给郑朝宗的信中说,他的研究方法是求“打通”,把文学放在更为广阔的背景的上进行比较,这种比较惟其在不同的参照系中进行,所以能“钻出新意”。②可见,在诗歌教学中运用“比较”法,有助于教师讲解和学生理解。

其一是意象对比。意象是解读一首诗歌最好的切入点,正如陈良运所说,“以‘意象’品诗,更能准确地表达诗人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诗中的情态与形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达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③教师在诗歌教学时,就要善于把握意象,抓住意象,并能将之与其相关的意象进行对比。例如,教师在讲授戴望舒的《雨巷》中丁香的意象时,可以将之跟金克木的《雨雪》中,同样写雨中油纸下的明丽清新、欢快活泼、稚气可掬、心无纤尘、玲珑剔透的姑娘进行对比;可以将之与五代十国时期李的《摊破浣溪沙》中愁肠百结,固不可解的丁香进行进行对比;还可以将之和南唐时期李商隐的《代赠》中美丽、高洁、愁怨的丁香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加深入、透彻的理解课文中的丁香的意象,以此把握好对全篇的掌握,使学生能更加深入地把握文中的意象,更好地鉴赏诗歌。

其二是朗读对比。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人朱自清说:“只有朗读才能玩味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意蕴、同时吟味它的节奏。”④由此可以看出“朗读”在学习诗歌教学中的极端重要性。下面我们来看看作家王宏印对古、新歌朗读的差异性的比较分析:“读古诗的习惯:大声朗读,轻声诵读,虽有不同,但大体不差(因为古典诗歌音韵和谐,意味贴切,容易认同);阅读的过程,伴随着对诗歌的理解和原诗意义的索取或挖掘,毕竟假定有一个正确的意义范本,作为理解的根据或尺度,于是诗就可以讲解,可以传授,因而可以不朽;阅读的时候,当然也伴随着读者个体经验的介入,和心境的影响,而允许诗歌意义的流动,所谓“诗无达诂”,即有揣度,有臆说,有猜测,有穿凿。⑤现代诗的阅读建议:慢慢地阅读,不出声,只体味,不要求记住什么是名句;摆脱头脑中机械划一的诗歌排列和韵律形式,只专注于品味和欣赏诗的境界,同时感受诗人的情怀,但也要思考他所提出的问题;你可以不同意诗人的观点,可以和他进行争辩,但你知道有一种另一样的生活和生活态度值得你去关注和理解;没有一个诗人要求你完全喜欢他和他的诗,也就是说,作为读者完全有你自己的阅读选择和审美评价;读完了,只留下一个模糊和清晰的印象,词语可以忘掉,于是,你晓得,读诗是一种体验,如看一幅画或一幅风景,或者听完一场音乐会。⑥可见,在正确的“读”的过程中,有利于加深对诗歌的感悟和体会。为此,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务必掌握正确的“读”法,在“读”中分清古诗和诗歌在读法上的差异性,在“读”中去体味诗歌的意蕴,正确地鉴赏和分析诗歌。

2运用“透析法”进行诗歌教学

一切典范之作都有一定难度,有多重含义,有多种解释。⑦ 因此,我们教师给学生讲解、分析诗歌作品时,不能浅尝辄止,要深入挖掘、透析作品多重、更深层的含义。例如,在卞之琳的《断章》就有这几层含义――其一:通过“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被别人观赏;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而这一切有可能成为他人梦境的装饰”,两组相关联的意象,表达一种相对平衡的观念。其二:由从相对平衡的观念可以推理出世界的万事万物息息相关、互相依存的哲学思考。其三:可以从诗歌从的“装饰”二字上着眼,推理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即说明人生的无可奈何。

3巧用“趣味法”进行诗歌教学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而且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学习动机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意义重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必须有志于学,乐于学,才能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⑧因此,我们在诗歌教学时,有必要先从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着手。当下多数学生对影视、歌曲的喜爱,这是不容置否的事实。我们教师在诗歌教学中,便可充分利用好学生的这一特点,将之服务于我们的教学中。一方面,巧借电视节目。譬如,我们可以将中央电视台的电视节目――《新年诗歌会》介绍给学生,唤起他们对中国百年诗歌的庄严记忆,以此激发他们隐藏在诗歌中最普遍、最深刻、最能激动人心的思想和情感。另一方面,巧借历史剧、偶像剧、日常歌谣。例如,我们可以将《三国演义》中的主题曲(明代杨慎的《临江仙》)、《书剑情侠柳三变》 中的插曲(宋代柳永的《雨霖铃》)、《七子之歌・澳门》、《义勇军进行曲》等当中的用诗歌谱成的歌曲来引导、教育学生,让他们知道他们喜爱的这些东西其实就是诗歌(诗词),让他们对学习诗歌的功用和价值有一个更为直观的感悟,拉近他们与诗歌的距离,培养他们对学习诗歌的浓厚兴趣。

第2篇:诗歌教学范文

从语言因素讲。汉语是一种高度音乐性的语言,“汉语是元音占优势的语言,而又有声调的区别。这样就使它特别富于音乐性”。诗歌更是如此,比如“唐律诗……是汉语诗歌既脱离了音乐又达到了自身音乐化的极致的产物”。

从另一方面说,唱诗其实就是吟诗。就是唱歌,但唱诗又不完全是唱歌,其所不同予唱歌者,乃是因为唱诗之所唱为具有高度思想性、艺术性并经历了千百年历史检验的中国经典诗歌,更为重要的是,唱诗是对吟诵的继承和发展。唱诗的目的是能更深入体会其情感和韵味。诗与歌的结合,可以提升背诗的兴趣。以适当的歌曲搭配诗,可以领略诗歌之美。同时,可以借着学生对歌曲的喜爱,提高背诗的兴趣,而且学生一旦掌握此方法,当找到合适的歌曲后,只要是字数相合的诗,几乎都能适用配唱。

因此,在本学期学习《古代诗歌四首》时,笔者首先参考了国内一些名师的教学方案,仔细比较后,选择了其中一首《观沧海》作为实验篇目。选择此篇,原因有二:一是曹操的诗歌往往气势恢宏、慷慨悲壮,易于演唱。二是早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已经有了《短歌行》的演唱,这首诗在演唱中将诗人悲壮、豪迈的气势展现的淋漓尽致,而此诗与《观沧海》在气势上相通,学生演绎起来比较容易把握。

下面为教学设计:

1 教学对象:七年级十五、十六班

2 教学人数:92人

3 教学时间:唱诗:二节课(将视觉与听觉艺术相结合)

4 活动设计:

(1)听《三国演义・短歌行》的演唱,体会并品味当中意境。

这一环节在设计时。旨在让学生在没有老师讲解的情况下,通过听演唱的形式理解诗歌意境,体会唱诗的好处,激发学生唱诗的兴趣和大胆尝试的勇气。

通过听、看,学生们很快举手发言。认为《短歌行》的主人公想表达的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前八句中表现的是曹操的愁,即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后面诗句,表面来看是曹操在抒发个人对时间流逝的感叹,实际上是在告诉各位贤能,人生苦短,你们要抓紧时间实现抱负。

对于诗中曹操表现出的悲壮的感情基调,学生们在听的过程中已经深深感受到,再结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一下子明白了曹操的悲壮实际上不是伤心,而是他用来招揽人才的一种手段,他希望用这种情感打开那些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以此可见曹操的聪明智慧。而诗歌再延长到最后几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时,诗人的感情达到最高潮状态,学生们此时不但感受到了,有的还说简直感同身受,似乎一个立体的曹操就站在自己面前讲述自己的宏大志向。对这首乐府诗的赏析。到此已经完全达到了目的。短短一节课,学生们学习诗歌的兴趣高涨了不少,而且80%以上学生实现了即时记忆。

(2)第二节课上课前:学生们结合学案先看《观沧海》写作的背景,然后请学生收集歌曲,找到符合字数、句数的旋律,和老师一起将收集来的歌曲按适合的类别作一番整理,曲调与字数不适合者淘汰。经过整理后。主要有《沧海一声笑》、《曹操》、《精忠报国》、《向天再借五百年》等歌曲。

(3)分组进行课下练习。在课前,已经将班级学生分成4大组,课上每组派一个代表演唱自己所选旋律下的《观沧海》,然后进行评比。

(41课堂实践。第二节课前半节课主要是学生们分组演唱《观沧海》。选择《沧海一声笑》旋律的较多,在演唱过程中,学生们首先能迅速的将诗歌内容背诵下来,然后将诗歌想表现的悲壮、慷慨之情展现出来。有一组在唱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时,还很有创意的将《沧海一声笑》与《双节棍》结合起来,用RAP演唱,虽然没有将这几句诗歌恢弘的气势展现出来,但是这种古典与现代的结合却给人一个启示:既然流行音乐可以多个版本,古诗词是不是也可以多角度理解,多角度演绎呢?比如,编成诗剧,在舞台上演绎。可以说,在这节课上,学生的表现又给诗歌教学打开了又一扇窗。

(5)感悟、赏析诗歌。在唱完后,学生们纷纷谈自己对此诗的理解,认为此诗在演唱中,自己能基本掌握诗人想表达的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而且诗人用景物抒发心中情感,特别是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他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但是,对于诗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学生理解起来非常有难度,因此,在唱诗时,也很难将大海吞吐日月、诗人广博的胸襟表现出来。为了解决这个困难,可让学生结合上下旬以及诗歌中的时间斟酌这几句的意境。学生慢慢体会到这几句是诗人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表现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

第3篇:诗歌教学范文

    其一,诗歌乃是性情突现,情感冲动之作。其构思并非精雕细琢,而且也没有必要过多雕琢。创作之时,作者一般都选取最易而又最直接地表现自己情感的语词,由于诗歌本身字数不多,选词是最容易的事,所以构思之时无须考虑技法炼字的问题。

    其二,欣赏诗歌过分纠缠于词句及构思,反而会破坏诗歌本身的整体美。诗歌讲究语言精练,注重内容的高度集中,也考虑整体的音韵美,这样完美的组合最终构筑了诗歌浓缩的整体美感。如果我们欣赏时把注意力集中在个别字词或技法上,就会破坏这种整体的美感。就如苏轼《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整首诗无非通过写自己的生活,表现可以吃上荔枝的南方生活的惬意。其本身的语言、内容理解并无障碍,音韵自成一体,完全没有必要进行词句分解。

    其三,诗歌因为语言精练而朴实,往往浅显易懂,手法也比较单一,读者一看便知,对诗歌进行分析完全是枉费时日的事。下面举李白的《静夜思》为例: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若将李白的《静夜思》采用分析法赏读,恐怕太难为人了。这首诗用语朴实,并无难懂的词句。从技法来看,无非是先景后情,借景抒情,通过写眼前的月色引起感触,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第二句的比喻也是很自然的修辞运用。四句话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表现一个寂静的月夜游子思归的意境,构成意境的意象只有三个:床、人、月。其实这些特点学生是很容易理解的,即便要分析延伸也不过十分钟的事,若是用上一节课来分析这篇诗歌,有必要吗?

    其四,即便是较长篇目的古代歌行诗或现代新诗,也没有必要在词句和技法上过分纠缠。就如舒婷在听完一个中学语文老师分析她的《致橡树》后所说的那样,老师的讲解“像一把手术刀,把我的诗弄得支离破碎”,“把‘我’剁成肉酱,包成了各种各样的饺子,喂给了学生”。为什么诗人会这样来嘲讽讲课的老师呢?那是因为诗人写诗往往一气呵成,中间并没有太多地考虑,而老师们(或者是评论家)非要说成有这样的讲究、那样的雕琢,这不是“包饺子”是什么呢?

    也许有人会举出贾岛的例子来反驳我的看法,甚至罗列出李清照“绿肥红瘦”、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等例子来佐证自己的看法:还得分析。我要说,李、王等人的诗句中有经典词句,那并不能说明他们构思时就有多少讲究。古人写诗一般都才思敏捷,像曹植那样能在七步之内成诗的可以说不在少数,而曹植虽是七步成诗,不也写出了经典之作吗?贾岛推敲用词,实际是因为拿不准造就怎样的意境好,因为使用“推”和“敲”,诗歌本身的意境会产生变化,而哪一种意境更能体现自己所思也一时拿不定主意。其实,他当时用哪一个词都可以,而且都会写成好诗,这一点美学家朱光潜也有过论说。

第4篇:诗歌教学范文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教学在高中课程里面占有很大比重。唐诗宋词元曲,其间不绝如缕的是千年来诗人们忘情于其间的醉心之作。有“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情壮志,也有“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羁旅思乡作,更有“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之感时怀世哀伤民生。

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因而,诗歌也成为语文教材里最特殊的部分。但是我们常常感觉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大都停留在从文章学的角度对诗歌进行断章取义的理性分析和中心探讨上,可以说这是对诗歌的一种肢解,同时也不容易激发学生亲近诗歌学习诗歌的欲望。这几年在诗歌的教学上,笔者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尝试。

一、洞悉诗人的心灵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是诗人生命中的一部分,是诗人真实的情感,真实的心灵,是诗歌生命的所在,灵魂的所在。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常常是诗人的经历,思想感情的外观。“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只有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了解他的为人和经历,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作品。这种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的方法既是阅读欣赏诗歌的前提条件,也是一种基本方法。优秀的诗歌作品往往正是诗人对自然,对生命,对社会的深刻感悟和理性思考,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和生存方式。知人才能论诗,如果通过读懂诗人,能了解生命洞悉人生,从而唤醒对自己人生的价值的正确判断,那么,诗歌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因此,在诗歌单元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自主查找信息和老师介绍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一些知名的诗人的生活和追求,并且通过课堂讨论等,拉近学生和诗人及那个时代的距离。李白的襟大气度,李易安的深情与哀伤,陆游的爱国热血和执著,李商隐的晦涩与迷惑……他们都代表了民族的精神和对生命诗性的理解。诗歌正是以它丰厚的人文特性潜移默化的敲击着我们的心灵世界,对学生而言,学习诗歌无疑是对成长过程中的认知体系的一次美的洗礼,对生命话题的一次深切感悟。

二、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所特有的鲜明节奏、和谐的音韵,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体会出来。诗歌教学的切入角度与方法有很多,在具体分析时,我们也不能仅仅简单的套用某一种,而应该综合并用,尽可能进行多方位的思考,深入。因此,在教学中就该重视和运用诵读法。

通过朗读,体会出诗人或喜或悲或怨或怒的情感,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获得与诗人感情上的共鸣。如杜甫的“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是喜悦,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忧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激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是豪放,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悲壮,李清照“到黄昏,点点滴滴”则是凄婉孤寂……凡此种种情感不读怎能体会得出?作为教师就要在如何保证学会生学习诗歌的诵读的规定上下一番功夫,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千方百计的给学生提供诵读的机会和方法,可以保障他们有足够的时间、热情多读诗歌,为学好诗歌打下良好的语感基础。

三、把握诗歌诗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有了情感的融入,课堂也将更加焕发生命的活力。优秀的诗篇,都是诗人用他们的真情实感,用他们的人生遭际,用他们的碧血热泪乃至用生命写成的。可以说,在任何诗篇中,没有感情,也就没有感人的形象。诗歌不能没有感情,就如人体不能没有血液,花木不能没有水分一样。有情,诗篇才能以澎湃的诗意直接冲击人心,从而引起读者感情与思想上的震动,发挥它的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诗歌教学的目的就是把诗歌的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并且感染听众,使听众的内心世界受其陶冶、震撼。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要把应把诗韵、诗情、诗景统一起来,让感情得以升华。

四、运用类比理解诗歌

第5篇:诗歌教学范文

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

中小学诗歌教学的理性认识

一、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每一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遗产.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着几千年文化知识的沉淀.古代诗歌作为一份特殊的文学样本,是我民族历史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古代诗歌内容深刻,意味深远,蕴含着许多的哲理,认真学习古代诗歌,可以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是一份宝贵的精神粮食,其间不仅蕴含着崇高的品格和伟大的精神,更沉淀着一个伟大的民族不灭的灵魂,一代又一代培养着中华儿女.尽管现在社会发展极快,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受到了现代文明的冲击,当代社会需要新的人才,忽略甚至放弃了学习诗歌文化,但任何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传统文化,如果忽视了传统文化,就会导致人文修养不足.难以成大器,中小学课堂开展诗歌教育,其目的不仅仅是欣赏几篇诗歌,而更重要的是领悟诗歌里的民族精神,加强中小学生人文底蕴的教育,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二、加强精神文明教育。

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经济文化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人的价值观念也随着改变,一味地追求金钱利益等物质方面的东西,忽视了传统文化精神,使我们这个社会越来越缺少温暖和爱,充斥着整个社会的是金钱物质利益.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近年来,中国的“应试”教育制度越来越严重,并没有因为社会的呼吁而停下来,教育学生好不好就看分数,完全没有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许多学生一跨入高等学府便不思进取,贪图享受生活,开小车,住宾馆,甚至有些女大学生自甘堕落,沦落为酒巴女,让人触目心惊,让人感受到中国民族真的没希望了.所以,我觉得,21世纪中国要崛起,一定要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我国古代的诗歌有着博大的精神力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文化资源,不但可以陶冶美好的心灵,而且可以塑造伟大的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所以,我们要重视中小学语文课诗歌的教学,通过诗歌教育唤起一种美好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让学生在诗歌教育中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

三、深化素质教育。

中国的科举制度根深蒂固,传统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教育制度不够完善,“应试”教育教学观念较深,许多教师都是采取“填鸭式”的教学形式,只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忽视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师每天都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不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实践能力较差.诗歌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蕴含着民族精神、审美情趣、人生哲理等.能让人感受生命的意义,感受人生的真谛,释放人的精神.如今,学校偏重于“应试”教育,不重视素质教育.有的农村小学甚至放弃了其它副科的教学.比如,学校用美术、体育等课程来上语文、数学课等,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诗歌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文字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在枯燥的学习中提高学习兴,使知识和情感紧密结合,改变传统教育的弊端,以推进全面素质教育.

中小学语文课诗歌教学的现状

中小学的诗歌教学工作历来没得到十分重视,所以诗歌的教学工作进展较慢,深究其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教学观念、方法落后。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里安排了一定数量的诗歌,但是内容不多,每个学期大概就是学习几首古诗,几句对联等.在小学,由于诗歌教学工作得不够重视,教师的教学观念、方法都比较落后.每一首古诗教学,教师只让学生背熟诗句和识记诗意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因为小学诗歌考试的内容很简单,就看学生能否撑握诗句和诗意,其它方面的诗歌知识是很少出现的,所以小学的诗歌教学,在大部分教师都是采用简单的串讲和背诵的教育方法,只要是让学生应付考试,并不注重诗歌中所蕴含其它方面的价值,严重脱离了诗歌教学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现在很多教师对诗歌教学新课程标准都了解不多,领悟不深,没有按照诗歌教学新课程标准教学,教学方法相当落后,永远也不激不起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应试教育”对诗歌教学的影响。

从小学到高中,“应试教育”的教学观念都深深地占据人们心中的位置。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只要考试分数高就行了。现在教育只在乎升学的分数,忽视了其他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中学生学习的科目比小学还多,中考的压力很大,整天都是忙着应付中考。中学教师的教学重点也是应付中考。诗歌做为我国文化的精髓,却很少出现在考试的内容上,即使考试出现了诗歌方面的内容,那考查的题目也是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就看学生能否掌握诗歌中几句名言就行了,所以,教师对诗歌的教学和学生对诗歌的学习都不够重视。中学教师对诗歌的教学都是采取简单的串讲方式,极少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有效地结合诗歌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引导,中学生学习诗歌也只是简单识记出现在教材中诗歌名句,课外的诗歌基本不看,这怎么能学好诗歌呢?

中小学诗歌教学的特点

一、诗歌的想象。

诗歌作为我国传统优秀的文化精髓,其本身有着自已的独特性。一方面,诗歌本身的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有些诗歌之间的内容不紧凑,诗句间有较大的跳跃性,这种跳跃性影响着诗歌情感思维的连接。因此,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要根据诗歌的主题思想,诗歌内容意思,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路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自由自在地去想象诗人留下的无限想象空间,让他们用丰富的想象力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内涵价值;另一方面,诗歌中含有一种很独特的意象,这种意象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像的融合,产生了一种朦胧的美感,可以激发学生的性情。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来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去感受并揣摩诗人的情感。如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教师配合讲解和诵读,有效地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自由的想象,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气勃勃的春天和诗人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

二、诗歌的情感。

诗歌的情感是诗歌中最本质的东西,可以这么说,情感就是诗歌的生命力。每一首诗歌都饱含着诗人热烈的情感,没有情感,诗歌就失去了价值。诗歌教育也就是情感教育。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最要的是入情入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将学生引入诗歌的意境,以满怀的热情投入诗歌教学。只有将教师之情与诗人之情融为一体,达到彼此合一的境界,才能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真情实意,并产生共鸣,受到强烈的熏染。只有激发了情感才能让学生发现诗歌的魅力,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才能在生活中产生表达和创造“美”的欲望,才能陶冶心灵,塑造伟大的人格。提高综合素质。

三、诗歌的美感。

我国古代诗歌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它就像一朵朵美丽的花朵,美化着我们的心灵。古代诗词博大精深,那脍炙人口的诗句读来琅琅上口,荡气回肠,富有节奏,易于诵记,使人百读不厌,无形中受到熏陶。比如,读诗句“前不见来者,后不见故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泪下。”时,陈子昂的激情仍能令我们激扬奋发。诗歌教育就是一种情感教育,可以给人丰富的心灵体验,通过诗歌教学,陶冶学生的性格,体验诗歌的情感美。在优美的诗歌作品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铸成美的心灵,从而塑造伟大的精神人格。

中小学语文课诗歌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一、以读为本、领会诗意、诗情。

古人对诗歌的理解有着十分精辟的论断,他们强调读诗主要是品味诗中表达出来的一种意,一种情,一种韵,而不是落得太实,讲解太清楚,因为很多诗是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的。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回肠荡气,使人百读不厌。只有把节奏韵律全读出来,才能渐渐体会诗歌之精妙,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诗歌的诵读方式可以采取多种。如,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背诵等,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如,我在教学古诗《游园不值》时,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意境,我配合诗歌内容,让学生扮演诗人诵读古诗。并配合乐曲伴奏诵读,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融入了诗境,深刻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领会诗境。

诗歌的文字是具有概括性,诗歌描绘的图画是粗线条的,意境的跳跃往往较大,因此,要学生准确地理解诗意,深入地融入诗境,离不开教师教学情景的创设。只有让学生进入诗境,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引起情感上共鸣。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自读自悟,初步领会诗意,再结合诗人当时的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指导学生将自己置身其中,去品味诗人当时的心境,领悟诗的意境。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不仅可以升华学生的思想感情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而且能够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力,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如,我在教学《游园不值》这一首诗时,这首诗表面看来语言平淡,质朴无华,但细读回味却婉转含蓄,耐人咀嚼。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准更好地理解诗意,我通过描述事件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所描写的意境,然后引导学生加答以下问题:①诗人来访的目的是什么?②“小扣柴扉久不开”时,诗人心情会怎样?③诗人仅为一枝红杏兴奋吗?通过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慢慢地走入诗境。不但帮助学生理清诗人的感情线索,还引导学生想象了姹紫嫣红的春天,发挥了学生的想象,领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结合多媒体进行诗歌教学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的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根据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作品。我所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有两方面特别优势。一方面是多媒体的画面,因为教材上的图画比较简单,不够生动形象,激发不出学生的感情,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让学生欣赏更多的图片,这些图片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领悟诗意、诗境。诗是抒发诗人的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如果教师能把诗歌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多媒体具体形象的图画联系起来,将诗歌中的形象化为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那诗歌教学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是多媒体的音乐。许多诗歌都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读来琅琅上口,扣人心弦。自古以来,诗歌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如果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韵律结合起来,就有利于学生感受文字的精妙。如,我在教学高适的《别董大》一诗,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与故人在大雪纷飞,北风狂吹中告别,在此情此景中送别友人。难免有凄凉悲苦之感。在教学中,我选用了与所教诗歌的诗意相协调的歌曲《再见》,再配合一张张图画,让那动人的图画和那优美的旋律拨动学生的心弦,感受诗人的凄苦之情,体会诗人乐观昂扬的精神,豪壮的气概,这样学生的感知得到强化,很轻松地进入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领会诗情、诗意。

第6篇:诗歌教学范文

一、准确理解诗歌内容的含义

诗歌内容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随着语文学习进入高年级后诗歌在课本中的比例会逐渐增多。诗歌内容的教学相对而言是具有一定难度的,这不仅是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语文基础还较为薄弱,要理解这些简短的文言词句本来就具有一定障碍,同时,诗歌的精髓在于传达与表现情感,如何能够让学生从诗歌语句中体会到文字中所流露的情感及意蕴,是需要教师花功夫的。在小学语文诗歌内容的教学中,对于每一首诗歌首先要从语言层面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的含义,只有弄懂了诗歌到底在说什么,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对诗歌的内涵有更为深刻的体会。

《访隐者不遇》(贾岛)是一首充满禅味的小诗,这首诗中向我们勾勒了一副深山中的美好图画,想要让学生能够看到这幅图画并且感受到图画后所传达的那种意蕴,首先需要的就是对于诗歌的内容有准确的理解。“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为初次接触这首诗歌的学生而言,“言”在此处是什么意思,“云深”又应当作何理解,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对于这些重要的字、词有准确的理解才能够对于诗歌的内容和含义有所领悟。小学阶段的诗歌教学要循序渐进地展开,对于语文知识相对薄弱的小学生而言首先应当引导他们对于诗歌的字面意思有准确认识,并且不断帮他们积累更多的词句,这样才能够让他们在理解诗歌的含义时没有太多障碍,在此基础上才能够让学生对诗歌中想要传达的情感有更深刻的感知。

二、引导学生领会诗歌中传达的情感

诗歌最直接的作用就是用来表达情感,这也是诗歌的价值所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学生会逐渐开始接触到情感内容更深厚、更复杂的诗歌,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应当更为仔细,要在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意思有准确掌握的基础上帮助他们从更深的层次剖析诗歌中的情感,体会作者当时的那种心情与际遇,只有这样才能够对诗歌的含义理解得更为透彻,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逐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也是对学生情感体验能力的一种培养与锻炼。

《枫桥夜泊》(张继)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名篇,作者不仅借助短短几十字描述了一副十分具有感染力的场景,同时,在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的那幅画面中也能够让读者深深体会到作者内心那种淡淡的哀愁。“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整首诗着一个愁字,如何能够让学生领会到“对愁眠”的含义,让学生明白作者当时心里的那份愁苦,这不仅需要学生对诗句有深刻的理解,也需要学生进入诗歌所营造的那种氛围及情感中。学生只有用心想象作者笔下所描绘的那幅场景,体会作者当时孤身一人的心情,才能够对这首诗歌中的情感有很好的认识。引导学生领会诗歌中传达的情感是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这也是诗歌内容的教学效果的重要体现。

三、引导学生从诗歌语句中感受自然

小学语文教材中引用的很多诗歌都是对于自然景物的一种描绘,这样的诗歌往往不会过于复杂,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也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对于自然景观的感受能力。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洞察及感知,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在今后给予学生更为豁达的心胸及情怀,也会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应当辅以更为多元的教学方式,这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是很有帮助的。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重要作品,诗歌中不仅将庐山瀑布的那种恢弘与壮美发挥得淋漓尽致,诗歌中的很多语句也成为千古流传的绝句。为了让学生对于这首诗歌有更好的感悟,课堂教学中我带去了一幅很大的诗歌配图。当我将配图展现给学生时同学们都很惊讶也很好奇,很多学生都觉得这幅图中的画面非常美并且非常奇特,对于瀑布充满了兴趣。在学生这种强烈的兴趣趋势下我展开了课堂教学,诗歌配图不仅是一种很好的辅助,能够让学生对于诗歌内容有更准确的理解,同时,这幅配图也能够更好地将学生带入作者笔下所描绘的那幅画面及场景中,让学生们对于这幅自然奇观有更真实的感受。

第7篇:诗歌教学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诗词教学方法

中国是诗的国度,众多伟大诗人的诗词佳句绵延千百年,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吟。诗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提升着我们的人生境界,使我们的心灵由简单变得丰富,由单纯走向成熟。利用诗词对幼儿进行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启迪心智,砥砺品质,丰富心灵。

一、诗歌对幼儿的教育影响

1、诗歌教学可以培育幼儿的爱国情怀。诗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升华,是诗人们祖国挚爱之情的真挚表达。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个俱欢颜”等,都表现的是诗人铮铮的浩然之气和拳拳的爱国之心。诗歌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通过情感和品位的培养及相互作用,最终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性情的目的。幼儿诗歌教学的目的,是使儿童的灵得到净化,身心得到愉悦和锻炼,从而健康地成长。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是要使他们在富有民族特色的诗词中感受到:我是中国人,我要热爱自己的祖国。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增强这种教育意识,在满足幼儿对诗词教育需求的情况下,着力挖掘诗歌中可以促进幼儿情感教育的隐性因素,运用恰当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以强化诗歌对幼儿的社会化教育功能,促使幼儿的健康成长。

2、诗歌教学可以培育幼儿健全的人格。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多么伟大的人,无论是多么平凡的人,都需要以健康的人格来支撑。诗歌教育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又要有健康健全的心理,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中华诗词中蕴藏的乐观进取的人生追求、务实求真的理性态度、舍我其谁的献身精神以及种种宽容仁厚、公正廉明、刚正不阿的美德嘉行,有助于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许多父母知道教孩子读、背古诗有一定的好处。诗词教育的作用,可以塑造幼儿高尚的灵魂。幼儿通过诵读诗歌,直接和古代诗人对话,相通灵魂。而诗歌中精美的词句,会烙刻在头脑中,使他们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高尚的灵魂。

3、诗歌教学可以培育幼儿创新的思维能力。幼学如漆,幼儿能够把喜爱的诗文长时间的储存在头脑中,甚至终身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许多诗词本身就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晶,幼儿模仿能力强,在诵读和学习中,不断感受品位,日积月累就会升华,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实施幼儿诗歌教学的方法

1、贴近实际,精选内容。幼儿所学的诗歌就要选择篇幅短小、语言押韵、节奏感强的。从五言诗开始,到七言诗、七言律诗直至词。具体来说有这几类:一是选择一些孩子们熟悉的、贴近日常生活的诗歌。很多诗的歌词反映的是幼儿自己的生活,富有浓厚幼儿情趣易被幼儿理解接受的。如《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描写在春池中戏水的鹅的形象,就是以现在幼儿的眼光看还是那么生动容易理解。二是选择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能激发幼儿创造力的诗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当幼儿明白了诗句含义,他们画出的庐山瀑布真的是从天上流下来的。三是选择具有角色情节和场面的诗词。如《画》中“远看山有色,近看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以谜语的形式讲出了画上的山、水、花、鸟,幼儿容易理解,又如《敕勒川》生动描写了辽阔大草原的景象。

2、倾注情感,真情诵读。朗诵是打开诗歌大门的一把钥匙,反复诵读是积累美文佳句的绝好途径。教师要引导孩子读,无论是低吟浅唱的回味,真情迸发的诵读,还是声情并茂的表演,都能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意境。教学实践中,运用吟诵法是十分奏效的。教师在示范朗读、吟诵《春晓》时,在念读“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时,其中“夜来”与“花落”、“风雨声”与“知多少”是一一对应的,前两字读音稍长,后三字停顿但平稳。经过教师恰如其分地吟诵,就表达出作者内心的真正感情。幼儿刚开始接触、欣赏古诗就受到如此的感染,进一步体味诗中的意境,就表现出对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他们在其后就能根据教师的指导,抑扬顿挫地朗读、吟诵。

3、诗画结合,用心感受。诗歌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幼儿对诗词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抓住诗词“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能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幼儿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教学杜牧的《山行》,诗中深秋的高山,弯弯曲曲的石径,飘渺的白云,若隐若现的人家,红得似火的枫林,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图。可这首诗却很难用语言进行讲解,于是笔者利用网上相关的图片和动画教学,幼儿们十分喜爱。在孩子们有了一定理解之后,笔者开始尝试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创作绘画。不要求孩子们的作品一定要表达出古诗的内容,而只要求他们在这首古诗里面想表现哪一点就表现哪一点,甚至可以是其中的一句、一词、一字。许多孩子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画,画面越来越丰满,绘画能力也越来越有进步,促进了他们在语言和审美能力等方面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第8篇:诗歌教学范文

关键词:提高兴趣;融入课堂;学以致用

英语诗歌以生动活泼、简单易记、节奏明快又容易表演而深受学生的喜爱,在小学英语课堂如果能合理地运用诗歌教学,将会使课堂锦上添花,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以下是我在小学英语诗歌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具体方法如下。

一、反复阅读诗歌,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和内容

由于英语不是母语,学生学习的英语知识很容易被遗忘,如果这时候通过让学生读朗朗上口的诗歌去掌握或巩固学过的知识,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让他们体会到学习英语的成就感,无形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我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引导他们去阅读欣赏。

1.赏读

我给他们介绍一些优秀作品让他们赏读,并给予适当的点评,还给学生谈自己阅读时的感受,首先解决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例如,闽教版第八册的其中一首押韵诗Mommy,I Love You :Mommy,I love you for all that you do. I will say thank you to you on this special day in May.You feed me and help me and teach me to learn and play. I will say thank you to you on this special day in May.

学生品读这首押韵诗时,我让学生通过有表情地朗读,想象这样的一幅画面:在生病时,妈妈整夜未眠在床边照顾我,脸色晦暗,眼里布满了血丝;在过生日时,妈妈为我买来蛋糕庆祝生日,与亲人们一起分享我成长的喜悦……真实的画面、真挚的情感、真心的流露,把学生带入了母爱的世界,在班级引起共鸣,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母爱的教育,诗中的情感从这里得到了升华。

2.朗读

朗读也是欣赏英语诗歌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展开内心想象,即根据诗中的描绘积极想象、深入情境、传情达意,所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加强英语诗歌朗读的训练和指导是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诗作的主旨,充分理解诗作的意蕴,体验作者的情感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我通过引导学生想象,体验诗中表达的真情实感,通过一遍遍的朗读,在读诗中受到美的教育,让学生无形中获得良好的语感。

二、将诗歌融入课堂的教学

小学英语诗歌有许多不同的种类,它们特征不同,简单易懂。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将教学的重点融入课堂,编成韵律诗让学生反复朗读,就能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掌握知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将诗歌融入音标的教学

如,在教学音标[ai]和[au]的课堂中,我让学生读一首押韵诗The Snow:The snow fell softly all the night .It made a blanket soft and white .It covered trees ,houses ,and groud .But it did not make a single sound. 于是,学生在朗朗上口的诗中边读边做动作,轻松地掌握了这两个音标的发音。

2.将诗歌融入词汇的教学

英语词汇教学是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环节,有些学生识记单词死记硬背,边学边忘,严重影响学习英语的信心和效果,用韵律诗帮学生记单词,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兴趣,化难为简,主动学习,突破词汇难关。在教学stop,wait ,go 三个单词时,我让学生读一首韵律诗Stop Wait Go:Red is stop, stop stop stop.Yellow is wait,wait wait wait .Green is go, go go go.学生读几遍后就能牢固地记住stop,wait,go这些单词,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3.将诗歌融入句子的教学

小学英语课堂有许多重要句型,由于词汇多,许多学生学习起来异常困难,但他们普遍对朗朗上口的诗歌却很感兴趣,学习起来兴致高昂,即使是基础非常薄弱的学生也愿意跟着说唱两句。于是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把诗歌融入句子的教学,课堂效果往往事半功倍。如,我在教What are you doing?I am...这个句型时,就先让学生读韵律诗:

What are you doing?What are you doing?I am singing. I am singing.

What are you doing?What are you doing?I am running. I am running.

What are you doing? What are you doing?I am drawing. I am drawing.

学生朗朗上口地读着韵律诗,轻松地学会了What are you doing ?I am ...这个句型。

三、让学生对诗歌进行简单改编

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智慧就会无穷无尽,教学效果也就越发明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英语水平让他们改编学过的诗歌,有的放矢,学以致用,使学过的知识得到提升。

1.自己改编

让学生自己改编的诗歌,要求难度较低,学生能够很容易地完成自己的作品,品尝成功的快乐。如,《果园里的水果成熟了》一课的改编:香蕉banana 一串串,苹果apple 红彤彤。橘子orange酸又酸, 桃子peach甜又甜。芒果mango吃不厌, 梨子pear 一担担。西瓜watermelon 大又甜,菠萝pineapple鲜又鲜。

2.合作改编

对于诗歌句型的改编有一定难度,可以让学生合作完成,这样既可以发挥优生的优势,挖掘他们的创造力,又可以照顾到后进生的能力,共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如,学了《双休日,上哪去?》之后,让学生进行改编:park park, go to the park; cinema cinema, go to the cinema;zoo zoo,go to the zoo;supermarket supermarket,go to the supermarket.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合作改编学过的地点词组,在轻松的氛围中实践学过的句型,巩固学到的知识。

第9篇:诗歌教学范文

关键词:文化;对外汉语;诗歌教学

近年来,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综合能力的上升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学习汉语知识,试图了解中国文化的人越来越多,对外汉语教育事业迅速崛起,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所谓对外汉语教学,就是对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进行的教学,既包括语言教学,也包括文化教学。语言教学固然重要,而对文化的教学不仅传播了中华文化,而且能让学习者加深对汉语的认识,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激情,使他们掌握更加纯正的汉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被中华儿女所传诵和喜爱着,“它代表着中国人一以贯之的价值观、审美观、善恶观等等,有着较高的文学价值、美学价值及哲学价值等,是中国人宝贵的精神财富”(雷蕾,2013),因此诗歌教学是文化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诗经》以来,尤其是经过唐朝鼎盛时期的发展,诗歌已经作为一种文体深入人们心中,诗歌中的一些诗句也作为了我们现在口头的俗语,融入了日常生活,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等其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句。因此既然留学生来华学汉语,那么诗歌教学就成了无法回避的内容,学习中国诗歌,不仅有利于通过诗歌的节奏韵律来练习语音,而且能通过词汇上的对仗来学习正反义词;同时能使其充分理解中国文化中的意境,对其理解中国式思维有一定的帮助,能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在之后与中国人的交际中处于更轻松的地位。

目前,不少对外汉语教材都不同程度地引入了中国古典诗词作为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语料和了解中华文化的必要材料(祝东,2013),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但是现实是:有些教材在中级阶段才开始诗歌教学,而有些在初级阶段就已经有了。还有就是选取的诗歌都不一样,教学顺序各不相同。

一、诗歌教学阶段

本文认为应该在初级阶段就开始进行诗歌教学,但是这一阶段的教学与中高级阶段的侧重点应该不一样。

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的教学大纲要求学习者需掌握的词汇为《对外汉语初级阶段词汇大纲》中规定的一级词和二级词2800左右,掌握率为90%以上。汉字为汉字等级大纲规定的甲级字和乙级字1600个,掌握率为90%以上。如此可见,在初级阶段进行诗歌教学是可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常用的生词。不过,这只是总体要求,各个阶段学生所掌握的汉字还是远远不足1600个的;同时,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并不一定能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因此,在留学生水平处于初级阶段的时候,诗歌教学不应该占用太多时间,只需导入,充分利用诗歌的韵律感来纠正强化学生的语音,用简单的语言讲述诗中的故事,适当插入中国价值观。这一时期的诗歌因选取韵律感极强的简单的诗歌。

到中高级阶段,这一时期学生的汉语水平已达到一定阶段,汉字和词汇的掌握程度也在不断上升,因此此时的诗歌教学要插入对各个词汇的讲解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讲解,使学生能在自己水平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吸收中华文化的价值观。

二、诗歌的选取原则

目前,大部分诗歌的选取,“主要依据编辑者的喜好与文学功底(张婷婷,2013)”,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科学的原则。对于诗歌教学来说,诗歌的选取属于非常必要的前期工作,探讨内容选取的原则和方法,将使诗歌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实用性

所谓实用性,就是课堂中学习的诗歌可以很好的在课后运用。因为诗歌中的内容在当代人们的生活中经常出现,学习过的学生就可以很好地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内容,有利于交际。这类诗歌一般要选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名句和常用意象,以便学习者在学习之后能举一反三。因此像“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春眠不觉晓”(《春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等诗就很符合实用性原则;至于常用意象,主要有“明月”“柳树”“南浦”“长亭”“梧桐”“梅花”等等意象,学习包含这些意象的诗歌时,应主要讲解这些意象所代表的思绪与情感,因为即使在现代,这些意象的代表义在现代仍然存在。学习了这些,才能更好的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更具有实用性,能更好地促进交际的实现。

(二)易懂性

易懂性是诗歌选取的基础原则,学生只有在懂得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才能更深入的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绪。诗歌的选取要符合现阶段学生的水平,如果诗歌内容隐晦难懂,不但达不到教学效果,反而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假如在初级阶段就开始讲解七言律诗或古体诗,肯定会使学生打退堂鼓,丧失学习汉语的信心与动力。此时,因选取简单的诗歌,如李绅的《悯农》;对于中高级阶段的学生而言,易懂性原则也很重要,虽然他们这一阶段所学的汉字和词汇量有所增加,但是汉语的理解能力仍有待提高。但此阶段的诗歌肯定应该比上一阶段的诗歌在难度上有所增加,这才能保证有学习的空间,但仍需保证易懂这一前提。

而谈到易懂性,就不可避免地又谈到意象。很多诗歌之所以隐晦难懂,有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里面涉及了太多意象,甚至作为母语为汉语的我们也很难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因此,要做到易懂性,就需要区分哪些是常用意象,哪些是非常用意象;选取的诗歌就应剔除非常用意象,然后再根据学习的各个阶段,选取不同的诗歌进行教学。

(三)思想健康性

思想健康性是指所选取的诗歌内容应具有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这点很好理解,思想消极的诗歌会给人们带来不良的消极后果,不利于学习的进行。然而这里我们需区别的是送别诗、思乡诗,受其体裁的限制,这些诗虽有时并不一定都是情感积极的,但是其思想绝对是健康的。中国诗歌中的送别、思乡诗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而其所表达的思想总不可避免的会与离别愁绪有关,故而情绪并不是很高昂,但是这并不影响其思想健康。不符合诗歌选取的主要是一些表达低俗、恶趣味及宣扬愚昧愚忠等的诗歌。

三、诗歌教学策略

(一)背景知识导入

在诗歌讲解之前,首先应该对诗歌的写作背景、诗人的人生经历等做些相应的导入,这样,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提供了诗歌的背景知识,利于学生对诗歌的掌握。例如,在讲解李白的《赠汪伦》时,首先应讲明诗歌的写作背景:李白与汪伦是好朋友,李白即将离开汪伦所在地,在他正准备上船时,听到了汪伦和村民在岸上踏步唱歌为其践行,因此有感而作《赠汪伦》。交代了故事背景,对于理解诗歌的内容有了很大的帮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一部分的讲解要尽量用简单的语言,不能在诗歌讲解的一开始,就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二)朗读法

朗读课文,尽量多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语音的起伏。朗读就是要大声的读,边读边理解语义,疏通诗义。虽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一定能做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但是朗读法还是对学习者的语音学习起到了一定作用,通过多读,学习者可以通过语音的节奏与韵律在一定程度上感受诗人的情绪,有利于把握诗歌的总体感情走向;同时,可以增加对诗歌的记忆,教师也可以在这一阶段纠正学习者的发音,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三)翻译法

翻译法是在学习者朗读课文之后、进行课文讲解时所采取的常用方法。由于古代诗歌创作采用的是文言文,与现在通用的白话文有一定差异,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留学生而言,这无疑加大了学习难度。因此,翻译就成了让学习者理解诗歌意思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手段。在实际翻译法的演练过程中,可以先从整体上翻译诗歌的内容,然后再逐字逐句翻译,这时应把重点放在古今异义的字上。虽然似乎这样的要求对留学生而言有些苛求,但是要习得纯正汉语就必须克服这些问题;而且,由于所选取的诗歌都是实用典型的,因此掌握这些诗歌的字义对他们当时的水平而言并不是很困难。

(四)扩展法

通过诗歌中意象的表达来掌握诗人在诗歌中所流露的情绪情感,并对这些意象进行扩展,讲解这类意象在学生能理解的诗歌中的表现,让学生掌握该类意象。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收集类似的诗句。如在讲解完《静夜思》之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收集有关“明月”的诗句,之后再在课上讨论,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本首诗,而且还更好的理解了“明月”在中国诗歌中的意象表示,同时也让学生在课后收集的过程中锻炼自己查找资料的能力,还有利于增加其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进而有利于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五)诵读法

所谓诵读法,就是在熟读普通话的基础上进行朗诵,诵读主要是表现诗歌的语言感情和气势。诗歌对于提高语言能力大有帮助。诗歌特别讲究音韵,其中平仄交错、高低起伏、对称统一,非常有规律(吴诤,2009)。诵读对于领会汉语的文化内涵和和诗歌的意境特别重要,还能很好的树立汉语语感。在全部课文讲解后,适当地带领学生进行诵读,可以很好的巩固课文,加强学生的语感,领会中华文化内涵。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具体的课堂学生反应情况、诗歌本身情况和学生汉语水平高低,适当增删某个环节、调整各个环节的顺序和决定讲解的深浅。教师要努力做到因材施教,这样的教学效果才会达到最好。

四、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其职责是培养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就对教师本身的教学素质有一定的要求:第一,教师首先应具有很好的文学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自己有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充分掌握了诗歌方面的知识,才能在进行诗歌讲解时能够深入浅出,用简洁的语言向留学生讲述出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教师应具有敏锐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诗歌教学属于文化教学的范围,教学内容包括价值观、善恶观、审美观等文化内部的东西,因此教师应具有敏锐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在讲解的时候注意中华文化与学生文化间的异同点,以便于学生理解和吸收中华文化的精髓;同时也着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让其在理解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注意一些中国人的习俗和禁忌,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

五、结语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华文化的魅力是无穷的,而诗歌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闪亮的奇葩。诗歌教学对于留学生理解中华文化中的价值观、审美观和善恶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诗歌教学也对教材、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对诗歌教学提出了一些参考,相信在今后的研究领域,这一问题一定会得到重视,诗歌的教学也会朝着越宽广的道路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薇.儿童诗歌在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学中的应用[J].青年文学家,2013(12):114-115.

[2] 雷蕾.对外汉语教学中古典诗歌教学的教法探究:硕士学位论文[D].吉林:吉林大学,2013.

[3] 孙荔.基于对外汉语视角的古诗研究[N].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530-532.

[4] 吴铮.国学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浅论[J].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09(1):14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