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共艺术范文

公共艺术精选(九篇)

公共艺术

第1篇:公共艺术范文

1.公共艺术教育目标不明确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通过向学生讲授艺术的基本理论和鉴赏方法等,使学生在提高艺术素养的同时,提高品位,塑造人格。而一些高校没有把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手段,而是以专业化的要求对待教学,使公共艺术教育变成专业化培训,其培养目标没有兼顾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2.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当前高校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并且对学生的特点了解不够、研究不深,不能有针对性地结合专业性质和学生特点来开展艺术教育,传统的授课方式,忽视了学生个性,不能充分发挥公共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

二、公共艺术教育的原则

1.坚持积淀人文精神和提高艺术素养的结合我国艺术教育先驱者丰子恺先生指出,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赏识自然与艺术之美,应用其美以改善生活方式,感化其美而陶冶高尚的精神”,因此,要通过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在让学生获取基本艺术知识技能和艺术审美能力的同时,以美启真,以美导善,积极引导学生培养人文情怀,积淀人文精神,在艺术教育中汲取丰富内心世界的精神文化,努力塑造自己的心灵家园,培养健康进取和谐的人格品质。

2.坚持文化性和审美性的结合马克思认为“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对美的追求和需要是人与生俱有的,只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才能成就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当前大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和鉴赏能力普遍较弱,而文化底蕴和审美能力的高低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再在对学生讲述学习艺术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以艺术之美来熏陶学生,以艺术之美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和精彩人生的热爱和追求。

3.坚持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创新能力是当今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素质,创造性思维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和灵感等非智力因素的高度融合,要进行创造性活动仅仅依靠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形象思维、艺术思维的协同和配合。因此,要通过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让学生广泛参与艺术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他们在专业学习中发展起来的抽象思维能力相融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提升公共艺术教育质量的途径

1.创新人才培养理念,重视公共艺术教育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充分认识公共艺术教育在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公共艺术教育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紧紧围绕“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强化理工类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我国科学巨匠钱学森先生在晚年指出,大学要培养杰出人才,必须实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努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理工类大学由于学科设置上的局限性,以及师资力量偏重于理工类学科的现状,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具体实践,都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因此,理工类大学必须在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强化艺术素养教育,提升理工类学生积极的审美态度、丰富的情感体验,促进理工类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时,尤其要特别关注理工类专业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情况较差、父母受教育程度教低学生群体,创新教学方式,加强教育引导。

3.构建完善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高校要充分借鉴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本校实际,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之中,制定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明确质量目标和要求,建立符合课程标准的教学管理、考核与评价制度。

4.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模式,灵活采用专兼结合方式,在稳定专职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同时,可以面向社会聘请艺术专家、民问艺人担任艺术指导教师,优化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结构。同时,要制定艺术教育教师培训方案,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艺术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通过“走出去”,如进修、交流、考察等形式,拓宽艺术教育教师视野。通过“请进来”,开展示范课观摩、聘请艺术家讲座等活动,加强学习借鉴,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增强公共艺术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2篇:公共艺术范文

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

广义的公共艺术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建筑、园林、景观、广告、雕塑、壁画等,其综合性、实践性、多元性的特征,使之几乎涵盖了人类的一切生活状态,它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具体艺术形式以日常生活的局部介入和装饰,而是以哲学、美学、艺术观念为指导,将人类的诸多研究成果整合起来,从整体艺术与公共生活的关系为连接所进行的广泛艺术行为。所以说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态,既是一种外在的、可视的艺术运作和存在方式,同时又是一种蕴涵丰富社会精神内涵的文化形态。

从文化本身来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内涵,是一个城市的品格的象征。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社会发展的缩影,它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心,更是文化的集中地和发源地,城市本身便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和成果。而公共艺术又是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所以可以说我们看到一个城市的公共艺术就看到了一座城市的文化与品质。

在纽约,中央公园东侧的第五大道沿线绰号为“黄金海岸”,因为那里有“博物馆英里”之称,犹太人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库伯休伊特博物馆、傅瑞克收藏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在华盛顿,从国会山到波托马克河畔林肯纪念堂,围着大草坪两翼差不多全是文化设施;而柏林,干脆形成了博物馆岛。这样用心的规划不胜枚举,体现了艺术――文化公共性所呈现的城市文化。在这里公共艺术作为一个城市文化的表情符号,它既是城市内在的外化,也是城市价值取向的风向标。

存在于城市公共空间并为公众服务的公共艺术,体现了公共空间中文化开放、共享、交流的一种精神与价值。它在当代更被赋予了充分的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的内涵。新落成的首都博物馆在硬件设施上达到了国际先进、国内一流,从外观和内容的公共性虽然都得到了强调,却仍然缺乏足够的公共意识,比如一眼望不到头的台阶让人看着就累,也没有路边方便进出的残障人入口等,都使首博作为文化殿堂高高在上,而远离了公众需要的意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我们说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城市,世界上的城市千差万别,根本的差别就在于城市文化的不同。一座城市中有没有富有创意与代表性的公共艺术和公众参与的相对宽松的艺术氛围的存在,有没有适当比例的充盈着艺术气息的文化交流与审美及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已经成为衡量一个现代城市文化品质高低的重要指标,它们的多寡和繁荣与否往往体现着这个城市居民的生存状态、审美趣味乃至整体的文化精神。公共艺术凝聚着它们特有的灵性,展示着它们特有的语言,诉说着每一个城市的每一个观念,让人们品味着一种独特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文化情怀。

公共艺术与城市形象

人类创造了城市并依附于城市。城市是人与物质空间、社会文化、行为观念整合与社会财富聚集的一个大系统,城市形象就是这个系统的表现形式。影响一个城市形象的因素众多,包括建筑物、街道、广场、绿化景观设施及城市文化、居民素质等。它作为一个城市价值观念的外在体现,城市形象也可以解释为:城市景观形态的客观、集中的表述并构成一种社会文化符号。

广义的公共艺术是城市形象的视觉信息传达的重要载体,它组成了城市形象的物质形态,以符号性直观地展现着一个城市的精神与理念。它影响着整个城市的文化形象、经济活动,甚至是城市“灵魂”的集中体现。建筑作为城市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们最常接触的一种媒体,已成为城市信息的载体。

“公共性”是公共艺术中最重要的基础,它体现着当今时代的民众意志,或称“公共精神”。这个基础决定了由此而产生的各类艺术样式的趣味与品质,也将最终形成城市甚至国家的性格与表情。建筑大师沙里宁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拥有一个怡人和谐而美好的城市环境,无疑是居住在都市中人们的强烈愿望。可以说一个城市的外表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生活,不仅在趣味上,而且在价值观上。公共艺术就能够将至高境界的环境术设计与自然、科学、社会文化和设计技巧相结合,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性需求。而大型建筑

的出现也正是源于一个城市的精神需要。

公共艺术与城市环境

作为构成城市环境的建筑、园林、景观等公共艺术形态,从本质上讲都是一种追求人与自然之和谐,追求现实生活之平衡的环境艺术,它能够引发空间环境向人们精神性的转化。可以这样说,公共艺术在今天,应该是最能体现“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艺术形式。思考当代公共艺术存在价值的体现,其一是文化属性,表现了当代公共艺术存在的人本价值(生存境界的审美化);其二是物质属性,体现了现实价值(审美境界的生活化)。通过公共艺术这一艺术格式,“抽象”的审美转化为人的具体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纯粹”的艺术转化为人生实践的艺术活动和艺术享受,“精神”的境界转化为生存的存在,并以其独特性的存在,艺术审美的更广泛的现实价值由此得到切实的体现。

悉尼歌剧院在现代建筑史上被认为是巨型雕塑式的典型作品,也是澳大利亚的象征性标志。是世界上最富有创意的建筑之一,其建筑造型新颖奇特、雄伟瑰丽,外形犹如一组扬帆出海的船队,也像一枚枚屹立在海滩上的洁白大贝壳,与周围海上景色浑然一体,富有诗意。那贝壳形尖屋顶,是由2194块每块重15.3吨的弯曲形混凝土预制件,用钢缆拉紧拼成的,外表覆盖着105万块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砖,经过特殊处理,不会被海风侵蚀。这一被载入史册的伟大的公共艺术作品体现了人类文明和科技的巨大力量,它们不仅是功能与技术的载体,更蕴含着人类的现实理想和精神寄托,并以此提升了城市环境的艺术格调,增强了城市环境的文化氛围。

由瑞士建筑大师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的2008北京奥运主会场,其设计指导思想是建一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体育场,一个能让人过目不忘的建筑。这两点“鸟巢”都做到了。它和“水立方”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思想认识。外观宛如一个用树枝编织而成的“鸟巢”,洋溢着浓郁的温馨气氛,建筑结构的组建相互支撑,形成网络状的框架,其方向、楼梯及屋顶完美有机地融为一体,建筑形式与结构细部自然统一,是对自然再创造的典范。坐落在奥林匹克公园中央区,与周围环境有着微妙的呼应关系。是具有时代审美意义和公共精神的设计形式。“鸟巢”也是现代北京的标志,加快了城市升级为国际大都市的步伐。

今天在我们生活的空间,处处充满了对公共艺术的需求。它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文化和现代城市生活理想的一种体现。它在一定的范围内正行使着城市文化历史的记忆和传承的职能,并构成了城市形象和个性的重要部分。从自然环境出发,去创造优美和谐的城市公共艺术,使之成为人性化的第二自然,把我们的城市、环境乃至大地以及人的心灵体验完全融为一体,呈现出一种生命有机体内在的和谐秩序,从而创造出一种令人心醉向往的城市意境和自然与人文互为辉映的生存空间,以此提升我们的城市环境质量,这也是公共艺术设计追求的永恒主题。

在当代,城市公共艺术的意义已更多地转向对城市历史、城市理念,以及对市民大众的公众文化理想的憧憬与表述。“环境意识化”,而非简单的物质化,在发达国家的城市建设中,已向世界做出了榜样。公共艺术当随公共文化精神与时俱进。一个城市的文化精神与价值取向,产生一个城市的性格与表情,期待着我们的城市乃至国家,面向这片自然、面向这个世界展示出它特有的品貌。(本文属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研究部分,项目代号2006BYS001)

参考文献:

1.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张海林、钟蕾:《关于公共雕塑与城市形象的新角度思考》,《艺术与设计》,2006(3)。

3.郗海飞:《城市的性格与表情――城市公共艺术的现状》,《装饰》,2003(10)。

4.宋薇:《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美术研究》,2006(6)。

5.舒可文:《横空出世大建筑》,《三联生活周刊》,2007(45)。

第3篇:公共艺术范文

关键词:大学;文化;精神

1 文化是大学之魂

大学的本质是文化积淀的传承与创新。大学是一个特殊社会群体,一个拥有团队意识和精神氛围,一个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群体。而教师对这群体“大学人”进行知识的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通过历届师生传承和创造,对这个群体某个阶段积累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决定了一所大学的精神品格和价值取向,决定了这所大学的文化活力和核心竞争力。高品位的大学文化景观是建设高水平大学之需,而当前一些大学文化景观出现了偏离,内容形式苍白空洞,缺少文化哲学的内核,偏离学校历史,难见大学之魂,而形成一种“空心化”症状。

“文化是大学之魂”,它是一个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文化哲学观包括:大学文化本质观、大学文化使命观、大学文化精神观和大学文化价值观。它是围绕大学教育教学活动建立起来的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知识符号。

2 美育是文化之心

上个世纪,我国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人全面发展的内涵包括:人体力和智力的自由发展,人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的高度发展。孔子在《论语.术而》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孔子的观念中,德育和美育是育人的根本,贯穿教育始终,否则人的人格精神就无法进入更高境界。

而美育也可称艺术教育。我国大学公共艺术教育是以美育为主,可以陶冶这个特殊群体的情操。激发人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人高尚人文情怀和精神艺境。

以美国哈弗为例,2008年该校艺术特别工作委员会写就《特别工作委员会艺术专题报告》。期中提出美育在大学里的重要性,虽然注重艺术教育是传统,但艺术教育仍停留在本科教学课程阶段。除了教学课程,多数大学还没有有效利用校园空间的公共艺术作品,来帮助学生提高个人艺术修养和欣赏水平(如永久性公共雕塑、艺术作品展、科技成果作品展)。

校园公共艺术是个大环境,它是除了课程之外提升和教育学生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是让学生跟进一步重视大学文化的景观,重新提高审美形态、审美心理、审美价值的潜移默化方法,充分通过“艺境”发挥大学这个特殊群体育人的作用。

以我国清华大学为例,清华是美国用庚子赔款建立的,这更激励着清华学子发奋学习,洗雪国耻。“自强不息,厚得载物”是清华大学的校训,所以学校的公共艺术雕塑也围绕校训的主题。

位于大礼堂前大草坪南端有个古时计时器“日晷”。它是由1920届校友毕业捐赠的,迄今已有90年历史,堪称文物级的大学公共艺术景观。日晷是我国古代计时器,利用日光和斜指针投影位置,来判断表示时间的刻度,是我国较早反映天文和度量时间的科学仪器。上部分是日晷,基座部分镌刻着“行胜于言”的中文和拉丁文及建造时间。更进一步紧扣“自强不息,厚得载物”的清华大学的校训,提醒大学人要珍惜时间,无论历史的变迁还是时光的飞逝,都要自强不息,行胜于言,踏踏实实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做一名有理想有抱负的有志青年。这件作品是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巧妙融合。

水木清华荷花园里,有着朱自清全身汉白玉雕塑,坐在荷花池塘北岸边,与南边水木清华人文景观相互呼应。“自清亭”,记述了朱自清为师、为学、为人、为文的严谨、清正风范。清华园中的朱自清系列人文景观,反映了清华大学注重传承大学精神和风骨,营造丰富多样的专题性文化景观的理念。

所以美育是文化之心。清华大学的公共艺术的大学精神是:“养眼养心,文化底蕴深厚。”使学生们在优美自然环境中感受到人文气息的情怀,更能使人从直观的角度感受到学校的理想、使命与历史抱负。

3 公共艺术是美育之艺境

公共艺术的设置,具有开放、公开等特质。在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性空间里,如广场、公园、商场、地铁、办公公共区、街道、学校等。它强调公共艺术的作品与所处环境的人文特质相符,要求公众之间的互动。

它是联接艺术与社会的纽带,是开放性的社会公共文化领域,艺术互动平台,是外在的、直观的表达方式。是一种蕴含丰富社会精神内涵的文化形态与艺术现象。因此,公共艺术还蕴含社会思想、人文精神和有组织性的外力推动。

以20世纪20年代美国为例,当时的政府为促进福利建设援助支持艺术家生活,美国发起了一项委托艺术家创建的巨大公共艺术赞助方案,目的提升广大市民的艺术品位和修养。于是艺术家们在几年的时间里完成2500余幅壁画,提升了美国城市及公共场所艺术氛围。

例如最近,林璎在汕头大学的演讲,此行她还带来了她的最新创作――什么正在消逝?-“聆听大地的声音”。设计师林璎是林徽因的侄女,因设计越战纪念碑而闻名,此次她所设计的“大喇叭”是为了呼吁人类注重环保。“大喇叭”会为观赏者讲述一个又一个灭绝或正面临灭绝的物种,而造成它们这种局面的,正是人类。这个“聆听大地的声音”属于装置艺术,目前该装置放于汕大图书馆旁。林璎也是在运用这种公共艺术手段,呼吁环保主题,营造美育这种艺境。

参考文献:

第4篇:公共艺术范文

关键词 公共艺术 公共性 公共大众

近年来,公共艺术成为艺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以公共艺术为研究主题的会议、展览等各式各样的活动越来越多,同时公共艺术的“公共性”问题,更是受到大家的重视和关注。公共艺术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思想方式,传达着艺术对公众的态度,体现了公共空间开放、交流与共享的民主思想。公共艺术的核心是让更多的人真正享受艺术的权利,提高民众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精神内涵,实现其特有的性质——公共性。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公共领域,它和私人领域和权力机构都是相对的,它讨论的是社会的公共事项,可以说“公共领域说到底是公共舆论”,它是对社会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的肯定,是人们对基本权利的享受。“公共”作为艺术的定语来说明公共艺术是共享的,而非个人,是以共享和交流为前提的。笔者着眼于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结合公共艺术设计的实践,探究公共艺术的本质特征所引发的思考和体会,就如何实现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公共艺术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公共大众的共同意愿著名设计理论家尹定邦先生认为:“公共艺术设计是指在开放性的公共空间中进行的艺术创造与相应的环境设计。这类空间包括街道、公园、广场、车站、机场、公共大厅等室内外公共活动场所”。 可以看出,公共艺术设计的空间载体是公共活动场所,其面对受众主体是公共大众。公共场所是所有人都可以光顾的场所,另外其又有特殊的要求,这就是它的文化表述功能。就是说,这个“空间”是物质的实用的,同时又不是纯粹的“空”,而且有着非实用性的文化表征功能。正是这种文化表征功能的非实用性、非物质性,才证明着和叙说着这个空间的公共性,即人人都可以“分享”,都可以拥有,所以,才叫做“公共空间”。这才是“公共空间”的文化实质,体现方式就是“公共艺术”。这就涉及对公共艺术的公共要求,即它是公众的。

(一)公共大众是投资公共艺术的主体。

从操作层面上看,公共艺术是由公众、艺术家以及投资方,针对特定的公共场所或公众关注的社会主题,经过沟通合作,共同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已经有了公共合作的性质。而其中的投资方往往是政府或某一社会团体,而后者也是在政府规范下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共艺术设计投资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公众行为。而在中国的许多地方,一些开发商也把建筑开发的部分预算用于公共设施和公共景观小品的建设,但往往是应付了事,效果也比较一般。但不管如何,公共大众是投资公共艺术的主体。

(二)公共艺术设计的使用权、评判权和决定权都在公共大众。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包括两个含义,一个是说公共艺术必须林 强 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林 强(莆田学院 福建省 351100)摘 要 公共艺术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思想方式,传达着艺术对公众的态度,体现了公共空间开放、交流与共享的民主思想。公共艺术的核心是让更多的人真正享受艺术的权利,提高民众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精神内涵,实现其特有的性质——公共性。

关键词 公共艺术 公共性 公共大众位于公共空间中,公共大众可自由观看和介入;另一个是说公共艺术应该尽可能地表现民意,以打破精英艺术与大众隔绝的状态。从广义的意义上讲,公共艺术的服务主体是公共大众,只有通过公共大众的使用和评判,才能鉴别其优劣。因而公共艺术的使用权、评判权和决定权都在公共大众。

首先公共艺术设计要满足公共大众的生理和心里要求、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满不满意,只有他们最具有发言权;其次,公共艺术设计一旦完成,就要置身于公共环境之中,接受公众的使用、鉴赏和评价。这种评价可能是评头论足,也可能是尖锐的,甚至是刻薄的批评。

二、公共艺术设计要符合公共大众的审美情趣,努力做到雅俗共赏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本质上是人类思想解放在艺术上的必然反映。它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开放性和先进性,是广大公众普遍关注的、参与和认可的,并且可以进行相互交流和自由讨论的一种行为、方式和状态,因而其审美具有时代代表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共艺术可看作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繁荣的标志,也可以看作是彰显时代风貌,昭示公众情感的形式之一。一件成功的公共艺术作品必须具有高雅的审美力,必须符合公共大众的审美情趣和要求。

然而,一段时期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城市的复制现象从南到北蔓延开来,而公共艺术的发展也难逃其难。大多数的公共艺术设计都存在着盲目亮化、互相攀比、抄袭滥用的流弊。一些城市的公共艺术建设根本不考虑本来的人文、环境、自然与实际发展状况,急功近利,盲目跟进,浪费资源,严重违背了公共大众的审美情趣,使公共艺术的品味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比如在景观公共艺术中,城市里的“步行街热”、“市井文化雕塑热”、“休闲文化广场热”、“图腾柱热”等等,甚至颓废的、与人类精神背道而驰的所谓的前卫艺术也毅然进入了公众的视野,这些都是对公共艺术审美情趣的误解和亵渎。

作为受到公众制约的公共艺术设计不能是身处高高在上的“象牙塔”,也不能标新立异,让公众不知所云而敬而远之;更不能“原模原样”没有加以艺术的提炼和创造。而应该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结合,既有审美的境界,又能为公众所接受,即所谓“公共艺术的欣赏和审美要群众化”。

成功的公共艺术都会强调重视艺术作品个体与环境整体之间的协调,关注公共大众的内心情感审美情趣要求。注重艺术作品与公共大众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努力构造和谐社会,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做到雅俗共赏。

转贴于

三、公共艺术设计要传达公共社会的“公共精神”公共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艺术现象,与其它艺术不同,必须具备更深层次的社会艺术责任,必须抛开其材质、形状、色彩、风格、样式等表面因素,深入公共艺术的内涵,反映和传达时代精神。公共艺术是一个城市的面孔,是一个地区和城市的文化符号,反映着一个城市特有的气质,展现一个地方独特的人文文化和素养。在公共艺术设计过程中,社会价值比艺术价值更重要,共性比个性更重要,公众的喜欢比艺术家个人的喜欢更重要。俄罗斯艺术批评家爱森斯坦指出墨西哥壁画绝妙地证明“一个真正卓越的艺术家首先是伟大的社会思想家及其对伟大思想深信不疑的表现者,这种信念愈强,这个艺术家就愈伟大” 作为一位致力于公共艺术创作的艺术家而言,不仅要考虑自己的作品与公共环境的需要相吻合,还要使作品服从公众的审美需要,甚至迎合公众的审美习惯与情感诉求,更重要的是肩负着一种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去传达人类至真至纯的崇高情感。

(一)公共艺术设计应传达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精神。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际,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这也是公共艺术设计应传达的主旨和意义。

(二)公共艺术应传达民主化、平民化的人文关怀。

公共艺术是现代民主社会的产物,它的第一要义就是让艺术走出博物馆,走出艺术家的工作室、走出高等院校,而直接进入公共空间,进入公共生活,成为公众生活的一部分,这是公共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公共艺术设计的大众化、平民化,是现代设计的本质所在,也是现代设计所要追求的目标。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是因为自现代文明以来所倡导的自由、民主、平等思想,体现了人类的本质要求。只有在这些思想指导下的艺术设计,并体现这些思想的艺术设计,才是最先进的设计,也是最符合时代要求的设计。

公共艺术设计的民主化、平民化的传达就是让公共大众感受到公共空间的美好。它不是概念、不是标榜、不是象征,而是实现人文关怀的福祉。

四、结语

“公共性”是公共艺术设计中具有内在规定性的本质属性,是公共艺术设计的核心和灵魂。公共大众是公共艺术设计使用和评判的主体,是公共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只有充分反映公共大众的意志和审美,传达民主化、平民化的人文关怀的“公共精神”才能实现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也只有实现了“公共性”,公共艺术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

林 强 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参考文献[1]温 洋.公共雕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马钦忠.雕塑 空间 公共艺术[M].学林出版社,2004.

[4]王洪义.公共艺术概论[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

[5]杨 晓.建筑化的当代公共艺术[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6]袁运甫.有容乃大[M].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

第5篇:公共艺术范文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公共空间

        一、公共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

        所谓公共艺术,是指建立于公共空间且具有某种公共性的艺术作品或艺术方式。它是一种具有当代文化意义并且与社会公众发生关系的一艺术。公共艺术代表的是所有社会主体能共同享有具有“公共性” 的艺术观念。同时公共艺术也是用一种观念探讨着城市空间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关系。

        公共艺术和其他形式艺术不具有可比性,原因是这一艺术形式来源于雕塑、建筑等传统艺术形式,但又超越于这些艺术形 式而具有独特之处。公共艺术包括雕塑、壁画、装置、景观小品 等。就近几年的发展来看,表现形式逐渐扩展到水景、灯光、动 态装置、烟雾、多媒体、水泊和山体边坡的保护与装饰等造型。

        而所谓城市公共空间,一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城市公共空间是指“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包 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广义的城市公共空间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 商业区、城市绿地等。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的舞台,是城市的客 厅,它为城市带来了活力与色彩,它为城市生活提供了多样化的可能性。

        二、公共艺术的功能及特点

        公共艺术有四种社会功能:第一,它能提高公众的艺术审美。公共艺术作为地域公共文化的象征和公共信息的传播媒介,以视觉形象及视觉符号体系构成了与地域环境公共关系沟通的平台,公众可以通过对作品的创造性想象,加深对作品意义的理解;第二,它能够提高公众的艺术审美和修养。同一个艺术作品给不同人的感受固然是不同的,同一个公共艺术作品可以让公众感受到它存在的意义,能让公众领悟到作品与人自身之间存在的意义;第三,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公共艺术是矗立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的标志物,它不仅要具有自身的功能,还具有装饰的作用,因此公共艺术的创作和视觉意向直接影响到公共空间与公共文化建设的品质。第四,地域性的标示。公共艺术作品有自身特有的地域文化内涵和艺术形式,依附时代人文背景而存在,并具有一定的纪念性和鲜明的视觉特征, 公共艺术就成为了其所在地的地域性的标示。

        除此之外,公共艺术还有两种与众不同的特点:第一,公共艺术具有公共性与艺术性。 公共艺术是存在于不属于个人空间的艺术作品,人们的认同与接受在长期传播过程被化为公众审美意趣的东西,形成了艺术作品的公共性。公共艺术作品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就需要带有独特艺术形式,设计师或者是艺术家在设计作品的时候都是带有情感并结合当地文化特色而创作的作品,所以它同样具有艺术性;第二,公共艺术具有开放性。公共艺术作品往往都是安放在人流不息、车辆往来、视域开阔的开放性空间中。所以其形式上与视觉上都应具有其开放性。这种形式独特的艺术作品必须要有多角度视觉上的观赏方式及公众介入等特征并且要与时代同步,体现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

第6篇:公共艺术范文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公共空间

        一、公共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

        所谓公共艺术,是指建立于公共空间且具有某种公共性的艺术作品或艺术方式。它是一种具有当代文化意义并且与社会公众发生关系的一艺术。公共艺术代表的是所有社会主体能共同享有具有“公共性” 的艺术观念。同时公共艺术也是用一种观念探讨着城市空间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关系。

        公共艺术和其他形式艺术不具有可比性,原因是这一艺术形式来源于雕塑、建筑等传统艺术形式,但又超越于这些艺术形 式而具有独特之处。公共艺术包括雕塑、壁画、装置、景观小品 等。就近几年的发展来看,表现形式逐渐扩展到水景、灯光、动 态装置、烟雾、多媒体、水泊和山体边坡的保护与装饰等造型。

        而所谓城市公共空间,一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城市公共空间是指“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包 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广义的城市公共空间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 商业区、城市绿地等。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的舞台,是城市的客 厅,它为城市带来了活力与色彩,它为城市生活提供了多样化的可能性。

        二、公共艺术的功能及特点

        公共艺术有四种社会功能:第一,它能提高公众的艺术审美。公共艺术作为地域公共文化的象征和公共信息的传播媒介,以视觉形象及视觉符号体系构成了与地域环境公共关系沟通的平台,公众可以通过对作品的创造性想象,加深对作品意义的理解;第二,它能够提高公众的艺术审美和修养。同一个艺术作品给不同人的感受固然是不同的,同一个公共艺术作品可以让公众感受到它存在的意义,能让公众领悟到作品与人自身之间存在的意义;第三,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公共艺术是矗立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的标志物,它不仅要具有自身的功能,还具有装饰的作用,因此公共艺术的创作和视觉意向直接影响到公共空间与公共文化建设的品质。第四,地域性的标示。公共艺术作品有自身特有的地域文化内涵和艺术形式,依附时代人文背景而存在,并具有一定的纪念性和鲜明的视觉特征, 公共艺术就成为了其所在地的地域性的标示。

        除此之外,公共艺术还有两种与众不同的特点:第一,公共艺术具有公共性与艺术性。 公共艺术是存在于不属于个人空间的艺术作品,人们的认同与接受在长期传播过程被化为公众审美意趣的东西,形成了艺术作品的公共性。公共艺术作品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就需要带有独特艺术形式,设计师或者是艺术家在设计作品的时候都是带有情感并结合当地文化特色而创作的作品,所以它同样具有艺术性;第二,公共艺术具有开放性。公共艺术作品往往都是安放在人流不息、车辆往来、视域开阔的开放性空间中。所以其形式上与视觉上都应具有其开放性。这种形式独特的艺术作品必须要有多角度视觉上的观赏方式及公众介入等特征并且要与时代同步,体现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

  三、城市公共空间的定位

        现代化的社会和城市,应该创造人性化、多样化的公共艺术作品,使空间为公众所使用和享受。要倡导城市以“人”为中心,体现人文关怀,设计人性化、设计“以人为本”,这应该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主导思想。要充分考虑人的情感、人的心理及生理的需要。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间的构筑必须要

[1] [2] 

遵循以人为核心的原则,所有的设计应针对人的现实需要而展开。要通过提高公共场所的环境质量,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从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是人类与自然进行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形象表现的重要场所。因此,公共艺术要体现现代人的价值观、审美观及趣味性。城市公共空间的合理化规划、艺术化设计应为城市居民的物质需求、信息传播、公共审美等提供有效的服务。

        四、公共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结合

        现实的城市公共空间中几乎不可能存在只作为纯观赏性的公共艺术作品。公共艺术作品的设计前提,是去辅助完整的环境形态的构成,去实现和传递场所中的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产生对话关系。

        在人流不息的地方就会有公共艺术的存在,但不同的公共艺术起到的功能作用也是不同的。在重庆四川美术学院的那一条生动有趣的涂鸦街上,其中有一面墙是留给人们自由 发挥的涂鸦墙,每隔一段时间走过去都会发现上面的涂鸦会有一 些变化,那正是人们与这种公共艺术形式的作品发生着互动的关系,这也是公众与公共艺术最好的互动方式体现。让公众亲身参 与到艺术作品的创作中,体验新感觉。在国外也有许多著名的标志性公 共艺术作品,如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她所承载的是美国人自由、民主、平等的价值观的体现。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是年法国工程师埃菲尔为庆祝法国大革命一百周年和在巴黎举行世 界博览会而设计建造,被视为巴黎的象征。新加坡的“鱼尾狮”是由一个传说得来,新加坡城也被称为狮城,这个标志性建筑被 视为新加坡的标志和象征。

通过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特色的艺 术作品,公共艺术都是城市公共空间与公众所建立的一道桥梁, 它不仅是城市的象征,同时也是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 活需求。

        五、公共艺术要符合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在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公共艺术作品不是单纯的像是艺术家在工作室或者展览馆里所创作的作品一样,这种艺 术作品必须要融入公众的审美要求并满足于公共空间的综合性要 求才有意义和价值。

        由于现在人口密集,城市空间被慢慢吞噬,那么矗立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就更应该具有人性化,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满足公众的审美要求。这样才能保证不浪费城市公共空间的 资源去建设那些没有意义的作品。我们要提倡在我们城市公共空间中矗立具有公共性、艺术性、开放性的公共艺术作品,从“城 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角度提出公共艺术的出现代表了艺术与社 会关系新的价值取向。公共艺术是为人的审美,生活、休闲娱乐等需求所设计的,它就要满足公众的意愿,违背了公众的意愿, 这种公共艺术作品只能说是一种浪费城市公共空间的摆设,没有起到任何意义不说,反而却影响了公众对于公共艺术这种艺术形式的认识和理解。

        结论

第7篇:公共艺术范文

当我们讨论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的时候,也必然会讨论到公共制度的现代性。由于有了这种现代性的核心,至少有两种公共艺术的做法会遭受到质疑,一是借用公众的趣味决定公共性价值,这种做法容易导致政治学上的“多数人的暴政”,是意识行政与专家不分离,而让行政化的专家代替公众决断,这种做法容易导致民意。事实上,在公共艺术的现状中,这两种做法很容易合二为一,即行政化专家借用公众从事“多数人的暴政”。主流艺术政策通常会以公众的标准为标准,理由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特别是在公共艺术问题上。公共艺术当然离不开公众的互动,但是,我们一直没有讨论这种互动是在怎样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的,公共艺术的互动环境,至少有这样几点是不可或缺的:①学校的美术教育;②美术馆的教育推广;③大众传媒的专栏评论,即公众的艺术标准从来不是本身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某种社会中所受教育和传播的结果。由于这种受教育和传播是以专家为基础的,所以我们现在的专业界也有一个公共制度的现代性要求。即专家何以成为独立的专家。这些专家有几个方向组成,①终身教授(在制度上规定这个稳定的岗位,不能因为言论而被解聘);②专栏评论家(能够达到文责自负);③独立策展人;④艺术家(应该是自由艺术家),有了这些基础,然后涉及到艺术管理人群:①艺术机构主持人;②文化官员。

我们说公共艺术是公众的,即意味着这种公众已在各种分化的人群之中的公众,在根本上公共艺术与程序上的公共制度形成一致,即公共的代议制,这种代议制保障了公共艺术的专业要求,或者它要从根本上克服的是全民艺术的这种极左乌托邦社会制政治学。有了这样一种公共制度,一件公共艺术作品从它设想的开始就会有各种分化了的人群之间的参与,这种参与很有可能彼此互不相让,因为从艺术家(或策划人)的角度来说,当然希望这个公共艺术能做成,从评论家的角度来说,他希望对公共的艺术在实施之前予以评估,而对官员来说,他希望各方人群意见一致,以使他完成工作。公共制度中的现代性规定了身份的回避性,比如说某官员原来是专家,但他在这种公共艺术中代表的是官方组织机构,那么他就不能同时作为专家发表意见,他的工作是组织各方专家就这个公共艺术的方方面面予以论证,以期在程序上达到公正。而公共艺术的方案提供者,哪怕是再权威的艺术家,这个时候也不能用权威的身份对自己的方案做出决断,而评论家(教授或专栏作者)不能涉嫌与公共艺术的创作有利益关系,而只能进行无关利益的评论。当然代议制的特征还有一个就是游说公众,让公众知道赞成的和不赞成的理由,让他们自我决定支持什么、不支持什么。就像贝聿铭在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那样,当这个玻璃金字塔方案遭到公众的反对时,政府的决策是让贝聿铭用1:1的比例做个玻璃金字塔模型,放在卢浮宫前面,等待公众认识到了这个建筑的价值才正式破土动工。这就是说,代议制下的公众意见是一种游说后的公共投票,而不是直接绕过专家让公众说话,这种游说还夹杂着各种专家之间的争论,公众可以在各种专家中听到各种声音,如果我们说要让公众选择公共艺术,那可能会使不同的公众(分化为各种小群体)选择了不同的专家,这些专家既是这些公众的代言人,也是这些公众的顾问。

公共制度中的现代性,首要的是程序公正,但是在重结果而轻程序的制度中,或许没有程序监督的保障下,人们很容易为了达到目的而违反程序,这样一种不公正是我们屡见不鲜的打着公共艺术的口号,而使自己特权化,并从艺术为人民服务到人民为他们服务,我们不难见到的那些公共艺术的制作者,既是方案提供方也是制作方,还是代表政府的行政方,又是专家,本应分化的身份却牢牢的合在一起,最后编造了一套公众趣味,并说这是公共艺术。而从公共制度的现代性来划分,各种公共艺术专业机构本身要么是民间研究机构,要么是政府下属机构,如果是民间机构那就独立从事学术研究,这种民间机构与某个雕塑家个体在机会上是平等的,而不是计划分配下的不平等;如果是政府下属机构,那就不是创作机构,而可以成为政府有关公共艺术的公共事务部,征集来自各方的方案,并公开论证。但,我们的实际情况像所有的研究机构和社团的行政化一样,公共艺术专业机构也是一个非制度现代性下的派生物,当然其结果也会有悖于现代性社会原则。

第8篇:公共艺术范文

关键词:公共艺术;公共性;互动;文化属性

公共艺术是以大众需求为前提的艺术创作活动,是在政府、部门及专业人员指导下开展的大众文化活动。它包含艺术创作、公共空间和大众参与三项要素,大众参与是其中核心要素。广义公共艺术,指私人、机构空间之外的一切艺术创作与环境美化活动;狭义的公共艺术,指设置在公共空间中能符合大众心意的视觉艺术。公共艺术离不开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公共空间,一是公众参与。前者要求公共艺术必须放置在公共空间之中,这样,博物馆、美术馆或者私人收藏家手里的艺术品,不能算公共艺术;后者要求公共艺术必须服从服务于大众,这样,用于自我表现或团体内部交流的艺术,也不是公共艺术。而在上述两个条件中,公众参与是核心条件,也就是说,有些作品尽管出现在公共空间中,却并非公共艺术。比如近年来常见的“形象工程”,虽然其中也包含艺术设置,但却不能算公共艺术。这是因为在一切形象工程中,大众权利总是缺席的;这类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美学效果通常是夸张炫耀的,也往往只体现出权势者的虚荣与狂傲,与大众的审美意意愿无关。公共艺术创作应该考虑到哪些方面,才能够创作出高品质艺术作品呢,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起。

一、互动的要求

在公共艺术的多种可能性中,让民众积极、直接地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是公共艺术创作的主要目的之一。公共艺术如果不能引发大众的关注,它的价值随之减少。民众的参与是对文化公民权的行使,也是公共艺术的创作性质,不是由上到下的领导授权和专家指导,而是由下到上的公众心愿表达。所以,在公共艺术创作中,必须要扭转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心态,要多考虑外在因素,才能实现人群互动的社会目标,其中,社会议题、趣味性、可亲性和融入性,是产生互动效果的主要因素。改变观者与欣赏对象之间的关系,让观众走进作品中,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这意味着在创作中要把观众作为主题或形式元素加以考虑。

二、创作形式的公众化

公共艺术创作不同于艺术家个人创作,艺术家个人创作注重个性表达和情感诉说,主体都是艺术家本人。但公共艺术创作的对象是广大公众,为他们创作高质量作品是最终目的。那么就要尊重公众的审美需求,大多数人们不是学习美术的,他们的视觉感知力不能与艺术家相比较。因此,从本质上说,公共艺术只是大众生活里一种传达媒介,它没必要也不可能在纯艺术层面上与博物馆艺术一争高低。大众什么所需,贫民生活所系,是公共艺术的创作方向。为平民创作与为权势和金钱创作不同,他要求艺术家“眼光向下”,多考虑公众的审美需求,而不能一味地追求所谓的艺术个性。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当地民众的真是心理需要,是为公众创作公共艺术的核心。

三、注重人文精神

文以载道,艺以载道,走进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必然要影响人的视觉和心理,也能促进社会进步和人心向善。德国艺术家博伊斯就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他的理论主要有两点,一个是扩展的艺术,另一个是社会雕塑。他所完成的不是植物、石头或者金属成品的形式美感,而是跨越时空、连接心灵关怀、塑造和谐社会、移动人类进步的社会学与生态学价值。由于公共空间是许多问题交汇的地方,那里的艺术经常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生态等方面的重要问题,也关系到城市或社区的战略,一般需多方协商由设计团队协作完成,综合着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历史学家、环境心理学家、文化地理学家、景观设计师等的劳动,亲润在都市的批评语境中。因此,好的公共艺术能够促进市民之间、官民之间的对话,拓展积极的、民主的公共生活,提升公民的环境素质和审美素质。公共艺术符合社会迫切需要,提供了一个重新定义我们时代艺术的机会。我国的公共艺术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随着我国对城市环境建设的日趋重视,公共艺术迎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期,同时,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艺术家一直比较注重作品本身的创作与研究,而忽视了公共艺术核心问题的研究,造成公共艺术许多问题的出现。比如:公共艺术缺少创新,模仿风气盛行;公共艺术主题的符号化倾向;片面追求形式;公共艺术与环境空间不能和谐统一等问题。那么如何才能解决存在的问题呢?我们认为公共艺术的发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在城市的发展,城市环境建设的同时,应该为公共艺术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艺术家不应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应增强自己的敬业精神。艺术家在进行公共艺术创作时应和建筑师、规划师密切合作,把握公共艺术在城市环境中的地位。中国的公共艺术必须根植于城市历史、文化、环境特色中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中国的公共艺术只有在继承中国传统艺术语言精华,吸取西方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创作的先进理念与技术,不断完善与创新,才能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艺术。

作者:王平胜 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崔成.东京六本木新兴商业区公共艺术[J].装饰.2007(01)

[2]崔成.札幌JR塔公共艺术[J].装饰.2007(02)

[3]李静.试论陶艺的表现特质及其在公共艺术中的融入[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1)

[4]李家骝,陈晓林,魏二强.中国作家协会办公楼公共艺术实践[J].装饰.2007(12)

[5]陈鸿俊.论公共艺术的思想传达[J].装饰.2006(03)

[6]何锐.从文化的角度谈公共艺术与自然生态[J].装饰.2006(03)

[7]国玲.现代陶艺与公共艺术[J].装饰.2006(03)

第9篇:公共艺术范文

公共艺术是一种以雕塑、建筑、公共设施、影像艺术等为表现形式的公共空间艺术。其发展的空间不仅在于物质上对于城市构建的独特性象征,还在于对于人们心灵、精神上的引导。其基本内涵和文化精神具有公开性、独特性、民族性等多种特征。公开性是指公共艺术对于人们是一种开放、自由、交互的艺术,对于人们的思想交流和情感表达都是没有限制和禁锢的。独特性是指公共艺术对于城市的设计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超越性,既是城市自我形象的一种展示,又是城市标新立异的独特象征。民族性是指公共艺术的展示一定体现了某种民族文化因素,体现着各民族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艺术是无国界的,公共艺术亦是如此。面对如今多元化的文化趋势,公共艺术的呈现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公共艺术体现出多种文化因素相结合和碰撞的文化特性。

二、公共艺术在城市设计中的多元表达

公共艺术是一种开放的、公共的艺术表现,对于城市设计的风格和观念的表现而言是一种有着特有的灵魂构筑的艺术,既有着展现城市样貌的公开性,又展现着艺术家的个性。21世纪是一个多元的信息时代,城市作为文化的中心,借助公共艺术的表现设计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公共艺术被界定为一种城市标志性的产物,既有着其独特的观赏价值,又和当地的人文精神融为一体,突显出城市的设计风格和导向观念。公共艺术是城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公共艺术对于城市设计的风格和观念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社会文化是公共艺术的主要内涵表现,人文活动的多元思考扩展了其表现的领域。公共艺术不仅需要艺术家的创新,还需要融合建筑师、环保学者等多方面的思考,从而达成现代城市的人文环境设计共识。现代城市公共艺术主要具备了装饰与纪念两个方面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公共艺术作品取悦大众、美化环境的功能得到强化与提升,而纪念被逐渐削弱。写实与装饰风格从属于传统的表现形式,其显著特点是强调作品的主题性和思想性。自20世纪以来,为了与强调“功能至上”的现代建筑形式和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相适应,造型艺术理念不断革新,以造型基本构成元素——点、线、面、体为视觉表达对象的抽象风格逐渐成为了新兴城市公共艺术的主流。抽象风格之所以风靡城市公共艺术领域,与其在材料、工艺上的应用较为自由、简便,在色彩表达方面更易与环境色彩相契合等因素息息相关。这类看似简单的公共艺术作品却为现代化城市增色不少,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渐趋抽象化。公共艺术的创作离不开社会背景,对照当前艺术发展的趋势,公共艺术呈现出的多元化趋势对于城市设计的风格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公共艺术品的设计前提是辅助完整的环境形态构成,实现和传递场所中物与物、人与物、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对话关系。公共艺术是城市公共环境的组成部分,它存在于公共空间内,为人们传递各种信息,包括城市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民俗民风等社会学、文化学方面的内容,同时也传递出作品本身的表现结构、符号内容、表述方式及形式风格。从早期对于公共艺术雕塑的重视到提倡雕塑与建筑相结合的理念,再到现在呈现出的多种艺术的结合,公共艺术的表现不再局限于某一种艺术,城市设计的风格和观念更加与市民的经济文化生活等密切相关,强调大众化和自由化表达,公共艺术在城市设计中不仅成为环境空间中不可缺少的要素,还提供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营造出现代与历史对话的氛围,创造出充满美感的公共空间,使得城市环境更具有人文气息和人性化特征,突显城市设计的生机与活力。

三、城市公共艺术的未来指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在生活中有了更多的文化追求,公共艺术品也逐渐变得不容忽视。值得肯定的是,公共艺术对城市设计的风格与观念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长期以来,艺术家热衷于表述自我意识下的个人感受和个人经验,对于公共社会的普遍理想与恒久性的文化精神的关切显得相对薄弱,使其作品与当代本土社会形态和一般大众的生存状态没有产生密切的关联。艺术家个性的张扬对于城市设计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如果强调艺术家对现实文化的整体关注,公共艺术对于城市设计的表达就会显得更接地气,更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的象征。艺术的公共性要求其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关注,包括对公共设施形态的整体规划与合理设计,以显示出其对人性及尊严的普遍关切和维护,这是未来公共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规划者和公共艺术品的创作者对城市整体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作为城市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公共艺术品,其形式、色彩等方面的运用能否与城市环境相和谐,成为衡量一件城市公共艺术品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城市公共艺术不仅是将公共艺术展露于公共出入的空间场所的行为,还有着和社会群众对话的艺术表达。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在其公共性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大众情怀和人文关怀。在多元化的社会时代,公共艺术的创作在关注作品本身的基础上,必将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符合当地人文情怀的需要,与自然生态环境相融合,从而使城市设计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观念导向。这种源于社会公共领域的道德和理想的公共精神是未来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