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公共危机管理范文

公共危机管理全文(5篇)

公共危机管理

第1篇:公共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公共关系视域;危机;管理措施

公共关系是一项管理功能,指的是通过制定程序及政策获取公众的接纳和谅解,它存在的意义在于协调、防范、解决公共危机,确保外部环境的和谐发展。公安机关在实际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肩负着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安定稳定的重要作用。如何提高公安机关危机管理能力,切实解决危机问题,是值得思考的。本文结合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力求做到工作效果的最大化。

一、公共关系视域下公安机关面临的危机

(一)缺乏群众信任感

公安机关的职能是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与破坏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进行斗争,以此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它的工作内容包括治安、刑事、消防、交通管理、出入境、国内安全、人口管理等工作。而公共关系主要是指某一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就是社会公众对于该组织的认可、理解和支持,最终树立起这一组织的良好形象。这是一种良好而和谐的社会的状态,是各个组织工作开展过程中的最终诉求。在实际工作中,公安机关会面临一系列问题,许多不和谐因素也会凸显出来,在处理具体事务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瑕疵会造成不好的社会效应,影响群众信任感[1]。

(二)突发事件导致的危机

公安机关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通常会遇到突发性事件、受公众关注的事件,以及不确定管理对象的情况等,这更进一步增加了公安机关工作的难度。尤其是当前社会矛盾具有较强的复杂性,既得利益群体与丧失利益群体、强力部门和弱势群体、政府和群众之间都存在较强的矛盾,比如,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若处理不当,就会引爆一场公共危机。由于公共危机的传播具有快速性、公众的关注度也较高,若没有进行及时控制和处理,很可能造成谣言四起、公众恐慌,这会导致公安机关承受巨大的压力,更会破坏公安队伍的形象和声誉。

二、公共关系视域下公安机关面临危机的原因

(一)常态化危机意识不足

虽然我国公安机关公共关系危机的处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理念仍有待提升,由于公安机关将工作重点放在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打击的方面,从而忽视维护警民关系及警察公共关系。再者,由于公安机关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大都是轻防重治,由于这种轻视日常防护工作,而重点关注危机事件事后处理的方式,会导致小隐患形成大冲突的情况,导致危机事件的加速爆发,也增加了危机事件的危害,这会导致更多警力成本的增加。采取非常态的危机处置,又会对公安机关开展常态化的工作产生影响,会对常态化的公共关系危机形成畏惧,在这种情况下,较难确保养成常态化预防理念,也难以养成危机意识。

(二)缺乏完善的服务机制

公安关系危机处理的技术性及专业性都较强,也会涉及到侦查、治安、网安、宣传等部门的参与,虽然目前部分公安机关设置了专门负责机构,但却缺乏对危机事件进行应对、预防、处理的有效服务机制,这种工作模式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所以,一旦爆发公安危机,会出现各部门之间由于沟通不畅而导致的推诿扯皮,这会对公安危机的预防、监测问题产生影响。再者,预警手段的缺失、公关意识不足、媒体交流不畅、预案不够细化都是导致公安机关危机的因素。

三、公共关系视域下公安机关的危机管理措施

(一)建立多部门联动处置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的调和难度在不断的加大,所以就会出现一些群体性事件以及袭警等极端事件,这些事件如何解决是至关重要的,既要维护法律的威严,也要注意真正的事件发生缘由的根本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维护社会稳定[2]。目前公安机关面临的问题还是比较严峻的,首先就是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但是过度维权也形成了新的社会问题;其次就是面临着人员有限、经费有限的困境,工作量的不断加大也会造成公安机关内部压力的不断加大。在以往的公安机关处理应急事件的时候,几乎都是单一的部门进行相对孤立的执法,公安机关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单靠本部门力量不足,要发挥起协调的功能,联合多部门,形成联动处置危机的工作合力。要建立全覆盖式的、综合性的科学管控体系,才能在发生社会事件的同时迅速采取有效的行动,这也是进行警务改革的必要,形成新的工作开展局面。

(二)通过改革取向选择,降低公安机关危机

应提高公安机关警务改革的取向选取,以此快速处置公共危机,最大程度对事态的蔓延和恶化进行控制,降低危机严重影响,成功处置危机的生命线,即应急反应的处理速度。此外,还应对正面宣传内容进行强化,应对信息的主动权进行掌握,以权威信息的正确引导公众对事件的看法。在公布信息环节,应秉承滚动推出、慎报原因、留有余地、速报情况、由简至繁的原则,并注意统一口径。由于公安危机的涉及面较广,包括处置现场、研判分析、收集信息、保障后勤、引导舆论、处理善后等工作,因此,需要多警种、多部门的分工配合、协同作战,以此通过合力的方式,消除和化解危机。在危机处理结束后,应淡化热点、平息事态,并给公众及当事人一个合理的交代,以此消除危机后患,通过精心策划与布局,真正变“危”为“机”重塑公安的良好形象。还要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过程中,注意公安机关形象的维护,要集合预设的预警解决机制快速的处理社会问题,做到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这样才能够提升公安机关在人民群众内部的良好形象,才会形成公安机关在人民心中的公信力。在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民众也才会对于公安机关的工作做到良好的配合,及时的发表意见和提出见解,这样才会形成警民配合的良好局面[3]。

(三)增强常态化危机意识,提高危机管理能力

在实际的工作开展过程中,公安机关对于公共关系中的危机管理是肩负着诸多的责任的。作为公安机关首先就是要承担责任和肩负使命,在这个过程中不能仅仅是消极的处理、息事宁人,而是要增强危机常态化意识,提高日常危机管理能力。同时,还应以积极的、开放的、合作的姿态去处理相关的问题,尊重公众的知情权以及合理的诉求,并且要和民众形成良好的互动,任何社会事件的发生一定是具有其内在的原因的,作为公安机关绝对不仅是发挥惩戒的作用,而是要进行详细的沟通,记录下事件背后的真实原因,提交给相关部门,这样才能在社会事件的处理过程起到积极的作用。首先要严格控制重大的恶性事件的发生几率,对于这一事件的发生也要有及时的预警;其次对于社会恶性事件的排查也要做到综合的量化性指标的控制,要做好具体的摸排工作;再次对于日常事件的发生也要有有效地预控,这些都要建立起一个常态的数值,可以结合连续数年间的实际情况建立一条变化的曲线,通过这条曲线的观察做出重大关系事件变化的判断,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4]。

(四)完善公安机关服务机制,建立危机预防决策系统

在进行警务公共关系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当中,应完善公安机关服务机制,并严格遵循一系列的羁绊原则,做到多种类型警务模式的相互配合,这样才能形成工作中的合力。第一,要遵守统一性的原则,只有把一切的工作结合实际的全局观念来开展,才会尊重工作本身的统一性,对于涉及的公共关系部门、相应职能、以及公共关系责任进行有效的整合。第二,在开展多种类型警务模式相互配合的阶段,需要提高公安干警的知识运用能力、沟通谈判能力、协调疏通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指挥组织能力,确保在危机面前能够通过多种类型警务相融合的模式,精准把控全局,并对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利用,以此来提高警务工作配合的有效性,通过重点突破的方式,对产生的危机进行化解。第三,要建立完善的解决公共关系问题管理机制,结合相关的专家建立起危机预控和决策的子系统。在发生重大危机事件的时候,采用何种方式进行问题的解决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处理相关公共关系问题的重要保障。首先,可以建立公共关系处理分级预案的子系统,把相关的危机事件进行不同等级的划分,这样可以采取相应级别的联动措施,既能有效的控制恶性事件的发生,也能有效的节约公安机关的人力资源成本;其次,要建立起信息收集的子系统,可以设立起相应的沟通电话、联系网络、以及公共信箱,满足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的人员的沟通需要,建立起对于重大社会安全事件的隐患排查系统,把一些社会问题发生的几率控制在萌芽之中。要抽调心理学专家、具有经验的办案人员、刑侦专家、谈判专家等组成相应的行动小组,在发生重大事件的时候进行有效的沟通、科学的谈判、及时的干预,这些都是值得认真的落实的有效手段;再次,公安机关还应完善公安干警的培训机制,在进行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对于危机处理问题不仅仅是要依靠实际经验的积累,还要依靠精准的培训,这能够起到一种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公安干警的实践经验的培训可以包含心理学、谈判学的实际操作经验培训,也可以包含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的培训,力求做到依法办事,在实际工作中有效的维护法律的尊严。对于培训工作要循序渐进的开展起来,这才会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成为工作中有效的人力资本的储备。

四、总结

在处理公安危机管理的具体实践的同时,一定要切实建立起一系列的管理体系,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并在实际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不断的调整姿态,这样才能促进工作的不断落实,实现社会的和谐,为保障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玉卓.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背景下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困境及对策[D].苏州大学,2020.

[2]罗威华.新媒体时代警察公共关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0.

[3]叶军.新媒体语境下警察公共形象的建构[D].武汉大学,2017.

第2篇:公共危机管理范文

2003年春节过后,在中国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急性传染性疾病SARS,波及面广,影响深远。这场灾难的背后,暴露出中国政府在预防控制突发性事件问题上的薄弱之处。SARS事件给政府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在经济全球一体化,人员往来频繁、资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如何系统地防控重大突发事件,使其影响降低到最小。长期以来,我国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存在不少缺陷。这些方面主要表现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是卫生部门一家的事,缺少其他部门的通力合作;政府在指挥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缺位;日常应急储备缺乏;信息报告系统分散、缓慢等.这些缺陷直接导致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出现时,应急反应的行动迟缓、手段匮乏。

社会意义上的突发事件主要有以下几类:国防突发事件、传染性疾病突发事件、科学实验突发事件、交通事故突发事件;自然突发事件如地震、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各类突发事件都有其特点,其共性是突然发生,难以预知,危害巨大,影响深远。

二SARS事件引发对公共危机管理的思考

这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给人民的生命健康带来了威胁,并给社会经济和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它不仅使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也使政府的公共管理面临着一个新课题,即如何管理危机状态下的社会.随着现代政府管理的复杂性日益加剧,政府管理的脆弱性亦日渐突出,特别是当社会爆发危机时,政府往往手足无措、难以应对,导致危机的后果迅速扩散,社会陷入混乱,进而危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将危机状态下的社会有序地管理起来,使危机给社会造成的危害达到最小限度,无疑成为政府管理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

危机管理一词最早出现在1986年出版的《危机管理:为不可避免的事而计划》一书(CrisisManagement:planningfortheinevitable)该书的作者StevenFink曾在1979参加过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件的处理工作,之后,他对危机管理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但最早国外在危机管理方面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促使企业的经营者加强企业的防卫管理的研究.但当时的危机管理研究只不过是单纯的危险对策、保险管理、安全技术和防灾计划。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R.Blake和I.Mouton针对领导行为的有效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指标系统。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开始将政治科学中的危机理论扩展到经济及管理领域,探讨企业在陷入危机后的紧急对策问题.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学者在研究企业危机现象时,提出将管理失误作为危机起源来研究其过程机理.我国在危机管理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在20世纪90年代才展开了企业危机管理的研究,而公共管理危机的研究近几年在中国才初见端倪。公共危机管理是政府针对突发危机事件的管理,目的是通过提高政府对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和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及时、有效处理危机,恢复社会稳定,恢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二)发达国家公共危机管理的经验

在危机管理方面,美、日、俄等国的做法值得借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制度化的组织机制.科学的危机管理组织是实现危机管理高效化的关键。为此,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全方位的既相对独立又高度协作的危机管理组织体系.美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体系最具代表性.这一体系纵向上是以国家(联邦疾病控制与预防系统)——州(医院应急准备系统)——地方(城市医疗应对系统)三级公共卫生系统为基本架构;横向上是以公共卫生、执法、医疗服务和第一现场应对人员为基本架构。这种纵横交错的组织系统保证了政府进行多维度的、多领域联动的危机管理.

建立完备的法律机制。在一个法制国家,法律是人们行动的准绳.在有关法律规定之下,政府、相关部门、民众才能在突发事件面前不至于束手无策,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多国的实践表明,制定完备的紧急状态法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保证。

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美、日等国都建立有立体的危机信息收集处理网络,并进行常规的训练和演习.如日本的防地震演习和美国的防恐演练都在定期举行。

建立高效的应对机制.快速有效的应对措施是实现危机管理的重要环节.在俄罗斯解决莫斯科人质事件中,俄罗斯危机管理系统的高效运作使得危机事件迅速解决。建立开放的沟通机制.信息沟通是维护公民知情权的需要,而传媒则是信息沟通的重要途径。为此,国外都非常重视发挥传媒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媒体客观公开地报道突发事件,有助于传递政府的政策,缓解民众的紧张情绪,减少危机带来的潜在损失。

(三)公共危机管理系统模型

基于以上的论述,公共危机管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的工作,一是危机预警,二是危机预防,三是危机处理.

危机预警是指根据系统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的变化,通过对危机现象、危机先兆和危机起因的严密监测,并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进而对系统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预测和报警。具体说,就是指政府对危机的预测能力,例如,对于自然灾害,可以通过加强天气地震等预报的准确性来提高预警能力,对于人为的灾害则主要通过培养社会及公众的危机意识来提高预警能力。危机预警是危机管理的前提,属于预测性质的工作。

危机预防指的是对于收到的预警信号,采取及时的响应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危机的发生.是对策性工作.例如疫病在某地区的突然爆发,其他地区在得知该信息后,应立刻采取措施,防止该疫病在本地区蔓延。

危机处理是指危机发生之后,如何有效应对危机,使危机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的限度.无数的事实证明,大多数人为危机是无法准确预测,所以,危机过后的危机处理显得尤为重要,是公共危机管理的核心之所在。

其三者的关系如图1模型所示.危机预警是公共危机管理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提高预警能力有助于提高整体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危机预防则是危机管理系统的中间环节,一方面响应危机预警发出的信号,另一方面配合危机处理.危机处理发生之后,把信息反馈至危机预警系统,预警机构把信息汇总分析后,为下一次危机的发生提供预警信息。

第3篇:公共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公共管理失范;社会信任危机;政府

社会信任是一个社会安全机制中的重要内容,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着直接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受到市场经济建设初步发展的影响,我国社会上的信任水平相对较低,甚至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度出现了下滑趋势,对国家经济增长、政治稳定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产生了相应的不利影响。从社会运行理论的角度看,导致这种社会信任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共管理失范。因此,现阶段我国政府应该加强对公共管理失范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对公共管理失范进行分析,进而结合公共管理失范问题探索社会信任危机的解决办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相应的贡献。

一、公共管理失范的具体表现和失范原因

1.公共管理失范极其表现。失范是社会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概念,根据涂尔干的相关研究理论,主要指人们在呈现出夸张化文化建设目标中逐渐失去了对规范趋同的情感支持,而在实际目标的建设中通过一定的手段极力获取未获得法律支持的利益,在集体意识发生改变和社会结构出现转型的历史时期,经济活动所带有的非道德取向变化导致公共生活出现一定的危机,造成社会整体结构和功能出现失调和紊乱现象,个人的情欲目标成为影响其行为的主要因素,最终必然会造成社会整体稳定情况的急剧恶化,行为规范的应有效力丧失,整个社会出现信任危机的病态发展征兆。现阶段,我国公共管理失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结合方面:其一,工作人员懒惰怠工,本应在公共管理中发挥相应作用的工作人员不作为,损害群众利益,造成政府信用出现断链;其二,渎职失责,推卸本应该自己履行的责任,在工作中玩忽职守,造成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现损失,对政府信用产生不良影响;其三,权钱交易、以权谋私、官商勾结,政府公共管理失效,对政府信用体系的建设产生不良影响;其四,两面行政,公共管理人员“台上一套、台下一套”,阳奉阴违,实施地方保护主义,不利于执法监督工作的开展,也推动了政府信任危机的产生。

2.公共管理失范出现的原因。当前我国导致我国公共管理失范出现的原因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整体行政意识较差。受我国传统行政管理心理的影响,一些政府组织成员自身行政意识较差,对法制建设相对忽视,不利于政府行政工作的高效开展。近几年,尽管我国已经认识到行政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并不断完善行政体制,但是在落后行政意识观念的影响下,组织成员的主观思想对行政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公共管理失范的产生,对政府行政管理工作造成不良影响。第二,政府管理职能缺乏明确的定位。现阶段,在我国行政机构的建设中,由于管理职能缺乏明确的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不同职能之间的职责和职权发生分离或重合现象,造成公共部门存在内部竞争和推诿责任现象,致使公共管理失范现象的出现。第三,政绩评估工作不够合理。尽管当前我国政绩评估共合作已经开始实施政治和经济的双重标准,但是受到政绩评估工作复杂性的影响,评估体系中仍然存在薄弱环节,造成一部分政府官员为了自身利益而忽视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促使公共管理失范产生。第四,权力的监督和执行规范性较差。由于我国公共权力的行使存在单一发展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限制和上下级之间的相互监督,对公共机构的监督和管理也缺乏足够的参考,致使公共管理失范现象产生,对政府信用体系的建设产生严重不良影响。

二、克服公共管理失范,解决社会信任危机的对策

1.培育科学的公共管理精神、公共管理精神是社会公共组织在各项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力、凝聚力等整体性精神风貌,是对公共服务进行管理的持久性承诺。现阶段,基于政府信任危机,亟需在社会建设中培育和构筑一种科学的公共管理精神,对公共管理工作做出正确的指引。这一精神的构筑一般包含效率、公正、责任和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其中效率具体指利用现有资源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公正则指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或者行使正义的自由裁量权来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公平;责任代表着为公共利益而服务的意识和责任态度;创新表现为与时俱进的探索公共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解决办法,促使公共管理效用得到充分发挥。在工作实践中,公共管理精神能够通过适当的自我教育、社会舆论、组织强化和道德考核等方式,激励个体在公共管理方面的行为自觉,最大限度的克服行为失范现象,为政府信用体系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构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要想从根本上消除社会信任危机,就必须构建相对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在当前我国社会的转型发展时期,要构建一个健全、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必须以政府信用体系的建设为切入点,从政府信用体系的建设开始逐步打造能够真正兼顾人民利益、取信于民的公共信用体系,进而建成能够对现代化建设产生极大辅助作用的全社会信用体系,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相应的力量。在此工作中,政府应该在各项工作中坚持以民为本的工作原则,相关制度的制定和政策的出台都应该符合社会公益、公理、公德等方面的要求,促使政府工作的开展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自觉维护。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还应该不断建立健全的公共管理和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和效果,为社会大众提供更为优质的管理服务,真正实现公共管理工作的开展亲近民众、为民众服务、维护民众的基本利益,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进程。

3.对公共管理决策进行优化处理。一般情况下,社会风险与信任危机之间存在一定的正比例影响关系,即社会风险的影响性越大,公共信任危机也必然越大,社会大众的社会信任感则必然受到不良影响而逐渐下降,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必须提升公共管理决策的科学性,规避社会风险或最大限度的降低社会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决策机制建设,在公共管理工作中在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加以制定和贯彻落实之前,应该对国情和民情进行具体的考察,尽量听取社会上不同阶层对社会对本次决策的建议和要求等,进一步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社会适用性,保证公共决策的制定能够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同时,在体察民情的基础上也应该发挥相关专家在决策制定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多元化的决策咨询机制和信息获取系统,切实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规避决策风险。其次,坚持预防原则。任何政治决策的制定必然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在制定公共管理决策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决策评估工作的重视,明确决策执行后可能带来的相关风险,并针对风险做好评预防和应对方案,维护社会大众的根本利益。最后,建立完善的当事人参与决策体系。一般情况下,公共管理决策的制定必然关系到一定的公共群体,甚至在维护某些人利益的同时也会对其他社会大众的利益造成损害。因此在决策制定过程中要兼顾不同参与者的意见,保证各个方面参与者的意见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最大限度的降低民众对决策的抵触心理,促使管理决策得到良好的贯彻落实,提升公众对社会的信任度,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贡献相应的力量。

三、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我国公共管理体系存在相应的公共管理失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信任危机的产生,所以为了规避社会信任危机,必须采取科学的措施加强公共管理,提升公共管理实际质量,进而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利益的基础上,增强公众对社会的信任,完善社会公共信任体系,促使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建欣,覃凤阳,戴璐等.公共管理失范与社会信任危机研究[J].卷宗,2014(10):485-485.

[2]邹晓燕.公共管理失范原因及有效控制[J].魅力中国,2013(20):72-72,184.

第4篇:公共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财政保障;危机;公共;管理

引言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类公共危机事件也层出不穷,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危机那么将会对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公共危机事件一般是难以预防的,其往往具备突发性、不确定性以及破坏性,一旦发生公共危机便会对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影响。国家政府管理者必须针对公共危机采取合理应对措施,要做好财政危机相关的保障工作从而才能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自经济改革以来我国社会进入了转型期,不但各种社会矛盾凸显而且公共危机事件也频繁增多,这对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与考验。虽然目前我国财政公共危机管理的保障体系在不断优化与改善,但是财政保障管理的制度与体系仍然存在一定问题。本文简要从政府财政保障角度来探讨我国财政危机保障中的不足以及针对性策略与措施。

一、财政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财政保障现状

1.我国应对公共危机的财政保障机制概况

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与制度,面对公共危机事件不仅能够在第一时间采取补救行动与措施并且还有完整的公共财政保障体系与制度作为有力支撑。例如2008年的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面对此次重大突发性公共危机我国公共危机中财政保障的重要性也就体现出来了。汶川地震造成人员伤亡以及经济损失是巨大的,我国财政部门为了保障公共利益第一时间为地震拨款开通“绿色通道”,在最快时间内便向灾区调配了5亿人民币并且还根据灾情的实际追加了6000多万元人民币。四川省各级财政部门也在第一时间里快速为灾区筹备应急资金(高达25亿元人民币),除了资金的上的援助与支持,各级财政部门还配合其他力量提供了大量的帐篷、日用食品、纯净饮用水以及防寒棉被等物资。财政部门的及时援助不仅为汶川地震灾区的人民带来了经济援助而且还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支持。在汶川地震发生的短时间内我国各级财政部门就灾区人民给予了及时的物质援助以及经济援助,这次事件充分向我们证明了应对公共危机的财政保障体系建设有多么重要。2020年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更是对我国公共危机的财政保障提出了巨大考验,长周期以及强破坏力的突发性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在应对此次危机中,我国各级财政部门都以最快速度向武汉地区调来了资金与物质,并且在短时间内处理繁杂的财政资金对相关部门也提出了艰难考验。虽然目前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财政保障体系与制度建设趋于完善,但是在面对频繁的突发性公共危机时我国财政保障机制也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当下财政部门在财政预算中已经编制专门的用于公共危机的预备费,用于保障公共危机时期国家的安全、人民的生存权以及社会的稳定。我国在2004年也出台了《突发事件财政应急保障预案》,对财政部门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承担的职责做出了更明确和具体的规定并且同时督促各级财政部门加快制定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财政预案。财政管理是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的最关键保障,资金调配与调度、财政审核与预算、公共危机预备费用等等都是应对公共危机的重要工作。当我们国家某个地区发生突发性公共危机时财政保障管理的重要性也就显示出来了,如果没有完善的财政保障体系与制度就无法高效地解决突发性公共危机。为了更好地落实公共危机财政保障机制,我国在法律、制度等方面也出台相关配合政策。国家不仅加大了对应对危机的财政投入力度,而且还尤其重视对财政保障管理建设的监督工作,始终将公共利益与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另外为了加强公共危机应对能力,我国还大力投入公共危机预警网络并且打通了信息网络与财政管理部门从而实现了高度透明化、精准化的公共危机管理。高度信息化的财政保障管理不仅可以更及时地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有效解决资金造成的公共问题同时还能够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防止部分财政工作人员徇私舞弊贪污国家资金,保证每一笔公共援助资金都能及时到位、精准到位。根据20年度我国财政公共危机管理调查报告可以发现:地区性公共危机财政保障覆盖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五以上,这意味着地区的公共财政危机解决效率比较高。但这并不代表我国公共危机财的政保障体系就没有任何问题。公共危机管理的财政保障不仅要实现资金的精准化管理与调配,备用预算、减少浪费等工作同样重要。当前我国用于公共危机的财政资金来源途径越来越多,在应对公共危机的实践过程中各级财政部门及管理人员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想要真正做好财政保障管理不能仅仅依靠经验与实践,还要不断创新财政管理方式并打开思维才能更从容地应对各类突发性公共危机,将它们对社会公众的影响降到最低。我国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财政资金主要有以下几种:公共财政资金、商业保险赔付金以及社会捐助金。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社会公民也参与到了公共危机事件应对中,并成为解决公共危机的资金来源之一。想要完善应对公共危机的财政保障机制,我国政府管理者还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与保障体系,要保障遇到突发性公共危机时能够让公共危机保障资金及时且精准的到位。信息化时代下无论是政府管理者还是财政工作人员都要积极思考问题创新工作,只有做好了最基本的体系与制度建设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类公共危机,保障社会公共利益与人民利益。

2.财政公共危机管理中财政保障存在的问题

通过“汶川地震”和“新型冠状病毒”两次公共危机事件处理实践可以发现公共财政保障机制的重要性,但是应对这类大型公共危机事件还是反映出我国应对公共危机的财政保障机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各级政府管理者要针对现阶段财政保障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与策略。下面从三点分析现阶段财政保障机制中存在的核心问题:第一、公共危机资金投入总量不足,财政投入与支出不成正比从而也就无法实现收支平衡,大大削弱了财政保障的基本能力。虽然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公共危机财政收入也大大增加但目前很大一部分公共财政却没有应用到公共危机之中。我国在《预算法》中明确规定:1%~3%的财政预算需要被用作为公共危机管理的预备费,但是在实际危机资金预备费预算中各级政府都在规定范围内按较低比例提取,例如2005年中央本级提取的预备费占总预算的1.23%,2006年则为1.05%。最近几年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应急管理故而公共危机预备费的提取比例也在不断提高,2008年为2.65%,2010年为2.49%,尽管如此,在具体的公共危机事件处理中,财政经费需求与预算差距还较大。所以当下公共危机管理的财政收入成为了一大难题,没有充分的财政资金作为有力保障的话那么也就很难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当下公共危机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亟待解决,要形成完整的资金汇入渠道,充分调动社会各类资源为公共危机资金的筹备服务。第二、难以保障所以公共财政都能合理支出,从而造成财政公共危机管理无法得到保障。在我国经济转型这个关键时期如果高频的发生公共危机事件,不仅会对社会秩序与稳定造成严重影响而且还会导致财政保障资金大幅增长,给各级政府带来更多的财政压力。而且目前我国财务公共危机的资金调用与调配需要经过大量的行政程序,这也就导致了应急资金在拨付过程中存在着被截留审核的情况。财政公共危机的主要目的就是:短时期、高效率、高精准度解决突发性公共事件,维持社会正常公共秩序。如果财政管理无法做到合理支出那么便失去了本质意义,相关行政部门尤其要重视这一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解决策略。在公共财政的支出管理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财政部门没有对各项财政支出做好明确规划与分配,例如当前很多地区财政部门仅仅做好了公共危机应急资金的管理却疏忽了公共危机事前预防资金的投入。如何合理管理好公共财政资金的支出让其能够发挥作用是值得相关行政管理者深思的问题。第三、财政保障金的监督制度不完整,财政管理保障体系也亟待完善。我国处理公共危机时常常出现管理混乱,资金调用与分配散乱,行政处理被拖延以及监管力度不足等等问题。例如出现小型公共危机时地方财政往往无法及时给出帮助,资金审核速度慢、资金去向与来路不清等等都会产生影响。财政应急资金的利用率根本达不到国家统一的标准,加上目前财政保障金的监管制度还不够完善,滥用国家资金、私自扣留资金以及贪污等等情况层出不穷。行政管理方必须要制定行之有效的财政管理制度,要基于实际管理情况不断改进完善制度与体系并且始终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管理。当前我国虽然已经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公共财政保障体系与制度,但是在管理过程中还没能做到全方位、高精准度、高效率以及全透明。想要建立完善的财政保障管理制度与体系绝非短时间就能做到的,这需要各级政府管理人员的不断实践与努力。

二、实现公共危机中财政保障的有效策略与措施

1.建立并完善公共危机财政保障机制与体系,协调财政部门各级工作

本文认为公共危机管理的财政保障机制应该从四个大方面着手:事前预警、运行管理、应急管理以及监督工作。针对公共危机预警系统建设,财政部门应该提前做好资金的预算与审核。首先要明确预警系统建设的范围以及需要投入的资金,财政部门务必要对每一笔资金都严格审核并且要明确所以资金的去向。在公共危机财政运行机制建设中,行政管理者要根据公共危机事件的类型组建不同的管理系统,保障各类突发性公共危机出现时能够第一时间援助。例如地方财政部门应该针对大型公共危机特别建立一个应急保障系统,要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对突发性公共危机做出应对措施。如今我国互联网技术与信息化建设都非常发达,各级财政部门工作人员和管理者务必紧跟时展的步伐,要利用好信息技术的便利性实现财政保障。大数据、云端服务、人工智能等等核心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让财政管理实现数据互通、高精度掌控,而且还能大大缩短繁琐的审核时间让资金更快到位。公共财政的善后追踪机制主要包括灾后重建、资金补偿到位以及责任追查几个方面的内容。各个机制的相互配合和协调,才能够让财政保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公共危机财政保障机制建设过程中,各级管理者要特别重视监督制度与体系的建设。监督制度与体系建设要尽量做到全面、多方位,要对资金管理有严格的要求并且奖惩机制必须严格执行。可以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强化监督制度的作用从而更好地起到约束规范作用,在财政资金管理中可以采取多级分配的方式通过层层递进实现精细化管控。公共财政保障管理想要真正做到高效就必须从基层工作抓起,要从制度与体系着手搭建好基础管理框架,如果连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都没有那么也就不可能实现高效与精准化的管理。

2.在公共危机财政保障管理过程中加强对资金的管控

一般来说公共危机财政资金不会被使用,庞大的资金也就让许多不法分子产生了歹念。根据20年度的统计调查可以发现:我国地方财政部门贪污人数多达上千人,合计贪污资金超亿元。从这数据我们便可以直观的感受到财政资金的管控工作远远没有达到国家标准。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关财政监管体系也推出了相关法律法规,但是在危机财政保障管理过程中政府拨付的资金被截留、挪用、贪污的新闻仍然层出不穷。如果不及时整改这种不良风气又怎能保障高效解决突发性公共危机?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认为国家以及地方政府都应专门建立一套财政保障金监管机制,针对各项资金的调用与审核、来源与去向等都要做到精细且严格的管理。同时各级行政管理部门要建立监督体制配套的绩效评估体系,通过严格的评估体系来提高财政部门人员的整体素养并督促他们的日常工作。在财政保障资金管控中要尤其重视以下内容:预备保障金筹备、调用资金审核、资金流去向、公共危机预备金。务必要规范财政保障金的预算、拨付、使用程序以及审核等流程,针对每一项流程工作都要有特定的评估机制。例如公共危机保障金的审核评估就尤其关键,如果不制定相关的考核体系那么很容易造成“走形式”现象。这样不但没有起到高效的监管作用反而还会影响公共危机保障,所以配套化的评估体系非常重要。政府层还应该加大对财政资金审计监管工作的重视程度,要保证审计工作人员依法批示资金流向与额度,对多余的拨付资金要及时回收并上报,如果发现贪污腐败的情况必须严格处理并追究其责任。可以成立第三方专项机构对公共财政保障资金进行复查,始终保证管理过程的透明性与公正性。政府还可以建立专门的“危机保障”制度来强化对公共危机保障金的管理。例如可以各级政府应基于不同类型的公共危机制定相应的财政保障方案,通过更精准化、更专业化的管理措施来有效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针对大范围、长时间的公共危机事件应由高级政府对财政保障金进行调配和统筹规划;而对于小范围、短时间的公共危机事件则可由当地财政部门直接提供财政保障。无论发生任何类型的公共危机事件政府部门都应该迅速做出反应,基于实际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方案,比如(公共危机的影响范围、经济损失、持续时长等等)。财政资金是应对公共危机最有力的保障,各级政府部门不单单要建立并完善公共危机的财政保障管理制度与体系,而且要严格抓好资金的管控工作。最后本文对探究内容进行总结。2020年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与发展有了重大突破,但与此同时各类公共危机事件也层出不穷。如果不及时解决突发性公共危机,那么社会秩序以及公共利益都会受到严重影响。目前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财政保障体系还有待完善,各级政府应该积极创新当下工作要基于实情及时调整管理策略与措施。

参考文献:

[1]秦锐.财政公共危机管理的财政保障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

[2]王迪.我国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财政保障体系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7.

[3]刘水.公共危机财政保障机制存在问题与对策[J].人民论坛,2015(35):65-67.

[4]常永华.公共危机管理视阈下的西部地方政府执政能力与评估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第5篇:公共危机管理范文

1.公共危机管理价值取向的片面误差。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未能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源头、理论基础在于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为核心、为目标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这是关于人的理论的最高科学。公共危机管理的核心价值应该是对社会主体——人的关注、救助,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以人为本则是政府和其他管理者必须贯彻的价值取向。然而,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危机警示、预警教育未能真正以公众的关注、接受为目标;在危机处置救助中更多关注物质性的设施、财产救助,忽视人的心理、情绪的安抚、管控;在灾后恢复中,更多关注基础设施恢复、物质重建的投入,忽略危机涉及公众的心理恢复、精神康复、文化重建等。

2.公共危机管理理念的滞后与失衡。缺乏对软管理的重视,危机意识淡薄。公共危机管理包括硬管理和软管理,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硬管理就是通过法制机制等保障和措施对公共危机进行预警、处理和善后,而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软管理则是运用思想、理念、价值观念等对受管理者进行意识、心理等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其中之一。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软管理十分重要,它能真正从内部达到稳定和谐的管理目的,可是政府和其他组织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软管理的重要性,从而致使他们本身以及其他各方的危机意识淡薄。危机意识淡薄将导致公共危机预警失利,处理不及时等问题,严重影响公共危机管理的效果。这个问题导致对于公共危机的管理是片面的,管理上的这种缺失就会导致管理效能的缺失。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排斥和夸大思想政治教育的片面倾向。公共危机管理中排斥思想政治教育,将危机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彼此割裂,忽视两者的客观联系,否认思想政治教育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危机管理中忽视人的问题,忽视危机管理的人本性。公共危机管理中也有过分夸大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现象。比如,过分夸大危机管理过程中的宣传、教育,用宣传教育掩盖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用宣传教育来代替具体、客观的危机预警、处置、灾后恢复重建等。这种夸大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现象,表现出来对思想政治教育过分的强调,而忽视其他方面的管理。排斥和夸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形成公共危机管理理念的两个片面倾向,都导致了管理理念的失衡,使公共危机管理理念陷入误区。

3.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过于单一。政府主导不完善,忽视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政府主导的,而政府主导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有许多力所不及的地方。非政府组织的正常运行依靠的是公众的志愿与认同,而不是行政权力,同政府组织比起来更加具有与公众联系的紧密性,同时也比政府组织更富有灵活性和创造性。因此对于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非政府组织对于效率的提升和目标的实现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可是现今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偏偏没有发挥出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政府失灵”等现象带来的问题难以解决。对社会与公众参与的引导和协调不足。我国社会各界和公民参与与配合政府进行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当公共危机来临时,甚至大多都是冷漠或逃避的态度,就算有部分公民想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也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政府对社会与公众参与的引导和协调也不到位,这无疑是公共危机管理的一大阻碍。

4.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够完备。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相关的法制和机制保障。缺乏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法制,政府就难以有效应对突发的公共危机事件,难以对危机处理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分工、职能、权责以及经费等各项事务给予法律上的保障。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科学性不够,不能确保目标任务完全到位;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系统性不足,缺乏工作职责有效落实的系统功能,难以保证各部门和组织自觉履行职责;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调节性不够,不能确保保障条件完全到位。公共危机管理中缺少为思想政治教育设置的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专门的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常设机构,应对公共危机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是靠政府或公共组织或通过媒体笼统进行。没有以政府为主导的专门部门负责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专业化人员非常稀少,还不足以让每个公民都有机会接受到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也是导致公众危机意识淡薄的关键因素。

5.公共危机管理的环节中缺少实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当前许多公共危机管理缺少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还未能真正成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一个环节。一般公共危机管理分为预防准备环节、监测预警环节、应急处置环节和善后恢复环节,很少有提及思想政治教育环节,这不免成为公共危机管理的漏洞。由于缺少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环节,公共危机管理单纯依靠以上几个环节,其实只能使公共危机在表面上恢复平静,人心的浮动以及社会的内在动荡并不能真正平息。并且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具有普遍性,公共危机管理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即使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了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一个特定环节,其他环节也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辅助工具,始终不放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然而,公共危机管理还没能做到灵活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作用。在公共危机管理其他环节中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不完整不彻底。

二、加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确立公共危机管理的价值取向。公共危机管理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是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与发展的正确方向、实现维护公众的根本利益、使公共危机管理得到最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而永葆坚实的民心基础与不竭的动力源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明确主张坚持人民群众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思想心理健康以及正确的政治观念作为公共危机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危机处置救助中更加注重人的心理、情绪的安抚、管控;在灾后恢复中,更加关注公众的心理恢复、精神康复、文化重建等。

2.完成公共危机管理理念的全方位转型。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危机意识。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紧抓软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从人的意识出发,深入公众内心,从根源上增强公共危机意识。危机意识是危机预警的起点,必须从社会发展与稳定和国家政权生死存亡的高度给予认识和关注。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公民的公共危机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各种媒介和传播手段,广泛宣传应对危机的各种常识,提高公众对危机的认知,从而有效应对危机。转变观念,防止两种片面倾向。政府和公共组织要转变观念,对思想政治教育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承认思想政治教育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客观联系,不割裂两者。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在公共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迅速地做出反应,并可利用其广泛的群众基础,组织专业队伍进行心理救助、思想教育和政治安抚。诚然,思想政治教育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却是有其自身范围的,并不能代替硬性管理。过分夸大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了迷信,决不能用宣传教育来代替具体、客观的危机预警、处置、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

3.建构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多元化主体。强调政府主导的同时积极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政府是当然的主导和核心,承担着主要的责任。必须积极正确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转变政府管理高姿态形式,集思广益,提高决策的可行性,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非政府组织的积极配合,是当前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常见形式。要积极发挥非政府组织在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以及在信息交流、舆论宣传与情感沟通方面的优势,这将有助于群众(尤其是声音微弱的弱势群体)表达利益诉求。充分鼓励和协调社会和公众的参与。公众作为社会的基础,在公共危机中受到最直接、最广泛的冲击。公众同样拥有最为广泛的社会资源,自身具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对政府而言,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得到公众的理解和配合,只有公众具有参与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愿和能力,公众参与的效果才可能达到最大化。因此政府要增强公众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扬民主,使公众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渠道,积极投身到应对公共危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4.完善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快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法制和机制建设。完善健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体系,结合公共危机具体案例形成一套理论化、系统化、科学化的体系。这个体系不只要在公共危机发生时起作用,还要始终面向全社会,时刻对公众进行有关公共危机的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法律制度体系,让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法可依,又能防止懈怠、不负责任。还要紧抓更具根本性和全局性的机制建设,通过完善政策制度、科学管理,积极协调,形成既能有效解决问题,又能保证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推进的有效机制。设立常设机构,培养专业人才。在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危机管理组织体系中,应该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常设机构,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广泛地宣传应对公共危机的主旋律思想方向。政府还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培养一支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队伍,使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走上专业化、正规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