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公共管理基础范文

公共管理基础全文(5篇)

公共管理基础

第1篇:公共管理基础范文

[关键词]新常态;公共管理;发展模式;社会建设;主流价值

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趋势已经不可避免。在这一关键历史时期,我国的公共管理活动面临着非比寻常的压力。经济增速的换档、社会思想的多元化,社会对法制化的管理过程的要求,都迫使公共管理的模式实现根本性的改变。在此背景下,公共管理面临的困境以及对策就越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新常态是一个囊括多维度因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

新常态是党中央对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总体性概括。在新常态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政治建设、社会文化等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征。

(一)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速度、理念和动力

新常态在经济方面的表现包括经济增长的速度、理念和动力等多个方面。经济增长速度的调整是经济新常态的外在表现,经济增长在新常态之下的理念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经济发展动力的调整则构成了新常态下经济结构整体性变化的基础性条件。首先,经济增长速度的调整是经济新常态的外在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实现了飞速的增长。由于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机制的变化,经济增长速度由年均10%以上逐步下降到中低速水平的趋势已经不可避免。一方面,这必将给诸多传统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也必将给新兴产业的成长铺平道路,提供良好的机遇。其次,经济增长理念面临着巨大的调整。不断实现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化和优化是目前经济增长过程中,必须努力梳理的理念。长期以来,衡量经济增长的核心方法是简单测算总产值的增长状况。而经济增长过程中产生的效益、经济增长相对于投入的效率等因素受到的关注程度相对较低,在新常态的历史阶段,这种状况必然发生改变。最后,经济发展动力将逐步转化为创新。长期以来,单纯依靠要素的不断投入和追加以实现经济的增长的模式,在给我国国民经济带来了高速发展的成就的同时,也形成了环境污染、资源过度开采和生态恶化等诸多问题。在廉价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消耗与投入达到极限时,经济增长的速度必然出现放缓的趋势。在新常态的历史阶段,以技术和管理的创新,在降低各种资源的消耗和要素的追加情况下,促进经济以更高的效率和效益实现增长,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模式和动力。

(二)新常态对政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政治管理体制的不断变化。马克思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当中,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论述揭示出了政治制度应当不断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生产关系变化的必然规律。在新常态之下,公共权力的制度安排必然更加民主化,公共权力的行使必然更加制度化和法制化。首先,增强公民的政治参与是新常态对我国政治建设的重要要求。在期间,以人治代替法制,在政治生活当中践踏法律法规给党和国家带来过严重的损失。在新常态的历史阶段,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意愿和能力,提升公民对公共权力的监督能力,确保公共权力行使过程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对于保证我国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次,提升公共治理过程的法制化水平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公共权力主体依法行使权力,避免权力的滥用,公民可以依法对公共权力进行监督。同时,加强我国的立法工作,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也是新常态之下,进一步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

(三)新常态形势下的社会文化建设

伴随着国民经济近30年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较大的丰富和提高,同时,社会思想意识也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此背景之下,我国的社会文化建设面临着异常严峻的形式,也面临着众多挑战。一些不健康的社会思潮的泛滥,将会对我国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形成巨大的挑战,最终这也将对社会经济建设带来严重的影响。积极地加强对社会思想的引领,用现代大众传媒的形式传播正确的价值观是新常态之下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新常态下公共管理面临的困境

在新常态之下,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对公共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的社会公共管理流程和机制依旧面临着种种亟待解决的问题,出现了诸多困境。

(一)管理体系和能力同现实需要存在差距

目前,我国的公共管理体系和能力同社会需要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公共管理体系的法制化和民主化程度和水平依旧不足,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水平有待提高。首先,公共管理体系的法制化程度依旧有待提高。公共管理领域的立法依旧有待加强,部分新出现的公共管理问题面临着无法可依的局面。这突出表现在受到法律认可的公关管理主体目前依旧相对有限。在社会公众的利益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公民社会正在逐步兴起,民间自治组织和公民个人应当获得法律所赋予的参与公共管理的权力。单纯依靠国家行政机构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的模式在未来将难以更好的为整个社会提供管理和服务。公共管理体系目前在法制化方面的问题,也表现在公众对合法的参与公共管理活动的渠道并不知晓的现象上,社会公众对合法参与公共管理渠道的不了解将直接导致这些渠道的失效。其次,目前的公共管理能力的缺失突出表现在管理技术手段有待提高。当今社会电子政务、网上办公和政务信息的公开化虽然已经在我国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但是公共管理体系的数据化和网络化依旧具有提高的空间,尤其是在基层公共管理过程当中,依靠传统习惯力量进行管控的模式依旧存在于我国广大乡村地区。这事实上体现出了我国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依旧是限制我国公共管理能力提高的力量。在历史上,我国具有道德治国的传统导致基层管理主体不重视通过数据化的模式,科学的对当地的情况进行全面的把握和了解的习惯性力量依旧存在。而长期以来,单纯重视经济增长速度的政绩观也影响着广大行政管理者。以更为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手段提升公共管理能力的措施,依旧应该以更高的水准加以采纳。

(二)社会主流价值观传播效果依旧有待提升

新常态的历史背景之下,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是助推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是在目前,由于网络等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价值观日益多元的情况加速发展,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构建和传播依旧有待提升。首先,我国的诸多优良传统文化面临着流失的风险。伴随着网络快速传播的是西方强势价值观。在此背景之下,和文化虚无主义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潜在挑战。在网络当中,我国历史上的卓越思想家、民族英雄等历史人物的形象受到了扭曲,诸多当代的先进人物受到了诽谤。如果这些现象得不到纠正,我国的社会主流思潮将会出现混乱的局面,这会最终破坏社会的稳定。与此同时,这也会极大地影响我国青年人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信心,产生对西方文化和社会制度盲目崇拜的观念。在未来,国家的年轻人将成为民族的栋梁,确保青年人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具有深远的意义。其次,社会主流价值观需要以更为潜移默化的形式,利用现代电子信息平台,进一步深入社会公众内心。单纯依靠说教式的信息传播,难以引起受众的共鸣。要让正能量信息贴近社会公众的生活实际,形成具体可感的形式,在公众不自觉的情况下接受,并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意识。

(三)公共经济生活领域依旧面临诸多矛盾

当前,我国社会公众在经济领域反映突出的问题主要集中于社会分配方面。社会分配更加公平是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的重要途径。但是在目前,由于我国经济结构和分配机制等方面依旧存在改进的空间,我国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的问题正在逐步涌现。调节社会分配,必然引起社会资源在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行业之间的重新分配,这必将带来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妥善的加以解决和疏导。公共经济生活领域存在的另一突出问题,是中小民营企业获得发展的空间和资源规模相对较小的现象。在我国国民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转型和升级成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题。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的创新,需要依靠众多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高科技企业的支撑。但是在目前,由于体制和机制限制,这样的中小企业获得金融资源和其他资源的能力是相对有限的。融资渠道狭窄和贷款难,将直接导致这些进行创新和升级的关键力量没有充分发展必备的资源。

三、促进我国公共管理在新常态下发展的对策

新常态包含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特征,我国的公共管理活动在体系、能力、价值观引领和经济调节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困境。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找到相应的对策,是帮助我国公共管理走出困境的重要前提。

(一)加强公共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

提升我国公共管理体系的建设对策需要从政府、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多个角度开展工作。对于政府自身而言,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队伍自身的治理是重中之重。引入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调动政府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更为严谨的绩效考核体系确保政府工作人员队伍中的优秀者得到激励,对工作效率低下和不称职的人员进行淘汰是提升政府管理效率的核心环节之一。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水平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真正意义上保证社会组织在法律的框架下,独立的开展工作,参与公共管理过程,参与对公共权力的监督,才能够使我国公共管理体系更为完善。对待广大公民个人而言,不断提高参与公共管理,合法维护自身权益,表达诉求,是促进我国公共管理体系提升的重要基础。提升公共管理体系的能力,需要从人员素质和办公流程、设备的配备等方面着手,引导相关人员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升科学化的参与公共管理的能力。与此同时,广泛借鉴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电子商务管理模式,借鉴分析和处理数据信息的能力,确保公共决策的科学化也是实现公共管理能力提升的关键性因素。

(二)全面加强社会价值观的引领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传统管理思想当中的优秀精华应该得到关注和借鉴。《大学》当中在关于齐家这一问题的论述上,突出强调了榜样的示范力量。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工作中,公共权力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表率性的遵守社会的法律法规,表率性的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是宣传主流社会价值观的最有效的武器之一。部分公职人员,由于个人素质和社会不良思潮的诱导,在行使职权的过程当中,违反乱纪,直接给社会公众形成了极为不良的影响。与此同时,不能把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领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直接等同。避免社会公众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宣传产生僵化的认识,甚至排斥和漠视的情绪非常重要。

(三)加强对社会经济的调节力度

在我国目前存在的贫富差距增大,社会分配公正有待提高的问题上,政府可以加强通过税收等手段,进行再分配的力度。目前,房地产税和遗产税的酝酿和逐步实施已经体现出相关的理念。但是就根本意义而言,需要理顺价格机制,逐步削弱部分垄断行业的进入壁垒,通过市场竞争机制,逐步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和公正。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政府应当首先加强金融领域的改革力度,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逐步成为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同时规范民间信贷,发展货币市场,让中小企业得到更多的融资渠道。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走入新常态的历史时期,我国的公共管理活动面临着非比寻常的压力。经济增速的换档、社会思想的多元化以及整个社会对法制化的管理过程的要求,都迫使公共管理的模式实现根本性的改变。目前的社会公共管理流程和机制依旧面临着种种亟待解决的问题,出现了诸多困境。公共管理体系的法制化和民主化程度和水平依旧不足,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水平有待提高,我国的诸多优良传统文化面临着流失的风险,中小民营企业获得发展的空间和资源规模相对较小,我国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的问题正在逐步涌现。提升我国公共管理体系的建设对策需要从政府、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多个角度开展工作。传统管理思想当中的优秀精华应该得到关注和借鉴,在分配领域,需要理顺价格机制,逐步削弱部分垄断行业的进入壁垒,通过市场竞争机制,逐步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和公正。

[参考文献]

[1]杨博森.浅析“新常态”时期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创新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23):199-200.

[2]张再生,白彬.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困境与出路[J].中国行政管理,2015,(03):38-42.

[3]邵选丽.基于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探究[J].经济.2016(7):205-205.

第2篇:公共管理基础范文

关键词:新常态;公共管理;困境;出路

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纵深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进入新常态。在的积极引用和诠释下,“新常态”一词迅速传遍于中国的报刊媒体及互联网,成为大街小巷、妇孺皆知的时代热词之一。本文将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在系统论述新常态的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对新常态下公共管理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并从理论角度探寻新常态下公共管理冲破困境“藩篱”后的途径和出路。

一、中国语境下正确认识的新常态的丰富内涵

(一)经济发展中的新常态。

与其他领域相比,中央对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的解读和界定是最为清晰的,中央明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常态的发展阶段,从九个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趋势性变化,并提出了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落实机制。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的趋势特征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发展理念和发展机制是要实现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增长动力是要实现从主要依靠要素驱动、投资驱动逐步转向为主要依靠创新驱动。

(二)政治改革中的新常态。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总目标,那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依法治国总目标。因此,在新常态下,我国政治发展的主要特点就是要在积极推进依宪治国、依法治国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我国政治新常态的衡量标准为:一是公共权力的运行和行使越来越制度化和规范化,二是制度安排更加体现民主性,三是治理过程的更加法制化,四是政府等公共管理组织履职服务的高效化,五是国家治理系统和制度安排的协调性。

(三)社会治理中的新常态。

在建设法治国家的政治新常态下,要求具有法治化的社会新常态。法治化的社会,要积极营造全面懂法、信法、守法、护法的良好社会环境,凝聚起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法治社会新常态包含以下内涵:一是积极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积极培育社会居民的法治意识;二是要在法治框架内创新社会管理机制,转变社会治理方式方法,构建多层次、多领域的社会治理体系;三是让法律赋予社会治理主体行使社会管理职权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并对社会管理权力进行依法监督。

(四)环境保护中的新常态。

一方面,由于过去片面强调经济增长而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使得当前的白色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日益突出,有的甚至达到和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值,在降低民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同时,使得公共部门进行环境治理的经济和政治成本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强,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的需求和期望不断增加,使得政府进行环境治理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如果环境治理成效不明显,很容易消弭群众对公共部门的认同度、支持度和信任度,消耗公共部门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五)文化建设中的新常态。

在全面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外来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越来越大,文化的多样化、多元化特征日益突出,价值混乱、价值堕距、价值真空等险象丛生,使得文化综合体系难以有效建立,主流价值观混乱且缺乏全面有效的信仰驱动。当前,一方面日益发达的互联网等现代文化传播渠道,为人们便捷地享受文化权利提供了机会和平台,另一方面还不能够真正完全、高效地满足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

二、新常态下公共管理面临的困境

(一)现代治理水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新常态下,我国公共管理和社会治理的总目标就是要实现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公共治理现代化,就是要不断实现社会管理和治理的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制度化、透明化、协同化。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总体上不断提升。

(二)社会发展对公共管理技术手段的要求越来越高。

随着科技革命浪潮的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为实现现代管理和良好治理提供了更好的现代技术和手段。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并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门户网站、官方微信、协同办公平台等建设。但是,与社会发展步伐和公众期待相比,公共部门现在的管理技术手段还显得比较单一和落后,难以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三)公共管理组织目标与个体自觉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当前,中央大力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查处了曝光了大量贪污受贿、违法乱纪的党政干部。作为公共组织中的个体,深处组织文化和伦理价值体系这个“大染缸”中,势必会发生“染缸效应”。健康的组织文化体系会使公共管理者个体发生积极反应,主动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约束。相反,发育不良的组织文化和价值体系,容易使得公共管理者个体陷入道德困境,不顾法律政纪和道德意识的约束,产生权力寻租和贪污腐败行为。

三、新常态下公共管理发展的出路探析

(一)努力提升公共管理组织的综合治理能力。

作为公共管理部门,要积极适应新常态,主动转变角色定位,不断完善职能职责,通过加强管理管理能力学习和职业伦理培训、建立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和激励机制、落实绩效治理机制等方式,提高公共部门人员的综合治理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准,增强服务意识、回应能力、效能观念和法治意识,切实提高公共管理人员解决各种公共问题的综合性能力。

(二)不断加强对现代公共管理技术和手段创新。

要积极适应新常态下的新技术要求,组建优秀的公共管理技术团队,充分把把GIS技术、数字治理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物联网技术、智慧政务技术、绩效治理技术、风险评估技术、公共危机应急管理及预警技术等充分运用于现代公共治理实践过程中,为提高公共管理绩效和效率提供必要的现代技术支持。同时,加强对全体公共管理者的现代技术应用培训,提高公共管理队伍的现代技术综合应用水平,确保现代技术切实用好、用活、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积极塑造公共管理的核心价值体系。

应在改善公共管理者待遇、完善公共管理者违法违规惩戒体系的前提下,不断加强对公共管理者进行职业伦理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公共管理者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管理观和发展观,将权力关进制度和道德的“笼子”里,使得公共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能够同时受到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与监督,实现社会公共价值与自我人生价值的积极结合和有机统一。结束语当前,“新常态”一词已成为官方话语体系中描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变化的非常重要的综合性词汇,并焕发出新的丰富内涵与历史穿透力,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在新常态下,公共管理面临着新的变化、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同时也意味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破解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困境,是一个长期的时代课题,需要公共管理部门和管理者主动作为,积极探索,不断找寻新的方式和出路。

参考文献:

[1]张再生,白彬.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困境与出路[J].中国行政管理,2015,03:38-42.

[2]王资博.“新常态”研究述要[J].重庆社会科学,2015,04:32-41.

[3]金碚.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01:5-18.

第3篇:公共管理基础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防渗处理;灌浆施工技术

1.水利工程产生渗漏问题的原因

1.1自然因素

地震、山体垮塌、地表沉降等是导致水利工程出现渗漏问题的自然因素。由于大多数自然因素发生后都会导致水利工程的坝体、堤防等出现震动的问题。所以,一旦遇到恶劣天气且产生大量洪水、泥石流的话必然会对水利工程产生巨大冲击,导致水利工程强度下降而出现渗漏问题。

1.2人为因素

水利工程基础设计缺陷是导致渗漏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如果施工企业出于节约成本的目的,采用质量不合格的施工材料的话,不但会影响水利工程建设的整体施工质量,而且增加了渗漏问题发生的概率,对水利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埋下了隐患。此外,施工人员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责任心不足或者施工工艺不达标等情况都有可能导致渗漏问题的发生。

2.水利工程灌浆施工技术类型和特点

2.1防渗帷幕灌浆技术

防渗帷幕灌浆技术主要应用于如让岩石颗粒较多的地质环境中,也就是说,施工人员在开展帷幕设计工作时,不仅要将其设置在规定的深度,同时还应将其同堤坝固定在一起,才能发挥出该防渗施工技术应用的效果。如果按照表面孔眼数量的不同对防渗帷幕灌浆技术分类的话,可以将其详细的分为双排孔和多排孔两种。施工企业在运用帷幕灌浆防渗施工技术时,主要是通过在帷幕孔眼内部注入适量水泥浆的方式,增强帷幕的牢固性与防水性能,确保堤坝的稳定性,防止渗漏问题的发生。由于防渗帷幕灌浆施工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水泥和粘土,如果粘土用量过大的话那么水泥的用量自然也就越少。因此施工人员必须将两者相互融合后,才能进行后续灌浆施工工序。

2.2高压喷射灌浆技术

高压喷射灌浆技术是当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施工中最常用的防渗漏施工技术之一。该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主要是利用压缩空气将浆液喷射到土层火灾软质岩浆中的方式,填补水利可能出现渗漏的部位。浆液因为受到压缩空气的冲击后,喷射到土层中相对较弱的位置,然后随着时间的演唱而逐渐的冷却并与土层岩浆固结在一起,形成坚固的固结体,从而达到有效防止渗漏问题发生的目的。经过长期的实践应用发现,高压喷射灌浆技术因为具有操作简单、效率高且成本控制难度低等优点,被广泛的应用于水利工程的防渗施工中。但是由于该技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很多专业的设备,因此其对于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的非常严格的要求。

2.3坝体劈裂灌浆技术

施工企业在运用该技术开展水利工程的防渗漏施工时,必须按照轴线剖开水利工程的坝体,然后再进行劈裂灌浆的作业。这种技术不仅在坝体裂缝以及漏洞修复和治理方面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而且坝体劈裂灌浆技术后,坝体的防渗能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如果坝体的渗漏问题十分严重的话,施工人员必须先做好渗漏位置的标记工作,然后采用坝体劈裂灌浆技术对渗漏部位进行重复多次的灌浆,利用其形成的多层防渗漏层,提高坝体的防渗漏能力。

2.4控制性灌浆技术

所谓控制性灌浆技术实际上就是一种以瓦砾石层帷幕防渗灌浆技术为基础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水利工程防渗漏施工技术,该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不仅对以往的帷幕防渗灌浆技术进行了全面的优化和升级,而且通过控制压力和浆液流量的方式,达到了增强水利工程防渗漏能力的目的。由于施工人员在进行防渗漏施工时,影响浆液质量的因素较多,所以,施工人员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其控制住合理的范围内,才能确保灌浆施工的质量满足水利工程防渗施工质量的要求。反之,假如施工人员在灌浆作业过程中无法有效控制灌浆压力和流量的话,必然会因为灌浆质量无法达到设计标准,影响水利工程的防渗施工质量。因此,施工企业在开展防渗灌浆施工作业时,不论采用哪种灌浆技术,都必须严格的按照要求将浆液流量与压力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充分发挥控制性灌浆技术的优势,提高灌浆作业的效率和质量,确保水量工程防渗灌浆施工的安全高效进行。

3.常见防渗处理中灌浆施工技术问题

处理的措施应急预案的制定是水利工程灌浆施工环节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施工人员在开展灌浆施工作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怎样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和解决问题,是水利工程灌浆施工的首要工作目标。所以,施工企业必须在开展防渗灌浆施工前,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确保防渗灌浆施工的顺利进行。(1)做好水利工程施工的技术准备工作。比如,供风管道的铺设必须旋转轴廊道两侧的墙壁上,确保施工人员在灌浆作业过程中高压风风量供应的充足。灌浆作业开始后,施工人员必须严格的按照事先制定好的方案实施,同时做好各个施工环节的监管工作,在灌浆作业完成后及时开展灌浆质量的检查工作。此外,由于在灌浆作业过程中,肯定会产生废弃的浆液,因此施工人员必须在灌浆作业完成后,及时的开展废弃浆液的清理工作,避免因为废弃浆液清理不及时而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的发生。(2)合理选择和使用灌浆技术。施工人员必须在灌浆作业开始后,确保施工现场底面的平整度与清洁度,按照要求清除施工现场的杂物,避免因为杂物影响钻孔的质量。在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才能开始灌浆作业。首先,做好钻孔施工环节的管理工作,严格按照要求排查可能影响钻孔质量的因素。如果钻孔过程中出现突然停止的问题,必然会因为钻孔精确度出现偏差,影响后期灌浆作业的施工。另外,施工人员在开展灌浆施工时,必须切实做好施工技术的摸底工作,仔细研究施工方案的每一个细节,才能确保钻孔灌浆施工的安全顺利进行。(3)如果灌浆施工过程中出现了管道漏水的问题,施工人员必须在第一时间采取有力措施开展补救的工作,确保灌浆作业的顺利完成。由于施工现场地质条件的优劣是影响水利工程防渗灌浆施工技术应用效果的关键因素。所以,施工企业必须在灌浆施工开始前,严格的按照要求进行施工现场地质环境的=勘查工作,如果发现施工现场属于可溶性岩石环境的话,必然会因为溶洞产生的巨大腐蚀性,影响灌浆施工的质量。由于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人员进行爆破后产生的强大冲击力也是导致水利工程出现渗漏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施工企业必须在水利工程建设开始前,做好施工现场的地质勘查工作。然后根据地质勘查的数据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安全有序进行。冒水情况是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如果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冒水问题的话,施工人员必须在第一时间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和补救,才能有效降低冒水问题对水利工程建设产生的不利影响。由于水利工程前期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是导致冒水情况在某一固定区域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如果施工企业未能及时的解决和处理此类失误的话,必然会因为冒水问题的越来越严重,影响水利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导致水利工程出现大面积渗水的问题。所以,施工企业在处理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冒水问题时,应该先仔细的调查和理解冒水区域以及冒水量等情况,然后采取水管引流的方式进行处理,然后通过对冒水区域的勘测,找出发生冒水事故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此外,假如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同区域都出现了冒水问题的话,那么施工企业也应该及时的进行灌浆施工工艺的调整,才能确保防渗工作的顺利进行。比如,冒水情况发生与裂缝上面时,施工人员应该现在裂缝处钻孔,然后将孔口管插入孔内引流,在引流工作结束后,才能按照要求使用防水材料进行修补,并完成灌浆作业。

4.结束语

总之,水利工程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程,其在发电、航运、防洪、灌溉、养殖、生态农业等各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防渗灌浆施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仅确保了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降低了水利工程渗漏问题发生的几率,而且为我国社会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华.水利工程施工中的防渗技术[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9,4805:50+67.

[2]陈锦华.水利工程施工中防渗技术解析[J].居舍,2019,36:48.

第4篇:公共管理基础范文

关键词:公路;施工技术管理;基础工作;措施

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为明显的即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最为显著的是开展公路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所以公路施工过程中要重视技术管理基础工作。

1公路施工技术管理基础工作

1.1施工前的主要内容。公路施工前的技术管理的基础工作具体包含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再次对公路施工图纸进行审核,重视设计细节能否达到公路行业的规定技术标准,查看图纸是否完整清晰,图纸当中尺寸与计算单位是否更加精准。第二,对施工方案进行审核,主要是按照公路周围地理环境,核算工程的实际进度可以跟上方案标注的日期。第三,对公路施工当中所需要利用到的工具设备进行审核,重点查看设备配置是否可以满足公路施工的标准。第四,对施工中使用到的材料规格进行审核,审核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不符合公路施工技术管理基础工作要求的项目,一定要及时进行更改,更改要重视与其他部门或者企业沟通,在最短的时间里将问题解决。1.2施工中。公路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来实现建设目标,施工过程中要对工程进度、计划执行情况及时检查,同时做好工程施工以及隐蔽工程的记录,保证工程可以按时的高品质的完成。公路加宽位置的土基回填要及时处理,石渣以及砾石,满足工程设计标准,完成铺设后,及时碾压;新旧交替连接的位置,严格按照标准将台阶挖出,确保分层填筑、压实,完成施工后要及时补强压实;对桥涵部分要根据规定施工,重视所挑选的材料,填料不宜过小,及时控制好压实厚度,要做好边线顺直,保证平整坡面。1.3施工后。公路施工结束后,技术管理基础工作包含检验各项工程、图纸、资料等内容,及时整理总结,完成工程建设后的各项指标要达到检验标准,收集整理竣工所需要的材料,确保竣工验收不受技术管理工作不到位的直接影响。

2公路施工技术管理影响因素

2.1监管力度不够。为了保障公路施工进度与施工质量需要有关部门的监管,可是在实际公路施工技术管理基础工作过程中,企业内部负责人对公路施工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只有在规定时间里完成规定施工任务就可以,造成监管工作无法落实。尤其是引入公路施工先进技术流程中,监管部门未进行有效的监管,不但无法保障公路施工质量,而且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公路施工过程中监管力度不够,容易产生偷工减料的情况,这正是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2.2工程施工技术力量不足。施工承包商技术力量的高低直接对工程施工技术的投入资金产生影响,技术力量不足无法达到工程技术标准,造成施工技术水平大大降低,工程施工与预期目标相脱离,工程质量下降。工程质量受到资金投入影响较大,资金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工程施工管理中参数控制,同时影响工程项目能否顺利运行。2.3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即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传统公路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人员对技术的管理只是从管理层次出发,未实现对施工现场的动态监控,造成公路施工现场施工技术应用杂乱无章,给工程建设质量带来极恶劣的影响,因而我国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还亟待提高,只有具备高素质的管理团队才可以保证我国公路建设的质量。2.4施工路段生态保护力度低下。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人类开展的各项活动除去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之外,也应当考虑到自然因素这个问题,公路施工会侵占很多的土地。只有将自身对自然的影响降到最低,才能够促使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促使区域性生态平衡得到保证,促使环境逐渐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对我国社会稳定性做出一定保证。公路施工环节中应用到的各种路面材料,都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路面材料铺设的过程中,有可能影响地下水的正常流动。现阶段某些施工单位为了有效控制自身的成本,仅仅关注眼前的利益,不会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保护周边环境,从而也就没有办法对当地生态环境稳定性做出保证。

3加强公路施工技术管理的措施

3.1加大监管力度,健全监管机制。为了做好公路施工技术管理的基础工作,要增强监管力度,健全监管机制。第一,公路施工单位内部需要建立对应的监管部门,配备具有丰富经验,具有较强责任心的工作人员。第二,有效对公路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管理,例如施工前一定要严格监管公路设计图纸的科学严谨性,施工过程中监督管理施工进度与质量。第三,重视在监管过程中,做到政令统一,奖惩得当。如此一来才能够实现对公路施工技术管理基础工作的人员的管理。3.2强化技术工作管理。公路施工中,为了将技术管理工作做到位,就要增强技术责任制,建立管理组织机构,针对技术人员,一定要真正意识到技术管理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出技术管理的作用。技术管理的依据是国家的规范规定。要严格按照施工特点,适当的制定出技术管理制度,同时进行贯彻落实。具体施工流程中,一定要持续进行完善。严格依靠规章制度开展技术工作。面对技术管理工作,一定要定期进行检查,按照建制进行公路施工工作,实现总结评比,培养技术与业务人员,提升晋升空间,激发出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3.3做好公路工程施工的层级管理。为了做好公路工程施工的层级管理,就一定要做好施工环节的管理分工,重视对工程技术要点数据的监控以及验收。施工现场管理当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员冗余,职责混乱,所以要重视维护施工秩序,明确职责分工,健全领导机制,合理分配工作任务,每一名工作人员都可以在任务当中各司其职。施工管理中,做好人员配置,合理调配人力资源,保证资金、技术等可以实现优化配置的目的,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并且,验收管理在施工管理当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工程验收时,施工方要重点对施工原始数据实验记录与自检数据资料进行研究,重视管理技术资料的归档,施工技术管理时,做好工程数据的验收工作。3.4加强技术人员培训。公路工程施工中工序繁多,施工技术与工艺较为复杂,技术与工艺操作效果受技术人员的自身能力所决定,所以技术管理工作要将技术人员培训当做关键的任务。把规范学习、技术培训当成培训的重要内容,按照施工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充实技术人员的理论知识,增强施工技术人员的技能学习水平,从而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职责。一定要对技术管理人员进行先进管理方法与经验的传授,同时建立互相交流的平台,促使其在经验交流当中更新自身的技术操作,发挥查漏补缺的作用,全面提高技术操作水平与管理能力。

总之,从公路施工的角度来说,技术管理水平的优劣,直接与企业的信誉以及经济效益有密切的关系。公路施工当中,技术管理包括审核图纸、施工方案的编制、优化施工流程等工作。利用技术管理,保证施工良好运行,提高企业管理水准,充分将工作人员、机械以及材料的作用发挥出来。实际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工作人员的职责,增强对技术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技术管理水平,确保公路施工的总体质量。

参考文献:

[1]邹国江.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基础工作与强化措施[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7,40(11):194-195.

[2]高营强,张成辉.公路施工技术管理基础工作及加强措施探析[J].技术与市场,2017,24(09):263-264.

[3]黎红英.公路施工技术管理基础工作[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5,38(06):33.

[4]高敏亨.浅析公路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性[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9):172.

[5]王斌成,李聪.公路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性及管理策略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8):238.

第5篇:公共管理基础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渗漏;防渗灌浆施工技术

水利工程也被称为水工程,是用于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达到除害兴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匮乏且严重分布不均的国家,在古代就已经兴修水利以缓解用水困难,但古代技术有限,水利工程惠及的民生范围较小,且仅用于农业种植和货物运输。随着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民生需要,当前我国对水利工程更加重视,水利工程被广泛用于防洪泄洪、发电、农业种植及民生日常用水所需。

1水利工程的防渗问题

治理得当、质量过关的水利工程,是真正解决民生问题的工程。水利工程承受着水带来的冲击,还有风吹日晒的煎熬、雨雪风霜的侵蚀,一旦施工中有不当操作,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演变成渗漏问题。因此防渗不仅在施工中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建成后要日常关注的问题。只有前期规划、建设做到位,工程才能长久地发挥重要作用,更能减少后期维护的费用。

1.1自然原因导致的渗漏问题

水利工程坐落于江河之上,部分工程周边丛林、山川叠嶂,可能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水、地震等破坏力严重的自然灾害,对水利工程造成破坏,引发渗漏问题。即使没有自然灾害的发生,地壳运动带来的地表沉降和一年四季的风雨霜雪、温度变化等自然现象对水利工程主体日复一日的风化侵蚀,也可能造成水利工程的渗漏问题。

1.2人为原因导致的渗漏问题

从前期选址、规划、设计,到后期施工、验收、维护,每一道工序、每一项进展都与工程质量息息相关。比如,工程前期对地质勘探与周边环境调研不足,工程设计图就可能出现施工偏差,给工程埋下渗漏的质量问题隐患;施工中,采购及质检人员对施工材料质量把控不严,导致工程不符合设计和使用要求,渗漏随时会发生;施工人员不够专业、工序不够严谨,管理人员验收不够细致,也都无法对工程质量有良好的保证,都可能出现渗漏,导致水利工程存在隐患,影响民生。

2水利工程中渗漏的表现形式

2.1变形缝渗漏

变形缝渗漏主要是由于在施工过程中未对止水带进行加固,使止水带的稳定性未达到要求,偏离中心位置,导致混凝土浇筑后出现不平整的麻面和孔隙。同时,振捣中施工人员工作态度不严谨,混凝土密度未达到要求,也会引发变形缝渗漏,最终影响水利工程的质量。

2.2施工缝渗漏

在普通的建设工程中,钢筋混凝土材质的墙梁柱因用量较小能够快速浇筑完成,但水利工程中混凝土墙梁柱施工面积、体积庞大,为了方便快捷地进行施工,施工人员会采取小面积、多次浇筑完成的方式。多个小面积的衔接会产生缝隙,施工过程中如果缝隙处理不当,就会引发渗漏,从而影响工程质量。

2.3穿墙管渗漏

穿墙管又叫作穿墙套管、防水套管、墙体预埋管。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当密切注意穿墙管等内部设施的渗漏问题。穿墙管内的水管、电管等管材、设备会影响水利工程的日常运作,管道连接处的焊接牢固程度不符合设计要求、施工规范等,同样会给水利工程日后发生渗漏带来隐患。

2.4大面积渗漏

水利工程中,大面积渗水情况不多见。大面积渗水是工程主体受到河流本身的冲击,以及自然环境和人为等原因使工程本身产生孔洞和裂缝,细小的问题若未被及时发现,就会逐渐演化、扩大造成大面积渗水。

3水利工程防渗灌浆施工技术

灌浆是通过钻孔(或预埋管),将具有流动性和胶凝性的浆液,按一定配比要求,压入地层或建筑物的缝隙中胶结硬化成整体,达到防渗、固结、增加强度的工程目的。灌浆按其作用可分为帷幕灌浆、固结灌浆、回填灌浆、接触灌浆、接缝灌浆、补强灌浆和裂缝灌浆等;按灌浆材料可分为水泥灌浆、黏土灌浆、沥青灌浆及化学材料灌浆等。不同的作用、配比及施工技术会有不同的灌浆种类产生,而近年来随着科技与施工技术的发展,比较常用的灌浆技术是高压喷射灌浆技术、劈裂灌浆技术、控制性灌浆技术及防渗帷幕灌浆技术。

3.1高压喷射灌浆技术

高压喷射灌浆技术是指利用高压射流的冲击力破坏被灌土体,使浆液与土粒掺和凝结,从而形成防渗板墙的一种施工技术。此施工技术也有三种方式,即定喷、摆喷、旋喷。定喷可形成薄板墙,适用于低水头的防渗工程;摆喷可形成较厚的板墙,适用于中低水头的防渗板墙;旋喷可形成桩柱状凝结体,主要适用于地基加固,同时也可适用于高水头的柱列式防渗墙。实践证明,高压喷射灌浆技术具有操作相对简单、施工效率高、成本控制较好等优点,但也要注意,采用高压喷射灌浆技术施工时,必须根据施工地点的实际情况确定施工参数,这对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的专业性及操作专业设备的技能掌握要求非常高,每个技术参数之间的关联性都会影响施工效果。另外,进浆量、进水量、浆液浓度也必须得到严格的把控,这样才能确保施工质量。

3.2劈裂灌浆技术

劈裂灌浆利用水力劈裂原理,在坝轴线上钻孔、加压灌注泥浆形成新的防渗墙体。堤坝体沿坝轴线劈裂灌浆后,在泥浆自重和浆、坝互压的作用下,成为与坝体结合的防渗墙体,堵截渗漏;与劈裂缝贯通的原有裂隙及孔洞在灌浆中得到填充,可提高堤坝体的整体性;通过浆、坝互压和干松土体的湿陷作用,部分坝体得到压密,可改善坝体的应力状态,提高其变形稳定性。劈裂灌浆具有设备简便、操作方便、可在施工地点就地取材、无环境污染以及造价成本低、防渗效果好等优点。劈裂灌浆技术适用范围广,能够对坝体内部进行应力调整,降低应力水平,解决坝体的渗漏和变形稳定问题,这是劈裂灌浆的技术优势。运用劈裂灌浆技术时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操作,否则不仅达不到预想效果,还可能引起坝体坍塌,发生安全事故,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3.3控制性灌浆技术

控制性灌浆技术在水利工程中属于新兴施工技术,并逐渐普及。控制性灌浆技术的基础是瓦砾石层防渗帷幕灌浆技术,而控制性灌浆技术延续了瓦砾石层防渗帷幕灌浆技术的优点,又对其缺点进行了改进,使传统灌浆技术得到改变,并进一步完善了传统灌浆技术。控制性灌浆技术是在水泥砂浆或混凝土中加入控制液,以此控制水泥砂浆或混凝土的凝固时间,从而达到该技术核心即控制浆液流态、浆液凝固时间、浆体与渗漏水体三个方面。工程实践表明,控制性灌浆技术有效解决了串冒浆和压重不够等问题,能防止浆液大量流失,有效控制液压与流量,适用于复杂地层的防渗处理。控制性灌浆技术因其工艺简单、针对性强、工期短、工程质量高、成本低、堵漏加固效果好等优点,常用于工程中一些难以探查渗漏的部位。

3.4防渗帷幕灌浆技术

帷幕灌浆技术也叫止水帷幕技术,是将浆液灌入岩体或土层的裂隙、孔隙中,形成连续的阻水帷幕,以减小渗流量和降低渗透压力的灌浆技术。帷幕顶部与混凝土闸底板或坝体连接,底部深入相对不透水岩层,以阻止或减少地基中地下水的渗透;与其下游的排水系统共同作用,还可降低渗透水流对闸坝的扬压力。水利工程在采用了帷幕灌浆技术后,灌浆洞壁潮湿的现象得到明显改善,且无渗水现象的发生,对水利工程后期投入运营阶段的提前蓄水、按时发电打下了良好基础。20世纪以来,帷幕灌浆一直是水工建筑物地基防渗处理的主要手段,当地基出现渗漏时,帷幕灌浆技术是有效的应对策略,对保证水工建筑物的安全运行起着重要作用。而帷幕灌浆技术使用的设备、施工工艺也相对简便,对节约工程造价做出了贡献。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绕塞返浆、串浆、浆液渗漏等问题,但随着经济与技术水平的提高,这些问题都会得到解决,能更好地在水利工程中发挥帷幕灌浆技术的优势。

4灌浆施工技术的质量把控

我国地域广阔、地质地貌多种多样,水利工程属于地上、水下结合建筑,灌浆技术的应用既可以有效处理大坝基岩,又能起到加固水下隧道墙体、防渗堵渗、衬砌回填、坝体接缝等作用。可见,灌浆施工技术对中国水利工程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而在大力推广的同时,也应该更加重视质量的把控。灌浆施工技术的程序,根据实际情况一般可分为两种,逐段式灌浆法和一次灌浆法。遇坡度较大岩层施工时,大多采用逐段式灌浆法。逐段式灌浆法的操作是自上而下,对灌浆压力的要求较高,且钻孔的深度一般在3~6m,灌浆后必须保证浆液凝固达到要求;一次灌浆法与逐段式灌浆法基本相似,但要求不同,一次灌浆法深度比逐段式灌浆法深,一般在10m左右。水利工程的前期地质勘测工作尤为重要。勘测中如遇到可溶性岩石,那么附近可能有溶洞出现。而溶洞具有腐蚀性,应及时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和工程防腐蚀设计。若地质勘察时未发现问题,则应在主体施工前对土质进行采样分析,核对地质勘察报告,确保水利工程基础的稳定性。施工时如遇冒水情况,尤其是冒水点比较集中、频繁,地点比较固定时,通常是因前期施工不当而造成的质量问题,可能影响整个水利工程。为此,处理冒水问题时,要先对冒水区的水量大小进行勘测,然后使用孔口管引流,做好现场记录和相关密封工作。如在不同地点出现冒水现象,对于防渗灌浆技术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在灌浆防渗工作完成后,使用防水材料将冒水点补好,防止二次冒水。

5结束语

产生渗漏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防渗处理灌浆技术更应根据渗漏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施工细节的安排也决定了灌浆施工的质量结果。水利工程是国家经济建设中基础性、民生性的重要工程,灌浆施工技术的不断完善是保障水利工程顺利开展的关键,要重视并做好防渗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水利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永收.水利工程堤防防渗施工技术解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9,4(14):103-104.

[2]朱建生.劈裂灌浆技术在水利土坝工程中的应用[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7,46(12):63-64.

[3]阮伟芳.控制性水泥灌浆技术在海堤应急堵漏加固工程中的应用[J].水利科技,2019(3):40-43.

[4]柴长标.水利工程中防渗处理与灌浆施工技术探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7,45(11):100-102.

[5]郭莹.水利工程中的防渗处理灌浆施工技术[J].北京农业,2015(35):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