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托管培训总结范文

托管培训总结精选(九篇)

托管培训总结

第1篇:托管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国际工程项目 委托培训 多维度柔性化管理 “准时制”培训

柔性化管理是现代企业为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激发员工的创造性、满足柔性生产的需要应运而生的一种对“稳定和变化”进行管理的新方略。柔性化管理在国际工程项目委托培训中的研究与应用基于对两个命题的思考:一是国际工程项目委托培训需要怎样的培训模式?二是该培训模式需要怎样的管理模式?

作者所在单位在承接国际电力工程项目的委托培训中,适应其特殊性要求,创建了“准时制”培训模式,并围绕该模式,进行多维度柔性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为校企合作实施国家“走出去”战略提供了新思路。

1.国际工程项目委托培训的特殊性要求

1.1利益主体多元化

国际工程项目委托培训至少涉及“三方四体”:工程项目承包方(即委托培训的甲方)、培训机构方、业主方以及业主方的学员。在共同的培训目标下,各主体都有己方的既定目标,并希望己方的既得利益最大化。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必然造成各方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之中又存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冲突。尤其是学员,其个体利益呈松散表象,但这种个体利益的集合,极易形成群体利益乃至上升至组织最高层面,引发深层次的矛盾冲突。.学员个体属于委托培训合同中的第三方,学员生源的选拔不受甲乙任何一方左右,作为乙方的培训机构则更在学员管理上缺乏组织权威性。

1.2行政体系复杂化

国际工程项目委托培训在培训教育、培训安全、外事服务、外事安全、食宿卫生、医疗保障等诸多方面有专门规定且要求及时响应,涉及到教育培训机构的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外事部门、教育部门、公安部门等政府管理机关,行政体系复杂。

教育培训机构的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分工界限清晰,在各自分管领导下各司其职,确保了常规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但应对这种多方位的“快速响应”要求时,显得弹性不足,反应迟钝。

1.3培训目标市场化

国际工程项目委托培训具有“准时制”生产属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培训目标由业主方或委托方主导,受委托方制定的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必须紧密切合工程实际并得到其认可和批准。培训各环节的时间节点必须服从工程进度,需要精细控制。业主方和培训委托方具有极强的功利性,对培训质量和进程的严格监控以及培训目标,在合同中均有明确规定,培训机构调整权小,必须严格履约。

1.4培训对象差异化

培训对象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化背景差异、学习习性差异和语言文字差异三个方面。各国教育环境以及对国民教育层次的规定不同,加之各国学员学习习性差异,学员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在培训实施前为不确定因素,无成熟培训大纲可借鉴,培训质量和进程的精确控制成为难题。语言文字不通导致沟通障碍,交流过程中翻译环节的存在造成信息的传递可能出现缺失或失真,容易产生歧义或误解。因社会制度、、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带来的价值观、对于事物的认知态度和处理事物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外双方会出现难以预知的、突发性的矛盾冲突。特别是,我国承建的涉外工程多在不发达国家或地区,多数学员来自于当地具有一定社会背景的家庭,在异国他乡因优越感的消失而产生强烈的自卑,表象上却呈现出强烈的自尊。外籍学员这种矛盾心理的集中体现是对刚性的规章制度管理有着“先天”的抵触情绪。这些问题给培训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学员管理等带来困难。

2.国际工程项目委托培训的多维度柔性化管理

2.1多维度柔性化管理内涵

必须指出国际工程项目委托培训与准时制生产的本质不同在于培训对象不是冷冰冰的产品,而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活生生的人,需要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进一步延伸为“以学员为主体”,通过建立高度柔性的组织机构和建设高度认同的组织文化,将管理维度从自身团队横向扩大到战略联盟团队,纵向延伸到培训学员,提高组织协调的灵活性和响应的快速性,激发管理团队和培训学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完成培训任务、实现培训目标。

2.2多维度柔性化管理前提

通过委托培训的合作管理模式使甲乙双方结成共同利益下的战略同盟,是实施多维度柔性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中国公司在承接经济不发达国家(地区)的工程项目时,因业主方缺乏工程技术人员导致项目建成投运数年后仍无法接管,而不得不长期派员代为运行维护及生产管理,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和管理问题。基于国际工程项目开展委托培训,是中国公司为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通过培训不仅有利于当前某项工程项目的实施和移交,还可以培养信赖中国制造、中国技术的业主方工程技术管理人员队伍,建立中国特色的技术标准体系,促进两国在该领域的长期合作。因此,合作管理模式对于甲方的价值是有利于实时、全面、准确地监控培训教学的进度和质量;根据工程需要对培训及时提出调整意见;有效提高管理人员专业素养;尤其是有助于甲方与学员建立感情纽带,以利于今后市场的巩固和发展。

合作管理模式使乙方得以充分享用甲方的天然盟友资源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甲方在学员管理方面的权威作用,并借助于甲方搭建与业主方的信息通道,必要时,由业主方对学员形成行政命令,从而缓解学员管理压力。

2.3多维度柔性化管理目标

教育培训机构当准确把握培训委托方的战略意图,在多元化的利益主体中,找出各自利益中的共同价值,以多维度的柔性化管理,保障培训的顺利实施。通过实现培训目标来服务于甲方战略目标,从而实现培训机构自身的战略目标。国际工程项目培训管理目标分析图见图1。

第2篇:托管培训总结范文

.构建“培训参与”管理制度。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管理,采取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培训单位派出一名参与者跟班培训,近距离熟悉职业人才的培训需求和培训满意度,完成培训调查和服务。培训结束后,参与者要及时对培训班开展情况和职业人才培训表现情况进行评估并形成总结报告。

二、探索科学的教育培训考核评价体系

实施动态管理,探索完善科学的教育培训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客观地评价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1.探索教育培训的立体化考核方法。要采取多种手段,着力拉大对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考察的时空跨度。要运用多种渠道、通过不同的视角,积极拓展教育培训的广度和深度。发放征求意见表,多方面采集道路运输主管部门、企业、职业人才的意见,形成立体化、多效性的考核方法。2.健全教育培训的考核指标体系。健全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教育培训的责任制,细化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岗位要求的考核评价标准,完善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要反映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通过教育培训在工作业绩、职业素养上的提升。

三、建立以高职院校为依托的教育培训管理运行机制

一直以来,道路运输企业举办的教育培训都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如职业人才的情况和知识层次参差不齐,针对性较差,难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各企业参与培训人数太少,造成培训成本升高。如果道路运输企业能利用以高职院校为依托的行业职业人才培训体系,联合起来构造一个培训目的明确、人才层次基本相同的教育培训阵地,就有利于人力资源整合,提升培训效果,并能为更多的道路运输企业服务,真正建立起以高职院校为依托的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教育培训的管理运行机制。

1.发挥高职院校和培训机构对教育培训的重要作用

抓好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的教育培训质量是建立依托高职院校的教育培训管理体系的前提和基础。道路运输行业要重点抓好职业人才的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发挥道路运输职业资格制度建设对职业人才综合素质提升的促进作用,鼓励各类交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积极承担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的职业培训任务。

2.加强教育培训师资团队建设,打通教育培训的通道

建立一流师资队伍,将讲座、研讨、参观、答辩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通过教育培训与研讨交流相结合,课内教学与现场参观相结合,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相结合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鼓励职业人才走上讲台,交流工作中的经验体会,既能在课堂上被专家的讲解吸引,又能在课间与专家互动、研讨,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如果没有一流师资队伍的保证,没有教育模式的创新,不能适应有实践经验职业人才的需要,职业人才的教育培训就不会有生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研究机构,健全结业证书制度,从而提高继续教育教学效果和效率。

3.建立以高职院校为依托的“人才资源共享”的管理运行机制

第3篇:托管培训总结范文

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围绕慈善法各方纷纷发声。有专家学者和慈善组织的领导,对慈善法进行解读和解析。各地慈善组织也纷纷学习慈善法,对其内容有了越来越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各地慈善组织要进入到深层次的研读和结合具体工作贯彻执行阶段。2016年6月7日,为了慈善会系统内的各地慈善组织能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贯彻执行慈善法,中华慈善总会特别举行了“学习贯彻慈善法培训班”。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部分地市慈善会的慈善组织代表共计400余人齐聚宁波参加培训。

培训会空前盛大,内容丰富详实,分量厚重。培训会由中华慈善总会秘书长边志伟、中华慈善总会会长助理陈砚秋主持;浙江省政协常务副主席、浙江省慈善总会会长陈加元致欢迎辞;中华慈善总会会长李本公发表讲话;民政部民间组织服务中心党委书记刘忠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副主任杨思斌教授对慈善法进行了解读;浙江省慈善总会副会长李刚、湖北省慈善总会秘书长谭光华做了经验介绍;中华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王树峰做了会议总结。让400多位慈善组织代表享受了一场饕餮盛宴、精神大餐。

下面将学习贯彻慈善法培训的精神内容简单概括总结,以便大家学习参考。

中华慈善总会会长――李本公

李本公会长指出,慈善法出台以来,各地慈善组织结合各自实际认真学习。在此基础上,各慈善组织应进入深层次的研读和结合具体工作的贯彻阶段。李会长主要从两个方面谈了如何认识慈善法和如何贯彻慈善法。

第一,慈善法是以法律的形式把正能量和主流思想确定下来,建立了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法律主体框架。慈善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慈善事业进入全面法治时代,大大有利于中华慈善总会和全国慈善会系统的发展。

第二,慈善会系统要忠于法律,认真学法执法,做依法开展慈善的模范。李会长强调,慈善法有很多制度创新和更加严格的制度和规定,需要结合慈善会实际情况深入研究,从思想上、工作上适应法律的规定,做到既要按照慈善法的规定进一步规范、又能依据慈善法的制度创新去大胆开拓。特别要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拓宽眼界扩大慈善内涵;研究、试行慈善信托;积极拓宽合作领域、扩大合作对象群体;高度重视项目协议的起草、推敲和审议;努力使慈善法的各项具体规定在慈善会系统落地。

此外,李会长还提到了慈善法规定的捐赠人有关的查询和复制其捐赠财产管理使用权利;志愿者实名登记、服务时间、服务内容、服务评价以及意外保险;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一些问题的指导意见和看法。

最后,李会长强调,学习慈善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把慈善法学习好贯彻好也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关键是要起好步。慈善法的出台标志着慈善事业进入了一个依法治理的健康发展时期。李会长呼吁大家共同努力,认真学习,学以致用,开辟全国慈善会系统快速发展的新局面。

民政部民间组织服务中心党委书记――刘忠祥

刘忠祥书记从《慈善法的制度创新》的角度深度解析了慈善法。他认为慈善法有十大制度创新:

第一,界定了“慈善”,使“慈善”与公益并行不悖;第二,明确了慈善组织的组织形式和设立程序,“双重负责”的大门被叩开;第三,公开募捐资格从身份确认到资格许可,打破终身制;第四,创立“慈善信托”,使“慈善信托”得以落地;第五,慈善组织年度慈善支出和管理费用标准的规则,更符合慈善组织多样性的实际;第六,整合信息平台,提升了信息公开的效率;第七,企业捐赠年度结转,促使大额捐赠增多;第八,明确行业组织的法律地位,促进行业自律;第九,明确应当建立慈善组织评估制度,进一步推动包括慈善组织在内的社会组织评估工作发展;第十,年检改年报,提升慈善组织的自主性。

刘忠祥书记对慈善法做了一个基本定位,他表示,慈善法是社会领域的重要法律,是慈善制度建设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是慈善全环节的法律,兼具组织法、行为法、促进法;是慈善组织法、是慈善组织的行为法;是《基金会管理条例》的升级版。慈善法的制度创新,对政府、慈善组织、社会公众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由于法律位阶比较高,必将促进慈善事业特别是慈善组织健康发展。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副主任――杨思斌

杨思斌教授着重从法学的角度,通过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详细讲解了如何运用法治思维运作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活动。法治思维是符合法治精神的思维模式即以合法性为出发点,追求公平正义为目标,按照法律逻辑和法律价值观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杨思斌教授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解读。

一、法治思维与慈善活动。杨思斌教授指出要用法治思维开展慈善活动就要守住合法性底线、明确公权和私权的界限、以权利和义务为线索、运用法律逻辑(概念、原则、解释、推理等)分析问题、遵循正当程序、遵守法律规则(合同或协议)。

二、慈善组织制度。主要从慈善组织的内涵与外延、慈善组织的登记和认定、慈善组织的治理、慈善组织的财产几个方面对慈善组织的制度进行了解析。

三、慈善募捐与捐赠。杨思斌教授阐释了定向募捐的要求、公开募捐资格、公开募捐方式、互联网募捐规范、慈善捐赠与慈善募捐和民事赠与的区别、慈善捐赠客体等问题。

四、慈善信托。杨思斌教授从其概念、意义、如何设立等角度进行了解析。他指出,慈善法所称慈善信托属于公益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慈善目的,依法将其财产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照委托人意愿以受托人名义进行管理和处分,开展慈善活动的行为。慈善信托能为慈善事业带来一定影响:慈善信托使捐赠人的权利与地位大幅提升,将会导致大量的捐赠人选择慈善信托。委托人捐赠后的财产被固定化,具有独立性,是一个新的法律工具。慈善业引入一匹黑马――信托公司。如何设立慈善信托:1.签订信托文件;2.履行备案程序;3.慈善信托的受托人;4.信托检查人。

浙江省慈善总会副会长――李刚

浙江省慈善总会副会长李刚介绍了浙江慈善工作近年来运用市场理念开拓创新的做法,理念更新推动创新实践,慈善工作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在“十二五”期间,浙江省慈善总会以抓基金、抓基层、抓基础为切入点,克服种种困难,积极推进理念、劝募、服务、管理、激励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努力打造慈善品牌,不断提高社会公信力,慈善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

李刚副会长还提出将以需求为导向、市场为平台,强化创新实践,拓展工作领域,推动劝募市场化,努力打造“现代大慈善”的发展目标。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到以下几点:理念创新,解读慈善法,坚持“大慈善”发展导向;信息化创新,推动互联网+慈善,大力发展小额劝募;劝募创新,购买政府服务,探索股权、房产、知识产权等捐赠;救助创新,推进精准扶贫,切实提升应急救援能力;义务工作创新,拓展服务领域,不断提高义务工作社会影响力;组织管理创新,强化能力训练,进一步完善监督激励机制。

湖北省慈善总会秘书长――谭光华

湖北省慈善总会秘书长谭光华介绍了湖北省慈善总会在“建制度、搭平台、抓服务,努力实现慈善工作的规范透明”方面的努力,并介绍了互联网时代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做好慈善服务与创新。

一、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内控措施,做慈善法眼中的“三好学生”。

二、加强平台建设,实现信息公开,做慈善法眼中的“透明法人”。1.捐赠善款全流程公示;2.捐赠档案全记录保存;3.捐赠项目全方位监督。

三、加强活动策划,拓展宣募空间,做慈善法眼中的“服务明星”。1.脱贫攻坚,慈善助力,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2.助医助学,轻松众筹,服务困难群众迫切需求;3.上下联动,团结草根,服务会员及志愿者团队。

中华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王树峰

中华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王树峰做了培训会总结。王会长讲到,会议紧紧围绕慈善法解读,并结合慈善会自身特点,深入研究新形势下依法行善、依法创新的重要举措,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他强调,全国慈善会系统要继续持久深入地学习领会慈善法;要以慈善法为依托,规范与拓展慈善工作;要勇担重任,积极组织宣传慈善法精神,将本次培训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下去。

第4篇:托管培训总结范文

由组织学习的发展历程可以知道,现在已经进入了学习型组织创建时代。同时,在实践中,培训工作从业者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简单地说,培训从业者应当扮演三个新角色:战略执行伙伴、学习专家和变革推动者。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的培训从业人员目前过多地被一些琐碎的事情分散精力。所以,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要求企业进行培训发展变革,利用学习型组织创建的思路和方法来支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设,因此培训行业发展外包势在必行,而且可行。

本文将从组织学习的现状、未来趋势,智慧托管系统的特点、作用及实践案例分享等方面来阐述智慧托管系统对组织学习变革的重要性。

组织学习的现状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社交网站、在线培训课程、录像资源、在线社区、维基百科、博客、播客、推特、电子书以及其他网络媒体等方式获取知识。这些突破了时间、地点的种种限制,能够使个体自主安排学习进度,使之充分享受网络学习乐趣的学习方式,使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学习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目前社会对培训行业认知上的偏差,影响着公众对整个行业的认可度:近期中央“严禁干部参加高收费培训项目”的通知及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呼声,引发了社会大众对管理培训行业的高度关注。组织学习的“扁平化”和“普及化”,意指专业教育培训管理公司能够为组织的整体学习提供系统的帮助和支持,这必将导致培训行业重新洗牌,大量管理培训公司和机构将面临倒闭或重组。培训行业亟待通过自我突破和创新,重塑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

学习需求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实效和体验,故教育模式必须做出改变。在体验经济时代,受教育者个人及其组织的学习需求已经发生了改变,纯理论、学术性的教学内容,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会彻底毁掉受教育者的学习体验。只有更加实战的内容、互动的教学方式以及同时满足个人成长和组织发展的学习模式才会有市场。

组织学习的未来趋势

在互联网时代,知识信息的碎片化使得系统性的学习显得更加必要: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加剧了信息的碎片化,铺天盖地的信息使得人们花在选择上的时间越来越多。由于机会与时间成本的增加,零散的、不成体系的学习将导致效果大打折扣。培训工作者所要做的,就是为学员甄选和整合碎片化的知识和信息,对不同的领域、岗位、层级应该学习什么、怎么学进行系统的梳理,做出清晰的定义,形成科学的课程和训练体系,使学员有步骤地开展进阶式的学习,逐步提升各项能力。

课堂培训将从以培训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员为中心,更加关注学员的学习体验:培训课程在内容的设计上将更多地以学员需求为中心,进行量身定制,这要求培训师能够认真倾听学员的困惑,并且有能力和意愿根据受众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安排和调整培训课程内容。另外,在培训过程中,培训师和学员的角色将发生调转,培训师的“明星效应”将渐渐淡化,培训师更多的是充当教练和引导师的角色,把“舞台”让给学员,让学员在培训的过程中找到“闪光”的感觉。翻转课堂、私董会、沙盘、工作坊、世界咖啡等新的教学模式将取代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学员在培训师的辅助下,自设学习目标,通过体验和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从而成为学习过程的主宰。

社交网络与移动学习将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形成O2O混合式学习模式:在移动互联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将通过社交网络学习。当社交和学习联系起来时,就意味着一种合作的、及时的、与个人独特工作环境密切相关的学习方式。在社交网络的范围内,学习将越来越趋于简单、透明和公开,学习者将更侧重于怎样通过频繁的创新来缩短完成任务的时间、减少错误,以便更有效地影响企业。然而,网络培训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培训,因为更深入的、解决问题式的交流与沟通需要面对面地进行,而课堂培训是这一形式的最佳载体。虽然网络培训是企业培训的趋势,但它只是培训的一种形式,不可能完全取代课堂培训,两者需要相互结合,形成混合式的学习模式,满足学员不同阶段、不同时间、不同内容的学习需求。

企业和培训机构将形成互相依托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解决企业关注的问题: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培训部门的经理在与培训提供方―培训机构的面谈中不再扮演考官的角色,而是希望和培训机构建立一种平等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当培训经理们视自己为考官时,他们会刻意隐藏培训需求的信息,对于培训主题和内容有绝对的主导权,而培训师和培训机构的任务是证明自己的实力和双方合作的契合点。相比之下,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关注与专业培训机构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这体现在信息的透明度有所增大,培训机构可以更多地参与到企业问题的诊断和培训需求的确定过程中,并针对企业情况量身定制课程内容。在这种合作方式下,企业与培训机构持续双向的沟通将贯穿整个合作过程,而这种合作方式的益处显而易见:双方的灵活性增大,培训的针对性增强。

智慧托管系统的特点

“智慧托管系统”的主体是各类企业组织,其核心思想是:企业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仅保留其最具竞争优势的业务,而将其他业务委托给比自己更具成本优势和专有知识的企业。

1.基础性。组织学习智慧托管系统所涉及的内容是人力资源、组织规划和学习发展活动的基础部分,即具有基础性,这是组织学习外包活动存在的必要理由。进入21世纪后,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学习领域的应用,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和学习发展活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人力资源从业人员和企业大学从业人员能够将更多的精力聚焦于业务合作伙伴和企业战略变革的实施者的角色上。为了更好地扮演为老板出谋划策的角色,他们必然要将基础性的工作外包给专业机构,以便腾出时间和精力进行战略层面的思考。

2.重复性。组织学习外包活动具有重复性,这不仅体现在外包活动自身的具体内容中,更多地表现在企业对组织学习外包服务需求的重复性上。组织学习外包活动的重复性,是组织学习外包发展的可能理由,企业对组织学习外包服务重复性需求,才使得组织学习外包获得更大的发展动力。

3.通用性。组织学习外包的通用性,即组织学习外包活动不是针对某一个企业,而是满足某一类服务需求,这是组织学习外包的社会属性。

智慧托管系统的作用

1.专业机构规模化社会运作,降低单个企业成本。之所以将多个企业存在的相同的工作(中层管理者通用领导力提升和专业职能能力提升)集中由一家专业机构处理,除了因为专业机构具备很高的技术熟练程度这一专业优势外(需求识别、能力建模、课程设计、混合学习、辅导落地等),专业机构还可使多个企业相同的工作转化为一个企业相同的工作,从而大大降低人工、时间和流程的总成本,降低单个企业的成本。

2.减轻基础性工作和重复性及事务性工作的工作量,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升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工作上。相对于考勤、档案管理、普通员工招聘、组织学习中的通用领导力提升学习培训和专业职能能力提升学习培训等工作,当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和企业大学工作者将更多地关注工作岗位的设计(工作丰富化、扩大化、跨职能团队的建立)、人才梯队建设、绩效考评体系的科学化、组织变革与调整等更富战略性的工作。人力资源管理者和企业大学从业者会越来越多地担负起企业战略落实、组织发展与规划、企业文化重建、关键人才识别与保留等重任,而逐渐摒弃以往作为公司规定执行者的观念和角色,从而有效保持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3.增强企业应变能力,使组织更为灵活。组织学习外包可根据企业需要及时获取相应的技术和能力,保证组织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它不追求对组织学习活动的最终占有,只是对组织学习的结果―人的能力的提升和行为改变加以利用,因此组织管理中的各项职能和业务会更加顺畅和高效,同时企业并未因此增加管理层级和管理人员,这将使组织更为灵活。

4.有效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和组织发展规划的专业性。专业组织学习外包服务商拥有专业的学习专家、先进的培训开发与管理程序和服务,并有着实施相关管理项目丰富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这使其可以专注于相关领域的最新管理实践,从而为企业提供更具前瞻性的服务。

5.促使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有利于社会整体运作效率的提高。分工提高效率,让专业机构做专业的事,优化整个产业链结构,提升社会整体运作效率。

实践案例分享

第5篇:托管培训总结范文

安全技能培训工作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应急管理厅 教育厅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市场监督管理局 能源局关于加强全省高危行业领域安全技能培训工作的通知》(皖应急〔2020〕30号)、《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铜陵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办〔2019〕57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精神,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为契机,以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金属冶炼、烟花爆竹、特种设备、建筑施工等高危行业领域企业(以下简称“高危企业”)为重点,实施安全技能提升行动计划,广泛开展各类安全技能培训,全面落实培训补贴政策,补齐高危行业从业人员安全技能不足的重大短板,大幅度推动提升从业人员安全技能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安全生产人才保障。

    二、工作目标

到2021年底,重点在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金属冶炼、烟花爆竹、特种设备、建筑施工等高危行业领域企业实施安全技能提升行动计划,推动从业人员安全技能水平大幅度提升,具体目标如下:

1、高危企业在岗和新招录的特种作业人员(含建筑施工下同)、特种设备作业人员100%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危险化学品、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特种设备从业人员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比例达到30%以上。

2、努力建设功能相对齐全的铜陵市安全技能培训实训基地。培育1-2个以上具有辐射全市的安全技能实训和特种作业人员实操考试基地;依托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大型骨干企业(集团)、社会培训机构、特种作业和特种设备实操考试点等,进一步夯实安全生产和安全技能培训基础,提升培训供给能力和质量。

3、安全技能培训制度机制更加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各类机构积极参与、职工踊跃参加、部门协调配合、政府激励推动的安全技能培训格局。

三、重点任务

各级、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能职责督促高危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推进实施安全技能提升行动计划。

(一)加强高危企业安全生产一线人员从业资格培训

以新录用员工(含劳务派遣人员、外包施工队伍人员)、转岗职工为重点,支持高危企业面向拟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含建筑施工下同)、特种设备作业的人员开展从业资格培训,具备培训条件的企业可以自主实施,或委托具备条件的职业院校、技工院校、社会培训机构等(以下简称“培训机构”)组织实施。对职工培训结业后,经行业主管部门组织考核取得相应从业人员资格证书,证件取得区间为 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 月31日的,按 300元/人标准给予企业培训补贴,同一职业同一工种不得重复享受补贴,补贴对象具体由行业主管部门结合实际确定。从业资格培训不得少于3天(24学时),每学时45分钟,其中实际技能操作训练原则不低于总课时 60%。其中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金属冶炼、烟花爆竹等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符合《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要求的规定学时。企业或其委托的培训机构在培训开班前,须将加盖公章的《培训计划》,按照组织开展培训班的类型,报送至对口管理的有关主管部门备案,报备内容包括:培训组织实施单位、培训对象、项目类别、培训课时、课程安排、师资安排、教学地点等。

(二)广泛开展高危企业职工岗位技能培训

1、开展新录用人员岗前技能培训。以危险化学品“两重点一重大”装置操作、矿山井下作业、油气管道带压开孔、金属冶炼煤气作业、压力容器作业等风险偏高的技能操作型岗位为重点,支持高危企业对与其签订12个月及以上劳动合同的新录用人员,在合同签订之日起12个月以内实施岗前技能培训,根据培训合格人数,按不低于人均800元标准给予企业补贴。符合规定的劳务派遣人员在派遣期限截止前参加用工企业组织的岗前技能培训的,按不低于人均800元标准给予企业补贴。高危企业新录用人员培训不得少于72学时,每学时45分钟,其中技术理论知识与综合素质理论知识(安全生产、工伤预防等)的培训课时不低于总课时的30%。高危企业与培训机构联合对符合条件的新录用人员(不含劳务派遣人员)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的,按每人每年不低于4000元标准给予企业培训补贴,培训时长为1—3年。

2、开展在职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以在高危企业工作12个月以上且已取得特种作业、特种设备作业资格证的在职职工(含劳务派遣人员)为重点,支持企业开展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对职工培训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按中级工1500元/人、高级工2000元/人、技师3500元/人、高级技师5000元/人标准给予企业培训补贴。符合条件的职工取得初、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可按初级工1000元/人、中级工1500元/人、高级工2000元/人标准申领失业保险技能提升补贴。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认定为重点企业(困难企业)的高危企业,可结合安全生产需要,组织开展职工转岗转业培训,即新培训的工种(项目)与职工目前所从事的岗位工种(项目)不隶属于同一个职业分类之下,具有实质性转岗转业特征的,根据培训合格人数,按不低于人均1200元标准给予企业培训补贴。

各地在开展“岗前技能”、“技能提升”培训课程中,要安排必要的安全技能知识,增强职工安全意识和技能,不可以岗位技能培训替代安全生产一线人员从业资格培训。

2019年各高危行业企业已开展并取得的各类技能等级证书的补贴可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联系申报各项补贴。

(三)强化高危企业职业技能培训考核管理

建立应急管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市场监管、能源管理(发展改革)等分别负责的高危企业职业技能培训考核管理机制。高危企业安全生产一线人员从业资格培训由企业所在地行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省级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确定的管理规程)负责监督管理;高危企业新录用人员岗前技能培训、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由企业所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本级相关行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具体管理规程依照《关于印发安徽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政策释义的通知》(皖人社秘〔2019〕278号)等有关文件执行。

切实加强培训后的考核评价工作,高危企业安全生产一线人员从业资格考试,由行业主管部门按照要求组织实施。启动实施特种作业、特种设备作业实操考试点提升创优计划,坚持“以用为本、能力至上”原则,取消以问答代替实际操作的考试考核方式,强化对职工安全生产技能应用的测评。

(四)加强培训考评机构的监管服务。进一步规范高危行业领域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管理,按照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部门对培训机构设置的标准条件,履行好联合实地核查职责,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技能培训机构目录清单、动态管理和退出机制,并向社会公示公开有关服务信息事项。各级教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会同相关行业行政主管部门指导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加强安全生产领域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和教材开发,要在相关专业教学标准中增加安全生产知识作为必修内容,着力打造安全生产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的主阵地。严格落实国家对安全技能培训教学场所、设施设备等的基础要求,不具备实际操作条件的机构不得承担培训任务。统筹推进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职业院校“1+X”证书制度试点、技工院校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工作,加强工作质量督导,充分发挥技能等级认定的“指挥棒”作用,推动企业建立职工凭技能得到使用、凭贡献提高待遇的评用结合机制。

(五)推进安全生产公共培训平台建设。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应急管理、教体、住房城乡建设、市场监管、发展改革等部门要联合遴选公布1—2家以上安全技能提升培训能力较强的示范职业院校、大型企业(集团),辐射全市高危行业安全技能培训供给,支持申报省级安全生产和技能实训基地和奖补资金。鼓励有能力的企业设立职工培训中心、编制课程体系、建立考核标准和题库,自主实施安全技能提升培训工作。积极支持高危企业与职业院校建立产教融合联盟,支持高危企业依托职业院校设置职工培训机构、实训基地,共建一批安全生产特色职业院校。

(六)落实企业安全技能培训主体责任。高危企业是安全技能培训的责任主体,企业主要负责人要组织制定并推动实施安全技能提升培训计划(含企业职工、被派遣劳动者、外包施工队伍人员),建立特种作业人员、特种设备作业管理台账,新录用特种作业的人员、特种设备作业的人员要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相应资格,方可上岗作业。危险化学品安全作业的特种作业人员,须具备高中阶段及以上文化程度。企业安全培训工作委托其他社会培训机构进行培训的,保证安全培训的责任仍由本单位负责,要落实好培训到位的责任。高危企业要依法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和安全生产费用,并在经费预算中配套安排安全技能培训资金,确保6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培训。

(七)规范补贴申请拨付程序。安全生产一线人员从业资格培训补贴实行分类申请拨付。从业资格证书核发之日即可申请补贴,统一由企业向所在地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确定培训补贴。

申请时须登录所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权限下的安徽职业培训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管理系统”),录入从业资格培训合格人员信息,内容包括:职工姓名、性别、身份证号、手机号码、证书编号、作业(准操)项目类别、所在企业的规范全称、企业或承训单位在金融机构设立的基本账户(开户行规范全称、账号)。同时上传以下申请材料扫描件一份:

(一)安全生产从业资格培训补贴资金申请表(见附件);

(二)承训机构向委托企业依法开具的培训收费发票复印件(仅采取委托培训方式时提供)。

所在地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及时登录管理系统审核申请材料,审核通过的,提交至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未通过的,应说明理由并退回申请单位。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根据实录培训合格人数,于20个工作日内将补贴资金拨入申请单位在金融机构设立的基本账户。

企业新录用人员岗前技能培训、在岗职工技能提升、转岗转业培训的监督管理和资金拨付等,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现行规定执行。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健全补贴资金实名制拨付制度,推动信息共享,严防虚假培训套取、骗取补贴资金等违规行为发生,不断提高补贴资金的安全绩效。

(八)明确补贴经费来源渠道。高危企业安全生产一线人员从业资格培训、新录用人员岗前技能培训、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补贴资金从各地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项资金中列支,安全生产任务较重的地区可在现行标准基础上适当提高补贴标准。符合条件的职工申领失业保险技能提升补贴,按现行有关规定办理,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列支。申请省级安全生产和技能实训基地获批的,其补助资金,由批准的省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认定补助并从省级补助资金中列支。通过现有渠道安排资金,对安全技能实训基地建设、培训教材开发、师资培训、数字资源建设等给予支持。

四、时间安排

实施方案分为动员部署、示范推进、组织实施、总结评估四个阶段,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一)动员部署阶段。2020年6月10日前,各县区应急管理局、经开区安环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辖区提升计划实施方案,并将方案宣传至辖区所有高危行业企业(单位)。2020年6月底以前,各高危行业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单位培训计划并实施。

(二)示范推进阶段。到2020年底前,支持有条件的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大型企业(集团)等新建或提升改造安全生产和技能实训基地,组织学习先进典型经验;联合公布一批安全技能提升培训能力和意愿较强的示范职业院校;推动一批高危企业依托职业院校设置职工培训机构、实训基地。全面推动高危企业实施安全技能培训。

(三)组织实施阶段。2021年10月底以前,各高危企业和有关单位全面实施并扎实推进提升高危企业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工作。

(四)总结评估阶段。2020年11月底以前,各级各单位总结提升行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形成相关工作总结,并用于指导实际工作,建立保障提升从业人员安全技能水平的长效机制。

 五、强化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市应急管理部门牵头,市教体、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市场监督管理、发展改革等部门密切配合的部门联动机制,将各地提升高危企业从业人员安全技能计划实施情况纳入政府安全生产和消防综合考核内容,各高危企业的落实情况作为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审基本条件。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建立工作抽查评估和情况通报机制,细化落实措施,抓好贯彻落实。

(二)落实安全技能培训补贴资金来源等相关政策。将高危行业领域安全技能提升行动计划中相关内容纳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高危企业要在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和安全生产费用预算中配套安排安全技能培训资金,要落实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的相关政策。各地区要将统筹的地区上年度工伤保险基金,按规定比例用于工伤预防的宣传培训。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机构要按照《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事故预防技术服务规范》(AQ 9010-2019),对参保生产经营单位提供日常培训和专项培训。

第6篇:托管培训总结范文

一、北京市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情况

北京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始逐步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至2012年已经推广到全市各级医院。

1.卫生行政部门主导。北京市卫生局多以红头文件进行业务管理规范,同时委托北京医学教育协会开展专业指导和日常管理。经多年努力,打破医院隶属壁垒,整合了北京大学、协和医科大学和首都医科大学等多种培训系统,使属地化管理和培训模式统一得到突破,经认可的培训基地47家。选送住院医师参加培训的单位包括中央、高校、部队、企业、市属、区属和民营在内的各级医院数百家,在培学员3000余人,培训规模居全国之首。

2.就业模式不变。医学毕业生先完成毕业分配,在就业后进行培训,保持原有就业模式,医学毕业生安全稳定感较高。他们由基层单位定向选送到培训基地,完成培训后仍回原单位工作,有利于基层人才队伍稳定。医学毕业生在培训期间的工资和社会保障等费用由所在单位负担,市财政仅投入培训运行和管理经费,政府负担较轻(目前仅为2000万元/年,人均不足8000元/年)。

3.培训管理规范。北京市统一规范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考试考核和师资标准等,成为卫生部制定全国标准的参考和其他省市的借鉴。一是严把培训基地标准,在卫生部培训基地认定标准基础上提高标准。二是强化培训过程管理,制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手册、细则、临床基本功带教手册等。三是强化考试考核结果管理,考试考核整体通过率控制在80-90%,提高培训基地和住院医师的动力。

4.面临的挑战。一是缺乏政策支撑,影响覆盖面。由于相应的保障性政策措施缺乏,选送住院医师参加培训只能靠医院的自觉行为,未形成制度,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人员只达到应该培训人员的40%左右。二是资金投入有限,各培训基地软硬件建设上存在差距;住院医师培训期间工资福利待遇较低,除基本工资外,只有人均约600元/月生活补贴,严重影响培训人员积极性。三是用人单位负担重。住院医师培训期间不在原单位工作,工资、津贴和社会保障费用等由原用人单位承担,增加了用人单位的成本。

二、北京市实行以人事政策支撑的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制度

从2012年8月开始,北京市本着符合首都城市定位,在人事管理上坚持以人为本、分类管理、平等自愿、契约管理的原则,建立将已经有就业单位再送到培训基地的委托培训人员和没有就业单位直接到培训基地参加培训的委托培训人员分类进行人事管理的模式;规范了委托培训人员和自主培训人员的合同管理、岗位管理、人员考核、工资以及社会保障等,提出把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作为报考中级临床医学技术职务的必备条件之一;此外,还设立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服务中心。

1.委托培训人员的人事管理。第一,委托培训人员与就业单位签订聘用合同或劳动合同,占就业单位的岗位,人事档案按就业单位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就业单位与培训基地签订委托培训协议,委托培训人员培训结束后回就业单位工作。第二,委托培训人员由就业单位承担基本工资,缴纳住房公积金,市财政给予定额补助;绩效工资由培训基地承担,参照基地同类人员水平发放,同时将发放情况告知其就业单位,计入缴纳社会保障的工资基数,并单独核定培训基地绩效工资总额。第三,委托培训人员的年度考核,由培训基地提出意见,考核等级由就业单位确定,相关考核材料交送就业单位存档。第四,委托培训人员培训年限计为就业工作年限。在规定的培训期内,未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者,本人与就业单位协商是否继续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就业单位与培训基地签订延长培训协议,培训所需经费由就业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基本工资由就业单位发放,绩效工资仍由培训基地发放。市财政不再对委托培训人员的就业单位给予定额补助。第五,非北京生源委托培训人员的进京审批以及户籍管理,按照原渠道办理。

2.自主培训人员的人事管理。第一,自主培训人员与培训基地签订培训协议,与培训基地指定的劳务派遣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不占培训基地的岗位,人事档案由本人委托有关机构按照规定进行管理;劳务派遣单位与培训基地签订劳务派遣协议。培训结束后,培训协议自然终止,自主培训人员自主择业,人事档案按照招聘单位的有关规定进行移交管理。第二,自主培训人员的劳动报酬参照同类人员水平由培训基地指定的劳务派遣单位负责发放和管理,所需经费由市财政、培训基地共同承担,其中基本劳动报酬、按照规定由单位缴纳的社会保障部分由市财政给予保障,其他劳动报酬由培训基地承担;基本劳动报酬参照同类人员的基本工资水平发放。第三,自主培训人员的年度考核,由培训基地确定考核等级,相关考核材料交送档案存放机构存档。第四,自主培训人员在培训期内,培训年限计为本人的工作年限。除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原因外,在规定的培训期内,未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者,本人与培训基地协商是否继续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参加培训者,与培训基地签订延长培训协议,培训所需经费由个人承担,市财政不再承担其基本劳动报酬以及社会保障单位缴纳部分,其他劳动报酬仍按原渠道发放。第五,非北京生源自主培训人员,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后,被本市医疗卫生单位招聘录用的,依据本市相关规定,可按照当年引进接收非北京生源毕业生的政策办理进京落户手续,到本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的可优先办理。

3.其他人事规定。第一,委托培训人员和自主培训人员的社会保险有关问题,执行国家和本市现行规定。第二,根据《执业医师法》及有关规定,培训人员可以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由所在培训基地负责申报。第三,取得医师执业资格的培训人员应依据《北京市医师定期考核管理暂行办法》相关规定参加医师定期考核。由所在培训基地承担考核任务,并将委托培训人员的考核档案交送就业单位存档,将自主培训人员的考核档案交送档案存放机构存档。第四,对2012年以后毕业的医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北京地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须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作为本人参加中级临床医学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必备条件之一。培训人员培训合格后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可提前一年参加中级全科医学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并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到全科主治医师岗位。第五,全市实施统一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后(2012年起),除培训基地及经批准同意的有关单位以外,北京地区医疗卫生机构不得从医学院校直接聘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在本单位从事临床工作。启动三年期间,采取退休返聘,二、三级医疗机构临床主治医师在晋升高级职称前到基层医疗机构定期服务,医师多点执业等措施予以过渡。

三、讨论

1.其他省市的经验值得借鉴。上海从2010年起,首先用人单位不再从医学院校直接招录临床毕业生。这种做法的优点是促进全市医学院校毕业生能够全部参加培训,但是北京市行政区域内除卫生局所属各级医院之外,三级医院还涉及北大、协和等各高校系统、卫生部等各部委医院、各厂矿医院等,如果下决心用人单位不再从医学院校直接招录临床毕业生,必须采取北京地区所有医院联动方式才能保证。其次,上海市突破户籍管理政策,住院医师根据自身情况直接办理户籍或居住证。这样可以使应届毕业生特别是外地生源不仅在毕业当年必须就业落户,而且有更多机会选择就业单位,但是要和参加培训的住院医师约定,如果培训后不能在北京找到工作单位就业落户,就必须承受户口回原籍的结果。

2.调动各方积极性。1987年卫生部开始在部分部属高校和一些省市进行试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1988年北京加入卫生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同年上海首次实行住院医师制度化培训,1989年天津市也进行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工作。1993年卫生部《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卫教发 [1993]第1号)。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有利于提高医师素质的大事,但是由于涉及国家、单位、个人各方复杂的责任、利益等因素,推进这项工作难度很大。首先,政府要出资承担基地建设资金,以及住院医师就业、户口和待遇等人事政策支持;其次,培训基地要有优先接收培训人员就业、一定的劳务补偿以提高承担培训工作的积极性;还要关注培训人员的工资待遇、解决住宿和就业、户口等,保证住院医师参加培训的热情和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德炳.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2002,12

第7篇:托管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继续教育;培训;科研机构;课题组长;胜任力

中图分类号:G726.82 文献标识码:A

课题制是指按照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确立科学研究课题,并以课题为中心、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位来进行课题的组织、管理和研究活动的一种科研管理制度。课题制逐渐成为我国科研计划运行、组织和管理的基本模式。虽然因科研课题立项的主体、科研任务性质、科研任务量等不同,使课题组的规模、组成形式和管理方式不尽相同,但课题组长在课题组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课题组长培训的必要性

课题组长培训的必要性是由课题组长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依托单位、课题组以及课题组长自身对其综合能力提升需求两个方面决定的。

(一)课题组长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课题组长是课题负责人与领导者,负责科研课题从项目申请、论证、组织实施、成果申报、科技推广等全过程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协调,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科研课题的实施过程管理与一般的工业项目管理类似,但从管理角度来说有很大的特殊性。科学研究是一项高度复杂的探索性任务,具有典型的一次性和独特性,没有可以照搬的先例,并且课题在时间上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在科研任务的时间内,课题研究的成果具有不可挽回性,有很强的不确定性风险。

在课题组中,科研人员开展研究的特点是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合作,人员管理与一般的项目管理也不相同。科研课题通常需要数人、数十人甚至数百人的合作参与才能顺利进行,课题组长要合理选择课题组成员,并根据各个成员的特长确定任务和分工,确定责任和权利,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课题研究的效率。课题组长要根据课题人员构成情况、课题经费的拨付情况等因素,对课题实施做出规划和决策,对研究进程进行时间管理,合理安排研究经费预算。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长需要随时消除课题组内各种不和谐因素,帮助课题组成员熟悉科研背景及现状、学习并掌握相关的专业理论,解决科研关键与难点。另外,课题组长还要和课题的关系人进行沟通协调,为课题组争取更充足的资源与更好的科研环境。

(二)依托单位、课题组和课题组长对培训的需求

每个科研课题都有明确的依托单位,依托单位为课题提供任务书或课题合同中确立的支持条件。在科研实践中,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都有很多的课题,是科研课题主要的依托单位。如何使课题组长更好地开展工作,除提供各种条件支持以外,帮助课题组长提升综合能力,为其提供必要的培训,是依托单位必须考虑的问题。从科研组织的发展来说,为课题组长提供培训,也是造就科技领军人才的必要手段和途径。

课题组长必须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要一专多能,甚至多专多能,成为领导科研进程,实施团队管理,协调内外关系的多面手。课题组长在课题组成立时,可能仅是学术带头人,管理课题组的能力有所欠缺。课题组长自身的角色认知,领导力的提升,管理能力的加强都要求课题组长必须加强这些知识的学习。

二、课题组长培训内容设计思路

(一)做好培训内容的需求分析

课题组长培训的需求分析要围绕培训目标,通过对依托单位、课题组成员、课题组长以及课题委托单位的调研,综合运用各种分析工作来进行。培训需求分析要找出哪些是课题组长需要提升的要素,这些要素中哪些是能够通过培训提升的,并且培训是提升这些要素的最佳方式。

课题组长培训需求获取可通过两个途径,即对特殊情况的调研和对普遍情况的分析。特殊情况的调研是针对具体的课题组长培训项目,对培训对象的依托单位、课题组成员、课题组长本人等开展的调研。通过调研,了解组织和个人对培训内容的需求。普遍情况分析是指培训项目设计者和组织者,对课题组长能力需求的普遍情况进行分析,通过普遍情况的分析和特殊情况调研的比对,发现调研中的盲点。这种盲点包括调研不全面没有掌握的情况,或是个人对能力需求的认知存在偏差等。尤其是需求调研基于培训对象的时候,对普遍情况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当课题组长明确知晓哪项要素需要提升才能提出需求,但实际情况往往是其开展工作未能达到理想状态,却没有意识到某项要素的缺失。

(二)基于普遍情况分析基础上的内容设计

课题组长培训内容设计中,对特殊情况的调研要根据具体培训对象来开展,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设计。对于普遍情况分析,可以根据课题组长胜任力特征的相关研究来进行,将科研人力资源研究中对课题组长胜任特征的研究成果作为培训内容设计的参考依据。

胜任特征是指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者计数,能够将优秀者和一般者区分开的个人特征,包括个人的人格、学识、经验、胆略、才干、修养和能力等等。课题组长的角色是多个单一工作角色的叠加。课题组长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科研人员,同时也是课题组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课题组长在这几个角色上的胜任特征就构成了课题组长的胜任力模型。

课题组长胜任力模型中最基础部分是要具有合格工作者的思想素质和身心素质的胜任力要素。而作为优秀科研人员,课题组长要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熟知专业领域知识和前沿学术动态,有较强的科研创新意识和科学研究实践经验,应该具备坚韧的个人性格,具有分析性思维能力、人际合作能力、人际理解能力、个体创新思维能力、执行力和团队建设能力六个方面的胜任力特征。作为科研活动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在领导力方面,课题组长应该具有战略规划与创新、团队效能发挥、评估与决策和外联能力等四个方面的胜任力特征;在管理能力方面,应具有管理知识与技能、计划与执行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市场思维能力四个方面的胜任力特征。

以上角色胜任力特征的叠加就构成了课题组长的胜任力模型。在进行课题组长的培训课程设计时,要找出课题组长的能力现状与胜任力模型中的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内容设计和课程的编排。在利用胜任力模型的过程中,要分析在这些胜任特征中,哪些是通过培训可以提高的,哪些是培训无法达到的,或对于提高作用不大的。

三、中国科学院在课题组长培训方面的实践

中国科学院是中国最大的国立科研机构,下设一百多个研究所,每年承担的科研课题数以万计。课题制的不断发展,使得课题组长在科研过程中的重要性不断加强,课题组长的培训需求也就日益突出。

中国科学院建有“院级分院研究所”三级培训体系,在部分研究所还有进一步的分级。中国科学院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设有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会,研究会下设有继续教育与培训研究分会。继续教育与培训分会2009年针对各类人员培训情况的调研结果显示,课题依托单位、课题组长以及普通科研人员都提出要加强对课题组长的培训。调研还发现,由于一些课题组长的认识、知识结构和能力与角色胜任力之间的差距,导致课题研究过程受阻,甚至少数课题组长因不了解课题经费管理制度导致职务犯罪。中国科学院针对课题组长培训日益增长的需求,不断加强对课题组长的培训。在实践过程中,由于这类培训可以借鉴的案例很少,所以在推进的过程中,先易后难,抓住重点,积累经验,不断深入。

(一)培训对象界定

课题组长培训具体项目实施中,首先要明确培训对象。在科研实践中,课题组有大有小,大的课题组跨单位,跨部门,成员数百人,小的课题组甚至就一个人。大的课题组,设有专职的学术秘书、行政秘书等,很多管理和协调事务都由秘书完成;而小的课题组,尤其是课题负责人是自然人的课题组,由于人员很少,对于课题组长的领导和管理能力要求就相对较低。课题组大小不同,对于课题组长的能力要求也不同,因而培训内容设计也不同。因此在课题组长培训中,要根据培训目的,遴选培训对象,做到分类施训,尽量将同一类型、规模相差不大的课题组组长集中培训。

中国科学院开展的课题组长培训中,大部分培训计划都是针对规模适中,课题负责人是法人的课题组开展的。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这类课题组数量众多,共性突出,在课题组长培训实施初期,可以做到培训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单位培训资源投入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同时为长期开展课题组长培训积累经验。

(二)培训模式选择

课题组长的培训实施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针对共性知识和能力提升的要求开展;一种是针对不同的个体需要,量身定做相关的培训课程。根据每个人的不同需求开展个性化的培训,虽然培训效果较好,但培训工作量太大,要求投入的培训资源也过多,就现阶段来说,我国科研机构人力资源开发还不具备全面进行个性化培训的条件。

中国科学院在初期的课题组长培训实践中,大部分都是针对共性培训需求开展的,只有极少数的研究所根据个体的不同需要开展个性化的培训。从共性的需求开始,可以用较少的资源投入,得到较大的产出,短期内即可对工作的改善和提升产生明显作用。通过初期培训之后工作成效的显现,提高各方对课题组长培训重要性的认识。随着对课题组长培训重要性认识的提升,培训资源有所增加后,就要开展个性化的培训,为组织的长远发展和个人的成长提供服务。

(三)培训内容设计调研

中国科学院课题组长共需科目培训内容设计主要根据课题组长胜任力模型列出培训要点。培训要点很多,而集中培训时间不能太长,否则工学矛盾就十分突出。因此培训要点不能面面俱到,需要进一步调研,筛选出最亟需加强的科目。

在调研中,各实施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开展,主要目的是挖掘需求,让培训设计者充分了解事实情况。中科院长春分院在开展课题组长培训中,就培训内容面向课题组长、依托单位的领导、依托单位相关的职能部门开展调研。在2011年培训实施过程中,对分院所在地区的148位课题组长,22位研究所领导,40位研究所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开展了调研,主要采用邮件调研、问卷收集、面对面访谈和电话访谈四种调研方式。通过开展调研,将调研结果和胜任力模型中能力素质要求进行综合分析选择,设定培训科目。

(四)培训内容选择

中国科学院课题组长培训初期实践中,主要采用培训班、研讨班等集中培训形式,培训科目集中在提高课题组长的思想素质、科研道德水平和廉政意识;科研经费管理、课题申请、资产管理等科研管理制度;团队建设和项目管理的技能和方法等。这是由组织培训文化的发展阶段所制约和支配的。

在具体实施中,中国科学院在院层面汇总、制定和课题组长培训计划,分院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研究所开展课题组长辅培训。分院层面主要进行针对课题组长能力素质提高类以及政策制度类的培训,研究所主要进行针对本单位的科研制度、科研管理等内容的培训。

四、课题组长培训的进一步提升

课题组长的培训需求在日益增加,但开展课题组长培训难度很大,我国科研机构开展课题组长培训很少。课题组长培训难度主要有:同一个依托单位课题组长人数相对较少;课题组长工作繁忙,工学矛盾十分突出;课题组长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相对较高,培训课程设计等难度较大;课题组内部结构、规模、人员组成等情况差异性较大,培训共性需求提炼较难等。这些情况导致课题组长的社会培训资源很少,很难从社会专业培训机构采购到合适的培训资源。课题组长培训无论是从培训体系建立、培训科目设计、培训师资培养等都需要科研机构加强对内部资源的挖掘。

(一)加强对课题组长胜任力特征的解析

在根据课题组长胜任力特征设计培训科目时,要对各项胜任力要素进行充分解析,提炼要素内涵,找出培训要点。胜任力特征的研究结果只表明课题组长成为这个角色卓越者需要的各种要素,但并不能清晰指出这个要素需要通过何种途径来具备。如课题组长的学术能力,这种要素的具备要通过长期积累,短期培训作用很小。因此要对胜任要素的内涵和外延作深入的解析,分析哪些要素是可以通过培训增强的,从而提炼出培训要素。

针对提炼出的培训要素,按照人的主观能动过程规律,从意识观念、素养特质、认知与能力、知识与技能到行动和结果分析,找出该要素的培训关键点,逐步探析该要素在实践中提升的各个关键环节。

(二)建立完善的课题组长培训模式

课题组长培训需求可以分为组织需求和个人需求、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现实工作需求和长期发展需求。这些需求之间不是对立的,非此及彼的关系,而是相对的,在某些时候会发生重合。在课题组长培训实施初期,培训科目的设计都是以组织需求、共性需求和现实工作需求为主,培训的形式、模式等都相对单一。要将课题组长培训做好,就要在初期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胜任力特征,将各类需求综合分析归纳,建立完善的课题组长培训模式。

采用什么样的培训模式,要结合依托单位的具体情况灵活应用。对大型研究机构,可以采用“面、线、点”的结合。面上培训针对课题组长能力素质类共需培训,这类培训可以由研究机构的主管部门来开展。面上培训的需求较普遍,受训对象基数较大,开展集中培训成本较低,收益较高。线上培训由具体的依托单位组织实施,主要内容是依托单位的管理制度、相近科研领域的经验研讨等。点上培训是根据具体的课题组长现状与胜任力模型之间的差距分析,着眼于课题组长的个人成长,开展个性化培训。

中国科学院在实践中就采用了这种模式,从实施情况看,效果较为明显。这种模式较好地解决了课题组长培训的难点问题。第一,由分院进行面上培训,解决了单独研究所开展培训受训对象少、单位培训成本高的问题。第二,研究所开展线上培训可以更好地结合具体的科研管理制度和实践。第三,点上培训可以灵活采用多种培训方式,针对性更强。第四,通过“点、线、面”的结合,使组织需求和个人需求、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现实工作需求和长期发展需求都得到较好的满足。第五,这种模式集中培训时间相对分散,能够较好解决工学矛盾。第六,同一层面培训内容相对固定,培训设计和实施较方便,有利于不断总结、改进和提高。

此模式实施较为困难的是点上培训,做好课题组长的个性化培训,需要科研机构的培训文化足够成熟,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开发专员和培训经费投入。从中国科学院的现状来看,实施个性化培训的研究所也有,如计算技术研究所,但数量很少。加强针对课题组长的个性化培训是有力推动组织长远发展和课题组长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

(三)设计成体系的培训内容

第8篇:托管培训总结范文

找准作力点:“三大培训”聚沙成塔

2013年5月,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进一步加强全员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启动新一轮全员培训工作,用三年的时间(2013-2015年),从三个不同层面、三个不同方式、三个不同主体分层次、有侧重、重差异地推进“三大培训”工作,以点带多、以多带面,促进全员培训和全员素质提升。

三个不同层面的培训对象、目标和内容

按照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人才需求的“金字塔”结构,重点实施大规模生产技能人员培训(简称:技能培训)、专业技术(管理)岗位人员培训(简称:专业培训)和骨干人才培养(简称:骨干培养),即“三大培训”。分层分类确定培训目标和内容,以增强培训针对性。技能培训突出对主业一线人员、“双技能”人员、转岗人员“会干活”能力的培训,包括岗位必备安全知识、常用理论、业务常识、工作技能、系统操作等知识;专业培训突出对各单位专业技术(管理)岗位人员“会管理”能力的培训,包括岗位必了解掌握的国网公司、公司专业工作会精神及专业相关政策法规、专业理论、规章制度、规程规范、技术标准、规划计划、业务流程、系统操作、工具方法等知识;骨干培养突出对骨干人员高精尖技术技能“会引领”能力的培训,包括系统的专业技术、业务技能、大型工作组织、疑难问题处理及技术攻关等方面的技术技能。

三个不同的培训组织方式

技能培训,落实“谁用工、谁负责”原则,采取基层单位自主培训方式,以培训、普考、年检、复测的形式,开展生产技能人员实用化培训和岗位胜任能力考评。专业培训,采取培训中心统一培训方式,以专业培训、工作指导、任务完成等方式组织实岗实训,由专业教研室按照“主岗位职责认证”的原则,梳理专业技术(管理)岗位内部资格考评认证专业,分年度、分专业组织内部认证培训和考评认证。骨干培养,采取专业支撑实施单位委托培养方式,以知识强化、跟班学习、实岗实作、案例分析、研讨交流等形式进行重点培养。主要委托电科院培养电气试验、二次、计量及采集(技术)专业骨干;委托检修分公司培养变电运维、变电检修、带电作业、直流专业骨干;委托客服服务中心培养营销稽查信息技术、电费核算、业扩报装、服务品质管理、负荷控制、用电检查、计量及采集(应用)专业骨干;委托南岸、江北、市区供电公司培养带电作业专业骨干;委托经研院培养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专业骨干;委托中国电科院、国网电科院、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等单位,培养继电保护、运行方式、自动化技术骨干和专业培训师资。

三个不同的培训实施主体

对技能培训,基层单位是实施主体,培训中心是管理平台,专业教研室是指导平台。对专业培训,专业教研室是实施主体,培训中心是组织平台。对骨干培养,专业教研室是实施主体,支撑实施单位是培养平台,培训中心是保障平台。

把握作力正方向:“三大保障”同向合力

为有序、顺利实施全员培训工作,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积极构建组织保障体系、制度保障体系和资源保障体系“三大保障”,在人员与责任落实、建章立制、资源调配上给予全方位支撑。

建立健全组织保障体系

成立两级领导小组、工作办公室和专业考评鉴定委员会。在公司和基层单位两个层面,分别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分管负责人为副组长的全员培训领导小组,设置由人资部牵头、专业部门和培训中心(培训分中心)参与的全员培训工作办公室,全面负责全员培训的组织领导;成立以专业分管领导任主任、专业部门主要负责人和人资部相关负责人任委员的公司专业考评鉴定委员会,全面负责相关专业技术技能的考评鉴定工作。

成立专业教研室。按照“抓业务必须同时抓培训”的原则,突出专业部门在专业培训中的主导作用,以国网公司网络大学重庆分院建设为契机,依托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23个专业部门主体,成立了电网运行、电网检修、电力营销、工程建设、科信、安保、领导力、人力资源、财务审计、物资管理、发展规划、行政党群12个教研室。其中,电力营销、财务审计、行政党群教研室按专业进一步细分,下设营销、交易、财务、审计、监察、行政、经法、后勤、运营监测、政工、对外联络、工会、企协、离退休14个专业教研组,构建起覆盖公司全部专业部门、全部专业的专业教研室(教研组)网络。公司各专业部门主要负责人兼任专业教研室主任,分管负责人、培训中心分管负责人兼任专业教研室副主任,专业部门专业处长及专责、培训中心及部分单位专兼职教师担任专业教研室(教研组)成员,具体负责专业教研室的规划建设和常态运作。

明确职责分工。梳理全员培训组织管理关系和工作流程,厘清公司人资部、专业部门、培训中心及各单位在全员培训中的职责界面,建立了“人资牵头、专业主导、培训中心支撑,各单位共同履责”的全员培训主体责任体系。公司人资部是全员培训的总体牵头部门和归口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全员培训总体方案编制、机制建设、组织协调、资源配置和重要信息。公司专业部门是专业教研室(教研组)的主体责任部门,主导各专业培训的计划编定、组织管理、资源建设等工作,负责编制全员培训各专业年度计划、年检(复测)方案、考试大纲、考试题库、考评认证方案,明确培训、考试方式和考评标准,并牵头开展专业培训和考评。培训中心是全员培训项目实施的组织管理单位,主要负责搭建并完善三级培训体系,牵头督导各单位技能培训及考评工作质量,协助专业教研室(教研组)进行教学管理。各单位是技能培训的主体责任和组织实施单位,按照“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负责开展本单位技能培训及考评认证。

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体系

建立定期跟踪、分析及通报机制。建立月度信息报送机制,以两级年度培训计划执行为路线图和时间表,按月收集各专业教研室和各单位培训组织开展情况,实时掌握各培训项目的实施进展和具体状况。建立季度专业教研室工作会和年度片区工作会机制,定期掌握两级培训工作阶段进展,分析存在的主要不足,找出并落实下阶段培训工作的改进思路、方法和举措。建立定期督导和通报机制,根据各单位报送的月度培训计划,以“不事先告之地点、时间”的方式深入各单位培训现场进行督导,检查培训和考评实际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正并限时整改,对工作推动不力的单位实时给予预警,并在公司月度例会、季度例会上进行通报。

完善制度管控体系。相继出台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教育培训管理办法》《培训中心培训工作考核评价管理办法》《教育培训重点工作考核评价管理办法》《教育培训工作先进评比管理办法》等“四项”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培训主体责任、工作流程、考评内容及方式、结果运用,规范全员培训工作开展。印发《兼职培训师管理办法》,完善专兼职培训师遴选、培训、使用、奖惩体系建设,明确兼职培训师的选聘、使用、调配的流程、范围及待遇、考核标准。建立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和企业经营责任制考核机制、员工技能达标培训强制约束机制、骨干培养激励机制、员工岗位任职内部认证机制等“四项”机制,加强对全员培训工作成效的激励约束。

建立健全资源保障体系

建立培训大中心。积极搭建集公司、片区、单位、班组培训平台为一体的培训大中心。公司层面,加快技能培训新基地建设,把带电作业、仿真运行、故障检测和典型专业设施场所纳入培训中心统一管理,建设以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为培训重点的西彭实训基地,力争2015年投入使用,缓解培训设施落后的现状;同时依托专业支撑实施单位成立电气试验、变电检修、营销、调控、工程技术、信息通信等6个骨干培养工作站,为骨干培养创造特殊的培训环境。片区层面,结合重庆地域特点和供区分布现状,新建市区、江北、永川、长寿、万州五个片区培训分中心,将片区培训分中心作为培训中心培训业务的延伸,行政上接受所在供电单位管辖,业务上接受培训中心管理,为片区各单位技能培训搭建了“随时就近、灵活便利”的公司级培训平台。基层单位层面,在32个供电单位和检修分公司组建班组实训角,为生产一线人员积极搭建现场培训平台。

加强培训师队伍建设。将近5年退休和在职的本部专业处长及以上专业管理人员、各级优秀人才和后备干部、基层单位专业负责人和专业核心骨干,纳入公司专兼职培训师遴选范围,通常每年动态调整一次。加强初、中级兼职培训师队伍培训,着重培训兼职培训师在选课、备课、讲课、表达等各环节的基本思路、方法和技巧,提升兼职培训师队伍的授课能力。加强兼职培训师的激励约束,将兼职培训年度教学计划完成情况纳入本人年度绩效考核。完善兼职培训师激励发展机制,将担任兼职培训师作为公司各级优秀人才和专家评定的优先条件。2013年,聘请专兼职培训师526人,其中19名专业领军人才担任专业教研室34个重点培训项目开发负责人,每人每年完成不少于60学时的亲自授课,3名兼职培训师因表现优秀被提拔至高层次岗位或领导岗位,有效激励了兼职培训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

加快构建内部培训市场。借鉴“市场化”理念,以培训计划为龙头,以需求为导向,按照“内部模拟市场”方式,发挥市场在培训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统筹开展“就地平衡、区域平衡和系统平衡”三级培训资源调配,充分挖掘内部人力资源潜力,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培训资源。依托部分单位的资源和专业优势,成立市区供电公司安全风险实训分基地、检修分公司变电运检实训分基地、电科院电气试验实训分基地、信通分公司信息通信实训分基地等四个专业实训分基地和云阳县、武隆县供电公司两个专业实训场,避免资源闲置和重复建设。建立片区培训分中心管理流程,明确集中培训、委托培训两类片区培训项目计划的储备、立项、实施、评价的流程及主体责任,确定培训费、教师酬金、交通费、住宿费的取费标准和原则依据,进一步开拓内部培训市场,做实片区培训分中心。

增大作力大小:“三大评价”驱动最佳成效

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推进培训效果考评、质量抽检和结果应用,以考评促进培训效果,以抽检促进培训质量,以应用促进培训结果,形成以“考评、抽检、运用”为一体的“三大评价”驱动力,促进全员主动参与培训、自觉在岗履职。

规范培训效果考评

对技能培训,主要由各单位进行自主考评,至少包括应知笔试考试、应会实作考试两部分内容,两部分成绩达到及格标准方可视为考评合格。鼓励部分单位结合实际,适当增加工作业务评判内容。考虑个体差异,对无法进行应知笔试考试的员工,允许采取口试等方式进行应知考试。

对专业培训,主要采取笔试考试和工作业务评判的方式进行考评,两部分成绩达到及格标准方可视为考评合格。专业教研室(教研组)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实作、答辩、撰写报告等考评方式。笔试考试,包括培训后笔试、竞赛调考笔试、认证笔试等多种形式。工作业务评判,包括工作及时性、资料完整性、管理规范性等日常工作评判和对标结果、竞赛调考排名等年度业绩评判。

对骨干培养,主要采取笔试、实作、答辩、工作业务评判四种方式进行考评,四部分成绩达到及格标准视为考评合格。笔试和实作考试,主要考评骨干培养人员的应知、应会能力,可由多次笔试和实作组成。答辩考试,主要考评骨干培养人员组织大型工作、处理疑难问题和进行技术攻关的能力。工作业务评判,主要考评骨干培养人员回到工作岗位后在承担急难任务、技术攻关、事故处理、技艺传授、师带徒等方面的工作业绩,由本人提交申请,经所在班组、车间(业务支撑部门)、单位有关负责人逐级审核确定。

加强培训质量抽检

开展主要生产技能业务年检、复测,由公司对基层单位自主考评合格人员进行抽检,促进自主培训质量提高。公司抽检包括应知考试、应会考试两部分内容,抽检成绩分别达到及格标准才视作抽检合格。抽检及格标准由专业教研室确定。公司抽检的单位范围包括32家供电单位和部分专业支撑实施单位。其中,年检抽检人员从各单位自主考评合格的人员中抽取,复测抽检人员从各单位上年度自主考评合格且未参加公司年检抽检的人员中抽取。

加强培训结果运用

第9篇:托管培训总结范文

一、指导思想

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和农业技术培训,努力培育适应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农业要求的劳动者,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目标任务

计划从20*年开始到2007年,在培训体系完善上,通过资源整合,考核认定一批县级农民素质培训示范基地,达到适应需求、服务农民、手段先进、灵活高效的要求;在农民素质提高上,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1.5万人、完成已在二三产业就业的劳动力培训2.5万人、完成“绿色证书”培训1.0万人、完成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每年1.4万人次。

根据以上目标计划,今年全县计划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0.375万人(失地农民培训0.125万人),完成已在二三产业就业的劳动力培训0.6万人,完成“绿色证书”培训0.25万人,完成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4万人次。

三、实施办法

1、培训对象。培训对象为持有本县农村户口(包括因土地征用、撤村建居而农转非户口)的农村适龄劳动力。

2、培训基地。依托各类培训学校、企业及推广机构,建立培训基地,同时认定一批能起示范带动作用的县级农民培训示范基地。

3、培训内容。坚持实用高效和符合农民需求、市场需求、用人用工单位需求的原则,实行按需培训。引导性培训主要包括党和国家有关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方针政策、城乡经济发展趋势、基本权益保护常识等。职业技能培训主要包括经营管理、计算机应用、家电和机械修理技术、建筑技术、制造技术、餐饮技术、社会服务、加工技术、市场营销知识等。农业技术培训主要包括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的农业新知识、新品种、新技术,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增强农民环保和食品安全意识的农业环境保护、无公害农产品、食品安全、标准化生产等知识。学历培训包括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民“双证制”教育。

4、培训方式。在注重实际技能的前提下,根据农民实际,区分不同的对象和不同专业,实行长短班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和远程教学相结合、“订单式”与“定向型”培训和委托培训相结合等方式,灵活多样地实施培训。

各乡镇(街道)要积极协助农民素质培训机构选择属地企业作为培训的实习基地,增强培训效果。农民素质培训机构要加强与当地企业和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交流,及时掌握劳动力需求信息,提高培训就业率。

5、培训师资。依托培训机构、企事业等单位的技术力量,组建培训师资团。基础课教师必须具备教师资格,专业课教师选聘有相关知识、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或高级工、技师担任。每年对农民素质培训机构行政主要负责人进行一次集训。

6、培训考试。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理论考试一般在教学点进行,由培训指导老师实施。操作考试由县农民素质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可委托相关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实施。县农民素质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实施巡考制度,加强培训质量的监督和检查工作。

7、培训标准。国家已有职业标准的,各农民素质培训机构(企业)要按照标准实施培训。暂无职业标准的新开设专业,农民素质培训机构要根据专业需要提出申请,报县农民素质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后实施。

8、培训管理。参加素质培训的农民,经考试合格,颁发《桐庐县农民素质培训合格证书》(以下简称《培训证书》)。达到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由劳动部门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参加学历教育的农民,经考试合格的,由教育部门颁发国民教育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在本县范围内具有与劳动部门颁发的其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同等效力,用人单位不得歧视。

《培训证书》有效期限为8年,到期应接受规定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四、职责分工

农民素质培训要按照“分工协作、相互配合”的原则,在县农民素质培训工程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实施。具体职责分工如下:

县农民素质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农民培训工作的日常管理与综合协调,拟订全县农民素质培训政策,制定实施方案,落实培训经费安排方案;承办县级农民素质培训示范基地的认定,负责《培训证书》的管理;组织对培训质量的监督检查、考核验收;编发培训信息,加强对乡镇(街道)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工作的业务指导。

县农民素质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县农办具体负责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由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妇联做好配合;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具体负责被征地农转非农民和已在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培训,由县经贸局、建设局、旅游局、总工会做好配合;县农业局负责会同县林业局、科协、妇联等部门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县教育局负责农民学历教育(含农民“双证制”)和职业高中教育。

各乡镇(街道):具体负责实施培训工作,对本地农民素质培训工作负总责。负责制定本地农民的培训政策和培训计划,落实本级培训经费和结算工作,抓好农民学籍档案管理,及时总结农民培训工作经验,并进行反馈。

五、资金筹措与使用

建立农民素质培训专项基金,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农民培训。经费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用和截留。各乡镇(街道)也要按当地总人口每人3元的标准安排资金用于农民培训。各类企业要按照有关规定以职工工资总额的2%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加强对本单位农民工的岗位技能培训。

农民按照自愿、实用、就近、方便的原则和招生范围选择培训点参加培训,政府资助或补贴的培训费用以发放培训券等方式结算,不能兑现和转让。

六、抓好就业创业服务

各乡镇(街道)及县有关部门要引导从事相同培训项目的农民学员建立专业协会,通过协会形式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要加强同每个参加培训农民的联系,掌握学员的技能使用情况,搞好跟踪服务和技术指导;要积极发挥农村信息网的作用,及时为农民提供企业用工、生产服务、市场销售等方面的信息;要注意培育劳务基地,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同国外建立劳务合作关系;对吸纳失地农民就业的企业,应参照吸纳下岗工人就业的政策实施补助,努力为自主创业的农民提供政策支持;对受训农民办理执照和各类经营许可证,村干部的选拔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人员的聘用,以及贷款、承包、新项目推广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各农民素质培训示范基地要承担受训农民的安置推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