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用研究报告范文

信用研究报告精选(九篇)

信用研究报告

第1篇:信用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 资料调研 座谈 资料清单 实地调研 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是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由国外引进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在投资决策前,对工程建设项目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科学方法和工作阶段[1]。《可行性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是可行性研究工作成果的具体体现,是投资者进行项目最终决策的重要依据。自改革开放至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先后颁布了《关于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试行管理办法》、《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对可行性研究的方法内容、《报告》编制规范、各类项目投资的流程及参数类别予以规定,可行性研究工作日趋规范化。尽管如此,可行性研究的实际工作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特别是可行性研究报告质量的良莠不齐[2-3],不能达标的《报告》不仅影响投资主体的决策水平和投资效益,同时存在因调研及论证不足导致的项目风险。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实践认为,造成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前期信息资料的充足性、可靠性、时效性调研工作未能夯实。因此,如何高效获取充足、可靠、完整的信息资料,是可行性研究工作中值得思考、讨论的关键部分,也是亟待形成规范的重要环节。故此,笔者根据工作实践中的可研报告编制经验,结合工程实例,就民用建筑可行性研究报告信息资料调研方法的一些心得进行讨论和总结。

按照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流程和不同阶段的需求,本文将信息资料调研分为三个阶段(图1):(1):前期与甲方单位的座谈,确定可行性研究整体工作的合理性;(2):在座谈基础上,按照可研构架需求以文本形式确定资料清单,保证有效沟通;(3):通过针对性实地调研,修正前期资料认知并予以完善,同时为其他可研的座谈进行补充、规范。具体方法运用及讨论结合工程实例进行如下阐述。

1 头脑风暴式座谈法

顾名思义,头脑风暴式座谈即在项目洽谈初期,项目负责执行人员根据项目的基本信息,组织甲方单位负责人员以座谈方式进行发散式、质疑式询问、摸底。在实际工作中,项目洽谈前期的座谈机会往往被工程咨询人员视为可研委托任务的意向性沟通,尚未形成借此思考讨论项目初步可行性的主动性。笔者在大量的可行性研究工程实例中,适时有意创造与建设单位关于项目建设缘由(现状、背景)、建设条件、立项依据等的前期座谈机会,并注重座谈的方式方法,发现该阶段不仅准确掌握到甲方的建设意图、设想构思,且可提早发现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的难点、需建设单位尽快落实的问题,并可形成可行性研究的框架思路,与建设单位达成协作共识,对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整体把控和效率提升均收到了良好效果。同时,在工作实践中,已积累形成了一些有效的方法,下面根据研究项目的不同特征,将常采用的两种方法结合工程实例介绍如下:

(1)发散式问题列项询问法。对于一些调研目标暂不明确、建设思路尚未清晰的建设项目,在对既有问题询问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并延伸出涉及影响及边缘内容的信息点,积极引导甲方,“逐步深入、环环相扣”,以问题列项逐个询问记录、重点标记,最终将项目可能涉及的因素均予以交流,并及时将项目开展需尽快落实的问题和需办理的手续反馈于甲方。以异址迁建项目为例,既有问题即为何迁建,原因是原址对项目生存存在某些弊端,可能发现的新问题是原址存在弊端可通过修治恢复而避免,进而延伸出实施修复和异址迁建的技术经济的可行性对比论证问题。同时,项目原址弊端若涉及环境污染、旧城改造拆迁、危房等问题,需考虑核实区域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城市规划资料、危房鉴定报告、当地政府意见等是否对项目具有支撑性意见或不支持矛盾。另外一些涉及影响性问题,诸如迁址后原址资产如何处置,是否已有意向性处置意见,处置资产对迁建项目资源共享、资金筹措、组织结构重组等存在的影响等。通过“步步为营”式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明晰项目论证研究的重点、分析依据,及时反馈信息于甲方,使项目过程问题落实与可行性研究同步进行,不仅明显节省了前期工作时间,且使技术人员及早介入有利于项目多方案比选论证。

(2)自由填表式。对于某一类,或者常规项目,可以通过以往工作素材的积累,制定一些表格类内容,提供于甲方进行初步信息填写。这样可以快速直观的了解项目情况,并在初步信息填写后,针对项目的特殊性,进一步修正表格设置项目,在原基础上自由增减调研内容,以期形成一套适用、规整的图表化素材。笔者已在大量的工程实例中采用该方法,不仅其对后续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参考性的指导作用,且为《报告》实现数字化、图表化表述提供了最为直接、便捷的素材。本文以政府投资类公共建筑、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的表格式信息资料调研实例为例,对该方法的具体运用做以简要阐述:

1)政府投资类公共建筑。该类项目的一个普遍特征是为改善现有现状为基本立项依据。因此,对其原有相关建筑的现状调研为该类项目的调研重点。根据笔者对大量现状现场的调研经验总结,支撑项目新建的原有建筑现状不足主要表现在建设年代久远,安全性能低下,面积紧张导致的空间狭窄、功能缺失,空间布局不合理,设施老化,采光通风及安全卫生条件不达标等问题。因此,笔者根据对上述问题了解的信息需求,设置如下一种现状调研通用表格(表1),并以某医院门诊楼的调研内容为例填写。同时,在该表格的使用中咨询人员可积极引导甲方进行内容扩大阐述,并根据项目的特殊性,自由增减项目内容。譬如灾后重建项目可增设受灾状况一项,租借场地的情形可增设租金承担一项,功能缺失为主要新建理由可增设房屋功能布局一项。

2)政府投资类住宅项目。政府投资类住宅大多为社会保障性住房,该类项目的普遍特征是政策性强、以申请人员情况为主要调研内容。根据某一类住房申请人员的特点可设置该类住房通用情况调研表(表2为政府机关单位公共租赁住房申请情况调研通用表),该类表格可直接提供于甲方填写。若涉及单位较多,更方便于甲方随后分发于不同单位快速上报、汇总。该类表格可用于多个项目,不仅以图表式、数字化的表述提高可研报告的精准度和编写质量,且同时提高了资料调研效率。

2 资料清单法

资料清单是将可行性研究过程中需要甲方单位提供的基础资料和内容逐一明细列项以书面形式提供于甲方的文字材料。资料清单的设计有益甲乙双方的沟通及存底,不仅是咨询人员(乙方)信息资料条理、规整采集的有效途径,也是甲方单位信息资料准确、快速提供的指南。资料清单依据可行性研究的构架和座谈中涉及的问题,由政策及批复文件(1,12,13,14,15)、基础(2,3,4,16,19)及技术资料(5,6,10,17,18)、建设条件(7,8,9,11)三大类构成,详情见表3(按可研报告章节设置顺序编号)。资料清单通用表格特别适宜于不熟悉建设流程的甲方单位。笔者将此方法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有效的节约了沟通时间,同时保障了资料收集的完备性和准确性,使得可研编制的工作效率有明显提高。需要说明的是,本表格为通用的资料收集清单,在具体的操作中需考虑不同项目的特殊性进行内容增减。

3 针对性实地调研

在前述座谈、资料清单反馈和信息资料掌握的基础之上,基于以下三个目的进行进一步的针对性实地调研:

⑴拓宽资料信息的广度和深度。深入现场,以专业的角度重新审视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可行性,并及时发现现场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或搜集论证支撑资料,通过多点、多面、多渠道的走访了解,实现项目多方案、多场址比选的可行性研究分析。

⑵对原已获取的信息进行真伪辨识和认识偏差修正。尤其对于需要深入现状调研的项目,现状情况的真实反映,是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的依据,也是报告准确可靠的保障。同时,因甲方单位急于立项和咨询人员需客观公正之间的认识偏差,或咨询人员对项目区域经济文化的认知偏差,会导致一些诸如场地地质灾害问题、民族元素设计等的认识不一致问题,因此,深入现场走访调研是消除偏差,使技术上更趋于合理可靠,各相关方面统一协调的有效方法。

⑶调研建设单位对项目拟建规模、组织形式、功能设置、建设标准等方面的需求,并结合项目全寿命周期的价值工程理论分析方法,对项目建设各要素的配置需求及标准给予建设单位合理性建议,使可行性研究在遵循国家政策法规、建设标准及规范的基础之上,实现建设单位价值利益的最大化。

针对性实地调研较一般的调研有更为明确的对象和重点,一方面对已收集资料进行辨识、修正、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该方法有利于结合实际,及早发现问题,降低项目建设风险,且为建设单位及时给予合理、经济、适用的咨询建议。

4 结语

本文基于笔者的实践工作积累和思考,对可行性研究的前期信息资料调研步骤及方法进行了讨论及总结,并创建了一些信息资料的通用调研表格及清单模式,充实了可研报告前期工作的研究方法。笔者总结的方法来源于实践,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些讨论为进一步大范围内的应用及修正提供了思路,为提高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质量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宗铭,荆克尧,贾士超,陈霞,缪莉,罗萍.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估[J]河南石油,2005,(19)5:92-94.

第2篇:信用研究报告范文

一、具体为完善六个体系

(一)企业信用标准体系

信用标准(creditstandard)是指当采取赊销手段销货的企业对客户授信时,对客户资信情况进行要求的最低标准,通常以逾期的dso和坏帐损失比率作为制定标准的依据。国际通行的”四等十级制”评级等级,具体等级分为:aaa,aa,a,bbb,bb,b,ccc,cc,c,d。从”aa”到”ccc”等级间的每一级别可以用”+”或”-”号来修正已表示在主要等级内的相对高低。如aaa级的含义就是“信用极好”,表示企业的信用程度高、债务风险小。该类企业具有优秀的信用记录,经营状况佳,盈利能力强,发展前景广阔,不确定性因素对其经营与发展的影响极小。企业信用标准的设置,直接影响对客户信用申请的批准与否,是企业制订信用管理政策的重要一环。

(二)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企业征信是指在对企业、债券发行者、金融机构等市场参与的主体的信用记录、经营水平、财务状况,所处外部环境等诸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就其信用能力(主要是偿债能力及其可偿债程度)所作的综合评价。企业征信在形式上表现为一种对履约能力及其可信程度所进行的一种综合分析和测定,它是市场经济体系不可缺少的中介服务。在我国,随着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信用关系日趋复杂,由此产生的信用风险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也日益深远。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将更快地融入全球经济。在这种背景下,只有通过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信用保障体系,及时揭示和预警信用风险,才能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与国际市场的进一步接轨创造良好的条件,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三)企业信用信息传播体系

互联网是目前最好的传播平台。其优势是传播快、信息可留存、可及时更新以及查阅检索方便等。其次有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从企业信用体系的长远建设和发展来看,应该及早着手建立全区联网甚至全国联网的企业信用状况咨询系统,以方便广大用户对于信用信息的消费需求。

(四)企业信用监督管理体系

企业信用监督管理体系应该是一个层级结构。应该成立企业信用管理机构,统一组织和协调企业信用自身、企业信用服务体系、企业信用网络平台建设等。同时由各级企业主管部门建立相应的信用信息采集鉴别和传播机制,实现企业信息的标准化生产、标准化传播和全方位供给。大型企业内部必须设立信用管理岗位,以协调本企业信用管理事务。

二、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原则

1.市场化原则。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要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主要依靠市场的力量来形成信用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过程。

2.法治化原则。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必须坚持法治化原则,要在国家有关法律的规范之下进行,同时要充分行使中央政府赋予我们的民族区域自治权力,根据实际制订符合地区实况的与信用建设相关法规条例,推动企业信用状况在法治化轨道上逐步改善。

3.系统性原则。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第一,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需要调动各个部门、各个地方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第二,需要从信用标准、信用评价、信用信息交换、信用信息消费以及信用市场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整体推进。

4.“三公”原则。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尤其是信用评价环节一定要贯彻公正原则,防止由于某种经济利益而扭曲评价结果;在信用市场监管和对失信行为的处罚方面要坚定贯彻公平、公开原则,以推动企业信用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1.诚信文化建设。企业信用建设的根本环节是对诚信文化的传承发扬。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着眼长远,把诚实守信作为做人、办企业的基本准则,不断培育信用文化,让诚实守信成为企业的核心文化。

2.法律法规建设。法治的完善和法治精神的培育是现阶段企业信用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信用机制建设的必然选择。

3.信用评价标准的建立。评判一个企业是否诚信,诚信度又如何,这是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从实践来看,一个企业未来是否诚信,我们很难准确判断。但我们可以通过考察其过去的历史信用记录,量化其诚信度。因此,建立信用评价标准的目的是通过考察企业的历史信用记录来对企业将来的信用行为进行预判。

4.信息平台建设。对于企业信用信息的消费者而言,最重要的是通过畅通的信息系统来了解企业信用状况,并作出是否能够履约、履约的能力如何的判断。因此,只有把企业信用状况统一集中到同一能够方便查阅的信息平台上,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5.管理、监督、服务体系建设。监管和服务,是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必要条件和保障。企业信用标准需要企业的行业主管部门主持并会同行业协会来制订;信用评价的实施都需要市场中介机构去完成;企业信用建设的全过程都需要政府、中介机构、自律组织、企业员工、消费者、利益相关者和广大公众的监督。

6.构建信用促成维护机制。如果没有“守信者受保障、失信者受惩罚”的机制,企业信用建设将是苍白的、空洞的说教。因此,企业信用建设中,必须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改变“失信者得利、守信者受损”的现状,形成信用资产保全机制,提高信用资产的收益;形成信用风险控制机制,增大失信者应承担的风险和责任。

第3篇:信用研究报告范文

一、企业价值报告革命的提出

现行企业财务报告有五个基本特征:一是以财务资源和财务状况为核心,忽视了企业未来财务潜力、企业核心能力等信息的披露,导致企业财务信息披露不全面;二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忽视了企业现行价值等信息的披露,影响企业财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和信息有用性;三是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为主体,以财务报告附注为补充,形成企业财务三表报告体系,形成供给主导型信息披露体制;四是以货币计量为手段,忽视了其他计量手段的运用,使许多重要信息拒于信息披露门外;五是以定期信息披露为方式,忽视了企业适时信息披露,致使财务信息披露模式单一。

自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年发表《论改进企业报告着眼于用户》以来,企业财务报告改进就成为国内外财务会计学界讨论的焦点问题。与此同时,国际会计学界对现行企业财务报告进行了激烈批评,认为传统财务报表现在比过去更不能反映创造财富的资产,财务报告正陷入加速失去其有用性的困境。还认为有相当大数量的资产被历史成本会计低估了,不仅如此,我们的整个资产分类并没有被完全确认,并且问题还在变得越来越糟,且对财务会计和公司报告跟不上商业活动的变化步伐而深感担忧,因而财务报告势在必改。西方国家对现行企业财务报告的批评主要集中在财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上,并认为不相关的财务信息对投资者决策无用。葛家澍教授也早在年就认为:财务会计核算本来是经济核算,但多年来被成本所取代,从成本回归价值,以促进财务报告能够真正披露企业的价值,可能是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今后的改革与发展方向。

二、企业价值报告研究设想

我国对全面损益报告、现值会计计量等与企业价值报告相关的会计问题进行了探讨,但与国际比较还有很大差距。企业价值报告作为企业财务报告改进的主要方向和根本目标,它涉及企业财务报告改进、企业现值会计系统、企业财富变动计量、资产价值评估等理论与实际的重大问题,其未来的研究应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企业(财务)核心能力与企业价值研究。企业财务报告改进的目的是改变现行通过报告企业盈余,间接报告企业价值的状况,而直接报告企业的公允价值与财富变动。但企业价值在外界环境(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不变的前提下,取决于企业的可持续盈利成长率,也就是取决于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最终取决于企业的核心能力。可见,企业(财务)核心能力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研究是企业价值报告研究的前提。企业无形资产、企业研究与开发、企业价值链、企业组织创新、企业人力资源、企业客户关系、企业治理结构、企业家的才能等企业核心能力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以及如何计量这些影响是未来财务报告改进研究的重点之一。国内外会计学界将企业无形资产、企业研究与开发会计一直作为研究重点,我国又将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研究列为十五规划重点研究内容也反映了这一趋势。

企业经济收益与财富变动研究。现在广泛使用的会计收益显然与经济收益的概念背道而驰。随着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发展,会计学家们和会计职业组织正在试图扩展会计收益概念。全面收益是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引起的权益(净资产)变动。它严格区分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过程,采用了与传统净收益确定即收入费用观不同的资产负债观。真正全面的收益是经济收益,也许经济收益在现行以成本为基础的会计上是可望而不可求的,但人们不应放弃对以企业价值为基础的财务报告的探索。因此企业经济收益与财富变动研究仍将是企业财务报告改进研究的重点。

企业现值报告基础与现值会计技术研究。现行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企业财务报告局限性分析表明,企业财务报告改变历史成本基础,关注价值计量,并研究引入企业价值和财富变动的可能性是企业财务报告改革的方向。企业现行价值和财富变动作为企业财务报告的基础,如果取代现行的成本基础,将极大提高企业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企业现值会计是企业现行价值的计量技术,并非完整的企业会计系统,也非企业价值报告本身,而是企业价值报告的基础。企业价值报告涉及企业价值和财富变动的确认和计量,包括确认和计量目标、对象、基本假设、确认原则和计量方法,只有通过企业价值和财富变动的确认和计量才能找到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的方法。而企业价值和财富变动的确认和计量必须以企业现值会计为基础,应用企业现值会计技术。所以,企业现值报告基础与现值会计技术研究将是未来财务报告改进研究的重点。

企业未来报告体系研究。传统会计报告有三个基本方程:即资产负债+权益;收入-费用收益;现金流入-现金流出现金净流入。这三个基本方程与历史成本计量密切联系,也是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基础,从而构成企业财务报告体系的三表结构。为了建立企业价值和财富变动财务报告的理论与方法框架,有必要对现行企业财务报告体系进行改进。首先将这三个基本方程改为:资产价值负债价值股东价值;期末企业价值期初企业价值企业经济收益;期末股东价值期初股东价值价值变动财富变动股东经济收益。相应地提出企业资产负债价值表、企业全面损益表和企业财富变动表的基本框架体系。现金流量表的地位将下降,不再是企业未来的主要报表,而是企业价值报告体系的基础性报表。由于新的三表报告结构体系是全新的信息披露体系,目前还没有深入研究,可以预见,它将成为企业未来报告体系改进研究的重点。

企业价值报告的披露方式研究。提出企业资产负债价值表、企业全面损益表和企业财富变动表的基本结构与披露框架,只是企业财务报告改进的一个方面。为了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还必须对企业价值和企业财富变动信息及其披露的形式、载体、时间、方式、信息量等各方面进行研究。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个性化报告、会计数据库报告、核心能力报告、适时信息报告和事项报告将越来越受重视。而这一切的目的是为企业相关利益集团寻求更直接、更相关、更简化、更有用的企业信息披露方法,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在未来相当时期内仍然是企业财务报告改进研究的重点。

三、企业价值报告革命的意义与困难

构建企业价值报告对企业财务报告的改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保护投资者利益均有重要意义。首先,我国已经加入,随着现值技术的完善,必然要与国际接轨。国际会计学界对企业价值报告的研究风起云涌,并将其称之为企业财务报告的“第二次革命”,我国研究企业价值报告,有助于我国会计最终采用现值计量,为企业价值报告和财富变动信息披露创造条件,拉近与国际的差距。其次,企业价值报告研究,涵盖了企业现值计量、企业价值估计、无形资产评估、企业核心能力报告、企业财富变动确认等,可以为企业价值和财富的确认和计量提供依据,在企业定价和投资决策中得到广泛应用。第三,企业价值报告研究认为,企业财务报告有用,其可靠性是基础,相关性是保证。相关不仅体现在历史信息方面,更体现在企业未来价值和财富变动信息方面。因而,企业价值报告研究有助于投资者决策,有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第四,企业价值报告研究提出的企业价值报告与财富变动信息披露方法框架,涉及企业财务报告目标、对象、基本假设、内容、形式、载体、时间、信息量等各方面,提出的企业资产负债价值表、企业全面损益表和企业财富变动表的基本框架体系,可以完善企业财务报告理论与方法,为企业财务报告改进提供新的思路,从而为我国修订企业财务报告准则提供参考。第五,企业价值报告研究认为,知识与能力是企业价值和财富变动的重要影响因素。而知识与能力在现行会计系统中没有得到相应体现。但企业价值报告将知识与能力作为企业价值和财富变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会计报告系统中予以披露,因而可以真正实现将知识融入报表的设想。但是,构建企业价值报告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巨大难点:

第一、企业价值报告会计计量基础的选择和企业价值、财富变动信息披露对信息质量可靠性的冲击与对策,以及如何解决现值计量的可靠性、可操作性和经济性。企业价值报告会计只能采用现值会计计量基础,而现值计量的准确性取决于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估计的准确性和贴现率选择的准确性,如果估计和选择的准确性受到怀疑,其信息的可靠性则受到冲击。如果增加估计和选择的投入,则其可操作性和经济性又受到冲击。因而必须在可靠性、可操作性和经济性三者之间进行抉择,它取决于现值计量技术的发展。

第4篇:信用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财务报告改革;财务分析体系重构;互动

前言:

在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今天,财务报告本身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也开始逐渐显露出来,而财务报告改革也就此应运而生。在财务报告改革的不断发展中,人们逐渐开始从报表使用者的财务分析角度来探讨财务报告改革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会计客观环境的变化与信息使用者主观需求都会导致财务报告改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之间的互动所致,这也是本文就这一课题开展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1.财务报告的改革概述

为了能够较好完成本文就财务报告改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的互动研究,我们首先就需要较为深入的了解财务报告改革。在对财务报告改革的具体研究中,笔者查阅了数量众多的国内外研究资料,而这一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研究资料大多将研究的目光集中在财务报告披露信息内容的扩展和披露信息的形式改变方面,这种研究重点使得当下财务报告改革研究存在着较强的片面性。我们知道财务报告本身属于综合性较强的事物,而上述两种研究往往不是表述过于细微,就是表述较为抽象。这里笔者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环境不断发展,结合财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要变化进行的财务报告改革,才能够较好的发挥并强化财务报告的功能,真正推动财务报告改革的进行[1]。

(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会计本身属于环境的产物,而社会环境是会计活动产生、生存与发展各项条件的总和,所以笔者认为社会环境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模式、企业组织形式、企业资本的取得方式等方面出现的变化,都会为财务报告的改革提供动因。具体来说,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会实现更多的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信息的需求也将不断上升,最终导致信息披露披露方式的多样化;而在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中,这种变化对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特征、信息内容、信息披露方式等都会造成较为深远的影响;而在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中,股份制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成为主流,这就使得企业本身对于对外披露信息有着很强的必要性;而在企业资本的取得方式变化中,政府、银行、投资机构、其他企业、个人等多种渠道的资金来源方式自然会对财务报告内容造成一定影响,这些都将影响财务报告的改革[2]。

(二)财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要变化

除了社会环境的变化外,财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要变化也会影响财务报告的改革,这种对于财务报告改革的影响主要源于会计信息用户的扩大和信息需求的细化和深化、会计信息需求的多元化两个方面。会计信息用户的扩大和信息需求的细化和深化主要受大企业发展的影响,大企业自然具备着较大的财务信息用户队伍、业务多样性、经济活动的复杂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就使得其本身对于经济管理的要求较高,财务报告自然就必须进行自身的改革;而在会计信息需求的多元化这一变化中,这一变化使得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不同使用目标,产生了多元化的会计信息需求,这自然就能够为财务报告改革提供动力[3]。

2.财务报告变革造成的影响及其对财务分析的影响

为了较好的完成本文就财务报告改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的互动研究,我们还需要明晰财务报告改革对其自身以及财务分析所造成的影响。在财务报告改革对自身造成的影响中,财务会计目标决定财务报告目标、财务会计目标决定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会计目标对财务报告的内容和形式产生一定的影响、财务会计目标通过对会计确认、计量和记录产生影响而对财务报告的内容产生影响等四个方面是这一影响的具体表现。而在财务报告改革对财务分析造成的影响中,财务分析的内容与财务分析的方法出现的变化是这一影响的具体表现。具体来说,财务分析内容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财务报告分析空间的拓展,但这也造成了财务分析内容的不确定性;而在财务分析的方法变化中,信息需求者的分析质量、财务报告分析习惯的变化时这一改革对财务分析方法所造成的具体影响[4]。

3.财务分析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由于财务报告改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之间具备着较强的互动性,这就使得财务分析自然也会对财务报告产生不小的影响,有助于挖掘财务报表的有效性、有助于财务报告的改革就是@一影响的具体表现。这些影响的出现主要得益于财务报表受财务分析影响具备了反映主体整体财务图像的能力,并以此大大提高了财务报告的有效利用所致。

结论:

在本文就财务报告改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的互动研究中,笔者得出了财务报告与财务分析时社会环境产物、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与财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要变化会直接影响财务报告改革、财务报告改革能够冲击原有财务分析体系、财务分析体系在重构的过程会受财务报告要求影响等一系列结论,希望这一研究能够为我国财务报告的改进和财务分析体系的重构提供一定启发。

参考文献:

[1]冯海虹,花双莲.财务报告变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路径研究[J].财会通讯,2012,03:137-140.

[2]管萍,宋良荣.大数据时代引领财务报告变革[J].财务与金融,2014,06:38-42.

第5篇:信用研究报告范文

摘 要 作为环境会计的分支之一,微观环境会计相对于侧重国民经济环境核算的宏观环境会计,主要研究企业等微观主体进行的与环境相关的业务活动以及其对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的报告与披露。本文从微观环境会计报告的角度,总结了国内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就当前存在的问题做了进一步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 微观环境会计 会计报告 信息披露

The analysis of the micro-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reports

Xiao Xiao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Safety, Wuhan 430074, China)

Abstract As a branch of the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the micro-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rather than the macro-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which focuses on the accounting of the national economic environment, mainly discusses the business activities with respect to the environment which enterprises and other micro-main bodies take and the reporting of the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information based on those activiti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es on the micro-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reports in China, and moves forward a single step to analyze and talk over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is field.

key words macro-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accounting reports information disclosure

一、 引言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环保一词已成为社会焦点。在此背景下,使企业运营与自然资源相联系的环境会计应运而生。对企业环境信息进行披露报告一方面能促使企业承担其在环境方面相应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能够帮助社会公众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企业进行更加深入地了解。在微观环境会计的研究进程中,如何合理、便捷、有效地在企业的会计报告中加入绿色元素,成为推动我国环境会计发展,加快环境会计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课题。

二、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在我国,关于微观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应当采用补充报告模式,即在现有财务会计报告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会计科目、会计报表和报告内容(有关环境方针、环境业绩、环境影响和环境风险预测,环境对策等等)的方式报告企业环境信息[1],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目前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尚不完善,在短期内大范围形成较系统完备的环境会计报告形式难度较大[2];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应当采用独立报告模式(包括环境资产负债表、环境会计损益表、环境会计成本费用明细表、环境污染报告、环境绩效报告和企业年度环境保护计划等)[3],其依据为环境会计揭示的重点是环境信息,尤其是环境资源存量、流量的经济信息,又兼之环境会计核算的内容广泛,可自成体系,并且独立报告环境信息能够将环境信息与企业主要财务信息分开报送,可以避免将两者合并报送所引起的混乱,消除报告使用者对主要财务会计信息的错误理解,同时还可以加强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要性,改变环境信息披露的附属地位,我国目前环境会计具体准则的空缺,这使得企业更应优先考虑采取独立环境会计报告模式报告环境信息,待将来我国制定和颁布环境会计具体准则后,再采用补充环境会计报告模式[4]。

在微观环境信息的披露形式方面,目前国际上普遍使用的披露方式有描述式、统计式及兼有两者特征的综合式,学者们建议我国应采用综合式,将能通过货币化等方式计量的财务信息采用数据形式反映在报表中,对非上述种类的信息可用文字在环境会计报表的附注中得以体现[5]。

微观环境会计报表主体部分为部分学者提出应当包括环境资产负债表、环境利润表或环境成本与收益表、环境业绩表和环境效益表等[6],对于环境资产负债表,部分学者认为其左侧应按环境资产流动性标志排序,包括环境流动资产、环境固定资产及环保在建工程, 右侧则是环境负债,含应付及预提、环保或有负债等内容;而环境效益表则被认为应当包括环保收入(再生利用或补贴收入)、环境成本(环保直接成本、环保辅助成本、环境管理费及环保营业外支出)以及环境收益[7]。除此之外,有学者从建立会计第二报告体系的角度,提出该体系应当包含资源耗费与环境互动平衡状况表(第四报表)、资源成本与环境成本构成对照表、水资源耗费与排污状况表、废气排放量与大气污染危害程度报告表和企业(或地区)履行社会责任综合指标汇总报告表等报表[8]。

在对于绿色报表科目的设置与调整方面,有学者认为绿色会计报表应在传统报表的基础上引入有关资源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与费用等的独立科目[9]。而另有学者提出应在微观环境会计信息报告应当在在企业原有会计账户的基础上增设有关环境资产、费用、负债、收益等的相关明细账户[10]。

三、 关于微观环境会计信息报告的进一步讨论

(一)加大低碳会计信息比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现象的不断加剧,低碳开始成为环境保护的一大热点。曾有学者将环境会计的明细科目分为排污权、大气、土壤、水、放射性等[11],鉴于碳会计在环境会计中的重要地位,可以将低碳会计信息在报告中单独反映,如对于低碳支出较大的企业,可以将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资源能源消耗单独设置低碳消耗、碳排放等科目,并将具体的耗费或排放信息通过明细科目,如低碳消耗――燃料或碳排放――CO2等反映。同时,还可在部分学者提出的环境研究与开发待摊环境费用科目中下设低碳费用子科目;在资源资本金科目与预提费用中的环境污染准备科目进一步分别衍生出低碳资本金与低碳消耗准备明细;在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固定资产及其减值准备等资产类科目分别下设低碳材料、低碳低值易耗品、低碳资产及低碳资产减值准备等明细;在资产类项目中设置低碳设施及其折旧等科目;在预计负债中设置低碳或有负债明细;在成本及损益类科目中设置低碳支出子科目,如营业外支出――低碳支出等。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有推广碳交易市场之趋势,因而在此基础之上可以在资产类项目中设立碳排放权等企业碳资产科目,并设立专门的碳税科目核算相关税费。而企业具体的采取的低碳举措、低碳政策等相关信息可在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

(二) 报表附注加入生态效率指标

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制定的生态效率(环境业绩变量与财务业绩变量的比率)指标, 使得从会计视角研究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与评价问题进入了操作化的阶段[12]。因而在微观环境会计报表附注中,应当将这一重要指标得以列示,并在此基础上,披露与生态效率指标相关的环保政策、方针与目标、生态效率管理系统、必要会计科目性质与确认条件、审计情况、数据计量基础与假设前提、各相关变量信息得到的具体过程以及企业在该方面特殊或变更事项的说明。同时,应对企业为提高各项生态效率指标而采用的技术手段、得到的鼓励政策、实施的改进举措与具体项目,以及其为企业带来的影响予以介绍,或对在该领域受到的相关处罚给予说明,除此之外,还可根据不同行业的具体情况对该指标设定一定的标准,以使报告信息的使用者能够通过对比进一步了解企业的生态效率状况。

(三) 不同种类微观环境会计的分项报告与准则规范

微观环境会计涉及资产弃置债务会计、土壤污染修复会计、排污权交易会计、碳会计、可再生能源会计等种类[13]。在我国实务中可对于不同种类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分项报告,以便于同类信息的整理比较。同时,对不同类微观环境会计信息的分项报告亦能使各类微观环境会计理论在应用中更加直观便捷,从而为报告的使用者提供更具脉络感、全面性与清晰度的企业概况信息。在此基础上,应当对各类微观环境会计的准则分别加以规范,设立专项指标来进一步对企业的各类型环境会计信息予以评价和量化,以提升企业微观环境会计报告的客观性与系统性。

(四) 不同类型的企业设立不同的报告标准

20世纪初,日本曾提出环境保护费用主体型企业用A 表、环境保护效果对比型企业用B表、环境保护效果和环境对策经济效果对比型企业用C表的环境会计信息形式[14],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而,可对我国的不同类型企业分别设立不同的报告标准与报告内容,如对于不同行业的企业分别根据各行业的特点设置一定的报告准则,或根据日常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对不同种类的企业加以区分等等,以结合实际情况更具针对性和准确性地对企业微观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披露与报告。

(五) 同类型企业标准化报告体系的建立与会计准则的统一

对于根据设定的标准划分为同一类型的企业,应当对其必要的报告项目、各项目的专项指标、具体报告格式等内容进行统一。同时,应标准化企业微观环境会计信息的报告体系,设立规范的会计准则,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更加清晰和直观地反映企业环境会计概况并方便有效地进行相关报告的审计与监管,为报告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比对与参考的明确标准和依据。

(六) 从微观环境会计报告审计入手提高报告质量

审计是经济监督活动的重要内容,其作用微观环境会计报告中亦应得以发挥。因此,可从加强微观环境会计报告审计的角度入手,提高会计报告的真实准确性、合法合规性及有效性,从而进一步推动建立完善的微观环境会计报告审核监管制度与规则,健全微观环境会计报告体系,为促进我国微观环境会计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 结语

我国的微观环境会计报告在不断结合我国实务状况与借鉴国外相关理论与的过程中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在采用何种信息披露方式、报表设置与科目调整等诸多问题上还需进一步探讨。在此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宏观环境会计报告研究的借鉴作用,并通过对多学科理论进行融合,如与统计学领域关于环境会计指标计量的合作研究、与法律学界关于环境会计政策法规披露的协商讨论等途径为我国微观环境会计报告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打下更具科学性及有效性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心合,汪艳,陈波.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题研讨会综述.会计研究.2002 (1):58-62.

[2] 许家林,蔡传里.中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会计研究.2004(4):87-92.

[3] 许家林,蔡传里.中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会计研究.2004(4):87-92.

[4] 许家林,蔡传里.中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会计研究.2004(4):87-92.

[5] 耿建新,焦若静.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初探.会计研究.2002(1):43-47.

[6] 许家林,蔡传里.中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会计研究.2004(4):87-92.

[7] 肖序.建立环境会计的探讨.会计研究.2003(1):31-33.

[8] 郭道扬.建立会计第二报告体系论纲.财会学习.2008(3):14-16.

[9] 孙兴华,王兆蕊.绿色会计的计量与报告研究.会计研究.2002(3):54-57.

[10] 肖序.建立环境会计的探讨.会计研究.2003(1):31-33.

[11] 孙兴华,王兆蕊.绿色会计的计量与报告研究.会计研究.2002(3):54-57.

[12] 许家林.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与创新.会计研究.2009(10):36-43.

第6篇:信用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 信号传递;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信息披露质量; 内部控制水平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24-0099-07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一系列公司财务舞弊事件的发生,内部控制信息受到各国监管机构和投资者的高度关注。2008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提出了强制性要求,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使我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披露得以规范。2012年,“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模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撰写更加有章可循。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大同小异,流于形式,实质性内容缺乏,个性化内容相对减少。

以往对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研究,多从是否出具报告、报告形式、披露动机等方面着手。本文手工收集了882份2012年国有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进行统计,结果显示:目前为止进入强制披露阶段的第一批上市公司,报告出具率达到96.15%,报告形式基本规范,86.65%的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涵盖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所要求的所有要素。因此在强制披露的背景下,再单纯从以上角度进行研究意义并不大。而企业在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时,虽大同小异但并不是毫无差别,不少公司不仅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与模板中规定要素进行了结论性的“认定和评价”,而且还给出了详细的说明与阐述。这些有别于其他公司的说明与阐述,属于管理层的自由裁量空间。管理层通过传递这些增量信息,与其他企业区别开来。那究竟管理层是如何进行内部控制信号传递的?信号传递的动机表现出怎样的文本特征?本文通过检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质量的子指标与内部控制水平之间的相关性,验证管理层的信号传递动机,并进一步揭示管理层进行信号传递的方式。

本文的创新之处有:第一,以强制披露制度下企业自由裁量的空间为研究对象,从研究内容及方法上丰富了现有的内部控制研究,同时也拓展了信号传递理论的应用领域;第二,对于披露质量,以往的研究多以披露数量来直接衡量,本文借鉴BMF披露质量的衡量框架,不仅考虑了披露的数量,同时还考虑了披露的广度与深度;第三,对于信号传递理论,本文在分析管理层信号传递动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管理层进行信号传递的方式,为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的抉择提供依据。

二、文献综述、制度背景与研究假设

(一)文献综述

Verrecchia(2001)认为自由裁量基础披露(Discretionary-based disclosure)是披露研究的三大主题之一。但相对于自愿披露领域丰富的研究成果,自由裁量领域的披露管理研究不够全面与深入。吴水澎等(2002)认为企业披露管理存在披露时机、组织形式和披露内容等多个维度。对于披露时机的自由裁量,研究文献相对丰富,Givoly and Palmon(1982)以及巫升柱等(2006)证实了“好消息早,坏消息晚”现象,表明企业择时披露既是为彰显好消息,更是为隐藏坏消息。为达到隐藏坏消息的目的,Tse、Wu(2010)还研究发现了差业绩公司紧跟同样差业绩的行业披露信息的现象,即所谓的“羊群效应”;唐跃军和薛红志(2005)研究发现:当年报和季报存在业绩差异时权衡两者披露时间的所谓“业绩组合”;谭伟强(2008)研究发现集中在周六公布坏消息的所谓“周历效应”等。对于披露形式的自由裁量,也有文献有所涉及,吴冬梅、刘运国(2012)利用2003―2010年中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辞职公告数据,考察了我国特有的捆绑披露现象,结果表明捆绑披露是隐藏坏消息的非随机行为,管理层会基于信息性质进行披露形式的裁量。信息内容位居信息披露向量所有维度的核心,是其他所有维度存在的基础,现有的对于信息内容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可读性的研究,李峰(2008)研究了年度报告的可读性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发现收益越低的公司年度报告的可读性越差;年度报告可读性越强的公司,其可获得更加持久的收益。McKinstry(1996)研究发现相似的内容在不同的公告中常有不同的表述,但除可读性选择外其他研究都较分散,并且阎达五和孙蔓莉(2002)的研究表明已有的可读性研究的实证样本通常较小且研究结论并不一致。近期随着语言学研究的进展,已开始出现大样本的实证结论。综上所述,并通过近期检索结果发现:囿于披露法规的固有限制,鲜有文章从信息披露质量的角度对自由裁量领域进行研究。

(二)制度背景

现阶段,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实施管制的部门主要是财政部、证监会、上交所和深交所。2006年《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均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但并未有强制措施的颁布,只是鼓励有条件的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以及注册会计师的审核意见报告。2008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虽然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提出了强制性要求,但由于缺乏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可操作性规定,实际上上市公司也并没有遵照执行。因此,真正落实内部控制信息强制披露是始于2010年4月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其强制要求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自2011年1月1日起以单独报告的形式披露董事会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2012年8月14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下发《关于2012年主板上市公司分类分批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通知》,中央和地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成为被强制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以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第一批上市公司。

《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要求企业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至少包括以下内容:(1)董事会对内部控制报告真实性的声明;(2)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总体情况;(3)内部控制评价的依据;(4)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5)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和方法;(6)内部控制缺陷及其认定;(7)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情况;(8)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结论。对评价内容的要求是对罗列出的评价要素进行“认定和评价”,该评价是属于结论性评价还是详细评价并未作出明确规定。2012年《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实施中相关问题解释第1号的通知》对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格式,供企业编制评价报告时参考,企业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具体的报告方式作适当调整,但有关内容原则上应体现在年度报告中。”模板中涉及到的“有关内容”包括上述八点,同时对内部控制报告的评价范围进行了具体化说明:“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涵盖了公司及其所属单位的主要业务和事项;列明评价范围占公司总资产比例或占公司收入比例;重点关注高风险领域。”其中“主要业务和事项”包括: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企业文化、资金活动、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销售业务、研究与开发、工程项目、担保业务、业务外包、财务报告、全面预算、合同管理、内部信息传递、信息系统。各个子要素的披露程度仍未作详细规定。因此企业对于各个要素的具体披露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信号传递理论认为,信号之所以有效要具备两个重要前提:第一个前提是可选择性,即被用作信号的行为必须是非强制性的;第二个前提是不易模仿性,即对于高质量公司传递该信号的成本低于低质量公司。Scott(2006)认为只能是高质量公司管理者进行信号传递。首先,提高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披露质量属于强制性披露要求下的自由裁量范畴,对于管理层而言是可选择的。其次,审计报告强制披露增加了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风险,引发了或然损失的可能。上市公司内控的真实水平与这种法律风险及或然损失直接负相关,即内控质量高的公司披露高质量信息作为信号的成本低于质量低的公司。因此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满足信号有效的两个前提。综合以上分析,对内部控制水平高的公司而言,提高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披露质量是一种有效的信号传递方法。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是内部控制信号传递的载体,信息使用者可以凭借从中获取的信息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进行直观的评价。因此,质量好的公司为了与其他公司区分开来而愿意披露质量更高的信息,尤其是当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与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披露进入强制披露阶段,这些公司更需要通过披露高质量的增量信息向外界传递信号。对于信息披露质量的衡量,Botosan(2004)认为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数量在许多经验设置中是不可分割的,信息披露的质量本身是不可衡量的。人们通常认为信息披露的数量能够衡量信息披露质量。Beattie、McInnes和Fearnley(2001)认为虽然披露信息的数量能反映披露的质量,但是不能单纯地用披露信息的数量来衡量披露的质量,并且基于此认识构建了BMF体系。BMF信息质量评价体系分为数量与丰富度两大维度,其中丰富度又综合了广度和深度两个子维度,该体系通过了有效性与可靠性的双重检验。借鉴BMF框架,本文提出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质量的两个评价指标:披露数量与丰富度,而丰富度又分为信息的广度和深度两个子指标。信息的披露数量是指企业所披露的语句个数。信息披露的广度是指信息覆盖的要素范围,以及信息的散布程度。笔者认为所覆盖的要素范围越广,其质量就越高。另外,披露信息如果只集中在少数几个要素上,使得投资者得到的增量信息比较片面,很可能会产生一叶障目的负面结果,所以披露的内容在各个要素上分布得越均匀,其质量也就越高。信息因为实际情况的描述、定量方法的运用、前瞻性信息的披露而得以深化,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信息的深度评价指标。企业实际情况是指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涉及到的公司已经制定实施的规章制度、已经开展或者正在开展的活动、已经采取或者正在采取的措施;定量方法是指以摆数据说明事实的方法;前瞻性信息是指涉及到管理层的估计、计划与决策的信息。企业设法提高信息披露深度的行为其实也是一种信号传递活动,它通过这种方法主动向信息使用者传递一种信号:“本企业的财务披露可信度很高。”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三个研究假设:

H1: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越高,其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的信息数量越多;

H2: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越高,其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的信息广度越大;

H3: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越高,其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的信息深度越大。

三、研究样本、模型与变量

(一)研究样本

从2012年开始,中央和地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作为首批实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企业,被强制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以及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因此本文以2012年882家中央和地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剔除了34家未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公司以及23家不能获取其内部控制指数的公司,最后得到825个样本。本文中央和地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名单来自国泰安数据库,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来自巨潮资讯网。

(二)研究模型

本文通过构建Logit回归模型来实证检验H1、H2、H3:

(三)变量

1.被解释变量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信息披露的数量用披露句子的相对数量来衡量,BFM认为普通最小二乘法的标准差回归能够作为披露数量的替代变量,规模和复杂度被选作自由变量。本文借鉴BFM的方法,相对数量表示如下: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信息披露的丰富程度用披露的广度和深度来衡量。广度用信息覆盖范围以及在不同子要素之间的分散程度来共同衡量。信息覆盖指数(COV)是指所披露的要素占规定披露子要素总和的比例,该指数的取值范围是0到1,当所披露的要素覆盖了所有规定的披露要素,则覆盖指数等于1。信息的散布指数(DIS)代表信息披露的集中程度,它是信息在某披露要素中的集中度所对应的标准化熵指数。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信息披露的深度涉及现在状态的描述、前瞻性信息、测度类型三个方面。具体描述是指对与内部控制有关的已经制定并实施的制度的描述、已经开展的或者正在开展的活动的描述,以及已经采取的或者正在采取的措施的描述,这些都是已经发生的,是既成的事实,具体描述指数的公式如下:

2.解释变量

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公布的内部控制指数是目前国内最权威的衡量内部控制水平的指数,因此本文选取其作为内部控制水平的替代变量。

3.控制变量

(1)再融资需求

已有研究认为,公司通过改善信息披露,降低股票的交易成本,从而增强股票的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例如,Diamond和Verrecchia(1991)、Kim和Verrecchia(1994)的分析研究表明,企业如果增加信息披露,可以吸引大投资者,或者使得不同类别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有所降低,从而增强股票的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Bloomfield和Wilks(2000)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改进信息披露可以使投资者对股票的出价更高,市场的流动性更强,从而融资成本更低。因此有再融资需求的企业有动机为了降低融资成本,尽可能地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本文将再融资需求作为控制变量。该变量为哑变量,若2012年预计增发或配股但实际没有取1,否则取0。

(2)内部人交易

Noe(1999)研究表明管理者有动机通过向市场传递利好信号来实现股票交易而获利。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越高,信息使用者获得的关于内部控制“有效性”信息就越多,因此企业可以通过这些增量信息降低经营不确定性,从而提高该公司股票的流动性和市值。高管有动机在卖出股票交易前披露代表利好消息的内部控制“有效性”信息,以获取更多收益。因此本研究将内部人交易作为控制变量。该变量为哑变量,若高管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日后30天内卖出股票取1,否则取0。

(3)行业

每个行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活动、所面临的风险等不一样,不同的行业被监管的程度也不一样,所以企业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质量也会受到行业的影响,本文将行业控制变量纳入了模型,以剔除行业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响。当公司属于第i个行业,则Di=1(i=1,…12);否则为0。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本文运用EViewS6.0和SPSS17.0软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进行数据分析。表1是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结果显示,各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总体上比较低,适合做进一步的实证分析。

(二)多变量回归结果

从表2的模型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控制了股票增发、高管交易、行业之后,样本公司内部控制披露的数量与内控质量的回归系数为0.021365,并不显著,说明内控质量高的公司内部控制披露的数量不一定多,假设1未得到验证;样本公司内部控制披露的广度与内控质量的回归系数为0.347412,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内控质量越高的公司内部控制披露的广度越大,假设2得到验证;样本公司内部控制披露的深度与内控质量的回归系数为0.510706,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内控质量越高的公司内部控制披露的深度越大,假设3得到验证。该结果说明内部控制水平高的公司为了与其他公司区分开来而进行的信号传递是以实际的内部控制情况作为支撑的,内部控制水平低的企业虽然也可以通过大篇幅的内部控制评价得以传递一种假象,但终究因为其并不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而显得空洞无力。对于这种情况,管理模糊理论还可以给出另外一种解释。该理论认为在市场反应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表现差,则管理者有动机披露模糊的信息。Barker(2002)研究表明实践中人们通常把冗长的文本当成不良披露的例子。从这个角度来讲,内部控制水平低的企业有动机通过增加文章的篇幅,使其变得繁冗,从而使得信息使用者难以获知其真实的情况。这正好与信息披露可读性的研究成果相呼应,而是否还存在其他的原因导致了此结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五、结论

在强制披露的政策环境下,管理层如何实行自由裁量,时机和可读性选择研究揭开了冰山一角,但相对于自愿披露领域的研究成果,这仍是需要不断开垦的沃土。本文对强制政策下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信息披露质量与内部控制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管理层出于信号传递的动机,从数量、广度、深度三个方面多维度地提高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质量。但是鉴于信号有效性的两个前提条件:可选择性与不易模仿性,提高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信息披露的广度与深度才是高质量公司的有效信号。也就是说高质量的公司往往通过提高信息的广度与深度来传递其“拥有高水平内部控制”的信息,而并不是或者并不单纯地通过增加报告的篇幅来传递。本结论也给予信息使用者一定的启示:首先,对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除结论性的评价外,可多关注管理层给出的增量信息;其次,在关注这些增量信息的时候,不应把注意力过分集中于某一方面,而要用全面联系的眼光进行综合的考量与权衡;最后,不要被大篇幅的文本信息所迷惑,应仔细甄别,从中找出实质有用的信息,据此对众多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深层次的把握与区分。

【参考文献】

[1] Verrecchia R E. Essays on disclosure[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1,32(1):97-180.

[2] 吴水澎,陈汉文.财务披露管理方式的维度观[J]. 会计研究,2002(9):19-24.

[3] Givoly D,Palmon D. Timeliness of annual earnings announcements: Some empirical evidence[J]. Accounting review,1982: 486-508.

[4] 巫升柱,王建玲,乔旭东.中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披露及时性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6(2):19-24.

[5] 唐跃军,薛红志.企业业绩组合、业绩差异与季报披露的时间选择――管理层信息披露的组合动机与信息操作[J].会计研究,2005(10):48-54.

[6] 谭伟强.我国股市盈余公告的“周历效应” 与 “集中公告效应”研究[J].金融研究,2008(2):152-167.

[7] 吴冬梅,刘运国.捆绑披露是隐藏坏消息吗?――来自独立董事辞职公告的证据[J].会计研究,2012(12):19-25,94.

[8] Li F. Annual report readability,current earnings,and earnings persistence[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8,45(2):221-247.

[9] McKinstry S. Designing the annual reports of Burton plc from 1930 to 1994[J]. 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96,21(1): 89-111.

[10] 阎达五,孙蔓莉.深市B股发行公司年度报告可读性特征研究[J].会计研究,2002(5):10-17.

[11] Bronson Scott N,Joseph V Careello,Kannan Raghunandan.Firm characteristics and voluntary management reports on internal control[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etieal&Theory,2006,25(2):25-39.

[12] Botosan C A,Plumlee M A,Xie Y.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Precision in Determining the Cost of Equity Capital[J]. 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 ,2004(9): 233-259.

[13] Beattie V,McInnes B,Fearnley S. A Methodology for Analysing and Evaluating Narratives in Annual Reports: A 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 Profile and Metrics for Disclosure Quality Attributes. Accounting Forum,2004,(28):205-236.

[14] Diamond D W,Verrecchia R E. Disclosure,liquidity,and the cost of capital[J]. The journal of Finance,1991,46(4): 1325-1359.

[15] Kim O,Verrecchia R E. Market liquidity and volume around earnings announcement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4,17(1): 41-67.

第7篇:信用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鉴证;披露;文献综述

一、国外对于内部控制鉴证的研究

W. Dennis Huer (2001) 通过论证不同的文化氛围下,审计师对于内部控制的评估与对风险的评估之间的关系,得出审计师的评估存在着文化风险的结论。Stephen Barlas(2003)通过研究论证了对内部控制鉴证研究的必要性。Michael Ramos(2004)认为识别内部控制缺陷有两个标准:可能性和重要性,很可能发生并且性质重大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在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中作出披露。Raghunandan,Rama(2006)、Li(2007)发现单纯实施SOX 404内部控制审核需要增加审计工作投入,从而增加审计费用,延长审计迟延期。Ashbaugh-Skaife, Collins, Kinney, Jr. and LaFond (2008) 认为对经过审计师鉴证的内部控制改进措施能够导致应计质量的提高。上述综述可看出国外对于内部控制鉴证的研究相对较少。

二、我国关于内部控制鉴证的研究

(一)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自愿披露的动机及影响因素

娄芳、杨荣、原红旗(2009)研究发现具有再融资动机的公司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高的公司有动机自愿披露内部控制的信息。方红星、戴捷敏(2012)研究发现降低冲突和传递信号,自愿提高鉴证信息披露质量是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主要动机。

蔡吉甫(2005)研究发现,经营业绩好、财务报告质量高的上市公司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林斌、饶静(2009)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好的公司更愿意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有再融资计划的上市公司更愿意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吴益兵(2010)研究发现,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披露与会计信息的及时性,盈余的波动性,内部控制鉴证非标意见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李璐、周荣(2011)研究发现管理层变更与公司自愿性鉴证显著负相关,而与财务报告审计意见、股权集中度、再融资需求、经营业绩与公司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显著正相关。宋蔚蔚(2012)研究结果表明,盈利性越高,规模越大,独立董事人数越多,董事会召开的会议频繁,以及三大板块内的公司越有可能出具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二)内部控制鉴证与财务信息质量

李明辉等(2003)认为我国应加强注册会计师对内控信息披露的审核,以增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杨有红等(2008)认为应将注册会计师内控审核的法定责任限定在财务报告方面,以有效预防并及时察觉财务报告质量存在的风险。张军等(2009)研究发现实施内控审核后操纵性应计项明显降低。张龙平等(2010)研究发现内部控制鉴证提升了公司会计盈余质量。于焜、唐大鹏(2011)认为自愿进行内部控制鉴证的上市公司具有高质量的内部控制,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增强盈余的稳健性。田高良,李留闯,齐保垒(2011)发现,公司披露鉴证报告与否和会计信息质量无关,但披露高质量审计师签署的鉴证报告,公司的操控性应计更低,会计信息质量更高。

(三)内部控制鉴证引起的市场反应

方红星、施继坤(2011)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信息能够发挥信号功能,降低其权益资本成本。曹建新、陈志宇(2011)研究发现,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有助于降低审计费用。傅琼轩(2010)研究发现,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披露前后市场都有积极的反应。张然、王会娟、许超(2012)研究发现,披露内控自我评价报告的公司资本成本相对较低,且进一步披露内控鉴证报告的公司资本成本更低。

三、总结与展望

从上述文献综述可以发现,近年来,国外鲜有关于内部控制鉴证的文章,国内内部控制文献的研究却逐步增加,但已有的研究内部控制鉴证文献多关注于自愿披露的影响因素和对财务质量的提高上,而对内部控制鉴证引起的市场反应研究相对不足,2012年我国进入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强制披露阶段,研究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市场反应对公司完善内部控制和政策制定者具有一定参考意义,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林斌,饶静.上市公司为什么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基于信号传递理论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9,02:45-52+93-94.

[2]方红星,戴捷敏.公司动机、审计师声誉和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基于A股公司2008—2009年年报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2012,02:87-95+97.

[3]张龙平,王军只,张军.内部控制鉴证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基于沪市A股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0,02:83-90.

[4]田高良,李留闯,齐保垒.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信号失灵和甄别——一个本土化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1,05:109-117.

[5]方红星,施继坤.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与权益资本成本——来自沪市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管理,2011,12:128-134.

[6]张然,王会娟,许超.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与鉴证报告会降低资本成本吗?——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2,01:96-102.

第8篇:信用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财务报告质量 资本成本 公司特征

财务报告质量是否会影响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是会计领域一直关注的问题。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提高财务报告质量能降低权益资本成本(Botosan,1997)。然而,这种证据却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传统资产定价理论表明,可分散风险不包括在资产价格中,并且关于会计信息风险为什么可以分散仍然缺乏有力的证据(Hughes,2005)。第二,尽管公司会最优化其披露政策的观点已经成为共识,但目前大多数经验研究都把披露政策和财务报告质量当作外生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确定公司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因素,控制会计信息的公司特征后,判断会计信息风险是否影响权益资本成本,从而扩展以往的研究。

一、文献回顾与理论假设

关于财务报告质量与公司资本成本之间联系的理论研究表明二者之间负相关。Amuhud & Mendelson(1986)的经验研究结果表明,公司股票的买卖差价越大,则其权益资本成本越高,因为投资者需要补偿其额外的交易成本。提供较多公开信息的公司能降低买卖差价中的逆向选择成分,从而降低权益资本成本。

以往的经验研究关于会计信息披露降低资本成本的证据并不一致。Botosan(1997)发现,财务报告披露水平与权益资本成本负相关。Sengupta(1998)证明,披露水平的评分(AIMR)与负债成本负相关。然而,Botosan & Plumlee(2002)发现季报披露水平与资本成本正相关。正如Fields等(2001)指出,这些研究存在局限性,他们没有考虑提供高质量财务报告的成本。如果成本高于市场估值收益,公司就会选择提供低质量财务报告。另外,诸如产品市场竞争、资本集中度、增长机会、诉讼成本等因素也会影响公司提供的财务报告的质量。鉴于财务报告质量的内生性质,本文首先建立了影响财务报告质量的因素模型,然后检验财务报告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综上,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财务报告质量越高,权益资本成本越低。

二、研究设计

公司财务报告质量可能是内生决定的,所以权益资本成本对公司特征和财务报告质量的OLS回归将导致不一致和有偏的估计系数。为此,本文采用两步OLS。接下来,本文依次提出财务报告质量、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因素以及财务报告质量与资本成本关系的经验计量模型。

(一)财务报告质量的计量。对财务报告质量计量的关键在于应计利润与现金流量之间的关系。应计利润与现金流量的偏离程度越大,会计信息的质量越低,信息风险越大。基于该观点,本文采用Barth et al(2001)提出的模型:

CFOi,t+1=α0+α1CFOi,t+α2ΔARi,t+α3ΔINVi,t+α4ΔAPi,t+α5DEPRi,t+α6OTHERi,t+εi,t+1 (1)

其中:CFO: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ΔAR:每股应收账款变动;ΔINV:每股存货变动;ΔAP:每股应付账款和预计负债变动;DEPR:每股折旧和摊销费用;OTHER:每股其余净应计。

估计方程(1)得到的残差的绝对值即为财务报告质量的经验计量,即FQ=|ei,t+1|。残差的绝对值越低,财务报告质量越高。

(二)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因素。虽然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存在预期收益,但信息披露也存在成本,如披露专有信息的成本,诉讼成本等等。因此,公司在做出信息披露决策时必须要考虑预期收益与成本之间的权衡。借鉴以往文献,如Lang & Lundholm(1996)、Barton & Waymire(2004)使用过的公司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本文提出了如下的模型:

FQi,t+1=β0+β1OWNERi,t+β2GROWTHi,t+β3CAPITALi,t+β4ISSUEi,t+β5LITi,t+β6LEVERAGEi,t+β7OCi,t+β8SIZEi,t+ ξi,t+1 (2)

(三)财务报告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根据Barone(2002)和Francis等(2004),低财务报告质量会导致高不确定性,并最终导致高信息风险。如果这种风险不能被分散,它将导致高权益成本。此外,模型中还加入了控制变量,包括公司的β值、公司规模、财务杠杆以及盈利的预期增长等。权益资本成本的估计采用Ohlson等(2005)的模型:

P0=eps1/rOJ+[eps2-eps1-rOJ(eps1-dps1)]/rOJ(rOJ-g)

其中:rOJ即为权益资本成本。

Rei,t=γ0+γ1BETAi,t+γ2SIZEi,t+γ3LEVERAGEi,t+γ4LTGi,t+γ5FQi,t+ζi,t+1 (3)

其中:Re:权益资本成本;BETA:公司的β值;SIZE:公司市场价值的自然对数;LEVERAGE:公司总负债除以公司价值;LTG:盈利的预期增长,等于未来两年预期盈利的均值相当于当期盈利变动的百分比;FQ:财务报告质量,方程(1)残差的绝对值。

三、研究结果

本文以2007-2011年沪深股市全部上市公司为样本,相关变量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和瑞思金融数据库,剔除数据缺失以及数据极端的上市公司,共得到11 737个样本公司。

(一)财务报告质量。财务报告质量的统计性描述FQ:均值为0.04987;中位数为0.03849;标准差为0.060。

(二)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因素。从表2方程(2)的回归结果看,各个影响因素系数的符号与理论预期完全一致,而且在统计上都显著,调整R2也比较高,表明财务报告质量影响因素模型的设定是适当的。

(三)财务报告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本文先对模型(3)估计一个OLS回归,并将财务报告质量视为外生变量。然后本文采用二阶段OLS再次对模型(3)进行回归,并使用工具变量作为财务报告质量的变量。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当考虑模型中加入影响会计信息风险的公司特征因素后,会计信息风险是否与权益资本成本有关。

表3显示了财务报告质量是否解释了权益资本成本的变异。结果表明,财务报告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显著相关,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上市公司将享受低权益资本成本。然而,当我们考虑到公司特征能够影响财务报告质量时,上面的结论可能就是值得商榷的。如果模型(3)的设定遗漏了相关变量,那么系数的估计值就是有偏的、不一致的。从表3中工具变量的t值可以看出,一旦控制了影响因素,财务报告质量在解释权益资本成本变异时的系数就是不显著的。

四、稳健性检验

为增强研究结论的可信度,本文进行稳健性测试。Dechow & Dichev(2002)提出了如下的财务报告质量计量方法:

ΔWCi,t=ρ0+ρ1CFOi,t-1+ρ2CFOi,t+ρ3CFOi,t+1+ρ4ΔREVi,t+ρ5PPEi,t+εi,t (4)

估计上述方程得到的残差的绝对值即为财务报告质量的经验计量,绝对值越小,财务报告质量越高。若方程(2)和(3)均采用该财务报告质量计量方法,则方程(3)的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可以看出,表4与表3的回归结果基本一致,因此本文的研究结论是稳健的。

五、结论

本文提供了关于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的经验证据。该证据表明,若考虑财务报告质量的信息风险的内生性,该信息风险就不会影响权益资本成本。本文的学术贡献在于:第一,在研究财务报告质量的经济后果时,考虑了影响财务报告质量的公司特征,不考虑这些因素得出的结论可能是错误的。第二,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会计信息风险并不是一个系统性风险因素,而是一个非系统性风险因素,这一观点为财务报告质量经济后果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Amihud,Y.and H.Mendelson.Asset Pricing and the Bid-Ask Spread[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6,(17).

2.Botosan,C.Disclosure Level and the Cost of Equity Capital[J].The AccountingReview,1997,(72).

第9篇:信用研究报告范文

一、企业环境会计研究的现状分析

(一)当代企业环境会计研究现状

环境会计在许多国家都开始在研究中。如在北美,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美国环保署等都在进行环境业绩报告与环境负债、环境费用、环境管理会计等领域的研究。而在在欧洲,德国环境局等地则致力于“环境成本价格计算手册”等方面的研究。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及联合国贸易发展委员会等开展的关于环境会计国际合作研究也在进行着。

相比之下,我国环境会计的研究较为滞后,实务方面更是进展缓慢。当前我国环境会计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1)从观念上看,企业环境责任的道德理念尚未真正形成,对环境会计在建立健全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化制度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

(2)从研究方面看,科学合理、系统完整并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环境理论和方法体系仍未建立起来。

(3)从制度方面看,目前仍缺乏可操作性的环境会计准则。环境会计的研究有很多方面,如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环境会计理论框架的研究、环境会计计量研究、环境会计报告研究、环境会计系统研究等等。环境会计报告的研究是环境会计研究中偏重实务操作研究的部分。

(4)从实务方面看,企业没有建立起完整统一的环境会计信息系统,大部分企业不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更不会去编制环境会计报告,即使以其他形式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其环境会计信息内容的披露也严重不足且缺乏可比性。

(二)我国企业环境会计报告研究存在的问题

我国会计界也在开展关于环境会计报告的研究,但成果不明显。现在的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我国环境会计报告研究在我国尚处于萌芽阶段,因而对其的研究很少,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和研究成果。

(2)研究进展缓慢,这与我国企业编制环境会计报告的需要严重脱节。

(3)对企业环境会计报告的编制系统研究的极少。

二、我国企业环境会计报告表现方式的构想

本文认为我国环境会计报告可以采用以下表现方式:

(一)定性法

用文字叙述反映报告内容是定性法主要方式。运用叙述文字的方式是最简单和最基本的方法,在计量手段还不够先进的环境会计中,且在现阶段要使计量成本足够的小,广泛反映报告内容的一种使用方式便是文字叙述法。尤其对于不便或不能反映和定量计量的环境会计信息及有些环境资源还未能纳入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一种较好的折中办法便是运用定性文字描述。

(二)定量法

定量法是按照其定量的计量基础的不同又可分为实物指标体系法和价值形式法,前者是以实物指标为定量基础,而后者是以货币为定量基础。实物指标体系法的重点是反跌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即研究建立一套有关环境因素的实物指标体系来。实物指标体系法需要按一定的标准来选取所需要的指标,具体来说可以将这些指标分为两个大类:第一类是纯粹的环境指标(如发展趋势,企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环境所受压力的状况等)。第二类是社会指标(如人口、经济方面的变化趋势),这类指标反映了一些社会因素对环境造成的压力。目前许多西方国家为了实现环境污染控制已经致力于研制出环境指标体系。

三、会计环境变化对会计报告影响

会计环境与会计报告的关系密不可分。环境问题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情况是以货币量表现企业环境问题。由于会计的特点决定了以货币计量和进行信息的披露仍将是会计报告的主要形式,因此,以货币的形式进行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是环境会计报告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会计报告的变化则相对滞后,从形式到内容与现有会计环境相比,都显出了其局限性及改革的必要性。本文认为在这一方面环境会计报告应披露的信息主要有:(1)环境效益,(2)环境负债,(3)报表中确认的费用和环境负债的性质,(4)环境费用,(5)环境资产,(6)与某一实体和其所在行业相关的环境问题的类型,(7)与环境负债和费用相关的特定会计政策等等。

四、结束语

编制环境会计报告,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着无限生命力,他们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我们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同时去了解和借鉴国外的环境会计理论,研究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会计报告的一些模式。企业环境会计报告实务与理论的不断完善,可以促使企业处理好环保与发展生产的关系,处理好整体利益,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目前利益的关系,并进一步实现资源消耗与补偿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